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3634B - 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3634B
CN110033634B CN201910404055.1A CN201910404055A CN110033634B CN 110033634 B CN110033634 B CN 110033634B CN 201910404055 A CN201910404055 A CN 201910404055A CN 110033634 B CN110033634 B CN 1100336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line
bus
fixed
ro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40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3634A (zh
Inventor
李文权
张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40405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336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33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3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3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36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06Q50/40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123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indicating the position of vehicles, e.g. scheduled vehicles; Managing passenger vehicles circulating according to a fixed timetable, e.g. buses, trains, tram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首先当乘客在固定线路外有出行需求时,调度中心收集分析行驶路线的实时路况数据,分析计算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和其他协同接驳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然后分析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和其他协同接驳可变线路公交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窗要求,如果其他协同接驳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和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窗同时小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和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窗,其他协同接驳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将其送至换乘站,乘客在换乘站换乘原定可变线路公交直至目的站点。方法简单高效,可有效降低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运行成本,同时满足车内和车外乘客的出行需求和时间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属于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技术领域,可帮助多辆可变线路公交协同调度接驳乘客,有效降低行车成本。
背景技术
可变线路公交作为新兴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既固定又灵活的特性,可以在满足乘客固定线路出行需求的同时照顾到固定线路外有出行需求的乘客,可有效减少私家车、巡游车或网约车的使用,节能环保。
固定线路外乘客有出行需求时,所要乘坐的可变线路公交会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但若距离较远,容易造成成本较高、时间窗难以满足、车内乘客的满意度降低等局面,因此需要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既能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同时能够降低变更线路行驶成本。
目前关于可变线路公交调度研究多以单车调度为主,调度方式单一且难以满足各方面要求,当可变线路公交在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时,若能综合考虑路况信息、里程、时间、成本、满意度等相关因素,调度多辆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降低成本的同时保障车内车外乘客的服务要求,对于公共交通系统和可变线路公交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多辆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使公交企业和乘客利益最大化。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当乘客有出行需求时,设定乘坐地点和目的站点,原定可变线路公交随即获得需求,并根据收集到的变更线路的实时路况数据,分析计算变更线路接驳成本;乘客需求点附近的其他可变线路同时也能收到出行需求,分析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在运行前方是否有换乘站,如果有,则收集分析接驳乘客所要变更线路的实时路况信息并计算成本,如果成本小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的变更线路接驳成本,则收集固定线路实时路况信息,分析时间窗要求,如果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乘客并送达换乘站的时间少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到达换乘站的时间,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将其送至换乘站,乘客在换乘站换乘原定可变线路公交直至目的站点。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乘客在固定线路外有出行需求时,能够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将其送至目的站点的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并分析计算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
步骤2:判断固定线路外乘客出行需求点附近其他可变线路公交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在运行前方是否有换乘站,如果没有,原定可变线路公交随即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如果有,分析计算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
步骤3:判断C与C的关系,σ为成本系数,若C≥σ×C,则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若C<σ×C,判断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时间窗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时间窗之间的关系,包括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以及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
步骤4:当满足C<σ×C条件时,判断T与T的关系,若T>T,表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若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至换乘站的时间将会晚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协同接驳方案不满足时间窗要求,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送至目的站点,若T<T,表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若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至换乘站的时间将会早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满足时间窗要求,则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送至换乘站,乘客在换乘站换乘原定可变线路公交直至目的站点,完成出行。
步骤1中所述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决定因素包括:
单位里程成本ξ,单位时间成本ψ,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确定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计算方法:C=ξ×d+ψ×t
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初1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初2确定,具体为:t=t初1+t初2
(1)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初1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21
(2)对变更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n,第i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初红i,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初2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31
综合上述相关因素,得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32
步骤2中所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决定因素包括:单位里程成本ξ,单位时间成本ψ,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确定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计算方法:C=ξ×d+ψ×t
其中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协1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协2确定,具体为:t=t协1+t协2
(1)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协1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33
(2)对变更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m,第j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协红j,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协2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34
综合上述相关因素,得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35
步骤3或4中所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初1,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初2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初3确定:T=T初1+T初2+T初3
(1)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初1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41
(2)对固定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e,第k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初红k,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初2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42
(3)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f个固定站点,在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上车时间为T初上r,在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下车时间为T初下r,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初3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各固定站点乘客上下车时间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43
1)由乘客单人平均上车时间α和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车人数N初上r,可得T初上r=α×N初上r
2)由乘客单人平均下车时间β和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下车人数N初下r,可得T初下r=β×N初下r
综合上述相关因素,得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44
步骤3或4中所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协1,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协2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协3确定:T=t+T协1+T协2+T协3
(1)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协1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51
(2)对固定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g,第p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协红p,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协2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52
(3)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h个固定站点,在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上车时间为T协上q,在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下车时间为T协下q,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协3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各固定站点乘客上下车时间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53
1)由乘客单人平均上车时间α和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车人数N协上q,可得T协上q=α×N协上q
2)由乘客单人平均下车时间β和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下车人数N协下q,可得T协下q=β×N协下q
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54
所述变更线路路况信息和所述固定线路路况信息统称为行驶路线路况信息,收集道路里程,站点数,站点上下车人数和交叉口信号配时,均由安置在道路中的监控、射频识别仪等仪器收集并传送到可变线路公交管控中心,管控中心分析计算后将结果和指令传达给可变线路公交,可变线路公交通过安装在车内的电子仪表接收管控中心的指令。
所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初红和所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协红为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行驶中在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遇红灯所需等待时间,在计算预计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返回到固定线路所用时间时,取所需等待的最大红灯时长,即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全部红灯时间。
所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在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和所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为基于历史数据和路况信息的预测值。
所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下车人数N初上、N初下和所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下车人数N协上、N协下为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值。
有益效果:
(1)通过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挖掘可变线路公交系统中多辆可变线路公交的协同接驳功能,有效降低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的成本,在满足固定线路外乘客出行需求的同时保障车内乘客的时间要求,既能为乘客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也能保证可变线路公交良性发展,提高乘客和公交企业的利益。
(2)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操作简单、高效,无需额外增加相关设施,且通过收集分析历史数据和路况信息,计算结果真实精确,可更好的为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提供支持。
附图说明
图1为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行驶路线路况信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当乘客有出行需求时,设定乘坐地点和目的站点,原定可变线路公交随即获得需求,并根据收集到的变更线路的实时路况数据,分析计算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乘客需求点附近的其他可变线路同时也能收到出行需求,分析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在运行前方是否有换乘站,如果有,则收集分析接驳乘客所要变更线路的实时路况信息并计算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如果C小于C,则收集图2所示的固定线路实时路况信息,分析时间窗要求,如果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小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则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将其送至换乘站,乘客在换乘站换乘原定可变线路公交直至目的站点。
2.乘客在固定线路外有出行需求时,能够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将其送至目的站点的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并分析计算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C由里程、时间等因素决定,包括:单位里程成本ξ,单位时间成本ψ,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确定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计算方法:C=ξ×d+ψ×t
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初1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初2确定,具体为:t=t初1+t初2。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初1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71
对变更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n,第i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初红i,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初2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72
综合上述相关因素,确定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73
3.判断固定线路外乘客出行需求点附近其他可变线路公交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在运行前方是否有换乘站,如果没有,原定可变线路公交随即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如果有,分析计算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
4.C由里程、时间等因素决定,包括:单位里程成本ξ,单位时间成本ψ,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确定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计算方法:C=ξ×d+ψ×t
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协1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协2确定,具体为:t=t协1+t协2。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协1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74
对变更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m,第j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协红j,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协2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81
综合上述相关因素,确定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82
5.判断C与C的关系,σ为成本系数,若C≥σ×C,则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若C<σ×C,判断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时间窗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时间窗之间的关系。
6.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初1,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初2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初3确定:T=T初1+T初2+T初3
(1)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初1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83
(2)对固定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e,第k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初红k,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初2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84
(3)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f个固定站点,在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上车时间为T初上r,在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下车时间为T初下r,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初3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各固定站点乘客上下车时间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85
1)由乘客单人平均上车时间α和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车人数N初上r,可得T初上r=α×N初上r
2)由乘客单人平均下车时间β和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下车人数N初下r,可得T初下r=β×N初下r
综合上述相关因素,确定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91
7.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协1,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协2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协3确定:T=t+T协1+T协2+T协3
(1)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协1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92
(2)对固定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g,第p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协红p,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协2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93
(3)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h个固定站点,在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上车时间为T协上q,在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下车时间为T协下q,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协3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各固定站点乘客上下车时间的集合: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094
1)由乘客单人平均上车时间α和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车人数N协上q,可得T协上q=α×N协上q
2)由乘客单人平均下车时间β和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下车人数N协下q,可得T协下q=β×N协下q
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2060465190000101
8.当满足C<σ×C条件时,判断T与T的关系,若T>T,表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若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至换乘站的时间将会晚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不满足时间窗要求,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送至目的站点;若T<T,表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若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至换乘站的时间将会早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满足时间窗要求,则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送至换乘站,乘客在换乘站换乘原定可变线路公交直至目的站点,完成出行。

Claims (9)

1.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乘客在固定线路外有出行需求时,能够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将其送至目的站点的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并分析计算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
步骤2:判断固定线路外乘客出行需求点附近其他可变线路公交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在运行前方是否有换乘站,如果没有,原定可变线路公交随即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如果有,分析计算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
步骤3:判断C与C的关系,σ为成本系数,若C≥σ×C,则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若C<σ×C,则判断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时间窗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时间窗之间的关系,包括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以及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
步骤4:当满足C<σ×C条件时,判断T与T的关系,若T>T,表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若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至换乘站的时间将会晚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协同接驳方案不满足时间窗要求,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送至目的站点,若T<T,表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若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至换乘站的时间将会早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行驶到换乘站的时间,满足时间窗要求,则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送至换乘站,乘客在换乘站换乘原定可变线路公交直至目的站点,完成出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决定因素包括:
单位里程成本ξ,单位时间成本ψ,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确定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计算方法:C=ξ×d+ψ×t
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初1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初2确定,具体为:t=t初1+t初2
(1)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初1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11
(2)对变更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n,第i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初红i,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初2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21
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决定因素包括:单位里程成本ξ,单位时间成本ψ,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确定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计算方法:C=ξ×d+ψ×t
其中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协1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协2确定,具体为:t=t协1+t协2
(1)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道路行驶时间t协1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里程d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23
(2)对变更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m,第j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协红j,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交叉口红灯等待时间t协2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24
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成本C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25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或4中所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初1,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初2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初3确定:T=T初1+T初2+T初3
(1)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初1由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在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和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31
(2)对固定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e,第k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初红k,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初2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32
(3)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f个固定站点,在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上车时间为T初上r,在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下车时间为T初下r,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初3为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各固定站点乘客上下车时间的集合: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33
1)由乘客单人平均上车时间α和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车人数N初上r,可得T初上r=α×N初上r
2)由乘客单人平均下车时间β和第r个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下车人数N初下r,可得T初下r=β×N初下r
原定可变线路公交从需求接收点到与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的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或4中所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行驶时间t,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协1,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协2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协3确定: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45
(1)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道路行驶时间T协1由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平均行驶速度v确定: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41
(2)对固定线路路况信息收集和分析,得到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g,第p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协红p,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等待时间T协2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时在各交叉口等待红灯时长的集合: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42
(3)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h个固定站点,在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上车时间为T协上q,在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乘客下车时间为T协下q,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乘客上下车时间T协3为其他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各固定站点乘客上下车时间的集合: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43
1)由乘客单人平均上车时间α和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车人数N协上q,可得T协上q=α×N协上q
2)由乘客单人平均下车时间β和第q个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下车人数N协下q,可得T协下q=β×N协下q
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收需求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行驶到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换乘站的时间窗T具体计算方法:
Figure FDA000297561650000004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变更线路路况信息和固定线路路况信息统称为行驶路线路况信息,收集道路里程,站点数,站点上下车人数和交叉口信号配时,均由安置在道路中的监控、射频识别仪收集并传送到可变线路公交管控中心,管控中心分析计算后将结果和指令传达给可变线路公交,可变线路公交通过安装在车内的电子仪表接收管控中心的指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初红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所要经过的交叉口的红灯时长t协红为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行驶中在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遇红灯所需等待时间,在计算预计可变线路公交变更线路接驳乘客并返回到固定线路所用时间时,取所需等待的最大红灯时长,即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全部红灯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在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的行驶里程D为基于历史数据和路况信息的预测值。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其特征在于,原定可变线路公交固定线路从需求接收点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下车人数N初上、N初下和其他可变线路公交接驳完成并返回至固定线路后行驶到换乘站需经过的固定站点的预计上、下车人数N协上、N协下为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值。
CN201910404055.1A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 Active CN1100336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4055.1A CN110033634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4055.1A CN110033634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3634A CN110033634A (zh) 2019-07-19
CN110033634B true CN110033634B (zh) 2021-05-11

Family

ID=67242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4055.1A Active CN110033634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3363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9245B2 (ja) * 2001-05-11 2007-08-15 株式会社東芝 乗合車両運行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システム
CN101630440B (zh) * 2009-06-01 2011-03-16 北京交通大学 常规公共交通衔接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协调优化方法与系统
CA2726165A1 (en) * 2009-12-30 2011-06-30 Trapeze Softwar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lanning paratransit runs
WO2013052970A1 (en) * 2011-10-07 2013-04-11 Telogis, Inc. Vehicle fleet routing system
CN103956041B (zh) * 2014-03-28 2016-05-04 东南大学 一种公交调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06038B (zh) * 2015-07-20 2018-05-01 吉林大学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公共汽车出行响应系统及响应方法
US10223649B2 (en) * 2015-10-16 2019-03-05 Sap Se System and method of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transportation arrangement
CN105551233A (zh) * 2015-12-17 2016-05-04 重庆交通大学 智慧变线公交系统及其动态调度优化方法
CN105679076A (zh) * 2016-03-24 2016-06-15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城市公交车换乘协调调度方法
CN106448233B (zh) * 2016-08-19 2017-12-05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大数据的公交线路时刻表协同优化方法
CN106504577B (zh) * 2016-11-23 2019-08-30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停车换乘出行路线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07092976B (zh) * 2017-03-28 2020-06-02 东南大学 一种多目标模型协同优化多条公交线路发车间隔的方法
CN108806235B (zh) * 2017-05-03 2020-11-06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按需服务的智能公交调度方法
CN107330547B (zh) * 2017-06-15 2020-07-28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城市公交动态调度优化方法及系统
US20190108468A1 (en) * 2017-10-10 2019-04-11 Khanh Vinh Nguy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operate smart mass transit systems with on-demand rides, dynamic routes and coordinated transfers
CN108847019B (zh) * 2018-05-29 2020-03-31 东南大学 一种计算可变线路公交车辆到达固定站点行程时间的方法
CN108960539B (zh) * 2018-08-31 2020-10-16 东南大学 一种需求响应式接驳公交路径优化方法
CN109657843B (zh) * 2018-11-28 2023-04-18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接驳公交系统的一体化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3634A (zh) 2019-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98182B (zh) 一种轨道交通智能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01556740B (zh) 基于运行时刻表的公交优先信号配时方法
CN102081859B (zh) 一种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模型控制方法
CN110298516B (zh) 一种基于客流od数据的拆分过长公交线路的方法、装置、移动端设备及服务器
CN104240529B (zh) 一种预测公交到站时间的方法及系统
CN110084397B (zh) 一种地铁直达线路规划方法
CN106960583A (zh) 一种有轨电车路口信号优先控制系统
CN110751366A (zh) 一种干线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度计算方法
CN109255972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地面公交固定线路时刻表的优化方法
CN111859718B (zh) 一种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车站拥挤系数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08010339A (zh) 基于公交车停靠时间的交叉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法
CN109979186B (zh) 一种基于gps系统的公交车停靠泊位实时分配方法
CN102024328B (zh) 基于车头时距均衡的公交信号优先方法
CN109523064B (zh) 一种基于多网融合的智能微枢纽
CN114707709A (zh)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安全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08847019B (zh) 一种计算可变线路公交车辆到达固定站点行程时间的方法
CN114530046A (zh) 一种交叉口设置右转信号灯的需求判定方法和装置
CN110211406B (zh) 一种公交车进站速度引导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033634B (zh) 一种可变线路公交协同接驳乘客方法
CN207052093U (zh) 一种有轨电车路口信号优先控制系统
CN115423220B (zh) 一种基于地铁轨道交通车辆运维监控系统
CN108197078B (zh) 一种基于公交ic卡数据计算公交断面客流量的方法
CN111931386B (zh) 一种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区间拥挤系数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5985128A (zh) 一种地铁与公交、共享非机动车智能接驳信息显示系统
CN111859717B (zh) 最小化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旅客拥挤系数的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