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0650A -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0650A
CN109990650A CN201910373315.3A CN201910373315A CN109990650A CN 109990650 A CN109990650 A CN 109990650A CN 201910373315 A CN201910373315 A CN 201910373315A CN 109990650 A CN109990650 A CN 109990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spring
postposition
sucker
cooling system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733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骁
马腾
马绍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Shuol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Shuol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Shuol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zhou Shuol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7331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90650A/zh
Publication of CN109990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06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GCLEANING OF INTERNAL OR EXTERNAL SURFACES OF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CONDUITS, e.g. WATER TUBES OR BOILERS
    • F28G15/00Details
    • F28G15/003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GCLEANING OF INTERNAL OR EXTERNAL SURFACES OF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CONDUITS, e.g. WATER TUBES OR BOILERS
    • F28G15/00Details
    • F28G15/04Feeding and driving arrangements, e.g. power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GCLEANING OF INTERNAL OR EXTERNAL SURFACES OF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CONDUITS, e.g. WATER TUBES OR BOILERS
    • F28G3/00Rotary appliances
    • F28G3/04Rotary appliances having brus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GCLEANING OF INTERNAL OR EXTERNAL SURFACES OF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CONDUITS, e.g. WATER TUBES OR BOILERS
    • F28G3/00Rotary appliances
    • F28G3/16Rotary appliances using jets of fluid for removing debris
    • F28G3/163Rotary appliances using jets of fluid for removing debris from internal surfaces of heat exchange cond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中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包括:后置输送器壳体、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催化剂注入口、后置输送器搅拌叶、后置输送器进液口、后置输送器出液口、后置输送器电机、后置输送器转轴;所述后置输送器进液口和后置输送器出液口分别设在后置输送器壳体的两端,且两者均与后置输送器壳体内部贯通,其中后置输送器壳体为水平布置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后置输送器转轴位于后置输送器壳体内部,后置输送器转轴两侧设有后置输送器电机,后置输送器电机与后置输送器转轴转动连接。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结构合理紧凑,清洗速度快、均匀性高,且清洗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结构的传热管壳程液体流速不高,运行过程中管内容易结垢,并且无法进行机械清洗。几乎只能采用化学清洗方法,但是由于结构上的原因,清洗均匀性差,效果不好,并且容易引起局部腐蚀。因此,管内污垢无法及时清除,运行效率逐渐下降、恶化,甚至局部阻塞,导致提早设备失效报废,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包括:机壳1,太阳能采集装置2,信号接收器3,爬行吸附装置4,清洗装置5,污渍探测器6,智能控制系统7;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上表面设有太阳能采集装置2,所述太阳能采集装置2一侧设有信号接收器3,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位于机壳1顶角表面,爬行吸附装置4数量为4组,所述清洗装置5位于机壳1内部,清洗装置5下表面设有污渍探测器6,所述智能控制系统7为手持式控制;所述太阳能采集装置2、信号接收器3及污渍探测器6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结构的说明。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包括:爬行固定壁4-1,爬行前臂4-2,前置伸缩缸4-3,爬行后壁4-4,后置伸缩缸4-5,固定盘4-6,吸盘4-7,连接法兰4-8,减震弹簧4-9;所述爬行固定壁4-1端部设有爬行前臂4-2,所述爬行前臂4-2与爬行固定壁4-1转动连接,爬行前臂4-2与爬行固定壁4-1之间设有前置伸缩缸4-3,所述前置伸缩缸4-3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爬行后壁4-4位于爬行前臂4-2端部,爬行后壁4-4与爬行前臂4-2转动连接,爬行后壁4-4与爬行前臂4-2之间设有后置伸缩缸4-5,所述后置伸缩缸4-5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固定盘4-6位于爬行后壁4-4下表面,固定盘4-6下方设有吸盘4-7,所述吸盘4-7与固定盘4-6之间通过连接法兰4-8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4-9一端连接固定盘4-6,减震弹簧4-9另一端与连接法兰4-8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爬行固定壁4-1结构的说明。所述爬行固定壁4-1包括: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竖直转动轴4-1-2,竖直转动轴夹块4-1-3,水平转动轴4-1-4,环形散热管组4-1-5,进水口电磁阀4-1-6,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出水口电磁阀4-1-8,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所述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两侧壳身之间设有水平转动轴4-1-4,水平转动轴4-1-4与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转动连接;所述环形散热管组4-1-5套接在水平转动轴4-1-4两端,且环形散热管组4-1-5位于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内部,环形散热管组4-1-5的一侧设有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环形散热管组4-1-5的另一侧设有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所述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和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均与环形散热管组4-1-5贯通连接,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上部设有进水口电磁阀4-1-6,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上部设有出水口电磁阀4-1-8;所述进水口电磁阀4-1-6和出水口电磁阀4-1-8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竖直转动轴夹块4-1-3固定连接在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一侧,竖直转动轴夹块4-1-3的数量为2个,相邻竖直转动轴夹块4-1-3之间设有竖直转动轴4-1-2,竖直转动轴4-1-2与竖直转动轴夹块4-1-3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前置伸缩缸4-3结构的说明。所述前置伸缩缸4-3包括:前置伸缩缸锁钉4-3-1,伸缩缸液压机构4-3-2;所述前置伸缩缸锁钉4-3-1设在水平转动轴4-1-4上,前置伸缩缸锁钉4-3-1与水平转动轴4-1-4转动连接;所述前置伸缩缸锁钉4-3-1的一侧设有伸缩缸液压机构4-3-2,伸缩缸液压机构4-3-2的一端与前置伸缩缸锁钉4-3-1固定连接,伸缩缸液压机构4-3-2的另一端与爬行前臂4-2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伸缩缸液压机构4-3-3结构的说明。所述伸缩缸液压机构4-3-3包括:液压机构壳体4-3-3-1,1#进油端口4-3-3-2,1#进油阀4-3-3-3,液压机构油泵4-3-3-4,通油杆4-3-3-5,活塞左侧腔室4-3-3-6,2#进油阀4-3-3-7,2#进油端口4-3-3-8,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活塞右侧腔室4-3-3-11,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所述液压机构壳体4-3-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前置伸缩缸锁钉4-3-2一侧,液压机构壳体4-3-3-1为中空结构;所述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位于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部,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与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壁滑动连接,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将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部分为活塞左侧腔室4-3-3-6和活塞右侧腔室4-3-3-11;所述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位于活塞左侧腔室4-3-3-6内,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的一端与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固定连接,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的另一端与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固定连接,其中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与爬行前臂4-2连接;所述1#进油阀4-3-3-3和2#进油阀4-3-3-7分别设在液压机构壳体4-3-3-1一侧的两端,1#进油端口4-3-3-2通过1#进油阀4-3-3-3与活塞右侧腔室4-3-3-11贯通连接,2#进油阀4-3-3-7通过2#进油端口4-3-3-8与活塞左侧腔室4-3-3-6贯通连接;所述液压机构油泵4-3-3-4位于1#进油端口4-3-3-2一侧,液压机构油泵4-3-3-4与1#进油端口4-3-3-2贯通连接;所述1#进油阀4-3-3-3、 2#进油阀4-3-3-7和液压机构油泵4-3-3-4均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吸盘4-7结构的说明。所述吸盘4-7包括:吸盘吸附底面4-7-1,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气量调节装置4-7-3,吸盘通气块4-7-4,水平气体输送管4-7-5,吸盘通气钵4-7-6,吸盘进气管4-7-7,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所述吸盘吸附底面4-7-1位于整个吸盘4-7底部,吸盘吸附底面4-7-1为伞状结构;所述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位于吸盘吸附底面4-7-1上方,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的底端与吸盘吸附底面4-7-1连通,并对吸盘吸附底面4-7-1进行输气和抽气;所述吸盘通气块4-7-4设在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顶端一侧,吸盘通气块4-7-4的数量为2个,相邻吸盘通气块4-7-4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气体输送管4-7-5;所述水平气体输送管4-7-5的一端通过左侧吸盘通气块4-7-4与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贯通连接,水平气体输送管4-7-5的另一端与吸盘通气钵4-7-6贯通连接,其中吸盘通气钵4-7-6位于右侧吸盘通气块4-7-4内部;所述气量调节装置4-7-3固定连接在吸盘通气块4-7-4上方,气量调节装置4-7-3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吸盘进气管4-7-7设在右侧吸盘通气块4-7-4外部一侧,吸盘进气管4-7-7的两端分别与吸盘通气钵4-7-6与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贯通连接,其中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设在吸盘进气管4-7-7右侧。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结构的说明。所述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包括: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清洁装置壳体4-7-8-2,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杂质吸附块4-7-8-4,气体过滤网4-7-8-5,清洗液泵4-7-8-6,清洗液导入管4-7-8-7,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出气口盖板4-7-8-9,盖板转动器4-7-8-10;所述清洁装置壳体4-7-8-2的一侧设有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清洁装置壳体4-7-8-2为长方体中空结构;所述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上部,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端口处设有出气口盖板4-7-8-9;所述出气口盖板4-7-8-9的一侧设有盖板转动器4-7-8-10,盖板转动器4-7-8-10中轴与出气口盖板4-7-8-9固定连接,出气口盖板4-7-8-9在盖板转动器4-7-8-10的作用下打开或关闭,其中盖板转动器4-7-8-10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的数量为2组;所述杂质吸附块4-7-8-4设在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下部,杂质吸附块4-7-8-4的数量为4个,所述杂质吸附块4-7-8-4由多孔性活性炭压模组成,相邻杂质吸附块4-7-8-4之间等距离分布,杂质吸附块4-7-8-4下方设有气体过滤网4-7-8-5;所述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杂质吸附块4-7-8-4和气体过滤网4-7-8-5均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清洗液泵4-7-8-6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外部一侧,清洗液泵4-7-8-6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通过清洗液导入管4-7-8-7连接,且清洗液导入管4-7-8-7一端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并以水雾形式分散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所述清洗液泵4-7-8-6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连接法兰4-8结构的说明。所述连接法兰4-8包括:连接法兰外盘4-8-1,防变形钢板4-8-2;所述连接法兰外盘4-8-1为圆柱状结构,连接法兰外盘4-8-1的厚度为5cm~8cm,连接法兰外盘4-8-1的直径为25 cm~40cm;所述防变形钢板4-8-2位于连接法兰外盘4-8-1内部,防变形钢板4-8-2为圆形网状结构,防变形钢板4-8-2的直径小于连接法兰外盘4-8-1的直径,防变形钢板4-8-2的数量为2个,相邻防变形钢板4-8-2之间的距离为2cm~4cm。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减震弹簧4-9结构的说明。所述减震弹簧4-9包括:减震弹簧顶杆4-9-1,弹簧体4-9-2,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减震弹簧底托4-9-4;所述减震弹簧底托4-9-4位于整个减震弹簧4-9底部,减震弹簧底托4-9-4两侧与连接法兰4-8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设在减震弹簧底托4-9-4上方,且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底部与减震弹簧底托4-9-4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体4-9-2设在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外部,弹簧体4-9-2的直径大于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的直径,弹簧体4-9-2底端与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固定连接在弹簧体4-9-2顶端,减震弹簧顶杆4-9-1两侧与固定盘4-6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结构的说明。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包括: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减震弹簧顶杆压盘4-9-1-6;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设在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轴体上部,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与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垂直且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位于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两端,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的外侧设有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与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的数量均为2个,且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与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均与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位于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内部;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压盘4-9-1-6固定连接在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轴体下部。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结构的说明。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包括:冷却系统外壳4-9-1-2-1,冷却液回流管4-9-1-2-2,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所述冷却系统内胆4-9-1-2-4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内部,冷却系统内胆4-9-1-2-4和冷却系统外壳4-9-1-2-1均为圆柱形中空结构,冷却系统内胆4-9-1-2-4上下贯通,冷却系统内胆4-9-1-2-4的直径小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的直径;所述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内部上方设有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上的出液口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内部贯通,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上的进液口与外部添加剂泵连接;所述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的下方设有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的直径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直径大小一致,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由多个上下贯通通道组成;所述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下部,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的一端穿过冷却系统外壳4-9-1-2-1底部并插入冷却系统内胆4-9-1-2-4中;所述冷却液回流管4-9-1-2-2设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上部,冷却液回流管4-9-1-2-2的一端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贯通,冷却液回流管4-9-1-2-2的另一端与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贯通,其中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连接在冷却液回流管4-9-1-2-2顶端。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结构的说明。所述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包括: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催化剂注入口4-9-1-2-3-3,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后置输送器进液口4-9-1-2-3-5,后置输送器出液口4-9-1-2-3-6,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所述后置输送器进液口4-9-1-2-3-5和后置输送器出液口4-9-1-2-3-6分别设在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的两端,且两者均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贯通,其中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为水平布置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位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两侧设有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与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转动连接,且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的两端设有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与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固定连接,每端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的数量不少于20个;所述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的中部设有催化剂注入口4-9-1-2-3-3,催化剂注入口4-9-1-2-3-3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贯通,催化剂注入口4-9-1-2-3-3的数量为4个;所述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固定连接在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外壁上,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的数量为3个,相邻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之间等距离分布。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结构的说明。所述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包括:风冷装置基座4-9-3-1,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冷风释放孔4-9-3-3,风冷装置立管4-9-3-4,冷风分配器4-9-3-5,风冷装置进风管4-9-3-6; 所述冷风分配器4-9-3-5位于风冷装置基座4-9-3-1内部中心处,风冷装置基座4-9-3-1为圆柱状中空结构;所述风冷装置进风管4-9-3-6从风冷装置基座4-9-3-1外壁一侧插入,并与冷风分配器4-9-3-5底部贯通连接;所述风冷装置立管4-9-3-4位于冷风分配器4-9-3-5上方,风冷装置立管4-9-3-4与冷风分配器4-9-3-5贯通连接,风冷装置立管4-9-3-4为中空结构;所述冷装置立管4-9-3-4上端设有冷风释放孔4-9-3-3,冷风释放孔4-9-3-3的数量为6个,相邻冷风释放孔4-9-3-3之间等距离分布;所述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设在风冷装置立管4-9-3-4外部,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顶部为敞口结构,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的直径大于风冷装置立管4-9-3-4的直径,两者之间形成冷风通道,冷风通道与冷风分配器4-9-3-5贯通。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清洗装置5结构的说明。所述清洗装置5包括:清洗电机5-1,叶轮装置5-2,齿轮系统5-3,清洗盘5-4,清洗刷5-5,供水系统5-6;所述清洗电机5-1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清洗电机5-1输出端设有叶轮装置5-2;所述齿轮系统5-3位于叶轮装置5-2下方,齿轮系统5-3与清洗电机5-1输出主轴啮合连接;所述清洗盘5-4位于齿轮系统5-3下表面,清洗盘5-4数量为3组,清洗盘5-4下表面设有清洗刷5-5;所述供水系统5-6位于齿轮系统5-3上表面,供水系统5-6与清洗盘5-4相互贯通。
进一步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该设备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1步:将整个设备置于待清洗壁面,同时智能控制系统(7)开启清洗电机(5-1),清洗电机(5-1)通过输出主轴带动叶轮装置(5-2)进行高速旋转运动,同时带动齿轮系统(5-3)进行齿轮动力传动,齿轮系统(5-3)带动清洗盘(5-4)及清洗刷(5-5)进行旋转运动;
第2步: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外接水泵通过供水系统(5-6)向设备供应清水,同时智能控制系统(7)开启前置伸缩缸(4-3)及后置伸缩缸(4-5),通过前置伸缩缸(4-3)及后置伸缩缸(4-5)的伸缩运动控制爬行吸附装置(4)不断运动;
第3步:在清洗过程中,污渍探测器(6)实时检测壁面的污渍情况,当污渍探测器(6)检测到壁面存在污渍时,污渍探测器(6)将信号传递至智能控制系统(7),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清洗装置(5)加大清洗力度;
第4步:在爬行固定壁(4-1)工作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进水口电磁阀(4-1-6)和出水口电磁阀(4-1-8)打开;随后,散热用水从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流入环形散热管组(4-1-5),并对水平转动轴(4-1-4)进行散热;散热完成后,热水从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排出;
第5步:在前置伸缩缸(4-3)工作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7)开启前置伸缩缸(4-3),前置伸缩缸(4-3)的运动促使爬行前臂(4-2)在爬行固定壁(4-1)上上下转动;
第6步:在伸缩缸液压机构(4-3-3)工作过程中,首先由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液压机构油泵(4-3-3-4)进行运转;当需要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带动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向左运动时,由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1#进油阀(4-3-3-3)打开,同时控制2#进油阀(4-3-3-7)关闭,此时油体从1#进油阀(4-3-3-3)进入活塞右侧腔室(4-3-3-11),并产生向左的压力;当需要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带动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向右运动时,由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2#进油阀(4-3-3-7)打开,同时控制1#进油阀(4-3-3-3)关闭,此时油体从2#进油端口(4-3-3-8)进入活塞左侧腔室(4-3-3-6),并产生向右的压力;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的左右移动,促使爬行前臂(4-2)在爬行固定壁(4-1)上下转动;
第7步:在吸盘(4-7)工作过程中,在外部气泵的作用下,气体从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依次进入吸盘进气管(4-7-7)、吸盘通气钵(4-7-6)和水平气体输送管(4-7-5),并从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进入吸盘吸附底面(4-7-1)与待清洗壁面之间,吸盘(4-7)处于释放状态;当外部气泵实施抽气,并打开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上的出气口,气体原路返回,并从出气口排出,吸盘(4-7)处于吸附状态;气体的进出过程实现了吸盘吸附底面(4-7-1)对待清洗壁面的放松与吸附;在进气过程中,可通过气量调节装置(4-7-3)控制进气量;
第8步:在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工作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盖板转动器(4-7-8-10)转动,实现对出气口盖板(4-7-8-9)的开闭控制;当需要进气时,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外部气泵送气,气体从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进入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并在杂质吸附块(4-7-8-4)、气体过滤网(4-7-8-5)、分散水雾的联合作用下完成对气体的清洁工作;随后,气体从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进入吸盘(4-7)中;当需要出气时,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外部气泵抽气,气体从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外排气体;
第9步:在连接法兰(4-8)工作过程中,整个装置保证了吸盘(4-7)与固定盘(4-6)之间的稳定连接;同时,防变形钢板(4-8-2)能够防止连接法兰外盘(4-8-1)发生变形;
第10步:在减震弹簧(4-9)工作过程中,上部传来的压力在到达减震弹簧顶杆(4-9-1)时,促使其带动弹簧体(4-9-2)下压或上抬,弹簧体(4-9-2)吸纳了上述能量从而达到减震效果;在此过程中,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为弹簧体(4-9-2)降温;
第11步:在减震弹簧顶杆(4-9-1)工作过程中,上部传来的压力到达减震弹簧顶杆(4-9-1)并集中在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上,从而促使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带动弹簧体(4-9-2)下压,实现减震;
第12步:在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工作过程中,外部的冷却液通过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进入冷却系统内胆(4-9-1-2-4),并从冷却系统内胆(4-9-1-2-4)中的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均匀分散穿过,实现均质作用;与此同时,冷却用添加剂从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进入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内部,与冷却液混合,以提高冷却效率,进而对减震弹簧顶杆(4-9-1)进行降温;随后,冷却液以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为驱动力,将冷却液从冷却液回流管(4-9-1-2-2)输出装置外;
第13步:在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工作过程中,冷却液从冷却液回流管(4-9-1-2-2)进入后置输送器进液口(4-9-1-2-3-5),进而流入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同时,外部催化剂从催化剂注入口(4-9-1-2-3-3)进入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此时,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进行运转,并带动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和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的旋转,实现对冷却液和催化剂的搅拌;随后,液体从后置输送器出液口(4-9-1-2-3-6)排出;
第14步:在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工作过程中,冷风从风冷装置进风管(4-9-3-6)进入冷风分配器(4-9-3-5)中,其中一部分冷风进入风冷装置立管(4-9-3-4),并从冷风释放孔(4-9-3-3)散出,另一部分冷风进入冷风通道,并从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顶部敞口处散出,由此对弹簧体(4-9-2)进行降温。
本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优点在于:该装置结构合理紧凑,清洗效果良好;该装置清洗刷采用高分子材料制备,清洗速度提升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所述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所述的爬行固定壁4-1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前置伸缩缸4-3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所述的伸缩缸液压机构4-3-3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吸盘4-7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所述的连接法兰4-8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弹簧4-9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弹簧顶杆4-9-1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所述清洗装置5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图中看出,包括:机壳1,太阳能采集装置2,信号接收器3,爬行吸附装置4,清洗装置5,污渍探测器6,智能控制系统7;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上表面设有太阳能采集装置2,所述太阳能采集装置2一侧设有信号接收器3,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位于机壳1顶角表面,爬行吸附装置4数量为4组,所述清洗装置5位于机壳1内部,清洗装置5下表面设有污渍探测器6,所述智能控制系统7为手持式控制;所述太阳能采集装置2、信号接收器3及污渍探测器6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如图2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爬行吸附装置4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包括:爬行固定壁4-1,爬行前臂4-2,前置伸缩缸4-3,爬行后壁4-4,后置伸缩缸4-5,固定盘4-6,吸盘4-7,连接法兰4-8,减震弹簧4-9;所述爬行固定壁4-1端部设有爬行前臂4-2,所述爬行前臂4-2与爬行固定壁4-1转动连接,爬行前臂4-2与爬行固定壁4-1之间设有前置伸缩缸4-3,所述前置伸缩缸4-3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爬行后壁4-4位于爬行前臂4-2端部,爬行后壁4-4与爬行前臂4-2转动连接,爬行后壁4-4与爬行前臂4-2之间设有后置伸缩缸4-5,所述后置伸缩缸4-5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固定盘4-6位于爬行后壁4-4下表面,固定盘4-6下方设有吸盘4-7,所述吸盘4-7与固定盘4-6之间通过连接法兰4-8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4-9一端连接固定盘4-6,减震弹簧4-9另一端与连接法兰4-8连接。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爬行固定壁4-1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爬行固定壁4-1包括: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竖直转动轴4-1-2,竖直转动轴夹块4-1-3,水平转动轴4-1-4,环形散热管组4-1-5,进水口电磁阀4-1-6,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出水口电磁阀4-1-8,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所述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两侧壳身之间设有水平转动轴4-1-4,水平转动轴4-1-4与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转动连接;所述环形散热管组4-1-5套接在水平转动轴4-1-4两端,且环形散热管组4-1-5位于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内部,环形散热管组4-1-5的一侧设有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环形散热管组4-1-5的另一侧设有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所述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和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均与环形散热管组4-1-5贯通连接,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上部设有进水口电磁阀4-1-6,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上部设有出水口电磁阀4-1-8;所述进水口电磁阀4-1-6和出水口电磁阀4-1-8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竖直转动轴夹块4-1-3固定连接在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一侧,竖直转动轴夹块4-1-3的数量为2个,相邻竖直转动轴夹块4-1-3之间设有竖直转动轴4-1-2,竖直转动轴4-1-2与竖直转动轴夹块4-1-3转动连接。
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前置伸缩缸4-3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前置伸缩缸4-3包括:前置伸缩缸锁钉4-3-1,伸缩缸液压机构4-3-2;所述前置伸缩缸锁钉4-3-1设在水平转动轴4-1-4上,前置伸缩缸锁钉4-3-1与水平转动轴4-1-4转动连接;所述前置伸缩缸锁钉4-3-1的一侧设有伸缩缸液压机构4-3-2,伸缩缸液压机构4-3-2的一端与前置伸缩缸锁钉4-3-1固定连接,伸缩缸液压机构4-3-2的另一端与爬行前臂4-2转动连接。
如图5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伸缩缸液压机构4-3-3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伸缩缸液压机构4-3-3包括:液压机构壳体4-3-3-1,1#进油端口4-3-3-2,1#进油阀4-3-3-3,液压机构油泵4-3-3-4,通油杆4-3-3-5,活塞左侧腔室4-3-3-6,2#进油阀4-3-3-7,2#进油端口4-3-3-8,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活塞右侧腔室4-3-3-11,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所述液压机构壳体4-3-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前置伸缩缸锁钉4-3-2一侧,液压机构壳体4-3-3-1为中空结构;所述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位于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部,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与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壁滑动连接,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将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部分为活塞左侧腔室4-3-3-6和活塞右侧腔室4-3-3-11;所述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位于活塞左侧腔室4-3-3-6内,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的一端与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固定连接,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的另一端与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固定连接,其中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与爬行前臂4-2连接;所述1#进油阀4-3-3-3和2#进油阀4-3-3-7分别设在液压机构壳体4-3-3-1一侧的两端,1#进油端口4-3-3-2通过1#进油阀4-3-3-3与活塞右侧腔室4-3-3-11贯通连接,2#进油阀4-3-3-7通过2#进油端口4-3-3-8与活塞左侧腔室4-3-3-6贯通连接;所述液压机构油泵4-3-3-4位于1#进油端口4-3-3-2一侧,液压机构油泵4-3-3-4与1#进油端口4-3-3-2贯通连接;所述1#进油阀4-3-3-3、 2#进油阀4-3-3-7和液压机构油泵4-3-3-4均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如图6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吸盘4-7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吸盘4-7包括:吸盘吸附底面4-7-1,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气量调节装置4-7-3,吸盘通气块4-7-4,水平气体输送管4-7-5,吸盘通气钵4-7-6,吸盘进气管4-7-7,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所述吸盘吸附底面4-7-1位于整个吸盘4-7底部,吸盘吸附底面4-7-1为伞状结构;所述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位于吸盘吸附底面4-7-1上方,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的底端与吸盘吸附底面4-7-1连通,并对吸盘吸附底面4-7-1进行输气和抽气;所述吸盘通气块4-7-4设在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顶端一侧,吸盘通气块4-7-4的数量为2个,相邻吸盘通气块4-7-4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气体输送管4-7-5;所述水平气体输送管4-7-5的一端通过左侧吸盘通气块4-7-4与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贯通连接,水平气体输送管4-7-5的另一端与吸盘通气钵4-7-6贯通连接,其中吸盘通气钵4-7-6位于右侧吸盘通气块4-7-4内部;所述气量调节装置4-7-3固定连接在吸盘通气块4-7-4上方,气量调节装置4-7-3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吸盘进气管4-7-7设在右侧吸盘通气块4-7-4外部一侧,吸盘进气管4-7-7的两端分别与吸盘通气钵4-7-6与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贯通连接,其中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设在吸盘进气管4-7-7右侧。
如图7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包括: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清洁装置壳体4-7-8-2,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杂质吸附块4-7-8-4,气体过滤网4-7-8-5,清洗液泵4-7-8-6,清洗液导入管4-7-8-7,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出气口盖板4-7-8-9,盖板转动器4-7-8-10;所述清洁装置壳体4-7-8-2的一侧设有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清洁装置壳体4-7-8-2为长方体中空结构;所述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上部,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端口处设有出气口盖板4-7-8-9;所述出气口盖板4-7-8-9的一侧设有盖板转动器4-7-8-10,盖板转动器4-7-8-10中轴与出气口盖板4-7-8-9固定连接,出气口盖板4-7-8-9在盖板转动器4-7-8-10的作用下打开或关闭,其中盖板转动器4-7-8-10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的数量为2组;所述杂质吸附块4-7-8-4设在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下部,杂质吸附块4-7-8-4的数量为4个,所述杂质吸附块4-7-8-4由多孔性活性炭压模组成,相邻杂质吸附块4-7-8-4之间等距离分布,杂质吸附块4-7-8-4下方设有气体过滤网4-7-8-5;所述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杂质吸附块4-7-8-4和气体过滤网4-7-8-5均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清洗液泵4-7-8-6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外部一侧,清洗液泵4-7-8-6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通过清洗液导入管4-7-8-7连接,且清洗液导入管4-7-8-7一端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并以水雾形式分散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所述清洗液泵4-7-8-6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如图8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连接法兰4-8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连接法兰4-8包括:连接法兰外盘4-8-1,防变形钢板4-8-2;所述连接法兰外盘4-8-1为圆柱状结构,连接法兰外盘4-8-1的厚度为5cm~8cm,连接法兰外盘4-8-1的直径为25 cm~40cm;所述防变形钢板4-8-2位于连接法兰外盘4-8-1内部,防变形钢板4-8-2为圆形网状结构,防变形钢板4-8-2的直径小于连接法兰外盘4-8-1的直径,防变形钢板4-8-2的数量为2个,相邻防变形钢板4-8-2之间的距离为2cm~4cm。
如图9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弹簧4-9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减震弹簧4-9包括:减震弹簧顶杆4-9-1,弹簧体4-9-2,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减震弹簧底托4-9-4;所述减震弹簧底托4-9-4位于整个减震弹簧4-9底部,减震弹簧底托4-9-4两侧与连接法兰4-8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设在减震弹簧底托4-9-4上方,且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底部与减震弹簧底托4-9-4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体4-9-2设在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外部,弹簧体4-9-2的直径大于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的直径,弹簧体4-9-2底端与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固定连接在弹簧体4-9-2顶端,减震弹簧顶杆4-9-1两侧与固定盘4-6连接。
如图10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弹簧顶杆4-9-1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包括: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减震弹簧顶杆压盘4-9-1-6;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设在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轴体上部,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与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垂直且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位于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两端,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的外侧设有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与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的数量均为2个,且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与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均与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位于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内部;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压盘4-9-1-6固定连接在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轴体下部。
如图11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包括:冷却系统外壳4-9-1-2-1,冷却液回流管4-9-1-2-2,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所述冷却系统内胆4-9-1-2-4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内部,冷却系统内胆4-9-1-2-4和冷却系统外壳4-9-1-2-1均为圆柱形中空结构,冷却系统内胆4-9-1-2-4上下贯通,冷却系统内胆4-9-1-2-4的直径小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的直径;所述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内部上方设有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上的出液口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内部贯通,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上的进液口与外部添加剂泵连接;所述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的下方设有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的直径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直径大小一致,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由多个上下贯通通道组成;所述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下部,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的一端穿过冷却系统外壳4-9-1-2-1底部并插入冷却系统内胆4-9-1-2-4中;所述冷却液回流管4-9-1-2-2设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上部,冷却液回流管4-9-1-2-2的一端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贯通,冷却液回流管4-9-1-2-2的另一端与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贯通,其中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连接在冷却液回流管4-9-1-2-2顶端。
如图12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包括: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催化剂注入口4-9-1-2-3-3,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后置输送器进液口4-9-1-2-3-5,后置输送器出液口4-9-1-2-3-6,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所述后置输送器进液口4-9-1-2-3-5和后置输送器出液口4-9-1-2-3-6分别设在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的两端,且两者均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贯通,其中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为水平布置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位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两侧设有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与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转动连接,且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的两端设有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与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固定连接,每端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的数量不少于20个;所述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的中部设有催化剂注入口4-9-1-2-3-3,催化剂注入口4-9-1-2-3-3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贯通,催化剂注入口4-9-1-2-3-3的数量为4个;所述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固定连接在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外壁上,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的数量为3个,相邻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之间等距离分布。
如图13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包括:风冷装置基座4-9-3-1,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冷风释放孔4-9-3-3,风冷装置立管4-9-3-4,冷风分配器4-9-3-5,风冷装置进风管4-9-3-6;所述冷风分配器4-9-3-5位于风冷装置基座4-9-3-1内部中心处,风冷装置基座4-9-3-1为圆柱状中空结构;所述风冷装置进风管4-9-3-6从风冷装置基座4-9-3-1外壁一侧插入,并与冷风分配器4-9-3-5底部贯通连接;所述风冷装置立管4-9-3-4位于冷风分配器4-9-3-5上方,风冷装置立管4-9-3-4与冷风分配器4-9-3-5贯通连接,风冷装置立管4-9-3-4为中空结构;所述冷装置立管4-9-3-4上端设有冷风释放孔4-9-3-3,冷风释放孔4-9-3-3的数量为6个,相邻冷风释放孔4-9-3-3之间等距离分布;所述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设在风冷装置立管4-9-3-4外部,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顶部为敞口结构,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的直径大于风冷装置立管4-9-3-4的直径,两者之间形成冷风通道,冷风通道与冷风分配器4-9-3-5贯通。
如图14所示,是本发明中所述的清洗装置5结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所述清洗装置5包括:清洗电机5-1,叶轮装置5-2,齿轮系统5-3,清洗盘5-4,清洗刷5-5,供水系统5-6;所述清洗电机5-1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清洗电机5-1输出端设有叶轮装置5-2;所述齿轮系统5-3位于叶轮装置5-2下方,齿轮系统5-3与清洗电机5-1输出主轴啮合连接;所述清洗盘5-4位于齿轮系统5-3下表面,清洗盘5-4数量为3组,清洗盘5-4下表面设有清洗刷5-5;所述供水系统5-6位于齿轮系统5-3上表面,供水系统5-6与清洗盘5-4相互贯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包括:机壳(1),太阳能采集装置(2),信号接收器(3),爬行吸附装置(4),清洗装置(5),污渍探测器(6),智能控制系统(7);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上表面设有太阳能采集装置(2),所述太阳能采集装置(2)一侧设有信号接收器(3),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位于机壳(1)顶角表面,爬行吸附装置(4)数量为4组,所述清洗装置(5)位于机壳(1)内部,清洗装置(5)下表面设有污渍探测器(6),所述智能控制系统(7)为手持式控制;所述太阳能采集装置(2)、信号接收器(3)及污渍探测器(6)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设有减震弹簧(4-9);所述减震弹簧(4-9)一端连接固定盘(4-6),减震弹簧(4-9)另一端与连接法兰(4-8)连接;
所述减震弹簧(4-9)设有减震弹簧顶杆(4-9-1);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固定连接在弹簧体(4-9-2)顶端,减震弹簧顶杆(4-9-1)两侧与固定盘(4-6)连接;
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设有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位于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内部;
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设有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连接在冷却液回流管(4-9-1-2-2)顶端;
所述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包括: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催化剂注入口(4-9-1-2-3-3),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后置输送器进液口(4-9-1-2-3-5),后置输送器出液口(4-9-1-2-3-6),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所述后置输送器进液口(4-9-1-2-3-5)和后置输送器出液口(4-9-1-2-3-6)分别设在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的两端,且两者均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贯通,其中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为水平布置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位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两侧设有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与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转动连接,且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的两端设有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与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固定连接,每端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的数量不少于20个;所述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的中部设有催化剂注入口(4-9-1-2-3-3),催化剂注入口(4-9-1-2-3-3)与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贯通,催化剂注入口(4-9-1-2-3-3)的数量为4个;所述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固定连接在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外壁上,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的数量为3个,相邻后置输送器固定缸环(4-9-1-2-3-2)之间等距离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爬行吸附装置(4)包括:爬行固定壁(4-1),爬行前臂(4-2),前置伸缩缸(4-3),爬行后壁(4-4),后置伸缩缸(4-5),固定盘(4-6),吸盘(4-7),连接法兰(4-8),减震弹簧(4-9);所述爬行固定壁(4-1)端部设有爬行前臂(4-2),所述爬行前臂(4-2)与爬行固定壁(4-1)转动连接,爬行前臂(4-2)与爬行固定壁(4-1)之间设有前置伸缩缸(4-3),所述前置伸缩缸(4-3)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爬行后壁(4-4)位于爬行前臂(4-2)端部,爬行后壁(4-4)与爬行前臂(4-2)转动连接,爬行后壁(4-4)与爬行前臂(4-2)之间设有后置伸缩缸(4-5),所述后置伸缩缸(4-5)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固定盘(4-6)位于爬行后壁(4-4)下表面,固定盘(4-6)下方设有吸盘(4-7),所述吸盘(4-7)与固定盘(4-6)之间通过连接法兰(4-8)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4-9)一端连接固定盘(4-6),减震弹簧(4-9)另一端与连接法兰(4-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爬行固定壁(4-1)包括: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竖直转动轴(4-1-2),竖直转动轴夹块(4-1-3),水平转动轴(4-1-4),环形散热管组(4-1-5),进水口电磁阀(4-1-6),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出水口电磁阀(4-1-8),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所述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两侧壳身之间设有水平转动轴(4-1-4),水平转动轴(4-1-4)与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转动连接;所述环形散热管组(4-1-5)套接在水平转动轴(4-1-4)两端,且环形散热管组(4-1-5)位于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内部,环形散热管组(4-1-5)的一侧设有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环形散热管组(4-1-5)的另一侧设有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所述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和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均与环形散热管组(4-1-5)贯通连接,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上部设有进水口电磁阀(4-1-6),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上部设有出水口电磁阀(4-1-8);所述进水口电磁阀(4-1-6)和出水口电磁阀(4-1-8)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竖直转动轴夹块(4-1-3)固定连接在爬行固定壁U型壳(4-1-1)一侧,竖直转动轴夹块(4-1-3)的数量为2个,相邻竖直转动轴夹块(4-1-3)之间设有竖直转动轴(4-1-2),竖直转动轴(4-1-2)与竖直转动轴夹块(4-1-3)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伸缩缸(4-3)包括:前置伸缩缸锁钉(4-3-1),伸缩缸液压机构(4-3-2),伸缩缸液压机构(4-3-3);所述伸缩缸液压机构(4-3-3)在伸缩缸液压机构(4-3-2)顶部;所述前置伸缩缸锁钉(4-3-1)设在水平转动轴(4-1-4)上,前置伸缩缸锁钉(4-3-1)与水平转动轴(4-1-4)转动连接;所述前置伸缩缸锁钉(4-3-1)的一侧设有伸缩缸液压机构(4-3-2),伸缩缸液压机构(4-3-2)的一端与前置伸缩缸锁钉(4-3-1)固定连接,伸缩缸液压机构(4-3-2)的另一端与爬行前臂(4-2)转动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缸液压机构(4-3-3)包括:液压机构壳体(4-3-3-1),1#进油端口(4-3-3-2),1#进油阀(4-3-3-3),液压机构油泵(4-3-3-4),通油杆(4-3-3-5),活塞左侧腔室(4-3-3-6),2#进油阀(4-3-3-7),2#进油端口(4-3-3-8),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活塞右侧腔室(4-3-3-11),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所述液压机构壳体(4-3-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前置伸缩缸锁钉(4-3-2)一侧,液压机构壳体(4-3-3-1)为中空结构;所述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位于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部,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与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壁滑动连接,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将液压机构壳体(4-3-3-1)内部分为活塞左侧腔室(4-3-3-6)和活塞右侧腔室(4-3-3-11);所述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位于活塞左侧腔室(4-3-3-6)内,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的一端与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固定连接,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的另一端与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固定连接,其中液压机构尾部锁钉(4-3-3-12)与爬行前臂(4-2)连接;所述1#进油阀(4-3-3-3)和2#进油阀(4-3-3-7)分别设在液压机构壳体(4-3-3-1)一侧的两端,1#进油端口(4-3-3-2)通过1#进油阀(4-3-3-3)与活塞右侧腔室(4-3-3-11)贯通连接,2#进油阀(4-3-3-7)通过2#进油端口(4-3-3-8)与活塞左侧腔室(4-3-3-6)贯通连接;所述液压机构油泵(4-3-3-4)位于1#进油端口(4-3-3-2)一侧,液压机构油泵(4-3-3-4)与1#进油端口(4-3-3-2)贯通连接;所述1#进油阀(4-3-3-3)、 2#进油阀(4-3-3-7)和液压机构油泵(4-3-3-4)均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4-7)包括:吸盘吸附底面(4-7-1),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气量调节装置(4-7-3),吸盘通气块(4-7-4),水平气体输送管(4-7-5),吸盘通气钵(4-7-6),吸盘进气管(4-7-7),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所述吸盘吸附底面(4-7-1)位于整个吸盘(4-7)底部,吸盘吸附底面(4-7-1)为伞状结构;所述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位于吸盘吸附底面(4-7-1)上方,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的底端与吸盘吸附底面(4-7-1)连通,并对吸盘吸附底面(4-7-1)进行输气和抽气;所述吸盘通气块(4-7-4)设在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顶端一侧,吸盘通气块(4-7-4)的数量为2个,相邻吸盘通气块(4-7-4)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气体输送管(4-7-5);所述水平气体输送管(4-7-5)的一端通过左侧吸盘通气块(4-7-4)与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贯通连接,水平气体输送管(4-7-5)的另一端与吸盘通气钵(4-7-6)贯通连接,其中吸盘通气钵(4-7-6)位于右侧吸盘通气块(4-7-4)内部;所述气量调节装置(4-7-3)固定连接在吸盘通气块(4-7-4)上方,气量调节装置(4-7-3)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吸盘进气管(4-7-7)设在右侧吸盘通气块(4-7-4)外部一侧,吸盘进气管(4-7-7)的两端分别与吸盘通气钵(4-7-6)与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贯通连接,其中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设在吸盘进气管(4-7-7)右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包括: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清洁装置壳体(4-7-8-2),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杂质吸附块(4-7-8-4),气体过滤网(4-7-8-5),清洗液泵(4-7-8-6),清洗液导入管(4-7-8-7),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出气口盖板(4-7-8-9),盖板转动器(4-7-8-10);所述清洁装置壳体(4-7-8-2)的一侧设有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清洁装置壳体(4-7-8-2)为长方体中空结构;所述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上部,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端口处设有出气口盖板(4-7-8-9);所述出气口盖板(4-7-8-9)的一侧设有盖板转动器(4-7-8-10),盖板转动器(4-7-8-10)中轴与出气口盖板(4-7-8-9)固定连接,出气口盖板(4-7-8-9)在盖板转动器(4-7-8-10)的作用下打开或关闭,其中盖板转动器(4-7-8-10)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所述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的数量为2组;所述杂质吸附块(4-7-8-4)设在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下部,杂质吸附块(4-7-8-4)的数量为4个,所述杂质吸附块(4-7-8-4)由多孔性活性炭压模组成,相邻杂质吸附块(4-7-8-4)之间等距离分布,杂质吸附块(4-7-8-4)下方设有气体过滤网(4-7-8-5);所述波浪形缓降板组(4-7-8-3)、杂质吸附块(4-7-8-4)和气体过滤网(4-7-8-5)均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清洗液泵(4-7-8-6)位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外部一侧,清洗液泵(4-7-8-6)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通过清洗液导入管(4-7-8-7)连接,且清洗液导入管(4-7-8-7)一端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贯通,并以水雾形式分散于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所述清洗液泵(4-7-8-6)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法兰(4-8)包括:连接法兰外盘(4-8-1),防变形钢板(4-8-2);所述连接法兰外盘(4-8-1)为圆柱状结构,连接法兰外盘(4-8-1)的厚度为5cm~8cm,连接法兰外盘(4-8-1)的直径为25 cm~40cm;所述防变形钢板(4-8-2)位于连接法兰外盘(4-8-1)内部,防变形钢板(4-8-2)为圆形网状结构,防变形钢板(4-8-2)的直径小于连接法兰外盘(4-8-1)的直径,防变形钢板(4-8-2)的数量为2个,相邻防变形钢板(4-8-2)之间的距离为2cm~4cm;
所述减震弹簧(4-9)包括:减震弹簧顶杆(4-9-1),弹簧体(4-9-2),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减震弹簧底托(4-9-4);所述减震弹簧底托(4-9-4)位于整个减震弹簧(4-9)底部,减震弹簧底托(4-9-4)两侧与连接法兰(4-8)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设在减震弹簧底托(4-9-4)上方,且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底部与减震弹簧底托(4-9-4)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体(4-9-2)设在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外部,弹簧体(4-9-2)的直径大于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的直径,弹簧体(4-9-2)底端与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固定连接在弹簧体(4-9-2)顶端,减震弹簧顶杆(4-9-1)两侧与固定盘(4-6)连接;
所述减震弹簧顶杆(4-9-1)包括: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减震弹簧顶杆压盘(4-9-1-6);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设在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轴体上部,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与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垂直且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位于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两端,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的外侧设有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与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的数量均为2个,且减震弹簧顶杆紧固栓(4-9-1-5)与减震弹簧顶杆压块(4-9-1-4)均与减震弹簧顶杆固定横轴(4-9-1-3)连接;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位于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内部;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压盘(4-9-1-6)固定连接在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轴体下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包括:冷却系统外壳(4-9-1-2-1),冷却液回流管(4-9-1-2-2),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所述冷却系统内胆(4-9-1-2-4)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内部,冷却系统内胆(4-9-1-2-4)和冷却系统外壳(4-9-1-2-1)均为圆柱形中空结构,冷却系统内胆(4-9-1-2-4)上下贯通,冷却系统内胆(4-9-1-2-4)的直径小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的直径;所述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内部上方设有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上的出液口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内部贯通,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上的进液口与外部添加剂泵连接;所述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的下方设有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的直径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直径大小一致,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由多个上下贯通通道组成;所述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下部,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的一端穿过冷却系统外壳(4-9-1-2-1)底部并插入冷却系统内胆(4-9-1-2-4)中;所述冷却液回流管(4-9-1-2-2)设于冷却系统外壳(4-9-1-2-1)上部,冷却液回流管(4-9-1-2-2)的一端与冷却系统内胆(4-9-1-2-4)贯通,冷却液回流管(4-9-1-2-2)的另一端与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贯通,其中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连接在冷却液回流管(4-9-1-2-2)顶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所述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包括:风冷装置基座(4-9-3-1),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冷风释放孔(4-9-3-3),风冷装置立管(4-9-3-4),冷风分配器(4-9-3-5),风冷装置进风管(4-9-3-6);所述冷风分配器(4-9-3-5)位于风冷装置基座(4-9-3-1)内部中心处,风冷装置基座(4-9-3-1)为圆柱状中空结构;所述风冷装置进风管(4-9-3-6)从风冷装置基座(4-9-3-1)外壁一侧插入,并与冷风分配器(4-9-3-5)底部贯通连接;所述风冷装置立管(4-9-3-4)位于冷风分配器(4-9-3-5)上方,风冷装置立管(4-9-3-4)与冷风分配器(4-9-3-5)贯通连接,风冷装置立管(4-9-3-4)为中空结构;所述冷装置立管(4-9-3-4)上端设有冷风释放孔(4-9-3-3),冷风释放孔(4-9-3-3)的数量为6个,相邻冷风释放孔(4-9-3-3)之间等距离分布;所述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设在风冷装置立管(4-9-3-4)外部,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顶部为敞口结构,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的直径大于风冷装置立管(4-9-3-4)的直径,两者之间形成冷风通道,冷风通道与冷风分配器(4-9-3-5)贯通;
所述清洗装置(5)包括:清洗电机(5-1),叶轮装置(5-2),齿轮系统(5-3),清洗盘(5-4),清洗刷(5-5),供水系统(5-6);所述清洗电机(5-1)与智能控制系统(7)无线控制连接,清洗电机(5-1)输出端设有叶轮装置(5-2);所述齿轮系统(5-3)位于叶轮装置(5-2)下方,齿轮系统(5-3)与清洗电机(5-1)输出主轴啮合连接;所述清洗盘(5-4)位于齿轮系统(5-3)下表面,清洗盘(5-4)数量为3组,清洗盘(5-4)下表面设有清洗刷(5-5);所述供水系统(5-6)位于齿轮系统(5-3)上表面,供水系统(5-6)与清洗盘(5-4)相互贯通;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该装置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1步:将整个设备置于待清洗壁面,同时智能控制系统(7)开启清洗电机(5-1),清洗电机(5-1)通过输出主轴带动叶轮装置(5-2)进行高速旋转运动,同时带动齿轮系统(5-3)进行齿轮动力传动,齿轮系统(5-3)带动清洗盘(5-4)及清洗刷(5-5)进行旋转运动;
第2步: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外接水泵通过供水系统(5-6)向设备供应清水,同时智能控制系统(7)开启前置伸缩缸(4-3)及后置伸缩缸(4-5),通过前置伸缩缸(4-3)及后置伸缩缸(4-5)的伸缩运动控制爬行吸附装置(4)不断运动;
第3步:在清洗过程中,污渍探测器(6)实时检测壁面的污渍情况,当污渍探测器(6)检测到壁面存在污渍时,污渍探测器(6)将信号传递至智能控制系统(7),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清洗装置(5)加大清洗力度;
第4步:在爬行固定壁(4-1)工作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进水口电磁阀(4-1-6)和出水口电磁阀(4-1-8)打开;随后,散热用水从爬行固定壁进水口(4-1-7)流入环形散热管组(4-1-5),并对水平转动轴(4-1-4)进行散热;散热完成后,热水从爬行固定壁出水口(4-1-9)排出;
第5步:在前置伸缩缸(4-3)工作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7)开启前置伸缩缸(4-3),前置伸缩缸(4-3)的运动促使爬行前臂(4-2)在爬行固定壁(4-1)上上下转动;
第6步:在伸缩缸液压机构(4-3-3)工作过程中,首先由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液压机构油泵(4-3-3-4)进行运转;当需要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带动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向左运动时,由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1#进油阀(4-3-3-3)打开,同时控制2#进油阀(4-3-3-7)关闭,此时油体从1#进油阀(4-3-3-3)进入活塞右侧腔室(4-3-3-11),并产生向左的压力;当需要液压机构移动活塞(4-3-3-10)带动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向右运动时,由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2#进油阀(4-3-3-7)打开,同时控制1#进油阀(4-3-3-3)关闭,此时油体从2#进油端口(4-3-3-8)进入活塞左侧腔室(4-3-3-6),并产生向右的压力;液压机构伸缩杆(4-3-3-9)的左右移动,促使爬行前臂(4-2)在爬行固定壁(4-1)上下转动;
第7步:在吸盘(4-7)工作过程中,在外部气泵的作用下,气体从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依次进入吸盘进气管(4-7-7)、吸盘通气钵(4-7-6)和水平气体输送管(4-7-5),并从吸附底面弯状导管(4-7-2)进入吸盘吸附底面(4-7-1)与待清洗壁面之间,吸盘(4-7)处于释放状态;当外部气泵实施抽气,并打开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上的出气口,气体原路返回,并从出气口排出,吸盘(4-7)处于吸附状态;气体的进出过程实现了吸盘吸附底面(4-7-1)对待清洗壁面的放松与吸附;在进气过程中,可通过气量调节装置(4-7-3)控制进气量;
第8步:在吸盘气体清洁装置(4-7-8)工作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盖板转动器(4-7-8-10)转动,实现对出气口盖板(4-7-8-9)的开闭控制;当需要进气时,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外部气泵送气,气体从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进入清洁装置壳体(4-7-8-2)内部,并在杂质吸附块(4-7-8-4)、气体过滤网(4-7-8-5)、分散水雾的联合作用下完成对气体的清洁工作;随后,气体从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进入吸盘(4-7)中;当需要出气时,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外部气泵抽气,气体从清洁装置输气口(4-7-8-1)、清洁装置出气口(4-7-8-8)外排气体;
第9步:在连接法兰(4-8)工作过程中,整个装置保证了吸盘(4-7)与固定盘(4-6)之间的稳定连接;同时,防变形钢板(4-8-2)能够防止连接法兰外盘(4-8-1)发生变形;
第10步:在减震弹簧(4-9)工作过程中,上部传来的压力在到达减震弹簧顶杆(4-9-1)时,促使其带动弹簧体(4-9-2)下压或上抬,弹簧体(4-9-2)吸纳了上述能量从而达到减震效果;在此过程中,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为弹簧体(4-9-2)降温;
第11步:在减震弹簧顶杆(4-9-1)工作过程中,上部传来的压力到达减震弹簧顶杆(4-9-1)并集中在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上,从而促使减震弹簧顶杆下压主轴(4-9-1-1)带动弹簧体(4-9-2)下压,实现减震;
第12步:在减震弹簧顶杆冷却系统(4-9-1-2)工作过程中,外部的冷却液通过冷却系统进水装置(4-9-1-2-7)进入冷却系统内胆(4-9-1-2-4),并从冷却系统内胆(4-9-1-2-4)中的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9-1-2-6)均匀分散穿过,实现均质作用;与此同时,冷却用添加剂从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9-1-2-5)进入冷却系统内胆(4-9-1-2-4)内部,与冷却液混合,以提高冷却效率,进而对减震弹簧顶杆(4-9-1)进行降温;随后,冷却液以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为驱动力,将冷却液从冷却液回流管(4-9-1-2-2)输出装置外;
第13步:在冷却系统后置输出器(4-9-1-2-3)工作过程中,冷却液从冷却液回流管(4-9-1-2-2)进入后置输送器进液口(4-9-1-2-3-5),进而流入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同时,外部催化剂从催化剂注入口(4-9-1-2-3-3)进入后置输送器壳体(4-9-1-2-3-1)内部;此时,智能控制系统(7)控制后置输送器电机(4-9-1-2-3-7)进行运转,并带动后置输送器转轴(4-9-1-2-3-8)和后置输送器搅拌叶(4-9-1-2-3-4)的旋转,实现对冷却液和催化剂的搅拌;随后,液体从后置输送器出液口(4-9-1-2-3-6)排出;
第14步:在减震弹簧风冷装置(4-9-3)工作过程中,冷风从风冷装置进风管(4-9-3-6)进入冷风分配器(4-9-3-5)中,其中一部分冷风进入风冷装置立管(4-9-3-4),并从冷风释放孔(4-9-3-3)散出,另一部分冷风进入冷风通道,并从风冷装置散风管(4-9-3-2)顶部敞口处散出,由此对弹簧体(4-9-2)进行降温。
CN201910373315.3A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Pending CN1099906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73315.3A CN109990650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73315.3A CN109990650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0650A true CN109990650A (zh) 2019-07-09

Family

ID=67135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73315.3A Pending CN109990650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9065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19674A (zh) * 2019-07-15 2019-09-10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喷射废弃混凝土回收装置
CN110328328A (zh) * 2019-08-12 2019-10-15 徐州绿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铸造配砂辅料过筛机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及其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67288B2 (en) * 2006-08-14 2008-05-06 Korea Plant Service & Engineering Co., Ltd. Upper bundle cleaning system of steam generator
CN108542303A (zh) * 2018-06-12 2018-09-18 广州市拓致房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 幕墙玻璃清洗机器人
CN108585427A (zh) * 2018-05-22 2018-09-28 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干化污泥处理设备中的减震装置
CN108772416A (zh) * 2018-05-22 2018-11-09 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土壤重金属处理设备中的控制系统
CN109457983A (zh) * 2018-10-09 2019-03-1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装置中锁钉调节机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67288B2 (en) * 2006-08-14 2008-05-06 Korea Plant Service & Engineering Co., Ltd. Upper bundle cleaning system of steam generator
CN108585427A (zh) * 2018-05-22 2018-09-28 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干化污泥处理设备中的减震装置
CN108772416A (zh) * 2018-05-22 2018-11-09 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土壤重金属处理设备中的控制系统
CN108542303A (zh) * 2018-06-12 2018-09-18 广州市拓致房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 幕墙玻璃清洗机器人
CN109457983A (zh) * 2018-10-09 2019-03-1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装置中锁钉调节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19674A (zh) * 2019-07-15 2019-09-10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喷射废弃混凝土回收装置
CN110328328A (zh) * 2019-08-12 2019-10-15 徐州绿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铸造配砂辅料过筛机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及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0650A (zh) 一种用于传热管内旋转清洗器及其固定装置
CN109876633A (zh) 一种球墨管件生产用尾气处理装置
CN208771197U (zh) 一种定型机尾气处理装置
CN110076150A (zh) 一种自转式平带管内清洗器及强化装置
CN110108152A (zh) 一种低流速传热管内自动清洗热强化设备
CN216418334U (zh) 具有布膜功能的蒸发器
CN110102548A (zh) 一种去除地下水卤代烃传热管内旋转清洗装置
CN110125116A (zh) 一种用于水处理厂曝气池的辅助设备
CN110063692A (zh) 一种旋转脉冲式高压水清洁设备
CN113443704A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反应器
CN211328669U (zh) 一种新型水泥窑炉烟气减排装置
CN110108153A (zh) 一种去除固定传热管内污垢旋转清洗动力系统
CN110108155A (zh) 一种处理管外污垢流态化在线清洗设备
CN110357359A (zh) 一种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污浊水治理设备及方法
CN110076152A (zh) 一种流态化在线清洗沉降壳程的步行机
CN110357358A (zh) 一种处理含四氯化碳垃圾渗滤液设备及处理工艺
CN110102528A (zh) 一种地下水卤代烃去除装置中高压水数控脉冲清洗系统
CN110237918B (zh) 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节能生产设备
CN210419442U (zh)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的微孔曝气生态浮床一体化装置
CN110217952A (zh) 一种餐厨垃圾过滤污水处理系统
CN110330185A (zh) 一种含有四氯化碳工业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10342743A (zh) 一种工业污水超深度处理四氯化碳氮磷设备及工艺
CN208700709U (zh) 一种曝气增氧系统
CN110102523A (zh) 一种旋风炉转板电场静电除尘装置中集尘罩清洗机
CN220425331U (zh) 一种具有分离功能的反应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