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35974A - 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35974A
CN109735974A CN201910116688.2A CN201910116688A CN109735974A CN 109735974 A CN109735974 A CN 109735974A CN 201910116688 A CN201910116688 A CN 201910116688A CN 109735974 A CN109735974 A CN 109735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fiber
fibre
layer
ontolo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66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爱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Suzhong Text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Suzhong Text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Suzhong Text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Suzhong Text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1668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35974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35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359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包括混纺纱本体,该混纺纱本体包括基层本体,基层本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抗菌层和防辐射层,基层本体下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透气层和保暖层,所述防辐射层上表面以及保暖层下表面分别设置有防静电层,所述基层本体包括质量分数为50—70%的复合聚酯纤维和质量分数为18‑28%的绿色复合纤维,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和绿色复合纤维混编在一起,抗菌层、防辐射层和防静电层的设计使得基层本体功能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其实用性,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更好的舒适感。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对舒适、休闲、美观等多功能纺织品的需求日益提高,为满足这种需求,在纺织品开发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多功能纤维的应用和开发。弹性纤维在世界纺织业中占据着稳固的地位,由于弹力织物优良的贴身、塑形等特点,弹力面料自出现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涤纶纤维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我国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它是以精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纤维。涤纶纤维是三大合成纤维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价格也比较便宜。再加上它有结实耐用、弹性好、不易变形、耐腐蚀、绝缘、挺括以及易洗快干等特点,为人们所喜爱,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衣服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是传统的面料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专利申请号201810624762.7公开了一种可纺性好的混纺纱纺纱工艺,其引入大量的阳离子基团,使纤维表面显正电性,从而具有吸附各种阴离子物质的功能,有利于混纺纱染色时对燃料的吸附,提高染色性能,但是其功能较为单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人们周围的辐射源也越来越多,进一步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人们居住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传统的服装也不能很好的抵抗外界环境所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混纺纱制作工艺操作流程繁琐以及所制成的混纺纱功能较为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已解决以上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包括混纺纱本体,该混纺纱本体包括基层本体,基层本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抗菌层和防辐射层,基层本体下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透气层和保暖层,所述防辐射层上表面以及保暖层下表面分别设置有防静电层,所述基层本体包括质量分数为50—70%的复合聚酯纤维和质量分数为18-28%的绿色复合纤维,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和绿色复合纤维混编在一起,所述抗菌层包括纤维原料,该纤维原料包括重量分数为40-90%棉纤维或天丝纤维或毛纤维或竹纤维和重量分数为10-60%木棉纤维,所述防静电层包括抗静电PBT纤维、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
抗菌层、防辐射层和防静电层的设计使得基层本体功能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其实用性,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更好的舒适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防辐射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45-60份玉米纤维、25-35份玉米淀粉、50-55份棉纤维、3-5份羟乙基纤维素、5-8份纳米铜粉、15-20份纳米硫酸钡、10-15份导热氧化铝、12-16份甘油以及0.5-0.7份霍霍巴油。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50-65份聚乙烯粉末、12-18份柠檬酸二乙酯、1-3份增艳剂、2-4份三氧化二铁、28-36份环氧大豆油、2-5份对苯二甲酸、1-5份亚磷酸、1-3份珍珠粉、2-4份乙二醇、1-3份氧化锌、5-8份钛酸钡粉、1-3份偶联剂以及1-3份过氧化二异丙苯。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绿色复合纤维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阳离子交换纤维28.5%-87.25%,表面活性剂0.25%-0.65%,高分子有机胺类化合物12.5%-70.85%。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抗静电PBT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30-60份苯二甲酸二甲酯、25-35份1,4-丁二醇酯、1-3份纳米二氧化钛、3-8份纳米纤维、0.5-1份氧化剂、0.2-0.8份稳定剂、1-2份增塑剂以及0.6-1份增韧剂。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透气层为合成纤维透气布。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保温层通过纽扣与透气层连接在一起,保温层为绒布。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功能混纺纱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一、基础材料的选取
依次准备抗菌层、防辐射层、基层本体和防静电层的原材料。
抗菌层:所述抗菌层包括重量分数为40-90%棉纤维或天丝纤维或毛纤维或竹纤维和重量分数为10-60%木棉纤维;
防辐射层:所述防辐射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45-60份玉米纤维、25-35份玉米淀粉、50-55份棉纤维、3-5份羟乙基纤维素、5-8份纳米铜粉、15-20份纳米硫酸钡、10-15份导热氧化铝、12-16份甘油以及0.5-0.7份霍霍巴油;
基层本体:包括复合聚酯纤维和绿色复合纤维,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50-65份聚乙烯粉末、12-18份柠檬酸二乙酯、1-3份增艳剂、2-4份三氧化二铁、28-36份环氧大豆油、2-5份对苯二甲酸、1-5份亚磷酸、1-3份珍珠粉、2-4份乙二醇、1-3份氧化锌、5-8份钛酸钡粉、1-3份偶联剂以及1-3份过氧化二异丙苯;所述绿色复合纤维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阳离子交换纤维28.5%-87.25%,表面活性剂0.25%-0.65%,高分子有机胺类化合物12.5%-70.85%
防静电层:所述防静电层包括所述抗静电PBT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30-60份苯二甲酸二甲酯、25-35份1,4-丁二醇酯、1-3份纳米二氧化钛、3-8份纳米纤维、0.5-1份氧化剂、0.2-0.8份稳定剂、1-2份增塑剂以及0.6-1份增韧剂、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
二、基础材料的预处理
对抗菌层、防辐射层、基层本体和防静电层的正反面进行等离子表面处理;
所述竹浆纤维先将原料竹子清洗削片,竹片做成浆,然后将浆做成纺丝原液,然后将染色颜料粉碎成微米级,将微米级颜料直接加入到纺丝原液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再通过湿法纺丝制成彩色竹浆纤维,将彩色竹浆纤维与大豆纤维充分混合,再通过开棉机、成卷机加工,经开清棉工序得到第一棉卷,经梳理工序得到第一生条;
罗布麻纤维处理:是先将罗布麻纤维化学脱胶,然后用毛油和水对罗布麻纤维逐层喷洒得到处理过的罗布麻纤维。
三、基础材料混合及开棉
将步骤一中处理过的罗布麻纤维与大豆纤维混合,然后制作抗菌层时依次将竹纤维和木棉纤维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抗菌生条;玉米纤维和棉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防辐射条;复合聚酯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复合涤纶生条,将绿色复合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抗甲醛生条。
四、制备熟条:
将步骤三中所产生的生条经过并条工序并合,并合次数为三次,制成混纺熟条;
五、制备混纺纱
将步骤四中的混纺熟条依次经过粗砂机,紧密纺细纱机和络筒机后制成多功能混纺纱。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抗菌层、防辐射层、基层本体和防静电层在制备时通过搅拌机将各项原材料混合在一起,所述搅拌机通过伺服电机进行驱动,提高其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一中的纳米纤维、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在制作之前分别侵入到抗静电整理液中,浸泡10-15分钟,在浸泡完成后对其轧液脱水,最后通过烘干机对其烘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抗菌层、防辐射层和防静电层的设计使得基层本体功能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其实用性,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更好的舒适感,另外,与现有技术对于混纺纱的制作工艺相比,本发明制备出的混纺纱纱线成纱结构优化,质量更优,除了具有以上性能以外,还具有环保无污染、成本廉价、柔软滑爽,悬垂性好,透气保暖、强度高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发明的多功能混纺纱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基层本体,2、抗菌层,3、防辐射层,4、透气层,5、保暖层,6、防静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包括混纺纱本体,该混纺纱本体包括基层本体1,基层本体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抗菌层2和防辐射层3,基层本体1下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透气层4和保暖层5,所述防辐射层3上表面以及保暖层5下表面分别设置有防静电层6,所述基层本体1包括质量分数为50—70%的复合聚酯纤维和质量分数为18-28%的绿色复合纤维,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和绿色复合纤维混编在一起,所述抗菌层包括纤维原料,该纤维原料包括重量分数为40-90%棉纤维或天丝纤维或毛纤维或竹纤维和重量分数为10-60%木棉纤维,所述防静电层6包括抗静电PBT纤维、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抗菌层2、防辐射层3和防静电层6的设计使得基层本体1功能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其实用性,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更好的舒适感。
为了更好的使用防辐射层,在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防辐射层3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45-60份玉米纤维、25-35份玉米淀粉、50-55份棉纤维、3-5份羟乙基纤维素、5-8份纳米铜粉、15-20份纳米硫酸钡、10-15份导热氧化铝、12-16份甘油以及0.5-0.7份霍霍巴油。
为了更好的使用复合聚酯纤维,在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50-65份聚乙烯粉末、12-18份柠檬酸二乙酯、1-3份增艳剂、2-4份三氧化二铁、28-36份环氧大豆油、2-5份对苯二甲酸、1-5份亚磷酸、1-3份珍珠粉、2-4份乙二醇、1-3份氧化锌、5-8份钛酸钡粉、1-3份偶联剂以及1-3份过氧化二异丙苯。
为了更好的使用绿色复合纤维,在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绿色复合纤维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阳离子交换纤维28.5%-87.25%,表面活性剂0.25%-0.65%,高分子有机胺类化合物12.5%-70.85%。
为了更好的使用抗静电PBT纤维,在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抗静电PBT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30-60份苯二甲酸二甲酯、25-35份1,4-丁二醇酯、1-3份纳米二氧化钛、3-8份纳米纤维、0.5-1份氧化剂、0.2-0.8份稳定剂、1-2份增塑剂以及0.6-1份增韧剂。
为了更好的使用透气层,在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气层4为合成纤维透气布。
为了更好的使用保温层,在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层5通过纽扣与透气层连接在一起,保温层为绒布。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主要是提供一种对于实施例1中的多功能混纺纱的制作工艺,一种多功能混纺纱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一、基础材料的选取
依次准备抗菌层2、防辐射层3、基层本体1和防静电层6的原材料。
抗菌层2:所述抗菌层包括重量分数为40-90%棉纤维或天丝纤维或毛纤维或竹纤维和重量分数为10-60%木棉纤维;
防辐射层3:所述防辐射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45-60份玉米纤维、25-35份玉米淀粉、50-55份棉纤维、3-5份羟乙基纤维素、5-8份纳米铜粉、15-20份纳米硫酸钡、10-15份导热氧化铝、12-16份甘油以及0.5-0.7份霍霍巴油;
基层本体1:包括复合聚酯纤维和绿色复合纤维,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50-65份聚乙烯粉末、12-18份柠檬酸二乙酯、1-3份增艳剂、2-4份三氧化二铁、28-36份环氧大豆油、2-5份对苯二甲酸、1-5份亚磷酸、1-3份珍珠粉、2-4份乙二醇、1-3份氧化锌、5-8份钛酸钡粉、1-3份偶联剂以及1-3份过氧化二异丙苯;所述绿色复合纤维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阳离子交换纤维28.5%-87.25%,表面活性剂0.25%-0.65%,高分子有机胺类化合物12.5%-70.85%
防静电层6:所述防静电层包括所述抗静电PBT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30-60份苯二甲酸二甲酯、25-35份1,4-丁二醇酯、1-3份纳米二氧化钛、3-8份纳米纤维、0.5-1份氧化剂、0.2-0.8份稳定剂、1-2份增塑剂以及0.6-1份增韧剂、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
二、基础材料的预处理
对抗菌层2、防辐射层3、基层本体1和防静电层6的正反面进行等离子表面处理;
所述竹浆纤维先将原料竹子清洗削片,竹片做成浆,然后将浆做成纺丝原液,然后将染色颜料粉碎成微米级,将微米级颜料直接加入到纺丝原液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再通过湿法纺丝制成彩色竹浆纤维,将彩色竹浆纤维与大豆纤维充分混合,再通过开棉机、成卷机加工,经开清棉工序得到第一棉卷,经梳理工序得到第一生条;
罗布麻纤维处理:是先将罗布麻纤维化学脱胶,然后用毛油和水对罗布麻纤维逐层喷洒得到处理过的罗布麻纤维。
三、基础材料混合及开棉
将步骤一中处理过的罗布麻纤维与大豆纤维混合,然后制作抗菌层时依次将竹纤维和木棉纤维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抗菌生条;玉米纤维和棉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防辐射条;复合聚酯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复合涤纶生条,将绿色复合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抗甲醛生条。
四、制备熟条:
将步骤三中所产生的生条经过并条工序并合,并合次数为三次,制成混纺熟条;
五、制备混纺纱
将步骤四中的混纺熟条依次经过粗砂机,紧密纺细纱机和络筒机后制成多功能混纺纱。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抗菌层2、防辐射层3、基层本体1和防静电层6在制备时通过搅拌机将各项原材料混合在一起,所述搅拌机通过伺服电机进行驱动,提高其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一中的纳米纤维、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在制作之前分别侵入到抗静电整理液中,浸泡10-15分钟,在浸泡完成后对其轧液脱水,最后通过烘干机对其烘干。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包括混纺纱本体,其特征在于,该混纺纱本体包括基层本体(1),基层本体(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抗菌层(2)和防辐射层(3),基层本体(1)下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透气层(4)和保暖层(5),所述防辐射层(3)上表面以及保暖层(5)下表面分别设置有防静电层(6),所述基层本体(1)包括质量分数为50—70%的复合聚酯纤维和质量分数为18-28%的绿色复合纤维,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和绿色复合纤维混编在一起,所述抗菌层包括纤维原料,该纤维原料包括重量分数为40-90%棉纤维或天丝纤维或毛纤维或竹纤维和重量分数为10-60%木棉纤维,所述防静电层(6)包括抗静电PBT纤维、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辐射层(3)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45-60份玉米纤维、25-35份玉米淀粉、50-55份棉纤维、3-5份羟乙基纤维素、5-8份纳米铜粉、15-20份纳米硫酸钡、10-15份导热氧化铝、12-16份甘油以及0.5-0.7份霍霍巴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50-65份聚乙烯粉末、12-18份柠檬酸二乙酯、1-3份增艳剂、2-4份三氧化二铁、28-36份环氧大豆油、2-5份对苯二甲酸、1-5份亚磷酸、1-3份珍珠粉、2-4份乙二醇、1-3份氧化锌、5-8份钛酸钡粉、1-3份偶联剂以及1-3份过氧化二异丙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绿色复合纤维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阳离子交换纤维28.5%-87.25%,表面活性剂0.25%-0.65%,高分子有机胺类化合物12.5%-70.8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静电PBT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30-60份苯二甲酸二甲酯、25-35份1,4-丁二醇酯、1-3份纳米二氧化钛、3-8份纳米纤维、0.5-1份氧化剂、0.2-0.8份稳定剂、1-2份增塑剂以及0.6-1份增韧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层4为合成纤维透气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5)通过纽扣与透气层(4)连接在一起,保温层(5)为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基础材料的选取
依次准备抗菌层(2)、防辐射层(3)、基层本体(1)和防静电层(6)的原材料。
抗菌层(2):所述抗菌层(2)包括重量分数为40-90%棉纤维或天丝纤维或毛纤维或竹纤维和重量分数为10-60%木棉纤维;
防辐射层(3):所述防辐射层(3)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45-60份玉米纤维、25-35份玉米淀粉、50-55份棉纤维、3-5份羟乙基纤维素、5-8份纳米铜粉、15-20份纳米硫酸钡、10-15份导热氧化铝、12-16份甘油以及0.5-0.7份霍霍巴油;
基层本体(1):包括复合聚酯纤维和绿色复合纤维,所述复合聚酯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50-65份聚乙烯粉末、12-18份柠檬酸二乙酯、1-3份增艳剂、2-4份三氧化二铁、28-36份环氧大豆油、2-5份对苯二甲酸、1-5份亚磷酸、1-3份珍珠粉、2-4份乙二醇、1-3份氧化锌、5-8份钛酸钡粉、1-3份偶联剂以及1-3份过氧化二异丙苯;所述绿色复合纤维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阳离子交换纤维28.5%-87.25%,表面活性剂0.25%-0.65%,高分子有机胺类化合物12.5%-70.85%
防静电层(6):所述防静电层(6)包括所述抗静电PBT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30-60份苯二甲酸二甲酯、25-35份1,4-丁二醇酯、1-3份纳米二氧化钛、3-8份纳米纤维、0.5-1份氧化剂、0.2-0.8份稳定剂、1-2份增塑剂以及0.6-1份增韧剂、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
二、基础材料的预处理
对抗菌层(2)、防辐射层(3)、基层本体(1)和防静电层(6)的正反面进行等离子表面处理;
所述竹浆纤维先将原料竹子清洗削片,竹片做成浆,然后将浆做成纺丝原液,然后将染色颜料粉碎成微米级,将微米级颜料直接加入到纺丝原液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再通过湿法纺丝制成彩色竹浆纤维,将彩色竹浆纤维与大豆纤维充分混合,再通过开棉机、成卷机加工,经开清棉工序得到第一棉卷,经梳理工序得到第一生条;
罗布麻纤维处理:是先将罗布麻纤维化学脱胶,然后用毛油和水对罗布麻纤维逐层喷洒得到处理过的罗布麻纤维。
三、基础材料混合及开棉
将步骤一中处理过的罗布麻纤维与大豆纤维混合,然后制作抗菌层(2)时依次将竹纤维和木棉纤维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抗菌生条;玉米纤维和棉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防辐射条;复合聚酯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复合涤纶生条,将绿色复合纤维依次经过清棉机和梳棉机制成抗甲醛生条。
四、制备熟条
将步骤三中所产生的生条经过并条工序并合,并合次数为三次,制成混纺熟条;
五、制备混纺纱
将步骤四中的混纺熟条依次经过粗砂机,紧密纺细纱机和络筒机后制成多功能混纺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层(2)、防辐射层(3)、基层本体(1)和防静电层(6)在制备时通过搅拌机将各项原材料混合在一起,所述搅拌机通过伺服电机进行驱动,提高其稳定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混纺纱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纳米纤维、竹浆纤维和罗布麻纤维在制作之前分别侵入到抗静电整理液中,浸泡10-15分钟,在浸泡完成后对其轧液脱水,最后通过烘干机对其烘干。
CN201910116688.2A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Pending CN1097359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6688.2A CN109735974A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6688.2A CN109735974A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35974A true CN109735974A (zh) 2019-05-10

Family

ID=66367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6688.2A Pending CN109735974A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3597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71502A1 (en) * 2020-02-25 2021-09-01 Columbus LTACH, LLC Antifunga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CN114232158A (zh) * 2021-12-20 2022-03-25 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保暖透气混纺纱线、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71502A1 (en) * 2020-02-25 2021-09-01 Columbus LTACH, LLC Antifunga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CN114232158A (zh) * 2021-12-20 2022-03-25 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保暖透气混纺纱线、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1851B (zh) 香蕉纤维、天丝和涤纶混纺面料
CN103361997B (zh) 蚕蛹蛋白、棉和涤纶混纺面料
WO2005045108A1 (ja) 繊維糸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布帛
CN103361805B (zh) 汉麻、莫代尔和涤纶混纺面料
CN105200546B (zh) 一种吸光蓄热远红外纤维、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2268757B (zh) 一种罗布麻、维纶及长绒棉纺纱生产工艺
CN109735974A (zh) 一种多功能混纺纱制作工艺
CN104878489A (zh) 一种混纺纱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92011B (zh) 一种纳米木浆纤维素纤维增强超细丙纶的生产工艺
CN104480596A (zh) 以pet和ptt复合丝为原料的混纺纱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88268B (zh) 亚麻、羊毛和涤纶混纺面料
CN102733024A (zh) 一种菠萝纤维纱线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KR100860266B1 (ko) 멜란지형 외관이 우수한 초극세 섬유포의 제조방법,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초극세 섬유포 및 그의 용도
CN103361850B (zh) 菠萝纤维、铜氨纤维和涤纶混纺面料
CN103382599B (zh) 牛奶蛋白纤维、Viloft纤维和涤纶混纺面料
CN103866448A (zh) 一种云母天丝棉冰凉纱线、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498250B (zh) 甲壳素纤维、Coolmax纤维和涤纶混纺面料
CN206244975U (zh) 一种防水抗静电纱线
CN108004681A (zh) 一种导电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64159A (zh) 一种亚麻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
CN101798713B (zh) 一种多组份复合偏心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42552A (zh) 一种防水复合纺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83534A (zh) 一种抗菌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39472A (zh) 一种锦纶、粘胶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混纺纱
CN110359123A (zh) 一种复合型涤纶长丝及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