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57057A -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57057A
CN110057057A CN201910363953.7A CN201910363953A CN110057057A CN 110057057 A CN110057057 A CN 110057057A CN 201910363953 A CN201910363953 A CN 201910363953A CN 110057057 A CN110057057 A CN 110057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disturbing
air
module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639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57057B (zh
Inventor
王清伟
姬安生
刘奇伟
李丰
杜顺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6395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570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57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7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57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70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扰流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模块和扰流模块,所述扰流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模块处于制冷模式,如果未接收到扰流控制指令,则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确定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和/或出风风速n,其中,所述送风点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的前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调整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以及出风风速,提高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家用空调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尤其夏天更离不开空调。随着对空调越来越多的了解和对健康的关注,用户在满足基本制冷制热需求的同时,又提出了净化、清洗、加湿、除湿等健康以及出风舒适性需求。对此,各大空调厂商先后推出具有净化室内空气或水洗滤网或加湿等功能的空调产品。
但是空调器在送风过程中,由于空调送风的气流、温度等与人体当前所处环境所差异,因此,可能会引起不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扰流方法,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调整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以及出风风速,提高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模块和扰流模块,所述扰流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模块处于制冷模式,如果未接收到扰流控制指令,则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确定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和/或出风风速n,其中,所述送风点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的前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调整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以及出风风速,提高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模块为制冷模式下,检测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如果距离L不小于间距阈值,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增大第一预定角度,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不大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如果距离L小于间距阈值,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减小第二预定角度,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不小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模块包括扰流风道和扰流导板,如果所述扰流导板封闭所述扰流风道的扰流风口则所述扰流导板的打开角度为0°,所述扰流导板处于最小打开角度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所述扰流导板的最小打开角度在0°到30°的范围内;所述扰流导板处于最大打开角度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所述扰流导板的最大打开角度在30°到150°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距离L与所述间距阈值的差值为Ls米,其中Ls为不带单位的值,第一预定角度和所述第二预定角度均不大于θ×Ls。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模块为制冷模式下,检测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如果距离L不小于间距阈值,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增大第一预定值,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不大于最大出风风速Nmax;如果距离L小于间距阈值,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减小第二预定值,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不小于最小出风风速Nmin。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模块包括扰流风轮、扰流风道,所述扰流风轮以最大转速运行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大出风风速Nmax,所述扰流风轮的最大转速在600r/min到2000r/min的范围内,所述扰流风轮以最小转速运行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小出风风速Nmin,所述扰流风轮的最小转速在100r/min到200r/min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距离L与所述间距阈值的差值为Ls米,其中Ls为不带单位的值,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均不大于w×Ls。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距阈值在1米到4米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方法还包括:每间隔预定时间根据所述距离L对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和/或出风角度α进行调整,且所述预定时间在10s到600s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所述送风点不在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的前方,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和出风风速n不变。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模块的扰流出口和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同向出风,所述扰流模块适于驱动气流不经过室内换热器,且所述空调模块适于驱动气流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
附图说明
图1至图2是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至图5是本发明同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在不同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空调器100。扰流模块1,扰流导板11,扰流摆叶12,空调模块2,空调导板21,空调摆叶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改善制冷热舒适性,相关技术的空调产品也提出了制冷时混合自然风的概念,通过在空调内机出风口上侧、下侧等位置布置贯流风轮或离心风机,向经空调换热后的出风口方向,吹出室内循环空气进行混合,以减弱冷风直吹人的不适。通过设置吹送室内循环空气的扰流作用。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扰流模块的空调器和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本发明中的空调器包括:扰流模块和空调模块。
其中,空调模块可以实现温度调节或送风、而扰流模块可以对空调模块送出的气流进行扰流,从而通过扰流模块降低空调模块的送风对舒适度的影响,而又能有效地促进室内的空气循环,提高室内环境温度的均匀性和舒适性。扰流模式可以设置成室内风循环、送新风等。在空调模块制冷运行时,扰流模块可以输送不经过室内换热器的气流。
如图1至图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模块和扰流模块,所述扰流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模块处于制冷模式下,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确定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和/或出风风速n。
其中,送风点为空调器的送风位置,在用户使用该空调器的过程中,则用户所处的位置即为空调器的送风位置。
可选地,所述送风点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的前方。在送风点位于空调器的出风方向的前方时,空调器输送出的气流可以送往该送风点,此时,可以对扰流模块和空调模块进行调整以达到舒适送风的目的。而在送风点不处于空调器的出风方向的前方时,空调器输送出的气流对该送风点的影响比较小,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中,当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比较近时,如果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出风角度过大,可能会影响人体感受的舒适性,而在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过大时,如果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出风角度过小,则也可能会影响人体的舒适性。因此,本发明中通过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调整扰流模块,可以有效地提高在送风点的位置感受到的舒适性,有效地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之间的距离对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出风角度进行调整,可以有效地提高舒适性,而且也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
另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通过对扰流模块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的舒适感,而在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下,通过扰流模块吹送不经过换热器的室内风可能会增强用户的不适感,因此,本发明主要应用于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的情形。
可选地,如果空调器接收到扰流控制指令,则根据扰流控制指令对扰流模块进行调整,例如,在空调器接收到对扰流模块的控制指令,扰流控制指令提供了对扰流模块进行调整方案、或者经过空调器的分析认为获得对扰流模块的调整方案等,则根据该指令确定扰流模块的运行方式。
如果空调器没有接收到扰流控制指令,则按照本发明描述的扰流方法对扰流模块进行调整,其中包括: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确定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和/或出风风速n,还可以包括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扰流方案。
当然,本发明也并非只能用于制冷模式,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或其他非制冷模式时,依然可以采用本发明中的控制方式来控制扰流模块。
如图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模块为制冷模式下,检测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
如果所述距离L不小于间距阈值,依然需要扰流模块具有较好的扰流效果。此时,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增大第一预定角度,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不大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扰流的效果。
如果距离L小于间距阈值,此时需要降低扰流模块对舒适性的不良影响。此时,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减小第二预定角度,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不小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扰流的效果,提高舒适性。
另外,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均不小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且不大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也就是说,在对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进行调整过程中,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最小只能降低到最小出风角度αmin,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最大只能增大到最大出风角度αmax。
其中,在需要增大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时,当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已经达到αmax,则不对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进行调整;在需要减小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时,当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已经达到αmin,则不对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进行调整。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次检测完成后,需要对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调整固定的角度,如果该固定角度大于出风角度α与最大出风角度αmax或最小出风角度αmin的差值,则将出风角度α调整至最大出风角度αmax或最小出风角度αmin,而不按该固定角度进行调整;或者按照该固定角度进行调整,此时出风角度α可能会大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或小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此时,如果出风角度α大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下次检测完成后需要继续增大出风角度α,则不再调整,如果出风角度α小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下次检测完成后需要继续减小出风角度α,则不再调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模块包括扰流风道和扰流导板,在扰流导板封闭扰流风道的扰流风口时,扰流导板的打开角度为0°。
在扰流导板处于最小打开角度时,扰流模块处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所述扰流导板的最小打开角度在0°到30°的范围内。
所述扰流导板处于最大打开角度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所述扰流导板的最大打开角度在30°到150°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距离L与所述间距阈值的差值为Ls米,其中Ls为不带单位的值,第一预定角度和所述第二预定角度均不大于θ×Ls。根据距离L与间距阈值的差值,可以确定空调器的当前运行状态,从而对扰流模块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空调送风的舒适性。
其中,θ可以在0.5°到10°的范围内,例如θ为0.5°、1°、5°等。
如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模块为制冷模式下,检测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
如果所述距离L不小于间距阈值,此时需要扰流模块具有较好的扰流效果。此时,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增大第一预定值,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不大于最大出风风速Nmax,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扰流的效果。
如果距离L小于间距阈值,此时需要降低扰流模块对舒适性的不良影响。此时,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减小第二预定值,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不小于最小出风风速Nmi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扰流的效果,提高舒适性。
另外,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均不小于最小出风风速Nmin且不大于最大出风风速Nmax,也就是说,在对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进行调整过程中,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最小只能降低到最小出风风速Nmin,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最大只能增大到最大出风风速Nmax。
其中,在需要增大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时,当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已经达到Nmax,则不对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进行调整;在需要减小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时,当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已经达到Nmin,则不对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进行调整。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次检测完成后,需要对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调整固定的角度,如果该固定角度大于出风风速n与最大出风风速Nmax或最小出风风速Nmin的差值,则将出风风速n调整至最大出风风速Nmax或最小出风风速Nmin,而不按该固定角度进行调整;或者按照该固定角度进行调整,此时出风风速n可能会大于最大出风风速Nmax或小于最小出风风速Nmin,此时,如果出风风速n大于最大出风风速Nmax,下次检测完成后需要继续增大出风风速n,则不再调整,如果出风风速n小于最小出风风速Nmin,下次检测完成后需要继续减小出风风速n,则不再调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模块包括扰流风轮、扰流风道,所述扰流风轮以最大转速运行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大出风风速,所述扰流风轮的最大转速在600r/min到2000r/min的范围内,所述扰流风轮以最小转速运行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小出风风速,所述扰流风轮的最小转速在100r/min到200r/min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距离L与所述间距阈值的差值为Ls米,其中Ls为不带单位的值,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均不大于w×Ls。根据距离L与间距阈值的差值,可以确定空调器的当前运行状态,从而对扰流模块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空调送风的舒适性。
其中,w可以在5r/min到50r/min的范围内,例如w为5r/min、10r/min、20r/min等。
在前述实施例中,所述间距阈值为人体对气流敏感的温度,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距离L达到间距阈值,人体对空调送出的气流比较敏感,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但是不同位置、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等的人体,所感受到的舒适温度并不相同,因此,可以在将间距阈值在舒适送风温度的附近调整。例如,在空调器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体一般会在距离空调器较近时对气流比较敏感,为了适应不同的人,可以将间距阈值的范围设置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兼顾不同的人对舒适性的要求,例如所述间距阈值在1米到4米的范围内。
当然,本发明中上述对间距阈值的限定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间距阈值可以基于不同的调研结果确定。
可选地,所述扰流方法还包括:每间隔预定时间根据距离L确定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和/或出风风速n,且所述预定时间在10s到600s的范围内。从而可以快速地对调整空调器的运行状态,而且扰流方法形成一个闭环的控制过程,进一步地提高扰流模块的稳定性,以及空调器送风的均匀性和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所述扰流模块的扰流出口和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同向出风,所述扰流模块适于驱动气流不经过室内换热器,且所述空调模块适于驱动气流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
具体而言,如图3-图5所示,本发明中的空调器100包括沿扰流模块1和空调模块2。
其中,扰流模块1包括扰流风轮、扰流风道以及扰流导板11,扰流风轮适于驱动气流经过扰流风道,扰流导板11设于所述扰流风道的扰流出口处,可以通过调整扰流导风板的角度调整扰流模块1的送风角度;也可以通过调整风轮的转速调整扰流模块1的送风风速。扰流风道内还可以设置扰流摆叶12等导风结构。
其中,扰流导板11可以构造成可以向下翻转打开扰流风道的扰流出口,通过扰流导板11向外向下翻转调整扰流模块1的出风角度。
空调模块2包括空调风轮、空调风道、空调导板21,空调风轮适于驱动气流经过空调风道,空调导板21设于空调风道的空调出口处,可以通过调整空调导板21的角度调整空调模块2的送风角度,也可以通过关闭空调导板21实现无风感模式;也可以通过调整空调风轮的转速调整空调模块2的送风风速。空调风道内还可以设置空调摆叶22等导风结构。
其中,扰流模块1与空调模块2在左右方向上排布,在空调模块2的一端设置扰流模块1(单翼扰流),也可以在空调模块2的两端均设置扰流模块1(双翼扰流)。
其中,扰流风道的扰流出口与空调风道的空调出口均设置成向前向下送风的形状,然后通过扰流导板11、扰流摆叶12、空调导板21、空调摆叶22等结构对送风方向进行调整。
其中,在图3中,扰流导板、空调导板均处于关闭的状态,在图4中扰流导板处于打开状态、空调导板处于关闭的状态,在图5中扰流导板和空调导板均处于打开的状态。
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其中,空调模块2驱动的气流将会经过室内换热器,而扰流模块1驱动的气流可以不经过室内换热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第一目的在于针对在空调一侧增加室内绕流风的新方案,提出一种绕流风的控制方式,以提高用户的制冷舒适性体验。包括以下步骤:
1、空调开机并运行制冷模式;
2、实时检测送风点(例如用户)与空调内机的方位关系、距离室内机的距离、绕流模块电机转速n以及扰流出风角度α;
3、当检测到用户不在空调正前方时,则继续检测用户与空调内机的方位关系、距离室内机的距离、绕流风模块电机转速n、扰流风出风角度α;
4、当检测到用户在空调正前方时,则进一步判断用户距离室内机的距离:
(1)如果用户距离室内机的距离≥间距阈值,并且绕流风出风角度α≥αmax、绕流风转速n≥Nmax,则继续检测用户与空调内机的方位关系、距离室内机的距离以及n、α;否则按预设方式提高α或n;
(2)如果用户距离室内机的距离<间距阈值,并且绕流风出风角度α≤αmin、绕流风转速n≤Nmin,则继续检测用户与空调内机的方位关系、距离室内机的距离以及n、α;否则按预设方式减小α或n。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施场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开机运行后,检测到用户在空调正前方时,则进一步判断用户距离室内机的距离:
如果用户距离室内机的距离≥间距阈值,这说明用户距离样机有一定距离;若扰流风出风角度α≥αmax、绕流风转速n≥Nmax,此时扰流风出风角度α或绕流风转速n没有可提高空间,应继续检测用户与空调内机的方位关系、距离室内机的距离以及n、α;若扰流风出风角度α<αmax或绕流风转速n<Nmax,则应按预设方式提高α或n,提高室内温度的均匀性;
如果用户距离室内机的距离<间距阈值,这说明用户在距离样机的一定范围内;若绕流风出风角度α≤αmin、绕流风转速n≤Nmin,此时扰流风出风角度α或绕流风转速n没有可降低空间,应继续检测用户与空调内机的方位关系、距离室内机的距离以及n、α;若扰流风出风角度α>αmin或扰流风转速n>Nmin,则应按预设方式降低α或n,提高用户制冷的热舒适性体验;
如果检测到用户不在空调正前方时,绕流风不作调节,继续检测用户与空调内机的方位关系、距离室内机的距离以及n、α。由此完成整个绕流风的控制循环。
间距阈值为判定绕流风调节的临界距离,可根据实际场景设定。
在本发明可解决空调制冷运行时室内温度不均匀、送风范围有限的问题,适用于各种制冷场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流风的控制方法,以提高用户的热舒适性体验。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的扰流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模块和扰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模块处于制冷模式,如果未接收到扰流控制指令,则根据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确定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和/或出风风速n,
其中,所述送风点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模块为制冷模式下,检测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
如果距离L不小于间距阈值,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增大第一预定角度,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不大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
如果距离L小于间距阈值,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减小第二预定角度,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不小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模块包括扰流风道和扰流导板,如果所述扰流导板封闭所述扰流风道的扰流风口则所述扰流导板的打开角度为0°,
所述扰流导板处于最小打开角度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小出风角度αmin,所述扰流导板的最小打开角度在0°到30°的范围内;
所述扰流导板处于最大打开角度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大出风角度αmax,所述扰流导板的最大打开角度在30°到150°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L与所述间距阈值的差值为Ls米,其中Ls为不带单位的值,第一预定角度和所述第二预定角度均不大于θ×Ls。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模块为制冷模式下,检测送风点与空调器的距离L,
如果距离L不小于间距阈值,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增大第一预定值,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不大于最大出风风速Nmax;
如果距离L小于间距阈值,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减小第二预定值,且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不小于最小出风风速Nm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模块包括扰流风轮、扰流风道,
所述扰流风轮以最大转速运行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大出风风速Nmax,所述扰流风轮的最大转速在600r/min到2000r/min的范围内,
所述扰流风轮以最小转速运行则所述扰流模块处于最小出风风速Nmin,所述扰流风轮的最小转速在100r/min到200r/min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L与所述间距阈值的差值为Ls米,其中Ls为不带单位的值,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均不大于w×Ls。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阈值在1米到4米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方法还包括:
每间隔预定时间根据所述距离L对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风速n和/或出风角度α进行调整,且所述预定时间在10s到600s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送风点不在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的前方,则所述扰流模块的出风角度α和出风风速n不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扰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模块的扰流出口和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同向出风,所述扰流模块适于驱动气流不经过室内换热器,且所述空调模块适于驱动气流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
CN201910363953.7A 2019-04-30 2019-04-30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Active CN1100570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3953.7A CN110057057B (zh) 2019-04-30 2019-04-30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3953.7A CN110057057B (zh) 2019-04-30 2019-04-30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7057A true CN110057057A (zh) 2019-07-26
CN110057057B CN110057057B (zh) 2021-06-18

Family

ID=67321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63953.7A Active CN110057057B (zh) 2019-04-30 2019-04-30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5705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4348A (ja) * 1991-12-16 1993-06-2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WO2014104273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N203719064U (zh) * 2014-02-13 2014-07-16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3857566U (zh) * 2014-04-21 2014-10-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388383A (zh) * 2017-08-21 2017-11-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4348A (ja) * 1991-12-16 1993-06-2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WO2014104273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N203719064U (zh) * 2014-02-13 2014-07-16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3857566U (zh) * 2014-04-21 2014-10-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388383A (zh) * 2017-08-21 2017-11-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7057B (zh) 2021-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1569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U2008218073A1 (en) Air-conditioning ventilator
CN103335363A (zh) 一体化集中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JP6201421B2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JP201301835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0125165A1 (zh) 双贯流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2015172472A (ja) 空調用換気装置
CN205065934U (zh) 风管机
CN110081567A (zh)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CN112880029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00022355A1 (fr)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CN107388658A (zh) 一种空调及自清洁的控制方法
JP2007187335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057057A (zh)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CN209910113U (zh) 新风装置
JP201320319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081570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2000088327A (ja) 空調用室内機およびその吹出温度制御方法
JP201320332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5560383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2000274784A (ja) 送風装置
CN113237206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81573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24678U (zh) 车辆顶置空调器的风道系统、车辆顶置空调器和车辆
CN110410874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