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6591B - 连接端子座、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座、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6591B
CN109716591B CN201880003416.5A CN201880003416A CN109716591B CN 109716591 B CN109716591 B CN 109716591B CN 201880003416 A CN201880003416 A CN 201880003416A CN 109716591 B CN109716591 B CN 1097165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l
section
wire
insertion hole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34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16591A (zh
Inventor
町田谨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3074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13860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9716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6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16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65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工具插入孔(25)包括一对引导面(71)、(72),该一对引导面(71)、(72)相互以与板簧(34)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相对,且越去向进深侧而该一对引导面的分隔距离越小。一对引导面(71)、(72)设定为:在工具(61)到达解除卡合的位置之前,一对引导面(71)、(72)与端面(62)分别接触,并且至少一个引导面相对于端面(62)面接触或沿着宽度方向线接触。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座、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端子座、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于将电线与电路连接的端子构造,公开有一种将电线插入于外壳即可的推入式端子。在该端子构造中,使用了呈大致V字状弯曲的板簧。在插入电线时,首先用电线的顶端逐渐按压板簧,在电线的顶端越过板簧的顶端时,然后向用板簧的顶端按压电线的卡合状态转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5398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用于从板簧对电线进行按压的状态中将电线拔出的构造,存在通过向工具插入孔插入一字螺丝刀从而使板簧弹性变形,使电线能够拔出的构造。由于一字螺丝刀的刀尖呈一字状,因此,取决于向工具插入孔插入时的绕轴的角度,可能并不是刀尖的整体与板簧接触,而仅是刀尖的端部与板状接触,导致对板簧施加过量的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插入了工具时对板簧施加过量的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连接端子座,该连接端子座包括:
电线插入孔,其形成于外壳;
工具插入孔,其与电线插入孔并列地形成于外壳;以及
板簧,其在外壳的内部自工具插入孔的进深侧向电线插入孔的进深侧延伸,在电线插入于电线插入孔时,该板簧的顶端与电线卡合而抑制电线在拔出方向上的位移,在工具插入于工具插入孔时,该板簧被工具的顶端按压而解除卡合,
工具的顶端侧以背靠背的两个端面越去向顶端而越接近来使厚度减小的方式形成,
工具插入孔包括一对引导面,该一对引导面彼此以与板簧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相对,且越去向进深侧而该一对引导面的分隔距离越小,
一对引导面设定为:在工具到达解除卡合的位置之前,该一对引导面与端面分别接触,并且至少一个引导面相对于端面面接触或沿着宽度方向线接触。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在工具插入时,沿着引导面引导工具的绕轴的角度,在工具到达了解除卡合的位置时,工具的端面与工具插入孔的引导面面接触或线接触。因而,工具的顶端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体与板簧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对板簧施加过量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端子座的立体图。
图2是局部地示出了内部的连接端子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插入套圈端子(日语:フェルール端子)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端子部与板簧的自由端侧区间相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端子部的顶端到达了自由端侧区间的顶端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完成了套圈端子的插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插入了工具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插入工具时的样态的图(平行)。
图9是表示插入工具时的样态的图(非平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各附图为示意性的附图,存在与现实不同的情况。而且,以下的实施方式是例示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方法的方式,并不将结构限定于下述的内容。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结构》
图1是连接端子座的立体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宽度方向、纵向方向以及进深方向。
连接端子座11为用于将继电器与外部电路连接的接线插座。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能够连接一次侧的引线的线圈端子用的一次侧端子部12。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央形成有能够连接继电器的继电器端子部13,该继电器例如具有4极的触点。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形成有能够连接公共端子用的二次侧的引线、a触点端子用的二次侧的引线、b触点端子用的二次侧的引线的二次侧端子部14。一次侧端子部12、继电器端子部13以及二次侧端子部14利用外壳15一体化。
在外壳15中,继电器端子部13的位于进深方向上的近前侧的上表面配置于比一次侧端子部12和二次侧端子部14的位于进深方向上的近前侧的上表面靠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的位置。
一次侧端子部12为弹簧式的端子构造,在外壳15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够供引线沿着进深方向插入的多个电线插入孔21。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作为一个极性用而形成有两个电线插入孔21c、21d,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作为另一极性用而形成有两个电线插入孔21a、21b。因而,在一次侧端子部12具有共计4个电线插入孔21。极性相同的两个电线插入孔21a、21b、或两个电线插入孔21c、21d在宽度方向和纵向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偏移地排列。在外壳15的上表面形成有相对于各电线插入孔21在纵向方向上并列且能够供工具沿着进深方向插入的多个工具插入孔22。相对于各电线插入孔21a~21d各设有一个工具插入孔22,工具插入孔22分别配置于比电线插入孔21a~21d靠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位置。因而,在一次侧端子部12具有共计4个工具插入孔22。
继电器端子部13为插入式的端子构造,在外壳15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够供插头沿着进深方向插入的多个插头插入口23。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作为线圈端子用而形成有两个插头插入口23。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作为公共端子用、a触点端子用以及b触点端子用而沿着纵向方向形成有三个插头插入口23,将这三个插头插入口23作为一组,沿着宽度方向排列有四组。因而,在继电器端子部13具有共计14个插头插入口23。
二次侧端子部14为弹簧式的端子构造,在外壳15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够供引线沿着进深方向插入的与4极相对应的多个电线插入孔24。随着自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去向另一端侧,二次侧端子部14具有进深方向上的高度依次降低的三个层。在上层例如作为b触点端子用而对每极形成有两个电线插入孔,从而形成有电线插入孔24a~24h。在中层例如作为a触点端子用而对每极形成有两个电线插入孔,从而形成有电线插入孔24i~24p。在下层例如作为公共端子用而对每极形成有两个电线插入孔,从而形成有电线插入孔24q~24x。在各层,一个电极的两个电线插入孔24(例如电线插入孔24a、24b)在宽度方向和纵向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偏移地排列。将这六个电线插入孔24(例如电线插入孔24a、24b、24i、24j、24q、24r)作为一组,沿着宽度方向排列有与四个极相对应的量的组。因而,在二次侧端子部14具有共计24个电线插入孔24。在外壳15的上表面形成有相对于各电线插入孔24在纵向方向上并列且能够供工具沿着进深方向插入的多个工具插入孔25。在各层,相对于各电线插入孔24a~24x各设有一个工具插入孔25,工具插入孔25分别配置于比电线插入孔24靠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位置。因而,在二次侧端子部14具有共计24个工具插入孔25。
图2是局部地示出了内部的连接端子座的立体图。
一次侧端子部12和二次侧端子部14基本上为相同的构造,因而在此以二次侧端子部14为例进行说明。
在外壳15的内部,在各插头插入口23的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设有刀承接弹簧31。刀承接弹簧31包括相对且相互施力的一对弹簧片,刀承接弹簧31夹持插入于该一对弹簧片之间的插头。在各电线插入孔24a~24x的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设有弹簧金属件32,各弹簧金属件32安装于中间基座46。弹簧金属件32包括与进深方向和宽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按压面33和被相对于该按压面33施力的板簧34,弹簧金属件32夹持插入于该按压面33与该板簧34之间的引线。在比刀承接弹簧31和弹簧金属件32靠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的位置设有将刀承接弹簧31和弹簧金属件32电连接的中继导电板35。中继导电板35相对于线圈端子用为双系统(日语:二系統),相对于公共端子用、a触点端子用以及b触点端子用分别为四系统。
在插入于电线插入孔24的引线16(电线)上压接有套圈端子17。在此,表示插入于图1的电线插入孔24x的套圈端子17。套圈端子17为用于防止绞线的散乱、使电连接的质量稳定的棒形压接端子。套圈端子17包括端子部19和被绝缘的套环部(日语:カラー部)18。在套环部18的顶端侧形成有随着去向顶端而直径减小的锥面18a,端子部19的直径小于套环部18的直径。
在引线16插入于外壳15的电线插入孔24时,板簧34在外壳15的内部与端子部19卡合,抑制引线16在拔出方向上的位移。而且,在工具(省略图示)插入于工具插入孔25时,在外壳15的内部解除板簧34与端子部19之间的卡合。
接着,对电线插入孔24的构造进行说明。
形成于二次侧端子部14的电线插入孔24均为相同的构造,在此以形成于下层的电线插入孔24为例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插入套圈端子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电线插入孔24朝向外壳15的内部依次包括大径部43、抵接部44、小径部45。大径部43的直径为略大于套环部18的尺寸。抵接部44为随着去向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而直径减小的锥面。抵接部44的相对于进深方向的锥角角度大于锥面18a的相对于进深方向的角度。小径部45的直径为小于套环部18的直径且大于端子部19的直径的尺寸。
板簧34例如由不锈钢形成,板厚均匀且为0.5mm左右。板簧34包括自由端侧区间51、固定端侧区间52、第一弯曲区间53、第二弯曲区间54、工具接触区间55。将端子部19在外壳15的内部通过的位置设为端子路径56(电线路径)。
自由端侧区间51为以顶端朝向插入方向上的进深侧和端子路径56以直线状突出、板面与端子路径56交叉的方式配置且被朝向按压面33施力的区间。在未插入套圈端子17的状态下,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抵接于按压面33。
固定端侧区间52为固定于中间基座46并与端子路径56平行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区间。
第一弯曲区间53介于自由端侧区间51与固定端侧区间52之间、且向从插入方向上的近前侧看时呈凸出的一侧弯曲的区间。若曲率半径过小,则容易塑性变形,进而弹性力变弱,因此,曲率半径设定为板厚的2倍以上,优选为板厚的3倍以上。因而,在此优选设为1.5mm以上的曲率半径。
第二弯曲区间54为介于自由端侧区间51与第一弯曲区间53之间、且向从插入方向上的近前侧看或从端子路径56看时呈凹陷的一侧弯曲的区间。
工具接触区间55为介于第一弯曲区间53与第二弯曲区间54之间、且在插入了工具时被工具的外周面相对于端子路径56向板簧34的固定端侧按压的直线状的区间。
对板簧34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4是端子部与板簧的自由端侧区间相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向电线插入孔24逐渐插入套圈端子17时,首先,端子部19通过小径部45,端子部19的顶端19a与板簧34的自由端侧区间51的板面抵接。
在从该状态起逐渐压入套圈端子17时,端子部19的顶端19a将板簧34的自由端侧区间51的板面逐渐向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按压。此时,从自由端侧区间51到工具接触区间55的范围以第一弯曲区间53的曲率中心为支点转动,并使板簧34向相对于固定端侧区间52缩小工具接触区间55的打开程度、也就是闭合的方向逐渐弹性变形。
图5是端子部的顶端到达了自由端侧区间的顶端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进一步逐渐压入套圈端子17时,端子部19的顶端19a到达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
在进一步压入套圈端子17、端子部19的顶端19a越过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时,端子部19以挤入的方式进入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与按压面33之间。此时,在板簧3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将端子部19按压于按压面33的卡合状态转移。
由于自由端侧区间51朝向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突出,因此,在该卡合状态下,端子部19的向插入方向的位移成为正向而被容许。另一方面,端子部19的向拔出方向的位移成为反顶(日语:逆撫でる)自由端侧区间51的反向,因此,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卡住端子部19,抑制端子部19在拔出方向上的位移。因而,能够抑制套圈端子17的松弛、脱落。这样,通过利用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和按压面33夹持端子部19,成为保持了端子部19的约束状态。另外,端子部19的宽度尺寸为1.5mm左右,在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与按压面33之间空开有端子部19的宽度尺寸的量的间隙。
在此,为了方便,对套圈端子17描述了不存在倾斜的状态,但实际上由于端子部19被板簧34向按压面33的一侧按压,因而套圈端子17相对于进深方向成为倾斜的状态。因而,在插入了套圈端子17时,以主动地容许些许的倾斜的方式来设定大径部43的直径、抵接部44的锥角角度、小径部45的直径等。
图6是完成了套圈端子的插入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进一步逐渐压入套圈端子17、套环部18的锥面18a的顶端侧与电线插入孔24的抵接部44抵接时,阻止并停止进一步的插入。此时,端子部19的顶端19a以相对于外壳15的内部的底面47空开间隙的方式设定。在此,使用套环部18的长度为6.0mm左右、端子部19的长度为8.0mm左右、全长为14.0mm左右的套圈端子。
图7是插入了工具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板簧34与端子部19卡合的情况下,从进深方向上的近前侧看,工具插入孔25配置于与从自由端侧区间51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到第一弯曲区间53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区域重叠的位置。工具插入孔25形成为以越去向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而越接近端子部19的方式相对于进深方向倾斜10度左右。在板簧34与端子部19卡合的情况下,工具接触区间55与工具插入孔25的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工具61例如使用一字螺丝刀。
在插入工具61时,在从第一弯曲区间53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到工具接触区间55的范围内,工具61的外周面一边滑动一边与板簧34接触,并将工具接触区间55推向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或者,在从自由端侧区间51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到第二弯曲区间54的范围内,工具61的顶端与板簧34抵接,并将自由端侧区间51往下压。这样,通过将工具接触区间55推向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或将自由端侧区间51往下压,从而使板簧34向相对于固定端侧区间52缩小工具接触区间55的打开程度、也就是闭合的方向弹性变形。由此,自由端侧区间51的顶端51a与端子部19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端子部19被从板簧34的约束中释放出来,能够进行套圈端子17的拔出。
接着,对工具61和工具插入孔25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插入工具时的样态的图(平行),表示以相对于工具插入孔的引导面平行的方式插入了工具的顶端的情况。
如上所述,工具61为一字螺丝刀。因而,顶端侧以背靠背的两个端面62越去向顶端而越靠近来使厚度减小的方式形成,且刀尖呈一字状。两个端面62为线形锥面(日语:線形テーパ)。顶端侧的宽度恒定,与轴的直径相同。
工具插入孔25从进深方向上的近前侧看呈大致矩形,包括一对引导面71、72,该一对引导面71、72相互以与板簧34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相对,且越去向进深侧而该一对引导面71、72的分隔距离越小。
将靠近电线插入孔24的一侧设为引导面71,将远离电线插入孔24的一侧设为引导面72。引导面71、72彼此所成的角度与工具61的端面62的锥角角度相同。引导面71、72双方越靠近进深方向上的近前侧而越向远离套圈端子17的一侧倾斜。
图8的(a)表示插入前的状态,图8的(b)和图8的(c)表示插入中途的状态,图8的(d)表示插入后的状态。引导面71、72设定为:在工具61到达解除卡合的位置之前,引导面71、72与端面62分别接触,并且至少一个引导面相对于端面62面接触或沿着宽度方向线接触。在图8的(b)中,由双点划线表示工具61的卡合解除位置。
因而,考虑工具61的锥角角度、刀尖的宽度尺寸、端面62的长度、以及板簧34的位置等,决定引导面71、72的分隔距离、引导面71、72彼此所成的角度等。在此,由于以端面62分别与引导面71、72相对且大致平行的方式插入工具61,因此,在插入的中途,端面62不会与引导面71、72中的任一引导面接触。但是,在插入到能够解除卡合的位置时,一个端面62与引导面71面接触,另一端面62的根部侧与引导面72线接触。
引导面71、72的最宽的分隔距离设定为与工具61的刀尖的宽度尺寸相等、或工具61的刀尖的宽度尺寸以下。
《作用》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作用进行说明。
由于一字螺丝刀的刀尖呈一字状,因此,取决于向工具插入孔25插入时的绕轴的角度,可能并不是刀尖的整体与板簧34接触,仅刀尖的端部与板簧34接触,导致对板簧34施加过量的力。为了抑制对板簧34施加过量的力,需要将工具61的相对于板簧34的触碰方式设为线接触而不是点接触。
于是,以能够引导工具61的绕轴的角度的方式设定工具插入孔25的配置、尺寸、形状。即,以如下方式进行设定:在插入了工具61时,在工具61到达解除卡合的位置之前,引导面71、72与端面62分别接触,并且至少一个引导面相对于端面62面接触或沿着宽度方向线接触。
因而,在工具61插入时,沿着引导面71、72引导工具61的绕轴的角度,在工具61到达了解除卡合的位置时,工具61的端面62和工具插入孔25的引导面71、72面接触或线接触。由此,由于工具61的顶端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体与板簧34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对板簧34施加过量的力。因而,能够抑制损伤板簧34的板面、产生塑性变形。
引导面71、72彼此所成的角度与工具61的端面62的锥角角度相同。由此,在工具61被插入到了解除卡合的位置时,工具61与一对引导面71、72刚好嵌合,能够抑制工具61的晃动。此时,即使作业人员从工具61上将手放开,工具61也不会倾倒、从工具插入孔25中脱落。
图9是表示插入工具时的样态的图(非平行),表示了以相对于工具插入孔的引导面不平行的方式插入了工具的顶端的情况。
图9的(a)表示插入前的状态,图9的(b)和图9的(c)表示插入中途的状态,图9的(d)表示插入后的状态。在此,由于以端面62各自与引导面71、72不平行的方式插入有工具61,因此,在插入中途,端面62与引导面71、72接触,越深入地插入而越对工具61作用有扭转的力,自然地促进绕轴的角度变化。即,在开始了工具61的插入的时刻,即使端面62各自与引导面71、72不平行,随着工具61的插入的进行,端面62各自以绕轴的角度变化的方式被向与引导面71、72相对的朝向引导、矫正。
然后,在插入到能够解除卡合的位置时,一个端面62与引导面71面接触,另一端面62的根部侧与引导面72线接触。此时,由于工具61的顶端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体与板簧34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对板簧34施加过量的力。
而且,引导面71、72的最宽的分隔距离设定为与工具61的刀尖的宽度尺寸相等、或工具61的刀尖的宽度尺寸以下。因而,在端面62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引导面71、72大致正交那样的朝向上,能够阻止工具61的插入。由此,在工具61的插入时,能够使作业人员感知到在绕轴的角度上存在容许范围,能够更容易地促进插入过程中的绕轴的角度变化。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面71、72彼此所成的角度设为与工具61的端面62的锥角角度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若使引导面71、72彼此所成的角度略大于端面62的锥角角度,则能够在插入了工具61时确保些许的余隙。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引线16上压接有套圈端子1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无论是单线,还是绞线,都可以直接使用裸线。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组合a触点端子和b触点端子而成的c触点的继电器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应用于a触点的继电器、b触点的继电器。而且,对具有4极的触点的继电器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应用于1极、2极、或3极的继电器。此外,并不限定于继电器,还能够应用于定时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将继电器、定时器等与外部电路连接的接线插座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总之,只要是能够保持插入于外壳15的套圈端子17的弹簧式的端子构造,就还能够应用于其他的任何的电气设备、附属装置。
以上,参照限定的数量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基于上述的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不言自明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连接端子座;12、一次侧端子部;13、继电器端子部;14、二次侧端子部;15、外壳;16、引线;17、套圈端子;18、套环部;18a、锥面;19、端子部;19a、顶端;21、电线插入孔;22、工具插入孔;23、插头插入口;24、电线插入孔;25、工具插入孔;30、角度;32、弹簧金属件;33、按压面;34、板簧;35、中继导电板;43、大径部;44、抵接部;45、小径部;46、中间基座;47、底面;51、自由端侧区间;51a、顶端;52、固定端侧区间;53、第一弯曲区间;54、第二弯曲区间;55、工具接触区间;56、端子路径;61、工具;62、端面;71、引导面;72、引导面。

Claims (2)

1.一种连接端子座,其特征在于,
该连接端子座包括:
电线插入孔,其形成于外壳;
工具插入孔,其与所述电线插入孔并列地形成于所述外壳;以及
板簧,其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自所述工具插入孔的进深侧向所述电线插入孔的进深侧延伸,在电线插入于所述电线插入孔时,所述板簧的顶端与所述电线卡合而抑制所述电线在拔出方向上的位移,在工具插入于所述工具插入孔时,所述板簧被所述工具的顶端按压而解除所述卡合,
所述工具的顶端侧以背靠背的两个端面越去向顶端而越接近来使厚度减小的方式形成,
所述工具插入孔包括一对引导面,该一对引导面相互以与所述板簧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相对,且越去向进深侧而该一对引导面的分隔距离越小,
一对所述引导面设定为:在所述工具到达解除所述卡合的位置之前,一对所述引导面与所述端面分别接触,并且至少一个所述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端面面接触或沿着宽度方向线接触,在所述工具插入到能够解除所述卡合的位置时,所述工具的一个端面与一对所述引导面中的一个面接触,所述工具的另一端面的根部侧与一对所述引导面中的另一个线接触,
其中,一对所述引导面以如下方式进行引导:在开始了所述工具的插入的时刻,即使所述端面未与所述引导面相对,随着所述工具的插入的进行,所述工具的绕轴的角度向所述端面与所述引导面相对的朝向变化,
其中,一对所述引导面的最宽的分隔距离被设定为小于或等于所述工具的顶端的宽度尺寸,
其中,在所述电线上压接有套圈端子,该套圈端子具有形成有随着去向顶端而直径减小的锥面的套环部,
所述电线插入孔朝向所述外壳的内部依次包括大径部、抵接部、以及小径部,所述大径部的直径略大于所述套环部的直径,所述抵接部为随着去向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而直径减小的锥面,
其中,所述引导面所成的角度与所述工具的所述端面的锥角角度相同,且所述引导面的最宽的分隔距离被设定为小于或等于所述工具的顶端的宽度尺寸,
所述一对引导面双方越靠近所述工具插入孔的近前侧而越向远离所述电线插入孔的一侧倾斜,
其中,所述板簧包括:
直线状的自由端侧区间,将所述电线在所述外壳的内部通过的位置设为电线路径,该自由端侧区间以顶端朝向插入方向上的进深侧和所述电线路径地突出、板面与所述电线路径交叉的方式配置;
直线状的固定端侧区间,其固定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电线路径平行地延伸;以及
第一弯曲区间,其介于所述自由端侧区间与所述固定端侧区间之间,向从所述插入方向上的近前侧看时呈凸出的一侧弯曲,
在插入所述工具时,所述工具的顶端与所述自由端侧区间抵接,并将所述自由端侧区间往下压,由此,使所述板簧弹性变形,解除所述自由端侧区间的顶端与所述电线之间的所述卡合,
其中,所述板簧还包括:
第二弯曲区间,其介于所述自由端侧区间与所述第一弯曲区间之间,向从所述插入方向上的近前侧看或从所述电线路径看时呈凹陷的一侧弯曲;以及
直线状的工具接触区间,其介于所述第一弯曲区间与所述第二弯曲区间之间,
在插入所述工具时,一个所述端面与所述工具接触区间接触,并将所述工具接触区间推向所述板簧的固定端侧,由此,使所述板簧弹性变形,解除所述自由端侧区间的顶端与所述电线之间的所述卡合。
2.一种电气设备,其中,
该电气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座。
CN201880003416.5A 2018-01-15 2018-08-21 连接端子座、电气设备 Active CN109716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4096 2018-01-15
JP2018004096 2018-01-15
PCT/JP2018/030745 WO2019138602A1 (ja) 2018-01-15 2018-08-21 接続端子台、電気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6591A CN109716591A (zh) 2019-05-03
CN109716591B true CN109716591B (zh) 2023-05-09

Family

ID=66261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3416.5A Active CN109716591B (zh) 2018-01-15 2018-08-21 连接端子座、电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165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3130B1 (ja) * 2019-11-01 2021-0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4944A (zh) * 2006-05-26 2009-06-10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带有端子盒的电路接线端子
CN102037611A (zh) * 2008-05-20 2011-04-27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引线端子
CN107546042A (zh) * 2016-06-29 2018-01-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端子连接机构和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17927C1 (de) * 1998-04-17 1999-10-28 Wago Verwaltungs Gmbh Steckverbinder als Buchsen- oder Stiftteil und mit einem Federkraftklemmanschluß für elektr. Leiter
DE29818669U1 (de) * 1998-10-13 1999-02-04 Wago Verwaltungs Gmbh Anreihbare Federkraft-Anschlußklemme für elektrische Leiter
ATE496406T1 (de) * 2002-04-12 2011-02-15 Weidmueller Interface 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leiter
FR2857511B1 (fr) * 2003-07-09 2013-05-03 Abb Entrelec Sas Borne de raccordement a obturateur de guidage rappele
DE102005016534B4 (de) * 2005-04-08 2011-11-24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Vorrichtung mit elektrischen Reihenklemmen und Querbrücker
DE102007022088B3 (de) * 2007-05-11 2008-11-27 Siemens Ag Klemmabdeckung für eine Zugfederklemme mit Federschutz
FR3012686B1 (fr) * 2013-10-29 2015-11-20 Abb France Appareil electrique comprenant une borne de raccordement a ressort
EP3206259B1 (fr) * 2016-02-15 2020-12-30 ABB Schweiz AG Contacteur électrique avec une borne de connexion à pression montée dans un boitier à deux parties assemblées suivant la direction d'insertion d'un conducteur électrique dans la borne de connex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4944A (zh) * 2006-05-26 2009-06-10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带有端子盒的电路接线端子
CN102037611A (zh) * 2008-05-20 2011-04-27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引线端子
CN107546042A (zh) * 2016-06-29 2018-01-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端子连接机构和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6591A (zh) 2019-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9312A (zh) 在端子横梁之间具有间隙的阴性电端子
JP6888670B2 (ja) 板ばね、接続端子台
CN107645072B (zh) 连接器
US10056714B2 (en) Connector device including coming-off preventing structure
US7419401B2 (en) Terminal contact for electric conductors
EP0782215A1 (en) Conductor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nection
CN111052511B (zh) 连接端子座、电气设备
EP0490542A2 (en) Strain relief for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
CN109716591B (zh) 连接端子座、电气设备
JP2007059304A (ja) 端子付き電線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825697B2 (ja) 接続端子台、電気機器
US4813884A (en) High contact pressure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terminal for multi-strand wire
GB2100072A (en) Insulation piercing terminal
NZ193924A (en) Electrical contact: portion with two pairs of opposed cantilever arms with contact projections for receiving flat tab male connector
EP3477779B1 (en) System comprising a ferrule terminal and a connection terminal block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omprising such system
GB2115990A (en) Insulation-piercing electrical terminal
JP5792407B1 (ja) 線状導体接続用コネクタ
JP6866829B2 (ja) 板ばねの製造方法
KR102338051B1 (ko) 동축 커넥터 및 동축 케이블을 구비한 동축 커넥터
JP7480077B2 (ja) 雌端子
EP3588678B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able and terminal
WO1980001627A1 (en) Electrical terminations
JP7126936B2 (ja) 金属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EP1962381A1 (en) Solderless Right Angle Coaxial Connector
JP2000285984A (ja) 圧接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