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7174A -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7174A
CN110167174A CN201810864403.9A CN201810864403A CN110167174A CN 110167174 A CN110167174 A CN 110167174A CN 201810864403 A CN201810864403 A CN 201810864403A CN 110167174 A CN110167174 A CN 1101671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time slot
link
processing capacity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644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7174B (zh
Inventor
叶枫
唐小勇
毛祺琦
邱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19/07434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915798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7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1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71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1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中继节点向基站上报处理能力信息,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终端的处理能力;所述中继节点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所述第一时隙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所述中继点在所述第一时隙检测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通常,中继节点回程传输使用的资源是由基站调度的,而中继节点与终端之间的接入传输是由中继节点对其服务的终端进行调度。通过上述方法在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的调度过程中进行协调,可以避免或减少冲突。

Description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LTE系统中引入了中继技术,通过在网络中部署中继节点(relay node,RN)来转发基站和终端之间的数据,达到增强网络容量,以及解决覆盖盲区的目的。图1a为一种中继传输的网络拓扑示意图。其中,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叫做回程链路(backhaul link),中继节点和终端之间的链路叫做接入链路(access link)。其中,中继节点从基站接收数据可以认为是下行回程传输,中继节点向基站发送数据可以认为是上行回程传输。上行回程传输和下行回程传输可以统称回程传输。中继节点或基站直接向终端发送数据可以认为是下行接入传输,中继节点或基站直接从终端接收数据可以认为是上行接入传输。上行接入传输和下行接入传输可以统称接入传输。
由于射频器件的半双工约束,中继节点在进行数据的发送时无法同时进行接收,在进行数据的接收时无法同时进行发送。我们把这种信号发送和接收之间的冲突叫做收发冲突。为了避免收发冲突,在LTE的中继传输方案中,中继节点的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不能同时进行传输。基站到中继节点的传输在一个预定的多播-广播单频网(multicast-broadcast single-frequency network,MBSFN)子帧中传输,在这个子帧中没有接入链路的传输。而中继节点到基站的传输在一个中继节点的上行子帧发送,在这个子帧中中继节点不会传输接入链路的上行数据。因此可以避免收发冲突以及保持所有的中继节点与基站同步。
通过这套机制,回程链路的下行和上行传输都达到了独占资源的目的,避免了和接入链路的收发冲突。由于要求所有的中继节点都采用相同的模式(帧结构、TDM时隙)与基站进行数据传输,导致不能很好的解决中继节点之间承载业务的差异化问题,比如有的中继节点上行负载重,需要更多的上行资源;有的中继节点下行负载重,需要更多的下行资源;
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针对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的复用方式引入了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空分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SDM)等多种方式,以实现资源的灵活共享,从而达到提升系统容量的目的。
在某些场景中,一个中继节点可能需要在时域、频域或空域维度对自己的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进行复用传输。举例来说,针对TDM方式,如果在某个时隙上中继节点需要进行回程传输,那么在该时隙上它不能同时进行接入传输,但如果该时隙上中继节点不进行回程链路传输,那么它可以进行接入传输。针对SDM方式,如果在某个时隙上中继节点将使用某一部分天线资源进行回程传输,那么它可以在该时隙上同时使用剩余部分天线资源进行接入传输。
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在相同的时、频、空资源上,在中继节点处很可能出现既调度了回程传输,又调度了接入传输,进而产生冲突,无法达到复用目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能够避免或减少中继节点处回程传输与接入传输的冲突。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上报处理能力信息,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所述第一时隙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隙检测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周期性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所述第二节点在收到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后上报处理能力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可以为基站,所述第二节点可以为中继节点,所述第三节点可以为终端。通常,中继节点是否进行回程传输、回程传输使用的资源都是由基站调度的,而中继节点与终端之间的接入传输是由中继节点对其服务的终端进行调度并为终端分配资源。如果在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的调度过程中没有相互协调,则很容易产生冲突。通过第二节点上报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可以使得第一节点在调度第二节点进行传输时,考虑到可能对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间传输造成的影响,从而可以避免或减少冲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包括: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等效处理能力;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的集合。
第二节点上报的等效处理能力可以减小其与第一节点的信令开销。第二节点直接上报每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可以给第一节点提供更多信息,以提高避免或减少冲突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所述第二节点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通过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个数或时隙个数表征。
通常,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比较强,在第一节点确定第一时隙时的影响较小,但上报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仍可给第一节点提供更多信息,以以提高避免或减少冲突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三时隙发送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所述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资源为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未指示的所述第二时隙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隙与所述第三时隙为同一时隙,或所述第一时隙在所述第三时隙之前。其中,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二时隙之间的间隔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有关。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确定一个合适的发送回程链路的调度信息的时隙。在满足回程传输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如何实现与接入传输或其他回程传输的复用。通过该方法可以避免产生回程传输与接入传输或其他回程传输的冲突,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接入链路或其他回程链路的容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从第二节点接收处理能力信息,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所述第一时隙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隙发送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周期性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所述第二节点在收到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后上报处理能力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可以为基站,所述第二节点可以为中继节点,所述第三节点可以为终端。通常,中继节点是否进行回程传输、回程传输使用的资源都是由基站调度的,而中继节点与终端之间的接入传输是由中继节点对其服务的终端进行调度并为终端分配资源。如果在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的调度过程中没有相互协调,则很容易产生冲突。通过第二节点上报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可以使得第一节点在调度第二节点进行传输时,考虑到可能对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间传输造成的影响,从而可以避免或减少冲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包括: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等效处理能力;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的集合。
第二节点上报的等效处理能力可以减小其与第一节点的信令开销。第二节点直接上报每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可以给第一节点提供更多信息,以提高避免或减少冲突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所述第二节点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通过OFDM符号个数或时隙个数表征。
通常,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比较强,在第一节点确定第一时隙时的影响较小,但上报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仍可给第一节点提供更多信息,以提高避免或减少冲突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节点接收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参考定时信息,所述参考定时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二节点接收的处理能力信息和/或自身的处理能力得到的,所述参考定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与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所述第二节点从第一节点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实际进行传输时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
其中,第一时隙用于传输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第二时隙用于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和/或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之间的链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从第二节点接收参考定时信息,所述参考定时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二节点接收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和/或自身的处理能力得到的,所述参考定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与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所述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实际进行传输时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
其中,第一时隙用于传输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第二时隙用于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和/或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之间的链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节点上报处理能力信息,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所述第一时隙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时隙检测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该中继传输装置可以为第二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可以为基站,所述第二节点可以为中继节点,所述第三节点可以为终端。通常,中继节点是否进行回程传输、回程传输使用的资源都是由基站调度的,而中继节点与终端之间的接入传输是由中继节点对其服务的终端进行调度并为终端分配资源。如果在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的调度过程中没有相互协调,则很容易产生冲突。通过第二节点上报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可以使得第一节点在调度第二节点进行传输时,考虑到可能对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间传输造成的影响,从而可以避免或减少冲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包括: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等效处理能力;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的集合。
第二节点上报的等效处理能力可以减小其与第一节点的信令开销。第二节点直接上报每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可以给第一节点提供更多信息,以提高避免或减少冲突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所述第二节点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通过OFDM符号个数或时隙个数表征。
通常,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比较强,在第一节点确定第一时隙时的影响较小,但上报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仍可给第一节点提供更多信息,以以提高避免或减少冲突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第三时隙发送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所述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资源为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未指示的所述第二时隙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隙与所述第三时隙为同一时隙,或所述第一时隙在所述第三时隙之前。其中,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二时隙之间的间隔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有关。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从第二节点接收处理能力信息,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所述第一时隙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进一步地,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时隙发送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周期性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所述第二节点在收到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后上报处理能力信息。该装置可以为第一节点。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节点发送参考定时信息,所述参考定时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二节点接收的处理能力信息和/或自身的处理能力得到的,所述参考定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与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从第一节点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实际进行传输时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该装置可以为第二节点。
其中,第一时隙用于传输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第二时隙用于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和/或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之间的链路。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从第二节点接收参考定时信息,所述参考定时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二节点接收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和/或自身的处理能力得到的,所述参考定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与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实际进行传输时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该装置可以为第一节点。
其中,第一时隙用于传输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第二时隙用于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和/或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之间的链路。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进行消息的接收和/或发送。所述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设备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指令在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设备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通信接口和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进行消息的接收和/或发送。所述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芯片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或第三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二节点将其下级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上报给第一节点,可以第一节点在进行调度室,避免或减少不同链路间的冲突。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种中继传输的网络拓扑示意图;
图1b为一种下一代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调度冲突示意图;
图3为一种多跳多连接的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种确定第一时隙的时序示意图;
图10为一种确定第一时隙的时序示意图;
图11为一种确定第一时隙的时序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中继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的一种可能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b为一种下一代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b所示,该系统包括基站、中继节点以及终端。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基站连接,并与基站进行数据传输。终端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中继节点连接,并与中继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图1b中基站1与中继节点2之间、中继节点1与基站2之间以及中继节点2与中继节点1之间存在回程链路,中继节点1与终端1之间存在接入链路,基站1与终端2之间也存在接入链路。图1b仅是对下一代通信系统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可能存在更多基站、中继节点以及终端,它们可以存在更多的回程链路以及接入链路。该下一代通信系统可以是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或5G通信系统。
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基站向终端发送的调度信息承载在控制资源集合(controlresource set,CORESET)中的资源上。承载调度信息的资源的具体时隙位置是可配置的,终端只在基站配置的时隙位置去检测(或监听)调度信息。基站对中继节点的调度也遵循类似的方案。例如,中继节点只在基站配置的某些时隙位置才去检测调度信息。若中继节点检测到承载在回程链路控制信道上的调度信息,则中继节点按照调度信息的指示进行回程传输。其中,该调度信息中会指示中继节点进行回程传输的时隙。
一个终端从收到调度信息到进行数据传输是需要一定时间间隔的。也就是说,从传输包含下行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时隙到传输数据信道的时隙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在本申请中被称为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定时关系。例如,终端收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携带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到进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PDS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传输是需要一定时间间隔的。即终端的PDCCH与PDSCH/PUSCH之间的定时关系。该时间间隔例如用于终端进行调度信息的解调。对上行传输而言,该时间间隔还用于终端准备可能的发送数据。该时间间隔因为各个终端的处理能力不同而有所不同。终端会在初始接入时向为其提供服务的基站或中继节点上报其处理能力。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控制信道均指包含下行控制信息(或调度信息)的控制信道。
类似地,基站要调度一个中继节点进行回程传输,则中继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调度信息的时刻与中继节点进行回程传输的时刻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该时间间隔与中继节点的处理能力有关。中继节点的处理能力越强,则该时间间隔越短。中继节点要调度一个终端进行接入传输,则中继节点发送调度信息给终端的时刻与终端进行接入传输的时刻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
如果中继节点要在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位置上进行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的复用,就必须协调两段链路的调度过程,避免出现冲突。在没有对两段链路的调度进行协调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调度冲突。图2为一种调度冲突示意图。如图2所示,中继节点在时隙A调度终端在时隙C进行上行接入传输。若中继节点在时隙B从基站接收回程链路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指示中继节点在时隙C进行上行回程传输,则中继节点在时隙C既需要在时隙C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接入传输数据,又要在时隙C发送上行回程传输数据。对于TDM方式,中继节点会因为之前在时隙A和时隙B的调度而引起冲突。即便对于SDM方式,由于中继节点在时隙A可能调度了所有的天线端口,也有可能造成在时隙C没有天线端口可以用于回程传输。对于FDM方式,若该中继节点是只能进行带内中继的中继节点,则也可能出现调度冲突。
在图2中,受限于中继节点的处理能力,基站针对时隙C的回程传输的调度信息将提前在时隙B中下发。而如果要在时隙C中进行接入传输,受限于终端的处理能力,中继节点需要在时隙A发送接入链路的控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对中继节点的调度以及中继节点对终端的调度在不同时隙进行且没有相互协调,在时隙C中进行的传输便会出现冲突。
因此,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回程传输与接入传输如果要在某些时隙进行TDM/FDM/SDM方式的复用,则基站和中继节点在对这些时隙进行调度时必须考虑如何避免可能的调度冲突。一般情况下,回程传输的优先级要比接入传输的优先级高。也就是说,在实施调度时,对于一个时隙,基站对中继节点的调度都先于中继节点对终端的调度。因此,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发送回程链路的调度信息的时隙。在满足回程传输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如何实现与接入传输的复用。在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避免产生回程传输与接入传输的冲突,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接入链路的容量。进一步地,上级节点与本级节点之间的回程传输要比中继节点与中继节点之间的回程传输的优先级高。例如,图1b中基站1与中继节点2之间的回程传输要比中继节点2与中继节点1之间的回程传输优先级高。因此,上级节点对本级节点的调度都要先于本级节点对下级节点的调度,从而可以避免本级节点处可能产生的冲突。
图3为一种多跳多连接的网络结构示意图。在多跳多连接中继网络中,中继节点(可以称为第二节点)可以为其他的下级中继节点或终端(称为第三节点)提供服务。第二节点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提供服务。而基站或其他的上级中继节点(可以称为第一节点)可以为第二节点提供服务。其中,为第二节点提供服务的基站或中继节点被称为第二节点的上级节点(或父节点、主节点),而被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或中继节点被称为第二节点的下级节点(或子节点、从节点)。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的链路称为第一链路。第一链路可以是回程传输链路。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链路称为第二链路。当第三节点为终端时,第二链路可以是接入链路;当第三节点为中继节点时,第二链路也可以是回程链路。第一链路传输可以认为是在第一链路上进行的传输,例如,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利用第一链路进行的数据传输。第二链路传输可以认为是在第二链路上进行的传输,例如,第三节点或第二节点利用第二链路进行的数据传输。在第二节点处要进行的复用就是第二节点的第一链路传输与第二链路传输的复用。值得注意的是,图3中结构仅为了方便后续描述,本申请不限于应用与图3中结构。例如,第二节点可以有多个上级节点(对应多条第一链路)和/或多个下级节点(对应多条第二链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是终端或中继节点通过无线方式接入到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设备,可以是演进型基站、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等。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可以是具有中继功能的节点。具体可以是基站、微基站或收发节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用户设备。中继节点可以工作在低频段也可以工作在高频段。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以及其他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终端等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方法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可以参考图3所示的场景对下述方法进行理解。
步骤401: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上报处理能力信息,该处理能力信息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
其中,处理能力信息指示某个节点从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到进行(上行或下行)数据传输之间所需的时间。该时间通常用OFDM符号或时隙表示。因此,处理能力信息可以用OFDM符号或时隙表示。例如,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指示第三节点从接收到控制信息到进行(上行或下行)数据传输之间所需的时间。再例如,当第三节点为终端时,终端的处理能力包括终端从接收接入传输的下行控制信道到发送接入传输的上行数据信道的最小时间间隔,以及终端从接收接入传输的下行控制信道到接收接入传输的下行数据信道的最小时间间隔。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上级节点与下级进行传输(例如数据传输)所使用的资源(例如时、频、空资源)。该下行控制信息相当于指示了上级节点为下级节点调度的传输资源,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下行控制信息称为调度信息。
第二节点服务的第三节点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节点在上报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之前可能先接收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因此,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包括对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等效处理能力;或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的集合。其中,等效处理能力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的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
进一步地,第二节点还向第一节点上报其自身的处理能力信息。
另外,第二节点周期性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第二节点在收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后上报处理能力信息(包括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和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第二节点在收到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后,可以先判断其服务的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是否可能影响第一链路传输和第二链路传输复用。若影响,则第二节点上报处理能力信息。
第一节点接收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后,根据该处理能力信息确定第二节点接收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时隙。第一节点将指示该时隙的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二节点。其中,第一节点确定该时隙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在被调度用于第一链路数据传输的时隙N之前的时隙M作为该时隙,N-M等于由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的时隙个数与由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的时隙个数之和,或者两者之间的较大值加1。由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的时隙个数和由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的时隙个数之间较大的时隙个数可以满足第二节点或第三节点的从调度到数据传输的时间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加1(相当于再提前一个时隙),就可以利用该时隙完成第二节点对第一链路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或解析)和/或第二节点从接收状态转换为发送状态。
步骤402第二节点从第一节点接收指示信息。其中,该指示信息是第一节点根据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
步骤403:第二节点在该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隙检测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
将在该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隙称为第一时隙。第二节点通过在第一时隙检测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可以确定第一节点是否发送了下行控制信息。若第一节点在第一时隙发送下行控制信息,则该下行控制信息指示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将进行的第一链路传输(如果第二时隙不会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则在第一时隙可以不会发送相应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第二时隙是被预留用于第一链路传输的时隙。也就是说,在第二时隙,第二节点优先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当然,在满足复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若第二时隙在实际通信中没有被调度用于第一链路传输,则其可以被调度用于第二链路传输。若第一节点没有在第一时隙发送下行控制信息,则表明第一节点没有调度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也就是说,如果第一节点要调度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则第一节点在第一时隙发送调度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这就是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时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要求的定时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点在根据上述过程确定了定时关系后,可能根据第二节点的负载信息等其他信息确定实际通信时最终使用的第一时隙,具体的确定过程取决于内部算法,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最终确定的第一时隙可能和上述定时关系对应的第一时隙相同,或者不同,例如最终确定的第一时隙在上述定时关系对应的第一时隙之前。第二节点在解析出第一时隙中的调度结果后,有足够时间进行接入链路的调度以及在第二时隙完成第一链路传输和第二链路传输的复用。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基站为一个中继节点提供服务,中继节点为三个终端提供服务。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基站为中继节点1提供服务,中继节点为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提供服务。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中继节点1为中继节点2提供服务,中继节点2为三个终端提供服务。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中继节点1为中继节点2提供服务,中继节点2则为中继节点3和中继节点4提供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所使用的网络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图5至图8中的网络结构。图5至图8中的基站、中继节点或终端均可扩展至多个,只有这些节点之间存在上行级节点的关系或存在中继关系,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就可以适用。下面以图5至图8中的某些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上报第三节点的等效处理能力。第一节点根据第三节点的等效处理能力确定第一时隙。第二节点还可以向第一节点上报自身的处理能力。第一节点在确定第一时隙时还可能利用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指示信息。第二节点在第一时隙检测第一节点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该下行控制信息指示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在满足复用条件的情况下,第二节点还可以在第三时隙调度第三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若第一节点在第一时隙没有下发控制信息,则第二节点直接在第三时隙调度终端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其中,复用条件包括:在时分复用的情况下,第一链路传输和第二链路传输占用不同的时间单元;在频分复用的情况下,第一链路传输和第二链路传输占用不同的频域资源;在空分复用的情况下,第一链路传输和第二链路传输占用第二节点的不同的天线端口。第三时隙可以是位于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之间的任一时隙,或者,第三时隙可以是第一时隙或第二时隙。
下面以第一节点为基站,第二节点为中继节点,第三节点为终端为例,参照图5所示的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描述。
中继节点服务的终端(如图5中的终端1、终端2、终端3)向中继节点上报它们各自的处理能力。本发明中分别称之为上行传输处理能力和下行传输处理能力。例如终端1、终端2、终端3分别上报的上行传输处理能力为UN_1、UN_2、UN_3,上报的下行传输处理能力为DN_1、DN_2、DN_3。处理能力可以采用OFDM符号个数或者时隙个数来表征。例如UN_1=32symbols,又如UN1=3slots。或者处理能力采用绝对时间来表征。例如UN_1=0.5ms。如果有其他新的终端要接入中继节点,它也会在进行接入时向中继节点上报它的处理能力。
中继节点对收到的终端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得到一个等效处理能力。这里的处理可以有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对收到的所有处理能力上报值取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例如,终端1、终端2和终端3的等效处理能力包括等效的上行传输处理能力UN_eff,和等效的下行传输处理能力DN_eff。作为一个示例,UN_eff=Max{UN_1,UN_2,UN_3},DN_eff=Max{DN_1,DN_2,DN_3}。
中继节点将终端的等效处理能力上报给基站。中继节点还可以上报自身的处理能力给基站,其中,中继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包括中继节点的上行传输处理能力UN_RN和下行传输处理能力DN_RN。中继节点将UN_eff、DN_eff、UN_RN和DN_RN上报给基站。这里的上报可以是周期性地上报,也可以根据触发上报。触发条件可以是由基站的请求触发或者由有新的终端接入该中继节点触发。
基站收到中继节点上报终端的处理能力后,确定第一时隙。基站在确定第一时隙时,还可能利用中继节点的处理能力。作为示例,基站根据UN_eff、DN_eff、UN_RN和DN_RN,计算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时隙(即第一时隙)与进行回程传输的时隙(即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第二时隙通常是预留的,因此也可称之为预留的优先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由于TDD系统子帧有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之分,基站在针对不同的第二时隙的计算定时关系时要参考的处理能力可能有所不同。对于接入链路部分,可能是参考UN_eff,也可能是参考DN_ef。对于回程链路部分,可能是参考UN_RN,也可能是参考DN_RN。因为中继节点在上行子帧无法进行回程传输的下行控制信道的接收,所以基站在确定第一时隙时还应考虑所确定的时隙是否可以用于下发下行控制信息。若不可以,则基站需考虑其他满足条件的时隙作为第一时隙。另外,在通信过程中,可以预留多个用于优先进行回程传输的时隙,也就是说,存在多个第二时隙。需要针对每个第二时隙确定对应的第一时隙。针对不同的第二时隙,基站确定的第一时隙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确定方法是类似的。
图9为一种确定第一时隙的时序示意图。设时隙7为预留的优先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也就是说第二时隙是时隙7),该时隙在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上都是上行时隙。中继节点上报的UN_eff=4slots,即接入传输的下行控制信道与接入传输的上行数据信道的传输时刻至少需要相差4个时隙,终端才能完成接入传输的下行控制信道解析和接入传输的上行数据信道的数据准备。中继节点上报的UN_RN=2slots。为了中继节点在解调出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后,能根据其中的调度结果,来确定是否在时隙7进行接入传输,基站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时间应该提前到时隙1。也就是说,时隙1即为确定出来的第一时隙。这使得中继节点可以成功解析出调度结果后,在时隙3确定接入链路的调度。如果在时隙1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后,中继节点解析到在时隙7要进行回程传输的上行数据发送,则基于TDM的复用原则,在时隙7不能进行接入传输的上行数据接收。因此在时隙3不对中继节点服务的终端进行调度。如果时隙7不进行回程传输的上行数据发送,则基于TDM的复用原则,中继节点在时隙7可以进行接入传输的上行数据接收。中继节点可以在时隙3对终端的调度,例如,发送接入控制信息给终端。此时,中继节点利用了原本预留给回程传输的时隙进行接入传输,节约了系统资源。
对于时隙7来说,基站需要确定是否在时隙1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指示中继节点在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若基站在时隙1没有发送用于指示在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则表明基站没有调度中继节点在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也就是说,如果基站要调度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则基站必须在时隙1发送调度时隙7进行回程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这就是时隙7的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定时关系。确定该定时关系,就需要确定时隙1对应的第一时隙。类似的,基站可以得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有第二时隙对应的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定时关系。也就是说,基站可以得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有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一时隙。这里所谓的一定时间范围,可能是一个系统帧,也可能是预设的一段时间间隔。
基站将最终确定的第一时隙通知给中继节点,以使得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检测下行控制信息。例如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在时隙1检测下行控制信息。当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时,该下行控制信息会携带第二时隙的信息。例如,具体某个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对应的数据信道所在的时隙位置,将在该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
实施例二
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上报每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第一节点根据每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第一时隙。第二节点还可以向第一节点上报自身的处理能力。第一节点在确定第一时隙时还可能利用第二节点的处理能力。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指示信息。第二节点在第一时隙检测第一节点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该下行控制信息指示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在满足复用条件的情况下,第二节点还可以在第三时隙调度第三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若第一节点在第一时隙没有下发控制信息,则第二节点直接在第三时隙调度第三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其中,复用条件包括:在时分复用的情况下,第一链路传输和第二链路传输占用不同的时间单元;在频分复用的情况下,第一链路传输和第二链路传输占用不同的频段;在空分复用的情况下,第一链路传输和第二链路传输占用不同的天线端口。第三时隙可以是位于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之间的任一时隙,或者,第三时隙可以是第一时隙或第二时隙。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类似,主要的区别在于第二节点将其获得的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不做处理,而是直接上报给第一节点。因此,实施例二中相关特征的内涵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得到,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以第一节点为基站,第二节点为中继节点,第三节点为终端为例,参照图5所示的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描述。
中继节点服务的终端(如图5中的终端1、终端2、终端3)向中继节点上报它们各自的处理能力。本发明中分别称之为上行传输处理能力和下行传输处理能力。例如终端1、终端2、终端3分别上报的上行传输处理能力为UN_1、UN_2、UN_3,上报的下行传输处理能力为DN_1、DN_2、DN_3。处理能力可以采用OFDM符号个数或者时隙个数来表征。例如UN_1=32symbols,又如UN1=3slots。或者处理能力采用绝对时间来表征。例如UN_1=0.5ms。如果有其他新的终端要接入中继节点,它也会在进行接入时向中继节点上报它的处理能力。
中继节点不对收到的终端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而直接将这些终端的处理能力和/或自身的处理能力上报给基站。例如,中继节点直接将{UN_1,UN_2,UN_3}和{DN_1,DN_2,DN_3}上报给基站,同时也上报自身的处理能力UN_RN和DN_RN给基站。这里的上报可以是周期性地上报,也可以根据触发上报。触发条件可以是由基站的请求触发或者由有新的终端接入该中继节点触发。
基站收到中继节点上报终端的处理能力后,确定第一时隙。基站在确定第一时隙时,还可能利用中继节点的处理能力。作为示例,基站收到中继节点上报的每个终端的处理能力和中继节点的处理能力后,先基于终端的处理能力计算出接入传输的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定时关系参考值。在区分上下行传输的情况下,上行定时关系参考值为UN_AC_ref,下行定时关系参考值为DN_AC_ref。计算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对收到的终端的处理能力上报值取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例如,UN_AC_ref=Max{UN_1,UN_2,UN_3},DN_AC_ref=Max{DN_1,DN_2,DN_3}。基站基于中继节点的处理能力和定时参考值,确定第一时隙。例如,基站根据UN_RN、UN_AC_ref、DN_RN和DN_AC_ref,计算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定时关系,从而确定第一时隙。
图10为一种确定第一时隙的时序示意图。设时隙7为预留的优先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也就是说第二时隙是时隙7),该时隙在回程链路上是上行时隙,在接入链路上是下行时隙。中继节点上报的终端的下行处理能力为{DN_1=0symbol,DN_2=0symbol,DN_3=1symbol}。在一个时隙包含多个符号的情况下,对收到的终端的处理能力上报值取最大值可以计算出DN_AC_ref=0slots。也就是说,终端对接收到的接入控制信息的解析与接收下行接入数据可以在一个slot内完成。中继节点上报的UN_RN=4slots。为了中继节点在解调出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后,能根据其中的调度结果,来确定是否在时隙7进行接入传输,基站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时间应该提前到时隙3。也就是说,时隙3即为确定出来的第一时隙。这使得中继节点可以在成功解析下行控制信息得出调度结果后,有足够时间完成接入链路的调度和传输。即中继节点可以在时隙7发送接入控制信息并在时隙7完成接入传输。例如中继节点在时隙3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后,对该下行控制信息解析后得到调度结果。该调度结果指示中继节点在时隙7要使用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2进行回程传输的上行数据的发送。根据SDM的要求,在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与接入传输的空分复用时,中继节点不能再使用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2进行接入传输,但可以调度并使用剩余的天线端口来进行接入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基站确定的时隙3不能用于发送下行控制信息,例如时隙3是用于上行回程传输的时隙,则基站需要在时隙3之前重新确定一个满足条件的时隙作为第一时隙。该条件主要是要使得第一时隙与第二时隙之间的时间间隔足够大,使得中继节点在解析出第一时隙中的调度结果后,有足够时间进行接入链路的调度以及在第二时隙完成回程链路传输和接入链路传输的复用。
对于时隙7来说,基站需要确定是否在时隙3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指示中继节点在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若基站在时隙3没有发送用于指示在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则表明基站没有调度中继节点在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也就是说,如果基站要调度时隙7进行回程传输,则基站必须在时隙3发送调度时隙7进行回程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这就是时隙7的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定时关系。确定该定时关系,就需要确定时隙3对应的第一时隙。类似的,基站可以得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有第二时隙对应的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定时关系。也就是说,基站可以得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有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一时隙。这里所谓的一定时间范围,可能是一个系统帧,也可能是预设的一段时间间隔。
基站将最终确定的第一时隙通知给中继节点,以使得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检测下行控制信息。例如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在时隙3检测下行控制信息。当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时,该下行控制信息会携带第二时隙的信息。例如,具体某个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对应的数据信道所在的时隙位置,将在该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
实施例三
下面以第一节点为基站,第二节点为中继节点,第三节点为中继节点为例,参照图6所示的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描述。
在图6所示的网络结构中,基站是中继节点1的上级节点,中继节点1的下级节点则是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中继节点1与中继节点2之间的链路,以及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3之间的链路属于回程链路,其作用都是转发基站与终端之间的数据,此处所指终端是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的下级节点。在这种结构下,中继节点1与基站之间的链路为第一链路,中继节点1与中继节点2以及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3之间的链路为第二链路。在预留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上,可能对第一链路上的传输以及第二链路上的传输进行复用。
要达到两条链路复用的目的,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要向上级节点即中继节点1上报它们的处理能力。而中继节点1要将它的下级节点,即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得到等效处理能力并将其上报给基站,或者直接向基站上报中继节点2和节点3的处理能力。同时,中继节点1要向基站上报它自己的处理能力。
基站收到中继节点1上报的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的处理能力(或两个中继节点的等效处理能力)和中继节点1自己的处理能力后,确定第一时隙,确定的方法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
图11为一种确定第一时隙的时序示意图。设时隙7为预留的优先用于第一链路传输的时隙(也就是说第二时隙是时隙7),该时隙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都是上行时隙,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采用TDM方式复用。中继节点1上报的UN_eff=4slots,即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与第二链路上行数据信道的传输时刻至少需要相差4个时隙,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才能完成下行控制信息解析和上行数据信道的数据准备。中继节点1上报的UN_RN=2slots。为了中继节点1在解调出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后,能根据其中的调度结果,来确定是否在时隙7进行第二链路传输,基站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时间应该提前到时隙1。也就是说,时隙1即为确定出来的第一时隙。这使得中继节点1可以成功解析出调度结果后,在时隙3确定第二链路的调度。如果在时隙1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后,中继节点1解析到在时隙7要进行第一链路传输的上行数据发送,则基于TDM的复用原则,在时隙7不能进行第二链路传输的上行数据接收。因此在时隙3不对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进行调度。如果时隙7不进行回程传输的上行数据发送,则基于TDM的复用原则,中继节点1在时隙7可以进行第二链路传输的上行数据接收。中继节点1可以在时隙3对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进行调度,例如,发送接入控制信息给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此时,中继节点1利用了原本预留给第一链路传输的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节约了系统资源。
基站可以得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有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定时关系。也就是说,基站可以得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有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一时隙。这里所谓的一定时间范围,可能是一个系统帧,也可能是预设的一段时间间隔。
基站在根据上述过程确定了定时关系后,可能根据第二节点的负载信息等其他信息确定实际通信时最终使用的第一时隙,具体的确定过程取决于内部算法,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最终确定的第一时隙可能和上述定时关系对应的第一时隙相同,或者不同,但可使得中继节点在解析出第一时隙中的调度结果后,有足够时间进行接入链路的调度以及在第二时隙完成回程链路传输和接入链路传输的复用。
基站将最终确定的第一时隙通知给中继节点1,以使得中继节点1在第一时隙检测下行控制信息。
在图6所示的网络结构下,也可以采用实施例三中的方案,由中继节点1根据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3上报的处理能力,以及中继节点1自己的处理能力,结合时隙配置,确定自己与基站之间的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定时关系。
中继节点1将得到的定时关系作为参考定时信息上报给基站。基站在收到中继节点1上报的定时关系后,确定对该中继节点1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时隙,并通知给中继节点1。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中继传输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可以参考图3所示的场景对下述方法进行理解。
步骤1201: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信息。
步骤1202: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参考定时信息,所述参考定时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二节点接收的处理能力信息和/或自身的处理能力得到的,所述参考定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与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
其中,第一时隙用于传输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第二时隙用于进行第一链路传输和/或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之间的链路。具体地,所述参考定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即第一时隙)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对应的数据信道所在的时隙(即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
其中,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可以认为是第一时隙,下行控制信息对应的数据信道所在的时隙可以认为是第二时隙。也就是说,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上报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可能有多个第二时隙。因此,第二节点确定的第一时隙应当是与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一时隙。第二节点上报第一时隙时,也需要上报对应的第二时隙。步骤1202中的定时关系与上文所述的定时关系相比,需要更加明确的指出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二时隙。
第二节点上报该参考定时信息后,第一节点根据该参考定时信息确定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第一节点还可能根据第二节点的负载信息等其他信息确定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第一节点确定的第一时隙可能和第二节点上报的参考定时信息中指示的第一时隙不同。
步骤1203:第二节点从第一节点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实际进行传输时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
实施例四
第二节点确定与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一时隙,并上报给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上报的第一时隙是提供给第一节点在确定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做参考的。第一节点根据第二节点上报的第一时隙确定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并将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下发给第二节点。第二节点在第一节点指示的第一时隙检测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下面以第一节点为基站,第二节点为中继节点,第三节点为终端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具体地,以图5所示的场景对图12所示的方法进一步进行说明。
中继节点保存了它与基站间回程链路的时隙配置,即在哪些时隙是预留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哪些时隙是基站用于接入传输的时隙,以及这些时隙是用于上行传输还是用于下行传输。同时中继节点也保存了自身接入链路的时隙配置。例如中继节点的时隙中哪些时隙是用于上行接入传输,哪些时隙是用于下行接入传输。
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相同的,终端向中继节点上报其上行、下行处理能力;
中继节点对收到的终端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得到终端的等效处理能力。这里的处理可以有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对收到的所有的处理能力上报值取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即UN_eff=Max{UN_1,UN_2,UN_3},DN_eff=Max{DN_1,DN_2,DN_3};
中继节点确定自己与基站之间的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定时关系。此时中继节点需要参考它与基站间的回程链路的时隙配置以及它与终端之间接入链路的时隙配置。该确定过程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基站计算第一时隙与第二时隙之间的定时关系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最终,中继节点计算出所有预留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所对应的定时关系,该定时关系只是一个参考定时关系,上报给基站后供基站参考。
中继节点将得到的定时关系作为参考定时信息上报给基站。所上报内容的生成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将一个系统帧内或一个周期内预留用于第一链路传输的时隙的索引号以及这些时隙分别对应的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时隙的索引号构成的列表,如表1所示,再将表格中的数值转化为二进制比特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也可以是将一个系统帧内或一个周期内预留用于第一链路数据传输的时隙的索引号,以及对于这些时隙分别要提前多少个时隙传输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传输信息,构成列表,如表2所示,再将表格中的数值转化为二级制比特并按一定顺序排列。
表1预留用于第一链路传输的时隙与发送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时隙的对应表
表2预留用于第一链路传输的时隙与发送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时隙提前量对应表
基站在收到中继节点上报的参考定时信息后,确定对该中继节点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或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的时隙。基站确定该时隙可能会参考中继节点的负载,但是主要的确定过程取决于内部算法,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确定的结果有可能跟中继节点上报的参考定时信息中的第一时隙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基站将用于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或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的时隙,通知给中继节点。也就是说,基站将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通知给中继节点,以使得中继节点在该第一时隙检测下行控制信息。当中继节点在该第一时隙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时,该下行控制信息会携带第二时隙的信息。例如,具体某个回程传输的控制信道对应的数据信道所在的时隙位置,将在该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
实施例五
在图1b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基站1是中继节点2的上级节点,中继节点2是中继节点1的上级节点,终端1接入中继节点1。基站1、中继节点2、中继节点1以及终端1构成基站1与终端1之间的传输路径或传输链。中继节点1与中继节点2之间的链路,以及中继节点2和基站1之间的链路属于回程链路,中继节点1与终端1之间的链路属于接入链路。进一步地,中继节点2和基站1之间还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
对于中继节点1而言,中继节点2与中继节点1之间的链路为第一链路,中继节点2与终端1之间的链路为第二链路。在预留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上,可能对第一链路上的传输以及第二链路上的传输进行复用。
要在中继节点1处达到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复用的目的,一种方式是中继节点1将它的下一级节点,即终端1的处理能力上报给基站1。同时,中继节点1要向基站1上报它自己的处理能力。在这种方式下,基站1为本申请方案中的第一节点,中继节点1为第二节点。基站1收到中继节点1上报的终端1和中继节点1的处理能力后,确定第一时隙。基站将指示该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1。基站1确定第一时隙的方法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确定第一时隙的方法相同。可选地,中继节点1也可以基于自己的处理能力和终端1的处理能力,确定与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一时隙。中继节点1生成参考定时信息并上报给基站1。基站1根据中继节点1上报的参考定时信息确定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并将指示该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下发给中继节点1。涉及第一时隙以及第二时隙等技术特征和其他更多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例如步骤401-403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中继节点1向基站1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以及基站1向中继节点1发送的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通过中继设备与基站设备之间的接口传输。例如,中继节点1向基站1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可以通过中继节点1的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与基站1的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之间的F1接口和/或基于F1-AP协议(F1application protocol)由中继节点1向基站1发送。进一步地,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可以承载在F1-AP协议的消息中。例如F1-AP协议中的上行无线资源控制转移消息(UL RRC TRANSFER message)中,或者在F1-AP协议中新定义的一种消息中。基站1向中继节点1发送的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通过基站1的集中单元(CU)与中继节点1的分布单元(DU)之间的F1接口、基于F1-AP协议由基站1向中继节点1发送。进一步地,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承载在F1-AP协议的消息中。例如F1-AP协议中的下行无线资源控制转移消息(DL RRC TRANSFER message)中,或者在F1-AP协议中新定义的一种消息中。再例如,中继节点1向基站1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也可以基于RRC(RadioResource Control)协议由中继节点1向基站1发送。可选地,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可以承载在RRC协议的消息中,例如UECapabilityInformation消息中,或者在RRC协议中新定义的一种消息中。基站1向中继节点1发送的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基于RRC协议由基站1向中继节点1发送。可选地,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承载在RRC协议的消息中,例如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或者在RRC协议中新定义的一种消息中。由于中继节点1与基站1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空口连接,因此中继节点1向基站1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以及基站1向中继节点1发送的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都需要通过中继节点2向基站1进行转发。例如,中继节点2透传这些信息,或者中继节点在适配层和/或RRC层解析这些信息后进行转发。也就是说,中继节点1向基站1上报处理能力信息,该处理能力信息包括中继节点1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例如图1b中的终端1)的处理能力。中继节点1从基站1接收基站1根据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该第一时隙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该第一链路为中继节点1的上一级节点(例如图1b中的中继节点2)和中继节点1之间的链路。当中继节点2与基站1之间还存在其他中继节点时,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在图1b场景下,基站1可以是能够向中继节点1发送控制信令或配置信令(例如基于F1-AP的控制面信令,或者基于RRC协议的控制面信令)的基站。其他能够实现控制或配置中继节点1的基站也可以参照本申请实施例执行。从而可以使得中继节点1在预留用于回程传输的时隙上,可能对第一链路上的传输以及第二链路上的传输进行复用。
进一步地,中继节点1在第一时隙检测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
要在中继节点1处达到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复用的目的,另一种方式是中继节点1将它的下级节点,即终端1的处理能力上报给中继节点2。同时,中继节点1要向中继节点2上报它自己的处理能力。在这种方式下,中继节点2为本申请方案中的第一节点,中继节点1为第二节点。中继节点2收到中继节点1上报的终端1和中继节点1的处理能力后,确定第一时隙,并将指示该时隙的指示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1。中继节点2确定第一时隙的方法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确定第一时隙的方法相同。可选地,中继节点1也可以基于自己的处理能力和终端1的处理能力,确定与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一时隙。中继节点1生成参考定时信息并上报给中继节点2。中继节点2根据中继节点1上报的第一时隙确定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中继节点2将实际通信时的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下发给中继节点1。更多细节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中继节点1向中继节点2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以及中继节点2向中继节点1发送的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进一步地,该指示信息可以可以通过中继设备之间的接口并承载在特定的信令中进行传递。例如,中继节点1向中继节点2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可以基于适配层协议由中继节点1向中继节点2发送。进一步地,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可以承载在适配层协议的消息中。中继节点2向中继节点1发送的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基于适配层协议由中继节点2向中继节点1发送。进一步地,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承载在适配层协议的消息中。再例如,中继节点1向中继节点2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可以基于RRC协议由中继节点1向中继节点2发送。可选地,处理能力信息或参考定时信息可以承载在RRC协议的特定消息中,例如UECapabilityInformation消息中。中继节点2向中继节点1发送的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基于RRC协议由中继节点2向中继节点1发送。可选地,指示第一时隙的指示信息可以承载在RRC协议的消息中,例如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
应理解,对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均为中继节点的场景,例如图7或图8所示的场景,对应某一路径而言,中继节点1可能是中继节点2的上级节点,而对于另一路径而言,中继节点2可能是中继节点1的上级节点。但对于某一个确定的路径上的传输,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上下级关系是明确且唯一的,因此在这种场景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是适用的,具体方案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确定一个合适的发送回程链路的调度信息的时隙。在满足回程传输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如何实现与接入传输或其他回程传输的复用。通过该方法可以避免产生回程传输与接入传输或其他回程传输的冲突,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接入链路或其他回程连理的容量。
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包括:发送模块1301、接收模块1302。其中,发送模块1301用于支持方法实施例中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发送数据或信息的相关步骤。例如,第一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或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处理能力信息。接收模块1302用于支持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接收数据或信息的相关步骤。例如,第一节点接收处理能力信息或第二节点接收指示信息。可选的,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还包括:处理模块1303,用于支持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对接收的信息或待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等的相关步骤。例如,第二节点在第一时隙检测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
在硬件实现上,上述处理模块1303可以为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等;发送模块1301可以为发送器或者发送电路等,接收模块1302可以为接收器或者接收电路等,发送模块1301和接收模块1302可以构成通信接口。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的一种可能的逻辑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包括:通信接口1403。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信接口1403用于支持该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与除其本身之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例如,通信接口1403用于支持第一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或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处理能力信息、第一节点接收处理能力信息或第二节点接收指示信息等。可选的,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401、总线1404和处理器1402。处理器1402以及存储器1401可以通过总线1404相互连接。其中,处理器1402可以用于支持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对接收的信息或待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等的相关步骤。其中,该存储器1401,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的代码和数据。
在具体实现中,处理器1402可以是中央处理器单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总线14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4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其中,第三节点可以具有与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类似的硬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网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者处理器可以调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来执行图4或图12所提供的方法中第一节点、第二节点或第三节点的步骤。前述的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设备实施图4或图12所提供的方法中第一节点、第二节点或者第三节点的步骤。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多个设备,该多个设备包括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选地,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三节点。其中,第一节点或第二可以为图13或图14所提供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实现上述实施例(例如图4或图12)描述的方法的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电路和收发电路。所述收发电路例如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电路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芯片还可能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可以是寄存器、缓存等。当然,也可以为该芯片提供额外的存储单元。例如,存储单元还可以是终端或接入设备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该芯片可以应用与基站、中继节点或终端。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所述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设备执行前述的各种方法。该存储器中存储代码和数据。该存储器位于所述设备中,该所述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耦合。该存储器也可以位于所述设备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装置实施例涉及的特征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得到。例如处理能力信息、指示信息等。这些特征在装置部分没有一一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根据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得到相应的装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上报处理能力信息,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
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所述第一时隙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隙检测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包括:
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等效处理能力;或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的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通过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个数或时隙个数表征。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三时隙发送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时隙与所述第三时隙为同一时隙,或所述第一时隙在所述第三时隙之前。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资源为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未指示的所述第二时隙的资源。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为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中继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为终端。
12.一种中继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节点上报处理能力信息,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
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处理能力信息得到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时隙,所述第一时隙为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在的时隙,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时隙检测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包括:
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等效处理能力;或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的集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处理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的处理能力以及所述第二节点自身的处理能力通过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个数或时隙个数表征。
17.根据权利要求12-1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一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
18.根据权利要求12-1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第三时隙发送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链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时隙进行第二链路传输时所需的资源。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时隙与所述第三时隙为同一时隙,或所述第一时隙在所述第三时隙之前。
21.根据权利要求18-2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所指示的资源为所述第一链路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未指示的所述第二时隙的资源。
22.根据权利要求12-2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为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中继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为终端。
CN201810864403.9A 2018-02-14 2018-08-01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01671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74342 WO2019157982A1 (zh) 2018-02-14 2019-02-01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12753 2018-02-14
CN201810151275 2018-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7174A true CN110167174A (zh) 2019-08-23
CN110167174B CN110167174B (zh) 2023-07-28

Family

ID=6764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4403.9A Active CN110167174B (zh) 2018-02-14 2018-08-01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6717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7622A (zh) * 2020-06-24 2020-10-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时隙格式的确定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53671A (zh) * 2019-06-29 2020-12-29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3193930A (zh) * 2020-01-14 2021-07-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5396986A (zh) * 2021-05-25 2022-11-25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软接入点控制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64952A1 (zh) * 2022-03-04 2023-09-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中继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WO2023202350A1 (zh) * 2022-04-19 2023-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8705A1 (zh) * 2009-04-17 2010-10-2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和系统以及基站和中继节点
CN101931960A (zh) * 2009-06-18 2010-12-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上行传输冲突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KR20110053891A (ko) * 2009-11-16 2011-05-24 숭실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중계국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CN102238650A (zh) * 2010-05-05 2011-11-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节点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2484526A (zh) * 2009-06-26 2012-05-30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用于中继节点的控制信息的设备及其方法
CN106506129A (zh) * 2015-09-07 2017-03-15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回传链路的上行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8705A1 (zh) * 2009-04-17 2010-10-2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和系统以及基站和中继节点
CN101931960A (zh) * 2009-06-18 2010-12-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上行传输冲突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2484526A (zh) * 2009-06-26 2012-05-30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用于中继节点的控制信息的设备及其方法
KR20110053891A (ko) * 2009-11-16 2011-05-24 숭실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중계국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CN102238650A (zh) * 2010-05-05 2011-11-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节点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6506129A (zh) * 2015-09-07 2017-03-15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回传链路的上行传输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53671A (zh) * 2019-06-29 2020-12-29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3193930A (zh) * 2020-01-14 2021-07-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1787622A (zh) * 2020-06-24 2020-10-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时隙格式的确定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87622B (zh) * 2020-06-24 2023-06-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时隙格式的确定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396986A (zh) * 2021-05-25 2022-11-25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软接入点控制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64952A1 (zh) * 2022-03-04 2023-09-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中继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WO2023202350A1 (zh) * 2022-04-19 2023-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7174B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7174A (zh)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248897A1 (zh) 功率配置方法及装置
US1152338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ckhaul in 5G networks
CN103238360B (zh) 设备到设备通信场景
EP3570617A1 (en) Predictive scheduling request or buffer status report for wireless backhauling
EP3741169B1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ulti-hop systems
CN103906134B (zh) 一种传输上行信息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9039556A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6489243B (zh) 远程通信设备和方法
WO2019157936A1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292980A (zh) 业务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7014019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401302A (zh)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20141686A1 (en) Selective reference signal measurements
CN112771953A (zh) 用于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JP2017510113A (ja) 非理想的バックホールを用いるクロスノード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9831809A (zh) 一种调度的方法及设备
CN110166179A (zh) 指示方法,网络设备及用户设备
CN106612554A (zh) 分配时域资源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9757131A (zh) 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WO2019110011A1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9067512B (zh) 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TW201933823A (zh) 分時雙工無線通訊系統中可靠的低潛時操作
WO2019157982A1 (zh)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062406A (zh) 一种链路测量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