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4226A - 带有端子的电线和端子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有端子的电线和端子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4226A
CN110024226A CN201780072961.5A CN201780072961A CN110024226A CN 110024226 A CN110024226 A CN 110024226A CN 201780072961 A CN201780072961 A CN 201780072961A CN 110024226 A CN110024226 A CN 1100242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ealing
seal member
electric wire
cylinder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29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24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2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2Connections between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aluminium or steel-core aluminium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01R13/5208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having at least two cable receiving open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筒部的恢复并且确保对与铝芯线接触的部位的防水性。根据本发明,筒部(11)的内表面(11a)设置有:多个分散的凹部(114):与密封部件(14)重叠的槽部(116);以及脊部(117a),其在平面图中不与密封部件(14)重叠并且靠近位于端子部(12)的相反侧的第三区域(11a‑3)的部位处在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筒部(11)被压接到端部(W1a),使得铝芯线(W11)的露出部与脊部(117a)接触,并且从而露出部被密封部件(14)密封。

Description

带有端子的电线和端子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端子的电线以及获得该带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连接方法,所述带有端子的电线具有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与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相连接。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已经代替具有铜芯线的被覆电线而用于线束。此时,例如,诸如连接器端子这样的一些压接端子由铜合金等制成,并且其表面镀锡或者镀金。当这种类型的压接端子被压接到被覆电线的露出了铝芯线的端部时,在铝芯线与压接端子的压接筒部之间产生异种金属之间的接触。如果水分附着到这样的接触部,则由作为基底金属的铝制成的铝芯线可能由于所谓的异种金属腐蚀而被腐蚀。
因此,已经提出了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通过密封部件包围筒部与铝芯线之间的接触部(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根据这种类型的压接端子,能够防止水分进入异种金属的接触部,并且能够避免如上所述的异种金属腐蚀的产生。
图29示出了传统的压接端子的实例,其中,筒部与铝芯线之间的接触部被密封部件包围。
图29所示的压接端子9包括筒部91和端子部92,该筒部91和端子部92通过对由诸如铜合金这样的金属板钣金加工而制成,并且在表面上经受镀锡或者镀金,并且该筒部91和端子部92布置在轴向D91上。筒部91是如下的部分:其包覆并且压接在具有铝芯线W91的被覆电线W9的露出了该铝芯线W91的端部W9a上。端子部92是连接到作为连接对象的销端子(未示出)的阴端子。
筒部91具有如下结构:其中,金属板弯曲,使得与轴向D91交叉的截面为大致U状形状。在被覆电线W9的端部W9a置于筒部91的内表面911上之后,筒部91包覆在端部W9a上并且被压接。筒部91的内表面911的一部分是与端部W9a处的铝芯线W91接触的接触部911a。
在接触部911a中,形成有锯齿94,其中,在接触部911a的平面图中,在与轴向D91交叉的交叉方向D92上延伸的多行槽在轴向D91上排列。当筒部91包覆在端部W9a上并且压接时,形成锯齿94的各个槽的缘部咬入到铝芯线W91中,使得能够获得被覆电线W9与压接端子9之间的良好的导通性。
密封部件93被设置为包围接触部911a。当筒部91包覆在端部W9a上并且被压接时,密封部件93密封接触部911a周围的间隙,并且防止水分进入。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5480368 B
专利文献2:JP 5940198 B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这里,在其中如上所述的压接端子被压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所述带有端子的电线的情况下,在很多情况下,抵抗压接而趋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力作用在压接端子的筒部上。此时,包覆被覆电线的端部的密封部件与筒部一起有时起到促进该恢复作用。这样的大的恢复可能导致所述带有端子的电线中的铝芯线与压接端子之间的导通性的恶化,被覆电线的端部与压接端子之间的压接强度的降低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端子的电线,其能够在确保与铝芯线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抑制筒部的恢复,并且提供一种获得这样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连接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有一种带有端子的电线,该带有端子的电线的端部连接到压接端子,在该压接端子中,筒部和端子部在预定的轴向上布置,其中所述筒部待包覆并压接到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的露出了所述铝芯线的端部,并且所述端子部待连接到连接对象,
其中,所述筒部包括:底板部,该底板部在所述轴向上延伸,所述被覆电线的端部被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以及内筒片和外筒片,在所述底板部的平面图中,该内筒片和外筒片在与所述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两侧从所述底板部延伸,
其中,由粘性凝胶形成的密封部件遍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贴附,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轴向上纵贯所述外筒片,所述第二区域在靠近所述端子部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并且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从而与所述端部的被覆部交叉,
其中,多个凹部分散地设置在所述筒部的内表面上,槽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上以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脊部设置为在平面图中不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靠近所述第三区域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筒部通过压接而被压接到所述端部,使得所述端部处的所述铝芯线的露出部与所述脊部接触,并且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内筒片与所述外筒片之间、成为筒状的所述筒部的在所述端子部侧的开口以及所述被覆部与所述筒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中,设置在筒部的内表面上的各个凹部的缘部通过压接咬入到铝芯线中,从而能够获得被覆电线与压接端子之间的良好的导通性。在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中,密封部件由粘性凝胶形成,并且贴附到筒部的内表面,使得在压接之后,所述密封部件密封了内筒片与外筒片之间、成为筒状的筒部的在端子部侧的开口以及被覆部与筒部之间。该密封部件确保了对铝芯线与筒部的内表面之间的上述接触部的防水性。
此处,在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中,为了使得铝芯线的露出部与脊部接触,将筒部压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其中该脊部在不与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在靠近第三区域的位置处在交叉方向上延伸。上述在交叉方向上延伸的脊部起到阻碍压接后的筒部的恢复的作用。此时,如果由柔软的粘性凝胶制成的密封部件与脊部暂时重叠并且包覆在端部上,则该密封部件成为压接时的缓冲垫以加宽脊部处的包覆直径,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减弱脊部的上述作用。然而,在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中,由于铝芯线的露出部被压接到上述脊部,所以脊部与铝芯线在不将密封部件夹置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下直接接触。从而,脊部能够不受密封部件的影响地抵抗筒部的恢复。此外,由于脊部在被覆电线的被覆不夹置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下包覆,所以包覆直径还减小了被覆的厚度。甚至在这一点,能够良好的抵抗筒部的恢复。结果,良好地抑制了筒部的恢复。从而,根据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的接触部的防水性能的同时,抑制筒部的恢复。此外,由于脊部与铝芯线的露出部接触,所以能够提高压接端子与铝芯线之间的导通性。
此处,优选地,所述筒部的内表面在靠近所述端子部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脊部。
根据该优选的带有端子的电线,能够在筒部的端子部侧及其对侧均良好地抑制筒部的恢复。
此外,在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中,优选地,脊部是形成为从筒部的内表面突出的缩进部。类似地,在上述优选的在靠近端子部的位置设置有筒部的第二脊部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中,更优选地,第二脊部可以缩进为从筒部的内表面突出。
根据这些优选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由于在作为缩进部的脊部和第二脊部中,如上所述的抵抗恢复的抵抗力是强的,所以更加良好地抑制了筒部的恢复。
此外,在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中,优选地,所述筒部被压接到所述端部,使得在所述端部处的所述被覆部的末端与所述密封部件的贴附到所述第三区域的部分重叠。
根据该优选的带有端子的电线,脊部被设置为尽可能靠近第三区域,并且与铝芯线的露出部进行接触,使得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靠近筒部的端缘的位置处的恢复。
此外,在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中,还优选地,所述筒部被压接到所述端部,使得在所述端部处的所述铝芯线的末端与所述密封部件的贴附到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重叠。
根据该优选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从密封部件的贴附到第二区域的部分在上述轴向上即使稍微偏离的部分能够立即有助于与铝芯线的电导通。结果,能够充分地确保铝芯线与压接端子之间的导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将压接端子连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端子连接方法,在该压接端子中,筒部和端子部在预定的轴向上布置,其中所述筒部待包覆并压接到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的露出了所述铝芯线的端部,并且所述端子部待连接到连接对象,
其中,所述筒部包括:底板部,该底板部在所述轴向上延伸,所述被覆电线的端部被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以及内筒片和外筒片,在所述底板部的平面图中,该内筒片和外筒片在与所述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两侧从所述底板部延伸,
其中,由粘性凝胶形成的密封部件遍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贴附,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轴向上纵贯所述外筒片,所述第二区域在靠近所述端子部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并且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从而与所述端部的被覆部交叉,
其中,多个凹部分散地设置在所述筒部的内表面上,槽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上以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脊部设置为在平面图中不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靠近所述第三区域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
所述方法包括:
放置步骤:沿着所述轴向将所述端部放置在所述筒部的内表面上,使得所述端部处的所述铝芯线的露出部与所述脊部接触;以及
压接步骤:通过在所述内筒片布置在内侧的状态下将所述筒部包覆在所述端部上并且通过压接,将所述压接端子固定到所述端部,并且利用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内筒片与所述外筒片之间、成为筒状的所述筒部的在所述端子部侧的开口以及所述被覆部与所述筒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端子连接方法,密封部件贴附到的筒部包覆被覆电线的端部并且被压接,从而确保了对铝芯线与筒部的内表面之间的上述接触部的防水性。然后,通过压接为使得铝芯线的露出部与上述脊部进行接触,脊部能够良好地抑制筒部的恢复,而不受密封部件或被覆部的影响。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方法,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抑制筒部的恢复。
此外,在本发明的端子连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放置步骤是如下的步骤:将所述端部放置在所述筒部的所述内表面上,使得在所述端部处的所述被覆部的末端与所述密封部件的贴附到所述第三区域的部分重叠。
根据该优选的端子连接方法,脊部被设置为尽可能靠近第三区域,并且与铝芯线的露出部进行接触,使得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靠近筒部的端缘的位置处的恢复。
此外,在本发明的端子连接方法中,优选地,所述放置步骤可以是将所述端部放置在所述筒部的所述内表面上,使得在所述端部处的所述被覆部的末端与所述密封部件的贴附到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重叠。
根据该优选的端子连接方法,从密封部件的贴附到第二区域的部分在上述轴向上即使稍微偏离的部分能够立即有助于与铝芯线的电导通。结果,能够充分地确保铝芯线与压接端子之间的导通性。
虽然此处已经描述了与本发明的端子制造方法的基本形态相关的实施方式,但毫无疑问的是,上述本发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各种优选的形态被应用为本发明的端子制造方法的适当形态。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带有端子的电线,其能够在确保与铝芯线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抑制筒部的恢复,以及用于获得这样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连接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密封部件如何贴附于筒部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直到完成利用端子连接方法进行将图1和2所示的压接端子压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准备的步骤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在图3所示的步骤之后的直至压接端子被压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步骤的视图;
图5是示出在筒部的内表面的平面图中,图4所示的放置步骤的视图;
图6是示出图4同样示出的压接之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视图;
图7是示出在沿着图6中的线V11-V11截取的截面、沿着线V12-V12截取的截面和沿着线V13-V13截取的截面中的在压接步骤期间的变化的视图;
图8是示出图2所示的第二密封部与第一密封部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三密封部与第一密封部之间的间隙如何在压接时通过密封部件的延伸而封闭的示意图;
图9是在箭头V15所表示的方向观看的图6所示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6所示的线V14-V14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五变形例的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六变形例的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七变形例的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八变形例的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九变形例的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变形例的视图;
图21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一变形例的视图;
图22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二变形例的视图;
图23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三变形例的视图;
图24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四的变形例的视图;
图25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五变形例的视图;
图26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六变形例的视图;
图27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七的变形例的视图;
图28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八变形例的视图;
图29是示出利用密封部件包围筒部与铝芯线之间的接触部的传统的压接端子的实例的视图。
参考标记列表
1、2、3、4a、4b、4c 压接端子
11、21、31、41 筒部
11a、31a、41a 内表面
11a-1、41a-1 第一区域
11a-2、41a-2 第二区域
11a-3、41a-3 第三区域
11a-4、41a-4 路径
12 端子部
14、54a、54b、54c、54d、54e、74a、74b、74c、74d 密封部件
111 底板部
112 内筒片
113 外筒片
114、614a、614b、614c 凹部
115 凸部
116、416a、416b、416c 槽部
117a 第一缩进部(脊部)
117b 第二缩进部(第二脊部)
141、541a、541b、541c、541d、541e、741a、741b、741c、741d 第一密封部
142、542a、542b、542c、542d、542e、742a、742b、742c、742d 第二密封部
143、543a、543b、543c、543d、543e、743a、743b、743c、743d 第三密封部
D11 轴向
D12 交叉方向
G11、G12、G71a、G71b、G71c、G71d 间隙
W1 被覆电线
W1a 端部
W11 铝芯线
W11a 末端
W12 被覆部
W12a 末端
TW1、TWH1、TWH2、TWH3 带有端子的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后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与适当的变形例。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说明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压接端子1被压接到被覆电线W1的露出了铝芯线W11的端部W1a。压接端子1包括筒部11、端子部12和密封部件14。虽然图1示出了两个压接端子1,但是一个压接端子1在去除密封部件14的状态下示出,使得能够视觉地观察筒部11的内表面形状。
筒部11和端子部12通过对由诸如铜合金这样的金属板冲裁和板金加工而制成,并且其表面经受镀锡或者镀金。筒部11和端子部12在预定的轴向D11上布置。此处,在该实施例中,筒部11和端子部12在多个压接端子1通过条状连接片1a而连接的状态下共同地形成为。筒部11是板状部,并且包覆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上,从而在周向上卷绕铝芯线W11和被覆部W12。在本实施例中,该筒部11是芯线-被覆一体化的筒部,其中,用于包覆铝芯线W11的部分与用于包覆被覆部W12的部分一体化。端子部12是连接到作为连接对象的销端子(未示出)的四角筒状的阴端子。
筒部11包括底板部111、内筒片112和外筒片113。底板部111在上述的轴向D11上延伸。在底板部111的平面图中,内筒片112和外筒片113在与轴向D11交叉的交叉方向D12上的两侧从底板部111延伸。当压接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时,在内筒片112位于内侧并且外筒片113位于外侧的状态下,筒部11包覆在端部W1a上,如稍后将描述的。
此处,多个凹部114分散地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的平面图中,各个凹部114形成为圆形形状。此外,通过在放置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处的铝芯线W11的位置处从外表面侧压制加工,凸部115形成在筒部11的底板部111上。多个凹部114的一部分还形成在凸部115上。
由粘性凝胶片形成的密封部件14贴附于筒部11的内表面11a,从而在平面图中,从三侧包围多个凹部114。如下地贴附密封部件14。顺便提及,粘性凝胶片的实例包括例如使用丙烯酸粘合剂的粘性凝胶片,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密封部件如何贴附于筒部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密封部件14由粘性凝胶片形成,并且被布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的第一区域11a-1、第二区域11a-2和第三区域11a-3这三个区域上。第一区域11a-1是在轴向D11上纵贯外筒片113的区域。第二区域11a-2是在更靠近端子部12的位置在交叉方向D12上横贯内表面11a的区域。第三区域11a-3是在交叉方向D12上横贯内表面11a从而与端部W1a的被覆部W12交叉的区域。
如图1和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14由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和第三密封部143这三个部分构成。第一密封部141在第一区域11a-1中在轴向D11上以带状延伸。第二密封部142在第二区域11a-2中在交叉方向D12上以带状延伸。第三密封部143在第三区域11a-3中在交叉方向D12上以带状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槽部116形成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从而与第一区域11a-1、第二区域11a-2和第三区域11a-3中的密封部件14重叠。在第一区域11a-1中,一个槽部116在中途以锯齿形状弯曲的同时在轴向D11上延伸。在第二区域11a-2中,一个槽部116在交叉方向D12上直线状地延伸,在第三区域11a-3中,三个槽部116在交叉方向D12上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在第一区域11a-1侧它们互相接连。此外,多个凹部114设置为避开槽部116。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设置有第一缩进部117a,作为在平面图中在比第三区域11a-3更靠近中央的位置处在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的脊部。此外,第二缩进部117b设置为在比槽部116更靠近端子部12的位置处在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的脊部,并且与第二区域11a-2局部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以密封部件14在从第二区域11a-2开始经过第一区域11a-1延伸到第三区域11a-3的路径11a-4的中途分割这样的方式,贴附密封部件14。具体的,在第二密封部142和第三密封部143两者均与第一密封部141分离的状态下,贴附密封部件14。在第二密封部142在轴向D11上横断路径11a-4从第一密封部141分离的状态下,贴附该第二密封部142。另一方面,在第三密封部143在交叉方向D12上横断路径11a-4与第一密封部141分离的状态下,贴附该第三密封部143。在第二密封部142与第一密封部141之间开口有微小的间隙G11,并且在第三密封部143与第一密封部141之间开口有微小的间隙G12。
此处,密封部件14的待贴附到第二区域11a-2的第二密封部142形成为具有宽的宽度的带状,使得其一部分能够在压接后从筒状的筒部11的开口突出。另一方面,被贴附到第一区域11a-1的第一密封部141比第二密封部142窄,并且形成为与第一区域11a-1中的槽部116相对应的形状。具体地,第一密封部141形成为具有与槽部116基本相同的宽度和基本相同的形状,从而容纳在槽部116内部。被贴附到第三区域11a-3的第三密封部143形成为比第二密封部142稍宽的带状。
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和第三密封部143被贴附为使得它们分别与第一区域11a-1、第二区域11a-2和第三区域11a-3的槽部116重叠。特别地,关于第一密封部141,如上所述,第一密封部141被贴附为容纳在槽部116的内部。
如下地制造上述压接端子1。
首先,进行形成贴附密封部件14之前的结构的钣金加工步骤。在钣金加工步骤中,一起由金属板形成筒部11与端子部12。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钣金加工工序中,筒部11和端子部12在多个压接端子1通过条状连接片1a而连接的状态下共同地形成。在该钣金加工步骤中,还进行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的多个凹部114的形成、凸部115的形成以及槽部116的形成。
随后,由粘性凝胶片形成密封部件14,并且执行密封部件贴附步骤,将密封部件14贴附在第一区域11a-1、第二区域11a-2和第三区域11a-3上。在该密封部件贴附步骤中,以密封部件14在从第二区域11a-2开始经由第一区域11a-1到第三区域11a-3的路径11a-4的中途分割这样的方式,贴附该密封部件14。即,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和第三密封部143单独地贴附到筒部11的内表面11a。
另外,在密封部件贴附步骤中,从粘性凝胶片冲裁出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和第三密封部143,并且贴附到筒部11的内表面11a。通过在利用各个密封部的模具冲裁机冲裁出粘性凝胶片的同时朝向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的各个贴附点推动粘性凝胶片,而几乎同时地进行冲裁和贴附。此时,第二密封部142被贴附为与第二缩进部部117b的一部分重叠,并且第三密封部143被贴附为使得第一缩进部117a露出。
以该方式制造的压接端子1通过以下端子连接方法而压接到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
图3是示出直到完成利用端子连接方法进行将图1和2所示的压接端子压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准备的步骤的视图,并且图4是示出在图3所示的步骤之后的直至压接端子被压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步骤的视图。
在上述的端子制造方法中,图3示出了钣金加工步骤(S11),并且还示出了密封部件贴附步骤(S12)。在钣金加工步骤(S11)中,形成筒部11和端子部12,并且在密封部件贴附步骤(S12)中,贴附构成密封部件14的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和第三密封部143。
当压接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时,首先,将待压接的压接端子1从图1所示的连接片1a分离。然后,作为放置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的准备,对筒部11执行弯曲变形(S13)。执行该弯曲变形,使得内筒片112与外筒片113互相靠近,从而与轴向D11交叉的截面是大致U状。
随后,如下进行将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放置在弯曲变形之后的筒部11上的放置步骤(S14)。
图5是示出在筒部的内表面的平面图中,图4所示的放置步骤的视图。顺便提及,在图5中,为了使得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与筒部11的内表面11a的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容易看到,图4中以曲面形状示出的筒部11以平坦延伸的状态示出。
在放置步骤(S14)中,将端部W1a沿着轴向D11置于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使得在端部W1a处的铝芯线W11的末端W11a与密封部件14的第二密封部142重叠。此外,在该放置步骤(S14)中,将端部W1a置于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使得被覆部W12的末端W12a与密封部件14的第三密封部143重叠。此外,在该放置步骤(S14)中,使铝芯线W11的露出部被放置为与第一缩进部117a接触。
在上述放置步骤(S14)之后,如图4所示,进行压接步骤(S15),其中,将筒部11包覆在端部W1a上,并且压接,使得外筒片113与面向内侧的内筒片112重叠。利用该压接步骤(S15),完成了带有端子的电线TW1,其中,压接端子1连接到被覆电线W1。
这里,在上压接步骤(S15)中,密封部件14如下地密封压接端子1的各个部分,并且形成了带有端子的电线TW1。
图6是示出图4同样示出的压接之后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视图。图7是示出在沿着图6中的线V11-V11截取的截面、沿着线V12-V12截取的截面和沿着线V13-V13截取的截面中的在压接步骤期间的变化的视图。
在压接步骤的第一步骤(S151)中,开始内筒片112和外筒片113的弯曲,从而包覆凸部115上的铝芯线W11以及其附近的被覆部W12。此时,第一密封部141与铝芯线W11接触,第三密封部143与被覆部W12接触,并且第二密封部142的大部分不接触任一者。在包覆稍微进展的第二步骤(S152)和第三步骤(S153)中,筒部11具有管状。于是,第一密封部141夹在内筒片112与外筒片113之间,并且第三密封部143在夹在被覆部W12与筒部11之间的状态下延伸。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密封部141形成为具有与槽部116相对应的宽度和形状,所以夹在内筒片112与外筒片113之间的密封部件14的量最小化。如果在该部分中的密封部件14的量过大,则存在如下情况:在包覆时外筒片113可能难以相对于内筒片112移动,并且妨碍压接。相比之下,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抑制了在该部分处的密封部件14的量,所以能够防止在压接时由于密封部件14导致的这种妨碍。
在将压力施加到铝芯线W11等的第四步骤(S154)、第五步骤(S155)和第六步骤(S156)中,多个凹部114的缘部咬入到铝芯线W11中。此时,铝芯线W11的股线通过位于铝芯线W11下面的凸部115而分散开,并且筒部11与这些股线之间的接触部的数量增多。同时,还进行密封部件14的延伸。
这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密封部142与第一密封部141之间开口有微小的间隙G11,并且在第三密封部143与第一密封部141之间开口有微小的间隙G12。在压接期间,这些间隙G11、G12通过密封部件14的延伸而封闭。
图8是示出图2所示的第二密封部与第一密封部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三密封部与第一密封部之间的间隙如何在压接时通过密封部件的延伸而封闭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压接时,第二密封部142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二密封部142连接到第一密封部141,并且间隙G11封闭。另一方面,第一密封部141在与其纵向一致的轴向D11上伸长。由于该延伸,第一密封部141连接到第三密封部143,并且间隙G12封闭。
接着,在第六步骤(S156)中,内筒片112与外筒片113之间的空间、管状的筒部11的在端子部12侧的开口11b以及被覆部W12与筒部11之间的空间通过延伸的密封部件14而密封。
图9是在箭头V15的方向上观看的图6中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并且图10是沿着图6中的线V14-V14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10所示,内筒片112与外筒片113之间的空间由第一密封部141密封,并且筒部11的在端子部12侧的开口11b由第二密封部142密封。此外,被覆部W12与筒部11之间的空间由第三密封部143密封。
此处,在本实施例中,压接后的筒部11在端子部12侧(后文中,称为前端部118)的在图10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后文中,称为压接高度CH11)被设置为以下尺寸。即,前端部118的压接高度CH11被压接为比铝芯线W11的压接部119的压接高度CH12高。
此时,如上所述,密封部件14的位于端子部12侧的第二密封部142形成为带状,该带状具有在压接后使得一部分从筒部11的开口11b突出的宽度。结果,如图10所示,密封部件14的一部分从形成有如上所述的压接高度CH11的前端部118的开口11b突出。换言之,前端部118的压接高度CH11被设置为如下尺寸:其使得筒状的筒部11被挤压到使密封部件14突出的程度。
由于密封部件14从开口11b的突出,以高水平密封了筒部11的开口11b。此外,密封部件14的一部分也在筒部11中的被覆电线W1的延伸侧上从被覆部W12与筒部11之间突出,从而以高水平密封了该部分。另一方面,内筒片112与外筒片113之间的空间通过以与槽部116相对应的宽度和形状形成的、最小量的第一密封部141所密封。结果,在抑制密封部件14对压接的妨碍的同时,筒部11在多个位置处密闭地密封。
此外,通过将密封部件14的各部分形成为从筒部11的开口11b或者被覆电线W1的延伸侧突出,能够视觉地检查这些部分在压接后由密封部件14确实地密封。然后,通过如上所述地相对降低压接部112的压接高度CH12,加强了铝芯线W11的压接,并且提高了与压接端子1的接触可靠性。
在上述本实施例中,通过压接,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的各个凹部114的缘部咬入到铝芯线W11中,从而能够获得被覆电线W1与压接端子1之间的良好的导通性。然后,在压接后,密封部件14贴附到筒部11的内表面11a,以密封内筒片112与外筒片113之间、筒状的筒部11的在端子部12侧的开口11b以及被覆部W12与筒部11之间的空间。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14的贴附到第二区域11a-2的第二密封部142形成为带状,该带状具有压接后从开口11b部分地突出的宽度。另一方面,贴附到第一区域11a-1的第一密封部141形成为与槽部116相对应的宽度和形状。利用密封部件14遍及其整个周边地获得与铝芯线W1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能。特别地,利用以具有压接后从开口11b部分地突出的宽度的带状而形成的第二密封部142,增强了靠近铝芯线W11的开口11b的防水性。然后,第一密封部141形成为与第一区域11a-1的槽部116相对应的宽度和形状,使得密封部件14的量最小化,并且在内筒片112包覆于内侧并压接时,抑制了由密封部件14导致的妨碍。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W1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减轻制造的难度。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槽部116还设置在第三区域11a-3中,以在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由于设置在第三区域11a-3中的槽部116起到抑制压接时第三密封部143的移位的作用,所以能够进一步减轻制造的难度。类似地,槽部116还设置于第二区域11a-2,从而在交叉方向D11上延伸。由于第二区域11a-1的槽部116起到抑制在压接时第二密封部142的位置移位的作用,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在密封部件14的所有的贴附部位中,抑制了压接时的位置偏差,并且进一步减轻了制造难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槽部116设置为在第三区域11a-3中以在轴向D11上三行而延伸。结果,由于槽部116在与压接等期间易于移动的被覆部W12交叉的第三区域11a-3中设置为三行,所以进一步抑制了贴附到第三区域11a-3的第三密封部143的位置移位。这使得能够进一步减轻制造难度。
在参考图3至4描述的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方法中,在上述放置步骤(S14)中,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被如下地形成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即,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被放置为使得铝芯线W11的末端W11a与密封部件14的靠近端子部12的第二密封部142重叠。从而,在轴向D11上从第二密封部142稍微偏离的部分能够直接有助于与铝芯线W11的电导通。结果,充分地确保了铝芯线W11与压接端子1之间的电导通性。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方法,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W1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确保露出的铝芯线W11与压接端子1之间的充分的电导通性。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放置步骤(S14)包括将端部W1a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使得被覆部W12的末端W12a与第三密封部143重叠的步骤。结果,在轴向D11上的第二密封部142与第三密封部143之间的部分有助于遍及基本整个长度与铝芯线W11电导通。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露出的铝芯线W11与压接端子1之间的导通性。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带有端子的电线TW1中,第一缩进部117a设置在不与密封部件14重叠并且更靠近第三区域11a-3的位置处。于是,如图5所示,筒部11被压接到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使得铝芯线W11与第一缩进部117a接触。
在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的第一缩进部117a起到在压接后抵抗筒部11的恢复的作用。此时,当由柔软的粘性凝胶制成的密封部件14与第一缩进部117a重叠并且包覆在端部W1a上时,存在密封部件14可能如下作用的情况。即,存在如下情况:与第一缩进部117a重叠的部分可能用作压接时的缓冲垫,从而加宽了第一缩进部117a处的包覆直径,减弱了第一缩进部117a的作用。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缩进部117a在不夹置密封部件14的情况下直接与铝芯线W11接触。因此,第一缩进部117a能够抵抗筒部11的恢复,而不受密封部件14的影响。此外,由于第一缩进部117a在被覆电线W1的被覆并不夹置其间的情况下被包覆,所以还对于被覆的厚度抑制了包覆直径。同样甚至也在这一点,能够良好地抵抗筒部11的恢复。结果,顺利地抑制了筒部11的恢复。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W1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抑制筒部11的恢复。另外,由于第一缩进部117a与铝芯线W11直接接触,所以还能够充分地确保压接端子1与铝芯线W11之间的导通性。
此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的第二缩进部117b在靠近端子部12的位置处也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结果,能够通过筒部11的端子部12附近及其相对侧良好地抑制筒部11的恢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钣金加工获得的第一缩进部117a和第二缩进部117b被采用为筒部11的内表面11a的脊部。通常的,由于如上所述的缩进部的抵抗恢复的抵抗力是强的,所以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筒部11的恢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筒部11压接在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使得在端部W1a处的被覆部W12的末端W12a与第三密封部143重叠。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缩进部117a设置为尽可能地靠近第三区域11a-3。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这样的位置处使铝芯线W11与第一缩进部117a接触,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靠近筒部11的端缘的位置处的恢复。
此外,在参考图3和4描述的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方法中,在放置步骤(S14)中,将端部W1a置于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使得铝芯线W11与第一缩进部117a接触。结果,如上所述,能够良好地抑制筒部11的恢复,而不使第一缩进部117a受到密封部件14的影响。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方法,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W1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抑制筒部11的恢复。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方法中,放置步骤(S14)是将端部W1a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使得被覆部W12的末端W12a与第三密封部143重叠这样的步骤。从而,如上所述,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靠近筒部11的端缘的位置处的恢复。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方法中,放置步骤(S14)是将端部W1a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使得铝芯线W11的末端W11a与第二密封部142重叠这样的步骤。而且如上所述,能够充分地确保铝芯线W11与压接端子1之间的导通性。
接着,将描述上述实施例的各种变形例。
图11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视图。顺便提及,在图11中,将相同的参考标号赋予与图1至10所示的相同的构成元件,并且在下文的说明中,将省略这些相同的构成元件的重复说明。这还适用于稍后描述的其它变形例中所引用的附图及其变形例的说明。
在第一变形例的带有端子的电线TWH1中,压接端子2被压接为压接后的筒部21的前端部211和铝芯线W11的压接部212能够获得相同程度的压接高度CH21。然后,密封部件14的第二密封部142形成为带状,该带状具有此时以压接高度CH21从开口11b部分突出的宽度。同样在该第一变形例中,通过具有最小量的第一密封部141来防止密封部件14对压接的妨碍,同时,对要求相对大的密封量的开口11b,通过具有如上所述的宽度的第二密封部142进行密封。
图12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视图。
第二变形例的带有端子的电线TWH2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被覆电线W2的端部W2a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的状态。即,在第二变形例中,被覆电线W2的端部W2a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使得铝芯线W21的末端W21a在与端子部12相反的一侧与第二密封部142分离。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被覆电线W2的端部W2a被置于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使得被覆部W22的末端W22a朝向端子部12与第三密封部143分离。结果,在第二变形例中,压接端子1被压接到被覆电线W2上,使得被覆部W22与第一缩进部117a接触。
与第二变形例相比,上述实施例使得能够有助于在轴向D11上遍及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的较长的范围的电导通,并且如上所述确保充分的导电性。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缩进部117a与铝芯线W11直接接触地包覆,所以包覆直径减小了被覆部的厚度,并且如上所述能够良好地抑制筒部11的恢复。
另一方面,同样在该第二变形例中,第二密封部142形成为带状,其具有在压接后从筒部11的开口11b部分突出的宽度,并且第一密封部141以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具有与槽部116相对应的宽度。因此,毫无疑问地,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在第二变形例中同样地,能够减轻制造的难度,与此同时,能够确保对与铝芯线W2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
图13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视图。
在第三变形例的带有端子的电线TWH3中,在压接端子3中,密封部件14的第三密封部143设置为远离筒部31的与被覆部W12交叉的端缘31b。因此,在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连接方法中,将被覆部W12的端部W1a放置在筒部31的内表面31a上的放置步骤是如下处理。即,在第三变形例的放置步骤中,端部W1a被放置为使得被覆部W12在密封部件14与筒部31的端缘31b之间直接接触筒部31的内表面31a。
另一方面,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铝芯线W11的末端W11a与第二密封部142重叠,被覆部W12的末端W12a与第三密封部143重叠,并且铝芯线W11的露出部与第一缩进部117a接触。此外,同样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第二密封部142形成为带状,其具有使得在压接后第二密封部142的一部分从筒部11的开口11b突出的宽度,并且第一密封部141形成为具有与槽部116对应的宽度和形状。
根据该第三变形例,毫无疑问地,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W1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减轻制造的难度。另外,能够充分地确保导电性这一点以及同样能够抑制筒部31的恢复这一点也与上述实施例类似。
此外,根据该第三变形例,密封部件14的第三密封部143与筒部31的端缘31b之间的部分与被覆部W12直接接触并且被压接。这使得能够提高筒部31对于在例如使用时易于移动且易于受力的被覆部W12的固定力。
将描述筒部11的槽部116的变形例作为上述实施例的第四至第六变形例。
图14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视图。图15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五变形例的视图,并且图16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六变形例的视图。顺便提及,在这些图14至16中,在去除密封部件的状态下示出压接端子以能够看到各个变形例中的槽部。
在图14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压接端子4a中,筒部41的槽部416a设置在内表面41a上的第一区域41a-1和第三区域141a-3中,而不设置在第二区域41a-2中。第一区域41a-1和第三区域41a-3中的槽部416a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槽部116的形状相同。
在图15所示的第五变形例的压接端子4b中,筒部41的槽部416b设置在内表面41a上的第一区域41a-1和第二区域41a-2中,并且不设置在除了从第一区域41a-1的延伸之外的第三区域41a-3中。第一区域41a-1和第二区域41a-2中的槽部416b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槽部116的形状相同。
在图16所示的第六变形例的压接端子4c中,筒部41的槽部416c设置在内表面41a上的第一区域41a-1中,而不设置在第二区域41a-2中。此外,槽部416c不设置在除了从第一区域41a-1的延伸之外的第三区域41a-3中。第一区域41a-1中的槽部416c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的槽部116的形状相同。
在第四至第六变形例中的任意变形例中,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一样的,密封部件14贴附并且压接到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结果,毫无疑问地,与该实施例类似地,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W1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减轻制造难度。另外,能够充分地确保导电性这一点以及能够良好地抑制筒部41、51、61的恢复的这一点也与上述实施例类似。
接着,将描述密封部件14的五个变形例作为上述实施例的第七变形例至第十一变形例。
图17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七变形例的视图,图18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八变形例的视图,图19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九变形例的视图,图20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变形例的视图,并且图21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一变形例的视图。
在图17所示的第七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a中,第二密封部542a从第一密封部541a分割开,而第三密封部543a连接到第一密封部541a。各个密封部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密封部件14的各个密封部的形状基本相同。在根据第七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a中,在压接期间,第二密封部542a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二密封部542a连接到第一密封部541a,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11被封闭。
在图18所示的第八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b中,第三密封部543b从第一密封部541b分割开,而第二密封部542b连接到第一密封部541b。各个密封部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密封部件14的各个密封部的形状基本相同。在根据第八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b中,在压接期间,第一密封部541b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轴向D11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一密封部541b连接到第三密封部543b,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12封闭。
在图19所示的第九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c中,第三密封部543c具有以下形状。即,第三密封部543c形成为与图2所示的第三区域11a-3中的槽部116相对应的宽度和形状。具体地,第三密封部543c形成为具有与槽部116基本相同的宽度和形状,从而容纳在槽部116中。另外,第二密封部542c和第三密封部543c两者均从第一密封部541c分割开。第一密封部541c和第二密封部542c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的密封部件14的基本相同。在根据第九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c中,在压接期间,第二密封部542c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二密封部542c连接到第一密封部541c,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11被封闭。而且,第一密封部541c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轴向D11上伸长。由于该延伸,第一密封部541c连接到第三密封部543c,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12封闭。
图20所示的第十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d是图19所示的第九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c的进一步变形。即,在第十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d中,第二密封部542d从第一密封部541d分割开,而第三密封部543d连接到第一密封部541d。另一方面,各个密封部的形状与上述第九变形例中的密封部件54c的各个密封部的形状基本相同。在根据第十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d中,在压接期间,第二密封部542d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二密封部542d连接到第一密封部541d,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11被封闭。
图21所示的第十一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e也是图19所示的第九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c的进一步变形。即,在第十一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e中,第三密封部543e从第一密封部541e分割开,而第二密封部542e连接到第一密封部541e。另一方面,各个密封部的形状与上述第九变形例中的密封部件54c的各个密封部的形状基本相同。在第十一变形例的密封部件54e中,在压接期间,第一密封部541e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轴向D11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一密封部541e连接到第三密封部543e,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12封闭。
在第七变形例至第十一变形例中的任意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密封部件54a、54b、54c、54d、54e贴附到筒部11并且压接到被覆电线W1的端部W1a。结果,毫无疑问地,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能够在确保对与铝芯线W11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减轻制造难度。另外,能够充分地确保导电性这一点以及能够良好地抑制筒部11的恢复这一点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此外,针对其中第三密封部543c、543d、543e形成为与第三区域11a-3中的槽部116相对应的宽度和形状的第九变形例至第十一变形例,还能够获得以下优势效果。根据这些第九变形例至第十一变形例,还使第三密封部543c、543d和543e的各自的量最小化。结果,筒部11在进一步防止由于密封部件54c、54d、54e导致的对压接的妨碍的同时被密闭地密封,这进一步减轻了制造难度。
接着,作为上述实施例的第十二变形例至第十四变形例,将描述对设置在筒部11的内表面11a上的在平面图中具有圆形形状的凹部114的三个变形例。
图22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二变形例的视图,图23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三变形例的视图,并且图24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四的变形例的视图。
图22所示的第十二变形例中的凹部614a形成为平面图中的椭圆形状。另外,图20所示的第十三变形例中的凹部614b形成为平面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此外,图21所示的第十四变形例中的凹部614c形成为平面图中的六边形形状。
除此之外,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压接端子1中的凹部114的变形例,能够呈现平面图中的三角形或者其它多边形等。在这些变形例中的任意变形例中,例如,与可以采用为传统的锯齿的、在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的直线状的槽相比,抵抗在内表面11a的面内方向上扩张的力的抵抗力是强的。
将描述密封部件14的四个变形例作为上述实施例的第十五变形例至第十八变形例。
图25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五变形例的视图,图26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六变形例的视图,图27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七的变形例的视图,并且图28是示出图1至10所示的实施例的第十八变形例的视图。
在图25所示的第十五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a中,第一密封部741a是在第一区域11a-1中在轴向D11上以带状延伸的部分。第二密封部742a是在第二区域11a-2中在交叉方向D12上以带状延伸的部分。第三密封部743a是在第三区域11a-3中在交叉方向D12上以带状延伸的部分。此外,第二密封部742a和第二密封部743a两者均从第一密封部741a分割开。此外,第二密封部742a和第三密封部743a两者均以在交叉方向D12上横断图2所示的路径11a-4的间隙G71a从第一密封部741a分割开。第一密封部741a、第二密封部742a和第三密封部743a贴附到筒部11从而与槽部116重叠。在第十五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a中,在压接期间,第一密封部741a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轴向D11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一密封部741a连接到第二密封部742a和第三密封部743a两者,并且各个间隙G71a被封闭。
图26所示的第十六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b是图25所示的第十五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a的进一步变形。即,在第十六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b中,第二密封部742b从第一密封部741b分割开,而第三密封部743b连接到第一密封部741b。另外,在第十六变形例中,第二密封部742b以在轴向D11上横断上述路径11a-4的间隙G71b而从第一密封部741b分割开。在根据第十六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b中,在压接期间,第二密封部742b在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二密封部742b连接到第一密封部741b,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71b被封闭。
图27所示的第十七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c也是图25所示的第十五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b的进一步变形。即,在第十七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c中,第二密封部742c从第一密封部741c分割开,而第三密封部743c连接到第一密封部741c。另外,在第十七变形例中,第二密封部742c以在交叉方向D12上横断路径11a-4的间隙G71c而从第一密封部741c分割开。在根据第十六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c中,在压接期间,第一密封部741c在轴向D11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一密封部741c连接到第二密封部742c,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71c封闭。
图28所示的第十八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d也是图25所示的第十五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b的进一步变形。即,在第十八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d中,第三密封部743d从第一密封部741d分割开,而第二密封部742d连接到第一密封部741d。另外,在第十八变形例中,第三密封部743d以在轴向D11上横断路径11a-4的间隙G71d从第一密封部741d分割开。在第十六变形例的密封部件74d中,在压接期间,第三密封部743d在交叉方向D12上延伸。由于该延伸,第三密封部743d连接到第一密封部741d,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G71d被封闭。
与第十五变形例至第十八变形例相比,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密封部141形成为与槽部116相对应的宽度和形状,并且抑制了该第一密封部的量,使得能够减轻制造的难度,如上所述。
另一方面,同样在这些第十五至第十八变形例中,例如,如图5所示,毫无疑问地,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通过压接到被覆电线W1,能够充分地确保导电性,并且能够良好地抑制筒部31的恢复。
注意,上述实施例仅示出了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并且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即,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形。只要本发明的构造仍由这样的变形例提供,则其当然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和各种变形例中,例示了通过从外表面侧的压制加工而使凸部设置在筒部上的实施方式。然而,筒部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并且可以省略凸部。然而,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凸部,能够通过使铝芯线的股线分散而增加与筒部的接触部的数量。
此外,在各个上述实施例和各种变形例中,作为端子部的一个实例,例示了具有作为四角筒状的阴端子的端子部12的压接端子。然而,端子部不限于此,并且不要求任何特殊的形状或者连接方式。

Claims (5)

1.一种带有端子的电线,该带有端子的电线的端部连接到压接端子,在该压接端子中,筒部和端子部在预定的轴向上布置,其中所述筒部待包覆并压接到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的露出了所述铝芯线的端部,并且所述端子部待连接到连接对象,
其中,所述筒部包括:底板部,该底板部在所述轴向上延伸,所述被覆电线的端部被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以及内筒片和外筒片,在所述底板部的平面图中,该内筒片和外筒片在与所述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两侧从所述底板部延伸,
其中,由粘性凝胶形成的密封部件遍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贴附,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轴向上纵贯所述外筒片,所述第二区域在靠近所述端子部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并且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从而与所述端部的被覆部交叉,
其中,多个凹部分散地设置在所述筒部的内表面上,槽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上以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脊部设置为在平面图中不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靠近所述第三区域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筒部通过压接而被压接到所述端部,使得所述端部处的所述铝芯线的露出部与所述脊部接触,并且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内筒片与所述外筒片之间、成为筒状的所述筒部的在所述端子部侧的开口以及所述被覆部与所述筒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端子的电线,
其中,所述筒部的内表面在靠近所述端子部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端子的电线,
其中,所述筒部被压接到所述端部,使得在所述端部处的所述被覆部的末端与所述密封部件的贴附到所述第三区域的部分重叠。
4.一种用于将压接端子连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端子连接方法,在所述压接端子中,筒部和端子部在预定的轴向上布置,其中所述筒部待包覆并压接到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的露出了所述铝芯线的端部,并且所述端子部待连接到连接对象,
其中,所述筒部包括:底板部,该底板部在所述轴向上延伸,所述被覆电线的端部被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以及内筒片和外筒片,在所述底板部的平面图中,该内筒片和外筒片在与所述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两侧从所述底板部延伸,
其中,由粘性凝胶形成的密封部件遍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贴附,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轴向上纵贯所述外筒片,所述第二区域在靠近所述端子部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并且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从而与所述端部的被覆部交叉,
其中,多个凹部分散地设置在所述筒部的内表面上,槽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上以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脊部设置为在平面图中不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靠近所述第三区域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
所述方法包括:
放置步骤:沿着所述轴向将所述端部放置在所述筒部的内表面上,使得所述端部处的所述铝芯线的露出部与所述脊部接触;以及
压接步骤:通过在所述内筒片布置在内侧的状态下将所述筒部包覆在所述端部上并且通过压接,将所述压接端子固定到所述端部,并且利用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内筒片与所述外筒片之间、成为筒状的所述筒部的在所述端子部侧的开口以及所述被覆部与所述筒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连接方法,
其中,所述放置步骤是如下的步骤:将所述端部放置在所述筒部的所述内表面上,使得在所述端部处的所述被覆部的末端与所述密封部件的贴附到所述第三区域的部分重叠。
CN201780072961.5A 2016-12-27 2017-04-26 带有端子的电线和端子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00242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3774A JP2018106995A (ja) 2016-12-27 2016-12-27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製造方法
JP2016-253774 2016-12-27
PCT/JP2017/016500 WO2018123097A1 (ja) 2016-12-27 2017-04-26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4226A true CN110024226A (zh) 2019-07-16

Family

ID=62709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2961.5A Pending CN110024226A (zh) 2016-12-27 2017-04-26 带有端子的电线和端子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8824B2 (zh)
EP (1) EP3565062B1 (zh)
JP (1) JP2018106995A (zh)
CN (1) CN110024226A (zh)
WO (1) WO2018123097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4975A (zh) * 2010-03-31 2012-12-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以及压接端子与电线的连接结构
CN102859795A (zh) * 2010-03-30 2013-01-02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和连接器
WO2014154706A1 (en) * 2013-03-25 2014-10-02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Crimp connection
CN105075021A (zh) * 2013-03-19 2015-11-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金属件及带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05191001A (zh) * 2013-03-21 2015-12-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74725A (en) * 1949-06-28 1954-04-06 Aircraft Marine Prod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BE529586A (zh) * 1953-06-12
US3956823A (en) * 1974-12-03 1976-05-18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an aluminum conductor and a copper sleeve
JPS5940198B2 (ja) 1977-04-12 1984-09-28 川研フアイン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改良された固形洗剤
US5422438A (en) * 1991-02-07 1995-06-06 Raychem Sa Electrical crimp connector
DE19549174A1 (de) 1995-10-28 1997-07-03 Bosch Gmbh Robert Kontaktelement mit Crimpabschnitt
JP3566541B2 (ja) 1998-03-31 2004-09-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及び防水処理方法
JP2009230998A (ja) * 2008-03-21 2009-10-08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端子金具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
JP4790851B2 (ja) * 2010-03-11 2011-10-12 株式会社 ピー・エル アルミニウム体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
JP5557378B2 (ja) * 2010-03-23 2014-07-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および圧着端子の電線に対する圧着構造
JP2012059438A (ja) * 2010-09-07 2012-03-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防水コネクタ
US9397410B2 (en) * 2010-10-18 2016-07-19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terminal for terminating a wire
US8210884B2 (en) * 2010-10-18 2012-07-0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terminal for terminating a wire
DE202013001074U1 (de) * 2013-02-01 2013-02-20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Elektrische Kontakt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Crimpkontaktvorrichtung
DE112014003899T5 (de) * 2013-08-26 2016-06-09 Yazaki Corporation Verbindungsstruktur eines Crimp-Anschlusses in Bezug auf einen Draht
JP6426907B2 (ja) * 2014-04-04 2018-11-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と電線の接続構造
JP5940198B2 (ja) 2015-06-18 2016-06-29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接続構造体及びコネクタ
JP2015201459A (ja) * 2015-07-07 2015-11-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
US10665964B2 (en) * 2018-07-13 2020-05-26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terminals having bi-directional serration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9795A (zh) * 2010-03-30 2013-01-02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和连接器
CN102834975A (zh) * 2010-03-31 2012-12-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以及压接端子与电线的连接结构
CN105075021A (zh) * 2013-03-19 2015-11-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金属件及带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05191001A (zh) * 2013-03-21 2015-12-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
WO2014154706A1 (en) * 2013-03-25 2014-10-02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Crimp conn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65062A1 (en) 2019-11-06
US20200044384A1 (en) 2020-02-06
JP2018106995A (ja) 2018-07-05
WO2018123097A1 (ja) 2018-07-05
EP3565062A4 (en) 2019-12-25
US10978824B2 (en) 2021-04-13
EP3565062B1 (en) 202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65063B1 (en) Crimp terminal
US10756449B2 (en) Crimp terminal
US10505287B2 (en) Crimp terminal and crimp terminal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5041509A (ja) 導電路及び電線
CN110140258B (zh) 压接端子
CN110024226A (zh) 带有端子的电线和端子制造方法
JP6563168B2 (ja) 圧着端子
CN109983625A (zh) 端子连接方法
WO2015053268A1 (ja) 圧着端子及び圧着端子の加締治具
JP2015076236A (ja) 圧着端子
JP2015090741A (ja) 圧着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