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9317B - 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9317B
CN109969317B CN201811562291.8A CN201811562291A CN109969317B CN 109969317 B CN109969317 B CN 109969317B CN 201811562291 A CN201811562291 A CN 201811562291A CN 109969317 B CN109969317 B CN 1099693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frame
tube
pipe fram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622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69317A (zh
Inventor
川谷慎治
八木泽胜一
藤井秀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69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9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69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93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框架结构,不压溃框架就能够使铸入并接合的部位防脱、止转。在一个管架(62)的末端部(62a)固定于另一个管架(61)的外周的框架结构中,在一个管架(62)的内侧设置有盖部件(80),一个管架(62)在一个管架(62)的末端(62b)与盖部件(80)之间的位置处具备多个开口部(62c),该一个管架(62)的末端(62b)接近另一个管架(61),一个管架(62)与另一个管架(61)被以覆盖开口部(62c)的方式包铸。

Description

框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框架与框架的接合中,已知通过压溃一个框架的末端并将该端部铸入另一个框架来接合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97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技术中,压溃框架的末端并铸入从而进行接合部位的防脱、止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压溃框架就能够防脱、止转的框架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框架结构,在该框架结构中,一个管架62的末端部62a固定于另一个管架61的外周,所述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管架62的内侧设置有盖部件80、180、280、380,所述一个管架62在所述一个管架62的末端62b与所述盖部件80、180、280、380之间的位置处具备多个开口部62c,该一个管架62的末端62b接近另一个管架61,一个管架62与另一个管架61被以覆盖该开口部62c的方式包铸。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另一个管架61的内侧配置有支承管90,使得所述另一个管架61的接合部71成为双重管结构。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支承管90与所述另一个管架61配合并凿紧,由此固定于所述另一个管架61。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盖部件180、280、380具备沿着所述一个管架62的内侧面延伸的壁部182。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壁部182在与所述一个管架62的所述开口部62c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182a。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盖部件280具备凿紧部182b,所述凿紧部182b借助所述壁部182通过凿紧而与所述一个管架62固定。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凿紧部182b位于所述一个管架62的所述开口部62c之间。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壁部182设置有缺口部182c,所述缺口部182c避开设置于所述一个管架62的所述开口部62c。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壁部182的端部182e具备与所述一个管架62抵接的扩径部182d。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框架结构,在一个管架的末端部固定于另一个管架的外周的框架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管架的内侧设置有盖部件,所述一个管架在所述一个管架的末端与所述盖部件之间的位置处具备多个开口部,该一个管架的末端接近另一个管架,一个管架与另一个管架被以覆盖该开口部的方式包铸。根据该结构,铸件能够从开口部流入一个管架端部,且能够利用盖部件限制铸件的流动。铸件进入管端部,由此借助开口部,管的内侧与外侧通过铸件连接,从而能够实现防脱、止转。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另一个管架的内侧配置有支承管,使得所述另一个管架的接合部成为双重管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管架对铸造压的强度增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支承管与所述另一个管架配合并凿紧,由此固定于所述另一个管架。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支承管固定在管架内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盖部件具备沿着所述一个管架的内侧面延伸的壁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在管架的内侧定位盖部件的壁部。此外,能够使一个管架的端部对铸造压的强度增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壁部在与所述一个管架的所述开口部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根据该结构,铸件能够通过开口流入盖部件的内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盖部件具备凿紧部,所述凿紧部借助所述壁部通过凿紧而与所述一个管架固定。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盖部件固定在管架内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凿紧部位于所述一个管架的所述开口部之间。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由凿紧部实现的固定稳定。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壁部设置有缺口部,所述缺口部避开设置于所述一个管架的所述开口部。根据该结构,铸件能够通过缺口部流入盖部件的内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壁部的端部具备与所述一个管架抵接的扩径部。根据该结构,由于扩径部与管架的端部卡合,因此盖部件与管架容易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的自行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座管与主管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3A是座管与主管的接合部的说明图,且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3B是座管与主管的接合部的说明图,且是示出座管、主管与包铸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座管与主管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座管与主管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座管与主管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A是形成于主管的贯通孔的说明图,且是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1B是形成于主管的贯通孔的说明图,且是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C是形成于主管的贯通孔的说明图,且是第2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D是形成于主管的贯通孔的说明图,且是第3变形例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61:另一个管架;
62:一个管架;
62a:末端部;
62b:端;
62c:开口部;
71:接合部;
80、180、280、380:盖部件;
90:支承管;
182:壁部;
182a:开口;
182b:凿紧部;
182c:缺口部;
182d:扩径部;
182e: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表述,如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的自行车10的左侧视图。
自行车(鞍乘型车辆)10中,在车体框架11的前端借助前叉12支承有前轮13,在车体框架11的后端部支承有后轮14,在车体框架11的上部借助座杆15安装有车座16。
车体框架11具备头管60、主管62、座管61、后上叉(seat stay)63、后下叉(chainstay)64。头管60位于车体框架11的前端部,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前叉12。
在前叉12的上端部安装有车把立管31,在车把立管31安装有车把32。在前叉12的下端部,借助前轮轴(车轴)13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前轮13。
主管62从头管60向后方斜下方延伸。座管61以后倾的方式与主管62的后端部连接。在座管61的上部插入固定有座杆15,在座杆15的上端部安装有车座16。
在座管61的下端部设置有轴承部36。轴承部3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曲轴37。在曲轴37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左曲柄38及右曲柄39,在左曲柄38及右曲柄39上各自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脚踏板41。
后上叉63从座管61的上部向后方斜下方延伸。此外,轴承部36与后上叉63的后端部通过后下叉64连接。在后上叉63与后下叉64的连接部,借助后轮轴(车轴)14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后轮14。
在曲轴37安装有驱动链轮45,在后轮14安装有从动链轮46,在驱动链轮45与从动链轮46上绕挂有链条47。
图2是座管61与主管62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图3A、图3B是座管61与主管62的接合部的说明图,图3A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图3B是示出座管61、主管62与包铸部7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座管(另一个管架)61和主管(一个管架)62由筒状的金属构成。座管61和主管62由高张力钢、即所谓的高张力材料构成,从而实现了轻量化。使主管62的末端62b接近座管61的外周面,将座管61与主管62通过铸件即包铸部70接合。
包铸部70具备:筒状的第1接合部71,其向大致上下斜方向(图2、图3A、图3B上为大致左右方向)延伸;以及第2接合部72,其从第1接合部71的侧部向前上方(图2、图3A、图3B上为上方向)延伸。
在第1接合部71中,以插入的状态接合有座管61。
在座管61的内侧,与第1接合部71的位置对应地配置有支承管90。
支承管90形成得比包铸部70的第1接合部71长,两端部90b、90c配置在第1接合部71的外侧。如图3A、图3B所示,支承管90的长度La被设定为主管62的内径Lb的3倍长度(La=Lb×3)。另外,支承管90的长度La优选为内径Lb的1.5倍以上。在铸造包铸部70时,支承管90从内侧支承座管61,从而保持座管61的形状。此外,支承管90由于比包铸部70的第1接合部71长,因此能够吸收支承管90相对于座管61的位置偏移。
座管61及支承管90通过从座管61的外周侧凿紧而接合。在座管61及支承管90,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状的凿紧部61a、90a。凿紧部61a、90a在座管6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凿紧部61a、90a等间隔地形成。
形成于第1接合部71的内表面的凸部71a进入座管61的凿紧部61a。凸部71a具有与凿紧部61a的凹形状对应的外形。由于包铸部70的凸部71a进入座管61的凹状的凿紧部61a,因此圆筒状的座管61相对于圆筒状的第1接合部71止转,并且沿轴向防脱。
在第2接合部72中,以插入的状态接合有主管62的末端部62a。主管62的末端62b开口。末端62b相对于座管61的外周面隔开距离δ的间隙配置。
在主管62的末端部62a,对应于末端62b与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之间的位置配置有塞子80。塞子80与主管62的内周形状对应,形成为圆板状。塞子80焊接并固定于主管62的内部。塞子80密封主管62的内部。在主管62的末端部62a形成有由塞子80与主管62包围的内部空间62d。在内部空间62d,铸入有与内部形状对应的圆柱体73。圆柱体73构成包铸部70的一部分。主管62的末端部62a由圆柱体73与第2接合部72夹着从而固定。
塞子80配置在从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向末端62b侧离开距离L1的位置。因而,塞子80与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的位置偏移,因此缓和了对主管62的应力集中。
此外,塞子80固定在从末端62b离开比主管62的内径Lb短的距离的位置。即,在用Lx表示从末端62b至塞子80的内表面(座管61侧的面)的距离的情况下,以Lx<Lb的方式固定。由于Lx<Lb,内部空间62d的大小被抑制,抑制了包铸部70的圆柱体73过分增大。
在主管62上,在末端62b与塞子80之间形成有沿壁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开口部)62c。贯通孔62c相对于主管62的周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62c形成于末端62b与塞子80的中间,贯通孔62c的中心位于从末端62b离开距离Lc且从塞子80的内表面离开距离Lc的位置。即,Lc=Lx×(1/2)。
形成于第2接合部72的柱状部72a进入贯通孔62c。柱状部72a连接第2接合部72与圆柱体73。柱状部72a进入贯通孔62c,由此圆筒状的主管62相对于圆筒状的第2接合部72止转,并且沿轴向防脱。
距离Lc比距离L1大(Lc>L1),距离Lb比距离L1大(Lb>L1)。此外,距离δ比距离L1小(δ<L1)。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使用图4,对座管61与主管62通过包铸部70接合的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对于座管61,在座管61的内部插入支承管90。从外周面凿紧座管61,在座管61及支承管90形成凿紧部61a、90a。将利用凿紧部61a、90a固定有支承管90的座管61设置于铸模92。此时,将支承管90设置为从铸模92的内表面离开距离L2、L3的状态。
对于主管62,在主管62的末端部62a内侧焊接塞子80,在末端62b侧形成内部空间62d。在主管62的侧部,利用钻头(加工工具)91形成贯通孔62c,从而连通内部空间62d与主管62的外侧。然后,使形成有贯通孔62c的主管62接近座管61的外周面,并设置于铸模92。此时,可以使主管62离开座管61而隔开距离δ的间隙设置。此外,也可以使主管62抵靠于座管61的外周面而设置。在抵靠的情况下,容易定位主管62。在将主管62设置于铸模92的情况下,塞子80固定为从铸模92的内壁离开距离L1。
在铸模92形成有与包铸部70的外形形状对应的空腔92a。在铸模92内注入熔融金属、即所谓的金属熔液。金属熔液在低压下注入。作为一例,金属熔液使用铝合金。当空腔92a内被注入金属熔液时,座管61的外周侧、主管62的外周侧被金属熔液充满。此时,金属熔液进入座管61的凿紧部61a。此外,金属熔液通过末端62b的开口形状和贯通孔62c进入主管62的内部空间62d。
此处,不管主管62是否抵靠于座管61,在主管62的平坦的末端62b与外径圆筒状的座管61之间都产生金属熔液能够流入的间隙。因此,如箭头93所示,金属熔液从座管61与主管62的末端62b之间的间隙迂回地进入主管62的内部空间62d。
金属熔液附有压力,座管61、主管62从金属熔液受到压力。座管61由支承管90支承,因此保持了形状。此外,主管62由塞子80支承,容易保持形状。此外,具有贯通孔62c,由此在低压下金属熔液也容易进入内部空间62d,能进行良好的铸造。
当金属熔液完成注入时,冷却规定时间。冷却规定时间后,金属熔液凝固成与铸模92的空腔92a的内表面形状对应的形状,从而形成作为铸件的包铸部70。此时,在座管61的凹状的凿紧部61a,包铸部70以进入的状态被固定,从而形成包铸部70的凸部71a。因而,座管61以止转及防脱的状态被接合在包铸部70的第1接合部71。
此外,在主管62的贯通孔62c和内部空间62d,包铸部70以进入的状态被固定。因而,在贯通孔62c形成有柱状部72a,在内部空间62d形成有圆柱体73。因而,主管62以止转及防脱的状态被接合在第2接合部72。
因此,制造出座管61及主管62通过包铸部70接合的车体框架11。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主管62的末端部62a固定于座管61的外周的框架结构中,在主管62的内侧设置有塞子80,主管62在主管62的末端62b与塞子80之间的位置处具备多个贯通孔62c,主管62的末端62b接近座管61,主管62和座管61被以覆盖贯通孔62c的方式包铸。根据该结构,铸件能够从贯通孔62c流入主管62的末端部62a的内部空间62d,且能够利用塞子80限制铸件的流动。铸件进入主管62的末端部62a,由此借助贯通孔62c,主管62的内侧与外侧通过铸件连接,从而能够实现防脱、止转。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座管61的内侧配置有支承管90,使得座管61的接合部成为双重管结构。因此,能够使座管61对铸造压的强度增加。
此外,主管62具备塞子80,因此能够使主管62对铸造压的强度增加。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支承管90与座管61配合并凿紧,由此固定于座管61。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支承管90固定在座管61的内侧。
如图3B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包铸部70的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位于从塞子80向与座管61相反的一侧离开距离L1的位置。然而,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相对于主管62的轴向的位置可以适当变更。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可以是在主管62的轴向上与塞子80重叠的位置、例如如假想线A1所示在主管62的轴向上与塞子80的外表面(与座管61相反的一侧的面)相同的位置。此外,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可以是比塞子80接近座管61的位置,如假想线A2所示,可以在主管62的轴向上位于塞子80与贯通孔62c之间。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座管61与主管62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主管62被替代第1实施方式的塞子80的塞子(盖部件)180封闭。塞子180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塞子180具有圆板状的盖部181,盖部181与主管62的内周形状对应,封闭主管62的内部。此外,塞子180具备从盖部181的外周沿着主管62的内侧面向末端62b侧延伸的侧壁部(壁部)182。
塞子180被压入主管62并固定。在塞子180的侧壁部182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开口)182a,贯通孔182a与主管62的贯通孔62c连通。
在主管62的贯通孔62c的周围,形成有从主管62向塞子180的贯通孔182a延伸的周缘部62c1。周缘部62c1是在塞子180的贯通孔182a与主管62的贯通孔62c连通的状态下,通过凿紧贯通孔62c而形成的。周缘部62c1进入塞子180的贯通孔182a,因此塞子180被牢固地固定。
柱状部72a进入贯通孔182a、62c,因此,圆筒状的主管62相对于圆筒状的第2接合部72止转,并且相对于轴向防脱。
座管61与主管62通过铸件即包铸部170接合。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塞子180具备沿着主管62的内侧面延伸的侧壁部182。因此,能够容易在主管62的内侧定位塞子180的侧壁部182。此外,能够使主管62的末端部62a的强度增加。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侧壁部182,在与主管62的贯通孔62c对应的位置具有贯通孔182a。因此,铸件能够通过贯通孔182a流入塞子180的内侧。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座管61与主管62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主管62与塞子280被从主管62的外周侧凿紧并固定。
主管62及塞子280通过从主管62的外周侧凿紧而接合。在主管62及塞子280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状的凿紧部62e、182b。凿紧部62e、182b在主管62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凿紧部62e、182b位于主管62的相邻的贯通孔62c与贯通孔62c之间。
形成于第2接合部72的内表面的凸部72c进入主管62的凿紧部62e。凸部72c具有与凿紧部62e的凹形状对应的外形。包铸部270的凸部72c进入主管62的凹状的凿紧部62e,主管62的凿紧部62e与塞子280的凿紧部182b通过凿紧而接合,进而,塞子280的凿紧部182b进入圆柱体73。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2接合部72的柱状部72a进入主管62的贯通孔62c,柱状部72a连接第2接合部72与圆柱体73。
柱状部72a进入贯通孔62c并接合,凸部72c进入凿紧部62e、182b并接合,因此圆筒状的主管62相对于圆筒状的第2接合部72止转,并且相对于轴向防脱。
座管61与主管62通过铸件即包铸部270接合。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塞子280具备借助侧壁部182通过凿紧而与主管62固定的凿紧部182b。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塞子280固定在主管62内侧。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凿紧部182b位于主管62的相邻的贯通孔62c与贯通孔62c之间。因此,能够使由凿紧部182b实现的固定稳定。
<第4实施方式>
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座管61与主管62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
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具备塞子(盖部件)380以代替第3实施方式的塞子280。塞子380被压入主管62并固定。在塞子380的侧壁部182形成有从端部182e向盖部181侧缺口的缺口部182c。缺口部182c形成为U字状。缺口部182c与主管62的贯通孔62c的位置匹配,塞子180利用缺口部182c避开贯通孔62c。
与缺口部182c对应地,在包铸部370形成有扁平部72d。扁平部72d进入缺口部182c的内部。从而,圆柱体73借助扁平部72d、柱状部72a,与第2接合部72连接。
形成于第2接合部72的内侧的柱状部72a、扁平部72d进入贯通孔62c及缺口部182c,圆筒状的主管62相对于圆筒状的第2接合部72止转,并且沿轴向防脱。
在侧壁部182的端部182e形成有相对于侧壁部182扩径的扩径部182d。扩径部182d形成为爪状,与主管62的末端62b抵接并勾住。由于塞子380勾挂,从而在将塞子380安装于主管62时能够定位,在铸造时,即使受到铸造压也能够限制铸件的流动。
座管61与主管62通过铸件即包铸部370接合。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侧壁部182设置有缺口部182c,该缺口部182c避开设置于主管62的贯通孔62c。因此,能够通过缺口部182c使铸件流入塞子280的内侧。
在第4实施方式中,塞子380的侧壁部182的端部182e具备与主管62抵接的扩径部182d。因此,扩径部182d与主管62的末端62b卡合,因此塞子380与主管62容易定位。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仅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对其进行变形和应用。
图11A~图11D是形成于主管62的贯通孔62c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A是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1B是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C是第2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D是第3变形例的说明图。
关于贯通孔62c,如图11A所示,说明了形成于末端62b与塞子80的中间位置M且在主管6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4个的结构。但是,如图11B所示,只要在主管62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即可,例如,可以设为减小直径而设置有6个的结构。此外,如图11C、图11D所示,可以以在主管62的长度方向上错开位置的状态形成贯通孔62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塞子80、塞子180~380的盖部181配置在从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向末端62b侧离开距离L1的位置的结构,但也可以使塞子180~380的盖部181位于比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靠上方距离L1的位置,从而缓和对主管62的应力集中。此外,可以使塞子80、塞子180~380的盖部181与第2接合部72的外端72b的位置匹配。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自行车10的框架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自行车以外的鞍乘型车辆。另外,所谓鞍乘型车辆,包括跨越车体而乘坐的全体车辆,不仅包括自行车,还包括机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分类为ATV(越野行驶车辆)的三轮车辆、四轮车辆。

Claims (8)

1.一种框架结构,在该框架结构中,一个管架(62)的末端部(62a)固定于另一个管架(61)的外周,
所述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管架(62)的内侧设置有盖部件(80、180、280、380),所述一个管架(62)在所述一个管架(62)的末端(62b)与所述盖部件(80、180、280、380)之间的位置处具备多个开口部(62c),该一个管架(62)的末端(62b)接近另一个管架(61),一个管架(62)与另一个管架(61)被以覆盖该开口部(62c)的方式包铸,
所述盖部件(180、280、380)具备沿着所述一个管架(62)的内侧面延伸并与所述内侧面抵接的壁部(182),
在所述一个管架(62)的所述末端部(62a)形成有由包括盖部(181)的所述盖部件(180、280、380)与所述一个管架(62)包围的内部空间(62d),在所述内部空间(62d)铸入有与内部形状对应的柱体(7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182)在与所述一个管架(62)的所述开口部(62c)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182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280)具备凿紧部(182b),所述凿紧部(182b)借助所述壁部(182)通过凿紧而与所述一个管架(62)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凿紧部(182b)位于所述一个管架(62)的所述开口部(62c)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部(182)设置有缺口部(182c),所述缺口部(182c)避开设置于所述一个管架(62)的所述开口部(62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182)的端部(182e)具备与所述一个管架(62)抵接的扩径部(182d)。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另一个管架(61)的内侧配置有支承管(90),使得所述另一个管架(61)的接合部(71)成为双重管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管(90)与所述另一个管架(61)配合并凿紧,由此固定于所述另一个管架(61)。
CN201811562291.8A 2017-12-28 2018-12-20 框架结构 Active CN1099693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4933A JP6648101B2 (ja) 2017-12-28 2017-12-28 フレーム構造
JP2017-254933 201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9317A CN109969317A (zh) 2019-07-05
CN109969317B true CN109969317B (zh) 2020-11-06

Family

ID=67076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62291.8A Active CN109969317B (zh) 2017-12-28 2018-12-20 框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48101B2 (zh)
CN (1) CN10996931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2894U (zh) * 1986-03-20 1987-09-28
CN2613425Y (zh) * 2003-04-01 2004-04-28 北京首特钢远东镁合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镁合金自行车车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84889A1 (en) * 2002-11-06 2004-05-06 Larson Rudolph G. Resilient supportive structure
CN104085485B (zh) * 2014-07-09 2016-05-04 黄启达 金属管件的优化连接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2894U (zh) * 1986-03-20 1987-09-28
CN2613425Y (zh) * 2003-04-01 2004-04-28 北京首特钢远东镁合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镁合金自行车车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48101B2 (ja) 2020-02-14
CN109969317A (zh) 2019-07-05
JP2019119330A (ja) 201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3840B2 (ja) 溶接構造および溶接構造の製造方法
EP2767453B1 (en) Steering colum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P2740647B1 (en) Steering colum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steering device using said steering column
EP2740648B1 (en) Steering colum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steering device using said steering column
US7900948B2 (en) Bicycle forks, crown, and steerer tube assembly
CN109969317B (zh) 框架结构
JP2006182117A (ja) 二輪車用のフレーム
US20150274241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for a saddle-ride vehi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same
CN101249871A (zh) 跨乘式车辆
JP2006290139A (ja) 自転車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9030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10015372B (zh) 框架结构
US6401857B1 (en) Swing arm device for four-wheeled all-terrain vehicle
JP2015189427A (ja) 接合部材
US10184522B2 (en) Bottom bra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EP3115290B1 (en) Rear arm, straddled vehicl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EP3725540B1 (en) Diecast wheel, wheel unit and straddled vehicle
JP6904898B2 (ja) フレーム構造
EP3135573B1 (en) A wheel for straddled vehicles and a straddled vehicle
EP3812620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ulley for a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ith such a pulley
JP6850823B2 (ja) キャストホイール
JP6425354B2 (ja) ホイール構造、及びホイール構造の製造方法
FR2939846A1 (fr) Corps de canal de refroidissement annulaire, procede de formation de canal de refroidissement de piston, et piston pour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WO2011010027A1 (fr) Vilebrequin creux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CN115087590A (zh) 自行车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