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09664B - 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09664B CN109709664B CN201910182753.1A CN201910182753A CN109709664B CN 109709664 B CN109709664 B CN 109709664B CN 201910182753 A CN201910182753 A CN 201910182753A CN 109709664 B CN109709664 B CN 1097096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element
- lens
- image
- optical
- paraxial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有利于光学摄像镜组提供望远功能。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光学摄影镜组的取像装置。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07月24日、申请号为201510441965.9、发明名称为“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小型化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市面上可携式电子产品所配置的镜头多追求近物距与广视角拍摄的效果,但该镜头的光学设计却无法满足拍摄远处细微影像的需求。传统远景拍摄(Telephoto)的光学系统多采用多片式结构并搭载球面玻璃透镜,此类配置不仅造成镜头体积过大而不易携带,同时,产品单价过高也使消费者望之却步,因此已知的光学系统已无法满足目前一般消费者追求便利与多功能性的摄影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是将第一透镜面形设计为物侧表面为凸面,可利于修正系统像散;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为凹面,可与第一透镜相互调和以降低像差,并可有效控制球差与色差;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为凹面,是可平衡系统配置,以有效控制摄像范围,同时补正离轴像差。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
f1/f3<0.65;
BL/TD<0.80;
T23/T34<1.80;
f/CT4<25;
0.45<CT4/CT5<2.0;以及
0.40<(V2+V3+V5)/(V1+V4)<0.80。
依据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
f1/f3<0.65;
BL/TD<0.80;
T23/T34<1.80;
1.1<CT3/CT2;
f/CT4<25;以及
0.40<(V2+V3+V5)/(V1+V4)<0.80。
依据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
当f1/f3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光学摄像镜组提供望远功能,使其应用更加广泛。
当BL/TD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控制光学摄像镜组后焦距,以减小其体积,达到小型化的效果。
当T23/T34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平衡镜片间的空间配置,使光学摄像镜组具备较佳的组装合格率。
当CT4/CT5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透镜的制造及成型。
当(V2+V3+V5)/(V1+V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效控制光学摄像镜组中光线散色能力的配布,以利于达成多样性的摄影范围。
当CT3/CT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透镜的制造及成型。
当f/CT4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平衡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与第四透镜间的比例关系,使透镜具备足够的厚度,以利于达成较佳的成型性。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2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2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6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2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10、20、30
取像装置:11、21、31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
光阑:901、1001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12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12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12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12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1252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
成像面: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
电子感光元件: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1280
f: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Fno:光学摄像镜组的光圈值
HFOV:光学摄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V1: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V3: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
V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V5: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R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SD:光圈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T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BL: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
前段所述光学摄像镜组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也就是说,光学摄像镜组具有五片单一非粘合的透镜。由于粘合透镜的制程较非粘合透镜复杂,特别在两透镜的粘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粘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粘合的过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本发明光学摄像镜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可有效改善粘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缩短光学摄像镜组的总长度,并可修正其像散。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降低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并有效控制光学摄像镜组的球差及色差。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藉以修正光学摄像镜组的像差,提升成像品质。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离轴处可包含至少一凸面。借此,可平衡光学摄像镜组的配置,以有效控制摄像范围,同时补正离轴像差。
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且其离轴处可包含至少一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有利于减小望远比,使光学摄像镜组更适合达成远景拍摄的需求。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f1/f3<0.65。借此,有利于光学摄像镜组提供望远功能,使其应用更加广泛。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70<f1/f3<0.50。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BL/TD<0.80。借此,可控制光学摄像镜组后焦距,以减小其体积,达到小型化的效果。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BL/TD<0.50。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借此,可有效平衡光学摄像镜组在子午方向与弧矢方向的光线聚焦能力,以聚焦为较精准的成像光点。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23/T34<1.80。借此,有利于平衡镜片间的空间配置,使光学摄像镜组具备较佳的组装合格率。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T23/T34<1.0。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R7<R8。借此,可有效控制光学摄像镜组的摄像范围。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R10<R9。借此,有利于减小望远比,使光学摄像镜组更适合达成远景拍摄的需求。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R1-R2)<-1.0。借此,可修正光学摄像镜组的像散。
光学摄像镜组可还包含一光圈,光圈与第一透镜间无具有透镜。光圈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0.60<SD/TD<1.2。借此,有利于光学摄像镜组在远心特性与广视场角特性中取得平衡。
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其满足下列条件:1.0<f/f1<2.20。借此,有助于缩短光学摄像镜组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借此,有利于平衡镜片间的空间配置,使光学摄像镜组具备较佳的组装合格率。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45<T12。借此,有利于平衡镜片间的空间配置,使光学摄像镜组具备较佳的组装合格率。
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f/CT4<25。借此,有利于平衡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与第四透镜间的比例关系,使透镜具备足够的厚度,以利于达成较佳的成型性。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f/CT4<18。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TL<10.0mm。借此,可有效控制光学摄像镜组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
光学摄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0.20<tan(2×HFOV)<1.20。借此,可平衡光学摄像镜组的摄像范围,以达到较佳的远景拍摄效果。
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0.95<f/TL<1.35。借此,可在追求局部影像高解析度的同时,同时压制光学摄像镜组的总长度,以达成微型化的需求。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0.40<(V2+V3+V5)/(V1+V4)<0.80。借此,可有效控制光学摄像镜组中光线散色能力的配布,以利于达成多样性的摄影范围。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1.0<(R7+R8)/(R7-R8)<1.0。借此,可有效控制光学摄像镜组的摄像范围并有效减少像差的产生。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R7+R8)/(R7-R8)<1.0。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50<(R7+R8)/(R7-R8)<1.0。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1.0<(R9+R10)/(R9-R10)<1.0。借此,有利于减小望远比以达成远景拍摄的需求,并同时具有修正球差与像散的功能。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R9+R10)/(R9-R10)<1.0;或-1.0<(R9+R10)/(R9-R10)<0。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1.5<(R3+R4)/(R3-R4)。借此,可降低像差,并有效控制球差与色差。
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0.45<CT4/CT5<2.0。借此,有助于透镜的制造及成型。
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1.1<CT3/CT2。借此,有助于透镜的制造及成型。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光学摄像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光学摄像镜组中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摄像镜组的总长度。
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镜组中,若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或是透镜的焦距,皆可指透镜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另外,本发明光学摄像镜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的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的光学摄像镜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摄像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摄像镜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发明的光学摄像镜组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产品、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路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与穿戴式产品等电子装置中。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的光学摄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通过前述光学摄像镜组中透镜面形配置方式,其具有修正像差、像散,并控制球差及色差,且有利于减小望远比,达成远景拍摄需求的优点。较佳地,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Barrel Member)、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借此,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显示单元(Display)、储存单元(Storage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以及成像面170,而电子感光元件1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1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110-1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50及成像面1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像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光学摄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5.88mm;Fno=2.83;以及HFOV=21.8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为V4,第五透镜150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V2+V3+V5)/(V1+V4)=0.61。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CT3/CT2=2.56;以及CT4/CT5=0.69。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f/CT4=11.92。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23/T34=0.31。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R1-R2)=-1.0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R3-R4)=1.99。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R7+R8)/(R7-R8)=0.9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R9+R10)/(R9-R10)=-0.61。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其满足下列条件:f/f1=2.05。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f1/f3=-0.0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光学摄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tan(2×HFOV)=0.95。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光圈100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SD/TD=0.91。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至成像面1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BL/TD=0.2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f/TL=1.05;以及TL=5.60mm。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3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2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光圈20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60以及成像面270,而电子感光元件2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2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210-2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2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2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及成像面2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220与第三透镜2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230与第四透镜2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240与第五透镜2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5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3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光圈30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60以及成像面370,而电子感光元件3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3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310-3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3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3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350及成像面3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310与第二透镜3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320与第三透镜3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330与第四透镜3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340与第五透镜3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7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4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光圈40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60以及成像面470,而电子感光元件4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4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410-4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4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4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410与第二透镜4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420与第三透镜4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430与第四透镜4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440与第五透镜4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9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5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60以及成像面570,而电子感光元件5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5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510-5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5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5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550及成像面5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510与第二透镜5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520与第三透镜5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530与第四透镜5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540与第五透镜5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1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光圈60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60以及成像面670,而电子感光元件6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6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610-6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6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6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650及成像面6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610与第二透镜6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620与第三透镜6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630与第四透镜6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640与第五透镜6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3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7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光圈70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60以及成像面770,而电子感光元件7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7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710-7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7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7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750及成像面7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710与第二透镜7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720与第三透镜7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730与第四透镜7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740与第五透镜7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5可知,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8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以及成像面870,而电子感光元件8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8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810-8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8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8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8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8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850及成像面8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810与第二透镜8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820与第三透镜8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830与第四透镜8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840与第五透镜8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7可知,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9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900、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光阑901、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60以及成像面970,而电子感光元件9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9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910-9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9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9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9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9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9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9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光阑901及成像面9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910与第二透镜9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920与第三透镜9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930与第四透镜9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940与第五透镜9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及图20,其中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9可知,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0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0、第一透镜1010、第二透镜1020、第三透镜1030、第四透镜1040、第五透镜1050、光阑1001、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60以及成像面1070,而电子感光元件10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10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1010-10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10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0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0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0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0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10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0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0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光阑1001及成像面10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第十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九及表二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1010与第二透镜10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020与第三透镜10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030与第四透镜10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040与第五透镜10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另外,亦满足下列条件:T45<T12。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1及图22,其中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21可知,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1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10、光圈1100、第二透镜1120、第三透镜1130、第四透镜1140、第五透镜11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160以及成像面1170,而电子感光元件11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11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1110-11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1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1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1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1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1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150及成像面11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第十一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二十一及表二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1110与第二透镜1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120与第三透镜1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130与第四透镜1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140与第五透镜1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以及T45<T23<T34。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3及图24,其中图2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2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23可知,第十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280。光学摄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210、光圈1200、第二透镜1220、第三透镜1230、第四透镜1240、第五透镜12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260以及成像面1270,而电子感光元件1280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1270,其中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为五片(1210-1250),且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1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242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第五透镜1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251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2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250及成像面12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二十三以及表二十四。
第十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二十三及表二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另外,第十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组中,第一透镜1210与第二透镜12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20与第三透镜12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230与第四透镜12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
<第十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25,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10包含取像装置11,取像装置1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光学摄像镜组(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
<第十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26,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是一平板计算机,电子装置20包含取像装置21,取像装置2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光学摄像镜组(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
<第十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27,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是一头戴式显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HMD),电子装置30包含取像装置31,取像装置3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光学摄像镜组(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镜组的成像面。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6)
1.一种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五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其中,该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五片,该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
f1/f3<0.65;
BL/TD<0.80;
T23/T34<1.80;
f/CT4<25;
0.45<CT4/CT5<2.0;以及
0.40<(V2+V3+V5)/(V1+V4)<0.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圈,该光圈与该第一透镜间不具有透镜,该光圈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SD/TD<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T12<T23<T34;以及
T45<T23<T3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皆为塑胶材质,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光学摄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TL<10.0mm;以及
0.20<tan(2×HFOV)<1.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95<f/TL<1.3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T23/T34<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
R7<R8;以及
-1.0<(R7+R8)/(R7-R8)<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5<(R3+R4)/(R3-R4)。
13.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光学摄像镜组的该成像面。
14.一种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五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其中,该光学摄像镜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五片,该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
f1/f3<0.65;
BL/TD<0.80;
T23/T34<1.80;
1.1<CT3/CT2;
f/CT4<25;以及
0.40<(V2+V3+V5)/(V1+V4)<0.8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圈,该光圈与该第一透镜间不具有透镜,该光圈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SD/TD<1.2。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T12<T23<T34;以及
T45<T23<T34。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皆为塑胶材质,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光学摄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TL<10.0mm;以及
0.20<tan(2×HFOV)<1.20。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摄像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95<f/TL<1.35。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T23/T34<1.0。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
R7<R8;以及
-1.0<(R7+R8)/(R7-R8)<1.0。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凹面。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5<(R3+R4)/(R3-R4)。
26.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摄像镜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光学摄像镜组的该成像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82753.1A CN109709664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82753.1A CN109709664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 |
CN201510441965.9A CN106371198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41965.9A Division CN106371198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09664A CN109709664A (zh) | 2019-05-03 |
CN109709664B true CN109709664B (zh) | 2021-05-18 |
Family
ID=5788058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79195.3A Active CN109709663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1510441965.9A Active CN106371198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1910182753.1A Active CN109709664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79195.3A Active CN109709663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1510441965.9A Active CN106371198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3) | CN1097096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26793B (zh) * | 2016-08-29 | 2019-01-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镜片组 |
TWI613480B (zh) * | 2017-02-08 | 2018-02-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9085690B (zh) * | 2017-06-13 | 2021-06-11 |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五片式成像镜片组 |
JP6615161B2 (ja) * | 2017-08-10 | 2019-12-04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TWI669551B (zh) | 2018-08-31 | 2019-08-21 |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鏡頭 |
JP6998332B2 (ja) * | 2019-02-08 | 2022-02-04 |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6887740B2 (ja) * | 2019-03-27 | 2021-06-16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10221411B (zh) * | 2019-06-30 | 2021-06-22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361841B (zh) * | 2019-06-30 | 2021-07-30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308650B (zh) * | 2020-02-24 | 2021-10-29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3777762B (zh) * | 2021-11-10 | 2022-04-01 |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16767B2 (ja) * | 1998-10-02 | 2010-02-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結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
CN2884235Y (zh) * | 2006-02-16 | 2007-03-28 | 宁波广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码相机镜头 |
TWI388878B (zh) * | 2008-12-01 | 2013-03-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光學鏡片組 |
JP5371148B2 (ja) * | 2009-06-04 | 2013-12-18 |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 撮像レンズ |
TWI421557B (zh) * | 2009-07-14 | 2014-01-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攝像透鏡系統 |
JP5588858B2 (ja) * | 2010-12-28 | 2014-09-10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TWI437311B (zh) * | 2011-04-08 | 2014-05-11 | Largan Precision Co | 影像拾取鏡組 |
JP5602305B2 (ja) * | 2011-06-15 | 2014-10-0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TWI447427B (zh) * | 2011-10-27 | 2014-08-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影像透鏡組 |
TWI467224B (zh) * | 2012-11-21 | 2015-01-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拾像鏡片系統 |
KR101452084B1 (ko) * | 2013-01-22 | 2014-10-1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초소형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기기 |
JP5937035B2 (ja) * | 2013-03-29 | 2016-06-2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CN103412396B (zh) * | 2013-04-12 | 2015-12-09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
TWI465762B (zh) * | 2013-08-09 | 2014-12-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影像擷取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
US9223118B2 (en) * | 2013-10-31 | 2015-12-29 | Apple Inc. | Small form factor telephoto camera |
TWI465764B (zh) * | 2013-12-18 | 2014-12-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成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CN204331128U (zh) * | 2014-12-18 | 2015-05-13 |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
2015
- 2015-07-24 CN CN201910179195.3A patent/CN10970966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24 CN CN201510441965.9A patent/CN106371198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24 CN CN201910182753.1A patent/CN10970966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71198A (zh) | 2017-02-01 |
CN109709664A (zh) | 2019-05-03 |
CN109709663A (zh) | 2019-05-03 |
CN109709663B (zh) | 2021-05-04 |
CN106371198B (zh) | 2019-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76658B (zh) | 影像撷取光学系统组 | |
CN107462979B (zh) | 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709664B (zh) | 光学摄像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7664810B (zh) | 光学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0542995B (zh) | 光学成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581632B (zh) | 光学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7918185B (zh) | 光学摄影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490839B (zh) | 取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329234B (zh) | 光学影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375342B (zh) | 图像撷取透镜系统及取像装置 | |
CN110297308B (zh) | 摄影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407283B (zh) | 影像撷取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9031617B (zh) | 摄像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8919461B (zh) | 摄影用光学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9669257B (zh) | 成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942476B (zh) |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 |
CN107462974B (zh) | 光学成像镜组以及取像装置 | |
CN107632366B (zh) | 影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563002B (zh) | 光学摄像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8427187B (zh) | 成像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 |
CN110412746B (zh) | 摄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633869B (zh) |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828751B (zh) | 影像撷取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9856781B (zh) | 成像用光学透镜组 | |
CN112764195A (zh) | 成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