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04076A - 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04076A
CN110004076A CN201910175422.5A CN201910175422A CN110004076A CN 110004076 A CN110004076 A CN 110004076A CN 201910175422 A CN201910175422 A CN 201910175422A CN 110004076 A CN110004076 A CN 1100040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denitrification
denitrifying
graphene piece
anaerobic denitrif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754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04076B (zh
Inventor
陈银广
蒋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17542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040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04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4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04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4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属于生物脱氮理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将纳米石墨烯片加入到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的反硝化体系中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实现,其中,纳米石墨烯片在反硝化体系中的浓度为50~5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1~10;厌氧反硝化培养的温度为20~35℃;厌氧反硝化培养的pH为6.0~9.0。本发明利用纳米石墨烯片促进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对硝酸盐的还原,可以显著提高硝酸盐的去除效率,减少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积累,并且纳米石墨烯片回收后可再次用于提高体系的厌氧反硝化效率。

Description

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属于生物脱氮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含氮肥料的大规模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量生物可利用氮,如硝酸盐等进入到环境中。微生物厌氧反硝化作为全球氮循环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将土壤或水体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为硝酸盐在环境中的去除转化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实际的生物厌氧反硝化过程较慢,而且还会存在一些硝酸盐还原过程中间产物的积累,如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亚硝酸盐的存在不仅会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它的积累还会影响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功能微生物的正常运行。一氧化二氮则是潜在的温室气体,其所具有的温室效应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300倍,同时一氧化二氮还是非常重要的臭氧消耗源,以目前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增长趋势(7%左右)进行估算,其会成为21世纪最大的臭氧消耗物质。由此可见,微生物厌氧反硝化与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气候变化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寻求促进厌氧反硝化过程高速进行、且无中间产物积累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纳米石墨烯片作导电材料并将其加入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的反硝化体系中,可以促进反硝化微生物快速脱氮,大大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减少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积累。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反硝化体系的构建;
预先在有氧条件下用灭菌的LB培养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到OD600为2;反硝化体系培养选用的容器为无菌厌氧瓶,培养基成分为:21.36mM KNO3,10.66mM NH4Cl,0.41mM MgSO4·7H2O,17.93mM KH2PO4,32.76mM Na2HPO4,微量元素1mL/L;所述微量元素成分为:0.0217mM Na2-EDTA、0.0090mM FeSO4·7H2O、0.001mM MnCl2·4H2O、0.0010mMNa2MoO4·2H2O、0.0008mM CuCl2·2H2O和0.0025mM ZnCl2;加入CH3COONa,用NaOH和HCl调节体系的pH;鼓吹N2 5min去除氧气,采用丁基橡胶隔膜和铝盖密封,121℃下灭菌15min;
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接种到反硝化培养基中,再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优选地,所述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1~10;反硝化体系的pH为6.0~9.0;纳米石墨烯片在反硝化体系中的浓度为50~500mg/L;反硝化培养的温度为20~35℃。
优选地,所述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5;反硝化体系的pH为7.0;纳米石墨烯片在反硝化体系中的浓度为200mg/L;反硝化培养的温度为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选择纳米石墨烯片作导电材料并将其加入反硝化培养基中构建厌氧反硝化体系,可以促进反硝化微生物快速脱氮,大大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减少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积累;此外,纳米石墨烯片可回收再利用,且其在重复使用多次后仍然具有较佳的促进作用,仍然可以有效提高厌氧反硝化体系中硝酸盐的去除效率。
2.本发明通过优化厌氧反硝化体系及其反应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其中,当厌氧反硝化体系中纳米石墨烯片的浓度为200mg/L、碳氮比为5,厌氧反硝化温度为30℃、pH为7.0时,厌氧反硝化体系的厌氧反硝化效率最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实验组(a)反硝化体系和空白组(b)添加石墨烯的反硝化体系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厌氧反硝化培养过程中硝酸盐浓度的变化;
图3是实施例1厌氧反硝化培养过程中亚硝酸盐的最大累积浓度;
图4是实施例1厌氧反硝化培养过程中一氧化二氮的最大累积浓度;
图5是实施例1中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态氮去除效率相比空白组提高的百分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子,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特点,但不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实施例1:
预先在有氧条件下用灭菌的LB培养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菌种编号为ATCC 19367,下同)到OD600为2;反硝化体系培养选用的容器为无菌厌氧瓶,培养基成分为:21.36mM KNO3,10.66mM NH4Cl,0.41mM MgSO4·7H2O,17.93mMKH2PO4,32.76mM Na2HPO4,微量元素1mL/L;所述微量元素成分为:0.0217mM Na2-EDTA、0.0090mM FeSO4·7H2O、0.001mM MnCl2·4H2O、0.0010mM Na2MoO4·2H2O、0.0008mM CuCl2·2H2O和0.0025mM ZnCl2;加入CH3COONa,用NaOH和HCl调节体系的pH;鼓吹N2 5min去除氧气,采用丁基橡胶隔膜和铝盖密封,121℃下灭菌15min;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纳米石墨烯片浓度为2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5,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7.0(图1),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30℃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图1),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实验组和空白组中硝酸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亚硝酸盐最高累积浓度如图3所示和一氧化二氮最高累积浓度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47.6%,且无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积累。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至少缩减了30.0%(图5)。
实施例2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5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8,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9,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20℃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20.9%,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52.1%和44.6%。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至少缩减了21.4%。
实施例3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3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3,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8.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28℃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17.5%,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49.1%和73.5%。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至少缩减了25.3%。
实施例4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5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1,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8,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35℃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30.4%,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88.3%和69.0%。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至少缩减了27.8%。
实施例5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4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5,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6.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25℃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25.4%,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52.1%和44.6%。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至少缩减了29.0%。
实施例6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300mg/L,厌氧反硝化的碳氮比为4,厌氧反硝化的pH为7.0,将厌氧瓶置150rpm的摇床上,在30℃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36.7%,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47.9%和82.4%。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至少缩减了31.1%。
实施例7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1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8,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7.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33℃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38.4%,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64.7%和92.8%。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至少缩减了33.6%。
实施例8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接种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4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10,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8.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23℃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接种到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40.4%,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53.1%和88.6%。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至少缩减了35.9%。
对比例1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四氧化三铁使纳米四氧化三铁浓度为2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5,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7.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30℃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四氧化三铁,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增加了5.6%,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升高了25.9%和158.3%。这说明尽管纳米四氧化三铁也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但是却对微生物厌氧反硝化有抑制作用。
对比例2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碳纳米管使碳纳米管浓度为2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5,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7.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30℃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碳纳米管,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6.4%,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2.1%和4.9。碳纳米管重复使用效果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仅仅缩短了3.5%。这说明尽管碳纳米管也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但是却对微生物厌氧反硝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比例3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2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8,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5.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20℃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4.6%,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3.3%和9.2%。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最高缩减5.7%。
对比例4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3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5,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7.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30℃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9.0%,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5.5%和10.1%。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最高缩减了11.6%。
对比例5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5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0.5,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8.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35℃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7.9%,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8.4%和5.9%。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最高缩减了10.4%。
对比例6
实验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施例1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使其浓度为100mg/L,厌氧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8,厌氧反硝化体系的pH为7.0,将厌氧瓶置于150rpm的摇床上,在40℃下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空白组: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 1mL接种到100mL与实验组相同的反硝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纳米石墨烯片,其他厌氧反硝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结果表明,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缩减了11.9%,亚硝酸盐和一氧化二氮的最高积累浓度相对于空白组分别降低了4.3%和10.5%。纳米石墨烯片重复使用六次时,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相对于空白组最高缩减了14.1%。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反硝化体系的构建;
预先在有氧条件下用灭菌的LB培养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到OD600为2;反硝化体系培养选用的容器为无菌厌氧瓶,培养基成分为:21.36mM KNO3,10.66mM NH4Cl,0.41mMMgSO4·7H2O,17.93mM KH2PO4,32.76mM Na2HPO4,微量元素1mL/L;所述微量元素成分为:0.0217mM Na2-EDTA、0.0090mM FeSO4·7H2O、0.001mM MnCl2·4H2O、0.0010mM Na2MoO4·2H2O、0.0008mM CuCl2·2H2O和0.0025mM ZnCl2;加入CH3COONa,用NaOH和HCl调节体系的pH;鼓吹N2 5min去除氧气,采用丁基橡胶隔膜和铝盖密封,121℃下灭菌15min;
将预先培养好的反硝化微生物P.denitrificans接种到反硝化培养基中,再加入超声分散后的纳米石墨烯片,进行厌氧反硝化培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1~10;反硝化体系的pH为6.0~9.0;纳米石墨烯片在反硝化体系中的浓度为50~500mg/L;反硝化培养的温度为20~3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硝化体系的碳氮比为5;反硝化体系的pH为7.0;纳米石墨烯片在反硝化体系中的浓度为200mg/L;反硝化培养的温度为30℃。
CN201910175422.5A 2019-03-08 2019-03-08 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Active CN1100040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75422.5A CN110004076B (zh) 2019-03-08 2019-03-08 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75422.5A CN110004076B (zh) 2019-03-08 2019-03-08 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04076A true CN110004076A (zh) 2019-07-12
CN110004076B CN110004076B (zh) 2020-12-29

Family

ID=67166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75422.5A Active CN110004076B (zh) 2019-03-08 2019-03-08 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0407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0735A (zh) * 2019-08-08 2019-11-29 安徽师范大学 一种超声活化铁单质强化微生物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CN110818075A (zh) * 2019-10-17 2020-02-21 河北科技大学 石墨在硝态氮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CN112048500A (zh) * 2020-08-14 2020-12-08 同济大学 脱氮副球菌/希瓦氏菌/石墨烯/海藻酸钙反硝化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125409A (zh) * 2020-08-14 2020-12-25 同济大学 S.oneidensisMR-1和纳米石墨烯片耦合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CN113697955A (zh) * 2021-08-26 2021-11-26 湖北大学 采用B.licheniformis促进P.stutzeri好氧反硝化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37632A (ko) * 2010-10-12 2012-04-20 태극아이비에이(주) 그래핀 음극의 수중 전자 방출에 의한 전기 화학적 연속 흐름식 폐수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3408002A (zh) * 2013-07-29 2013-11-27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生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83638A (zh) * 2018-04-04 2018-09-04 南开大学 一种微生物共同培养促进反硝化过程稳定快速进行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37632A (ko) * 2010-10-12 2012-04-20 태극아이비에이(주) 그래핀 음극의 수중 전자 방출에 의한 전기 화학적 연속 흐름식 폐수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3408002A (zh) * 2013-07-29 2013-11-27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生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83638A (zh) * 2018-04-04 2018-09-04 南开大学 一种微生物共同培养促进反硝化过程稳定快速进行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尹鑫: ""电化学技术强化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工程科技Ⅰ辑》 *
张吉强: "《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产电研究》", 31 December 2016,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张金升: "《纳米磁性液体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31 August 2017,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李永峰等: "《环境生物学简明教程》", 31 December 2009,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陈玉华: "《新型清洁能源技术》", 31 January 2019, 知识产权出版社 *
魏彩莹等: ""厌氧氨氧化活性抑制、恢复与强化及工艺应用研究进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黄秀玉等: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 《水处理技术》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0735A (zh) * 2019-08-08 2019-11-29 安徽师范大学 一种超声活化铁单质强化微生物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CN110510735B (zh) * 2019-08-08 2022-04-12 安徽师范大学 一种超声活化铁单质强化微生物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CN110818075A (zh) * 2019-10-17 2020-02-21 河北科技大学 石墨在硝态氮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CN110818075B (zh) * 2019-10-17 2022-06-28 河北科技大学 石墨在硝态氮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CN112048500A (zh) * 2020-08-14 2020-12-08 同济大学 脱氮副球菌/希瓦氏菌/石墨烯/海藻酸钙反硝化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125409A (zh) * 2020-08-14 2020-12-25 同济大学 S.oneidensisMR-1和纳米石墨烯片耦合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CN112125409B (zh) * 2020-08-14 2021-08-20 同济大学 S.oneidensis MR-1和纳米石墨烯片耦合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CN113697955A (zh) * 2021-08-26 2021-11-26 湖北大学 采用B.licheniformis促进P.stutzeri好氧反硝化的方法
CN113697955B (zh) * 2021-08-26 2023-08-15 湖北大学 采用B.licheniformis促进P.stutzeri好氧反硝化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04076B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4076A (zh) 纳米石墨烯片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CN109943503B (zh) S.oneidensis MR-1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Xing et al. Nitrate removal and microbial analysis by combined micro-electrolysis and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CN106754570B (zh) 一株施氏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CN112125409B (zh) S.oneidensis MR-1和纳米石墨烯片耦合提高厌氧反硝化效率的方法
KR101451598B1 (ko) 전처리부 및 후처리부가 연속설치된 친환경 바이오필터식 탈취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탈취방법
CN110117567B (zh) 一种脱氮副球菌菌株筛选及其在除臭中的应用
CN103923867B (zh) 混合菌群微生物制剂及其在处理含硝态氮废水中的应用
CN108728377A (zh) 一株同时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和氨化功能的假单胞菌菌株、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CN106987547A (zh) 一株鲍曼不动杆菌及其应用
CN107244742A (zh) 一种工业污水中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的方法
CN101607780A (zh) 一种处理焦油产物废水的工艺
CN106430630A (zh) 一种抗生素废水处理剂
CN112048500A (zh) 脱氮副球菌/希瓦氏菌/石墨烯/海藻酸钙反硝化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78091A (zh) 一种高效氨氮降解复合菌种的培养方法
CN106882909A (zh) 治理黄原胶发酵废水的环保工艺
CN110627209B (zh) 一种去除低碳氮比废水中硝酸盐的铁耦合自养反硝化系统及方法
CN107760636A (zh) 以低品质碳源苯酚为电子供体的反硝化菌株及其应用
Zhao et al.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of drinking water using biodegradable polymer
KR102375221B1 (ko) 할로이사이트 표면처리를 통해 균사 생장이 억제된 균류 펠릿 구조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159329A (zh) 一种微生物活性原位强化方法
CN106830362A (zh) 一种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在去除饮用水中溴酸盐中的应用
JP3931221B2 (ja) 有害化学物質の処理法
CN109896703B (zh) 一种养殖厌氧污水培养的光-酶复合催化功能微生物净水剂
CN102259972A (zh) 多孔生物载体承载红曲霉菌发酵处理废水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