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77565A - 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77565A
CN110077565A CN201910342003.6A CN201910342003A CN110077565A CN 110077565 A CN110077565 A CN 110077565A CN 201910342003 A CN201910342003 A CN 201910342003A CN 110077565 A CN110077565 A CN 110077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manned boat
recovery
female port
port
recovery caps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20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77565B (zh
Inventor
杨达梅
赖海清
兰亮
陈豪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65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Design (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 Sixth 0 Fiv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Design (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 Sixth 0 Fiv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Design (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 Sixth 0 Fiv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91034200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775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77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7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77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75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7/00Arrangement of ship-based loading or unloading equipment for cargo or passengers
    • B63B27/16Arrangement of ship-based loading or unloading equipment for cargo or passengers of lifts or hoi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7/00Arrangement of ship-based loading or unloading equipment for cargo or passengers
    • B63B27/29Other loading or unloading equipment involving a continuous action, not provided in groups B63B27/22 - B63B27/28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35/50Vessels or floating structures for aircr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GOFFENSIVE OR DEFENSIVE ARRANGEMENTS ON VESSELS; MINE-LAYING; MINE-SWEEPING; SUBMARINES; AIRCRAFT CARRIERS
    • B63G11/00Aircraft carr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2035/006Unmanned surface vessels, e.g. remotely control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Cleaning Or Clearing Of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REA)
  •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Fuel Tanks Or Sh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海上调度母港包括:母港本体与输送机构。上述海上调度母港工作时,无人船在完成工作或动力能源不足时进行返港,即无人船会朝母港本体的回收舱进行移动。由于回收舱与外界空间相连通,因此,无人船能够直接进入到回收舱中。然后,通过输送机构将位于回收舱内的无人船输送至存储舱进行存储。同时,回收舱能够继续回收海上返港的无人船。相较于通过起重机对无人船进行吊起回收的方式,上述海上调度母港通过回收舱与存储舱实现对无人船的回收储存,即充分利用了母港本体内部的空间,从而能够大大增加海上调度母港对于无人船的回收效率。

Description

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部署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地,随着无人船技术的发展及成熟。将无人船用于海上作业能够克服恶劣环境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在无人船完成工作或动力能源不足时需要对无人船进行回收,此时,传统的回收方式是通过人力操作起重机对无人船进行吊拉。但是起重机所能吊起回收的无人船数量十分有限,因此,传统的回收方式对于无人船的回收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能够提高无人船的回收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上调度母港,包括:
母港本体与输送机构,所述母港本体内部开设有回收舱与存储舱,所述回收舱用于回收无人船,且所述回收舱与外界空间相连通,所述存储舱用于储存所述无人船,所述输送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回收舱相连通,所述输送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储存舱相连通,且所述输送机构用于输送所述无人船。
上述海上调度母港工作时,无人船在完成工作或动力能源不足时进行返港,即无人船会朝母港本体的回收舱进行移动。由于回收舱与外界空间相连通,因此,无人船能够直接进入到回收舱中。然后,通过输送机构将位于回收舱内的无人船输送至存储舱进行存储。同时,回收舱能够继续回收海上返港的无人船。相较于通过起重机对无人船进行吊起回收的方式,上述海上调度母港通过回收舱与存储舱实现对无人船的回收储存,即充分利用了母港本体内部的空间,从而能够大大增加海上调度母港对于无人船的回收效率。
一种调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当无人船进行返港时,回收舱的舱口与无人船相互对位;
无人船进入回收舱后,无人船与输送机构进行装设配合;
无人船在输送机构的带动下进入存储舱进行存储。
上述调度方法在使用时,通过在母港本体上开设回收舱与存储舱。即通过回收舱与存储舱实现对无人船的回收。相较于通过起重机对无人船进行吊起回收的方式,上述调度方法利用了母港本体内部的空间,从而能够大大增加海上调度母港对于无人船的回收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海上调度母港还包括第一无人机存放区、第二无人机存放区与起重机,所述第一无人机存放区开设在所述母港本体内部,所述起重机装设在所述母港本体的甲板上,且所述起重机与所述第一无人机存放区相对应;所述第二无人机存放区位于所述母港本体的甲板上。
海上调度母港还包括第一水密门组与第二水密门组,所述第一水密门组可活动地装设在用于与外界空间相连通的所述回收舱的舱口处,所述第二水密门组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回收舱与所述存储舱的连接处。
所述回收舱内开设有第一布控通道与多条第一回收通道,所述第一水密门组包括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一一对应的多个水密门,所述第一回收通道均与所述第一布控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布控通道朝向所述输送机构。
海上调度母港还包括多个导引部,所述导引部用于容纳所述无人船,所述导引部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一一对应,且所述导引部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朝向水平面的一端相连通。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一牵引件与检修部,所述检修部装设在所述第一布控通道上,所述第一牵引件位于所述回收舱内部,所述第一牵引件用于带动所述无人船在所述第一布控通道或第一回收通道上移动。
所述存储舱内部设有第二牵引件、第二布控通道与多条第二回收通道,多条所述第二回收通道均与所述第二布控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布控通道与所述输送机构相对应。
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升降机与升降通道,所述回收舱与所述存储舱沿所述母港本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开设,所述回收舱与所述存储舱均与所述升降通道相连通,所述升降机带动所述无人船在所述升降通道中进行升降。
所述母港本体的艏部设有第一艏侧推与第二艏侧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母港本体,101、甲板,110、回收舱,111、第一水密门组,112、第一布控通道,113、第一回收通道,114、导引部,120、存储舱,121、第二布控通道,122、第二回收通道,123、第二牵引件,130、第一无人机存放区,140、第二无人机存放区,150、第一艏侧推,200、输送机构,210、第一牵引件,220、检修部,230、升降通道,300、无人船,400、无人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海上调度母港,包括:母港本体100与输送机构200。所述母港本体100内部开设有回收舱110与存储舱120,所述回收舱110用于回收无人船300,且所述回收舱110与外界空间相连通,所述存储舱120用于储存所述无人船300,所述输送机构200的一端与所述回收舱110相连通,所述输送机构200的另一端与所述储存舱相连通,且所述输送机构200用于输送所述无人船300。
上述海上调度母港工作时,无人船300在完成工作或动力能源不足时进行返港,即无人船300会朝母港本体100的回收舱110进行移动。由于回收舱110与外界空间相连通,因此,无人船300能够直接进入到回收舱110中。然后,通过输送机构200将位于回收舱110内的无人船300输送至存储舱120进行存储。同时,回收舱110能够继续回收海上返港的无人船300。相较于通过起重机对无人船300进行吊起回收的方式,上述海上调度母港通过回收舱110与存储舱120实现对无人船的回收储存,即充分利用了母港本体100内部的空间,从而能够大大增加海上调度母港对于无人船300的回收效率。
具体地,根据所需执行的出港任务,母港本体100上会搭载相应型号的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待母港本体100到达指定海域后,会将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派遣出执行任务(海域检测或海域巡逻等)。母港本体100上设有控制中心,能够对派遣出的所有无人机400与无人船300进行监控、指挥调度等。即通过控制中心对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的实时状态进行监控,能够快速对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例如:当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出现损坏时,控制中心会向其发送返港指令,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此时便可停止工作进行返港。由于无人船300在海上作业时,海上环境较为复杂,无人船300受损后,无人船300的受损程度相较于无人机400的受损程度更为严重。此时,控制中心向受损的无人船300发送返港指令,受损严重的无人船300往往无法进行自主返港。因此,在母港本体100上还装设有救援艇,此时控制中心会根据受损无人船300所在位置派遣救援艇进行救援(即依靠救援艇带动受损无人船300完成返港)。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需要在近海海域(指近岸海域外部界限平行向外20海里的海域)执行任务时,此时无需对母港本体100进行移动,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即可实现对近海海域的任务执行。当需要在远海海域(指近海海域外部界限向外一侧的全部海域)执行任务时,根据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实际所能工作的海域范围(即无人机400或无人船300在此范围内工作后,仍能正常返港),母港本体100会首先带动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朝目标海域移动,待目标海域与母港本体100之间的距离满足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的正常工作范围时,停止母港本体100的移动,对母港本体100上的无人机400与无人船300进行派遣执行任务。
进一步地,有时执行任务的周期较长,为了保证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的工作效率。所述母港本体100上还装设有燃油与充电电缆用于为无人机400或无人船300进行能源补充。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在目标海域的续航能力。具体地,用于存放燃油的燃油舱设在所述母港本体100的底部,通过输油管实现对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的燃油补充。考虑到燃油的密度较大,上述燃油舱的布置方式能够增加母港本体100在航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母港本体100出现侧倾现象。更具体地,用于向无人船300或无人机400进行电力输出的充电电缆装设在存储舱120中,在第二水密门组的阻隔下,能够有效地防止回收舱110中的海水进入存储舱120,即避免了充电电缆出现漏电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收舱110的舱口与水平面相持平,从而能够保证海上的无人船300能够直接驶入回收舱110。根据母港本体100在海上的吃水情况,确定存储舱120的开设位置,例如:当母港本体100在海上的吃水较深时,保证回收舱110的舱口与水平面持平后,此时,母港本体100的布置区域大部分位于海下,因此将存储舱120在开设在回收舱110的下方,从而合理利用了母港本体100的布置区域。当母港本体100在海上的吃水较浅时,保证回收舱110的舱口与水平面持平后,此时,母港本体100的布置区域大部分位于海上,因此将存储舱120开设在回收舱110的上方,从而合理地利用了母港本体100的内部空间。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例如:当需要对远海海域进行海下任务执行时,母港本体100配装无人潜水艇,此时,回收舱110的舱口开设在海水水平面以下,从而方便母港本体100对无人潜水艇的回收。
在一个实施例中,海上调度母港还包括第一无人机存放区130、第二无人机存放区140与起重机。所述第一无人机存放区130开设在所述母港本体100内部,所述起重机装设在所述母港本体100的甲板101上,且所述起重机与所述第一无人机存放区130相对应;所述第二无人机存放区140位于所述母港本体100的甲板101上。具体地,由于母港本体100上还需要进行必要设备的部署(例如:起重机的布放或控制中心的搭建),从而导致母港本体100上的可利用空间较为分散。在本实施例中,将母港本体100内部的部分空间以及甲板101上的空闲空间进行利用,即通过第一无人机存放区130与第二无人机存放区140同时对无人机400进行存放,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母港本体100对于无人机400的装载量。更具体地,由于第一无人机存放区130位于母港本体100内部,即无人机400降落在甲板101上后需要再次下降才能完成无人机400在第一无人机存放区130的存放。因此,通过起重机对无人机400进行相应的升降操作,从而使得无人机400的存放更加方便。待无人机400进入第一无人机存放区130后,无人机400在控制中心的控制下进行移动,直至移动到预设的存放位。第二无人机存放区140位于甲板101上,无人机400降落在甲板101上后可直接驶入第二无人机存放区140进行存放。
在一个实施例中,海上调度母港还包括第一水密门组111与第二水密门组。所述第一水密门组111可活动地装设用于与外界空间相连通的所述回收舱110的舱口处,所述第二水密门组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回收舱110与所述存储舱120的连接处。具体地,若回收舱110一直呈敞开状态,此时母港本体100内部会涌入大量海水,从而增大了母港本体100的负重。因此,通过在回收舱110的舱口处加设第一水密门组111。在对无人船300进行回收时,将第一水密门组111打开。待无人船300进入回收舱110后,将第一水密门关闭(实现了母港本体100与海水的隔离)。同时,回收舱110内还设有抽水设备,抽水设备能够将无人船300回收过程中所涌入的海水抽离母港本体100。进一步地,在回收舱110与存储舱120之间还设有第二水密门组,由于存储舱120中还装设有相关的用电设备,因此,通过第二水密门能够有效地避免回收舱110内部的海水进入存储舱120。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收舱110内开设有第一布控通道112与多条第一回收通道113,所述第一水密门组111包括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113一一对应的多个水密门,所述第一回收通道113均与所述第一布控通道112相连通,所述第一布控通道112朝向所述输送机构200。海上调度母港还包括多个导引部114。所述导引部114用于容纳所述无人船300,所述导引部114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113一一对应,且所述导引部114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113朝向水平面的一端相连通。具体地,在对无人船300进行回收时,多条第一回收通道113均用于对无人船300进行输送。即每条第一回收通道113对应输送一艘无人船300。上述这种实施方式使得无人船300进入回收舱110后能够有序布放,避免多艘无人船300同时进入回收舱110后出现碰撞或拥堵现象。更具体地,根据多条第一回收通道113的布置情况,在母港本体100上装设与第一回收通道113一一对应的水密门,此时,无人船300经过其中一个水密门进入回收舱110后,即可直接进入第一回收通道113。进一步地,由于无人船300在进入回收舱110的过程中会在海水的作用下漂浮移动,为了保证无人船300能够准确地进入预设的第一回收通道113,在第一回收通道113与相应水密门之间加设导引部114,此时无人船300能够在导引部114的作用下实现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机构200包括第一牵引件210与检修部220。所述检修部220装设在所述第一布控通道112上,所述第一牵引件210位于所述回收舱110内部,所述第一牵引件210用于带动所述无人船300在所述第一布控通道112或第一回收通道113上移动。所述存储舱120内部设有第二牵引件123、第二布控通道121与多条第二回收通道122。多条所述第二回收通道122均与所述第二布控通道121相连通,所述第二布控通道121与所述输送机构200相对应。具体地,所述第一牵引件210与所述第二牵引件123均为牵引车或牵引带。无人船300进入到第一回收通道113后会在第一牵引件210的作用下进行移动。由于第一回收通道113与第一布控通道112相连通,因此,第一牵引件210能够带动无人船300直接从第一回收通道113导入第一布控通道112。然后,在第一布控通道112的导向下能够直接进入输送机构200的输送端。最后,无人船300在输送机构200的带动下进入存储舱120。当所述无人船300在输送机构200的带动下进入存储舱120后,所述无人船300在牵引车的带动下首先经过第二布控通道121,最后进入第二回收通道122进行存放。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出现故障或损坏的无人船300,会在第一布控通道112导入检修部220进行检修。待无人船300修复完成后,将无人船300经过第一布控通道112输送至输送机构200。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输送机构200对于无人船300的输送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机构200为两个,即其中一个输送机构200用于连通第一布控通道112的第一端及第二布控通道121的第一端,另一个输送机构200用于连通第一布控通道112的第二端及第二布控通道121的第二端。当无人船300进入第二回收通道122后,无人船300能够在第二回收通道122进行有效地限位。即避免无人船300跟随母港本体100出现相应的晃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母港本体100将计算机、传感器与摄像头三者电性连接,即摄像头能够将无人船300在回收舱110或存储舱120的图像信息传递至计算机。将传感器装设在回收舱110或存储舱120的特定位置,当传感器检测到无人船300的信号后会向计算机传递相关信息,从而实现了对于无人船300在回收舱110或存储舱120的位置把控。上述控制方式实现了母港本体100对于无人船300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机构200还包括升降机230与升降通道230。所述回收舱110与所述存储舱120沿所述母港本体100的高度方向依次开设,所述回收舱110与所述存储舱120均与所述升降通道230相连通,所述升降机230带动所述无人船300在所述升降通道230中进行升降。具体地,在对无人船300进行回收的过程中,首先,无人船300在第一牵引件210的牵引下,依次经过第一回收通道113与第一布控通道112进入升降机230的承载位,然后,无人船300经升降机230在升降通道230中进行相应的升降操作后,此时,无人船300到达存储舱120,第二牵引件123会带动无人船300依次经过第二布控通道121与第二回收通道122,并在第二回收通道122中进行存储。
在对无人船300进行布放的过程中,首先,无人船300在第二牵引件123的牵引下,依次经过第二回收通道122与第二布控通道121进入升降机230的承载位,然后,无人船300经升降机230在升降通道230中进行相应的升降操作后,此时,无人船300到达回收舱110,第一牵引件210会带动无人船300依次经过第一布控通道112与第一回收通道113,最后,无人船300经过第一回收通道113直接导入海中,完成了母港本体100对于无人船300的布放。上述实施方式相较于通过起重机对无人船300进行吊拉的布放方式,上述实施方式充分利用了母港本体100内部的空间,即扩大了母港本体100对于无人船300的装载空间。因此,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使得母港本体100布放更多的无人船300,从而提高了无人船300的布放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母港本体100的艏部设有第一艏侧推150与第二艏侧推。具体地,通过第一艏侧推150与第二艏侧推及母港本体100的推进装置能够实现母港本体100在海上的定位,从而更加便于无人机400与无人船300的定位回收或派遣。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调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当无人船300进行返港时,回收舱110的舱口与无人船300相互对位;
S200:无人船300进入回收舱110后,无人船300与输送机构200进行装设配合;
S300:无人船300在输送机构200的带动下进入存储舱120进行存储。
上述调度方法在使用时,通过在母港本体100上开设回收舱110与存储舱120。即通过回收舱110与存储舱120实现对无人船300的回收。相较于通过起重机对无人船300进行吊起回收的方式,上述调度方法利用了母港本体100内部的空间,从而能够大大增加海上调度母港对于无人船300的回收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包括:
母港本体与输送机构,所述母港本体内部开设有回收舱与存储舱,所述回收舱用于回收无人船,且所述回收舱与外界空间相连通,所述存储舱用于储存所述无人船,所述输送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回收舱相连通,所述输送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储存舱相连通,且所述输送机构用于输送所述无人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无人机存放区、第二无人机存放区与起重机,所述第一无人机存放区开设在所述母港本体内部,所述起重机装设在所述母港本体的甲板上,且所述起重机与所述第一无人机存放区相对应;所述第二无人机存放区位于所述母港本体的甲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水密门组与第二水密门组,所述第一水密门组可活动地装设在用于与外界空间相连通的所述回收舱的舱口处,所述第二水密门组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回收舱与所述存储舱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舱内开设有第一布控通道与多条第一回收通道,所述第一水密门组包括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一一对应的多个水密门,所述第一回收通道均与所述第一布控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布控通道朝向所述输送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导引部,所述导引部用于容纳所述无人船,所述导引部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一一对应,且所述导引部与所述第一回收通道朝向水平面的一端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一牵引件与检修部,所述检修部装设在所述第一布控通道上,所述第一牵引件位于所述回收舱内部,所述第一牵引件用于带动所述无人船在所述第一布控通道或第一回收通道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舱内部设有第二牵引件、第二布控通道与多条第二回收通道,多条所述第二回收通道均与所述第二布控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布控通道与所述输送机构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升降机与升降通道,所述回收舱与所述存储舱沿所述母港本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开设,所述回收舱与所述存储舱均与所述升降通道相连通,所述升降机带动所述无人船在所述升降通道中进行升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海上调度母港,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港本体的艏部设有第一艏侧推与第二艏侧推。
10.一种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当无人船进行返港时,回收舱的舱口与无人船相互对位;
无人船进入回收舱后,无人船与输送机构进行装设配合;
无人船在输送机构的带动下进入存储舱进行存储。
CN201910342003.6A 2019-04-26 2019-04-26 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Active CN1100775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2003.6A CN110077565B (zh) 2019-04-26 2019-04-26 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2003.6A CN110077565B (zh) 2019-04-26 2019-04-26 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7565A true CN110077565A (zh) 2019-08-02
CN110077565B CN110077565B (zh) 2020-12-15

Family

ID=6741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2003.6A Active CN110077565B (zh) 2019-04-26 2019-04-26 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7756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9729A (zh) * 2020-08-17 2020-11-20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大量无人设备协同集群作业的海上平台
CN113148024A (zh) * 2021-02-26 2021-07-23 中山大学 无人艇-机集群自动多场景协同平台及系统
CN115246466A (zh) * 2022-09-22 2022-10-28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水陆两栖协同作业装置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58281U (zh) * 2011-10-19 2012-08-01 周波 浮装子母船
CN103112553A (zh) * 2013-02-04 2013-05-22 大连海事大学 自航式半潜维修船
CN103339027A (zh) * 2010-11-26 2013-10-02 恩斯科392有限公司 使艇下水和收回的装置
CN107933841A (zh) * 2017-11-17 2018-04-20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一种可收放与存储小艇的船艇及小艇收集和登艇出海方法
CN108710369A (zh) * 2018-05-25 2018-10-26 深圳市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上自动驾驶船艇的回收方法、装置、系统以及一种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9027A (zh) * 2010-11-26 2013-10-02 恩斯科392有限公司 使艇下水和收回的装置
CN202358281U (zh) * 2011-10-19 2012-08-01 周波 浮装子母船
CN103112553A (zh) * 2013-02-04 2013-05-22 大连海事大学 自航式半潜维修船
CN107933841A (zh) * 2017-11-17 2018-04-20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一种可收放与存储小艇的船艇及小艇收集和登艇出海方法
CN108710369A (zh) * 2018-05-25 2018-10-26 深圳市华讯方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上自动驾驶船艇的回收方法、装置、系统以及一种存储介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9729A (zh) * 2020-08-17 2020-11-20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大量无人设备协同集群作业的海上平台
CN113148024A (zh) * 2021-02-26 2021-07-23 中山大学 无人艇-机集群自动多场景协同平台及系统
CN115246466A (zh) * 2022-09-22 2022-10-28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水陆两栖协同作业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5246466B (zh) * 2022-09-22 2023-01-03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水陆两栖协同作业装置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7565B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7565A (zh) 海上调度母港及调度方法
CN105051570B (zh) 运送和回收设备、方法以及应用
CN109460061B (zh) 一种自主水下机器人和地质取样设备的并行作业方法
CN111301639A (zh) 一种潜航器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CN107200099B (zh) 基于无人艇平台的水下机器人自动回收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4114445A (zh) 用于潜水器和其它物资的发射和回收技术
US10604218B2 (en) Manoeuvring device and method therof
CN205707251U (zh) 一种水下运载设备包容式柔性对接装置
EP3494040B1 (en) Unmanned vehicle for rope transfer
Henderson Murky waters: The legal status of unmanned undersea vehicles
CN202966592U (zh) 一种海洋工程船
Kim et al. Study for operation method of underwater cable and pipeline burying rov trencher using barg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al construction
CN210660087U (zh) 一种非连续式海底采矿系统
CN113386912B (zh) 一种模块化水下智能无人装备系统
US7882792B2 (en) Auxiliary floating structure and procedure for descent of equipment into the sea
CN104097750A (zh) 一种多功能维保船
AU2020286681A1 (en) Deployment of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RU2538739C1 (ru) Система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текучей среды к плавающему судну
CN104003212B (zh) 龙门移动料斗式过驳装船机
CN114248876B (zh) 一种动力定位的小水线面浮式液货转运平台及其作业方法
CN108545148A (zh) 一种载人潜水器回收装置及应急回收载人潜水器的方法
Wang et al. An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for the launch and recovery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a novel design
CN114248874A (zh) 一种水下无人航行器的水下布放回收装置和方法
CN107640293B (zh) 一种海上油气开发钻采物资存储供应装置
CN206485520U (zh) 一种具有动力定位功能全水域一人驾驶的穿梭油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26, Gexin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the 65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Corp.)

Address before: No. 126, Gexin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SHIPBUILD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THE 605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