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9077A - 读取装置及图像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读取装置及图像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69077A
CN109769077A CN201811328190.4A CN201811328190A CN109769077A CN 109769077 A CN109769077 A CN 109769077A CN 201811328190 A CN201811328190 A CN 201811328190A CN 109769077 A CN109769077 A CN 109769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gion
fold
reading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281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69077B (zh
Inventor
山本泰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69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9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69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90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094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depending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put medium, e.g. film type, newspap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1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a detected condition or state of the reading apparatus, e.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H04N1/2032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of two pictures corresponding to two sides of a single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58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e.g. colour misregistration cor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058Reduction of colour to a range of reproducible colours, e.g. to ink- reproducible colour gam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08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factors external to the apparatus
    • H04N1/6086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factors external to the apparatus by scene illuminant, i.e. conditions at the time of picture capture, e.g. flash, optical filter used, evening, cloud, daylight, artificial lighting, white point measurement, colour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2Retouching, i.e. modification of isolated colours only or in isolated picture area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读取装置及图像生产方法。读取装置具备:读取部,生成作为原稿的第一面的读取图像的第一图像和作为原稿的第二面的读取图像的第二图像;指定部,在双方的图像中的相同位置上存在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所述明部相接的、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的亮度变动区域时,将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以及输出部,输出对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Description

读取装置及图像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读取装置、图像处理程序及图像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有时会在作为扫描仪的读取对象的原稿上产生褶皱(也称为原稿的褶子等)。
已公开有如下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进行正反的原稿图像的对位,基于对位后的原稿图像的像素值判断非凹凸区域,获取非凹凸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正反的原稿图像的像素值的平均值,生成连结非凹凸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像素值接近的部分而得的等色线,基于像素值的平均值及等色线判断原稿图像的凹凸区域(对应于褶皱的区域),并对原稿图像的凹凸区域的图像进行校正(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46342号公报
在现有技术中,在原稿的正面和反面间,颜色、浓度不同时等,难以适当地检测原稿的褶皱。此外,在所述文献1中,对于原稿的凹凸(褶皱)重叠后的字符、图案的区域,不作为校正的对象(所述文献1的0020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中至少之一而做出的发明,其提供高精度地检测原稿的褶皱并能对检测到的褶皱执行适当的处理的读取装置、图像处理程序及图像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读取装置具备:读取部,通过读取原稿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一面的背面侧的第二面而生成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是所述第一面的读取图像,所述第二图像是所述第二面的读取图像;指定部,在生成的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双方的相同位置上存在亮度变动区域时,将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所述明部相接的、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以及输出部,输出对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根据该构成,读取装置在通过原稿的双面读取所生成的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的相同位置上存在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明部相接的、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的亮度变动区域的情况下,将该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作为原稿的褶皱的读取结果的褶皱区域。也就是说,通过基于在亮度上可以看到规定的变动模式的区域来指定褶皱区域,从而即便是在原稿的第一面(第一图像)和第二面(第二图像)上存在颜色、浓度的差异,也可以指定(检测)原稿的褶皱。
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是,所述输出部输出实施了使所述褶皱区域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根据该构成,可以输出去除了褶皱的存在的第一图像。当然,所述输出部也可以输出这样的图像处理后的第一图像之外,还输出实施了使所述褶皱区域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二图像。也就是说,既可以仅针对原稿的单面输出所述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也可以针对原稿的双面输出所述图像处理后的图像。
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是,在所述相同位置上仅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一方存在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并且存在于该一方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与已被指定为所述褶皱区域的其它区域连续的情况下,所述指定部将存在于该一方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所述褶皱区域。
根据该构成,即便是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相同位置中,一方存在所述亮度变动区域,而另一方由于字符等的存在而未被辨别为存在所述亮度变动区域的情况下,也会基于和邻近的褶皱区域的连续性,将存在于所述一方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其结果是,可以更高精度地指定原稿的褶皱。
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是,在所述相同位置上仅于所述第一图像存在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并且存在于该第一图像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被指定为所述褶皱区域的情况下,所述输出部输出实施了使该第一图像中被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相同位置上仅于所述第二图像存在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并且存在于该第二图像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被指定为所述褶皱区域的情况下,所述输出部输出以该第二图像中被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的背面的所述第一图像一侧的区域为对象实施了使表现于所述第一图像内的对象的边缘的外侧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根据该构成,可以输出去除了褶皱的存在的第一图像。此外,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图像上褶皱和对象(例如字符、记号)重叠的情况下,能够一面保持对象的颜色,一面对于和对象交叉的褶皱,可靠地去除其存在。
在本发明中,并不限于物理上和读取装置为一体的装置,也可以是由物理上分为多个的多个东西构成的装置。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通过读取装置这一范畴以外来实现。例如,可以将使计算机执行如下功能的图像处理程序作为发明而理解,即:获取功能,获取通过读取原稿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一面的背面侧的第二面而生成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是所述第一面的读取图像,所述第二图像是所述第二面的读取图像;指定功能,在获取到的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双方的相同位置上存在亮度变动区域的情况下,将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所述明部相接的、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以及输出功能,输出对被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此外,相当于基于这样的图像处理程序的处理的方法(生产并输出对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的图像生产方法)的发明、存储有该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作为发明而成立。
附图说明
图1是简单示出读取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是简单示出读取装置的壳体内的一部分构成的图。
图3是简单示出第一读取部和第二读取部、以及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
图4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举例示出矩形区域和亮度的曲线图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步骤S120的处理的具体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褶皱去除处理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所涉及的步骤S120的处理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所涉及的褶皱去除处理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读取装置;11控制部;12读取部;13传送部;14通信IF;15存储部;20图像获取部;21褶皱指定部;22褶皱处理部;23图像输出部;30第一读取部;40第二读取部;A程序;P原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图只不过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
1.装置构成的概略说明:
图1简单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读取装置10的构成。读取装置10是可以对原稿进行光学读取并将读取结果(读取图像)进行保存或向外部输出的扫描仪。读取装置10例如是可以逐张传送并连续读取多张原稿的文件扫描仪。
读取装置10例如具备控制部11、读取部12、传送部13、通信接口(IF)14、存储部15等。控制部11例如构成为适当地包括具有控制器(例如CPU11a。也可以是ASIC或ASIC与CPU等的协作)、ROM11b、RAM11c等的一个或多个IC、其它的存储器等。存储部15是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存储部15也可以是控制部11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11中,通过CPU11a将RAM11c等用作工作区来执行按照保存于ROM11b等中的程序的运算处理,从而控制读取装置10的动作。控制部11安装有程序A,按照程序A来实现图像获取部20、褶皱指定部21、褶皱处理部22、图像输出部23等这样的各功能。可以将程序A称为图像处理程序等。
传送部13是在控制部11的控制下将载置于未图示的原稿托盘的原稿沿规定的传送方向进行传送的传送机构。传送部13也可以具备逐张传送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张原稿的自动进纸装置(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输稿器))。
读取部12是用于在控制部11的控制下读取原稿的单元,如已知的那样,包括光源、光学系统、摄像元件等。光源照射的光被传送部13所传送的原稿反射,通过光学系统成像于摄像元件。然后,摄像元件生成并输出与成像的光相应的作为电信号的读取图像。控制部11可以对从摄像元件输出的读取图像实施图像处理等,并将处理后的读取图像例如保存于存储部15,或通过通信IF14向外部发送。
通信IF14是依照包括公知的通信标准的规定的通信协议,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外部进行通信的IF。例如,未图示的PC(个人计算机)连接于通信IF14,原稿的读取图像经由通信IF14向PC发送。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读取装置10适当地具备如下所述公知的构成:用于显示视觉信息的显示部、用于接收来自于用户的操作的触摸面板、物理按钮等操作部等。此外,读取装置10也可以是不仅作为扫描仪发挥功能、而且还作为打印机、传真机等发挥功能的复合机。当然,在复合机中,可以通过打印机(作为打印机发挥功能的印刷机构)印刷由读取部12读取、生成的原稿的读取图像来进行原稿的复印。
图2通过与原稿P的传送方向D1正交的方向的角度简单示出了读取装置10的壳体内的一部分构成。通过传送部13使原稿P沿着传送方向D1在规定的传送路径50上传送。在图2中,作为一个例子,将图的右上设为传送方向D1的上游侧、将左下设为传送方向D1的下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读取装置10是可以读取原稿的双面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识别原稿的双面的表述,在将原稿的一面称为第一面时,可以将该原稿的另一面称为第二面。如果将第一面作为基准(正面),则第二面为背侧的面,如果将第二面作为基准(正面),则第一面为背侧的面。读取部12(图1)具有用于读取原稿P的第一面F1的第一读取部30、以及用于读取原稿P的第二面F2的第二读取部40。
第一读取部30和第二读取部40配设于沿传送方向D1错开的位置、且是夹着传送路径50彼此互为相反侧的位置。此外,在隔着传送路径50与第一读取部30相对的位置上配设有规定颜色的背景板33,在隔着传送路径50与第二读取部40相对的位置上配设有规定颜色的背景板43。第一读取部30包括光源31、以及由沿着与传送方向D1正交的方向(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元件构成的线传感器32(摄像元件)。光源31在第一读取部30和背景板33之间没有读取对象物时,对背景板33进行照射,在第一读取部30和背景板33之间存在读取对象物(原稿P)时,对原稿P的第一面F1进行照射。线传感器32通过一次的读取动作读取一线的图像。因此,第一读取部30通过以规定频率反复进行线传感器32的一线的读取,生成二维的、也就是原稿P的第一面F1的读取图像。
同样地,第二读取部40包括光源41、以及由沿着与传送方向D1正交的方向(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元件构成的线传感器42(摄像元件)。光源41在第二读取部40和背景板43之间没有读取对象物时,对背景板43进行照射,在第二读取部40和背景板43之间存在读取对象物(原稿P)时,对原稿P的第二面F2进行照射。线传感器42通过一次的读取动作读取一线的图像。因此,第二读取部40通过以规定频率反复进行线传感器42的一线的读取,生成二维的、也就是原稿P的第二面F2的读取图像。
在图2的例子中,原稿P并不是全部的部分都是平坦的,而是一部分产生了褶皱。更具体地说,在原稿P的一部分上存在以在第二面F2侧为凸状(在第一面F1侧为凹状)的褶皱的褶子为界的传送方向D1上游侧的斜面Fa以及传送方向D1下游侧的斜面Fb。这里,在图2的例子中,第二读取部40的光源41位于比线传感器42更靠传送方向D1的上游侧,并且,不是以相对于传送方向D1垂直的角度而是以倾斜的角度照射传送路径50。因此,在由原稿P的斜面Fa、Fb所形成的褶皱的部位通过线传感器42和背景板43之间时,来自于斜面Fa的反射光比来自于原稿P的平面部分的反射光更多地射入线传感器42,来自于平面部分的反射光比来自于斜面Fb的反射光更多地射入线传感器42,其结果是,斜面Fa的第二面F2侧作为比较亮的面被读取,而斜面Fb的第二面F2侧作为比较暗的面被读取。
此外,在图2的例子中,第一读取部30的光源31位于比线传感器32更靠传送方向D1的下游侧,并且,不是以相对于传送方向D1垂直的角度而是以倾斜的角度照射传送路径50。因此,在由原稿P的斜面Fa、Fb所形成的褶皱的部位通过线传感器32和背景板33之间时,来自于斜面Fa的反射光比来自于原稿P的平面部分的反射光更多地射入线传感器32,来自于平面部分的反射光比来自于斜面Fb的反射光更多地射入线传感器32,其结果是,斜面Fa的第一面F1侧作为比较亮的面被读取,而斜面Fb的第一面F1侧作为比较暗的面被读取。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理解为图2所示的原稿P的形状示出了原稿P中的与传送方向D1平行的某截面的形状。此外,图2所示的原稿P的形状是一个例子,在原稿P的一部分上,当然也有可能产生具有在第一面F1侧为凸状(在第二面F2侧为凹状)的褶子的褶皱。
图3简单地示出了第一读取部30和第二读取部40、以及第一图像IM1和第二图像IM2。第一图像IM1是通过第一读取部30对原稿P的第一面F1的读取所生成的读取图像。第二图像IM2是通过第二读取部40对原稿P的第二面F2的读取所生成的读取图像。第一图像IM1、第二图像IM2分别是按每个像素具有颜色信息的光栅数据。
在图3中,以从传送方向D1(图2)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角度示出了第一读取部30、第二读取部40及原稿P。标记D2是与传送方向D1交叉(正交)的方向,表示第一读取部30及第二读取部40的长边方向、即线传感器32及线传感器42的长边方向。在图3中看起来是第一读取部30和第二读取部40隔着传送路径50而相对,但如果参照图2进行判断,则是第一读取部30隔着传送路径50与背景板33相对,第二读取部40隔着传送路径50与背景板43相对。在图3中省略了背景板33、43的记载。此外,在图3中也省略了原稿P上的如图2所示的褶皱(由斜面Fa、Fb引起的原稿P的凹凸)的记载。此外,在图2、3中,很大地表现了传送路径50的厚度,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易于识别附图的表现。
在图3中,也一并示出了第一图像IM1、第二图像IM2各自与方向D1、D2的对应关系。在图3中,包含于第一图像IM1中的与方向D2的两端侧对应的位置的、标注了影线的区域是第一读取部30(线传感器32)读取原稿P的第一面F1时,与第一面F1一起读取的第一面F1的外侧的背景板33的读取结果(背景板图像)。同样地,在图3中,包含于第二图像IM2中的与方向D2的两端侧对应的位置的、标注了影线的区域是第二读取部40(线传感器42)读取原稿P的第二面F2时,与第二面F2一起读取的第二面F2的外侧的背景板43的读取结果(背景板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第一图像IM1是第一读取部30读取原稿P的前端(传送方向D1的下游侧的端部)起至读取原稿P的后端(传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端部)为止的期间中的读取结果,因此,在与上下(传送方向D1上的两端侧)对应的位置上不包含背景板图像。同样地,图3所示的第二图像IM2是第二读取部40读取原稿P的前端起至读取原稿P的后端为止的期间中的读取结果,因此,在与上下对应的位置上不包含背景板图像。
包含于图3的第一图像IM1、第二图像IM2各自中的双点划线的直线易于理解地示出了原稿P上产生的一个褶皱的存在。该包含于第一图像IM1中的褶皱和包含于第二图像IM2中的褶皱是对相同褶皱、即原稿P上产生的相同的褶皱从第一面F1侧读取的读取结果和从第二面F2侧读取的读取结果。当然,一般情况下,在原稿P的第一面F1及/或第二面F2上印刷有例如字符、记号等对象。首先,以未印刷有对象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因此,在图3的第一图像IM1、第二图像IM2中,关于这样的对象的读取结果并没有特别的体现。
2.图像处理(褶皱的指定以及去除)的说明:
图4以流程图示出了读取装置10的控制部11按照来自于用户的原稿的读取开始指示而根据程序A执行的处理(图像生产方法)。
控制部11(图像获取部20)从读取部12获取作为原稿的第一面的读取图像的第一图像以及作为该原稿的第二面的读取图像的第二图像(步骤S100、获取工序)。例如,图像获取部20从读取部12接收图3所示那样的第一图像IM1及第二图像IM2的输出,并进行阴影校正等图像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易于比较第一面F1及第二面F2中的同一位置(在原稿P中处于正反关系的第一面F1侧、第二面F2侧各自的位置)的信息而使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朝向一致。实际上,既可以进行这样的使朝向一致的处理,也可以不使朝向一致。
在步骤S110中,控制部11(褶皱指定部21)分别从步骤S100中获取到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中检测褶皱候补区域。褶皱指定部21分别在第一图像、第二图像中依次设定规定尺寸的矩形区域,对于矩形区域内的每个图像进行是否符合褶皱候补区域的判断、即褶皱候补区域的检测。
这里,再次基于图3进行说明,控制部11将第一图像IM1的左上角设为第一图像IM1的原点O1,同样地,将第二图像IM2的左上角设为第二图像IM2的原点O2。关于原点O1的定义可以有各种考虑,例如,将通过第一读取部30所具有的线传感器32的最左侧(从传送方向D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时的左侧,下同)的元件的读取而生成的像素、且是在传送方向D1上与原稿P的前端对应的位置的像素设为原点O1。同样地,将通过第二读取部40所具有的线传感器42的最左侧的元件的读取而生成的像素、且是在传送方向D1上与原稿P的前端对应的位置的像素定义为原点O2。
在读取装置10的壳体内,以方向D2上的第一读取部30(线传感器32)的位置与第二读取部40(线传感器42)的位置一致的方式配设第一读取部30及第二读取部40。例如,在将方向D2上的规定位置设为基准位置Xs时,以线传感器32的最左侧的元件的位置和线传感器42的最左侧的元件的位置均与基准位置Xs一致的方式配设第一读取部30及第二读取部40。因此,在通过二维坐标表示以原点O1为基准的第一图像IM1内的任意的位置、通过二维坐标表示以原点O2为基准的第二图像IM2内的任意的位置时,在以原点O1为基准的坐标与以原点O2为基准的坐标是相同值的情况下,可以说这两个坐标指示原稿P中的某一点分别在第一面F1侧、第二面F2侧的位置(即相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除去背景板图像后的第一图像IM1、第二图像IM2(仅是第一面F1的读取结果、仅是第二面F2的读取结果)各自的例如左上角定义为原点O1、O2。
褶皱指定部21在开始步骤S110之前,通过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任一方转换为镜面图像而使朝向一致,以易于比较第一面F1及第二面F2中的同一位置(在原稿P中处于正反关系的第一面F1侧、第二面F2侧各自的位置)的信息。由此,如图3的例子所示,第一图像IM1及第二图像IM2均将传送方向D1的下游侧作为上侧、将原稿P的在方向D2上的一端(例如,左侧的端部LE)的读取结果作为左侧,朝向一致。当然,褶皱指定部21也可以设计为不进行这样的使朝向一致的处理来指定褶皱。
图5举例示出了步骤S110中采用的矩形区域和根据矩形区域获得的亮度的曲线图。在图5的上段放大例示了如上所述地褶皱指定部21分别对第一图像、第二图像设定的矩形区域W。褶皱指定部21在矩形区域W内设定扫描线SL,并解析扫描线SL上的像素的亮度的变动。扫描线SL上的像素、即构成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的各个像素具有例如RGB(红、绿、蓝)的灰度值作为颜色信息。因此,褶皱指定部21可以基于每个像素的颜色信息通过公知的转换式等算出每个像素的亮度、例如明度,掌握每个像素的亮度沿扫描线SL的变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矩形区域W内包含的双点划线的直线示出了原稿P上产生的一个褶皱的一部分的存在。
在图5的下段,通过曲线图举例示出了设定于矩形区域W的一条扫描线SL上的每个像素的亮度的变动情况。该曲线图将横轴设为位置(扫描线SL上的像素位置)、将纵轴设为亮度(例如像素的明度)。在图2的例子中也进行了说明,在原稿的褶皱的周边,以褶皱的褶子为界可以看到亮度的变动。图5所示的扫描线SL通过了褶皱(褶皱的褶子)。因此,根据该扫描线SL,可以获得图5的下段所示那样的特征性的亮度的变动。也就是说,根据图5的下段的曲线图,扫描线SL上的亮度从值比较稳定的状态开始以规定的斜率以上的斜率开始上升,在上升到顶点之后,产生超过与该上升相应的值的变动量的量的值的下降,在下降到底之后,值恢复到开始所述上升之前的程度的亮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具有这样的特征性的亮度的变动的区域称为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该明部相接的、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的“亮度变动区域”。图5的下段的曲线图内的范围Z1(扫描线SL上的一部分范围)相当于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该曲线图内的范围Z2(扫描线SL上的一部分范围)相当于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例如,图2中的斜面Fa像范围Z1样地被读取,斜面Fb像范围Z2样地被读取。因此,范围Z1和范围Z2连续的范围Z相当于亮度变动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扫描线SL上的范围Z1例如可以理解为亮度以规定的斜率以上的斜率开始上升至亮度下降到开始所述上升前的程度的亮度为止的范围。此外,扫描线SL上的范围Z2可以理解为从与范围Z1相接的位置开始至亮度上升到开始所述上升前的程度的亮度为止的范围。
在图5的下段的曲线图中,根据扫描线SL上的像素位置的变化先掌握了明部,接着掌握了暗部,但当然也有先掌握暗部,接着掌握明部的情况。也就是说,扫描线SL上的亮度从值比较稳定的状态开始以规定的斜率以下的斜率开始下降,下降到底之后,产生超过与该下降相应的值的变动量的量的值的上升,在上升至顶点之后,值恢复至开始所述下降前的程度的亮度的情况也相当于亮度变动区域。不管怎样,明部和暗部成对地相接的范围相当于亮度变动区域。
褶皱指定部21在矩形区域W内以规定间隔依次设定朝向同一方向的扫描线SL,对于每条扫描线SL判断是否存在亮度变动区域。此时,褶皱指定部21也可以按扫描线SL上的每个像素位置,计算在与扫描线SL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像素的平均亮度,将这样算出的亮度在扫描线SL上的变动作为亮度变动区域存在与否的判断对象。然后,褶皱指定部21在判断为在设定于矩形区域W的一条或多条扫描线SL上存在亮度变动区域时,将该矩形区域W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扫描线SL朝向矩形区域W的横向(例如,与方向D2对应的方向),但褶皱指定部21也可以在矩形区域W内依次设定与该扫描线SL正交的朝向的扫描线SL,并同样地判断亮度变动区域存在与否。
褶皱指定部21将第一图像IM1(不过,背景板图像除外)的全部范围作为对象,依次设定矩形区域W,对每个矩形区域W如上所述地进行褶皱候补区域的检测。在第一图像IM1中,以第一图像IM1的原点O1为基准设定各矩形区域W的位置(范围)。同样地,褶皱指定部21将第二图像(不过,背景板图像除外)的全部范围作为对象,依次设定矩形区域W,对每个矩形区域W如上所述地进行褶皱候补区域的检测。在第二图像IM2中,以第二图像IM2的原点O2为基准设定各矩形区域W的位置(范围)。
在步骤S120中,褶皱指定部21基于步骤S110中检测到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各自中的褶皱候补区域的位置指定“褶皱区域”。
图6是用于说明步骤S120的处理的具体例的图。在图6的上段中,通过虚线的矩形分别示出了第一图像IM1的部分范围和第二图像IM2的部分范围。此外,在图6的上段中,第一图像IM1内的由多条实线形成的小矩形分别是在步骤S110中从第一图像IM1中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的矩形区域(W1)。同样地,在图6的上段中,第二图像IM2内的由多条实线形成的小矩形分别是在步骤S110中从第二图像IM2中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的矩形区域(W2)。
图6的上段所示的第一图像IM1的部分范围与第二图像IM2的部分范围的关系相当于原稿P中的某范围的正反的关系。褶皱指定部21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双方的相同位置上存在褶皱候补区域时,将这些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例如,图6的上段所示的第一图像IM1内的右下角的矩形区域W1的位置(以原点O1为基准的位置)和图6的上段所示的第二图像IM2内的右下角的矩形区域W2的位置(以原点O2为基准的位置)相同。因此,这些右下角的矩形区域W1、W2均被指定为褶皱区域。也就是说,褶皱指定部21对图6的上段所示的第一图像IM1和图6的上段所示的第二图像IM2进行比较,将位于相同位置的矩形区域W1、W2的组合全部指定为褶皱区域。
在图6中,在第一图像IM1、第二图像IM2中也分别通过双点划线的直线例示了褶皱(褶皱的一部分)的存在。图6所示的第一图像IM1内的长的褶皱和第二图像IM2内的长的褶皱是相同的褶皱。同样地,图6所示的第一图像IM1内的短的褶皱和第二图像IM2内的短的褶皱是相同的褶皱。
在图6的下段,示出了作为步骤S120的结果,褶皱指定部21指定为褶皱区域的各矩形区域。也就是说,在图6的下段,第一图像IM1内的由多条实线形成的小矩形分别是步骤S120中被指定为褶皱区域的矩形区域(W1s)。同样地,在图6的下段,第二图像IM2内的由多条实线形成的小矩形分别是步骤S120中被指定为褶皱区域的矩形区域(W2s)。如比较图6的上段和下段可知,仅在第一图像IM1、第二图像IM2中某一方检测出褶皱候补区域(矩形区域W1或矩形区域W2)的位置未被指定为褶皱区域。其结果是,仅存在于原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任一方的例如尘土、对象的局部图案等不是褶皱但类似褶皱的东西未被指定为褶皱区域,将实际的原稿的与褶皱重叠的图像范围高精度地指定为褶皱区域。
在步骤S130中,控制部11(褶皱处理部22)将在步骤S120中所指定的褶皱区域作为对象进行褶皱去除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30中作为处理对象的图像是预先对读取装置10进行了读取指示的面的图像。用户在读取装置10的读取开始(传送部13的原稿传送开始)之前,可以通过未图示的操作部等,对读取装置10设定原稿的单面读取或双面读取。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1在设定了原稿的单面读取的情况下,将从原稿的单面读取到的图像(这里是从第一面读取到的第一图像)作为对象,执行步骤S130及之后的处理。另一方面,控制部11在设定了原稿的双面读取的情况下,将从原稿的双面读取到的图像、即从第一面读取到的第一图像及从第二面读取到的第二图像分别作为对象,执行步骤S130及之后的处理。不过,由到此为止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设定了单面读取和双面读取中哪一方无关地,为了指定褶皱区域,读取部12读取原稿的双面,控制部11从读取部12获取第一面的第一图像及第二面的第二图像(步骤S100),执行步骤S110、S120。
对将第一图像作为对象执行步骤S13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130中,褶皱处理部22将步骤S100中获取到的第一图像(例如,第一图像IM1(不过,背景板图像除外))作为处理对象,进行使通过步骤S120从该第一图像IM1中指定的褶皱区域的颜色(颜色的变动)平坦化的褶皱去除处理。
图7是用于说明褶皱去除处理的概念的图。在图7的上段示出了曲线图C1。曲线图C1的理解与在图5的下段举例示出的曲线图的理解相同。曲线图C1举例示出了步骤S120中在第一图像IM1内指定的一个褶皱区域(矩形区域W1s)中如上所述地设定的一条扫描线SL上的像素的亮度的变动。褶皱处理部22进行用于结果抑制这样的亮度的变动的图像处理(褶皱去除处理)。具体而言,褶皱处理部22将步骤S110中由褶皱指定部21判断为亮度变动区域的扫描线SL上的像素范围(范围Z)的、一端的像素的颜色信息和另一端的颜色信息在规定的颜色空间(例如RGB颜色空间、L*a*b*颜色空间)内用直线连结,以排列于该规定的颜色空间内的该直线上的各颜色来替换该扫描线SL上的像素范围(范围Z)的各像素的颜色。
在图7的下段,以实线例示了检测到曲线图C1的扫描线SL上的像素的亮度的变动、且是上述褶皱去除处理后的亮度的变动。即、如图7的下段所示,曲线图C1通过褶皱去除处理,从具有明部及暗部的状态变为大致平坦的状态(大致没有亮度的凹凸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10中通过褶皱指定部21判断为亮度变动区域的扫描线SL上的像素范围(范围Z)的、一端的像素的颜色信息和另一端的颜色信息多为彼此相近的颜色。因此,褶皱处理部22也可以通过这些范围Z的一端的像素的颜色信息和另一端的颜色信息的平均的颜色信息来替换该范围Z的各像素的颜色。或者,更加单纯地,褶皱处理部22也可以通过该范围Z的一端的像素的颜色信息和另一端的颜色信息中任一方来替换该范围Z的各像素的颜色。在将第一图像作为对象的步骤S130中,褶皱处理部22将在步骤S120中从第一图像IM1中指定的所有的褶皱区域(矩形区域W1s)分别作为对象,对上述的每条扫描线SL(判断为包括亮度变动区域的扫描线SL)执行褶皱去除处理。
也对将第二图像作为对象执行步骤S13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130中,褶皱处理部22也将在步骤S100中获取到的第二图像(例如,第二图像IM2(不过,背景板图像除外))作为处理对象,进行使通过步骤S120从第二图像IM2中指定的褶皱区域的颜色(颜色的变动)平坦化的褶皱去除处理。
在图7的上段示出了曲线图C2。曲线图C2的理解与图5的下段例示的曲线图或曲线图C1的理解相同。曲线图C2举例示出了步骤S120中在第二图像IM2内指定的一个褶皱区域(矩形区域W2s)中如上所述地设定的一条扫描线SL上的像素的亮度的变动。褶皱处理部22进行用于结果抑制这样的亮度的变动的图像处理(褶皱去除处理)。褶皱去除处理的具体方法如关于曲线图C1所说明的。
在图7的下段,以实线例示了检测到曲线图C2的扫描线SL上的像素的亮度的变动、且是上述褶皱去除处理后的亮度的变动。即、如图7的下段所示,曲线图C2通过褶皱去除处理,从具有明部及暗部的状态变为大致平坦的状态(大致没有亮度的凹凸的状态)。在步骤S130中,与以第一图像为对象的处理同样地,褶皱处理部22将通过步骤S120从第二图像(第二图像IM2)中指定的所有的褶皱区域(矩形区域W2s)分别作为对象,对上述的每条扫描线SL(判断为包括亮度变动区域的扫描线SL)执行褶皱去除处理。
在步骤S140中,控制部11(图像输出部23)对实施了步骤S130的褶皱去除处理的图像进行删除背景板图像而留下原稿的图像的裁剪处理等图像处理,并输出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结束图4的流程。如上所述,在设定为原稿的单面读取的情况下,在步骤S130中,第一图像成为褶皱去除处理的对象,因此,在步骤S140中,图像输出部23输出经过了步骤S130的第一图像。另一方面,在设定为原稿的双面读取的情况下,在步骤S130中,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分别成为褶皱去除处理的对象,因此,在步骤S140中,图像输出部23输出经过了步骤S130的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
图像输出部23的图像的输出目的地可以有各种考虑。例如在用户预先指示了将读取图像保存于读取装置10内的情况下,图像输出部23在步骤S140中,将输出对象的图像向存储部15输出并使其存储于存储部15。此外,例如在用户预先指示了将读取图像保存于读取装置10外的规定的PC、FAX机的情况下,图像输出部23在步骤S140中将输出对象的图像经由通信IF14向外部的所述PC或FAX机转送。此外,例如在用户预先指示了复印原稿的情况下,图像输出部23在步骤S140中将输出对象的图像向未图示的印刷机构输出,使印刷机构执行输出对象的图像的印刷。或者,在读取装置10具备显示器的情况下,也考虑将输出对象的图像显示输出于显示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读取装置10具备读取部12,该读取部12通过读取原稿的第一面和第一面的背面侧的第二面,从而生成作为第一面的读取图像的第一图像和作为第二面的读取图像的第二图像。然后,图像获取部20获取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获取工序),褶皱指定部21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双方中的相同位置上存在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该明部相接、且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的亮度变动区域时,将该亮度变动区域(具有亮度变动区域的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指定工序),褶皱处理部22及输出部23(至少)输出实施了对于褶皱区域的图像处理(褶皱去除处理)的第一图像(输出工序)。
也就是说,读取装置10将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该明部相接、且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的亮度变动区域这样的亮度上可以看到规定的变动模式的区域设为褶皱候补区域,将在原稿的正反具有褶皱候补区域的位置指定为褶皱区域。例如,如图7的上段所示,曲线图C1可以说是从比检测出曲线图C2的矩形区域W相对更亮的矩形区域W而检测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曲线图C1、C2均被判断为相当于亮度变动区域。由此,即便是像原稿的第一面(第一图像)比第二面(第二图像)整体上更亮(或更暗)这样的、第一面(第一图像)和第二面(第二图像)间存在颜色、浓度的差异,也可以从原稿的读取图像高精度地指定褶皱。
这里,参照图6对步骤S120的处理进行说明。
例如,也可以是,即便是在从第一图像IM1和第二图像IM2的相同位置均检测到了褶皱候补区域时,在该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第二图像IM2侧各自的褶皱候补区域中的明部和暗部的范围的比例相差规定差以上的情况下,褶皱指定部21不将该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及第二图像IM2侧的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以图5的下段例示的曲线图为例,明部和暗部的比例为亮度变动区域(范围Z)中的范围Z1的长度(像素数)和范围Z2的长度(像素数)的比例。也就是说,即便是在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第二图像IM2侧各自中检测到了褶皱候补区域,在第一图像IM1侧的明部和暗部的范围的比例与第二图像IM2侧的明部和暗部的范围的比例相差规定差以上的情况下,可以推断为将第一面F1侧和第二面F2侧彼此无关的类似褶皱的图像偶然地检测为了褶皱候补区域,因此,褶皱指定部21不将这些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
此外,也可以是,即便是在从第一图像IM1和第二图像IM2的相同位置均检测到了褶皱候补区域时,在该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第二图像IM2侧各自的褶皱候补区域中的明部和暗部的顺序不同的情况下,褶皱指定部21不将该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及第二图像IM2侧的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这是例如在亮度变动区域(范围Z)中,在一面上如图5的下段所示左侧具有明部右侧具有暗部、而在另一面上右侧具有明部左侧具有暗部那样时,通常不可能是在原稿的相同位置上正面侧为凸、背面侧也为凸这样的情况,因此,可以推断为将第一面F1侧和第二面F2侧彼此无关的类似褶皱的图像偶然检测为了褶皱候补区域。因此,褶皱指定部21不将这些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
此外,即便是在从第一图像IM1和第二图像IM2的相同位置均检测到了褶皱候补区域时,在该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第二图像IM2侧各自的褶皱候补区域中的亮度变动区域的朝向不同的情况下,褶皱指定部21不将该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及第二图像IM2侧的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亮度变动区域的朝向是判断为存在该亮度变动区域时的扫描线SL的朝向。即便是在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第二图像IM2侧分别检测到了褶皱候补区域,在这些褶皱候补区域各自包括的亮度变动区域的朝向为一方的褶皱候补区域仅是图像的纵向、另一方的褶皱候补区域仅是图像的横向的情况下,可以推断为将第一面F1侧和第二面F2侧彼此无关的类似褶皱的图像偶然检测为了褶皱候补区域,因此,褶皱指定部21不将这些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
3.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其包括各种方式。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关于变形例,对不同于至此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点进行说明。
图8是步骤S120的处理的具体例,是用于说明与图6不同的情况的图。图8的理解与图6的理解相同。在图8的上段中,第一图像IM1内的由多条实线形成的小矩形分别是在步骤S110中从第一图像IM1中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的矩形区域(W1),第一图像IM1内的由多条单点划线形成的小矩形分别是步骤S110中未从第一图像IM1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的矩形区域(非褶皱候补区域)的一部分。此外,在图8的上段中,第二图像IM2内的由多条实线形成的小矩形分别是在步骤S110中从第二图像IM2中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的矩形区域(W2)。
在图8的例子中,第一图像IM1中包括字符(例如数字“0”),由单点划线所示的非褶皱候补区域与该字符的一部分重叠。换言之,在步骤S110中,褶皱指定部21由于该字符的影响,根据设定在与字符重叠的位置的矩形区域W中的扫描线SL判断为不存在亮度变动区域,像这样地由于该字符的影响被判断为不存在亮度变动区域的矩形区域W是图8的由单点划线所示的非褶皱候补区域。
在图9的上段,通过实线的曲线图例示了设定于如上所述由于字符的影响而被判断为不存在亮度变动区域的矩形区域W中的一条扫描线SL上的每个像素的亮度的变动情况。该曲线图的理解与图5的下段例示的曲线图等相同。在图9的上段示出的曲线图中,在相当于字符“0”的所谓边缘的边缘像素的位置,亮度大致垂直地变化,在相当于该字符的范围内,亮度稳定(亮度几乎不变化)在一定值(例如,相当于黑的最暗值)。在步骤S110中,褶皱指定部21在对扫描线SL判断亮度变动区域的存在与否时,在检测到存在字符边缘的特征性的边缘像素、或存在被边缘像素夹着的、亮度为一定值而不产生变化的范围时,判断为不符合亮度变动区域。顺带地,在图9的上段的曲线图中,通过虚线示出了假设不存在字符“0”时的亮度的变动。也就是说,图8的上段的由单点划线所示的非褶皱候补区域由于和褶皱(第一图像IM1内的双点划线)重叠,本来应该被判断为褶皱候补区域,但由于字符“0”的存在而未被判断为褶皱候补区域。
这里,关注图8的上段的第二图像IM2中的矩形区域W2中用粗线所示的矩形区域W2。该粗线所示的矩形区域W2是步骤S110中从第二图像IM2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的区域,但与其相同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的区域相当于上述的非褶皱候补区域。为了便于说明,将像该粗线所示的矩形区域W2这样的在步骤S110中检测到的褶皱候补区域和检测到该褶皱候补区域的图像(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的背面侧的图像的相同位置的非褶皱候补区域称为单侧褶皱候补区域。
根据至此为止的说明,单侧褶皱候补区域在步骤S120中未被指定为褶皱区域。但是,在该变形例的步骤S120中,褶皱指定部21对于单侧褶皱候补区域,在满足以下的规定条件时指定为褶皱区域。
条件1:在检测到褶皱候补区域的图像内,单侧褶皱候补区域与其它的褶皱区域连续。
条件2:在未检测到褶皱候补区域的图像内,单侧褶皱候补区域与其它的褶皱区域连续。
这里,将图8的上段的第二图像IM2中的用粗线所示的两个矩形区域W2中右侧的矩形区域W2(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称为第一关注区域W2a,首先,就第一关注区域W2a具体地探讨条件1、2是否成立。
条件1的、在检测到褶皱候补区域的图像内单侧褶皱候补区域与其它的褶皱区域连续是指:例如在该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上、下、左、右、右上、右下、左下、左上的八个邻接区域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的邻接区域存在褶皱区域,并且,在夹着该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两侧(该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右侧和左侧、或者该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上侧和下侧)的邻接区域中存在褶皱区域。根据图8,第一关注区域W2a可以说在第二图像IM2中与其它褶皱区域连续,因此,满足条件1。
条件2的、在未检测到褶皱候补区域的图像内单侧褶皱候补区域与其它的褶皱区域连续是指:例如在该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上、下、左、右、右上、右下、左下、左上的八个邻接区域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的邻接区域存在褶皱区域。根据图8,与第一关注区域W2a同一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的区域(在图8的上段中,以单点划线所示的两个非褶皱候补区域中的右侧的非褶皱候补区域W3a)可以说在第一图像IM1中与其它褶皱区域连续,因此,第一关注区域W2a也满足条件2。
这样,关于满足条件1及条件2的第一关注区域W2a,褶皱指定部21指定为褶皱区域。此外,通常不会认为一个褶皱仅出现于原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任一方,因此,褶皱指定部21在将相当于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时,对于检测到该褶皱候补区域的图像的背面侧的图像的相同位置的区域(非褶皱候补区域)也指定为褶皱区域。因此,在图8的例子中,第二图像IM2中的第一关注区域W2a以及与该第一关注区域W2a同一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的非褶皱候补区域W3a均被指定为褶皱区域(参照图8的下段)。
接着,将图8的上段的第二图像IM2中用粗线所示的两个矩形区域W2中的左侧的矩形区域W2(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称为第二关注区域W2b,就第二关注区域W2b具体地探讨条件1、2是否成立。如上所述,第一关注区域W2a(以及与第一关注区域W2a同一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的非褶皱候补区域W3a)被指定为褶皱区域。因此,根据图8,第二关注区域W2b可以说在第二图像IM2中与其它褶皱区域连续,满足条件1。此外,根据图8,与第二关注区域W2b同一位置的非褶皱候补区域(在图8的上段中,用单点划线所示的两个非褶皱候补区域中的左侧的非褶皱候补区域W3b)可以说在第一图像IM1中与其它褶皱区域连续,因此,第二关注区域W2b也满足条件2。关于满足条件1及条件2的第二关注区域W2b,褶皱指定部21指定为褶皱区域。因此,在图8的例子中,第二图像IM2中的第二关注区域W2b以及与该第二关注区域W2b同一位置的第一图像IM1侧的非褶皱候补区域W3b均被指定为褶皱区域(参照图8的下段)。
不过,如果考虑到由于表现于图像内的字符跨多个矩形区域W而将多个矩形区域W连续地判断为非褶皱候补区域的可能性,则褶皱指定部21也可以将条件1变更为下述的条件1’、将条件2变更为下述的条件2’来判断是否将单侧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
条件1’:在检测到褶皱候补区域的图像内,单侧褶皱候补区域与其它的褶皱区域或其它的单侧褶皱候补区域连续。
条件2’:在未检测到褶皱候补区域的图像内,如果单侧褶皱候补区域与其它的单侧褶皱候补区域连续时,则沿着连续的其它的单侧褶皱候补区域到达褶皱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变形例中,为使处理简单化,也可以仅采用条件1或条件1’。也就是说,在步骤S120中,也可以是褶皱指定部21对于单侧褶皱候补区域,在满足条件1或条件1’时,正反均指定为褶皱区域。
根据这样的变形例,褶皱指定部21在相同位置上仅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一方存在亮度变动区域(具有亮度变动区域的褶皱候补区域)时,如果存在于该一方的亮度变动区域与指定为褶皱区域的其它区域连续,则将存在于该一方的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原稿上的褶皱与其说是在很短的范围内局部地产生,不如说通常情况下是具有某种程度的长度地产生。于是,关于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双方的相同位置上不满足符合褶皱候补区域的条件的褶皱候补区域(单侧褶皱候补区域),也可以通过考虑与邻近的褶皱区域的关系性、即褶皱的连续性来指定为褶皱区域。由此,即便是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相同位置中,由于一方存在亮度变动区域、但另一方存在字符等而导致无法辨别存在亮度变动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以高精度地指定原稿的褶皱(防止褶皱的漏检测)。
在该变形例的步骤S130中,褶皱处理部22也将预先对读取装置10进行了读取指示的面的图像作为对象,执行褶皱去除处理。
首先,对将第一图像、具体而言为图8的下段所示的第一图像IM1作为对象执行步骤S13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步骤S130中,褶皱处理部22将通过步骤S120从第一图像F1中指定的所有的褶皱区域(矩形区域W1s)分别作为对象,进行使颜色平坦化的褶皱去除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在步骤S110中被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在步骤S120中被指定为褶皱区域的区域(在该变形例中,包括指定为褶皱区域的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颜色的平坦化,执行参照图7等已经说明过的处理即可。另一方面,关于在步骤S110中未被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即、被当作非褶皱候补区域)、而之后在步骤S120中如该变形例所说明地被指定为褶皱区域的区域(非褶皱候补区域W3a、W3b),褶皱处理部22执行使表现于第一图像IM1内的对象(在图8的例子中为字符“0”)的边缘的外侧的颜色平坦化的褶皱去除处理。
图9也是用于说明在该变形例中使对象的边缘的外侧的颜色平坦化的褶皱去除处理的概念的图。褶皱处理部22进行用于结果抑制图9的上段所示那样的亮度的变动中不符合对象的范围的亮度的变动的图像处理(褶皱去除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褶皱处理部22随着如上所述地在步骤S120中将作为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褶皱候补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在指定为褶皱区域的非褶皱候补区域(矩形区域)中,在扫描线SL上,指定相当于字符等的边缘的边缘像素,将被该指定的边缘像素夹着的范围(亮度一定的范围)设为非处理范围。然后,以使该扫描线SL上的该非处理范围的外侧的、亮度的变动率(表示亮度的变动的曲线图的斜率)比规定斜率更陡的范围的亮度为一定值的方式,替换各像素的颜色。具体而言,例如将该扫描线SL上的非处理范围外侧的、亮度的变动率比规定斜率更陡的范围的像素的颜色替换为与该亮度的变动率比规定斜率更陡的范围外侧的像素的颜色相同的颜色。
在图9的下段,以实线例示出检测到图9的上段所示的曲线图的扫描线SL上的像素的亮度的变动、且是在该变形例中使对象的边缘的外侧的颜色平坦化的褶皱去除处理后的亮度的变动。即、如图9的下段所示,曲线图通过褶皱去除处理,不相当于字符的像素范围的亮度成为大致平坦的状态。
对于将第二图像(图8的下段所示的第二图像IM2)作为对象执行步骤S13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在步骤S110中被检测为褶皱候补区域、在步骤S120中被指定为褶皱区域的区域(在该变形例中,包括指定为褶皱区域的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颜色的平坦化,褶皱处理部22执行参照图7等已经说明过的处理即可。
根据这样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步骤S130及之后的S140,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相同位置上,仅在第二图像中存在亮度变动区域(具有亮度变动区域的褶皱候补区域),并将存在于该第二图像中的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了褶皱区域的情况下,输出部(褶皱处理部22及输出部23)输出以该第二图像中被指定的褶皱区域的背面的第一图像侧的区域(非褶皱候补区域W3a、W3b)为对象实施了使表现于第一图像内的对象(在图8的例子中为字符“0”)的边缘的外侧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的第一图像。根据该构成,可以输出去除了褶皱的存在的第一图像。此外,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图像中褶皱和对象重叠的情况下,能够一面保持对象的颜色,一面对于和对象交叉的褶皱,将其存在可靠地去除至即将到达对象的边缘。
在图8中,举例示出了在第一图像IM1侧包括作为对象的字符“0”的情况,但当然也有在第二图像IM2侧包括这样的对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在第一图像IM1内的褶皱候补区域(矩形区域W1)中包括相当于上述那样的单侧褶皱候补区域的区域。因此,根据该变形例所涉及的步骤S130及之后的S140,也可以说,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相同位置上,仅在第一图像中存在亮度变动区域(具有亮度变动区域的褶皱候补区域),并将存在于该第一图像中的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了褶皱区域的情况下,输出部(褶皱处理部22及输出部23)输出实施了使该第一图像中被指定的褶皱区域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的第一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变形例中,褶皱处理部22在步骤S130中执行的图像处理不仅限于使褶皱区域的颜色平坦化的处理。褶皱处理部22只要是执行使第一图像、第二图像中通过步骤S120所指定的褶皱区域内的褶皱结果上不显眼(用户难以看见)的图像处理即可,因此,也可以执行偏离使颜色平坦这一概念的处理。此外,褶皱处理部22也可以通过在步骤S130中执行对步骤S120中指定的褶皱区域之外的区域的图像处理、对褶皱区域以及褶皱区域之外的区域的图像处理来实现结果上褶皱不显眼。
此外,以何种顺序进行包括褶皱处理(从褶皱候补区域的检测至褶皱去除)的图像处理能在程序A的设计中任意指定,也可以在读取装置10内执行包括褶皱处理的图像处理的全部,还可以通过PC等其它装置执行图像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即、也可以是安装于PC的扫描应用程序从读取装置10获取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并执行步骤S110及之后的处理。褶皱处理本身也无需一次性进行,例如,也可以在读取装置10内执行到褶皱候补区域的指定,之后的处理则通过PC等装置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读取装置10和PC等装置构成的整体视为本发明中所述的读取装置。
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构成:褶皱候补区域的检测和褶皱区域的指定采用从步骤S100中获取到的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减少了分辨率、灰度数的单色的解析用图像来进行,采用指定的褶皱区域的信息,对原来的分辨率、灰度数的彩色图像(步骤S100中获取到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进行褶皱去除处理。

Claims (6)

1.一种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部,通过读取原稿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一面的背面侧的第二面而生成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是所述第一面的读取图像,所述第二图像是所述第二面的读取图像;
指定部,在生成的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双方的相同位置上存在亮度变动区域时,将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所述明部相接的、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以及
输出部,输出对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输出实施了使所述褶皱区域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相同位置上仅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一方存在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并且存在于该一方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与已被指定为所述褶皱区域的其它区域连续的情况下,所述指定部将存在于该一方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所述褶皱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相同位置上仅于所述第一图像存在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并且存在于该第一图像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被指定为所述褶皱区域的情况下,所述输出部输出实施了使该第一图像中被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在所述相同位置上仅于所述第二图像存在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并且存在于该第二图像的所述亮度变动区域被指定为所述褶皱区域的情况下,所述输出部输出以该第二图像中被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的背面的所述第一图像一侧的区域为对象实施了使表现于所述第一图像内的对象的边缘的外侧的颜色平坦化的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双方的相同位置上具有所述明部、且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双方的相同位置上具有所述暗部的情况下,所述指定部将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
6.一种图像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获取工序,获取通过读取原稿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一面的背面侧的第二面而生成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是所述第一面的读取图像,所述第二图像是所述第二面的读取图像;
指定工序,在获取到的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双方的相同位置上存在亮度变动区域的情况下,将所述亮度变动区域指定为褶皱区域,所述亮度变动区域具有亮度呈凸状变化的明部和与所述明部相接的、亮度呈凹状变化的暗部;以及
输出工序,生产并输出对指定的所述褶皱区域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一图像。
CN201811328190.4A 2017-11-10 2018-11-08 读取装置及图像生产方法 Active CN1097690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6897 2017-11-10
JP2017216897A JP6972945B2 (ja) 2017-11-10 2017-11-10 読取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生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9077A true CN109769077A (zh) 2019-05-17
CN109769077B CN109769077B (zh) 2020-02-28

Family

ID=66432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28190.4A Active CN109769077B (zh) 2017-11-10 2018-11-08 读取装置及图像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74861B2 (zh)
JP (1) JP6972945B2 (zh)
CN (1) CN1097690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53239A (zh) * 2020-09-21 2020-12-29 北京辰光融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文档扫描图像的校正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84311B2 (en) * 2016-08-05 2024-01-30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Route inspection system
JP7375538B2 (ja) * 2019-12-27 2023-1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US11477341B2 (en) * 2020-12-03 2022-10-18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inspection apparatus and misalignment measurement metho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7714A (zh) * 1998-06-30 2001-08-08 夏普公司 图像校正装置
JP2006084595A (ja) * 2004-09-14 2006-03-30 Fuji Xerox Co Ltd しわ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6442A (ja) * 2009-01-16 2010-07-29 Canon Electronics Inc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のしわ領域補正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160344897A1 (en) * 2015-05-22 2016-11-2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17046342A (ja) * 2015-08-26 2017-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06134A1 (en) * 2000-09-22 2002-08-08 Dundon Thomas A. Multiple-orientation image defect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US6954290B1 (en) * 2000-11-09 2005-10-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rrect distortion of document copies
US7105848B2 (en) * 2002-04-15 2006-09-12 Wintriss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Dual level out-of-focus light source for amplification of defects on a surface
US7388693B2 (en) * 2003-02-28 2008-06-17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multiple imaging element scanning and copying
US8422043B2 (en) * 2003-09-12 2013-04-16 Oki Data Corporation Watermarked document read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error processing
US7602995B2 (en) * 2004-02-10 2009-10-13 Ricoh Company, Ltd. Correcting image distortion caused by scanning
US8023766B1 (en) * 2007-04-30 2011-09-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system of processing an image containing undesirable pixels
US7924477B1 (en) * 2007-06-27 2011-04-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utomated detection of creases and/or tears in scanned prints
JP2011139371A (ja) * 2009-12-28 2011-07-14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が実行可能なプログラム
US8437497B2 (en) * 2011-01-27 2013-05-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l-time image retensioning and loop error correction
JP2015037982A (ja) * 2012-08-24 2015-02-26 株式会社Pfu 原稿搬送装置、ジャム判定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WO2014061274A1 (ja) * 2012-10-18 2014-04-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及びイメージセンサ装置
JP6287370B2 (ja) * 2014-03-10 2018-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方法
JP6323720B2 (ja) * 2015-05-27 2018-05-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US10367971B2 (en) * 2015-07-30 2019-07-3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detecting toner peeling area on crease in document and correcting pixel dat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7714A (zh) * 1998-06-30 2001-08-08 夏普公司 图像校正装置
JP2006084595A (ja) * 2004-09-14 2006-03-30 Fuji Xerox Co Ltd しわ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6442A (ja) * 2009-01-16 2010-07-29 Canon Electronics Inc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のしわ領域補正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160344897A1 (en) * 2015-05-22 2016-11-2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17046342A (ja) * 2015-08-26 2017-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53239A (zh) * 2020-09-21 2020-12-29 北京辰光融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文档扫描图像的校正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87957A (ja) 2019-06-06
US10574861B2 (en) 2020-02-25
JP6972945B2 (ja) 2021-11-24
CN109769077B (zh) 2020-02-28
US20190149701A1 (en)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9077A (zh) 读取装置及图像生产方法
US7783122B2 (en) Banding and streak detection using customer documents
CN107370905B (zh) 图像读取装置
US7889917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age color determination
CN101567955A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JP6198521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04183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8792138B2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color deficient vision correction of an image
US9233568B1 (en) Cross-process direction uniformity for wide format printers
US20170064137A1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01175137A (zh) 扫描设备及其黑斑校正方法
US8705086B2 (en) Arrangement for extracting document from scan made with cover open
CN109040509A (zh) 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
AU2012205245B2 (en) Printing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6073674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09919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其控制方法及存储其控制程序的存储介质
US9118784B2 (en) Scanner and process for detecting a scan lid open condition
JP5884362B2 (ja)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9736339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3516947B (zh) 成像设备及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JPS6174453A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676158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10131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174182A (ja) 画像評価装置、画像評価方法及びその記録媒体
JP2021090222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