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5603A - 婴儿背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背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65603A CN109965603A CN201711446207.1A CN201711446207A CN109965603A CN 109965603 A CN109965603 A CN 109965603A CN 201711446207 A CN201711446207 A CN 201711446207A CN 109965603 A CN109965603 A CN 1099656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shion
- connecting rod
- pedestal
- prime
- bab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40000002853 Nelumbo nucifer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5000006508 Nelumbo nucifer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5000006510 Nelumbo pentapetal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10000001624 hip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12598 Pseudoblennius percoi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4994 dea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197 pelv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341 sensory perception of pa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5 vag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2—Baby-carriers; Carry-cots
- A47D13/025—Baby-carriers; Carry-cots for carrying children in seated posi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5/00—Accessories for children's furniture, e.g. safety belts or baby-bottle hold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ediatric Medicine (AREA)
- Buckles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婴儿背带。公开的婴儿背带包括:本体部;一对肩带,与所述本体部的上部两侧相连接;腰带,与所述本体部的下部相连接;以及负荷调节单元,与所述腰带相结合,以改变负荷作用的方向的方式变更为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随着所述负荷调节单元从所述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变更为另一个姿势,作用于所述肩带和所述腰带的负荷的比例发生改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婴儿背带,更详细地,涉及可调节向肩带和腰带传递的负荷的比例的婴儿背带。
背景技术
通常,若将婴儿放在将婴儿背在腰或者抱在胸前的婴儿带,则施加向垂直方向的负荷,从而,负荷向使用人员的肩集中。由此,使用人员的肩会发生问题。
最近,以使婴儿的体重向使用人员的腰及骨盆分散的方式使用抱住婴儿的坐垫。但是,因婴儿的体重大部分向使用人员的腰集中,这种坐垫会对使用人员的腰产生问题。
所述以往的婴儿带和坐垫向特定身体部分集中婴儿的体重,因此,当长时间使用时,使用人员会感受疼痛。
另一方面,在结合婴儿带和坐垫的情况下,在以婴儿带模式使用的过程中,若向坐垫模式转换,解除婴儿带的佩戴,并将婴儿放下的状态下,需要与坐垫相结合。相反,以坐垫模式使用,在向婴儿带模式转换的情况下,放下坐在坐垫的婴儿并解除腰带佩戴,需要分离坐垫。如上所述,婴儿带和坐垫之间的模式转换复杂,当转换模式时,需要放下婴儿,因此,很难实现迅速的模式转换,从而使用变得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负荷调节单元的简单操作迅速转换负荷作用的方向来改变适用于肩带和腰带的负荷的比例的婴儿背带。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婴儿背带,所述婴儿背带包括:本体部;一对肩带,与所述本体部的两侧相连接;腰带,与所述本体部的下部相连接;以及负荷调节单元,与所述腰带相结合,以改变负荷作用的方向的方式变更为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随着所述负荷调节单元从所述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变更为另一个姿势,作用于所述肩带和所述腰带的负荷的比例发生改变。
所述负荷调节单元可在所述第一姿势下不受到向所述肩带和所述腰带的连接部分施加的负荷,而是可在所述第二姿势下受到所述负荷来使得向所述肩带施加的负荷的一部分分散到所述腰带。
所述负荷调节单元可包括:底座,以可分离的方式与所述腰带相结合;坐垫,与所述底座铰链结合,在折叠在所述底座的第一姿势和以与所述底座维持规定角度的方式展开的第二姿势之间旋转;以及姿势维持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姿势及所述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下维持所述坐垫的位置。
所述姿势维持部可包括:锁定轴,以可弹性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坐垫中的一个;以及锁定槽,形成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坐垫中的剩余的一个,以可固定所述锁定轴的方式与所述锁定轴相结合。
所述锁定槽可包括所述锁定轴选择性地插入的第一槽及第二槽,当所述锁定轴向所述第一槽插入时,维持所述第一姿势,当所述锁定轴向所述第二槽插入时,维持所述第二姿势。
所述第一槽沿着所述坐垫的转动方向以圆弧形状形成。
所述第一槽具有随着远离所述第二槽来逐渐朝向所述第一槽的深度变深的方向倾斜的凸轮面。
所述姿势维持部可包括:锁定轴,以可弹性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坐垫;以及锁定槽,形成于所述底座,以可固定所述锁定轴的方式与所述锁定轴相结合,所述锁定轴配置于所述坐垫的内侧或外侧。
所述姿势维持部的一端与所述坐垫铰链结合,在所述第二姿势下,维持相对于所述底座展开所述坐垫的状态。
所述姿势维持部的另一端以可在所述第一姿势下分离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坐垫,在所述第二姿势下放置于所述底座。
所述姿势维持部还可包括:第一扣合部件,配置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坐垫中的一个;以及第二扣合部件,配置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坐垫中的剩余的一个,所述第一扣合部件及第二扣合部件在所述第二姿势下相互扣合。
所述第一扣合部件及第二扣合部件可配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坐垫铰链连接的部分。
所述姿势维持部可包括: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底座铰链连接;以及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坐垫铰链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部分铰链连接。
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可在所述第二姿势下相互扣合。
可在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中的一个形成突起,可在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中的剩余的一个形成可与突起扣合的槽。
所述支撑部还可包括一端与所述坐垫铰链结合且使另一端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连杆相结合的第三连杆。
所述第三连杆在所述第二姿势下以桁架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杆配置。
所述第三连杆在所述第一姿势下与所述第二连杆重叠,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重叠。
所述坐垫可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杆铰链连接的铰链部,所述底座可包括使得所述铰链部以可在所述第一姿势下分离的方式固定的固定槽。
所述坐垫可呈两侧倾斜的结构。
所述腰带包括突出形成的结合突起,所述负荷调节单元可包括以可分离的方式与所述结合突起相结合的结合孔。
所述肩带可包括用于调节长度的拉动把手。
还可包括沿着形成于所述本体部及所述肩带的轨道滑动的头靠。
本发明还可包括:尿布状态检测单元,检测婴儿佩戴的尿布的状态;处理器,根据从所述检测单元传送的信号判断所述尿布的状态;以及通信部,向外部装置传送在所述处理器处理的尿布的状态信息。
所述检测部配置于所述本体。
所述检测部还包括测定婴儿的体重的体重检测单元,所述体重检测单元可包括:气管,以可使婴儿坐下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内侧面;以及压力传感器,当婴儿的体重向气管施加时,检测所述气管内的压力。
所述检测部还可包括测定婴儿带的倾斜度的传感器。
本发明还包括与所述腰带相结合并支撑所述底座的下端的分散板,所述分三板可分散从所述底座施加的负荷。
本发明包括:本体部;腰带,与所述本体部的下部相连接;底座,以可分离的方式与所述腰带相结合;坐垫,与所述底座铰链连接,在折叠在所述底座的第一姿势和以与所述底座维持规定角度的方式展开的第二姿势之间旋转;锁定轴,以可弹性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底座;以及姿势维持部,在所述第一姿势及所述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下维持所述坐垫的位置,所述姿势维持部包括:锁定轴,以可弹性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底座;第一锁定槽,在第二姿势下固定锁定轴;以及第二锁定槽,以与所述坐垫的旋转轨迹相对应的圆弧形状形成,形成有随着远离所述第一锁定槽来逐渐向深度变身的方向倾斜的凸轮面。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的立体图。
图2A为示出负荷调节单元的坐垫位于第一姿势的状态下的图1的婴儿背带的侧视图。
图2B为示出负荷调节单元的坐垫位于第二姿势状态的图1的婴儿背带的侧视图。
图3A为示出图1所示的负荷调节单元和腰带的分解立体图。
图3B为图3A所示的负荷调节单元和腰带的结合立体图。
图4为示出沿着图3B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示出负荷调节单元的坐垫的立体图。
图6为示出通过锁定结构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7A为示出通过锁定结构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7B为沿着图7A所示的线示出的剖视图。
图7C为沿着图6所示的C-C线示出的剖视图。
图8为示出通过锁定结构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9A为示出通过锁定结构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9B为示出沿着图9A所示的F-F线的剖视图。
图9C为示出图8所示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0为示出其他锁定结构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11A为示出通过其他锁定结构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11B为示出图11A所示的H-H线的剖视图。
图11C为示出图10所示的G-G线的剖视图。
图12为示出通过支撑部件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13A为通过支撑部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13B为示出图13A所示的J-J线的剖视图。
图13C为示出图12所示的I-I线剖视图。
图14为示出通过其他结构的支撑部件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立体图。
图15A为通过其他结构的支撑部件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15B为示出图15A所示的L-L线的剖视图。
图15C为示出图14所示的K-K线的剖视图。
图16为示出通过其他结构的支撑部件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立体图。
图17A为示出通过其他结构的支撑部件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
图17B为示出图17A所示的N-N线的剖视图。
图17C为示出图16所示的M-M线的剖视图。
图18为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的肩带或腰带形成的拉动把手的立体图。
图19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的后面附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A为放大图19所示的0部分的图。
图20B为放大图19所示的0部分的后部面的图。
图20C为示出图20B所示的P-P线的剖视图。
图21为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形成检测部的例的立体图。
图22为示出图21所示的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3为示出利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测部婴儿和尿布的状态监控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4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测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25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26为示出在外部设备的显示部显示通过检测部检测的婴儿的状态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为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而例示性示出的实施例,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不同,本发明可变更为多种实施例。只是,以下,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在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功能或结构要素的具体说明使本发明的主旨不清楚的情况下,将省略其详细说明及具体图示。并且,附图为了发明的理解,并非按实际缩放,一部分结构要素的尺数可以被放大。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1在抱住婴儿的状态下,按适当比例调节负荷调节单元100来同时向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和腰带30传递的婴儿体重。由此,防止使用人员因婴儿的体重,向肩或腰集中痛症地抱住婴儿的状态下,通过负荷调节单元100选择性地分布负荷。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被带的结构。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的立体图。图2A及2B为示出负荷调节单元的坐垫位于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的状态下的图1的婴儿背带的侧视图。
参照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1可包括本体部10、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腰带30、头靠50及负荷调节单元100。
本体部10中,使用人员使用婴儿背带1来抱住婴儿的状态下支撑婴儿的力和本体。本体部30的上部两侧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相连接,下部与腰带30相连接。
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在分别挂在使用人员的两肩的状态下通过结合部件40相互连接。结合部件40的一端分别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相连接的第一带42a及第二带42b和第一带42a及第二带42b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并以可相互分离的方式扣合的一对扭矩41、43。使用人员将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挂在两侧肩并稳定地佩带在结合部件40的一对纽扣41、43。在以这种状态抱住婴儿,婴儿不会简单从婴儿背带1脱离,因此可预先防止婴儿的掉落事故。
腰带30的前方的上端与本体部10相连接,使用人员佩带婴儿背带1时,包围使用人员的腰部分。腰带30以简单佩带及解除婴儿背带1的方式可包括如所述纽扣的扣合件(未图示)。
腰带30的内侧可以与固定板31相结合。固定板31以位于本体部10的下侧的方式配置于腰带30的大致前方。固定板31以可分离的方式与符合调节单元100相结合,在第二姿势,通过后述的坐垫130向腰带30传递婴儿的体重。固定板31和坐垫130以支撑婴儿的体重的方式由规定的刚性材质形成。对于固定板31的具体结构参照图3A至图4后述。
负荷调节单元100包括:底座110,以可分离的方式与腰带30相结合;坐垫130,以在底座110折叠的第一姿势和与底座110维持规定角度的展开的第二姿势旋转;以及姿势维持部200,以在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位于坐垫130的位置。
底座110以可分离的方式与腰带30的前部面相连接。但是,底座110并不局限于此,以固定的状态与腰带30的前部面相结合。
坐垫130的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底座110的前部面上部铰链连接。如图2A所示,坐垫130在底座110折叠的状态为第一姿势,如图2B所示,坐垫130与底座110维持规定角度的方式展开的状态为第二姿势。所述负荷调节单元100采取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在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和腰带30,通过婴儿体重分别施加的负荷的程度发生改变。
在此情况下,婴儿体重的大部分作用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而并非作用于腰带30。在此状态下,若使用人员长时间使用婴儿背带1,则与使用人员的腰相比,向肩施加更大的负荷,因此,肩会感受到痛症。
在此情况下,使用人员抱住婴儿的状态下将负荷调节单元100变更为第二姿势,则受到坐垫130向本体部10施加的婴儿的体重来向腰带30传递。由此,作用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的负荷的上端部分向腰带30分散,并减少向使用人员的肩施加的负荷。相反,使用人员以第二姿势使用负荷调节单元100规定时间,若腰受到痛症,将负荷调节单元100变更为第一姿势来不对本体部10进行支撑,从而向肩分散向腰施加的负荷的上端部分。
如上所述,使用人员将负荷调节单元100变更为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可改变作用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和腰带30的负荷的比例。由此,因婴儿体重的负荷不会向使用人员的肩和腰中的一个位置集中,从而可降低在对应部分发生的痛症。
图3A为示出图1所示的负荷调节单元和腰带的分解立体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负荷调节单元和腰带的结合立体图。图4为示出沿着图3B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腰带30为了以可分离的方式固定于腰带30而包括固定板31。固定板31以在腰带30的前方内侧包围使用人员腹和腰的一部分的方式沿着腰带30的长度方向配置。
固定板31在前部面包括向腰带30的外侧露出的多个结合突起34。多个结合突起34包括向固定板31突出的销部22和在所述销部22的前端具有比小布的剖面积大的剖面积的头部23。
底座110以可分离的方式固定于腰带30,坐垫130的一端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前部面铰链结合。底座110可包括腰带30的多个结合突起34结合的多个结合孔111。多个结合孔111呈直径不同的圆相互一部分重叠的形状。各个结合孔111中,形成于上侧的圆133小于形成于下侧的圆132。
各个结合孔111的下侧圆112以使结合突起34的头部33通过的方式与结合突起34的头部33的直径相同或大。各个结合孔111的上侧圆113以收容结合突起34的销部32的方式具有相同或大的销部32的直径。
下侧圆112和上侧圆113相接的部分的宽度小于结合突起34的销部32的直径。由此,当底座110与固定板31结合时,通过滴答声音和感觉稳定的判断是否发生故障。结合孔111在底座110与固定板31相结合之后防止简单脱落。
底座110与固定板31相结合的过程如下。将底座110向固定板31的底部面移动来向结合孔111的下侧圆通过结合突起34的头部23之后,向下方移动底座110来使结合突起34的销部32卡在结合孔111的上侧圆113。底座110从固定板31分离的过程为与固定板31相结合的过程的逆顺序。
底座110具有当使用人员佩戴婴儿背带1时以与腹部的弯曲对应的方式朝向配置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前方突出的规定曲率。由此,底座110可以与使用人员的腹部和腰一部分相结合,在第二姿势中,从坐垫130传递的负荷通过底座110来均匀地向腹部和腰的一部分传递。因此,使用人员佩戴婴儿背带1的情况下,可感受到方便地佩戴感。
坐垫130在中央部132的两侧分别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倾斜部131、133延伸而成。由此,第二姿势中,倾斜部131、133可自然地支撑婴儿的腿。并且,在第一姿势,防止坐垫的两侧突出来防止碰到婴儿的身体(腿或大腿)。
参照图4,在腰带30的外侧配置支撑底座110的下端的分散板35。在第二姿势中,向坐垫130施加的婴儿的体重向底座110传递。由此,底座110以结合突起111为基准点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底座110的下端部对腰带30的前部面施加压力。在此情况下,负荷集中在倾斜的底座110的下端部的边缘相接触的腰带30部分。
为了分散这种集中的负荷,腰带30的外侧一端35a支撑底座110的下端部,另一端35b配置固定于腰带30的分散板35。分散板35与固定板31隔着间隔配置。
分散板35支撑与底座110的坐垫130铰链结合的部分最远离的部分。分散板35为了支撑底座110的下端部116,固定板31的下端部116为了配置分散板35而形成凹陷的配置槽37。配置槽37大于分散板35的尺寸,由此,分散板35和固定板31可相互隔开配置。
当底座110的下端部116向腰带30方向倾斜时,分散板35支撑底座110的下方部分。由此,底座110的下端部116倾斜并防止力向一个位置集中。如图4的箭头所示,向坐垫130施加的负荷通过分散板35分散来组用于使用人员。由此,可减少向使用人员的腹部施加的痛症。
姿势维持部200包括多种实施例,对此,参照图15进行说明。
图5为示出负荷调节单元的坐垫的立体图。图6为示出通过锁定结构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7A为示出通过锁定结构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7B为沿着图7A所示的线示出的剖视图。图7C为沿着图6所示的C-C线示出的剖视图。
参照图5至图7A,在底座110的一侧可配置维持坐垫130折叠的第一姿势及展开的第二姿势的姿势维持部200。
姿势维持部200可包括锁定轴250和锁定部270。锁定轴250以可滑动的方式弹性配置于底座110。姿势维持部200形成于坐垫130,形成以可固定结合锁定轴250的方式结合的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
参照图6,在底座110的前面上部突出形成铰链部150,并与在底座110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坐垫130的铰链轴151相结合。在坐垫130的后面上部,在铰链部150的两侧分别配置的一对锁定筋270突出形成。一对锁定筋270相向配置,且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仅对左侧锁定筋270说明。
参照图5,在锁定筋270的一面270a形成铰链孔153和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在铰链孔153插入铰链轴151的一端的插入的状态被支撑。由此,坐垫130对底座110向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以规定角度旋转。
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隔着规定间隔配置,根据坐垫130在底座折叠或者展开的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可配置于锁定轴250插入的位置。由此,当坐垫130位于在底座110折叠的第一姿势时,锁定轴250向第一锁定槽220插入,当位于坐垫130对底座以规定角度展开的第二姿势时,向第二锁定槽230插入。如上所述,当锁定轴250插入于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时,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可以维持。
第一锁定槽220沿着坐垫130的转动方向呈圆弧形状。第一锁定槽220越远离第二锁定槽230,形成沿着第一锁定槽220的深度变深的方向倾斜的凸轮面223。可固定锁定轴250的第一锁定槽220的固定部225与凸轮面223相连接,在第一锁定槽220的边缘位置,以与锁定轴250的插入部255相对应的方式呈圆筒形状。随着第一锁定槽220呈圆弧形状,锁定轴250向第一锁定槽220插入的状态下不拉动锁定把手257,而是通过展开坐垫110的动作来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变更。
第二锁定槽230为了固定锁定轴250而成与锁定轴250的插入部255相对应的圆筒形状。第二锁定槽230的直径等于或大于锁定轴250的直径。
具体说明坐垫130和底座110的铰链结合结构及锁定结构。
坐垫130以能够以在底座110折叠的第一姿势和与底座110维持规定角度地展开的第二姿势旋转的方式与底座110铰链结合。
铰链轴15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坐垫130的锁定筋270支撑。具体地,铰链轴151的一端向形成于锁定筋270的铰链孔153插入。坐垫130以铰链轴151为旋转中心来对底座110旋转规定角度。铰链轴151贯通在底座110的前部面上部突出形成的铰链轴150的内侧。
底座110的上部形成放置与坐垫130一同旋转的锁定筋270受到干扰的转动槽135。姿势维持部200可包括形成于锁定筋270的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和在铰链轴151的外侧或转动槽153的内侧与所述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选择性地弹性结合的锁定轴250。
锁定轴250可包括轴部251、插入部255及锁定把手257。
轴部251以可滑动的方式与铰链部150的一部分贯通结合。插入部255在轴部251的一端延伸形成,并选择性地向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插入。轴部251的另一端与使用人员移动轴部251的锁定把手257相结合。
插入部255随着负荷调节单元100变更为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向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中的一个选择性地插入。若插入部255向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中的一个插入,则固定位于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的坐垫130,若从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引出,则可变更为在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另一个姿势。
弹性部件253在铰链部150的一部分的内侧对轴部251进行弹性支撑。弹性部件253可以为插入于轴部251的线圈弹簧。弹性部件253向对锁定轴250向锁定筋270侧施加压力的方向作用弹力。由此,锁定轴250对形成于第一锁定槽220及第二锁定槽230的锁定筋270向垂直方向直线移动。
锁定把手257在第二姿势向远离锁定筋270的方向拉动来从第二锁定槽230引出插入部255。由此,坐垫130接触展开的状态并在底座110折叠。
参照图7B及图7C说明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10从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变更为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另一个的过程。
如图7B所示,坐垫130在第一姿势底座110折叠。在第一姿势中,在婴儿背带1的本体部10存在婴儿的负荷并向下方拉动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在此情况下,通过婴儿的体重,向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施加的负荷大于向腰带30施加的负荷。
使用人员将负荷调节单元100设定为第一姿势的状态下,在长时间使用婴儿背带1的情况下,肩膀会感到疼痛。在此情况下,使用人员通过简单操作来将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一姿势变更为第二姿势来将向减半施加的负荷的上端部分向腰传递,以此减少向肩膀施加的痛症。
为了将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一姿势变更为第二姿势,若使用人员简单将坐垫130从底座110展开的方向旋转,则解除对于第一姿势中的坐垫130的固定。
之后,若使用人员将坐垫130向展开的方向旋转,则锁定轴250的插入部255从第一锁定槽220的固定部225引出来沿着凸轮面223滑动,从而从第一锁定槽220引出。接着,插入部255在与坐垫130一同旋转的锁定筋270的一面270a滑动。
若坐垫130位于完全展开的第二姿势,则如图7C所示,锁定轴250的插入部255向第二锁定槽230插入,由此,坐垫130以展开的状态固定。
若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旋转,则向本体部10施加的婴儿的体重通过坐垫130向腰带30传递,通过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向使用人员的肩膀施加的负荷向腰带30分散。因此,向腰带30施加的负荷大于向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施加的负荷。
如上所述,若将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换,则使用人员可减少向肩膀施加的痛症。
另一方面,将负荷调节单元100设定为第二姿势的状态下,若长时间使用婴儿背带1,则要不会受到疼痛。在此情况下,将负荷调节单元100迅速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变更,由此,可缓和腰部的痛症。以下,说明将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转换的过程。
为了将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变更,若使用人员向图6所示的箭头方向拉动锁定把手257,则向第二锁定槽230插入的锁定轴250的插入部255会从第二锁定槽230引出。在此状态下,若向折叠方向旋转坐垫130,则插入部235通过弹性部件253对锁定筋270的一面270a施加压力的状态下滑动并沿着第一锁定槽220的凸轮面223向第一锁定槽230插入。若插入部235继续沿着第一锁定槽220的凸轮面223滑动并向第一锁定槽230的固定部225插入,则坐垫130在底座折叠,从而使负荷调节单元100变更为第一姿势。
以下,参照图8至图17C,说明负荷调节单元的多种实施例。
如图8至图17C所示,负荷调节单元的基本结构与所述说明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类似。因此,对所述以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结结构赋予相同附图标记。
图8为示出通过锁定结构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9A为示出通过锁定结构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9B为示出沿着图9A所示的F-F线的剖视图。图9C为示出图8所示的E-E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8至图9C,可以将负荷调节单元100变更为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的姿势维持部300可包括:锁定轴350,以可滑动的方式弹性配置于坐垫130;以及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形成于底座110,以可固定锁定轴350的方式与锁定轴350相结合。
锁定轴350形成于坐垫130,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形成于底座110。锁定轴250形成于底座110,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与形成于坐垫130的图6的生死狐狸的锁定结构存在差异。
底座110包括铰链孔153和形成有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锁定筋370。锁定筋370可在底座110的上部朝向坐垫110突出。锁定筋370形成于底座110的外侧面,锁定筋370在底座110的上部两侧相互对称。
锁定轴350沿着对锁定筋370面相垂直的方向直线移动。锁定轴350通过后述的弹性部件353在锁定轴收容部380内弹性移动。锁定轴收容部380形成于坐垫130,锁定轴收容部380在锁定筋370相邻配置。
第一锁定槽320和第二锁定槽330相互隔着规定间隔形成于锁定筋的一面370a。锁定筋的一面370a为与锁定轴收容部380相邻的面。
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配置规定间隔配置,坐垫130根据折叠或展开在底座或者的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来配置于插入锁定轴350的位置。由此,锁定轴350当坐垫130折叠在底座110的第一姿势时,插入于第一锁定槽320,当坐垫130对底座110以规定角度展开的第二姿势时,向第二锁定槽330插入。如上所述,当锁定轴350插入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时可维持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
第一锁定槽320位于第二锁定槽330的上侧。
具体地,当坐垫130维持第二姿势时,锁定轴350向形成于锁定筋370的下方的第二锁定槽330插入。
第一锁定槽320和第二锁定槽330具有可插入固定在锁定轴350的插入部355的深度。第一锁定槽320和第二锁定槽330呈与锁定轴350的插入部355相对应的圆筒形状。第一锁定槽320和第二锁定槽330的直径等于或小于锁定轴350的直径。
锁定轴350可包括轴部351、插入部355及锁定把手357。轴部351以可滑动的方式与锁定筋370的一部分贯通结合。插入部355在轴部351的一端延伸形成,选择性插入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轴部351的另一端与使用人员用于移动轴部351的锁定把手357相结合。
随着负荷调节单元100以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变化,若插入部355向第一及第二中的一个插入,则固定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的坐垫130,若从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脱离,则坐垫130在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向另一个姿势变更。
弹性部件353在轴收容部380的一部分的内侧弹性支撑轴部351。弹性部件353可以为插入轴部351的西安全弹簧。弹性部件353向对锁定轴350向锁定筋侧施加压力的方向作用弹性力。由此,锁定轴350对形成第一锁定槽320及第二锁定槽330的锁定筋370的大致垂直的方向直线移动。
锁定把手357在第二姿势从锁定筋370远离的方向拉动来将插入部355从第二锁定槽330引出。由此,坐垫130解除以展开的状态维持的状态来在底座110折叠。
当坐垫130以第二姿势展开时,锁定轴350向外部露出。锁定轴350为了改变坐垫130的姿势而向箭头方向移动。在坐垫130展开的状态下,锁定把手357向外部露出,以此,使用人员简单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改变坐垫130。
在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向其他姿势变更时,插入部355从第一锁定槽320或第二锁定槽330引出。接着,插入部355在锁定筋370的一面370a滑动并与坐垫130一同旋转。此时,插入部355通过弹性部件353向锁定筋370方向作用弹性,坐垫130位于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则插入部355向第一锁定槽320或第二锁定槽330插入。
具体地,如图9B所示,若坐垫130位于第一姿势,则插入部355插入固定于第一锁定槽320,如图9C所示,坐垫130位于第二姿势,则插入部355插入固定于第二锁定槽330。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负荷调节单元100在第一姿势中,锁定部300配置于底座110和坐垫130铰链连接的部分。由此,锁定把手357可被婴儿背带1的铰链部150遮挡。铰链部150以覆盖负荷调节单元100的连接部分的方式配置,则负荷调节单元100外观美丽。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维持第一姿势时,锁定轴350向第一锁定槽320插入。坐垫130折叠的状态下,锁定轴350插入于在锁定筋370的上方形成的第一锁定槽320插入。
第一锁定槽320因呈与锁定轴350的插入部355相对应的形状,因此需要取出。
参照图9B及图9C说明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10从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向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另一个变更的过程。
如图9B所示,坐垫130在第一姿势底座110折叠。为了将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变更,使用人员向图9A所示的箭头方向拉动锁定轴350。若向箭头方向拉动锁定把手357,则锁定轴350的插入部355从第一锁定槽320引出。在此状态下,若将坐垫130向展开的方向旋转,则插入部355通过弹性部件353在向锁定筋370的一面370a施加压力的状态下滑动并向第二锁定槽330插入。
若位于坐垫130完全展开的第二状态,则如图9C所示,锁定轴350的插入部355插入固定于第二锁定槽330。锁定轴350插入于第二锁定槽330,坐垫130维持第二姿势。
使用人员为了将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二姿势变更为第一姿势而将锁定轴350向图8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若向箭头方向拉动锁定把手357,则锁定轴350的插入部355会从第二锁定槽330脱离。在此状态下,若将坐垫130向折叠方向旋转,则插入部355通过弹性部件353以对锁定筋370的一面370a施加压力的状态滑动并向第一锁定槽320插入。
图10为示出其他锁定结构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11A为示出通过其他锁定结构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11B为示出图11A所示的H-H线的剖视图。图11C为示出图10所示的G-G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0至图11C,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姿势维持部400包括位于第一锁定槽420和第二锁定槽430的下方的第一锁定槽420及第二锁定槽430。具体地,用于以第一姿势固定坐垫130的第一锁定槽420位于用于以第二姿势固定坐垫130的第二锁定槽430的下方。
图10所示的锁定结构的负荷调节单元与第一锁定槽420形成于第二锁定槽430的右侧的图8的实施例存在差异。
当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30固定于第二姿势时,如图11C所示,锁定轴450插入固定于位于铰链孔153上方的第二锁定槽430。由此,当坐垫130位于第二姿势时,锁定轴450不会向外部露出。锁定轴450配置于坐垫130的外侧面。
锁定把手457不会在第二姿势中向外部露出,因此,通过使用人员的错误动作,坐垫130在第二姿势解除固定来减少危险。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负荷调节单元100的锁定部400在第一姿势配置于坐垫130的外侧面,因此,向锁定部400向外部露出。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维持第一姿势时,如图11B所示,锁定轴450插入于第一锁定槽420。在坐垫130折叠的状态下,锁定轴450插入于位于固定托架470的铰链孔153的下方的第一锁定槽420。
第一锁定槽420呈与锁定轴450的插入部455相对应的形状,因此,为了解除以第一姿势固定的坐垫130的锁定,需要从第一锁定槽420引出锁定轴450。
使用人员向图16所示的箭头方向拉动锁定把手457来解除以第一姿势固定的坐垫130的锁定。锁定把手457在第一姿势向外部露出,从而,使用人员简单接近。由此,使用人员简单改变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姿势。
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10在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中,向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另一个变更的过程与图8的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12为示出通过支撑部件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13A为通过支撑部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13B为示出图13A所示的J-J线的剖视图。图13C为示出图12所示的I-I线剖视图。
参照图12至图13C,在底座110的一侧可形成在坐垫130位于第二姿势的状态下将负荷调节单元100变更为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的姿势维持部500。
姿势维持部500包括一端与所述坐垫相连接,在所述第二姿势,对所述底座以展开的状态维持所述要等背带的支撑部件510。
支撑部件510的一端512a、512b与坐垫130铰链结合,支撑部件510的另一点514以可分离的方式固定于在第一姿势的坐垫130,在第二姿势变更为底座110。支撑部件510可呈“仁”形状,支撑部510的一端512a、512b以可旋转的方式向形成于坐垫130的插入槽511插入。支撑部件510可从展开的坐垫130旋转至底座110。坐垫130的另一端514挂在形成于底座110的支撑槽513。
支撑部件510的一端配置于坐垫130,支撑部件510的另一端挂在底座110,从而在第二姿势固定要等背带。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位于第一姿势时,如图13B所示,支撑部件510的一端512a、512b与坐垫130铰链结合,支撑部件510的另一端514以可分离的方式固定于在坐垫130形成的收容槽515。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位于第二姿势时,如图13C所示,支撑部件510的一端512a、512b与坐垫130铰链结合,支撑部件510的另一端514挂在形成于底座110的支撑槽513。
在坐垫130和底座110铰链连接的铰链部150可配置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配置于铰链轴151。第一扣合部件531配置于坐垫130,第二扣合部件535可配置于底座110。第一扣合部件531和第二扣合部件535相邻配置。
第一扣合部件531配置于在坐垫130形成的扣合收容部515,配置于弹性部件533和第二扣合部件535之间。在第一扣合部件531的第二扣合部件535不相邻的面配置弹性部件533。弹性部件533向第一扣合部件531对第二扣合不加533施加压力的方向具有弹力。由此,当第一扣合部件531与坐垫130一同旋转时,对第二扣合部件535施加压力。第一扣合部件531的一端与弹性部件533相接触,第一扣合部件531的另一端与第二扣合部件535接触。在第一扣合部件531的另一端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532。
第二扣合部件535固定于铰链轴151。第二扣合部件535配置于在底座110形成的铰链部150。在第二扣合部件535的与第一扣合部件531相接触的一端形成可以与第一扣合部件531的突起532相结合的槽536。突起532和槽536在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相啮合。
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在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相互扣合。若坐垫130在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旋转,则通过坐垫130的旋转,第一扣合部件531进行旋转。由此,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的结合被解除。若旋转的坐垫130再次位于第一姿势或第二姿势,则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相互扣合。
在坐垫130从第一姿势变更为第二姿势的情况下,根据坐垫130的旋转,第一扣合部件531与坐垫130一同旋转。在坐垫130的第一姿势状态下,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相互扣合,若第一扣合部件531旋转,则第一扣合部件531的突起532和第二扣合部件535的槽536不会结合。由此,第一扣合部件531在与第二扣合部件535相邻的面相反的方向,坐垫130位于第二姿势的面,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相互扣合。
参照图13B及图13C,说明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10从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种向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另一个变更的过程。
当将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30从第一姿势变更为第二姿势时,若使用人员简单展开坐垫130来向一方向旋转,则解除对于第一姿势的坐垫130的固定。
当坐垫130位于第二姿势时,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相互扣合,坐垫130可暂时固定于第二姿势的位置。锐欧使用人员从坐垫130分离支撑部件510的另一端514,并放置于底座110的支撑槽513,则支撑部件510的另一端514放置于底座110,将坐垫130固定于第二姿势。支撑部件510在第二姿势支撑坐垫130。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二姿势变更为第一姿势时,使用人员从支撑槽513分离在底座110放置的支撑部件510的另一端514,来固定于坐垫130的收容槽515。支撑部件510的另一端514箱坐垫130移动来解除在第二姿势固定的坐垫130的锁定。解除锁定的坐垫130以第一姿势折叠。
当坐垫130位于第一姿势时,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相互扣合,从而,可将坐垫130暂时固定在第一姿势的位置。若使用人员用手展开坐垫130,则基于第一扣合部件535及第二扣合部件535的固定例解除固定。
图14为示出通过其他结构的支撑部件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立体图。图15A为通过其他结构的支撑部件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15B为示出图15A所示的L-L线的剖视图。图15C为示出图14所示的K-K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4至图15C,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姿势维持部600包括支撑部件600,所述支撑部件600包括:第一连杆610,一端与底座110铰链结合;以及第二连杆630,一端与坐垫130铰链结合,另一端与第一连杆610的一部分铰链连接。
第一连杆610的一端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底座110相连接的铰链轴613,第一连杆610的中间部分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连杆630相连接的第三铰链轴650。第一连杆610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二姿势与第二连杆630扣合的突起615,第一连杆610的突起615位于第三铰链轴650的上方。
第二连杆630的一端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坐垫130相连接的第二铰链轴633,在第二连杆630的中间部分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连杆610相连接的第三铰链轴650。第二连杆630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二姿势与第一连杆610扣合的槽635。第二连杆630的槽635位于第三连杆630的下方。
第三铰链轴650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第一连杆610和第二连杆630。第一连杆610和第二连杆630通过第三铰链轴650相互联动。
第一连杆610和第二连杆630在所述第二姿势中相互扣合。第一连杆610和第二连杆630在第二姿势一部分重叠并配置于一直线上。配通过置于一直线上的第一连杆610和第二连杆630,坐垫130不会在第二姿势的位置中折叠。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变更时,使用人员展开坐垫130来配置于第二姿势的位置。此时,第一连杆610及第二连杆630相互扣合,来将坐垫130固定在第二姿势的位置。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位于第一姿势时,第一连杆610及第二连杆630相互重叠。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二姿势变更为第一姿势时,第一连杆610及第二连杆630通过第三铰链轴650连接的部分向远离底座110的方向旋转。第一连杆610使与第二连杆630连接的第三铰链轴650位于与底座110相结合的第一旋转轴613的下方。第二连杆630使与第一连杆610相连接的第三铰链轴650与坐垫130相结合的第二旋转轴633的下方。
若使用人员向与第一连杆610和第二连杆630相连接的第三铰链轴650部分施加原理底座110的方向的力,则固定于第二姿势的坐垫130的锁定可以解除。解除锁定的坐垫130使第一连杆610及第二连杆630相互重叠并在底座110折叠。
第一连杆610及第二连杆630相互重叠,由此,坐垫130和底座110可紧凑地折叠。
参照图15B及图15C,说明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10从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向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另一个变更的过程。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处于第一姿势时,坐垫130在底座110折叠。当负荷调节单元100处于第一姿势时,底座110的全部或至少一部分被覆盖。
为了将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30从第一姿势变更为第二姿势,若使用人员简单将坐垫130展开的方向进行旋转,则解除对于第一姿势的坐垫130的锁定。若使用人员展开坐垫130,则第一连杆610及第二连杆630在坐垫130和底座110之间旋转来形成一直线。具体地,第一连杆610使坐垫130向展开的方向转动,第二连杆630使坐垫130展开的相反方向转动。若第一连杆610和第二连杆630配置于一直线上,则第一连杆610的突起615使第二坐垫130维持第二姿势。
使用人员为了将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二姿势变更为第一姿势而解除第一连杆610和第二连杆630的扣合。解除扣合的第一连杆610使坐垫130向第一位置旋转的方向旋转,第二连杆610向坐垫130的相反方向旋转。如图13B所示,第一连杆610及第二连杆630相互重叠配置。
图16为示出通过其他结构的支撑部件维持第二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立体图。图17A为示出通过其他结构的支撑部件维持第一姿势的负荷调节单元的主视图。图17B为示出图17A所示的N-N线的剖视图。图17C为示出图16所示的M-M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6至图17C,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姿势维持部700包括由第一连杆710、第二连杆730及第三连杆750构成的支撑部件700。
第一连杆710的一端与底座铰链连接,第二连杆730的一端与坐垫130铰链结合,另一端与第一连杆710的另一端铰链连接,第三连杆750的一端与坐垫130铰链连接,另一端以可滑动的方式与第二连杆730相结合。
第一连杆710的一端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底座110相连接的第一铰链轴711,在第二连杆730的一端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坐垫130相连接的第二铰链轴731。第一连杆710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730的另一端配置连接第一连杆710和第二连杆730的第三铰链轴721。通过第三铰链轴721,第一连杆710和第二连杆730相互联动旋转。在第一连杆710的另一端后部面还可形成朝向第二连杆730突出形成的支撑端733。当坐垫130位于第二姿势时,支撑端733防止第一连杆710向与底座110相反方向旋转。支撑端733可支撑第二连杆730的后部面。
第三连杆750的一端配置有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坐垫130相连接的第四铰链轴751。第三连杆750的另一端在第二连杆730的中央以可沿着第二连杆730滑动的方式配置。
当坐垫130位于第二姿势时,第一连杆710和第二连杆730放置于一直线上。为使第一连杆710和第二连杆730位于一直线上,第三连杆750支撑第二连杆730。
第三连杆750为了支撑第二连杆730而形成衍架结构。坐垫130和第二连杆730和第三连杆750相互形成三角形。维持向坐垫130施加的负荷。
第一连杆710可形成多个。具体地,对第二连杆730,以分别配置于右侧、左侧面形成第一连杆710a、710b。一对第一连杆710与第二连杆730铰链连接。第三铰链轴721一同与一对第一连杆710和第二连杆730铰链连接。
第二连杆730配置于一对第一连杆710之间,以与第一连杆710联动来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连杆710铰链结合。第三连杆750的一端向第二连杆730的中央部分插入,以沿着第二连杆730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形成有移动孔737。在移动孔737的两侧,沿着第二连杆730的长度方向形成引导槽735。
在第三连杆750的两侧面形成配置有第二连杆730的引导槽735的引导突起747。
负荷调节单元100的坐垫110从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向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另一个变更的过程如下。
当坐垫10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变更时,折叠的第一连杆710向远离底座110的方向展开,折叠的第二连杆730也向要等背带130远离的方向展开。当第一连杆710和第二连杆730形成一直线时,使用人员若将第三连杆750向靠近坐垫130的方向移动,则第三连杆750时第一连杆710和第二连杆730维持在一直线。第三连杆750与第二连杆730及坐垫130一同在内侧形成三角形。由此,形成桁架结构,并支撑向要等背带130施加的负荷。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位于第一姿势时,第一连杆710、第二连杆730及第三连杆750相互重叠。
当负荷调节单元100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变更时,使用人员向远离坐垫130的方向移动第三连杆750。第三连杆750向长度方向移动第二连杆730来解除固定于第二姿势的坐垫130的锁定。并且,第三连杆750向远离坐垫130的方向移动,第二连杆730和坐垫130和第三连杆750所形成的桁架结构崩溃,从而导致第二连杆730和第一连杆710的固定也被解除。
由此,第一连杆710向靠近底座110的方向旋转,第二连杆730向靠近坐垫130的方向旋转。第三连杆750配置于第二连杆730的移动孔737的内侧,第二连杆730可配置于一对第一连杆710之间。当坐垫130位于第一姿势时,第一连杆710至第三连杆750相互重叠。第二连杆730的与第三铰链轴721连接的部分向远离底座110的方向旋转。第一连杆710的与第二连杆730相连接的第三铰链轴721位于与底座110相结合的第一旋转轴711的下方。第二连杆730的与第一连杆710相连接的第三铰链轴721位于与坐垫130相结合的第二旋转轴731的下方。
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730相互重叠,由此,坐垫130和底座110可紧凑地折叠。
在坐垫130形成与第二连杆730铰链结合的第二铰链收容部733,在底座110形成在第二铰链收容部733在第一位置可分离的固定槽715。当坐垫130位于第一姿势时,第二铰链收容部733可插入于固定槽715。由此,坐垫130和底座110可更加紧凑地折叠。
图18为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的肩带或腰带形成的拉动把手的立体图。
参照图18,在一般的带调节装置追加附着固定环27。通常,为了解决在基本带21的长度调节之后,剩余带会残留,从而导致外观不美丽的现象而通过固定环27固定剩余带21。
在适用固定环27的情况下,为了调节带21的长度而追加附着拉动把手25。可将拉动把手25附着在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或腰带30。通过拉动把手25可简单调节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或腰带30的长度。
很难适用固定环27来调节带21的长度。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追加附着用于调节一般基本带21的长度的拉动把手25。当调节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或腰带30的长度时,若举起拉动把手25,则在长度调节部件23和基本带21之间形成空间。之后,若向下拉动拉动把手25,则调节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或腰带30的长度。并且,在长度调节之后,剩余拉动把手25和基本带21部分通过调节环27变得美丽。
图19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的后面附着的状态的立体图。
参照图19,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1的后部面,结合部件40可固定于婴儿背带1的前侧。
结合部件40包括分别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相连接的第一带42a及第二带42b和在第一带42a及第二带42b的一端部分别形成扣41、43。通过扣41、43,第一带42a、第二带42b可相互分离地结合。
根据使用人员的体型,使用人员很难找出结合部件40的位置,因此,使用人员很难自己佩戴婴儿背带1,。因此,使用人员为了简单使用结合部件40,在不使用结合部件40的状态下一直固定于婴儿背带1的前方。
在结合部件40具有磁性固定单元45,在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也形成在结合部件40形成的磁铁45a和其他极性的磁铁45b。因此,结合部件40以可分离的方式配置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的前方。
由此,当使用人员使用婴儿背带1时,结合部件40一直位于婴儿背带1的前侧,因此,当使用结合部件40时变得简单。
将结合部件40以可分离的方式固定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的前侧的固定单元为磁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在不使用婴儿背带1的状态下,只要是结合部件40以可分离的方式固定于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的固定单元即可。
图20A为放大图19所示的0部分的图。图20B为放大图19所示的0部分的后部面的图。图20C为示出图20B所示的P-P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20A至图20C,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1可包括可向上下方向移动的头靠50。
头靠50可沿着配置于婴儿背带1的本体部30和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的轨道51滑动。轨道51放置于本体部30的一部分和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的一部分。轨道51以与本体部30和左侧肩带20a及右侧肩带20b的曲线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呈凹陷形状。在轨道51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多个槽53。在多个槽53的上侧形成将头靠50向轨道51的长度方向引导的阴道部52。引导部52向轨道51的长度方向向外部突出。
在轨道51配置于与头靠50相连接,并沿着轨道51移动的移动部件55。移动部件55可包括在一侧形成固定突起56的结合部55a和插入阴道部52的引导槽57。并且,移动部件55可包括放置轨道51的阴道部52的方式包围引导部52的一部分的阴道移动部55b。引导槽57形成于移动部件55的下端,如图20B所示,从后部面观察时,在移动部件55的中间形成结合部55b,在移动部件55的两端可形成引导移动部55b。结合部55a配置于中央,移动部件55在移动后特定位置中坚固地固定。如图20A所示,从前方观察时,移动部件55仅可以由引导移动部55b形成。
结合部55a的长度大于引导移动部55b的长度,以与轨道51的槽53接触的方式延伸。结合部55a的一端形成向轨道51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固定突起56。如图20C所示,固定突起56可向轨道51的槽53插入。固定突起56以向轨道51的槽53插入的方式具有横截面。轨道51的槽53的宽度大于固定突起56的直径。固定突起56的长度小于轨道51的宽度。移动部件55的固定突起56沿着轨道51的槽53插入,从而固定头靠50的位置。
头靠50科研者轨道51的长度方向移动。移动部件55的一端与头靠50相连接,移动部件55的另一端配置于轨道51。移动部件55沿着轨道51的阴道部52向轨道51的长度方向移动,移动部件55的结合部55a的固定突起56向轨道51的槽53插入,由此,移动部件55固定于所述位置,固定头靠50的最终位置。
头靠50可通过连接部件54与移动部件55相连接。连接部件54形成于头靠50的一部分。在移动部件55形成连接部件54以环形态结合的连接槽58。连接部件54的一端从头靠50延伸。在连接部件54配置可相互结合的部件54a、54b。所述部件只要是相互结合的部件即可。连接部件54的另一端向移动部件55的连接槽58插入,若部件54a、54b相互结合,则头靠50和移动部件55相互结合。头靠50通过连接部件54从移动部件55拆装。
随着婴儿背带1的头靠50向上下移动,根据婴儿的发育状况及姿势改变头靠50的位置。
图21为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形成检测部的例的立体图。图22为示出图21所示的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2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婴儿背带1配置有用于在本体部30支撑婴儿的检测部60。检测部60位于婴儿带本体部10的内部来使婴儿的身体直接与检测部60接触。
参照图22,检测部60可包括体重检测单元61、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处理器67、通信部69、存储部68。
检测部60以放置婴儿的屁股的方式配置于本体部10。
体重检测单元61包括气管62和压力传感器61a。气管62包括连接气管62的内部和压力传感器61a的连接端口62a和配置压力传感器61a的第一收容槽62b。连接端口62a可将压力传感器61a与气管62的内侧相连接。第一收容槽62b可以与气管62的内侧相连接。由此,压力传感器61a配置于第一收容槽62b,从而可检测气垫62的压力变化。
婴儿坐在检测部60前后的气管62的压力通过压力传感器61a测定,通过测定值,可检测婴儿的体重。婴儿所坐的检测部60由气管62形成,并具有压力传感器61a,当婴儿坐在婴儿背带1时,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婴儿的体重,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告知体重。
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包括温度、湿度、气体的传感器或这些的综合传感器65。
综合传感器65配置于上侧框架64a和下侧框架64b,向扣66插入的状态下配置于歧管62的内侧。气管62可包括用于收容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的第二收容槽62c。第二收容槽62c以靠近婴儿身体或婴儿佩戴的尿布的方式形成于气管62的中央。当婴儿坐下时,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可检测检测部60的周边的温度、湿度、气体。并且,可追加包括轴传感器(加速度+陀螺仪传感器),从而,当佩戴时,可检测倾斜度。
图23为示出利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测部婴儿和尿布的状态监控系统的结构的图。
参照图23,利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的婴儿尿布状态监控系统100包括以相邻婴儿尿布的方式附着的检测部60及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此时,与婴儿身体(或婴儿佩戴的尿布)相邻的检测部60可测定尿布状态和婴儿的体重。具体地,检测部60可检测温度、湿度、气体及压力。检测部60相邻婴儿的尿布来测定婴儿尿布的状态及婴儿的体重相关信号。此时,检测部60可向外部设备80传送测定的婴儿信号。另一方面,参照图23,详细说明检测部60的具体结构。
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可受到从检测部60测定的多个信号。此时,使用人员外部设备80利用受到的多个信号来计算婴儿的体重,并判断婴儿尿布的状态。具体地,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以收到的多个信号为基础来显示体重,以天气表示婴儿尿布的状态。可根据尿布的状态来判断处于晴天、阴天、雨天、暴雨天中的一种。
另一方面,为了说明的便利,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为智能手机,但是,实际实例中,智能电视、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智能手表等的显示装置或发光二极管。
图2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测部的结构的框图。
参照图24,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测部60可包括体重检测单元60、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处理器67、通信部69及存储部68。
此时,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测部60靠近婴儿的尿布来测定与婴儿及尿布相关的多个信号。
另一方面,体重检测单元60可测定与婴儿的重量相关的信号。具体地,可包括压力传感器61a和气管62。压力传感器61a可测定气管62的压力。压力传感器61a可检测气管62的压力变化。压力传感器61a可测定通过气管62变化的气压、力的大小等物理变化。
另一方面,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可测定婴儿尿布状态相关的信号。具体地,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包括温度、湿度、气体传感器或包括这些的综合传感器65。
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可靠近婴儿的尿布来检测尿布的温度、湿度、气体。由此可测定婴儿尿布。另一方面,通信部69为了与检测部60的外部设备80相连接而通过近场通信(LAN,Local Area Network)及互联网来与外部装置连接,无线通信(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无线宽带互联网(WiBRO,Vireless Broadband Internet)、无线保真、蓝牙(Bluetooth)等无线通信)方式。
通信部69可向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发送体重检测单元60及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测定的多个信号或通过处理器67处理的结果值。另一方面,通信部69以通过体重检测单元60及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测定的婴儿的多个信号为基础判断婴儿的重量,向电子装置发送对于婴儿尿布的状态的信息。
另一方面,存储部68可存储通过体重检测单元60及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测定的多个信号。
另一方面,处理器67为了测定与婴儿及尿布相关的多个信息而控制体重检测单元60及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另一方面,处理器67以向外部设备80发送测定的多个信号的方式控制通信部69。
另一方面,处理器67以存储通过体重检测单元60及尿布状态检测单元63测定的多个检测信号的方式控制存储部68。
另一方面,处理器67利用测定的多个信号来判断婴儿的重量或尿布的状态。
图25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部设备的结构的框图。图26为示出在外部设备的显示部显示通过检测部检测的婴儿的状态的例的图。
参照图25,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可包括通信部83、存储部85、扬声器57、显示器59及处理器81。
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从检测部60判断对于婴儿的重量及尿布的多个信号来判断婴儿的重量或者婴儿尿布的状态。此时,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MP、PDA及智能手表等的使用人员可佩带显示装置,也可以为智能TV等的使用人员无法携带的显示装置或发光二极管灯光的变化来提醒的灯。
另一方面,通信部83为了连接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而通过进场通信及互联网来与外部装置连接,无线通信(例如,GSM、UMTS、LTE、WiBRO、WiFi、蓝牙等的无线通信)方式。
具体地,通信部83可收到通过检测部60测定的婴儿的重量的信号和对于婴儿尿布状态的信号。
另一方面,处理器81利用通信部83收到的压力信号来判断婴儿的重量。具体地,处理器81以收到的压力信号为基础来利用模糊(Fussy)算法测定婴儿的重量。由此,可在家庭简单测定婴儿的重量。
重量测定及尿布状态把握算法可在外部设备的处理器81中测定,但并不局限于此,重量测定及尿布状态把握算法可在婴儿背带1的检测部60的处理器67中处理。
显示器89可显示对于测定的婴儿重量的信息。
另一方面,处理器81利用通信部83收到的多个信号来判断婴儿尿布的状态。具体地,处理器81以收到的婴儿状态相关的多个信号为基础来以天气表示婴儿尿布的状态。根据尿布状态来判断晴天、雨天、阴天、暴雨天中的一个。
可在使用人员的外部设备80显示对于通过检测部60的处理器67或外部设备80的处理器81判断的婴儿尿布的状态的信息。
扬声器87可提供声音提醒。
显示器89可显示对于婴儿尿布的状态信息。参照图26A,在需要用新的尿布交替婴儿尿布的情况下,以太阳升起的状态显示。参照图26B,以尿布的湿度稍微上升的状态下,尿了少量的尿。以云状态显示这种尿布状态。参照图26C,示出婴儿尿布的下雨状态。在所测定的婴儿尿布的湿度过高的情况下,可显示为下雨天气。参照图26D,示出婴儿尿布的打雷状态。示出在尿布排出大量的小便等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一同提供通过扬声器87的声音提醒。
所述本发明通过例示性方法说明。用于说明在此使用的术语,而并非为限定的含义。根据所述内容,本发明可进行多种修改及变形。因此,尚未另外附加提及的本发明可在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范畴内自由实施。
Claims (20)
1.一种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部;
一对肩带,与所述本体部的上部两侧相连接;
腰带,与所述本体部的下部相连接;以及
负荷调节单元,与所述腰带相结合,以改变负荷作用的方向的方式变更为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
随着所述负荷调节单元从所述第一姿势及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变更为另一个姿势,作用于所述肩带和所述腰带的负荷的比例发生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调节单元在所述第一姿势下不受到向所述肩带和所述腰带的连接部分施加的负荷,而是在所述第二姿势下受到所述负荷来使得向所述肩带施加的负荷的一部分分散到所述腰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调节单元包括:
底座,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所述腰带相结合;
坐垫,与所述底座铰链结合,在折叠在所述底座的第一姿势和以与所述底座维持规定角度的方式展开的第二姿势之间旋转;以及
姿势维持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姿势及所述第二姿势中的一个姿势下维持所述坐垫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姿势维持部包括:
锁定轴,以能够弹性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坐垫中的一个;以及
锁定槽,形成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坐垫中的剩余的一个,以能够固定所述锁定轴的方式与所述锁定轴相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槽包括所述锁定轴选择性地插入的第一槽及第二槽,
当所述锁定轴向所述第一槽插入时,维持所述第一姿势,当所述锁定轴向所述第二槽插入时,维持所述第二姿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沿着所述坐垫的转动方向以圆弧形状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具有随着远离所述第二槽来逐渐朝向所述第一槽的深度变深的方向倾斜的凸轮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姿势维持部包括:
锁定轴,以能够弹性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坐垫;以及
锁定槽,形成于所述底座,以能够固定所述锁定轴的方式与所述锁定轴相结合,
所述锁定轴配置于所述坐垫的内侧或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姿势维持部的一端与所述坐垫铰链结合,在所述第二姿势下,维持相对于所述底座展开所述坐垫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姿势维持部的另一端以能够在所述第一姿势下分离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坐垫,在所述第二姿势下放置于所述底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姿势维持部还包括:
第一扣合部件,配置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坐垫中的一个;以及
第二扣合部件,配置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坐垫中的剩余的一个,
所述第一扣合部件及第二扣合部件在所述第二姿势下相互扣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部件及第二扣合部件配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坐垫铰链连接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姿势维持部包括:
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底座铰链连接;以及
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坐垫铰链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部分铰链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第二姿势下相互扣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中的一个形成突起,
在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中的剩余的一个形成能够与所述突起扣合的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姿势维持部还包括一端与所述坐垫铰链结合且使另一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连杆相结合的第三连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在所述第二姿势下以桁架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杆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在所述第一姿势下与所述第二连杆重叠,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垫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杆铰链连接的铰链部,
所述底座包括使得所述铰链部以能够在所述第一姿势下分离的方式固定的固定槽。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呈两侧倾斜的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46207.1A CN109965603B (zh) | 2017-12-27 | 2017-12-27 | 婴儿背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46207.1A CN109965603B (zh) | 2017-12-27 | 2017-12-27 | 婴儿背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65603A true CN109965603A (zh) | 2019-07-05 |
CN109965603B CN109965603B (zh) | 2022-07-05 |
Family
ID=67071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446207.1A Active CN109965603B (zh) | 2017-12-27 | 2017-12-27 | 婴儿背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965603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73273B (zh) * | 2020-06-02 | 2022-08-01 | 蔡丙植 | 嬰兒背帶 |
EP4094639A1 (en) * | 2021-05-28 | 2022-11-30 | Bean Ventures LLC d/b/a Nessl | Baby carrier |
US12012021B2 (en) | 2016-08-26 | 2024-06-18 | Bean Ventures LLC | Baby carrier |
JP7579494B2 (ja) | 2023-04-19 | 2024-11-08 | 志門 森井 | 身体着用型キャリー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120644U (zh) * | 2013-03-14 | 2015-01-28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背带 |
CN204181320U (zh) * | 2014-11-10 | 2015-03-04 | 刘杨军 | 一种腰凳 |
CN204500102U (zh) * | 2015-04-02 | 2015-07-29 | 颜呈晓 | 一种座垫可收合的婴儿背带 |
CN205994115U (zh) * | 2016-06-27 | 2017-03-08 | 廖双贵 | 一种方便携带的婴儿背带 |
-
2017
- 2017-12-27 CN CN201711446207.1A patent/CN1099656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120644U (zh) * | 2013-03-14 | 2015-01-28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背带 |
CN204181320U (zh) * | 2014-11-10 | 2015-03-04 | 刘杨军 | 一种腰凳 |
CN204500102U (zh) * | 2015-04-02 | 2015-07-29 | 颜呈晓 | 一种座垫可收合的婴儿背带 |
CN205994115U (zh) * | 2016-06-27 | 2017-03-08 | 廖双贵 | 一种方便携带的婴儿背带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012021B2 (en) | 2016-08-26 | 2024-06-18 | Bean Ventures LLC | Baby carrier |
TWI773273B (zh) * | 2020-06-02 | 2022-08-01 | 蔡丙植 | 嬰兒背帶 |
EP4094639A1 (en) * | 2021-05-28 | 2022-11-30 | Bean Ventures LLC d/b/a Nessl | Baby carrier |
JP7579494B2 (ja) | 2023-04-19 | 2024-11-08 | 志門 森井 | 身体着用型キャリー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65603B (zh) | 2022-07-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180035105A (ko) | 베이비 캐리어 | |
CN109965603A (zh) | 婴儿背带 | |
US4718715A (en) | Adjustable folding baby chair | |
KR100406088B1 (ko) | 절첩식 의자 | |
KR101829876B1 (ko) | 유아용 캐리어 | |
AU2017230897B2 (en) | Hands-free item carrying device | |
US20180084923A1 (en) | Baby carrier | |
GB2476402A (en) | A baby carrier having a covered chest strap | |
JP6545245B2 (ja) | ベビーキャリア | |
KR20150088030A (ko) | 힙시트 겸용 아기띠 | |
CN108272279A (zh) | 抱婴带 | |
EP4228478A1 (en) | Baby carrier | |
WO2015073123A1 (en) | Single action four point harness for a backpack | |
CN213154617U (zh) | 一种可调节位置的胸带及具有其的背包 | |
CN205214798U (zh) | 一种婴儿腰凳 | |
EP2522317A2 (en) | Chair occupant support vest | |
US20120228344A1 (en) | Portable drip bottle/bag stand carriage strap | |
JP3195625U (ja) | リュックサック | |
CN202820371U (zh) | 一种多功能座椅 | |
CN210870584U (zh) | 一种多功能折叠式椅子 | |
CN221511915U (zh) | 一种心内科监护背带 | |
US20170143536A1 (en) | Medical Device Support System | |
CN207898296U (zh) | 一种婴儿腰凳 | |
CN215304727U (zh) | 一种便于调节的午睡枕 | |
CN221866212U (zh) | 一种起搏器植入术后约束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38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