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4867A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4867A
CN109944867A CN201910250006.7A CN201910250006A CN109944867A CN 109944867 A CN109944867 A CN 109944867A CN 201910250006 A CN201910250006 A CN 201910250006A CN 109944867 A CN109944867 A CN 1099448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umenon
ontology
torsion
rotating shaft
shaft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500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4867B (zh
Inventor
元春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5000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448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44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4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4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4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其中,转轴机构用于连接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响应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处于第一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一扭力;响应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处于第二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二扭力;第一角度小于第二角度,第一扭力小于第二扭力。该转轴机构将扭力分段,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由闭合到开启阶段,转轴机构的扭力较小,可需要较小的作用力开启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而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打开后的阶段,转轴机构的扭力较大,需要较大的作用力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从而方便了开启操作,并保证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打开后的相对位置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轴机构,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包含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其相对翻转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转轴机构实现转动连接,为了保证屏幕翻转的稳定性和便携性,需要对转轴的扭力进行精心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转轴机构,用于连接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一扭力;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二扭力;
所述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第一扭力小于所述第二扭力。
优选地,在上述的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一扭力介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重力所产生的第一本体扭力和所述第二本体的重力所产生的第二本体扭力之间。
优选地,在上述的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二扭力与最大的所述第一本体扭力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对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转轴机构的一端进行触控操作所产生的扭力。
优选地,在上述的转轴机构中,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0°和360°,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为零;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三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三扭力,所述第三相对角度大于零度且小于第一相对角度,所述第三扭力由零升至所述第一扭力;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四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四扭力,所述第四相对角度大于所述第一相对角度且小于第二相对角度,所述第四扭力由所述第一扭力升至所述第二扭力;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五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五扭力,所述第五相对角度大于所述第二相对角度且小于360°,所述第五扭力由所述第二扭力降至为零。
优选地,在上述的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三相对角度为0°~20°;所述第一相对角度为20°~90°,所述第一扭力为5.5kgf·cm~6.5kgf·cm;所述第四相对角度为90°~110°;所述第二相对角度为110°~340°,所述第二扭力为6.3kgf·cm~7.3kgf·cm;所述第五相对角度为340°~360°。
优选地,在上述的转轴机构中,包括:
第一部件,具有凸起面;
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匹配并具有至少两个沿圆周方向呈台阶状布置的凹陷面,所述凸起面与各所述凹陷面逐个匹配,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凹陷面的深度不同,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相对角度时,所述凸起面和所述凹陷面的第一凹陷面配合,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相对角度时,所述凸起面和所述凹陷面的第二凹陷面配合,所述第一凹陷面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陷面的深度。
优选地,在上述的转轴机构中,各所述凹陷面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对转动的方向依次为第三凹陷面、所述第一凹陷面、所述第二凹陷面和第四凹陷面,所述第三凹陷面的深度和所述第四凹陷面的深度相同,且均大于所述第一凹陷面的深度;所述第三凹陷面与所述第一凹陷面之间通过第一斜面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凹陷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面之间通过第二斜面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凹陷面与所述第四凹陷面之间通过第三斜面过渡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的转轴机构中,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0°时,所述凹陷面的第三凹陷面与所述凸起面配合;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0°~20°时,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凸起面配合;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90°~110°时,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凸起面配合;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340°~360°时,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凸起面匹配;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360°时,所述凹陷面的第四凹陷面与所述凸起面配合。
优选地,在上述的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二部件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一部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部件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匹配;两个所述第二部件为一体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转轴机构,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转轴机构分别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转轴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用于连接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响应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处于第一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一扭力;响应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处于第二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二扭力;第一角度小于第二角度,第一扭力小于第二扭力。该转轴机构将扭力分段,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由闭合到开启阶段,转轴机构的扭力较小,可需要较小的作用力开启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而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打开后的阶段,转轴机构的扭力较大,需要较大的作用力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从而方便了开启操作,并保证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打开后的相对位置稳定。
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采用了本申请中的转轴机构,因此,能够方便电子设备的开启以及保持打开后的稳定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二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一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扭力曲线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部件、11为凸起面、2为第二部件、21为第三凹陷面、22为第一斜面、23为第一凹陷面、24为第二斜面、25为第二凹陷面、26为第三斜面、27为第四凹陷面、3为第一转轴、4为第二转轴、5为弹片、6为第一本体、7为第二本体;
A点画线为第一本体扭力随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而变化的曲线;
B虚线为第二本体扭力随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而变化的曲线;
C实线为转轴机构的扭力随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而变化的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以实现扭力分段,方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开启以及保持打开后的稳定状态。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以方便电子设备的开启以及保持打开后的稳定状态。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用于连接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通过转轴机构实现相对转动;响应于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一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一扭力;响应于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二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二扭力;第一角度小于第二角度,第一扭力小于第二扭力。即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在相对角度较小的时候,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较小,能够较容易地通过较小的外部作用力克服转轴机构的扭力使第一本体6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相对角度较大的时候,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较大,需要外部较大的作用力克服转轴机构的扭力使第一本体6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
该转轴机构将扭力分段,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由闭合到开启阶段,转轴机构的扭力较小,可需要较小的作用力开启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而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打开后的阶段,转轴机构的扭力较大,需要较大的作用力使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相对转动,从而方便了开启操作,并保证了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打开后的相对位置稳定。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本体6打开后不因自重而发生掉落,甚至对于具有触控功能的第一本体6,还需要保证按压第一本体6上端时,第一本体6不发生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扭力介于第一本体6的重力所产生的第一本体扭力和第二本体7的重力所产生的第二本体扭力之间。也就是说,第二本体7放置于平面上,以第一本体6作为外部作用力的作用目标,第一本体6以转轴机构为力矩中心,依靠第一本体6的重力产生第一本体扭力,第二本体7以支撑于平面上的点为力矩中心,依靠第二本体7的重力产生第二本体扭力,第二本体扭力均为固定值,仅与自身重力有关,第一本体扭力与转动角度有关,呈余弦函数变化;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一相对角度时,转轴机构产生的第一扭力为该阶段的阻尼力,第一扭力大于第一本体6的第一本体扭力且小于第二本体7的第二本体扭力,因此,作用于第一本体6上的外力使第一本体6相对第二本体7慢慢转动时,外力所产生的外部扭力大于转轴机构的第一扭力和第一本体扭力之和,便可以使第一本体6转动,而作用于第二本体7上的第一扭力小于第二本体扭力,因此,第二本体7不会转动,从而实现了在第一相对角度时只对第一本体6施加翻转作用力,便可以使第一本体6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且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一相对角度时,在不对第一本体6施加外部扭力时,由于第一本体6的第一本体扭力小于转轴机构的第一扭力,因此,第一本体6不会自行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
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二相对角度时,转轴机构产生的第二扭力为该阶段的阻尼力,则需要更大的外部作用力才能使第一本体6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扭力与最大的第一本体扭力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对第一本体6远离转轴机构的一端进行触控操作所产生的扭力。如此设置,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二相对角度时,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正常的打开状态,当需要对第一本体6进行触控操作时,需要保证第一本体6不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因此,在第二相对角度内,第一本体6所产生的第一本体扭力最大的情况下,再加上触控操作所产生的扭力,得到的扭力之和如果小于转轴机构的第二扭力,则保证了第一本体6不会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从而能够进行正常的触控操作。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之间还具有其它相对角度,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的0°~360°的相对角度范围内,由0°至360°依次具有第三相对角度、第一相对角度、第四相对角度、第二相对角度和第五相对角度。
其中,响应于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相对角度为0°和360°,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为零。如此设置,当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闭合状态和翻转360°状态时,转轴机构不产生扭力,从而避免转轴机构之间不必要的挤压和磨损。
响应于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三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三扭力,第三相对角度大于零度且小于第一相对角度,第三扭力由零升至第一扭力。如此设置,当第一本体6开启相对第二本体7由0°翻转到第一相对角度的过程中,转轴机构开始产生第三扭力,且随着转动角度的增大,第三扭力逐步增大,直至增大到第一扭力的大小,在第三相对角度内,第三扭力由小于第一本体扭力逐步增大到大于第一本体扭力,在此阶段,第一本体6在外力作用下可以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而第二本体7不转动,且在此阶段的前半段,第一本体6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因为自身重力自行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而在后半段,第一本体6不会因为自重自行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
响应于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四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四扭力,第四相对角度大于第一相对角度且小于第二相对角度,第四扭力由第一扭力升至第二扭力。如此设置,当第一本体6由第一相对角度转动到第二相对角度的过程中,转轴机构产生的第四扭力的大小逐渐由第一扭力增大到第二扭力的大小。在第四相对角度内,第一本体6在外力作用下可以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而第二本体7不转动,且第一本体6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不会因为自重自行相对第二本体7转动。
响应于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五相对角度,转轴机构产生第五扭力,第五相对角度大于第二相对角度且小于360°,第五扭力由第二扭力降至为零。如此设置,当第一本体6由第二相对角度转动到360°的过程中,转轴机构产生的第五扭力的大小逐渐由第二扭力减小至零,释放扭力。
作为优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相对角度为0°~20°;第一相对角度为20°~90°,第一扭力为5.5kgf·cm~6.5kgf·cm;第四相对角度为90°~110°;第二相对角度为110°~340°,第二扭力为6.3kgf·cm~7.3kgf·cm,第二扭力满足触控操作的按压力为200g~300g;第五相对角度为340°~360°。
如此设置,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的相对角度为20°~90°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单手开启第一本体6,且在此角度范围内,第一本体6不会自动掉下来。在0°~20°的范围内,转轴机构的扭力迅速升至第一扭力。在90°~110°的范围内,转轴机构的扭力迅速提升至第二扭力。在多数情况下,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的正常打开角度为110°以上,在110°~340°范围内,转轴机构的扭力足够满足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在180°时的最大第一本体扭力情况下,进行触控操作,保证第一本体6不掉下来。在340°~360°范围内,转轴机构的扭力迅速释放为零。当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翻转360°时,此情况下不需要单手将第一本体6反向翻转回来。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对各个相对角度范围进行调整,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所列举的情况。
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转轴机构,其包括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其中,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相对转动地匹配,第一部件1的匹配端面上具有凸起面11,第二部件2的匹配端面上具有至少两个沿圆周方向呈台阶状布置的凹陷面,凸起面11与各凹陷面逐个匹配,其中至少有两个凹陷面的深度不同,当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一相对角度时,凸起面11和凹陷面的第一凹陷面23配合,当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二相对角度时,凸起面11和凹陷面的第二凹陷面25配合,第一凹陷面23的深度大于第二凹陷面25的深度。
该转轴机构的工作原理是: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端面配合,随着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相对转动,实现第一部件1的凸起面11与第二部件2的各凹陷面逐个配合,由于各凹陷面沿第二部件2的圆周方向呈台阶状布置,因此,凸起面11与不同的凹陷面配合使得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相背离的两端面之间的轴向距离发生变化,从而对与转轴机构接触的转轴产生不同的挤压力,进而形成不同的扭力。
以第一凹陷面23和第二凹陷面25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一相对角度时,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相对转动到凸起面11与第一凹陷面23配合,第一部件1和/或第二部件2对转轴产生的挤压力所形成的扭力为第一扭力。当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二相对角度时,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相对转动到凸起面11与第二凹陷面25配合,第一部件1和/或第二部件2对转轴产生的挤压力所形成的扭力为第二扭力,由于第一凹陷面23的深度大于第二凹陷面25的深度,因此,在第一相对角度时,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轴向距离较小,对转轴产生的挤压力较小,所形成的第一扭力较小,而在第二相对角度时,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轴向距离较大,对转轴产生的挤压力较大,所形成的第二扭力较大。
进一步地,在第二部件2具有第一凹陷面23和第二凹陷面25的基础上,还具有第三凹陷面21和第四凹陷面27,各凹陷面沿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相对转动的方向依次为第三凹陷面21、第一凹陷面23、第二凹陷面25和第四凹陷面27,第三凹陷面21的深度和第四凹陷面27的深度相同,且均大于第一凹陷面23的深度;第三凹陷面21与第一凹陷面23之间通过第一斜面22过渡连接,第一凹陷面23与第二凹陷面25之间通过第二斜面24过渡连接,第二凹陷面25与第四凹陷面27之间通过第三斜面26过渡连接。
其中,当第三凹陷面21与凸起面11配合时,由于第三凹陷面的深度大于第一凹陷面,因此,此时转轴机构的扭力小于第一扭力,优选地,扭力为零,此时,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优选为0°。
当第一斜面22与凸起面11配合时,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三相对角度,优选地,第三相对角度为0°~20°,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为第三扭力,由于第一斜面22将第三凹陷面21和第一凹陷面23过渡连接,因此,随着凸起面11与第一斜面22沿转动方向逐渐接触,第三扭力逐渐增大,直至第一扭力的大小。
当第一凹陷面23与凸起面11配合时,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一相对角度,优选地,第一相对角度为20°~90°,此时,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为第一扭力。
当第二斜面24与凸起面11配合时,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四相对角度,优选地,第四相对角度为90°~110°,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为第四扭力,由于第二斜面24将第一凹陷面23和第二凹陷面25过渡连接,因此,随着凸起面11与第二斜面24沿转动方向逐渐接触,第四扭力逐渐增大,由第一扭力大小升至第二扭力的大小。
当第二凹陷面25与凸起面11配合时,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二相对角度,优选地,第二相对角度为110°~340°,此时,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为第二扭力。
当第三斜面26与凸起面11配合时,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第五相对角度,优选地,第五相对角度为340°~360°,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为第五扭力,由于第三斜面26将第二凹陷面25和第四凹陷面27过渡连接,因此,随着凸起面11与第三斜面26沿转动方向逐渐接触,由于第四凹陷面27的深度大于第二凹陷面25的深度,因此,第五扭力逐渐减小,由第二扭力大小降为零。
当第四凹陷面27与凸起面11配合时,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处于相对角度为360°,此时,转轴机构的扭力为零。
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第二部件2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第一部件1的数量与第二部件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匹配。对第二部件2的形状进行优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凹陷面21、第一凹陷面23、第二凹陷面25和第四凹陷面27为依次连接的扇形面,且围绕同一圆心分布。
当第二部件2的数量为一个时,则只有一个第一部件1与之匹配。相应地,只有第一转轴3连接于第二部件2的中心孔中,第一转轴3与第一本体6连接,第二部件2的背离凹陷面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轴向挤压接触,第一部件1的背离凸起面11的一端与弹片5轴向挤压接触,且第二本体7与第一部件1连接,通过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转动配合,并通过弹片5的弹性作用,调节第二部件2与第一转轴3之间的摩擦力,进而调节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之间形成的扭力。优选地,第三凹陷面21、第一凹陷面23、第二凹陷面25和第四凹陷面27依次围成360°,即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相对转动360°,则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同样相对转动360°,且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转动的相对角度范围与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转动的相对角度范围一一对应。
当第二部件2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第二部件2为一体结构,组成类似腰形的结构。相应地,第一部件1的数量为两个,转轴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其中,第一转轴3与第一本体6连接,第二转轴4与第二本体7连接,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之间通过传动结构传动连接,实现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的同步反向转动,即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各转动180°,则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相对转动360°。优选地,两个第二部件2的凹陷面布置结构相对对称,且每个第二部件2的第三凹陷面21、第一凹陷面23、第二凹陷面25和第四凹陷面27依次围成180°。第一转轴3穿过一个第二部件2、第一部件1和弹片5,第一转轴3上的第二部件2背离凹陷面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轴向挤压接触,第一转轴3上的弹片5与第一部件1背离凸起面的一端挤压接触;第二转轴4穿过另一个第二部件2、第一部件1和弹片5,第二转轴4上的第二部件2背离凹陷面的一端与第二转轴4轴向挤压接触,第二转轴4上的弹片5与第一部件1背离凸起面的一端挤压接触。通过两个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分别对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施加轴向力,从而对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各自形成相同的扭力。
如图7所示,基于以上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转轴机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6、第二本体7和转轴机构,其中,第一本体6、第二本体7和转轴机构分别为如以上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一本体6、第二本体7和转轴机构。
由于电子设备采用了本申请中的转轴机构,因此,通过转轴机构将扭力分段,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由闭合到开启阶段,转轴机构的扭力较小,可需要较小的作用力开启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能够实现单手开启第一本体6的操作。而在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打开后的阶段,转轴机构的扭力较大,需要较大的作用力使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相对转动,从而方便了开启操作,并保证了第一本体6和第二本体7打开后的相对位置稳定,能够满足对第一本体6进行触控操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轴机构,用于连接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一扭力;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二扭力;
所述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第一扭力小于所述第二扭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一扭力介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重力所产生的第一本体扭力和所述第二本体的重力所产生的第二本体扭力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二扭力与最大的所述第一本体扭力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对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转轴机构的一端进行触控操作所产生的扭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0°和360°,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的扭力为零;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三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三扭力,所述第三相对角度大于零度且小于第一相对角度,所述第三扭力由零升至所述第一扭力;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四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四扭力,所述第四相对角度大于所述第一相对角度且小于第二相对角度,所述第四扭力由所述第一扭力升至所述第二扭力;
响应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五相对角度,所述转轴机构产生第五扭力,所述第五相对角度大于所述第二相对角度且小于360°,所述第五扭力由所述第二扭力降至为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三相对角度为0°~20°;所述第一相对角度为20°~90°,所述第一扭力为5.5kgf·cm~6.5kgf·cm;所述第四相对角度为90°~110°;所述第二相对角度为110°~340°,所述第二扭力为6.3kgf·cm~7.3kgf·cm;所述第五相对角度为340°~36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包括:
第一部件,具有凸起面;
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匹配并具有至少两个沿圆周方向呈台阶状布置的凹陷面,所述凸起面与各所述凹陷面逐个匹配,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凹陷面的深度不同,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相对角度时,所述凸起面和所述凹陷面的第一凹陷面配合,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相对角度时,所述凸起面和所述凹陷面的第二凹陷面配合,所述第一凹陷面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陷面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机构,各所述凹陷面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对转动的方向依次为第三凹陷面、所述第一凹陷面、所述第二凹陷面和第四凹陷面,所述第三凹陷面的深度和所述第四凹陷面的深度相同,且均大于所述第一凹陷面的深度;所述第三凹陷面与所述第一凹陷面之间通过第一斜面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凹陷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面之间通过第二斜面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凹陷面与所述第四凹陷面之间通过第三斜面过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机构,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0°时,所述凹陷面的第三凹陷面与所述凸起面配合;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0°~20°时,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凸起面配合;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90°~110°时,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凸起面配合;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340°~360°时,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凸起面匹配;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相对角度为360°时,所述凹陷面的第四凹陷面与所述凸起面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二部件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一部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部件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匹配;两个所述第二部件为一体结构。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转轴机构,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转轴机构分别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转轴机构。
CN201910250006.7A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99448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0006.7A CN109944867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0006.7A CN109944867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4867A true CN109944867A (zh) 2019-06-28
CN109944867B CN109944867B (zh) 2020-10-30

Family

ID=67012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0006.7A Active CN109944867B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4486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2688A (zh) * 2019-09-24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103928A (zh) * 2019-12-31 2020-05-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107960A (zh) * 2021-04-19 2021-07-13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96460U (zh) * 2010-05-05 2011-01-05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枢纽器结构
CN203146567U (zh) * 2013-03-07 2013-08-21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枢轴器多段式扭力装置
CN106125831A (zh) * 2016-06-17 2016-11-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旋转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5895883U (zh) * 2016-06-30 2017-01-18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CN107061479A (zh) * 2017-03-16 2017-08-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6647414U (zh) * 2017-01-22 2017-1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结构及笔记本电脑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96460U (zh) * 2010-05-05 2011-01-05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枢纽器结构
CN203146567U (zh) * 2013-03-07 2013-08-21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枢轴器多段式扭力装置
CN106125831A (zh) * 2016-06-17 2016-11-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旋转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5895883U (zh) * 2016-06-30 2017-01-18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枢轴装置的扭力结构
CN206647414U (zh) * 2017-01-22 2017-1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结构及笔记本电脑
CN107061479A (zh) * 2017-03-16 2017-08-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2688A (zh) * 2019-09-24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103928A (zh) * 2019-12-31 2020-05-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1103928B (zh) * 2019-12-31 2022-04-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107960A (zh) * 2021-04-19 2021-07-13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4867B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44867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124042B (zh) 铰链装置以及折叠终端
US20160041589A1 (en) Progressive hinge
WO2021057333A1 (zh) 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US10655373B2 (en) Rotating part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CN206539598U (zh) 同步旋转机构、可翻转的平板电脑以及可翻转的手机
CN106686938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翻转机构
EP3617536B1 (en) Biaxial hinge mechanism used on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terminal
CN216691846U (zh) 铰链以及应用铰链的设备
CN215058857U (zh) 一种双轴铰链
CN106886251B (zh) 一种连接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1820357U (zh) 一种分段式扭矩的转轴
CN218494017U (zh) 包覆式转轴及电子设备
CN105370717B (zh) 一种结构改进的翻转组合结构
CN209180225U (zh) 具有回弹功能的枢轴模组
CN210397434U (zh) 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省力转轴
CN104281206B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M615729U (zh) 雙軸多段切換式鉸鏈
CN207370605U (zh) 转轴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377298U (zh)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103928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8274018A (zh) 折叠铰链和终端设备
CN215673144U (zh) 一种转轴
CN209925423U (zh)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19691983U (zh) 一种多段开合转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