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8967A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8967A
CN110088967A CN201780076356.5A CN201780076356A CN110088967A CN 110088967 A CN110088967 A CN 110088967A CN 201780076356 A CN201780076356 A CN 201780076356A CN 110088967 A CN110088967 A CN 110088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cathode
secondary cell
electrode
a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63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88967B (zh
Inventor
川合徹
大塚正博
水口雄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88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8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8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8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Abstract

提供一种二次电池(10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电极组装体(10)和电解质被收容于外装体(20),电极组装体(10)包括正极(1)、负极(2)以及配置于正极(1)与负极(2)之间的隔膜(3),电极组装体(10)具备阶梯差构造,该阶梯差构造包括在剖视下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10X)和与第一区域(10X)相邻且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10Y),具备阶梯差构造的电极组装体(10)具备将第一区域(10X)内的所有的正极(1A1)的正极侧连接接头(13X)各自彼此连接的正极侧连接部(14X)和将第一区域(10X)内的所有的负极(2A1)的负极侧连接接头(23X)各自彼此连接的负极侧连接部(24X)中的至少一方,并且,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一个正极(1A2)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和至少一个负极(2A2)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的至少一方构成为与外部端子(30)电连接。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以往,能够反复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可用于各种用途。例如,二次电池可用作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的电源。
近年俩,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小型化的要求越发提高,伴随于此,要求在电子设备内将基板等高效地设置于二次电池。基于此,在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阶梯差构造的二次电池。更具体而言,在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在剖视下,包括作为二次电池的构成要素的正极、负极及配置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的电极组装体构成阶梯差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236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在使用包括在剖视下具有阶梯差构造的电极组装体的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具体而言,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在使用在剖视下具有阶梯差构造的电极组装体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将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各正极及各负极分别电连接,因此外部端子的设置部位受到限制。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外部端子的设置部位受限制的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电极组装体和电解质收容于外装体,所述电极组装体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配置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电极组装体具备阶梯差构造,所述阶梯差构造包括在剖视下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且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具备所述阶梯差构造的所述电极组装体具备正极侧连接部和负极侧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正极侧连接部将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有的所述正极的正极侧连接接头各自彼此连接,所述负极侧连接部将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有的所述负极的负极侧连接接头各自彼此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区域内至少一个所述正极的正极侧引出接头和至少一个所述负极的负极侧引出接头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与外部端子电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避免外部端子的设置部位受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具有一方式的阶梯差构造的电极组装体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位于电极组装体的第二区域的正极侧引出接头和/或负极侧引出接头与外部端子电连接的方式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将位于电极组装体的第一区域的正极侧连接接头彼此连接的正极侧连接部的一方式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将位于电极组装体的第一区域的负极侧连接接头彼此连接的负极侧连接部的一方式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位于电极组装体的第二区域的正极侧引出接头和/或负极侧引出接头经由集电引线与外部端子电连接的方式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位于电极组装体的第二区域的正极侧引出接头和/或负极侧引出接头与外部端子电连接的其他方式的剖视图。
图8是是示意性地示出将位于电极组装体的第二区域的正极侧引出接头彼此连接的正极侧引出部的一方式的剖视图。
图9是是示意性地示出将位于电极组装体的第二区域的负极侧引出接头彼此连接的负极侧引出部的一方式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具有其他方式的阶梯差构造的电极组装体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位于具有平面层叠构造的电极组装体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具有卷绕构造的电极组装体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电极组装体的具体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之前,先对二次电池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二次电池的基本结构]
在下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描述,二次电池构成为具有在外装体的内部收容封入有电极组装体和电解质的构造。在本说明书中,“二次电池”是指能够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电池。因此,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并不过度限制于其名称,例如“蓄电设备”等也包含于本发明的对象中。电极组装体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配置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作为电极组装体的类型,可列举出下述类型。第一类型为,电极组装体10A具有层叠有多层包括正极1、1A、负极2、2A以及隔膜3、3A的单位电极单元的平面层叠构造(参照图11)。第二类型为,电极组装体10B具有包括正极1、1B、负极2、2B以及隔膜3、3B的电极单元卷绕成辊状的卷绕构造(参照图12)。而且,作为第三类型,电极组装体也可以具有通过将正极、负极、隔膜以及负极的电极单元(特别优选的是,在一个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电极单元(层叠体))折叠而形成的所谓堆叠折叠构造。另外,外装体也可以采用导电性硬壳体或柔性壳体(袋等)的方式。外装体的方式为柔性壳体(袋等)的情况下,多个正极各自经由正极用集电引线连结于正极用外部端子。正极用外部端子通过密封部固定于外装体,该密封部防止电解质的液体泄漏。同样地,多个负极各自经由负极用集电引线连结于负极用外部端子。负极用外部端子通过密封部固定于外装体,密封部防止电解质的液体泄漏。需要注意的是,不限定于此,与多个正极各自连接的正极用集电引线也可以具有正极用外部端子的功能,另外,与多个负极各自连接的负极用集电引线也可以具有负极用外部端子的功能。外装体的方式为导电性硬壳体的情况下,多个正极各自经由正极用集电引线连结于正极用外部端子。正极用外部端子通过密封部固定于外装体,该密封部防止电解质的液体泄漏。
正极1至少由正极集电体11及正极材料层12构成(参照图13),在正极集电体11的至少单面上设有正极材料层12。在该正极集电体11中的未设置正极材料层12的部位,即正极集电体11的端部定位有正极侧引出接头13。在正极材料层12含有正极活性物质作为电极活性物质。负极2至少由负极集电体21及负极材料层22构成(参照图13),在负极集电体21的至少单面设有负极材料层22。在该负极集电体21中的未设置负极材料层22的部位,即负极集电体21的端部定位有负极侧引出接头23。在负极材料层22含有负极活性物质作为电极活性物质而。
正极材料层12含有的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材料层22含有的负极活性物质是在二次电池中直接参与电子的交接的物质,并且是担任充放电即电池反应的正负极的主物质。更具体而言,由于“正极材料层12含有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负极材料层22含有的负极活性物质”而使离子被带到电解质,上述离子在正极1与负极2之间移动并进行电子的交接从而进行充放电。正极材料层12和负极材料层22特别优选为能够对锂离子进行吸收释放的层。即,优选锂离子经由电解质在正极1与负极2之间移动从而进行电池的充放电的二次电池。锂离子参与充放电的情况下,二次电池相当于所谓“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层12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由粒状体构成,但优选为,为实现粒子彼此充分的接触和形状保持而使正极材料层12含有粘合剂(也称为“接合材料”)。而且,为了顺畅地进行促进电池反应的电子的传递,也可以使正极材料层12含有导电助剂。同样地,负极材料层22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由粒状体构成,但优选为,为了实现粒子彼此充分的接触和形状保持而含有粘合剂,为了顺畅地进行促进电池反应的电子的传递,也可以使负极材料层22含有导电助剂。这样一来,由于是含有多个成分的方式,所以正极材料层12和负极材料层22也可以分别称为“正极复合材料层”和“负极复合材料层”等。
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有助于吸收释放锂离子的物质。从上述观点来说,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例如含锂复合氧化物。更具体而言,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包含锂和从由钴、镍、锰及铁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过度金属的锂过度金属复合氧化物。即,优选为,在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层12中,含有上述那样的锂过度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利用别的金属来替换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或它们的过度金属的一部分。既可以作为单独种类含有这样的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含有这样的正极活性物质。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正极材料层12含有的正极活性物质为钴酸锂。
作为正极材料层12含有的粘合剂,并不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从由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合物、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合物以及聚四氟乙烯等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作为正极材料层12能够含有的导电助剂,并不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从由热裂法碳黑、气炉法碳黑、槽法碳黑、科琴黑以及乙炔黑等碳黑、石墨、碳纳米管以及气相生长碳纤维等碳纤维、铜、镍、铝以及银等金属粉末以及聚苯衍生物等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例如,正极材料层12的粘合剂也可以是聚偏氟乙烯。虽然只是例示,正极材料层12的导电助剂也可以是碳黑。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正极材料层12的粘合剂以及导电助剂也可以是聚偏氟乙烯和碳黑的组合。
负极活性物质优选为有助于锂离子的吸收释放的物质。从上述观点来说,负极活性物质优选为例如各种碳材料、氧化物或锂合金等。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各种碳材料,可列举出石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硬碳、软碳、类金刚石碳等。特别是,石墨由于电子传导性高、与负极集电体21的粘接性优异方面等而优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氧化物,可列举出从氧化硅、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锌以及氧化锂等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负极活性物质的锂合金只要是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即可,例如,可以是Al、Si、Pb、Sn、In、Bi、Ag、Ba、Ca、Hg、Pd、Pt、Te、Zn、La等金属与锂的二元、三元或这以上的合金。作为这样的氧化物的构造形方式,优选为无定形的。这是由于,不容易引起由结晶晶界或缺陷等不均匀性而导致的劣化。虽然只是例示,负极材料层22的负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人造石墨。
作为负极材料层22能够含有的粘合剂,不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从由丁苯橡胶、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聚酰亚胺系树脂以及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例如负极材料层22含有的粘合剂也可以是丁苯橡胶。作为负极材料层22能够含有的导电助剂,不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从热裂法碳黑、气炉法碳黑、槽法碳黑、科琴黑以及乙炔黑等碳黑、石墨、碳纳米管以及气相生长碳纤维等碳纤维、铜、镍、铝以及银等金属粉末以及聚苯衍生物等选择的至少一种。需要注意的是,负极材料层22也可以含有由于电池制造时所使用的增粘剂成分(例如羧甲基纤维素)而产生的成分。
虽然只是例示,但负极材料层22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也可以是人造石墨和丁苯橡胶的组合。
正极1以及负极2所使用的正极集电体11以及负极集电体21是有助于对因电池反应而在活性物质产生的电子进行收集或供给的部件。这样的集电体可以是片材状的金属部件,也可以具有多孔或穿孔的形态。例如,集电体也可以是金属箔、冲孔金属板、网或膨胀合金等。正极1所使用的正极集电体11优选为包含从由铝、不锈钢以及镍等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箔而成,例如也可以是铝箔。另一方面,负极2所使用的负极集电体21优选为包含从由铜、不锈钢以及镍等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箔而成,例如也可以是铜箔。
正极1和负极2所使用的隔膜3是从防止因正负极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以及保持电解质等观点出发而设置的部件。换言之,隔膜3可以说是防止正极1与负极2之间的电子的接触且使离子通过的部件。优选的是,隔膜3使多孔性或微多孔性的绝缘性部件,由于其较小的厚度,因此具有膜形态。虽然只是例示,但聚烯烃制微多孔膜也可以被用作隔膜。在这点上,被用作隔膜3的微多孔膜例如也可以作为聚烯烃而仅包含聚乙烯(PE)或仅包含聚丙烯(PP)。进一步而言,隔膜3也可以是由“PE制微多孔膜”和“PP制微多孔膜”构成的层叠体。隔膜3的表面也可以由无机粒子涂层以及/或者粘接层等覆盖。隔膜的表面也可以具有粘接性。需要注意的是,隔膜3不应特别被其名称所限制,也可以是具有同样的功能的固体电解质、凝胶状电解质、绝缘性的无机粒子等。需要注意的是,从进一步提高电极的处理的观点来看,隔膜3和电极(正极1/负极2)优选被粘接。隔膜3与电极的粘接能够通过将粘接性隔膜用作隔膜3、在电极材层(正极材料层12/负极材料层22)之上对粘接性粘合剂进行涂布以及/或者热压焊等而实现。作为在隔膜3或者电极材层上提供粘接性的粘接剂,可列举出聚偏氟乙烯、丙烯酸类粘接剂等。
在正极1以及负极2具有能够对锂离子进行吸收释放的层的情况下,电解质优选我有机电解质以及/或者有机溶剂等的“非水系”的电解质(即,电解质优选为非水电解质)。在电解质中存在从电极(正极1·负极2)放出的金属离子,因此,电解质协助电池反应中的金属离子的移动。
非水电解质是包含溶剂和溶质的电解质。作为具体的非水电解质的溶剂,优选为至少包含碳酸盐。上述碳酸盐也可以是环状碳酸盐类以及/或者链状碳酸盐类。作为环状碳酸盐类并不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从由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丁烯酯(BC)以及碳酸亚乙烯酯(VC)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作为链状碳酸盐类,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以及碳酸二苯酯(DPC)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只不过例示,作为非水电解质,使用环状碳酸盐类和链状碳酸盐类的组合,例如也可以使用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乙酯的混合物。另外,作为具体的非水电解质的溶质,例如使用LiPF6、LiBF4等的Li盐。另外,作为具体的非水电解质的溶质,优选使用例如LiPF6以及/或者LiBF4等Li盐。
作为正极用集电引线以及负极用集电引线,能够使用在二次电池的领域所使用的任何集电引线。这样的集电引线由能够实现电子的移动的材料构成即可,例如由铝、镍、铁、铜、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正极用集电引线优选由铝构成,负极用集电引线优选由镍构成。正极用集电引线以及负极用集电引线的方式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线或者板状。
作为外部端子,能够使用在二次电池的领域所使用的任何外部端子。这样的外部端子由能够实现电子的移动的材料构成即可,通常由铝、镍、铁、铜、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外部端子5可以直接地与基板电连接,或者也可以经由其他设备间接地与基板电连接。需要注意的是,不限定于此,与多个正极各自连接的正极用集电引线也可以具有正极用外部端子的功能,另外,与多个负极各自连接的负极用集电引线也可以具有负极用外部端子的功能。
外装体可以具有如上所述导电性硬壳体或柔性壳体(袋等)的方式。
导电性硬壳体由主体部以及盖部构成。主体部由构成该外装体的底面的底部以及侧面部构成。主体部和盖部在收容电极组装体、电解质、集电引线以及外部端子后被密封。作为密封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激光照射法等。作为构成主体部以及盖部的材料,能够使用在二次电池的领域能构成硬壳体型外装体的任何材料。这样的材料只要是能够实现电子的移动的材料即可,例如可列举出铝、镍、铁、铜、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主体部以及盖部的尺寸主要根据电极组装体的尺寸来决定,例如优选为,在收容了电极组装体时,具有防止电极组装体在外装体内的移动(错位)的程度的尺寸。通过防止电极组装体的移动,防止了电极组装体的破坏,二次电池的安全性提高。
柔性壳体由软质片材构成。软质片材只要具有能够实现密封部的弯折的程度的软质性即可,优先的是可塑性片材。可塑性片材是如下的片材:在施加外力之后再去除外力时,具有维持由外力引起的变形的特性,例如,能够使用所谓层压薄膜。由层压薄膜构成的柔性袋例如通过使两张层压薄膜重叠并将其周缘部热密封来制造。作为层压薄膜,一般为层叠有金属箔和高分子膜的薄膜,具体而言,可例示出由外层高分子膜/金属箔/内层高分子膜构成的三层结构。外层高分子膜用于防止因水分等的透过以及接触等而导致的金属箔的损伤,能够优选使用聚酰胺以及聚酯等聚合物。金属箔用于防止水分以及气体的透过,能够优选使用铜、铝、不锈钢等箔。内层高分子膜保护金属箔免于被收纳于内部的电解质的影响,并且在热密封时溶融封口,能够优选使用聚烯烃或酸改性聚烯烃。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
在考虑上述二次电池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以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为具有阶梯差构造的二次电池为前提,预先进行阐述。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100构成为具有在外装体20的内部收容且封入有电极组装体和电解质的构造。外装体20具有彼此连续且上表面的高度等级彼此不同的至少两个阶梯部。例如,列举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外装体20可以具有至少两个阶梯部(第一阶梯部20a以及第二阶梯部20b)。具体而言,第一阶梯部20a和第二阶梯部20b构成为彼此连续且第二阶梯部20b的上表面20b1的高度h2比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的高度h1大。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的高度等级和第二阶梯部20b的上表面20b1的高度等级彼此不同,因此,在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与第二阶梯部20b的上表面20b1之间形成阶梯差面20b2。另一方面,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阶梯部20a和第二阶梯部20b构成为,第二阶梯部20b的上表面20b1的宽度尺寸W2(纵长方向)与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的宽度尺寸W1(纵长方向)相等。
阶梯差面20b2具有高度h3以及宽度尺寸(纵长方向)W3。阶梯差面20b2的高度h3等于第二阶梯部20b的上表面20b1的高度h2与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的高度h1的差值。另一方面,阶梯差面20b2的宽度W3(纵长方向)分别与第二阶梯部20b的上表面20b1的宽度尺寸W2(纵长方向)和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的宽度尺寸W1(纵长方向)相等。
阶梯差面20b2构成为与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连续。具体而言,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以在相对于阶梯差面20b2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与阶梯差面20b2连续。没有特别限定,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也可以在相对于阶梯差面20b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即,阶梯差面20b2与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之间的角度θ也可以为90度。需要注意的是,不限定于此,考虑到基板的配置方式,阶梯差面20b2与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之间的角度θ也可以是30度~150度,优选为50度~130度,更优选为70度~110度。
由此,外装体具有在阶梯差面与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之间形成的阶梯差构造。对于该阶梯差构造具体而言第一阶梯部20a的上表面20a1上的空间区域,从有效活用该区域的观点来看,优选在该区域设置基板。
上述基板可以是所谓的刚性基板或柔性基板,优选为刚性基板。作为刚性基板,可以使用在与二次电池一起被使用的基板的领域中所使用的任何刚性基板,例如,可列举出玻璃·环氧树脂基板。作为基板,可列举出印刷基板、保护电路基板等电路基板、硅晶片等半导体基板、显示面板等玻璃基板等。当基板为用于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过放电以及过电流的所谓保护电路基板时,由该保护电路基板以及上述二次电池构成二次电池包。
在外装体20的表面设有二次电池用的外部端子30(正极用外部端子30a以及负极用外部端子30b)。不特别限定,例如外部端子30也可以构成为暴露于第一阶梯部20a的端部侧面20a2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构成要素的电极组装体进行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构成要素的外装体如上所述具有至少两个阶梯部(上表面的高度相对较低的低阶梯部以及与低阶梯部连续且上表面的高度相对较高的高阶梯部)。该低阶梯部的上表面和该高阶梯部的上表面彼此的高度等级不同,因此,在低阶梯部的上表面与高阶梯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阶梯差面。由此,外装体具有在该阶梯差面与低阶梯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的阶梯差构造。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具有该阶梯差构造的外装体内配置的电极组装体,从防止电极组装体在外装体内的移动(错位)等观点来看,优选在俯视下具有与外装体大致相同形状的阶梯差构造。
下面说明的内容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以电极组装体设置在具有两个阶梯部的外装体的内部的情况为前提,预先对此进行确认性地阐述。
作为二次电池的构成要素的电极组装体如上所述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配置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作为电极组装体的类型,可列举出一下的类型。第一类型(平面层叠构造型)为,电极组装体10A是层叠有多个包括正极1,1A、负极2、2A以及隔膜3、3A的单位电极单元而成的(参照图11);第二类型(卷绕构造型)为,电极组装体10B是包括正极1、1B、负极2、2B以及隔膜3、3B的电极单元卷绕成辊状而成的(参照图12)。进而,作为第三类型,电极组装体也可以具有通过将正极、负极、隔膜以及负极的电极单元(特别优选的是,在一个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电极单元(层叠体))折叠而形成的所谓堆叠折叠构造。
在一方式中,电极组装体10也可以至少具有两个平面层叠构造型的副电极组装体(参照图2)。例如,电极组装体10也可以具有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以及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层叠有多层包括正极1A1、负极2A1以及隔膜3A1的单位电极单元。同样地,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层叠有多层包括正极1A2、负极2A2以及隔膜3A2的单位电极单元。
在这种情况下,列举一个例子,在电极组装体10中,也可以是,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以在图2所示的剖视下具有比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并且以位于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的下方的方式与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彼此接触。由于具有上述构造,因此电极组装体10能够在剖视下具有阶梯差构造。
以下,以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构成要素的电极组装体在剖视下具有阶梯差构造的情况为前提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连接接头”是指相当于电极(正极/负极)的未涂装部的部分,且不与集电引线接合。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连接部”是指构成为多个连接接头各自能够彼此连接的部分。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引出接头“是指相当于电极(正极/负极)的未涂装部的部分,且与集电引线接合。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引出部”是指构成为多个引出接头各自彼此能够连接的部分。
在上述情况下,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具有阶梯差构造的电极组装体10包括在图3所示剖视下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10X和与第一区域10X相邻的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10Y。在此所述的“相邻的”不仅是指作为单一的电极组装体的构成要素的第一区域10X和第二区域10Y相连的状态,还包括作为各自的构成体发挥功能的一方的电极组装体(相当于第一区域)和另一方的电极组装体(相当于第二区域)相连的状态。换言之,从包括第一区域10X和第二区域10Y的电极组装体10能够作为整体而电连接的观点来看,构成为第二区域10Y内的各个正极和负极、第一区域10X内的各个正极和负极彼此连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区域10X内的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的正极1A1和第一区域10X内的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的正极1A2构成的“所有”的正极所包括的正极侧连接接头13X各自相互接合,由此形成图3所示的正极侧连接部14X。具体而言,该正极侧连接部14X是通过例如图4所示地将多个正极侧连接接头13X的端部彼此作为整体接合成为一束而形成的。作为接合方法,不特别限定,可列举出激光焊接、超音波焊接等。
同样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由位于第一区域10X内的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的负极2A1和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的负极2A2构成的“所有”的负极所包括的负极侧连接接头23X各自相互接合,由此形成图3所示的负极侧连接部24X。具体而言,该负极侧连接部24X是通过例如图5所示地将多个负极侧连接接头23X的端部彼此作为整体接合成为一束而形成的。作为接合方法,不特别限定,可列举出激光焊接、超音波焊接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6所示,对于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一个正极,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的正极1A2所包括的单一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能够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外部端子30a电连接。例如,正极侧引出接头13Y能够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而与“设于第一阶梯部20a的端部侧面20a2的”外部端子30a电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不限定于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外部端子30a连接,例如,单一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也可以与具有外部端子的功能的正极侧集电引线连接。
同样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6所示,对于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一个负极,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的负极2A2所包括的单一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能够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外部端子30b电连接。例如,负极侧引出接头23Y能够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设于第一阶梯部20a的端部侧面20a2的”外部端子30b电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不限定于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外部端子30b连接,例如,单一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也可以与具有外部端子的功能的负极侧集电引线连接。
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电极组装体10的第一区域10X所有的正极侧连接接头13X相互接合而形成正极侧连接部14X的状态下,为了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正极侧外部端子30a电连接,需要使至少一个正极在俯视下具有正极侧连接接头13X和正极侧引出接头13Y这两者,所述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位于第二区域10Y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接合。同样地,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电极组装体10的第一区域10X所有的负极侧连接接头23X相互接合而形成有负极侧连接部24X的状态下,为了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负极侧外部端子30b电连接,需要使至少一个负极在俯视下具有负极侧连接接头23X和负极侧引出接头23Y这两者,所述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位于第二区域10Y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接合。
即,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从第二区域10Y侧引出的引出接头能够经由集电引线而与例如“设于第一阶梯部20a的端部侧面20a2的”外部端子30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不一定需要将经由集电引线与引出接头电连接的外部端子设于外装体20的第二阶梯部20b侧。换言之,通过形成第一区域10X内的正极侧连接部14X,所有的正极经由各正极侧连接接头13X彼此连接,另外,即使通过形成第一区域10X内的负极侧连接部24X而所有的负极经由负极侧连接接头23X彼此连接,也能够将外部端子30设置在第一阶梯部20a侧,而不将外部端子设于外装体20的第二阶梯部20b侧。根据以上内容,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外部端子的设置部位被限定于外装体20的第二阶梯部20b侧。即,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外部端子的设置的自由度。
例如,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当正极侧引出接头13Y能够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单一的正极侧外部端子30a电连接时,也能够仅将正极侧外部端子30a和基板连接起来的配线的数量设为一个。因此,能够抑制使用多个正极侧外部端子时产生的配线构造的复杂化。换言之,能够简化将正极侧外部端子30a和基板连接起来的配线构造。同样地,例如,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当负极侧引出接头23Y能够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单一的负极侧外部端子30b电连接时,也能够仅将负极侧外部端子30b和基板连接起来的配线的数量设为一个。因此,能够抑制使用多个负极侧外部端子时产生的配线构造的复杂化。换言之,能够简化将负极侧外部端子30b和基板连接起来的配线构造。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不是与外部端子电连接的电极组装体10的第二区域10Y,而是在不与外部端子电连接的第一区域10X内,通过形成正极侧连接部14X而使所有的正极经由各正极侧连接接头13X彼此连接,另外,通过形成负极侧连接部24X而使所有的负极经由负极侧连接接头23X彼此连接。即,通过形成单一的正极侧连接部14X来使所有的正极彼此连接,因此,能够使各正极间的电连接稳定。另外,通过形成单一的负极侧连接部24X来使所有的负极彼此连接,因此,能够使各负极间的电连接稳定。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在所有的电极使电池反应稳定地产生,因此能够提高电池特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一个正极1A2能够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外部端子30a电连接。例如,在第二区域10Y内仅使单一的正极1A2与外部端子电连接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能够将正极侧引出接头13Y不经由正极侧引出部而与正极侧集电引线40a直接连接,能够相对地简化经由该正极侧集电引线40a进行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与外部端子30a的电连接,即正极1A2与外部端子30a的电连接。另外,同样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一个负极2A2能够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外部端子30b电连接。例如,在第二区域10Y内仅使单一的负极2A2与外部端子电连接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能够将负极侧引出接头23Y不经由负极侧引出部而与负极侧集电引线40b直接连接,因此能够相对地简化经由该负极侧集电引线40b进行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与外部端子30b的电连接,即负极2A2与外部端子30b的电连接。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二区域10Y仅使单一的正极1A2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与外部端子30a电连接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正极的电阻过度降低。由此,能够抑制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内部短路时等产生的发热,由此能够提高上述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例如如图7以及图8所示,对于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两个正极,作为一个例子,也可以通过将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的正极1A2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各自相互接合而形成正极侧引出部14Y。具体而言,正极侧引出部14Y通过例如图8所示地将正极侧引出接头13Y的各个端部彼此作为整体接合成为一束而形成的。作为接合方法,不特别限定,可列举出激光焊接、超音波焊接等。
在一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正极侧引出部14Y的形成区域中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的一部分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外部端子30a电连接。例如,正极侧引出部14Y的形成区域中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的一部分也可以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设于第一阶梯部20a的端部侧面20a2的”外部端子30a电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正极侧引出部14Y的形成区域中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的一部分不需要一定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外部端子30a电连接。例如,以形成有正极侧引出部14Y为前提,也可以构成为,使正极侧引出部14Y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中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的一部分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外部端子30a电连接。进而,正极侧引出接头13Y的一部分不限定于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40a与外部端子30a连接。例如,正极侧引出接头13Y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具有外部端子的功能的正极侧集电引线连接。
同样地,例如如图7以及图9所示,对于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两个负极,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将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的负极2A2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各自相互接合而形成负极侧引出部24Y。具体而言,负极侧引出部24Y是通过例如图7所示地将负极侧引出接头23Y各个端部彼此作为整体接合成为一束而形成的。作为接合方法,不特别限定,可列举出激光焊接、超音波焊接等。
在一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负极侧引出部24Y的形成区域中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的一部分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外部端子30b电连接。例如,负极侧引出部24Y的形成区域中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的一部分也可以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设于第一阶梯部20a的端部侧面20a2的”外部端子30b电连接。需要注意的是,负极侧引出部24Y的形成区域中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的一部分不需要一定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外部端子30b电连接。例如,以形成有负极侧引出部24Y为前提,也可以构成为,负极侧引出部24Y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中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的一部分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外部端子30b电连接。进而,负极侧引出接头23Y的一部分不限定于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40b与外部端子30b连接。例如,负极侧引出接头23Y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具有外部端子的功能的负极侧集电引线连接。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电极组装体10的第一区域10X所有的正极侧连接接头13X通过形成正极侧连接部14X而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为了经由与位于第二区域10Y的正极侧引出部14Y接合的正极侧集电引线40a而与正极侧外部端子30a电连接,需要使至少两个正极在俯视下具有正极侧连接接头13X和正极侧引出接头13Y这两者。同样地,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电极组装体10的第一区域10X所有的负极侧连接接头23X通过形成负极侧连接部24X而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为了经由与位于第二区域10Y的负极侧引出部24Y接合的负极侧集电引线40b而与负极侧外部端子30b电连接,需要使至少两个负极在俯视下具有负极侧连接接头23X和负极侧引出接头23Y这两者。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本方式中,为了使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两个正极1A2的正极侧引出接头13Y经由正极侧引出部14Y而与外部端子30a电连接,与在第二区域10Y内仅使单一的正极1A2与外部端子30a电气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阻集中施加于一个正极。另外,同样地,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本方式中,为了使第二区域10Y内的至少两个负极2A2的负极侧引出接头23Y经由负极侧引出部24Y而与外部端子30b电连接,与在第二区域10Y内仅使单一的负极2A2与外部端子30b电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阻集中施加于一个负极。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相对减小作为整体而言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100产生的电阻。
在一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7所示,优选为,正极侧连接部14X以及负极侧连接部24X、正极侧引出部14Y以及负极侧引出部24Y构成为分别仅配置在外装体20内的一侧。
当采用上述的结构时,例如,与正极侧连接部14X和正极侧引出部14Y配置于电极组装体10的一侧,且负极侧连接部24X和负极侧引出部24Y配置于电极组装体10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相比,由于例如在电极组装体10的另一侧不存在负极侧连接部24X和负极侧引出部24Y,因此能够相对地减小俯视下电极组装体10的宽度尺寸。因此,由于上述电极组装体10的宽度尺寸的相对减小,能够相对地减小将电极组装体10收容于内部的外装体20的尺寸。即,能够相对地减小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100的尺寸。
如上所述,基于包括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和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的电极组装体10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只要电极组装体在剖视下具有阶梯差构造即可,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
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采用包括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电极组装体10’的结构。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是层叠有多层包括正极1A1’、负极2A1’以及隔膜3A1’的单位电极单元而成的。另一方面,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B1’是将包括正极1B1’、负极2B1’以及隔膜3B1’的电极单元卷绕成辊状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列举一个例子,在电极组装体10’中,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B1以在剖视下具有比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并且以位于该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的下方的方式与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相互接触。
不限定于此,在进一步其他方式中,也可以是,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以在剖视下具有比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并且以位于该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下方的方式与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相互接触。
在进一步其他方式中,电极组装体也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卷绕构造型的副电极组装体(未图示)。例如,电极组装体也可以具有第一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以及第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第一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以及第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都是将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隔膜的电极单元卷绕成辊状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列举一个例子,在电极组装体中,也可以是,第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在剖视下以具有比第一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并且以位于第一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下方的方式与第一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相互接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与具有至少两个平面层叠构造型的副电极组装体的方式中(参照图3)阐述的内容重复,因此避免详细的说明,只要电极组装体在剖视下具有阶梯差构造,在电极组装体具有至少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方式(参照图10)中,从以下两个观点来看也优选采用特征性的结构。具体而言,在上述方式中,从“避免外部端子的设置部位被限定于外装体20的第二阶梯部20b侧,由此提高外部端子的设置的自由度”的观点以及“使电池反应在所有的电极稳定地产生,由此提高电池特性”的观点来看,也优选采用以下的结构。
具体而言,优选为,在剖视下,电极组装体10’的由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内的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的正极1A1’和第一区域内的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B1’的正极1B1’构成的所有的正极所分别包括的正极侧连接接头各自通过形成正极侧连接部而彼此连接。另外,并且优选为,电极组装体10’的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内的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B1’的正极1B1’所包括的正极侧引出接头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与正极侧外部端子30a(例如参照图1)电连接。同样地,优选为,在剖视下,电极组装体10’的由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内的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的负极2A1’和第一区域内的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B1’的负极2B1’构成的所有的负极所分别包括的负极侧连接接头各自通过形成负极侧连接部而彼此连接。另外,并且优选为,电极组装体10’的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内的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B1’的负极2B1’所包括的负极侧引出接头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与负极侧外部端子30b(例如参照图1)电连接。
同样地,从上述两个观点来看,在电极组装体在剖视下具有宽度尺寸彼此不同的至少两个卷绕构造型的副电极组装体的方式(未图示)中,也优选采用特征性的结构。具体而言,优选为,在剖视下,电极组装体的由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正极和第一区域内的第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正极构成的所有的正极所分别包括的正极侧连接接头各自通过形成正极侧连接部而彼此连接。另外,并且优选为,电极组装体的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内的第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正极所包括的正极侧引出接头经由正极侧集电引线与正极侧外部端子30a(例如参照图1)电连接。同样地,优选为,在剖视下,电极组装体的由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负极和第一区域内的第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负极构成的所有的负极所分别包括的负极侧连接接头各自通过形成负极侧连接部而彼此连接。另外,优选为,与此同时地电极组装体的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内的第二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的负极所包括的负极侧引出接头经由负极侧集电引线与负极侧外部端子30b(例如参照图1)电连接。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能够用于设想蓄电的各种各样的领域。虽然只是例示,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特别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用于如下领域:使用移动设备等的电气·信息·通信领域(例如、便携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及数码相机、活动量计、ARM计算机、电子纸等移动设备领域)、家庭·小型工业用途(例如、电动工具、高尔夫球杆用推车、家庭用·护理用·工业用机器人的领域)、大型工业用途(例如、叉车、升降机、港湾起重机的领域)、交通系统领域(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力汽车、公共汽车、电车、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领域)、电力系统用途(例如、各种发电、负载调节器、智能电网、通用家庭设置型蓄电系统等领域)以及、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领域、宇宙·深海用途(例如、宇宙探测器、潜水调查船等领域)等。
附图标记说明
1…正极;2…负极;3…隔膜;1A…正极;2A…负极;3A…隔膜;1A1…正极;2A1…负极;3A1…隔膜;1A1’…正极;2A1’…负极;3A1’…隔膜;1A2…正极;2A2…负极;3A2…隔膜;1B…正极;2B…负极;3B…隔膜;1B1’…正极;2B1’…负极;3B1’…隔膜;10…电极组装体;10X…电极组装体的第一区域;10Y…电极组装体的第二区域;10A…平面层叠构造型电极组装体;10A1…第一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1’…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A2…第二平面层叠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0B1’…卷绕构造型副电极组装体;11…正极集电体;12…正极材料层;13…正极侧引出接头;13X…正极侧连接接头;13Y…正极侧引出接头;14X…正极侧连接部;14X1…第一正极侧连接部;14X2…第二正极侧连接部;14Y…正极侧引出部;14Y1…第一正极侧引出部;14Y2…第二正极侧引出部;20…外装体;20a…外装体的第一阶梯部;20a1…第一阶梯部的上表面;20a2…第一阶梯部的端部侧面;20b…外装体的第二阶梯部;20b1…第二阶梯部的上表面;20b2…阶梯差面;21…负极集电体;22…负极材料层;23…负极侧引出接头;23X…负极侧连接接头;23Y…负极侧引出接头;24X…负极侧连接部;24X1…第一负极侧连接部;24X2…第二负极侧连接部;24Y…负极侧引出部;24Y1…第一负极侧引出部;24Y2…第二负极侧引出部;30…外部端子;30a…正极侧外部端子;30b…负极侧外部端子;40a…正极侧集电引线;40b…负极侧集电引线;100…二次电池;W1…第一阶梯部的上表面的宽度尺寸;W2…第二阶梯部的上表面的宽度尺寸;W3…阶梯差面的宽度尺寸;h1…第一阶梯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尺寸;h2…第二阶梯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尺寸;h3…阶梯差面的高度尺寸;θ…阶梯差面与第一阶梯部的上表面之间的角度。

Claims (18)

1.一种二次电池,电极组装体和电解质收容于外装体,所述电极组装体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配置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其中,
所述电极组装体具备阶梯差构造,所述阶梯差构造包括在剖视下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且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
具备所述阶梯差构造的所述电极组装体具备正极侧连接部和负极侧连接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正极侧连接部将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有的所述正极的正极侧连接接头各自彼此连接,所述负极侧连接部将所述第一区域内所有的所述负极的负极侧连接接头各自彼此连接,
并且,所述第二区域内至少一个所述正极的正极侧引出接头和至少一个所述负极的负极侧引出接头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与外部端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正极侧引出部和负极侧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与所述外部端子电连接,所述正极侧引出部将所述第二区域内至少两个所述正极的所述正极侧引出接头各自彼此连接,所述负极侧引出部将所述第二区域内至少两个所述负极的所述负极侧引出接头各自彼此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正极在俯视下分别具有所述正极侧连接接头和所述正极侧引出接头,并且,至少一个所述负极在俯视下分别具有所述负极侧连接接头和所述负极侧引出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侧连接部和所述负极侧连接部仅配置在所述外装体内的一侧,所述正极侧引出部和所述负极侧引出部仅配置在所述外装体内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侧引出部与单一的正极侧的所述外部端子电连接,并且所述负极侧引出部与单一的负极侧的所述外部端子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外装体具备彼此连续且上表面的高度彼此不同的至少两个阶梯部,
在高度相对较低的低阶梯部的上表面和与所述低阶梯部连续且高度相对较高的高阶梯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阶梯差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阶梯差面构成所述高阶梯部的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低阶梯部的所述上表面以在相对于所述阶梯差面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与所述阶梯差面连续。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外部端子构成为暴露于所述低阶梯部的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包括所述正极、所述负极以及所述隔膜的多个电极单元层叠成平面状的平面层叠构造。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包括所述正极、所述负极以及所述隔膜的电极单元卷绕成辊状的卷绕构造。
12.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10的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组装体通过所述平面层叠构造和所述卷绕构造的组合而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低阶梯部的所述上表面上能够配置基板,
所述外部端子构成为能够经由配线与在所述低阶梯部的所述上表面上配置的所述基板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基板是刚性基板或柔性基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基板是保护电路基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具有能够对锂离子进行吸收释放的层。
17.一种设备,包括:
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以及
配置于所述低阶梯部的所述上表面上的所述基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设备是移动设备。
CN201780076356.5A 2017-01-13 2017-12-14 二次电池 Active CN110088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4477 2017-01-13
JP2017004477 2017-01-13
PCT/JP2017/044966 WO2018131377A1 (ja) 2017-01-13 2017-12-14 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8967A true CN110088967A (zh) 2019-08-02
CN110088967B CN110088967B (zh) 2022-07-22

Family

ID=62839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6356.5A Active CN110088967B (zh) 2017-01-13 2017-12-14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7493B2 (zh)
JP (1) JP6773133B2 (zh)
CN (1) CN110088967B (zh)
WO (1) WO20181313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8634B2 (ja) * 2016-12-06 2021-06-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05561A1 (en) * 1999-12-09 2001-06-28 Kazuo Yamada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using it
CN1830114A (zh) * 2003-07-31 2006-09-06 Nec拉米利翁能源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1175905A (ja) * 2010-02-25 2011-09-08 Kyocera Corp 全固体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3474703A (zh) * 2013-09-12 2013-12-2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
CN203377340U (zh) * 2013-08-16 2014-01-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
CN103765665A (zh) * 2012-05-25 2014-04-30 Lg化学株式会社 具有阶梯式部分的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电池组和装置
CN104221200A (zh) * 2012-04-09 2014-12-17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4303332A (zh) * 2012-04-05 2015-01-21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阶梯状结构的电池单体
CN104885255A (zh) * 2013-03-04 2015-09-02 株式会社Lg化学 设有切口部分的电池单体和包括该电池单体的电池组
KR20150134683A (ko) * 2014-05-22 2015-12-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계단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에 대응하는 트리밍부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지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JP2015536530A (ja) * 2013-02-13 2015-12-21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ずれた配列構造の電極組立体を含む電池セル
US20160020434A1 (en) * 2013-04-11 2016-01-21 Lg Chem, Ltd. Battery cell having round corner
KR20160028730A (ko) * 2014-09-04 2016-03-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기본 단위체 제조 장치 및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9439B2 (ja) 2003-03-03 2006-06-21 Necラミリオン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積層型組電池
US7592097B2 (en) * 2004-04-26 2009-09-22 Greatbatch Ltd. Electrochemical cell designs with anode plates and connections which facilitate heat dissipation
JP5114036B2 (ja) * 2006-09-08 2013-01-09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8234870A (ja) * 2007-03-16 2008-10-02 Toyota Motor Corp バッテリの車両搭載構造
JP4784687B2 (ja) * 2009-10-09 2011-10-0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扁平型電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KR101385732B1 (ko) * 2012-11-22 2014-04-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장의 길이가 동일하고 전폭의 길이가 상이한 전극 유닛들로 이루어진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디바이스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05561A1 (en) * 1999-12-09 2001-06-28 Kazuo Yamada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using it
CN1830114A (zh) * 2003-07-31 2006-09-06 Nec拉米利翁能源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1175905A (ja) * 2010-02-25 2011-09-08 Kyocera Corp 全固体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4303332A (zh) * 2012-04-05 2015-01-21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阶梯状结构的电池单体
CN104221200A (zh) * 2012-04-09 2014-12-17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3765665A (zh) * 2012-05-25 2014-04-30 Lg化学株式会社 具有阶梯式部分的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电池组和装置
JP2015536530A (ja) * 2013-02-13 2015-12-21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ずれた配列構造の電極組立体を含む電池セル
CN104885255A (zh) * 2013-03-04 2015-09-02 株式会社Lg化学 设有切口部分的电池单体和包括该电池单体的电池组
US20160020434A1 (en) * 2013-04-11 2016-01-21 Lg Chem, Ltd. Battery cell having round corner
CN203377340U (zh) * 2013-08-16 2014-01-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
CN103474703A (zh) * 2013-09-12 2013-12-2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
KR20150134683A (ko) * 2014-05-22 2015-12-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계단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에 대응하는 트리밍부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지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KR20160028730A (ko) * 2014-09-04 2016-03-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기본 단위체 제조 장치 및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73286A1 (en) 2019-09-05
JPWO2018131377A1 (ja) 2019-06-27
WO2018131377A1 (ja) 2018-07-19
JP6773133B2 (ja) 2020-10-21
US11387493B2 (en) 2022-07-12
CN110088967B (zh) 2022-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9541B (zh) 电极组件和包含其的电化学电池
US1055385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2646844B (zh) 二次电池
CN106063003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组电池及电池包
JP2013016375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230129592A (ko) 2차 전지 및 그 제작 방법
CN107925137A (zh) 包括含有气体吸附剂的电极引线的电池单元
JP5327020B2 (ja) 全固体電池
CN110462873A (zh) 二次电池
CN207818629U (zh) 袋型二次电池
KR101794939B1 (ko) 서로 다른 크기의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10024171A (zh) 二次电池
JP2019016494A (ja) 積層電極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0088967A (zh) 二次电池
WO2022070565A1 (ja) 二次電池
CN110050376A (zh) 二次电池
US1141124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0036501B (zh) 二次电池
KR101526513B1 (ko) 권취형 이차전지 전극 조립체가 직렬 및/또는 병렬로 연결된 일체형 이차전지
KR20180003830A (ko) 높은 에너지 밀도를 가진 전기화학 에너지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722663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KR20150045240A (ko) 에너지 밀도가 향상된 배터리 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립 이차전지
WO2023079974A1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WO2022168502A1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8181705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