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43094B - 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43094B
CN109743094B CN201811473761.3A CN201811473761A CN109743094B CN 109743094 B CN109743094 B CN 109743094B CN 201811473761 A CN201811473761 A CN 201811473761A CN 109743094 B CN109743094 B CN 1097430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enuation value
attenuation
value
digital
act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737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43094A (zh
Inventor
王冰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7376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430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43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30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430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30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该方法可以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

Description

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直放站是一种无线信号中继产品,通过对数据信号的重新发送或者转发,来扩大网络传输的距离。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直放站的覆盖范围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精确,因此,对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技术中,一般在直放站的模拟域实现对直放站增益的控制,具体的控制方式是:通过在直放站中设置衰减器,并将用户的期望衰减值设置给位于模拟域内的衰减器,通过该衰减器降低直放站的增益倍数,从而实现直放站的增益控制。
但是,衰减器由于自身硬件条件及最小分辨率等原因,实际输出的衰减值一般会与用户设置的期望衰减值不同,从而使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技术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
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
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数字直放站可以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并根据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上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在得到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后,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在模拟域和数字域对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本实施例在进行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时,同时考虑了第一衰减器的标称衰减值和实际衰减值,并根据预设的标称衰减值和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然后将与期望衰减值最接近的标称衰减值配置给模拟域的第一衰减器,将期望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之间的误差部分配置给数字域的第二衰减器,从而减小配置给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衰减值与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之间的误差,进而减小了用户期望的增益控制值与实际增益控制值之间的误差,从而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另外,现有技术中模拟域的增益控制精度一般在0.5dB以上,增益控制精度较低,这是由于模拟域处理的是模拟信号,信号处理精度低于数字域的信号处理精度,因此本方案中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可以设置的第二衰减值的精度较高,并且第二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与配置的第二衰减值的误差也较小,这样数字域的增益控制精度也会较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包括:
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
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并获取待定配置衰减值与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进而根据大小比较结果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本实施例中,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期望衰减值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出与待定配置衰减值最接近的目标实际衰减值,该目标实际衰减值与用户的期望衰减值最接近,这样根据该目标实际衰减值确定出的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就能满足用户的期望衰减值,进而使得数字直放站进行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的衰减后,得到的实际增益值可以较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增益需求,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增益控制方法可以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包括:
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中最小差值对应的目标实际衰减值;
将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衰减值;
将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衰减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包括:
采集当前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多个环境温度与补偿衰减值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目标补偿衰减值和所述期望衰减值的和值,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模拟域中第一衰减器的各个标称衰减值下,获取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
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获取各个标称衰减值对应的各个实际衰减值;
根据所述各个标称衰减值和各个实际衰减值,确定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多个环境温度下所述数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值;
根据所述实际增益值和所述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
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形成所述第二映射关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期望衰减值;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目标衰减值和第二目标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预设的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字直放站,所述数字直放站包括模拟域电路和数字域电路、模数转换器件、数模转换器件、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模拟域电路包括第一衰减器,所述数字域电路包括第二衰减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模数转换器件,用于将模拟域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所述数模转换器件,用于将数字域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并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并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
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
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可读存储介质,能够使得数字直放站可以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并根据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上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在得到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后,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在模拟域和数字域对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本实施例在进行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时,同时考虑了第一衰减器的标称衰减值和实际衰减值,并根据预设的标称衰减值和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然后将与期望衰减值最接近的标称衰减值配置给模拟域的第一衰减器,将期望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之间的误差部分配置给数字域的第二衰减器,从而减小配置给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衰减值与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之间的误差,进而减小了用户期望的增益控制值与实际增益控制值之间的误差,从而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另外,由于模拟域受电压信号的影响较大,导致模拟域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与标称衰减值的误差较大,最终会影响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不受电压信号不稳定的影响,因此第二衰减器的衰减值的精度较高,进一步提高了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下行链路结构示意图;
图1c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上行链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a所示的数字直放站。如图1a所示,该数字直放站包括模拟域电路、数字域电路、存储器和处理器,转换器件包括AD模数转换器件13和DA数模转换器件14。图1b为数字直放站的下行链路,图1c为数字直放站的上行链路。如图1b和1c所示,模拟域电路包括第一滤波器111、第一衰减器112、混频器113和倍频器114,数字域电路包括第二衰减器121、第二滤波器122和数字处理器件123。
下行链路传输中,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电路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上述第一滤波器111可以对从基站接收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可选的,第一滤波器111可以为宽带滤波器。上述第一衰减器112对第一滤波器111输出的信号进行衰减处理后输出给混频器113,混频器113将第一衰减器112输出的高频信号与倍频器114输出的信号进行混频处理,从而输出中频信号,该中频信号经AD模数转换器件13的处理,输出给第二衰减器121,第二衰减器121输出的信号经第二滤波器122和数字处理器件123处理后输出处理后的信号,完成下行链路的信号处理。
在上行链路传输中,移动台的信号经与下行链路路径相反的方向,即经数字处理器件123、第二滤波器122、第二衰减器121、DA数模转换器件14、混频器113、第一衰减器112和第一滤波器111等的处理,完成上行链路的信号处理。可选的,上述移动台可以是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但不限于是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
传统技术在对直放站的增益进行控制时,一般通过在直放站中设置衰减器,并直接将用户的期望的衰减值设置给位于模拟域内的衰减器,但是传统技术实际输出的衰减值一般会与用户设置的期望衰减值不同,从而使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较低。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解决传统技术的直放站增益控制精度较低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其执行主体可以是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该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成为数字直放站的部分或者全部。下述方法实施例中,均以执行主体是数字直放站为例来进行说明。
图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涉及的是数字直放站根据用户的期望衰减值,以及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并利用该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对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的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201,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
具体的,上述期望衰减值为用户期望的数字直放站所需衰减的衰减值,比如,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为50dB,用户根据具体使用情况确定需要使得数字直放站的增益值控制为40dB,这时,需要在数字直放站中增加衰减器,使得衰减器可以衰减10dB,从而使得数字直放站的增益值能够达到40dB,10dB即为用户的期望衰减值。
S202,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
具体的,上述标称衰减值为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可以设置的衰减值,例如,假设第一衰减器的最小分辨率为0.5dB,衰减值的可设置范围为[0,30],则多个标称衰减值可以分别设置为0dB、0.5dB、1dB,以此递进,每次递进0.5dB,直到30dB。由于第一衰减器的自身硬件条件以及最小分辨率等因素,当将第一衰减器的衰减值设置为某个值,比如1dB时,第一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不一定为1dB,可能为1.5dB,该1.5dB即为第一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本步骤中,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为一一对应的关系,该对应关系为第一映射关系。可选的,上述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可以为可调衰减器。
可选的,上述第一映射关系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在模拟域中第一衰减器的各个标称衰减值下,获取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并根据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获取各个标称衰减值对应的各个实际衰减值;并根据各个标称衰减值和各个实际衰减值,确定第一映射关系。上述实际衰减值为常温下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可选的,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的差值获取各个标称衰减值对应的各个实际衰减值。可选的,各个标称衰减值和各个实际衰减值构成的第一映射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其中,m1至mn为第一衰减器可以设置的衰减值,mn为第一衰减器可以设置的最大衰减值,k1至kn为将第一衰减器的标称衰减值分别设置为m1至mn时对应的实际衰减值。
标称衰减值(dB) 实际衰减值(dB)
m1=0 k1
m2=0.5 k2
m3=1 k3
…… ……
mn kn
表1
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实际衰减值的比较结果,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可选的,数字直放站可以将第一映射关系中与期望衰减值最接近并且小于期望衰减值的实际衰减值作为参考实际衰减值,将参考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第一衰减值,并将期望衰减值与参考实际衰减值的差值确定为第二衰减值。这样可以使得配置给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衰减值更接近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从而使得数字直放站经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衰减处理后的增益控制值更接近用户期望的增益控制值,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衰减值为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所需配置的实际配置衰减值,上述第二衰减值为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所需配置的实际配置衰减值。
S203,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在得到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后,数字直放站可以将第一衰减值配置给模拟域的第一衰减器,将第二衰减值配置给数字域的第二衰减器。数字直放站经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衰减处理后,实际增益值会减小,以达到对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增益需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数字直放站可以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并根据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上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在得到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后,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在模拟域和数字域对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本实施例在进行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时,同时考虑了第一衰减器的标称衰减值和实际衰减值,并根据预设的标称衰减值和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然后将与期望衰减值最接近的标称衰减值配置给模拟域的第一衰减器,将期望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之间的误差部分配置给数字域的第二衰减器,从而减小配置给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衰减值与第一衰减器和第二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之间的误差,进而减小用户期望的增益控制值与实际增益控制值之间的误差,从而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另外,现有技术中模拟域的增益控制精度一般在0.5dB以上,增益控制精度较低,这是由于模拟域处理的是模拟信号,信号处理精度低于数字域的信号处理精度,因此本方案中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可以设置的第二衰减值的精度较高,并且第二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与配置的第二衰减值的误差也较小,这样数字域的增益控制精度也会较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涉及的是数字直放站根据期望衰减值与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的一种可选的过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上述S202可以包括:
S301,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
可选的,数字直放站可以将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也可以采集多次第一衰减器的实际衰减值,并计算多次采集的实际衰减值的误差值,并将该误差值与期望衰减值的和确定为待定配置衰减值;还可以利用如图4所示的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011,采集当前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多个环境温度与补偿衰减值的对应关系。
具体的,包括多个环境温度与补偿衰减值的对应关系的第二映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获得:数字直放站获取多个环境温度下的数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值;并根据实际增益值和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进而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形成上述第二映射关系。可选的,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数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值和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的差值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可选的,第二映射关系可以如图表2所示。如表2所示,若当前温度不在表2中,则根据当前环境温度值所处的环境温度值区间利用线性运算计算出补偿衰减值,例如,当前环境温度为50摄氏度,50摄氏度位于45摄氏度和65摄氏度的区间内,可以利用公式x2+[(x1-x2)/(65-45)]*(50-45)计算出50摄氏度对应的补偿衰减值。如果当前环境温度大于65摄氏度或小于-40摄氏度,则按照对应的最接近的环境温度值区间[45,65]和[-40,-20]进行线性计算。这样,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采集的当前环境温度和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
当前环境温度值(摄氏度) 补偿衰减值(dB)
65 x1
45 x2
25 x3
0 x4
-20 x5
-40 x6
表2
S3012,根据所述目标补偿衰减值和所述期望衰减值的和值,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
具体的,数字直放站可以将确定出的目标补偿衰减值与期望衰减值的和值确定为待定配置衰减值。由于温度会对数字直放站的增益产生影响,而本实施例考虑了温度对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影响,并将当前温度下的增益变化量作为目标补偿衰减值,从而使得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利用目标补偿衰减值获得的待定配置衰减值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这样可以减小数字直放站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实际增益与用户的期望增益值的误差,从而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
结合S3011和S3012的步骤,数字直放站就可以得到待定配置衰减值,之后执行S302。
S302,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
具体的,在获得待定配置衰减值后,数字直放站可以将待定配置衰减值与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进行比较。可选的,数字直放站可以利用各个实际衰减值与待定配置衰减值的比值进行大小比较,也可以利用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进行大小比较。
S303,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
本步骤中,在获得大小比较结果后,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获得的大小比较结果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可选的,若数字直放站获取的是利用各个实际衰减值与待定配置衰减值的比值进行大小比较得到的大小比较结果,则将各个实际衰减值中与待定配置衰减值的比值最小的实际衰减值确定为目标实际衰减值;若数字直放站获取的是利用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进行大小比较得到的大小比较结果,则将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中最小差值对应的实际衰减值确定为目标实际衰减值,这样可以确定出与期望值最接近的实际衰减值,以使得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目标实际衰减值确定出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从而减小用户期望的增益控制值与实际增益控制值之间的误差以提高增益控制精度。可选的,数字直放站可以将目标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第一衰减值,并将待定配置衰减值与目标实际衰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第二衰减值,从而根据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在模拟域和数字域分别对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并获取待定配置衰减值与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进而根据大小比较结果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本实施例中,数字直放站可以根据期望衰减值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出与待定配置衰减值最接近的目标实际衰减值,该目标实际衰减值与用户的期望衰减值最接近,这样根据该目标实际衰减值确定出的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就能满足用户的期望衰减值,进而使得数字直放站进行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的衰减后,得到的实际增益值可以较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增益需求,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增益控制方法可以提高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精度。
下述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本发明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的过程。具体可以参见图5所示:
S501,数字直放站在模拟域中第一衰减器的各个标称衰减值下,获取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
S502,数字直放站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获取各个标称衰减值对应的各个实际衰减值。
S503,数字直放站根据所述各个标称衰减值和各个实际衰减值,确定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S504,数字直放站获取多个环境温度下所述数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值。
S505,数字直放站根据所述实际增益值和所述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
S506,数字直放站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形成所述第二映射关系。
S507,数字直放站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
S508,数字直放站采集当前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多个环境温度与补偿衰减值的对应关系。
S509,数字直放站根据所述目标补偿衰减值和所述期望衰减值的和值,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
S510,数字直放站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
S511,数字直放站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中最小差值对应的目标实际衰减值。
S512,数字直放站将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衰减值。
S513,数字直放站将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衰减值。
S514,数字直放站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效果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至5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至5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图6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10、第一确定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
具体的,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期望衰减值。
第一确定模块11,用于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目标衰减值和第二目标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预设的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
处理模块1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上述第一确定模块11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101、获取单元112和第二确定单元113。
具体的,第一确定单元111,用于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
获取单元112,用于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
第二确定单元113,用于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8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单元113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1131、第二确定子单元1132和第三确定子单元1133。
具体的,第一确定子单元1131,用于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中最小差值对应的目标实际衰减值。
第二确定子单元1132,用于将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衰减值。
第三确定子单元1133,用于将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衰减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9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上述第一确定单元111可以包括第四确定子单元1111和第五确定子单元1112。
第四确定子单元1111,用于采集当前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多个环境温度与补偿衰减值的对应关系。
第五确定子单元111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补偿衰减值和所述期望衰减值的和值,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0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确定模块13和第三确定模块14。
具体的,第二确定模块13,用于在模拟域中第一衰减器的各个标称衰减值下,获取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获取各个标称衰减值对应的各个实际衰减值;并根据所述各个标称衰减值和各个实际衰减值,确定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第三确定模块14,用于获取多个环境温度下所述数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值;并根据所述实际增益值和所述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并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形成所述第二映射关系。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字直放站,所述数字直放站包括模拟域电路和数字域电路、模数转换器件、数模转换器件、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模拟域电路包括第一衰减器,所述数字域电路包括第二衰减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模数转换器件,用于将模拟域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所述数模转换器件,用于将数字域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并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并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中最小差值对应的目标实际衰减值;将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衰减值;将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衰减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采集当前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多个环境温度与补偿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目标补偿衰减值和所述期望衰减值的和值,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模拟域中第一衰减器的各个标称衰减值下,获取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获取各个标称衰减值对应的各个实际衰减值;根据所述各个标称衰减值和各个实际衰减值,确定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多个环境温度下所述数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值;根据所述实际增益值和所述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形成所述第二映射关系。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字直放站,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
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
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中最小差值对应的目标实际衰减值;将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衰减值;将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衰减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采集当前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多个环境温度与补偿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目标补偿衰减值和所述期望衰减值的和值,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模拟域中第一衰减器的各个标称衰减值下,获取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获取各个标称衰减值对应的各个实际衰减值;根据所述各个标称衰减值和各个实际衰减值,确定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多个环境温度下所述数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值;根据所述实际增益值和所述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形成所述第二映射关系。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期望衰减值;
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
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所述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包括:
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
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中最小差值对应的目标实际衰减值;
将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衰减值;
将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衰减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包括:
采集当前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多个环境温度与补偿衰减值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目标补偿衰减值和所述期望衰减值的和值,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模拟域中第一衰减器的各个标称衰减值下,获取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
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器的输入信号功率和输出信号功率,获取各个标称衰减值对应的各个实际衰减值;
根据所述各个标称衰减值和各个实际衰减值,确定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环境温度和预设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补偿衰减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多个环境温度下所述数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值;
根据所述实际增益值和所述数字直放站的额定增益值,确定在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
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补偿衰减值,形成所述第二映射关系。
5.一种数字直放站的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期望衰减值;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和预设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衰减值和第二衰减值;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多个预设的标称衰减值与实际衰减值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模拟域中的第一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所述第二衰减值为所述数字直放站的数字域中的第二衰减器的实际配置衰减值;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期望衰减值确定待定配置衰减值;获取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大小比较结果;根据所述大小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各个实际衰减值的差值中最小差值对应的目标实际衰减值;将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对应的标称衰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衰减值;将所述待定配置衰减值与所述目标实际衰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衰减值;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衰减值和所述第二衰减值,在所述模拟域和所述数字域对所述数字直放站进行增益控制。
6.一种数字直放站,所述数字直放站包括模拟域电路和数字域电路、模数转换器件、数模转换器件、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模拟域电路包括第一衰减器,所述数字域电路包括第二衰减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数转换器件,用于将模拟域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所述数模转换器件,用于将数字域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字直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衰减器和所述第二衰减器为可调衰减器。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811473761.3A 2018-12-04 2018-12-04 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7430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3761.3A CN109743094B (zh) 2018-12-04 2018-12-04 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3761.3A CN109743094B (zh) 2018-12-04 2018-12-04 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3094A CN109743094A (zh) 2019-05-10
CN109743094B true CN109743094B (zh) 2021-05-28

Family

ID=66358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73761.3A Active CN109743094B (zh) 2018-12-04 2018-12-04 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43094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70774A1 (en) * 1999-05-18 2000-11-23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ptimal performance in a receiver
CN101119150A (zh) * 2007-09-21 2008-02-06 深圳市虹远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实现智能自动电平控制和智能增益调节的方法
CN101646228A (zh) * 2009-09-11 2010-02-10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2289197A (zh) * 2011-03-25 2011-12-21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光衰减器集成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2655396A (zh) * 2011-03-03 2012-09-05 索尼公司 衰减器和衰减方法
CN103152804A (zh) * 2011-12-07 2013-06-12 佳律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fpga的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427868A (zh) * 2012-05-16 2013-12-0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信号的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5591656A (zh) * 2015-12-24 2016-05-18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收发信机的增益平坦度补偿方法
EP2550754B1 (en) * 2010-03-25 2017-10-04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onfiguration for a wideban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CN108512612A (zh) * 2017-02-28 2018-09-0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射和接收校准装置、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70774A1 (en) * 1999-05-18 2000-11-23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ptimal performance in a receiver
CN101119150A (zh) * 2007-09-21 2008-02-06 深圳市虹远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实现智能自动电平控制和智能增益调节的方法
CN101646228A (zh) * 2009-09-11 2010-02-10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EP2550754B1 (en) * 2010-03-25 2017-10-04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onfiguration for a wideban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CN102655396A (zh) * 2011-03-03 2012-09-05 索尼公司 衰减器和衰减方法
CN102289197A (zh) * 2011-03-25 2011-12-21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光衰减器集成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3152804A (zh) * 2011-12-07 2013-06-12 佳律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fpga的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427868A (zh) * 2012-05-16 2013-12-0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信号的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5591656A (zh) * 2015-12-24 2016-05-18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收发信机的增益平坦度补偿方法
CN108512612A (zh) * 2017-02-28 2018-09-0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射和接收校准装置、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数字集群通信直放站数字化模块研制;李少君;《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80215(第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3094A (zh) 2019-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0302B (zh) Cdma通信系统、传输功率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DE60122603T2 (de) Drahtlose 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Sendeleistungsregelung dafür
CN111628800B (zh) 射频电路、天线控制方法、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KR102047817B1 (ko) 단말 기기 위치결정 방법 및 시스템, 그리고 장치
EP2988537A3 (en) Paging on selected frequencies in cellular networks
CN109743094B (zh) 数字直放站增益控制方法、装置、数字直放站和存储介质
CN110636516B (zh) 信号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JP2016032127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歪補償装置、及び歪補償方法
KR20000060876A (ko) 무선 단말기에서 온도보상에 따른 전력제어를 위한 코드 값 계산 방법
CN111543108A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6792253B2 (en) Radio receiver for displaying input level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CN109257124B (zh) WiFi非信令测试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182566B (zh) 上行时延的调整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0417485B (zh) 驻波比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08702B (zh) 信号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Gvozdarev Average quality description of energy detection for generalised multipath shadowed κ–μ fading channels
CN104703268B (zh) 滤波器功率补偿方法、装置及用户终端
US10256926B2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203813771U (zh) 基于fpga的大动态范围数字信道化接收机
US10291340B2 (en) Repeater and signal attenu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1030604B (zh) Dcdc转换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JP4284400B2 (ja) 携帯電話機、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30482B2 (ja) 無線装置
CN108736953B (zh) 无线直放站共享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设备
Krstic et al. Analysis of ratio of one and product of two Rayleigh random variabl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10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Jingxin Network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 (China)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