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8277A -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8277A
CN110138277A CN201910406224.5A CN201910406224A CN110138277A CN 110138277 A CN110138277 A CN 110138277A CN 201910406224 A CN201910406224 A CN 201910406224A CN 110138277 A CN110138277 A CN 1101382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carbon nano
heat
conductiv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62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38277B (zh
Inventor
黄丛亮
安逸
李东升
钟志豪
吴东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to CN2019104062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382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38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38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H02N11/002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7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cell or thermocouple forming the device

Abstract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包括碳纳米颗粒薄膜、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辐射冷却薄膜、设置在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下方的支撑柱和将太阳光反射到碳纳米颗粒薄膜下表面的反射式聚光器,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上绝缘导热板Ⅰ、半导体热电器件、下绝缘导热板Ⅱ;半导体热电器件两端之间依次连接有负载和数据采集仪;辐射冷却薄膜附着在上绝缘导热板Ⅰ的上表面,碳纳米颗粒薄膜附着在下绝缘导热板Ⅱ的下表面。该装置的辐射制冷端通过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从而达到更低的温度,可低于环境温度十余度,使半导体热电器件的两端形成较大的温差、电压,解决了传统热沉与环境单位时间内换热量较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利用是人类对太阳能利用中最早、最为成熟的一种形式。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因其储量丰富、绿色环保、分布广泛等特点,是理想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
温差发电技术是一项基于塞贝克效应(Seebeck效应)的固态能量转换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等特点。塞贝克效应(Seebeck效应)又被称为第一热电效应,是指由于两种不同电导体或半导体的温度差引起两种物质之间的电势差的热电现象。实质在于两种金属接触时会产生接触电势差,该电势差是由两种金属的电子溢出功不同及两种金属中电子浓度不同而造成的。塞贝克效应电势差的计算公式:
其中,SA与SB分别为两种材料的塞贝克系数。如果SA与SB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上式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V=(SB-SA)(T2-T1)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温差发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力系统当中。公开号为CN108599622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该装置中通过碳纳米颗粒薄膜将太阳光几乎全部吸收(吸收率达到98%),并将其转换成热能,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的上表面形成热端;热沉将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下表面传来的热量通过其肋片快速散去,使下表面保持在较低的温度,形成冷端;由于热端与冷端形成温度差,使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产生电动势,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即可持续输出电流。但是,该专利中热沉与环境单位时间内换热量较小,冷端与环境温度差较小,使得将光能转换为热能后的热端与冷端形成的温度差较小,进而使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产生电动势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该装置可使半导体热电器件两端形成较大的温差,使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产生较大的电动势,可在夜间产生温差进而实现全天24h的温差发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包括碳纳米颗粒薄膜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上绝缘导热板Ⅰ、半导体热电器件、下绝缘导热板Ⅱ,所述半导体热电器件的两端之间依次连接有负载和数据采集仪;半导体热电器件由一组或一组以上的PN型半导体串联而成,每组PN型半导体的非联结端与上绝缘导热板Ⅰ接触,每组PN型半导体的联结端与下绝缘导热板Ⅱ接触;所述温差发电装置还包括辐射冷却薄膜、设置在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下方的支撑柱和将太阳光反射到碳纳米颗粒薄膜下表面的反射式聚光器,所述辐射冷却薄膜附着在上绝缘导热板Ⅰ的上表面,碳纳米颗粒薄膜附着在下绝缘导热板Ⅱ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辐射冷却薄膜的厚度为550~670μm,辐射冷却薄膜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包括厚度为450~550μm的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为厚度90~110μm的聚四氟乙烯层、下表面为厚度110~130nm的镀银层。
优选的,所述辐射冷却薄膜的厚度为600.12μm,辐射冷却薄膜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包括厚度为500μm的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为厚度100μm的聚四氟乙烯层、下表面为厚度120nm的镀银层。
优选的,所述辐射冷却薄膜的上方设置有透明风屏,风屏与辐射冷却薄膜之间为空气层,透明风屏为聚乙烯薄膜,聚乙烯薄膜的厚度为6μm,热导率为0.42w/m·k。
优选的,所述碳纳米颗粒薄膜包括碳纳米颗粒和纸,所述碳纳米颗粒与纸的重量比为1:7,所述碳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0~500nm,碳纳米颗粒在纸上的沉积浓度为7~9g/m2
进一步的,所述辐射冷却薄膜通过导热硅酯附着在上绝缘导热板Ⅰ的上表面,碳纳米颗粒薄膜通过导热硅酯附着在下绝缘导热板Ⅱ的下表面;导热硅脂的使用工作温度为-50~230℃。
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的侧面设有绝热层。
优选的,所述绝热层为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孔隙率为80~90%,密度为3~250kg/m3,导热率为0.013~0.025w/m·k,厚度为4~6mm。
优选的,所述反射式聚光器为凹面反光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外太空温度的新型发电方式,该温差发电装置采用辐射冷却薄膜取代传统的由铝合金型材散热片所做的热沉,基于斯忒藩-玻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原理辐射制冷端通过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与传统的热沉相比可以达到更低的温度,可低于环境温度十余度,使半导体热电器件的两端形成较大的温差、电压,解决了传统热沉与环境单位时间内换热量较小的问题;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在夜间仍产生温差进而实现全天24h的温差发电。该装置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并且整个过程无能耗、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夜间温差发电效果图;
图3是本发明日间温差发电效果图;
图中:1、透明风屏,2、辐射冷却薄膜,3、上绝缘导热板Ⅰ,4、碳纳米颗粒薄膜,5、支撑柱,6、负载,7、绝热层,8、半导体热电器件,9、下绝缘导热板Ⅱ,10、数据采集仪,11、反射式聚光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包括碳纳米颗粒薄膜4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是一种基于塞贝克效应(Seebeck效应)并由碲化铋材料构成的热电转换器件;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上绝缘导热板Ⅰ3、半导体热电器件8、下绝缘导热板Ⅱ9,所述半导体热电器件8的两端之间依次连接有负载6和数据采集仪10,数据采集仪10便携轻便,操作简单,可以实时获得热端和冷端的温度以及通过温度差在回路中产生的电流和电压;半导体热电器件8由一组或一组以上的PN型半导体串联而成,每组PN型半导体的非联结端与上绝缘导热板Ⅰ3(冷端)接触;每组PN型半导体的联结端与下绝缘导热板Ⅱ9(热端)接触;所述温差发电装置还包括辐射冷却薄膜2、设置在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下方的支撑柱5和将太阳光反射到碳纳米颗粒薄膜4下表面的反射式聚光器11,支撑柱5将本发明支撑起一定高度,使外界投射进的太阳光有效地反射到碳纳米颗粒薄膜4下表面;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附着在上绝缘导热板Ⅰ3的上表面;
基于斯忒藩-玻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
E=σ∈T4
可知,任何的物体都存在热辐射特性,并且其辐射功率与其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故地面上任何物体都可以与外太空(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7K)进行辐射换热,并且辐射能较大。大气中存在水蒸气、二氧化碳和臭氧等气体,阻碍了地面物体与外太空的辐射换热,但是在8-13μm波段内,大气层对红外辐射的透过率高,故此波段被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是地面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的通道。故辐射制冷是指地面物体通过“大气窗口”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从而进行制冷降温的一种被动式制冷技术。为充分利用该特点,辐射表面的涂层在“大气窗口”波段内具有较高的发射率,以辐射更多的热量。而其他波段的反射率应该较高,从而减小从周围环境吸收的热辐射。
由于辐射冷却薄膜2在“大气窗口”波段内具有较高的发射率,在不消耗能耗的基础上,将热量转换为特定波段的电磁波,以辐射的方式把物体的热量通过“大气窗口”直接传递到宇宙空间,从而发射较大的热辐射,进而达到制冷、取得较低温度的目的。应当理解,大气窗口是指太阳光穿过大气窗时透射率较高的光波段。其中,大气层在8~13μm波段具有很高的透射率,中红外线可以通过该波段将热量传递给外大气层空间。
碳纳米颗粒薄膜4附着在下绝缘导热板Ⅱ9的下表面,由于碳纳米颗粒薄膜4具有粗糙的微表面和不同粒径的碳纳米颗粒,可以实现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高效吸收,吸收率高达98%,并在碳纳米颗粒薄膜4上产生热量,然后传递到下绝缘导热板Ⅱ9的下表面。
由于半导体温差发电组件上、下表面形成一定的温度差,使P的冷端有负电荷积累成为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阴极;而N的冷端有正电荷积累成为阳极。那么就会在回路中产生一定的电势差,即产生了电流。温度差越大,其输出的电能也就越大。
为了提高冷端的制冷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的厚度为550~670μm,辐射冷却薄膜2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包括厚度为450~550μm的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为厚度90~110μm的聚四氟乙烯层、下表面为厚度110~130nm的镀银层。
为了提高冷端的制冷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的厚度为600.12μm,辐射冷却薄膜2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包括厚度为500μm的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为厚度100μm的聚四氟乙烯层、下表面为厚度120nm的镀银层。
根据波长的长短,光可分为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紫外线等,太阳光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发射率等于吸收率,聚四氟乙烯作为一个选择性发射体,对可见光的吸收率很低,所以太阳光不会明显影响聚四氟乙烯层的温度,但在8~13μm波段(远红外)的发射吸收率较高,从而可以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非8~13μm波段的一个电磁波很难穿透大气层,热也是电磁波的一种,热辐射的换热量与温度是四次方关系,地表的物体与外太空的温差很大,从而辐射换热量也很大,从而聚四氟乙烯自身温度就会很低并通过导热方式将热量下传。银具有很高的反射率,可见光穿过聚四氟乙烯后被银层反射走了。假若银层在上方,虽然银层能够反射走外界投入的辐射,但是同时也会反射走聚四氟乙烯发射的辐射,导致聚四氟乙烯无法与太空换热。
为了减少冷端与环境的热损,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的上方设置有透明风屏1,风屏1与辐射冷却薄膜2之间为空气层,透明风屏1为聚乙烯薄膜,聚乙烯薄膜对光有较好的透射率,聚乙烯薄膜的厚度为6μm,热导率为0.42w/m·k。冷端,即辐射冷却薄膜2需直接与天空对接,在其上方需确保无任何遮挡物。
为了提高太阳光的吸收率,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所述碳纳米颗粒薄膜4包括碳纳米颗粒和纸,所述碳纳米颗粒与纸的重量比为1:7,所述碳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0~500nm,碳纳米颗粒在纸上的沉积浓度为7~9g/m2
由于导热硅脂是一种高导热绝缘有机硅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及散热性,保证电子仪器、仪表等的电气性能的稳定;因此,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通过导热硅酯附着在上绝缘导热板Ⅰ3的上表面,碳纳米颗粒薄膜4通过导热硅酯附着在下绝缘导热板Ⅱ9的下表面;导热硅脂的使用工作温度为-50~230℃。
导热硅脂还具有几乎永远不固化,可在-50~230℃的温度下长期保持使用时的脂膏状态,因此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的上下表面涂有导热硅脂,保证了碳辐射冷却薄膜2和纳米颗粒薄膜4的附着。
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的侧面设有绝热层7,可以防止热量向四周环境散失。应当理解的是,在保证成本的条件下,保温层的厚度越大,保温效果越好,但是,保温层越厚会增加本发明的生产制造成本。绝热层7为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孔隙率为80~90%,密度为3~250kg/m3,导热率为0.013~0.025w/m·k,厚度为4~6mm。由于二氧化硅气凝胶毡质量轻、隔热效果好,导热系数低。因此,二氧化硅气凝胶毡紧密地包裹在半导体温差发电组件的周围,起到了防止热量向四周环境散失的作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太阳光聚集效果,从而使下绝缘导热板Ⅱ9(热端)迅速升温,所述反射式聚光器11为凹面反光镜。
当太阳作为热源将太阳光射到碳纳米颗粒薄膜4上时,由于其粗糙微表面和不同粒径的碳纳米颗粒,太阳光几乎全部被碳纳米颗粒薄膜4吸收(吸收率达到98%),吸收后的太阳光转化成热能传递给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使下绝缘导热板Ⅱ9的下表面温度快速上升,形成热端;辐射冷却薄膜2在上绝缘导热板Ⅰ3的上表面快速散失热量形成冷端。基于斯忒藩-玻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原理辐射制冷端通过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和基于塞贝克效应(Seebeck效应)的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在其冷热两端形成温度差后,就会产生温差电动势,输出电能。热端和冷端形成的温度差越大,产生的电动势就越大,输出的电能也就越多。
为了验证本发明中辐射冷却薄膜2的制冷效果和本发明的发电效果,图2和图3中分别显示了夜间温差发电效果图和日间温差发电效果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夜间冷端温度与环境温度(此时即相当于热端)之间的温差可达到2~3℃,产生的电压高达16~23mv;日间冷端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可达到1~18℃,热端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可达到30~40℃,冷端温度与热端温度之间的温差可达到29~50℃,产生的电压高达0.05~0.15v,由此说明,本发明的冷端与传统的热沉相比可以达到更低的温度,可低于环境温度十余度,使半导体热电器件的两端形成较大的温差、电压,解决了传统热沉与环境单位时间内换热量较小的问题;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在夜间仍产生温差进而实现全天24h的温差发电。该装置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并且整个过程无能耗、绿色环保。

Claims (9)

1.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包括碳纳米颗粒薄膜(4)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上绝缘导热板Ⅰ(3)、半导体热电器件(8)、下绝缘导热板Ⅱ(9),所述半导体热电器件(8)的两端之间依次连接有负载(6)和数据采集仪(10);半导体热电器件(8)由一组或一组以上的PN型半导体串联而成,
其特征在于:每组PN型半导体的非联结端与上绝缘导热板Ⅰ(3)接触,每组PN型半导体的联结端与下绝缘导热板Ⅱ(9)接触;所述温差发电装置还包括辐射冷却薄膜(2)、设置在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下方的支撑柱(5)和将太阳光反射到碳纳米颗粒薄膜(4)下表面的反射式聚光器(11),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附着在上绝缘导热板Ⅰ(3)的上表面,碳纳米颗粒薄膜(4)附着在下绝缘导热板Ⅱ(9)的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的厚度为550~670μm,辐射冷却薄膜(2)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包括厚度为450~550μm的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为厚度90~110μm的聚四氟乙烯层、下表面为厚度110~130nm的镀银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的厚度为600.12μm,辐射冷却薄膜(2)为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包括厚度为500μm的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为厚度100μm的聚四氟乙烯层、下表面为厚度120nm的镀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的上方设置有透明风屏(1),风屏(1)与辐射冷却薄膜(2)之间为空气层,透明风屏(1)为聚乙烯薄膜,聚乙烯薄膜的厚度为6μm,热导率为0.42w/m·k。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颗粒薄膜(4)包括碳纳米颗粒和纸,所述碳纳米颗粒与纸的重量比为1:7,所述碳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0~500nm,碳纳米颗粒在纸上的沉积浓度为7~9g/m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冷却薄膜(2)通过导热硅酯附着在上绝缘导热板Ⅰ(3)的上表面,碳纳米颗粒薄膜(4)通过导热硅酯附着在下绝缘导热板Ⅱ(9)的下表面;导热硅脂的使用工作温度为-50~23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组件的侧面设有绝热层(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层(7)为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孔隙率为80~90%,密度为3~250kg/m3,导热率为0.013~0.025w/m·k,厚度为4~6m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式聚光器(11)为凹面反光镜。
CN201910406224.5A 2019-05-16 2019-05-16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Active CN1101382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6224.5A CN110138277B (zh) 2019-05-16 2019-05-16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6224.5A CN110138277B (zh) 2019-05-16 2019-05-16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277A true CN110138277A (zh) 2019-08-16
CN110138277B CN110138277B (zh) 2020-07-24

Family

ID=67574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6224.5A Active CN110138277B (zh) 2019-05-16 2019-05-16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38277B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5464A (zh) * 2019-08-22 2019-11-12 攀枝花学院 光伏太阳能发电单元结构
CN110912460A (zh) * 2019-11-07 2020-03-24 武汉理工大学 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
CN111371343A (zh) * 2020-03-26 2020-07-03 国装新材料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温差发电装置
CN111370565A (zh) * 2020-03-16 2020-07-03 江苏未名之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制冷热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04478A (zh) * 2020-04-20 2020-07-10 苏州联胜化学有限公司 光伏光热温差发电组件及发电系统
CN111864044A (zh) * 2020-08-11 2020-10-30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的自动通断装置及路灯
CN112164746A (zh) * 2020-09-01 2021-01-01 西安交通大学 温差发电器件
CN112421989A (zh) * 2020-11-13 2021-02-26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温室效应的温差发电装置
CN112556212A (zh) * 2020-12-18 2021-03-26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冷热电供应系统
CN113315416A (zh) * 2021-06-28 2021-08-27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可模块组装的全天候持续发电装置
CN113555492A (zh) * 2021-09-16 2021-10-2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子余热收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87458A (zh) * 2021-06-16 2021-11-02 东南大学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WO2022032962A1 (zh) * 2020-08-11 2022-02-17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的自动通断装置及路灯
CN114826024A (zh) * 2022-03-22 2022-07-2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无需储存的24小时光伏-热电耦合发电系统
CN115264993A (zh) * 2022-07-19 2022-11-01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辐射制冷材料
WO2023020449A1 (zh) * 2021-08-17 2023-02-23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分波段的逆向差别光路光热复用装置
CN115765526A (zh) * 2022-11-28 2023-03-07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光谱调节的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47686Y (zh) * 2005-12-19 2006-12-13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聚光集热式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
CN101815763A (zh) * 2007-06-19 2010-08-25 悉尼科技大学 冷却材料
CN102355168A (zh) * 2011-09-30 2012-02-1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
CN103138644A (zh) * 2011-11-24 2013-06-05 陕西科林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反射式热电转换装置
CN207690829U (zh) * 2017-12-04 2018-08-03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热电单元及其装置
CN108599622A (zh) * 2018-05-09 2018-09-2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CN108649838A (zh) * 2018-04-13 2018-10-12 东南大学 一种月壤源温差发电装置
CN109070695A (zh) * 2016-02-29 2018-12-21 科罗拉多大学董事会 辐射冷却结构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47686Y (zh) * 2005-12-19 2006-12-13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聚光集热式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
CN101815763A (zh) * 2007-06-19 2010-08-25 悉尼科技大学 冷却材料
CN102355168A (zh) * 2011-09-30 2012-02-1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
CN103138644A (zh) * 2011-11-24 2013-06-05 陕西科林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反射式热电转换装置
CN109070695A (zh) * 2016-02-29 2018-12-21 科罗拉多大学董事会 辐射冷却结构和系统
CN207690829U (zh) * 2017-12-04 2018-08-03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热电单元及其装置
CN108649838A (zh) * 2018-04-13 2018-10-12 东南大学 一种月壤源温差发电装置
CN108599622A (zh) * 2018-05-09 2018-09-2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5464A (zh) * 2019-08-22 2019-11-12 攀枝花学院 光伏太阳能发电单元结构
CN110912460B (zh) * 2019-11-07 2020-10-13 武汉理工大学 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
CN110912460A (zh) * 2019-11-07 2020-03-24 武汉理工大学 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
CN111370565A (zh) * 2020-03-16 2020-07-03 江苏未名之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制冷热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71343A (zh) * 2020-03-26 2020-07-03 国装新材料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温差发电装置
CN111404478A (zh) * 2020-04-20 2020-07-10 苏州联胜化学有限公司 光伏光热温差发电组件及发电系统
CN111864044A (zh) * 2020-08-11 2020-10-30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的自动通断装置及路灯
CN111864044B (zh) * 2020-08-11 2024-04-05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的自动通断装置及路灯
WO2022032962A1 (zh) * 2020-08-11 2022-02-17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的自动通断装置及路灯
CN112164746A (zh) * 2020-09-01 2021-01-01 西安交通大学 温差发电器件
CN112164746B (zh) * 2020-09-01 2022-12-06 西安交通大学 温差发电器件
CN112421989A (zh) * 2020-11-13 2021-02-26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温室效应的温差发电装置
CN112421989B (zh) * 2020-11-13 2021-09-07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温室效应的温差发电装置
CN112556212A (zh) * 2020-12-18 2021-03-26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冷热电供应系统
CN113587458A (zh) * 2021-06-16 2021-11-02 东南大学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CN113587458B (zh) * 2021-06-16 2022-09-06 东南大学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CN113315416A (zh) * 2021-06-28 2021-08-27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可模块组装的全天候持续发电装置
WO2023020449A1 (zh) * 2021-08-17 2023-02-23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分波段的逆向差别光路光热复用装置
CN113555492A (zh) * 2021-09-16 2021-10-2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子余热收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55492B (zh) * 2021-09-16 2021-11-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子余热收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826024A (zh) * 2022-03-22 2022-07-2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无需储存的24小时光伏-热电耦合发电系统
CN115264993A (zh) * 2022-07-19 2022-11-01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辐射制冷材料
CN115765526A (zh) * 2022-11-28 2023-03-07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光谱调节的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5765526B (zh) * 2022-11-28 2023-09-19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光谱调节的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277B (zh) 2020-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38277A (zh)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Ishii et al. Radiative cooling for continuous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in day and night
Liu et al. Model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radiative cooling heat sink
Chen et al. Simultaneously and synergistically harvest energy from the sun and outer space
JP5424889B2 (ja) 太陽光熱電変換
Sun et al. Radiative sky cooling: fundamental physics, materials, structures, and applications
Chávez-Urbiola et al. Solar hybrid systems with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US8975505B2 (en) Concentrated solar thermoelectric power system and numerical design model
Tayebi et al. Design optimization of micro-fabricated thermoelectric devices for solar power generation
Hasan Enhancement the performance of PV panel by using fins as heat sink
Tian et al. Harvesting energy from sun, outer space, and soil
Liu et al. Model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rmoelectric and radiative cooling module to achieve all-day power generation
US9331258B2 (en) Solar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Ayachi et al. Solar thermoelectricity for power generation
JPH10110670A (ja) 太陽光・熱複合発電装置
Lu et al. A full-spectrum synergetic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passive cooling of solar cells
Zhan et al.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diurnal radiative cooling for solar cells based on a grating-textured PDMS photonic structure
CN115765526B (zh) 一种基于光谱调节的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Lertsatitthanakorn et al. Thermal modeling of a hybrid thermoelectric solar collector with a compound parabolic concentrator
JP2001007412A (ja) 太陽熱発電装置
CN112421989B (zh)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温室效应的温差发电装置
Cho et al. Anti-greenhouse effect via regulation of surface emissivity
CN216904805U (zh) 一种温差发电装置及太阳能发电装置
Wang et al.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driven by solar energy and radiative sky cooling
McEnaney Modeling of solar thermal selective surfaces and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