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13323B - 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13323B
CN110213323B CN201910149024.6A CN201910149024A CN110213323B CN 110213323 B CN110213323 B CN 110213323B CN 201910149024 A CN201910149024 A CN 201910149024A CN 110213323 B CN110213323 B CN 1102133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unit
communication system
source
clu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90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13323A (zh
Inventor
M·沙德
M·安杰利克
D·米勒
M·罗斯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stler Holding AG
Original Assignee
Kistler Holding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stler Holding AG filed Critical Kistler Holding AG
Publication of CN110213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33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13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33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6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minimising geographical or physical path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1Inter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r service data unit [SDU] definitions; Interfaces betwee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1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taking into account QoS or priority requi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5Network streaming protocols, e.g.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or 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 [RTC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6Special purpose or proprietary protocols or archite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8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resentation layer [OSI layer 6]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9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系统,用于多个数据产生单元与多个空间上远离的数据评价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送,所述数据产生单元产生数据,所述通信系统通过非专有的网络(3)传送由所述数据产生单元所产生的数据,并且所述数据评价单元评价由所述通信系统所传送的数据;所述通信系统具有硬件抽象层;所述硬件抽象层将数据评价单元表示为源;该源具有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该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是“流传送”或“批量上传”或“流传送、批量上传”;该通信系统读取该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并且该通信系统根据所读取的该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将所产生的数据传送给该数据评价单元。

Description

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系统,其用于数据产生单元与空间上远离的数据评价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送,该数据产生单元产生数据,该通信系统传送由数据产生单元所产生的数据,并且该数据评价单元评价由通信系统所传送的数据。
背景技术
物联网表示任意物理对象之间通过非专有的网络(例如互联网)通信。通信也包括数据传送。
专利文献WO15155274A1为此描述了工业场所与空间上远离的通信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送。数据产生单元位于工业场所处。通信系统具有:涉及硬件的接口,用于从数据产生单元进行数据传送;以及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用于到通信单元的数据传送。涉及硬件的接口与数据产生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送通过涉及硬件的协议实现,该涉及硬件的协议根据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仅使用最下方的五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会话层。从数据产生单元向涉及硬件的接口所传送的数据被通信系统存储在数据存储区中。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与通信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送通过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实现,该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使用OSI模型的所有七层。
现在,物联网中的物理对象非常多样化。因此,数据产生单元根据完全不同的理论进行工作并通过不同设计的涉及硬件的接口传送数据。关于多个不同的数据产生单元和不同的接口的大灵活性是有意义的。
对此,专利文献WO2003045639A2公开了一种具有机器人软件的机器人。机器人软件具有三层架构。最下层是用于机器人硬件的操作系统,其上有硬件抽象层(HAL),并且在该硬件抽象层上有机器人控制软件。HAL将用于机器人硬件的操作系统与机器人控制软件分开,仅HAL访问用于机器人硬件的操作系统。HAL在用于机器人硬件的操作系统与机器人控制软件之间传送数据。为此,HAL具有用于与用于机器人硬件的操作系统通信的软件和用于与机器人控制软件通信的软件。因此,可在多个不同的机器人硬件与机器人控制软件之间灵活通信,而不必将机器人控制软件自身为此适配,因为在HAL中足够地提供相应的软件用于与不同的机器人硬件的操作系统通信。
也期望实现物联网中的通信具有相对不可预见的影响的高鲁棒性。通信会经受不可预见的影响,例如网络攻击、网络故障等。通信应可灵活适配网络的可用性。
此外还通常期望,实现物联网中的通信具有高操作友好性。这意味着,空间上远离的数据评价单元也应对多个不同数据产生单元而言一致地可操作,该数据评价单元评价由通信系统所传送的数据。在此,数据评价单元的表示层和应用层应遵循相同的测量范式并且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数据产生单元与空间上远离的数据评价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送,其具有:相对不可预见的影响的高鲁棒性;以及数据评价单元的可操性上的一致性。
本发明的目的由根据本发明的特征来实现。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系统,其用于在多个数据产生单元与多个空间上远离的数据评价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送,这些数据产生单元产生数据,该通信系统通过非专有的网络传送由数据产生单元所产生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评价单元评价由通信系统所传送的数据;该通信系统具有硬件抽象层;该硬件抽象层将数据评价单元表示为源;该源具有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该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是“流传送”或“批量上传”或“流传送,批量上传”;该通信系统读取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并且该通信系统根据所读取的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将所产生的数据传送到数据评价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具有硬件抽象层,在该硬件抽象层中,根据数据评价单元的测量范式所要求的数据传送类型可表示为该数据评价单元的源的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优选地,由该数据评价单元所要求的数据传送类型在通过通信系统的数据传送之前被存储为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其中,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是“流传送”或“批量上传”或“流传送,批量上传”。在流传送时进行实时的数据传送,而在批量上传时进行非实时的数据传送。因此,数据传送可情境地适配网络的可用性。数据传送因此也可适配数据评价单元的表示层和应用层的测量范式。如果数据评价单元要求实时数据传送,则这点可因此有针对性地在属性“数据的传送类型”中确定。这点确保了相对不可预见的影响的鲁棒性以及数据评价单元的可操性上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下面示例性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示出:
图1为通信系统的部件的框图;
图2为根据图1的通信系统的软件架构的框图;和
图3为根据图2的软件架构的硬件抽象层的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1'、1” 数据产生单元
1.1、1.1'、1.1” 涉及硬件的接口
2 通信系统
2.1、2.1'、2.1” 客户单元
2.2、2.2'、2.2” 通信通道
2.3、2.3'、2.3” 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
2.4、2.4'、2.4” 集群单元
2.5 数据存储单元
2.9、2.9'、2.9” 编程接口单元
3 非专有的网络
4、4'、4” 数据评价单元
10 硬件层
11、11'、11” 硬件驱动程序
20 硬件抽象层
21 客户协议
22 地址
24 集群协议
25 源
26 消息传送
27 流传送
28 批量上传
29 编程接口
30 通信层
31、31' 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
40 应用层
41、41'、41” 应用程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通信系统2的部件的框图。这些部件包括:多个不同的数据产生单元1、1'、1”;至少一个非专有的网络3;以及多个不同的数据评价单元4、4'、4”。这些部件彼此单向或双向通信。单向通信由单箭头表示,双向通信由双箭头表示。在本发明的意义下,通信既包括部件之间的状态确定又包括部件之间的数据传输。
数据产生单元1、1'、1”包括接收器,这些接收器检测测量参数并且为所检测的测量参数产生数据。测量参数可为物理测量参数,例如力、压力、加速度、温度、角度等。接收器为所检测的测量参数主动或被动地产生数据。数据产生单元1、1'、1”未整理或已整理地提供所产生的数据。
因此,第一数据产生单元1在温度接收器的实施方式中检测作为电压的温度并提供检测到的电压作为未整理的数据。用于这种第一数据产生单元1的示例是NiCr-Ni热电偶(K型)。
第二数据产生单元1'在压电式压力接收器的实施方式中检测作为电荷的压力。电荷放大器电性放大检测到的电荷,并且将被放大的电荷数字化成数字化信号并提供数字化的信号作为已整理的数据。用于这种第二数据产生单元1'的示例是根据本申请人的数据页6052C_000-552d-12.15的6052C型压电式压力接收器连同根据本申请人的数据页2854A_000-409-06.14的5064C型电荷放大器。
并且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在霍尔效应接收器的实施方式中检测作为电压的曲轴角度。比较器数字化检测到的电压成数字化信号并提供数字化信号作为已整理的数据。用于这种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的示例是连同根据本申请人的数据页2893A_000-724d-01.17的用于索引(Indizierung)内燃机的2893A型的测量和评价系统的2619A11型曲轴角度接收器。
非专有的网络3是通常可访问的用于通信的网络,例如万维网(WWW)。
数据评价单元4、4'、4”被布置为空间上远离数据产生单元1、1'、1”。在本发明的意义下,空间上远离表示最短距离大于30米。
数据评价单元4、4'、4”评价所传输的数据并且呈现出所传输和所评价的数据。为此,每个数据评价单元4、4'、4”具有计算单元,该计算单元具有计算处理器、物理数据存储器和屏幕。计算处理器可为中央处理器(CPU)等。物理数据存储器可为闪存、硬盘(HD)、固态盘(SSD)等。
通信系统2在空间上分布式设置。通信系统2的其他部件包括:多个涉及硬件的接口1.1、1.1'、1.1”;多个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多个客户单元2.1、2.1'、2.1”;多个集群单元2.4、2.4'、2.4”;至少一个数据存储单元2.5;和多个编程接口单元2.9、2.9'、2.9”。
通信系统2具有到涉及硬件的接口1.1、1.1'、1.1”上的通路。涉及硬件的接口1.1、1.1'、1.1”是物理接口,例如尼尔-康塞曼卡口(BNC)、D模拟接口(D-Sub)、推荐标准232(RS232)等。
每个数据产生单元1、1'、1”具有涉及硬件的接口1.1、1.1'、1.1”。涉及硬件的接口1.1、1.1'、1.1”设置在数据产生单元1、1'、1”的壳体中。客户单元2.1、2.1'、2.1”可具有涉及硬件的接口1.1、1.1'、1.1”。涉及硬件的接口1.1、1.1'、1.1”于是设置在客户单元2.1、2.1'、2.1”的壳体中。根据图1,第一数据产生单元1的壳体具有第一涉及硬件的接口1.1。根据图1,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的壳体具有第三涉及硬件的接口1.1”。根据图1,第二客户单元2.1'的壳体具有第二涉及硬件的接口1.1'。
通信系统2具有到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上的通路。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是物理接口,例如注册插口(RJ 45)、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IEEE 802.11)等。
每个数据评价单元4、4'、4”具有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设置在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壳体中。数据产生单元1、1'、1”或客户单元2.1、2.1'、2.1”或集群单元2.4、2.4'、2.4”或数据存储单元2.5可具有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于是设置在数据产生单元1、1'、1”的壳体中或客户单元2.1、2.1'、2.1”的壳体中或集群单元2.4、2.4'、2.4”的壳体中或数据存储单元2.5的壳体中。根据图1,第一数据产生单元1的壳体具有第一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根据图1,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的壳体具有第三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根据图1,第二客户单元2.1'的壳体具有第二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根据图1,第一集群单元2.4的壳体具有第一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根据图1,数据存储单元2.5的壳体具有第三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
数据存储单元2.5是物理数据存储器,例如闪存、硬盘(HD)、固态盘(SSD)等。
根据图1,第二客户单元2.1'的第二涉及硬件的接口1.1'通过涉及硬件的通信通道1.2与第二数据产生单元1'通信。第二涉及硬件的通信通道1.2'是物理通道,并且可由线材连接的或光学的介质实现,但同样也可由无线电路线实现。
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通过具有网络功能的通信通道2.2、2.2'、2.2”与非专有的网络3通信。具有网络功能的通信通道2.2、2.2'、2.2”是物理通道,并且可由线材连接的或光学的介质实现,但同样也可由无线电路线实现。
通信系统2具有客户-集群结构,例如Apache Active MQ、Apache Kafka等。至少一个客户单元2.1、2.1'、2.1”被布置为空间上靠近至少一个数据产生单元1、1'、1”。反之,至少一个集群单元2.4、2.4'、2.4”被布置为空间上任意靠近或任意远离至少一个数据评价单元4、4'、4”。在本发明的意义下,空间上靠近表示布置在路由器后的同一子网中,其中,同一子网中的数据产生单元1、1'、1”和客户单元2.1、2.1'、2.1”的地址对该子网外的第三者而言不可见。
每个客户单元2.1、2.1'、2.1”和每个集群单元2.4、2.4'、2.4”具有计算单元,该计算单元具有计算处理器和物理数据存储器。计算处理器可为中央处理器(CPU)等。物理数据存储器可为闪存、硬盘(HD)、固态盘(SSD)等。
数据产生单元1、1'、1”可具有客户单元2.1、2.1'、2.1”。客户单元2.1、2.1'、2.1”于是被设置在数据产生单元1、1'、1”的壳体中。客户单元2.1、2.1'、2.1”但也可具有自己的壳体。根据图1,第一数据产生单元1的壳体具有第一客户单元2.1。根据图1,第二客户单元2.1'具有自己的壳体。根据图1,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的壳体具有第三客户单元2.1”。
数据评价单元4、4'、4”可具有集群单元2.4、2.4'、2.4”。集群单元2.4、2.4'、2.4”于是被设置在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壳体中。集群单元2.4、2.4'、2.4”但也可具有自己的壳体。根据图1,第一集群单元2.4具有自己的壳体。根据图1,第二数据评价单元4'的壳体具有第二集群单元2.4'。根据图1,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的壳体具有第三集群单元2.4”。
数据评价单元4、4'、4”可具有编程接口单元2.9、2.9'、2.9”。编程接口单元2.9、2.9'、2.9”于是被设置在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壳体中。编程接口单元2.9、2.9'、2.9”但也可被设置在集群单元2.4、2.4'、2.4”的壳体中。根据图1,第一集群单元2.4具有自己的带有第一编程接口单元2.9的壳体。根据图1,第二数据评价单元4'的壳体具有第二编程接口单元2.9'。根据图1,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的壳体具有第三编程接口单元2.9”。
图2示出通信系统2的软件架构的框图。软件架构具有最下方的硬件层10、次最下方的硬件抽象层20、次最上方的通信层30和最上方的应用层40。
在硬件层10中通过数据产生单元1、1'、1”的多个不同的硬件驱动程序11、11'、11”实现数据产生。硬件驱动程序11、11'、11”驱动数据产生单元1、1'、1”。
硬件抽象层20具有至少一个客户协议21和至少一个集群协议24和至少一个编程接口29。客户协议21安装在客户单元2.1、2.1'、2.1”中。集群协议24安装在集群单元2.4、2.4'、2.4”中。编程接口29安装在编程接口单元2.9、2.9'、2.9”中。
通信层30具有至少一个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31、31',用于通过WWW进行通信。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31、31'是包括OSI模型的所有七层的网络协议,例如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Java脚本对象表示(JSON)、物联网协同框架IoTivity、受限应用程序协议(CoAP)、通用串行总线(USB)等的族。
客户协议21和集群协议24通过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31、31'彼此通信。
应用层40包括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多个不同的应用程序41、41'、41”。应用程序41、41'、41”可存储在数据评价单元4、4'、4”的物理数据存储器中,并且从物理数据存储器可被加载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数据处理器中。应用程序41、41'、41”是不同的。
第一应用程序41在评价程序的该实施方式中评价压电式传感器的数据。在此,测量参数(例如力、压力或加速度)的数据在一测量状态下被检测并被通信系统传送给评价程序。
第二应用程序41'在监视程序的该实施方式中监视喷铸机中的喷铸过程。在此,测量参数(例如温度和压力)的数据在喷铸机的腔中被检测并被通信系统2传送给监视程序。
第三应用程序41”在索引程序的该实施方式中评价内燃机中的燃料和空气的检测到的燃烧数据。在此,内燃机燃烧室中的测量参数(例如温度和压力)的数据以及内燃机曲轴的测量参数曲轴角度的数据被检测,并被通信系统2传送到索引程序。
图3示出通信系统2的软件架构的硬件抽象层20的框图。硬件抽象层20为通信系统2的部件确定统一的结构和统一的行为。优选地,这根据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程序范式实现。然后,部件被统一地识别、部件的状态被统一地确定、部件统一地合作工作,并且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以统一的数据安全性实现。
在硬件抽象层20中通过语义模型(源模型)实现部件的合作工作。每个部件在语义模型中被表示为源(英文:Resource)25。因此,第一数据产生单元1在语义模型中被表示为源25“温度接收器”。第二数据产生单元1'被表示为源25“压电式压力接收器”。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被表示为源25“霍尔效应接收器”。第一数据评价单元4在语义模型中被表示为源25“评价程序”。第二数据评价单元4'在语义模型中被表示为源25“监视程序”。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在语义模型中被表示为源25“索引程序”。这些表示适于通信系统2的所有部件。这些表示被通信系统2统一地使用。
在硬件抽象层20中,每个源25具有地址22,例如统一资源标识符(URI)、通用唯一识别码(UUID)等。地址22一对一地确定源25的名称。
在硬件抽象层20中,通过状态操作(CRUDN)实现源的状态确定,例如创建(Create)源、检索(Retrieve)源的状态、更新(Update)源的状态、删除(Delete)源和公布(Notify)源。
在语义模型中,每个源具有至少一个属性23(Property)。属性23以统一的方法和方式给出关于部件的消息。属性23在通过通信系统2数据传送之前被存储在硬件抽象层20中。属性23可为“部件名称”,正如部件被生产商命名的那样。属性23可为“序列号”,正如其被部件的生产商分配的那样。属性23可为“地点名称”,部件位于该地点处。属性23可为“协议名称”,部件以该协议通信。属性23可为“功能”,部件可实施该功能。属性23也可为“数据的标记”,这些数据被产生、传送或评价。属性23也可为“数据的格式”,这些数据被产生或传送或评价。属性23可为“数据的传送类型”,数据以该传送类型被传送。属性23可为“数据的传送率”,数据以该传送率被传送。
语义模型被通信系统2使用。因此,客户协议21读取数据产生单元1、1'、1”的源25的地址22,以便将数据产生单元1、1'、1”在涉及硬件的接口1.1、1.1'、1.1”处一对一地以名称被识别。并且集群协议24读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以便将数据评价单元4、4'、4”在具有网络功能的接口2.3、2.3'、2.3”处一对一地以名称被识别。客户协议21和集群协议24也使用源25的属性23,以便以统一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数据产生单元1、1'、1”或通过数据评价单元4、4'、4”给出消息。
编程接口29使用源25的属性23,以便将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转换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应用程序41、41'、41”的参数化中。因此,编程接口29读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属性23“数据的标记”,以便将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根据该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应用程序41、41'、41”的测量范式以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标记”来标记。或者,编程接口29读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属性23“数据的格式”,以便将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根据该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应用程序41、41'、41”的测量范式以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格式”来格式化。
在通信层30中实现通信系统2的部件之间的通信。优选地,部件之间的通信在通信层30中或者通过消息传送26、流传送27实现或者通过批量上传28实现。消息传送26和流传送27由客户单元2.1、2.1'、2.1”和集群单元2.4、2.4'、2.4”传送数据。批量上传28由数据存储单元2.5传送数据。
消息传送26是同步或非同步的通信,其中,发出查询的部件使查询指向被查询的部件的地址并等待被查询的部件向发出查询的部件的地址的答复。客户单元2.1、2.1'、2.1”和集群单元2.4、2.4'、2.4”促成消息传送26。优选地,客户单元2.1、2.1'、2.1”和集群单元2.4、2.4'、2.4”在消息传送26时通过作为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31的TCP/IP彼此通信。对于消息传送26而言,每个集群单元2.4、2.4'、2.4”在物理数据存储器中具有存储区,在该存储区中缓存了具有被查询部件的源25的地址22的查询以及具有发出查询的部件的源25的地址22的答复。对于集群单元2.4、2.4'、2.4”而言,在存储区中所缓存的查询和答复可一对一地进行识别。集群单元2.4、2.4'、2.4”将查询传达给被查询部件的源25的地址22,并且集群单元2.4、2.4'、2.4”将答复传达给发出查询的部件的源25的地址22。
根据图1,在第一数据产生单元1与第一数据评价单元4之间进行消息传送26。消息传送时的数据传送是双向的。在此,第一集群单元2.4和第一客户单元2.1保持第一数据产生单元1与第一数据评价单元4之间的第一通信通道2.2。
传送率在消息传送26时非常小。优选地,在消息传送26时实现状态确定,例如状态通知或状态更新。在状态通知时,数据评价单元4、4'、4”例如查询是否准备好用于数据传送的数据。在状态更新时,数据产生单元1、1'、1”例如答复准备好了用于数据传送的数据以及该数据产生单元1、1'、1”的源25“数据的传送类型”的值叫什么。在消息传送26时,没有由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被传送给数据评价单元4、4'、4”,更确切地说通过消息传送26来预备、启动和结束数据传送。
通过流传送27实现和/或者通过批量上传28实现数据传送。在本发明的意义下,连词“和”以及“或”表示逻辑运算“和”以及“或”。优选地,属性23通过源25的“数据的传送类型”来判断,待传送的数据是否通过流传送27和/或者通过批量上传28被传送。属性23于是给出“流传送”或“批量上传”或“流传送,批量上传”作为“数据的传送类型”。在本发明的意义下,“流传送,批量上传”表示数据传送同时通过流传送27和通过批量上传28进行。例如,数据因此以两个分辨率同时传送,一方面数据被粗分辨地通过流传送27传送,另一方面数据被细分辨地通过批量上传28传输。例如,数据的粗分辨具有比数据的细分辨小十倍的信息内容。数据评价单元4、4'、4”于是可以伴随粗分辨的数据实时开始所传送的数据的评价,并且伴随时间上稍后细分辨的数据继续所传送的数据的评价。
但也可实现,视网络3的可用性而定,针对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数据传送“流传送,批量上传”或者通过流传送27或者通过批量上传28进行。在网络3的高可用性的情况下,于是通过流传送27进行数据传送,在网络3的低可用性的情况下,于是通过批量上传28进行数据传送。通过通信系统2的对应集群单元2.4、2.4'、2.4”和对应客户单元2.1、2.1'、2.1”来情境地判断网络3具有高可用性还是具有低可用性。
数据评价单元4、4'、4”通过消息传送26经由集群单元2.4、2.4'、2.4”对至少一个数据产生单元1、1'、1”的客户单元2.1、2.1'、2.1”查询:数据是否准备好用于向发出查询的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数据传送。因此,至少一个数据产生单元1、1'、1”的被查询的客户单元2.1、2.1'、2.1”答复:这种数据准备好用于数据传送并且数据产生单元1、1'、1”的源25的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等于“流传送”或“批量上传”或“流传送,批量上传”。集群单元2.4、2.4'、2.4”促成向发出查询的数据评价单元4、4'、4”的该答复。现在,发出查询的数据评价单元4、4'、4”通过消息传送26经由集群单元2.4、2.4'、2.4”命令至少一个发出答复的数据产生单元1、1'、1”的客户单元2.1、2.1'、2.1”:根据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向发出查询的数据评价单元4、4'、4”传送数据。典型地,集群单元2.4、2.4'、2.4”在大量数据评价单元4、4'、4”与数据产生单元1、1'、1”的大量客户单元2.1、2.1'、2.1”之间传送数据。
流传送27是通信系统2的两个部件之间的同步的数据传送。集群单元2.4、2.4'、2.4”和客户单元2.1、2.1'、2.1”促成流传送27。优选地,集群单元2.4、2.4'、2.4”和客户单元2.1、2.1'、2.1”在流传送27时通过作为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31的TCP/IP彼此通信。流传送27也可是非同步的数据传送。
根据图1,在第二数据产生单元1'与第二数据评价单元4'之间进行流传送27。在流传送27时,第二集群单元2.4'和第二客户单元2.1'保持第二数据评价单元4'与第二数据产生单元1'之间的第二通信通道2.2'。对于流传送27而言,每个集群单元2.4、2.4'、2.4”在物理数据存储器中具有存储区(话题通信,英文:Topic),在该存储区中缓存具有第二数据评价单元4'的源25的地址22的待传送数据。对于集群单元2.4、2.4'、2.4”而言,在存储区中所缓存的数据可一对一地被识别。集群单元2.4、2.4'、2.4”传送由第二数据产生单元1'所产生的数据到第二数据评价单元4'的源25的地址22,这些所产生的数据被缓存在存储区中。
在流传送27时,数据以非常大的传送率传送。在流传送27时进行实时数据传送。在本发明的意义下,实时意味着用于数据传送的持续时间小得使得可持续实现在数据评价单元4、4'、4”中对所传送的数据的评价。
批量上传28是通信系统2的两个部件之间的非同步的数据传送。批量上传28被集群单元2.4、2.4'、2.4”和客户单元2.1、2.1'、2.1”通过消息传送26来预备并建立。如果批量上传28被预备和建立,则其被数据存储单元2.5促成。优选地,集群单元2.4、2.4'、2.4”和客户单元2.1、2.1'、2.1”在批量上传28时通过作为具有网络功能的协议31'的HTTP彼此通信。根据HTTP,通信通道2.2、2.2'、2.2”仅为数据传送的时间被打开并然后又被关闭,也就是通信通道2.2、2.2'、2.2”不被保持。
根据图1,在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与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之间进行批量上传28。在批量上传28时,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与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之间的第三通信通道2.2”不被保持。在批量上传时,不实时进行数据传送。在批量上传28时,待传送的数据已经在第三数据产生单元1”中集合并存储,并然后作为批量被传送到数据存储单元2.5。这些数据以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的源25的地址22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单元2.5中,这些数据应被传送给该第三数据评价单元。所存储的数据然后从数据存储单元2.5被传送给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的源25的地址22。根据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的集群单元2.4”查询是否在数据存储单元2.5中以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的源25的地址22来存储数据,来实现批量上传28,这些数据因此被数据传送装置2作为批量上传28被传送给第三数据评价单元4”的源25的地址22。
在图1中示例性所示的传送类型可彼此组合。因此,第二集群单元2.4'和第三集群单元2.4”也可具有独立的壳体,正如第一集群单元2.4那样。

Claims (13)

1.一种通信系统(2),用于在多个数据产生单元(1,1',1”)与多个空间上远离的数据评价单元(4,4',4”)之间的数据传送,所述数据产生单元(1,1',1”)产生数据,所述通信系统(2)通过非专有的网络(3)传送由所述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并且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评价由所述通信系统(2)所传送的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2)具有硬件抽象层(20);所述硬件抽象层(20)将数据评价单元(4,4',4”)表示为源(25);该源(25)具有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该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是“流传送”或“批量上传”或“流传送,批量上传”;所述通信系统(2)读取该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并且所述通信系统(2)根据所读取的该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将所产生的数据传送给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
其中,所述通信系统(2)具有至少一个客户单元(2.1,2.1',2.1”),所述客户单元(2.1,2.1',2.1”)被布置为空间上靠近至少一个数据产生单元(1,1',1”);所述通信系统(2)具有至少一个集群单元(2.4,2.4',2.4”),所述集群单元(2.4,2.4',2.4”)被布置为空间上靠近至少一个数据评价单元(4,4',4”);并且所述客户单元(2.1,2.1',2.1”)和所述集群单元(2.4,2.4',2.4”)通过消息传送(26)彼此通信;并且其中,所述硬件抽象层(20)将每个数据产生单元(1,1',1”)表示为源(25);所述硬件抽象层(20)将每个数据评价单元(4,4',4”)表示为源(25);每个源(25)具有地址(22),该地址(22)一对一地确定该源(25)的名称;客户协议(21)被安装在所述客户单元(2.1,2.1',2.1”)中;所述客户协议(21)读取数据产生单元(1,1',1”)的源(25)的地址(22),以便将数据产生单元(1,1',1”)一对一地以名称来识别;集群协议(24)被安装在所述集群单元(2.4,2.4',2.4”)中;并且所述集群协议(24)读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以便将数据评价单元(4,4',4”)一对一地以名称来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硬件抽象层(20)将数据评价单元(4,4',4”)所要求的数据传送类型在通过所述通信系统(2)数据传送之前存储为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等于“流传送”,则所述通信系统(2)将所产生的数据通过流传送(27)传送给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如果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等于“批量上传”,则所述通信系统(2)将所产生的数据通过批量上传(28)传送给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并且如果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等于“流传送,批量上传”,则所述通信系统(2)将所产生的数据同时通过流传送(27)和批量上传(28)传送给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等于“流传送,批量上传”并且如果所述网络(3)的可用性高,则所述通信系统(2)将所产生的数据通过流传送(27)传送给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或者如果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传送类型”等于“流传送,批量上传”并且如果所述网络(3)的可用性低,则所述通信系统(2)将所产生的数据通过批量上传(28)传送给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消息传送(26)是同步通信,该同步通信具有数据产生单元(1,1',1”)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查询和数据产生单元(1,1',1”)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答复;并且所述客户单元(2.1,2.1',2.1”)和所述集群单元(2.4,2.4',2.4”)在所述消息传送(26)时保持处在发出查询的数据产生单元(1,1',1”)或数据产生单元(1,1',1”)与被查询的数据产生单元(1,1',1”)或数据评价单元(4,4',4”)之间的通信通道(2.2,2.2',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每个集群单元(2.4,2.4',2.4”)具有带至少一个存储区的物理数据存储器,在所述存储区中缓存了具有被查询的数据产生单元(1,1',1”)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的每个查询以及具有发出查询的数据产生单元(1,1',1”)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的每个答复;该集群单元(2.4,2.4',2.4”)将所缓存的查询传达给被查询的数据产生单元(1,1',1”)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并且该集群单元(2.4,2.4',2.4”)将所缓存的答复传达给发出查询的数据产生单元(1,1',1”)或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地址(2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流传送(27)是从数据产生单元(1,1',1”)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同步数据传送;并且所述客户单元(2.1,2.1',2.1”)和所述集群单元(2.4,2.4',2.4”)在所述流传送(27)时保持处在所述数据产生单元(1,1',1”)与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之间的通信通道(2.2,2.2',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每个集群单元(2.4,2.4',2.4”)具有带至少一个存储区的物理数据存储器,在所述存储区中缓存具有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的、由所述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并且该集群单元(2.4,2.4',2.4”)将所缓存的数据传送给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批量上传(28)是从数据产生单元(1,1',1”)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非同步数据传送;并且所述客户单元(2.1,2.1',2.1”)和所述集群单元(2.4,2.4',2.4”)在所述批量上传(28)时不保持处在所述数据产生单元(1,1',1”)与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之间的通信通道(2.2,2.2',2.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2)具有带物理数据存储器的至少一个数据存储单元(2.5),在所述物理数据存储器中存储具有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的、由所述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并且所述集群单元(2.4,2.4',2.4”)将所存储的数据传送给所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地址(22)。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硬件抽象层(20)具有编程接口(29);该编程接口(29)使用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属性(23),以便将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转换到数据评价单元(4,4',4”)的源(25)的应用程序(41,41',41”)的参数化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源(25)具有属性(23)“数据的标记”;所述编程接口(29)读取所述源(25)的属性(23)“数据的标记”;并且所述编程接口(29)将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根据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标记”来标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系统(2),其特征在于,所述源(25)具有属性(23)“数据的格式”;所述编程接口(29)读取所述源(25)的属性(23)“数据的格式”;并且所述编程接口(29)将数据产生单元(1,1',1”)所产生的数据根据所读取的属性(23)“数据的格式”来格式化。
CN201910149024.6A 2018-02-28 2019-02-28 通信系统 Active CN110213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159230 2018-02-28
EP18159230 2018-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3323A CN110213323A (zh) 2019-09-06
CN110213323B true CN110213323B (zh) 2021-10-01

Family

ID=61580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9024.6A Active CN110213323B (zh) 2018-02-28 2019-02-28 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8044B2 (zh)
EP (1) EP3534594B1 (zh)
KR (1) KR102151867B1 (zh)
CN (1) CN110213323B (zh)
ES (1) ES2847550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58053B2 (en) * 2008-02-08 2018-01-02 Reservoir Lab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fer optimization
CN111522545B (zh) * 2020-07-06 2020-10-20 嘉兴太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Java的动态构建模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可读介质
CN114285683B (zh) 2020-09-18 2023-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批量配置家居设备的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8301A (zh) * 2013-08-05 2013-12-04 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口系统及其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方法
EP2911410A2 (en) * 2014-02-25 2015-08-26 HERE Global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lection and prioritization of sensor data
EP2958398A1 (en) * 2013-02-15 2015-12-23 Ntt Docomo,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application server and device
CN105912295A (zh) * 2015-12-01 2016-08-31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597981A (zh) * 2016-12-15 2017-04-26 上海辰竹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控制器系统
CN107278293A (zh) * 2017-05-08 2017-10-20 深圳前海达闼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虚拟机的传感器实现装置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91625A5 (de) 1997-09-15 2001-08-31 Kk Holding Ag Beschleunigungskompensierter Druckkaufnehmer.
AU2002357040A1 (en) 2001-11-28 2003-06-10 Evolution Robotics, Inc. Sensor and actuator abstraction and aggregation in a 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for a robot
US20060168269A1 (en) * 2004-12-30 2006-07-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Bus abstraction
EP1681829A1 (en) * 2005-01-12 2006-07-19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Method for assigning a priority to a data transfer in a network and network node using the method
EP2027495A4 (en) * 2006-02-14 2017-01-11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Source monitoring for electromagnetic surveying
DE102014105189B4 (de) 2014-04-11 2016-10-13 Heraeus Kulzer Gmbh Vorgeformter Prothesenbasisrohling
AT513782B1 (de) 2014-04-11 2018-08-15 Avl List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Übermittlung von Daten
US10168691B2 (en) * 2014-10-06 2019-01-01 Fisher-Rosemount Systems, Inc. Data pipeline for process control system analytics
US9843837B2 (en) * 2015-08-03 2017-12-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ross-platform analysis
US11190577B2 (en) * 2015-10-27 2021-11-30 Vmware, Inc. Single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a data management server
JP6761633B2 (ja) * 2015-12-10 2020-09-30 ローム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ノード、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US11210121B2 (en) * 2016-06-09 2021-12-28 Nicira, Inc. Management of advanced connection state during migration
GB2558009A (en) * 2016-12-20 2018-07-04 Cirrus Logic Int Semiconductor Ltd Audio transfer
US10587583B2 (en) * 2017-05-19 2020-03-10 Vmware, Inc. Prioritizing application traffic through network tunnel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58398A1 (en) * 2013-02-15 2015-12-23 Ntt Docomo,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application server and device
CN103428301A (zh) * 2013-08-05 2013-12-04 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口系统及其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方法
EP2911410A2 (en) * 2014-02-25 2015-08-26 HERE Global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lection and prioritization of sensor data
CN105912295A (zh) * 2015-12-01 2016-08-31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597981A (zh) * 2016-12-15 2017-04-26 上海辰竹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控制器系统
CN107278293A (zh) * 2017-05-08 2017-10-20 深圳前海达闼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虚拟机的传感器实现装置及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嵌入式计算机硬件抽象层与操作系统接口研究;李鹏,窦爱萍等;《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923(第07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03973A (ko) 2019-09-05
US11178044B2 (en) 2021-11-16
ES2847550T3 (es) 2021-08-03
EP3534594A1 (de) 2019-09-04
KR102151867B1 (ko) 2020-09-04
EP3534594B1 (de) 2020-11-25
US20190268258A1 (en) 2019-08-29
CN110213323A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13323B (zh) 通信系统
JP6638089B2 (ja) オートメ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の運用のための接続ユニット、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運用方法
CN107592367B (zh) 家电设备的资源共享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872486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KR102369160B1 (ko) 신호 통신 시스템
US2003011835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intelligent assets in a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RU2005114495A (ru) Web-служба для обнаружения удаленных приложений
SE520936C2 (sv) Metod och anordning för samverkan mellan nätverksperiferianordning och en läsare
KR101701158B1 (ko) 홈 네트워크의 장치에 대한 원격 접속 제공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2367684B (zh) 流量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US9548875B2 (en) Method for the interchange of device-specific data between devices and/or systems of various network systems, and bus system for performing said method
CN112445700A (zh) 测试方法和装置
JP5091217B2 (ja) ホーム機器情報収集装置及びホーム機器情報収集方法
KR101076999B1 (ko) 센서 네트워크에서 센서 노드의 리소스를 제공하는 시스템
US9130410B2 (en) Communication with distributed devices handling electric energy via the internet
Ciancetta et al. A Web Service interface for a distributed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decentralized sharing network
US20150334672A1 (en) Method, control node, gateway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enabling communication with a newly detected device
US9893945B2 (en) Process system for constructing network structure deployment diagram and method thereof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storing analysis program of network structure deployment
Ciancetta et al. A peer-to-peer distributed system for multipoint measurement techniques
CN110324426B (zh) 一种数据获取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876850B2 (en) Gateway-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devices
Kawahara et al. Designing a framework for scalable coordination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web services
CN116032762A (zh) 网络业务的处理方法、系统和网关设备
JP7463458B2 (ja) 設定情報提供装置、設定情報提供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WO2014125708A1 (ja) 受信装置、受信装置制御方法、受信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制御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