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6668A - 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6668A
CN110086668A CN201910351345.4A CN201910351345A CN110086668A CN 110086668 A CN110086668 A CN 110086668A CN 201910351345 A CN201910351345 A CN 201910351345A CN 110086668 A CN110086668 A CN 1100866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 file
host
standb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513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86668B (zh
Inventor
朱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P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P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P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P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5134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866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86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6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6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66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76Aspects of the degree of configuration auto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3Assignment of logical groups to network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04L67/025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for remote control or remote 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6Markers for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a particular session, e.g. session cookie or URL-en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2866Architectures; Arrangements
    • H04L67/30Profiles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应用于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双主控环境下包括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所述方法包括:重启前,第一设备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重启后,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预设策略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本说明书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避免因在设备重启前对配置文件进行转移,而造成的配置文件丢失或损坏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计算机网络配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双主控环境:双主控备份,可视为部署两台防火墙,通过冗余设备管理协议(RDMP,Redundancy Device Management Protocol)完成防火墙的主备状态的协商。在确定主备防火墙后,由主防火墙进行业务的转发,而备防火墙处于监控状态,同时主防火墙会定时向备防火墙发送状态信息和需要备份的信息。当主防火墙出现故障后,备防火墙会及时接替主防火墙上的业务。当然,双主控备份,也可以视为一主机和一备机,其中,主机在双主控环境中进行业务转发,备机在双主控环境中处于监控状态,准备随时接替主机。
主机和/或备机的全部配置文件信息都保存在其对应设备的配置文件压缩包内。配置文件压缩包是使用一些加密算法压缩成的一种二进制格式文件,各个模块配置文件不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保存设备全部模块的全部配置文件,主机或备机允许用户同时保存多个配置文件压缩包,配置文件压缩包支持从设备中导出、导入、以及切换。
配置文件切换是指将设备当前配置回退或切换到指定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配置状态。因为配置文件需要设备重启后才能生效,所以配置文件切换后设备后自动重启。
随着网络规模变大,网络设备的配置也越来越多。在双主控环境中,若要对设备进行配置文件切换,则需要将主机和备机同步进行配置文件的切换,以此保证配置文件切换后,主机与备机的配置相同。若手动进行设备的配置切换,其效率较低且配置过程中易出现各种故障。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配置文件切换的方法以及系统。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应用于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双主控环境下包括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所述方法包括:
重启前,第一设备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
重启后,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应用于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双主控环境下包括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所述方法包括:
重启前,第二设备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
重启后,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文件切换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所述第一设备和/或所述第二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系统包括:
重启前,第一设备设置配置文件标记,重启后,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第一设备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重启前,第二设备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
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分别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分别对应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通过在原主机(第一设备)上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使得原主机在重启之后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之前,根据设置的配置文件切换标记,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以完成后续的配置切换和/或对备机的配置,如此,即可避免因在设备重启前对配置文件进行转移,而造成的配置文件丢失或损坏等问题。且在未发生主备倒换时,原备机(第二设备)接收原主机的配置,在重启前也不用进行配置文件的转移,这样部分避免了第二设备(原备机)重启很慢,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相互等待而难以启动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主控环境下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主控环境下配置文件切换异常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主控环境下发生主备倒换时配置文件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应用于第一设备的配置文件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应用于第二设备的配置文件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主控环境下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主控环境下发生主备倒换时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接下来对本说明书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双主控环境下,对主机和备机进行配置文件的同步切换时,相关技术中,在重启前,主机和备机通过配置文件的切换,将主机和/或备机的指定目录下的配置文件由第一配置文件切换为第二配置文件,也就是说,主机和/或备机分别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解压得到的第二配置文件保存至主机或备机的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主机和/或备机存储有多个配置文件压缩包。在重启后,主机或备机都进入同步配置阶段,主机基于第二配置文件对本机(主机)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当接收到备机的请求配置消息时,主机将第二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发送给备机,同样,备机基于第二配置文件对本机(备机)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继续重启,即可同步完成配置文件的切换动作。
图1是相关技术中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主控环境下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双主控坏境下,包括有作为主备用的第一设备1以及第二设备2,在进行配置文件切换动作之前,所述第一设备1作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2作为备机。应用于第一设备1(主机)时,所述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101、第一设备(主机)执行配置文件切换;即主机接收用户服务器的命令后,执行配置文件切换的动作。
步骤102、第一设备(主机)发送配置切换报文给备机,其中,所述配置切换报文中包括有控制第二设备2(备机)执行配置文件切换的命令信息。
步骤103、第一设备(主机)继续执行配置切换动作;
步骤104、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文件到第一设备(主机)的指定目录;即主机由第一配置切换为第二配置时,在配置文件转移阶段,需要将第二配置对应的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解压到第一设备的指定文件目录下,这样在重启后,方可将主机重新配置为所述第二配置。
步骤105、第一设备1重启;
步骤106、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重新基于预设策略选举主备机。
步骤107、判断对端设备(第二设备2)是否已重启;
步骤108、判断对端设备(第二设备2)是否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若否,则执行步骤109,若是,则执行步骤110;
步骤109、继续等待,直至对端设备(第二设备2)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执行步骤110;
步骤110、本机(第一设备1)选为主机,接收备机发送的请求配置消息;
步骤111、主机向备机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其中,配置参数信息包括有用于实现主备机同步配置的参数信息;
步骤112、主机(第一设备1)继续重启;
步骤113、主机(第一设备1)配置文件切换完成。
相应的,在双主控环境下,主备正常进行配置切换时,应用于第二设备2(备机)时,所述配置文件切换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201、第二设备(备机)接收所述配置切换报文;
步骤202、根据所述配置切换报文,所述备机执行配置切换动作;
步骤203、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第二设备2(备机)的指定目录。由于在正常进行配置切换过程中,不发生主备倒换(若主机重启前业务进程比较多,可能导致主机重启过慢,备机比主机提前重启并提前到达同步配置阶段,此时则会发生主备倒换,原备机转换为主机,原主机转换为备机)时,备机在同步配置阶段,同样会接收主机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信息,并将其存储至指定目录。也就是说在不发生主备倒换时,备机指定目录下两次写入待配置的配置文件,而此处的步骤203,尽管在同步配置阶段,还会将主机发送的配置文件保存至指定目录,备机也要将配置文件提前移动至指定目录,一是为了防止发生主备倒换时,原备机(选为主机)没有相应的配置文件,而不能完成主备机的配置切换过程;二是为了避免备机在同步配置阶段时配置丢失。
步骤204、第二设备重启;
步骤205、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选举主备机;
步骤206、对端设备(第一设备1)是否已经重启;若是,则执行步骤207;
步骤207、对端设备(第一设备1)是否已经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若是,则执行步骤208;
其中,由于在双主控环境下,主备机在正常进行配置切换时,不发生主备倒换(也就是说主机先于备机进行重启,主机快速的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之后过一短暂时间,备机也快速的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时,当备机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时,主机(第一设备1)也已经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
步骤208、第二设备依旧选为备机,向主机发送请求配置消息,以请求主机进行配置;
步骤209、当主机接收到所述请求配置消息后,向备机发送主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此时,备机则接收主机(第一设备1)发送的主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将配置文件保存到指定目录,进行备机配置;
步骤210、备机(第二设备2)继续重启;
步骤211、备机配置文件切换完成。
由图1所示,无论是此时作为主机的第一设备或是作为备机的第二设备,其都执行步骤“将配置文件转移到指定目录”,且该步骤都是在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重新启动之前;也就是说,设备未重新启动之前,将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的指定目录下的第一配置文件压缩包中全部文件替换为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全部文件,以实现由第一配置切换为第二配置。而此时,由于设备未重新启动仍处于运行状态,可能存在用户对指定目录下的第一配置文件压缩包中对应的部分文件(数据库文件)进行读或写的操作,而此时贸然的对所述第一配置文件压缩包对应的全部文件进行移动或替换,极有可能造成被操作的所述部分文件被损坏或丢失。
且由于备机在重启前要进行步骤203(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第二设备2(备机)的指定目录)的操作,一般来说,备机执行移动配置文件这一步骤可能耗时较长,这样就导致当主机(第一设备1)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时,备机(第二设备2)因未完成配置文件的移动而没有重启,此时依据主备机选举策略,原主机(第一设备1)会被选为备机,来等待对端设备(第二设备2)重启;当原备机(第二设备2)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发现对端设备(第一设备1)已经处于同步配置阶段,故将本机继续保持为备机(第二设备2),来等待对端设备(第一设备1)的配置。如此,则造成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相互等待对端设备对本机进行配置,从而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不能够正常启动,完成配置切换。此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即为配置文件切换异常的情形。应用于第一设备1时,所述配置文件切换异常时对应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101至步骤106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步骤101-步骤106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107、对端设备(第二设备2)是否重启,若否,则执行步骤121;
步骤121、由于对端设备(第二设备2)进行配置文件转移需耗费较长时间,故当本机(第一设备)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时,第二设备还未重启;此时,执行步骤121,将本机(第一设备,原为主机)选为备机,向对端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
步骤122、持续等待,等待对端设备重启;
步骤123、等待主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相应的,在双主控环境下,当主备配置文件切换异常,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相互等待时,应用于第二设备2(原备机),所述配置文件切换异常时对应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201至步骤207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步骤201-步骤207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208、选为备机(第二设备),向主机发送请求配置消息;此时,第一设备(原主机)在第二设备(原备机)重启前,就进入了同步配置阶段被选为了备机;原备机(第二设备)由于对端设备(第一设备)先启动到了同步配置阶段,而依据被选为备机(第二设备);
步骤220、等待主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如此,则造成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相互等待对端设备对本机进行配置,从而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不能够正常启动,完成配置切换。
由此可见,对于第一设备(原主机)而言,在重启前将配置文件移动到本机的指定目录时,可能存在用户对指定目录下的原配置文件的读或写,如果此时直接执行配置文件的移动,可能造成原配置文件的数据丢失或损坏。对于第二设备(原备机)而言,在重启前同样需要将配置文件移动早本机的指定目录,这就可能会出现第二设备(原备机)重启很慢,在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时第二设备依旧未重启,而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造成相互等待而难以启动完成配置文件切换过程。
尽管可能存在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第一设备(原主机)与第二设备(原备机)依旧需要在本机重启前将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的目录下,以此保证在未发生主备倒换时配置文件正常切换,以及在发生主备倒换时,同样能完成配置文件的正常切换。其中,在发生主备倒换时,如图3所示,应用于第一设备1(原主机),所述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101至步骤106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步骤101-步骤106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107、对端设备(第二设备2)是否重启,若是,则执行步骤108;
步骤108、对端设备是否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若是,则执行步骤131;
步骤131、将本机(第一设备1)选为备机,向主机发送请求配置消息;
步骤132、接收主机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进行配置;
步骤133、本机继续重启;
步骤134、配置文件切换完成。
相应的,在双主控环境下,当主备发送倒换时,第一设备由原主机切换为备机的情形上述已阐明,接下来,对第二设备由原备机切换为主机的情形做具体描述。在发生主备倒换时,应用于第二设备2(原备机),所述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201-步骤205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步骤201-步骤205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206、对端设备是否已重启,若否,则执行步骤231;
步骤231、选为主机,等待备机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此处由于原主机业务进程多,原备机都已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但原主机仍未重启,故原备机(第二设备)被选为主机,等待被选的备机(第一设备)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
步骤232、接收备机发送的请求配置消息;
步骤233、向备机发送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由于主机(第二设备或原备机)在重启之前指定目录下也写入了配置文件,故其被选为主机时,也可以对被选为备机的第一设备进行配置文件切换配置;
步骤234、本机(第二设备)继续重启;
步骤235、本机(第二设备)配置文件切换完成。
由此可见,由于在重启前,第一设备(原主机)与第二设备(原备机)都将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的目录下,那么在同步配置阶段,即使发生主备倒换,依旧能实现主机与备机的配置文件的正常切换。但是不可避免的,在重启前将配置文件移动到本机的指定目录时,主机可能存在用户对指定目录下的原配置文件的读或写,如果此时直接执行配置文件的移动,可能造成主机上原配置文件的数据丢失或损坏。而在重启前同样需要将配置文件移动到本机的指定目录,这就可能会出现第二设备(原备机)重启很慢,在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时第二设备依旧未重启,而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造成相互等待而难以启动完成配置文件切换过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双主控环境下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应用于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双主控环境下包括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原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原为备机),所述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401、重启前,第一设备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
步骤402、重启后,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步骤403、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包括:检测到第二设备未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则第一设备被选为主机,等待所述第二设备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接收被选为备机的第二设备发送的请求配置消息;向被选为备机的第二设备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图6为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主控环境下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双主控坏境下,同样包括有作为主备用的第一设备1以及第二设备2,在进行配置文件切换动作之前,所述第一设备1作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2作为备机。当主备机未发生倒换时,如图6左侧,应用于第一设备(主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的所述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101、主机开始执行配置文件切换动作;
步骤102、主机发送配置切换报文给备机;
步骤103、主机继续执行配置切换动作;
其中,所述步骤101-103与前述步骤101-103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141、在设备重启前,给主机(第一设备1)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该步骤中设置的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用于标识该设备为主机,在重启后,提示设备将指定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
步骤105、第一设备重启;
步骤142、根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设备指定目录下。同样的,由第一配置切换为第二配置时,通过检测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确认设备为主机,则提示主机在重启后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解压并移动到指定目录下;
步骤106、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选举主备机;
步骤107、对端设备(第二设备)是否已重启,若已重启,则执行步骤108;其中,由于对端设备(第二设备)在重启前不用进行配置文件转移,故重启也较快,一般来说,第一设备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时,第二设备也已重启;故对端设备(第二设备)未重启的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如此,也避免了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取为备机而导致双备机等待难以启动的情况的发生;
步骤108、对端设备(第二设备)是否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若否,则执行步骤109;若是,则执行步骤110;
步骤109、第一设备被选为主机,继续等待第二设备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
步骤110、第一设备已被或被选为主机,接收备机(第二设备)发送的请求配置消息;
接下来的步骤111至步骤113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步骤111-步骤113相同,故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如图5所示,应用于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双主控环境下包括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原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原为备机,所述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501、重启前,第二设备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
步骤502、重启后,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包括:检测到第一设备因先于第二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已被选为主机时,所述第二设备被选为备机,待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向第一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然后接收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与所述实施例对应,当主备机未发生倒换时,如图6右侧,应用于第二设备2(被选为备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的所述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201、第二设备(原备机)接收所述配置切换报文;
步骤202、第二设备(原备机)执行配置切换动作;
步骤241、在设备重启前,给原备机(第二设备2)上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在所述步骤中,设置的所述请求配置标记用于标识该设备为备机,在设备重启后,若发生主备倒换即本机被选为主机后,本机(即第二设备)根据所述请求配置标记,将指定配置文件移动到本机的指定目录下,以保证主备倒换时,也能完成正常的配置文件切换过程;
步骤204、第二设备2重启;
步骤205、第二设备2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选举主备机;
接下来的步骤206至步骤211与前述图1对应实施例所述的步骤206-步骤211相同,故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描述为第一设备(原主机)与第二设备(原备机)在未发生主备倒换时,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同步配置文件切换的流程示意图。其中,由图6所示,所述第一设备(原主机)由于设置了配置文件切换标记,在第一设备重启后,才执行“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也就是说,第一设备(主机)是在本机重新启动之后,将第一设备指定目录下的第一配置文件压缩包中全部文件替换为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全部文件,以实现由第一配置切换为第二配置。而此时,由于设备已重新启动即不处于运行状态,不存在用户对指定目录下的第一配置文件压缩包中对应的部分文件(数据库文件)进行读或写的操作,此时即使对所述第一配置文件压缩包对应的全部文件进行移动或替换,也不会造成所述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文件损坏或丢失。
在未发生主备倒换时,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同步配置文件切换流程中,第二设备(原备机)在重启之前,并不存在步骤“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所述第二设备(原备机)获取所述配置文件是通过主备机同步配置阶段由主机发送给备机所述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而得到,故第二设备在重启之前,不需要进行配置文件的转移,这样,就部分避免了第二设备(原备机)重启很慢,在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时第二设备依旧未重启,而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造成相互等待而难以启动的情形发生,提高了主备机在配置文件切换过程中的切换成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还包括:检测到第二设备因先于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而被选为主机时,所述第一设备则被选为备机,向第二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接收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如图7所示,图7为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主控环境下另一种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流程示意图。此图所示情形与所述实施例对应,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发生了主备倒换,也就是说,在进行配置文件切换动作之前,所述第一设备1原为主机,第二设备2原为备机;在完成配置文件切换动作之后或在同步配置阶段进行主备选举后,第一设备1被选举为备机,第二设备2被选举为主机。
故当主备机发生主备倒换时,如图7左侧所示,应用于第一设备(原主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的所述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101至步骤103,其中所述步骤101-103在前述实施例已有描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141、在设备重启前,给原主机(第一设备1)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该步骤在图4对应情形下已经描述清楚,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105、第一设备重启;
步骤142、根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设备指定目录下。同样,该步骤已在前述有过阐述,在此不在赘述;
步骤106、第一设备(原备机)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选举主备机;
步骤107、判断对端设备是否已重启,若已重启,执行步骤108;
步骤108、判断对端设备是否已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若是,则执行步骤151;
其中,主备机发生主备倒换对应的客观情形为:第一设备(原主机)由于业务数据或进程较多,重启以及进行配置文件的移动耗费较长时间,而第二设备(原备机)由于不需要进行配置文件的移动,很快的重启进入同步配置阶段,而此时第一设备(原主机)仍旧未重启或未进入同步配置阶段,故将第二设备(原备机)选举为主机,相应的第一设备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时,发现第二设备已早早地到达对应的同步配置阶段且已被选举为主机,故第一设备将本机选举为备机。
步骤151、第一设备将本机选为备机,向主机发送请求配置消息;由于第二设备先于第一设备重启并到达同步配置阶段,故第一设备被选举为备机,执行备机对应的操作;
步骤152、接收主机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即现主机(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至备机,由备机接收;
步骤153、第一设备(现备机)继续重启;
步骤154、第一设备配置文件切换完成。
同样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还包括:检测到第一设备未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则第二设备被选为主机,根据所述请求配置切换标记,所述第二设备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等待所述第一设备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接收被选为备机的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配置消息;向被选为备机的第一设备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与所述实施例对应,当主机和备机发生主备倒换时,如图7右侧所示,应用于第二设备(原备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的所述配置文件正常切换的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201至步骤202,其中,所述步骤201-步骤202在前述实施例已有描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41、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即在设备重启前,给第二设备2(原备机)上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在所述步骤中,设置的所述请求配置标记用于标识该第二设备原为备机,在设备重启后,若发生主备倒换即本机被选为主机后,本机(即第二设备)根据所述请求配置标记,将指定配置文件移动到本机的指定目录下,以保证主备倒换时,也能完成正常的配置文件切换过程;
步骤204、第二设备重启;
步骤205、第二设备2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选举主备机;
步骤206、判断对端设备(第一设备)是否重启,若没有重启,则执行步骤251;若已重启,则执行步骤207;
步骤207、判断对端设备(第一设备)是否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若没有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则执行步骤251;
其中,主备机发生主备倒换对应的客观情形为:第一设备(原主机)由于业务数据或进程较多,重启以及进行配置文件的移动耗费较长时间,而第二设备(原备机)由于不需要进行配置文件的移动,很快的重启进入同步配置阶段,而此时第一设备(原主机)仍旧未重启或未进入同步配置阶段(即步骤206、步骤207),故将第二设备(原备机)选举为主机,相应的第一设备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时,发现第二设备已早早地到达对应的同步配置阶段且已被选举为主机,故第一设备将本机选举为备机。
步骤251、将第二设备由原备机选举为主机,检测设置的请求配置切换标记;由前述步骤241所述可知,本机(即第二设备)根据所述请求配置标记,将指定配置文件移动到本机的指定目录下,以保证主备倒换时,也能完成正常的配置文件切换过程;
步骤252、根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由于第二设备为原备机,在设备重启前或后都没有在指定目录下存入配置切换后的配置文件,故此时,根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的提醒,将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进行配置,这样可方便后续现主机(第二设备)将配置文件发送给现备机(第一设备);
步骤253、等待备机(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接收备机发送的请求配置消息;其中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后,发现对端设备(第二设备)已经早早处于同步配置阶段且被选举为主机了,则第一设备就只能被由原主机选举为备机,并向主机(第二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
步骤254、向备机(第一设备)发送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以配置对端设备(第一设备),完成主机和备机的同步配置切换;
步骤255、第二设备继续重启;
步骤256、配置文件切换完成。
以上描述为第一设备(原主机)与第二设备(原备机)在发生主备倒换时,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同步配置文件切换的流程示意图。由于第二设备在未发生主备倒换时,第二设备不需要主动去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只需要等待主机(第一设备)对其进行配置(发生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即可。而在发生主备倒换时,第二设备被选为主机,则需要第二设备对本机进行配置且将配置文件发给现备机(第一设备),由于在重启前,未对第二设备指定目录下的配置文件进行切换。故在第二设备重启前,(原备机)先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在同步配置阶段,根据这个请求配置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第二设备的指定目录下,以此实现在发生主备倒换,第二设备由原备机转为主机时,对第二设备的配置切换,从而实现让第二设备(现主机)对第一设备(现备机)进行配置,完成双主控环境下的主备配置切换进程。
故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通过在原主机(第一设备)上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使得原主机在重启之后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之前,根据设置的配置文件切换标记,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以完成后续的配置切换和/或对备机的配置,如此,即可避免因在设备重启前对配置文件进行转移,而造成的配置文件丢失或损坏等问题。且在未发生主备倒换时,原备机(第二设备)接收原主机的配置,在重启前也不用进行配置文件的转移,这样部分避免了第二设备(原备机)重启很慢,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相互等待而难以启动的问题。另外,即使在发生主备倒换时,由于原备机(第二设备)在重启前设置有请求配置切换标记,故在重启被选为主机后,则根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以此完成由原备机选为主机的第二设备上的配置文件转移以及切换过程,保证了在发生主备倒换时,依旧可以保证主备机配置文件的成功切换。
与前述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一种配置文件切换系统的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配置文件切换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原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原为备机),所述第一设备和/或所述第二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系统包括:
重启前,第一设备设置配置文件标记,重启后,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第一设备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重启前,第二设备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
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分别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分别对应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分别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分别对应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包括:
当第一设备先于第二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时,所述第一设备被选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被选为备机;
被选为备机的所述第二设备待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时向第一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
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请求配置消息,并向被选为备机的第二设备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被选为备机的所述第二设备接收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实施例对应的技术方案即为图6所示流程图对应的情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分别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分别对应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还包括:
当第二设备先于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时,所述第二设备被选为主机,所述第一设备被选为备机,且根据所述请求配置切换标记,所述第二设备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被选为备机的所述第一设备待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时向第二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
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请求配置消息,并向被选为备机的第一设备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被选为备机的所述第一设备接收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实施例对应的技术方案即为图7所示流程图对应的情形。
上述系统中各个步骤或动作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故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配置文件切换系统,通过在原主机(第一设备)上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使得原主机在重启之后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之前,根据设置的配置文件切换标记,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以完成后续的配置切换和/或对备机的配置,如此,即可避免因在设备重启前对配置文件进行转移,而造成的配置文件丢失或损坏等问题。且在未发生主备倒换时,原备机(第二设备)接收原主机的配置,在重启前也不用进行配置文件的转移,这样部分避免了第二设备(原备机)重启很慢,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都被选为备机而相互等待而难以启动的问题。另外,即使在发生主备倒换时,由于原备机(第二设备)在重启前设置有请求配置切换标记,故在重启被选为主机后,则根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以此完成由原备机选为主机的第二设备上的配置文件转移以及切换过程,保证了在发生主备倒换时,依旧可以保证主备机配置文件的成功切换。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申请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说明书的其它实施方案。本说明书旨在涵盖本说明书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说明书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说明书未申请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说明书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说明书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应用于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双主控环境下包括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所述方法包括:
重启前,设置配置文件切换标记;
重启后,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所述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包括:
检测到第二设备未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则第一设备被选为主机,等待所述第二设备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接收被选为备机的第二设备发送的请求配置消息;
向被选为备机的第二设备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所述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还包括:
检测到第二设备因先于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而被选为主机时,所述第一设备则被选为备机,向第二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
接收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4.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应用于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双主控环境下包括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所述方法包括:
重启前,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
重启后,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包括:
检测到第一设备因先于第二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已被选为主机时,所述第二设备被选为备机,待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向第一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然后接收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包括:
检测到第一设备未重启到同步配置阶段,则第二设备被选为主机,根据所述请求配置切换标记,所述第二设备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等待所述第一设备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接收被选为备机的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配置消息;
向被选为备机的第一设备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7.一种配置文件切换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双主控环境下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已被配置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已被配置为备机,所述第一设备和/或所述第二设备由第一配置切换到第二配置,所述系统包括:
重启前,第一设备设置配置文件标记,重启后,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切换标记,第一设备移动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重启前,第二设备设置请求配置切换标记;
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分别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分别对应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配置文件切换系统,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分别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分别对应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包括:
当第一设备先于第二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时,所述第一设备被选为主机,所述第二设备被选为备机;
被选为备机的所述第二设备待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时向第一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
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请求配置消息,并向被选为备机的第二设备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被选为备机的所述第二设备接收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配置文件切换系统,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分别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基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分别对应的状态以及预设策略重新选举主备机并执行配置文件同步切换还包括:
当第二设备先于第一设备启动到同步配置阶段时,所述第二设备被选为主机,所述第一设备被选为备机,且根据所述请求配置切换标记,所述第二设备将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中的全部配置文件移动到指定目录下,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文件压缩包与所述第二配置对应;
被选为备机的所述第一设备待重启至同步配置阶段时向第二设备发送请求配置消息;
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请求配置消息,并向被选为备机的第一设备发送本机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被选为备机的所述第一设备接收被选为主机的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配置文件和/或配置参数信息。
CN201910351345.4A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00866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51345.4A CN110086668B (zh)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51345.4A CN110086668B (zh)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6668A true CN110086668A (zh) 2019-08-02
CN110086668B CN110086668B (zh) 2022-07-29

Family

ID=67417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51345.4A Active CN110086668B (zh)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8666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0151A (zh) * 2022-07-22 2022-09-20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App启动流程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03874A1 (en) * 2011-02-08 2012-08-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mart substation management
CN106161086A (zh) * 2016-06-23 2016-11-23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主控板重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713025A (zh) * 2016-12-14 2017-05-24 广州市品高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信息同步的网络容灾方法
CN109445988A (zh) * 2018-10-19 2019-03-08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异构容灾方法、装置、系统、服务器和容灾平台
CN109471759A (zh) * 2018-11-21 2019-03-15 北京谷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as双控设备的数据库故障切换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03874A1 (en) * 2011-02-08 2012-08-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mart substation management
CN106161086A (zh) * 2016-06-23 2016-11-23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主控板重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713025A (zh) * 2016-12-14 2017-05-24 广州市品高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信息同步的网络容灾方法
CN109445988A (zh) * 2018-10-19 2019-03-08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异构容灾方法、装置、系统、服务器和容灾平台
CN109471759A (zh) * 2018-11-21 2019-03-15 北京谷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as双控设备的数据库故障切换方法及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0151A (zh) * 2022-07-22 2022-09-20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App启动流程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5080151B (zh) * 2022-07-22 2023-07-14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App启动流程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6668B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26439B (zh) 一种元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744809B (zh) 基于vrrp的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双机热备方法
US7340637B2 (en) Server duplexing method and duplexed server system
CN109151045B (zh) 一种分布式云系统及监控方法
JP2002319963A (ja) 耐故障性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において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を提供する方法
KR100744448B1 (ko) 통신 시스템
WO2011157156A2 (zh) 数据存储系统的操作方法和装置
CN104486319A (zh) 适用于高可用系统的配置文件实时同步方法及其系统
WO2017215502A1 (zh) 云桌面容灾方法、客户端、服务端、云桌面容灾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2394914A (zh) 集群脑裂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905220B (zh) 数据同步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0099084B (zh) 一种保证存储服务可用性的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US20100268687A1 (en) Node system, server switching method, server apparatus, and data takeover method
JP2001043105A (ja) 高可用性計算機システム及び同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バックアップ方法
JP5775473B2 (ja) エッジ装置冗長化システム、切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ッジ装置冗長化方法
CN110086668A (zh) 一种配置文件切换方法及系统
JP5293141B2 (ja) 冗長システム
CN110351122A (zh) 容灾方法、装置、系统与电子设备
CN109951388A (zh) 路由不间断方法和主控板
JP5716460B2 (ja) クラス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8400881B (zh) 基于状态机的消息引擎动态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983997A (zh) 主控服务迁移方法及装置
CN112615944B (zh) 分布式dns主辅同步的方法和系统
JP2012175158A (ja) 呼救済システム及び呼救済方法
CN104133700A (zh) 一种交换、路由设备的双系统切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