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8378A -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8378A
CN109978378A CN201910243072.1A CN201910243072A CN109978378A CN 109978378 A CN109978378 A CN 109978378A CN 201910243072 A CN201910243072 A CN 201910243072A CN 109978378 A CN109978378 A CN 109978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isting road
road equipment
irrelevance
new construction
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30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8378B (zh
Inventor
牛晓凯
苏洁
杨东波
崔晓青
张明
宋伟
吴冰
张学广
张海斌
姚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iqu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iqu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iqu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iqu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307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783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78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8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8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83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8Constru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rketing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监测项目;步骤二:计算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三,确定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四:比较δ1max与δ2大小;步骤五: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六:对既有道路设施工后的损伤进行分级;步骤七:建立工后评估模型;步骤八:进行结构安全性核算;步骤九:比较各个结构中的应力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大小;步骤十:结构中的应力大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对该结构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评估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定量的分级、不能定量的说明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以及评估结果比较粗略、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新建工程指采用上穿、下穿、并行、上跨或连接等方式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并对其结构或运行可能产生影响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根据穿越角度的不同,新建工程一般可分为正交(α=90°)、斜交(15°<α<90°)和平行(α≤15°)三种方式。既有道路设施指建设完成或投入使用的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市政道路、市政桥梁、城市隧道、地下通道、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人行天桥及上述结构的附属设施等。
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位于其影响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势必会受其影响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当该附加应力或变形超过其承载极限时就会造成既有道路设施的损伤或破坏,从而威胁既有道路设施的运行安全。穿越施工完成后,为全面评定新建工程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及既有道路设施的健康状况,需对新建工程进行工后评估;常规的工后评估方法方法主要是分析监测数据是否满足控制标准要求,满足即合格,方法比较单一,并不能定量的说明施工对设施的影响程度,没有进行定量的分级,将所有的工程影响都简单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评估结果比较粗略、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要解决传统的评估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定量的分级、不能定量的说明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以及评估结果比较粗略、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施工现场勘测,并确定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范围内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项目。
步骤二: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分别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并选择其中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其中,监测控制偏离度δ1的确定方法为。
步骤1,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在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进行布点,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变形值,然后得出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
步骤2:确定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根据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结果,按式计算;其中,U0为允许变形控制值。
步骤三:确定新建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当既有道路设施在新建工程施工后产生新的结构性损伤,δ2取1.0;否则δ2取0。
步骤四:比较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
步骤五: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将δ1max与δ2中大的值作为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
步骤六:依据“控制偏离度δ”对新建工程施工中既有道路设施工后的损伤进行分级,分级的具体方法为。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0.8≤δ<1.0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较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0.8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较小。
步骤七:在软件中建立工后评估模型;工后评估模型包括有道路结构模型、桥梁结构模型以及隧道结构模型和挡墙结构模型。
步骤八:既有道路设施进行结构安全性核算:将测得到最大变形值Umax以及既有道路设施中各结构的材料参数输入到工后评估模型中;从而得到在既有道路设施在最大变形值Umax条件下,既有道路设施中各个结构的应力条件。
步骤九:比较各个结构中的应力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大小。
步骤十:若结构中的应力大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对该结构采取补救措施,重复步骤七至步骤九的过程直至测得的各个结构中的应力比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小,评估结束。
优选的,步骤一中的既有道路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和隧道。
优选的,步骤一中的监测项目包括道路的竖向沉降、隆起和不均匀沉降,桥梁的墩柱竖向沉降、墩柱的新增倾斜、统一盖梁的差异沉降和桥梁不同轴的不均匀沉降以及隧道的竖向沉降、隧道的上浮和伸缩缝位置不均匀沉降。
优选的,步骤三中新的结构性损伤包括道路出现塌陷、隆起、成面积的龟裂网状破坏,桥梁新增结构性裂缝、结构破损露筋、结构变形以及钢筋锈蚀,隧道产生渗漏、隧道侧壁新增结构性裂缝、隧道底板下方或侧壁内新增的不密实区域或空洞。
优选的,步骤八中所述既有道路设施中各结构的材料包括有道路的材料、桥梁的材料和隧道的材料。
优选的,若步骤九中比较的各个结构中的应力小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既有道路设施正常使用,不会受到影响,评估结束。
优选的,步骤十中采取的措施为对结构进行加固或者替换或者注浆。
优选的,当步骤六中的δ≥1.0时,步骤十完成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十一:对既有道路设施进行重新监测,确认损伤大的项目。
步骤十二: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大的项目进行工后加固。
优选的,步骤十二中进行的工后加固具体为。
当道路出现塌陷时,对道路下方不密实区域进行注浆补强;其中,不密实区域根据地质雷达图谱确定,当图谱出现波动异常,出现不规律变化,则出现不密实区域,根据软件分析和经验对不密实区域尺寸和位置进行估测。
当道路出现隆起时,对道路进行养护维修。
当桥梁的墩柱基础沉降大于15mm时,对桥梁梁体的采取顶升支护。
当桥梁的墩柱倾斜大于千分之一时,对墩柱进行桩基托换。
当隧道沉降大于2mm时,对隧道下方的不密实区域进行注浆补强。
当隧道上浮大于1mm时,对隧道内的轨道、线路进行重新的调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结合了施工变形监测数据,与控制值进行对比分析,创新性的提出控制值偏离度的概念,将传统的变形数据的对比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量化,通过比值得到变形的偏离程度,使变形分析更加准确与代表性。
2、本发明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工后评价结论,将监测数据的变形值带入到结构中进行设计验算,从而得到在当前变形条件下结构的内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将常规的只是简单分析变形数据升华到对结构安全行有定量的描述,使工后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克服了传统的评估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定量的分级、不能定量的说明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以及评估结果比较粗略、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施工现场勘测,并确定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范围内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项目。
步骤二: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分别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并选择其中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其中,监测控制偏离度δ1的确定方法为。
步骤1,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在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进行布点,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变形值,然后得出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
步骤2:确定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根据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结果,按式计算;其中,U0为允许变形控制值。
步骤三:确定新建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当既有道路设施在新建工程施工后产生新的结构性损伤,δ2取1.0;否则δ2取0。
步骤四:比较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
步骤五: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将δ1max与δ2中大的值作为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
步骤六:依据“控制偏离度δ”对新建工程施工中既有道路设施工后的损伤进行分级,分级的具体方法为。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0.8≤δ<1.0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较大,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0.8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较小,不威胁既有道路设施的运行安全,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步骤七:在软件中建立工后评估模型;工后评估模型包括有道路结构模型、桥梁结构模型以及隧道结构模型和挡墙结构模型;其中道路结构模型包括道路结构层和路基层结构模型;桥梁结构模型包括桥梁梁体、墩柱、支座、桥台、盖梁;隧道结构模型包括隧道与通道的衬体、轨道的结构模型,挡墙结构模型包括挡墙的立板、基础、扶壁结构模型。
步骤八:既有道路设施进行结构安全性核算:将测得到最大变形值Umax以及既有道路设施中各结构的材料参数输入到工后评估模型中;从而得到在既有道路设施在最大变形值Umax条件下,既有道路设施中各个结构的应力条件。
步骤九:比较各个结构中的应力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大小。
步骤十:若结构中的应力大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对该结构采取补救措施,重复步骤七至步骤九的过程直至测得的各个结构中的应力比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小,评估结束;比如桥梁:墩柱沉降10mm,监测报告到此为止,然后把10mm变形设定到工后评估模型中,把工后评估模型中的墩柱的材料参数设定为钢筋混凝土参数,用强制位移法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得到墩柱的内部应力,通过查阅相关墩柱的设计规范,看这个内力能满足国家及地方规范,如果不满足就要采取措施,就可能不满足桥梁的使用要求。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的既有道路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和隧道。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的监测项目包括道路的竖向沉降、隆起和不均匀沉降,桥梁的墩柱竖向沉降、墩柱的新增倾斜、统一盖梁的差异沉降和桥梁不同轴的不均匀沉降以及隧道的竖向沉降、隧道的上浮和伸缩缝位置不均匀沉降。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新的结构性损伤包括道路出现塌陷、隆起、成面积的龟裂网状破坏,桥梁新增结构性裂缝、结构破损露筋、结构变形以及钢筋锈蚀,隧道产生渗漏、隧道侧壁新增结构性裂缝、隧道底板下方或侧壁内新增的不密实区域或空洞。
本实施例中,步骤八中所述既有道路设施中各结构的材料包括有道路的材料、桥梁的材料和隧道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若步骤九中比较的各个结构中的应力小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既有道路设施正常使用,不会受到影响,评估结束。
本实施例中,步骤十中采取的措施为对结构进行加固或者替换或者注浆。
本实施例中,当步骤六中的δ≥1.0时,步骤十完成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十一:对既有道路设施进行重新监测,确认损伤大的项目;
步骤十二: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大的项目进行工后加固,如对道路进行注浆、填缝、铣刨等;对桥梁进行顶升、桩基托换、基础注浆等;对隧道进行基础下部注浆、衬砌背后注浆、轨道调高等;工后加固具体为。
当道路出现塌陷时,对道路下方不密实区域进行注浆补强;其中,不密实区域根据地质雷达图谱确定,当图谱出现波动异常和不规律变化,则道路下方出现不密实区域,根据软件分析和经验对不密实区域尺寸和位置进行估测。
当道路出现隆起时,对道路进行养护维修。
当桥梁的墩柱基础沉降大于15mm时,对桥梁梁体的采取顶升支护。
当桥梁的墩柱倾斜大于千分之一时,对墩柱进行桩基托换。
当隧道沉降大于2mm时,对隧道下方的不密实区域进行注浆补强。
当隧道上浮大于1mm时,对隧道内的轨道、线路进行重新的调试。
本实施例中,步骤八中对既有道路设施中的各结构进行结构安全性核算的依据为:工前监测报告、工前评估报告、道路设施监测报告和工后监测报告确认穿越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并且结合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穿越工程最不利施工阶段以及工后监测报告;结构安全性核算通过软件,将测得到最大变形值通过指令输入到工后评估模型中,将各材料的参数输入到工后评估模型中,从而使得工后评估模型尽可能接近实际,然后软件计算,得到在这种变形条件下材料的应力条件,道路结构层;桥梁梁体、墩柱、承台;隧道的衬砌,轨道等的应力条件比如得到的钢梁的应力大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这种就不合格。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发明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施工现场勘测,并确定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范围内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项目;
步骤二: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分别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并选择其中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其中,监测控制偏离度δ1的确定方法为:
步骤1,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在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进行布点,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变形值,然后得出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
步骤2:确定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根据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结果,按式计算;
其中,U0为允许变形控制值;
步骤三:确定新建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当既有道路设施在新建工程施工后产生新的结构性损伤,δ2取1.0;否则δ2取0;
步骤四:比较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
步骤五: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将δ1max与δ2中大的值作为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
步骤六:依据“控制偏离度δ”对新建工程施工中既有道路设施工后的损伤进行分级,分级的具体方法为: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0.8≤δ<1.0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较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0.8时,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较小;
步骤七:在软件中建立工后评估模型;工后评估模型包括有道路结构模型、桥梁结构模型以及隧道结构模型和挡墙结构模型;
步骤八:既有道路设施进行结构安全性核算:将测得到最大变形值Umax以及既有道路设施中各结构的材料参数输入到工后评估模型中;从而得到在既有道路设施在最大变形值Umax条件下,既有道路设施中各个结构的应力条件;
步骤九:比较各个结构中的应力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大小;
步骤十:若结构中的应力大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对该结构采取补救措施,重复步骤七至步骤九的过程直至测得的各个结构中的应力比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小,评估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既有道路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和隧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监测项目包括道路的竖向沉降、隆起和不均匀沉降,桥梁的墩柱竖向沉降、墩柱的新增倾斜、统一盖梁的差异沉降和桥梁不同轴的不均匀沉降以及隧道的竖向沉降、隧道的上浮和伸缩缝位置不均匀沉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新的结构性损伤包括道路出现塌陷、隆起、成面积的龟裂网状破坏,桥梁新增结构性裂缝、结构破损露筋、结构变形以及钢筋锈蚀,隧道产生渗漏、隧道侧壁新增结构性裂缝、隧道底板下方或侧壁内新增的不密实区域或空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八中所述既有道路设施中各结构的材料包括有道路的材料、桥梁的材料和隧道的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步骤九中比较的各个结构中的应力小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既有道路设施正常使用,不会受到影响,评估结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十中采取的措施为对结构进行加固或者替换或者注浆。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步骤六中的δ≥1.0时,步骤十完成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十一:对既有道路设施进行重新监测,确认损伤大的项目;
步骤十二:对既有道路设施损伤大的项目进行工后加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十二中进行的工后加固具体为:
当道路出现塌陷时,对道路下方不密实区域进行注浆补强;
当道路出现隆起时,对道路进行养护维修;
当桥梁的墩柱基础沉降大于15mm时,对桥梁梁体的采取顶升支护;
当桥梁的墩柱倾斜大于千分之一时,对墩柱进行桩基托换;
当隧道沉降大于2mm时,对隧道下方的不密实区域进行注浆补强;
当隧道上浮大于1mm时,对隧道内的轨道、线路进行重新的调试。
CN201910243072.1A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Active CN1099783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3072.1A CN109978378B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3072.1A CN109978378B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8378A true CN109978378A (zh) 2019-07-05
CN109978378B CN109978378B (zh) 2020-11-20

Family

ID=67081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3072.1A Active CN109978378B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7837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59840A (zh) * 2019-09-29 2020-01-07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一种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的动态评估系统
CN111125961A (zh) * 2019-12-27 2020-05-08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施工对桥梁沉降变形的精细化分步控制方法
CN111967078A (zh) * 2020-07-31 2020-11-20 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桩基对区间隧道影响补充分析方法
CN115095353A (zh) * 2022-07-08 2022-09-23 山东建筑大学 一种利用注浆顶升既有结构的沉降控制设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8221A (zh) * 2009-02-23 2009-08-0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动态控制方法
CN107391841A (zh) * 2017-08-03 2017-11-24 中铁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临近既有病害隧道新建左右隧道的安全施工方法
JP2018004469A (ja) * 2016-07-04 2018-01-11 東日本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構造体変状検知システム、構造体変状検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8280587A (zh) * 2018-02-07 2018-07-13 山东东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评价涉路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优劣的系统及方法
CN109111177A (zh) * 2018-11-19 2019-01-01 宁夏大学 沙漠砂混凝土及受高温后抗拉强度无损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8221A (zh) * 2009-02-23 2009-08-0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动态控制方法
JP2018004469A (ja) * 2016-07-04 2018-01-11 東日本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構造体変状検知システム、構造体変状検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391841A (zh) * 2017-08-03 2017-11-24 中铁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临近既有病害隧道新建左右隧道的安全施工方法
CN108280587A (zh) * 2018-02-07 2018-07-13 山东东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评价涉路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优劣的系统及方法
CN109111177A (zh) * 2018-11-19 2019-01-01 宁夏大学 沙漠砂混凝土及受高温后抗拉强度无损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AN-PING YANG等: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an underwater TBM tunnel",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
牛晓凯 等: "新建工程穿越既有地铁设施监测方法综述", 《市政技术》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59840A (zh) * 2019-09-29 2020-01-07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一种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的动态评估系统
CN110659840B (zh) * 2019-09-29 2022-10-21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一种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的动态评估系统
CN111125961A (zh) * 2019-12-27 2020-05-08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施工对桥梁沉降变形的精细化分步控制方法
CN111967078A (zh) * 2020-07-31 2020-11-20 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桩基对区间隧道影响补充分析方法
CN115095353A (zh) * 2022-07-08 2022-09-23 山东建筑大学 一种利用注浆顶升既有结构的沉降控制设计方法
CN115095353B (zh) * 2022-07-08 2023-08-15 山东建筑大学 一种利用注浆顶升既有结构的沉降控制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8378B (zh) 2020-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8378A (zh)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
CN102808383A (zh) 曲线桥反坡顶升施工工艺
Hatami et al. Load-bearing performance of model GRS bridge abutments with different facing and reinforcement spacing configurations
Chang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n existing bridge with scoured caisson foundation
Talebi et 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geosynthetic reinforced soil integrated bridge system
Miśkiewicz et 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road embankment
Huang et al.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reinforcement analysis of bridge piles under strong earthquake conditions
Klusáček et al. Transverse prestressing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as the key to restoration of masonry arch bridges
Lougheed Limit states testing of a buried deep-corrugated large-span box culvert
Yang et al. Impact of overhang construction on girder design.
CN114439058B (zh) 一种管廊变形缝错台变形的分类预警识别及顶升治理工艺
Komurka Incorporating set-up and support cost distributions into driven pile design
Chajes et al. Steel girder fracture on Delaware's I-95 Bridge over the Brandywine River
Wu et al. Two full-scale loading experiments of geosynthetic-reinforced soil (GRS) abutment wall
Ecklund Precast concrete bridge barriers for accelerated bridge construction
Panton Numerical modelling of rock anchor pullout and the influence of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s on the capacity of foundation tiedown anchors
Dunker et al. 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single-span steel-beam and concrete deck bridges
Evans et al. Modified sheet pile abutments for low-volume road bridges
Villaescusa et al. Dynamic testing of ground control systems
Murtuz Seismic Performance Design Criteria of Existing Bridge Bent Plastic Hinge Region and Rapid Repair Measures of Earthquake Damaged Bridges Considering Future Resilience
CN110008562A (zh) 基于监测控制偏离度的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损伤判定方法
Katzenbach et al.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communication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y independent peer review and special technical solutions
Mander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a full-depth precast concrete bridge deck system
CN117661452A (zh) 一种低净空跨路现浇梁的施工方法
Stillings Load distribution and ultimate strength of an adjacent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