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57077A -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57077A
CN110057077A CN201910473013.3A CN201910473013A CN110057077A CN 110057077 A CN110057077 A CN 110057077A CN 201910473013 A CN201910473013 A CN 201910473013A CN 110057077 A CN110057077 A CN 110057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wall
air inlet
air
recesse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730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富兴
何健
刘奇伟
易正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7301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570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57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70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其中,壳体具有背面和上表面;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为遮挡面或者壳体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挡灰的遮挡结构;壳体的背面用于面朝墙体设置,壳体的背面设有进风口。本方案提供的壳体,利用遮挡面或遮挡结构可在壳体的上侧形成挡灰作用,阻止壳体上方的落灰进入壳体内部,提升壳体内部清洁性,从而提升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清洁度,且通过在壳体的背面设有进风口,相比于现有的壳体顶部进风的结构而言,可以提供更大的进风面积,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且背侧进风的形式可以缩短壳体内部的空气行程,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能效。

Description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壁挂式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壳体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壁挂式空调器设计为顶部进风,其缺陷在于:顶部容易落灰,导致进风容易受污染,出风清洁度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壳体的壁挂式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背面和上表面;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为遮挡面或者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挡灰的遮挡结构;所述壳体的背面用于面朝墙体设置,所述壳体的背面设有进风口。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壳体的上表面(也即壳体用于面朝上方设置的表面)设置为遮挡面或设有遮挡结构,利用遮挡面或遮挡结构可在壳体的上侧形成挡灰作用,阻止壳体上方的落灰进入壳体内部,从而提升壳体内部清洁性,并且提升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清洁度,提升产品使用体验,且同时,本设计通过在壳体的背面设有进风口(也即,在壳体的靠墙侧的表面设置有进风口),相比于现有的壳体顶部进风的结构而言,背面的进风口除了具有不容易落灰的优点以外,还可以提供更大的进风面积,使得壳体在单位时间内可引入更多的空气,从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且背侧进风的形式可以缩短壳体内部的空气行程,使得换热器远离风口的部位也可以实现与空气充分接触实现良好换热,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能效。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壳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背面构造有凹陷部和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表面相对于所述凹陷部的表面凸出,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凹陷部的壁上。
在本方案中,凸出部的表面相对于凹陷部的表面凸出,这样,可以利用凸出部与产品背侧的墙体或其他物品抵靠以确保凹陷部处的进风口有效避空,从而确保进风口与产品背侧的墙体或其他物品之间有效保持间隔,避免进风口被遮挡,确保进风口进风高效性和均匀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陷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凸出部。
在本方案中,凹陷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凸出部,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背面形成中间凹陷、两侧凸起的品字形结构,实现进风口有效避空以防止进风口被遮挡的同时,使得产品的挂墙或靠墙安装更加稳定,不易倾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陷部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避让口,所述凹陷部凹陷限定出的空间与所述避让口连通。
在本方案中,在凹陷部的侧部设在避让口,换而言之,也即在凹陷部周圈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径向位置设置避让口与凹陷部内的空间贯通,这样,避让口出可以形成气流通道以供凹陷部周围的空气向凹陷部内汇聚,降低进风口的进风阻力,进一步提升进风口的进气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陷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有所述避让口。
在本方案中,使凹陷部上下两侧分别形成有避让口,使得凹陷部通过上下两侧的避让口可以形成上下贯穿的结构,不仅可以为进风口提供周向上的气流通道,且上下贯穿的结构使得壳体上下侧的空气向进风口汇聚过程中的空气行程短,可以进一步减少进风阻力,进一步提升进风高效性和均匀性,且利用上下贯穿的结构进风,沿上方的避让口落下的灰尘可以直接从下方的避让口排出,不会积攒于凹陷部位置,这样,壳体不会在进风口上游位置积攒灰尘,有利于提升进风清洁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背面的上端结合于所述上表面的外轮廓线的后侧边缘,其中,所述上表面的外轮廓线的后侧边缘上形成有凹形线段,且所述凹形线段合围出的区域与所述避让口相对。
在本方案中,该凹形线段的设计使得壳体的上侧壁在后端位置形成缺口,通过利用缺口与凹陷部的避让口相对,这样,壳体上方的气流可以依次流经缺口、避让口、凹陷部合围出的空间、进风口,最后进入壳体内,其中,缺口作为一个空位结构也基本不会存在灰尘积攒的问题,且相比于现有顶部设置的进风口而言,缺口与进风口之间具有避让口及凹陷部形成的弯道过渡,这样,落灰不会直接经缺口落入壳体内,实现了防尘的目的,且缺口的设计可以提升进风口的进风效率,提升产品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出部的凸出端与所述凹陷部的凹陷端之间的落差值的取值范围为20mm-80mm。
可以理解的是,凸出部的凸出端与凹陷部的凹陷端之间的落差值,可以具体理解为凸出部相对于凹陷部表面的凸出最高点与凹陷部的凹陷最深点沿凸出部的凸出方向的距离值。
在本方案中,设置凸出部的凸出端与凹陷部的凹陷端之间的落差值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80mm,既能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通需求,又可避免壁挂式空调器沿前后方向厚度过大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出部相对于所述凹陷部固定设置;或者所述壳体设有活动机构,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活动机构连接并随所述活动机构相对于所述凹陷部活动,以调节所述凸出部相对于所述凹陷部的表面的凸出高度。
在本方案中,凸出部相对于凹陷部固定设置,例如,设计凸出部和凹陷部一体形成在同一部件上,或者使凸出部相对固定地设置在形成有凹陷部的部件上,这样可以使得产品的整体结构简单化,降低产品的成本,且也有利于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设置活动机构,使凸出部随活动机构相对于凹陷部升降以调节凸出部相对于凹陷部的凸出高度,这样,可以提供调节凸出部的凸出高度来调节凹陷部表面的避空高度,从而调节进风口外侧的避空高度,这样,进风口外侧的避空高度可以随具体安装场景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提升了产品对不同安装场景的适应性,提升产品的适用范围,更利于产品推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背面设有用于与所述墙体连接的挂墙装置。
在本方案中,在壳体的背面设置挂墙装置以用于与墙体连接,实现壳体挂墙装配的同时,可以使得进风口处的避空与壳体的挂墙装配均基于壳体的背面形成定位,进一步提升进风口的避空可靠性,确保进风口进风高效、均匀。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背面设置有走管槽和排水管;所述走管槽位于所述进风口远离所述上表面的一侧,且所述走管槽沿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出管口;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进风口远离所述上表面的一侧,且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走管槽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并与所述出管口错位分布,使得所述排水管避开所述出管口。
在本方案中,在壳体的背面设置走管槽,走管槽用于容置冷媒管等部件,方便于冷媒管等部件的设置和安装,设置排水管位于走管槽的端部的位置并避开走管槽端部的出管口,这样,排水管不会与从出管口引出的冷媒管发生干涉,产品走管更为规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具有未设进风口的顶壁,所述顶壁的外表面形成为遮挡面。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未设进风口”应当理解为壳体的顶壁上没有专门大面积地设置有贯穿以直接连通壳体内外的通孔或格栅,但并不排除壳体的顶壁上设置孔洞等特征以用于装配、用于与壳体内部居中连通等目的。
在本方案中,设计壳体的顶壁为未设进风口的遮挡面,这样,顶壁外表面可直接作为遮挡面进行挡灰,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清洁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蜗壳通道、转弯通道及出口,所述转弯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蜗壳通道,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出口,使得所述蜗壳通道与所述出口之间形成转弯过渡。
可以理解的是,蜗壳通道本身为一个弯道结构,而转弯通道也呈现为一个弯道结构,两个弯道结构衔接可以构造出大致呈S形的风道。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蜗壳通道与出口之间通过转弯通道形成转弯过渡,使得风道内的整个气流路径大致呈S形(例如图6所示,图6中的虚线箭头大致示意出了气流沿风道103的流动方向和路径,风道103的整个通道大致呈S形),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蜗壳风道的出风角度限制,从而实现在保证导风效率的前提下,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进风口与出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升进风口与出口之间的位置匹配性,这样,将进风口从顶部转移到背面后,利用本风道可以实现良好地适应进风口的位置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风道在进风口与出口之间的导通衔接作用,保证产品能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转弯通道在出口之前对气流再次导流,使得从蜗壳通道排出的气流在经过转弯通道后可明显带上偏转惯性,这样,气流从出口排出后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包括蜗壳和蜗舌,所述蜗舌位于所述蜗壳与所述壳体的背面之间,所述蜗壳的导风面与所述蜗舌的导风面相对并且共同限定出所述蜗壳通道。
在本方案中,设置蜗舌位于蜗壳与背面之间,也即使得蜗舌、蜗壳、壳体的背面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壳体的背面、蜗舌、蜗壳由后向前依次排布,该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壁挂式空调器中壳体的背面、蜗壳、蜗舌由后向前依次排布的设计思路,通过本设计一方面可使得蜗壳的进风端与蜗舌的进风端所限定出的蜗壳风道进口可以朝后(也即朝进风口位置)有一定的倾斜度以更好地与进风口对应,这样,蜗壳风道进风端与壳体的背面进风设计匹配性更高,蜗壳风道的进风损失更小,风扇的压损也更小,对气流的导风效率也更高,另一方面,本设计还可使得气流沿蜗壳风道进口进入后气流中的大部分受蜗壳迎风导流,从而相对减少了进入气流对蜗舌的直接作用,使得气流噪音也更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蜗舌的背风侧设置有第一接水槽,所述蜗壳的上部构造有第二接水槽,所述第一接水槽的顶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比所述第二接水槽的顶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远。
在本方案中,设置接水槽来收集换热段的冷凝水,可以避免冷凝水污染使用环境,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将第一接水槽设置于蜗舌的背风侧,不仅充分地利用了蜗舌背风侧的空间,提升产品的内部空间利用率,且蜗舌背风侧可对第一接水槽形成避风保护,避免风将第一接水槽内的水吹出。
将第二接水槽设于蜗壳的上部,这样,对第二换热段的接水效果更好,可以避免蜗壳风道进水问题。
设计第一接水槽的顶部与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比第二接水槽的顶部与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远,可以良好地匹配换热器前短后长的结构,这样,通过换热器前短后长式结构设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还包括导风壁,所述导风壁的导风面与所述蜗舌的导风面过渡衔接并向所述出口延伸,其中,所述导风壁的导风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凹面;所述蜗壳邻近于所述出口的部位构造有凸舌,所述凸舌与所述导风壁相对并且共同限定出所述转弯通道。
在本方案中,导风壁的导风面的构造为凹面,一方面,利用凹面形成的弧形过渡,避免过多增加风阻的前提下,可以抑制出口的向后倾斜量,使得风道的出风更靠下或靠前,实现壁挂式空调器朝向或朝前送风,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结构中蜗舌(或蜗壳)与出口之间形成直线导风壁的设计思路,本设计利用凹面形成的弧形导流效果,可以使得从蜗舌部位排出的气流在经过凹面后带上一定的偏转惯性,这样,气流从出口排出后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使凸舌与导风壁的凹面对应以共同限定出转弯通道,这样所形成的转弯通道的转弯导向性更好,利用较短的导流路径即可实现对气流赋予偏转惯性,从而相对缩短了气体行程,可以减少阻力损失和热力损失。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壳体。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壁挂式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壳体,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壁挂式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壁挂式空调器具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的长度比所述第二换热段长,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相对,且所述第一换热段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段之间。
在本方案中,换热器的第一换热段相比于第二换热段更靠近进风口、并且比第二换热段长度长的设计,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可提升换热器的迎风面积,使得换热器能更好地适应壳体背侧进风的设计,使换热器布局与壳体进风位置更加匹配,从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实现提升产品能效,且通过使换热器的大部分处于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改善产品正面凝露现象,避免产品表面滴水问题,提升产品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二换热段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换热段的底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比所述第二换热段的底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远。
在本方案中,设计第一换热段的底部与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比第二换热段的底部与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远,也即使第一换热段的底部的位置低于第二换热段的底部,这样,通过将第一换热段向下延展,可以利于产品减薄,同时也可更充分地利用进风口的进风面积,而设计第二换热段底部位置相对较高,这样,可确保空气能够到达第二换热段的底部位置,使第二换热段的底部能够充分与空气接触换热,这样,整个换热器换热更充分、均匀,不会出现换热死角位置,总体来讲,基于背侧进风设计,通过对换热器布局作此调整,可促进换热器换热能效最大化地实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段为多段式结构,且所述第一换热段构造成中部靠近所述进风口、两端远离所述进风口的外凸造型。
值得说明的是,本设计中第一换热段的中部是相对于其两端而言,具体地,所述的第一换热段的中部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换热段的两端之间的任意部位或任意区段,而并非特指第一换热段的两端之间的中间位置。
在本方案中,设计第一换热段为中部靠近进风口、两端远离进风口的外凸造型,例如,设计第一换热段为中部向靠近进风口的方向拱起、两端向远离进风口的方向翘起的凸弧形或折线形,不仅可使得产品内部部件更紧凑,节约产品空间体积,且可以提升第一换热段的迎风面积,同时减小第一换热段的表面风阻,并可将部分气流向第二换热段部位导流,从而在确保换热器换热均匀性和充分性的同时,降低风力损失和噪音。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底盘和面框,所述底盘与所述面框相连并合围出容纳空间,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壁挂式空调器设有电机套,其中,所述电机套、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底盘上分别设有连接部,紧固件穿接于所述电机套、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底盘这三者的所述连接部,且将这三者的所述连接部锁定。
在本方案中,设置蜗舌位于蜗壳与背面之间,也即使得蜗舌、蜗壳、壳体的背面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壳体的背面、蜗舌、蜗壳由后向前依次排布,该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壁挂式空调器中壳体的背面、蜗壳、蜗舌由后向前依次排布的设计思路,通过本设计一方面可使得蜗壳的进风端与蜗舌的进风端所限定出的蜗壳风道进口可以朝后(也即朝进风口位置)有一定的倾斜度以更好地与进风口对应,这样,蜗壳风道进风端与壳体的背面进风设计匹配性更高,蜗壳风道的进风损失更小,风扇的压损也更小,对气流的导风效率也更高,另一方面,本设计还可使得气流沿蜗壳风道进口进入后气流中的大部分受蜗壳迎风导流,从而相对减少了进入气流对蜗舌的直接作用,使得气流噪音也更小。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壁挂式空调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壁挂式空调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壁挂式空调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所示壁挂式空调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所示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所示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壳体100,底盘100A,第二轴承安装槽100A1,面框100B,进风口101,风道103,蜗壳1031,蜗舌1032,蜗壳通道1033,转弯通道1034,导风壁1035,凸舌1036,出口1037,出风口104,背面110,凹陷部111,凸出部112,避让口113,挂墙装置114,顶壁120,遮挡面121,后侧边缘1211,凹形线段1212,第一接水槽131,第二接水槽132,导风板150,排水管160,走管槽170,出管口171,换热器200,第一换热段210,第二换热段220,凹腔230,支架240,第一轴承安装槽241,轴承300,风扇310,挂墙板400,钩挂部4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00,其中,壳体100具有背面110和上表面;壳体100的上表面(也即壳体100用于面朝上方设置的表面)形成为遮挡面121或者壳体100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挡灰的遮挡结构;壳体100的背面110用于面朝墙体设置,壳体100的背面110设有进风口101。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00,壳体100的上表面设置为遮挡面121,利用遮挡面121或遮挡结构可在壳体100的上侧形成挡灰作用,阻止壳体100上方的落灰进入壳体100内部,从而提升壳体100内部清洁性,并且提升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清洁度,提升产品使用体验,且同时,本设计通过在壳体100的背面110设有进风口101(也即,在壳体100的靠墙侧的表面设置有进风口101),相比于现有的壳体100顶部进风的结构而言,背面110的进风口101除了具有不容易落灰的优点以外,还可以提供更大的进风面积,使得壳体100在单位时间内可引入更多的空气,从而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且背侧进风的形式可以缩短壳体100内部的空气行程,使得换热器200远离风口的部位也可以实现与空气充分接触实现良好换热,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能效。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壳体100的上表面形成为遮挡面121。
更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100具有未设进风口的顶壁120,顶壁120的外表面形成为遮挡面121。这样,顶壁120外表面可直接作为遮挡面121进行挡灰,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清洁的优点。
其中,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未设进风口”应当理解为壳体100的顶壁120上没有专门大面积地设置有贯穿以直接连通壳体100内外的通孔或格栅,但并不排除壳体100的顶壁120上设置孔洞(例如图3中凹形线段1212限定出的缺口)等特征以用于装配、用于与壳体100内部居中连通等目的。
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壳体100的顶壁120的外表面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构造为连续表面,以起到挡灰防尘的作用,同时方便清洁。
可选地,壳体100的顶壁120的外表面可以具体设计为平面、斜面、弧面等。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的上表面设有遮挡结构(图中未示出)。
举例而言,遮挡结构可以为覆盖在壳体100的上表面上的防尘罩,具体例如,防尘布、防尘膜等,遮挡结构也可以为位于壳体100上方的遮挡篷等部件。
实施例3:
如图2和图6所示,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的背面110构造有凹陷部111和凸出部112,凸出部112的表面相对于凹陷部111的表面凸出,进风口101形成在凹陷部111的壁上。
其中,凸出部112的表面相对于凹陷部111的表面凸出,这样,可以利用凸出部112与产品背侧的墙体或其他物品抵靠以确保凹陷部111处的进风口101有效避空,从而确保进风口101与产品背侧的墙体或其他物品之间有效保持间隔,避免进风口101被遮挡,确保进风口101进风高效性和均匀性。
举例而言,如图8所示,壳体100包括面框100B和底盘100A,底盘100A的背面110(底盘100A的背面110可以理解为底盘100A的朝向后方的表面)形成为壳体100的背面110,或者说,底盘100A的背面110与壳体100的背面110为同一特征。底盘100A的背面110的局部构造有凹槽,利用凹槽作为凹陷部111,其中,凹槽具有开口、底壁和侧壁,底壁与开口相对,侧壁从底壁的边缘向开口(向后方)延伸。如图2所示,进风口101形成在凹槽的底壁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进风口101的一部分形成在凹槽的底壁上,另一部分形成在凹槽的侧壁上。
实施例4:
如图8所示,除了上述实施例3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凹陷部11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凸出部112。这样可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背面110形成中间凹陷、两侧凸起的品字形结构,实现进风口101有效避空以防止进风口101被遮挡的同时,使得产品的挂墙或靠墙安装更加稳定,不易倾斜。
举例而言,如图2和图8所示,凹陷部111的左右两侧分别布置有凸出部112,使得壳体100在与墙体连接时,凹陷部111两侧的凸出部112可以分别形成避空支撑作用,既保证了对凹陷部111处的进风口101的避空效果,又保证了壁挂式空调器的装配稳定性,使之不容易发生偏斜、晃动。
更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8所示,凹陷部111左侧的凸出部112从凹陷部111的左端一直延伸到壳体100背面110的左侧边缘,凹陷部111右侧的凸出部112从凹陷部111的右端一直延伸到壳体100背面110的右侧边缘。
实施例5:
如图8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凹陷部111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避让口113,凹陷部111凹陷限定出的空间与避让口113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凹陷部111的侧部应该理解为凹陷部111的周侧,或者说为凹陷部111的开口(或底壁)的周侧。这里的周侧包含凹陷部111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还可包含凹陷部111的左上侧、左下侧、右上侧、右下侧等方位。换热言之,即在凹陷部111的周侧的任意径向位置设有一个或多个避让口113与凹陷部111贯通。
在本方案中,在凹陷部111的侧部设在避让口113,避让口113出可以形成气流通道以供凹陷部111周围的空气向凹陷部111内汇聚,降低进风口101的进风阻力,进一步提升进风口101的进气效率。
较佳地,如图8所示,凹陷部11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有避让口113。使得凹陷部111通过上下两侧的避让口113可以形成上下贯穿的结构,不仅可以为进风口101提供周向上的气流通道,且相比于设计凹陷部111左右贯穿或斜向等结构而言,上下贯穿的结构使得壳体100上下侧的空气向进风口101汇聚过程中的空气行程更短,可以进一步减少进风阻力,进一步提升进风高效性和均匀性。
实施例6:
除了上述实施例5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背面110的上端结合于上表面的外轮廓线的后侧边缘1211,其中,上表面的外轮廓线的后侧边缘1211上形成有凹形线段1212,且凹形线段1212合围出的区域与避让口113相对。这样,壳体100上方的气流可以依次流经缺口、避让口113、凹陷部111合围出的空间、进风口101,最后进入壳体100内,其中,缺口作为一个空位结构也基本不会存在灰尘积攒的问题,且相比于现有顶部设置的进风口101而言,缺口与进风口101之间具有避让口113及凹陷部111形成的弯道过渡,这样,落灰不会直接经缺口落入壳体100内,实现了防尘的目的,且缺口的设计可以提升进风口101的进风效率,提升产品能效。
较佳地,如图8所示,凹陷部111下侧的避让口113向下延伸至壳体100的底部,使得凹陷部111向上贯穿至壳体100的顶端,向下贯穿至壳体100的底端。进风效果更好,且上部落下的灰尘可以沿上下贯穿的凹陷部111落到壳体100下方,从而避免灰尘在壳体100内部积攒。
实施例7:
如图4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凸出部112的凸出端与凹陷部111的凹陷端之间的落差值H3的取值范围为20mm-80mm。也即,凸出部112的后端点与凹陷部111的向前凹陷最深点之间的前后距离值的取值范围为20mm-80mm,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通需求,又可避免壁挂式空调器沿前后方向厚度过大的问题。
较佳地,凸出部112的凸出端与凹陷部111的凹陷端之间的落差值H3的取值范围为30mm-70mm。
更佳地,凸出部112的凸出端与凹陷部111的凹陷端之间的落差值H3的取值范围为40mm-60mm。
优选地,凸出部112的凸出端与凹陷部111的凹陷端之间的落差值H3的取值为50mm。
实施例8:
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凸出部112相对于凹陷部111固定设置。这样可以使得产品的整体结构简单化,降低产品的成本,且也有利于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举例而言,凸出部112和凹陷部111一体形成在同一部件上。
更详细地,壳体100包括相互连接的底盘100A和面框100B,底盘100A的背面110形成为壳体100的背面110,且凸出部112和凹陷部111均形成在底盘100A上并与底盘100A为一体式结构。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进风口101形成在底盘100A上,凸出部112为独立于底盘100A的部件,凸出部112与底盘100A装配连接并且装配后的凸出部112相对于进风口101朝后方凸出。
实施例9:
区别于实施例8中进一步限定的特征,本实施例中限定了:壳体100设有活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凸出部112与活动机构连接并随活动机构相对于凹陷部111活动,以调节凸出部112相对于凹陷部111的表面的凸出高度。
其中,通过使凸出部112随活动机构相对于凹陷部111升降以调节凸出部112相对于凹陷部111的凸出高度,这样,可以提供调节凸出部112的凸出高度来调节凹陷部111表面的避空高度,从而调节进风口101外侧的避空高度,从而使得进风口101外侧的避空高度可以随具体安装场景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提升了产品对不同安装场景的适应性,提升产品的适用范围,更利于产品推广。
举例而言,活动机构包括支架臂和形成在支架臂上的多个销孔,多个销孔之间由后向前依次排列,凸出部112上设有销钉,通过在多个销孔中选择适合位置的销孔与销钉配合实现对凸出部112的凸出高度进行调整。
实施例10:
如图8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的背面110设有用于与墙体连接的挂墙装置114。利用壳体100背面110上的挂墙装置114与墙体连接,实现壳体100挂墙装配的同时,可以使得进风口101处的避空与壳体100的挂墙装配均基于壳体100的背面110形成定位,进一步提升进风口101的避空可靠性,确保进风口101进风高效、均匀。
较佳地,挂墙装置114设置在凸出部112上。
进一步地,凹陷部111两侧的凸出部112上分别设有挂墙装置114。
优选地,如图7所示,凸出部112上设有凹陷区域,挂墙装置114的全部或一部分位于凹陷区域内。
较佳地,如图2和图7所示,挂墙装置114为挂钩或挂槽,挂钩或挂槽用于与挂墙板400或墙体上的钩挂部410钩挂装配,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挂墙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实施例11:
如图2、图6和图8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的背面110设置有走管槽170和排水管160;走管槽170位于进风口101远离壳体100的上表面的一侧,且走管槽170沿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出管口171;排水管160位于进风口101远离壳体100的上表面的一侧,且排水管160位于走管槽170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并与出管口171错位分布,使得排水管160避开出管口171。
其中,在壳体100的背面110设置走管槽170,走管槽170用于容置冷媒管等部件,方便于冷媒管等部件的设置和安装,设置排水管160位于走管槽170的端部的位置并避开走管槽170端部的出管口171,这样,排水管160不会与从出管口171引出的冷媒管发生干涉,产品走管更为规整。
实施例12:
如图7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包括底盘100A和面框100B,换热器200上设有支架240,支架240设有向后延伸的支撑臂,且支架240底部形成有第一对合部,第一对合部上设有第一轴承安装槽241,底盘100A上设有第二对合部,第二对合部上设有第二轴承安装槽100A1,其中,支撑臂搭靠在底盘100A上,第一对合部与第二对合部对接,使得底盘100A通过支撑支架240以进一步支撑换热器200,第一轴承安装槽241与第二轴承安装槽100A1对合限定出卡圈,轴承300被卡圈卡箍限位,实现轴承300装配,且该结构形成了第一对合部与第二对合部对接以同时对轴承300卡箍锁定的形式,相对于传统将轴承300直接过盈卡装于卡圈内的结构而言,装配更方便,轴承300损伤风险也降低。
实施例13:
如图6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内形成有风道103,风道103包括蜗壳通道1033、转弯通道1034及出口1037,转弯通道1034的一端连通于蜗壳通道1033,另一端连通于出口1037,使得蜗壳通道1033与出口1037之间形成转弯过渡。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蜗壳通道1033本身为一个弯道结构,而转弯通道1034也呈现为一个弯道结构,两个弯道结构衔接可以构造出大致呈S形的风道103。
通过设计风道103内的整个气流路径大致呈S形,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蜗壳风道的出风角度限制,从而实现在保证导风效率的前提下,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升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4之间的位置匹配性,这样,将进风口101从顶部转移到背面110后,利用本风道103可以实现良好地适应进风口101的位置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风道103在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4之间的导通衔接作用,保证产品能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转弯通道1034在出口1037之前对气流再次导流,使得从蜗壳通道1033排出的气流在经过转弯通道1034后可明显带上偏转惯性,这样,气流从出口1037排出后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更详细地,如图6所示,风道103包括蜗壳1031和蜗舌1032,蜗舌1032位于蜗壳1031与壳体100的背面110之间,蜗壳1031的导风面与蜗舌1032的导风面相对并且共同限定出蜗壳通道1033。
其中,通过设置蜗舌1032位于蜗壳1031与背面110之间,也即使得蜗舌1032、蜗壳1031、壳体100的背面110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壳体100的背面110、蜗舌1032、蜗壳1031由后向前依次排布,该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壁挂式空调器中壳体100的背面110、蜗壳1031、蜗舌1032由后向前依次排布的设计思路,通过本设计一方面可使得蜗壳1031的进风端与蜗舌1032的进风端所限定出的蜗壳通道1033进口可以朝后(也即朝进风口101位置)有一定的倾斜度以更好地与进风口101对应,这样,蜗壳通道1033进风端与壳体100的背面110进风设计匹配性更高,蜗壳通道1033的进风损失更小,风扇310的压损也更小,对气流的导风效率也更高,另一方面,本设计还可使得气流沿蜗壳通道1033的进口进入后气流中的大部分受蜗壳1031迎风导流,从而相对减少了进入气流对蜗舌1032的直接作用,使得气流噪音也更小。
实施例14:
如图6所示,除了上述实施例13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蜗舌1032的背风侧设置有第一接水槽131,第一接水槽131用于对换热器200的第一换热段210接水,这样的设计不仅充分地利用了蜗舌1032背风侧的空间,提升产品的内部空间利用率,且蜗舌1032背风侧可对第一接水槽131形成避风保护,避免风将第一接水槽131内的水吹出。
进一步地,蜗壳1031的上部构造有第二接水槽132,第一接水槽131用于对换热器200的第二换热段220接水,其中,第二接水槽132设于蜗壳1031的上部,这样,对第二换热段220的接水效果更好,可以避免蜗壳通道1033进水问题。
更进一步地,第一接水槽131的顶部与壳体100的内顶面的距离比第二接水槽132的顶部与壳体100的内顶面的距离远。可以良好地匹配换热器200前短后长的结构,这样,通过换热器200前短后长式结构设计。
实施例15:
如图6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风道103还包括导风壁1035,导风壁1035的导风面与蜗舌1032的导风面过渡衔接并向出风口104延伸,其中,导风壁1035的导风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凹面;蜗壳1031邻近于出风口104的部位构造有凸舌1036,凸舌1036与导风壁1035相对并且共同限定出转弯通道1034。
这样,一方面,利用凹面形成的弧形过渡,避免过多增加风阻的前提下,可以抑制出口1037的向后倾斜量,使得风道103的出风更靠下或靠前,实现壁挂式空调器朝向或朝前送风,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结构中蜗舌1032(或蜗壳1031)与出口1037之间形成直线导风壁1035的设计思路,本设计利用凹面形成的弧形导流效果,可以使得从蜗舌1032部位排出的气流在经过凹面后带上一定的偏转惯性,这样,气流从出口1037排出后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使凸舌1036与导风壁1035的凹面对应以共同限定出转弯通道1034,这样所形成的转弯通道1034的转弯导向性更好,利用较短的导流路径即可实现对气流赋予偏转惯性,从而相对缩短了气体行程,可以减少阻力损失和热力损失。
实施例16:
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还包括导风板150,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04,导风板150活动设置,以用于遮挡或打开出风口104。这样,在产品无需工作时,可以使导风板150遮挡出风口104从而提升产品外观一致性,且也有利于产品内部防尘。
实施例17:
除了上述实施例16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板150滑动设置,使得导风板150滑动以在遮挡出风口104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104的位置之间活动。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导风板150与壳体100转动连接,如铰接或枢接,使得导风板15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04。
实施例18:
如图5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在出风口104周围的表面为凸弧面,导风板150构造成凸弧形,且导风板150外表面的弧度与壳体100在出风口104周围的凸弧面的弧度相适,以使得导风板150关闭出风口104时与壳体100在出风口104周围的凸弧面契合,提升产品外观一致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风口101设有格栅结构。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壁挂式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100。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壁挂式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壳体10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9:
如图6和图7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壁挂式空调器具有换热器200,换热器200位于壳体100内,其中,换热器200包括第一换热段210和第二换热段220,第一换热段210的长度比第二换热段220长,第一换热段210与壳体100的进风口101相对,且第一换热段210位于进风口101与第二换热段220之间。
其中,通过换热器200的第一换热段210相比于第二换热段220更靠近进风口101、并且比第二换热段220长度长的设计,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可提升换热器200的迎风面积,使得换热器200能更好地适应壳体100背侧进风的设计,使换热器200布局与壳体100进风位置更加匹配,从而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能力,实现提升产品能效,且通过使换热器200的大部分处于靠近进风口101的一侧,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改善产品正面凝露现象,避免产品表面滴水问题,提升产品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段210的顶部与第二换热段220的顶部衔接,第一换热段210的底部与第二换热段220的底部分开,这样,第一换热段210和第二换热段220可大致拼合成开口朝向的V形结构,这样的结构空间布局紧凑,可以节省产品空间体积,且V形的尖端部位可以朝向壳体的上表面,有利于将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向第二换热段220的位置导流,利于第一换热段210和第二换热段220与空气充分、均匀地接触换热,提升换热能效。
更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段210与第二换热段220合围出一端具有开口的凹腔230,壁挂式空调器具有风扇310,风扇310的一部分沿凹腔230的开口伸入凹腔230内。这样的结构可使得风扇310的驱动力在换热器200内表面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换热器200与空气换热的均匀性,且该结构也有利于产品的部件之间紧凑布置,利于产品小型化。
实施例20:
如图6所示,除了上述实施例18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换热段210和第二换热段220均位于壳体100的内顶面的下方,且第一换热段210的底部与壳体100的内顶面的距离H1比第二换热段220的底部与壳体100的内顶面的距离H2远。
如图6所示,也即使第一换热段210的底部的位置低于第二换热段220的底部,这样,通过将第一换热段210向下延展,可以利于产品减薄,同时也可更充分地利用进风口101的进风面积,而设计第二换热段220底部位置相对较高,这样,可确保空气能够到达第二换热段220的底部位置,使第二换热段220的底部能够充分与空气接触换热,这样,整个换热器200换热更充分、均匀,不会出现换热死角位置,总体来讲,基于背侧进风设计,通过对换热器200布局作此调整,可促进换热器200换热能效最大化地实现。
实施例21:
如图6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换热段210为多段式结构,且第一换热段210构造成中部靠近进风口101、两端远离进风口101的外凸造型。
值得说明的是,本设计中第一换热段210的中部是相对于其两端而言,具体地,所述的第一换热段210的中部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换热段210的两端之间的任意部位或任意区段,而并非特指第一换热段210的两端之间的中间位置。
在本方案中,设计第一换热段210为中部靠近进风口101、两端远离进风口101的外凸造型,例如,设计第一换热段210为中部向靠近进风口101的方向拱起、两端向远离进风口101的方向翘起的凸弧形或折线形,不仅可使得产品内部部件更紧凑,节约产品空间体积,且可以提升第一换热段210的迎风面积,同时减小第一换热段210的表面风阻,并可将部分气流向第二换热段220部位导流,从而在确保换热器200换热均匀性和充分性的同时,降低风力损失和噪音。
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段210为三段式结构,分别为第一侧边段210a、中间段210b和第二侧边段210c,中间段210b的两端与第一侧边段210a和第二侧边段210c相连,中间段210b相对于第一侧边段210a和第二侧边段210c而言靠近进风口101设置,第一侧边段210a相对于中间段210b倾斜且其远离中间段210b的一端向远离进风口101的方向翘起,第二侧边段210c相对于中间段210b倾斜且其远离中间段210b的一端向远离进风口101的方向翘起。
实施例22:
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包括底盘100A和面框100B,底盘100A与面框100B相连并合围出容纳空间,换热器200位于容纳空间内;壁挂式空调器设有电机套,其中,电机套、换热器200和底盘100A上分别设有连接部,紧固件穿接于电机套、换热器200和底盘100A这三者的连接部,且将这三者的连接部锁定。通过利用一个紧固件将电机套、换热器200和底盘100A这三者的连接部固定在一起,实现紧固件一串三连接,相比于这三者中两两之间连接固定的结构形式而言,减少了组装步骤,简化工装的工序,节省了装配时间。
举例而言,电机套、换热器200和底盘100A这三者上分别设有凸耳作为连接部,三者的凸耳上分别设有通孔,紧固件为螺钉,螺钉穿过三者的凸耳上的通孔,并通过螺纹连接将三者的凸耳锁定在一起。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包括壁挂式空调。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进风方式是顶部进风,其缺点为:顶部进风方式,即使安装过滤网,灰尘也会掉在空调器上并沿顶部进风口进入空调器内部,导致空调器内部容易积灰。且顶部设置进风口,无论设置格栅和孔状进风,其外观都会受到影响。
本方案提供的壁挂式空调器,在壳体的背面设有进风口,使得壁挂式空调器可以形成背侧进风,同时,相对于现有壳体顶部设有进风口的开放式顶壁结构而言,本设计中,壳体的上表面设计为相对具有封闭性的遮挡面,或者,壳体的上表面上设置遮挡结构,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顶部进风口容易进灰问题,也可解决正面进风影响外观,侧面进风风量不足的问题,达到既增加进风面积,增加风量,提高换热能效,又能够防尘,同时也不影响外观的目的。
其中,本设计的壁挂式空调器,具有壳体、底盘风扇(优选为风轮,进一步优选为贯流风轮)、风道、进风格栅等,在壳体的背面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设有格栅结构,进风口的进风部分为了留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在壳体的背面设有凹陷,进风口形成在凹陷处使得进风口避空,形成如图8所示的形状,也即,背面的外观形状整体是品字形、背面挂墙,上、下设置避让口。优选地,进风口的避空高度可以改变,优选地进风口的避空高度的取值范围为20mm-80mm,通过改变避空高度提升背侧进风效率。另外,在进风口的下侧设有走管槽,走管槽左右延伸,且走管槽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排水管。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壳体,用于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背面和上表面;
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为遮挡面或者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挡灰的遮挡结构;
所述壳体的背面用于面朝墙体设置,所述壳体的背面设有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构造有凹陷部和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表面相对于所述凹陷部的表面凸出,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凹陷部的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凸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避让口,所述凹陷部凹陷限定出的空间与所述避让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有所述避让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的上端结合于所述上表面的外轮廓线的后侧边缘,其中,
所述上表面的外轮廓线的后侧边缘上形成有凹形线段,且所述凹形线段合围出的区域与所述避让口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部的凸出端与所述凹陷部的凹陷端之间的落差值的取值范围为20mm-80mm。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部相对于所述凹陷部固定设置;或者
所述壳体设有活动机构,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活动机构连接并随所述活动机构相对于所述凹陷部活动,以调节所述凸出部相对于所述凹陷部的表面的凸出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设有用于与所述墙体连接的挂墙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设置有走管槽和排水管;
所述走管槽位于所述进风口远离所述上表面的一侧,且所述走管槽沿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出管口;
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进风口远离所述上表面的一侧,且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走管槽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并与所述出管口错位分布,使得所述排水管避开所述出管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未设进风口的顶壁,所述顶壁的外表面形成为遮挡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蜗壳通道、转弯通道及出口,所述转弯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蜗壳通道,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出口,使得所述蜗壳通道与所述出口之间形成转弯过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包括蜗壳和蜗舌,所述蜗舌位于所述蜗壳与所述壳体的背面之间,所述蜗壳的导风面与所述蜗舌的导风面相对并且共同限定出所述蜗壳通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舌的背风侧设置有第一接水槽,所述蜗壳的上部构造有第二接水槽,所述第一接水槽的顶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比所述第二接水槽的顶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远。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还包括导风壁,所述导风壁的导风面与所述蜗舌的导风面过渡衔接并向所述出口延伸,其中,所述导风壁的导风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造为凹面;
所述蜗壳邻近于所述出口的部位构造有凸舌,所述凸舌与所述导风壁相对并且共同限定出所述转弯通道。
16.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挂式空调器具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的长度比所述第二换热段长,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相对,且所述第一换热段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段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二换热段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换热段的底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比所述第二换热段的底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的距离远。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段为多段式结构,且所述第一换热段构造成中部靠近所述进风口、两端远离所述进风口的外凸造型。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底盘和面框,所述底盘与所述面框相连并合围出容纳空间,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壁挂式空调器设有电机套,其中,所述电机套、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底盘上分别设有连接部,紧固件穿接于所述电机套、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底盘这三者的所述连接部,且将这三者的所述连接部锁定。
CN201910473013.3A 2019-05-31 2019-05-31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Pending CN1100570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3013.3A CN110057077A (zh) 2019-05-31 2019-05-31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3013.3A CN110057077A (zh) 2019-05-31 2019-05-31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7077A true CN110057077A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25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73013.3A Pending CN110057077A (zh) 2019-05-31 2019-05-31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5707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9547A (zh) * 2019-08-09 2019-10-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326A (zh) * 2007-08-29 2009-03-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1639280A (zh) * 2008-07-29 2010-02-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排水组件与底盘连接结构
KR20150011556A (ko) * 2013-07-23 2015-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상기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의 냉매관을 연결하는 방법
CN204211880U (zh) * 2014-11-07 2015-03-18 江西华春色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气流式皮棉清理机
CN105588189A (zh) * 2015-02-15 2016-05-18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062414A (zh) * 2017-05-17 2017-08-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7674717U (zh) * 2017-11-29 2018-07-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组件和空调器
CN208238026U (zh) * 2018-04-24 2018-1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9926564U (zh) * 2019-05-31 2020-01-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326A (zh) * 2007-08-29 2009-03-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1639280A (zh) * 2008-07-29 2010-02-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排水组件与底盘连接结构
KR20150011556A (ko) * 2013-07-23 2015-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상기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의 냉매관을 연결하는 방법
CN204211880U (zh) * 2014-11-07 2015-03-18 江西华春色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气流式皮棉清理机
CN105588189A (zh) * 2015-02-15 2016-05-18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062414A (zh) * 2017-05-17 2017-08-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7674717U (zh) * 2017-11-29 2018-07-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组件和空调器
CN208238026U (zh) * 2018-04-24 2018-1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9926564U (zh) * 2019-05-31 2020-01-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9547A (zh) * 2019-08-09 2019-10-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319547B (zh) * 2019-08-09 2023-05-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87756B (zh) 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4786776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057077A (zh)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06225063A (zh) 送风组件以及具有其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106225064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844294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641184U (zh) 竖款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916991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068067A (zh) 移动空调
CN209622956U (zh) 一种窗式空调的布置结构
CN207094858U (zh) 空调一体机
CN209926564U (zh)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10131790A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05741657U (zh) 干衣机及干衣机的排水系统
CN108195116A (zh) 风道组件及冰箱
CN104832990A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105953403B (zh) 安装架及贯流风轮组件
CN108981118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换热器清洗装置
CN214250094U (zh) 空调接水盘及立柜式空调器
CN209689031U (zh) 空调室内机的风道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0733754U (zh) 多功能立柱式车载空调蒸发器总成
CN208296076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920530U (zh)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208443027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4429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