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9053B -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69053B
CN109769053B CN201910181358.1A CN201910181358A CN109769053B CN 109769053 B CN109769053 B CN 109769053B CN 201910181358 A CN201910181358 A CN 201910181358A CN 109769053 B CN109769053 B CN 1097690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key
driving rod
shell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813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69053A (zh
Inventor
段海涛
董大海
刘学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yg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Black Sha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Black Sha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Black Sha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8135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690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69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905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7718 priority patent/WO202018203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69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9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3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dials or of equivalent devices;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use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及按键元件,按键元件包括按键及托台,按键可活动式地沿垂直于壳体的侧边方向伸出或缩入壳体,托台与按键连接;壳体组件还包括:限位元件,设于壳体内且围设在托台外,用于限制托台的位移;驱动元件,包括驱动杆、驱动单元及处理单元,处理单元与一控制单元连接,接收驱动指令,驱动杆穿入限位元件与托台接触,处理单元根据驱动指令向驱动单元发送位移指令,使得驱动单元驱动向驱动杆向托台施加牵引力,以控制按键自壳体内伸出,或自壳体外缩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按键大行程的设置,给予用户的按压手指大行程的运动空间,减缓用户高频次按压按键时的疲劳感。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设备已走入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使用环境中。通常在这类设备上,为了接收用户对其施加的操作指令,通常在智能终端设备的外部设有类似于实体按键、电容按键等暴露在外的部件。
参阅图1,以智能终端设有实体按键为例,智能终端厂商在设计此类实体按键时,考虑到对智能终端外形的整体性及非异型结构的要求,对其配置的突出高度通常比较小,约0.3~0.8mm,因此用户在对实体按键进行按压时,实体按键的可按压行程短,按压反馈无法满足用户的完全需求。此外,用户对实体按键的长时间高频次按压,会由于行程短而导致手指不适,尤其在游戏时,无法获得类似于按压游戏手柄按键时的那种大行程手感。
参阅图2,以智能终端设有电容或电阻触控键为例,此类按压键的位置固定,且不会有回缩结构。用户在按压时不会产生位移,便无法获得按压实体按键时的行程和回馈手感。
上述两种现有设计中,或由于行程太短无法满足用户的百分百需求,或为了智能终端的整体性而放弃了部分功能,各具有缺陷。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壳体组件及智能终端,可在保证智能终端外轮廓整体性的基础上,给予用户按压时的大行程反馈手感,提高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通过按键大行程的设置,给予用户的按压手指大行程的运动空间,减缓用户高频次按压按键时的疲劳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终端的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内以接收按压力的按键元件,
所述按键元件包括按键及托台,所述按键可活动式地沿垂直于所述壳体的侧边方向伸出或缩入所述壳体,所述托台与所述按键连接,设于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限位元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围设在所述托台外,用于限制所述托台的位移;
驱动元件,包括驱动杆、驱动单元及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与一控制单元连接,接收驱动指令,所述驱动杆穿入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托台接触,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驱动指令向所述驱动单元发送位移指令,使得所述驱动单元驱动向所述驱动杆向所述托台施加牵引力,以控制所述按键自所述壳体内伸出,或自所述壳体外缩入。
优选地,所述驱动元件的外壳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杆自所述条状通孔穿出所述驱动元件;
所述限位元件开设有对应于所述驱动杆的导向孔,所述驱动杆贯穿所述导向通孔以穿入所述限位元件。
优选地,所述通孔及导向孔沿所述按键的活动方向延伸;
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托台和/或按键相对固定,且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通孔及导向孔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托台一体成型或所述驱动杆分别与所述托台和按键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托台的侧壁开设有插接孔;所述驱动杆的端部设有卡扣件;
所述卡扣件卡接入所述插接孔。
优选地,所述通孔和导向孔形状与所述驱动杆的外轮廓形状一致,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通孔及导向孔的贯通方向往复运动;
所述托台包括面向所述驱动杆的导向斜面及限位斜面;
所述驱动杆包括面向所述托台的驱动头,所述驱动头夹设在所述导向斜面与限位斜面间,所述驱动杆受控分别与所述导向斜面和限位斜面接触,以推拉所述托台沿所述按键的活动方向往复运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头包括面向所述导向斜面的第一驱动斜面和面向所述限位斜面的第二驱动斜面;
所述导向斜面、限位斜面、第一驱动斜面和第二驱动斜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以相同的倾斜方向相夹一预设角度;
当所述驱动杆向所述托台施加背向所述驱动元件的推力时,所述第一驱动斜面与所述导向斜面贴合并相对滑动,使得所述托台带动所述按键伸出所述壳体;
当所述驱动杆向所述托台施加朝向所述驱动元件的推力时,所述第二驱动斜面与所述限位斜面贴合并相对滑动,使得所述托台带动所述按键缩入所述壳体。
优选地,所述托台面向所述驱动杆的端面向外突起形成沿所述导向斜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L型限位筋,且所述L型限位筋的自由端向所述驱动杆的端面的中轴收拢;
所述限位斜面由所述L型限位筋的内壁成型;
所述驱动头卡入所述L型限位筋所形成的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L型限位筋为2条;
所述驱动杆的杆部卡接在2条L型限位筋的收拢槽内。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壳体组件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
所述控制单元为所述控制组件内的处理器,或为与所述智能终端通信连接的控制器。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智能终端上的实体按键可配置有大行程反馈,且行程距离可开放给用户定制,提高用户体验;
2.无需使用实体按键时可将实体按键隐藏至智能终端内,保有智能终端的外轮廓一体性;
3.按键的伸缩结构简单,不会破坏智能终端的内部结构和紧凑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具有实体按键的智能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具有电容触控键的智能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壳体组件的限位元件截面图;
图4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壳体组件的按键元件截面图;
图5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壳体组件的按键元件和驱动元件截面图;
图6为符合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壳体组件的托台和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符合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壳体组件的托台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符合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壳体组件的托台和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符合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壳体组件的托台和驱动杆受力配合示意图;
图10为符合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壳体组件驱动杆推动托台向上移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符合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壳体组件中驱动头和L型限位筋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具有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组件;
110-壳体;
120-按键元件、121-按键、122-托台、123-导向斜面、124-限位斜面、125-L型限位筋、126-凹槽;
130-限位元件、131-导向孔、132-限位柱;
140-驱动元件、141-驱动杆、142-驱动单元、143-驱动头、144-第一驱动斜面、145-第二驱动斜面;
200-智能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点。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参阅图3-图5,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内的各元器件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包括:
-壳体110
壳体110为壳体组件100内包覆其他元器件的最外部结构体,其可以采用如常用智能终端200相同的外部框体作为壳体组件100的壳体110。同时,壳体组件100内的其他部件均设置在壳体110内,受壳体110保护。
为实现本发明中按键元件120仅在需要时露出智能终端200的技术效果,壳体110上开设有镂空处,按键元件120容置在镂空处内,并在需要时从镂空处伸出,供用户按压。可以理解的是,在按键元件120未从壳体110内伸出时,即按键元件120回退至壳体110内部时,按键元件120的表面与镂空处的侧壁齐平,从而壳体110的表面在镂空处被按键元件120的表面填满,壳体110表面呈连续结构,无断点或凹凸感。
-按键元件120
按键元件120设置在壳体110内,可部分露出于壳体110的表面,则露出部分将接收用户施加的按压力,用户对按键元件120施加的按压力,代表了用户期望通过对按键元件120的按压,执行按键元件120被触发后的操作。
该实施例中,按键元件120呈非固定式位置的设计,即按键元件120本身受驱使将选择性地露出或隐藏在壳体110内。也就是说,当用户需要使用按键元件120时,其将沿活动方向(垂直于壳体110的侧边的方向)从壳体110内伸出,供用户按压,而当用户不需要使用按键元件120时,其仍将沿活动方向缩回到壳体110内部,保持壳体110表面的连续性。因此,为实现上述方案,按键元件120包括有按键121及托台122。按键121面向外部方向设置,直面用户用于接收用户施加的按压力,即用户可通过按压按键121表面实现提供按压力的操作。托台122与按键121连接,隐藏在壳体110的内部,并作为带动按键121活动的部分应用,当托台122受外力驱动沿壳体110外方向滑动时,也将带动按键121伸出壳体110;反之,当托台122受外力驱动沿壳体110内方向滑动时,也将带动按键121缩入壳体110。而与此同时,按压力施加在按键121上,按键121受按压也将把按压力传递至托台122处,与托台122连接的传感器模块将感应到该按压力从而执行相应的期望操作。
除上述基本器件外,为实现按键元件120可活动式地大行程位移,壳体组件100还包括:
-限位元件130
限位元件130设置在壳体110内部,并围绕托台122的外部设置。例如可如“牢笼式”将托台122围住,当托台122位于最低处(或限位元件130内的最深处)时,限位元件130的底部与托台122接触,将其继续向下或向深处的移动截止于限位元件130围成的空间内。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元件130所围成的空间可以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例如,限位元件130呈边缘连续的框体,框体的两侧边与壳体110内壁连接,框体的底部分别与侧边连接,形成具有仅具有一个开口的长方体,该开口恰与按键元件120伸出壳体110的镂空处对应,即按键元件120受托台122带动从开口和镂空处伸出或缩入;限位元件130也可呈边缘不连续的框体,如框体的两侧边同样与壳体110内壁连接,框体的底部呈断开状,即两边各有一短边分别与侧边连接,形成断开型底部,从而限位元件130的底部与托台122接触时,只需托台122底部的一部分与限位元件130接触,限位元件130向托台122施加有反向的弹力即可。也就是说,限位元件130的结构并非限制于常规形状,任何形状或结构下的限位元件130只需满足可抵挡并限制托台122的位移即可。
-驱动元件140
在限位元件130内或限位元件130外,壳体组件100还设有一驱动元件140,驱动元件140与按键元件120连接,用于控制按键元件120的位移,从而实现按键121可活动式地伸出或缩入壳体110,即需要使用时按键121弹出向用户提供实体按键121的按压反馈,不需要使用时按键121缩回保持壳体110的边缘连续性。上述按键121的弹出与缩回均由驱动元件140的驱动实现。具体地,驱动元件140包括驱动杆141、驱动单元142及处理单元。驱动杆141与驱动单元142连接,且与按键元件120的按键121或托台122机械连接,由驱动单元142控制对驱动杆141进行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移动,同时驱动单元142与处理单元电连接,接收处理单元的指令。处理单元与智能终端200的内部或外部一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经用户手动、系统自动生成等方式形成控制指令,并转发一驱动指令至处理单元,作为期望对按键元件120进行位移的表示。处理单元根据该驱动指令,命令驱动单元142对驱动杆141驱动,驱动杆141移动时,将利用驱动杆141与按键元件120的机械连接(如直连、铰接、啮合等)而形成的牵引力,带动按键元件120产生位移,按键121作为按键元件120的一部分,自然也将实现与按键元件120相同的移动。例如,驱动杆141受驱使在限位元件130内左右(或一主方向)移动时,带动按键121在限位元件130内上下移动(或一与主方向相同或不同的相对方向),即驱动杆141控制按键121从壳体110内伸出,或从壳体110外缩入。
当按键121伸出直至一截止位置时,托台122与壳体110内壁相接触,壳体110内壁向托台122施加一反向于按键121伸出方向的支持力,从而限制按键121进一步伸出,即在该截止位置时,按键121为可伸出的最大距离;当按键121缩回直至初始位置时,托台122与限位元件130相接触,限位元件130向托台122施加一反向于按键121缩回方向的支持力,限制托台122进一步缩回。在初始位置与截止位置间为按键121的可活动行程,在按键121位于截止位置时,其接收用户的按压力,按键121被除驱动元件140外的外力驱动缩回,可缩回的距离也由该可活动行程决定,因此,可对限位元件130的结构作调整以控制可活动行程的大小,例如某些实施例中可活动行程可达1.6mm至2mm。由于该外力的受迫回缩,在用户的按压力消失或减小时,驱动元件140将按照原驱动指令将按键121恢复至受按压力前的位置,即弹出于壳体110,从而向用户提供一回馈体验。可以理解的是,当按键121受按压力回缩距离越大时,回馈体验中的回馈行程也将越大,大行程的回馈体验可适应不少用户在这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配置,实现自控制单元、处理单元、驱动单元142、驱动杆141、托台122的整套对于按键121位移的控制,一方面可给用户带来不同于以往使用的终端中按键121固定式的结构设计,摆脱用户一贯的对按键121结构的固定思维,另一方面即可保证不使用时的终端外壳连续性,也可保证使用时的大行程反馈,用户体验极佳。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驱动元件140整体放置在限位元件130外,以避免驱动元件140的微振动对按键元件120造成不稳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实现驱动元件140的驱动杆141与托台122的机械连接,在驱动元件140的外壳上开设有通孔,对应地,限位元件130的外壳上也开设有导向孔131,导向孔131的位置可与通孔对应。在设置驱动杆141的位置时,驱动杆141的一端与驱动元件140的外壳内部的驱动单元142连接,另一端从通孔穿出驱动元件140,再从导向孔131穿入并与托台122机械连接。由于驱动元件140与按键元件120的连接可仅在于驱动杆141与托台122间,因此,将驱动元件140外设于限位元件130,仍可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驱动元件140对于按键元件120的驱动。
以下根据不同实施例中驱动元件140与按键元件120的驱动方式对驱动元件140、限位元件130和按键元件120作具体结构说明。
实施例一
参阅图6,在该实施例中,驱动杆141的移动方向与按键121的移动方向相同,即当按键121的移动方向为伸出壳体110时,驱动杆141的移动方向也为朝向壳体110外部的方向,反之亦然。为实现该驱动方式,驱动元件140、限位元件130和按键元件120设于壳体110内壁的同侧,并与壳体110的同一内壁贴合,形成沿内壁方向的排列。驱动杆141的移动方向为朝向壳体110内壁或背向壳体110内壁,因此,驱动杆141的通孔和导向孔131分别呈条状,即通孔和导向孔131的镂空部分沿按键121的活动方向延伸,当镂空部分挖设的越长时,驱动杆141的可活动距离也越长。驱动杆141与托台122或按键121相对固定式地直接连接,驱动杆141受驱动单元142驱动沿通孔和导向孔131的延伸方向作朝向壳体110内壁或背向壳体110内壁的往复运动时,也将带动托台122和/或按键121作朝向壳体110外和壳体110内的往复运动。
在配置驱动杆141与按键元件120的机械结构时,该实施例中的驱动杆141可与托台122一起成型,或驱动杆141与托台122和按键121三者一体成型,即一平台既作为承托按键121的托台122,也作为与驱动单元142连接的驱动杆141,托台122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受驱动单元142直接驱动;或一带有突起的平台同时作为按键121、托台122和驱动杆141使用。通过易制造的结构实现按键元件120和驱动元件140的成型。
另一可选方式中,驱动杆141与托台122分体成型。具体地,在托台122的侧壁(面向驱动元件140的侧壁或背向驱动元件140的侧壁皆可)上开设有向内凹陷的插接孔,驱动杆141的端部设有卡扣件,卡扣件的尺寸可与插接孔的尺寸相当。当驱动杆141伸向托台122时,卡扣件卡接入插接孔,使得驱动杆141与托台122连接。该结构设计使得驱动单元142在应用至不同智能终端200内时,可仅需调节卡扣件的设计即可适应,提高了壳体组件100的适配性。
实施例二
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所不同的是,通孔和导向孔131的形状,即两部分上的镂空部分的形状与驱动杆141的外轮廓形状一致,驱动杆141沿通孔和导向孔131的贯通方向往复运动,可降低通孔和导向孔131的开设尺寸要求。同时,驱动元件140设置在限位元件130远离于壳体110的一侧,即按照壳体110由外向内的方向分别设有按键元件120、限位元件130及驱动元件140。驱动单元142控制驱动杆141朝向壳体110的方向推动时,驱动杆141也将推动按键元件120朝向壳体110外部的方向直至根据预设行程伸出壳体110;反向地,驱动单元142控制驱动杆141朝向壳体110内部拉回时,驱动杆141也将拉动按键元件120朝向壳体110内部的方向直至按键121完全回缩到壳体110内。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杆141也同样可与托台122一体成型或驱动杆141、托台122和按键121三者一体成型,抑或是通过卡接的方式将驱动杆141与托台122连接。在卡接的连接方式下,插接孔设置在托台122底部外侧,卡扣件同样卡接入插接孔使得驱动杆141与托台122联动。
实施例三
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二相同的点在于,通孔和导向孔131的形状,即两部分上的镂空部分的形状与驱动杆141的外轮廓形状一致,驱动杆141沿通孔和导向孔131的贯通方向往复运动。而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二均不相同的点在于,实施例一、二中的驱动杆141的运动方向与按键元件120的期望移动方向,即活动方向为同向,而在实施例三中驱动杆141的运动方向与按键元件120的期望移动方向垂直。鉴于此,实施例三中的驱动杆141和托台122的结构更为特殊。具体地,参阅图7-图11,为实施例三中驱动杆141与托台122的结构示意图,托台122面向驱动杆141的端面设有导向斜面123及限位斜面124,导向斜面123与限位斜面124的斜度可相同或不同,不同斜度下的导向斜面123和限位斜面124可实现按键121伸出和缩回的速度不一致,从而实现用户对伸缩速度可调的效果。导向斜面123与限位斜面124相隔间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置驱动杆141的部分结构。同时,在该实施例中,导向斜面123为更靠近托台122内部的斜面,而限位斜面124则为更远离托台122内部的斜面。在驱动杆141侧,驱动杆141包括有面向托台122的驱动头143,驱动头143的直径略大于驱动杆141的杆部,驱动杆141与托台122连接时,驱动头143夹设在导向斜面123与限位斜面124间,在驱动单元142推动或拉回驱动杆141时,驱动杆141的移动方向为平行或近似平行于壳体110内壁,即与按键121的期望移动方向垂直或近似于垂直。驱动头143夹设后,将与导向斜面123和限位斜面124接触,利用导向斜面123和限位斜面124的斜面效应,将驱动杆141的移动方向转化为其法线方向,即驱动杆141的平行于壳体110内壁方向上的移动,在驱动头143与导向斜面123和限位斜面124接触后,导向斜面123和限位斜面124受到驱动杆141的推力将转化为按键121在其活动方向上往复运动。由于智能终端200内的冗余空间较小,通过该结构设计,可充分利用靠近于壳体110内壁处的空间,以紧凑的方式提高壳体110内部的空间使用率。
继续参阅图7-图11,驱动头143的结构设计为其包括有面向导向斜面123的第一驱动斜面144和面向限位斜面124的第二驱动斜面145,且上述斜面,即导向斜面123、限位斜面124、第一驱动斜面144和第二驱动斜面145的斜率和倾斜方向均相同,与壳体110的内壁相夹有一预设角度。例如,导向斜面123和限位斜面124朝向壳体110内壁方向倾斜,使得托台122的底部的宽度沿托台122底部向上部的方向逐渐增大,同样地,驱动头143的第一驱动斜面144和第二驱动斜面145的倾斜方向对应一致。
当需要将按键元件120自壳体110弹出时,驱动杆141受驱动单元142驱动向托台122方向移动,即朝向背向驱动元件140方向移动时,第一驱动斜面144与导向斜面123贴合,继而在驱动杆141进一步移动时,由于驱动杆141的移动方向已限定在与壳体110的内壁平行的方向,因此第一驱动斜面144与导向斜面123接触后产生的弹力可被分解为第一驱动斜面144向导向斜面123施加的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第一分力和第二分力,第一分力朝向壳体110外部方向,第二分力朝向与壳体110的内壁平行的方向,其中导向斜面123受到的第一分力将其同样向壳体110的外部方向推动,从而使得按键元件120弹出,导向斜面123受到的第二分力将其同样沿与壳体110的内壁平行的方向推动,但由于限位元件130的设置,抵挡了托台122在该方向上的移动。因此,最终实现驱动杆141利用第一驱动斜面144和导向斜面123的斜向配合,将按键元件120按驱动杆141移动的法线方向自壳体110内部弹出。
当需要将按键元件120自壳体110外缩回时,驱动杆141受驱动单元142驱动向朝着远离于托台122的方向移动,即朝向驱动元件140方向移动时,第二驱动斜面145与限位斜面124贴合,继而在驱动杆141进一步移动时,由于驱动杆141的移动方向已限定在与壳体110的内壁平行的方向,因此第二驱动斜面145与限位斜面124接触后产生的弹力可被分解为第二驱动斜面145向限位斜面124施加的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第三分力和第四分力,第三分力朝向壳体110内部方向,第四分力朝向与壳体110的内壁平行的方向,其中限位斜面124受到的第三分力将其同样向壳体110的内部方向拉动,从而使得按键元件120缩回,导向斜面123受到的第四分力将其同样沿与壳体110的内壁平行的方向推动,但由于限位元件130的设置,抵挡了托台122在该方向上的移动。因此,最终实现驱动杆141利用第二驱动斜面145和限位斜面124的斜向配合,将按键元件120按驱动杆141移动的法线方向自壳体110外缩入壳体110内。
若导向斜面123、限位斜面124、第一驱动斜面144和第二驱动斜面145的倾斜方向相反,即导向斜面123、限位斜面124、第一驱动斜面144和第二驱动斜面145以向外的方式朝向壳体110内壁方向倾斜,使得托台122的底部的宽度沿托台122底部向上部的方向逐渐较小时,导向斜面123与第一驱动斜面144的配合及限位斜面124与第二驱动斜面145的配合原理仍不变,差异仅在于驱动杆141向托台122施加背向驱动元件140的推力时,托台122带动按键121回缩;驱动杆141向托台122施加朝向驱动元件140的推力时,托台122带动按键121弹出。
一进一步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导向斜面123和限位斜面124的成型可采用以下设计,如托台122原面向驱动杆141的端面为导向斜面123,在该端面的部分位置上突起形成有沿导向斜面12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L型限位筋125,该导向斜面123的长度方向也即壳体110内壁处朝向壳体110内部的方向。同时L型限位筋125的延伸长度可占满整个导向斜面123,也可仅占用导向斜面123的部分。该L型限位筋125上远离于导向斜面123的自由端向着驱动杆141的端面的中轴方向,也即其自由端向着导向斜面123的中间方向收拢,以形成沟槽。在该结构下,L型限位筋125的内壁作为限位斜面124使用,驱动头143则卡入L型限位筋125所形成的沟槽空间内。可以理解的是,驱动头143在该沟槽空间内,可与导向斜面123和/或限位斜面124间隙配合。
更进一步地,L型限位筋125有2条,分别设置在导向斜面123的长度方向中轴两侧,两L型限位筋125的自由端相互靠拢形成一收拢槽,驱动杆141的杆部便卡接在该收拢槽内,杆部的外径相比于收拢槽的槽口相当或略大,两者呈间隙配合。不同实施方式中,L型限位筋125也可只有一条,驱动头143呈往两侧凸出状,一侧的凸出插入L型限位筋125与导向斜面123间,受L型限位筋125的限位效果,驱动头143仅可在导向斜面123与限位斜面124间移动,不可出现位移或脱出的情况。
又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在限位元件130的侧边内壁处,向另一侧突起形成有限位柱132,限位柱132的位置固定在限位元件130内,对应地,在托台122的底部外侧,开设有与限位柱132的外表面轮廓相同或相似的凹槽126,当托台122连同按键121向壳体110内部回缩,并回缩至某一位置时,限位柱132完全卡入或进入凹槽126内,直至限位柱132的外表面与凹槽126的槽底接触。由于限位柱132的固定位置设计,使得托台122无法再继续沿该方向移动,从而限制了托台122,乃至按键元件120的进一步回缩,也就是说该位置便为按键元件120可缩回的初始位置。同时,凹槽126的侧边与限位柱132的外表面接触,限制了托台122在其他方向的移动,防止按键元件120在壳体110内的非期望位移,达到稳固按键元件120的作用。在配置各部分尺寸时,托台122沿垂直于壳体110内壁的方向上的长度可与限位元件130的深度相当,限位柱132至壳体110内壁的距离决定了按键元件120的行程,因此可与根据应用场景调整,使得托台122被限位柱132抵挡时,按键121表面恰与壳体110外壁平行或略微低些等。
参阅图12,具有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后,可将其应用至智能终端200中,同时智能终端200的控制组件可设置在壳体组件100内,又例如将驱动元件140安装在智能终端200的主板上等,方便驱动元件140与控制组件内的处理器通信连接,接收相应的驱动指令。或该驱动指令由与智能终端200通信连接的外部控制器连接,如智能手表等。在不同应用场景中,驱动指令的形成也可由系统自动生成及用户手动生成。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按键元件120、驱动元件140和限位元件130共2组,分别设置在智能终端200的壳体110同一侧上的两边,当智能终端200检测到某些特定或指定应用程序的运行时,如需要额外增设按键121的游戏应用时,智能终端200的处理器将自动生成驱动指令,使得按键121弹出,供用户按压输入操作指令。或当用户需要主动输入操作指令时,在智能终端200的交互界面内增加按键121弹出交互单元,用户对该交互单元的操作将传达至智能终端200的处理器,从而实现对驱动指令生成。
智能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智能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智能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智能终端的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内以接收按压力的按键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键元件包括按键及托台,所述按键可活动式地沿垂直于所述壳体的侧边方向伸出或缩入所述壳体,所述托台与所述按键连接,设于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限位元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围设在所述托台外,用于限制所述托台的位移;
驱动元件,包括驱动杆、驱动单元及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与一控制单元连接,接收驱动指令,所述驱动杆穿入所述限位元件与所述托台接触,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驱动指令向所述驱动单元发送位移指令,使得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驱动杆向所述托台施加牵引力,以控制所述按键自所述壳体内伸出,或自所述壳体外缩入;
所述托台包括面向所述驱动杆的导向斜面及限位斜面;
所述驱动杆包括面向所述托台的驱动头,所述驱动头夹设在所述导向斜面与限位斜面间,
所述驱动杆受控分别与所述导向斜面和限位斜面接触,以推拉所述托台沿所述按键的活动方向往复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元件的外壳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杆自所述通孔穿出所述驱动元件;
所述限位元件开设有对应于所述驱动杆的导向孔,所述驱动杆贯穿所述导向孔以穿入所述限位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及导向孔沿所述按键的活动方向延伸;
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托台和/或按键相对固定,且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通孔及导向孔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托台一体成型或所述驱动杆分别与所述托台和按键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台的侧壁开设有插接孔;所述驱动杆的端部设有卡扣件;
所述卡扣件卡接入所述插接孔。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和导向孔形状与所述驱动杆的外轮廓形状一致,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通孔及导向孔的贯通方向往复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头包括面向所述导向斜面的第一驱动斜面和面向所述限位斜面的第二驱动斜面;
所述导向斜面、限位斜面、第一驱动斜面和第二驱动斜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以相同的倾斜方向相夹一预设角度;
当所述驱动杆向所述托台施加背向所述驱动元件的推力时,所述第一驱动斜面与所述导向斜面贴合并相对滑动,使得所述托台带动所述按键伸出所述壳体;
当所述驱动杆向所述托台施加朝向所述驱动元件的推力时,所述第二驱动斜面与所述限位斜面贴合并相对滑动,使得所述托台带动所述按键缩入所述壳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台面向所述驱动杆的端面向外突起形成沿所述导向斜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L型限位筋,且所述L型限位筋的自由端向所述驱动杆的端面的中轴收拢;
所述限位斜面由所述L型限位筋的内壁成型;
所述驱动头卡入所述L型限位筋所形成的空间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L型限位筋为2条;
所述驱动杆的杆部卡接在2条L型限位筋的收拢槽内。
10.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
所述控制单元为所述控制组件内的处理器,或为与所述智能终端通信连接的控制器。
CN201910181358.1A 2019-03-11 2019-03-11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Active CN1097690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81358.1A CN109769053B (zh) 2019-03-11 2019-03-11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PCT/CN2020/077718 WO2020182030A1 (zh) 2019-03-11 2020-03-04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81358.1A CN109769053B (zh) 2019-03-11 2019-03-11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9053A CN109769053A (zh) 2019-05-17
CN109769053B true CN109769053B (zh) 2020-07-03

Family

ID=66458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81358.1A Active CN109769053B (zh) 2019-03-11 2019-03-11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69053B (zh)
WO (1) WO20201820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9053B (zh) * 2019-03-11 2020-07-03 南昌黑鲨科技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CN110286829B (zh) * 2019-06-28 2021-03-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CN110351406B (zh) * 2019-08-06 2021-05-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04121B (zh) * 2019-08-23 2021-09-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648872B (zh) * 2019-09-29 2021-06-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按键控制方法
CN112837959A (zh) * 2021-01-05 2021-05-25 杭州铭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隐藏式侧按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4199A (ja) * 2001-10-29 2003-05-09 Kenwood Corp 携帯電話、及び携帯電話の状態報知方法
US20140333591A1 (en) * 2013-05-09 2014-11-13 Cynthia Sue Bell Salient control element and mobile device with salient control element
CN104767853A (zh) * 2015-04-15 2015-07-0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按键组件的手机及具有按键组件的智能终端
CN108227837A (zh) * 2017-12-29 2018-06-29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
CN108196621A (zh) * 2017-12-29 2018-06-22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
CN208128304U (zh) * 2018-03-14 2018-11-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207926693U (zh) * 2018-03-29 2018-09-28 夏雨时 一种具有游戏手柄的手机壳
CN208401984U (zh) * 2018-07-02 2019-01-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218477B (zh) * 2018-10-29 2020-08-07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装置及终端
CN109769053B (zh) * 2019-03-11 2020-07-03 南昌黑鲨科技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9053A (zh) 2019-05-17
WO2020182030A1 (zh) 2020-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9053B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CN109769054B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US6743030B2 (en) Portable storage device with universal serial bus
US5208116A (en) Battery locking apparatus for portable personal computer
US20030179177A1 (en) Wireless input device
TWI255682B (en) Sliding-typ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semi-automatic opening mechanism
US9270068B2 (en) Movable socket capable of moving a connector relative to a casing and relate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05407B (zh) 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EP411725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2001257029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9819078B (zh) 终端设备
CN113452823B (zh) 电子设备
CN109889637B (zh) 终端设备
US7957126B2 (en) Transmission structure, input device, an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CN204257938U (zh) 一种按键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403209B (zh) 一种按键组件及具有该按键组件的智能终端
US10296103B2 (en) Wireless keyboard with a pivotal slot
US9336973B2 (en) Switch mechanism for activating different switche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herewith
CN218384001U (zh) 一种扫描笔
CN110650223A (zh) 一种伸缩机构、摄像装置和终端
CN212569611U (zh) 一种具有操作外设的智能终端
CN108769349B (zh) 一种具有摇杆的操作装置及智能终端组件
US11853131B2 (en) Circuit board
EP1531485B1 (en) Adjustable keyboard
CN210897762U (zh) 结构改进的移动存储u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5

Address after: 518055 1501, Building 1, Chongwen Park, Nanshan Zhiyuan, No. 3370, Liuxian Avenue, Fuguang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rey Shar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room 815, block a, Huajiang building, Tsinghua Science Park, 299 Yuping East Street,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BLACKSHARK TECHNOLOGIES (NANCHA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0

Address after: Building 3, Tongfu Industrial Zone, Shajing Street Office,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YGT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5 1501, Building 1, Chongwen Park, Nanshan Zhiyuan, No. 3370, Liuxian Avenue, Fuguang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rey Shark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