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13414B -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13414B
CN110213414B CN201910471122.1A CN201910471122A CN110213414B CN 110213414 B CN110213414 B CN 110213414B CN 201910471122 A CN201910471122 A CN 201910471122A CN 110213414 B CN110213414 B CN 1102134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ode
lifting assembly
driven part
cont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711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13414A (zh
Inventor
张开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711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134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13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3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13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3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驱动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本方案能够通过检测和控制被驱动部件的升降和旋转状态,实现可升降旋转的被驱动部件的可靠控制和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终端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进行升降或旋转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智能终端例如手机已非常普及,功能日益强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进行拍照,其中,摄像头是拍照的主要零件。摄像头可分为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前后置摄像头组件作为不可活动的部件固定在整机上。随移动终端全面屏设计的发展,固定摄像头的方式极大限制了全面屏极高屏占比和整机完整性的设计需求。于是陆续诞生了可升降和旋转摄像头的移动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但是现有技术中并不存在关于具体如何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进行升降或旋转的自动实现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终端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进行升降或旋转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升降组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的旋转组件,以及与所述旋转组件相连的被驱动部件;
所述驱动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升降组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的旋转组件,以及与所述旋转组件相连的被驱动部件;
所述终端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驱动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驱动控制方法的步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能够通过检测和控制被驱动部件的升降和旋转状态,实现可升降旋转的被驱动部件的可靠控制和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终端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进行升降或旋转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头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组件收回方式示意图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组件收回方式示意图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头工作模式切换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组件嵌入到主机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前置摄像头模式切换至后置摄像头模式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后置摄像头模式切换至前置摄像头模式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三;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四;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五;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六;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七;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八;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九;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十;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应用流程示意图十一;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结构示意图三;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结构示意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中终端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进行升降或旋转的问题,提供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升降组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具体可为固定相连)的旋转组件,以及与所述旋转组件相连(具体可为固定相连)的被驱动部件;
如图2所示,所述驱动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21: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被驱动部件可包括摄像头或闪光灯等,在此不作限制。
所述工作模式可包括前置模式、旋转模式和后置模式。对应关系可包括被驱动部件的各种工作模式分别与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包括:被驱动部件的前置模式与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被驱动部件的旋转模式与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或,被驱动部件的后置模式与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旋转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后置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步骤22: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具体的,可直接根据对应关系中记载的位置进行驱动控制(第一种控制方式),也可以根据被驱动部件在各个工作模式下对应的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与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对应的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进行驱动控制(第二种控制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种控制方式可以避免在升降组件复位不再精准后,仍能够相对精准的控制被驱动部件的运动,比如被驱动部件关闭后不再能够恢复到非工作模式下的规定位置(或升降组件不再能够恢复到在被驱动部件处于非工作模式下时所应处于的位置),这并不影响控制被驱动部件在进入某一工作模式时达到准确的位置进行工作。
第二种控制方式则是在信息的获取上更为简便,易控制。
关于“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具体可包括: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或者,利用所述升降组件和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在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驱动控制方法通过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能够通过检测和控制被驱动部件的升降和旋转状态,实现可升降旋转的被驱动部件的可靠控制和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终端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进行升降或旋转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控制指令为开启指令、模式切换指令或关闭指令,分别提供以下示例:
第一种示例,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开启指令,则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开启时的初始工作模式;根据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所述终端。
具体的,由于被驱动部件开启之前是关闭状态,因此需要根据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控制被驱动部件运动伸出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位置(控制升降组件移动到在被驱动部件处于初始工作模式下时所应处于的位置)。
这样能够精准的控制被驱动部件进入初始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可为预先设置的工作模式,或者为所述被驱动部件上次关闭时所处于的工作模式,但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的,所述根据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所述终端,包括: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一位置;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
这样进一步保证被驱动部件进入初始工作模式时的位置精度。
进一步的,在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之前,还包括: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二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也就是使得被驱动部件提前进入预工作状态,比如提前打开前置摄像头预览,以便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一阈值时,用户快速使用被驱动部件,比如用户可立即预览到前置摄像头图像界面。
具体的,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且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二位置;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二匹配度;若所述第二匹配度达到第三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四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的操作。
也就是初始工作模式与被驱动部件处于关闭状态位于终端内的模式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在开启被驱动部件进入初始工作模式的过程中对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比如:被驱动部件为摄像头,摄像头处于关闭状态时在终端内的模式为前置模式(即镜头面向终端的正面),而初始工作模式为后置模式,则在控制摄像头进入初始工作模式-后置模式时,需要对摄像头进行旋转,以由前置模式进入后置模式。
这样根据对应关系控制被驱动部件的运动能够更加快捷、精准。
进一步的,在控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还包括: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
也就是使得被驱动部件提前进入预工作状态,比如提前打开前置摄像头预览,以便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一阈值时,用户能够快速使用被驱动部件,比如用户可立即预览到前置摄像头图像界面。
第二种示例,若所述控制指令为模式切换指令,则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根据所述控制指令,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目标工作模式;根据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这样能够精准的控制被驱动部件进行工作模式切换。
具体的,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三位置;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若所述第三匹配度达到第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这样进一步保证被驱动部件进行工作模式切换时的位置精度。
具体的,若所述控制指令为由前置模式切换至后置模式的第一切换指令,或者由后置模式切换至前置模式的第二切换指令,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四位置;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第四匹配度;若所述第四匹配度达到第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八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的操作。
也就是进行工作模式切换的过程中需要对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比如:被驱动部件为摄像头,摄像头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即镜头面向终端的正面),而目标工作模式为后置模式,则在控制摄像头切换至目标工作模式-后置模式时,需要对摄像头进行旋转,以由前置模式进入后置模式。
这样根据对应关系控制被驱动部件的运动能够更加快捷、精准。
进一步的,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还包括: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九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九阈值小于所述第八阈值。
也就是使得被驱动部件提前进入预工作状态,比如提前打开前置摄像头预览,以便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达到第六阈值时,用户能够快速使用被驱动部件,比如用户可立即预览到前置摄像头图像界面。
第三种示例中的第一种情况,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则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旋转模式,则获取所述旋转组件当前的旋转角度以及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五位置;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五位置之间的第五匹配度;若所述第五匹配度达到第十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这样能够精准的控制被驱动部件进入非工作模式(关闭状态)。
具体的,所述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包括: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其中,复位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方向相反,所述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包括:复位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之和小于第十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十二阈值,所述第十一阈值大于所述第十二阈值。
也就是,在关闭之前控制被驱动部件恢复至旋转之前的状态;这样能够避免被驱动部件长期处于扭转状态而造成的部件损坏。
更具体的,所述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包括:若所述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度且小于90度,则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
也就是,在被驱动部件旋转的角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复位旋转的方式将被驱动部件还原至旋转之前的状态,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还原被驱动部件的状态。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包括:若所述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则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按照当前的旋转方向继续旋转;其中,继续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方向相同,所述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包括:继续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之和大于第十三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十四阈值,所述第十四阈值大于所述第十三阈值。
也就是,在被驱动部件旋转的角度较大的情况下,采用继续旋转的方式将被驱动部件旋转至能够缩回终端内的状态,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被驱动部件缩回至终端内进行关闭。
第三种示例中的第二种情况,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则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则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六位置;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六位置之间的第六匹配度;若所述第六匹配度达到第十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这样能够精准的控制被驱动部件进入非工作模式(关闭状态)。
进一步的,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七位置;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七位置之间的第七匹配度;若所述第七匹配度达到第十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十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执行所述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的操作。
也就是在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与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时,需要对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以使被驱动部件在当前工作模式下进入非工作模式后所处的模式与预设模式相匹配;比如:被驱动部件为摄像头,当前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预设模式为后置模式,若由前置模式直接缩回终端内进行关闭,则摄像头在非工作模式(关闭状态)下所对应的模式为前置模式,与后置模式不匹配;因此,在将摄像头缩回至终端内之前需要先将摄像头由前置模式旋转至后置模式,再缩回至终端内,以匹配后置模式。
这样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精准的控制被驱动部件进入非工作模式(关闭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的同时或之后,还包括:记录所述被驱动部件当前的工作模式,作为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关闭时的工作模式。
这样能够便于在下次开启被驱动部件时,对被驱动部件进行精准控制。
在此说明,上述涉及的:位置可以为一个位置范围;针对相同模式对应的多个位置(比如旋转模式对应的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第二位置、第四位置)可相同或不同;不同示例中与相同模式对应的相关阈值(对应的,比如第三阈值、第七阈值)相同或不同;阈值也可以为一个阈值范围;
上述涉及的匹配度达到阈值可以是指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到达预设位置附近的预设范围内,或者与预设位置完全重合,具体的匹配度可理解为与预设位置或预设范围之间的重合程度;
上述涉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第四位置以及第七位置中的任意至少两者相同或不同(即前置模式下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后置模式下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以及旋转模式下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中的至少两个位置相同或不同);第五位置与第六位置相同或不同。
其中,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可理解为:预设置的非工作模式下应处于的模式(比如摄像头处于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也可以理解为:非工作状态下的状态模式,或者初次目标模式(即预设置的开启时的首次工作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自定义被驱动部件的非工作模式对应的预设模式,定义之后还可切换调整,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驱动控制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被驱动部件以摄像头为例,控制方式以上述第二种控制方式为例。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可为一种升降旋转摄像头控制方法,通过检测和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的升降和旋转状态,实现升降旋转摄像头可靠控制和应用。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进行介绍: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可如图3所示,为具备可升降和旋转的摄像头1的终端;其中,所述终端包括:
旋转组件2,可包括集成一种或几种传感器、发射器、接收器,如摄像头,自拍摄像头,听筒、红外传感器,3D结构发射和接收传感器,投影,闪光灯等。
第一驱动电机3和第二驱电机4,分别驱动升降组件5和旋转组件2。
升降组件5,至少包括固定于升降组件上的旋转驱动电机(如上图3所示的第二驱动电机4),旋转驱动电机可驱动旋转组件2旋转;可选的升降组件5内部可集成旋转检测传感器9。
主机6,至少包括固定于主机6上的升降组件驱动电机(如上图3所示的第一驱动电机3),升降驱动电机可驱动升降组件5升降;
可选的主机6内部集成升降检测传感器7;
可选的驱动电机可通过齿轮8和转轴的不同连接和组合方式驱动升降和旋转组件进行升降和旋转,在此不做限制。
所述移动终端旋转和升降实时检测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制于如下方式:
通过升降检测传感器7(可为霍尔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高度(距离),如图4所示,磁石10固定于升降组件内,升降检测传感器7置于主机6内,当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5升降时,磁石10靠近或远离升降检测传感器7,升降检测传感器7通过检测接收到的磁场强度大小(或包括方向)判断升降组件5升降高度;
通过旋转检测传感器9(可为霍尔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2的旋转角度,磁石10固定于旋转组件2内(如转轴),旋转检测传感器9置于升降组件5内,当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2旋转时,旋转检测传感器9通过检测磁石10方向和强度变化判断旋转组件2旋转角度;
其他通过红外,电容等传感器检测的方式也类似,在此不做限制。
此外,所述终端按旋转组件上的摄像头朝向和状态包括但不限制于前置摄像头模式(即上述前置模式)、后置摄像头模式(即上述后置模式),旋转模式,摄像头关闭状态模式(即上述非工作模式),参见图5(图中d表示摄像头关闭状态模式,e表示旋转模式,f表示后置摄像头模式,g表示后置摄像头模式)。
(1)摄像头关闭状态模式:升降组件5和旋转组件2完全嵌入到主机6内,升降组件5归于原位。
(2)前置摄像头模式,摄像头1朝向(取景方向)同终端正面(显示面),旋转组件2部分或没有嵌入到主机6内,升降组件5与原位之间的距离为D1;
(3)后置摄像头模式,摄像头1朝向(取景方向)在终端显示面的反面,旋转组件2部分或没有嵌入到主机6内,升降组件5与原位之间的距离为D1,当然也可以为与D1不同的D3(图中未示出);
(4)旋转模式,摄像头1朝向相对主机6的任意方向,旋转组件2和升降组件5由转轴连接,旋转组件2可绕转轴以一定角度旋转;升降组件5与原位之间的距离为D,D1与D之间的差值为D0;
其中,D1和D3均小于或等于D,D0大于或等于0,所述终端以上所述模式之间能任意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按旋转组件的收回和伸出方式有以下几种,参见图6和图7:
(1)第一种以固定朝向进行旋转组件收回,终端正面(显示面b)和旋转摄像头正面a(取景方向)方向一致,参见图6。对应的以前置摄像头朝向默认伸出,伸出后旋转一定角度(如大于90度)后可变为后置摄像头朝向;
(2)第二种以固定朝向进行旋转组件收回,终端正面(显示面b)和旋转摄像头正面a(取景方向)方向相反,参见图7(图中c表示旋转摄像头反面)。对应的以后置摄像头朝向默认伸出,伸出后旋转一定角度(如大于90度)后可变为前置摄像头朝向;
(3)旋转组件以任意朝向方式收回和伸出;
(4)旋转组件以用户喜好方式自定义收回和伸出。
以第一种收回和伸出方式进行如下模式切换为例,关闭状态模式→旋转模式→后置摄像头模式,具体可参见图8(图中d表示摄像头关闭状态模式,e表示旋转模式,f表示后置摄像头模式);
其他模式之间的切换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说明,旋转模式的升降高度D大于或等于前置摄像头模式和后置摄像头模式升降高度D1(D0=D-D1>0,或D0=D-D1=0)。
可选的,考虑到用户大部分使用场景是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模式,当摄像头处于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模式时保证旋转组件没有完全伸出(此时D0=D-D1>0),旋转组件部分嵌入到主机内,可极大提升可靠性。
D和D1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计;如图9所示(图中f表示后置摄像头模式,g表示前置摄像头模式),升降组件升到D时旋转组件可旋转,而当升降组件升或降到D1时主机刚好不会进入前后摄像头的FOV(视场角),可选的,此时旋转组件部分嵌入到主机内。
前置摄像头模式和后置摄像头模式相对于原位的上升高度D1亦可采用不同的高度,在此不作限定,D0表示D1与D之间的差值;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驱动控制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举例一:
一、针对打开摄像头:
1、以第一种旋转组件的收回和伸出方式:以固定朝向(终端正面和旋转摄像头正面方向一致)进行旋转组件收回和伸出为例,具体阐述摄像头应用中的控制方式。
主机根据上一次所用的摄像头应用模式(比如前置摄像头模式)判断需要进入的预设模式,预设模式包括但不限制于以上所述的前置摄像头模式、后置摄像头模式,旋转模式,摄像头关闭状态模式(此处进入的预设模式的判断为可选方式,并不限制于此,亦可不做此判断;这里的预设模式亦可固定进入所述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1)当打开摄像头且主机判断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前置摄像头模式,则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当检测到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伸出高度为预设阈值D1(该阈值为D1)时停止升降;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
可选的,升降电机此时可进入自锁模式。
(2)当打开摄像头且主机判断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后置摄像头模式,则:
a、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升降;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当检测到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高度D时停止升降;进入旋转模式。
b、进旋转模式后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当检测到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到预设的角度Φ1(如Φ1=180度,此时旋转组件能收回到组件内)时停止旋转;
c、此时,再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当检测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收回到预设高度D1时停止升降进入后置摄像头模式。
可选的,此时升降电机可进入自锁模式;具体的,控制流程可如图10所示,包括:
步骤101:关闭摄像头模式;步骤102:打开摄像头;
步骤103:确定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的模式,进入步骤104、步骤108或步骤1017;
步骤104: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05: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06: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若是,进入步骤107,若否,返回步骤105;
步骤107:停止上升,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08: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09: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010: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011,若否,返回步骤109;
步骤1011: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步骤1012: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
步骤1013:检测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1),若是,进入步骤1014,如否,返回步骤1012;
步骤1014: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015: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若是,进入步骤1016,若否,返回步骤1014;
步骤1016:停止下降,进入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017: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旋转摄像头模式;
步骤1018: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019: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020,若否,返回步骤1018;
步骤1020: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以固定的终端正面(显示面)和旋转摄像头正面(取景)方向一致进行收回,每次打开摄像头时伸出的第一模式是前置摄像头模式;因此可根据上一次打开摄像头应用使用的是前置摄像头还是后置摄像头,优化摄像头打开摄像速度和体验;
预设模式是需要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时,当检测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D2(D2<D1)时,提前打开前置摄像头预览,以便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D1时,用户可立即预览到前置摄像头图像界面。
需要进入的是后置摄像头模式时,当检测旋转组件旋转到预设角度θ(如θ=90度,θ<180度)时,提前打开后置摄像头预览,以便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180度时用户能立即预览后置摄像头图像界面。
其中,D1表示摄像头处于前置摄像头模式或后置摄像头模式时上升组件的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处于非工作模式(摄像头关闭模式)下所处位置的上升高度,D2表示摄像头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或后置摄像头模式的过程中打开预览界面时上升组件的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处于非工作模式(摄像头关闭模式)下所处位置的上升高度,D表示摄像头处于旋转摄像头模式时上升组件的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处于非工作模式(摄像头关闭模式)下所处位置的上升高度,Φ1表示前置摄像头模式切换至后置摄像头模式所需转动的预设角度,本示例下Φ1通常是180度,即摄像头朝向与主机正面相反。
具体的,前置摄像头模式对应的D1和后置摄像头模式对应的D1可相等;在实际应用中亦可设置为不相等。
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过程中打开预览画面时对应的D2与进入后置摄像头模式打开预览画面时对应的D2可相等;在实际应用中亦可设置为不相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D2小于或等于D1,D1小于或等于D。
2、第二种旋转组件的收回和伸出方式:以固定终端正面(显示面)和旋转摄像头正面(取景)方向相反的收回和伸出方式与上述示例类似,具体流程可如图11所示,包括:
步骤111: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112:打开摄像头;
步骤113:确定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的模式,进入步骤114、步骤118或步骤1117;
步骤114: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15: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16: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若是,进入步骤117,若否,返回步骤115;
步骤117:停止上升,进入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18: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19: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110: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111,若否,返回步骤119;
步骤1111: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步骤1112: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113:检测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0),若是,进入步骤1114,如否,返回步骤1112;
步骤1114: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115: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若是,进入步骤1116,若否,返回步骤1114;
步骤1116:停止下降,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117: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旋转摄像头模式;
步骤1118: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119: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120,若否,返回步骤1118;
步骤1120: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其中,Φ0表示后置摄像头模式切换至前置摄像头模式所需转动的预设角度,本示例下Φ0通常是180度,即摄像头朝向与主机正面相同,其他参数的含义可参见上述示例,在此不再赘述。二、针对前置摄像头模式和后置摄像头模式切换:
(1)前置摄像头模式切换后置摄像头模式时主要步骤包括:前置摄像头模式→旋转模式→后置摄像头模式,如图12所示(图中e表示旋转模式,f表示后置摄像头模式,g表示前置摄像头模式);关于控制流程可具体如图14所示,包括:
步骤141: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42:主机检测到前置摄像头模式切换到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43: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44: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45,若否,返回步骤143;
步骤145: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步骤146: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步骤141中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
步骤147:判断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1),若是,进入步骤148,若否,返回步骤146;
步骤148: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49: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若是,进入步骤1410,若否,返回步骤148;
步骤1410:停止下降,进入后置摄像头模式。
参数的含义可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2)后置摄像头模式切换前置摄像头模式时主要步骤包括:后置摄像头模式→旋转模式→前置摄像头模式;如图13所示(图中e表示旋转模式,f表示后置摄像头模式,g表示前置摄像头模式);关于控制流程可具体如图15所示,包括:
步骤151: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52:主机检测到后置摄像头模式切换到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53: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54: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55,若否,返回步骤153;
步骤155: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步骤156: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步骤151中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
步骤157:判断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0),若是,进入步骤156,若否,返回步骤158;
步骤158: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59: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若是,进入步骤1510,若否,返回步骤158;
步骤1510:停止下降,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
参数的含义可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为优化用户体验,摄像头切换前置摄像头模式和后置摄像头模式时;可当检测到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到预设角度Q(如Q=90度)时,自动切换前后置摄像头预览图像界面,但并不以此为限。
三、针对全景或跟踪拍摄场景:
具体的在全景或跟踪拍摄场景下,摄像头需要进入旋转模式,包含如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
(1)移动终端当前处于关闭状态模式:关闭状态模式→前置摄像头模式→旋转模式;
(2)移动终端当前处于关闭状态模式:关闭状态模式→后置摄像头模式→旋转模式;
情况二,移动终端当前处于前置摄像头模式:前置摄像头模式→旋转模式;
情况三,移动终端当前处于后置摄像头模式:后置摄像头模式→旋转模式;
关于情况一,具体可如图16所示,包括:
步骤161: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162:打开摄像头;
步骤163:上次一打开摄像头为旋转模式;
步骤164: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65: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66,若否,返回步骤164;
步骤166: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关于情况二,具体可如图17所示,包括:
步骤171: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72:主机检测到切换至旋转模式;
步骤173: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74: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75,若否,返回步骤183;
步骤175: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关于情况三,具体可如图18所示,包括:
步骤181: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82:主机检测到切换至旋转模式;
步骤183: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84: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85,若否,返回步骤183;
步骤185: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四、针对退出摄像头(关闭摄像头):
终端退出摄像头时,主机记录退出前的摄像头应用模式;
1、以第一种旋转组件的收回和伸出方式:以固定朝向(终端正面和旋转摄像头正面方向一致)进行旋转组件收回退出为例进行说明。
(1)摄像头当前处于后置摄像头模式,则退出步骤包括:
后置摄像头模式→旋转模式→前置摄像头模式→关闭状态模式;
(2)摄像头当前处于前置摄像头模式,则退出步骤包括:
前置摄像头模式→关闭状态模式;
(3)摄像头当前处于旋转模式,则退出步骤包括:
旋转模式→前置摄像头模式→关闭状态模式;
上述情况下,升降检测传感器可实时检测升降状态,当检测到伸缩组件收回到原位时停止升降,进入关闭状态模式;具体的,可如图19所示,包括:
步骤191:主机检测到退出摄像头操作,确定摄像头当前所处模式,进入步骤192、步骤198或步骤1912;步骤192:旋转摄像头模式;
步骤193: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94:检测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3),若是,进入步骤195,若否,返回步骤193;
步骤195: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96: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高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197,若否,返回步骤195;
步骤197: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旋转摄像头模式,进入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198: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99: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910: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高度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1911,若否,返回步骤199;
步骤1911: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前置摄像头模式,进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1912: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1913: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914: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1915,若否,返回步骤1913;
步骤1915: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步骤1916: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917:检测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1),若是,进入步骤1918,若否,返回步骤1916;
步骤1918: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1919: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1920,若否,返回步骤1918;
步骤1920: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后置摄像头模式,进关闭摄像头模式。
其中,Φ3表示旋转模式切换至前置摄像头模式所需转动的预设角度,可实时确定,其他参数的含义可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2、第二种旋转组件的收回和伸出方式:以终端正面(显示面)和旋转摄像头正面(取景)方向相反的收回退出方式与上述示例类似,具体流程可如图20所示,包括:
步骤201:主机检测到退出摄像头操作,确定摄像头当前所处模式,进入步骤202、步骤208或步骤2012;
步骤202:旋转摄像头模式;
步骤203: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04:检测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4),若是,进入步骤205,若否,返回步骤203;
步骤205: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06: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高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207,若否,返回步骤205;
步骤207: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旋转摄像头模式,进入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208: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209: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010: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高度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2011,若否,返回步骤209;
步骤2011: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后置摄像头模式,进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2012: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2013: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014: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2015,若否,返回步骤2013;
步骤2015: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步骤2016: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017:检测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1),若是,进入步骤2018,若否,返回步骤2016;
步骤2018: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019: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2020,若否,返回步骤2018;
步骤2020: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前置摄像头模式,进关闭摄像头模式。
其中,Φ4表示旋转模式切换至后置摄像头模式所需转动的预设角度,可实时确定,其他参数的含义可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上述举例一提供的方案能够实现升降旋转摄像头可靠控制和应用;进一步可根据上一次应用模式自动控制进入预设模式和对应的图像界面,提升用户体验。
举例二:
本举例和举例一的区别在于,旋转组件可以从任意朝向(终端正面或背面)收回和伸出,终端的结构具体可参见举例一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关于控制流程具体如下:
一、针对打开摄像头:
主机根据上一次所用的摄像头应用模式判断需要进入的预设模式:
(1)当终端打开摄像头且主机判断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前置摄像头模式,则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当检测到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时停止升降;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
可选的,此时升降电机可进入自锁模式。
(2)当终端打开摄像头且主机判断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后置摄像头模式,则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当检测到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时停止升降;进入后置摄像头模式。
可选的,此时升降电机可进入自锁模式。
(3)当终端打开摄像头且主机判断上一次关闭摄像头应用时摄像头处于旋转模式,则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当检测到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时停止升降;进入旋转模式。
可选的,此时升降电机可进入自锁模式。
具体的,控制流程可如图21所示,包括:
步骤211: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212:打开摄像头;
步骤213:判断上一次打开摄像头应用模式,进入步骤214、步骤218或者步骤2112;
步骤214:上一次打开摄像头应用为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215: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16: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若是,进入步骤217,若否,返回步骤216;
步骤217:停止上升,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218:上一次打开摄像头应用为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219: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110: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1),若是,进入步骤2111,若否,返回步骤219;
步骤2111:停止上升,进入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2112:上一次打开摄像头应用为旋转摄像头模式;
步骤2113: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伸出;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114:判断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D),若是,进入步骤2115,若否,返回步骤2113;
步骤2115:停止上升,进入摄像头旋转模式。
(4)需要说明的可根据上一次打开摄像头应用使用的是前置摄像头还是后置摄像头,优化摄像头打开摄像速度和体验;
预设模式可以是需要进入前置摄像头模式时,当检测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D2(D2<D1)时,提前打开前置摄像头预览,以便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D1时,用户可立即预览到前置摄像头图像界面。
预设模式也可以是需要进入后置摄像头模式时,当检测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D2(D2<D1)时,提前打开后置摄像头预览,,以便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伸出高度到预设阈值D1时,用户可立即预览到后置摄像头图像界面。
其中,关于旋转摄像头的旋转组件可以允许用户自定义收回方式(比如设置一个旋转组件收回方式切换按钮,用户通过操作按钮即可切换旋转组件的收回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关于参数的含义可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二、关于全景或跟踪拍摄场景,以及前置摄像头模式和后置摄像头模式切换的控制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举例一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三、针对退出摄像头(关闭摄像头):
终端退出摄像头时,记录退出前的摄像头应用模式,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状态,当检测到升降组件收回到原位时停止升降,进入关闭状态模式:
(1)退出时,终端当前处于后置摄像头模式,则退出步骤包括:后置摄像头模式→关闭状态模式;
(2)退出时,终端当前处于前置摄像头模式,则退出步骤包括:前置摄像头模式→关闭状态模式;
(3)退出时终端当前处于旋转模式,则退出步骤包括:根据当前旋转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旋转角度,以最小收回时间(旋转角度)收回;
a、当摄像头朝向靠近手机正面,退出步骤包括:旋转模式→前置摄像头模式→关闭状态模式;
b、当摄像头朝向靠近手机背面,退出步骤包括:旋转模式→后置摄像头模式→关闭状态模式。
具体的,控制流程可如图22所示,包括:
步骤221:主机检测到退出摄像头操作,进入步骤222、步骤2216或者步骤2220;步骤222:旋转摄像头模式;
步骤223: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朝向主机正面时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进入步骤224或者步骤2210;
步骤224:摄像头朝向和主机正面在0~90度(具体为摄像头朝向相对于主机正面旋转的角度在0~90度之间);
步骤225: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向0度方向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步骤224中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
步骤226:检测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3),若是,进入步骤227,若否,返回步骤225;
步骤227: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28: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高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229,若否,返回步骤227;
步骤229: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旋转摄像头模式,进入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2210:摄像头朝向和主机正面在90~180度(具体为摄像头朝向相对于主机正面旋转的角度在90~180度之间);
步骤2211:旋转电机驱动旋转组件向180度方向旋转,旋转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此处实际可为旋转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步骤2210中旋转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
步骤2212:检测旋转角度是否到达预设角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Φ4),若是,进入步骤2213,若否,返回步骤2211;
步骤2213:启动升降电机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214: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预设高度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2215,若否,返回步骤2213;
步骤2215: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旋转摄像头模式,进入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2216:后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2217: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218: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高度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2219,若否,返回步骤2217;
步骤2219: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后摄像头模式,进关闭摄像头模式;
步骤2220:前置摄像头模式;
步骤2221:升降电机达驱动升降组件进行缩回;升降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升降组件的升降高度(此处实际可为升降组件的当前位置相对于摄像头关闭时升降组件所处的位置之间的上升高度,其中的“摄像头关闭时”具体是指摄像头位于终端内处于非工作模式下的关闭状态时);
步骤2222:检测升降高度是否到达高度预设阈值(例如该阈值为0),若是,进入步骤2223,若否,返回步骤2221;
步骤2223:停止下降,记录退出为前置摄像头模式,并关闭摄像头模式。
其中,关于旋转摄像头的旋转组件可以允许用户自定义收回方式(比如设置一个旋转组件收回方式切换按钮,用户通过操作按钮即可切换旋转组件的收回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关于参数的含义可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上述举例二提供的方案能够实现升降旋转转摄像头可靠控制和应用,以最小时间(旋转角度)伸出和收回旋转组件,提升打开和关闭摄像头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在此说明,上述举例中的摄像头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此不作限定。上述涉及的升降高度均为升降组件在进行上升或下降操作后相对于原位(电子器件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升降组件在终端内的位置)的移动距离(高度)。
基于本方案,为满足终端用户更多应用需求,本发明实施例可将传递和感知声光电等信息的传感器(如麦克MIC、听筒、飞行时间TOF传感器、结构光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红外用传感器、红外发射器等)集成于可升降和旋转的摄像头组件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升降组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的旋转组件,以及与所述旋转组件相连的被驱动部件;
如图23所示,所述终端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231,用于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处理模块232,用于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终端通过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能够通过检测和控制被驱动部件的升降和旋转状态,实现可升降旋转的被驱动部件的可靠控制和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终端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进行升降或旋转的问题。
其中,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前置模式、旋转模式和后置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控制指令为开启指令、模式切换指令或关闭指令,分别提供以下示例:
第一种示例,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开启指令,则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开启时的初始工作模式;第一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所述终端。
其中,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为预先设置的工作模式,或者为所述被驱动部件上次关闭时所处于的工作模式。
具体的,所述第一处理子模块,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一位置;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第二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的终端,还包括: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之前,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二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具体的,所述的终端,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且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二位置;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二匹配度;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匹配度达到第三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第四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四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终端,还包括: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在控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旋转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后置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第二种示例,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模式切换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目标工作模式;第二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具体的,所述第二处理子模块,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三位置;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第四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三匹配度达到第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具体的,所述的终端,还包括: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由前置模式切换至后置模式的第一切换指令,或者由后置模式切换至前置模式的第二切换指令,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四位置;第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第四匹配度;
第六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四匹配度达到第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第七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八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终端,还包括:第八处理模块,用于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九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九阈值小于所述第八阈值。
第三种示例中的第一种情况,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第三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且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旋转模式,则获取所述旋转组件当前的旋转角度以及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五位置;第三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五位置之间的第五匹配度;第四处理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五匹配度达到第十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具体的,所述第三处理子模块,包括:第五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其中,复位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方向相反,所述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包括:复位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之和小于第十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十二阈值,所述第十一阈值大于所述第十二阈值。
更具体的,所述第五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度且小于90度,则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
其中,所述第三处理子模块,包括:第六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则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按照当前的旋转方向继续旋转;其中,继续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方向相同,所述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包括:继续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之和大于第十三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十四阈值,所述第十四阈值大于所述第十三阈值。
第三种示例中的第二种情况,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第四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且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则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六位置;第五处理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六位置之间的第六匹配度;第六处理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六匹配度达到第十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终端,还包括:第六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七位置;第七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七位置之间的第七匹配度;
第九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七匹配度达到第十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第十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十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执行所述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的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还包括:第一记录模块,用于在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的同时或之后,记录所述被驱动部件当前的工作模式,作为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关闭时的工作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能够实现图1至图22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图24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终端24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241、网络模块242、音频输出单元243、输入单元244、传感器245、显示单元246、用户输入单元247、接口单元248、存储器249、处理器2410、以及电源2411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4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其中,所述终端包括升降组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的旋转组件,以及与所述旋转组件相连的被驱动部件;处理器2410,用于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能够通过检测和控制被驱动部件的升降和旋转状态,实现可升降旋转的被驱动部件的可靠控制和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终端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升降旋转摄像头进行升降或旋转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前置模式、旋转模式和后置模式。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开启指令,则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开启时的初始工作模式;根据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所述终端。
可选的,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为预先设置的工作模式,或者为所述被驱动部件上次关闭时所处于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一位置;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
可选的,处理器2410还用于,在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之前,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二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可选的,处理器2410还用于,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且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二位置;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二匹配度;若所述第二匹配度达到第三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四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的操作。
可选的,处理器2410还用于,在控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
可选的,所述前置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旋转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后置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模式切换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目标工作模式;根据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三位置;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若所述第三匹配度达到第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可选的,处理器2410还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由前置模式切换至后置模式的第一切换指令,或者由后置模式切换至前置模式的第二切换指令,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四位置;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第四匹配度;若所述第四匹配度达到第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八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的操作。
可选的,处理器2410还用于,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九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九阈值小于所述第八阈值。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且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旋转模式,则获取所述旋转组件当前的旋转角度以及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五位置;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五位置之间的第五匹配度;若所述第五匹配度达到第十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其中,复位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方向相反,所述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包括:复位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之和小于第十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十二阈值,所述第十一阈值大于所述第十二阈值。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度且小于90度,则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则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按照当前的旋转方向继续旋转;其中,继续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方向相同,所述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包括:继续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之和大于第十三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十四阈值,所述第十四阈值大于所述第十三阈值。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且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则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六位置;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六位置之间的第六匹配度;若所述第六匹配度达到第十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可选的,处理器2410还用于,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七位置;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七位置之间的第七匹配度;若所述第七匹配度达到第十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十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执行所述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的操作。
可选的,处理器2410具体用于,在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的同时或之后,记录所述被驱动部件当前的工作模式,作为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关闭时的工作模式。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射频单元24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来自基站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24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单元24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单元24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终端通过网络模块242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243可以将射频单元241或网络模块242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249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243还可以提供与终端24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243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244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24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2441和麦克风2442,图形处理器24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246上。经图形处理器24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249(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241或网络模块242进行发送。麦克风244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241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终端24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24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246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24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246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终端姿态(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传感器245还可以包括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246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246可包括显示面板24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2461。
用户输入单元247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247包括触控面板24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2472。触控面板24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2471上或在触控面板2471附近的操作)。触控面板24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2410,接收处理器241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2471。除了触控面板2471,用户输入单元247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247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24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247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2461上,当触控面板24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241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241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24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24中,触控面板2471与显示面板24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2471与显示面板2461集成而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248为外部装置与终端24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248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终端24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终端24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24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24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24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2410是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249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249内的数据,执行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24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24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2410中。
终端24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2411(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2411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24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另外,终端240包括一些未示出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2410,存储器249,存储在存储器249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24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2410执行时实现上述驱动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驱动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升降组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的旋转组件,以及与所述旋转组件相连的被驱动部件;
所述驱动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前置模式、旋转模式和后置模式;
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开启指令,则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
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开启时的初始工作模式;
根据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所述终端;
所述根据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所述终端,包括: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一位置;
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
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
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且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二位置;
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二匹配度;
若所述第二匹配度达到第三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
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四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的操作;
或者,
若所述控制指令为模式切换指令,则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
根据所述控制指令,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目标工作模式;
根据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三位置;
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
若所述第三匹配度达到第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若所述控制指令为由前置模式切换至后置模式的第一切换指令,或者由后置模式切换至前置模式的第二切换指令,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四位置;
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第四匹配度;
若所述第四匹配度达到第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
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八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的操作;
或者,
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则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
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则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六位置;
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六位置之间的第六匹配度;
若所述第六匹配度达到第十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七位置;
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七位置之间的第七匹配度;
若所述第七匹配度达到第十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
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十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执行所述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的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为预先设置的工作模式,或者为所述被驱动部件上次关闭时所处于的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之前,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二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还包括:
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旋转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后置模式下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与所述终端上供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还包括:
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九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预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九阈值小于所述第八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则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包括:
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旋转模式,则获取所述旋转组件当前的旋转角度以及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五位置;
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五位置之间的第五匹配度;
若所述第五匹配度达到第十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包括:
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
其中,复位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方向相反,所述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包括:复位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之和小于第十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十二阈值,所述第十一阈值大于所述第十二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包括:
若所述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度且小于90度,则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复位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包括:
若所述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则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按照当前的旋转方向继续旋转;
其中,继续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方向相同,所述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包括:继续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之和大于第十三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十四阈值,所述第十四阈值大于所述第十三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的同时或之后,还包括:
记录所述被驱动部件当前的工作模式,作为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关闭时的工作模式。
1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升降组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的旋转组件,以及与所述旋转组件相连的被驱动部件;
所述终端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工作模式与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前置模式、旋转模式和后置模式;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若检测到针对所述被驱动部件的控制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开启指令,则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此次开启时的初始工作模式;
第一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和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伸出所述终端;
所述第一处理子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初始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一位置;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匹配度达到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且所述初始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二位置;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二匹配度;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匹配度达到第三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四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一匹配度的操作;
或者,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模式切换指令,则根据所述控制指令,获取所述被驱动部件的目标工作模式;
第二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至少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运动;
所述第二处理子模块,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三位置;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三匹配度达到第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移动,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由前置模式切换至后置模式的第一切换指令,或者由后置模式切换至前置模式的第二切换指令,则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四位置;
第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第四匹配度;
第六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四匹配度达到第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
第七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八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匹配度的操作;
或者,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第四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且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前置模式或后置模式,则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六位置;
第五处理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六位置之间的第六匹配度;
第六处理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六匹配度达到第十五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第六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与所述被驱动部件在非工作模式下所对应的预设模式不匹配,则在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之前,根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旋转模式对应的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七位置;
第七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七位置之间的第七匹配度;
第九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七匹配度达到第十六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向伸出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并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入所述旋转模式,并获取所述旋转组件的旋转角度;
第十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旋转角度达到第十七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执行所述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的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
第三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控制指令为关闭指令,且所述被驱动部件的当前工作模式为旋转模式,则获取所述旋转组件当前的旋转角度以及所述升降组件在非工作模式下在所述终端内的第五位置;
第三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旋转角度,利用所述旋转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角度与所述旋转角度相匹配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旋转,并利用所述升降组件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朝向缩回所述终端的方向移动,获取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终端内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第五位置之间的第五匹配度;
第四处理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五匹配度达到第十阈值,则控制所述被驱动部件停止运动,并关闭所述被驱动部件。
1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的步骤。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910471122.1A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2134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1122.1A CN110213414B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1122.1A CN110213414B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3414A CN110213414A (zh) 2019-09-06
CN110213414B true CN110213414B (zh) 2021-04-16

Family

ID=67790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71122.1A Active CN110213414B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134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1952A (zh) * 2019-09-17 2019-12-17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升降控制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0740260B (zh) 2019-10-24 2023-04-07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127937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使用方法
CN111023956A (zh) * 2019-12-26 2020-04-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以及确定升降镜头模组位置的方法
CN111225148A (zh) * 2020-01-17 2020-06-02 深圳康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视、摄像头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367360A (zh) * 2020-02-28 2020-07-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模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287155B (zh) * 2020-10-30 2024-03-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395373A (zh) * 2021-04-06 2021-09-14 上海福赛梦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271370A (zh) * 2021-06-10 2021-08-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驱动模组、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9145B (zh) * 2014-11-05 2018-01-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移动终端摄像头旋转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6899721B (zh) * 2017-04-28 2020-09-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8833621A (zh) * 2018-06-06 2018-11-1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65679B (zh) * 2018-09-17 2020-12-25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101965540B1 (ko) * 2018-11-26 2019-04-03 이현아 몰래 카메라 탐지 기능을 가진 휴대폰 케이스
CN109788683B (zh) * 2019-01-31 2020-09-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3414A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13414B (zh)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819907B (zh) 一种摄像头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639970B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9361869B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终端
CN107786817B (zh)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471498B (zh) 一种拍摄预览方法及终端
CN107995395B (zh) 移动终端及用于该移动终端的图像获取方法
US20210185237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camera and terminal
CN109348020B (zh)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981009B (zh) 一种步进电机的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10049221B (zh) 拍摄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20216002A1 (zh) 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107269B (zh) 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842029B2 (en) Image display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7888728A (zh) 一种移动终端以及基于所述移动终端的拍摄方法
CN109688253B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终端
CN111510623B (zh) 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327807A (zh) 电子设备
CN110769154B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881105A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944114B (zh) 拍照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144371B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介质
CN110636225B (zh) 拍照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0063136A1 (zh) 应用程序的启动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1147932A1 (zh) 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