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4971A -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04971A
CN109904971A CN201811307524.XA CN201811307524A CN109904971A CN 109904971 A CN109904971 A CN 109904971A CN 201811307524 A CN201811307524 A CN 201811307524A CN 109904971 A CN109904971 A CN 109904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casing
impeller
motor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075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04971B (zh
Inventor
芦谷翔二郎
岩井优介
森庆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04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4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04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4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具有:具有能够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的叶片的叶轮;以及驱动叶轮的马达。马达具有: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转子;在径向上与转子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定子;容纳转子和定子的机壳;安装于机壳的轴向下方的盖部;与定子电连接的电路板;以及与电路板电连接并被引出到机壳的外部的连接线。机壳具有在内部容纳电路板的基板容纳部。盖部包围基板容纳部的下端部。连接线具有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线部。第一线部在轴向上被夹持在基板容纳部与盖部之间。

Description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已知有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5-124735号公报这样的涡轮风扇。该涡轮风扇具有:外壳,其具有与内部的空气室接合的吸入口以及排出口;叶轮,其在毂的外周具有叶片;以及马达,其使该叶轮旋转。在该涡轮风扇中,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通过外壳内的叶轮的旋转而沿周向流动,并从排出口排出。
但是,在空气室内发生紊流等时,气流有时朝向马达流动。此时,有可能导致乘着气流而在空气室内流动的尘埃进入马达的内部,例如到达转子、定子以及电路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防尘性的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的马达具有:转子,其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定子,其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的至少一部分相对;机壳,其容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盖部,其安装于所述机壳的轴向下方;电路板,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连接线,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并被引出到所述机壳的外部。所述机壳具有在内部容纳所述电路板的基板容纳部。所述盖部包围所述基板容纳部的下端部。所述连接线具有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线部。所述第一线部在轴向上被夹持在所述基板容纳部与所述盖部之间。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的送风装置具有:叶轮,其具有能够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的叶片;以及上述的马达,其驱动所述叶轮。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的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能够提高防尘性。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的送风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从轴向下方观察的送风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沿单点划线A-A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沿单点划线B-B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叶轮的外观图。
图6是放大了机壳基体与叶轮之间的迷宫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盖部与容纳壁部之间的截面结构的放大图。
图8是从第一线部所延伸的方向观察被引出到基板容纳部的外部的连接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中,将马达100的旋转轴线称作“中心轴线CA”,将与中心轴线CA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从后述的电路板105沿轴向朝向后述的叶轮130的方向作为轴向一侧,称作“轴向上方”,将从叶轮130沿轴向而朝向电路板105的方向作为轴向另一侧,称作“轴向下方”。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轴向上方的端部称作“上端部”,将轴向上方的一端的位置称作“上端”。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轴向下方的端部称作“下端部”,将轴向下方的一端的位置称作“下端”。并且,在各个构成要素的表面中,将面向轴向上方的面称作“上表面”,将面向轴向下方的面称作“下表面”。
将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方向称作“径向”,将转子102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向称作“周向”。将沿径向而朝向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作“径向内侧”,将沿径向远离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作“径向外侧”。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径向内侧的端部称作“径向内端部”,将径向内侧的一端的位置称作“径向内端”。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径向外侧的端部称作“径向外端部”,将径向外侧的一端的位置称作“径向外端”。并且,在各个构成要素的侧面中,将面向径向内侧的侧面称作“径向内侧面”,将面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称作“径向外侧面”。
另外,以上说明的方向、端部以及面等称呼并非表示组装于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等。
图1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的送风装置1的外观图。图2是从轴向下方观察的送风装置1的外观图。图3是沿单点划线A-A的送风装置1的剖视图。图4是沿单点划线B-B的送风装置1的剖视图。另外,图3示出利用沿图1的单点划线A-A且包含中心轴线CA的假想的平面切断送风装置1时的截面结构。图4示出利用沿图2的单点划线B-B但不包含中心轴线CA的假想的平面切断送风装置1时的截面结构。
送风装置1是例如搭载于空气调节机等的涡轮风扇。如图1至图4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100和叶轮130。马达100是外转子型。马达100是驱动叶轮130并使其旋转的驱动装置。叶轮130是能够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CA旋转的叶轮,固定于马达100的上部(尤其是后述的转子102)。即,送风装置1具有:叶轮130,其具有能够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CA旋转的叶片133;以及马达100,其驱动叶轮130。通过该结构,能够实现具有防尘性优异的马达100的送风装置1。另外,在后面对叶轮130以及叶片133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接着,对马达100的结构进行说明。马达100具有转子102、定子103、电路板105以及连接线4。并且,马达100还具有轴101和轴承104。
轴101是转子102的旋转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101上安装有转子101的磁铁保持部件(未图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101是与转子102分体的部件,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也可以是转子102的一部分(即,转子102的构成要素)。
转子102能够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CA旋转。转子102具有磁铁保持部件(未图示)和磁铁(未图示)。在转子102的磁铁保持部件的径向外侧面设置有在周向上交替排列有不同的磁极的磁铁(未图示)。
定子103在径向上与转子102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定子103借助轴承104将轴101支承为能够旋转。定子103利用在驱动马达100时产生的径向的磁通,使转子102产生周向的扭矩,驱动转子102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而旋转。并且,定子103包含基板保持架103a。基板保持架103a在定子103的下端部沿径向扩展,并在其上表面保持电路板105。即,马达100具有电路板105。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104是球轴承,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例如也可以是套筒轴承等。
电路板105与定子103电连接。在电路板105例如安装有定子103的驱动控制设备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05配置于比转子102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
连接线4与电路板105电连接,被引出到后述的机壳110以及盖部120的外部。在后面对连接线4的结构进行说明。
接着,马达100还具有机壳110。换句话说,送风装置1还具有机壳110。机壳110在内部容纳马达100以及叶轮130。即,机壳110在内部容纳转子102和定子103。机壳110具有叶轮容纳部2、基板容纳部3、管状的吸气部111以及管状的排气部112。
叶轮容纳部2容纳叶轮130。更详细地说,叶轮容纳部2在内部容纳马达100的上端部和叶轮130。叶轮容纳部2由上容纳部件21和机壳基体22构成。换句话说,机壳110具有上容纳部件21和机壳基体22。通过将上容纳部件21和机壳基体22进行组合,形成吸气部111和排气部112,而且在内部形成容纳马达100的上端部和叶轮130的空间。另外,该空间与吸气部111的内部以及排气部112的内部连接,并经由吸气口111a以及排气口112a与机壳110的外部连通。并且,在比转子10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机壳基体22的上表面与叶轮130的下端部相对,在该相对的部位构成迷宫结构。在后面对机壳基体22与叶轮130之间的迷宫结构进行说明。
基板容纳部3配置在比叶轮容纳部2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基板容纳部3在内部容纳电路板105。即,机壳110具有在内部容纳电路板105的基板容纳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容纳部2的内部以及基板容纳部3的内部与设置于叶轮130的下端部与机壳110的机壳基体22之间的后述的迷宫结构连通。即,叶轮容纳部2的内部中的叶轮130的后述的叶片133旋转的空间经由该迷宫结构而与基板容纳部3的内部连通。因此,能够通过该迷宫结构抑制在叶轮容纳部2的内部流动的尘埃到达电路板105。另外,在后面对基板容纳部3的结构进行说明。
机壳110具有吸气部111和排气部112。吸气部111的至少一部分沿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排气部112的至少一部分沿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方向延伸。吸气部111具有吸气口111a。并且,排气部112具有排气口112a。换句话说,机壳110具有吸气口111a和排气口112a。吸气部111的一端以及排气部112的一端与叶轮容纳部2连接。吸气口111a设置于吸气部111的另一端。排气口112a设置于排气部112的另一端。吸气口111a以及排气口112a分别在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方向上开口。因此,与吸气口111a以及排气口112a在轴向上开口的结构相比,吸气部111内以及排气部112内的气流顺畅地流动,因此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另外,吸气口111a所开口的方向与排气口112a所开口的方向可以平行,也可以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不平行。
接着,马达100还具有盖部120。换句话说,送风装置1还具有盖部120。盖部120安装于机壳110的轴向下方。更具体地说,盖部120安装于基板容纳部3。盖部120包围基板容纳部3的下端部。盖部120具有板部121和盖壁部122。板部121配置于比电路板105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并且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板部121覆盖基板容纳部3的下端部,更具体地说,覆盖由基板容纳部3的后述的容纳壁部31的下端部形成的开口(未图示)。盖壁部122从板部121的外缘部向轴向上方延伸。从轴向观察时,盖壁部122位于基板容纳部3的外侧。
接着,对叶轮1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从轴向下方观察的叶轮130的外观图。另外,图5中的纸面上的轴向的上下例如与图3至图4以及后述的图6至图7相反。即,图5的上方与图3至图4以及图6至图7的下方对应,图5的下方与图3至图4以及图6至图7的上方对应。
叶轮130安装于马达100的轴向上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130固定于转子,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也可以固定于轴101。叶轮130能够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而旋转,通过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旋转而产生沿周向流动的气流。
叶轮130具有叶轮毂131和叶轮基座部132。更详细地说,叶轮130具有叶轮毂131、叶轮基座部132、多个叶片133以及第二肋134。
叶轮毂131安装于转子102。更具体地说,转子102的至少上端部被插入在叶轮毂131的内部,并固定于叶轮毂131。叶轮毂131呈有盖筒状。
叶轮基座部132从叶轮毂131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叶片133设置于叶轮基座部132,能够与转子102一同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CA旋转。即,叶轮130固定于转子102,并具有能够与转子102一同旋转的叶片133。叶片133具有上叶片133a和下叶片133b。
上叶片133a从叶轮基座部132向轴向上方突出。上叶片133a设置于叶轮基座部132的上表面。下叶片133b从叶轮基座部132向轴向下方突出。下叶片133b设置于叶轮基座部132的下表面。通过在叶轮基座部132的轴向上方和轴向下方设置叶片133,能够使叶轮容纳部2的内部的气流在轴向上均匀,从而容易通过叶片133从叶轮容纳部2的内部排出尘埃。并且,提高叶片133的强度。
上叶片133a的径向内端部以及下叶片133b的径向内端部与叶轮毂131连接。上叶片133a的径向外端部以及下叶片133b的径向外端部分别向径向外侧延伸。
上叶片133a以及下叶片133b分别在周向上配置有多个。在周向上,各个上叶片133a位于相邻的下叶片133b之间。换句话说,从轴向观察时,上叶片133a以及下叶片133b分别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在该配置中,在周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在叶轮基座部132的轴向上方以及轴向下方,上叶片133a排出空气的时刻与下叶片133b排出空气的时刻错开,因此更加容易通过上叶片133a和下叶片133b从叶轮容纳部2的内部排出尘埃。
第二肋134朝向相对面22a而向轴向下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在后面对相对面22a的结构进行说明。
接着,对比转子10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机壳基体22的上表面与叶轮130的下端部之间的迷宫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放大了机壳基体22与叶轮130之间的迷宫结构的剖视图。另外,图6与图3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的截面结构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基体22具有相对面22a、第一肋221以及第三肋222。换句话说,机壳110具有相对面22a、第一肋221以及第三肋222。相对面22a是叶轮容纳部2的一部分,被包含于机壳基体22的上表面。相对面22a配置于比叶轮130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并在轴向上与叶轮130相对。即,相对面22a是叶轮容纳部2的一部分,配置于比叶轮130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并在轴向上与叶轮130相对。第一肋221和第三肋222设置于相对面22a。第一肋221和第三肋222配置于马达100的径向外侧。即,机壳110具有叶轮容纳部2、相对面22a以及第一肋221。第一肋221设置于相对面。
第一肋221以及第三肋222位于比叶片133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并且,第三肋222位于比叶片133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因此,与第一肋221和第三肋222在叶片133与机壳110的相对面22a在轴向上相对的区域突出的结构相比,容易抑制朝向马达100沿径向流动的气流。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送风装置1的防尘性和送风效率。
第一肋221朝向叶轮130而向轴向上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通过在叶轮130的下端部与机壳110的相对面22a之间设置第一肋221,能够通过第一肋221抑制朝向马达100而向径向内侧流动的气流。因而,在叶轮容纳部2的内部流动的尘埃很难到达马达100并进入其内部。由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防尘性。而且,通过抑制向径向内侧流动的气流,气流更加容易沿周向流动。因而,还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第三肋222设置于比第一肋22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第三肋222在比第一肋22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从相对面22a朝向叶轮130而向轴向上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因此,能够在叶轮130的下部与机壳110的相对面22a之间设置由第一肋221和第三肋222构成的迷宫结构。由于能够通过该迷宫结构抑制朝向马达100沿径向流动的气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防尘性和送风效率。
第三肋222的上端位于比第一肋221的上端靠轴向上方的位置处。更具体地说,第三肋222的至少一部分的轴向位置与第一肋221的至少一部分的轴向位置相同。换句话说,从径向观察时,第三肋222的一部分与第一肋221的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能够通过由第一肋221和第三肋222构成的迷宫结构抑制在叶轮130的下端部与机壳110的相对面22a之间朝向马达100沿径向流动的气流。
在轴向上,叶轮130与第一肋221的上端部之间的轴向间隔do比叶轮130与第三肋222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di宽(参照图6)。因此,即使叶轮130的旋转轴相对于中心轴线CA稍微向径向倾斜,叶轮130也能够确保第一肋221与第三肋222之间的间隙。
并且,在径向上,在第一肋221与第三肋222之间配置有叶轮130的第二肋134。第二肋134的至少一部分在比第一肋22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在径向上与第一肋221的上端部相对。并且,第二肋134的至少一部分在比第三肋2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在径向上与第三肋222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因此,能够在叶轮130的下端部与机壳110的相对面22a之间设置由第一肋221、第三肋222以及第二肋134构成的迷宫结构。因而,能够通过该迷宫结构进一步抑制朝向马达100沿径向流动的气流。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防尘性和送风效率。
接着,对基板容纳部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盖部120与基板容纳部3之间的截面结构的放大图。另外,图7与图4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的截面结构对应。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容纳部3设置于机壳基体22的下表面。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基板容纳部3也可以设置于机壳基体22的下表面以外的叶轮容纳部2的外表面。基板容纳部3在内部容纳马达100的下端部,尤其将电路板105容纳在内部。从基板容纳部3的内部被引出到外部的连接线4在轴向上被夹持在基板容纳部3与包围基板容纳部3的下端部的盖部120之间。因此,在该夹持部位处的连接线4与基板容纳部3之间或连接线4与盖部120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小,因此能够抑制尘埃进入基板容纳部3的内部。因而,能够提高马达100的防尘性。
基板容纳部3具有容纳壁部31。容纳壁部31在机壳110的下端部向轴向下方突出,并包围电路板105。通过向轴向下方突出的容纳壁部31包围电路板105,能够提高相对于电路板105的防尘性。
接着,参照图7对连接线4的结构进行说明。连接线4具有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以及第三线部43。
如上所述,连接线4具有第一线部41。第一线部41沿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方向Ex延伸。第一线部41在轴向上被夹持在基板容纳部3与盖部120之间。第一线部41从基板容纳部3的内部被引出到外部,并在轴向上被夹持在基板容纳部3与盖部120之间。更具体地说,第一线部41在轴向上被夹持在容纳壁部31的下表面与盖部120的上表面之间。另外,盖部120的上表面是板部121的上表面。因此,从包围电路板105的容纳壁部31的内部被引出到外部的连接线4的第一线部41与基板容纳部3的容纳壁部31或该第一线部41与盖部120之间的间隙在该夹持部位处变得更小。因而,能够抑制尘埃进入基板容纳部3的内部。由此,能够提高马达100的相对于电路板105的防尘性。
容纳壁部31的下端部配置于比电路板105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因此,能够避免与容纳壁部31一同夹持第一线部41的盖部120的形状变得复杂。即,能够通过具有简单的形状的容纳壁部31和盖部120夹持第一线部41。
接着,连接线4还具有第二线部42和第三线部43。第二线部42与电路板105电连接。第二线部42从电路板105向轴向下方延伸。第二线部42在从轴向观察时在基板容纳部3的容纳壁部31的内侧与第一线部41的一端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部42与第一线部41的径向内端部连接。在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上与容纳壁部31隔着间隔而配置了第二线部42。因此,第二线部42成为以其移动不受限制的方式挠曲的状态。因而,因在容纳壁部31与盖部120之间夹持第一线部41而产生的应力很难作用于电路板105与连接线4之间的连接部位。
第三线部43在从轴向观察时在基板容纳部3的容纳壁部31的外侧从第一线部41的另一端向轴向上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线部43从第一线部41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上方延伸。
并且,在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上,第三线部43被夹持在容纳壁部31的外侧面与盖壁部122的内侧面之间。另外,容纳壁部31、盖壁部122的外侧面分别是在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上面向基板容纳部3的外部的容纳壁部31、盖壁部122的侧面。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三线部43固定在容纳壁部31与盖壁部122之间,因此即使在连接线4例如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牵引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较大的应力在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上作用于第一线部41。并且,能够更加减小在该固定部位处的第三线部43与容纳壁部31或第三线部43与盖部120之间间隙。因而,能够更加抑制尘埃进入基板容纳部3的内部。
通过这样连接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以及第三线部43,将与电路板105连接的连接线4设置成以容纳壁部31在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上位于第二线部42与第三线部43之间的方式弯曲的状态。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作用于电路板105与连接线4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应力。另外,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以及第三线部43还被电连接。
第三线部43的轴向长度L3是盖壁部122与机壳110的轴向间隔Lc以下。例如,如图7所示,L3≤Lc,因此能够在盖壁部122与机壳110之间确保向马达100的外部引出连接线4的空间,并且能够在盖壁部122与机壳110的下端部之间避免作用于第三线部43的应力变得过大。
并且,在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上的基板容纳部3的外部,连接线4的第三线部43的两侧也可以不与盖壁部122接触,但是优选如图8那样与盖壁部122接触。图8是从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观察被引出到基板容纳部3的外部的连接线4的图。图8示出利用沿图2的单点划线C-C以及图7的单点划线D-D的假想的平面切断盖部120以及连接线4时的截面结构。
从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观察时,在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上的基板容纳部3的外部,盖壁部122优选在方向Cx的至少一侧与连接线4接触,进一步优选如图8那样在方向Cx的两侧与连接线4接触。在此,方向Cx是与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以及轴向垂直的方向。即,在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上的基板容纳部3的外部,盖壁部122在与第一线部41所延伸的方向Ex以及轴向垂直的方向Cx上与连接线4接触。这样一来,能够在第一线部41的夹持部位的附近处缩小在方向Cx上的连接线4与盖壁部122之间的间隙。例如,能够在方向Cx上缩小第一线部41与盖壁部122之间的间隙或第三线部43与盖壁部122之间的间隙。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尘埃进入基板容纳部3的内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任意组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101是能够与转子102一同旋转的旋转轴,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也可以是安装于定子103的固定轴。另外,在轴101是固定轴的情况下,在转子102与轴101之间设置有轴承(未图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0是外转子型,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也可以是内转子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110以及盖部120为马达100的构成要素,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机壳110以及盖部120也可以是送风装置1的构成要素且与马达100分体的部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1是涡轮风扇,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也可以是离心风扇等其他送风装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搭载于空调等空气调节机,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也可以搭载于其他设备。
本发明例如在从设置于机壳的基板容纳部引出连接线的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中有用。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定子,其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的至少一部分相对;
机壳,其容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
盖部,其安装于所述机壳的轴向下方;
电路板,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
连接线,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并被引出到所述机壳的外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在内部容纳所述电路板的基板容纳部,
所述盖部包围所述基板容纳部的下端部,
所述连接线具有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线部,
所述第一线部在轴向上被夹持在所述基板容纳部与所述盖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容纳部具有容纳壁部,所述容纳壁部在所述机壳的下端部向轴向下方突出而包围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一线部在轴向上被夹持在所述容纳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盖部的上表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壁部的下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电路板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还具有:
第二线部,其从所述电路板向轴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线部的径向内端部连接;以及
第三线部,其从所述第一线部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上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线部所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容纳壁部隔着间隔而配置了所述第二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具有:
板部,其配置于比所述电路板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并且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以及
盖壁部,其从所述板部的外缘部向轴向上方延伸,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盖壁部位于所述基板容纳部的外侧,
在所述第一线部所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三线部被夹持在所述容纳壁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盖壁部的内侧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线部所延伸的方向上的所述基板容纳部的外部,所述盖壁部在与所述第一线部所延伸的方向以及轴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连接线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线部的轴向长度是所述盖壁部与所述机壳之间的轴向间隔以下。
9.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叶轮,其具有能够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的叶片;以及
驱动所述叶轮的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
CN201811307524.XA 2017-12-07 2018-11-05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Active CN109904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5275 2017-12-07
JP2017235275A JP2019103355A (ja) 2017-12-07 2017-12-07 モータ、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4971A true CN109904971A (zh) 2019-06-18
CN109904971B CN109904971B (zh) 2021-05-04

Family

ID=66943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07524.XA Active CN109904971B (zh) 2017-12-07 2018-11-05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03355A (zh)
CN (1) CN10990497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4364A (zh) * 2019-12-13 2021-06-1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3572298A (zh) * 2020-04-29 2021-10-29 Lg电子株式会社 马达组装体及具备其的吹风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04677A1 (de) * 1988-02-15 1989-08-24 Steinmueller Kg Atlanta Kabel Dichtende anschlussanordnung fuer einen elektromotor
JP2001186713A (ja) * 1999-12-24 2001-07-06 Minebea Co Ltd 送風機
KR100774215B1 (ko) * 2006-09-15 2007-1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수분침투 방지 구조를 갖는 모터
US20100310390A1 (en) * 2009-06-05 2010-12-09 Shih-Hsuan Huang Fan
CN103580360A (zh) * 2012-08-03 2014-02-12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旋转电机
CN205829400U (zh) * 2016-04-27 2016-12-21 深圳市航天电机系统有限公司 无刷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5499Y2 (ja) * 1988-03-18 1994-04-20 日本サーボ株式会社 ファンモータ
JP5186180B2 (ja) * 2007-11-05 2013-04-17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3138576A (ja) * 2011-12-28 2013-07-11 Nippon Densan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04677A1 (de) * 1988-02-15 1989-08-24 Steinmueller Kg Atlanta Kabel Dichtende anschlussanordnung fuer einen elektromotor
JP2001186713A (ja) * 1999-12-24 2001-07-06 Minebea Co Ltd 送風機
KR100774215B1 (ko) * 2006-09-15 2007-1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수분침투 방지 구조를 갖는 모터
US20100310390A1 (en) * 2009-06-05 2010-12-09 Shih-Hsuan Huang Fan
CN103580360A (zh) * 2012-08-03 2014-02-12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旋转电机
CN205829400U (zh) * 2016-04-27 2016-12-21 深圳市航天电机系统有限公司 无刷电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4364A (zh) * 2019-12-13 2021-06-1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3572298A (zh) * 2020-04-29 2021-10-29 Lg电子株式会社 马达组装体及具备其的吹风机
CN113572298B (zh) * 2020-04-29 2023-09-12 Lg电子株式会社 马达组装体及具备其的吹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03355A (ja) 2019-06-24
CN109904971B (zh)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72382U (zh) 电机
CN100516548C (zh) 离心风扇
CN201730841U (zh) 风机、使用所述风机的干手器及吸尘器
CN203743072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4734418B (zh) 防水型轴流风扇
JP2013199931A (ja) 送風機
CN103671250A (zh) 风扇装置
CN209560467U (zh) 冷却装置
JP6507723B2 (ja) 軸流ファンおよびファンユニット
JP5630143B2 (ja) 遠心ファンおよび遠心ファンを搭載した自走式ロボット
TW201014124A (en) Inner-rotor type fan
CN102684394A (zh) 马达组件
EP2628915A1 (en) Water pump in vehicle
CN203775003U (zh) 一种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及其应用的鼓风机
KR101539321B1 (ko) 지붕 배기팬 설치형 발전기
CN209354389U (zh) 送风装置
CN106169819A (zh) 单相电机、流体产生装置及电器设备
CN109904971A (zh)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CN109958634A (zh) 离心风扇
KR20140097676A (ko) 모터 냉각 장치
CN100438276C (zh) 吊扇电动机
JP2015031277A (ja) 電動送風機用インペラ
KR20100009402A (ko) 저소음 송풍 모듈을 갖는 열풍장치
CN104481898B (zh) 采用电磁轴承的外转子轴流风机
CN108649733B (zh) 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