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5212B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45212B
CN109845212B CN201780063245.0A CN201780063245A CN109845212B CN 109845212 B CN109845212 B CN 109845212B CN 201780063245 A CN201780063245 A CN 201780063245A CN 109845212 B CN109845212 B CN 1098452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k
nack
subcarriers
user terminal
sub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32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45212A (zh
Inventor
松村祐辉
武田一树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845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5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45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5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Abstract

用户终端(20)具备:检错单元(205),对下行链路数据信号检测有无错误,生成作为检错结果的ACK或者NACK;以及映射单元(207),在检错结果为ACK的情况下,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ACK进行了关联的1个码元内的第一频率资源,在检错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NACK进行了关联的、同一码元内的不同于第一频率资源的第二频率资源。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成为规范。此外,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和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续系统(例如,被称为LTE-A(LTE-Advanced)、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G plus)、New-RAT(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等)。
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为了实现延迟削减(latency reduction),研究缩短作为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的TTI(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的长度。在现有的LTE系统中TTI长度为14个码元,相对于此,缩短的TTI(Shortened TTI。以下,有时称为“sTTI”)长度成为例如7个码元以下。
此外,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下行链路数据应用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即,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将表示对于下行链路数据的检错结果的ACK(无错误)或者NACK(有错误)通知(反馈)给无线基站(有时称为eNB)。
作为用于通知ACK/NACK的现有方法,例如,提出了使用由2个码元构成的sTTI,发送包含ACK/NACK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例如,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有时称为sPUCCH)的方法(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1-167868,ZTE Corp,ZTE Microelectronics,“PUCCH to carryHARQ-ACK for sTTI,”August 201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今后,为了实现进一步的低延迟化,考虑将sTTI长度设为1个码元。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通知ACK/NACK需要2个码元,还没有充分研究在1个码元的sTTI长度中通知ACK/NACK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通过1个码元来通知ACK/NACK的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用户终端具备:检错单元,对下行链路数据信号检测有无错误,生成作为检错结果的ACK或者NACK;以及映射单元,在所述检错结果为ACK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信号映射到与所述ACK进行了关联的1个码元内的第一频率资源,在所述检错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信号映射到与所述NACK进行了关联的、同一码元内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频率资源的第二频率资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通过1个码元来通知ACK/NACK。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用户终端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对于用户终端的资源分配例(1个PRB的情况)的图。
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对于用户终端的资源分配例(2个PRB的情况)的图。
图3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对于用户终端的资源分配例(2个PRB的情况)的图。
图3D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对于用户终端的资源分配例(2个PRB的情况)的图。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送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送N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ACK/NACK通知例的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N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ACK/NACK判定的一例的图。
图8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发送N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8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发送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ACK/NACK判定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ACK/NACK判定的一例的图。
图11A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UE1发送N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UE1发送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11C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UE2发送N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11D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UE2发送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12A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UE1的ACK/NACK通知例的图。
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UE2的ACK/NACK通知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ACK/NACK判定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接收例1的ACK/NACK判定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接收例2的ACK/NACK判定的一例的图。
图16A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发送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16B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发送NACK时的映射例的图。
图17A是表示在1个子帧内发送DL CCH、DL数据信号以及UL CCH的结构例的图。
图17B是表示在1个子帧内发送DL CCH、UL数据信号以及UL CCH的结构例的图。
图18A是表示在1个子帧内发送DL CCH、UL/DL数据信号以及UL CCH的结构例的图。
图18B是表示在1个子帧内发送DL CCH、UL/DL数据信号以及UL CCH的结构例的图。
图19A是表示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具有的OFDM发送机的结构例的图。
图19B是表示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具有的DFT-s-OFDM发送机的结构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至少具备图1所示的无线基站10以及图2所示的用户终端20。用户终端20连接(接入)到无线基站10。无线基站10对用户终端20发送DL数据信号(例如,有时称为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或者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用户终端20将对于DL数据信号的ACK/NACK通知给无线基站10。
此外,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例如使用由1个码元构成的sTTI。另外,并不限定于sTTI(或者TTI)长度为1个码元的无线通信系统。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用户终端20使用1个码元来发送发送信号的无线通信系统。
在本实施方式中,ACK以及NACK与用于ACK/NACK的频率资源(子载波)的位置进行关联。换言之,对ACK以及NACK分别关联了不同的频率资源。
<无线基站>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图1所示的无线基站10采用包括编码单元101、调制单元102、重发控制单元103、发送单元104、天线105、接收单元106、接收功率测量单元107和ACK/NACK判定单元108的结构。
编码单元101对下行链路数据(DL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DL数据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2。
调制单元102对从编码单元101输入的DL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DL数据信号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3。
重发控制单元103基于从ACK/NACK判定单元108输入的判定结果(ACK或者NACK),进行DL数据信号的重发控制。具体而言,在初次发送时,重发控制单元103将从调制单元102输入的DL数据信号(新数据)输出到发送单元104,且保持该DL数据信号。在判定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重发控制单元103将保持的DL数据信号(重发数据)中的、与该NACK对应的重发数据输出到发送单元104。此外,在判定结果为ACK的情况下,重发控制单元103丢弃与该ACK对应的重发数据。
发送单元104对从重发控制单元103输入的DL数据信号(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放大等发送处理,并将发送处理后的DL数据信号(无线频率信号)从天线105发送。
接收单元106对在天线105中接收到的信号(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下变频等接收处理,并将接收处理后的信号(基带信号)输出到接收功率测量单元107。
在接收功率测量单元107中,输入控制信息。在控制信息中,例如,包括表示对各用户终端20分配的ACK/NACK用的资源(例如,也称为PRB(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Block))、资源单元、资源块对等)的资源分配信息、与PRB内的子载波和ACK/NACK的关联有关的信息等。
接收功率测量单元107对分配了ACK/NACK的PRB内的每个子载波的接收功率进行测量,并将表示所测量的接收功率的信息输出到ACK/NACK判定单元108。
ACK/NACK判定单元108基于从接收功率测量单元107输入的每个子载波的接收功率,确定在PRB内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例如,接收功率为阈值以上的子载波)。并且,ACK/NACK判定单元108基于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的位置(或者子载波号),判定从用户终端20通知了ACK和NACK中的哪一个。ACK/NACK判定单元108将判定结果(ACK或者NACK)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3。另外,关于ACK/NACK判定单元108中的ACK/NACK判定处理的细节,将在后面叙述。
<用户终端>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所示的用户终端20采用包括天线201、接收单元202、解调单元203、解码单元204、检错单元205、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6、映射单元207和发送单元208的结构。
接收单元202对在天线201中接收到的DL数据信号(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下变频等接收处理,并将接收处理后的DL数据信号(基带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3。
解调单元203对从接收单元202输入的DL数据信号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DL数据信号输出到解码单元204。
解码单元204对从解调单元203输入的DL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DL数据信号输出到检错单元205。
检错单元205对从解码单元204输入的DL数据信号进行例如使用了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检错处理,检测有无错误,生成作为检错结果的ACK(无错误)或者NACK(有错误)。检错单元205将检错结果输出到映射单元207。此外,在无错误的情况下,检错单元205将DL数据信号输出到例如高层的处理单元(未图示)。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6生成要使用ACK/NACK用的资源(PRB)来发送的发送信号。该发送信号例如可以是CAZAC(恒定幅度零自相关(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等发送信号序列,也可以是上行链路数据(UL数据信号)、控制信号或者DM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信号生成单元206将生成的发送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207。
在映射单元207中,输入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可以使用高层的信令或者物理层控制信道(例如,有时称为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或者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来通知给用户终端20。在控制信息中,包括表示对用户终端20分配的ACK/NACK用的资源(例如,PRB)的资源分配信息、与PRB内的子载波和ACK/NACK的关联有关的信息等。
即,映射单元207基于控制信息,确定在发送ACK时映射发送信号的子载波以及在发送NACK时映射发送信号的子载波。
并且,在从检错单元205输入的错误判定结果为ACK的情况下,映射单元207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ACK关联的子载波,在检错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另外,关于映射单元207中的映射处理的细节,将在后面叙述。
发送单元208对从映射单元207输入的发送信号(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放大等发送处理,并将发送处理后的信号(无线频率信号)从天线201发送。
<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操作>
接着,详细说明用户终端20中的ACK/NACK的通知方法以及无线基站10中的ACK/NACK的判定方法。
以下,如图3A所示,成为资源的分配单位的PRB由1个码元和12个子载波(子载波号1~12)定义。另外,构成1个PRB的子载波数以及子载波号并不限定于图3A所示的例(子载波号1~12这12个子载波)。
从网络(例如,无线基站10)使用物理层控制信息(例如,PDCCH)对用户终端20通知表示ACK/NACK用的PRB的分配的资源分配信息。网络基于连接CC(分量载波(ComponentCarrier))数、UE类别、MIMO(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的层数等与用户终端20有关的信息,确定用户终端20通知ACK/NACK所需的比特数,并将与所确定的比特数相应的PRB分配给该用户终端20。例如,网络可以设想使用1个PRB来通知1比特的ACK/NACK(即,ACK或者NACK)而对用户终端20分配PRB。
另外,用户终端20可以计算ACK/NACK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并向网络请求与ACK/NACK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相应的PRB数。或者,用户终端20例如可以将与在包括DL数据信号的资源分配信息的物理层控制信息(PDCCH)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进行关联的PRB,确定为对于该DL数据信号的ACK/NACK用的资源。
此外,在ACK/NACK的资源分配中,可以沿着时间方向或者频率方向指示多个PRB。图3A表示1个PRB的分配例,图3B、图3C、图3D表示2个PRB的分配例。具体而言,在图3B中,沿着频率方向连续分配2个PRB,在图3C中,沿着时间方向连续分配2个PRB,在图3D中,沿着时间/频率方向跳跃而分配2个PRB。
用户终端20使用被分配的PRB,将ACK/NACK通知给无线基站10。例如,在图3A~图3D所示的各PRB中,用户终端20分别通知1比特的ACK/NACK(即,ACK或者NACK)。
接着,说明ACK/NACK的通知中的、用户终端20(映射单元207)进行的各PRB内的发送信号的映射方法。图4A以及图4B表示实施方式1的映射例。
图4A表示发送ACK时的信号的映射,图4B表示发送NACK时的信号的映射。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在发送ACK时,用户终端20将发送信号映射到奇数号1、3、5、7、9、11的子载波。此外,如图4B所示,在发送NACK时,用户终端20将发送信号映射到偶数号2、4、6、8、10、12的子载波。
即,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ACK与奇数号1、3、5、7、9、11这6个子载波进行关联,NACK与偶数号2、4、6、8、10、12这6个子载波进行关联。
在此,与ACK关联的子载波和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互不相同。即,用户终端20通过对ACK/NACK关联互不相同的子载波位置(子载波号),从而根据发送信号所映射的子载波位置来通知ACK/NACK。
这样,用户终端20能够使用各PRB内的子载波的位置,在1个码元中通知ACK/NACK。
另一方面,无线基站10(接收功率测量单元107)对接收信号测量各子载波的接收功率。此外,无线基站10(ACK/NACK判定单元108)基于接收功率来确定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并且,无线基站10(ACK/NACK判定单元108)基于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的位置,判定从用户终端20通知到的ACK/NACK。具体而言,无线基站10在如图4A所示那样在奇数号的子载波中观测到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通知了ACK,在偶数号的子载波中观测到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通知了NACK。
另外,在图4A以及图4B中,说明了ACK和奇数号的子载波进行关联,NACK和偶数号的子载波进行关联的情况。但是,与ACK关联的频率资源(子载波)是构成PRB的多个子载波中的、第奇数个或第偶数个中的一方的子载波,与NACK关联的频率资源(子载波)是构成PRB的多个子载波中的、第奇数个或第偶数个中的另一方的子载波即可。
图5表示ACK/NACK的通知例。
在图5中,对用户终端20用于ACK/NACK而沿着频率方向分配了3个PRB。此外,对用户终端20通知与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ACK/NACK和各PRB内的子载波的关联有关的信息。此外,用户终端20生成ACK、NACK、ACK这3比特的ACK/NACK,作为对于DL数据信号的检错结果。
在分配了多个PRB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按照规定的顺序,对多个PRB分别分配3比特的ACK/NACK。例如,作为规定的顺序,可以是在频率方向或者时间方向上索引(例如,PRB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
在图5所示的例中,用户终端20按照PRB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即按照PRB#1、PRB#2、PRB#3的顺序,分别通知ACK、NACK、ACK。具体而言,用户终端20在PRB#1中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ACK关联的奇数号1、3、5、7、9、11的子载波,在PRB#2中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NACK关联的偶数号2、4、6、8、10、12的子载波,在PRB#3中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ACK关联的奇数号1、3、5、7、9、11的子载波。
此外,在图5中,无线基站10由于在PRB#1、#3中在奇数号的子载波中观测到信号,所以分别判定为通知了ACK,由于在PRB#2中在偶数号的子载波中观测到信号,所以判定为通知了NACK。
这样,用户终端20根据发送发送信号的频率资源(子载波)的位置和ACK/NACK的关联,将该发送信号映射到频率资源。具体而言,通过用户终端20在ACK和NACK中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互不相同的频率资源(子载波),无线基站10能够根据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的位置来判定通知了ACK和NACK中的哪一个。换言之,用户终端20使用子载波的位置,隐式地通知ACK/NACK。
在此,用户终端20为了通知ACK/NACK,只需要1个码元。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行使用了1个码元的ACK/NACK的通知,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低延迟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ACK以及NACK分别在一个PRB内的整个子载波中交替且均等地进行关联。即,由于用于ACK/NACK的通知的发送信号在频率方向上分散地进行映射,所以能够获得频率分集效应。
(实施方式2)
由于根据用户终端的移动而产生的多普勒效应或者在用户终端具有的振荡器中产生的相位噪声等,在接收侧(无线基站),有时在从用户终端映射了信号的原本的子载波位置移位的位置观测到信号(有时称为频率偏移或者频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即使在产生频率偏移的情况下,在接收侧也能够准确地判定ACK/NACK的方法。
由于实施方式2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相同,所以使用图1以及图2进行说明。
以下,详细说明实施方式2的ACK/NACK的通知方法。
图6A以及图6B表示实施方式2的映射例。
图6A表示发送ACK时的信号的映射,图6B表示发送NACK时的信号的映射。
具体而言,作为成为ACK/NACK的判定基准的子载波的基准值,设定了1个PRB内的子载波的中央值(或者中心子载波)。在图6A以及图6B中,子载波号6和7的边界成为基准值。另外,作为基准值,例如,可以设为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与ACK关联的子载波的最大的子载波号即6,也可以设为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的最小的子载波号即7。以下,将子载波号6设为基准值。
此外,子载波号的基准值从网络(例如,无线基站10)预先通知到用户终端20。例如,基准值可以使用高层的信令而被通知,也可以使用物理层控制信道(例如,PDCCH)而被通知,也可以作为小区信息等广播信息(Broadcast信息)而被通知。此外,子载波号的基准值可以通过一个整数值来提供。
如图6A所示,与ACK关联的子载波是构成PRB的多个子载波中的、基准值以下的子载波号1~6的子载波。即,在发送ACK时,用户终端20将发送信号映射到子载波号1~6的子载波。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是构成PRB的多个子载波中的、大于基准值的子载波号7~12的子载波。即,在发送NACK时,用户终端20将发送信号映射到子载波号7~12的子载波。
在此,与ACK关联的子载波和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互不相同。即,用户终端20通过对ACK/NACK关联互不相同的子载波位置(子载波号),从而根据发送信号进行映射的子载波位置来通知ACK/NACK。
这样,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用户终端20使用各PRB内的子载波的位置,能够使用1个码元来通知ACK/NACK。
另一方面,无线基站10对接收信号测量各子载波的接收功率。例如,在图6A以及图6B中,无线基站10对与ACK关联的基准值以下的子载波号1~6的子载波(以下,称为“ACK判定区域”)的接收功率以及与NACK关联的大于基准值的子载波号7~12的子载波(以下,称为“NACK判定区域”)的接收功率进行测量。并且,无线基站10比较ACK判定区域的接收功率和NACK判定区域的接收功率,判定为从用户终端20通知了与接收功率大的判定区域对应的ACK或者NACK。
通过该处理,即使在发生频率偏移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0也能够准确地判定ACK或者NACK。图7表示在用户终端20通知了ACK的情况下发生了频率偏移时的接收信号。如图7所示,尽管在用户终端20中在基准值以下的子载波号1~6的子载波中发送了发送信号,在无线基站10中,也在从原本的子载波位置(由虚线表示的位置)移位的位置(由实线表示的位置)中观测到信号。
此时,如图7所示,在无线基站10中,虽然在大于基准值的子载波的一部分(例如,子载波号7的子载波)中观测到信号,但ACK判定区域(子载波号1~6)的接收功率大于NACK判定区域(子载波号7~12)的接收功率。换言之,在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大于在N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因此,即使在发生了如图7所示的频率偏移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0也能够准确地判定为从用户终端20通知了ACK。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基准值作为边界,将构成PRB的频率资源分为与ACK关联的频率资源和与NACK关联的频率资源。通过该处理,即使在子载波位置根据频率偏移而移位的情况下,若不产生相当于ACK判定区域或者NACK判定区域的一半以上的子载波的子载波位置的移位,则无线基站10也能够吸收频移的影响而准确地判定ACK或者NACK。
通过该处理,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用户终端20高速移动的环境或者利用高频的环境等的频率偏移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比特错误率的增加。
另外,在图6A以及图6B中,说明了ACK和基准值以下的子载波号(即,包括成为基准的子载波在内的低频侧)的子载波进行关联,NACK和大于基准值的子载波号(即,相比成为基准的子载波为高频侧)的子载波进行关联的情况。但是,与ACK关联的频率资源(子载波)设为构成PRB的多个子载波中的、包括成为基准的子载波在内的高频侧或者低频侧的子载波,与NACK关联的频率资源(子载波)设为构成PRB的多个子载波中的、与ACK关联的子载波以外的子载波即可。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在图6A以及图6B中,示出了将1个PRB内的子载波的中央值设定为基准值的情况。换言之,在图6A以及图6B中,将与ACK以及NACK分别进行关联的子载波数设为相同数。但是,并不限定于与ACK以及NACK分别进行关联的子载波数为相同数的情况。与ACK以及NACK分别进行关联的子载波数也可以设置差异。
图8A以及图8B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映射例。
图8A表示发送NACK时的发送信号的映射,图8B表示发送ACK时的发送信号的映射。具体而言,用户终端20将子载波号8和9的边界设定为基准值。另外,在图8A以及图8B中,将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的最大的子载波号即8设为基准值。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NACK与基准值以下的子载波号1~8这8个子载波进行关联,ACK与大于基准值的子载波号9~12这4个子载波进行关联。即,与ACK关联的子载波数(4个)比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数(8个)少。
此时,如图8A所示,在发送NACK时,用户终端20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NACK关联的基准值以下的子载波号1~8的子载波。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发送ACK时,用户终端20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ACK关联的大于基准值的子载波号9~12的子载波。
另一方面,无线基站10对接收信号测量各子载波的接收功率,对与NACK关联的基准值以下的子载波号1~8的子载波(NACK判定区域)的接收功率和与ACK关联的大于基准值的子载波号9~12的子载波(ACK判定区域)的接收功率进行比较。并且,无线基站10判定为从用户终端20通知了与接收功率大的判定区域对应的ACK或者NACK。
在此,如图9所示,在用户终端20通知了NACK(参照图8A)的情况下,频率偏移变大,有时在无线基站10中移位4个子载波而观测到信号。此时,即使如上所述那样比较与ACK判定区域以及NACK判定区域分别对应的子载波的接收功率,无线基站10也不能判定通知了ACK和NACK中的哪一个。
此时,无线基站10基于在整个PRB(12个子载波)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的数目,判定通知了ACK和NACK中的哪一个。具体而言,在图9中,由于在整个PRB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为8个,即和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数为相同数,所以无线基站10能够判定为从用户终端20通知了NACK。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中,说明了设定基准值以使在与ACK以及NACK分别进行关联的子载波数上产生差异的情况。但是,例如,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也可以无论子载波的位置如何,都将ACK/NACK和子载波的个数进行关联而进行ACK/NACK的通知。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中,说明在对与ACK以及NACK分别对应的子载波数设置差异的情况下的无线基站10中的其他的ACK/NACK判定方法。
另外,由于用户终端20为了通知ACK/NACK而映射发送信号的方法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图8A以及图8B)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具体而言,无线基站10判定为从用户终端20通知了与ACK判定区域以及NACK判定区域中的、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多的判定区域对应的ACK或者NACK。
图10表示在用户终端20发送了NACK(参照图8A)的情况下,加入随机的频率偏移,在无线基站10中,在与NACK以及ACK分别对应的子载波的双方中观测到信号的情况。
在图10中,无线基站10在子载波号2、4、6、9、10这5个子载波中观测到信号。即,在N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为3个,在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为2个。因此,由于与ACK判定区域相比,N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更多,所以无线基站10能够判定为从用户终端20通知了NACK。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2。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2,通过对与ACK以及NACK分别进行关联的子载波数设置差异,从而在无线基站10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在ACK和NACK中不同。通过这个结构,即使在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位置发生移位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0也能够根据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数,准确地判定ACK或者NACK。
在此,在无线基站10将ACK错误地判定为NACK的情况下(以下,称为“ACK至NACK(ACK to NACK)错误”),根据基于HARQ的重发控制而发送与该NACK对应的重发数据。另一方面,在无线基站10将NACK错误地判定为ACK的情况下(以下,称为“NACK至ACK(NACK to ACK)错误”),在无线基站10中,不发送重发数据,导致错误的数据信号被转交给高层。
即,在ACK至NACK错误中,通过进行基于HARQ的重发控制而重发次数增加但可实现纠错,相对于此,在NACK至ACK错误中,不会根据HARQ而进行重发控制(纠错),直到在高层中判定为需要重发为止不进行重发处理,所以导致传输延迟变大。
因此,与ACK至NACK错误相比,优选避免NACK至ACK错误。
因此,在上述变形例1、2中,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将与ACK对应的子载波数设定为比与NACK对应的子载波数更少即可。通过该设定,即使在通信环境恶劣,在用户终端20中在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中发送的信号的一部分在无线基站10中偏向ACK判定区域而被观测到的情况下,也容易在N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剩余的大部分信号。因此,即使在发生了频率偏移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0判定为用户终端20是NACK的概率也会提高。通过该处理,能够降低NACK至ACK错误率,能够防止传输延迟的增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子载波号的基准值可以是固定的值,也可以是根据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之间的通信环境(例如,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使用的频率)而变更的值。例如,在子载波号的基准值根据通信环境而变更的情况下,根据可能发生的频率偏移的大小,与ACK以及NACK关联的子载波数之差被调整。例如,也可以设定基准值以使频率偏移越大则与ACK以及NACK关联的子载波数之差越大。通过该设定,在无线基站10中,即使发生频率偏移,也能够高精度地判定ACK/NACK。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从多个用户终端为了通知ACK/NACK而复用发送信号的情况。
由于实施方式3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相同,所以使用图1以及图2进行说明。
以下,详细说明实施方式3的ACK/NACK的通知方法。
图11A~图11D表示实施方式3的映射例。
另外,在图11A~图11D中,作为一例,说明2个用户终端20(UE1以及UE2)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的情况。但是,用于通知ACK/NACK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的用户终端20的数目可以是3个以上。
此外,在图11A~图11D中,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或者变形例2同样地,说明对与ACK以及NACK分别进行关联的子载波数设置差异的情况。但是,实施方式3也可以应用于如实施方式1(例如,参照图4A以及图4B)或者实施方式2(例如,参照图6A以及图6B)那样与ACK以及NACK分别对应的子载波数为相同数的情况。
此外,以下,在图11A~图11D中,将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的最大的子载波号即8设为子载波号的基准值。
图11A表示UE1中的发送NACK时的信号的映射,图11B表示UE1中的发送ACK时的信号的映射。此外,图11C表示UE2中的发送NACK时的信号的映射,图11D表示UE2中的发送ACK时的信号的映射。
即,在发送NACK时,UE1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NACK关联的基准值以下且奇数号1、3、5、7的子载波,在发送ACK时,UE1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ACK关联的大于基准值且奇数号9、11的子载波。另一方面,在发送NACK时,UE2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NACK关联的基准值以下且偶数号2、4、6、8的子载波,在发送ACK时,UE2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ACK关联的大于基准值且偶数号10、12的子载波。
在此,在PRB内的多个子载波中,对UE1以及UE2而言,与ACK关联的子载波和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互不相同。进一步,在PRB内的多个子载波中,与UE1关联的子载波和与UE2关联的子载波互不相同。即,在与ACK关联的子载波(图11B、D中为子载波号9~12)以及与NACK关联的子载波(图11A、C中为子载波号1~8)中,分别对多个用户终端20关联了不同的子载波。
用户终端20将子载波位置(子载波号)和多个用户终端20和ACK/NACK进行关联,并根据子载波位置,通知各用户终端20的ACK/NACK。通过该处理,即使在多个用户终端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用户终端20使用1个码元来通知ACK/NACK。
另一方面,无线基站10对接收信号测量各子载波的接收功率。并且,无线基站10基于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的位置(奇数号或者偶数号)来确定通知了ACK/NACK的用户终端20(UE1或者UE2)。此外,无线基站10对NACK判定区域的接收功率和ACK判定区域的接收功率进行比较,判定为从所确定的用户终端20通知了与接收功率大的判定区域对应的ACK或者NACK。
<资源分配方法>
接着,说明对于用于通知ACK/NACK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20的资源分配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用户终端20分配资源。但是,UE复用所需的对于各用户终端20的信息(例如,与各用户终端20关联的子载波号(奇数号或者偶数号))可以使用高层的信令或者物理层控制信息,作为UE专用信息而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此外,由于子载波号的基准值在用户终端20间是公共的,所以可以使用小区信息等而通知给无线基站10覆盖的整个小区。
例如,用户终端20基于小区信息,设定用于在通知ACK/NACK时映射发送信号的子载波号的基准值。
此外,用户终端20基于UE专用信息来确定在ACK/NACK用的PRB中映射发送信号的子载波(偶数号或者奇数号)。例如,作为与映射发送信号的子载波有关的信息,可以在通知了‘1’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使用奇数号的子载波,在通知了‘0’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使用偶数号的子载波。另外,‘0’以及‘1’与ACK以及NACK的关系可以相反。
并且,用户终端20根据基准值以及对本机设定的子载波号,在与要通知的ACK/NACK关联的子载波中发送发送信号。
此外,在分配了多个PRB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可以按照规定的顺序,将多个比特的ACK/NACK分别分配给多个PRB。例如,作为规定的顺序,可以是在频率方向或者时间方向上索引(例如,PRB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
<用户终端20以及无线基站10的操作>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用户终端20的发送操作以及无线基站10的接收操作的具体例。
以下,如图11A~图11D所示,将子载波号的基准值设为8,NACK与子载波号1~8进行关联,ACK与子载波号9~12进行关联。此外,UE1与奇数号的子载波进行关联,UE2与偶数号的子载波进行关联。此外,对UE1以及UE2在频率方向上分配了2个PRB(PRB#1、#2)。
图12A表示UE1中的发送信号的映射例。在图12A中,UE1通知ACK、NACK这2比特的ACK/NACK。具体而言,在PRB#1中,UE1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ACK关联的大于基准值的奇数号9、11的子载波,在PRB#2中,UE1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NACK关联的基准值以下的奇数号1、3、5、7的子载波。
图12B表示UE2中的发送信号的映射例。在图12B中,UE2通知ACK、ACK这2比特的ACK/NACK。具体而言,在PRB#1、PRB#2中,UE2将发送信号分别映射到与ACK关联的大于基准值的偶数号10、12的子载波。
另一方面,无线基站10对图12A以及图12B所示的信号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进行测量,如图13所示,确定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具体而言,在图13中,在PRB#1中,无线基站10在ACK判定区域的子载波号9~12的全部子载波中观测信号。此外,在PRB#2中,无线基站10在NACK判定区域的奇数号1、3、5、7的子载波以及ACK判定区域的偶数号10、12的子载波中观测信号。
由此,无线基站10判定为从UE1通知了ACK、NACK,判定为从UE2通知了ACK、ACK。
<在发生了频率偏移的情况下的接收操作>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发生了频率偏移的情况下的无线基站10中的接收例1、2。
[接收例1(图14)]
在接收例1中,如图14所示,在ACK判定区域的偶数号的子载波中观测到信号。此时,无线基站10基于图11A~图11D所示的各用户终端20的ACK/NACK和子载波的关联,判定为从UE2通知了ACK。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在N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的位置(由实线表示的位置)从原本的位置(由虚线表示的位置)发生移位。此时,无线基站10不能判定是偶数号的子载波还是奇数号的子载波。但是,由于能够判定从UE2通知了ACK,所以无线基站10能够判定为在N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的其他信号是来自UE1的NACK。
这样,即使在因频率偏移而不能单独判定一部分用户终端20的ACK/NACK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0也能够基于一个用户终端20的ACK/NACK判定结果,判定另一个用户终端20的ACK/NACK。
在图14中,无线基站10可以基于UE1为NACK且UE2为ACK的判定结果,只对UE1发送重发数据。
或者,无线基站10也可以根据未能单独进行一部分用户终端20(UE1)的ACK/NACK判定的情况,设想对于双方的用户终端20的ACK/NACK判定的精度差,即,设想UE2的ACK判定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因而对UE1以及UE2这双方发送重发数据。即,无线基站10判定为从UE1以及UE2这双方通知了NACK。这样,在图14中,无线基站10虽然能够对UE2单独判定是ACK,但根据另一个用户终端20的状况来判断为是NACK,从而虽然ACK至NACK错误率增加,但能够降低NACK至ACK错误率。通过该处理,能够防止在高层中发生重发,避免传输延迟变大。
[接收例2(图15)]
在接收例2中,如图15所示,无线基站10在ACK判定区域的子载波中观测2个UE的接收功率的信号。但是,如图15所示,在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的位置(由实线表示的位置)从原本的位置(由虚线表示的位置)发生移位,无线基站10不能判定是偶数号的子载波还是奇数号的子载波。即,无线基站10基于观测到信号的子载波的位置,不能分开判定是从UE1以及UE2中的哪一个发送的信号。
但是,无线基站10根据在ACK判定区域中观测到相当于2个UE的信号的情况,能够判定为UE1以及UE2这双方通知了ACK。
这样,即使在因频率偏移而不能分别判定各用户终端20的ACK/NACK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0也能够基于在ACK判定区域或者NACK判定区域中测量的接收功率来汇总判定多个用户终端20的ACK/NACK。
虽然依赖于数据的错误率,但一般发送ACK的概率比发送NACK的概率更高。因此,从多个用户终端20同时通知ACK的状况以高频度来发生。相对于此,如图15所示,即使发生频率偏移,无线基站10也能够准确地判定以高频度来发生的多个用户终端20的ACK,所以能够提高ACK/NACK的判定精度。
另外,在图15中,示出了ACK的判定作为一例。但是,关于NACK,无线基站10也能够同样地进行判定。
以上,说明了接收例1、2。
这样,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地,用户终端20将发送发送信号的频率资源(子载波)的位置和ACK/NACK进行关联,且将通知ACK/NACK的用户终端20和频率资源的位置进行关联。通过该处理,在1个码元的资源内能够复用多个用户终端20的发送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图11D所示,说明了以基准值作为边界的子载波和ACK/NACK进行关联,且子载波的号码(偶数/奇数)和用户终端20进行关联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以基准值作为边界的子载波和用户终端20进行关联,且子载波的号码(偶数/奇数)和ACK/NACK进行关联。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从多个用户终端通知ACK/NACK时发送的发送信号。
由于实施方式4的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相同,所以使用图1以及图2进行说明。
在现有的LTE系统中,ACK/NACK的发送信号序列的序列长度被规定为12的整数倍。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实施方式1~3所说明,在PRB内的与ACK/NACK关联的子载波的位置上发送发送信号,所以发送信号序列长度有时小于12。
以下,作为一例,设想根据规范预先规定序列长度为1、2、3、…(PRB的子载波数(例如,12))的发送信号序列或者该发送信号序列的生成方法。
发送信号序列期望是序列间的互相关小且近似于CASAC序列的序列。例如,用户终端20(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6)可以通过将素数长度的ZC(Zadoff-Chu)序列进行循环扩展而生成期望的序列长度的发送信号序列,也可以通过排除素数长度的ZC序列的一部分而生成期望的序列长度的发送信号序列。
此外,用户终端20也可以生成近似于CASAC序列的CGS(计算机生成序列(ComputerGenerated Sequences))作为发送信号序列。
此外,用户终端20也可以在序列长度为素数的情况下,生成ZC序列,而在序列长度为素数以外的情况下,生成CGS。此外,在序列长度为12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可以生成与现有的LTE系统同样的序列。
在生成发送信号序列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可以从网络(例如,无线基站10)被通知以下信息。
(i)序列长度
(ii)序列的相位旋转量(循环移位量)
(iii)正交覆盖码(OCC:Orthogonal Cover Code)的分配
但是,序列长度也可以不进行通知。用户终端20基于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方法,确定要映射发送信号序列的子载波数,并使用与所确定的子载波数相同数的序列长度即可。
例如,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图12A中,UE1在PRB#1中将发送信号序列映射到2个子载波中,在PRB#2中将发送信号序列映射到4个子载波中。因此,UE1生成序列长度2以及序列长度4的发送信号序列即可。或者,UE1可以生成序列长度6(=2+4)的1个发送信号序列。同样地,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图12B中,UE2在PRB#1、#2这双方中将发送信号序列映射到2个子载波中。因此,UE2生成序列长度2的2个发送信号序列即可。或者,UE2生成序列长度4(=2+2)的1个发送信号序列即可。
用户终端20对生成的发送信号序列施加相位旋转(循环移位),并应用正交覆盖码来生成发送信号。并且,用户终端20基于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映射方法,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要通知的ACK/NACK相应的子载波而发送。
通过用户终端20发送这样生成的发送信号序列,例如,能够防止从多个用户终端20为了通知ACK/NACK而发送的发送信号序列间的干扰。
<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CAZAC序列作为发送信号序列而映射到子载波的情况。但是,通知ACK/NACK时映射到子载波的发送信号序列并不限定于CAZAC序列。例如,用户终端20可以对UL数据信号、控制信号等其他信息进行编码以及调制而生成发送信号序列,并映射到子载波。
图16A以及图16B表示在通知ACK/NACK时将UL数据信号或者控制信号映射到子载波的情况下的映射例。图16A表示发送ACK时的信号的映射,图16B表示发送NACK时的信号的映射。
如图16A以及图16B所示,在将UL数据信号或者控制信号映射到子载波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可以将DMRS映射到映射发送信号的子载波的一部分。此时,无线基站10使用映射到一部分子载波的DMRS来进行信道估计,并基于信道估计结果来对映射到其他子载波的UL数据信号或者控制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未图示)。通过发送DMRS,用户终端20能够将UL数据信号或者控制信号映射到子载波而发送,并且,由于使用子载波位置还能够通知ACK/NACK,所以能够增大在使用的频率资源(子载波)中总共能够通知的比特数。
此外,用户终端20也可以将对ACK/NACK进行了编码/调制的信号以及DMRS映射到子载波,且使用子载波位置来通知ACK/NACK。通过该处理,使ACK/NACK的信息冗余而发送,所以能够改善ACK/NACK的比特错误率。
另外,DMRS的序列也可以是上述的CAZAC序列(ZC序列或者CGS等)。
此外,根据用作发送信号序列的控制信号来发送的内容可以根据规范预先规定,也可以从预先规定的多个候选中根据来自网络的通知来确定。此外,作为用作发送信号序列的控制信号的比特数,可以预先规定与根据该控制信号来发送的内容对应的比特数,也可以从网络通知。
这样,用户终端20能够将UL数据信号或者控制信号发送给无线基站10,且将ACK/NACK隐式地通知给无线基站10。即,通过将数据信号或者控制信号映射到用于通知ACK/NACK的子载波,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其他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sTTI长度为1个码元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用户终端20使用1个码元来通知ACK/NACK的情况。
<应用例1>
例如,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应用于sTTI由多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例如,在sTTI长度为3个码元的情况下,在现有方法中,能够使用2个码元来发送PUCCH,但不能将PUCCH分配给剩余的1个码元,导致浪费。
相对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即使在sTTI长度为3个码元的情况下,也能够将PUCCH(ACK/NACK)分别分配给sTTI内的全部码元。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用户终端20能够以1个码元单位来通知ACK/NACK,所以能够对用户终端20灵活地分配PUCCH。
<应用例2>
此外,例如,在5G中,研究在由多个码元构成的1个子帧内在特定的码元中发送DL控制信道(DL CCH)以及UL控制信道(UL CCH)的结构。例如,图17A表示在1个子帧内,在第一码元中发送包括DL数据信号的分配的DL CCH,在最终码元(即,1个码元)中发送包括对于由DL CCH分配的DL数据的ACK/NACK的UL CCH的结构。此外,图17B表示在1个子帧内,在第一码元中发送包括UL数据信号的分配的DL CCH,在最终码元中发送UL CCH的结构。在5G中,使用这样的结构,实现对每个子帧切换数据信道的DL(图17A)和UL(图17B)的动态(Dynamic)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且能够防止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干扰。
此外,如图18A所示,配置DL/UL控制信道的码元数越多(在图18A中DL/UL CCH分别为3个码元),则开销越增大。因此,如图18B所示那样配置DL/UL控制信道的码元数被设定为1个码元等较小的值的可能性高。
因此,在如图17A、B或者图18A、B所示的子帧结构中,ACK/NACK通过1个码元或者少数的码元的UL CCH来发送。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是如图17A、B或者图18A、B所示的子帧结构,用户终端20也能够在1个码元的ULCCH中通知ACK/NACK。
(2)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波形可以是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也可以是DFT-s-OFDM(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FDM))。例如,在使用OFDM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图2)具有图19A所示的OFDM发送机的结构,在使用DFT-s-OFDM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图2)具有图19B所示的DFT-s-OFDM发送机的结构。另外,图19A以及图19B所示的由“子载波映射(Subcarrier mapping)”表示的块对应于用户终端20的映射单元207。此外,在图19A以及图19B中,如实施方式4所说明,映射到子载波的发送信号序列可以是CAZAC序列,也可以是UL数据信号(或者控制信号)。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上行链路中的信息(PUCCH)的发送。但是,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下行链路中的信息的发送。此时,本说明书中的用户终端可以被无线基站替代,无线基站可以被用户终端替代。此外,可以设为由无线基站10具有上述的用户终端20具有的功能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多个用户终端间(D2D:Device-to-Device)的通信。此时,可以设为由用户终端20具有上述的无线基站10具有的功能的结构。此外,“上行”或者“下行”等语言可以被“侧”替代。例如,上行信道可以被侧信道替代。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根据频率资源(子载波)的位置而使用1个码元来通知ACK/NACK的情况。但是,根据频率资源的位置而使用1个码元来通知的信息并不限定于ACK/NACK。例如,作为根据频率资源的位置而使用1个码元来通知的信息的一例,可举出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子载波作为关联了ACK/NACK的频率资源的单位的情况。但是,关联了ACK/NACK的频率资源的单位并不限定于子载波,例如,也可以是PRB或者由多个RE(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组成的REG(资源元素组(Resource ElementGroup))等由多个子载波构成的资源单位。
(6)如图4A、B、图6A、B、图8A、B、图11A~D、图16A、B所示的ACK/NACK和子载波位置(号码)的组合也可以是ACK和NACK倒过来的情况。
(硬件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单元)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的组合而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并不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和/或逻辑地结合的1个装置而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和/或逻辑地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直接和/或间接(例如,有线和/或无线)地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而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作用。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在物理上可以作为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储存器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来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样的词语能够替换为电路、设备、单元等。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的硬件结构可以构成为将图示的各装置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也可以不包括一部分装置而构成。
通过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软件(程序)而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对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或存储器1002以及储存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取和/或写入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中的各功能。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而控制计算机整体。处理器1001可以由包括与外围设备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构成。例如,上述的编码单元101、调制单元102、重发控制单元103、接收功率测量单元107、ACK/NACK判定单元108、解调单元203、解码单元204、检错单元205、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6、映射单元207等可以通过处理器1001来实现。
此外,处理器1001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者数据从储存器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读取到存储器1002,并根据这些来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构成无线基站10或者用户终端20的至少一部分的功能块可以通过在存储器1002中存储且在处理器1001中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说明了上述的各种处理在1个处理器1001中执行的情况,但也可以由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或者逐次地执行。处理器1001可以由1个以上的芯片来实现。另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而从网络发送。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等至少一个构成。存储器1002可以被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cache)、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为了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而能够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储存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CD-ROM(Compact Disc 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柔性盘、光磁盘(例如,紧凑盘、数字通用盘、Blu-ray(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存(例如,卡、棒、钥匙驱动器)、软盘(注册商标)、磁条等的至少一个构成。储存器1003可以被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的存储介质例如也可以是包括存储器1002和/或储存器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其他适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也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上述的天线105、201、发送单元104、208、接收单元106、202等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以及输出装置1006可以是成为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摸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以及存储器1002等各装置可以通过用于将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由装置间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可以包括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硬件而构成,可以通过该硬件而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例如,处理器1001可以由这些硬件中的至少一个来实现。
(信息的通知、信令)
此外,信息的通知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Information)))、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MIB(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 Block))、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其他信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可以被称为RRC消息,例如,也可以是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 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应用系统)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5G+(5G plus)、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W-CDMA(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CDMA2000、UMB(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UWB(超宽带(Ultra-WideBand))、Bluetooth(注册商标)、利用其他合适的系统的系统和/或基于它们而被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处理过程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只要不矛盾,则可以调换顺序。例如,关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按照例示的顺序提示各种步骤的元素,并不限定于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基站的操作)
在本说明书中,设为由基站进行的特定操作根据情况有时由其上位节点(uppernode)进行。显然,在由具有基站的一个或者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 nodes)构成的网络中,为了与终端的通信而进行的各种操作能够通过基站和/或基站以外的其他网络节点(例如,考虑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或者S-GW(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等,但并不限定于此)进行。在上述中,例示了基站以外的其他网络节点为一个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多个其他网络节点的组合(例如,MME以及S-GW)。
(输入输出的方向)
信息以及信号等可以从高层(或低层)向低层(或高层)输出。也可以经由多个网络节点而被输入输出。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的处理)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可以保存在特定的地点(例如,存储器),也可以通过管理表进行管理。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可被覆写、更新或者追加记载。被输出的信息等可以被删除。被输入的信息等可以发送给其他装置。
(判定方法)
判定可以根据由1比特表示的值(是0还是1)来进行,也可以根据真假值(Boolean:真(true)或者假(false))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数值的比较(例如,与规定的值的比较)来进行。
(软件)
软件无论是被称为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被称为其他名称,都应被广泛地解释为意味着命令、命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过程、功能等。
此外,软件、命令等可以经由传输介质来发送接收。例如,在软件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以及数字订户线路(DSL)等有线技术和/或红外线、无线以及微波等无线技术而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的远程源发送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和/或无线技术包含在传输介质的定义中。
(信息、信号)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中的任一种来表示。例如,可在上述的整个说明中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可以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者磁性粒子、光场或者光子、或者它们的任意的组合来表示。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用语和/或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的用语可以置换为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含义的用语。例如,信道和/或码元可以是信号(信令)。此外,信号可以是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也可以被称为载波频率、小区等。
(系统、网络)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系统”及“网络”这样的用语可以调换使用。
(参数、信道的名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由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由相对于规定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由对应的其他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也可以是通过索引来指示的。
在使用于上述的参数的名称在所有方面都不是限定的。进一步,使用这些参数的公式等有时与在本说明书中明确公开的公式不同。各种信道(例如,PUCCH、PDCCH等)以及信息元素(例如,TPC等)由于能够通过一切适当的名称进行识别,所以对这些各种信道以及信息元素分配的各种名称在所有方面都不是限定的。
(基站)
基站能够容纳一个或者多个(例如,3个)(也被称为扇区)小区。在基站容纳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基站的覆盖范围区域整体能够划分为多个更小的区域,各个更小的区域还能够通过基站子系统(例如,室内用的小型基站(远程无线头(RRH:Remote Radio Head)))来提供通信服务。“小区”或者“扇区”这样的用语是指在该覆盖范围中进行通信服务的基站和/或基站子系统的覆盖范围区域的一部分或者整体。进一步,“基站”、“eNB”、“小区”以及“扇区”这样的用语在本说明书中能够调换使用。基站有时也被称为固定站(fixed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毫微微小区、小型小区等用语。
(终端)
终端有时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移动台、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UE(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或者一些其他适当的用语。
(用语的含义、解释)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determining)”、“决定(determining)”这样的用语有时包括多种操作。例如,“判断”、“决定”可包括当作例如对判定(judging)、计算(calculating)、算出(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导出(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探索(looking up)(例如,表、数据库或者其他数据结构的探索)、确认(ascertaining)进行“判断”、“决定”等。此外,“判断”、“决定”可包括当作对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接入(accessing)(例如,接入存储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决定”等。此外,“判断”、“决定”可包括当作对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的情况等进行“判断”、“决定”。即,“判断”、“决定”可包括当作对某种操作进行“判断”、“决定”。
“被连接(connected)”、“被耦合(coupled)”这样的用语、或者它们的一切变形意味着2个或者其以上的元素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一切连接或者耦合,能够包括在相互“连接”或者“耦合”的2个元素间存在1个或者其以上的中间元素的情况。元素间的耦合或者连接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逻辑性的,或者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认为2个元素通过使用1个或者其以上的电线、电缆和/或印刷电连接,以及作为一些非限定性且非包括的例子,通过使用具有无线频率区域、微波区域以及光(可见以及不可见这双方)区域的波长的电磁能量等电磁能量,被相互“连接”或者“耦合”。
参考信号能够简称为RS(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也可以根据应用的标准而被称为导频(Pilot)。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基于”这样的记载除非另有明确记载,否则不意味着“只基于”。换言之,“基于”这样的记载意味着“只基于”和“至少基于”这双方。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对使用“第一”、“第二”等称呼的元素的任何参照都不是普遍地限定这些元素的数量或者顺序。这些称呼在本说明书中能够作为区分2个以上的元素间的方便的方法来使用。因此,对第一以及第二元素的参照不意味着只能采用2个元素或者以某种方式第一元素必须在第二元素之前。
也可以将上述的各装置的结构中的“单元”置换为“部件”、“电路”、“设备”等。
“包括(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以及它们的变形只要是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则与用语“具备”同样地,这些用语意图是包含性的。进一步,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用语“或者(or)”意图不是逻辑异或。
无线帧在时域中可以由1个或者多个帧构成。在时域中一个或者多个的各帧可以被称为子帧。子帧可以进一步在时域中由1个或者多个时隙构成。时隙可以进一步在时域中由1个或者多个码元(OFDM码元、SC-FDMA码元等)构成。
无线帧、子帧、时隙以及码元都表示传输信号时的时间单位。无线帧、子帧、时隙以及码元可以使用分别与其对应的其他称呼。
例如,在LTE系统中,基站进行对各移动台分配无线资源(在各移动台中能够使用的频带宽或发送功率等)的调度。也可以将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称为TTI(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例如,可以将1个子帧称为TTI,也可以将多个连续的子帧称为TTI,也可以将1个时隙称为TTI。
资源块(RB)是时域以及频域的资源分配单位,在频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连续的副载波(子载波(subcarrier))。此外,在资源块的时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码元,也可以是1个时隙、1个子帧、或者1个TTI的长度。1个TTI、1个子帧分别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构成。
上述的无线帧的结构只不过是例示,无线帧中包含的子帧的数目、子帧中包含的时隙的数目、时隙中包含的码元以及资源块的数目以及资源块中包含的子载波的数目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本公开的整体中,例如,英语的a、an以及the那样通过翻译而追加了冠词的情况下,除非从上下文明确表示不是那样,否则这些冠词设为包括多个的情况。
(方式的变化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伴随着执行而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并不限定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进行。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本专利申请基于在2016年10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01883号主张其优先权,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01883号的全部内容援用于本申请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 无线基站
20 用户终端
101 编码单元
102 调制单元
103 重发控制单元
104、208 发送单元
105、201 天线
106、202 接收单元
107 接收功率测量单元
108 ACK/NACK判定单元
203 解调单元
204 解码单元
205 检错单元
206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
207 映射单元

Claims (4)

1.一种用户终端,具备:
检错单元,对下行链路数据信号检测有无错误,生成作为检错结果的ACK或者NACK;以及
映射单元,在所述检错结果为ACK的情况下,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所述ACK进行了关联的1个码元内的第一频率资源,在所述检错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信号映射到与所述NACK进行了关联的、同一码元内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频率资源的第二频率资源,
在由多个子载波和1个码元定义的资源块中,
所述第一频率资源是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包括成为基准的子载波的高频侧或者低频侧的子载波,
所述第二频率资源是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所述第一频率资源所包含的子载波以外的子载波,
所述第一频率资源所包含的子载波数比所述第二频率资源所包含的子载波数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
在由多个子载波和1个码元定义的资源块中,
所述第一频率资源是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第奇数个或第偶数个中的一方的子载波,
所述第二频率资源是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第奇数个或第偶数个中的另一方的子载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
在所述第一频率资源以及所述第二频率资源的每一个中,对多个用户终端关联了不同的频率资源。
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对下行链路数据信号检测有无错误,生成作为检错结果的ACK或者NACK,
在所述检错结果为ACK的情况下,将发送信号映射到与所述ACK进行了关联的1个码元内的第一频率资源,在所述检错结果为NACK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信号映射到与所述NACK进行了关联的、同一码元内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频率资源的第二频率资源,
在由多个子载波和1个码元定义的资源块中,
所述第一频率资源是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包括成为基准的子载波的高频侧或者低频侧的子载波,
所述第二频率资源是所述多个子载波中的、所述第一频率资源所包含的子载波以外的子载波,
所述第一频率资源所包含的子载波数比所述第二频率资源所包含的子载波数少。
CN201780063245.0A 2016-10-13 2017-08-02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98452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1883 2016-10-13
JP2016-201883 2016-10-13
PCT/JP2017/028125 WO2018070095A1 (ja) 2016-10-13 2017-08-02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5212A CN109845212A (zh) 2019-06-04
CN109845212B true CN109845212B (zh) 2021-12-21

Family

ID=61905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3245.0A Active CN109845212B (zh) 2016-10-13 2017-08-02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9221B2 (zh)
JP (1) JP6966462B2 (zh)
CN (1) CN109845212B (zh)
WO (1) WO20180700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0316A (zh) * 2017-10-11 2019-04-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US10715273B2 (en) * 2018-09-26 2020-07-1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Joint channel estimation and data detection technique to decode 5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US11863359B1 (en) * 2021-05-11 2024-01-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ubcarrier pre-equalization technology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wireless channe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01741A1 (de) * 2001-01-16 2002-07-25 Siemens Ag Parallele Übertragung identischer Daten an mehrere Endgeräte und Rückübertragung von Informationen über die Übertragungsqualität
JP4740759B2 (ja) * 2006-02-09 2011-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300582B2 (en) * 2006-10-04 2012-10-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ACK transmission for SDM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237980B (zh) * 2010-04-30 2014-01-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多载波系统中ack/nack信息数量的指示方法和设备
ES2477291T3 (es) * 2010-09-16 2014-07-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Dispositivo terminal y método de control de retransmisión
JP5772960B2 (ja) * 2010-09-20 2015-09-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アップリンク応答信号伝送方法、基地局、移動局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12044115A2 (ko) * 2010-09-30 201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5466656B2 (ja) * 2011-02-14 2014-04-0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8880755B (zh) * 2012-05-11 2021-06-15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KR102029324B1 (ko) * 2012-12-14 2019-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응답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549809B1 (ko) * 2014-12-22 2015-09-02 주식회사 이노와이어리스 Lte 시스템에서 phich의 evm 측정 장치
AR103887A1 (es) * 2015-03-09 2017-06-1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ubl) Canal pucch breve en canal spucch de enlace ascendente
US11606782B2 (en) * 2015-03-30 2023-03-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vent triggered multi-link channel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report for mission critical applications
US9509362B2 (en) * 2015-04-03 2016-11-29 Caviu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modified constellation mapping using a soft demapper
KR102400493B1 (ko) * 2015-11-04 2022-05-24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협대역 lte 동작을 위한 방법 및 프로시저
KR101987207B1 (ko) * 2015-12-10 2019-06-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짧은 전송 시간 간격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WO2017135991A1 (en) * 2016-02-03 2017-08-10 Intel IP Corporation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s and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xpucch (5g pucch)
WO2017173177A1 (en) * 2016-03-30 2017-10-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educing latency in physical channels in an lte network
CN107295665A (zh) * 2016-03-31 2017-10-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用户终端
WO2018014192A1 (en) * 2016-07-19 2018-01-25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609216 sPUCCH for HARQ-ACK in shortened TTI";LG Electronics;《3GPP》;20161001;第2.1节,图1 *
R1-160986 "Design and evaluation for uplink ACK/NACK transmission in short TTI";ZTE Corporation;《3GPP》;20160205;全文 *
ZTE Corporation."R1-167868 PUCCH to carry HARQ-ACK for sTTI".《3GPP》.2016,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5212A (zh) 2019-06-04
JPWO2018070095A1 (ja) 2019-07-25
US20190320344A1 (en) 2019-10-17
US10869221B2 (en) 2020-12-15
WO2018070095A1 (ja) 2018-04-19
JP6966462B2 (ja) 2021-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57512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US11101911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9076565B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651982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129739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7104052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11147031B2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9159292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00343937A1 (en) Method for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JP7144399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9845212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16313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046816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1212052B2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644531A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1052693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