CN110228043A - 动力工具套件 - Google Patents

动力工具套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8043A
CN110228043A CN201811499787.5A CN201811499787A CN110228043A CN 110228043 A CN110228043 A CN 110228043A CN 201811499787 A CN201811499787 A CN 201811499787A CN 110228043 A CN110228043 A CN 110228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ool
switch
shell
external member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997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为东
桑树华
卢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Ousheng Electrical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Ousheng Electrical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Ousheng Electrical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Ousheng Electrical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9978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280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28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80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工具套件,包括动力工具、可与动力工具可拆卸的结合在一起的辅助把手组件,动力工具包括电机、开启与关闭电机用的第一开关,辅助把手组件设有开启与关闭电机用的第二开关。本申请中由于在把手上也设置了开启与关闭电机用的开关,利于实现随手即可开启与关闭电机,从而可更适时、方便的开启与关闭电机。

Description

动力工具套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套件。
【背景技术】
EP3222386A揭露一种动力工具套件,包括动力工具、可与动力工具可拆卸的结合在一起的辅助把手组件,动力工具的一个示例为一种便携式的吸尘器,动力工具包括电机、用于开启与关闭电机的主控开关、伸缩管、用于开启与关闭电机的第二开关,主控开关采用滑动开关,主控开关具有三种开关位置,即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第二开关是依据伸缩管的伸缩移动而触发并且受限于主控开关的位置,主控开关推至第一位置时无论第二开关是否触发电机都会开启,主控开关推至第二位置时无论第二开关是否触发电机都会关闭,主控开关推至第三位置时,第二开关被触发则电机开启且若第二开关未被触发则电机关闭,具体而言,使用时可先将主控开关推至第三位置,动力工具与辅助把手组件结合在一起,当伸缩管被抵压到而往回缩,则第二开关被触发从而电机开启,当动力工具移开从而伸缩管复位,则电机关闭,如此设计可以实现方便的开启与关闭电机,节省能源;本申请提供一种不同于前案的也能方便开启与关闭动力工具电机的动力工具套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电机开启与关闭方便的动力工具套件。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工具套件,包括动力工具、可与动力工具可拆卸的结合在一起的辅助把手组件,动力工具包括电机、开启与关闭电机用的第一开关,辅助把手组件设有开启与关闭电机用的第二开关。
本申请中由于在把手上也设置了开启与关闭电机用的开关,利于实现随手即可开启与关闭电机,从而可更适时、方便的开启与关闭电机。
进一步的,辅助把手组件与动力工具之间采用无线通讯。
进一步的,第一开关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电机开启,第一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电机关闭,第一开关处于第三状态时,电机通过第二开关开启与关闭。
进一步的,动力工具还包括机身,所述电机位于机身之内,所述第一开关设于机身并暴露于机身外侧。
进一步的,动力工具还包括可向前往机身外伸出及向后往机身内回缩的伸缩管,辅助把手组件可与机身可拆卸的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辅助把手组件包括长形的握柄、头部组件,头部组件包括可与握柄固定在一起的壳体,所述第二开关设于壳体并暴露于壳体外侧。
进一步的,壳体包括靠近握柄的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反的远离握柄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开关位于第一端部。
进一步的,壳体开设有对应至少部分容纳第二开关的第一开口;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前后间隔相对,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位于壳体的左右两侧并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
进一步的,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用以夹持电池的电池夹,壳体还开设有对应电池夹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供电池夹进入与退出壳体。
进一步的,握柄还包括握持部,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位于壳体与握持部之间的法兰部,第二开关与握持部位于法兰部的相反两侧,法兰部设有位置与第二开关对应的让位缺口。如此设计利于实现方便操作者握持握持部的手的手指穿过让位缺口到壳体所在一侧去操作第二开关,提升操作第二开关的方便度。
进一步的,法兰部呈带缺损的圆环形,法兰部设置于握柄一端而构成握柄的一部分或是设置于壳体一端而构成壳体的一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把手组件包括可固定于动力工具的结合装置,所述结合装置包括紧固元件,结合装置可通过紧固单元锁固于动力工具从而将辅助把手组件锁接于动力工具,头部组件还包括束圈,握柄与束圈位于壳体的相反两侧,结合装置保持在束圈上,束圈的一部分容纳于结合装置中。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元件为定位旋钮,定位旋钮包括旋钮部及延伸超出旋钮部的螺柱,结合装置包括可通过定位旋钮可拆卸的锁固于动力工具的第一挡壁,第一挡壁设有第一孔,动力工具设有第二孔,螺柱可穿入第一孔、第二孔并与第二孔螺接锁定,第一孔贯穿第一挡壁。
进一步的,当辅助把手组件与动力工具分离的状态时,定位旋钮活动的保持于第一挡壁上,结合装置还包括套在螺柱上的第一弹簧、保持于螺柱上的限位圈,限位圈与定位旋钮位于第一挡壁的相反两侧,第一弹簧限位于限位圈与第一挡壁之间,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一弹簧的相反两端中的一端抵压于第一挡壁且第一弹簧的相反两端中的另一端抵压于限位圈。
进一步的,动力工具设有第一嵌槽、遮挡于第一嵌槽一侧的第一挡板,结合装置还包括第二嵌槽、遮挡于第二嵌槽一侧的第二挡壁,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二挡壁至少部分嵌入于第一嵌槽中且第一挡板至少部分嵌入于第二嵌槽中。如此设计,辅助把手组件与动力工具的结合更加牢固。第二挡壁向下嵌入于第一嵌槽,第一挡板向上嵌入于第二嵌槽。
进一步的,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第一挡壁,当动力工具包括第一上表面、第一侧表面,第一上表面位于动力工具上侧,第一侧表面位于动力工具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第一侧表面与第二挡壁之间相间隔形成所述第一嵌槽,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一挡壁贴靠于第一上表面且第二挡壁贴靠于第一侧表面。
进一步的,结合装置还包括第一挡壁、第二挡壁、贯穿第一挡壁的第一孔,当第一挡壁通过紧固元件锁固于动力工具时,第一挡壁向下贴靠于动力工具的上侧,且第二挡壁向左贴靠于动力工具右侧或向右贴靠于动力工具左侧;动力工具还包括第一凹陷、第二凹陷、与第一凹陷贯通的第二孔,第一凹陷位于动力工具的上侧,第二凹陷位于动力工具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紧固单元可穿入第一孔、第二孔并与第二孔螺接锁定,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一挡壁容纳于第一凹陷且第二挡壁容纳于第二凹陷。
进一步的,第一凹陷位于动力工具上侧,第二凹陷位于动力工具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动力工具还设有第一嵌槽,第一嵌槽与第二凹陷贯通并位于第二凹陷的下侧,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二挡壁的下边缘嵌入于第一嵌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工具为吸尘器。
本发明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动力工具与辅助把手组件处于结合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再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沿着伸缩管轴线的纵向剖视图(未剖吸污软管);
图6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沿着伸缩管轴线的水平剖视图(未剖吸污软管);
图7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动力工具与辅助把手组件处于结合在一起的状态)纵向剖视图(剖面为握柄轴线所在平面且垂直于伸缩管轴线);
图8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沿着A-A线的纵向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垂直于伸缩管轴线并剖在第一止位单元的纵向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前端筒、伸缩管、后端环、吸污软管、后转接端口件的组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第一壳体的立体图(未显示第一金属件);
图12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第二壳体的立体图(未显示第二金属件);
图13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第一开关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前端筒、伸缩管、后端环、标尺、齿条、第一止位单元、第二止位单元的分解状态的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前端筒、伸缩管、后端环、标尺、齿条、第一止位单元、第二止位单元的另一分解状态的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第一止位单元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17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第一止位单元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18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第一止位单元的立体图;
图19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定位旋钮、限位圈、第一弹簧的立体组合图;
图20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后端环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前端筒的立体图;
图22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电池包的外围供电电路图;
图23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第一无线通讯模块的外围电路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第二无线通讯模块的外围电路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电机的驱动电路图;
图26为本发明动力工具套件控制芯片的外围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至图21所示,一种动力工具套件,包括动力工具、辅助把手组件,辅助把手组件可与动力工具可拆卸的结合在一起。辅助把手组件包括用于将辅助把手组件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紧固元件,所述紧固元件为螺钉(未图示)或定位旋钮1。定位旋钮1包括旋钮部10及延伸超出旋钮部10的螺柱11,辅助把手组件包括第一孔20,动力工具设有第二孔30,螺柱11可穿入第一孔20、第二孔30并与第二孔30螺接锁定。相对于螺钉,定位旋钮1方便操作者用手直接旋拧,而不需要借助工具进行拧紧,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定位旋钮1还设有将螺柱11与旋钮部10固定在一起的第一螺钉(未图示),螺柱11设有供与第一螺钉螺接锁定的螺纹孔110,螺柱11通过第一螺钉锁固于定位旋钮1,螺柱11的一端收容于旋钮部10中。
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第一挡壁21、第二挡壁22,第一挡壁21可通过定位旋钮1可拆卸的锁固于动力工具,第一孔20设于第一挡壁21并贯穿第一挡壁21;进一步的,第一孔20上下贯穿第一挡壁21,第一挡壁21处于锁固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一挡壁21向下抵贴于动力工具的上侧且旋钮部10位于第一挡壁21上侧,如此设计,可以方便操作者从动力工具的上方旋拧定位旋钮1,操作空间大,操作更方便。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与动力工具分离的状态时,定位旋钮1活动的保持于第一挡壁21上;第一挡壁21横向设置,第二挡壁22纵向设置,第一挡壁21与第二挡壁22构成L形,第一挡壁21垂直于第二挡壁22。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套在螺柱11上的第一弹簧12、保持于螺柱11上的限位圈13,限位圈13与定位旋钮1位于第一挡壁21的相反两侧,第一弹簧12限位于限位圈13与第一挡壁21之间,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一弹簧12的相反两端中的一端抵压于第一挡壁21且第一弹簧12的相反两端中的另一端抵压于限位圈13。定位旋钮1活动的保持于第一挡壁21上,不容易发生丢失,辅助把手组件与动力工具锁接过程更快捷方便。螺柱11设有卡槽(未图示),限位圈13卡持于卡槽,限位圈13呈C形,卡槽呈环绕螺柱11轴线的环形槽。
动力工具设有第一嵌槽31、遮挡于第一嵌槽31一侧的第一挡板32,第一挡板32构成第一嵌槽31的槽壁之一,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第二嵌槽23,第二挡壁22遮挡于第二嵌槽23一侧,第二挡壁22构成第二嵌槽23的槽壁之一,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二挡壁22至少部分嵌入于第一嵌槽31中且第一挡板32至少部分嵌入于第二嵌槽23中,如此设计,辅助把手组件与动力工具的结合更加牢固。第二挡壁22向下嵌入于第一嵌槽31,第一挡板32向上嵌入于第二嵌槽23。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向下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4,第一突出部24与第二挡壁22之间相间隔形成所述第二嵌槽23。
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一挡壁21贴靠于动力工具的上侧且第二挡壁22贴靠于动力工具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进一步的,第二挡壁22向左贴靠于动力工具右侧或向右贴靠于动力工具左侧,图7中辅助把手组件配置于动力工具的右侧,因而第二挡壁22贴靠于动力工具右侧。动力工具包括第一上表面330、第一侧表面331,第一上表面330位于动力工具上侧,第一侧表面331位于动力工具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第一侧表面331与第二挡壁22之间相间隔形成所述第一嵌槽31,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一挡壁21贴靠于第一上表面330且第二挡壁22贴靠于第一侧表面331。第一上表面330水平,第一侧表面331竖直。
动力工具还包括第一凹陷250、第二凹陷251,第二孔30与第一凹陷250贯通,第一凹陷250位于动力工具的上侧,第二凹陷251位于动力工具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一挡壁21容纳于第一凹陷250且第二挡壁22容纳于第二凹陷251。第二孔30自第一凹陷250向下延伸,第二孔30包括第一孔段300、第二孔段301,第一孔段300位于第二孔段301与第一凹陷250之间,第二孔段301设有供与紧固单元螺接锁固的内螺纹302,参图7中所示,螺柱11设有供与内螺纹302配合的外螺纹112,内螺纹302与定位旋钮1的螺柱11螺接锁固。
动力工具包括机身、电机700、风扇701、电池包73;电机700、风扇701位于机身内,电机700提供抽吸灰尘、碎屑等垃圾的动力,具体而言,电机700驱动风扇701旋转而产生抽吸气流,风扇701通常采用叶轮式风扇,电机700的额定功率在50w至1800w之间;动力工具采用电池包73供电,电池包73插接在机身上,电池包73位于机身外侧,电池包73的额定电压在10伏至60伏之间;机身包括第一外壳40、第二外壳41,第一外壳40固定设有第一金属件42,第一金属件42可通过螺钉锁固于第一外壳40,第一凹陷250、第二凹陷251、第一孔20分别设于第一金属件42而构成第一金属件42的一部分。第一外壳40主要采用塑料材质,其所设的第一金属件42采用不锈钢材质。第一嵌槽31、第一上表面330、第一侧表面331分别设于第一金属件42而构成第一金属件42的一部分。第一嵌槽31与第二凹陷251贯通并位于第二凹陷251的下侧,当辅助把手组件处于锁接于动力工具的状态时,第二挡壁22的下边缘嵌入于第一嵌槽31中。第二外壳41固定设有第二金属件43,第一外壳40与第二外壳41大致左右对称,第一金属件42与第二金属件43大致左右对称;辅助把手组件可以连接在动力工具的左右两侧的任一侧,进一步的,辅助把手组件可以通过紧固单元锁固于第一金属件42,而当辅助把手组件在动力工具的另一侧时也可以通过紧固单元锁固于第二金属件43。
辅助把手组件包括长形的握柄51、可与握柄51固定在一起的头部组件、结合装置52,头部组件包括可与握柄51固定在一起的壳体44、束圈45,握柄51与束圈45位于壳体44的相反两侧;辅助把手组件是通过结合装置52锁接至动力工具,紧固元件、第一挡壁21、第二挡壁22、第一突出部24、第一弹簧12、限位圈13分别属于结合装置52的一部分,结合装置52保持在束圈45上,结合装置52包括位于束圈45内的与束圈45相适应的弧形部53,第一挡壁21、第二挡壁22分别与弧形部53位于结合装置52的相反两侧,束圈45的一部分容纳于结合装置52中并贴靠于弧形部53。结合装置52设有容纳槽54,束圈45的所述一部分容纳于容纳槽54,容纳槽54呈与束圈45相适应的弧形。结合装置52通过紧固单元锁固于动力工具从而将辅助把手组件锁接于动力工具,结合装置52通过紧固单元锁固于第一金属件42,当辅助把手组件连接在动力工具的另一侧时结合装置52也可以通过紧固单元锁固于第二金属件43。头部组件还包括长螺钉48,长螺钉48呈T形,束圈45为一种钢圈,束圈45一体连接有两延伸臂450、451,两延伸臂450、451分别开设有第三开口(未图示),长螺钉48的第一延伸部480穿过延伸臂450的第三开口而将该延伸臂450勾住,长螺钉48的第二延伸部481穿过延伸臂451的第三开口将该延伸臂451勾住,从而使得长螺钉48与束圈45结合在一起;长螺钉48与握柄51螺接固定而使壳体44与握柄51固定在一起。
动力工具还包括开启与关闭电机700用的第一开关71,辅助把手组件设有开启与关闭电机700用的第二开关55,由于在辅助把手组件上也设置了开启与关闭电机700用的开关,通过第二开关55,利于实现更适时、方便的开启与关闭电机700,操作方便,也利于节约电能。辅助把手组件与动力工具之间采用无线通讯,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给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供电的电池(未图示)、电路板59,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设置于电路板59,电路板59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辅助把手组件内部,第二开关55与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电性连接,电池采用纽扣电池,纽扣电池电压为3.3伏。动力工具设有对应与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无线通讯的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第一开关71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不同的状态对应不同的档位,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对应电机常开、电机常关、第二开关55控制,具体的,第一开关71处于第一状态时电机700开启,第一开关71处于第二状态时电机700关闭,第一开关71处于第三状态时,电机700通过第二开关55开启与关闭。第二开关55可为按钮开关、翘板开关或滑动开关。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55为一种按钮开关,第一开关71为一种翘板开关(翘板开关另一种叫法为船型开关),本申请前案EP3222386A的主控开关为一种滑动开关。由于按钮开关、翘板开关或滑动开关都为现有的常用开关类型,本申请的创新点也不在于第一开关71、第二开关55结构本身,因此不再赘述。
以本实施方式中的采用翘板开关的第一开关71来具体说明控制过程:第一开关71(参图13)具有标识“-”、“0”、“=”,第一开关71打到“-”位置时第一开关71为第一状态,第一开关71打到“0”位置时第一开关71为第二状态,第一开关71打到“=”位置时第一开关71为第三状态;图22至图26为相关电路图。参图22:第一开关71对应开关S1,当开关S1没有与其他触点接通则第一开关71对应为第二状态,此时电池包73的正接线端(即BAT+)没有被接入电路中,因此电机700处于关闭状态;开关S1接到两触点a是对应第一开关71为第一状态,开关S1接到两触点b是对应第一开关71为第三状态。参图25,若MOS管Q6导通则电机700的两端回路连通从而电机700开启,若MOS管Q6不通则电机700的两端回路不通从而电机700关闭,MOS管Q6导通需要“VAC FET ON”端接高电平(举例为3.3伏)且“VAC FET OFF”端接低电平(举例为零电位);当开关S1接到两触点a,此时AUTO端没有被接地(接地即接零电位),动力工具的控制芯片(型号为R5F1026AASP,设置于机身之内)检测到的AUTO端电压仍为3.3伏,因此认定第一开关71为第一状态,接着控制芯片给予“VAC FET ON”端高电平(举例为3.3伏)及“VAC FET OFF”端低电平(举例为0伏),从而三极管Q2导通、三极管Q3导通、三极管Q1不通、MOS管Q6导通,进而电机700开启;当开关S1接到两触点b,此时AUTO端被接地而变为零电位,控制芯片检测到AUTO端为零电位而认定第一开关71为第三状态,此时就可以通过第二开关55(对应图23中的开关S2)来开启与关闭电机700;第一开关71为第三状态下每按一次第二开关55,电机700的状态会改变一次:由开启变为关闭或者由关闭变为开启,具体为:按下第二开关55从而S2接通,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接通纽扣电池(对应标号为B),通电后的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发送讯号给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通过REMOTE端反馈至控制芯片,控制芯片即会控制此前关闭的电机700开启,过程跟前面相同:通过“VACFET ON”端接入高电平及“VAC FET OFF”端接入低电平,从而三极管Q2导通、三极管Q3导通、三极管Q1不通,进而MOS管Q6导通,从而电机700开启,此后若要关闭电机700,则再次按下第二开关55,S2再次接通,从而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通电后发送讯号给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通过REMOTE端反馈至控制芯片,控制芯片将“VAC FET ON”端由高电平转为低电平并将“VAC FET OFF”端由低电平转为高电平,从而三极管Q2不通、三极管Q3不通、三极管Q1导通,进而MOS管Q6不通,因此电机700两端不构成通电回路,电机700断电关闭;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分别可以作为无线收发模块使用,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可采用同一种无线模块(型号为DL-bk24K6,产自深圳博芯公司),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控制芯片、无线模块都是非常常规的电子元件,控制芯片、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可以根据需要去替换为其他控制芯片及无线模块;另外,由于有的无线模块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本身就可以作为控制芯片使用,因此可以省掉单独的控制芯片,本申请中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2就可以作为控制芯片。本申请所示的电路也仅仅是一种举例,显然,具有常规电路知识的其他人可以容易的搭建出不同的各种电路,也能实现本申请的电路功能。
所述第一开关71设于机身并暴露于机身外侧,第二开关55设于壳体44并暴露于壳体44外侧。壳体44开设有对应至少部分容纳第二开关55的第一开口460,握柄51与第二开关55间的最近距离在3毫米至15毫米范围内(优选为4毫米、5毫米、7毫米、10毫米),如此设计,可以方便握住握柄51的手的手指操作第二开关55。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6、电池位于壳体44内。壳体44包括靠近握柄51的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反的远离握柄51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开关55位于第一端部。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用以夹持电池的电池夹58,电池被夹持于电池夹58的夹口580中。壳体44还开设有对应电池夹58的第二开口461,第二开口461供电池夹58进入与退出壳体44,电池夹58可携带电池通过第二开口461进入与退出壳体44。握柄51还包括握持部510,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位于壳体44与握持部510之间的法兰部511,第二开关55与握持部510位于法兰部511的相反两侧,法兰部511设有位置与第二开关55对应的让位缺口512,方便操作者握持握持部510的手的手指穿过让位缺口512到壳体44所在一侧去操作第二开关55,通过让位缺口512可有效的降低或消除法兰部511对操作者的手指的妨碍,提升操作第二开关55的方便度。法兰部511呈带缺损的圆环形,本实施方式中法兰部511是设置于壳体44一端而构成壳体44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设置于握柄51一端而构成握柄51的一部分。壳体44包括第一侧壁470、第二侧壁471、第三侧壁472、第四侧壁473,第一侧壁470与第二侧壁471前后间隔相对;第三侧壁472与第四侧壁473位于壳体44的左右两侧并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470与第二侧壁471之间;所述第一开口460开设于第一侧壁470或第二侧壁471,优选为开设于第一侧壁470。第一侧壁470及第二侧壁471大致呈平板状,第三侧壁472与第四侧壁473分别呈弧形。
电机700提供抽吸动力,动力工具还包括伸缩管74、可跟随伸缩管74移动的第一止位单元、沿着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容纳部802、第二止位单元,第一止位单元用于限定伸缩管74往机身内回缩的深度,第二止位单元用于限定伸缩管74往机身外伸出的长度。第一止位单元设有驱动件60,驱动件60设有可进入与脱离容纳部802的锁止部600,锁止部600脱离容纳部802后,第一止位单元可相对于伸缩管74沿着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移动,锁止部600进入容纳部802则第一止位单元相对于伸缩管74沿着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受阻,所述驱动件60沿着一第一方向相对于伸缩管74移动时带动锁止部600沿着第一方向脱离容纳部802。伸缩管74沿着前后方向伸缩,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第一方向垂直于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本案中驱动件60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伸缩管74移动时带动锁止部600沿着第一方向脱离容纳部802,驱动件60驱动解锁的方向与锁止部600脱离容纳部802的方向一致,解锁设计简捷。锁止部600位于驱动件60的面向伸缩管74的一侧。
驱动件60还包括主体部601、按钮部602,按钮部602位于主体部601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反两端的其中一端,锁止部600位于主体部601的面向伸缩管74的一侧并自主体部601向伸缩管74延伸。进一步的,按钮部602位于主体部601的上端,驱动件60为一件式零件,主体部601、按钮部602及锁止部600三者一体成型,锁止部600自主体部601沿着垂直于伸缩管74的一第二方向向伸缩管74延伸,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锁止部600为朝向伸缩管74突出的突起。伸缩管74设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导轨,导轨包括分别在伸缩管74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上导轨740与下导轨741,第一止位单元还包括移动时沿着导轨滑动的滑动件61、驱使驱动件60复位的复位弹簧62,驱动件60装配至滑动件61,驱动件60还包括第一导向部603、第一止挡部604、第二止挡部605,第一导向部603位于驱动件60的背对伸缩管74的一侧,滑动件61设有第二导向部610,第一导向部603与第二导向部610之一为导向的槽,第一导向部603与第二导向部610之另一为与可沿着导向的槽滑动的导向的筋位。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部603为导向的槽、第二导向部610为导向的筋位,第一导向部603与锁止部600位于主体部601的相反两侧,第一导向部603、第二导向部610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导向部603与第二导向部610相配合以导引驱动件60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按钮部602与复位弹簧62位于驱动件60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第一止挡部604与第二止挡部605位于驱动件60的前后两侧,第一止挡部604、第二止挡部605容纳于滑动件61中。滑动件61包括匹配上导轨740的上滑槽611、匹配下导轨741的下滑槽612、前后相对的第一侧板613与第二侧板614、连接第一侧板613与第二侧板614的第三侧板615、用以止挡第一止挡部604的第一檐部616、用以止挡第一止挡部604的第二檐部617,第一止挡部604位于第一檐部616与第三侧板615之间,第二止挡部605位于第二檐部617与第三侧板615之间,复位弹簧62抵压于第三侧板615。移动时滑动件61是借助上滑槽611、下滑槽612沿着上导轨740、下导轨741移动。第一檐部616连接于第一侧板613,第二檐部617连接于第二侧板614,主体部601位于第一侧板613与第二侧板614之间。第一方向为向下或向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优选为向下,第一止挡部604向上抵压于第一檐部616,第二止挡部605向上抵压于第二檐部617,复位弹簧62向下抵压于第三侧板615。第一止挡部604、第二止挡部605分别为一端朝向伸缩管74的筋位,第一止挡部604、第二止挡部605分别垂直于伸缩管74,第一止挡部604位于驱动件60的面向机身的一侧,第二止挡部605位于驱动件60的背对机身的一侧。复位弹簧62顺着第一方向抵压于第三侧板615,第一止挡部604逆着第一方向抵压于第一檐部616,第二止挡部605逆着第一方向抵压于第二檐部617。驱动件60还包括延伸柱606,延伸柱606与复位弹簧62位于驱动件60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反两侧,延伸柱606自主体部601朝向第三侧板615延伸,复位弹簧62套于延伸柱606。延伸柱606自主体部601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延伸柱606、复位弹簧62容纳于滑动件61中。
动力工具还包括保持在伸缩管74上的齿条80,齿条80包括沿着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齿部801,相邻齿部801之间的齿槽构成所述容纳部802。第一导向部603位于驱动件60的背对齿条80的一侧,锁止部600位于驱动件60的面向齿条80的一侧,锁止部600脱离齿槽后第一止位单元可沿着上导轨740及下导轨741移动,齿条80限位于上导轨740与下导轨741之间,上导轨740的下侧向上凹设有沿着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长槽742,下导轨741的上侧向下凹设有沿着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下长槽743,齿条80的上边缘容纳于上长槽742,齿条80的下边缘容纳于下长槽743。第二止位单元包括设置于机身的不可跟随伸缩管74移动的第一部分、设置于伸缩管74的可跟随伸缩管74移动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带有延伸杆631的按钮件630及驱动按钮件630复位的第二弹簧632,第二弹簧632套于延伸杆631,第二部分包括第二驱动件64、第二滑动件65、第二复位弹簧66,第二驱动件64容纳于第二滑动件65;第二外壳41设有用于容纳按钮件630的通口410;第二滑动件65保持于上导轨740与下导轨741,沿着第一方向按压按钮件630,延伸杆631的末端推动第二驱动件64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带动第二驱动件64的第二锁止部640沿着第一方向脱离容纳部802并且延伸杆631的末端沿着第一方向插入了第二滑动件65。此时将伸缩管74向后缩入机身时,由于延伸杆631下端插入了第二滑动件65而限制了第二滑动件65前后移动,第二驱动件64、第二滑动件65会保持在原位而不跟随伸缩管74移动;当释放按钮件630,按钮件630与第二驱动件64复位,延伸杆631下端脱离第二滑动件65从而不再阻挡第二滑动件65且第二驱动件64的第二锁止部640回入齿槽从而锁止第二驱动件64,此时将伸缩管74向后缩入机身时,第二驱动件64、第二滑动件65会跟随伸缩管74移动。
齿条80包括齿条主体800、与齿条主体800并列的长条部803、分别连接于齿条主体800与长条部80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804与第二连接部805,齿条主体800与长条部803分别沿着伸缩管74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齿部801及齿槽分别属于齿条主体800的一部分并且设于齿条主体800的面对长条部803的一侧,第一连接部804与第二连接部805位于齿条80长度方向上的相反两端,第一连接部804、第二连接部805呈条状,锁止部600延伸入齿条主体800与长条部803之间,驱动件60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伸缩管74移动时带动锁止部600沿着第一方向向长条部803移动。齿条80是一件式零件,齿条主体800、长条部803、第一连接部804、第二连接部805四者连为一体构成长条状的矩形框,如此设计,齿条80的结构更稳固。
动力工具还包括吸污软管81、安装于伸缩管74后端的后端环82、安装于伸缩管74前端的前端筒83,吸污软管81的前端与前端筒83套接,前端筒83设有向后延伸的圆筒部8392,吸污软管81的前端紧密的套在圆筒部8392上,吸污软管81穿过后端环82,伸缩管74可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向机身外伸出及向机身内回缩,吸污软管81至少部分容纳于机身,后端环82至少部分容纳于机身。吸污软管81采用弹簧软管,具有前后的伸缩弹性,若伸缩管74不受阻挡则压缩后的吸污软管81会带动伸缩管74向前伸出。伸缩管74的管壁开设有第一定位口744、第二定位口745、第三定位口746、第四定位口747,后端环82向前延伸设有第一延伸臂820与第二延伸臂821,前端筒83向后延伸设有第三延伸臂830与第四延伸臂831,第一延伸臂820设有限位于第一定位口744的第一凸起822,第二延伸臂821设有限位于第二定位口745的第二凸起823,第三延伸臂830设有限位于第三定位口746的第三凸起832,第四延伸臂831设有限位于第四定位口747的第四凸起833。第一凸起822构成第一延伸臂820的对应第一定位口744的倒钩,第二凸起823构成第二延伸臂821的对应第二定位口745的倒钩,第三凸起832构成第三延伸臂830的对应第三定位口746的倒钩,第四凸起833构成第四延伸臂831的对应第四定位口747的倒钩。
后端环82还设有第一凸台824、第二凸台825、第一弧形部826、第二弧形部827,第一延伸臂820自第一凸台824向前延伸入伸缩管74中,第二延伸臂821自第二凸台825向前延伸入伸缩管74中;第一弧形部826、第二弧形部827分别连接于第一凸台824与第二凸台825之间,第一凸台824、第一弧形部826、第二凸台825、第二弧形部827连接在一起构成环形;前端筒83还设有第三凸台834、第四凸台835,第三延伸臂830自第三凸台834向后延伸入伸缩管74中,第四延伸臂831自第四凸台835向后延伸入伸缩管74中。第一凸台824与第二凸台825位于后端环82的径向上的相反两侧,第三凸台834与第四凸台835位于前端筒83的径向上的相反两侧。第二凸台825设有第一凹槽8250,第一凹槽8250自第二凸台825的前侧向后凹陷形成,第四凸台835设有第二凹槽8350,第二凹槽8350自第四凸台835的后侧向前凹陷形成,齿条80限位于第二凸台825与第四凸台835之间,齿条80的后端延伸入第一凹槽8250中,齿条80的前端延伸入第二凹槽8350中。
动力工具还包括标尺84,前端筒83还设有第三弧形部836、第四弧形部837,第三弧形部836、第四弧形部837分别连接于第三凸台834与第四凸台835之间,第三凸台834、第三弧形部836、第四凸台835、第四弧形部837连接在一起构成环形;后端环82设有向后凹陷的第三凹槽828,前端筒83还设有向前凹陷的第四凹槽838,标尺84限位于后端环82与前端筒83之间;进一步的,第三凹槽828设于第一弧形部826,第三凹槽828自第一弧形部826的前侧向后凹陷形成,第四凹槽838设于第三弧形部836,第四凹槽838自第三弧形部836的后侧向前凹陷形成,标尺84限位于第一弧形部826与第三弧形部836之间,标尺84的后端延伸入第三凹槽828中,标尺84的前端延伸入第四凹槽838。第一定位口744、第二定位口745、第三定位口746、第四定位口747分别为贯通伸缩管74的管壁的通口,第一定位口744与第二定位口745在伸缩管74的径向上相对,第三定位口746与第四定位口747在伸缩管74的径向上相对;第一延伸臂820、第二延伸臂821、第三延伸臂830、第四延伸臂831分别位于吸污软管81的外围,第一凸起822由伸缩管74之内进入第一定位口744,第二凸起823由伸缩管74之内进入第二定位口745,第三凸起832由伸缩管74之内进入第三定位口746,第四凸起833由伸缩管74之内进入第四定位口747;进一步的,第一凸起822由伸缩管74之内卡入第一定位口744,第二凸起823由伸缩管74之内卡入第二定位口745,第三凸起832由伸缩管74之内卡入第三定位口746,第四凸起833由伸缩管74之内卡入第四定位口747。第一延伸臂820与第二延伸臂821在伸缩管74的径向上相对,第三延伸臂830与第四延伸臂831在伸缩管74的径向上相对,第一延伸臂820、第二延伸臂821、第三延伸臂830、第四延伸臂831分别贴靠于伸缩管74的管壁的内表面;进一步的,第一延伸臂820、第二延伸臂821、第三延伸臂830、第四延伸臂831分别抵贴于伸缩管74的管壁的内表面。后端环82设有导向槽829,机身内部设有导向筋400,导向筋400呈长条形,导向筋400部分嵌入于导向槽829,伸缩管74向后缩入机身的过程中,后端环82通过导向槽829沿着导向筋400向后移动。导向筋400设于第一外壳40而构成第一外壳40的一部分。导向槽829凹设于第一凸台824并贯通第一凸台824的前后两侧。
动力工具可为吸尘器,动力工具还包括供电的电池包73、集尘杯75、过滤器76、后转接端口件77、前转接端口件78、吸头79,电池包73与集尘杯75分别安装于机身,机身的左右两面都设有许多通气孔85,吸头79设有悬伸臂794、刷毛790、倒钩部791及连接于倒钩部791的解锁按钮792,前转接端口件78设有第四开口780、滑块781、第一到位突起782、第二到位突起783,倒钩部791一体设于悬伸臂794。吸头79安装至前转接端口件78后,倒钩部791定位于第四开口780中;按压解锁按钮792,使得悬伸臂794被压向前转接端口件78内,可使得倒钩部791缩入前转接端口件78内而脱离第四开口780,从而可将吸头79从前转接端口件78中退出。前转接端口件78对接于前端筒83的前端部839,前端部839设有半环形槽8390、到位凹陷8391。前转接端口件78可相对于前端部839转动约180度,其可以从前端部839左侧转到前端部839上侧再转到前端部839右侧,并可以原路旋转回去;前转接端口件78相对于前端部839转动过程中,滑块781沿着半环形槽8390转动,半环形槽8390约180度,当滑块781转到并被止挡于半环形槽8390的一端而到位停住时,第一到位突起782恰好位于到位凹陷8391,当滑块781转到并被止挡于半环形槽8390的相反另一端而到位停住时,第二到位突起783恰好位于到位凹陷8391,如此设计可以增加操作者的左右转动的到位感。本吸尘器适合于配合电钻或电锤使用,用来吸取电钻或电锤工作时产生的灰尘、碎屑等垃圾,以吸尘器配合电钻使用来举例,通过辅助把手组件将电钻与吸尘器一左一右的结合在一起(束圈45束紧电钻,结合装置52通过紧固单元锁固于吸尘器),电钻的钻头从刷毛790的中心793穿过,电机700转动而驱动风扇701而形成抽吸灰尘、碎屑等垃圾的气流,气流携带着电钻工作产生的灰尘、碎屑等垃圾依次通过吸头79、前转接端口件78、前端筒83、吸污软管81、后转接端口件77进入集尘杯75中,并进一步流经过滤器76,灰尘、碎屑等垃圾被过滤器76过滤掉而留在集尘杯75中,过滤器76过滤后的干净气流经风扇701、通气孔85而排出吸尘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动力工具套件,包括动力工具、可与动力工具可拆卸的结合在一起的辅助把手组件,动力工具包括电机、开启与关闭电机用的第一开关,其特征在于:辅助把手组件设有开启与关闭电机用的第二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辅助把手组件与动力工具之间采用无线通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关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电机开启,第一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电机关闭,第一开关处于第三状态时,电机通过第二开关开启与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动力工具还包括机身,所述电机位于机身之内,所述第一开关设于机身并暴露于机身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动力工具还包括可向前往机身外伸出及向后往机身内回缩的伸缩管,辅助把手组件可与机身可拆卸的结合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辅助把手组件包括长形的握柄、头部组件,头部组件包括可与握柄固定在一起的壳体,所述第二开关设于壳体并暴露于壳体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靠近握柄的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反的远离握柄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开关位于第一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壳体开设有对应至少部分容纳第二开关的第一开口;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前后间隔相对,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位于壳体的左右两侧并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用以夹持电池的电池夹,壳体还开设有对应电池夹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供电池夹进入与退出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套件,其特征在于:握柄还包括握持部,辅助把手组件还包括位于壳体与握持部之间的法兰部,第二开关与握持部位于法兰部的相反两侧,法兰部设有位置与第二开关对应的让位缺口。
CN201811499787.5A 2018-12-09 2018-12-09 动力工具套件 Pending CN1102280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99787.5A CN110228043A (zh) 2018-12-09 2018-12-09 动力工具套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99787.5A CN110228043A (zh) 2018-12-09 2018-12-09 动力工具套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8043A true CN110228043A (zh) 2019-09-13

Family

ID=67861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99787.5A Pending CN110228043A (zh) 2018-12-09 2018-12-09 动力工具套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2804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2683B2 (en) 2021-06-07 2024-01-16 Black & Decker Inc. Side handle for power tool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614494U (zh) * 2017-03-06 2017-11-07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CN207669247U (zh) * 2017-11-30 2018-07-3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614494U (zh) * 2017-03-06 2017-11-07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CN207669247U (zh) * 2017-11-30 2018-07-3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2683B2 (en) 2021-06-07 2024-01-16 Black & Decker Inc. Side handle for power tool
US11931879B2 (en) 2021-06-07 2024-03-19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dual-trigger oper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29430B2 (en) Cordless power tool battery release mechanism
RU2563614C2 (ru) Система подключения приводного источника для оснащенного прикрепляющим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м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приводного инструмента
CN102256523B (zh) 手控真空吸尘器
US7455544B2 (en) Device for locking a battery pack in a guide of a power tool
EP1457288B1 (en) Dust extraction shroud for a power tool
KR860002694Y1 (ko) 휴대용 전기소제
US8292556B2 (en) Key cutting machine
CN107486822B (zh)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US6836931B2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dust collection module of vacuum cleaner
US4693009A (en) Scroller jig saw
CN202174288U (zh) 锯片夹紧装置
DE102014005222A1 (de) Kopplungssystem für einen Staubsammler
CN209239625U (zh) 一种动力工具
US7900661B2 (en) Plunge router and kit
CN110228043A (zh) 动力工具套件
CN110228044A (zh) 一种动力工具套件
CN110227962A (zh) 一种动力工具
KR100762323B1 (ko) 핸디청소기 일체형 진공청소기
DE102019119255A1 (de) Reinigungsgerät
US6488400B1 (en) Electric powered hand mixer
CN210673204U (zh) 用于清洁设备的底座组件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CN113492351A (zh) 石工用便携式切割机
WO2019109985A1 (zh) 一种柄体收纳有工具件并具有锁定机构的小刀
KR100762327B1 (ko) 핸디청소기 일체형 진공청소기
DE19736596C2 (de) Kleinstaubsauger mit Zusatzroh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