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2907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2907B
CN110062907B CN201780076570.0A CN201780076570A CN110062907B CN 110062907 B CN110062907 B CN 110062907B CN 201780076570 A CN201780076570 A CN 201780076570A CN 110062907 B CN110062907 B CN 1100629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ing plate
panel
hole
liquid crystal
lin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65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62907A (zh
Inventor
大桥雅之
菊地胜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62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2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629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29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G04G17/04Mount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G04G17/045Mounting of the displa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Front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2Mechanical guidance or alignment of LCD panel support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6Substrate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rectangula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11),其具有显示区域(AA)和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中心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偏振板(12),其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面板侧曲线状外形部(15)和偏振板侧曲线状外形部(20),其是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的外形的一部分;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和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其是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的外形的一部分;以及对准标记(22),其具有:直线状指标部(23),其设置于偏振板(12),平面形状为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及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并行的直线状;以及基准点部(24),其与直线状指标部(23)重叠,对准标记(22)配置在与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和偏振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以外的异形的形状,在取向膜形成有与作为贴合的标记设置于偏振板的第1对准标记进行对位而与偏振板贴合的、作为贴合的标记的第2对准标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1082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用于使偏振板贴合的标记的第1对准标记和第2对准标记在液晶显示面板和偏振板的外周端附近分别配置有2个。在这种构成中,在将异形形状的偏振板在周向上进行对位时,就要利用离偏振板的中心最远的第1对准标记和第2对准标记,因此有周向的对位困难,无法得到足够高的位置精度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周向上以高的位置精度进行定位。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至少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配置在上述显示区域的中心的中心非显示区域;偏振板,其配置在上述显示面板的外表面;曲线状外形部,其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和上述偏振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形中的至少一部分,平面形状为曲线状;直线状外形部,其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和上述偏振板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外形中的至少一部分,平面形状为直线状;以及对准标记,其至少具有:直线状指标部,其设置于上述偏振板和上述显示面板中的另一方或双方,平面形状为与上述直线状外形部并行的直线状;以及基准点部,其与上述直线状指标部重叠,上述对准标记配置在与上述中心非显示区域重叠的位置。
这样,在显示面板和偏振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形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平面形状为曲线状的曲线状外形部,因此在将偏振板配置到显示面板的外表面时,将两者在显示区域的绕中心的周向上定位是困难的。对此,在偏振板和显示面板中的一方或双方,在外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平面形状为直线状的直线状外形部,因此在配置偏振板时,首先能求出相对于该直线状外形部的垂线。然后,通过以该垂线与设置于显示面板和偏振板中的另一方或双方的对准标记中的基准点部重叠的方式进行显示面板和偏振板的对位,并且以对准标记的直线状指标部与直线状外形部并行的方式进行显示面板和偏振板的对位,从而显示面板和偏振板在沿着本身的板面的方向和绕中心的周向上分别以高的精度被定位。由此,对比度性能良好。
上述的对准标记配置在显示区域的中心附近,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对准标记配置在离显示区域的中心最远的外周端附近的情况相比,显示面板和偏振板的定位变得容易。并且,该对准标记虽然因存在于显示区域的中心附近而有可能妨碍显示,但由于是配置在与显示面板中的中心非显示区域重叠的位置,因此避免了妨碍显示,从而显示质量良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的构成。
(1)上述对准标记包括以贯通上述偏振板的形式设置的偏振板贯通孔的孔缘。对准标记至少具有直线状指标部和基准点部,平面形状趋于复杂,因此若以贯通显示面板的形式设置贯通孔并由其孔缘构成对准标记,则显示面板的加工有可能变得困难。关于这一点,如果以贯通偏振板的形式设置偏振板贯通孔并由其孔缘构成对准标记,则通过比较容易地对偏振板进行加工就能设置偏振板贯通孔和对准标记,能降低制造成本。
(2)在上述显示面板,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上述偏振板贯通孔连通的面板贯通孔,上述对准标记具有沿着上述面板贯通孔的孔缘的一部分延伸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这样,当偏振板被配置到显示面板的外表面时,偏振板贯通孔和面板贯通孔相互连通。偏振板的包括偏振板贯通孔的孔缘的对准标记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以沿着显示面板中的面板贯通孔的孔缘的一部分延伸的形式配置,因此外观优异。
(3)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面板贯通孔与上述中心非显示区域的平面形状为相似形状。这样,在显示区域显示图像时的外观优异。
(4)具备对上述显示面板照射用于显示的光的照明装置,在上述显示面板,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上述偏振板贯通孔连通的面板贯通孔,在上述照明装置,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上述显示面板的面板贯通孔连通的照明装置贯通孔。这样,当将配置有偏振板的显示面板和照明装置组装好时,偏振板的偏振板贯通孔、显示面板的面板贯通孔以及照明装置的照明装置贯通孔相互连通。能使结构物以贯穿相互连通的偏振板贯通孔、面板贯通孔以及照明装置贯通孔的形式通过,因此在实现该显示装置的用途的多样化方面是优选的。
(5)上述对准标记具有与上述直线状指标部交叉的交叉直线状部,在上述直线状指标部与上述交叉直线状部的交点配置有上述基准点部。这样,在将偏振板配置到显示面板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容易地提取出位于直线状指标部与交叉直线状部的交点的基准点部。由此,能更容易地进行偏振板和显示面板的定位。
(6)在上述对准标记中,在离上述直线状指标部的两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配置有上述基准点部。这样,在将偏振板配置到显示面板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提取出离直线状指标部的两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的基准点部,由此进行偏振板和显示面板的定位。
(7)上述对准标记的平面形状为以上述直线状指标部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在上述直线状指标部的对顶点配置有上述基准点部。这样,在将偏振板配置到显示面板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容易地提取出位于直线状指标部的对顶点的基准点部。由此,能更容易地进行偏振板和显示面板的定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在周向上以高的位置精度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贴附有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偏振板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贴附偏振板前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4是偏振板的俯视图。
图5是偏振板支撑台为初始姿势的偏振板贴附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面板支撑台和支撑于此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偏振板支撑台和支撑于此的偏振板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贴附偏振板的中途的状态的偏振板贴附装置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偏振板的贴附结束的状态的偏振板贴附装置的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偏振板的俯视图。
图11是贴附有偏振板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偏振板的俯视图。
图13是贴附有偏振板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偏振板的俯视图。
图15是贴附有偏振板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偏振板的俯视图。
图17是贴附偏振板前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偏振板的俯视图。
图19是贴附有偏振板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偏振板的俯视图。
图21是贴附有偏振板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22是贴附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偏振板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23是贴附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偏振板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液晶面板11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成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绘。另外,关于上下方向,以图2和图5等为基准,并且将这些图的上侧设为表侧且将这些图的下侧设为里侧。
液晶显示装置10整体上呈大致圆形,如图1所示,至少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能显示图像;表里一对偏振板12,其贴附到液晶面板11的表里的各外表面;以及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3,其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里侧并且对液晶面板11供应用于显示的光。优选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10例如用于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终端(未图示),但不是一定限于此。
首先,说明液晶面板11。如图1和图3所示,液晶面板11的外形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在液晶面板11的中心沿着板厚方向(Z轴方向)贯通形成有面板贯通孔14。面板贯通孔14的平面形状呈圆形。因此,液晶面板11整体上呈大致圆环状(大致甜甜圈状)。详细地说,液晶面板11的外形是其大部分为俯视时呈圆弧状的面板侧曲线状外形部(曲线状外形部)15而一部分为俯视时呈直线状的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直线状外形部)16。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在液晶面板11的绕中心的周向上空开约180°的角度间隔的位置配置有一对,液晶面板11的外形中的剩余的一对部分分别为面板侧曲线状外形部15。一对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是相互并行的。另外,面板侧曲线状外形部15在俯视时呈离液晶面板11的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的圆弧状的曲线。此外,在图1和图3中,以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的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相对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的垂线(在图1和图3中未图示)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图示。另外,图3图示了安装偏振板12前的状态的液晶面板11,因此用双点划线图示出在该状态下未安装到液晶面板11的柔性基板17。
如图1和图3所示,液晶面板11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其平面形状呈圆环状。而且,液晶面板11具有:在上述的显示区域AA的内周侧并位于中心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中心非显示区域)CNAA;以及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外周侧的外周侧非显示区域ONAA,在该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和外周侧非显示区域ONAA不显示图像。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不仅包含面板贯通孔14还包含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在俯视时呈圆形。因此,液晶面板11由于面板贯通孔14与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的平面形状为相似形状从而在显示区域AA显示图像时的外观是优异的。外周侧非显示区域ONAA在俯视时呈大致圆环状,其内周端的平面形状呈圆形,外周端的平面形状与液晶面板11的外形一致。此外,在图1和图3中,用单点划线分别图示出显示区域AA与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及外周侧非显示区域ONAA的边界位置。
如图2所示,液晶面板11至少具备:一对基板11a、11b,其由大致透明且具有优异的透光性的玻璃制成;液晶11c,其被夹持在两基板11a、11b间,包含作为伴随电场施加而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外周侧密封部11d,其包围液晶11c并且介于一对基板11a、11b的外周端部间从而将液晶11c密封;以及内周侧密封部11e,其介于一对基板11a、11b的内周端部间从而将液晶11c密封。外周侧密封部11d以沿着液晶面板11的外形按大致圆环状延伸的形式设置,配置在外周侧非显示区域ONAA。内周侧密封部11e以沿着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按大致圆环状延伸的形式设置,配置在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
构成液晶面板11的一对基板11a、11b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11a,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11b。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阵列基板11b以一个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与CF基板11a的该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呈齐平状而另一个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比CF基板11a的该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向外侧突出的形式配置,在该突出的部分装配有柔性基板17。未图示的驱动器以COF(Chip On Film:膜上芯片)方式安装到柔性基板17。驱动器能对从未图示的面板驱动电路基板供应的各种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其供应到液晶面板11。
简单地说明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中的内部结构(均省略图示),但是省略以下说明的各种结构物的图示。在阵列基板11b的内表面侧(液晶11c侧、与CF基板11a的相对面侧),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和像素电极按矩阵状(行列状)排列设置有多个,并且在这些TFT和像素电极的周围,以包围的方式配设有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通过上述的驱动器分别向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供应与图像相关的信号。配置在由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包围的方形的区域中的像素电极包括透明电极材料。而且,在阵列基板11b的内表面侧,以隔着绝缘层与像素电极相对(重叠)的形式设置有共用电极。共用电极被设置为包括与像素电极同样的透明电极材料的大致满面状的图案,并且始终被供应大致固定的共用电位(基准电位)。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是施加到液晶11c的电场的方向与各基板11a、11b的板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即所谓IPS(In-Plane Switching:面内开关)方式、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方式等的横电场方式。这种横电场方式的液晶面板11与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方式等纵电场方式相比,能得到视野角特性良好等优点,但另一方面,偏振板12相对于液晶面板11的安装条件变得苛刻,即使偏振板12的安装位置在液晶面板11的绕中心的周向上发生轻微偏差,对比度性能也有可能劣化。
另一方面,在CF基板11a的内表面侧,在与各像素电极对应的位置排列设置有多个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为R、G、B这三色交替排列的配置。在各彩色滤光片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遮光层(黑矩阵)。另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内表面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11c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未图示)。取向膜例如包括聚酰亚胺,在两基板11a、11b的内表面侧配置为满面状。取向膜是通过被照射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光(例如紫外线等)而能使液晶分子沿着该光的照射方向取向的光取向膜。
在此,首先简单地说明背光源装置13。背光源装置13在俯视时外形与液晶面板11同样呈大致圆形,并且如图2所示,以重叠的形式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里侧(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背光源装置13至少具备未图示的光源(例如LED、有机EL等)和未图示的光学构件(导光板、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构件具有将从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面状等功能。在背光源装置13的中心,设置有沿着板厚方向(Z轴方向)贯通其本身的背光源贯通孔(照明装置贯通孔)18。背光源贯通孔18其平面形状与液晶面板11的面板贯通孔14同样呈圆形,与面板贯通孔14连通。即,背光源贯通孔18与面板贯通孔14一起配置在俯视时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重叠的位置。背光源贯通孔18的直径尺寸与面板贯通孔14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当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3被配置为同心时,面板贯通孔14和背光源贯通孔18对齐,其内周面彼此为大致齐平状。
接下来,详细说明偏振板12。如图1和图4所示,偏振板12其外形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并且在其中心沿着板厚方向(Z轴方向)贯通形成有偏振板贯通孔19。偏振板贯通孔19其平面形状呈大致圆形,与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3的面板贯通孔14及背光源贯通孔18连通。因此,偏振板12与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3大致同样,整体上呈大致圆环状(大致甜甜圈状),偏振板贯通孔19配置在俯视时与液晶面板11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重叠的位置。根据这种构成,能使结构物以贯穿相互连通的偏振板贯通孔19、面板贯通孔14以及背光源贯通孔18的形式通过,因此在实现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用途的多样化方面是优选的。偏振板12的外形是其大部分为俯视时呈圆弧状的偏振板侧曲线状外形部(曲线状外形部)20,而一部分为俯视时呈直线状的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直线状外形部)21。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在偏振板12的绕中心的周向上空开约180°的角度间隔的位置配置有一对,偏振板12的外形中的剩余的一对部分分别为偏振板侧曲线状外形部20。一对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是相互并行的,并且也相对于液晶面板11的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并行。偏振板侧曲线状外形部20在俯视时呈离偏振板12的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的圆弧状的曲线。此外,在图1和图4中,以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的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相对于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的垂线(在图1和图4中未图示)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图示。
如图2所示,偏振板12为具有沿着液晶面板11的板面的板面的膜状,具有用于至少从自然光产生直线偏振光的偏振层。偏振层为由TAC(三乙酰纤维素)膜等保护膜夹着将碘、二色性染料等吸收体混入于PVA(聚乙烯醇)膜等高分子树脂膜并在一个方向进行拉伸从而使吸收体取向而成的起偏镜的构成。具有这样单轴拉伸的偏振层的偏振板12具有透射轴(偏振轴)以及与透射轴正交的吸收轴,由此能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直线偏振光。另外,偏振板12具有:覆膜层(保护层),其层叠在偏振层的外表面侧(与液晶面板11侧相反的一侧),用于保护偏振层;以及固定层,其层叠在偏振层的内表面侧(液晶面板11侧)并被固定到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固定层包括涂敷在偏振层的内表面的粘合材料等。此外,偏振板12的具体构成不限于上述构成,例如能追加相位差板等而适当地进行变更。
如图2所示,上述的构成的偏振板12在液晶面板11的表里外表面贴附有一对,但是被设为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在表侧的偏振板12和配置在里侧的偏振板12的透射轴(吸收轴)相互正交的配置,即正交尼克尔配置。根据该正交尼克尔配置,液晶面板11被设为在不通电时(不对像素电极施加电压时)透射率最小而为黑显示的常黑模式。此外,在将偏振板12相对于液晶面板11贴合时,需要以使得偏振板12的偏振轴或透射轴与液晶面板11中的取向膜的取向轴一致的方式,将偏振板12相对于液晶面板11进行定位。此时,若偏振板12的偏振轴或透射轴相对于取向膜的取向轴发生错位,则即使在黑显示时也易于发生漏光,因此对比度性能有可能降低。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横电场方式的液晶面板11中,哪怕偏振板12的偏振轴或透射轴相对于取向膜的取向轴发生了轻微错位,都有可能发生漏光,而导致对比度性能显著劣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12上,如图1和图4所示,设置有用于在液晶面板11的绕中心的周向上将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对位的对准标记22。对准标记22包括贯通偏振板12的偏振板贯通孔19的孔缘,至少具有:直线状指标部23,其平面形状为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及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并行的直线状;以及基准点部24,其与直线状指标部23重叠。并且,偏振板12中的包括偏振板贯通孔19的孔缘的对准标记22配置在与液晶面板11中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重叠的位置。
根据这种构成,在将偏振板12贴附到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时,首先求出相对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的垂直二等分线PL。通过以该垂直二等分线PL与设置于偏振板12的对准标记22中的基准点部24重叠的方式进行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的对位,并且以对准标记22的直线状指标部23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及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并行的方式进行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的对位,从而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在沿着本身的板面的方向和绕中心的周向上分别以高的精度被定位。由此,对比度性能良好。该对准标记22配置在液晶面板11中的显示区域AA的中心附近,因此与以往那样对准标记配置在离显示区域的中心最远的外周端附近的情况相比,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的定位变得容易。并且,对准标记22虽然因存在于显示区域AA的中心附近而有可能妨碍显示,但由于是配置在与液晶面板11中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重叠的位置,因此避免了妨碍显示,从而显示质量良好。而且,该对准标记22如上所述至少具有直线状指标部23和基准点部24而平面形状趋于复杂,但是由于被设为包括以贯通偏振板12的形式设置的偏振板贯通孔19的孔缘,因此若与由贯通液晶面板11的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构成对准标记,对构成液晶面板11的由玻璃制成的基板11a、11b进行加工的情况相比,通过比较容易地对偏振板12进行加工就能设置偏振板贯通孔19和对准标记22,能降低制造成本。
详细地说,如图1和图4所示,构成对准标记22的偏振板贯通孔19的开口范围比面板贯通孔14的开口范围更为扩展。具体地说,偏振板贯通孔19的大部分与面板贯通孔14并行,但是一部分相对于面板贯通孔14向外扩展,该扩展部分在俯视时呈方形。对准标记22中的直线状指标部23包括上述的偏振板贯通孔19的扩展部分中的与X轴方向并行的部分。并且,可以说对准标记22具有:一对垂线并行部(交叉直线状部)25,其与直线状指标部23中的两端部分别相连并且与直线状指标部23的垂直二等线PL并行;以及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其沿着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的一部分延伸。一对垂线并行部25包括上述的偏振板贯通孔的扩展部分中的沿着Y轴方向即垂直二等线PL的延伸方向延伸为直线状的部分,为与直线状指标部23正交(交叉)的关系。一个(图1和图4所示的左侧)垂线并行部25的一端侧与直线状指标部23的一个端部相连,而另一端侧与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的一个端部相连。另一个(图1和图4所示的右侧)垂线并行部25的一端侧与直线状指标部23的另一个端部相连,而另一端侧与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的另一个端部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点部24配置在一个垂线并行部25的一个端部与直线状指标部23的一个端部的连结位置即交点。根据这种构成,当将偏振板12贴附到液晶面板11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22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容易地提取出位于直线状指标部23与垂线并行部25的交点的基准点部24。由此,能更容易地进行偏振板12和液晶面板11的定位。
如图1和图4所示,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以与在整周上呈圆弧状的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的大部分并行的形式延伸,具有其中心角超过180°进而超过270°的大小的形成范围。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与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呈齐平状。即,偏振板贯通孔19的直径尺寸与面板贯通孔14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当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被配置为同心时,面板贯通孔14和偏振板贯通孔19大致对齐,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相对于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呈大致齐平状。这样,偏振板12的包括偏振板贯通孔19的孔缘的对准标记22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以沿着液晶面板11中的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的大部分延伸的形式配置,从而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观优异。
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上的结构,接下来说明其作用。在经过制造在一对基板11a、11b之间夹持液晶11c而成的液晶面板11的工序(液晶面板制造工序)后,进行对其表里的外表面贴附另外经过偏振板制造工序制造的偏振板12的工序(偏振板贴附工序、偏振板设置工序)。
在该偏振板贴附工序中,使用偏振板贴附装置(偏振板设置装置)27。如图5所示,该偏振板贴附装置27至少具备:面板支撑台(面板支撑部)27a,其支撑液晶面板11;偏振板支撑台27b,其将偏振板12支撑为与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呈相对状的姿势;加压辊27c,其将偏振板12向液晶面板11加压,能旋转;移动机构(未图示),其使面板支撑台27a和偏振板支撑台27b及加压辊27c沿着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相对移动;以及摄像装置(未图示),其对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进行拍摄。
如图5所示,面板支撑台27a和偏振板支撑台27b具有与液晶面板11及偏振板12的各板面分别并行的支撑面,并且具有对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分别进行真空吸附的真空吸附机构(未图示)。如图5和图6所示,可以说面板支撑台27a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沿着液晶面板11的板面的方向、水平方向)上不会相对于偏振板支撑台27b和加压辊27c相对移动,是固定式的“固定台”。如图5和图7所示,偏振板支撑台27b利用移动机构相对于面板支撑台27a不仅能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对移位,也能在偏振板12(液晶面板11)的绕中心的周向(θ方向)上相对移位。另外,偏振板支撑台27b为了在偏振板12的板面与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并行的姿势(初始姿势)和偏振板12的板面相对于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倾斜的姿势(贴附姿势,参照图8和图9)之间倾动,而具备未图示的倾动机构。加压辊27c被收纳在设置于偏振板支撑台27b的辊接纳凹部27b1内,以能以与X轴方向并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形式被支承。加压辊27c能利用移动机构和倾动机构,与偏振板支撑台27b联动(追随偏振板支撑台27b)地相对于面板支撑台27a进行相对移位。
接下来,详细说明偏振板贴附工序。首先,如图5所示,将安装柔性基板17前的状态的液晶面板11安放到面板支撑台27a的偏振板支撑台27b侧的面并进行真空吸附,并且将偏振板12安放到偏振板支撑台27b的面板支撑台27a侧的面并进行真空吸附。然后,利用摄像装置对相互相对的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进行拍摄。通过对由该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如图6所示,求出相对于构成液晶面板11的外形的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的垂直二等分线PL。接下来,对得到的垂直二等分线PL和对准标记22的位置关系进行比对。该比对能通过图像处理进行,但是也能通过作业者的目视来进行。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确认偏振板12的对准标记22所包含的基准指标部24是否与上述的垂直二等分线PL相互重叠。如果垂直二等分线PL与基准指标部24不重叠,则利用移动机构使偏振板支撑台27b在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周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相对于面板支撑台27a进行相对移位,对偏振板12进行对位,使得垂直二等分线PL与基准指标部24重叠。与此同时,也确认对准标记22所包含的直线状指标部23和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的平行程度。在直线状指标部23为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交叉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利用移动机构使偏振板支撑台27b在周向上相对于面板支撑台27a进行相对移位,对偏振板12进行对位,使得直线状指标部23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平行。
根据以上,偏振板12以高的精度相对于液晶面板11在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周向上被定位,因此成为偏振板12的偏振轴或透射轴以高精度与横电场方式的液晶面板11的取向膜的取向轴大致一致的位置关系。如果在该状态下偏振板12贴附到液晶面板11,例如在黑显示时几乎不会发生漏光,从而会良好地确保液晶显示装置10的对比度性能。特别是,作为定位的指标的对准标记22配置在液晶面板11中的显示区域AA的中心,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对准标记配置在离显示区域的中心最远的外周端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得到偏振板12和液晶面板11的定位容易的效果。此外,也可以确认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的平行程度来代替确认直线状指标部23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的平行程度。
在如上所述将偏振板12相对于液晶面板11定位后,使初始姿势的偏振板支撑台27b向贴附姿势倾动,而如图8所示,使偏振板12的一端侧与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接触,并且使加压辊27c与偏振板12的一端侧接触。之后,使偏振板支撑台27b和加压辊27c相对于面板支撑台27a在Y轴方向上向图8所示的左侧进行相对移位,并且使加压辊27c旋转,从而将偏振板12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依次贴附到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然后,如图9所示,当加压辊到达偏振板12的另一端侧时,整个偏振板12就被贴附到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至少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和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中心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中心非显示区域)CNAA;偏振板12,其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面板侧曲线状外形部15和偏振板侧曲线状外形部20(曲线状外形部),其设置于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形中的至少一部分,平面形状为曲线状;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和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直线状外形部),其设置于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外形中的至少一部分,平面形状为直线状;以及对准标记22,其至少具有:直线状指标部23,其设置于偏振板12和液晶面板11中的另一方或双方,平面形状为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及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并行的直线状;以及基准点部24,其与直线状指标部23重叠,对准标记22配置在与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重叠的位置。
这样,在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形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平面形状为曲线状的面板侧曲线状外形部15和偏振板侧曲线状外形部20,因此在将偏振板12配置到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时,将两者在显示区域AA的绕中心的周向上定位是困难的。对此,在偏振板12和液晶面板11中的一方或双方,在外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平面形状为直线状的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和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因此在配置偏振板12时,首先能求出相对于该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和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的垂线。然后,通过以该垂线与设置于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中的另一方或双方的对准标记22中的基准点部24重叠的方式进行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的对位,并且以对准标记22的直线状指标部23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16及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21并行的方式进行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的对位,从而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在沿着本身的板面的方向和绕中心的周向上分别以高的精度被定位。由此,对比度性能良好。
上述的对准标记22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中心附近,因此与以往那样对准标记22配置在离显示区域AA的中心最远的外周端附近的情况相比,液晶面板11和偏振板12的定位变得容易。并且,该对准标记22虽然因存在于显示区域AA的中心附近而有可能妨碍显示,但由于是配置在与液晶面板11中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重叠的位置,因此避免了妨碍显示,从而显示质量良好。
另外,对准标记22包括以贯通偏振板12的形式设置的偏振板贯通孔19的孔缘。对准标记22至少具有直线状指标部23和基准点部24,平面形状趋于复杂,因此若以贯通液晶面板11的形式设置贯通孔并由其孔缘构成对准标记22,则液晶面板11的加工有可能变得困难。关于这一点,如果以贯通偏振板12的形式设置偏振板贯通孔19并由其孔缘构成对准标记22,则通过比较容易地对偏振板12进行加工就能设置偏振板贯通孔19和对准标记22,能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液晶面板11,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偏振板贯通孔19连通的面板贯通孔14,对准标记22具有沿着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的一部分延伸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这样,当偏振板12被配置到液晶面板11的外表面时,偏振板贯通孔19和面板贯通孔14相互连通。偏振板12的包括偏振板贯通孔19的孔缘的对准标记22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6以沿着液晶面板11中的面板贯通孔14的孔缘的一部分延伸的形式配置,因此外观优异。
另外,液晶面板11的面板贯通孔14与中心侧非显示区域CNAA的平面形状为相似形状。这样,在显示区域AA显示图像时的外观优异。
另外,具备对液晶面板11照射用于显示的光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3,在液晶面板11,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偏振板贯通孔19连通的面板贯通孔14,在背光源装置13,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液晶面板11的面板贯通孔14连通的背光源贯通孔(照明装置贯通孔)18。这样,当将配置有偏振板12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3组装好时,偏振板12的偏振板贯通孔19、液晶面板11的面板贯通孔14以及背光源装置13的背光源贯通孔18相互连通。能使结构物以贯穿相互连通的偏振板贯通孔19、面板贯通孔14以及背光源贯通孔18的形式通过,因此在实现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用途的多样化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对准标记22具有与直线状指标部23交叉的垂线并行部(交叉直线状部)25,在直线状指标部23与垂线并行部25的交点配置有基准点部24。这样,在将偏振板12配置到液晶面板11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22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容易地提取出位于直线状指标部23与垂线并行部25的交点的基准点部24。由此,能更容易地进行偏振板12和液晶面板11的定位。
<实施方式2>
根据图10或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将偏振板贯通孔119和对准标记122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112的偏振板贯通孔119的开口范围比面板贯通孔114的开口范围小。具体地说,偏振板贯通孔119的孔缘的大部分与面板贯通孔114的孔缘并行,但是孔缘的一部分配置在面板贯通孔114的孔缘的内侧。换句话说,在偏振板贯通孔119的孔缘,包含向面板贯通孔114内突出的突片28。突片28在俯视时呈方形,其周缘是与面板贯通孔114的孔缘交叉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对准标记122中,直线状指标部123包括上述的突片28的周缘中的与X轴方向并行的部分,而一对垂线并行部125包括突片28的周缘中的与Y轴方向(相对于直线状指标部123的垂直二等分线PL的延伸方向)并行的一对部分。另外,对准标记122中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126包括偏振板贯通孔119的孔缘中的除了突片28以外的大部分(中心角超过270°的部分)。并且,对准标记122中的基准点部124配置在直线状指标部123中的图11所示的左侧的端部与图11所示的左侧的垂线并行部125中的直线状指标部123侧的端部的交点。即使是这种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3>
根据图12或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将偏振板贯通孔219和对准标记222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212中,偏振板贯通孔219的平面形状为半圆形,其开口范围比面板贯通孔214的开口范围小。具体地说,偏振板贯通孔219的孔缘中的圆弧状部分与面板贯通孔214的孔缘中的约一半重叠,而孔缘中的直线状部分以经过面板贯通孔214的中心的形式沿着X轴方向延伸而横穿面板贯通孔214。
在本实施方式的对准标记222中,直线状指标部223包括偏振板贯通孔219的孔缘中的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部分,而面板贯通孔并行部226包括偏振板贯通孔219的孔缘中的圆弧状部分。因此,该对准标记222为不具有上述的实施方式1、2记载的垂线并行部的构成。并且,对准标记222中的基准点部224配置在直线状指标部223中的离两端部相等的位置。即,基准点部224为直线状指标部223的中点。根据这种构成,在将偏振板212贴附到液晶面板211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222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提取出离直线状指标部223的两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的基准点部224,基于该基准点部224与相对于直线状指标部223的垂直二等分线PL的位置关系进行偏振板212和液晶面板211的定位。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对准标记222中,在离直线状指标部223的两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配置有基准点部224。这样,在将偏振板212配置到液晶面板211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222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提取出离直线状指标部223的两端的距离相等位置的基准点部224,由此进行偏振板212和液晶面板211的定位。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4或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3将偏振板贯通孔319和对准标记322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312的偏振板贯通孔319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其开口范围比面板贯通孔314的开口范围小。具体地说,偏振板贯通孔319在俯视时呈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作为底边的孔缘部以经过面板贯通孔314的中心的形式沿着X轴方向延伸而横穿面板贯通孔314。偏振板贯通孔319的孔缘中的作为一对等边的一对孔缘部分别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倾斜方向延伸,在底边的对顶点处彼此相交。
在本实施方式的对准标记322中,直线状指标部323包括偏振板贯通孔319的孔缘中的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孔缘部(底边)。并且,对准标记322中的基准点部324配置在直线状指标部323的对顶点。即,基准点部324配置在对准标记322的孔缘中的沿着倾斜方向延伸的一对孔缘部(等边)的交点。根据这种构成,在将偏振板312贴附到液晶面板311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322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提取出位于直线状指标部323的对顶点的基准点部324。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如上述的实施方式3那样提取出离直线状指标部223的两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的基准点部224,因此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基准点部324,故而能基于该基准点部324与相对于直线状指标部323的垂直二等分线PL的位置关系,更容易地进行偏振板312和液晶面板311的定位。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对准标记322为不具有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记载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的构成。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对准标记322的平面形状为以直线状指标部323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并在直线状指标部323的对顶点配置有基准点部324。这样,在将偏振板312配置到液晶面板311时,例如通过对由摄像装置拍摄对准标记322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能容易地提取出位于直线状指标部323的对顶点的基准点部324。由此,能更容易地进行偏振板312和液晶面板311的定位。
<实施方式5>
根据图16或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变更为将对准标记422设置在液晶面板411侧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412的偏振板贯通孔419的平面形状为圆形。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液晶面板411的面板贯通孔414的开口范围比偏振板贯通孔419的开口范围更为扩展,由其孔缘构成了对准标记422。具体地说,面板贯通孔414的大部分与偏振板贯通孔419并行,但是一部分相对于偏振板贯通孔419向外扩展,该扩展部分在俯视时呈方形。在对准标记422中,直线状指标部423包括上述的面板贯通孔414的扩展部分中的与X轴方向并行的部分,一对垂线并行部425包括面板贯通孔414的扩展部分中的与Y轴方向并行的部分。另外,对准标记422具有与偏振板贯通孔419的孔缘并行的偏振板贯通孔并行部29。对准标记422的基准点部424配置在直线状指标部423的图17所示的左侧的端部与图17所示的左侧的垂线并行部425的直线状指标部423侧的端部的交点。即使是这种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6>
根据图18或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将偏振板贯通孔519和对准标记522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和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512的偏振板贯通孔519的开口范围比面板贯通孔514的开口范围更为扩展,该扩展部分有一对。该一对扩展部分的平面形状分别为方形,空开180°的角度间隔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对准标记522根据各扩展部分具有2个直线状指标部523和2个基准点部524以及4个垂线并行部525。此外,在将偏振板512贴附到液晶面板511时,只要使得2个基准点部524与相对于直线状指标部523的垂直二等分线PL相互重叠等,就能实现液晶面板511与偏振板512的定位。
<实施方式7>
根据图20或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6将偏振板贯通孔619和对准标记622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6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偏振板612的偏振板贯通孔619的平面形状为方形,其开口范围比面板贯通孔614的开口范围大。具体地说,偏振板贯通孔619在俯视时呈正方形,其中的一对边与X轴方向并行,剩余的一对边与Y轴方向并行。本实施方式的对准标记622具有:一对直线状指标部623,其包括偏振板贯通孔619的孔缘中的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孔缘部;以及一对垂线并行部625,其包括偏振板贯通孔619的孔缘中的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孔缘部。并且,对准标记622中的基准点部624在一对直线状指标部623与图21所示的左侧的垂线并行部625的交点配置有一对。根据这种构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6记载的同样,能实现偏振板612相对于液晶面板611的定位。
<实施方式8>
根据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将液晶面板711和偏振板712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11和偏振板712具有1个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716和1个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721。详细地说,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716选择性地设置于液晶面板711的外周端部中的在周向上安装柔性基板717的部分。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721选择性地设置于偏振板712的外周端部中的在周向上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716及柔性基板717相互重叠的部分,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716并行。伴随于此,偏振板贯通孔719的开口范围相对于面板贯通孔714在Y轴方向上向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716和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721侧扩展,由该扩展部分的孔缘构成了对准标记722。在这种构成中,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9>
根据图2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将驱动器30的安装方式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6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30直接以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方式安装到液晶面板811。驱动器30安装于构成液晶面板811的阵列基板811b中的相对于CF基板811a的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816突出的部分,与柔性基板817相邻地配置。驱动器30呈横长的方形,其长边方向与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816并行。在这种构成中,也能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5、6中,示出了对准标记的基准点部配置在直线状指标部的端部的情况,但是在与实施方式1、2、5、6记载的对准标记同样的平面形状的对准标记中,基准点部也可以配置在直线状指标部的两端部以外的位置(包括中点)。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4、7中,示出了对准标记的基准点部配置在直线状指标部的中点的情况,但是在与实施方式3、4、7记载的对准标记同样的平面形状的对准标记中,基准点部也可以配置在直线状指标部的中点以外的位置(包括端部)。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7中,示出了偏振板贯通孔的开口范围比面板贯通孔的开口范围大的情况,但是与实施方式1、7记载的偏振板贯通孔同样的平面形状的偏振板贯通孔的开口范围也可以比面板贯通孔的开口范围小。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6中,示出了偏振板贯通孔的开口范围比面板贯通孔的开口范围小的情况,但是与实施方式2~6记载的偏振板贯通孔同样的平面形状的偏振板贯通孔的开口范围也可以比面板贯通孔的开口范围大。
(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5以外)中,示出了面板贯通孔的平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但是除此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面板贯通孔的平面形状。具体地说,能将面板贯通孔的平面形状设为三角形、方形、梯形、菱形、椭圆形、半圆形等。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在液晶面板和偏振板中的任意一方设置对准标记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在液晶面板和偏振板双方都设置对准标记。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构成液晶面板的外形的一对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中的与柔性基板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进行偏振板的定位的情况,但是也能使用一对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中的柔性基板侧的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进行偏振板的定位。在该情况下,能省略与柔性基板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液晶面板和偏振板双方都设置直线状外形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仅在液晶面板和偏振板中的未设置有对准标记的一侧选择性地设置直线状外形部。此外,在液晶面板和偏振板双方都设置对准标记的情况下,能仅在液晶面板和偏振板中的任意一方选择性地设置直线状外形部。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液晶面板和偏振板双方都设置曲线状外形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仅在液晶面板和偏振板中的任意一方选择性地设置曲线状外形部。
(10)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5以外)中,示出了对准标记包括以贯通偏振板的形式设置的偏振板贯通孔的孔缘的情况,但是也能以将偏振板部分地着色等方式设置对准标记来代替偏振板贯通孔。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中的面板贯通孔与中心侧非显示区域为相似形状的情况,但是面板贯通孔与中心侧非显示区域也可以为非相似形状。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液晶面板设置有面板贯通孔的情况,但是也能省略面板贯通孔。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液晶面板纵的中心侧非显示区域设置有遮光结构物(CF基板的遮光层等)。此外,在省略面板贯通孔的液晶面板中,也省略内周侧密封部。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6中,示出了偏振板贯通孔中的扩展部分的平面形状为方形的情况,但是也能将扩展部分的平面形状变更为梯形、三角形等。
(1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设置于偏振板贯通孔的孔缘的突片的平面形状为方形的情况,但是也能将突片的平面形状变更为梯形、三角形等。
(1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对准标记中的直线状指标部为与面板贯通孔的中心重叠的配置的情况,但是也能采用直线状指标部与面板贯通孔的中心不重叠(非重叠)的配置。
(1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偏振板贯通孔的平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况,但是也能将偏振板贯通孔的平面形状设为正三角形、全部的边的长度不同的三角形等。
(17)也能将上述的实施方式5记载的构成(在液晶面板侧设置对准标记的构成)与实施方式2、4、6、7记载的构成组合。
(1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将偏振板贯通孔中的扩展部分设为2个的情况,但是也能将偏振板贯通孔中的扩展部分设为3个以上。
(1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7中,示出了偏振板贯通孔的平面形状为正方形的情况,但是也能将偏振板贯通孔的平面形状设为横长的方形、纵长的方形等。另外,也能将偏振板贯通孔的平面形状设为梯形、菱形等。
(20)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对准标记的具体的平面形状。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的平面形状为大致圆形的情况,但是除此以外也能将液晶面板的平面形状变更为半圆形、大致椭圆形、半椭圆形等。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横电场方式的液晶面板,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纵电场方式的液晶面板。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取向膜为光取向膜的情况,但是也能使用通过摩擦进行取向处理的取向膜。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一对偏振板为正交尼克尔配置的常黑模式的液晶面板,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一对偏振板为平行尼克尔配置的常白模式的液晶面板。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阵列基板具备由玻璃制成的玻璃基板的构成,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阵列基板具备由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聚酰亚胺制成)的基板的构成。在该情况下,液晶面板能具有可挠性并且适于薄型化。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利用外部光进行显示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另外,除此以外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被驱动元件),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而且除了能应用于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背光源贯通孔的直径尺寸和面板贯通孔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而两者的孔缘彼此为齐平状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背光源贯通孔的直径尺寸和面板贯通孔的直径尺寸大小不同而两者的孔缘彼此不为齐平状的构成。同样地,也可以是对准标记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相对于面板贯通孔的孔缘不为齐平状的构成。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情况,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有机EL面板等作为显示面板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211、311、411、511、611、711、8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112、212、312、412、512、612、712…偏振板;13…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114、214、314、414、514、614、714…面板贯通孔;15…面板侧曲线状外形部(曲线状外形部);16、716、816…面板侧直线状外形部(直线状外形部);18…背光源贯通孔(照明装置贯通孔);19、119、219、319、419、519、619、719…偏振板贯通孔;20…偏振板侧曲线状外形部(曲线状外形部);21、721…偏振板侧直线状外形部(直线状外形部);22、122、222、322、422、522、622、722…对准标记;23、123、223、323、423、523、623…直线状指标部;24、124、224、324、424、524、624…基准点部;25、125、425、525、625…垂线并行部(交叉直线状部);26、126、226…面板贯通孔并行部。

Claims (8)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其至少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配置在上述显示区域的中心的中心非显示区域;
偏振板,其配置在上述显示面板的外表面;
曲线状外形部,其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和上述偏振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形中的至少一部分,平面形状为曲线状;
直线状外形部,其设置于上述显示面板和上述偏振板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外形中的至少一部分,平面形状为直线状;以及
对准标记,其至少具有:直线状指标部,其设置于上述偏振板和上述显示面板中的另一方或双方,平面形状为与上述直线状外形部并行的直线状;以及基准点部,其与上述直线状指标部重叠,上述对准标记配置在与上述中心非显示区域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对准标记包括以贯通上述偏振板的形式设置的偏振板贯通孔的孔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显示面板,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上述偏振板贯通孔连通的面板贯通孔,
上述对准标记具有沿着上述面板贯通孔的孔缘的一部分延伸的面板贯通孔并行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面板贯通孔与上述中心非显示区域的平面形状为相似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对上述显示面板照射用于显示的光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显示面板,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上述偏振板贯通孔连通的面板贯通孔,在上述照明装置,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与上述显示面板的面板贯通孔连通的照明装置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对准标记具有与上述直线状指标部交叉的交叉直线状部,在上述直线状指标部与上述交叉直线状部的交点配置有上述基准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对准标记中,在离上述直线状指标部的两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配置有上述基准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对准标记的平面形状为以上述直线状指标部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在上述直线状指标部的对顶点配置有上述基准点部。
CN201780076570.0A 2016-12-15 2017-12-08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0629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3215 2016-12-15
JP2016243215 2016-12-15
PCT/JP2017/044130 WO2018110443A1 (ja) 2016-12-15 2017-12-08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2907A CN110062907A (zh) 2019-07-26
CN110062907B true CN110062907B (zh) 2021-12-21

Family

ID=62558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6570.0A Active CN110062907B (zh) 2016-12-15 2017-12-08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2313B2 (zh)
CN (1) CN110062907B (zh)
WO (1) WO20181104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96434A (zh) * 2016-12-22 2017-05-2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具标记检查的偏光板贴附装置及其检查方法
CN110770812B (zh) * 2017-06-21 2021-12-07 夏普株式会社 带保护膜的显示面板
JP2019105721A (ja) * 2017-12-12 2019-06-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3450A (en) * 1997-09-05 2000-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filter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color filter substrate manufactured by thi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element using this color filter substrate
JP2005266284A (ja) * 2004-03-18 2005-09-2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で製造した電気光学装置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偏光板
WO2007108244A1 (ja) * 2006-03-17 2007-09-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パネル、これに貼り付ける偏光板、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4259894B2 (ja) * 2003-03-20 2009-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偏光分離素子の作製方法
WO2015045694A1 (ja) * 2013-09-24 2015-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4570468A (zh) * 2014-12-11 2015-04-2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15178302A1 (ja) * 2014-05-23 2015-11-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5116580A (zh) * 2015-08-21 2015-12-02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盖板玻璃与液晶面板的贴合方法
CN106094310A (zh) * 2016-08-19 2016-11-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在液晶显示面板基板上贴附偏光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96946A1 (fr) * 2013-04-24 2014-10-29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Pièce d'horlogerie comprenant un dispositif numérique d'affichage d'informations
KR101786884B1 (ko) * 2015-11-30 2017-10-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홀을 구비한 이형 디스플레이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3450A (en) * 1997-09-05 2000-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filter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color filter substrate manufactured by thi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element using this color filter substrate
JP4259894B2 (ja) * 2003-03-20 2009-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偏光分離素子の作製方法
JP2005266284A (ja) * 2004-03-18 2005-09-2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で製造した電気光学装置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偏光板
WO2007108244A1 (ja) * 2006-03-17 2007-09-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パネル、これに貼り付ける偏光板、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15045694A1 (ja) * 2013-09-24 2015-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5178302A1 (ja) * 2014-05-23 2015-11-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4570468A (zh) * 2014-12-11 2015-04-2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5116580A (zh) * 2015-08-21 2015-12-02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盖板玻璃与液晶面板的贴合方法
CN106094310A (zh) * 2016-08-19 2016-11-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在液晶显示面板基板上贴附偏光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02313B2 (en) 2020-10-13
US20190369436A1 (en) 2019-12-05
CN110062907A (zh) 2019-07-26
WO2018110443A1 (ja)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7399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12152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38667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97098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0062907B (zh) 显示装置
US1011424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7615154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JP2018180290A (ja) 表示装置
TWI439762B (zh) 顯示裝置
US878679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316096A (zh) 偏光膜之貼附方法
KR20090094762A (ko) 액정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프로젝터
JP2019168581A (ja) 画像表示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100047B2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8205667A (j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パネル
US10690949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10113109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359016B2 (en) Transflective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tardation film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30324746A1 (en) Liquid crystal device
US2015032384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171231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020706A (ja) マスク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7151913A (ja)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08015229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686978B2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