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7164B - 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7164B
CN109717164B CN201910083819.1A CN201910083819A CN109717164B CN 109717164 B CN109717164 B CN 109717164B CN 201910083819 A CN201910083819 A CN 201910083819A CN 109717164 B CN109717164 B CN 1097171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measuring
insects
vibration
measuring chamber
guid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38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17164A (zh
Inventor
翁园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Ainong Yunl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Ainong Yun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Ainong Yunl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Ainong Yun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8381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171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17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71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17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71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其中,所述装置包括捕捉系统、测振系统以及主控系统,所述捕捉系统通过主导管与所述测振系统连接,所述测振系统与所述主控系统连接;所述捕捉系统用于对昆虫进行捕捉;其中,捕捉到的昆虫经过主导管进入测振系统;所述测振系统用于对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数据反馈给主控系统;所述主控系统用于根据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数据,对昆虫的种类进行识别。本发明通过捕捉昆虫并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根据翅膀振动频率确定昆虫种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识别速度快,且成本较低,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对昆虫种类的识别。

Description

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虫害是危害农作物生长和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对农田区域内的昆虫种类的确定以及虫害的确定,通常是由专家或有经验的农业工作者到田间地头,通过手工检查、肉眼观察来完成判断,而这种人工观测判断的方法不仅浪费时间以及精力,识别效率低,而且得到的结果也很难全面的掌握虫害程度,因此常常会错过最好的防治时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通过图像分析等自动识别昆虫的方法,这种图像识别方法虽然识别较准确,但通常装置比较复杂、成本较高,识别速度较慢;而且,由于大部分昆虫飞行速度较快、飞行不稳定,因此难以准确采集昆虫图像,对昆虫识别带来一定的影响。
鉴于此,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在昆虫种类识别中,传统的图像识别比较复杂、成本较高,识别速度较慢,而且大部昆虫飞行速度较快、飞行不稳定,昆虫图像采集不便。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包括捕捉系统1、测振系统2以及主控系统3,所述捕捉系统1通过主导管4与所述测振系统2连接,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
所述捕捉系统1用于对昆虫进行捕捉;其中,捕捉到的昆虫经过所述主导管4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
所述测振系统2用于对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数据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同时在测试完成后将昆虫转移出;
所述主控系统3用于根据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数据,对昆虫的种类进行识别。
优选的,所述测振系统2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测振室21,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第一引导管22、第一抽气泵23和振动探测仪24;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管22用于连接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的测振室21;
所述第一抽气泵23用于将所述捕捉系统1中的昆虫通过所述主导管4和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后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
所述振动探测仪24用于对所述测振室21中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
优选的,所述测振系统2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电控阀门25,所述电控阀门25设置在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第一引导管22的连接处;
其中,所述主控系统3通过控制所述电控阀门25,实现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第一引导管22间的连通或隔断。
优选的,所述测振系统2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红外传感器26,所述红外传感器26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内;
其中,所述红外传感器26用于检测是否有昆虫经过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进入对应测振室21,并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进而由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所述电控阀门25。
优选的,还包括对接系统5,所述对接系统5包括存储室51、第二抽气泵52以及对应每个测振室21分别设置的第二引导管53;
其中,所述第二引导管53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室51与对应的测振室21;
所述第二抽气泵52用于将完成测试的昆虫从所述测振室21经过对应的第二引导管53后,吸入所述存储室51。
优选的,所述对接系统5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电控挡板片54,所述电控挡板片54设置在所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接口处;
其中,所述主控系统3通过控制所述电控挡板片54,实现对应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间的连通或隔断。
优选的,所述捕捉系统1包括捕捉笼11,所述捕捉笼11通过所述主导管4与所述测振系统2连接;
所述捕捉笼11上开设有通道12,所述通道12连通所述捕捉笼11的内外部;
所述捕捉笼11内还设有诱导器13,所述诱导器13内放置诱导剂,用于诱导外界的昆虫通过所述通道12进入所述捕捉笼11内。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昆虫振翅识别方法,采用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完成,包括:
采用捕捉系统1对昆虫进行捕捉,使昆虫进入捕捉笼11;
当闲置的测振室21入口打开时,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并在吸入后将对应测振室21的入口关闭;
对测振室21内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进而根据测试数据对昆虫的种类进行识别,并在测试完成后将昆虫转移出。
优选的,所述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并在昆虫吸入后将对应测振室21的入口关闭,具体包括:
在主控系统3控制下,将闲置的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打开;
在第一抽气泵23作用下,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经过主导管4和对应第一引导管22后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
当对应红外传感器26检测到昆虫后反馈给主控系统3,由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关闭。
优选的,在测试完成后,所述测振室21内的昆虫转移至对接系统,具体包括:
在主控系统3的控制下,将所述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打开,实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连通;
在第二抽气泵52的作用下,将对应测振室21内的昆虫经过对应第二引导管53后吸入存储室51内;
在主控系统3的控制下,将所述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关闭,实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隔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设有捕捉系统、测振系统和主控系统,通过捕捉系统来捕捉昆虫,由测振系统对捕捉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最终由主控系统根据翅膀振动频率确定昆虫种类。与图像识别等装置相比,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无需采集图像,通过振翅数据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对昆虫种类的识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的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中测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中对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中捕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昆虫振翅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将单只昆虫吸入测振室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将昆虫从测振室转移至对接系统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捕捉系统1,捕捉笼11,通道12,诱导器13,风扇14;
测振系统2,测振室21,第一引导管22,第一抽气泵23,振动探测仪24,电控阀门25,红外传感器26,防虫网27;
主控系统3;主导管4;
对接系统5,存储室51,第二抽气泵52,第二引导管53,电控挡板片54,加热管5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就参考附图和实施例结合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根据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对昆虫的种类进行识别,可用于农田区域等内的昆虫种类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捕捉系统1、测振系统2以及主控系统3,所述测振系统2通过主导管4与所述测振系统2连接,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其中,图1中虚线表示可以是无线连接。
所述捕捉系统1用于对昆虫进行捕捉;其中,所述捕捉系统1捕捉到的昆虫可经过所述主导管4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
所述测振系统2用于对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数据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同时在测试完成后可将昆虫转移出所述测振系统2,以便继续对后面进入的昆虫进行测试;
所述主控系统3用于根据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数据,对昆虫的种类进行识别;其中,所述主控系统3内预先存储有各种昆虫种类与昆虫翅膀振动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得到翅膀振动频率数据后,所述主控系统3即可根据所述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昆虫种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设有捕捉系统、测振系统和主控系统,通过捕捉系统来捕捉昆虫,由测振系统对捕捉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最终由主控系统根据翅膀振动频率确定昆虫种类。与图像识别等装置相比,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无需采集图像,通过振翅数据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对昆虫种类的识别。
其中,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所述测振系统2每次只吸入一只昆虫进行测试,从而避免多个昆虫共同测试带来的相互干扰,影响测试效果。因此,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导管4之间的通断状态是可调的:需要进行测试时,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导管4之间导通,使昆虫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进行测试;昆虫进入后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导管4之间隔断,避免其他昆虫再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当前昆虫完成测试且被转移出所述测振系统2后,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导管4之间再次导通,使下一只昆虫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进行测试。如此循环往复,每次仅测试一只昆虫,多次完成对多只昆虫的测试与识别。
下面结合附图,对各部分结构进行具体介绍: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测振系统2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测振室21,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第一引导管22、第一抽气泵23和振动探测仪24,所述第一抽气泵23和所述振动探测仪24分别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引导管22用于连接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的测振室21;所述第一抽气泵23用于将所述捕捉系统1中的昆虫通过所述主导管4和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后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而所述第一抽气泵23的开关由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所述振动探测仪24设置在所述测振室21内部,用于对所述测振室21中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并将得到的测试数据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
当设置多个测振室21时,整个装置可同时进行多只昆虫的测试识别,即每个测振室21内均有一只昆虫进行测试而互不干扰,从而可提高对昆虫的测试效率与识别效率。其中,测振室21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比如,假设装置是于昆虫数量较多的农田区域使用,可设置较多的测振室21数量;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以设置5个测振室21为例,但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继续参考图3,为保证每个测振室21内每次仅有一只昆虫进行测试,进而避免多个昆虫间的相互干扰,所述测振系统2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电控阀门25和红外传感器26。所述电控阀门25和所述红外传感器26分别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所述电控阀门25设置在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第一引导管22的连接处,所述红外传感器26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内。其中,所述红外传感器26用于检测是否有昆虫经过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进入对应测振室21,并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进而由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所述电控阀门25;所述主控系统3通过控制所述电控阀门25,实现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第一引导管22间的连通或隔断。
当所述测振室21闲置,即测振室21内部当前暂无昆虫进行测试(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未检测到振动)时,所述主控系统3可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打开,则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之间连通,如图3上图所示,所述第一抽气泵23将昆虫经由所述主导管4和对应第一引导管22后吸入所述测振室21。在昆虫经过对应第一引导管22的同时,对应的红外传感器26检测到昆虫进入,进而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由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关闭,此时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之间隔断,如图3下图所示,从而避免其他昆虫进入该测振室21。其中,所述红外传感器26优选地设置在靠近所述主导管4的一端,使昆虫刚进入对应第一引导管22即可被探测到,从而可迅速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关闭,更好地避免其他昆虫进入。当所述测振室21中的昆虫完成测试并被转移出后,测振室21内再次闲置,此时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未检测到振动,则所述主控系统3可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再次打开,恢复图3上图状态,从而可使下一只昆虫进入并测试。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多次多只昆虫的测试与识别,保证识别准确率与识别效率。
其中,在昆虫刚进入所述第一引导管22并经过对应红外传感器26后,对应电控阀门25还未来得及完全关闭之前,还存在短暂的空档。为避免在所述空档内其他昆虫进入该第一引导管22,可将第一引导管22与所述主导管4垂直设置,从而可使昆虫优先顺着所述主导管4向前,减小进入所述第一引导管22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为避免出现昆虫飞入所述测振室21之后出现停滞,使得所述振动探测仪24无法进行翅膀振动频率数据的采集,则所述测振室21内还可设置振动板,振动板处于振动状态,从而迫使进入所述测振室21内的昆虫进行飞行,便于进行数据采集。
进一步地,为避免昆虫进入所述测振室21后被吸入对应的第一抽气泵23中,所述测振室21内与所述第一抽气泵23连接处还设有防虫网27,用于阻拦昆虫飞入所述第一抽气泵23。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测振室21内设置振动探测仪24对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进行测试;在其他可替换的方案中,还可设置振动发生器来代替振动探测仪。其中,所述振动发生器可用于产生多个不同的振动频率,通过检测共振来获得数据,即当产生的某一振动频率与昆虫的翅膀振动发生共振时,将产生的该振动频率确定为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并反馈至所述主控系统3。
在测试完成后,所述测振室21内的昆虫被转移出,从而空出对应的测振室21用于下一只昆虫的测试。其中,所述测振室21内的昆虫可直接转移至外界,但将昆虫直接放回自然界会对植物存在一定的危害,而且被放出的昆虫有可能会再次被捕捉到进行测试,出现重复测试的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统一收集测试完成后的昆虫,并避免出现重复测试,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对接系统5,用于将各个测振室21中完成测试的昆虫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
结合图2和图4,所述对接系统5包括存储室51、第二抽气泵52以及对应每个测振室21分别设置的第二引导管53,所述第二抽气泵52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引导管53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室51与对应的测振室21;所述第二抽气泵52用于将完成测试的昆虫从所述测振室21经过对应的第二引导管53后,吸入所述存储室51,而所述第二抽气泵52的开关由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所述对接系统5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电控挡板片54,所述电控挡板片54设置在所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接口处,且所述电控挡板片54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其中,所述主控系统3通过控制所述电控挡板片54,实现对应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间的连通或隔断。
当装置中的各测振室21中均有昆虫进行测试(即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均检测到振动)时,在所述主控系统3的控制下,各电控挡板片54均是关闭的,如图4上图所示,即所述存储室51与测振室21之间都是隔断的;所述第二抽气泵52也是关闭的,此时无需将测振室21中的昆虫吸入所述存储室51。当出现任一测振室21中的昆虫完成测试(即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将测试数据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时,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打开,如图4下图所示,使所述存储室51与对应测振室21之间连通;同时控制所述第二抽气泵52打开,从而将对应测振室21中的昆虫经过对应第二引导管53后吸入所述存储室51中。
其中,所述存储室51内的昆虫可在完成收集后用于研究等,也可以直接进行杀灭。如果将昆虫直接杀灭,则所述存储室51内可放置相应的杀虫剂,或者,如图4所示,在所述存储室51内设置加热管55,通过高温将昆虫杀灭;或者,在所述存储室51内设置电击棒,通过电击将昆虫杀灭;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杀虫方式。
进一步地,为避免昆虫进入所述存储室51后被吸入对应的第二抽气泵52中,所述存储室51内与所述第二抽气泵52连接处还可设有防虫网27,用于阻拦昆虫进入所述第二抽气泵52。
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装置中的捕捉系统1进行介绍:
结合图2和图5,所述捕捉系统1包括捕捉笼11,用于暂时容纳被捕捉的昆虫;所述捕捉笼11通过所述主导管4与所述测振系统2连接,具体是所述捕捉笼11的底部与所述主导管4连接,所述主导管4与各测振室21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连接;所述捕捉笼11上开设有通道12,具体可设置于所述捕捉笼11的侧壁上,并连通所述捕捉笼11的内外部,进而用于使外界昆虫通过所述通道12进入所述捕捉笼11内。
为诱导农田内的昆虫进入所述捕捉笼11,所述捕捉笼11内还设有诱导器13,所述诱导器13内可放置对昆虫具有一定吸引作用的诱导剂,用于诱导外界的昆虫通过所述通道12进入所述捕捉笼11内。其中,为进一步增强诱导剂对昆虫的诱导作用,所述诱导器13内还可设有微型风扇,用于加速诱导剂的挥发以及诱导剂在空气中的传播,从而更有效地吸引昆虫飞入所述捕捉笼11。进一步地,考虑到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如果是在夜间进行昆虫的诱导捕捉,则除采用诱导剂以外,还可通过光诱导的方法,具体可在诱导器13内设置光源,从而吸引昆虫从所述通道12飞入所述捕捉笼11内。
为加速所述捕捉笼11内的昆虫进入对应的测振室21,所述捕捉笼11内还设置有风扇14,具体可设置在所述捕捉笼11的顶部,所述风扇14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进而由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所述风扇14的转动。当装置中的各测振室21中均有昆虫进行测试(即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均检测到振动)时,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所述风扇14关闭;当出现任一测振室21闲置(即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未检测到振动)时,所述主控系统3可控制所述风扇14打开,在所述风扇14的吹动作用和对应第一抽气泵23的吸力作用下,加快捕捉笼11内的昆虫经所述主导管4和对应第一引导管22后进入对应测振室21,进而提高测试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捕捉笼11也可设置红外传感器,用于检测捕捉笼11内是否有昆虫,且红外传感器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当所述捕捉笼11内有昆虫,且存在测振室21闲置时,所述主控系统3可控制所述风扇14打开;当仅存在测振室21闲置,而所述捕捉笼11内暂无昆虫时,或者所述捕捉笼11内有昆虫,而不存在测振室21闲置时,所述风扇14均保持关闭,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电力资源。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可根据捕捉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确定昆虫种类,识别简单、迅速;通过电控阀门和电控挡板片等结构的设置,可保证测振室内每次仅对一只昆虫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可快速被转移出进行收集,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完成对多只昆虫的测试与识别,保证识别效率与识别准确性。与传统的图像识别等装置相比,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识别速度快,且成本较低,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对昆虫种类的识别。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昆虫振翅识别方法,具体可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来完成,可将昆虫振翅识别装置放于待检测的田区域内,从而完成昆虫种类识别。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昆虫振翅识别方法包括:
步骤10,采用捕捉系统1对昆虫进行捕捉,使昆虫进入捕捉笼11。
结合图5的捕捉系统,进行昆虫捕捉时,预先在所述诱导器13内放置诱导剂,诱导外界昆虫通过所述通道12进入所述捕捉笼11内。
步骤20,当闲置的测振室21入口打开时,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并在吸入后将对应测振室21的入口关闭。
其中,所述测振室21闲置是指,测振室21内无昆虫进行测试,即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未检测到振动;所述测振室21的入口是指对应第一引导管22与所述主导管4的接口处。结合实施例1可知,为保证测试准确性,所述测振室21每次仅有一只昆虫进行测试,因此仅有当前闲置的测振室21可将昆虫吸入进行测试,当吸入一只昆虫时即可将对应入口关闭,从而避免多余昆虫进入。
步骤30,对测振室21内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进而根据测试数据对昆虫的种类进行识别,并在测试完成后将昆虫转移出。
通过所述测振室21内的振动探测仪24对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进行测试,得到测试数据后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所述主控系统3根据预先存储的昆虫种类与昆虫翅膀振动频率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昆虫种类。
其中,在测试完成(即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将测试数据反馈至所述主控系统3)后,还需将所述测振室21内的昆虫转移出;具体可以是将昆虫转移至外界,也可优选地移至对接系统5中,以便该测振室21空出,继续用于下一只昆虫的测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昆虫振翅识别方法中,通过捕捉系统来捕捉昆虫,由测振系统对捕捉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最终由主控系统根据翅膀振动频率确定昆虫种类。与传统的图像识别等装置相比,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识别速度快,且成本较低,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对昆虫种类的识别。
其中,所述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并在昆虫吸入后将对应测振室21的入口关闭(即步骤20),可参考图7,具体包括:
步骤201,在主控系统3控制下,将闲置的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打开。
当所述测振室21闲置时,可进行昆虫的吸入测试,则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打开,实现主导管4与对应第一引导管22间的连通,如图3上图所示;同时将对应的第一抽气泵23打开,以便所述步骤202的执行。
步骤202,在第一抽气泵23作用下,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经过主导管4和对应第一引导管22后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
步骤203,当对应的红外传感器26检测到昆虫后反馈给主控系统3,由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关闭。
在昆虫经过对应第一引导管22的同时,对应的红外传感器26即可检测到昆虫进入,进而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关闭,实现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第一引导管22间的隔断,如图3下图所示,从而避免其他昆虫再进入该测振室21;同时,由于昆虫已经被吸入所述测振室21,则所述主控系统2可控制对应的第一抽气泵23关闭,以节省资源,并避免对测试中的昆虫造成干扰。
在所述步骤30中,除了可采用振动探测仪24对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进行测试以外,还可利用振动发生器进行测试。具体如下:当昆虫吸入所述测振室21后,所述振动发生器产生多个不同的振动频率,当产生的某一振动频率与昆虫的翅膀振动发生共振时,则停止测试,将产生的该振动频率确定为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并反馈至所述主控系统。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30中,如果将测试完成后的昆虫转移至对接系统,则转移过程可参考图8,具体包括:
步骤301,在主控系统3的控制下,将所述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打开,实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连通。
当所述测振室21中有昆虫进行测试(即对应的振动探测仪24检测到振动)时,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是关闭的,如图4上图所示,即所述存储室51与对应测振室21之间是隔断的;而所述第二抽气泵52有可能是关闭也有可能是打开的,如果其余各测振室21中均有昆虫进行测试,则所述第二抽气泵52此时是关闭的,如果存在其他任一测振室21完成测试,则所述第二抽气泵52此时是打开的。则当所述测振室21内的昆虫完成测试后,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打开,如图4下图所示,使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连通;且如果所述第二抽气泵52是关闭的,所述主控系统3还需控制将第二抽气泵52打开;如果所述第二抽气泵52是打开的,则无需再操作。
步骤302,在第二抽气泵52作用下,将对应测振室21内的昆虫经过对应第二引导管53后吸入存储室51内。
步骤303,在主控系统3的控制下,将所述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关闭,实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隔断。
当对应测振室21内的昆虫被转移至存储室51内后,所述测振室21重新归于闲置,则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电控挡板片54关闭,使所述测振室21与所述存储室51间隔断。如果此时仍存在其余测振室21中的昆虫已经完成测试,需要被转移至存储室51,则所述第二抽气泵52仍保持打开状态;如果此时其余各测振室21内均在进行昆虫测试,无需进行昆虫转移,则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所述第二抽气泵52关闭。
通过上述方法,可保证所述测振系统2每次只吸入一只昆虫进行测试,即需要进行测试时,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导管4之间导通,使昆虫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进行测试;昆虫进入后,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导管4之间隔断,避免其他昆虫再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当前昆虫完成测试后被转移出所述测振系统2,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导管4之间再次导通,使下一只昆虫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进行测试。如此循环往复,每次仅测试一只昆虫,多次完成对多只昆虫的测试与识别,从而避免多个昆虫共同测试带来的相互干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捕捉系统(1)、测振系统(2)以及主控系统(3),所述捕捉系统(1)通过主导管(4)与所述测振系统(2)连接,所述测振系统(2)与所述主控系统(3)连接;
所述捕捉系统(1)用于对昆虫进行捕捉;其中,捕捉到的昆虫经过所述主导管(4)进入所述测振系统(2);
所述测振系统(2)用于对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数据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同时在测试完成后将昆虫转移出;
所述主控系统(3)用于根据昆虫的翅膀振动频率数据,对昆虫的种类进行识别;
其中,所述测振系统(2)包括多个测振室(21),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第一引导管(22)、第一抽气泵(23)和振动探测仪(24);
所述第一引导管(22)用于连接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的测振室(21);
所述第一抽气泵(23)用于将所述捕捉系统(1)中的昆虫通过所述主导管(4)和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后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
所述振动探测仪(24)用于对所述测振室(21)中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振系统(2)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电控阀门(25),所述电控阀门(25)设置在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第一引导管(22)的连接处;
其中,所述主控系统(3)通过控制所述电控阀门(25),实现所述主导管(4)与对应第一引导管(22)间的连通或隔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振系统(2)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红外传感器(26),所述红外传感器(26)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内;
其中,所述红外传感器(26)用于检测是否有昆虫经过对应的第一引导管(22)进入对应测振室(21),并反馈给所述主控系统(3),进而由所述主控系统(3)控制所述电控阀门(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接系统(5),所述对接系统(5)包括存储室(51)、第二抽气泵(52)以及对应每个测振室(21)分别设置的第二引导管(53);
其中,所述第二引导管(53)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室(51)与对应的测振室(21);
所述第二抽气泵(52)用于将完成测试的昆虫从所述测振室(21)经过对应的第二引导管(53)后,吸入所述存储室(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系统(5)对应每个测振室(21)还分别设置电控挡板片(54),所述电控挡板片(54)设置在所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接口处;
其中,所述主控系统(3)通过控制所述电控挡板片(54),实现对应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间的连通或隔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系统(1)包括捕捉笼(11),所述捕捉笼(11)通过所述主导管(4)与所述测振系统(2)连接;
所述捕捉笼(11)上开设有通道(12),所述通道(12)连通所述捕捉笼(11)的内外部;
所述捕捉笼(11)内还设有诱导器(13),所述诱导器(13)内放置诱导剂,用于诱导外界的昆虫通过所述通道(12)进入所述捕捉笼(11)内。
7.一种昆虫振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用捕捉系统(1)对昆虫进行捕捉,使昆虫进入捕捉笼(11);
当闲置的测振室(21)入口打开时,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并在吸入后将对应测振室(21)的入口关闭;
对测振室(21)内的昆虫进行翅膀振动频率的测试,进而根据测试数据对昆虫的种类进行识别,并在测试完成后将昆虫转移出;
其中,所述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并在昆虫吸入后将对应测振室(21)的入口关闭,具体包括:
在主控系统(3)控制下,将闲置的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打开;
在第一抽气泵(23)作用下,将捕捉笼(11)内的昆虫经过主导管(4)和对应第一引导管(22)后吸入对应的测振室(21);
当对应红外传感器(26)检测到昆虫后反馈给主控系统(3),由主控系统(3)控制对应的电控阀门(25)和第一抽气泵(23)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昆虫振翅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测试完成后,所述测振室(21)内的昆虫转移至对接系统,具体包括:
在主控系统(3)的控制下,将所述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打开,实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连通;
在第二抽气泵(52)的作用下,将对应测振室(21)内的昆虫经过对应第二引导管(53)后吸入存储室(51)内;
在主控系统(3)的控制下,将所述测振室(21)对应的电控挡板片(54)关闭,实现测振室(21)与对应第二引导管(53)的隔断。
CN201910083819.1A 2019-01-29 2019-01-29 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097171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3819.1A CN109717164B (zh) 2019-01-29 2019-01-29 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3819.1A CN109717164B (zh) 2019-01-29 2019-01-29 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7164A CN109717164A (zh) 2019-05-07
CN109717164B true CN109717164B (zh) 2021-08-06

Family

ID=66301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3819.1A Active CN109717164B (zh) 2019-01-29 2019-01-29 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171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1350B (zh) * 2019-05-24 2024-02-13 华南师范大学 昆虫识别计数系统和野外昆虫监测仪器
CN112931456B (zh) * 2021-04-13 2024-03-29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大田作物昆虫采集设备及虫害监测预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43852A1 (de) * 1996-10-30 1997-05-07 Wolfgang Eger Vorrichtung zum Vernichten von Insekten insbesondere von Fliegen und Schnaken
CN100563436C (zh) * 2004-06-08 2009-12-02 美国生物物理学公司 利用引诱物诱捕飞虫的系统
CN2802968Y (zh) * 2005-05-15 2006-08-09 赵建卫 一种电子杀虫装置
AU2007258277B2 (en) * 2006-06-15 2013-07-25 Woodstream Corporation Flying insect trapping device and flying insect trapping system
CN102823571A (zh) * 2011-06-14 2012-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杀昆虫装置及方法
CN106035274A (zh) * 2016-05-18 2016-10-26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法
CN207023000U (zh) * 2017-07-31 2018-02-23 成都天骋科讯科技有限公司 虫情监测报警系统
CN108732175A (zh) * 2018-05-24 2018-11-02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基于机器视觉的远程昆虫识别和计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7164A (zh) 201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7164B (zh) 一种昆虫振翅识别装置和方法
US11793172B1 (en) Automated flying insect separator
CN110235873B (zh) 一种农林有害昆虫虫情自动监测预报系统
KR101476256B1 (ko) 영상촬영기능을 갖춘 포충기
US20180125052A1 (en) Luminaire disease vector attenuator and surveillance device
KR101642711B1 (ko) 모기 원격 계측 시스템
CN106070133A (zh) 飞行灭蚊器控制方法及装置
KR20140077512A (ko) 온실 해충 퇴치 장치 및 방법
KR101642715B1 (ko) 모기 원격 계측 시스템 및 모기 영상으로부터 모기를 종류별로 인식하는 방법
CN110221350B (zh) 昆虫识别计数系统和野外昆虫监测仪器
SE1051329A1 (sv) Ett system och en metod för att styra ett automatiskt mjölkningssystem
KR101642712B1 (ko) 모기의 영상을 인식하는 방법
CN111838103A (zh) 一种农业害虫智能监测防治系统
CN106596207B (zh) 粮情检测探头
CN113475477A (zh) 一种节能风吸式杀虫灯诱捕装置及诱捕方法
CN111202035B (zh) 一种用于农林业虫害预测的害虫自动收集装置及方法
CN112471103A (zh) 一种有害生物综合智能监测防治系统
CN208639408U (zh) 微小迁飞害虫诱集监测装置
CN103975911A (zh) 一种基于害虫引诱技术的仓虫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KR20150041247A (ko) 카운팅유닛을 구비하는 포충장치
EP4039089A1 (en) Flying insect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3207831B (zh) 一种白蚁监测方法、装置、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N210782623U (zh) 一种用于给蚊子拍照的翻转网装置
Reeves et al. Mosquitoes and encephalitis in the Yakima Valley, Washington. IV. A trap for collecting live mosquitoes
CN211862854U (zh) 一种牛呼出气体采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31

Address after: Room 017, building B, block 1, Gaonong biological park headquarters, 888 Gaoxin Avenue,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00

Applicant after: Wuhan Ainong Yunli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430223 floor 9-1, building 6, No.18 huashiyuan North Road,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WUHAN NANBO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