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21195A -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21195A
CN110121195A CN201810109639.1A CN201810109639A CN110121195A CN 110121195 A CN110121195 A CN 110121195A CN 201810109639 A CN201810109639 A CN 201810109639A CN 110121195 A CN110121195 A CN 110121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node
resource
information
terminal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96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21195B (zh
Inventor
秦熠
卓义斌
栗忠峰
孙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0963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21195B/zh
Priority to EP19747828.2A priority patent/EP3723447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70194 priority patent/WO201914902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121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1195A/zh
Priority to US16/921,374 priority patent/US2020033711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21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1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6Hand-off prepa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d-to-end data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of target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向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资源的信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该方法通过相互共享信息,可以使得终端实现在中继节点间快速切换。

Description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由于高频通信的引入,由遮挡引起的覆盖范围、覆盖空洞成为新挑战。为了提升基站的覆盖范围,引入了中继传输。通过中继传输将非视线(non-l ineof s ight,NLOS)信道转化为视线(l ine of s ight,LOS)信道,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吞吐率。在中继通信过程中,存在着三类网络节点,分别是基站、中继节点及终端。中继节点作为网络中引入的新节点,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连接链路。在存在中继的基站小区内,根据链路服务对象的不同连接链路可分为以下三种:接入(access,AC)链路、直连链路以及回程(backhaul,BH)链路。直连链路用于基站与附近终端通信,接入链路用于中继节点与中继节点服务的终端相互通信,回程链路用于中继节点与基站间的通信。其中,中继节点从基站接收数据可以认为是BH下行传输,中继节点向基站发送数据可以认为是BH上行传输。BH上行传输和BH下行传输可以统称BH传输。中继节点或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可以认为是AC下行传输,中继节点或基站从终端接收数据可以认为是AC上行传输。AC上行传输和AC下行传输可以统称AC传输。
在LTE中,终端无法区别中继节点和基站。中继节点对基站与终端之间传输的数据进行转发。在转发的过程中,每个中继节点有自己的小区标识(ident ifier,ID),与基站的小区ID可以不同。当终端需要从一个中继节点切换到另一个中继节点时,需要采用与小区间切换相同的方法。
具体地,终端需要基于测量报告,确定当前小区的链路质量低于邻小区的链路质量,从而对邻小区发起初始接入过程。其中测量报告是根据参考信号测量并长期统计获得的。而初始接入的过程包括:
步骤1:接收同步信号。根据同步信号获取邻小区的下行时间同步,以及邻小区的小区广播信息,包括小区ID等。根据邻小区的小区ID确定邻小区的CRS序列,进行邻小区测量。
步骤2:向邻小区的基站发送PRACH。通过PRACH发送,发起上行接入,使基站获得终端的传输往返时延。
步骤3:接收随机接入响应。基站通过随机接入响应为终端分配定时提前(timingadvance,TA),并分配临时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temporary cell-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 ifier,TC-RNTI)。
步骤4:终端发送消息3(Msg3)。终端通过消息3上报初始接入的信息。
步骤5:终端接收消息4(Msg4)。消息4用于确认终端进行接入、解决多终端同时接入的冲突,并分配或确认该终端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 l-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
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频带从低频段扩展到高频段,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传输带宽,提高系统吞吐量。然而在高频段,信道相比低频段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中断(blockage)。中断的出现是突发性的,而且持续时间较短。中继节点若采用现有的切换方法,则会出现中继节点的切换尚未完而信道中断已经结束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该方法通过相互共享信息,可以使得终端实现在中继节点间快速切换。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向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资源的信息。终端获取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信息,便可以根据第二资源信息切换到第二中继节点。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
第一中继节点为当前与终端进行通信的中继节点。第一中继节点可以将包括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在内的总的资源配置给终端。终端在总的资源上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通信。被选择的资源若属于第一中继节点的资源,则终端继续与第一中继节点进行通信,也就没有发生切换。被选择的资源若属于第二中继节点的资源,则终端与第二中继节点进行通信,这相当于终端从第一中继节点切换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上级节点的配置,第一中继节点或第二中继节点在除配置给自己的资源外的其他资源上不传输信号或不映射信道。这样终端就可以在需要进行中继节点切换时完成从一个中继节点到另一个中继节点的切换。这种切换方式使终端可以在中继节点间的快速切换,适配高频段中断易发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同步信号块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物理上行控制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资源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从第三节点或所述第二中继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上级节点,例如,第三节点为。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具体地,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数据或不映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DSCH。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第一中继节点对终端与第二中继节点之间通信的干扰。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具体地,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数据或不映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DSCH。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第一中继节点对终端与第二中继节点之间通信的干扰。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终端从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基于在所述第二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携带所述第二资源中部分资源的信息。终端获取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信息,便可以根据第二资源信息切换到第二中继节点。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基于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携带所述第二资源中部分资源的信息。
第一中继节点为当前与终端进行通信的中继节点。第一中继节点可以将包括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在内的总的资源配置给终端。终端在总的资源上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通信。被选择的资源若属于第一中继节点的资源,则终端继续与第一中继节点进行通信,也就没有发生切换。被选择的资源若属于第二中继节点的资源,则终端与第二中继节点进行通信,这相当于终端从第一中继节点切换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上级节点的配置,第一中继节点或第二中继节点在除配置给自己的资源外的其他资源上不传输信号或不映射信道。这样终端就可以在需要进行中继节点切换时完成从一个中继节点到另一个中继节点的切换。这种切换方式使终端可以在中继节点间的快速切换,适配高频段中断易发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同步信号块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物理上行控制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资源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具体地,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数据或不映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DSCH。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第一中继节点对终端与第二中继节点之间通信的干扰。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具体地,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数据或不映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DSCH。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第一中继节点对终端与第二中继节点之间通信的干扰。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发送模块,用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向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资源的信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其中,所述装置可以为第一中继节点。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同步信号块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物理上行控制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资源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从第三节点或所述第二中继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上级节点。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终端从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基于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携带所述第二资源中部分资源的信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基于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携带所述第二资源中部分资源的信息。其中,所述装置可以为终端。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同步信号块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物理上行控制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资源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具体地,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数据或不映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DSCH。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第一中继节点对终端与第二中继节点之间通信的干扰。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具体地,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数据或不映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DSCH。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第一中继节点对终端与第二中继节点之间通信的干扰。
在一种设计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进行消息的接收和/或发送。所述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指令在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通信接口和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进行消息的接收和/或发送。所述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芯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中继节点、第二中继节点、第三中继节点和/或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以终端作为第一中继节点/第二中继节点的下级节点。但终端也可以替换为其他中继节点。也就是说,其他中继节点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也可以从第一中继节点切换到第二中继节点。该其他中继节点为第一中继节点的下级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中继节点的信息共享给第一中继节点,可以实现终端从第一中继节点快速切换到第二中继节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基站配置的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总的SSB资源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的一种可能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中继节点以及终端。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基站连接,并与基站进行数据传输。终端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中继节点连接,并与中继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图1中基站与中继节点1以及中继节点2之间存在回程链路,中继节点1与终端1之间存在接入链路,中继节点3与终端2之间存在接入链路,中继节点2与中继节点3直接存在回程链路。图1中的终端1有可能切换到中继节点2。也就是说终端1断开与中继节点1的接入链路而与中继节点2建立接入链路。终端2也有可能从中继节点3切换到中继节点2。图1只是示意图,该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网络设备,如更多的基站,更多的中继节点,更多的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是终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到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设备,可以是演进型基站、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等。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可以是具有中继功能的节点。具体可以是基站、微基站或收发节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用户设备。中继节点可以工作在低频段也可以工作在高频段。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以及其他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终端等等。
本实施例中涉及的时隙包括一段时间资源,其还可以是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nal,TTI)、时间单元、子帧和/或迷你时隙。
现有技术中,波束中断经常发生,极大干扰了正常通信流程。本申请实施例针对现有波束中断的经常发生,提供了一种波束中断恢复的方法。采用波束中断恢复的方法,实现快速的波束切换。具体的,该波束中断恢复的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1:终端确定是否发生波束中断。终端根据控制信道的波束是否完全中断来确定是否发生了波束中断。
步骤2:若发生波束中断,则终端根据测量信号,例如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或者周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 ignal,CSI-RS),确定新的波束。当然,测量信号是可以基站预先配置的。
步骤3:终端通过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或者上报波束中断恢复请求。该波束中断恢复请求携带新的波束的信息,以及终端自身的标识。
步骤4:终端检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并接收基站对波束中断恢复请求的响应。终端根据基站的响应进行波束中断恢复。
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尤其在高频场景下,信道中断的经常发生且持续时间短。现有的小区切换过程慢。当终端需要从一个中继节点切换到另一个中继节点时,现有的小区切换方法无法满足需求。例如,如果中继节点之间的切换速度较慢,则会出现中继节点的切换尚未完而信道中断已经结束的情况。因此需要快速地进行中继节点间的切换。
上述波束中断恢复的方法可以认为是一种波束间的切换。例如,由中断的波束切换到可以通信的波束,但是这两个波束都是同一个基站的波束,因此不属于基站间或小区间的切换。中继节点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基站。因此若要实现快速的中继节点间的切换,需要将多个中继节点的波束统一起来考虑。这样,从一个中继节点的波束切换到另一个中继节点的波束,就相当于完成了从一个中继节点到另一个中继节点的切换。将多个中继节点的波束统一起来考虑,则需要让发生信道中断的中继节点或者其他中继节点的测量信号或相关资源信息。下面将对中继节点间的切换进一步阐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201: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
其中,第一中继节点可以从其上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也可以直接从第二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
步骤202:第一中继节点向终端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包括第二资源的信息。进一步地,第二信息还包括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
其中,第一资源包括第一中继节点与终端(或其他网络节点)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preamble)序列中的至少一种。第二资源包括第二中继节点与终端(或其他网络节点)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前导序列的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前导序列的根序列的信息,循环移位的信息,前导序列的标识至少一个。进一步地,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或波束中断)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maximum number of transmissions)、最大功率递增次数(maximum number ofpower rampings)、目标接收功率(target received power)、重传功率步长(retransmission tx power ramping step size)、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beamfailure recovery timer)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ntrol resourceset,CORESET)。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继节点与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CORESET。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中继节点从基站接收第一信息,或者基站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资源的信息以及第二资源的信息。举例来说,基站对第一中继节点进行配置时,可以想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中继节点和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或PUCCH资源的信息,还可以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中继节点与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或PUCCH资源的信息。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一中继节点从第二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或,第一中继节点从基站接收第二资源的信息。
第二信息包含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信息。第一中继节点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终端。这使得终端获取了第一中继节点可用的资源以及第二中继节点可用的资源。而第一中继节点只在第一资源上与终端进行传输,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资源上不传输。具体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资源上不映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 channel,PDSCH)。举例来说,第一中继节点向终端发送SSB资源或CSI-RS资源的信息。该SSB资源或CSI-RS资源包含多于第一中继节点实际与终端进行传输时所需的SSB资源或CSI-RS资源。具体地,第一中继节点可以发送多组SSB资源或CSI-RS资源的信息。第一中继节点在其中一组上发送SSB或CSI-RS,在其余组上不传输数据或不映射PDSCH。
上面从第一中继节点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方法进行了阐述。下面提供了从终端的角度阐述该中继传输方法。
步骤203:终端从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进一步地,第二信息还包括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
步骤204:基于其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终端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该消息用于携带第二资源中部分资源的信息。因为该消息中携带了第二资源中部分资源的信息,第二中继节点可以获知终端选择了第二中继节点作为与之通信的中继节点。
其中,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继节点与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响应的CORESET。
在本申请中,基站可以为多个中继节点配置一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或PUCCH资源,并且配置每个中继节点仅在其中的一部分资源上进行传输。通过基站配置,多个中继节点在除配置给自己的资源外的其他资源上不传输信号。其中一个中继节点配置终端对多个中继节点的信号进行联合测量,终端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在多个中继节点中选择合适的中继节点进行通信。这样终端就可以在需要进行中继节点切换时完成从一个中继节点到另一个中继节点的切换。这种切换方式使终端可以在中继节点间的快速切换,适配高频段中断易发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下面以图1的场景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方法进一步说明。其中,终端接入了中继节点1。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301: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向基站上报SSB资源或CSI-RS资源的数量或者位置,基站根据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需求的资源数量或者资源位置确定SSB资源或CSI-RS资源的分配。该步骤是可选的,因为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SSB资源或CSI-RS资源可以是基站直接配置的。
步骤302:基站为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配置总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或PUCCH资源,用于波束连接的建立。
基站分别指示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在配置的总的SSB资源或CSI-RS资源中的部分资源上发送SSB或CSI-RS。基站分别指示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在配置的总的PRACH资源或PUCCH资源中的部分资源上接收PRACH或PUCCH。其中,部分资源是指中继节点1或中继节点2本来需要发送SSB或CSI-RS以及接收PRACH或PUCCH的资源。该部分资源也可以是基站配置的。而基站配置的总的资源包括了所有可以进行快速切换的中继节点(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SSB资源或CSI-RS资源或PRACH资源或PUCCH资源。其中,可以进行快速切换的中继节点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上报自己是否可以用于快速切换,或者基站整体控制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是否可以用于快速切换。图4以SSB资源为例进行了说明。
图4为基站配置的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总的SSB资源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整个传输资源上,可以以SSB为例示意。其中斜线框代表中继节点1的SSB资源,点框代表中继节点2的SSB资源,则斜线框和点框加起来表示基站配置的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总的SSB资源。中继节点1仅在中继节点1的SSB资源(图4中的斜线框所示)上进行传输,但是基站会将总的SSB资源(包括中继节点2的SSB资源)发送给中继节点1。类似地,中继节点2也可以从基站接收到总的SSB资源(包括中继节点1的SSB资源)。
作为一种示例,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信号周期相同。这样对于终端可以仅配置一个周期值。若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信号周期不一样,信号测量要依据大的信号周期,这样具有小的信号周期的中继节点的资源就会产生浪费。
作为一种示例,SSB中同步信号的生成是基于小区ID的,CSI-RS的序列生成是基于小区ID或者虚拟小区ID的。因此,基站可以向中继节点1和/或中继节点2发送小区ID或虚拟小区ID,用于生成同步信号或CSI-RS的序列。在每个中继节点独立确定自身的小区ID的情况下,对于同步信号,基站需要指示另一个中继节点的ID,对于CSI-RS,基站需要指示虚拟ID。若每个中继节点的小区ID是基站配置的,则基站可以为每个中继节点配置一样的小区ID。
作为一种示例,在按照CSI-RS联合SSB的方式对中继节点2进行波束质量测量的情况下,还需要中继节点2上报CSI-RS和SSB之间的准共址(quasi co-located,QCL)关系,并由基站配置给中继节点1。因为对于具有QCL关系的CSI-RS和SSB,则可以利用它们进行联合的波束质量测量。也就是说,针对CSI-RS联合SSB的测量方式,终端可以认为一个CSI-RS和一个SSB的测量结果是可以合并的。或者,一个CSI-RS的测量结果可以作为一个SSB测量结果的参考,此时需要基站配置这个CSI-RS和SSB是QCL的。
步骤303:中继节点1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或,中继节点1广播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基站为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配置总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或PUCCH资源。
其中,该配置信息所指示的资源包含且多于中继节点1实际发送SSB或CSI-RS和接收的PRACH或PUCCH所需的资源。
作为一种示例,中继节点1配置多种参数信令,例如SSB-transmitted信令。在多种SSB-transmitted信令中,有一种用于中继节点间的快速切换。可选的,还有一种是用于配置中继节点1实际发送SSB的配置,或还有一种是用于中继节点1内的波束中断恢复。
作为一种示例,中继节点1可将所有其可配置的SSB分为不同的集合,分别对应来自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SSB。不同集合的SSB对应不同的参数,即可以为不同的中继节点(或不同的信号集合)配置不同的参数。该参数包括PRACH中传输的前导序列、波束中断恢复请求的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或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中的至少一个。对于不同的小区ID的情况,不同的SSB集合对应不同的小区ID。SSB中同步信号的生成是基于小区ID的,所以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如果对应不同的小区ID,则可以分为两个集合,分别包含两个中继节点的SSB。每个集合内的同步信号序列相同,集合间同步信号序列不同。
作为一种示例,可配置CSI-RS属于不同的CSI-RS资源集合,分别对应来自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的CSI-RS。不同的CSI-RS资源集合可以对应不同的参数。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为不同的信号集合(例如,不同的SSB集合或不同的CSI-RS集合)配置不同的门限。根据该门限,确定是否进行中继节点间的切换。举例来说,每个信号集合内的不同信号之间的切换表示中继节点内的波束切换。不同集合间的不同信号之间的切换表示中继节点间切换。为不同集合间的不同信号之间的切换设置一个门限值(例如一个较大的门限值),从而保证不会经常出现中继节点间的切换。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为不同的中继节点(或不同的信号集合)配置不同的参数。因为每个中继节点的参数是根据自身覆盖的小区决定的,可能不同的中继节点决定的参数不同,为不同的中继节点的接入配置不同的PRACH参数。这些参数需要中继节点2上报给基站,再由基站配置给中继节点1。
在基站配置的总的资源中,中继节点1不传输SSB或CSI-RS或PRACH或PUCCH的资源如果被配置为用于中继节点间快速切换,则中继节点在这些资源上不传输任何信号。这些资源可以是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级也可以是符号级。以图4所示场景为例,中继节点1在中继节点2的SSB资源上不传输任何信号。
步骤304:终端通过PRACH或PUCCH上报选择的波束。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总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或PUCCH资源的信息,确定进行通信的波束。若该波束是中继节点2的波束,则终端可以通过过PRACH或PUCCH上报选择的波束以进行中继节点的切换。
步骤305:终端接收中继节点2的波束中断恢复请求的响应。
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上报可以用于发送波束中断恢复请求的响应的CORESET信息给基站。基站配置给中继节点1和中继节点2用于发送波束中断恢复请求的响应的CORESET,例如是分配给中继节点1的CORESET和中继节点2的CORESET的并集。
中继节点1事先为终端配置用于终端接收波束中断恢复请求的响应的CORESET,可以包括至少2个CORESET,或一个更大的CORESET。该预先配置的CORESET至少包括终端接收中继节点2发送的波束中断恢复请求的响应的资源。为了保证终端能够快速从波束中断中恢复,中继节点1需要事先为终端配置好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资源,包括接收来自中继节点2的响应的资源。
通过基站协调,两个中继节点在对方的SSB资源或CSI-RS资源不发送信号,并且通过中继节点配置终端对两个中继节点的信号进行联合测量,从而使终端可以在采用波束中断恢复的方法进行中继节点间的快速切换,适配高频段中断易发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中继节点可以从基站接收到其他中继节点的资源也可以直接从其他中继节点接收。例如,图1的中继节点2或中继节点3可以直接将基站为其配置的资源发送给中继节点1。这样的中继节点1可以得到中继节点2或中继节点3的资源。
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第一中继节点和终端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包括:发送模块501、接收模块502。其中,发送模块501用于支持方法实施例中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发送数据或信息的相关步骤。例如,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信息或终端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接收模块502用于支持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接收数据或信息的相关步骤。例如,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或终端接收第二信息。可选的,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还包括:处理模块503,用于支持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对接收的信息或待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等的相关步骤。
在硬件实现上,上述处理模块503可以为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等;发送模块501可以为发送器或者发送电路等,接收模块502可以为接收器或者接收电路等,发送模块501和接收模块502可以构成通信接口。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的一种可能的逻辑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包括:通信接口603。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信接口603用于支持该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与除其本身之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例如,通信接口603用于支持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信息或终端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或终端接收第二信息等。可选的,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01、总线604和处理器602。处理器602以及存储器601可以通过总线604相互连接。其中,处理器602可以用于支持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对接收的信息或待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等的相关步骤。其中,该存储器601,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的代码和数据。
在具体实现中,处理器602可以是中央处理器单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总线6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6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第一中继节点、第二中继节点和终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网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者处理器可以调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来执行图2或图3所提供的方法中第一中继节点或者终端的步骤。前述的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设备实施图2或图3所提供的方法中第一中继节点或者终端的步骤。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多个设备,该多个设备包括第一中继节点和终端。其中,第一中继节点或终端可以为图5或图6所提供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实现上述实施例(例如图2或图3)描述的方法的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电路和收发电路。所述收发电路例如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电路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芯片还可能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可以是寄存器、缓存等。当然,也可以为该芯片提供额外的存储单元。例如,存储单元还可以是终端或接入设备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该芯片可以应用与基站或中继节点。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所述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设备执行前述的各种方法。该存储器中存储代码和数据。该存储器位于所述设备中,该所述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耦合。该存储器也可以位于所述设备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装置实施例涉及的特征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得到。例如第一信息、第二信息,因此在装置部分没有一一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根据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得到相应的装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向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资源的信息和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同步信号块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物理上行控制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资源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从第三节点或所述第二中继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上级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和/或
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
6.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从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和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
基于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携带所述第二资源中部分资源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同步信号块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物理上行控制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资源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和/或
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
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
10.一种中继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向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资源的信息和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同步信号块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物理上行控制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资源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从第三节点或所述第二中继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上级节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和/或
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
15.一种中继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终端从第一中继节点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第一资源的信息和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二资源的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基于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携带所述第二资源中部分资源的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同步信号块SSB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资源、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资源、物理上行控制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资源包括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之间用于传输的SSB资源、CSI-RS资源、PRACH资源、PUCCH资源和前导序列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传输映射信号和/或信道;和/或
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二资源上不映射信号和/或信道。
18.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波束失败的触发门限、最大重传次数、最大功率递增次数、目标接收功率、重传功率步长、波束中断测量窗的时间长度和接收波束中断恢复响应的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
CN201810109639.1A 2018-02-05 2018-02-05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1211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9639.1A CN110121195B (zh) 2018-02-05 2018-02-05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EP19747828.2A EP3723447B1 (en) 2018-02-05 2019-01-03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19/070194 WO2019149023A1 (zh) 2018-02-05 2019-01-03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6/921,374 US20200337115A1 (en) 2018-02-05 2020-07-06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9639.1A CN110121195B (zh) 2018-02-05 2018-02-05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21195A true CN110121195A (zh) 2019-08-13
CN110121195B CN110121195B (zh) 2021-07-09

Family

ID=67479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9639.1A Active CN110121195B (zh) 2018-02-05 2018-02-05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37115A1 (zh)
EP (1) EP3723447B1 (zh)
CN (1) CN110121195B (zh)
WO (1) WO201914902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47664A1 (zh) * 2019-01-18 2020-07-2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中继上行接入信道配置方法、配置信令和设备
CN113873600A (zh) * 2021-11-22 2021-12-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的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4258645A (zh) * 2019-08-27 2022-03-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智能定向中继器的初始波束扫掠
WO2024065170A1 (en) * 2022-09-27 2024-04-04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radio resource determinatio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43737B2 (en) * 2019-02-06 2022-05-24 Ofinno, Llc Base station backhaul link information
US20210185723A1 (en) * 2019-08-01 2021-06-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rocedure configuration of a millimeter wave repeater
US11223411B2 (en) * 2019-11-01 2022-0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joint beam sweep configuration in 5G networks
US20210298069A1 (en) * 2020-03-23 2021-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rocedure configuration of a millimeter wave repea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342B (zh) * 2006-10-23 2012-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中继系统及其实现下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中继基站
CN101374326B (zh) * 2007-08-23 2012-04-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户终端参与切换决定的切换方法及其实现设备
US20100260126A1 (en) * 2009-04-13 2010-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lit-cell relay packet routing
CN101990308B (zh) * 2009-07-31 2015-05-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通知的方法及基站
KR20130004847A (ko) * 2011-07-04 2013-01-14 주식회사 팬택 확장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그 전송단, 확장 제어 정보의 수신 방법, 및 그 단말
CN107113713A (zh) * 2014-12-19 2017-08-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装置到装置通信系统中提供中继器选择的装置和方法
CN106162777B (zh) * 2015-04-09 2021-03-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节点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05636115A (zh) * 2016-03-28 2016-06-01 南京邮电大学 Overlay工作模式下D2D通信中基于用户运动的中继选择方法
JP2019208082A (ja) * 2016-09-29 2019-12-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47664A1 (zh) * 2019-01-18 2020-07-2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中继上行接入信道配置方法、配置信令和设备
CN114258645A (zh) * 2019-08-27 2022-03-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智能定向中继器的初始波束扫掠
CN113873600A (zh) * 2021-11-22 2021-12-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的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3087907A1 (zh) * 2021-11-22 2023-05-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的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3873600B (zh) * 2021-11-22 2024-05-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的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4065170A1 (en) * 2022-09-27 2024-04-04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radio resource determin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3447B1 (en) 2023-08-16
WO2019149023A1 (zh) 2019-08-08
CN110121195B (zh) 2021-07-09
EP3723447A1 (en) 2020-10-14
US20200337115A1 (en) 2020-10-22
EP3723447A4 (en) 2021-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21195A (zh) 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8029110A (zh) 按需广播系统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9982360A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US969332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port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
CN110167131A (zh)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159306B (zh) 一种控制空口资源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EP3952425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2208267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757341A (zh)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0029953A1 (zh) 一种功率确定方法和装置
US1175027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source configuration of IAB based on capability
CN106936560A (zh) 一种帧同步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9688179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30269626A1 (en) Flow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WO2019196939A1 (zh) 用于业务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11329926B2 (en) Measuring transmission delay
CN104135357A (zh) 一种基于双工结构的短波网络轮询传输方法
CN111614449B (zh) 传输导频信号的方法和中继节点
WO2023078385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601079B (zh) 定时方法、装置、通信节点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4349301A (zh) 双连接的实现方法、系统及基站
CN102742317B (zh) 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CN210899219U (zh) 基于多路径传输的网络中间设备及多路径传输网络架构
WO2021229510A1 (en) Aligning transmission timing on different carrier frequencies
CN104104426A (zh) 一种基于对称频谱的带内中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