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1228B - 一种插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接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1228B CN109921228B CN201711319891.7A CN201711319891A CN109921228B CN 109921228 B CN109921228 B CN 109921228B CN 201711319891 A CN201711319891 A CN 201711319891A CN 109921228 B CN109921228 B CN 1099212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socket
- door
- ferrule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插接组件,涉及信号连接结构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防尘插座在插头插入方向上的长度较大的问题而发明。本申请插接组件包括:插座和插头,所述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第一防尘门,所述插座壳体的一端形成有插口,所述第一防尘门盖设于所述插口处,且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一端与所述插座壳体旋转铰接,所述第一防尘门上设有开门手柄;所述插头包括第一插芯和推动件,所述推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芯上,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插芯伸入所述插口之前,推动所述开门手柄以驱动所述第一防尘门向所述插口外翻转以打开所述插口。本申请插接组件可用于实现两个光纤之间的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号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接组件。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生活中,电路板,电子设备、光器件、光设备是人们所熟知的器具,这些器具上均需设置插座来进行信号的接入或输出。由于插座上具有插口,环境中的灰尘等异物可由此插口进入插座内,加之,插口的开设面积通常较小,由插口对插座内进行清洁的难度较大,在长期使用后,灰尘容易堆积于插座内并对输入或输出信号形成遮挡,从而严重影响了信号的传输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插座的防尘至关重要。
示例的,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防尘插座,参见图1,插座包括插座壳体01和设置于插座壳体01内的插芯02,插座壳体01上设有插口03,插口03处可旋转连接有防尘门04,防尘门04与插座壳体01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件(图中未示出),当在此插座上插接插头时,插头可推动防尘门04向插座壳体01内翻转以打开插口03;在插头拔出后,防尘门04可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关闭插口03,这样,通过防尘门04能够对插座起到一定的防尘作用。
但是,在图1所示的防尘插座中,由于在插接插头时,防尘门04向插座壳体01内翻转打开插口03,因此在插座壳体01内、插口03与插芯02之间需预留一定长度的避让间隙05来允许防尘门04翻转,由此插座沿插头插入方向的总长度较大,若将此插座上与形成插口的一端相对的一端安装于电路板、光设备等器具上,则会增大插座凸出器具外表面的高度,这样不仅影响了电路板、光设备等器具的外观,还会使插座与相邻插座上插接的插头之间产生干涉。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插接组件,能够在对插座进行防尘的同时,减小插座沿插头插入方向的总长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插接组件,包括:插座和插头,所述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第一防尘门,所述插座壳体的一端形成有插口,所述第一防尘门盖设于所述插口处,且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一端与所述插座壳体旋转铰接,所述第一防尘门上设有开门手柄;所述插头包括第一插芯和推动件,所述推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芯上,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插芯伸入所述插口之前,推动所述开门手柄以驱动所述第一防尘门向所述插口外翻转以打开所述插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组件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第一防尘门,插座壳体的一端形成插口,第一防尘门盖设于插口处,第一防尘门的第一端与插座壳体旋转铰接,同时由于第一防尘门上设有开门手柄,插头包括第一插芯和推动件,在移动插头以将第一插芯插接于插口内的过程中,推动件能够在第一插芯伸入插口之前,推动开门手柄以驱动第一防尘门向插口外翻转以打开插口,因此插头在插入插座之前,插座通过第一防尘门实现了防尘,同时插头在插入插座的过程中,第一防尘门通过向插座壳体外翻转来打开插口,这样,在插座壳体内无需预留避让间隙来允许第一防尘门翻转,从而减小了插座沿插头插入方向的总长度,若将插座上与形成插口的一端相对的一端安装于电路板、光设备等器具上,则会减小插座凸出器具外表面的高度,这样不但保证了电路板、光设备等器具的美观性,还会避免此插座与相邻插座上插接的插头之间产生干涉。
可选的,所述开门手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沿所述插口的径向向外延伸并伸出所述插座壳体,所述推动件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所述推动件的前端伸出所述第一插芯的前端面,所述推动件的内侧形成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位于所述推动件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插芯的前端之间,所述第一插芯的前端的侧壁与所述推动件之间形成有容纳间隙,所述容纳间隙与所述避让空间连通,所述第一防尘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的前端推动所述开门手柄向靠近所述插座壳体的方向旋转至与所述插座壳体相贴的位置后继续向前滑动,同时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二端向所述避让空间内旋转至与所述容纳间隙相对的位置后插入所述容纳间隙内。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其中,第一防尘门可以为单开门结构,也可以为对开门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另外,推动件可以为手臂状结构,也可以为管壳状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所述推动件为套设于所述第一插芯外的第一管壳,所述避让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管壳内,且所述避让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管壳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插芯的前端之间,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管壳的前端推动所述开门手柄向靠近所述插座壳体的方向旋转至与所述插座壳体相贴的位置后套接于所述插座壳体外,同时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二端向所述避让空间内旋转至与所述容纳间隙相对的位置后插入所述容纳间隙内。这样,在采用第一管壳的前端打开第一防尘门的过程中,第一管壳罩设于插口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外界环境中的灰尘在第一防尘门打开的瞬间进入此插口,从而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内设有第二防尘门,所述第二防尘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壳可旋转连接,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二端在向所述避让空间内旋转的同时,能够推动所述第二防尘门向所述避让空间内旋转至与所述第一管壳的内壁相贴的位置,以打开所述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这样,通过第二防尘门可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灰尘由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进入插头内,由此对插头进行了防尘。
可选的,所述第一防尘门包括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形成对开门结构,所述开门手柄包括第一开门手柄和第二开门手柄,所述第一开门手柄设置于所述第一门体的边沿上,所述第二开门手柄设置于所述第二门体的边沿上,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所述插头伸入所述插口之前,推动所述第一开门手柄和所述第二开门手柄以驱动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向所述插口外翻转以打开所述插口。这样,将第一防尘门设计成对开门结构,能够减小避让空间沿插头插接方向的宽度,从而能够减小推动件的前端伸出第一插芯的前端面的距离,进而有利于减小插头沿自身插入方向的长度。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防尘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门体的内侧边与所述第二门体的内侧边相交叠。这样,外界环境中的灰尘由第一门体与第二门体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座壳体内的路径较长,防尘效果较优。
可选的,所述第一防尘门与所述插座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在拔出所述插头时,向所述第一防尘门施加一个弹性复位力,以驱动所述第一防尘门关闭所述插口。这样,在拔出插头时,可自动关闭此第一防尘门。
可选的,还包括筒状防尘罩,所述筒状防尘罩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延伸,并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弹性伸缩,且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所述筒状防尘罩的后端密封套接于所述第一插芯和所述推动件外,所述筒状防尘罩的前端伸出所述推动件的前端面,所述插座壳体上与形成所述插口的一端相对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上,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筒状防尘罩的前端能够在所述推动件推动所述开门手柄之前,与所述支撑板接触并罩设于所述插座外。这样,筒状防尘罩能够有效阻止灰尘在插头插入或拔出的瞬间以及处于插接状态时,进入插头和插座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可选的,还包括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包弹性卡扣和卡槽,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插座上,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插头上,当所述插头插入所述插座内时,所述弹性卡扣伸入所述卡槽内,以向所述插头施加弹性锁止力,当向外拔出所述插头时的拔出力克服所述弹性卡扣的弹性锁止力时,可使所述插头拔出。这样,通过弹性卡扣和卡槽之间的卡接实现了插头与插座之间的锁止,锁止操作耗时较短,效率较高。
可选的,还包括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用于在所述弹性卡扣伸入所述卡槽之后,锁定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的相对位置,在所述弹性卡扣脱出所述卡槽之前,使所述弹性卡扣相对于所述卡槽解锁。这样,通过自锁结构提高了锁止结构的锁止可靠性,防止插头由插座上非正常脱落。
可选的,所述自锁结构为滑动连接于所述插头上的自锁滑块,所述自锁滑块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当所述自锁滑块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滑动时,可向靠近所述卡槽的方向挤压所述弹性卡扣,以锁定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的相对位置。这样,通过推动自锁滑块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即可锁定弹性卡扣与卡槽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推动自锁滑块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即可使弹性卡扣相对于卡槽解锁,此锁定和解锁操作过程简单,操作方便。
可选的,所述自锁滑块上设有第一定位卡槽和第二定位卡槽,所述插头上设有定位卡扣,当所述自锁滑块由所述第一位置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卡扣由所述第一定位卡槽内脱出并滑入所述第二定位卡槽内。这样,当自锁滑块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定位卡槽与定位卡扣配合将自锁滑块锁止于第二位置,以使自锁滑块能够准确锁定弹性卡扣和卡槽之间的相对位置,当自锁滑块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定位卡槽与定位卡扣配合将自锁滑块锁止于第一位置,以使自锁滑块能够准确解锁弹性卡扣与卡槽的相对位置,由此提高了自锁滑块的锁定和解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插座壳体的外壁上和/或所述第一管壳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在所述第一管壳套接于所述插座壳体外时,密封所述第一管壳与所述插座壳体之间的间隙。这样,通过第一密封圈阻止了灰尘由第一管壳与插座壳体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座和插头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插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管壳内。这样,可由第一管壳内拆出第一插芯,以便于清除第一插芯前端面的灰尘,从而可减小灰尘遮挡信号传输的可能性。
可选的,第一管壳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第一插芯的侧壁上、与所述限位槽相对的位置设有弹性凸起,所述第一插芯由所述第一管壳的端部开口插入所述第一管壳内,且在第一插芯插入第一管壳的同时,弹性凸起配合卡接于限位槽内。这样,通过卡接的方式将第一插芯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管壳内,安装拆卸过程简单,效率较高。
可选的,所述第一插芯能够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弹性伸缩,且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所述第一插芯的后端与所述推动件连接。这样,第一插芯的的前端可相对于第一插芯的后端在插头的插接方向上浮动,由此可避免因插头的插入深度过大而使第一插芯的前端受损。
可选的,所述第一插芯的侧壁一周与所述第一管壳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这样,通过第二密封圈阻止了灰尘由第一插芯的侧壁一周与第一管壳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头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可选的,所述插座还包括第二插芯,所述第二插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插座壳体内。这样,可由插座壳体内拆出第二插芯,以便于清除第二插芯前端面的灰尘,从而可进一步减小灰尘遮挡信号传输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插座壳体包括第二管壳和端盖,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一端管口为所述插口,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管壳的内孔连通,所述第二插芯由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配合穿设于所述第二管壳内,且沿所述第二插芯的穿设方向,所述第二插芯的后端侧壁上设有凸起,当所述第二插芯由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穿设于所述第二管壳内时,所述凸起伸入所述凹槽内,所述端盖盖设于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和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并与所述第二管壳可拆卸连接。这样,由第二管壳上拆下端盖,并由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取出第二插芯,即实现了插座壳体与第二插芯的拆卸操作;将第二插芯插入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内,并使凸起伸入凹槽,然后在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端面上盖上端盖,即实现了插座壳体与第二插芯的装配操作,此安装拆卸过程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的,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端面之间设有防反装结构,通过此防反装结构可防止端盖装反,从而提高端盖与第二管壳之间的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端面与所述端盖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和所述凹槽的开口一周设置。这样,通过第三密封圈阻止了灰尘由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端面与端盖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座壳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插芯连接有传输线,所述插座壳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插芯上连接所述传输线的位置相对,所述传输线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插座壳体外,且所述传输线的侧壁一周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四密封圈。这样,通过第四密封圈阻止了灰尘由传输线侧壁一周与通孔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座壳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插接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座在第一防尘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座在第一防尘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座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的立体图;
图7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向靠近插座的方向移动且推动件未推动开门手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向靠近插座的方向移动且推动件接触开门手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向靠近插座的方向移动且推动件推动开门手柄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向靠近插座的方向移动且推动件推动开门手柄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插接于插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的第一管壳的前端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的推动件先后推开第二门体和第一门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插接于插座上并去除外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插接于插座上且自锁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插接于插座上且自锁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插接于插座上且自锁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插接于插座上且自锁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头的第一插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座的爆炸图;
图22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座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所示插接组件中插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插接组件中筒状防尘罩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插接组件中筒状防尘罩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插接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插接组件中插座的第二插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插接组件中插座的第二插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插接组件中插座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插接组件中插头在向靠近插座的方向移动以插入插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参见图2~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接组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插接组件包括:插座1和插头2,所述插座1包括插座壳体11和第一防尘门12,如图4所示,所述插座壳体11的一端形成有插口13,所述第一防尘门12盖设于所述插口13处,且所述第一防尘门12的第一端a与所述插座壳体11旋转铰接,所述第一防尘门12上设有开门手柄14;如图7所示,所述插头2包括第一插芯21和推动件22,所述推动件22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芯21上,如图8所示,在移动所述插头2以将所述第一插芯21插接于所述插口13内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22能够在所述第一插芯21伸入所述插口13之前,如图9所示,推动所述开门手柄14以驱动所述第一防尘门12向所述插口13外翻转以打开所述插口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接组件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插座1包括插座壳体11和第一防尘门12,插座壳体11的一端形成插口13,第一防尘门12盖设于插口13处,第一防尘门12的第一端与插座壳体11旋转铰接,同时由于第一防尘门12上设有开门手柄14,插头2包括第一插芯21和推动件22,在移动插头2以将第一插芯21插接于插口13内的过程中,推动件22能够在第一插芯21伸入插口13之前,推动开门手柄14以驱动第一防尘门12向插口13外翻转以打开插口13,因此插头2在插入插座1之前,插座1通过第一防尘门12实现了防尘,同时插头2在插入插座1的过程中,第一防尘门12通过向插座壳体11外翻转来打开插口13,这样,在插座壳体11内无需预留避让间隙来允许第一防尘门12翻转,从而减小了插座1沿插头插入方向的总长度,若将插座1上与形成插口13的一端相对的一端安装于电路板、光设备等器具上,则会减小插座1凸出器具外表面的高度,这样不但保证了电路板、光设备等器具的美观性,还会避免此插座1与相邻插座上插接的插头之间产生干涉。
在上述实施例中,插头2可以浮动连接于承载板200上,也可以连接于传输线的端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对开门手柄14和推动件22的结构及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只要在移动插头2以将第一插芯21插接于插口13内的过程中,推动件22能够在第一插芯21伸入插口13之前,推动开门手柄14以驱动第一防尘门12向插口13外翻转以打开插口13即可。可选的,开门手柄14和推动件22的结构可以有以下两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开门手柄14的一端与第一防尘门12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沿插口13的径向向外延伸并伸出插座壳体11,如图7所示,推动件22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延伸,且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推动件22的前端伸出第一插芯21的前端面,推动件22的内侧形成避让空间23,避让空间23位于推动件22的前端与第一插芯21的前端之间,第一插芯21的前端的侧壁与推动件22之间形成有容纳间隙24,容纳间隙24与避让空间23连通,如图4所示,第一防尘门12还包括与第一端a相对的第二端b,如图8所示,在移动插头以将第一插芯21插接于插口内的过程中,如图9、图10和图12所示,推动件22的前端推动开门手柄14向靠近插座壳体11的方向旋转至与插座壳体11相贴的位置后继续向前滑动,同时第一防尘门12的第二端向避让空间23内旋转至与容纳间隙24相对的位置后插入容纳间隙24内。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推动件22的内侧是指,推动件22朝向第一插芯21的一侧。
另外,推动件22可以为连接于第一插芯21的一侧的手臂状结构,也可以为图7所示套接于第一插芯21外的管状壳体,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如图3所示,插座壳体11的外壁上开设有容纳槽1411,在移动插头以将第一插芯插接于插口内的过程中,如图4所示,推动件的前端能够推动开门手柄14向靠近插座壳体的方向旋转至容纳槽1411内。这样,在第一防尘门12处于打开状态时,可通过容纳槽1411容纳开门手柄14,以避免开门手柄14凸出插座壳体11的外表面,有利于推动件与插座壳体11之间的紧密配合。
可选的,如图7所示,推动件22为套设于第一插芯21外的第一管壳,避让空间23形成于第一管壳内,且避让空间23位于第一管壳的前端与第一插芯21的前端之间,如图8所示,在移动插头2以将第一插芯21插接于插口内的过程中,如图9、图10和图12所示,第一管壳的前端推动开门手柄14向靠近插座壳体11的方向旋转至与插座壳体11相贴的位置后套接于插座壳体11外,同时第一防尘门12的第二端向避让空间23内旋转至与容纳间隙24相对的位置后插入容纳间隙24内。这样,在采用第一管壳的前端打开第一防尘门12的过程中,第一管壳罩设于插口13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外界环境中的灰尘在第一防尘门12打开的瞬间进入此插口13,从而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防尘门12的外表面设有弹性材料,当第一防尘门12插入容纳间隙24时,弹性材料能够密封第一防尘门12与第一管壳之间的间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其中,弹性材料可以为硅胶或橡胶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另外,弹性材料可以通过二次注塑工艺成型于第一防尘门21的外表面,也可以通过镶嵌注塑工艺成型于第一防尘门21的外表面,还可以通过胶水直接粘接于第一防尘门12的外表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可选的,如图7所示,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内设有第二防尘门25,第二防尘门25的一端与第一管壳可旋转连接,在移动插头2以将第一插芯21插接于插口13内的过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防尘门12的第二端在向避让空间23内旋转的同时,能够推动第二防尘门25向避让空间23内旋转至与第一管壳的内壁相贴的位置,以打开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这样,通过第二防尘门25可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灰尘由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进入插头2内,由此对插头2进行了防尘。其中,第二防尘门25可以为固定于第一管壳的前端边沿并向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内弯折的弹性钢片(如图9所示),也可以为通过转轴铰接于第一管壳的前端一侧边沿的刚性门体(如图10所示),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再者,可选的,插座壳体11的外壁上和/或第一管壳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4,如图12所示,第一密封圈4用于在第一管壳套接于插座壳体11外时,密封第一管壳与插座壳体11之间的间隙。这样,通过第一密封圈4阻止了灰尘由第一管壳与插座壳体11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座和插头2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其中,第一密封圈4可以连接于插座壳体11的外壁上,也可以连接于第一管壳的内壁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如图4所示,第一密封圈4连接于插座壳体11的外壁上。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插芯21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管壳内。这样,可由第一管壳内拆出第一插芯21,以便于清除第一插芯21前端面的灰尘,从而可减小灰尘遮挡信号传输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插芯21与第一管壳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可选实施方式实现:
第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一管壳由两个对半壳体可拆卸连接而成,第一插芯夹设于两个对半壳体之间。这样,拆开两个对半壳体并取出第一插芯,即可实现第一管壳与第一插芯之间的拆卸;在对合两个对半壳体,并将第一插芯夹设于两个对半壳体之间,即可实现第一管壳与第一插芯之间的装配。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且两个对半壳体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结构或卡接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
第二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一管壳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连接有紧定螺钉,第一插芯由第一管壳的端部开口插入第一管壳内,并通过紧定螺钉固定第一管壳与第一插芯的相对位置。这样,旋松紧定螺钉并由第一管壳的端部开口抽出第一插芯,即可实现第一管壳与第一插芯之间的拆卸;在由第一管壳的端部开口插入第一插芯,并拧紧紧定螺钉,即可实现第一管壳与第一插芯之间的安装。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第三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20所示,第一管壳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221,第一插芯21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卡扣211,限位卡扣211与限位槽221相对,第一插芯21由第一管壳的端部开口插入第一管壳内,且在第一插芯21插入第一管壳的同时,限位卡扣211配合卡接于限位槽221内。这样,通过卡接的方式将第一插芯21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管壳内,安装拆卸过程简单,效率较高。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7所示,第一插芯21的侧壁一周与第一管壳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5。这样,通过第二密封圈5阻止了灰尘由第一插芯21的侧壁一周与第一管壳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头2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其中,第二密封圈5可以固定于第一插芯21的侧壁上,也可以固定于第一管壳的内壁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如图20所示,第二密封圈5固定于第一插芯21的侧壁上。
实施例二
如图29所示,第一防尘门12的第一端连接于连杆17的一端,连杆17的另一端通过转轴18铰接于插座壳体11的中部,开门手柄14为滚轴状结构,滚轴状结构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防尘门12的第一端的侧面上,另一端沿平行于转轴18的延伸方向向外延伸并伸出插座壳体11,如图30所示,推动件22为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延伸的翼片结构,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翼片结构的前端形成导斜边,导斜边位于第一插芯21的前端的前侧,翼片结构的内侧形成避让空间23,避让空间23位于翼片结构的前端与第一插芯21的前端之间,在移动插头2以将第一插芯21插接于插口13内的过程中,导斜边能够在第一插芯伸入插口之前,推动滚轴绕转轴18向插口13外旋转,以带动第一防尘门12向插口13外翻转,并打开插口13。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第一防尘门12可以为图29所示的单开门结构,也可以为图3所示的对开门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选的,如图3所示,第一防尘门12包括第一门体121和第二门体122,第一门体121和第二门体122形成对开门结构,开门手柄14包括第一开门手柄141和第二开门手柄142,第一开门手柄141设置于第一门体121的边沿上,第二开门手柄142设置于第二门体122的边沿上,在移动插头2以将第一插芯21插接于插口13内的过程中,推动件22能够在插头2伸入插口13之前,推动第一开门手柄141和第二开门手柄142以驱动第一门体121和第二门体122向插口13外翻转以打开插口13。这样,通过将第一防尘门12设计成对开门结构,能够减小避让空间23沿插头2插接方向的宽度,从而能够减小推动件22的前端伸出第一插芯21的前端面的距离,进而有利于减小插头2沿自身插入方向的长度。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可选的,如图5所示,当第一防尘门12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门体121的内侧边与第二门体122的内侧边相交叠。这样,外界环境中的灰尘由第一门体121与第二门体122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座壳体11内的路径较长,防尘效果较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门体121的内侧边可以交叠于第二门体122的内侧边朝向插口13内的一侧,也可以交叠于第二门体122的内侧边朝向插口13外的一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如图5所示,第一门体121的内侧边交叠于第二门体122的内侧边朝向插口13内的一侧。当第一门体121的内侧边与第二门体122的内侧边相交叠时,在打开第一防尘门12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卡死,推动件22应先后推动第一开门手柄141和第二开门手柄142并驱动第一门体121和第二门体122先后向插口13外翻转。示例的,当第一门体121的内侧边交叠于第二门体122的内侧边朝向插口13内的一侧时,如图13所示,第一管壳的前端的相对两侧边上分别设有第一开门缺口221和第二开门缺口222,在第一管壳的前端推动第一开门手柄141和第二开门手柄142时,第一开门缺口221和第二开门缺口222分别与第一开门手柄141和第二开门手柄142接触,第一开门缺口221的深度大于第二开门缺口222的深度,这样,在打开第一防尘门12的过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开门缺口222首先与第二开门手柄142接触并推动第二开门手柄142,第一开门缺口221再与第一开门手柄141接触并推动第一开门手柄141,由此先后打开第二门体122和第一门体121,从而防止避免了卡死。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可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防尘门12与插座1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件15,弹性复位件用于在拔出插头2时,向第一防尘门12施加一个弹性复位力,以驱动第一防尘门12关闭插口13。这样,在拔出插头2时,可自动关闭此第一防尘门12。其中,弹性复位件15可以为图3或图4所示的扭簧,也可以为压缩弹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可选的,如图6和图7所示所示,还包括筒状防尘罩3,筒状防尘罩3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延伸,并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弹性伸缩,且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筒状防尘罩3的后端密封套接于第一插芯21和推动件22外,筒状防尘罩3的前端伸出推动件22的前端面,插座壳体11上与形成插口13的一端相对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100上,如图9所示,在移动插头以将第一插芯21插接于插口13内的过程中,筒状防尘罩3的前端能够在推动件22推动开门手柄14之前,与支撑板100接触并罩设于插座1外。这样,筒状防尘罩3能够有效阻止灰尘在插头2插入或拔出的瞬间以及处于插接状态时,进入插头2和插座1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筒状防尘罩3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弹性伸缩即可。示例的,如图6所示,筒状防尘罩3整体为伸缩式的皱褶防尘罩。又示例的,如图24所示,筒状防尘罩3包括端面密封件31、连接于端面密封件31与插头22之间的螺旋弹簧32以及罩设于螺旋弹簧外的皱褶防尘罩33。还示例的,如图25所示,筒状防尘罩3包括螺旋弹簧31和套接于螺旋弹簧31外的柔性罩32。进一步示例的,如图26所示,筒状防尘罩3包括一段刚性管壳31和连接于刚性管壳31前端的一段皱褶防尘罩32。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可选的,如图15所示,还包括锁止结构6,锁止结构6包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中的一个设置于插座1上,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插头2上,当插头2插入插座1内时,弹性卡扣61伸入卡槽62内,以向插头2施加弹性锁止力,当向外拔出插头2时的拔出力克服弹性卡扣61的弹性锁止力时,可使插头2拔出。这样,通过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之间的卡接实现了插头2与插座1之间的锁止,锁止操作耗时较短,效率较高。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18所示,还包括自锁结构7,自锁结构7用于在弹性卡扣61伸入卡槽62之后,锁定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的相对位置,在弹性卡扣61脱出卡槽62之前,使弹性卡扣61相对于卡槽62解锁。这样,通过自锁结构7提高了锁止结构6的锁止可靠性,防止插头2由插座1上非正常脱落。
具体的,自锁结构7可以制作为图18和图19所示结构,即,自锁结构7为滑动连接于插头2上的自锁滑块71,自锁滑块71可在第一位置(如图18所示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19所示位置)之间滑动,当自锁滑块71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滑动时,可向靠近卡槽62的方向挤压弹性卡扣61,以锁定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的相对位置。这样,推动自锁滑块7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即可锁定弹性卡扣61与卡槽62之间的相对位置,推动自锁滑块71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即可使弹性卡扣61相对于卡槽62解锁,此锁定和解锁操作过程简单,操作方便。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自锁滑块71的结构以及自锁滑块71在插头2上的连接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使自锁滑块7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以锁定或解锁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可。示例的,如图7所示,第一管壳包括内管224和滑动套设于内管224外的外管223,外管223即为自锁滑块71,外管223沿内管22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外管223的内壁上设有顶压凸起72,当外管223沿内管224的长度方向由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顶压凸起72可向靠近卡槽62的方向挤压弹性卡扣61,以锁定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的相对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如图15、图16、图17、图18和图19所示,自锁滑块71上设有第一定位卡槽73和第二定位卡槽74,如图15所示,插头2上设有定位卡扣75,当自锁滑块71由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定位卡扣75由第一定位卡槽73内脱出并滑入第二定位卡槽74内。这样,当自锁滑块7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17和图19所示,第二定位卡槽74与定位卡扣75配合将自锁滑块71锁止于第二位置,以使自锁滑块71能够准确锁定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之间的相对位置,当自锁滑块71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如图16和图18所示,第一定位卡槽73与定位卡扣75配合将自锁滑块71锁止于第一位置,以使自锁滑块71能够准确解锁弹性卡扣61和卡槽62,由此提高了自锁滑块71的锁定和解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可选的,如图20所示,第一插芯21能够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弹性伸缩,且沿插头2的插接方向,第一插芯21的后端与推动件22连接。这样,第一插芯21的的前端可相对于第一插芯21的后端在插头2的插接方向上浮动,由此可避免因插头2的插入深度过大而使第一插芯21的前端受损。其中,对第一插芯21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第一插芯21可以制作为图20所示结构,第一插芯21包括沿插头的插接方向间隔设置的头部212和尾部213,尾部213与推动件连接,头部212与尾部213之间连接有螺旋弹簧214,螺旋弹簧214沿插头的插接方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可选的,如图4所示,插座1还包括第二插芯16,第二插芯16可拆卸连接于插座壳体11内。这样,可由插座壳体11内拆出第二插芯16,以便于清除第二插芯16前端面的灰尘,从而可进一步减小灰尘遮挡信号传输的可能性。
具体的,第二插芯16与插座壳体11之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实施方案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一种实施方案,插座壳体呈管状,插座壳体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连接有紧定螺钉,第二插芯由插座壳体的端部开口插入插座壳体内,并通过紧定螺钉固定插座壳体与第二插芯的相对位置。这样,旋松紧定螺钉并由插座壳体的端部开口抽出第二插芯,即可实现插座壳体与第二插芯之间的拆卸;在由插座壳体的端部开口插入第二插芯,并拧紧紧定螺钉,即可实现插座壳体与第二插芯之间的安装。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第二种实施方案,插座壳体呈管状,插座壳体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第二插芯的侧壁上设有弹性凸起,弹性凸起与限位槽相对,第二插芯由插座壳体的端部开口插入插座壳体内,且在第二插芯插入插座壳体的同时,弹性凸起配合卡接于限位槽内。这样,通过卡接的方式将第二插芯可拆卸连接于插座壳体内,安装拆卸过程简单,效率较高。
第三种实施方案,如图21所示,插座壳体11包括第二管壳111和端盖112,第二管壳111的第一端管口为插口,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端面上设有凹槽(图中未示出),凹槽与第二管壳111的内孔连通,第二插芯16由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管口配合穿设于第二管壳111内,且沿第二插芯16的穿设方向,第二插芯16的后端侧壁上设有凸起161,如图23所示,当第二插芯16由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管口穿设于第二管壳111内时,凸起161伸入凹槽内,端盖112盖设于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管口和凹槽的开口处,并与第二管壳111可拆卸连接。这样,由第二管壳111上拆下端盖112,并由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管口取出第二插芯16,即实现了插座壳体11与第二插芯16的拆卸操作;将第二插芯16插入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管口内,并使凸起161伸入凹槽,然后在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端面上盖上端盖112,即实现了插座壳体11与第二插芯16的装配操作,此安装拆卸过程简单,容易实现。
在上述第三种实施方案中,为了实现端盖112与第二管壳1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端盖112与第二管壳111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或者螺栓螺纹连接,也可以通过卡扣或者弹片卡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可选的,端盖112与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端面之间设有防反装结构8,通过此防反装结构8可防止端盖112装反,从而提高端盖112与第二管壳111之间的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其中,对防反装结构8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示例的,如图21和图22所示,防反装结构8可以包括开设于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端面上的多个非对称排列的防反装凹槽81,以及设置于端盖112上、与防反装凹槽81对应的防反装凸台82,当端盖112盖设于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管口和凹槽的开口处时,防反装凸台82伸入防反装凹槽81内。
再者,可选的,如图21所示,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端面与端盖112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10,第三密封圈10围绕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管口和凹槽的开口一周设置。这样,通过第三密封圈10阻止了灰尘由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端面与端盖112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座壳体11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其中,第三密封圈10可以连接于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端面上,也可以连接于端盖112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如图21所示,第三密封圈10连接于第二管壳111的第二端端面上。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21和图23所示,第二插芯16连接有传输线162,插座壳体11上设有通孔113,通孔113与第二插芯16上连接此传输线162的位置相对,传输线162穿过通孔113延伸至插座壳体11外,且传输线162的侧壁一周与通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四密封圈9。这样,通过第四密封圈9阻止了灰尘由传输线162侧壁一周与通孔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插座壳体11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插接组件的防尘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插芯可以为图27所示的单通道插芯结构,也可以为如图28所示的多通道插芯结构,相应的,第二插芯可以为单通道插芯结构,也可以为多通道插芯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且第一插芯和第二插芯不仅可以为图27和图28所示的光输出/输入结构(示例的,可以为光纤),还可以为电输出/输入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和插头,
所述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第一防尘门,所述插座壳体的一端形成有插口,所述第一防尘门盖设于所述插口处,且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一端与所述插座壳体旋转铰接,所述第一防尘门上设有开门手柄;
所述插头包括第一插芯和推动件,所述推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芯上,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插芯伸入所述插口之前,推动所述开门手柄以驱动所述第一防尘门向所述插口外翻转以打开所述插口;
其中,所述开门手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沿所述插口的径向向外延伸并伸出所述插座壳体,
所述推动件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所述推动件的前端伸出所述第一插芯的前端面,所述推动件的内侧形成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位于所述推动件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插芯的前端之间,所述第一插芯的前端的侧壁与所述推动件之间形成有容纳间隙,所述容纳间隙与所述避让空间连通,
所述第一防尘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的前端推动所述开门手柄向靠近所述插座壳体的方向旋转至与所述插座壳体相贴的位置后继续向前滑动,同时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二端向所述避让空间内旋转至与所述容纳间隙相对的位置后插入所述容纳间隙内;
所述推动件为套设于所述第一插芯外的第一管壳,所述避让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管壳内,且所述避让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管壳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插芯的前端之间,
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管壳的前端推动所述开门手柄向靠近所述插座壳体的方向旋转至与所述插座壳体相贴的位置后套接于所述插座壳体外,同时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二端向所述避让空间内旋转至与所述容纳间隙相对的位置后插入所述容纳间隙内;
所述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内设有第二防尘门,所述第二防尘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壳可旋转连接,
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防尘门的第二端在向所述避让空间内旋转的同时,能够推动所述第二防尘门向所述避让空间内旋转至与所述第一管壳的内壁相贴的位置,以打开所述第一管壳的前端管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尘门包括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形成对开门结构,所述开门手柄包括第一开门手柄和第二开门手柄,所述第一开门手柄设置于所述第一门体的边沿上,所述第二开门手柄设置于所述第二门体的边沿上,
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所述插头伸入所述插口之前,推动所述第一开门手柄和所述第二开门手柄以驱动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向所述插口外翻转以打开所述插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防尘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门体的内侧边与所述第二门体的内侧边相交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尘门与所述插座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件,
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在拔出所述插头时,向所述第一防尘门施加一个弹性复位力,以驱动所述第一防尘门关闭所述插口。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筒状防尘罩,所述筒状防尘罩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延伸,并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弹性伸缩,且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所述筒状防尘罩的后端密封套接于所述第一插芯和所述推动件外,所述筒状防尘罩的前端伸出所述推动件的前端面,
所述插座壳体上与形成所述插口的一端相对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上,在移动所述插头以将所述第一插芯插接于所述插口内的过程中,所述筒状防尘罩的前端能够在所述推动件推动所述开门手柄之前,与所述支撑板接触并罩设于所述插座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包弹性卡扣和卡槽,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插座上,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插头上,当所述插头插入所述插座内时,所述弹性卡扣伸入所述卡槽内,以向所述插头施加弹性锁止力,当向外拔出所述插头时的拔出力克服所述弹性卡扣的弹性锁止力时,可使所述插头拔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用于在所述弹性卡扣伸入所述卡槽之后,锁定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的相对位置,在所述弹性卡扣脱出所述卡槽之前,使所述弹性卡扣相对于所述卡槽解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结构为滑动连接于所述插头上的自锁滑块,所述自锁滑块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当所述自锁滑块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滑动时,可向靠近所述卡槽的方向挤压所述弹性卡扣,以锁定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的相对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滑块上设有第一定位卡槽和第二定位卡槽,所述插头上设有定位卡扣,当所述自锁滑块由所述第一位置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卡扣由所述第一定位卡槽内脱出并滑入所述第二定位卡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壳体的外壁上和/或所述第一管壳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在所述第一管壳套接于所述插座壳体外时,密封所述第一管壳与所述插座壳体之间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管壳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芯能够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弹性伸缩,且沿所述插头的插接方向,所述第一插芯的后端与所述推动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芯的侧壁一周与所述第一管壳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还包括第二插芯,所述第二插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插座壳体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壳体包括第二管壳和端盖,
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一端管口为所述插口,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管壳的内孔连通,所述第二插芯由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配合穿设于所述第二管壳内,且沿所述第二插芯的穿设方向,所述第二插芯的后端侧壁上设有凸起,当所述第二插芯由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穿设于所述第二管壳内时,所述凸起伸入所述凹槽内,所述端盖盖设于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和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并与所述第二管壳可拆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端面与所述端盖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二管壳的第二端管口和所述凹槽的开口一周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芯连接有传输线,所述插座壳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插芯上连接所述传输线的位置相对,所述传输线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插座壳体外,且所述传输线的侧壁一周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四密封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319891.7A CN109921228B (zh) | 2017-12-12 | 2017-12-12 | 一种插接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319891.7A CN109921228B (zh) | 2017-12-12 | 2017-12-12 | 一种插接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1228A CN109921228A (zh) | 2019-06-21 |
CN109921228B true CN109921228B (zh) | 2020-07-07 |
Family
ID=66957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319891.7A Active CN109921228B (zh) | 2017-12-12 | 2017-12-12 | 一种插接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92122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00917A (zh) * | 2018-06-30 | 2019-12-20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插头及连接器 |
CN110596821B (zh) * | 2018-06-30 | 2021-07-30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带有防尘门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CN110609354B (zh) * | 2018-06-30 | 2021-06-29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带有对开防尘门的连接器组件 |
CN110661129B (zh) * | 2018-06-30 | 2021-12-07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带有翻转门的连接器 |
CN110783758B (zh) * | 2019-09-27 | 2021-07-30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防尘功能的板间连接器及其插座 |
CN110794525A (zh) * | 2019-09-27 | 2020-02-14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尾部防尘套件及采用该尾部防尘套件的插头、板间连接器 |
JP7272232B2 (ja) * | 2019-10-29 | 2023-05-12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 |
CN111430980A (zh) * | 2020-03-24 | 2020-07-17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 |
CN111463625B (zh) * | 2020-04-01 | 2021-09-03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数据线连接头 |
CN112162362B (zh) * | 2020-09-04 | 2022-07-08 |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 基于多段伸缩节结构的防尘光背板连接器 |
CN113422237B (zh) * | 2021-06-18 | 2023-07-2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弹出式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CN113690672B (zh) * | 2021-09-02 | 2023-07-14 | 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外接插口保护装置 |
CN114122806B (zh) * | 2021-10-28 | 2024-05-14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适配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CN114447683B (zh) * | 2022-01-19 | 2024-03-19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双层保护装置的推拉式插头 |
CN116381165B (zh) * | 2023-06-02 | 2023-10-03 | 淄博隆腾测控设备有限公司 | 矿井本安型密闭区域综合监测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33086B2 (ja) * | 2008-08-26 | 2012-09-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コンセント装置 |
CN202474327U (zh) * | 2012-03-11 | 2012-10-03 | 应瑛 | 安全插头 |
CN204349068U (zh) * | 2015-02-07 | 2015-05-20 | 杭州神弓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 接线端子排 |
CN105024219B (zh) * | 2015-04-30 | 2018-07-06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壳体及使用该连接器壳体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JP6635588B2 (ja) * | 2015-12-17 | 2020-01-29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17
- 2017-12-12 CN CN201711319891.7A patent/CN10992122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1228A (zh) | 2019-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21228B (zh) | 一种插接组件 | |
KR100664765B1 (ko) | 방수 안전 콘센트 | |
TWI265329B (en) | Optical connector socket | |
CN101494337A (zh) | 具有滑动部件的连接器组件 | |
US6845210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with a shutter | |
CN103018843A (zh) | 光纤连接器插头 | |
CN211148993U (zh) | 光模块外壳结构件 | |
CN206004055U (zh) | 用于提供密封贯穿的装置和逆变器 | |
CN104216054B (zh) | 光纤适配器 | |
WO2009031326A1 (ja) | コネクタの抜き取り防止装置 | |
US10651587B2 (en) | Automatic ejection mechanism of connecting device | |
CN108243595B (zh) | 一种电源模块及插框组件 | |
CN109167279A (zh) | 一种具有限位结构托盘的配电箱 | |
CN206059739U (zh) | 一种新型充电插座 | |
CN107863470B (zh) | 一种挡板结构及由其构成的电源装置 | |
CN109283838A (zh) | 固定装置 | |
KR200339492Y1 (ko) | 슬라이드식 접속잭을 구비한 유에스비 커넥터 | |
TWI623253B (zh) | Card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 |
KR101025477B1 (ko) | 이중 안전콘센트 | |
KR101773798B1 (ko) | 탈부착이 용이하고 안전성을 더한 플러그 | |
EP3240060B1 (en) | Battery lid lock structure | |
CN216672107U (zh) | 隐藏式墙体安全电源插座 | |
CN109494579A (zh) | 一种带有锁仓功能的配电箱 | |
CN215682867U (zh) | 一种移动存储设备 | |
CN213816531U (zh) | 防护罩及插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