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0121B - 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10121B
CN109810121B CN201910166316.0A CN201910166316A CN109810121B CN 109810121 B CN109810121 B CN 109810121B CN 201910166316 A CN201910166316 A CN 201910166316A CN 109810121 B CN109810121 B CN 109810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compound
formula
group
fullerene accep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63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10121A (zh
Inventor
郑庆东
汤昌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of CAS filed Critical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91016631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101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10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10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10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10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其合成方法及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的应用。所述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可作为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所述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易溶于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可实现高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是理想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

Description

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太阳 能电池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n- 型半导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利用有机半导体材料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器件。由 于其具有加工成本低,原料易得,容易大面积制备和可以做成柔性器件等 优点,已成为当今新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一直以来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 的受体材料主要是富勒烯及其衍生物(PC61BM、PC71BM),但由于富勒 烯受体材料固有的一些缺点,如吸收波长短,合成成本高,分子能级不易 调控等,限制了其在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发 可以替代富勒烯的新型受体材料是非常有意义的。
非富勒烯受体作为一种新的受体材料,由于其具有合成及纯化工序简 单,吸收系数、吸收波长及分子能级等性能易调控等优点,从而可以克服 上述富勒烯的缺点,并有望逐步取代富勒烯受体材料。2015年占肖卫等首 先报道了一种具有“受体-给体-受体”(“A-D-A”)结构的非富勒烯受体材 料ITIC,其作为受体材料与给体材料PTB7-Th共混制备的薄膜太阳能电 池效率达6.8%(Adv.Mater.2015,27,1170)。从此,人们对非富勒烯受体 材料展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至今,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单节有机太阳 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超过13%。但是目前作为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的 给体单元(“D”)的种类还比较有限,已报道的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材料 主要是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IDT)和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IDTT) 为给体单元。虽然,不断地有基于上述两种给体单元的非富勒烯受体被发展,并且其电池器件可以获得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但是材料结构设计受 限,依然极大地阻碍了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发展。
因此,仍需设计并合成新的给体单元,从而发展新型高效率的非富勒 烯受体材料,进而使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柔性电子器件及相关产品得到更好 的应用。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 受体材料。该聚合物可作为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中。
所述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式I所 示的结构: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21
其中,Ar11、Ar12独立地选自含有至少一个噻吩环的基团中的任意一 种;
R11、R12、R13、R14独立地选自C1~C28的烷基、C1~C28的氟代烷基、 C6~C40的芳香基、C6~C40的氟代芳香基中的任意一种;
TA11、TA12独立地选自式II-1、式II-2、式II-3、式II-4、式II-5、式 II-6、式II-7、式II-8、式II-9、式II-10所示的基团;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22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31
其中,R211、R221、R231、R241、R242、R251、R252、R261、R262、R271、 R281、R282、R291、R201、R202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氰基、C1~C20的烃 基、C1~C20的烃氧基、C1~C20的羰基、C1~C20的酯基中的任意一种,虚线 处为双键连接位置。
可选地,Ar11、Ar12独立地选自式III-1、式III-2所示的结构中的任意 一种;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32
其中,R31、R32独立地选自氢原子、C1~C20的烃基、C1~C20的烃氧基、 C1~C20的羰基、C1~C20的酯基中的任意一种,虚线处为基团的连接位置。
具体地,所述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式I所示 的结构: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41
其中,Ar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噻吩基中 的任意一种;
R为碳原子数为1~28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8的氟代烷基、碳原子 数为1~20的芳香基、碳原子数为1~20的氟代芳香基、碳原子数为1~20 的芳香基上至少一个氢原子被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取代所形成的基团、 碳原子数为1~20的芳香基上至少一个氢原子被碳原子数1~20的氟代烷基 取代所形成的基团;
TA为如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42
其中R1为氢原子、卤素、氰基或C1-C20的烷基、烷氧基、烯基、炔 基、羰基、酯基中的任意一种,虚线处为双键连接位置。
在本申请中,所述式I所示结构中的Ar为如下基团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51
可选地,R2为氢原子、C1-C20的烷基、烷氧基、烯基、炔基、羰基、 酯基中的任意一种,虚线处为基团的连接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的制备方 法。
所述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以下步骤:
(a)化合物1与化合物2通过催化偶联反应得到化合物3: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52
其中,R3选自C1~C28的烷基;Ar选自Ar11、Ar12中的至少一种;
(b)将步骤(a)所得的化合物3与锂试剂Li-R反应得到化合物4: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53
其中,R选自R11、R12、R13、R14中的至少一种;
(c)将步骤(b)所得的化合物4通过分子内傅克烷基化反应得到化 合物5;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54
(d)将步骤(c)所得的化合物5通过与三氯氧磷和N,N-二甲基甲酰 胺反应得到化合物6: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61
(e)将步骤(d)所得的化合物6在碱性条件下与TA基团供体通过 缩合反应得到如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Figure RE-GDA0002555090830000062
可选地,所述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a)化合物1与化合物2通过催化偶联反应得到化合物3: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63
其中,R3选自C1~C28的烷基;Ar选自Ar11、Ar12中的至少一种;
(b)将步骤(a)所得的化合物3与锂试剂Li-R反应得到化合物4: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64
其中,R选自R11、R12、R13、R14中的至少一种;
(c)将步骤(b)所得的化合物4通过分子内傅克烷基化反应得到化 合物5;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71
(d)将步骤(c)所得的化合物5通过与三氯氧磷和N,N-二甲基甲酰 胺反应得到化合物6: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72
(e)将步骤(d)所得的化合物6在碱性条件下与TA基团供体通过 缩合反应得到如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73
可选地,步骤(a)中采用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和三(邻甲基苯甲基) 膦作为偶联反应的催化剂。
可选地,步骤(a)中所述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反应摩尔比为1:2.5~ 1:3。
可选地,步骤(a)中所述催化偶联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8~24小时。
可选地,步骤(a)中所述催化偶联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10~120℃。
可选地,步骤(a)中所述催化偶联反应的反应溶剂为甲苯和/或N,N-二 甲基甲酰胺。
可选地,步骤(b)中所述化合物3与锂试剂的反应摩尔比为1:6~1:8。
可选地,步骤(b)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8~24小时。
可选地,步骤(b)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温度为-78~20℃。
可选地,步骤(b)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溶剂为四氢呋喃。
可选地,步骤(c)中所述分子内傅克烷基化反应催化剂为三氟化硼乙醚。
可选地,步骤(c)中所述化合物4与三氟化硼乙醚的反应摩尔比为 1:15~1:20。
可选地,步骤(c)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1.5小时。
可选地,步骤(c)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30℃。
可选地,步骤(c)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溶剂为二氯甲烷。
可选地,步骤(d)中所述化合物5与三氯氧磷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 反应摩尔比为1:50:50~1:60:60。
可选地,步骤(d)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5~24小时。
可选地,步骤(d)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温度为70~85℃。
可选地,步骤(d)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溶剂为1,1-二氯乙烷。
可选地,步骤(e)中所述化合物6与TA基团的供体反应摩尔比为1:6~ 1:10。
可选地,步骤(e)中所述碱性条件中的碱为吡啶。
可选地,步骤(e)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5~24小时。
可选地,步骤(e)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溶剂为氯仿。
可选地,步骤(e)中所述TA基团供体选自具有式IV-1、式IV-2、 式IV-3所示结构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081
本申请中所有涉及数值范围的条件均可独立地选自所述数值范围内 的任意点值。
本申请中“C1~C28”、“C6~C28”、“C1~C20”等均指基团所包含的碳原 子数。如“C1~C28的烷基”指碳原子数为1~28的烷基。
本申请中,“烷基”是由烷烃化合物分子上失去任意一个氢原子所形 成的基团。所述烷烃化合物包括支链烷烃、直链烷烃、环烷烃。
本申请中,“氟代烷基”是烷基上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所形 成的基团。
本申请中,“芳香基”为芳香族化合物分子中失去芳香环上任意一个 氢原子后形成的基团。所述芳香族化合物包括只含有芳香环的化合物、芳 香环上至少一个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化合物。
本申请中,“氟代芳香基”是芳香基上至少一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 所形成的基团。
本申请中,“烃基”为烃分子中失去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 基团。所述烃为碳水化合物,例如烷烃、烯烃、炔烃均为烃。
本申请中,“烃氧基”为烃基醇分子中失去羟基上的一个氢原子后形 成的基团。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半导体材料,含有所述的非富勒烯 受体化合物、根据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含有所述的非富勒烯 受体化合物、根据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提供上述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本申请提供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所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受体材料为 式I所示结构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所述有机太阳能电池可获得高 于0.9伏特的开路电压和高于11%的能量转换效率。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含有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 通过在稠环中心引入硫原子而增加共轭体系电子云密度,从而提高所述非 富勒烯受体化合物的分子能级,这有利于在太阳能电池中获得高的开路电 压;其次所述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中的侧链都在同侧,可以促进分子间的 π-π堆积,促进电荷传输,从而在太阳能电池中可以实现较高的能量转化 效率。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其合成方 法及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的应用。所述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具有如式I所示 的结构,可作为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所述非富勒烯受体 材料易溶于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2.0×105M-1cm-1) 和良好的热稳定性(5%的失重分解温度大于355度),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 可实现高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是理想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DBTTC的核磁 共振氢谱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DBTIC的核磁 共振氢谱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DBTIC-2F的核 磁共振氢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流-电压(J-V)曲线 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外量子效率(EQE)曲 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申请,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含有式I所示结构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R为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01
Ar为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02
R3为甲基,TA 分别为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03
制备的稠环非富勒烯受 体分别命名为:DBTTC、DBTIC、DBTIC-2F。
化合物的核磁谱在Bruker公司的AVANCE III HD型核磁共振仪上检 测,质谱在Bruker公司的Impact II UHR-TOF型质谱仪上检测。
锂试剂(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11
)的制备方法为:氮气保护 下,在-78度下,向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12
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加入等摩尔量的 正丁基锂,在-78度下搅拌1小时。
化合物3的制备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13
在一个烘干的250mL双口瓶中,加入9.12g的化合物1、18.7g的 2-三丁基锡噻吩和120mL干燥好的甲苯。向混合液中鼓氮气半小时后, 加入150mg的Pd2(dba)3和300mg P(o-tolyl)3。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到 110℃反应24h,反应完后浓缩混合液,然后加入甲醇,析出固体后抽滤, 得到淡黄色固体(8.44g,产率91%,产率=实际产量÷以化合物1的量为基准计算得到的理论产量)。所得样品的1H NMR(氘代氯仿CDCl3,400 MHz,ppm):δ=8.60(s,2H),7.97(s,2H),7.40(m,2H),7.11(m,4H),3.82(s, 6H);HRMS(DART)m/z:计算C24H16O4S3[M+]:464.0211;发现:464.0199。
化合物4的制备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21
在一个250mL双口瓶中,加入100mL的无水四氢呋喃和7.56g现 制的锂试剂(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22
),用液氮把溶液温度降至-78 度,再慢慢加入含2.32g化合物3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30mL,之后让反 应液恢复至室温,再反应18小时。然后加入50mL饱和氯化铵溶液,再 用乙酸乙酯萃取,收集有机溶液,无水硫酸镁干燥,随后抽滤,减压蒸干 溶剂,得黄棕色油状物。产物不需进一步提纯,将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化合物5的制备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23
在一个无水的500mL单口瓶中,加入6.43g的上步产物(化合物4) 和150mL二氯甲烷。然后缓慢加入5mL三氟化硼乙醚,搅拌1h后,加 入150mL甲醇,溶液再搅拌12h。接着旋蒸除去溶剂,再通过柱色谱分 离得到淡黄色固体(2.83g,两步反应总产率42%,产率=实际产量÷以化 合物3的量为基准计算得到的理论产量)。所得样品的1H NMR(CDCl3,400 MHz,ppm):δ=7.94(s,2H),7.88(s,2H),7.34(d,J=4.8Hz,2H),7.17(d,J= 8.0Hz,8H),7.04(d,J=4.8Hz,2H),7.01(d,J=8.0Hz,8H),2.47(d,J=6.8 Hz,8H),1.31-1.23(m,68H),0.88-0.84(m,24H);13C NMR(CDCl3,101MHz, ppm):δ=157.09,151.15,142.18,141.57,140.51,139.29,136.34,133.52, 128.70,128.59,128.46,127.94,123.31,119.24,113.26,62.70,35.69,32.03, 32.01,31.55,29.66,29.61,29.40,22.82,22.80,14.28。MS(DART)m/z:计算 C94H124S3[M+H]+:1349.8;发现:1349.9。
化合物6的制备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31
在一250mL双口瓶中加入1.35g的化合物5,3.80g的DMF和120mL 的1,2-二氯乙烷。然后在通氮气0.5h,室温下加入7.55g的POCl3后,将 反应液加热回流反应18h,然后室温下向反应液中加入50mL饱和乙酸钾 水溶液,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溶液,水洗,用无水MgSO4干燥溶液 然后抽滤,浓缩滤液,再用柱色谱分离得到淡黄色固体(1.22g,产率87%,产率=实际产量÷以化合物5的量为基准计算得到的理论产量)。所得样品 的1H NMR(CDCl3,400MHz,ppm):δ=9.88(s,2H),8.07(s,2H),8.01(s, 2H),7.69(s,2H),7.1 7(d,J=8.0Hz,8H),7.04(d,J=8.0Hz,8H),2.49(d,J =6.8Hz,8H),1.25-1.23(m,46H),0.88-0.85(m,18H);13C NMR(CDCl3,101 MHz,ppm):δ=183.11,157.51,151.97,149.97,146.64,141.09,140.95, 140.26,135.24,135.17,132.34,129.50,127.61,119.69,115.41,62.94,40.16, 39.47,33.27,33.24,32.87,31.97,29.82,29.74,28.80,26.56,23.10,22.76,14.24。MS(DART)m/z:计算C96H124O2S3[M+H]+:1405.8;发现:1405.9。
非富勒烯受体DBTTC的制备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41
将200mg化合物6,180mg的化合物TA1,0.4mL的吡啶和40mL 无水的氯仿加入100mL的双口瓶中,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回流反应18小时 后,浓缩反应液后再用柱色谱分离,得到暗绿色固体(214mg,产率85%, 产率=实际产量÷以化合物6的量为基准计算得到的理论产量)。所得样品 的1H NMR(CDCl3,400MHz,ppm):δ=8.60(s,2H),8.48(d,J=2.4Hz, 2H),8.20(d,J=2.4Hz,2H),8.08(s,2H),7.68(s,2H),7.57-7.48(m,10H), 7.27-7.21(m,8H),2.63-2.56(m,8H),1.69-1.63(m,4H),1.25-1.11(m,64H) 0.83-0.75(m,24H);13C NMR(CDCl3,101MHz,ppm):δ=180.94,160.16, 157.18,154.97,153.65,142.49,142.47,142.02,141.80,141.61,141.61, 141.40,140.70,140.67,139.69,139.66,135.60,135.48,129.65,128.47, 127.98,126.83,118.76,114.96,113.93,66.42,61.88,40.11,39.66,33.39, 33.05,32.76,31.94,31.54,30.27,29.77,28.94,28.68,26.75,26.42,23.10, 22.69,14.16。HRMS(DART)m/z:计算C116H128N4O2S5[M+H]+:1769.8747; 发现:1769.8714。DBTTC的核磁氢谱如图1所示。
非富勒烯受体DBTIC的制备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42
将200mg化合物6,180mg的化合物TA2,0.4mL的吡啶和40mL 无水的氯仿加入100mL的双口瓶中,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回流反应18小时 后,浓缩反应液后再用柱色谱分离,得到深红色固体(179mg,产率71%, 产率=实际产量÷以化合物6的量为基准计算得到的理论产量)。所得样品 的1H NMR(CDCl3,400MHz,ppm):δ=8.70(d,J=7.6Hz,2H),8.64(s, 2H),8.13(d,J=6.8Hz,2H),8.08(s,2H),7.95-7.88(m,6H),7.70(s,2H), 7.46-7.39(m,8H),7.24-7.18(m,8H),2.57(d,J=6.8Hz,8H),1.66-1.62(m, 4H),1.43-0.73(m,64H)0.65-0.53(m,24H);13C NMR(CDCl3,101MHz, ppm):δ=187.69,159.37,159.05,157.19,153.52,141.68,141.52,141.09, 140.77,140.27,139.59,138.55,136.79,136.10,135.58,135.49,134.99, 129.62,128.40,125.30,124.25,121.62,118.85,114.43,114.12,68.27,62.01, 40.14,39.64,33.39,33.13,33.04,32.81,31.96,31.93,29.76,29.74,28.94,28.71,26.72,26.48,26.46,23.09,23.08,22.71,22.68,14.22,14.19,14.14。 HRMS(DART)m/z:计算C120H132N4O2S3[M+H]+:1757.9621;发现: 1757.9585。DBTIC的核磁氢谱如图2所示。
非富勒烯受体DBTIC-2F的制备
Figure BDA0001986422070000151
将200mg化合物6,200mg的化合物TA3,0.4mL的吡啶和40mL 无水的氯仿加入100mL的双口瓶中,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回流反应18小时 后,浓缩反应液后再用柱色谱分离,得到深红色固体(171mg,产率66%, 产率=实际产量÷以化合物6的量为基准计算得到的理论产量)。所得样品 的1H NMR(CDCl3,400MHz,ppm):δ=8.76(s,2H),8.56-8.52(m,2H),8.03(s,2H),7.77(t,J=6.0Hz,2H),7.70(s,2H),7.28-7.26(m,10H),7.10(d,J= 8.4Hz,8H),2.50(d,J=2.8Hz,8H),1.62-1.58(m,4H),1.21-1.15(m,64H) 0.65-0.53(m,24H);13C NMR(CDCl3,101MHz,ppm):δ=185.79,160.19, 157.88,157.50,153.41,141.60,141.42,141.30,140.57,140.53,138.52, 135.99,135.36,134.54,129.68,128.13,120.93,119.35,115.58,113.97, 113.84,69.05,62.39,40.12,39.60,33.32,33.14,32.96,32.79,31.98,31.95, 31.60,31.54,30.26,30.21,29.81,29.77,29.75,28.87,28.74,26.66,26.49, 23.10,22.74,22.72,14.25,14.23,14.18。HRMS(DART)m/z:计算 C120H128F4N4O2S3[M+H]+:1829.9218;发现:1829.9208。DBTIC-2F的核磁 氢谱如图3所示。
实施例2用实施例1所得受体材料DBTTC、DBTIC、DBTIC-2F制备太 阳能电池并进行测试
将表面刻蚀有条状ITO(阳极)的透明导电玻璃依次用清洗剂、去离子 水、丙酮和异丙醇超声振荡清洗后,烘干,再用氧等离子体处理15分钟; 然后在导电玻璃上旋涂ZnO前驱体(醋酸锌)溶液,空气下200℃下加 热1h,得到厚度为30nm的ZnO膜。将共轭聚合物(PBDB-T)和实施例1 得到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DBTTC按重量比1:1溶于氯苯,加入体积比各3% 的1,8-二碘辛烷和1-氯萘作为添加剂,得到溶液的浓度为16mg/mL,溶 液50℃下搅拌6小时,然后将该溶液旋涂于ZnO膜上作为活性层,厚度 约为100nm,在压力低于5×10-4Pa的真空下将MoO3蒸镀到上述活性层 表面,厚度约为10nm,再将金属Ag蒸镀到上述MoO3上,厚度约为100 nm,即得到一个完整的太阳能电池器件。
在AM1.5G,100mW/cm2光强下,基于DBTTC的光伏器件的开路电 压为0.972V,短路电流为17.25mA/cm2,填充因子为67.0%,能量转换 效率为11.25%,相应器件的J-V曲线如图4所示,EQE曲线如图5所示,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可用于太阳能电 池器件的制备;并且所制备的太阳能电池性能非常好,具有高的开路电压和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实施例1所制备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应 用价值。
非富勒烯受体DBTIC、DBTIC-2F制备的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分别为9.66%和6.81%。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几个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 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 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 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 方案范围内。

Claims (10)

1.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11
其中,Ar11、Ar12独立地选自含有至少一个噻吩环的基团中的任意一种;
R11、R12、R13、R14独立地选自C1~C28的烷基、C1~C28的氟代烷基、C6~C40的芳香基、C6~C40的氟代芳香基中的任意一种;
TA11、TA12独立地选自具有式II-1、式II-2、式II-3、式II-4、式II-5、式II-6、式II-7、式II-8、式II-9、式II-10所示化学式的基团;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12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21
其中,R211、R221、R231、R241、R242、R251、R252、R261、R262、R271、R281、R282、R291、R201、R202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氰基、C1~C20的烃基、C1~C20的烃氧基、C1~C20的羰基、C1~C20的酯基中的任意一种,虚线处为双键连接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Ar11、Ar12独立地选自式III-1、式III-2所示的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22
其中,R31、R32独立地选自氢原子、C1~C20的烃基、C1~C20的烃氧基、C1~C20的羰基、C1~C20的酯基中的任意一种,虚线处为基团的连接位置。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a)化合物1与化合物2通过催化偶联反应得到化合物3: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31
其中,R3选自C1~C28的烷基;Ar选自Ar11、Ar12中的至少一种;
(b)将步骤(a)所得的化合物3与锂试剂Li-R反应得到化合物4: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32
其中,R选自R11、R12、R13、R14中的至少一种;
(c)将步骤(b)所得的化合物4通过分子内傅克烷基化反应得到化合物5;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33
(d)将步骤(c)所得的化合物5通过与三氯氧磷和N,N-二甲基甲酰胺反应得到化合物6: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41
(e)将步骤(d)所得的化合物6在碱性条件下与TA基团供体通过缩合反应得到如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采用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和三(邻甲基苯甲基)膦作为偶联反应的催化剂;
步骤(a)中所述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反应摩尔比为1:2.5~1:3;
步骤(a)中所述催化偶联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8~24小时;
步骤(a)中所述催化偶联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10~120℃;
步骤(a)中所述催化偶联反应的反应溶剂为甲苯和/或N,N-二甲基甲酰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化合物3与锂试剂的反应摩尔比为1:6~1:8;
步骤(b)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8~24小时;
步骤(b)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温度为-78~20℃;
步骤(b)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溶剂为四氢呋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分子内傅克烷基化反应催化剂为三氟化硼乙醚;
步骤(c)中所述化合物4与三氟化硼乙醚的反应摩尔比为1:15~1:20;
步骤(c)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1.5小时;
步骤(c)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30℃;
步骤(c)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溶剂为二氯甲烷。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所述化合物5与三氯氧磷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反应摩尔比为1:50:50~1:60:60;
步骤(d)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5~24小时;
步骤(d)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温度为70~85℃;
步骤(d)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溶剂为1,1-二氯乙烷。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中所述化合物6与TA基团的供体反应摩尔比为1:6~1:10;
步骤(e)中所述碱性条件中的碱为吡啶;
步骤(e)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5~24小时;
步骤(e)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溶剂为氯仿;
步骤(e)中所述TA基团供体选自具有式IV-1、式IV-2、式IV-3所示结构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FDA0002441459190000051
9.一种半导体材料,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CN201910166316.0A 2019-03-06 2019-03-06 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Active CN1098101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6316.0A CN109810121B (zh) 2019-03-06 2019-03-06 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6316.0A CN109810121B (zh) 2019-03-06 2019-03-06 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10121A CN109810121A (zh) 2019-05-28
CN109810121B true CN109810121B (zh) 2020-08-14

Family

ID=66608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6316.0A Active CN109810121B (zh) 2019-03-06 2019-03-06 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10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74532A1 (zh) * 2020-03-06 2021-09-10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一种含氮杂梯形稠环的受体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17302B (zh) * 2015-04-23 2019-06-18 华南理工大学 双(s,s-二氧-二苯并噻吩)并五元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081825A (zh) * 2018-08-02 2018-12-25 常州大学 基于二苯硫代苯砜的A2(π-A1)2型宽带隙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10121A (zh) 2019-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46267B (zh) 一种端基含环烷基链的有机共轭小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CN108484569B (zh) 一种噻吩桥联四胺芘空穴传输材料及其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CN110423245B (zh) A-d-a共轭分子、制备方法、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及有机太阳能电池
CN108948327B (zh) 一种喹喔啉类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CN109666033B (zh) 基于九并稠杂环类共轭小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P2530084B1 (en) Copolymer containing fluorenylporphyrin-anthracen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CN112608309B (zh) 一种含芴环基团的非稠环有机小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349252B (zh) 基于并引达省并二噻吩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2375079A (zh) 一类基于萘二酰亚胺单元衍生物的小分子受体材料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517142B (zh) 基于三茚并五元芳杂环的星型d-a结构共轭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956955B (zh) 基于苯并三(环戊二烯并双五元芳杂环)的星型d-a结构共轭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163785A (zh) 一系列含吲哚啉衍生物结构的不对称方酸菁小分子及其应用
CN113321791B (zh) 两个聚合联噻吩衍生物合镉、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8192083B (zh) 含三氟甲基的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810121B (zh) 基于硫芴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EP2551271B1 (en) Copolymer containing fluorenylporphyrin-benzen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CN110600612B (zh) 基于自组装工程的p-i-n型钙钛矿电池空穴传输层
CN116375732A (zh) 一种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479019B (zh) 一种三嗪类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CN114133385B (zh) 一种以咔唑为核心、以噻吩嗪或吩恶嗪为端基的空穴传输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CN114349771B (zh) 一种六苯并蔻基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5819457A (zh) 一种含膦酸与甲硫基的咔唑类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171287A (zh) 一种二噻并苯并二噻吩类聚合物、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153182B (zh) 一种5‑烷基‑2,3‑二氢苯并呋喃‑c60富勒烯双加成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1171046B (zh) 一种基于四噻吩并吡咯的免掺杂空穴传输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