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6682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6682A
CN110036682A CN201780056352.0A CN201780056352A CN110036682A CN 110036682 A CN110036682 A CN 110036682A CN 201780056352 A CN201780056352 A CN 201780056352A CN 110036682 A CN110036682 A CN 110036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stallation
transmission
pusch
binding
transmission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63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6682B (zh
Inventor
铃木翔一
吉村友树
大内涉
刘丽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FG Innova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36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6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6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66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终端装置接收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基于PDCCH的检测来发送包括传输块的PUSCH,在RRC层的参数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RRC层的参数是否被设定为真来给出。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对2016年9月1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79256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注册商标))”或“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进行了研究。在LTE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节点B),将终端装置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LTE是将基站装置所覆盖的区域以小区状配置多个的蜂窝通信系统。单个基站装置也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LTE对应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也将采用TDD方式的LTE称为TD-LTE或LTE TDD。在TDD中,上行链路信号和下行链路信号被时分多路复用。此外,LTE对应于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
在3GPP中,对为了强化上行链路的容量(capacity)而在特殊子帧的UpPTS中发送PUSCH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Motivation for New Work Item Proposal:UL transmissionEnhancement for LTE”,R1-160226,CMCC,3GPP TSG RAN Meeting#71,Gothenburg,Sweden,7th-10th March 2016.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1V12.5.0(2015-03)”,26th March,2015.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12.5.0(2015-03)”,26th March,201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案提供能使用上行链路信号与基站装置高效地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与该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用于该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用于该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安装于该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以及安装于该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在此,该上行链路信号可以包括PUSCH、SRS和/或PRACH。
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以下方案。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以及发送部,基于所述PDCCH的检测来发送包括传输块的PUSCH,所述发送部在RRC层的参数TTI捆绑(Bundling)被设定为真(TRUE)的情况下,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是否被设定为真来给出。
(2)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将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发送给终端装置;以及接收部,基于所述PDCCH的发送来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括传输块的PUSCH,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终端装置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是否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来给出。
(3)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接收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并基于所述PDCCH的检测来发送包括传输块的PUSCH,在RRC层的参数TTI捆绑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是否被设定为真来给出。
(4)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是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将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发送给终端装置,基于所述PDCCH的发送来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括传输块的PUSCH,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终端装置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是否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来给出。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能相互使用上行链路信号来高效地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帧结构类型2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循环前缀设定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UL/DL设定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子帧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特殊子帧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针对下行链路中的常规CP的特殊子帧设定(specialsubframe configuration)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绑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PDCCH的子帧与调整以及执行对应的PUSCH发送的子帧的关系的第一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PDCCH的子帧与调整以及执行对应的PUSCH发送的子帧的关系的第一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PDCCH的子帧与调整以及执行对应的PUSCH发送的子帧的关系的第二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PDCCH的子帧与调整以及执行对应的PUSCH发送的子帧的关系的第二示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对PUSCH的调度信息的获取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CS索引(IMCS)、(Q’m)、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表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P、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传输块大小的对应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码字(传输块)的编码处理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速率匹配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比特选择和去除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绑与冗余版本的对应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将终端装置1A~1C称为终端装置1。
以下,对载波聚合进行说明。
终端装置1可以设定多个服务小区。将终端装置1经由多个服务小区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为小区聚合或载波聚合。本发明的一方案可以应用于对终端装置1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每一个。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也可以应用于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一部分。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也可以应用于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每个组。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也可以应用于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组的一部分。在载波聚合中,也将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称为聚合的服务小区。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应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和/或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在小区聚合的情况下,可以对多个服务小区全部应用TDD。此外,在小区聚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应用了TDD的服务小区与应用了FDD的服务小区聚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应用了TDD的服务小区称为TDD服务小区或者使用帧结构类型2的服务小区。
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包括一个主小区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主小区是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开始了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或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可以在建立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时间点或之后设定辅小区。
在下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在上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将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以及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统称为分量载波。在TDD中,在上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和在下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相同。
终端装置1能在相同的频段中聚合的多个TDD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进行多个物理信道/多个物理信号的同时发送。终端装置1能在相同的频段中聚合的多个TDD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进行多个物理信道/多个物理信号的同时接收。
对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从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用于请求初始发送用的PUSCH(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资源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Request:SR)、针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 block(传输块)、Medium Access ControlProtocol Data Unit:MAC PDU(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Downlink-Shared Channel:DL-SCH(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
PUS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与上行链路数据一起发送HARQ-ACK和/或信道状态信息。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仅发送信道状态信息或仅发送HARQ-ACK以及信道状态信息。
对PUSCH应用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16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以及256QAM中的任一个。QPSK是通过变更/调整载波的相位来传递数据的调制方式。QAM是通过变更/调整同相(in-phase)载波以及直角相位(quadrature)载波的振幅以及相位来传递数据的调制方式。
QPSK的调制阶数(modulation order)是2。16QAM的调制阶数是4。64QAM的调制阶数是6。256QAM的调制阶数是8。调制阶数是由一个调制符号传输的位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制阶数为2的符号意味着QPSK符号,调制阶数为4的符号意味着16QAM,调制阶数为6的符号意味着64QAM符号,调制阶数为8的符号意味着256QAM符号。即,在针对PUSCH的调制阶数为2的情况下对该PUSCH应用QPSK,在针对PUSCH的调制阶数为4的情况下对该PUSCH应用16QAM,在针对PUSCH的调制阶数为6的情况下对该PUSCH应用64QAM,并且,在针对PUSCH的调制阶数为8的情况下对该PUSCH应用256QAM。
PRACH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
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两种类型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ounding Reference Symbol:探测参考信号/探测参考符号)
DMRS与PUSCH或PUCCH的发送关联。DMRS与PUSCH或PUCCH进行时分多路复用。基站装置3为了进行PUSCH或PUCCH的传输路径校正而使用DMRS。以下,将一同发送PUS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SCH。以下,将一同发送PUC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CCH。
SRS与PUSCH或PUCCH的发送不关联。基站装置3可以为了信道状态的测定而使用SRS。在上行链路子帧的末尾的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符号、或者UpPTS中的SC-FDMA符号中发送SRS。
SRS发送由上层信号和/或DCI格式触发。也将基于上层信号的触发称为触发类型0。也将基于DCI格式的触发称为触发类型1。
与触发类型0对应的SRS在由上层信号指示的第一资源(子帧以及SC-FDMA符号)中发送。与触发类型1对应的SRS在由上层信号指示的第二资源(子帧以及SC-FDMA符号)中发送。与基于一个DCI格式的触发对应地,仅发送一次与触发类型1对应的SRS。
一个终端装置1可以在一个UpPTS中的多个SC-FDMA符号的每一个之中发送SRS。一个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一个UpPTS中的多个SC-FDMA符号的每一个之中发送与触发类型0对应的SRS。在此,优选的是,该一个UpPTS中的这些多个SC-FDMA符号在时域上连续。基站装置3可以将指示UpPTS中的连续的多个SC-FDMA符号的信息作为第一资源发送给终端装置1。
在图1中,在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HICH(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
PBCH用于广播在终端装置1中共用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BCH)。
PCFICH用于发送指示在PDCCH的发送中所使用的区域(OFDM符号)的信息。
PHICH用于发送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所述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表示针对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的ACK(ACKnowledgement)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PDCCH以及E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也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称为DCI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链路授权(downlink grant)以及上行链路授权(uplink grant)。下行链路授权也称为下行链路指配(downlink assignment)或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llocation)。
下行链路授权用于调度单个小区内的单个PDSCH。下行链路授权用于调度与已发送了该下行链路授权的子帧相同的子帧内的PDSCH。
在未设定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的情况下,上行链路授权可以用于调度单个的小区内的单个PUSCH。上行链路授权用于调度比已发送了该上行链路授权的子帧滞后四个以上的子帧内的单个PUSCH。也将通过PDCCH发送的上行链路授权称为DCI格式0。
在设定了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的情况下,一个上行链路授权可以用于调度单个小区内的四个连续的子帧中的四个PUSCH发送。也将该四个PUSCH的集合称为捆绑。该四个PUSCH发送与相同的HARQ进程以及相同的传输块(上行链路数据)对应。该四个PUSCH发送可以包括一个初始发送以及三个非自适应重传。该四个连续的子帧可以包括上行链路子帧以及特殊子帧。在此,该四个连续的子帧不包括下行链路子帧。即,下行链路子帧也可以存在于该四个连续的子帧之间。该三个非自适应重传被触发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上行链路授权以及HARQ反馈)。
也将设定了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的情况称为设定了子帧捆绑操作。也将设定了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的情况称为上层参数(RRC层)参数tti捆绑被设定为真或启用(ENABLE)。
附加于下行链路授权或者上行链路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通过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Temporary C-RNTI(临时C-RNTI)、或者SPS C-RNTI(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 Cell-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半静态调度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进行加扰。C-RNTI以及SPSC-RNTI是用于在小区内识别终端装置的标识符。Temporary C-RNTI是用于在竞争随机接入过程(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 procedure)中识别发送了随机接入前导的终端装置1的标识符。
C-RNTI以及Temporary C-RNTI用于控制单个子帧中的PDSCH或PUSCH。SPS C-RNTI用于周期性地分配PDSCH或PUSCH的资源。
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
PMCH用于发送多播数据(Multicast Channel:MCH)。
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 RS)
同步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在TDD方式中,同步信号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1、5、6中。在FDD方式中,同步信号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和5中。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输路径校正。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上行链路信号。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统称为物理信道。将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物理信号。
BCH、MCH、UL-SCH、以及DL-SCH是传输信道。将在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层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也将在MAC层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称为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或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在MAC层按传输块来进行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控制。传输块是MAC层转发(deliver)至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传输块被映射至码字,并按码字来进行编码处理。
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在上层(higher layer)交换(收发)信号。例如,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在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收发RRC信令(也称为RRC message: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ssage(无线资源控制消息)、RRC information:Radio Resource Control information(无线资源控制信息))。此外,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收发MAC CE(ControlElement:控制元素)。在此,也将RRC信令和/或MAC CE称为上层的信号(higher layersignaling:上层信令)。PUSCH以及PDSCH用于发送RRC信令以及MAC CE。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收发天线部109。此外,上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以及SPS控制部1015。此外,接收部1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信道测量部1059。此外,发送部1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
上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上层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本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上层信号来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来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给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也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称为设定部1011。
在此,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进行经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DCI格式(调度信息)的解释,并基于解释所述DCI格式的结果来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此外,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SPS控制部1015基于与各种设定信息以及参数等SPS关联的信息、状况进行与SPS关联的控制。
此外,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来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此外,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部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部109接收的下行链路的信号通过正交解调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并以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并且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并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
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提取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解复用部1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1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HICH、PDCCH、EPDCCH以及PDSCH的传输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分离后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量部1059。
此外,解调部1053将PHICH乘以对应的符号来进行合成,并对合成后的信号进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对以装置自身为目的地的PHICH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HARQ指示符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PDCCH和/或E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尝试PDCCH和/或EPDCCH的解码,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对应的RNTI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解调部1053对PDSCH进行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等通过下行链路授权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基于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来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此外,信道测量部1059根据从解复用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下行链路的路径损失、信道状态,并将测定出的路径损失、信道状态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此外,信道测量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至解复用部1055。信道测量部1059为了计算出CQI(也可以是CSI)而进行信道测定和/或干扰测量。
此外,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UCCH、PUSCH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部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此外,发送部107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编码部1071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卷积编码、分组编码等编码。此外,编码部1071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来进行Turbo编码。
此外,调制部1073通过由BPSK、QPSK、16QAM、64QAM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调制方式,或按信道来预先设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调制部1073基于PUSCH的调度所使用的信息来决定空间复用的数据的序列数,并通过使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SM(Spatial Multiplexing:空间复用),将通过相同的PUSCH来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至多个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预编码(precoding)。
此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称为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的循环移位以及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值等,来生成以预先设定的规则(公式)求得的序列。复用部107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PUSCH的调制符号并列排序后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此外,复用部1075按发射天线端口来对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就是说,复用部1075按发射天线端口来将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此外,无线发送部1077对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来生成SC-FDMA符号,对生成的SC-FDMA符号附加CP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使用低通滤波器来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载波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部109。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部309。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调度部3013以及SPS控制部3015。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解复用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以及信道测量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上层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303。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从上位节点获取配置于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Element:控制元素)等,并输出至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可以经由上层信号,对各终端装置1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发送/通知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也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称为设定部3011。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根据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信道测量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及信道的质量等,来确定分配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频率以及子帧、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并输出至控制部303。调度部3013进一步确定进行发送处理以及接收处理的定时。
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SPS控制部3015基于与各种设定信息以及参数等SPS关联的信息、状况进行与SPS关联的控制。
此外,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来生成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来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此外,接收部305按照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部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通过正交解调将经由收发天线部309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此外,接收部305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无线接收部3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
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为PUCCH、PUSCH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来决定,并基于包括在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授权中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此外,解复用部3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输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3055将分离后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量部3059。
此外,解调部3053对PUSCH进行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IDFT),获取调制符号,并使用BPSK(BinaryPhase Shift Keying)、QPSK、16QAM、64QAM等预先设定的或本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调制方式,来对PUCCH和PUSCH的各调制符号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3基于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空间复用的序列数、和指示对该序列进行的预编码的信息,通过使用MIMO SM来对通过相同的PUSCH来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分离。
此外,解码部3051通过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设定的、或者本装置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编码率,来对解调后的PUCCH和PUSCH的编码位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在重传PUSCH的情况下,解码部3051使用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保存于HARQ缓冲器中的编码位和解调后的编码位来进行解码。信道测量部309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传输路径的估计值、信道质量等,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以及上层处理部301。
此外,发送部307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部309将信号发送给终端装置1。
此外,编码部3071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使用分组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或者使用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确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等预先设定的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确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此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将通过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PCI)等而预先设定的规则求得的、终端装置1已知的序列生成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075对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就是说,复用部3075将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此外,无线发送部3077对复用后的调制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来生成OFDM符号,并对生成的OFDM符号附加CP,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载波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部309。
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各部分也可以构成为电路。基站装置3所具备的各部分也可以构成为电路。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帧结构类型2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图。帧结构类型2能应用于TDD。在图4中,横轴是时间轴。
时域的各种字段的大小由时间单元Ts=1/(15000·2048)秒的个数来表现。帧结构类型2的无线帧的长度是Tf=307200·Ts=10ms。帧结构类型2的无线帧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2个半帧(half-frame)。各半帧的长度是Thalf-frame=153600·Ts=5ms。各半帧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5个子帧。各子帧的长度是Tsubframe=30720·Ts=1ms。各子帧i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2个时隙。在该时域上连续的两个时隙是无线帧内的时隙编号ns为2i的时隙、以及无线帧内的时隙编号ns为2i+1的时隙。各时隙的长度是Tslot=153600·ns=0.5ms。各无线帧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10个子帧。各无线帧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20个时隙(ns=0,1,……,19)。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概略构成的图。在图5中示出一个小区中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构成。在图5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率轴。在图5中,l是SC-FDMA符号编号/索引,k是子载波编号/索引。
在各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由资源网格(resource grid)来表现。在上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多个子载波和多个SC-FDMA符号来定义。将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称为资源元素。通过子载波编号/索引k以及SC-FDMA符号编号/索引l来表示资源元素。
按天线端口来定义资源网格。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天线端口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对多个天线端口的每个适用。
上行链路时隙在时域上包含多个SC-FDMA符号l(l=0,1,…,NUL symb)。NUL symb表示一个上行链路时隙所包括的SC-FDMA符号的个数。对于上行链路中的常规CP(normal CyclicPrefix:常规循环前缀),NUL symb为7个。对于上行链路中的扩展CP(extended CP:扩展循环前缀),NUL symb为6个。
终端装置1从基站装置3接收表示上行链路中的CP长度的参数UL-CyclicPrefixLength(循环前缀长度)。基站装置3可以在小区中广播包括与该小区对应的该参数UL-CyclicPrefixLength的系统信息。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行链路循环前缀设定的一个示例的图NCP,l是表示与时隙中的SC-FDMA符号l对应的上行链路CP长度。在上行链路循环前缀设定(UL-CyclicPrefixLength)是常规CP的情况下,在l=0时,NCP,0=160。除去CP长度的SC-FDMA符号l的长度是2048·Ts,包括CP长度的SC-FDMA符号l的长度是(NCP,l+2048)·Ts
上行链路时隙在频域上包括多个子载波k(k=0,1,…,NUL RB×NRB sc)。NUL RB是由NRB sc的倍数来表现的、针对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带宽设定。NRB sc是由子载波的个数来表现的、频域中的(物理)资源块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子载波间隔Δf是15kHz,NRB sc是12个。即,在本实施方式中NRB sc是180kHz。
资源块用于表示物理信道向资源元素的映射。资源块中定义有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物理信道首先映射至虚拟资源块。之后,虚拟资源块映射至物理资源块。一个物理资源块根据在时域上NUL symb个连续的SC-FDMA符号和在频域上NRB sc个连续的子载波来定义。因此,一个物理资源块由(NUL symb×NRB sc)个资源元素构成。一个物理资源块在时域上对应于一个时隙。物理资源块在频域上从低频开始按顺序附加编号(0,1,…,NUL RB-1)。
本实施方式中的下行链路的时隙包括多个OFDM符号。本实施方式中的下行链路的时隙的构成除了通过多个子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来定义资源网格这一点之外基本相同,因此省略下行链路的时隙的构成的说明。
在TDD服务小区中,针对该TDD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带宽设定的值与针对该TDD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带宽设定的值相同。
资源块用于表现某个物理信道(PDSCH或PUSCH等)向资源元素的映射。资源块中定义有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首先,某个物理信道映射至虚拟资源块。之后,虚拟资源块映射至物理资源块。根据在时域上连续的7个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在频域上连续的12个子载波来定义一个物理资源块。因此,一个物理资源块由(7×12)个资源元素构成。此外,一个物理资源块在时域上对应于一个时隙,在频域上对应于180kHz。物理资源块在频域中从0开始标注编号。
上行链路时隙中的SC-FDMA符号l的时间-连续(time-continuous)信号sl(t)由公式(1)给出。公式(1)应用于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除了PRACH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
[数式1]
在此,ak,l是资源元素(k,l)的内容(content)。时隙中的SC-FDMA符号从l=0开始,按l的升序进行发送。SC-FDMA符号l>0在时隙内的由公式(2)定义的时间开始。
[数式2]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UL/DL设定(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进行说明。
对帧结构类型2定义了以下三种类型的子帧。
·下行链路子帧
·上行链路子帧
·特殊子帧
下行链路子帧是为了下行链路发送而预留的子帧。上行链路子帧是为了上行链路发送而预留的子帧。特殊子帧由3个字段构成。该3个字段为DwPTS(Downlink Pilot TimeSlot:下行链路导频时隙)、GP(Guard Period:保护间隔)、以及UpPTS(Uplink Pilot TimeSlot:上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GP、以及UpPTS的合计长度为1ms。DwPTS是为了下行链路发送而预留的字段。UpPTS是为了上行链路发送而预留的字段。GP是不进行下行链路发送以及上行链路发送的字段。需要说明的是,特殊子帧可以仅由DwPTS以及GP构成,也可以仅由GP以及UpPTS构成。
帧结构类型2的无线帧至少由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以及特殊子帧构成。由UL/DL设定来指示帧结构类型2的无线帧的构成。终端装置1从基站装置3接收指示UL/DL设定的信息。基站装置3可以在该小区中广播包括指示与小区对应的UL/DL设定的信息的系统信息。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UL/DL设定的图。图7是表示一个无线帧中的UL/DL设定。在图7中,D表示下行链路子帧,U表示上行链路子帧,S表示特殊子帧。
在FDD中所有的子帧都是下行链路子帧。在FDD中所有的子帧都是上行链路子帧。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行链路子帧的一个示例的图。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殊子帧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8和图9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率轴。在图8和图9中,下行链路循环前缀设定以及上行链路循环前缀设定是常规循环前缀。
DwPTS包括特殊子帧的第一个符号。UpPTS包括特殊子帧的末尾的符号。GP位于DwPTS与UpPTS之间。终端装置1可以在GP之间进行从下行链路的接收处理向上行链路的发送处理的切换。在UpPTS中,发送PUSCH、SRS、以及PRACH。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针对下行链路的常规CP的特殊子帧设定(specialsubframe configuration)的一个示例的图。在针对下行链路的常规CP的特殊子帧设定为0的情况下,DwPTS的长度为6592·Ts,DwPTS含有3个包括常规CP的OFDM符号。在针对下行链路的常规CP的特殊子帧设定为0,且上行链路CP设定(uplink cyclicprefixconfiguration)是常规CP的情况下,UpPTS的长度为(1+X)·2192·Ts,UpPTS含有包括常规CP的(1+X)个SC-FDMA符号。
该X是UpPTS内追加的SC-FDMA符号的个数。该X的值可以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RRC层的参数UpPtsAdd来给出。该X的默认值可以是0。即,在未通过该RRC层的参数设定该X的值的情况下,该X的值可以是0。也将追加的SC-FDMA符号称为扩展的SC-FDMA符号。(1+X)的1是未基于该RRC层的参数UpPtsAdd追加至UpPTS内的SC-FDMA符号的个数。
该RRC层的参数UpPtsAdd可以包括参数srs-UpPtsAdd、参数pusch-UpPtsAdd、以及参数pucch-UpPtsAdd。在基于参数srs-UpPtsAdd追加的UpPTS中可以发送SRS。在基于参数srs-UpPtsAdd追加的UpPTS中不发送PUSCH以及PUCCH。在基于参数pusch-UpPtsAdd追加的UpPTS中也可以发送PUSCH以及SRS。在基于参数pusch-UpPtsAdd追加的UpPTS中不发送PUCCH。在基于参数pucch-UpPtsAdd追加的UpPTS中也可以发送PUSCH、PUCCH以及SRS。
在未基于该RRC层的参数UpPtsAdd追加的UpPTS中可以发送SRS。在未基于该RRC层的参数UpPtsAdd追加的UpPTS中不发送PUSCH以及PUCCH。
即,基站装置3可以使用RRC层的参数来控制是否可以在终端装置1追加的UpPTS字段中发送PUSCH以及PUCCH。
例如,在参数pusch-UpPtsAdd的值是6的情况下,(Y+X)的值是6。该Y是1或者2。在此,在特殊子帧设定是0的情况下,Y的值是1,X的值是5。在特殊子帧设定是5或者9的情况下,Y的值是2,X的值是4。
参数UpPtsAdd可以包括指示该参数UpPtsAdd所对应的特殊子帧的参数。对于某个服务小区,参数UpPtsAdd可以应用于所有特殊子帧。对于某个服务小区,参数UpPtsAdd可以应用于一部分特殊子帧。例如,可以对子帧编号1的特殊子帧应用参数UpPtsAdd,也可以对子帧编号6的特殊子帧应用参数UpPtsAdd。即,子帧编号1的特殊子帧可以包括追加的UpPTS,子帧编号6的特殊子帧可以包括未追加的UpPTS。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绑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1中,标注为Ini的四边形表示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初始发送),标注为Re的四边形表示捆绑内的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四个PUSCH发送(非自适应重传)。
在图11的(A)中,UL/DL设定是1,捆绑11A与子帧{2,3,7,8}对应。在图11的(A)中,子帧{2,3,7,8}是上行链路子帧。
在图11的(B)中,UL/DL设定是2,捆绑11B与子帧{1,2,6,7}对应。在图11的(B)中,子帧{2,7}是上行链路子帧,子帧{1,6}是特殊子帧。
在图11的(C)中,UL/DL设定是3,捆绑11C与子帧{1,2,3,4}对应。在图11的(C)中,子帧{2,3,4}是上行链路子帧,子帧{1}是特殊子帧。
即,在每个捆绑中,捆绑内包括的特殊子帧的个数以及上行链路子帧的个数可以不同。
图12和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PDCCH的子帧与调整以及执行对应的PUSCH发送的子帧的关系的第一示例的图。图14和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PDCCH的子帧与调整以及执行对应的PUSCH发送的子帧的关系的第二示例的图。在此,该PDCCH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终端装置1基于子帧n中的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的检测,将与该PDCCH对应的PUSCH发送调整为子帧n+k。该k的值至少根据UL/DL设定来给出。终端装置1基于子帧n中的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的检测,将与该PDCCH对应的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调整为子帧n+k。该k的值至少根据UL/DL设定来给出。
在终端装置1未设定特殊子帧设定10、参数pusch-UpPtsAdd以及参数pucch-UpPtsAdd的情况下,该k的值可以至少基于图12来给出。在图13中,终端装置1基于子帧编号3的下行链路子帧中的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的检测,将与包括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对应的PUSCH发送调整为子帧编号7的上行链路子帧。在图13中,终端装置1基于子帧编号3的下行链路子帧中的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的检测,将与包括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对应的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调整为子帧编号7的上行链路子帧。在该k的值至少基于图12来给出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无法将对应的PUSCH发送调整为特殊子帧。
在终端装置1未设定特殊子帧设定10、参数pusch-UpPtsAdd以及参数pucch-UpPtsAdd的情况下,对于由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上行链路授权),上行链路子帧是能用于PUSCH发送的子帧,特殊子帧不是能用于PUSCH发送的子帧。
在终端装置1设定了参数pusch-UpPtsAdd或者参数pucch-UpPtsAdd的情况下,该k的值可以至少基于图14来给出。在图15中,终端装置1基于子帧编号1的特殊子帧中的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的检测,将与包括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对应的PUSCH发送调整为子帧编号6的特殊子帧。在图15中,终端装置1基于子帧编号1的特殊子帧中的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的检测,将与包括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对应的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调整为子帧编号6的特殊子帧。在该k的值至少基于图14来给出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能将对应的PUSCH发送调整为特殊子帧。
在终端装置1设定了参数pusch-UpPtsAdd或者参数pucch-UpPtsAdd的情况下,或在终端装置1设定了特殊子帧设定10的情况下,对于由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上行链路授权),上行链路子帧以及包括追加的UpPTS的特殊子帧是能用于PUSCH发送的子帧。在此,不包括追加的UpPTS的特殊子帧不是能用于PUSCH发送的子帧。
即,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在终端装置1是否设定了参数pusch-UpPtsAdd或者参数pucch-UpPtsAdd,以及在终端装置1是否设定了特殊子帧设定10,来选择图12的表以及图14的表中的任一方,并至少基于所选择的表来确定该k的值。在此,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所选择的该表来进行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上行链路授权)的PDCCH的监测。
在终端装置1设定了参数pusch-UpPtsAdd或者参数pucch-UpPtsAdd的情况下,捆绑可以与特殊子帧对应。在终端装置1未设定参数pusch-UpPtsAdd以及参数pucch-UpPtsAdd的情况下,捆绑仅与上行链路子帧对应。即,捆绑是否与特殊子帧对应可以基于参数pusch-UpPtsAdd和/或参数pucch-UpPtsAdd来给出。即,捆绑所对应的特殊子帧的个数可以基于参数pusch-UpPtsAdd和/或参数pucch-UpPtsAdd来给出。
在终端装置1设定了特殊子帧设定10的情况下,捆绑可以与特殊子帧对应。在终端装置1设定了10以外的特殊子帧设定的情况下,捆绑可以仅与上行链路子帧对应。即,捆绑是否与特殊子帧对应可以基于特殊子帧设定来给出。即,捆绑所对应的特殊子帧的个数可以基于特殊子帧设定来给出。
DCI格式0至少包括(a)“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and hopping resourceallocation(资源块分配和跳频资源分配)”field(字段)、(b)“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 and redundancy version(调制编码方案和冗余版本)”field、以及(c)“New dataindicator(新数据指示符)”field。
终端装置1在每个HARQ进程都基于带有通过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0所包括的(c)NDI(new data indicator)来进行PUSCH的初始发送或者重发送。终端装置1基于触发NDI来进行PUSCH/捆绑(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终端装置1基于未触发NDI来进行PUSCH/捆绑(传输块)的重发送。
终端装置1在每次HARQ进程时存储所接收到的NDI的值。触发NDI意味着所存储的NDI的值与所接收到的NDI的值不同。未触发NDI意味着所存储的NDI的值与所接收到的NDI的值相同。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针对PUSCH的调度信息的获取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此,调度信息包括所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调制阶数(Qm)、冗余版本(rvidx)、传输块大小。冗余版本(rvidx)用于通过PUSCH发送的传输块的编码(速率匹配)。传输块大小是传输块的位数。在终端装置1中,调度信息可以在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中获取。在基站装置3中,调度信息可以在调度部3013中获取/确定。
终端装置1按每个服务小区以及每个捆绑进行图16的处理。
(1600)终端装置1至少基于(b)“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redundancy version”field来确定用于PUSCH/捆绑的MCS索引(IMCS)。
(1602)终端装置1至少基于(a)“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and hoppingresource allocation”field来计算分配给PUSCH/捆绑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
(1604)终端装置1通过至少参考在1600中确定的用于PUSCH的MCS索引(IMCS),来确定用于PUSCH的调制阶数(Qm)、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用于PUSCH/捆绑的冗余版本(rvidx)。
(1606)终端装置1通过至少参考在1602中计算出的分配给PUSCH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以及在1604中确定的用于PUSCH的MCS索引(IMCS),来确定用于PUSCH/捆绑的传输块大小(TBS)。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CS索引(IMCS)、(Q’m)、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表的图。在此,Q’m用于确定调制阶数(Qm)。例如,调制阶数(Qm)可以是Q’m
在图17中,在MCS索引(IMCS)的值为0的情况下,(Q’m)为8,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为33,冗余版本(rvidx)为0。在图17中,在MCS索引(IMCS)的值为29、30以及31的情况下,保留(Q’m)以及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MCS索引(IMCS)的29、30以及31用于重发送PUSCH。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P、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传输块大小的对应的图。至少基于所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来给出P。在图18中,P为1,在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为0的情况下,传输块大小为16。
P的值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3)、公式(4)、以及公式(5)中的任一个来给出。
[数式3]
P=NPRB
[数式4]
P=max[floor{NPRB×α},1]
[数式5]
P=max[floor{NPRB×β},1]
在此,foor是输出小于输入的值的最大整数的取整函数。max是从输入的多个值中输出最大值的函数。α是比0大,且比1小的小数。β是比0大,其比1小的小数。α和β可以是不同的小数。α和β的值也可以相同。例如,α可以是0.5,β可以是0.75。例如,β可以基于捆绑所对应的特殊子帧的个数来给出。即,β可以至少基于特殊子帧设定来给出。
在未设定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且在上行链路子帧中执行PUSCH发送的情况下,针对PUSCH发送的P可以由公式(3)来给出。
在未设定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且在特殊子帧中执行PUSCH发送的情况下,针对PUSCH发送的P可以由公式(4)来给出。
在设定有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且捆绑不与特殊子帧对应的情况下,针对捆绑的P可以由公式(3)来给出。
在设定有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且捆绑与特殊子帧对应的情况下,针对捆绑的P可以由公式(5)来给出。
在设定有上层(RRC层)参数tti捆绑的情况下,针对捆绑的P可以由公式(5)来给出。
即,P可以至少基于以下来给出:(i)是否设定有参数tti捆绑、(ii)特殊子帧设定、(iii)捆绑是否与特殊子帧对应和/或(iv)捆绑所对应的特殊子帧的个数。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冗余版本rvidx∈{0,1,2,3}进行说明。
终端装置1通过至少参考在1600中确定的用于PUSCH的MCS索引(IMCS),来确定用于捆绑中所包括的四个PUSCH发送中的每一个的冗余版本(rvidx)。冗余版本用于传输块(码字)的编码。传输块被映射至码字。码字是编码的单位。
以下对传输块(码字)的编码进行说明。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码字(传输块)的编码处理的一个示例的图。可以对各传输块应用图19的处理。可以对一个捆绑内的各发送应用图19的处理。一个传输块被映射至一个码字。即,对传输块进行编码与对码字进行编码是相同的。
(步骤1910)在对一个码字附加了对应的CRC奇偶校验位后,将码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可以对各个码块附加对应的CRC奇偶校验位。(步骤1911)对一个或多个码块中的每一个进行编码(例如,Turbo编码、卷积编码或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
(步骤1912)对码块的编码位的各序列应用速率匹配。该速率匹配根据冗余版本rvidx执行。
(步骤1913)通过链接应用了速率匹配的一个或多个码块,得到码字的编码位的序列。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速率匹配的一个示例的图。该速率匹配在图19的步骤1912中执行。即,速率匹配被应用于传输块的码块。
一个速率匹配(步骤1912)包括三个交织(步骤1912a)、一个比特集合(collection)(步骤1912b)、以及一个比特选择和去除(selection and pruing)(步骤1912c)。从信道编码(步骤1911)向一个速率匹配(步骤1912)输入三个信息比特流(d’k,d”k,d”’k)。在步骤1912a中,三个信息比特流(d’k,d”k,d”’k)分别与子块交织器对应地进行交织。通过分别交织三个信息比特流(d’k,d”k,d”’k),得到三个输出序列(v’k,v”k,v”’k)。
该子块交织器的列数Csubblock是32。该子块交织器的行数Rsubblock是满足以下的不等式(6)的最小的整数。在此,D是信息比特流(d’k,d”k,d”’k)的各位数。
[数式6]
D≤(Rsubblock×Csubblock)
通过以下的公式(7)来给出该子块交织器的输出序列(v’k,v”k,v”’k)的各位数KΠ
[数式7]
K=(Rsubblock×Csubblock)
在步骤1912b中,根据三个输出序列(v’k,v”k,v”’k)得到wk(virtual circularbuffer:虚拟循环缓存器)。wk通过以下的公式(8)来给出。wk的位数Kw是KΠ的3倍。
[数式8]
wk=v′k 当k=0,...,K-1
在步骤1912c(比特选择和去除)中,根据wk得到速率匹配输出比特序列ek。速率匹配输出比特序列ek的位数是E。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比特选择和去除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1的rvidx是与对应的传输块的发送相对的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编号。图21的Ncb是对应的码块用的软缓存器大小,由位数来表现。Ncb通过以下的公式(9)来给出。
[数式9]
在此,C是图19的码块分段(步骤1910)中一个传输块被分割成的码块数。在此,NIR是对应的传输块用的软缓存器大小,由位数来表现。NIR通过以下的公式(10)来给出。
[数式10]
在此,在终端装置1被设定为基于发送模式3、4、8、9或10来接收PDSCH发送的情况下,KMIMO为2,并且,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KMIMO为1。KMIMO与基于设定有终端装置1的发送模式来接收的一个PDSCH发送所能包括的传输块的最大数相同。
在此,MDL_HARQ是在对应的一个服务小区中并行管理的下行链路HARQ进程的最大数。对于FDD服务小区而言,MDL_HARQ可以是8。对于TDD服务小区而言,MDL_HARQ可以与UL/DL设定对应。在此,Mlimit是8。
在此,Kc是{1,3/2,2,3以及5}中的任一个。省略Kc的设定方法的说明。
在此,Nsoft是与UE类型或下行链路UE类型对应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以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中的任一个来给出。
即,冗余版本rvidx是用于速率匹配的参数,是用于比特选择和去除的参数。
以下,对用于捆绑内的各PUSCH发送的冗余版本rvidx进行说明。
在通过上行链路授权指示捆绑的重发送的情况下,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rvidx是0至3中的任一个。例如,在通过上行链路授权指示捆绑的重发送的情况下,在图17中,MCS索引(IMCS)是0至31中的任一个。
在通过上行链路授权指示捆绑的初始发送的情况下,与MCS索引(IMCS)对应的冗余版本rvidx为0。例如,在指示捆绑的初始发送的情况下,在图17中,MCS索引(IMCS)是0至28中的任一个。在此,捆绑的初始发送包括一个PUSCH初始发送和三个PUSCH非自适应重传。
用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的冗余版本rvidx可以至少基于在1600中用于确定的PUSCH的MCS索引(IMCS)以及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所对应的子帧类型来给出。
(A1)在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所对应的子帧是上行链路子帧,且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为0的情况下,用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的冗余版本rvidx可以是0。
(A2)在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所对应的子帧是特殊子帧,且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为0的情况下,用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的冗余版本rvidx可以是0以外的值(例如,1)。
(A3)在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为0以外的值的情况下,无论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所对应的子帧类型如何,用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的冗余版本rvidx可以是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的值。
(B1)在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所对应的子帧是上行链路子帧,且捆绑被初始发送的情况下,用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的冗余版本rvidx可以是0。在此,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是0。
(B2)在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所对应的子帧是特殊子帧,且捆绑被初始发送的情况下,用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的冗余版本rvidx可以是0以外的值(例如,1)。在此,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是0。
(B3)在重发送捆绑的情况下,无论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所对应的子帧类型如何,都可以是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的值。在此,MCS索引(IMCS)所对应的冗余版本是0至3中的任一个。
终端装置1可以在使与捆绑内的紧前的PUSCH发送对应的冗余版本递增的同时执行PUSCH非自适应重传。冗余版本按0、2、3、1的顺序递增。冗余版本1的下一个是冗余版本0。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绑和冗余版本的对应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22中,捆绑2200以及捆绑2202是初始发送。在图22中,与捆绑2200对应的MCS索引(IMCS)是0。在图22中,与捆绑2202对应的MCS索引(IMCS)是0。
在图22中,捆绑2200内的第一个PUSCH在特殊子帧1中发送。在图22中,捆绑2202内的第一个PUSCH在上行链路子帧2中发送。与捆绑2200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对应的冗余版本是1,与捆绑2202的第一个PUSCH发送对应的冗余版本是0。即,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对应的冗余版本由开始捆绑的发送的定时给出。即,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对应的冗余版本由开始捆绑的发送的子帧类型给出。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的各种方案进行说明。
(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具备: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至少基于捆绑所对应的特殊子帧的个数来获取在所述捆绑中发送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发送部107,执行包括所述传输块的所述捆绑的发送。
(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具备:调度部3013,至少基于捆绑所对应的特殊子帧的个数来获取由终端装置在所述捆绑中发送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接收部305,执行包括所述传输块的所述捆绑的接收。
(3)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具备: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至少基于捆绑内的第一个PUSCH发送所对应的子帧类型来确定与捆绑内的第一个发送对应的冗余版本;以及发送部107,执行所述捆绑的发送。
(4)本实施方式的第四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具备:调度部3013,至少基于捆绑所对应的特殊子帧的个数来获取由终端装置在所述捆绑中发送的传输块的大小;以及接收部305,执行包括所述传输块的所述捆绑的接收。
(5)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至第四方案中,所述捆绑的发送包括四个PUSCH发送,所述四个PUSCH发送分别与相同的传输块对应。
(A1)本发明的一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以及发送部,基于所述PDCCH的检测来发送包括传输块的PUSCH,所述发送部在RRC层的参数TTI捆绑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是否被设定为真来给出。
(A2)本发明的一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将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发送给终端装置;以及接收部,基于所述PDCCH的发送来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括传输块的PUSCH,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终端装置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是否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来给出。
(A3)本发明的一方案是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接收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并基于所述PDCCH的检测来发送包括传输块的PUSCH,在RRC层的参数TTI捆绑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是否被设定为真来给出。
(A4)本发明的一方案是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将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发送给终端装置,基于所述PDCCH的发送来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括传输块的PUSCH,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终端装置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是否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来给出。
(A5)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在未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传输块在特殊子帧的UpPTS和上行链路子帧中的哪一个发送来给出,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与所述传输块在所述上行链路子帧和所述UpPTS中的哪一个发送无关地给出。
由此,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能相互使用上行链路信号来高效地进行通信。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基站装置3以及终端装置1中工作的程序可以是对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进行控制以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作用的程序)。然后,由这些装置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其处理时暂时存储于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之后,储存于Flash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和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并根据需要通过CPU来读出、修改、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并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提到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终端装置1或基站装置3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包括OS、外围设备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可以包括:像经由互联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记录介质;以及像作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固定时间的记录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也可以是能通过与已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能实现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构成装置组的各个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3的所有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也能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是EUTRAN(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既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或全部实现为典型地作为集成电路的LSI,也可以实现为芯片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既可以独立芯片化,也可以集成一部分或全部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利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通过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作为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终端装置,但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打扫/清洗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汽车、自行车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在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括将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替换的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例如能用于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例如便携电话装置、基站装置、无线LAN装置或传感器设备)、集成电路(例如通信芯片)或程序等。
符号说明
1 (1A、1B、1C)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1 上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301 上层处理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7 发送部
1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 调度信息解释部
1015 SPS控制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15 SPS控制部

Claims (8)

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部,接收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以及
发送部,基于所述PDCCH的检测来发送包括传输块的PUSCH,
所述发送部在RRC层的参数TTI捆绑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
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是否被设定为真来给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在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未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传输块在特殊子帧的UpPTS和上行链路子帧中的哪一个发送来给出,
在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与所述传输块在所述上行链路子帧和所述UpPTS中的哪一个发送无关地给出。
3.一种基站装置,具备:
发送部,将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发送给终端装置;以及
接收部,基于所述PDCCH的发送来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括传输块的PUSCH,
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终端装置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
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是否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来给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在未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传输块在特殊子帧的UpPTS和上行链路子帧中的哪一个发送来给出,
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与所述传输块在所述上行链路子帧和所述UpPTS中的哪一个发送无关地给出。
5.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
接收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
基于所述PDCCH的检测来发送包括传输块的PUSCH,
在RRC层的参数TTI捆绑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
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是否被设定为真来给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在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未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传输块在特殊子帧的UpPTS和上行链路子帧中的哪一个发送来给出,
在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被设定为真的情况下,与所述传输块在所述上行链路子帧和所述UpPTS中的哪一个发送无关地给出。
7.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
将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发送给终端装置,
基于所述PDCCH的发送来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括传输块的PUSCH,
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终端装置在捆绑内触发非自适应重传而不等待对先前发送的反馈,
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是否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来给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在未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块的大小至少基于所述传输块在特殊子帧的UpPTS和上行链路子帧中的哪一个发送来给出,
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所述RRC层的参数TTI捆绑为真的情况下,与所述传输块在所述上行链路子帧和所述UpPTS中的哪一个发送无关地给出。
CN201780056352.0A 2016-09-14 2017-08-15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100366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9256 2016-09-14
JP2016179256 2016-09-14
PCT/JP2017/029353 WO2018051707A1 (ja) 2016-09-14 2017-08-15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6682A true CN110036682A (zh) 2019-07-19
CN110036682B CN110036682B (zh) 2022-07-26

Family

ID=61619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6352.0A Active CN110036682B (zh) 2016-09-14 2017-08-15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8697B2 (zh)
EP (1) EP3515146B1 (zh)
JP (1) JP6732922B2 (zh)
CN (1) CN110036682B (zh)
CL (1) CL2019000646A1 (zh)
MX (1) MX2019002855A (zh)
WO (1) WO201805170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2554A (zh) * 2019-09-12 2022-04-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和通信方法
WO2023011046A1 (zh) * 2021-08-06 2023-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速率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47411A (ja) * 2017-09-06 2019-03-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1246154B2 (en) * 2017-09-07 2022-02-08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Configured grant and dynamic grant transmission
WO2020091403A1 (ko) * 2018-10-31 2020-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srs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2615930B (zh) * 2020-12-25 2022-08-23 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节点数据同步分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4316133A1 (en) * 2021-04-01 2024-02-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devices, base station device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50924A1 (en) * 2012-03-23 2013-09-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and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parameters
US20150043434A1 (en) * 2013-08-08 2015-02-12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bframe bundling
CN104662979A (zh) * 2012-09-20 2015-05-27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WO2016125584A1 (ja) * 2015-02-02 2016-08-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68850A1 (ko) * 2012-05-09 2013-11-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불연속 수신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8792462B2 (en) * 2012-06-11 2014-07-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TTI bundling
US20140003374A1 (en) * 2012-07-02 2014-01-02 Innovative 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4088294A1 (ko) * 2012-12-03 2014-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블록 크기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US20150358115A1 (en) * 2013-01-16 2015-12-10 Nec (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ti bundling in a td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50924A1 (en) * 2012-03-23 2013-09-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and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parameters
CN104662979A (zh) * 2012-09-20 2015-05-27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20150043434A1 (en) * 2013-08-08 2015-02-12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bframe bundling
WO2016125584A1 (ja) * 2015-02-02 2016-08-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MCC等: "R1-168098 "WF on TTI bundling for PUSCH in UpPTS"", 《3GPP TSG_RAN\WG1_RL1》 *
HUAWEI等: "R1-166146 "Transmission of PUSCH on UpPTS"", 《3GPP TSG_RAN\WG1_RL1》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2554A (zh) * 2019-09-12 2022-04-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和通信方法
WO2023011046A1 (zh) * 2021-08-06 2023-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速率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L2019000646A1 (es) 2019-06-21
JP6732922B2 (ja) 2020-07-29
CN110036682B (zh) 2022-07-26
EP3515146B1 (en) 2023-06-21
MX2019002855A (es) 2019-10-21
EP3515146A4 (en) 2020-04-29
EP3515146A1 (en) 2019-07-24
JPWO2018051707A1 (ja) 2019-06-24
US20190373585A1 (en) 2019-12-05
US10798697B2 (en) 2020-10-06
WO2018051707A1 (ja) 2018-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3388B2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CN105359593B (zh) 终端装置、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474728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10036682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0080134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N105453680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9479315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1016916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931488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8353323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1411697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N109845366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11345002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EP3493605B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11044040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9845377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0728071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9952798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8886773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1026256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680786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8020942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8051702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