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09544A - 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09544A CN110009544A CN201910275304.1A CN201910275304A CN110009544A CN 110009544 A CN110009544 A CN 110009544A CN 201910275304 A CN201910275304 A CN 201910275304A CN 110009544 A CN110009544 A CN 1100095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form
- bus
- binary channels
- substation
- parall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41001347978 Major minor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08000019901 Anxiety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06 anxie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9 cha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40—Business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子站台组合形式及如何确定主辅站台,划分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类型;步骤(2)明确设置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路侧宽度条件;步骤(3)选定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及各子站台的长度;步骤(4)以汇入延误为基础,计算站台停靠能力;将计算结果与期望取得的停靠能力比较,若符合期望停靠能力,进行后续步骤,否则重复步骤(3);步骤(5)设计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附属设施;步骤(6)设计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信息诱导设施。本发明为不同道路环境条件及公交停靠频率的情况提供了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选择、设置的依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工程设计与组织中的公共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市道路上客流量较大的公交车站处,乘客换乘和上下车频繁。为了减少乘客换乘的步行距离及穿行于车道的不安全因素,将多条公交线路的站点设置到同一站台上,使其相互紧密配合,构成多线路公交停靠站。然而由于线路过于集中,公交车靠站经常会出现排队积压的现象,甚至侵占相邻机动车道,影响常规交通;同时由于站台过长,公交到达次序无法预估,乘客候车位置与所等待的公交车通常不对应,车辆到达时交错上车,拥挤摩擦加剧且乘车距离变长,也使公交车辆的停站时间延长,对后续到达的车辆形成阻碍。这种不良运作机制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形成公交系统甚至是城市道路的运行瓶颈。
了缓解多线路公交停靠站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将多线路公交停靠站改造为串联、并联式主辅停靠站的方法。串联式公交停靠站的主站和辅站分别位于道路的上下游,主辅站之间存在公交车相互影响的交织区,且乘客的换乘距离减少不显著。在路侧宽度足够的条件下,采用并联式公交停靠站,将多线路公交站台横向拉伸为两个子站台,分别作为主站和辅站。该设计在规范公交车到站秩序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乘客的换乘距离,且消除了主辅站公交的交织运行区。
但是目前对于把靠近机动车道的站台还是靠近人行道的站台作为主站台没有定论,研究人员多是直接根据主观判断进行人为规定。对该类站台各种设站形式的适用条件也没有系统研究。本发明对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形式进行分类,明确了各类站台的几何设计参数,并给出了站台停靠能力计算方法,为不同道路环境条件及公交停靠频率的情况提供了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选择、设置的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该方法对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形式进行分类,明确了各类站台的几何设计参数,并给出了站台停靠能力计算方法,为不同道路环境条件及公交停靠频率的情况提供了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选择、设置的依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子站台组合形式及如何确定主辅站台,划分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类型;
步骤(2)明确设置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路侧宽度条件;
步骤(3)选定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及各子站台的长度;
步骤(4)以汇入延误为基础,计算站台停靠能力;将计算结果与期望取得的停靠能力比较,若符合期望停靠能力,进行后续步骤,否则重复步骤(3);
步骤(5)设计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附属设施;
步骤(6)设计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信息诱导设施。
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步骤(1)中所述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是指将大型多线路公交站台横向拉伸为两个子站台,使得不同线路的公交车能够同时并列进站上下客的一种站台形式,将靠近最外侧车道的站台称为内侧子站台,靠近人行道的站台称为外侧子站台,根据子站台的具体形式以及主站台的选取对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进行类型划分:类型1:内侧子站台采用直线式,外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并采用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类型2:内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外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并采用内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类型3:内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外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并采用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
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步骤(2)中所述设置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路侧宽度条件如下:停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米,站台宽度不宜小于1.5米;若采用站台类型1,需要的路侧宽度至少为6米;若采用站台类型2或者类型3,需要的路侧宽度至少为9米;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若需要两条停车道以满足公交车超车需求,路侧宽度还需增加3米,即12米。
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步骤(3)中所述选定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及各子站台的长度的确定方法如下:若最外侧车道设置了公交专用道,车道内不存在社会车辆与公交车的相互作用,选用类型2,将停靠频率低的线路安排到外侧子站台;若最外侧车道未设公交专用道,选用类型3;站台长度根据同时停靠的最大车辆数确定;按照车辆停靠频率划分公交线路,停靠频率高的线路划分到主站台,停靠频率低的线路划分到辅站台,从而分别确定主辅站台的长度;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辅站台短于主站台;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主辅站台等长。
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步骤(4)中所述站台停靠能力的计算方法如下:
在计算停靠能力之前,需要明确邻侧机动车道对停靠于内侧子站台的公交车所产生的汇入延误,以及邻侧机动车道和内侧子站台对停靠于外侧子站台的公交车所产生的汇入延误:汇入延误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re——平均汇入延误(秒),
cre——出站公交车汇入车道的停靠能力(辆/小时),
Nla——车站的泊位数量,
v——路侧车道的需求流率(辆/小时),
tch——汇入的关键车头时距(秒)(默认值为7),
tf——汇入的跟车时距(秒)(默认值为3.3),
以得到的汇入延误为输入,计算泊位停靠能力:
式中:Bl——表示泊位停靠能力(辆/小时),
g/C——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间与信号周期长度的比值,未设信号灯时取值为1),
tc——清空时间(秒)=tsu+tre,
tsu——前一辆公交车启动、离开泊位,下一辆公交车进入泊位的最短时间(秒),
tre——汇入延误(秒),
td——平均靠站时间(秒),
tom——运行间隙(秒),
Z——对应于期望失效率的标准正态变量,根据下表确定:
cv——靠站时间变化系数,
站台停靠能力由泊位停靠能力直接相加得到,此处的泊位数不是实际泊位数,而是其对应的有效泊位数,具体数值见下表:
将计算结果与期望停靠能力对比,若满足期望停靠能力,进入下一步骤;否则返回步骤(3)。
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步骤(5)中所述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附属设施的设计方法如下:在候车站台两侧设置隔离栏杆;在站台两端设置连接两个子站台的人行横道;可选地,在外侧子站台内公交车存在超车需求,且路侧宽度满足条件时,在外侧子站台内设置公交超车道。
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步骤(6)中所述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信息诱导设施如下:对停车道内的泊位采用彩色铺装,与站台隔离栏杆配合,规定车辆停靠位置,规范乘客上车地点;人行横道采用信号灯控制,信号配时遵循车辆优先的原则;在内侧子站台的两端设置渠化导流线,明确两个站台车辆的不同行车路线;在站台内设置电子站牌。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主辅站设置灵活合理。已有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设置方法多是根据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直接确定外侧子站台或内侧子站台为主站台,缺乏客观依据。本发明以路侧宽度条件及是否设置了公交专用道为条件来进行主辅站台的选取,将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类型。路侧宽度有限时,类型1是首选;路侧宽度足够时,可根据是否设置了路侧公交专用道选取类型2或者3。
2.停靠能力计算方法简单实用。停靠能力计算以延误为基础,公交车重新汇入车道的能力即反映了车站的停靠能力。计算时,仅需路侧车道流量v,车站的泊位数量Nla,平均靠站时间td和靠站时间变化系数cv这四个变量;若该站点为规划站点,可用规划预测值作为输入,若该站点为改建站点,两个观测人员实地测量即可获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类型1。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类型2。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类型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1)根据子站台组合形式及如何确定主辅站台,划分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类型,具体类型见图2-图4。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类型划分方法根据下表确定:
主站台用于停靠发车频率高、客流量大的车辆;辅站台用于停靠发车频率低、客流量小的车辆。由于直线式站台的停靠能力比港湾式的低,因此采用直线式与港湾式组合的双通道公交站台时,港湾式站台必定为主站台;而采用双港湾组合时,可根据情况选取任一子站台作为主站台。
(2)明确设置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路侧宽度条件。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停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米,站台宽度不宜小于2米(条件受限时不得小于1.5米)。采用站台类型1,需要的路侧宽度至少为6米(1.5米直线式站台+3米停车道+1.5米港湾式站台)。采用站台类型2或者类型3,需要的路侧宽度至少为9米(3米停车道+1.5米直线式站台+3米停车道+1.5米港湾式站台)。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若需要两条停车道以满足公交车超车需求,路侧宽度还需增加3米,即12米。路侧宽度满足要求时,可设置所述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否则应进行相应改造或采用其他形式站台。
(3)选定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及各子站台的长度。若最外侧车道设置了公交专用道,车道内不存在社会车辆与公交车的相互作用,选用类型2,将停靠频率低的线路安排到外侧子站台,进一步减少主辅站公交间的相互作用;若最外侧车道未设公交专用道,选用类型3可较大程度地隔离主站公交和社会车辆。
站台长度根据同时停靠的最大车辆数确定。按照车辆停靠频率划分公交线路,停靠频率高的线路划分到主站台,停靠频率低的线路划分到辅站台,从而分别确定主辅站台的长度。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辅站台可短于主站台;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主辅站台等长。
(4)以汇入延误为基础,计算站台停靠能力。汇入延误的计算公式如下:
tre——平均汇入延误(秒)
cre——出站公交车汇入车道的停靠能力(辆/小时)
Nla——车站的泊位数量
v——路侧车道的需求流率(辆/小时)
tch——汇入的关键车头时距(秒)(默认值为7)
tf——汇入的跟车时距(秒)(默认值为3.3)
计算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汇入延误的关键在于v的正确选取。对于内侧子站台的公交车,汇入延误产生的原因是需要等待最外侧车道的车流间隙,因此v的值为最外侧车道流量。对于外侧子站台的公交车,重新进入车道行驶需要穿越的车流间隙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内侧子站台的公交车流间隙,二是最外侧车道的车流间隙,因此v的值为最外侧车道的流量与内侧子站台的公交车流量之和。
以得到的汇入延误为输入,计算泊位停靠能力:
Bl——表示泊位停靠能力(辆/小时)
g/C——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间与信号周期长度的比值,未设信号灯时取为1)
tc——清空时间(秒)=tsu+tre
tsu——前一辆公交车启动、离开泊位,下一辆公交车进入泊位的最短时间(秒)(默认值10)
tre——汇入延误(秒)
td——平均靠站时间(秒)
tom——运行间隙(秒)
Z——对应于期望失效率的标准正态变量,根据下表确定
cv——靠站时间变化系数
对于改建站台,平均靠站时间td和靠站时间变化系数cv可通过实地测量取得;对于规划站台,直接采用默认值:td在市中心取60秒,郊区取15秒;cv的建议值为0.6。期望失效率取25%时,泊位停靠能力最大。
站台停靠能力由泊位停靠能力直接相加得到。注意此处的泊位数不是实际泊位数,而是其对应的有效泊位数,具体数值见下表:
将计算结果与期望取得的停靠能力比较,若符合期望停靠能力,进行后续步骤,否则返回步骤(3);
(5)设计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附属设施,见图2-图4。在候车站台两侧设置隔离栏杆。防止行人随意穿行形成安全隐患的同时,规范乘客上车地点,减少车辆到达后乘客交错上车造成的不必要延误。在站台两端设置连接两个子站台的人行横道。乘客可通过人行横道安全地实现在主辅站之间的换乘。可选地,在外侧子站台内公交车存在超车需求,且路侧宽度满足条件时,可在外侧子站台内设置公交超车道。设置超车道后,停靠于后方泊位的公交车可在完成上下客时直接通过超车道驶离港湾,而无需受停靠于前方泊位的公交车影响。但是超车道的设置对路侧宽度的要求更高,设置前应认真权衡。
(6)设计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信息诱导设施,见图2-图4。对停车道内的泊位采用彩色铺装,与站台隔离栏杆配合,规定车辆停靠位置,规范乘客上车地点,减少车辆到达后乘客交错上车造成的不必要延误。人行横道采用信号灯控制,信号配时遵循车辆优先的原则,以减少客流对公交车运行的影响。在内侧子站台的两端设置渠化导流线,明确两个站台车辆的不同行车路线,减少车辆在进出站时的相互干扰。在站台内设置电子站牌。由于站台占地较宽,乘客视距受限,难以观望,准确预告车辆信息尤为重要。电子站牌显示内容包括线路名称、各线路途经站点、运营时间、站点换乘信息及预计车辆到达时间等,缓解乘客等车的焦虑,同时可采用同步的语音播报,引导乘客为上车做好准备,减少车辆停站时间。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等同替换,这些对本发明权利要求进行改进和等同替换后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子站台组合形式及如何确定主辅站台,划分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类型;
步骤(2)明确设置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路侧宽度条件;
步骤(3)选定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及各子站台的长度;
步骤(4)以汇入延误为基础,计算站台停靠能力;将计算结果与期望取得的停靠能力比较,若符合期望停靠能力,进行后续步骤,否则重复步骤(3);
步骤(5)设计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附属设施;
步骤(6)设计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信息诱导设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是指将大型多线路公交站台横向拉伸为两个子站台,使得不同线路的公交车能够同时并列进站上下客的一种站台形式,将靠近最外侧车道的站台称为内侧子站台,靠近人行道的站台称为外侧子站台,根据子站台的具体形式以及主站台的选取对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进行类型划分:类型1:内侧子站台采用直线式,外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并选用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类型2:内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外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并选用内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类型3:内侧子站台采用港湾式,外侧子站台选用港湾式,并采用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设置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路侧宽度条件如下:停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米,站台宽度不宜小于1.5米;若采用站台类型1,需要的路侧宽度至少为6米;若采用站台类型2或者类型3,需要的路侧宽度至少为9米;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若需要两条停车道以满足公交车超车需求,路侧宽度还需增加3米,即12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选定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具体类型及各子站台的长度的确定方法如下:若最外侧车道设置了公交专用道,车道内不存在社会车辆与公交车的相互作用,选用类型2,将停靠频率低的线路安排到外侧子站台;若最外侧车道未设公交专用道,选用类型3;站台长度根据同时停靠的最大车辆数确定;按照车辆停靠频率划分公交线路,停靠频率高的线路划分到主站台,停靠频率低的线路划分到辅站台,从而分别确定主辅站台的长度;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辅站台短于主站台;选取外侧子站台作为主站台时,主辅站台等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站台停靠能力的计算方法如下:
在计算停靠能力之前,需要明确邻侧机动车道对停靠于内侧子站台的公交车所产生的汇入延误,以及邻侧机动车道和内侧子站台对停靠于外侧子站台的公交车所产生的汇入延误:汇入延误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re——平均汇入延误(秒),
cre——出站公交车汇入车道的停靠能力(辆/小时),
Nla——车站的泊位数量,
v——路侧车道的需求流率(辆/小时),
tch——汇入的关键车头时距(秒)(默认值为7),
tf——汇入的跟车时距(秒)(默认值为3.3),
以得到的汇入延误为输入,计算泊位停靠能力:
式中:Bl——表示泊位停靠能力(辆/小时),
g/C——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间与信号周期长度的比值,未设信号灯时取值为1),
tc——清空时间(秒)=tsu+tre,
tsu——前一辆公交车启动、离开泊位,下一辆公交车进入泊位的最短时间(秒),
tre——汇入延误(秒),
td——平均靠站时间(秒),
tom——运行间隙(秒),
Z——对应于期望失效率的标准正态变量,
cv——靠站时间变化系数,
站台停靠能力由泊位停靠能力直接相加得到,此处的泊位数不是实际泊位数,而是其对应的有效泊位数,
将计算结果与期望停靠能力对比,若满足期望停靠能力,进入下一步骤;否则返回步骤(3)。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附属设施的设计方法如下:在候车站台两侧设置隔离栏杆;在站台两端设置连接两个子站台的人行横道;可选地,在外侧子站台内公交车存在超车需求,且路侧宽度满足条件时,在外侧子站台内设置公交超车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信息诱导设施如下:对停车道内的泊位采用彩色铺装,与站台隔离栏杆配合,规定车辆停靠位置,规范乘客上车地点;人行横道采用信号灯控制,信号配时遵循车辆优先的原则;在内侧子站台的两端设置渠化导流线,明确两个站台车辆的不同行车路线;在站台内设置电子站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75304.1A CN110009544B (zh) | 2019-04-04 | 2019-04-04 | 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75304.1A CN110009544B (zh) | 2019-04-04 | 2019-04-04 | 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09544A true CN110009544A (zh) | 2019-07-12 |
CN110009544B CN110009544B (zh) | 2023-03-31 |
Family
ID=67170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75304.1A Active CN110009544B (zh) | 2019-04-04 | 2019-04-04 | 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09544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90489A (zh) * | 2019-07-29 | 2019-10-29 |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一种公交中途站泊位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
CN112435493A (zh) * | 2020-11-17 | 2021-03-02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驾驶公交测试运营的公交站台布置方法 |
CN112750334A (zh) * | 2020-12-21 | 2021-05-04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Petri网的场馆自动驾驶车辆集中控制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6790A (zh) * | 2011-04-27 | 2011-08-17 |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基于延误与通行能力的快速路主路多功能车道设计方法 |
CN102663889A (zh) * | 2012-05-31 | 2012-09-12 | 东南大学 | 右侧公交专用进口道设计方法 |
CN104992555A (zh) * | 2015-07-22 | 2015-10-21 |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轨道站点衔接设施公交停靠站规模预测方法 |
CN105808877A (zh) * | 2016-03-21 | 2016-07-27 | 南通大学 | 一种基于站点停靠能力的公交线网布设方法 |
CN107564322A (zh) * | 2017-09-13 | 2018-01-09 | 山东理工大学 | 单向双公交专用道条件下分离式站台停靠车辆分配方法 |
-
2019
- 2019-04-04 CN CN201910275304.1A patent/CN1100095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6790A (zh) * | 2011-04-27 | 2011-08-17 |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基于延误与通行能力的快速路主路多功能车道设计方法 |
CN102663889A (zh) * | 2012-05-31 | 2012-09-12 | 东南大学 | 右侧公交专用进口道设计方法 |
CN104992555A (zh) * | 2015-07-22 | 2015-10-21 |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轨道站点衔接设施公交停靠站规模预测方法 |
CN105808877A (zh) * | 2016-03-21 | 2016-07-27 | 南通大学 | 一种基于站点停靠能力的公交线网布设方法 |
CN107564322A (zh) * | 2017-09-13 | 2018-01-09 | 山东理工大学 | 单向双公交专用道条件下分离式站台停靠车辆分配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韩宝睿等: "基于排队论的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使用效率研究", 《交通信息与安全》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90489A (zh) * | 2019-07-29 | 2019-10-29 |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一种公交中途站泊位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
CN112435493A (zh) * | 2020-11-17 | 2021-03-02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驾驶公交测试运营的公交站台布置方法 |
CN112435493B (zh) * | 2020-11-17 | 2024-02-23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驾驶公交测试运营的公交站台布置方法 |
CN112750334A (zh) * | 2020-12-21 | 2021-05-04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Petri网的场馆自动驾驶车辆集中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09544B (zh) | 2023-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05125B (zh) | 机动车通过交叉口的放行方法及设计方法和控制系统 | |
CN107016857B (zh) | 一种信控交叉口左转交通组合设计优化方法 | |
CN100418117C (zh) | 行人过街信号灯绿波自动控制方法 | |
CN102568197B (zh) | 一种公交主干线双向绿波信号设置方法 | |
CN103337178B (zh) | 基于动态优先级的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方法 | |
CN102071609B (zh) | 一种交叉口预信号车道 | |
CN103942948A (zh) | 基于分段拼接的城市公交线路网络的生成方法 | |
CN104074112A (zh) | 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及其设计方法 | |
CN101225631A (zh) | 基于一路一线直行模式的城市公交系统综合设计方法 | |
CN110009544A (zh) | 一种并联双通道公交站台的设置方法 | |
CN104332061A (zh) | 一种实现有轨电车站间绿波通行的绿波设置方法 | |
CN102693629A (zh) | 考虑大型车掉头需求的交叉口设计与控制方法 | |
CN101140698A (zh) | 一种乘客过街与信号优先协调方法 | |
CN104032980A (zh) | 一种路口公交站布置方式及公交通行方法 | |
CN104408948A (zh) | 基于车载gps的城市道路交通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方法 | |
CN111091724B (zh) | 交叉口直行车使用对向左转道的动态车道设计及信控方法 | |
CN110444029A (zh) | 平交路口平行左转法 | |
CN111145565A (zh) | 一种用于城市交通的协调路线和协调方案的推荐方法及系统 | |
CN102063791B (zh) | 一种信号控制与定位监控相结合的公交车辆行车控制方法 | |
CN111311933A (zh) | 一种路中式左转线路有轨电车的绿波协调控制方法与装置 | |
CN103498394A (zh) | 一种机动车用平面路网系统 | |
CN101550667A (zh) | 公交车与出租车上下客停靠站一体化设置的控制方法 | |
Li et al. | Research on traffic signal timing method based on ant colony algorithm and fuzzy control theory | |
Kurth et al. | Implementation of highway capacity manual–based volume-delay functions in regional traffic assignment process | |
Son et al. | Bus arrival time prediction method for ITS applic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