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35263A - 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35263A
CN109835263A CN201711192275.XA CN201711192275A CN109835263A CN 109835263 A CN109835263 A CN 109835263A CN 201711192275 A CN201711192275 A CN 201711192275A CN 109835263 A CN109835263 A CN 109835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upport portion
mirror surface
hot
pow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922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9227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35263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35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352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车辆后视镜调整缓慢且不能根据车速自动调整的问题。所述车辆的后视镜(10)包括:基座(60);支撑部(20),设于所述基座(60)内;镜面(30),其背部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20)顶端;以及电磁柱,包括设于所述基座(60)内的通电线圈(41)、以及贴设于所述镜面(30)背部的连接片;其中,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后视镜是扩展驾驶人员视野的主要工具,驾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车辆中的后视镜,使得车辆周围的环境均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从而可以安全驾驶。
具体地,相关技术在调整后视镜时,由用户触发控制后视镜角度的按钮,然后由控制后视镜中的电机将后视镜的角度调整为用户所需的目标角度。
由上可知,相关技术中,无法实现行车过程中根据车速自适应调整后视镜角度,而且因电机控制,车速调整装置仍为较为缓慢。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车辆后视镜调整缓慢且不能根据车速自动调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后视镜,包括:
基座;
支撑部,设于所述基座内;
镜面,其背部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顶端;以及
电磁柱,包括设于所述基座内的通电线圈、以及贴设于所述镜面背部的连接片;其中,所述通电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
可选地,所述通电线圈通电后,所述镜面能够围绕所述支撑部顶端左右转动和/或上下转动。
可选地,所述电磁柱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通电线圈和所述连接片的弹性件。
可选地,还包括由非导磁材料制成且包裹于所述通电线圈的柱筒;所述弹性件为一端套设于所述柱筒外壁的弹簧。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后视镜还包括:
圆柱,固定于所述支撑部顶端;
旋转套,活动套设于所述圆柱;
第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旋转套和所述镜面背部,且所述第一连接片位于所述支撑部中远离车身的一侧;以及
第二连接片,连接于所述旋转套和所述镜面背部,且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支撑部中邻近车身的一侧。
可选地,还包括:
限位环,套设于所述圆柱且位于所述旋转套的两端,所述限位环与所述圆柱过盈配合。
可选地,还包括:位置传感器,设于所述圆柱上,用于记录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旋转套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可选地,所述基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电磁柱的容置槽,所述通电线圈位于所述容置槽底处,所述镜面位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处,且所述镜面与所述基座之间留有运动间隙。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顶端设有球型凹槽;所述后视镜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镜面背部的连接面和自由滑动于所述球型凹槽内的球形滑动面。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所述后视镜;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以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使得所述镜面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包括:
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围绕所述支撑部顶端左右转动和/或上下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包括: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车辆处于加速状态或者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三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中邻近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减小所述镜面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二预设值或者所述车辆处于减速状态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中远离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增大所述镜面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左右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中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包括: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四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上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向上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五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下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向下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上下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转动的角度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角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装置,应用于第一方面所述后视镜;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以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使得所述镜面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围绕所述支撑部顶端左右转动和/或上下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车辆处于加速状态或者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三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中邻近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减小所述镜面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二预设值或者所述车辆处于减速状态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中远离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增大所述镜面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中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四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上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向上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五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下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向下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上下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通电,以使所述镜面转动的角度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角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或者上述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车辆后视镜的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可以通过对通电线圈通电以控制镜面的转动角度,即可以通过电流控制所述通电线圈产生磁场而改变后视镜与车身之间的夹角,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通过电机控制所述后视镜夹角的方案,本公开利用电磁原理,可以通过电流实现快速调节后视镜角度的效果。并且,由于可以通过电流实现快速调节后视镜角度,为后续根据车速自动调整后视镜的角度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在检测到当前的车速后,可以通过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使得所述镜面与车身之间的夹角适配于当前车速。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的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镜面活动连接于支撑部顶端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
图9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
图10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
图1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装置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后视镜 20 支撑部
30 镜面 60 基座
61 容置槽 41 通电线圈
42 弹性件 43 柱筒
50 圆柱 51 第一连接片
52 第二连接片 53 旋转套
54 限位环 55 位置传感器
810 获取模块 820 控制模块
800 控制车辆后视镜的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面对镜面时的上下方向,“左、右”是指面对镜面时的左右方向。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的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后视镜10包括基座60、设于所述基座60内的支撑部20、镜面30以及设于所述基座60内的电磁柱。
如图1所示,所述基座60设有容置槽61,所述支撑部20位于所述容置槽61内,所述镜面30背部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20顶端。所述支撑部20可以是固定于所述容置槽61底的支撑柱。所述镜面30位于所述容置槽61的槽口处,且所述镜面30未填满所述容置槽61的槽口,即所述镜面30与所述基座60之间留有运动间隙。由于所述镜面30背部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20顶端,且所述镜面30与所述基座60之间留有运动间隙,所以所述镜面30在受到外力时能够转动。
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柱也位于所述容置槽61内,所述电磁柱包括设于所述基座60内的通电线圈41、以及连接片(图中未示出)。
如图1所示,所述通电线圈41位于所述容置槽61底处,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后可以产生磁场。所述通电线圈41可以是通电螺线管。所述连接片贴设于所述镜面30背部,所述连接片可以由磁性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制成,比如,所述连接片可以是磁铁,也可以是金属片。可选地,为了防止所述通电线圈41漏电,所述后视镜10还包括由非导磁材料制成且包裹于所述通电线圈41的柱筒43。由于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能够吸引或排斥由磁性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制成的所述连接片,进而在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后能够拉扯所述镜面30,给予所述镜面30外力,使得所述镜面30转动而改变角度。
可选地,所述电磁柱还包括弹性件42,所述弹性件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通电线圈41和所述连接片。在图1中,所述弹性件42以弹簧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弹簧一端可以套设于所述柱筒43外壁。由于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连接片(比如所述连接片是磁铁)或排斥连接片(比如连接片是金属片)时,能够引发所述弹簧发生形变,所述弹簧发生形变而给予所述镜面30外力,使得所述镜面30转动而改变角度。
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也可以是其它具有弹性的部件,只要当所述通电线圈产生磁场后吸引连接片(比如所述连接片是磁铁)或排斥连接片(比如连接片是金属片)时,所述弹性件能够发生形变而带动所述镜面转动即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对通电线圈通电以控制镜面的转动角度,即可以通过电流控制所述通电线圈产生磁场而改变后视镜与车身之间的夹角,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通过电机控制所述后视镜夹角的方案,本公开利用电磁原理,可以通过电流实现快速调节后视镜角度的效果。并且,由于可以通过电流实现快速调节后视镜角度,为后续根据车速自动调整后视镜的角度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在检测到当前的车速后,可以通过对所述通电线圈通电,使得所述镜面与车身之间的夹角适配于当前车速。
在图1中,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为了实现所述镜面30背部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20顶端,请参照图1和图2,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镜面活动连接于支撑部顶端的结构的示意图,所述后视镜10还包括圆柱50、旋转套53、第一连接片51以及第二连接片52。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圆柱50固定于所述支撑部20顶端,所述旋转套53活动套设于所述圆柱50,即所述旋转套53可以在受到外力时能够旋转。所述第一连接片5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52均连接于所述旋转套53和所述镜面30背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片51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片52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的一侧,即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的一侧有所述电磁柱和第一连接片51,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的一侧有所述电磁柱和第二连接片52。
如图2所示,为了所述第一连接片5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52能够稳定地转动,所述旋转套5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在图2中,所述旋转套53的数量为两个。
请继续参照图2,为了限制所述旋转套53在所述圆柱50上滑动,所述圆柱50上套设有限位环54,且位于所述旋转套53的两端均套设有所述限位环54,其中,所述限位环54与所述圆柱50过盈配合。
请继续参照图2,所述后视镜10还包括设于所述圆柱50上的位置传感器55,所述位置传感器55可以用于记录所述第一连接片5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52的位置,比如,所述位置传感器55可以记录车辆本次下电之前所述第一连接片5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52的位置,进而,当车辆下次因使用而上电后,可以根据所述位置传感器55记录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片5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52恢复至所述位置传感器记录的车辆本次下电之前的位置。
举例来讲,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片是金属片,当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则所述通电线圈41产生的磁场会吸引所述连接片,进而压缩弹性件42。当车辆的当前行驶车速需要驾驶人员能够具有足够的视野,则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一侧的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该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连接片,进而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所述弹性件42在压缩过程中会带动镜面30向远离车身一侧的方向偏转,进而增大了镜面30与车身的夹角,给驾驶人员提供了足够的视野。当对远离车身一侧的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断电时,则镜面30在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一侧的电磁柱的弹性件42的弹力共同作用下,恢复至原来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部20的左右两侧设置电磁柱,实现镜面30在左右方向上的转动。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镜面30在上下方向上的转动,也可以在所述支撑部20的上下两侧设置电磁柱。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20顶端可以设置球型凹槽。所述后视镜10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镜面30背部的连接面和自由滑动于所述球型凹槽内的球形滑动面。通过所述球形滑动面配合滑动于所述球型凹槽内,所述镜面30可以实现在不同方向上的转动,比如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或左右方向上转动,也可以实现镜面30在左右方向上的转动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镜面30在上下方向上的转动。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车辆后备箱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上述后视镜10的车辆,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其中,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可以包括车速、停车、上电和下电等状态。
步骤S32,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以所述通电线圈41产生的磁场改变所述弹性件42的长度,使得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车载终端可以作为步骤S31和步骤S32的执行主体,比如,车载终端可以通过车速传感器监测获得车辆的当前行驶速度。当车载终端获取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后,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磁场,磁场因吸引连接片(比如所述连接片是磁铁)或排斥连接片(比如连接片是金属片)而导致弹性件42发生形变,弹性件42因发生形变而带动所述镜面30转动,进而改变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以使该夹角在所述当前行驶状态下给驾驶人员带来所需的视野,给安全驾驶提供了保障。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包括: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所述电磁柱可以在所述支撑部20的左右两侧以及上下两侧设置,进而可以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围绕所述支撑部20顶端左右转动和/或上下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通过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使得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发生形变而带动所述镜面30转动,进而改变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可以针对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自适应调整后视镜的角度,使得在所述当前行驶状态下给驾驶人员带来所需要的视野,给安全驾驶提供了保障。并且本公开利用电磁原理,通过电流控制所述通电线圈产生磁场而改变后视镜与车身之间的夹角,达到了快速调节后视镜角度的效果。
接下来,参考图1和图2,以所述连接片是金属片,对应不同的车辆当前行驶状态,进行对应的阐述。
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上述后视镜10的车辆,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步骤S42,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车辆处于加速状态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而减小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可以是35km/h、40km/h或者45km/h等车速值。
举例来讲,当车载终端通过车速传感器监测到车辆的当前行驶速度大于40km/h,且车辆处于加速状态,则可以认为车辆处于超车过程中,此时,驾驶人员需要清楚的看到侧方车辆。此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一侧的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该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连接片,进而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所述弹性件42在压缩过程中会带动镜面30向邻近车身一侧的方向偏转,进而减小了镜面30与车身的夹角,使得驾驶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侧方车辆(具体调整至多少角度,需要根据整车的尺寸,实验标定确定)。
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上述后视镜10的车辆,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步骤S52,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二预设值或者所述车辆处于减速状态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而增大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值可以是80km/h、70km/h或者60km/h等车速值。所述第二预设值可以是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当车辆以小于第二预设值的车速稳定行驶,或者车辆在减速行驶,比如车辆在停车时,驾驶人员提供了较广阔的视野。
举例来讲,当车载终端通过车速传感器监测到车辆的以50km/h稳定行驶,或者检测到车辆在处于减速过程中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一侧的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该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连接片,进而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所述弹性件42在压缩过程中会带动镜面30向远离车身一侧的方向偏转,进而增大了镜面30与车身的夹角,给驾驶人员提供了足够的视野(具体调整至多少角度,需要根据整车的尺寸,实验标定确定)。
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上述后视镜10的车辆,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步骤S62,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三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而减小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值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三预设值可以是80km/h、85km/h或者90km/h等车速值。
举例来讲,当车载终端通过车速传感器监测到车辆的当前行驶速度大于80km/h,则可以认为车辆处于高速行驶过程中,此时,驾驶人员需要清楚的看到侧方车辆。此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一侧的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该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连接片,进而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所述弹性件42在压缩过程中会带动镜面30向邻近车身一侧的方向偏转,进而减小了镜面30与车身的夹角,使得驾驶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侧方车辆(具体调整至多少角度,需要根据整车的尺寸,实验标定确定)。
当所述车辆上电时,可以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夹角。恢复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的方式请参考图7,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上述后视镜10的车辆,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1,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步骤S72,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左右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夹角。
举例来讲,驾驶人员停车后,熄火下电,所述位置传感器55记录车辆本次下电之前所述第一连接片5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52的位置,当下次车辆因使用而上电后,根据所述位置传感器55记录的位置,对应地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一侧的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第一连接片5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52恢复至所述位置传感器记录的车辆本次下电之前的位置。
图8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和图8所示,所述支撑部20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上述后视镜10的车辆,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81,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步骤S82,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四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向上转动。
其中,所述第四预设值可以是45km/h、50km/h或者65km/h等车速值。
举例来讲,当车载终端通过车速传感器监测到车辆的当前行驶速度大于45km/h,此时,驾驶人员需要清楚的看到侧方车辆。此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侧的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该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连接片,进而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所述弹性件42在压缩过程中会带动镜面30向上偏转,使得驾驶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侧方车辆(具体调整至多少角度,需要根据整车的尺寸,实验标定确定)。
图9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和图9所示,所述支撑部20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上述后视镜10的车辆,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91,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步骤S92,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五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下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向下转动。
其中,所述第五预设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
举例来讲,当车载终端通过车速传感器监测到车辆的当前行驶速度小于45km/h,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下侧的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该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连接片,进而压缩该电磁柱的弹性件42,所述弹性件42在压缩过程中会带动镜面30向下偏转,使得驾驶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侧方车辆(具体调整至多少角度,需要根据整车的尺寸,实验标定确定)。
图10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和图10所示,所述支撑部20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上述后视镜10的车辆,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步骤S102,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下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角度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角度。
图1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装置的框图。所述装置800应用于上述后视镜10,所述装置800包括:
获取模块810,用于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控制模块820,用于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以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使得所述镜面30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820还用于: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以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使得所述镜面30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所述控制模块820还用于: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车辆处于加速状态或者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三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减小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二预设值或者所述车辆处于减速状态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增大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20中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所述控制模块820还用于: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四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向上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五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下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向下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下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转动的角度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角度。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控制车辆后视镜的装置800或者后视镜10。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车辆,其中各个装置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60);
支撑部(20),设于所述基座(60)内;
镜面(30),其背部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20)顶端;以及
电磁柱,包括设于所述基座(60)内的通电线圈(41)、以及贴设于所述镜面(30)背部的连接片;其中,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后,所述镜面(30)能够围绕所述支撑部(20)顶端左右转动和/或上下转动。
3.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后视镜(10);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以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使得所述镜面(30)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包括:
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围绕所述支撑部(20)顶端左右转动和/或上下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包括: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车辆处于加速状态或者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三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减小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二预设值或者所述车辆处于减速状态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增大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左右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包括: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四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向上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五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下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向下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下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转动的角度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角度。
7.一种控制车辆后视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后视镜(10);所述装置(800)包括:
获取模块(810),用于获取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
控制模块(820),用于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以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使得所述镜面(30)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820)还用于:
对所述通电线圈(41)通电以吸引或排斥所述连接片,使得所述镜面(30)转动的角度适配于所述当前行驶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的一侧和邻近车身的一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控制模块(820)还用于: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车辆处于加速状态或者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三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邻近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减小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二预设值或者所述车辆处于减速状态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中远离车身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增大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与车身之间的夹角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中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电磁柱;
所述控制模块(820)还用于: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四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向上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第五预设值时,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下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向下转动;或
当所述车辆上电后,对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上下两侧中一侧的所述电磁柱的通电线圈(41)通电,以使所述镜面(30)转动的角度恢复至车辆上次下电之前的角度。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10)或者权利要求7至10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车辆后视镜的装置(800)。
CN201711192275.XA 2017-11-24 2017-11-24 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Pending CN1098352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92275.XA CN109835263A (zh) 2017-11-24 2017-11-24 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92275.XA CN109835263A (zh) 2017-11-24 2017-11-24 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35263A true CN109835263A (zh) 2019-06-04

Family

ID=66876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92275.XA Pending CN109835263A (zh) 2017-11-24 2017-11-24 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3526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4367A (zh) * 2021-09-28 2021-12-28 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后视镜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5932A (zh) * 2005-07-12 2007-01-17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随车姿自动调整角度的汽车后视镜
CN201021201Y (zh) * 2007-03-06 2008-02-13 谭象庆 防灯光刺眼的倒车镜
CN202429131U (zh) * 2011-12-14 2012-09-12 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后视镜自动定位系统
KR101480914B1 (ko) * 2013-08-12 2015-01-09 현대오트론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실외 후사경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장치
CN104554022A (zh) * 2014-12-29 2015-04-29 余姚市利佛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后视镜转向调节系统
CN106274699A (zh) * 2015-05-28 2017-01-0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调整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5932A (zh) * 2005-07-12 2007-01-17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随车姿自动调整角度的汽车后视镜
CN201021201Y (zh) * 2007-03-06 2008-02-13 谭象庆 防灯光刺眼的倒车镜
CN202429131U (zh) * 2011-12-14 2012-09-12 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后视镜自动定位系统
KR101480914B1 (ko) * 2013-08-12 2015-01-09 현대오트론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실외 후사경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장치
CN104554022A (zh) * 2014-12-29 2015-04-29 余姚市利佛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后视镜转向调节系统
CN106274699A (zh) * 2015-05-28 2017-01-0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调整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4367A (zh) * 2021-09-28 2021-12-28 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后视镜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44367B (zh) * 2021-09-28 2023-10-03 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后视镜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1862B (zh) 飞行系统中用于避障的系统和方法
CN106199556B (zh) 一种自主驾驶用车载激光雷达的旋转扫描装置
EP2808717A3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N111131674B (zh) 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160071070A (ko) 웨어러블 글래스, 그 제어 방법 및 차량 제어 시스템
KR101924059B1 (ko) 차량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차량
GB2481092A (en) Thermal imaging camera having a fast electromechanical shutter arrangement
CN203708343U (zh) 一种镜头可旋转车载摄像头
CN103434489B (zh) 一种电动除水汽车后视镜及汽车
CN106428603B (zh) 一种基于视觉定位的无人机自动连接平台
CN109835263A (zh) 车辆的后视镜、控制车辆后视镜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KR102493907B1 (ko) 액츄에이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230003337A1 (en) Magnetic soft stops for gimbals
WO202007702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ditional robotic teleoperation
CN207657717U (zh) 车辆的后视镜、及车辆
CN104443079A (zh) 机动车及其重力平衡装置
CN108682187B (zh) 一种新型的磁浮避障装置
CN101571619A (zh) 相机镜头调节装置及应用其的图像追踪系统
CN105872379A (zh) 摄像装置
EP3151359A1 (en)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harging device
CN214538542U (zh) 紧凑结构悬架以及目标物装载主动驱动平台
CN103698960A (zh) 一种可变光圈装置
CN106060357B (zh) 成像设备、无人机及机器人
CN210591465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04282477B (zh) 一种野外作业拉绳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