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4119B -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4119B
CN110044119B CN201910300904.9A CN201910300904A CN110044119B CN 110044119 B CN110044119 B CN 110044119B CN 201910300904 A CN201910300904 A CN 201910300904A CN 110044119 B CN110044119 B CN 1100441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collecting pipe
pipe
f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009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44119A (zh
Inventor
李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0090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41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44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4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44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4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和多个连接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排成至少一列,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用于对所述换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所述换热器铺设在所述加热器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具有除霜效果好和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具有所述换热组件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当换热器应用于换热温度较低的环境时,换热器工作时连接扁管的表面会形成凝露或霜层,即使换热器停止工作或强制加热除水除霜时,积存在连接扁管上的水也不能顺畅流下,当微通道加热器再次工作时,由于换热器的工作温度较低,会使连接扁管表面积存的水迅速结霜,增大换热器的风阻,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具有除霜效果好和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换热组件的制冷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和多个连接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排成至少一列,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用于对所述换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所述换热器铺设在所述加热器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具有除霜效果好和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换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加热直管,相邻两个所述加热直管通过加热弯管连接以使多个加热直管依次首尾连接呈蛇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加热直管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直管沿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定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热器的下方,用于承接冷凝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管铺设在所述接水盘上且位于所述接水盘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其中,所述换热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且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0.25≥sinβ≥0.08。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水盘包括:导水部,所述导水部设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热器的下方,所述导水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储水部,所述储水部与所述导水部的低端连接,且所述储水部具有底壁低于所述导水部的储水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器铺设在所述导水部上且所述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水部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所述储水部设于所述出风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第n个连接扁管的宽度为W1-n,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与第n+1个连接扁管相邻布置且二者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靠近所述出风侧,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远离所述出风侧,所述W1-(n+1)和所述W1-n满足关系式:W1-(n+1)/(W1-n)≤1,且所述W2-(n+1)和所述W2-n满足关系式:W2-(n+1)/W2-n≥1。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与第n+1个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靠近所述出风侧,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远离所述出风侧,W2-(n+1)/W2-n≥1。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其中,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靠近所述出风侧的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主进风侧的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分为靠近所述出风侧的第i组和相对于所述第i组远离所述出风侧的第i+1组,其中,每一组中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i+1组中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i组中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侧部的副进风侧,其中,在经过每个所述副进风侧进风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远离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经过所述主进风侧进风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远离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流管与所述连接扁管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流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集流管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所述连接扁管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连接扁管连接,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翅片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所述连接扁管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所述翅片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翅片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翅片的高度相等,且每个所述翅片均与多个所述连接扁管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其中,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不相等,且多个所述翅片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一端在所述出风侧处大致平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翅片呈多排多列布置,每一排的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一列的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其中,在多排翅片中,靠近所述主进风侧的一排翅片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一侧翅片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倾斜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sinα≥0.7。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其中,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靠近所述出风侧的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主进风侧的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具有除霜效果好和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关系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关系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关系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D处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换热组件10、换热器1、集流管100、主进风侧101、出风侧102、副进风侧103、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第一隔板130、连接扁管200、第一连接管310、第二连接管320、第二隔板330、翅片400、第一翅片410、第二翅片420、第三翅片430、加热器2、加热直管210、加热弯管220、接水盘3、导水部31、储水部32、储水槽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
如图1-图2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包括换热器1和加热器2。
换热器1包括集流管100和多个连接扁管200,集流管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多个连接扁管200分别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至少一列,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加热器2用于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换热器1铺设在加热器2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通过设置加热器2,可以利用加热器2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或霜层,特别是当换热器1应用于换热温度较低的环境时,可以避免换热器1的连接扁管200的表面迅速产生凝露或结霜,避免增大换热器1的风阻,便于气流的顺畅流过,便于提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并且,通过使换热器1铺设在加热器2上,这样便于利用加热器2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或霜层,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除霜效率,缩短加热器2的除霜时间,减小换热器1的风阻,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组件10的工作性能,提高换热组件10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具有除霜效果好和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包括换热器1和加热器2。
具体地,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倾斜布置。这样通过使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倾斜布置,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改变了换热器1进行强制换热的气流的走向,使换热器1内的流体在对气流进行强制换热时,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使气流通过换热器1所占用的空间即可进行强制对流换热,避免气流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作为流动通道,便于减小气流的流动通道所需占用的空间,从而使换热器1所需的工作空间变小,便于换热器1的安装和使用,提高换热器1的设置灵活性,提高换热器1的使用范围,提高换热器1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并且,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倾斜布置,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由于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的厚度尺寸较小,这样当连接扁管200表面形成凝露或霜层时,所形成的凝露或霜层在换热器1停止工作或换热器1进行强制加热除水除霜时,积存在连接扁管200上的水可以顺畅的流下,可以避免连接扁管200上积存过多的水而影响换热器1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通过使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倾斜布置,不仅便于对气流的流动产生一定的扰动,加强气流对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加强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而且可以使连接扁管200上的积水顺畅排出,便于提高连接扁管200上积水的排除效率,避免连接扁管200上积存过多水而增加气流的流动阻力,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通过使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改变了对换热器1进行强制换热的气流的走向,使换热器1内的流体在对气流进行强制换热时,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使气流通过换热器1所占用的空间即可进行强制对流换热,避免气流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作为流动通道,便于减小气流的流动通道所需占用的空间,从而使换热器1所需的工作空间变小,便于换热器1的安装和使用,提高换热器1的设置灵活性,提高换热器1的使用范围,提高换热器1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并且,通过使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由于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的厚度尺寸较小,这样当连接扁管200表面形成凝露或霜层时,所形成的凝露或霜层在换热器1停止工作或换热器1进行强制加热除水除霜时,积存在连接扁管200上的水可以顺畅的流下,可以避免连接扁管200上积存过多的水而影响换热器1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2,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这样不仅可以增大换热器1在主进风侧101的容霜空间,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而且可以增大换热器1在出风侧102对气流的扰动,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第n个连接扁管的宽度为W1-n,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与第n+1个连接扁管相邻布置且二者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靠近出风侧102,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远离出风侧102,所述W1-(n+1)和所述W1-n满足关系式:W1-(n+1)/(W1-n)≤1,且所述W2-(n+1)和所述W2-n满足关系式:W2-(n+1)/W2-n≥1。这样可以使换热器1上形成的凝露或结霜更为均匀,便于减小换热器1的风阻,避免凝露或结霜堵塞气流的流动通道,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
具体地,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0.7≥sinα>0。这样可以使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换热器1对气流造成过大的风阻而使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急剧变小,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15所示,换热器1包括至少两列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正对。这样不仅便于连接扁管200的安装设置,便于提高连接扁管200与集流管100的连接可靠性,而且可以便于换热器1内的流体在连接扁管200与集流管100之间顺畅流动,进一步便于对流体进行换热。
可选地,位于最外侧的一列连接扁管200的外侧面与集流管100同侧的侧面距离小于相邻两列集流管100的中心距离。这样便于降低相邻两列连接扁管200之间的风阻,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避免相邻两列连接扁管200之间形成霜堵,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1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靠近出风侧102,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200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远离出风侧102,W2-(n+1)/W2-n≥1。这里需要理解的是,W2-n是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1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W2-(n+1)是相邻布置的第n+1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2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n是变量。这样在换热器1工作时,主进风侧101一侧连接扁管200的密度较小,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之间的距离较大,具有足够的容霜空间来储存形成的凝露或结霜,气流可以通过剩余的空间继续与换热器1后续的部分进行换热,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高,可以避免连接扁管200密度过大而造成快速形成凝露或结霜,从而造成换热器1的霜堵,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3-图4所示,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分为靠近出风侧102的第i组和相对于所述第i组远离出风侧102的第i+1组,其中,每一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i+1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i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这样可以使换热器1主进风侧101一侧,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之间的距离较大,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容霜空间,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高,避免换热器1发生霜堵而影响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如图5-图6所示,换热器1还具有至少一个位于集流管100侧部的副进风侧103,其中,在经过每个副进风侧103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经过主进风侧101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这样不仅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进风量,便于连接扁管200与气流充分进行接触,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而且便于减小主进风侧101的凝露量或结霜量,便于使换热器1的结霜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或结霜,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换热稳定性。
可选地,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这样在主进风侧101便于增加换热器1容水容霜空间,在出风侧102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不仅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结霜,避免凝露、结霜过多而影响换热器1的正常工作,而且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这样便于减小换热器1在主进风侧101的风阻,便于气流顺畅地流过换热器1,便于气流与换热器1进行换热,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厚度为D2-n且宽度为W1-n,所述W1-n和所述D2-n满足关系式:1>(W1-n-D2-n)/W1-n≥0.5。这里需要理解的是,D2-n是第n个连接扁管的厚度,W1-n是第n个连接扁管的宽度,n是变量。这样可以使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宽度W1-n与厚度D2-n之间具有合适的比例范围,不仅可以避免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宽度W1-n取值过小而使连接扁管200内的流体空间过小,防止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变低,而且可以避免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厚度D2-n取值过大而使连接扁管200的厚度过大,防止换热器1的风阻变大而导致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变低,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这样不仅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生产效率,而且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如图14-图15所示,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多列,其中,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正对或者错开。这样不仅可以设置更多的连接扁管200,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而且可以使集流管100的受力更加均匀,便于提高连接扁管200与集流管100之间的连接强度,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错开,这样可以加强对气流的扰动,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集流管100与连接扁管200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这也可以便于将连接扁管200焊接到集流管100,便于提高连接扁管200的焊接质量,提高连接扁管200的结构可靠性,提高连接扁管200的焊接效率。
可选地,集流管100的横截面为矩形,集流管100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连接扁管200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这样不仅便于焊接固定面的形成,而且可以利用所述焊接孔对连接扁管200进行定位,进一步便于接扁管200与集流管100的焊接成型,便于提高连接扁管200的焊接可靠性和便捷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集流管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沿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之间的位置第一集流管110上有第一隔板13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中的一个为流体入口且另一个为流体出口,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通过连接扁管200连通,以便于换热器1内的流体对气流进行强制换热。这样便于流体在换热器1内流动,避免第一连接管310内的流体与第二连接管320内的流体发生混合,以便于流体对气流进行换热,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选地,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这样在换热器1工作时,主进风侧101一侧连接扁管200的密度较小,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之间的距离较大,具有足够的容霜空间来储存形成的凝露或结霜,气流可以通过剩余的空间继续与换热器1后续的部分进行换热,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高,可以避免连接扁管200密度过大而造成快速形成凝露或结霜,从而造成换热器1的霜堵,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如图16所示,换热器1还包括翅片400,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连接,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这样通过设置翅片400可以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便于加强换热器1与气流之间的换热强度,换热器1与气流之间快速地进行热交换,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性能。
具体地,每个翅片400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连接扁管200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翅片400连接。这样可以利用所述穿孔对翅片400进行定位,便于接扁管200与翅片400的焊接成型,便于提高翅片400的焊接可靠性和便捷性。
当然,翅片400上的所述穿孔的尺寸可以略小于连接扁管200的外形尺寸,连接扁管200一端先用工装固定相对位置,然后翅片400按预设值好的位置固定在固定工装上,连接扁管200另外一端顺着所述连接翻边的方向穿过翅片400的所述穿孔,连接扁管200穿过翅片400的同时涨大翅片400的所述穿孔,使翅片400牢固地固定在连接扁管200上,然后连接扁管200插入集流管100进行焊接。
可选地,如图16-图21所示,翅片40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这样可以减小换热器1因设置翅片400而产生的风阻,便于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过换热器1,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翅片400的厚度为L2,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L2和所述L3满足关系式:0.998≥(L3-L2)/L3≥0.9。由于当(L3-L2)/L3<0.9时,L2相对于L3的尺寸取值偏大,会造成换热器1的风阻过大,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会急剧变小。当(L3-L2)/L3>0.998时,由于L2相对于L3的尺寸取值偏小,会造成换热器1的风阻过小,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也会急剧变小。因此,当0.998≥(L3-L2)/L3≥0.9时,L2和L3的尺寸在合适的范围内,换热器1的风阻不会过大或过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6所示,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布置。这样进一步便于换热器1的生产加工,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生产效率。
具体地,如图16所示,多个翅片400的高度相等,且每个翅片400均与多个连接扁管200连接。这样不仅便于控制换热器1的尺寸,而且便于提高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之间的导热效率,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不相等,且多个翅片400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一端在出风侧102处大致平齐。这样在主进风侧101等易凝露、结霜的位置,减小翅片400的高度,便于增加换热器1容水容霜空间,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使换热器1整体的凝露、结霜更均匀,可以避免结霜过多而使换热器1的风阻过大,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结霜,避免凝露、结霜过多而影响换热器1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对在出风侧102等不易凝露或结霜的位置,增加翅片400的高度,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翅片400包括高度不相等的第一翅片410、第二翅片420和第三翅片430,多个第一翅片410、多个第二翅片420和多个第三翅片430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交错布置。这样不仅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而且便于加强对气流的扰动,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17所示,多个翅片400呈多排多列布置,每一排的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一列的多个翅片400沿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这样不仅便于减小换热器1的风阻,而且便于增大气流的扰动,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9所示,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在多排翅片4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一排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一侧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这样可以使换热器1主进风侧101一侧,相邻两个翅片4000之间的距离较大,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容霜空间,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高,避免换热器1发生霜堵而影响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换热器1为微通道换热器。这样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13所示,每个连接扁管200内均具有多个第二隔板330,第二隔板330沿连接扁管2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将连接扁管200内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尺寸较小的微通道,增大了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增强了换热器1内流体与气流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等间距布置。这样进一步便于换热器1的生产加工,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生产效率。
具体地,如图22-图23所示,换热组件10包括换热器1和加热器2,加热器2用于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换热器1铺设在加热器2上。这样可以利用加热器2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或霜层,特别是当换热器1应用于换热温度较低的环境时,可以避免换热器1的连接扁管200的表面迅速产生凝露或结霜,避免增大换热器1的风阻,便于气流的顺畅流过,便于提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更为具体地,如图22-图23所示,加热器2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加热直管210,相邻两个加热直管210通过加热弯管220连接以使多个加热直管210依次首尾连接呈蛇形。这样可以利用加热直管210和加热弯管220对连接扁管200上的凝露或霜层进行加热,便于更加快速地除去连接扁管200上的凝露或霜层,进一步便于减小换热器1的风阻,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2-图23所示,多个加热直管21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这样部件可以避免设置加热直管210影响换热器1的风阻,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而且便于加热直管210更好地对连接扁管200进行加热除霜,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加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22-图23所示,加热直管210沿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定向。这样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加热效率,便于加热直管210对连接扁管200进行加热,进一步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加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22-图23所示,换热组件10还包括接水盘3,接水盘3设于换热器1和加热器2的下方,用于承接冷凝水。这样可以利用接水盘3收集换热器1的冷凝水,便于对冷凝水进行收集和引导,便于冷凝水的顺畅排出,便于提高换热组件1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更为具体地,如图22-图23所示,加热管铺设在接水盘3上且位于接水盘3与换热器1之间,其中,换热器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且换热器1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0.25≥sinβ≥0.08。这样可以使换热器1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在合适的范围内,部件可以避免换热器1占用容积过大,影响换热组件10的容积率,影响换热组件10的安装设置,而且可以避免化霜之后产生的化霜水积存在接水盘3上而不能及时流走,防止在换热器1下一次工作时积水迅速结霜而增大换热器1的风阻,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如图22-图23所示,接水盘3包括导水部31和储水部32,导水部31设于换热器和1加热器2的下方,导水部3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储水部32与导水部31的低端连接,且储水部32具有底壁低于导水部31的储水槽33。这样可以利用导水部31对换热器1产生的化霜水进行导流,将化霜水流导流到储水部32的储水槽33内,不仅便于提高接水盘3的导水效果,而且便于对化霜水进行收集和储存,便于提高接水盘3的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加热器2铺设在导水部31上且加热器2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储水部32的上方。这样可以保证加热器2具有足够的覆盖范围,便于加热器2对换热器1进行加热,便于提高加热器2对换热器1的除霜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除霜效果。同时,化霜水会顺着加热器2留下,避免化霜水残留在加热器2上,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加热效果。
具体地,如图22-图23所示,换热器1具有位于集流管100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101以及位于集流管100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102,储水部32设于出风侧102。由于主进风侧101是更易凝露、结霜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在换热器1下一次工作时积水迅速结霜而增大换热器1的风阻,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加热器2为铝管加热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换热组件10包括换热器1和加热器2。加热器2用于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换热器1铺设在加热器2上。加热器2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加热直管210,相邻两个加热直管210通过加热弯管220连接以使多个加热直管210依次首尾连接呈蛇形,多个加热直管21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加热直管210沿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定向。换热组件10还包括接水盘3,接水盘3设于换热器1和加热器2的下方,用于承接冷凝水,加热管铺设在接水盘3上且位于接水盘3与换热器1之间,其中,换热器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且换热器1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0.25≥sinβ≥0.08。接水盘3包括导水部31和储水部32,导水部31设于换热器和1加热器2的下方,导水部3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加热器2铺设在导水部31上且加热器2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储水部32的上方,换热器1具有位于集流管100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101以及位于集流管100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102,储水部32设于出风侧102。
换热器1为微通道换热器,每个连接扁管200内均具有多个第二隔板330,第二隔板330沿连接扁管2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集流管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至少一列连接扁管200,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连接扁管200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并且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至少一列,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其中,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1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靠近出风侧102,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200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远离出风侧102,W2-(n+1)/W2-n≥1。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分为靠近出风侧102的第i组和相对于所述第i组远离出风侧102的第i+1组,其中,每一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i+1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i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换热器1还具有至少一个位于集流管100侧部的副进风侧103,其中,在经过每个副进风侧103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经过主进风侧101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厚度为D2-n且宽度为W1-n,所述W1-n和所述D2-n满足关系式:1>(W1-n-D2-n)/W1-n≥0.5。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或多列,其中,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正对或者错开。集流管100与连接扁管200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集流管100的横截面为矩形,集流管100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连接扁管200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第一集流管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沿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之间的位置第一集流管110上有第一隔板13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中的一个为流体入口且另一个为流体出口,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通过连接扁管200连通,以便于换热器1内的流体对气流进行强制换热。
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连接,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个翅片400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连接扁管200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翅片400连接,翅片40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为L2,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L2和所述L3满足关系式:0.998≥(L3-L2)/L3≥0.9,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布置,多个翅片400的高度相等,且每个翅片400均与多个连接扁管200连接。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在多排翅片4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一排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一侧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换热组件10包括换热器1和加热器2。加热器2用于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换热器1铺设在加热器2上。加热器2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加热直管210,相邻两个加热直管210通过加热弯管220连接以使多个加热直管210依次首尾连接呈蛇形,多个加热直管21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加热直管210沿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定向。换热组件10还包括接水盘3,接水盘3设于换热器1和加热器2的下方,用于承接冷凝水,加热管铺设在接水盘3上且位于接水盘3与换热器1之间,其中,换热器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且换热器1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0.25≥sinβ≥0.08。接水盘3包括导水部31和储水部32,导水部31设于换热器和1加热器2的下方,导水部3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加热器2铺设在导水部31上且加热器2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储水部32的上方,换热器1具有位于集流管100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101以及位于集流管100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102,储水部32设于出风侧102。
换热器1为微通道换热器,每个连接扁管200内均具有多个第二隔板330,第二隔板330沿连接扁管2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集流管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至少一列连接扁管200,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连接扁管200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并且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至少一列,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其中,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1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靠近出风侧102,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200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远离出风侧102,W2-(n+1)/W2-n≥1。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分为靠近出风侧102的第i组和相对于所述第i组远离出风侧102的第i+1组,其中,每一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i+1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i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换热器1还具有至少一个位于集流管100侧部的副进风侧103,其中,在经过每个副进风侧103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经过主进风侧101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厚度为D2-n且宽度为W1-n,所述W1-n和所述D2-n满足关系式:1>(W1-n-D2-n)/W1-n≥0.5。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或多列,其中,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正对或者错开。集流管100与连接扁管200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集流管100的横截面为矩形,集流管100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连接扁管200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第一集流管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沿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之间的位置第一集流管110上有第一隔板13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中的一个为流体入口且另一个为流体出口,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通过连接扁管200连通,以便于换热器1内的流体对气流进行强制换热。
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连接,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个翅片400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连接扁管200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翅片400连接,翅片40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为L2,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L2和所述L3满足关系式:0.998≥(L3-L2)/L3≥0.9,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布置,多个翅片400的高度相等,且每个翅片400均与多个连接扁管200连接。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不相等,且多个翅片400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一端在出风侧102处大致平齐,多个翅片400呈多排多列布置,每一排的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一列的多个翅片400沿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在多排翅片4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一排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一侧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具有换热所需空间小、容霜效率高和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7)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和多个连接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排成至少一列,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侧部的副进风侧,其中,在经过每个所述副进风侧进风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远离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经过所述主进风侧进风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远离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
用于对所述换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所述换热器铺设在所述加热器上,所述换热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且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0.25≥sinβ≥0.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加热直管,相邻两个所述加热直管通过加热弯管连接以使多个加热直管依次首尾连接呈蛇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热直管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直管沿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定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热器的下方,用于承接冷凝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加热管铺设在所述接水盘上且位于所述接水盘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包括:
导水部,所述导水部设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热器的下方,所述导水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
储水部,所述储水部与所述导水部的低端连接,且所述储水部具有底壁低于所述导水部的储水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铺设在所述导水部上且所述加热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水部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所述储水部设于所述出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第n个连接扁管的宽度为W1-n,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与第n+1个连接扁管相邻布置且二者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
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靠近所述出风侧,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远离所述出风侧, W1-(n+1)和W1-n满足关系式:W1-(n+1)/(W1-n)≤1,且W2-(n+1)和W2-n满足关系式:W2-(n+1)/W2-n≥1。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与第n+1个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
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靠近所述出风侧,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远离所述出风侧,W2-(n+1)/W2-n≥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
其中,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靠近所述出风侧的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主进风侧的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分为靠近所述出风侧的第i组和相对于所述第i组远离所述出风侧的第i+1组,
其中,每一组中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i+1组中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i组中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与所述连接扁管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集流管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所述连接扁管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连接扁管连接,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所述连接扁管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所述翅片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翅片的高度相等,且每个所述翅片均与多个所述连接扁管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
其中,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不相等,且多个所述翅片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一端在所述出风侧处大致平齐。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翅片呈多排多列布置,每一排的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一列的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
其中,在多排翅片中,靠近所述主进风侧的一排翅片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一侧翅片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倾斜布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sinα≥0.7。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位于所述集流管一端的一侧的主进风侧以及位于所述集流管另一端的一侧的出风侧,
其中,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靠近所述出风侧的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主进风侧的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
26.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27.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
CN201910300904.9A 2019-04-15 2019-04-15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Active CN1100441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00904.9A CN110044119B (zh) 2019-04-15 2019-04-15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00904.9A CN110044119B (zh) 2019-04-15 2019-04-15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4119A CN110044119A (zh) 2019-07-23
CN110044119B true CN110044119B (zh) 2021-11-19

Family

ID=67277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00904.9A Active CN110044119B (zh) 2019-04-15 2019-04-15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4411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9863B2 (ja) * 2008-07-22 2011-03-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0112580A (ja) * 2008-11-04 2010-05-20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
CN101776357B (zh) * 2009-01-09 2011-12-28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
CN101936670B (zh) * 2009-06-30 2013-05-15 王磊 一种微通道、平行流、全铝扁管焊接式结构换热器及应用
CN101619939B (zh) * 2009-08-13 2011-04-13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1738008A (zh) * 2009-11-30 2010-06-16 江苏康泰热交换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于冷凝水排出的热交换器
CN101936626A (zh) * 2010-04-08 2011-01-05 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式蒸发器及其电冰箱
CN101846419A (zh) * 2010-06-10 2010-09-29 江苏格林电器有限公司 结构改进的蒸发器
CN101975491A (zh) * 2010-10-19 2011-02-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
CN103128519B (zh) * 2013-03-14 2015-05-27 上海交通大学 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方法和装置
CN103216978B (zh) * 2013-04-02 2015-11-25 虞寿仁 微型微通道热泵型空调器嵌入电热丝的冷凝器及其化霜方法
CN204141899U (zh) * 2014-06-17 2015-02-0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用于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和热泵热水器
CN106016896B (zh) * 2016-06-30 2018-11-13 杭州华日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嵌入式微通道制冷化霜单元技术的无霜冰箱
CN206440153U (zh) * 2017-01-13 2017-08-25 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翅型微通道换热器
CN206803453U (zh) * 2017-05-04 2017-12-26 深圳市共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存水装置
CN107606860A (zh) * 2017-09-07 2018-01-19 浙江金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的化霜装置及方法
CN109282687A (zh) * 2018-09-29 2019-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4119A (zh) 201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0532B (zh) 扁平管翅片式热交换器以及制造方法
CN103238038A (zh) 微通道热交换器鳍片
CN110160284B (zh) 制冷设备
CN109974484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JP3761833B2 (ja) 熱交換器
WO2014012284A1 (zh) 一种填料耦合盘管蒸发式冷凝器
CN211855020U (zh) 换热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DK2447626T3 (en) Heat exchanger, in particular for use in refrigerators
CN110044119B (zh)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09974483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0119147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WO2009110663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00206531A1 (en) Rear Wall Condenser For Domestic Refrigerators and Freezers
CN110057138B (zh)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0119145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US20200096259A1 (en) Microtube heat exchanger header
CN210119144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0119148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10094901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10119146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01191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KR101062650B1 (ko) 열교환기
CN112964111B (zh) 换热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CN110118455B (zh) 制冷设备
CN111721036A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