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7676B -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7676B
CN110137676B CN201910508728.8A CN201910508728A CN110137676B CN 110137676 B CN110137676 B CN 110137676B CN 201910508728 A CN201910508728 A CN 201910508728A CN 110137676 B CN110137676 B CN 1101376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nductor layers
layer
layers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87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37676A (zh
Inventor
维内特·辛格
克里斯廷·A·弗拉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current Inc
Original Assignee
Nucurren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current Inc filed Critical Nucurrent Inc
Priority to CN20191050872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376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37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7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37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76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结构,具有:多个导体层;将每个导体层分离的绝缘体层;以及连接两个导体层的至少一个连接体,其中,当在预定频率处在谐振器中感生电信号时,电阻减小。

Description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3月8日、申请号为201310075086.X、发明名称为“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的发明专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主题一般涉及设计、操作并制造无线功率和/或数据发送和/或通信系统的方法、系统和设备,以及更具体地,涉及设计、操作并制造用于近场无线功率和/或数据发送和/或通信系统的高效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采用近场无线功率和/或数据发送和/或通信系统的应用(如,商务电子、医疗系统、军事系统、高频变压器、包括纳米级功率和/或数据传递的微电子或其微机电系统(MEMS)、工业、科学、医疗(ISM)频带接收机、无线感测等)在获得优化性能方面受到限制,因为这些系统中使用的诸如天线(也称为谐振器)之类的无线技术组件具有相对较低的品质因数。
这些无线技术组件的相对较低的品质因数主要由于被称为“趋肤效应”的现象所导致的较高电阻损耗。通常,趋肤效应是交变电流(AC)在导体内分布的趋势,使得电流密度在导体表面附近起主导作用,而其余导电体相对于电流‘未使用’。因为电流密度典型地随与导体表面相距的距离而衰减,所以其余导电体相对于电流‘未使用’。电流几乎全在表面附近流动,被称为“导体”的“趋肤”。电流距表面的深度被称为“趋肤深度(skin depth)”。“趋肤深度”定义了在发送和/或通信中活跃的电信号传导路径,而导体被定义为能够传导电信号的主体。
在采用无线功率和/或数据发送和/或通信的系统中,趋肤效应现象通常在电流流过在创建诸如天线、电路、集总元件(诸如电感器、电容器和电阻器之类)、或其任意组合的结构的过程中使用的引线(wire)时引起能量损耗。在高频的较高电阻损耗是大多数电子设备或装置面对的问题。趋肤效应在工作频率提高时变得更加普遍。随着频率变高,通常流经形成该结构的引线的整个横截面的电流变得局限于其表面。结果,引线的有效电阻与较细引线的有效电阻相类似,而不是与电流可以分布经过的实际直径的引线的有效电阻相类似。在低频针对有效性能表现出可容许电阻的引线在高频转变为具有不可接受的电阻的引线。从可容许电阻到不可接受的电阻的转变变换为低效的功率和/或数据发送和/或通信系统,无法传导在特定应用中所需要的电信号。因此,目前的无线系统和相关组件设计无法解决这些低效性,在一些情况下,加剧了其低效性。尽管不是穷举,受到当前的无线技术组件的限制的典型应用包括例如射频识别(RFID)、电池充电和再充电、遥感勘测、感测、通信、资产跟踪、患者监视、数据输入和/或检索等。这些系统组件过热、数据检索的速率和精度、能量传递的速率、发送距离约束和发送未对准限制是无线功率和/或数据发送和/或通信应用中的其他严峻问题。
在植入医疗设备(IMD)的应用(如,起搏器、去纤颤器、神经调节或神经肌肉刺激设备)中,期望最小化电池再充电时间。例如,更快的电池再充电时间降低了患者不适、不便的持续时间和受伤的可能性。如果诸如包括集总元件的天线或电路之类的无线组件具有较少的电阻损耗,可以从相距更远的距离,并在不损害性能的情况下以对参与无线通信的设备的未对准或迷失方向更高的容许量实现电池再充电。已知难以实现精确定向和对准,尤其对于肥胖的患者。此外和/或可选地,如果可以在保持成功系统操作所需性能特性的同时设计并实际制造更小尺寸的结构,则可以减小IMD的整体尺寸。
在RFID应用(如,供应链管理、产品认证和资产跟踪)中,需要增大读取范围,提高读取速率,提高系统可靠性并提高系统精度。例如在高频,读取范围至多为三英尺,这对于货盘跟踪来说一般是不够的。超高频读取器实现了八到十英尺的更大的读取距离,然而它们引入了其他性能问题,如金属反射或水吸收信号、或显示不可读、在读取场中的盲点。增大的读取范围需要集中功率来促进反射回信号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因而更有效的结构会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在需要有效的低损耗线圈(需要在苛刻的条件下保持谐振)的应用中,传统的基于引线的组件会发生形变。公知的是,引线横截面的任何形变将会导致电特性(如,电感和可能的电阻)的改变,继而将会改变结构的谐振频率,并因而会增大整个系统的电阻。改进的制造减小危及形变的可能性的这些类型的结构的方法可以消除该问题。本教导包括制造包括精密引线结构设计和固定的灵活引线结构设计二者的方法。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尝试过程中,部分地发展了绞合线(Litz wire)。然而,绞合线一般不足以用于高频应用,因而在具有约3MHz以上工作频率的应用中一般不是很有用。绞合线是包括缠绕或编织成统一样式的多个单独的绝缘磁引线的引线,使得每股引线易于占据整个导体的横截面中的所有可能位置。该多股配置或绞合构造被设计用于最小化由于“趋肤效应”而导致的实心导体中表现的功率损耗。绞合线构造试图通过增大表面积的量而不显著增大导体尺寸来抵消该效应。然而,即使适合地构造,由于绞合成股的限制而导致绞合线仍表现出一些趋肤效应。意在用于较高频率范围的引线一般需要更多精细规格尺寸的股,而不是同样横截面面积但包括较少且较大股的绞合线。绞合线的提供商提供能够提高效率的配置的最高频率是大约3MHz。目前不存在针对工作频率在此3MHz最大频限以上的应用的解决方案。
因而,需要改进的高效引线设计和减小引线自身和使用该引线创建的组件结构二者的本征电阻损耗、尤其在高频减小本征电阻损耗以实现高品质因数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这里的教导通过利用多层引线概念增大结构内的电导面积,缓解了导致较低品质因数的在高频的较高电阻损耗的一个或多个上述问题。多层引线配置是在一个或多个频率处减小承载时变电流的传导互连的电阻的基本构建块。这样,本发明的多层引线配置导致了导体损耗的减小和结构的品质因数的提高。本教导应用于针对近场能量传递、功率传递、数据传递或其组合的无线发送和/或通信。更具体地,本教导应用于针对近场能量网络、功率网络或数据网络(包括这些网络的任一和全部组合)的无线发送和/或通信。此外,本教导应用于针对近场能量应用的无线发送和/或通信的各种组件,其中在例如但不限于平面倒F天线(PIFA)及其衍生物、矩形微带天线或贴片天线及其衍生物、超宽带(UWB)结构、单极结构、蝶形天线等或其任意组合之类的任意结构中,针对电路中两点之间的互连、电路中的组件(例如但不限于电感器、电容器和电阻器或其任意组合)中使用的线圈、用于但不限于天线、谐振器等中的线圈,寻求能量损耗的降低。
无线能量传递或无线功率发送是无需互连引线的、从功率源到电负载的电能发送。对于能量、功率或数据的无线发送,效率是重要参数,因为发送信号必须到达一个或多个接收机以实现系统应用。使用谐振磁感应跟随的直接感应来执行涉及能量、功率或数据传递的最常见形式的无线发送。目前所考虑的其他方法包括电磁辐射。
此外,无线能量接收或无线功率接收是无需互连引线的、从功率源接收电能量。对于能量、功率或数据的无线接收,效率是重要参数,因为信号的接收必须从一个或多个发射机接收以实现系统应用。这样,可以使用直接感应、谐振磁感应以及电磁辐射来执行包括能量、功率或数据的形式的无线接收。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无需引线进行电能、电功率和/或数据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包括同步或独立的电能、电功率和/或数据的发送和/或接收。
本教导的一方面是一种用于无线功率和/或数据传递或接收的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的谐振器,其中通过将引线横截面中的有用导体横截面面积最大化来将谐振器内的电阻损耗最小化。在一个实施例中,谐振器通过在其引线内引入非传导介电层,以产生包括传导(conducting)材料层与非传导材料层交替的结构,来减小不必要的高频趋肤效应。所述多层引线结构有效地提供了增大数量的表面,每个表面具有其特征趋肤深度,并且所有表面电连接。趋肤深度的范围可以是从导体深度(conductor depth)的近似一半到大约等于导体深度。导体深度的范围可以是趋肤深度到趋肤深度的两倍。然而,取决于可用技术、成本和应用,导体深度可以是趋肤深度的二十倍或更多倍。
谐振器包括具有至少一匝的引线线圈,其中引线线圈由多层引线构成。多层引线可以包括由绝缘材料层分离的第一和第二导电层。导电(conductive)层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厚度和/或深度,其中所述厚度和/或深度的范围可以是从趋肤深度到趋肤深度的两倍。然而,取决于可用技术、成本和应用,导体厚度和/或深度可以是趋肤深度的二十倍或更多倍。每个导电层可以使用至少一种互连方法(例如但不限于孔、焊料、接头、引线、引脚或铆钉)彼此电连接。
非传导层的一个目的是使两个不同的传导层绝缘。非传导层的最基本设计在理想情况下是与制造过程实际允许的一样薄,但仍提供足够的绝缘特性。例如,在PCB技术中,通过“芯材厚度”和“半固化片厚度”来指示层的厚度。在另一设计中,选择非传导层的厚度来修改结构的电气行为。
谐振器可以具有大于100的品质因数。优选地,品质因数大于300。更优选地,品质因数大于600。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显而易见的是,需要两个谐振器的系统可以具有有相等且甚至相似品质因数的谐振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显而易见的是,需要两个谐振器的系统可以利用这样的谐振器,其中一个谐振器具有基本与另一个谐振器不同的品质因数。每个谐振器的品质因数选择将取决于应用、每个谐振器的设计规范和每个谐振器的意向使用。将会理解,传统电感耦合的系统利用具有品质因数大约30的谐振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显而易见的是,谐振器的品质因数可以取决于所使用的环境,因而例如在空气中具有品质因数100的谐振器在植入人类或动物组织时可能仅具有50的品质因数。在任意给定环境中,这里描述的多层引线结构应优于传统谐振器。
因而,多层引线中损耗的降低和谐振器显著减小的内部电阻可以实现高效的、扩展范围的、消耗更少能量、具有更长运行时间并简化操作的紧凑无线系统,而不会产生诸如过热之类的危害事件。
在一个示例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线发送或无线接收的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的结构。所述结构被设计用于无线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和/或电功率。此外,所述结构能够实现电子数据发送。此外,所述结构能够一起发送和/或接收或分离地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和电子数据的组合。
所述结构可以包括:多个导体层;分离每个导体层的绝缘体层;以及连接两个或更多个导体层的至少一个连接体。多个导体层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至少一匝,并且还可以以平行朝向放置。可以由导电(electrically conductive)材料形成每个导体层。导电材料可以包括铜、钛、铂和铂/铱合金、钽、铌、锆、铪、镍钛合金(nitinol)、Co-Cr-Ni合金、不锈钢、金、金合金、钯、碳、银、贵金属、或生物相容材料及其任意组合。导体层可以具有例如但不限于圆形横截面、矩形横截面、方形横截面、三角形横截面或椭圆形横截面的横截面形状。连接导体层的连接体可以是但不限于孔、焊料、接头、引线、引脚或铆钉。
所述结构可以具有例如但不限于圆形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线管形配置、圆形螺旋形配置、方形螺旋形配置、矩形配置、三角形配置、圆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和共形螺线管形配置的结构形状。其他配置可以用于修改该结构的电特性。
当在一频率上在谐振器中感生电信号时,可以减小结构中的电阻。可以从大约1MHz到10GHz的频率范围内选择该频率。此外,该频率可以是从大约1MHz到大约10GHz的频带或在大约1MHz到大约10GHz的范围内。电信号可以是电流、电压、数字数据信号或其任意组合。还可以从大约100kHz到大约10GHz的频率范围内选择该频率。此外,该频率可以是从大约100kHz到大约10GHz的频带或在大约100kHz到大约10GHz的范围内。
在另一示例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线发送或无线接收的谐振器。使用多层引线概念设计所述谐振器,以无线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和电功率。此外,所述谐振器能够实现电子数据的发送或接收。此外,所述谐振器能够一起发送和/或接收或分离地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和电子数据的组合。
所述谐振器可以包括多个导体,每个导体具有导体长度、导体高度、导体深度、和在特定工作频率具有特定趋肤深度的导电表面。趋肤深度的范围可以是从导体深度的近似一半到大约等于导体深度。导体深度的范围可以是趋肤深度到趋肤深度的两倍。然而,取决于可用技术、成本和应用,导体深度可以是趋肤深度的二十倍或更多倍。多个导体层可以具有至少一匝。此外,多个导体层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或可以不具有基本相同的导体长度、导体高度或导体深度。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导体层。导电材料可以包括铜、钛、铂和铂/铱合金、钽、铌、锆、铪、镍钛合金、Co-Cr-Ni合金、不锈钢、金、金合金、钯、碳、银、贵金属、或生物相容材料及其任意组合。
多个导体可以被布置为形成谐振器主体。谐振器主体可以具有谐振器主体长度、谐振器主体宽度和谐振器主体深度。当通过谐振器主体感生电信号时,电信号通过传导表面传播。电信号可以是电流、电压、数字数据信号或其任意组合。
谐振器中的多个导体可以包括通过绝缘体层分离的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其中第一导体层通过至少一个连接体与第二导体层或更多导体层连接。导体可以具有例如但不限于圆形横截面、矩形横截面、方形横截面、三角形横截面或椭圆形横截面的横截面形状。所述谐振器可以具有例如但不限于圆形螺线管形、方形螺线管形配置、圆形螺旋形配置、方形螺旋形配置、矩形配置、三角形配置、圆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或共形螺线管形配置的结构形状。
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线发送或无线接收的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的电路。所述电路被设计用于无线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和/或电功率。此外,所述电路能够实现电子数据的发送。此外,所述电路能够一起发送和/或接收或分离地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和电子数据的组合。
处于高频的电路广泛地使用无源元件,如电感器、电容器等。这种电路配置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带通、高通和低通滤波器;混频器电路(例如,Gilbert单元);诸如Colpitts、Pierce、Hartley和Clap之类的振荡器;以及诸如差分、推拉、反馈和射频(RF)之类的放大器。具体地,电感器作为源负反馈元件也用于低噪放电器(LNA)中的匹配和反馈。集总电感器也是RF电路和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中的关键元件。集总电感器用于片上匹配网络,其中传输线结构可以具有过度的长度。通常,它们也用作RF扼流圈,允许将偏置电流提供给电路,同时在RF频率及以上提供宽带高阻抗。对于可重配置网络、天线和子系统来说是理想的RF MEMS开关、匹配网络和变容二极管也需要高Q电感器。注意,无源电路元件和诸如集总电感器之类的集总元件可以互换使用,无源电路元件是更广义的术语。无源电路元件可以是全部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电感器、电容器、电阻器,或无源电路元件可以只是多层引线。在几乎所有上述非限制性电路示例中,期望无源组件是最低损耗的。
假定处于高频的电路过度地使用诸如电感器和电容器之类的无源元件,给出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的电感器的实施例,但不限于此。具体地,考虑到电感器,引线结构设计应当使得获得最大Q,同时获得期望的电感值。换言之,需要最小化电感器中的电阻损耗。取决于工作频率、基板上的可用面积、应用和技术,电感器可以实现为TEM/传输线、导电环或多个形状(例如但不限于,圆形、矩形、椭圆形、方形或不规则配置)的螺旋形/螺线管形/组合结构,但不限于此。可以使用本发明中的多层结构来实现所有这些非限制性实施例。
在另一示例中,讨论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的谐振器,作为更大电路的一部分。谐振器是在一个或多个特定频率或一个或多个频带(称为谐振频率)表现出谐振(即,振荡)的器件或系统。在一个或多个谐振频率或一个或多个频带处,存在振荡的最小阻抗。在电路的上下文中,在一个或多个谐振频率或一个或多个频带处存在最小电阻抗。本发明的多层引线结构在两个基本条件下可以用作谐振器:(1)当在其不具有任何附加电子组件的环境中设计多层引线结构以在一个或多个特定频率或一个或多个频带处谐振时;(2)当在其结合其他组件(例如但不限于,电容器、电容器组、电容器和/或电感器网络)的环境中设计多层引线结构以在一个或多个特定频率或一个或多个频带处谐振时。因此,谐振器可以是更大电路的一部分,谐振器行为可以被设计为在一个或多个频率或一个或多个频带处、或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带宽的一个或多个频率或一个或多个频带处发生。也可以添加传统的或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的附加组件(例如,电阻器)以改变带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结合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的无线技术组件,使用任一传统无线技术组件,以针对这些无线应用获得所需效率和性能。
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线发送或无线接收的系统,其中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系统的组件。所述系统被设计为无线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和电功率。此外,所述系统能够实现电子数据的发送。此外,所述系统能够一起发送或分离地发送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和电子数据的组合。
所述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谐振器,所述第一谐振器包括多个第一导体,每个第一导体具有第一导体长度、第一导体高度、第一导体深度、和具有第一趋肤深度的第一导电表面。多个第一导体可以被布置以形成具有第一谐振器主体长度、第一谐振器主体宽度和第一谐振器主体深度的第一谐振器主体。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谐振器,所述第二谐振器包括多个第二导体,每个第二导体具有第二导体长度、第二导体高度、第二导体深度、和具有第二趋肤深度的第二导电表面。多个第二导体可以被布置以形成具有第二谐振器主体长度、第二谐振器主体宽度和第二谐振器主体深度的第二谐振器主体。第一趋肤深度和第二趋肤深度可以是导体深度的近似一半到大约等于导体深度。第一和第二导体可以具有至少一匝,多个第一和第二导体层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或可以不具有基本相同的导体长度、导体高度或导体深度。第一导体深度和第二导体深度的范围可以是趋肤深度到趋肤深度的两倍。然而,取决于可用技术、成本和应用,第一导体深度和第二导体深度可以是趋肤深度的二十倍或更多倍。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一和第二导体层,导电材料是例如但不限于铜、钛、铂和铂/铱合金、钽、铌、锆、铪、镍钛合金、Co-Cr-Ni合金、不锈钢、金、金合金、钯、碳、银、贵金属、或生物相容材料及其任意组合。
当电信号传播通过第一谐振器主体时,电信号传播通过第一传导表面,还感生通过第二谐振器主体的电信号。感生的电信号传播通过第二传导表面。电信号可以是电流、电压和数字数据信号或其组合。
多个第一导体可以包括通过绝缘层分离的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其中第一导体层通过至少一个连接体与第二导体层或更多导体层连接。连接导体层的连接体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孔、焊料、接头、引线、引脚或铆钉。第一导体可以具有第一横截面形状,以及第二导体可以具有第二横截面形状。第一和第二横截面形状是非限制性的,并且可以是圆形横截面、矩形横截面、方形横截面、三角形横截面或椭圆形横截面之一。
第一谐振器可以具有第一结构形状,以及第二谐振器可以具有第二结构形状。第一和第二结构形状是非限制性的,并且可以是圆形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线管形配置、圆形螺旋形配置、方形螺旋形配置、矩形配置、三角形配置、圆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或共形螺线管形配置。
在另一示例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多个导体层的结构,包括将每个导体层分离的绝缘体层。当在一频率处电信号传播通过导体层时,电阻是可减小的。
可选地,导体层可以是导电引线、导电带、导电条或沉积金属。导体可以包括连接两个或更多个导体层的连接体。连接体可以是焊料、接头、引线、引脚和铆钉。
可选地,所述频率可以在大约100kHz到大约3MHz的范围内。频率还可以在大约3MHz到大约10GHz的范围内。所述频率可以在大约100kHz到大约3MHz范围内的频带中。所述频率可以在大约3MHz到大约10GHz范围内的频带中。所述频率还可以在大约100kHz到大约10GHz的频率范围内。所述频率还可以是在大约100kHz到大约10GHz范围内的频带。
可选地,所述多个导体层可以以平行朝向放置。多个导体层可以并联电连接。并联电连接的多个导体层可以与并联电连接的第二多个导体层串联电连接。
可选地,电信号可以是能量信号、功率信号和数据信号中的至少一个。电信号可以是电流、电压和数字数据信号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结构可以具有大于100的品质因数。
可选地,所述结构可以具有包括圆形横截面、矩形横截面、方形横截面、三角形横截面和椭圆形横截面中的至少一个的横截面形状。所述结构可以具有包括圆形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线管形配置、圆形螺旋形配置、方形螺旋形配置、矩形配置、三角形配置、圆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和共形螺线管形配置中的至少一个的结构形状。多个导体层可以具有至少一匝。
可选地,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导体层。导电材料可以是铜、钛、铂和铂/铱合金、钽、铌、锆、铪、镍钛合金、Co-Cr-Ni合金、不锈钢、金、金合金、钯、碳、银、贵金属、或生物相容材料。
可选地,可以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绝缘体层。电绝缘材料可以是空气、泡沫聚苯乙烯、二氧化硅、适合的生物相容陶瓷或具有低介电常数的任意类似电介质、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非导电电介质或铁氧体材料。
可选地,所述结构可以包括在具有谐振器、天线、RFID标签、RFID应答器中的至少一个的设备和医疗设备中。
在另一示例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多个导体的引线结构,每个导体具有导体长度、导体高度、导体深度、和具有趋肤深度的导电表面。多个绝缘体位于多个导体中的每一个之间,使得每个绝缘体位于多个导体中的相邻导体之间。形成所述引线结构,以能够使电信号通过导体表面的趋肤深度传播。
可选地,多个导体包括通过位于其间的绝缘体层分离的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其中第一导体层通过至少一个连接体与第二导体层连接。第一和第二导体层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带、导电条、和沉积金属。连接体可以是孔、焊料、接头、引线、引脚或铆钉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地,导体可以具有包括圆形横截面、矩形横截面、方形横截面、三角形横截面或椭圆形横截面中的至少一个的横截面形状。
可选地,电信号可以包括能量信号、功率信号和数据信号中的至少一个。电信号可以是电流、电压和数字数据信号。
可选地,趋肤深度的范围是从导体深度的近似一半到大约等于导体深度。导体深度的范围是趋肤深度到趋肤深度的两倍。导体深度大于趋肤深度的大约两倍。多个导体层具有至少一匝。
可选地,多个导体层中的每一个具有基本相同的导体长度、导体宽度或导体深度。引线结构具有大于100的品质因数。
可选地,引线结构具有可以是圆形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线管形配置、圆形螺旋形配置、方形螺旋形配置、矩形配置、三角形配置、圆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或共形螺线管形配置的结构形状。
可选地,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至少一个导体。导电材料包括铜、钛、铂和铂/铱合金、钽、铌、锆、铪、镍钛合金、Co-Cr-Ni合金、不锈钢、金、金合金、钯、碳、银、贵金属、和生物相容材料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绝缘体。
可选地,电绝缘材料包括空气、泡沫聚苯乙烯、二氧化硅、适合的生物相容陶瓷或具有低介电常数的任意类似电介质、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非导电电介质和铁氧体材料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地,在至少一个频率处通过所述结构感生电信号。从大约100kHz到大约3MHz的范围内选择所述频率。可以从大约3MHz到大约10GHz的频率范围内选择该频率。所述频率是在大约100kHz到大约3MHz的范围内的频带。所述频率是在大约1MHz到大约10GHz的范围内的频带。
可选地,引线结构还包括从包括电阻器、电感器和电容器的组中选择的电路元件。引线结构可以包括在包括谐振器、天线、RFID标签、RFID应答器中的至少一个的设备和医疗设备内。
此外,公开了一种制造用于无线发送或无线接收的结构的方法,其中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所述结构自身和/或所述结构的组件。用于制造的所述方法创建能够无线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和电功率的结构。此外,所产生的结构能够实现电子数据的发送或接收。此外,所产生的结构能够一起发送和/或接收或分离地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和电子数据的组合。
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创建多个导体层,在每个导体层之间具有绝缘体;以及在多个导体层的两个导体层之间形成至少一个连接。连接导体层的连接体可以是孔、焊料、接头、引线、引脚或铆钉,但不限于此。可以通过经过掩膜的沉积来创建导体层。创建多个导体层且在每个导体层之间具有绝缘体的步骤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二导电层的上面放置第一导电层,并利用第一绝缘体将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分离。此外,在多个导体中的两个导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连接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步骤:连接导体层中的至少两个导体层,包括但不限于孔、焊料、接头、引线、引脚或铆钉。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导体层。导电材料可以包括铜、钛、铂和铂/铱合金、钽、铌、锆、铪、镍钛合金、Co-Cr-Ni合金、不锈钢、金、金合金、钯、碳、银、贵金属、或生物相容材料及其任意组合。
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操作结构以提供无线发送或无线接收的方法,其中使用多层引线概念创建所述结构自身和/或所述结构的组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能够无线发送和/或无线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和/或电功率的结构。此外,所述方法提供以下步骤:提供能够实现电子数据发送或接收的结构。此外,所述方法提供以下步骤:提供能够一起发送和/或接收或分离地发送和/或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和电子数据的组合的结构。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多个导体,每个导体具有导体长度、导体高度、导体深度、和具有趋肤深度的导电表面。导体深度的范围是趋肤深度到趋肤深度的两倍。然而,取决于可用技术、成本和应用,导体深度可以是趋肤深度的二十倍或更多倍。多个导体层可以被布置为形成谐振器主体,所述谐振器主体具有谐振器主体长度、谐振器主体宽度和谐振器主体深度;以及在多个导体的至少一个中感生电信号,使得电信号通过趋肤深度的传导表面传播。电信号可以是电流、电压、数字数据信号或其任意组合。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第二多个导体,每个第二导体具有第二导体长度、第二导体高度、第二导体深度、和具有第二趋肤深度的第二导电表面,其中多个第二导体被布置以形成第二谐振器主体,所述第二谐振器主体具有第二谐振器主体长度、第二谐振器主体宽度和第二谐振器主体深度。当电信号通过谐振器主体传播时,电信号传播通过趋肤深度的传导表面,还感生通过第二谐振器主体的电信号,以及感生电信号以第二趋肤深度传播通过第二传导表面。
多个导体可以包括通过绝缘体层分离的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其中第一导体层通过至少一个连接体与第二导体层连接。此外,连接导体层中的至少两个导体层的至少一个连接包括但不限于孔、焊料、接头、引线、引脚或铆钉。导体可以具有不限于圆形横截面、矩形横截面、方形横截面、三角形横截面和椭圆形横截面的横截面形状。多个导体层可以具有至少一匝,多个导体层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或可以不具有基本相同的导体长度、导体高度和导体深度。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导体层。导电材料可以包括铜、钛、铂和铂/铱合金、钽、铌、锆、铪、镍钛合金、Co-Cr-Ni合金、不锈钢、金、金合金、钯、碳、银、贵金属、或生物相容材料或其任意组合。
谐振器可以具有不限于圆形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线管形配置、圆形螺旋形配置、方形螺旋形配置、矩形配置、三角形配置、圆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方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或共形螺线管形配置的结构形状。
将在以下的描述中部分地提出其他优点和新特征,其部分将在检验以下内容及附图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并且可以通过示例的产生或操作获知。可以通过实践或使用在以下讨论的详细示例中提出的方法、手段和组合的各个方面来实现并获得本教导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描述了根据仅作为示例而不意在限制的本教导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类似的参考数字指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
图1示出了低效系统中的能量损耗;
图2示出了通过同质导体的稳态单向电流的AC电流分布;
图3示出了由于趋肤效应导致的在提高的频率处的AC电流分布;
图4是趋肤深度相对频率的图示;
图5示出了在提高的频率处通过多层引线的AC电流分布;
图6示出了用于无线通信的引线结构的高级图示;
图7A示出了圆形螺线管形配置中的引线的示例;
图7B示出了方形螺线管形配置中的引线的示例;
图7C示出了圆形螺旋形配置中的引线的示例;
图7D示出了方形螺旋形配置中的引线的示例;
图7E示出了多层方形螺旋形配置中的引线的示例;
图7F示出了圆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中的引线的示例;
图7G示出了方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中的引线的示例;
图7H示出了共形螺线管形配置中的引线的示例;
图8A示出了具有N层的单匝圆形线圈的示例;
图8B示出了N层双匝圆形螺旋-螺线管形线圈的示例;
图9A示出了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多层引线的示例;
图9B示出了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多层引线的示例;
图9C示出了具有方形横截面的多层引线的示例;
图9D示出了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多层引线的示例;
图9E示出了具有椭圆形横截面的多层引线的示例;
图9F示出了多层引线的矩形横截面;
图10A示出了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多层引线;
图10B示出了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多层引线;
图11A示出了具有1层的单匝MLMT结构;
图11B示出了具有11层的单匝MLMT结构;
图11C示出了具有20层的单匝MLMT结构;
图1 1D示出了具有26层的单匝MLMT结构;
图12是示出了随频率变化的品质因数值的图示;
图13A是示出了电阻和电感随层数的相对改变的图示;
图13B是示出了针对给定的层数、在10MHz所产生的品质因数的图示;
图14A是示出了随频率变化的品质因数的图示;
图14B是示出了随频率变化的关于16层线圈的电感的图示;
图14C是示出了随频率变化的关于16层线圈的电阻的图示;
图15A是示出了随频率变化的品质因数的图示;
图15B是示出了随频率变化的电感的图示;
图15C是示出了随频率变化的电阻的图示;
图16A是示出了随频率变化的具有1mm金属条带宽度(metal strip width)的线圈的品质因数的图示;
图16B是示出了具有1.5mm金属宽度的线圈的品质因数的相对增大的图示;
图16C是示出了具有2mm金属宽度的线圈的品质因数的相对增大的图示;
图17示出了近场能量网络的高级框图;
图18A示出了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具有相同谐振频率、且波段窄的情形的图示;
图18B示出了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具有不同谐振频率、且波段窄的情形的图示;
图18C示出了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具有不同谐振频率、且具有宽谐振的情形的图示;
图18D示出了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具有不同谐振频率且发送设备有损的情形的图示;
图18E示出了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具有相距很远的谐振频率且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均有损的情形的图示;
图18F示出了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具有接近的谐振频率且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均有损的情形的图示;
图19示出了具有中继器的近场能量网络的高级框图;
图20示出了典型的PCB层叠;
图21是从所确立的PCB制造商获得的6层PCB板的制作层叠表;
图22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任意MLMT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图23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作为电感器操作(条件1)的MLMT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图24A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作为电路中的自谐振器操作(类型1)的MLMT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图24B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作为单独自谐振器操作(类型1)的MLMT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图25A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MLMT结构的、显示串联电容器添加的等效电路图;
图25B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MLMT结构的、显示并联电容器添加的等效电路图;
图26A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作为电路中的谐振器操作的MLMT结构的等效电路图,其中通过添加并联电容器实现谐振;
图26B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作为单独谐振器操作的MLMT结构的等效电路图,其中通过向电路添加串联电容器实现谐振;
图26C示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作为单独谐振器操作的MLMT结构的等效电路图,其中通过向电路添加并联电容器实现谐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通过示例提出各种特定细节,以提供对相关教导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无需这些细节而实践本教导。在其他实例中,以相对高层而无需其细节地描述了公知的方法、过程、组件和/或电路,以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本教导的各方面。
这里公开的各种技术一般涉及设计、操作并制造无线发送和/或无线接收系统的方法、系统和设备,以及更具体地,涉及设计、操作并制造用于近场无线功率和/或数据发送和/或通信系统的高效结构。
无线发送可以包括电能量、电磁能量和电功率的无线发送,例如实施例。此外,无线发送可以包括数字数据和信息的发送。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一起发送或分离地发送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电子数据和信息的组合,如在能量网络中讨论的实施例。还预想,这种无线发送可以同时发生或在时间间隔时段上发生。以下部分讨论在能量网络、功率网络、数据网络和近场功率和数据传递系统中的无线发送的实施例。
无线接收可以包括电能量、电磁能量和电功率的无线接收,例如实施例。此外,无线接收可以包括数字数据和信息的接收。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一起接收或分离地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电子数据和信息的组合,如在能量网络中讨论的实施例。还预想,这种无线接收可以同时发生或在时间间隔时段上发生。以下部分讨论在能量网络、功率网络、数据网络和近场功率和数据传递系统中的无线接收的实施例。
无线通信可以包括电能量、电磁能量和电功率的无线发送和接收,例如实施例。此外,无线通信可以包括数字数据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一起发送和接收或分离地发送和接收电能量、电磁能量、电功率、电子数据和信息的组合,如在能量网络中讨论的实施例。还预想,这种无线发送和接收可以同时发生或在时间间隔时段上发生。以下部分讨论在能量网络、功率网络、数据网络和近场功率和数据传递系统中的无线通信的实施例。
系统效率被定义为输出与输入之比。在电系统中,由于固有电阻和阻抗,输出通常小于输入。对于无线系统,在通过空气传递能量时出现典型的损耗。然而,在电流流经系统电路及其相关元件(如,电感器、电容器和电阻器)并流经诸如天线、谐振器之类的系统组件时,还会损耗能量。图1示出了低效系统中能量损耗的图示。
天线一般是通过其发出或接收电磁波的导体。天线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引线或引线集合。谐振器一般是发生谐振的任意器件或材料,包括发生谐振的任意系统。谐振器可以是用于通过谐振检测特定频率出现的手段,还可以是具有该频率特征的任意电路。此外,谐振器可以是按照周期性电振荡会达到最大幅值的方式组合电容和电感的电子电路。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天线通常在例如自谐振时或在与诸如电容器之类的另一电抗元件耦合以实现谐振时充当谐振器。这样,术语天线和谐振器在此通常互换使用,并且一般被称为结构(例如,多层多匝结构)。
“趋肤效应”一般是交变电流集中在导体外部或“皮肤”附近的趋势。如图2所示,针对通过同质导体的稳态单向电流,电流分布在横截面上一般是均匀的;也就是说,电流密度在横截面上的所有点是相同的。
在使用交变电流的情况下,随着频率增加,越来越多的电流移动到表面。该电流没有有效地利用导体的全部横截面。因此,导体的有效横截面减小,所以与针对均匀分布的电流的值相比,电阻和能量耗散增大。换言之,如图3所示,由于趋肤效应,电流密度在导体表面(也称为“皮肤”)附近最大,并向横截面中心指数衰减。
对于任何引线,该引线的有效电阻随频率显著提高。这是因为电流仅流经全部引线横截面的一部分。这里的电阻指欧姆电阻。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引线环的欧姆电阻的公式为:
针对DC:R=(ρL)/A
其中ρ是电阻系数,L是引线总长,以及A是引线横截面。
针对AC,包括趋肤效应其中N是引线环的匝数,r是环半径,a是引线半径。A=πa2及L=2πNr。
对于引线横截面,创建更多当前路径导致引线净电阻的减小。本发明描述了包括多层的引线。每个导电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导电带、传导条、沉积金属等。每个导电层可以通过某种绝缘材料与其他导电层分离。绝缘材料可以是泡沫聚苯乙烯、二氧化硅、适合的生物相容陶瓷或具有低介电常数的任意类似电介质、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非导电电介质、铁氧体材料或其任意组合或空气,但不限于此。该“分层引线”可以具有一匝或多匝,以创建多匝结构。这里被称为多层引线的“分层引线”用于创建在此被称为多层多匝(MLMT)结构的完整结构。MLMT结构可以是天线、谐振器、线圈、集总元件或其任意组合,但不限于此。集总元件可以是电感器、电容器、电阻器或其任意组合,但不限于此。多层引线是需要可减小电阻的任意结构的基本构建块。多层引线还可以用于在任一导电迹线中获得可减小电阻,无论它是否只是电路中两点间的互连、用作电路中的集总元件(例如但不限于电感器、电容器、电阻器或其任意组合)的线圈、滤波器中的诸如电感器、电容器、电阻器或其任意组合之类的微型元件、用作用于无线通信的天线或谐振器(但不限于此)的线圈、或类似于PIFA及其衍生物、矩形微带天线或贴片天线及其衍生物、超宽带(UWB)结构、单极结构、蝶形结构等的任意结构、或其任意组合。
例如,对于1mm(0.04英寸)直径的铜引线,1MHz频率的电阻至多是dc值的四倍。“趋肤深度”或“穿透深度”δ频繁用于评估趋肤效应的结果。通常接受电流密度减小为其在表面处的值的大约1/e(大约37%)的导体表面以下的深度。术语“趋肤深度”因而被描述为电流密度下降到最大值的大约37%的横截面内的深度。该概念应用于平面实体,但是可以扩展到导体表面的曲率半径略大于δ的其他形状。例如,在60Hz频率处,铜中的穿透深度是8.5mm(0.33英寸);在10GHz处仅为6.6×10-7m。趋肤深度是频率的强函数,随频率增加而减小。该现象在图4所示的图示中显示。
多层引线的基本概念是最大化整个引线横截面上的可用电流密度,从而减小引线的本征电阻。多层化影响了结构在一个或多个频率处的活跃传导能力,同时将由于趋肤效应而导致的未使用的可传导材料最小化,因而消除了浪费的结构空间。图5示出了多层引线概念。
通过使用其厚度约为趋肤深度的两倍的导电层,确保了引线中所有点的电流密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可能电流密度(在表面处)的~37%。通过使用其他层厚度,将会获得不同的基础电流密度。例如,通过使用大约趋肤深度4倍的层厚度,将会确保电流密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可能电流密度(在表面处)的~14%。类似地,对于大约趋肤深度6倍的导体深度,电流密度大于或等于5%。
再次参照所给出的60Hz处的示例,大约8.5mm的导体趋肤深度将会导致大约17mm的层厚度。给定这些尺寸,大多数应用典型地将会使用具有比一层厚度的横截面尺寸小的横截面尺寸的引线。在如5GHz的较高频率处,大约1μm的导体趋肤深度将会导致大约2μm的层厚度。在较高频率处,可能禁止包括其关联成本的实际制作。本发明的多层引线是使用标准生产过程(例如但不限于PCB技术)制造的,因而本发明的多层引线提供了基于显著减小结构的内部电阻的能力实现高效无线通信的实践能力。
尽管在导电层保持高电流密度非常重要,但是同时,未使用的横截面面积(即,绝缘层)整体尽可能小也非常重要。使用上述理论,多层引线的理想建议配置包括厚度/深度大约为趋肤深度两倍的导电层和技术上尽可能薄的绝缘层。
因此,在微波频率上使用的波导和谐振腔内表面通常覆盖有高导电性材料(如,银),以减小能量损耗,因为几乎所有电流都集中在表面。假设覆盖材料与δ相比是厚的,导体与涂覆材料的实心导体一样好。“品质因数”一般被接受为测量诸如天线、电路或谐振器之类的装置的效率的指标(测量数字)。孔在此被定义为从一层到另一层的导电连接。
绞合线一般是由以缠绕和编织长度的统一样式束或编在一起的单独的膜绝缘引线构成的引线。
现在详细参考在附图中示出且在下面讨论的示例。图6示出了用于无线通信的组件的引线结构的高级图示。该引线结构包括具有多层引线101的线圈100。线圈10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三角形、一些其它多边形或共形,以装配在受限的体积内。图6示出了具有圆形线圈100的形状的线圈的一个示例性配置。线圈100的配置可以是螺线管形的、螺旋形的或者螺旋-螺线管形的。螺线管形线圈遵循螺旋曲线,该螺旋曲线具有多匝,每一匝具有相同的半径。螺旋形线圈配置可以具有多匝,所述多匝具有逐渐增加或减小的半径。螺旋-螺线管形线圈配置是螺旋形和螺线管形配置的组合。也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配置来形成该线圈。
图7A-图7H示出了可以使用的不同引线配置的示例。图7A示出了电路螺线管形配置102中引线的示例。图7B示出了方形螺线管形配置103中引线的示例。图7C示出了圆形螺旋形配置104中引线的示例。图7D示出了方形螺旋形配置105中引线的示例。可以理解,还可以使用其他螺旋形配置,例如矩形或三角形形状。图7E示出了多层方形螺旋形配置106中引线的示例。应该注意,尽管图7E仅示出了两层,可以理解,可以使用任意数目的层。如下面将描述的,当使用多个引线层时,可以使用但不局限于孔(via)、焊料、接头(tab)、引线、引脚或铆钉来连接多个引线层。这些连接体至少用于以下两个目的:(1)连接体连接多层引线的引线层;以及(2)连接体将多层引线的一匝连接到多层引线的第二匝。例如,对于两匝引线结构,从第一匝到第二匝至少存在一个孔。连接体还可以用于其它目的。
对于每个引线结构,存在连接体的最佳数目以及对于每个连接体的最佳位置。由于对此没有闭式解析解法,所以最佳位置最好通过迭代建模来获得。然而,在此给出用于优化的基本准则:
·优选地,存在连接形成单个导体的所有引线层的至少2个连接体。在理想情况下,这两个连接体是多层引线的两端(多层引线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优选地,应该与特定应用的需求相当地,来选择连接体的总数。多于最佳数目的连接体将增加电流路径,而这会导致电容增加、电阻增加、品质因数降低和带宽变高。还应该注意,当连接体的总长度(高度、深度)大于特定工作频率处的最佳值时,寄生效应会变得更加突出。连接体的长度大体上为连接体的高度,并且应该将其保持为小于大约(有效波长)/20,尽管根据应用,将其保持在波长/10也可以导致可工作的实施例。这些限制的原因在于,增加的连接体长度将在所使用的多层引线的不同层之间引入显著的相位差。不同层之间的这些相位差将引起有害的电容效应,而这将在实际上降低自谐振频率并增加损耗。应该提及,对于不使用附加组件(例如,电容器)并且引线结构被用作自谐振谐振器的实施例,可以将深度大于(有效波长)/10的连接体(例如但不局限于孔)并入到引线结构的设计中。
孔可以具有在印刷电路板(PCB)技术中通常使用的形式(例如,通孔、埋孔、盲孔)或在半导体或MEMS技术中使用的形式。备选地,孔可以是但不局限于激光熔合、熔合、印刷、焊接、铜焊、溅射沉积、引线接合等的任意导电材料,以便至少电连接任意两个层和/或所有层。
图7F示出了圆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107中引线的示例。图7G示出了方形螺旋-螺线管形配置108中引线的示例。图7H示出了共形螺线管形配置109中引线的示例。共形配置中的引线可以具有但不局限于圆形或矩形螺线管形的形状或圆形或矩形螺旋形的形状。本系统可以使用图7A-图7H中示出的任意引线配置。
图6的线圈100可以具有多匝110。匝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引线中的弯曲、折叠或弧线,使得引线围绕线圈111的中心轴点完成旋转。匝可以具有与线圈配置相同或类似的形状,例如但不局限于圆形、矩形、三角形、一些其它多边形或共形,以装配在受限的体积内。图8A示出了具有N层的单匝圆形引线线圈,其中“N”是等于或大于1的数。图8B示出了N层的双匝圆形螺线管形引线线圈。
通常,对于任意感应引线,电感按照Tx增加,而电阻按照Ty增加,其中T是匝数。在理想的导体中,x和y分别是2和1。存在影响电感和电阻(因此影响品质因数)的其他因素,使得x和y分别小于2和1。参考图15A-图15C,给出了三种性能示例。图形将32层-2匝天线与均使用本发明的多层引线所创建的32层-1匝天线以及64层-1匝天线进行比较。在频率范围1MHz-200MHz中,32层-2匝天线的电感和电阻相对于32层-1匝天线分别增加3-3.5和1.7-3倍。该增加与根据简化解析关系所预计的值非常接近,在简化解析关系中,电阻近似T,电感近似T2
图6中的多层引线101可以具有但不局限于圆形、矩形、方形或三角形横截面形状。此外,也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形状。图9A-图9E示出了在MLMT结构的设计中可以使用的引线横截面的示例。图9A示出了具有圆形横截面401的多层引线的示例。图9B示出了具有矩形横截面402的多层引线的示例。图9C示出了具有方形横截面403的多层引线的示例。图9D示出了具有三角形横截面404的多层引线的示例。图9E示出了具有椭圆形横截面405的多层引线的示例。图9F示出了具有第一导电层410和第二导电层420的多层引线的矩形横截面。绝缘材料430将第一层410与第二层420分离。第一层410和第二层420通过横穿绝缘材料430的孔440连接。导电层410、420可以是导电的带/条/片/叶片或沉积金属的层,具有金属厚度和金属条带宽度。第一层410的金属厚度由线A-A标识,第一层410的金属条带宽度由线B-B标识。在一个示例中,引线层的金属厚度可以近似为趋肤深度的两倍。趋肤深度在从导体深度的近似一半至大约等于导体深度的范围中。匝中的每一层具有几乎相同的金属厚度和金属条带宽度。
绝缘材料的厚度可以是足以满足应用的需求,或者等于可用制造技术所可能的最小厚度。此外,整体结构可行性取决于工作的频率(如图4的图形所示)、相关成本和所使用的制造技术。通常,在PCB技术中,层的厚度由“芯材厚度(core thickness)”和半固化片(pre-preg)厚度规定。在其它设计中,选择非导电层的厚度以修改结构的电气行为。
典型PCB层叠包括芯材和半固化片的交替层。芯材通常包括铜箔接合在两侧的薄的电介质。芯材电介质通常是固化的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半固化片通常是未固化的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半固化片在加热和压制时固化(即,变硬)。最外层通常是铜箔接合在外侧(表面箔)的半固化片。如图20所示,层叠通常是关于板子的中心、沿着垂直轴对称的,以避免在热循环下在板子中的机械应力。
针对13.56MHz处的应用,给出导体和绝缘层厚度等于可用制造技术所可能的最小厚度的一个实施例。在13.56MHz处,趋肤深度大约为17.8微米。在理想情况下,导体深度应该大约为35.6微米,绝缘厚度应该尽可能小。然而,如图21所示,在实际上,使用利用标准的、已制定的低成本技术的PCB制造方法,针对6层PCB板所获得的制造层叠为大约71微米,近似为趋肤深度的4倍。此外,绝缘层大于导电层的3倍。先进PCB技术(明显更高的成本)可能允许较小的导体和绝缘深度。例如,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PCB技术可以允许低至5微米的导电材料(例如,铜)以及大约39微米的绝缘电介质。诸如半导体制造和MEMS制造技术的其他技术可以允许更薄的层厚度,得到更接近理想的性能。如果使用半导体或MEMS制造,则导电层和绝缘层的厚度可以薄至几百纳米,或者更薄。在优选实施例中,电介质层厚度小于200微米,并且优选地尽可能地绝缘,具有小于10的介电常数。
类似地,电介质层可以由几种材料制成,并且可以具有各种配置。例如,一些应用可能需要极低的寄生电容。在这些情况下,具有可能的最小介电常数的非导电电介质是优选的。此外,可能希望增加绝缘层厚度以最小化寄生效应。另一示例可以是针对可能需要铁氧体材料以增加电感和/或增加磁屏蔽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电介质层可以由铁氧体膜/块或类似属性的配置/材料替换。
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绝缘材料可以具有一厚度,该厚度在用于制造该谐振器的制造技术的实际能力内,并且与该谐振器所针对的应用的效率需求兼容。
导电层的材料可以是铜或金,然而,其他材料也是可以的。为了增强导电性,也可以使用具有一层沉积银的铜或金。在天线被植入并且可能暴露于体液的情况下,应该使用通常已知的生物相容的材料,包括用于增强导电性的添加剂。这些材料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选自包括以下各项的组的导电材料:钛、铂和铂/铱合金、钽、铌、锆、铪、镍钛合金、Co-Cr-Ni合金(例如MP35N、)、不锈钢、金及其各种合金、钯、碳或任意其它贵金属。取决于应用,绝缘材料可以是(i)空气,(ii)具有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例如,泡沫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或任意适当的生物相容的陶瓷),(iii)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非导电电介质,(iv)铁氧体材料,或(v)上面所列材料的组合。材料的选择或材料的组合可以根据诸如制造过程、成本和技术需要的因数。例如,如果需要高电容效应来影响天线的低自谐振频率,高介电常数电介质可能是优选的,或者包括铁氧体膜或铁氧体块的材料的组合可能是优选的,以便增加天线的自感。此外,可以使用铁氧体芯材来提供提升的性能。
图10A-图10B示出了不同多层引线横截面配置的示例。图10A示出了具有圆形横截面510的多层引线。图10B示出了具有矩形横截面520的多层引线。在图10B中,连接导电层540的孔530位于作为引线的开端的端口或输入端550处。根据特定的应用,连接导电层的孔530的定位会影响MLMT结构的性能。例如,不够的孔可能导致不同层之间的相位差。相反,充足的孔可能导致附加的循环电流路径,而这会增加电阻损耗。孔可以位于引线的开端(例如,端口、输入端等)处,或者位于沿着引线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此外,包括两个或多个导电层的一个集合之间的孔可以位于与包括两个或多个导电层的另一个集合不同的位置处。应该理解,根据应用和系统设计,多种变型是可能的。可以使用对于MLMT结构的制造所使用的技术而言标准的技术来制造孔。在其它情况下,可以使用焊接技术来实现孔,例如,通过使用电焊、熔合接头、激光熔合定位焊或其他公知电连接技术,在孔的位置处连接多个层。
如本文所述,优选地利用高品质因数(QF)的多层引线来设计MLMT结构,以实现功率的有效传递,降低高频处的MLMT结构的本征电阻损耗。品质因数是设备所存储的能量与如图1所给出的、设备损耗的能量之比。因此,MLMT结构的QF是MLMT结构的能量损耗与存储的能量之比。承载时变电流的源设备(例如,天线)具有可以划分为三个分量的能量:1)电阻能量(Wres),2)辐射能量(Wrad),以及3)电抗能量(Wrea)。在天线的情况下,所存储的能量是电抗能量,损耗的能量是电阻和辐射能量,其中,天线的品质因数由等式Q=Wrea/(Wres+Wrad)表示。
在近场通信中,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是天线)向周围环境释放辐射和电阻能量。当必须在具有有限功率存储器的设备(例如,具有尺寸约束的电池供电的设备)之间传递能量时,过多的功率损耗会极大地降低设备的性能效力。因此,近场通信设备被设计为最小化电阻和辐射能量,同时最大化电抗能量。换言之,近场通信受益于最大化Q。
例如,在电感耦合的系统中的设备之间的能量和/或数据传递的效率是基于发射机中天线的品质因数(Q1)、接收机中天线的品质因数(Q2)以及两个天线之间的耦合系数(κ)。能量传递的效率根据以下关系而变:eff∝κ2·Q1Q2。更高的品质因数指示天线的能量损耗与所存储的能量之比较低。相反,较低的品质因数指示天线的能量损耗与所存储的能量之比较高。耦合系数(κ)表示在两个天线之间存在的耦合程度。
此外,例如,感应天线的品质因数根据以下关系而变:其中f是工作频率,L是电感,R是总电阻(欧姆+辐射)。由于OF与电阻成反比,所以较高的电阻转变为较低的品质因数。
可以针对单匝线圈使用多层引线中的多层来实现较高的品质因数。还可以使用增加线圈中的匝数来增加结构的品质因数。针对恒定频率处的设计,可能存在最佳的层数,以达到最大品质因数。一旦达到该最大值,则随着增加更多的层,品质因数随之降低。可以用于多层引线的设计变量包括:
a.金属条带宽度wn(例如,w1:第一导电层的宽度,wk:第k导电层的宽度。)也称为金属宽度或条带宽度
b.每匝的导电层的数目Nn(例如,第一匝中的层数N1)
c.每个导电层的厚度dn(例如,d1:第一层的厚度,dk:第k层的厚度)
d.绝缘厚度din(例如,di1:第一层之下的绝缘厚度),dik:第k层之下的绝缘厚度)
e.匝数T
f.连接每一匝中不同导电层的孔的数目
g.连接每一匝中不同导电层的孔的位置
h.形状(圆形、矩形、某种多边形;取决于应用;例如,可以是共形的,以恰好装配在某个设备或组件外或内)
i.配置(螺线管形、螺旋形、螺旋-螺线管形等)
j.维度(长度、宽度、内径、外径、对角线等)
下面,描述基于上述参数的示例性多层引线设计。
在一个示例中,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MLMT结构可以是单匝圆形线圈,如图11A-图11D所示。单匝线圈包括单匝,并且可以包括近似1.75mm的金属条带宽度、近似0.03mm的金属厚度、近似0.015mm的绝缘层和近似5mm的外径。引线可以具有在5至60之间的层,例如5、11、20、26、41或60层。例如,图11A示出了具有1层的单匝MLMT结构,图11B示出了具有11层的单匝MLMT结构,图11C示出了具有20层的单匝MLMT结构,且图11D示出了具有26层的单匝MLMT结构。尽管图11A-图11D示出了特定示例,但是应该理解,引线可以具有少于5层或多于60层,以便实现高品质因数。针对5至60层范围的对应线圈厚度可以在近似0.2mm至3mm之间,例如分别为0.2、0.5、1、1.25、2.05、或3mm。如上所述,可以理解,通过改变引线中的层数、匝数、金属厚度以及金属条带宽度,可以获得更高的品质因数。例如,对于具有0.03mm金属厚度和1.75mm的金属条带宽度的1层单匝线圈,10MHz处的品质因数近似为80。将层数从1增加至11并保持0.03mm的金属厚度以及1.75mm的金属条带宽度,品质因数增加为近似210。通常,每匝的层数的增加导致品质因数的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然后,品质因数开始降低。这种降低可能会在MLMT结构的总高度变为与其半径相当时出现。对于电子组件,由于寄生效应(例如,电容和邻近效应)极大地增加而开始劣化,而寄生效应增加是由于多层导致的。在本示例中,将层增加至20、26、41和60分别导致近似212、220、218和188的品质因数。
为了展示本教导相对于现有技术方案的益处,形成本教导的模型,以与已知线圈进行比较。假定使用实心引线(solid wire)来做出现有技术模型。对于具有半径r、引线半径a、匝N的圆形线圈,电感(L)和电阻(R欧姆和R辐射)由以下等式给出:
考虑两种天线配置,在下面的表1和表2中提供了其细节。结果指示,本教导允许远高于实心引线的QF。在使用其它已知构造方法时,本文所示的性能改进也适用。
表1
表2
还应该理解,可以增加金属条带宽度以实现更高的品质因数。图12提供了随频率而变的品质因数的值的图。图13A是示出了电阻和电感随着层数的相对改变的图示。图13B示出了10MHz处得到的品质因数。应该注意,对于图13A-图13B,图上的数据点对应如下:数据点1针对1层,数据点2针对11层,数据点3针对20层,数据点4针对26层,数据点5针对41层,数据点6针对60层。为了确保信号流过结构的所有层,优选地,针对任意多层引线和/或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孔。优选地,这两个孔位于引线/结构的端口处。从图12和图13A-图13B可见,针对具有26层和1匝的天线配置,实现了针对10MHz的最佳性能。对于该天线配置,在35MHz附近获得了峰值品质因数,并且峰值品质因数近似为1100。
在另一示例中,天线可以是多层引线的单匝圆形线圈,并且可以具有近似1mm的金属条带宽度、近似0.01mm的金属厚度、近似0.005mm的绝缘层以及近似5mm的外径。引线可以具有在16与128之间的层,例如16、32、64或128层。然而,可以理解,引线可以具有少于16层或多于128层,以便实现高品质因数。针对16至128层范围的对应线圈厚度可以在近似0.25mm至2mm之间,例如分别为0.25、0.5、1或2mm。在该示例中,品质因数随着层数的增加而改善,在较高频率处实现较大的品质因数。例如,在10MHz的频率处,针对16、32、64和128层的品质因数分别为近似127、135、140和185。在这些设计参数下,峰值品质因数在近似450MHz处增加至接近2900。相对电阻可能在导体厚度为大约趋肤深度两倍的频率处最低。在该示例中,该频率是160MHz。
图14A-图14C是示出了性能参数和趋势的图示。图14A是示出了随频率而变的品质因数的图。图14B是示出了随频率而变的关于16层线圈的电感的图示。图14C是示出了随频率而变的关于16层线圈的电阻的图示。从图14A可见,品质因数随着层数增加而改善,在较高频率处具有相对更大的品质因数。这在图14B-图14C中进一步示出了,其中示出了电感随着频率相对恒定(与16层1匝线圈相比),而电阻随着频率增加而降低,如图14C中100MHz附近的凹处所示。峰值品质因数在450MHz附近上升至近似2900。
在另一示例中,除了匝数翻倍之外,所有设计参数与针对32层引线的前一示例相同,得到双匝圆形线圈。在1MHz至200MHz的频率范围中,该32层、双匝天线的电感和电阻相对于32层单匝天线分别增加为3-3.5倍和1.7-3倍。图15A-图15C是示出了与前一示例中的32和64层单匝天线相比,该32层、双匝天线的性能参数和趋势的图示。图15A是示出了随频率而变的品质因数的图示。图15B是示出了随频率而变的电感的图示。图15C是示出了随频率而变的电阻的图示。从图15A-图15C可见,对于在大约200MHz之下的频率处的32层、双匝天线,电感几乎恒定,电阻遵循与单匝天线类似的趋势。在高于200MHz的频率处,由于寄生电容的贡献,电感和电阻均快速上升(下面进行解释)。即使品质因数在高于200MHz的频率处保持较高,由于寄生效应,也可能存在显著的电场,而这在一些应用中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如上所述,天线可能显示出寄生效应。与天线相关联的寄生电容是频率相关的,并且其对总阻抗的贡献随着频率而增加。作为寄生电容的结果,存在针对天线的自谐振频率,在超出自谐振频率的频率处,天线就向电容器一样工作。为了避免寄生电容的出现,可以设计天线,使得电感在工作频率附近几乎不变。优选地,电抗相对频率的曲线的斜率是几乎线性的(在工作频率附近),具有斜率:(其中,X是电抗,L是所设计的电感)。以这种方式操作天线确保了通过电场的寄生耦合保持为最小。可以理解,由于其他效应,例如电流拥挤、临近和趋肤效应,X相对ω可能不是完全线性的。
还可以想到,其他设计可以用于天线,以实现较高的品质因数。例如,对于可能具有16和128之间的层(例如,16、32、64或128层)的多层引线的单匝圆形线圈,线圈可以包括近似1mm的金属条带宽度、近似0.01mm的金属厚度、近似0.01mm的绝缘层以及近似10mm的外径。增加金属的宽度降低了电阻和电感,得到更高的品质因数。由于天线的整体大尺寸(外径~10mm),宽度(w)的较小增加不会降低电感。应该注意,对于较小天线,例如具有近似5mm外径的天线,金属宽度的相同增加会得到更大的电感的降低。图16A-图16C是示出了针对金属条带宽度分别为近似1mm、1.5mm和2mm的该示例的、随频率而变的品质因数的图示。在该示例中,379MHz处的品质因数对于1mm的金属条带宽度近似为1425。金属条带宽度增加至1.5mm和2mm则使品质因数分别增加至近似1560和1486。
应该注意,上面针对电感所述的所有QF值是在自由空间中的(电导率=0,相对介电常数=1)。预计现实世界环境的存在将影响QF。例如,在自由空间中具有QF~400的天线当被放置在靠近人体时,QF可能改变为大约200-300。此外,如果天线被放置在人体内,具有很少或几乎没有绝缘覆盖,则QF可能进一步改变为低于200。在放置在人体内之前施加足够厚的盖子或包围在足够大的封装内可能减小天线的QF改变。预计QF特性的类似改变将出现在任何介质中,并且在任何材料的附近,与自由空间的偏离取决于材料/介质的电气属性和与之的距离。
如本文所讨论的,针对无线发送/接收使用近场通信适用于能量、功率或数据网络。
能量网络
可以根据本教导来形成能量传递网络。图17示出了近场能量网络10的高级框图。网络10包括多个设备11a-d(统称为设备11)。每个设备11可以包括收发机。收发机可以包括发送单元12a-d和接收单元14a-d,用于无线通信。尽管每个收发机可以包括发送单元12和接收单元14,但是可以理解,收发机可以进包括发送单元12或仅包括接收单元14。此外,可以理解,收发机中的发送单元12和接收单元14可以共享某些或所有电路单元,或者可以具有分离且不同的电路单元。此外,发送单元和/或接收单元14可以与负载16耦合。负载16可以包括设备11内的组件、设备11外的组件、或者设备11内和外的组件的组合。
每个发送单元12包括发送天线13。发送天线13具有谐振频率ω,并且优选地具有最小电阻和辐射损耗。负载16可以包括驱动器电路,用于产生信号来驱动发送天线13。根据接收信号,发送天线13可以产生所有方向上(全方向上)的近场,或者产生目标朝向特定方向(定向)的近场。可以通过屏蔽,例如通过铁氧体材料来产生目标近场。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使用其它材料来提供目标近场。
每个接收单元14包括接收天线15。单根天线可以用于接收天线15和发送天线13二者,或者可以针对接收天线15和发送天线13使用分离的天线。每个天线13、15具有谐振频率(称为ωad)。如果使用分离的发送和接收天线,则优选地,接收天线15的谐振频率等于发送天线13的谐振频率。
当一个设备11的接收单元14(例如,设备11b的接收单元14b)被放置在另一设备11的发送天线12(例如,设备11a的发送天线12a)的近场中时,发送天线12a所产生的电磁场将与接收单元14b交互。如果接收单元14(例如,具有谐振频率ωb的设备11b的接收单元14b)的谐振频率与发送单元12(例如,具有谐振频率ωa的设备11a的发送单元14a)的谐振频率相同,则发送单元11a的电抗电磁场将在接收单元14b中感生交变电流。所感生的电流可以用于向负载16b提供功率或转送数据。结果,设备11b能够从设备11a吸收能量。可以理解,任意数目的具有与发送设备的谐振频率(例如,ωb)相等的谐振频率的设备可以添加到近场能量网络,并且从发送设备汲取能量,只要发送单元12a的谐振频率不会由于所添加设备的负载效应而显著改变。
如果接收单元14(例如,具有谐振频率ωc的设备11c的接收单元14c)的谐振频率与发送单元12(例如,具有谐振频率ωa的设备11a的发送单元12a)的谐振频率不同,则接收单元14c对于发送单元12a将具有高阻抗,并且从发送单元12a汲取较少的能量。
可以理解,从发送单元12a传递到接收单元14c的能量的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发送单元12a和接收单元14c中的本征损耗以及至其他设备(例如,接收单元14b)的能量的传递。每个设备中ωa与ωc的临近和谐振波段的宽度也是显著的。图18A-图18F示意了示出各种因素如何影响能量的传递的图示。
图18A示出了ωa和ωc相同且波段窄的情形。这表示理想的场景以及最大功率传递效率的情况。图18B示出了ωa和ωc不同且波段窄的情形。在该场景中没有能量传递。图18C示出了ωa和ωc不同且接收单元14c具有宽谐振的情形。较宽的谐振波段出现在天线具有较高电阻和辐射损耗时。接收单元14c针对ωa具有高于图18B所示情形中的阻抗,但是仍然能够从发送设备11a吸收一些能量。图18D示出了ωa和ωc不同且发送设备11a是有损的情形。发送设备11a中的电阻和辐射损耗导致宽的谐振波段。天线能量的较小部分可用于传递至接收单元14c。图18E示出了ωa和ωc远离且发送单元12a和接收单元14c均为有损的情形。因此,没有能量从发送单元12a传递到接收单元14c。图18F示出了ωa和ωc靠近且发送单元12a和接收单元14c均为有损的情形。能量在发送单元12a和接收单元14c之间传递,但是由于高损耗,系统是低效的。
多数日常物体是导电的(例如,钢柜和汽车),并且具有与图18C中接收单元14c类似的频率响应(但是由于更大的电阻损耗而更宽)。这些物体因此能够从发送单元12a吸收一些能量,并且构成系统中的损耗。然而,至此,仅讨论了一般化的能量传递,能量的使用会根据应用而改变,而且广泛而言,可以是功率的传递或数据的传递。
功率网络
可以根据本教导来形成功率传递网络。当接收单元14b被放置在发送单元12a的近场内且接收单元14b的谐振频率(即,ωb)近似等于发送单元12a的谐振频率(ωa)时,能量从发送单元12a传递到接收单元14b。如果都具有等于发送单元12a的谐振频率(即,ωa)的谐振频率的多个接收设备(例如,11b-11d)被放置在近场中,则每个接收设备(例如,11b-11d)将以交变电流的形式从发送单元12a吸收能量。接收设备11a-11d可以包括换能器,换能器可以使用感生的交变电流将能量存储在功率存储设备(例如,电池或电容)中。备选地,换能器可以使用感生的交变电流,直接对接收设备内或耦合到接收设备(例如,11b-11d)的电子组件供电。
可以理解,不可能将所有发送和接收设备(例如,11b-11d)都放置在发送单元12a的近场内。如图19所示,为了向近场外的接收设备11(例如,接收设备11e)传递能量,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中继器18。一个或多个中继器18可以包含调谐到ωa的天线20。中继器18可以经由天线20,以感生电流的形式从发送单元12汲取能量。一个或多个中继器18可以使用感生电流,以使用天线20来产生第二能量场。备选地,可以使用第二天线(未示出)来产生第二能量场。第二能量场可以用于在接收单元14e中感生交变电流。接收单元14e可以包括换能器,换能器可以使用感生的交变电流,在功率存储设备(例如,电池或电容)中存储能量。备选地,换能器可以使用感生的交变电流,对接收单元14e内的电子组件供电。可以理解,天线20或第二天线(未示出)可以产生所有方向上(全方向上)的近场,或者产生目标朝向特定方向(定向)的近场。
数据网络
可以根据本教导来形成数据传递网络。除了网络中发送设备所发送的信号可以是承载数据的调制时变信号之外,针对数据传递所设计的网络可以与先前描述的功率网络类似。针对数据网络,存在多种可能的一般布局。
数据网络布局的一个示例包括一个或多个接收单元(14b-d)放置在发送单元12a的近场内。每个接收单元(14b-d)能够与发送单元12a和/或其他接收单元14通信。可以理解,可以按照上述方式,使用一个或多个中继器18到达在发送单元12的近场之外的接收单元。在另一示例中,接收单元14可以放置在发送单元12的远场,并且使用发送单元12的辐射场来通信。以与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近场通信技术类似的方式实现这种近场通信。
网络内的设备11可以被设计为以多种方式处理数据传递。例如,设备11及其天线13、15可以被设计为(1)仅接收数据;(2)仅发送数据;或者(3)接收且发送数据,针对接收和发送使用共享天线,或针对接收和发送使用分离且专用的天线。此外,设备11可以被设计为处理数据和功率传递。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设备11可以被设计为:(1)仅传递数据;(2)仅传递功率;(3)传递数据和功率,其中每个设备11可以使用发送/接收数据和发送/接收功率的任意组合,每个设备11具有用于数据传递和功率传递的共享天线,或者每个设备11具有用于数据传递和功率传递的分离的专用天线。
每个接收单元14可以具有对于网络10上的该接收单元14唯一的电子标识(ID)。ID用作网络上的特定接收单元14的标识符,并且允许网络上的接收单元14识别网络10上的其他接收单元14以便通信。为了发起数据传递会话,发送设备利用ID来识别接收设备,并使用发起指令来开始通信。使用特定调制方案,将产生数据传递。可以使用安全协议来确保设备传递的数据和设备存储的数据是安全的,并且所设计网络10中未出现的未授权设备无法访问该数据。
周期性数据通信可能发生在发送单元12和一个或多个接收单元14之间,或者在接收单元14和一个或多个其他接收单元14之间。在发送单元-接收单元的通信中,发送单元12可以根据ID来识别特定的接收单元14,并发起通信会话。备选地,接收单元14可以根据ID来识别发送单元12,并发起通信会话。通信会话可以由发送单元12或者接收单元14终止。
在接收单元-接收单元的通信中,两个接收单元14可以在直连通信中直接彼此连接。备选地,两个接收单元14可以使用发送单元12作为媒介,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接收单元14可以与发送单元12相连,并且发送单元12将从一个接收单元14接收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另一接收单元14。在另一备选实施例中,两个接收单元14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中继器18来通信,其中,一个或多个中继器18从接收单元14接收信号并将信号发送至另一接收单元14。一个或多个中继器18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孤立的谐振天线,或者可以与任意电路无关。
可以在各种应用中使用图17和图19中所示的用于有效地在两个或多个设备之间传递能量的系统和方法,以便操作:家用电器,例如真空吸尘器、熨斗、电视、计算机外围设备、移动设备;军事应用,例如侦查设备、夜视设备、传感器节点和设备;交通运输应用,例如设计用于监视汽车或火车性能和安全的传感器;航空应用,例如控制机翼、方向舵或起落装置;太空技术;海事应用,例如对无人船只供电的应用;交通控制应用,例如路面嵌入式传感器;工业应用;机器人网络;以及医疗设备。
通用近场功率和数据传递系统
如本教导所认识的,近场功率和数据传递是从相同的物理原理中导出的。当一起使用时,近场功率和数据传递提供了创建各种系统的机会。以下描述针对近场功率和数据传递的通用系统。
近场功率和数据网络(在此也称为“NF-PDAT”)可以包括多个发送和接收单元。为了简单性,考虑包括单个发送单元12和单个接收单元14的更简单的网络。以下描述遵循从发送单元12至接收单元14并至与接收单元14耦合的负载的能量路径。
最初,必须从原始源获得导出PDAT网络所需的能量。原始源可以是主50/60Mz壁上插座、标准电池、可与壁上插座相连的可再充电电池、或具有间接再充电的可再充电电池。壁上插座是获得能量的一种优选方法,因为这种形式的原始源非常充足。在设备无法与壁上插座相连的情况向卡,或者需要便携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电池。此外,可以使用可再充电电池。当可再充电电池的存储能量下降到低于一容量时,可以对可再充电电池进行补充。已知再充电使得电池可以用在以下设备中:该设备非常快地消耗电池,具有对于适当大小的电池而言太小的空间,或者更换电池受限。在可再充电电池中可以使用原始功率源,例如壁上插座或另一电池,来补充电池寿命。在多数设备中,典型地通过将电池连接到壁上插座一小段时间(例如,膝上型电脑或蜂窝电话)来实现再充电。在一些应用中(例如,植入的医疗设备),直接附着到电源线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形下,使用间接再充电方法,例如与外部电源电感耦合。可以理解,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再充电。例如,如果在能量源和设备之间存在清楚的视线,则可以使用光链路、激光或高度定向射频波束来传递能量。
可以使用备选的能量源来对系统供电,或者给系统内的组件提供能量(例如,对电池再充电)。这些备选的能量源可包括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一个这种示例是将动能转换为电能。这可以通过将运动转换为能量来实现。例如,附着到主体的设备可以使用主体运动来旋转电机,使得发电机产生交变电流。另一示例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例如,放置在外的光伏电池可以将太阳光或周围的室内光转换为能量。在另一示例中,可以将压力的改变转换为电能。例如,可以使用适当放置在设备上的压电体,将压力改变(例如,气压改变或通过接触的定向压力)转换为电流。在另一示例中,可以将热梯度转换为电能。例如,可以使用放置在设备内的热电发电机(TEG),将设备上的温度梯度转换为电能。这种TEG在操作期间产生热的设备中是有用的,例如,可以将热能的一部分转换为电能。
本教导还包括一种用在高效无线功率和数据遥感勘测系统中的设计多层引线的方法。假定特定操作频率,可以遵循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来设计专用多层引线和/或MLMT结构:
1.执行解析计算和系统级仿真,以获得针对足够耦合系数的最小所需电感
2.根据解析计算(例如,针对耦合系数、感生电压等),选择适当电感所需的匝数
3.选择导体层厚度为:约趋肤深度的2倍、或者根据制造技术可允许的最小值;二者中高的那个。
4.选择绝缘厚度为:制造技术可允许的最小值,或者较大的厚度,以实现所需的性能。
5.选择可行的最大表面积(取决于应用)。该面积不需要是方形或圆形的。可以是遵照整体系统的任意形状,且可以绕其他组件蜿蜒。
6.选择基于制造技术和应用可行的最大的层数。
7.在数值建模工具(例如,根据MoM或FDTD或FEM或MLFMM或其它工具或这些工具的组合),利用步骤1和2的匝数,设计多层引线和/或MLMT结构,并优化(步骤3-6)层数和其他参数。
a.确保在所选频率所在之处获得品质因数峰值
b.确保针对该品质因数的电感大于或等于(根据系统级约束)可允许的最小值
c.如果需要,通过保持寄生电容效应较低来确保最小化E场(参见前面的部分)
本教导还包括一种在设计了多层引线之后制造多层引线的方法。多层引线使用金属条带,可以通过在例如但不局限于PCB/陶瓷/金属印刷过程或在半导体铸造中的特殊掩膜(mask)来沉积金属条带。备选的制造多层引线的方法可以使用导电的带/条/片/叶片,有一个或多个带/条/片/叶片放置在彼此的上面,由绝缘层分离,并且通过在指定的孔位置处焊料来使多个条带短路。另一制造多层引线的方法是从导电片或“叶片(leaf)”(针对,例如金或铜叶片)剪裁出特定形状,以及与针对导电带/条类似的后续步骤。除了金属沉积过程,例如物理气相沉积、薄膜沉积、厚膜沉积等,还可以使用三维印刷过程(例如Eoplex技术所提供的过程)。
本教导适合于并入当前的针对多层印刷线路板、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技术和具有多层互连的半导体制造技术。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预计多层引线可能极大地受益于这种改进。这种与传统制造技术的兼容性使得相对容易地将这些多层引线并入传统的电路板中。这种进步还可以提供精确的可重复性以及小的形体尺寸(即,高分辨率)。
如上所述,本系统的设计和结构允许扩展的范围(即,发送和接收无线结构之间的分离距离)。范围的增加使得在更大的距离上传递功率,允许发射机进一步远离接收机。例如,在诸如RFID的应用中,针对高频询问器的标签读取范围不大于3英尺,对于某些应用(例如,货盘轨迹),3英尺是不够的。利用本系统的多层引线所创建的无线结构通过传递特定应用需要用于促进反射更好的扩展读取范围性能所需的询问器信号的集中功率,提供了针对经由RFID的货盘轨迹的改进。在其他应用(例如军事系统)中,本发明所提供的扩展范围能够向在难以到达的位置的设备或者向在荒芜的环境中的设备传递功率。在消费电子产品中,扩展范围允许用户从更方便的位置向设备充电或传递能量。
本系统还能够实现源自单个设计概念(即用于创建MLMT结构的多层引线)的多个操作需求。本系统可以用作接收机天线、源天线、收发机(充当源和接收机)、以及中继器天线。备选地,该设计可仅用于电感器设计,作为电路中(例如,在RF滤波电路中、RF匹配电路中)的集总元件。
本发明的多层引线结构可以体现在各种电路设计实施例中。图22给出了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MLMT天线的等效电路图。其包括以下参数:
LM=本征电感
CM=本征电容
RM=本征电阻
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MLMT天线实施例的特性取决于LM、RM和CM的设计值、工作中心频率和放置在端子1和端子2上的附加组件。
假定工作的角频率为ω。则MLMT天线实施例的输入阻抗Zinput由基于1(a)和1(b)的等式1(c)概括地给出。
Z2=RM+j·ω·LM 等式1(b)
使用本发明的多层引线创建的MLMT天线结构可以体现在各种电路设计实施例中。例如,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MLMT天线结构可以工作在三种模式下:
模式1:当满足等式2(a)给出的条件1时,作为电感器,例如体现在集总电路单元中,得到等式2(b)。图23给出了等效电路图。
Z1>>Z2 等式2(a)
Zinput≈Z2 等式2(b)
模式2:作为谐振器,例如体现在独立储能电路中或体现在HF和/或RF电路中,其中,谐振器是两种类型之一:
类型1:当满足等式3所给出的条件2时,作为自谐振器。图24A和图24B给出了等效电路图。
ω2·LM·CM≈1 等式3
类型2:作为谐振器,其中通过串联或并联添加电容器CADDED来实现谐振。图25A和图25B给出了示出串联和并联电容器添加的等效电路图。图26A、图26B和图26C给出了模式2类型2的电路图。
在类型1和类型2中,LPickup和Lfeed分别指代拾取电感器和反馈电感器。这些是电感小于使用多层引线创建的MLMT结构的电感值的线圈,并且具有至MLMT结构的某种耦合。耦合可变,以实现从MLMT结构向系统的其余部分传递功率或从系统的其余部分向MLMT结构传递功率的所需匹配条件。为了简单并验证概念,本文描述的实施例提供了单个电容器CADDED以实现谐振的示例,用于示意的目的。在实际电路中,可以使用包括多个电容器和/或电感器和/或电阻器的更复杂电路。可以在系统的发射机侧和/或接收机侧使用图22和图24A-图24B中所示的所有实施例。
模式3:当满足等式4给出的条件3时,作为电容器
ω2·LM·CM>1 等式4
与现有设计技术相比,本系统中的独特的层的布置和定制的引线分段在类似且更小的封装体积方面表现了改进的系统性能,如比现有技术所实现的品质因数高2倍的品质因数所示。通过将材料与特定属性相结合,指定形状、长度和厚度并定义层的顺序,本系统允许将电感和品质因数与特定应用配对,以最佳地实现所希望的响应,包括但不局限于无线组织仿真、无线遥感勘测技术、无线组件再充电、无线非破坏性测试、无线感测以及无线能量或功率管理。
本系统的另一特定优点在于其能够通过降低与增加的频率相关联的导体损耗(由于称为趋肤效应的现象),针对等同或更小设计体积中的功率和/或数据传递,提供近场磁耦合(NFMC)的更有效手段。所提出的系统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现有制造技术(例如多层印刷线路板)来相对容易地实现,并且因此可以与其他电路组件(例如,IC、电阻器、电容器、表面安装组件等)集成。本系统的其他优点包括降低功耗,从而得到更长的电池寿命(在适用的情况下),减少天线的Joule加热,降低设施/设备的环境资源的消耗,以及从更有效的能量设备导出的任意其它益处。
可以受益于这些无线系统的其它应用包括但不局限于医疗可植入、医疗不可植入的、商业、军事、航天、工业和其他电子设备或器件应用中的地理感测、石油勘探、故障检验、便携式电子装置、军事防御和医疗设备。可以理解,本发明的范围不仅涵盖受益于效率增加的任意应用,而且涵盖可能需要使用电感单元的任意应用。
尽管以上描述了最佳模式和/或其他示例,可以理解,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并且可以以各种形式和示例来实现本文所公开的主题,并且可以在各种应用中应用教导,本文仅公开了其中的一些教导。意在由所付权利要求来保护落入本教导的真实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应用、修改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多层导电结构,所述多层导电结构包括:
并联电连接的第一多个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中的每个导体层均具有多匝;
第一绝缘体,其分离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中的至少两个导体层;
一或多个连接体的第一集合,其并联电连接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
并联电连接的第二多个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每个导体层具有多匝;
第二绝缘体,其分离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至少两个导体层;及
一或多个连接体的第二集合,其并联电连接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与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串联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导电结构,其中所述多层导电结构是接收机天线和发射机天线之一,或者是接收机天线和发射机天线二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导电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或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至少一个导体层包括铜引线,所述铜引线具有接近2盎司的铜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导电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或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每个导体层的厚度在0.2mm和1.0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导电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体或所述第二绝缘体中的一者或两者具有低于10的介电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导电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或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导体层具有圆形螺旋形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导电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或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一者或两者布置在多层刷线路板的一个或多个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导电结构,其中所述多层导电结构以100kHz至3MHz之间的频率范围内的频率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导电结构,其中所述多层导电结构以13.56MHz的频率操作。
10.一种移动设备,包括:
多层导电结构,所述多层导电结构包括:
并联电连接的第一多个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中的每个导体层均具有多匝;
第一绝缘体,其分离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中的至少两个导体层;
一或多个连接体的第一集合,其并联电连接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及
并联电连接的第二多个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每个导体层具有多匝;
第二绝缘体,其分离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至少两个导体层;及
一或多个连接体的第二集合,其并联电连接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与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串联电连接;以及
屏蔽材料,包括铁氧体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多层导电结构是接收机天线和发射机天线之一,或者是接收机天线和发射机天线二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或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至少一个导体层包括铜引线,所述铜引线具有接近2盎司的铜重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导体层或所述第二多个导体层中的一者或两者布置在多层刷线路板的一个或多个层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多层导电结构以100kHz至3MHz之间的频率范围内的频率操作。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多层导电结构以13.56MHz的频率操作。
CN201910508728.8A 2013-03-08 2013-03-08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Active CN1101376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8728.8A CN110137676B (zh) 2013-03-08 2013-03-08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75086.XA CN104037494B (zh) 2013-03-08 2013-03-08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CN201910508728.8A CN110137676B (zh) 2013-03-08 2013-03-08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086.XA Division CN104037494B (zh) 2013-03-08 2013-03-08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7676A CN110137676A (zh) 2019-08-16
CN110137676B true CN110137676B (zh) 2023-12-26

Family

ID=514681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086.XA Active CN104037494B (zh) 2013-03-08 2013-03-08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CN201910508728.8A Active CN110137676B (zh) 2013-03-08 2013-03-08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086.XA Active CN104037494B (zh) 2013-03-08 2013-03-08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40374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76566B2 (en) 2009-03-09 2022-10-18 Nucurrent, Inc. Multi-layer-multi-turn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4569878B (zh) * 2015-01-21 2019-03-01 达研医疗技术(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成像线圈及具有该成像线圈的电子谐振电路
WO2016115860A1 (zh) * 2015-01-21 2016-07-28 栾立刚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成像线圈及具有该成像线圈的电子谐振电路
US9960629B2 (en) 2015-08-07 2018-05-01 Nucurrent, Inc. Method of operating a single structure multi mode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US10063100B2 (en) 2015-08-07 2018-08-28 Nucurrent, Inc. Electrical system incorporating a single structure multimode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US9941729B2 (en) 2015-08-07 2018-04-10 Nucurrent, Inc. Single layer multi mode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US9948129B2 (en) 2015-08-07 2018-04-17 Nucurrent, Inc. Single structure multi mode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having an internal switch circuit
US9941743B2 (en) 2015-08-07 2018-04-10 Nucurrent, Inc. Single structure multi mode antenna having a unitary body constructio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US9960628B2 (en) 2015-08-07 2018-05-01 Nucurrent, Inc. Single structure multi mode antenna having a single layer structure with coils on opposing side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US9941590B2 (en) 2015-08-07 2018-04-10 Nucurrent, Inc. Single structure multi mode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having magnetic shielding
US11205848B2 (en) 2015-08-07 2021-12-21 Nucurrent, Inc. Method of providing a single structure multi mode antenna having a unitary body constructio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US10658847B2 (en) 2015-08-07 2020-05-19 Nucurrent, Inc. Method of providing a single structure multi mode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US10636563B2 (en) 2015-08-07 2020-04-28 Nucurrent, Inc.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single structure multi mode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field coupling
US10985465B2 (en) 2015-08-19 2021-04-20 Nucurrent, Inc. Multi-mode wireless antenna configurations
US20180062434A1 (en) 2016-08-26 2018-03-01 Nucurrent, Inc. Wireless Connector Receiver Module Circuit
US10432032B2 (en) 2016-12-09 2019-10-01 Nucurrent, Inc. Wireless system having a substrate configured to facilitate through-metal energy transfer via near field magnetic coupling
US10903688B2 (en) 2017-02-13 2021-01-26 Nucurrent, Inc. Wireless electrical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repeater
US11152151B2 (en) 2017-05-26 2021-10-19 Nucurrent, Inc. Crossover coil structure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CN110098475B (zh) * 2019-05-14 2020-09-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多瓣圆筒形低频机械天线机构
US11271430B2 (en) 2019-07-19 2022-03-08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extended wireless charging range
US11227712B2 (en) 2019-07-19 2022-01-18 Nucurrent, Inc. Preemptive thermal mitigation for wireless power systems
US11056922B1 (en) 2020-01-03 2021-07-06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transfer to multiple devices
US11283303B2 (en) 2020-07-24 2022-03-22 Nucurrent, Inc. Area-apportioned wireless power antenna for maximized charging volume
US11876386B2 (en) 2020-12-22 2024-01-16 Nucurrent, Inc. Detection of foreign objects in large charging volume applications
US11881716B2 (en) 2020-12-22 2024-01-23 Nucurrent, Inc. Ruggedized communication for wireless power systems in multi-device environments
US11695302B2 (en) 2021-02-01 2023-07-04 Nucurrent, Inc. Segmented shielding for wide are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US11831174B2 (en) 2022-03-01 2023-11-28 Nucurrent, Inc. Cross talk an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dual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4022A (zh) * 2008-10-28 2009-03-25 江苏大学 一种扩大低频或高频rfid系统阅读范围的天线设计方法
CN101523693A (zh) * 2006-08-04 2009-09-02 Sk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充电和数据传输的感应线圈
CN101836330A (zh) * 2007-10-24 2010-09-15 索尼化学&信息部件株式会社 天线电路及其电阻降低方法、以及应答器
WO2010104569A1 (en) * 2009-03-09 2010-09-16 Neurd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CN102231313A (zh) * 2009-12-08 2011-11-02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利用金属并联的多层堆叠电感
CN102341957A (zh) * 2010-01-19 2012-02-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CN102544615A (zh) * 2011-12-14 2012-07-04 李鹏 一种无线充电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7078B1 (ko) * 2005-02-15 2006-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절단형 병렬 적층 인덕터
US9305992B2 (en) * 2011-06-16 2016-04-05 Altera Corpor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inductors with intertwined conductors
CN102522388B (zh) * 2011-12-22 2015-11-11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电感及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3693A (zh) * 2006-08-04 2009-09-02 Sk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充电和数据传输的感应线圈
CN101836330A (zh) * 2007-10-24 2010-09-15 索尼化学&信息部件株式会社 天线电路及其电阻降低方法、以及应答器
CN101394022A (zh) * 2008-10-28 2009-03-25 江苏大学 一种扩大低频或高频rfid系统阅读范围的天线设计方法
WO2010104569A1 (en) * 2009-03-09 2010-09-16 Neurd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CN102231313A (zh) * 2009-12-08 2011-11-02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利用金属并联的多层堆叠电感
CN102341957A (zh) * 2010-01-19 2012-02-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CN102544615A (zh) * 2011-12-14 2012-07-04 李鹏 一种无线充电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7494B (zh) 2019-07-05
CN104037494A (zh) 2014-09-10
CN110137676A (zh) 2019-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37676B (zh)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引线结构
US8567048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multi-layer wire structure
US944421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e of multi-layer wire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30635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e of multi-layer wire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439287B2 (en) Multi-layer wire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WI649980B (zh) 用於高效率無線通信之多層導線結構
US9208942B2 (en) Multi-layer-multi-turn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232893B2 (en) Method of operation of a multi-layer-multi-turn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WI596915B (zh) 用於高效率無線通信之多層多匝結構
US20130068499A1 (en) Method for Operation of Multi-Layer Wire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2775565A1 (en) Multi-layer wire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6463594B2 (ja) 高効率の無線通信用多層ワイヤ構造
CN104037493B (zh) 用于高效无线通信的多层多匝结构
EP2775564A1 (en) Multi-layer-multi-turn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20140111794A (ko) 고효율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다층 배선 구조
US11916400B2 (en) Multi-layer-multi-turn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20140111554A (ko) 고효율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복수 턴의 다층 구조
JP2014175865A (ja) 高効率の無線通信用多層多巻き構造
KR102199329B1 (ko) 고효율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다층 배선 구조
EP2779181B1 (en) Multi-layer-multi-turn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induc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