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7458B -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87458B
CN113587458B CN202110668964.3A CN202110668964A CN113587458B CN 113587458 B CN113587458 B CN 113587458B CN 202110668964 A CN202110668964 A CN 202110668964A CN 113587458 B CN113587458 B CN 1135874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late
solar
source
cold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689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87458A (zh
Inventor
陈震
赵晓冬
张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6689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874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87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7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87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74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environments
    • F24S20/20Solar heat collectors for receiving concentrated solar energy, e.g. receivers for solar power plants
    • F24S20/25Solar heat collectors for receiving concentrated solar energy, e.g. receivers for solar power plants using direct solar radi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concentrated radi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50/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solar heat collectors
    • F24S50/4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solar heat collector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包括:真空腔,所述真空腔的顶面通过红外透明的盖板封闭成密封腔体;太阳能集热板,设置在所述真空腔的上方,所述太阳能集热板采用为红外透明材质,用于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获得热源;辐射制冷板,设置在所述真空腔内部,所述辐射制冷板用于不断将热量以8‑13微米波长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穿透所述盖板、所述太阳能集热板以及大气层到达外太空以获得低温,从而获得冷源。本发明提高了太阳能设备的单位面积效率,可以在白天不影响热源功率的同时提供额外冷源,并且在夜间太阳能设备无法工作时,继续提供稳定冷源。

Description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集热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太阳能集热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形式:1)太阳能热水器,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存储为热能,用于加热工质;2)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集热板吸收太阳能产生热源,热机利用集 热板的热源 和环境的温差直接转化为电能。以上两种形式的不足在于:1.无法解决太阳辐射周期性变化的问题,在夜晚无法工作;2.单位面积功率产出受制于太阳辐射功率和集热板的太阳光吸收率。由于太阳能集热板只能工作于白天,且其单位面积功率产出受制于太阳辐射功率和集热板的太阳光吸收率。因此,在屋顶或车顶等可利用面积有限的应用条件下,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功率产出并使其在夜间继续工作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环保研究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解决了太阳能设备的单位面积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包括:
真空腔,所述真空腔的顶面通过红外透明的盖板封闭成密封腔体;
太阳能集热板,设置在所述真空腔的上方,所述太阳能集热板采用为红外透明材质,用于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获得热源;
辐射制冷板,设置在所述真空腔内部,所述辐射制冷板用于不断将热量以8-13微米波长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穿透所述盖板、所述太阳能集热板以及大气层到达外太空以获得低温,从而获得冷源。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所述辐射制冷板采用多层材料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氮化硅层、硅层、银层和金属基底层。
所述氮化硅层、硅层和银层的厚度分别为70nm、700nm和150nm。
所述太阳能集热板吸收波长小于2.5微米的电磁波、且使波长8-13微米的电磁波透过;所述盖板使波长8-13微米的电磁波透过。
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一端与所述真空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辐射制冷板连接,从而用于支撑所述辐射制冷板,并减少所述辐射制冷板与所述真空腔之间的直接接触以降低热传导。
在所述真空腔的上方,位于所述太阳能集热板外周设有圆锥形反射面,所述圆锥形反射面的顶部覆盖有透明PE薄膜。
所述真空腔内部压强小于10-5torr。
将所述热源和冷源之间的温差通过热机获得功率输出,也可以利用所述冷源直接冷却待冷却的工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高了太阳能设备的单位面积效率,可以在白天不影响热源功率的同时提供额外冷源,并且在夜间太阳能设备无法工作时,继续提供稳定冷源。
本发明应用在热机驱动场景中,由于其冷端热沉为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的外太空,相比于传统设备选用地表环境温度作为热沉,提高了热机两端的温度差,进而提高了热机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区别于常见的辐射制冷技术和太阳能集热分开独立的做法,将集热板置于装置最上方,降低了太阳热流的损耗,并且避免了太阳对辐射制冷效果的影响,同时解决了辐射制冷装置和太阳能采集装置争夺空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装置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装置中各组件的频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冷源热源温度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装置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冷源热源温度曲线图。
图中:1、太阳能集热板;2、盖板;3、辐射制冷板;4、支撑柱;5、真空腔;6、圆锥形反射面;7、透明PE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
真空腔5,真空腔5的顶面通过红外透明的盖板2封闭成密封腔体;
太阳能集热板1,设置在真空腔5的上方,太阳能集热板1采用为红外透明材质,用于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获得热源;
辐射制冷板3,设置在真空腔5内部,辐射制冷板3用于不断将热量以8-13微米波长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穿透盖板2、太阳能集热板1以及大气层到达外太空以获得低温,从而获得冷源。
本申请的太阳能集热板1,其工作机理为: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进而提升温度提供高温热源,具有较高红内外波段的透过率,使其不影响下方辐射制冷板3的正常工作。所选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锗、砷化镓等太阳光波段高吸收率、红外波段高透过率的材料。
本申请的盖板2用于封闭真空腔5,盖板2的机械强度可抵抗真空腔5内外压强差,且其红外波段透明,不影响真空腔5内部辐射制冷板3的正常工作。盖板2采用硒化锌、硫化锌等8-13微米波段红外透明材料。
本申请的辐射制冷板3,其工作机理为:将热量以8-13微米波长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通过上方红外透明的盖板2和集热板1到达外太空零下270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以获得低温。
辐射制冷板3的光子学性质要求在8-13微米范围的电磁波辐射率/吸收率较高,8-13微米范围外电磁波的辐射率/吸收率较低。由于太阳辐射已被太阳能集热板1吸收,故无需考虑其太阳光波段吸收率。
辐射制冷板3的优选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为70纳米氮化硅、700纳米硅、150纳米银、金属基底。其中金属基底用于提供支撑和机械强度。
本申请的真空腔5,其工作机理为:利用真空隔绝辐射制冷板3与环境间的非辐射换热,特别是隔绝环境向装置内部的非辐射传热,防止影响辐射制冷板3的制冷效果,通过降低有负面影响的热量交换增强了辐射制冷效果,进一步降低冷源温度。同时,隔绝太阳能集热板 1与辐射制冷板3间的非辐射换热,消除热源和冷源间的互相干扰。
真空腔5采用陶瓷、不锈钢等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材料。
本申请的支撑柱4,其工作机理为:用于支撑辐射制冷板3,并减小辐射制冷板3与真空腔5内壁的接触面积,增大热阻,大幅度降低辐射制冷板3与真空腔5的腔体间的热传导,进一步降低环境向辐射制冷板3传递的非辐射热流,提高制冷效果。同时通过支撑柱4可调节辐射制冷板3的高度,通过提升高度可增大辐射制冷板3的辐射角,使得更多的热量被辐射到外太空,进一步降低温度。支撑柱4采用陶瓷、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等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低热导率材料。
白天时,集热板1吸收太阳辐射,在获取热量的同时,避免了太阳辐射对下方辐射制冷效果的影响。由于太阳能板的材料通常为硅材料,对红外电磁波透明,因此辐射制冷板3可以将热量以红外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太空辐射,无阻碍地穿透红外透明盖板2与集热板1,向外太空传递,从而降低温度提供低温冷源。夜晚时,集热板1无温度提升,通过非辐射换热保持与环境温度一致,作为热源;而辐射制冷板3继续工作,通过辐射制冷使其温度远低于环境温度,作为冷源。具体地,将热源和冷源之间的温差通过热机获得功率输出,也可以利用冷源直接冷却待冷却的工质。
以下结合热流分析对本申请装置的设计原理做进一步说明:
太阳能集热板1在白天通过吸收太阳的辐射热流,储存热量并升高温度,输出高温热源。在夜间通过与环境间的换热,维持与环境相同的温度,输出温度较低的热源。基于能量守恒对其进行热流分析:
Qs+Qraa′n-h·(TH-Ta)=0,
其中Qs为太阳能集热板1吸收的太阳热流,Qrad′n为太阳能集热板1与环境和辐射制冷板3间的辐射换热,h为太阳能集热板1与环境间的非辐射换热系数,TH和Ta分别为太阳能集热板1的温度和环境温度。由此可知,通过对太阳能集热板1的辐射率/吸收率频谱进行光子学设计,提高Qs+Qrad′n,或对装置的传热学结构进行优化降低h,均可以起到提高热源温度TH的效果。
因此本申请选取经过光子学设计的选择性吸收材料作为太阳能集热板1,而非黑体或其他材料。
辐射制冷板3昼夜不断地将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主要集中在8-13微米红外波长范围),电磁波依次透过上方红外透明盖板2、红外透明太阳能集热板1以及在8-13微米近乎透明的大气层,将热量传递到零下270℃的外太空,最终降低自身温度,提供低温冷源。
基于能量守恒对其进行热流分析:
Q′s-(Qc-Qa)-h′·(TC-Ta)=0,
其中,Q′s为辐射制冷板3吸收的太阳热流,Qc为辐射制冷板3向外辐射的热流,Qa为环境传递给辐射制冷板3的辐射热流,h′为辐射制冷板3与环境间的非辐射换热系数,TC为辐射制冷板温度。由此可知,为了尽可能降低TC,对辐射制冷板的光子学设计无需考虑太阳光波段的吸收率,因为太阳热流已被上方的太阳能集热板1吸收或反射,即Q′s=0;应尽可能增大辐射制冷板在8-13微米的辐射率/吸收率,同时增大红外透明盖板与集热板在8-13微米的透过率,并利用支撑柱4提高辐射制冷板3在真空腔中的高度来增大其辐射角,以增大Qc;应尽可能减小辐射制冷板3在8-13微米以外的辐射率/吸收率,以减小Qa;应尽可能减小辐射制冷板3与环境间的非辐射换热系数h′,故使用真空腔5包裹辐射制冷板3,并用支撑柱4 大幅减少辐射制冷板3与真空腔5内壁接触面积,从而极大降低h′。红外透明盖板2用于封闭真空腔5,利用其机械强度维持真空腔5内外压强差,并利用其在8-13微米透过率极高的性质,尽可能减少对下方辐射制冷效果的影响。
根据上述热流分析结构,为了最大程度提高该装置的效率,对本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太阳能集热板1设计为选择性吸收板,其需要进行光子学设计:对波长小于2.5微米的电磁波尽可能全吸收;对波长大于2.5微米的电磁波尽可能不吸收;对于波长处于8-13微米的电磁波尽可能使其透过。
红外透明盖板2设计为选择性透过板,其需要进行光子学设计:在波长8-13微米内的电磁波透过率尽可能高;在波长8-13微米以外的电磁波透过率尽可能低。一方面可以降低环境辐射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减少集热板1和辐射制冷板3间的辐射换热。
辐射制冷板3设计为选择性辐射板。其需要进行光子学设计:在波长8-13微米内的电磁波辐射率/吸收率尽可能高;在波长8-13微米外的电磁波辐射率/吸收率尽可能低;且无需刻意追求太阳光波段的低吸收。真空腔5的真空度越高越好。但考虑到成本和技术限制,保证真空腔5内部压强小于10-5torr即可实现良好的绝热效果。
以下通过定量描述本申请的装置的工作参数,选用某些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和结构进行实验测试,具体材料和结构如下所示: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太阳能集热板1选择在波长2.5微米以下电磁波吸收率较高且红外透明的 Ge材料,其吸收率与透过率频谱如图3中C、D所示;
红外透明盖板2选择ZnSe材料,其透过率频谱如图3中E、F所示;
辐射制冷板3的结构从上至下为70nm氮化硅、700nm硅、150nm银以及金属基底,其辐射率/吸收率频谱如图3中G、H所示。
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当清晨太阳升起后,集热板温度TH、环境温度Ta以及辐射制冷板温度Tc均开始上升。但由于太阳能集热板1吸收了如图3中A所示的太阳辐射,其温度TH提升更多,高于环境温度Ta。而辐射制冷板3将热量以8-13微米波长的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穿透红外透明盖板2、太阳能集热板1以及透过率如图3中B所示的大气层,到达外零下270℃的外太空,故其温度TC低于环境温度Ta。当傍晚太阳消失,三者的温度开始同步下降。由于此时不存在太阳辐射,太阳能集热板1的温度TH在其与环境换热的作用下保持与环境温度Ta一致。而辐射制冷板3则会持续工作,不断将热量辐射到外太空,维持其温度TC低于环境温度Ta
在本实施例中,在实际的昼夜循环内,冷源(辐射制冷板3)温度始终低于环境温度,最大温差为28.9℃;热源(太阳能集热板1)温度在白天高于环境温度,最大温差为24.4℃,夜间与环境温度一致。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在其他结构与条件与实施例1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情况下,针对太阳能集热板1进行传热学优化设计。在真空腔5的上方,位于太阳能集热板1外周设有圆锥形反射面 6,圆锥形反射面6的顶部覆盖有透明PE薄膜7。通过圆锥反射面6和全透明PE薄膜7,可极大地提高热源温度和冷热源间的温差,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综上,本申请的装置可以地昼夜不断地提供始终低于环境温度的冷源,以及在白天高于环境温度、夜间等于环境温度的热源。

Claims (5)

1.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真空腔(5),所述真空腔(5)的顶面通过红外透明的盖板(2)封闭成密封腔体;盖板(2)采用硒化锌或硫化锌8-13微米波段红外透明材料,使波长8-13微米的电磁波透过;
太阳能集热板(1),设置在所述真空腔(5)的上方,所述太阳能集热板(1)采用为红外透明材质,吸收波长小于2.5微米的电磁波、且使波长8-13微米的电磁波透过,用于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获得热源;
辐射制冷板(3),设置在所述真空腔(5)内部,所述辐射制冷板(3)用于不断将热量以8-13微米波长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穿透所述盖板(2)、所述太阳能集热板(1)以及大气层到达外太空以获得低温,从而获得冷源;
所述辐射制冷板(3)采用多层材料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氮化硅层、硅层、银层和金属基底层,所述氮化硅层、硅层和银层的厚度分别为70nm、700nm和15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柱(4),所述支撑柱(4)一端与所述真空腔(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辐射制冷板(3)连接,从而用于支撑所述辐射制冷板(3),并减少所述辐射制冷板(3)与所述真空腔(5)之间的直接接触以降低热传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真空腔(5)的上方,位于所述太阳能集热板(1)外周设有圆锥形反射面(6),所述圆锥形反射面(6)的顶部覆盖有透明PE薄膜(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腔(5)内部压强小于10-5torr。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热源和冷源之间的温差通过热机获得功率输出,也可以利用所述冷源直接冷却待冷却的工质。
CN202110668964.3A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Active CN1135874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8964.3A CN113587458B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8964.3A CN113587458B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7458A CN113587458A (zh) 2021-11-02
CN113587458B true CN113587458B (zh) 2022-09-06

Family

ID=78244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68964.3A Active CN113587458B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874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3373B (zh) * 2022-03-07 2022-10-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太阳热辐射和太空冷辐射的光谱调控器件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6196A (zh) * 2014-02-25 2014-05-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太阳能集热和辐射制冷综合应用装置
WO2014126472A2 (en) * 2013-02-17 2014-08-21 Solaq B.V. Device for simultaneous harvesting of solar heat and generation of cold by means of emitted radiation
CN105957912A (zh) * 2016-07-01 2016-09-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多功能的光谱选择性封装材料
CN109237677A (zh) * 2018-09-27 2019-01-1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集热-辐射装置及其制冷系统
CN208567197U (zh) * 2018-07-11 2019-03-01 上海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制冷装置
CN109631416A (zh) * 2019-01-04 2019-04-16 重庆大学 水气两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和辐射制冷综合利用装置
CN109631417A (zh) * 2019-01-04 2019-04-16 重庆大学 一种具有夜间辐射制冷功能的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
CN110138277A (zh) * 2019-05-16 2019-08-16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CN210165606U (zh) * 2019-04-16 2020-03-20 山东大学 太阳能辐射冷却器
CN112361645A (zh) * 2020-11-05 2021-02-1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太阳能利用与辐射制冷复合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6472A2 (en) * 2013-02-17 2014-08-21 Solaq B.V. Device for simultaneous harvesting of solar heat and generation of cold by means of emitted radiation
CN103776196A (zh) * 2014-02-25 2014-05-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太阳能集热和辐射制冷综合应用装置
CN105957912A (zh) * 2016-07-01 2016-09-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多功能的光谱选择性封装材料
CN208567197U (zh) * 2018-07-11 2019-03-01 上海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制冷装置
CN109237677A (zh) * 2018-09-27 2019-01-1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集热-辐射装置及其制冷系统
CN109631416A (zh) * 2019-01-04 2019-04-16 重庆大学 水气两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和辐射制冷综合利用装置
CN109631417A (zh) * 2019-01-04 2019-04-16 重庆大学 一种具有夜间辐射制冷功能的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
CN210165606U (zh) * 2019-04-16 2020-03-20 山东大学 太阳能辐射冷却器
CN110138277A (zh) * 2019-05-16 2019-08-16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辐射制冷和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CN112361645A (zh) * 2020-11-05 2021-02-1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太阳能利用与辐射制冷复合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7458A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86961A (en) Integrated solar thermal energy collector system
AU2010204415B2 (en) Large tracking-type Fresnel lens point-focusing solar system
CN109631417A (zh) 一种具有夜间辐射制冷功能的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
CN111811161B (zh) 一种基于先进天空辐射的冷热联合收集和存储装置及方法
CN113587458B (zh) 一种可同时从太阳获取热源和从宇宙深空获取冷源的装置
US20090235985A1 (en) Concentrators for solar power generating systems
US4624113A (en) Passive-solar directional-radiating cooling system
CN210165606U (zh) 太阳能辐射冷却器
EP3149410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heating a heat transfer medium comprising a carbon dioxide-based heater
CN113531921A (zh) 一种基于分波段的逆向差别光路光热复用装置
EP2827383B1 (en) A hybrid solar energy converter
Liebert et al. Performance of spectrally selective collector surfaces in a solar-driven carnot space-power system
CN209836290U (zh) 一种三维锥形纳米层膜结构
CN216904805U (zh) 一种温差发电装置及太阳能发电装置
US20170040930A1 (en) Finned passive pvt system with adjustable angle insulating reflectors
CN215571329U (zh) 一种基于分波段的逆向差别光路光热复用装置
JP3273361B2 (ja) 太陽熱収集装置
Khan et al. Fundamental of Solar Water Heaters
Stahl et al. Thermal conversion with fluorescent concentrators
TWI614466B (zh) 穿透反射型彎曲玻璃集光裝置
CN114520627A (zh) 一种温差发电装置及太阳能差发电装置
Ryyan et al. Small-Scale Solar Cogeneration Systems
De Maio et al. Optimized solar absorber coating for a new concentrating solar collector under high vacuum
AU2010326610B2 (en) Heat receiver tub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heat receiver tube, parabolic trough collector with the receiver tube and use of the parabolic trough collector
JP2002089972A (ja) マイクロ複合放物面集光(cpc)型ソーラーコレ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