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98623B -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98623B
CN109698623B CN201710985310.7A CN201710985310A CN109698623B CN 109698623 B CN109698623 B CN 109698623B CN 201710985310 A CN201710985310 A CN 201710985310A CN 109698623 B CN109698623 B CN 1096986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pin
electrically coupled
power module
termina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853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98623A (zh
Inventor
金峰
蔡磊
董慨
柯忠伟
章进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CL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C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CL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CL
Priority to CN20171098531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98623B/zh
Priority to US16/162,422 priority patent/US11315723B2/en
Publication of CN109698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8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98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8623B/zh
Priority to US17/655,175 priority patent/US2022020844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 component, e.g. f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8Auxiliary core members; Auxiliary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027/297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with pin-like terminal to be inserted in hole of print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 component, e.g. fuse
    • H01F2027/408Association with diode or rectif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4Plural converter units whose inputs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285Single converters with a plurality of output stages connected in parall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功率模块包含:变压器单元包含原边绕组、磁芯以及副边绕组;第一与第二电容单元彼此透过第一节点耦接于变压器单元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第一与第二外接引脚分别耦接至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一与第二开关单元彼此透过第二节点耦接于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第三与第四外接引脚分别耦接至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副边电路,耦接于副边绕组;第五与第六外接引脚分别电性耦接于副边电路的第一与第二输出端。第一与第二外接引脚分别选择性地耦接至第三与第四外接引脚其中之一者。在本发明中可利用功率模块不同外接引脚连接方式,获得不同输出功率等级并满足不同输入输出电压场合。

Description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功率模块与一种功率电路,且特别是关于一种通用性的功率模块与功率电路。
背景技术
传统电源多采用分立元件,器件的寄生参数使得开关电源的频率不能太高,被动元件较大,功率密度低,而且对电源的效率也有所影响。为不同需求的电源,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功率器件排布,设计周期长,成本较高。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是电源的发展方向,为了提高开关电源的工作频率,功率密度和生产的可自动化制造性,同时降低成本,现在越来越多的电源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
然而,现有模块化技术需要就不同的应用场合、不同的功率等级开发不同的功率模块,模块的通用性不高,往往只能在特定的应用场合或相近的功率等级下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为一种功率模块。功率模块包含:一变压器单元,包含一原边绕组、一磁芯以及一副边绕组;一副边电路,所述副边电路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副边绕组;一第一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一第二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一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一端;一第一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一第二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二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二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二端;一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一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一第三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一第四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一第五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一输出端;以及一第六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二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外接引脚选择性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与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其中之一者,其中若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则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若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则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还包含: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还包含: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还包含:一并联电容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且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使得所述功率模块构成一谐振电路。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且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使得所述功率模块构成一谐振电路。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所述副边电路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一第四开关单元,一第五开关单元和一第六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一端子电性耦接;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耦接。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一第二端子和一第三端子;所述副边电路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和一第四开关单元;其中,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为一种功率电路。功率电路包含:多个功率模块,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每一者分别包含:一变压器单元包含一原边绕组、一磁芯以及一副边绕组;一副边电路,所述副边电路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副边绕组;一第一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一第二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一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一端;一第一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一第二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二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二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二端;一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一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一第三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一第四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一第五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一输出端;以及一第六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二输出端。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的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的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四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模块、所述第三功率模块以及所述第四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彼此互相电性耦接,所述第一功率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模块、所述第三功率模块以及所述第四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彼此互相电性耦接。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的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与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与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与所述第二外接引脚彼此电性耦接,所述第一功率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模块、所述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彼此电性耦接,所述第一功率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模块、所述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彼此电性耦接。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每一者各自还包含: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每一者各自还包含: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每一者各自还包含:一并联电容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所述副边电路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一第四开关单元,一第五开关单元和一第六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一端子电性耦接;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耦接。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一第二端子和一第三端子;所述副边电路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和一第四开关单元;其中,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五外接引脚彼此互相耦接,所述多个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六外接引脚彼此互相耦接。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为一种功率模块。功率模块包含:一变压器单元,包含一原边绕组、一磁芯以及一副边绕组;一副边电路,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副边绕组;一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原边绕组的一第一端;一第一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一第二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节点电性耦接,所述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原边绕组的一第二端。;一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一第三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一第四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一第五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一输出端;以及一第六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二输出端。
如此一来,在本发明中,单个或者多个功率模块可利用不同的外接引脚的连接方式,以获得不同的输出功率等级,并满足不同的输入输出电压场合,从而节省研发时间,降低成本。此外,利用本发明中的功率模块,亦可实现输入串联、并联和输出串联、并联的各种自由组合,并搭配各种组合的相应的控制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功率模块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D为根据图1所示的功率模块的内部电路示意图;
图3A-1、图3A-2和图3B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模块的外接引脚的连接方式;
图4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
图5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
图6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
图7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
图8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
图9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模块的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是举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所涵盖的范围,而结构操作的描述非用以限制其执行的顺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装置,皆为本揭露所涵盖的范围。此外,根据业界的标准及惯常做法,附图仅以辅助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实际上各种特征的尺寸可任意地增加或减少以便于说明。下述说明中相同元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进行说明以便于理解。
在全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此揭露的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揭露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揭露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此外,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此外,本文中所使用的“及/或”,包含相关列举项目中一或多个项目的任意一个以及其所有组合。
于本文中,当一元件被称为“连接”或“耦接”时,可指“电性连接”或“电性耦接”。“连接”或“耦接”亦可用以表示二或多个元件间相互搭配操作或互动。此外,虽然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用语描述不同元件,该用语仅是用以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除非上下文清楚指明,否则该用语并非特别指称或暗示次序或顺位,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功率模块100的示意图。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1、Pin2、Pin3、pin4,分别引至功率模块100的之外。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中,透过外接引脚Pin1、Pin2、Pin3、pin4不同的连接方式,可将功率模块100用于不同功率等级的功率电路之中,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合,并满足不同的输入输出电压场合。
为方便说明,请一并参考图2A至图2D。图2A至图2D为根据图1所示的功率模块100的内部电路示意图。
请参考图2A。如图2A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包含变压器单元Tr、电容单元Cra、电容单元Crb、电容单元Cin、开关单元S1、开关单元S2以及电感单元Lr。电容单元Cra、电容单元Crb分别包含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电容单元Crb的第一端与电容单元Cra的第二端彼此透过节点N1电性耦接,并透过节点N1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图2A中将磁芯集成于功率模块100中,有利于减小功率电路的体积,提供功率密度。于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应用场合的需要,将磁芯置于功率模块100之外。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电容单元Cra的第一端并引至功率模块100的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电容单元Crb的第二端并引至功率模块100的之外。
同时,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3还可电性耦接至电容单元Cin的第一端并引至功率模块100的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4还可电性耦接至电容单元Cin的第二端并引至功率模块100的之外。功率模块100中的电容单元Cin可以是一颗电容,也可以由多颗电容串并联组合而成,电容Cin通常可以为贴片电容等。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亦可不包含电容单元Cin,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开关单元S1与开关单元S2分别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以及控制端。开关单元S1的第一端电性耦接于外接引脚Pin3,开关单元S2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外接引脚Pin4,开关单元S2的第一端与开关单元S1的第二端彼此透过节点N2电性耦接,并透过节点N2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
具体来说,节点N2与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是透过电感单元Lr电性耦接的。换言之,电感单元Lr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节点N2之间。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亦可不包含电感单元Lr,变压器单元Tr可包含一漏感;当功率模块100应用于谐振电路中时,该漏感的作用和图2A中的的独立的电感单元Lr相同,为一谐振电感。
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容单元Cra和Crb为独立的电容,可以由多个电容的串并联来获得需要的容值。在部分实施例中,在如图2A所示的实施例的电路中,变压器单元Tr具有较大的激磁电感。
请参考图2B。图2B为根据本发明其他部分实施例所示的功率模块100的内部电路示意图。于图2B中,与图2A之实施例有关的相似组件系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以便于理解,且相似组件之具体原理已于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若非与图2B之组件间具有协同运作关系而必要介绍者,于此不再赘述。如图2B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还包含电感单元Lm。电感单元Lm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可不包含电感单元Lm,变压器单元Tr的激磁电感所起的作用可和独立的电感单元Lm相同。
相似地,在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容单元Cra和Crb可以为独立的电容,且可以由多个电容的串并联来获得需要的容值。
请参考图2C。图2C为根据本发明其他部分实施例所示的功率模块100的内部电路示意图。于图2C中,与图2A之实施例有关的相似组件系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以便于理解,且相似组件之具体原理已于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若非与图2C之组件间具有协同运作关系而必要介绍者,于此不再赘述。如图2C所示,功率模块100还包含并联电容单元Cm。并联电容单元Cm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可不包含并联电容单元Cm,变压器单元Tr可包含一寄生电容,寄生电容所起的作用可以和独立的并联电容单元Cm相同。
相似地,在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容单元Cra和Crb可以为独立的电容,且可以由多个电容的串并联来获得需要的容值。在部分实施例中,图2C所示的实施例的电路中,变压器单元Tr具有较大的激磁电感。
请参考图2D。图2D为根据本发明其他部分实施例所示的功率模块100的内部电路示意图。于图2D中,与图2A之实施例有关的相似组件系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以便于理解,且相似组件之具体原理已于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若非与图2D之组件间具有协同运作关系而必要介绍者,于此不再赘述。如图2D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包含变压器单元Tr、并联电容单元Cm、电容单元Cblock、开关单元S1、S2、电感单元Lr以及外接引脚Pin1、Pin3、Pin4。在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并联电容单元Cm包含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并联电容单元Cm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电容单元Cblock包含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电容单元Cblock的第二端电性耦接于并联电容单元Cm的第二端以及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开关单元S1与S2分别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以及控制端。开关单元S2的第一端与开关单元S1的第二端彼此透过节点N2电性耦接。电感单元Lr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节点N2之间。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电容单元Cblock的第一端并引至功率模块100的之外。外接引脚Pin3引至功率模块100的之外外接引脚Pin4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100的之外。
相似地,在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亦可不包含电感单元Lr和/或并联电容单元Cm,变压器单元Tr的漏感和寄生电容所起的作用可和两者相同。在部分实施例中,图2D所示的实施例的电路中,变压器单元Tr具有较大的激磁电感,其阻抗比并联电容单元Cm的阻抗大很多,可忽略。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内部可透过不同电路拓扑结构,如半桥LLC谐振拓扑、半桥LCC谐振拓扑、半桥LC串联谐振拓扑和半桥LC并联谐振拓扑结构等多种不同的拓扑结构实现功率模块100内的原边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图2A~图2D中未示出变压器单元Tr的副边绕组及副边电路的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于本发明中,功率模块100亦可包含副边绕组和副边电路。
请参考图3A-1、图3A-2和图3B。图3A-1、图3A-2和图3B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的连接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为方便说明,图3A-1、图3A-2和图3B以图2B所示的功率模块10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图2A、图2C以及图2D中的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亦可根据图3A-1、图3A-2和图3B中所示的方式连接。
如图3A-1、图3A-2和图3B所示,图2B所示的功率模块100可构成半桥LLC电路。
如图3A-1、图3A-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在功率模块100之外,将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3,并电性耦接至直流总线Vbus的正极端。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4,并电性耦接至直流总线Vbus的负极端。如图3B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在功率模块100之外,外接引脚Pin1与外接引脚Pin2同时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4,并电性耦接至直流总线Vbus的负极端,外接引脚Pin3电性耦接至直流总线Vbus的正极端。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图面展示更简洁明了,在图3A-1、图3A-2和图3B中省略了外接引脚Pin1、Pin2的标号,即省略了部分已电性耦接在一起的外接引脚的标号,下文亦类似,不再赘述。如有需要,在外接引脚Pin3与Pin4之间,即Vbus的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还可连接有母线电容单元Cbus,用于输入稳压。其中,输入电容单元Cbus可以是一颗电容,也可以由多颗电容串并联组合而成。
综上,如图3A-1、图3A-2和图3B中所示,外接引脚Pin1选择性地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3与外接引脚Pin4其中之一者。若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3,则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4;若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4,则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4。
如此一来,在部分实施例中,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3,且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4,使得功率模块100构成谐振电路。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4,且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外接引脚Pin4,使得功率模块100构成谐振电路。
此外,如图3A-1、图3A-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还包含变压器单元Tr的副边绕组、副边电路140、外接引脚Pin5、外接引脚Pin6。副边电路140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的副边绕组;外接引脚Pin5电性耦接于副边电路140的第一输出端,并引至功率模块100之外;外接引脚Pin6电性耦接于副边电路140的第二输出端,并引至之功率模块100外。
具体地,如图3A-1所示,于部分实施例中,变压器单元Tr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副边电路140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S3、一第四开关单元S4,一第五开关单元S5和一第六关单元S6;第三开关单元S3的第一端和第五开关单元S5的第一端彼此透过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第四开关单元S4的第二端和第六开关单元S6的第二端彼此透过第二输出端耦接;第三开关单元S3的第二端和第四开关单元S4的第一端彼此透过第一端子耦接;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第六开关单元S6的第一端彼此透过第二端子电性耦接。
于部分实施例中,如图3A-2所示,变压器单元Tr的副边绕组还包含一中心抽头,即包含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副边电路包含第三开关单元S3和一第四开关单元S4;其中,第三开关单元S3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第一端子,第四开关单元S4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第二端子,第三开关单元S4的第二端和第四开关单元S4的第二端彼此透过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第三端子和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亦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的变压器副边绕组和副边电路的形式,本发明并不对此限定。
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图2A、图2C和图2D中的功率模块100亦可以包含副边绕组、副边电路,以及与副边电路的输出端对应连接的第五外接引脚和第六外接引脚,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4。图4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值得注意的是,为方便说明,图4以多个如图2B所示的功率模块的连接方式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当明白图2A、图2C以及图2D中的功率模块的外接引脚亦可根据图4中所示的方式连接。换言之,在各个实施例中,图4所绘示的功率电路中的功率模块100、200可采用图2A-2D中任一者所示的功率模块实现,其具体内部结构已在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4的功率电路中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电路可包含多个功率模块100、200。当系统整体功率等级翻倍的时候,可以透过将两个功率模块100、200连接来实现提高功率等级。如图2B和图4所示,功率模块100、200每一者分别包含变压器单元Tr1、Tr2、电容单元Cra1、Cra2、电容单元Crb1、Crb2、以及外接引脚Pin1-Pin4。电容单元Crb1、Crb2的第一端与电容单元Cra1、Cra2的第二端彼此透过节点N1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节点N1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1、Tr2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电容单元Cra1、Cra2的第一端并引至功率模块之外。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电容单元Crb1、Crb2的第二端并引至功率模块之外。外接引脚Pin3和外接引脚Pin4引至功率模块之外。此外,功率模块100、200每一者更分别包含开关单元S11、S21、开关单元S12、S22。开关单元S11、S12的第一端分别电性耦接于功率模块100、200的外接引脚Pin3。开关单元S21、S22的第二端分别电性耦接于功率模块100、200的外接引脚Pin4。开关单元S12、S22的第一端分别与开关单元S11、S21的第二端彼此透过节点N2电性耦接,并透过节点N2分别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1、Tr2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
此外,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200每一者更分别包含变压器单元Tr1、Tr2的副边绕组,副边电路140、240以及外接引脚Pin5、Pin6。副边电路140、240分别电性耦接于变压器单元Tr1、Tr2的副边绕组。副边电路140、240的第一输出端分别电性耦接于一外接引脚Pin5,且该外接引脚Pin5引至功率模块之外。副边电路140、240的第二输出端分别电性耦接于一外接引脚Pin6,且该外接引脚Pin6引至功率模块之外。具体来说,变压器单元Tr1、Tr2的副边绕组和副边电路140、240可采用如图3A-1所示的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和副边电路,即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Tr1、Tr2分别包含两个端子,副边电路140、240分别包含四个开关单元S31-S61、S32-S6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于图4中副边绕组和副边电路140、240以全桥方式为例说明,但不限于此,还可以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副边电路及副边绕组,例如图3A-2中的副边绕组及副边电路亦可作为图4的功率模块100、200的每一者的副边侧,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来说,功率模块100、200可透过连接相应的外接引脚以实现全桥LLC谐振电路。如图1及如图4中所示,功率模块100、200可分别固定在主板上,并将功率模块100、200的外接引脚Pin1~Pin4对应连接以得到全桥LLC谐振电路。
换言之,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200中的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1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100、200中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1,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2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2,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3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3,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4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4。其中,图4中功率模块100、200的电容的连接点是稳定电位,为母线电压的二分之一,为非高频跳动点,干扰小,且易于连接。
此外,如图4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5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5,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6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6。对变压器Tr1、Tr2来说,原边绕组串联,副边并联,可以保证副边自然均流。
请参考图5。图5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值得注意的是,为方便说明,图5以图2B所示的功率模块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当明白图2A、图2C以及图2D中的功率模块的外接引脚亦可根据图5中所示的方式连接。在各个实施例中,图5所绘示的功率电路中的功率模块100、200可采用图2A-2D中任一者所示的功率模块实现,其具体内部结构已在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和图4的功率电路相比,在图5的功率电路中,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3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3,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4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4。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3,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4,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3,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4。
此外,如图5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200每一者更分别包含变压器单元Tr1、Tr2的副边绕组,副边电路140、240以及外接引脚Pin5、Pin6。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5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5,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6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6。如此一来,图5的功率电路中,功率模块100、200便可采用多个功率模块100、200构成输入并联、输出并联的交错并联半桥LLC谐振电路,有效降低输出电流纹波。功率模块100、200的具体内部结构已在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6。图6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在图6的功率电路中,功率模块可采用图2A-2D中任一者所示的功率模块100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为方便说明,图6以图2B所示的功率模块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当明白图2A、图2C以及图2D中的功率模块的外接引脚亦可根据图6中所示的方式连接。具体来说,图6的功率电路采用多个功率模块构成交错并联全桥LLC谐振电路,各个功率模块的输入彼此并联,输出彼此并联。图6的功率电路可视为两组图4所示的功率电路彼此并联而成的功率电路。
具体来说,图6的功率电路包含功率模块100、200、300、400。如图6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200、300、400的外接引脚Pin3彼此电性耦接,功率模块100、200、300、400的外接引脚Pin4彼此电性耦接。同时,功率模块100、200的外接引脚Pin1、外接引脚Pin2对应连接以得到全桥LLC谐振电路;功率模块300、400的原边外接引脚Pin1、外接引脚Pin2对应连接以得到全桥LLC谐振电路。换言之,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1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1,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2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2。功率模块300的外接引脚Pin1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400的外接引脚Pin1,功率模块300的外接引脚Pin2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400的外接引脚Pin2,如此一来,图6中功率模块100、200的电容的连接点与功率模块300、400的电容的连接点皆是稳定电位,为母线电压的二分之一,为非高频跳动点,干扰小,且易于连接。
此外,如图6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200、300、400的每一者更分别包含变压器单元Tr1、Tr2、Tr3、Tr4的副边绕组,副边电路140、240、340、440以及外接引脚Pin5、Pin6。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200、300、400的外接引脚Pin5彼此电性耦接,功率模块100、200、300、400的外接引脚Pin6彼此电性耦接。对变压器Tr1、Tr2来说,原边绕组串联,副边并联;相似地,对变压器Tr3、Tr4来说,亦为原边绕组串联,副边并联,因此可以保证功率模块100、200与功率模块300、400副边自然均流。功率模块100、200、300、400的具体内部结构已在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7。图7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值得注意的是,为方便说明,图7以图2B所示的功率模块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当明白图2A、图2C以及图2D中的功率模块的外接引脚亦可根据图7中所示的方式连接。
和图4、图5的功率电路相比,在图7的功率电路中可采用两个及以上功率模块100、200组成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结构。在各个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200可采用图2A-2D中任一者所示的功率模块实现,其具体内部结构已在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在图7的功率电路中,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3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4。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3,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4,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1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3,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2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4。
此外,如图7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200每一者更分别包含变压器单元Tr1、Tr2的副边绕组,副边电路140、240以及外接引脚Pin5、Pin6。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5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5,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6用以电性耦接至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6。
请参考图8。图8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电路。值得注意的是,为方便说明,图8以图2B所示的功率模块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当明白图2A、图2C以及图2D中的功率模块的外接引脚亦可根据图8中所示的方式连接。
在图8的功率电路中可采用三个功率模块100、200、300组成三相LLC谐振电路。在各个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200、300可采用图2A-2D中任一者所示的功率模块实现,其具体内部结构已在先前段落中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在图8的功率电路中,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的外接引脚Pin1与外接引脚Pin2、功率模块200的外接引脚Pin1与外接引脚Pin2、功率模块300的外接引脚Pin1与外接引脚Pin2彼此电性耦接,功率模块100、200、300的外接引脚Pin3彼此电性耦接,功率模块100、200、300的外接引脚Pin4彼此电性耦接,使得功率模块100、200、300形成三相谐振电路。
此外,如图8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200、300每一者更分别包含变压器单元Tr1、Tr2、Tr3的副边绕组,副边电路140、240、340以及外接引脚Pin5、Pin6。在功率模块之外,功率模块100、200、300的外接引脚Pin5彼此电性耦接,功率模块100、200、300的外接引脚Pin6彼此电性耦接。
请参考图9,图9为根据本发明部分实施例所绘示的功率模块的外观示意图。功率模块900包含主板910、原边开关单元920、电容单元940、变压器960和副边开关单元980。在部分实施例中,原边开关单元920包含开关单元S1、S2,副边开关单元980包含开关单元S3、S4、S5、S6,电容单元940包含电容单元Cra1、Crb1。功率模块900中的开关管、变压器以及电容电感等器件可彼此电性耦接以实现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功率模块中的原边电路以及副边电路,例如图2A至图2D中所示的内部电路。由于各个器件之间的电性耦接关系已于先前实施例中详细说明,故于此不再赘述。
在结构上,原边开关单元920、电容单元940、变压器960、副边开关单元980等器件可设置于主板910上。举例来说,电容单元940可以为贴片器件、变压器960可以为平面变压器,原边开关单元920、副边开关单元980以及与变压器960集成的电感单元亦可由相应的平面器件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上述元件在主板910上的具体位置。图9中的外接引脚Pin1~Pin6分别延伸出主板910之外,外接引脚Pin1~Pin4可以为原边侧的第一引脚至第四引脚,外接引脚Pin5~Pin6可以为副边侧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于另一些实施例中,功率模块900还可以有其他的外接引脚,例如控制引脚等,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功率模块900亦可实现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功率电路,透过外接引脚不同的连接方式,将功率模块900运用于不同功率等级的功率电路之中,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合,并满足不同的输入输出电压场合。在一些应用中,多个功率模块900可垂直插设于同一块电路板上,通过设置该电路板上的电流通路完成外接引脚的连接;并且,上述任意外接引脚还可根据应用场合的需要各自拆分为多个相同电位的引脚。
如此一来,只要设计单个模块,便可利用不同的外接引脚连接方式,以满足不同的输入输出电压场合,从而节省研发时间,降低成本。
此外,利用本案中的功率模块,亦可实现输入串联、并联和输出串联、并联的各种自由组合,并搭配各种组合的相应的控制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在本揭示内容各个附图、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与电路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所绘示的电路仅为示例之用,系简化以使说明简洁并便于理解,并非用以限制本案。此外,上述实施例中所举例的电路元件等等皆可有多种不同的实作方式。举例而言,开关单元等可分别由双极性接面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或是其他适当的半导体组件实现。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上述功率模块构成的功率电路的功率流向。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内容,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主板;
一变压器单元,包含一原边绕组、一磁芯以及一副边绕组;
一第一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
一第二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一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一端;
一第一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
一第二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二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二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二端;
一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
一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
一第三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
一第四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
一副边电路,所述副边电路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副边绕组;
一第五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一输出端;以及
一第六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二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外接引脚选择性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与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其中之一者,其中若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则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若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则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变压器单元、所述第一电容单元、所述第二电容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以及所述副边电路设置于所述主板上,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第五外接引脚以及所述第六外接引脚分别延伸出所述主板之外,所述功率模块设于一电路板上,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第五外接引脚以及所述第六外接引脚通过设置所述电路板上的电流通路完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还包含:
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还包含:
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还包含:
一并联电容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且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使得所述功率模块构成一谐振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且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使得所述功率模块构成一谐振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
所述副边电路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一第四开关单元,一第五开关单元和一第六开关单元;
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一端子电性耦接;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耦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一第二端子和一第三端子;
所述副边电路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和一第四开关单元;
其中,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
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
9.一种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功率模块,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每一者分别包含:
一主板;
一变压器单元,包含一原边绕组、一磁芯以及一副边绕组;
一第一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
一第二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一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一端;
一第一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
一第二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二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二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二端;
一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
一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
一第三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
一第四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
一副边电路,所述副边电路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副边绕组;
一第五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一输出端;以及
一第六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二输出端;
其中,每个所述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或者相邻的两个所述功率模块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一外接 引脚电性耦接至相邻的两个所述功率模块中的另一个的所述第一外接 引脚,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功率模块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二外接 引脚电性耦接至相邻的两个所述功率模块中的另一个的所述第二外接 引脚,所述变压器单元、所述第一电容单元、所述第二电容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以及所述副边电路设置于所述主板上,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第五外接引脚以及所述第六外接引脚分别延伸出所述主板之外,所述多个功率模块设于一电路板上,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第五外接引脚以及所述第六外接引脚通过设置所述电路板上的电流通路完成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
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的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的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
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四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所述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
所述第一功率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模块、所述第三功率模块以及所述第四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彼此互相电性耦接,所述第一功率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模块、所述第三功率模块以及所述第四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彼此互相电性耦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的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用以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一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与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二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与所述第二外接引脚、所述多个功率模块中一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一外接引脚与所述第二外接引脚彼此电性耦接,所述第一功率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模块、所述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三外接引脚彼此电性耦接,所述第一功率模块、所述第二功率模块、所述第三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彼此电性耦接。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每一者各自还包含:
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每一者各自还包含:
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每一者各自还包含:
一并联电容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
所述副边电路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一第四开关单元,一第五开关单元和一第六开关单元;
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一端子电性耦接;所述第五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耦接。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绕组包含一第一端子、一第二端子和一第三端子;
所述副边电路包含一第三开关单元和一第四开关单元;
其中,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彼此透过所述第二输出端电性耦接;
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一输出端电性耦接。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的所述第五外接引脚彼此互相耦接,所述多个功率模块的所述第六外接引脚彼此互相耦接。
CN201710985310.7A 2017-10-20 2017-10-20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 Active CN1096986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85310.7A CN109698623B (zh) 2017-10-20 2017-10-20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
US16/162,422 US11315723B2 (en) 2017-10-20 2018-10-17 Power module and power circuit
US17/655,175 US20220208440A1 (en) 2017-10-20 2022-03-17 Power module and power circui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85310.7A CN109698623B (zh) 2017-10-20 2017-10-20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98623A CN109698623A (zh) 2019-04-30
CN109698623B true CN109698623B (zh) 2021-11-16

Family

ID=66170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85310.7A Active CN109698623B (zh) 2017-10-20 2017-10-20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1315723B2 (zh)
CN (1) CN1096986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66800B1 (ko) * 2019-05-31 2023-08-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30061145A1 (en) * 2021-08-24 2023-03-02 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Inc. Llc resonant converter with direct power transform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7418A (zh) * 2009-08-25 2011-03-30 赵琳博 一种llc型串并联谐振变换器
CN102158096A (zh) * 2011-05-11 2011-08-17 南京博兰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式谐振变换器
CN102983002A (zh) * 2011-09-03 2013-03-2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集合式电容器、多电平逆变器及集合式电容器的应用
CN104753338A (zh) * 2013-12-25 2015-07-01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电路与功率模块
CN105406717A (zh) * 2014-09-06 2016-03-16 德州仪器公司 Llc转换器及电感模式损失检测电路
CN106712518A (zh) * 2015-11-13 2017-05-24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变换器模块、变压器模块及其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9842A (en) * 1998-05-14 1999-09-2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urface mount power supply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JP4735826B2 (ja) * 2005-10-05 2011-07-27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N101944852B (zh) * 2009-07-07 2013-03-2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多相开关电源转换电路
TWI377465B (en) * 2010-03-11 2012-11-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uch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EP2568589B1 (en) * 2011-09-08 2013-11-13 ABB Technology AG Multilevel converter comprising an active AC-DC converter and a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and a control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ultilevel converter
US8836459B1 (en) * 2013-07-05 2014-09-16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ower module
US9337743B2 (en) * 2013-10-11 2016-05-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primary bridge resonant converters
CN104578791B (zh) * 2013-10-15 2018-01-23 南京博兰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并联的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US9444346B2 (en) * 2013-10-17 2016-09-1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efficiency point tracking method for high efficiency resonant converters
CN103683955A (zh) 2013-12-20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直流转换器及供电系统
US9356519B2 (en) * 2014-02-12 2016-05-31 Sanken Electric Co., Ltd. Current balance circuit of resonant type switching power-supply circuit
TWI596880B (zh) * 2014-06-30 2017-08-21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準諧振半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US9461554B2 (en) * 2014-09-30 2016-10-04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Hybrid converter using a resonant stage and a non-isolated stage
CN204614783U (zh) * 2015-05-15 2015-09-02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功率模块
US9973099B2 (en) * 2015-08-26 2018-05-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C/DC converters with wider voltage regulation range
US9825546B2 (en) * 2016-03-30 2017-11-2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auxiliary secondary supply generation with self-starting primary side driver in isolated power converters
CN106505057B (zh) * 2016-11-15 2019-04-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功率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JP6593707B2 (ja) * 2016-11-15 2019-10-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圧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7418A (zh) * 2009-08-25 2011-03-30 赵琳博 一种llc型串并联谐振变换器
CN102158096A (zh) * 2011-05-11 2011-08-17 南京博兰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式谐振变换器
CN102983002A (zh) * 2011-09-03 2013-03-2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集合式电容器、多电平逆变器及集合式电容器的应用
CN104753338A (zh) * 2013-12-25 2015-07-01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电路与功率模块
CN105406717A (zh) * 2014-09-06 2016-03-16 德州仪器公司 Llc转换器及电感模式损失检测电路
CN106712518A (zh) * 2015-11-13 2017-05-24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变换器模块、变压器模块及其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98623A (zh) 2019-04-30
US11315723B2 (en) 2022-04-26
US20190122812A1 (en) 2019-04-25
US20220208440A1 (en)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3459B2 (en) High static gain bi-directional DC-DC resonant converter
US10644503B2 (en) Coupled split path power conversion architecture
US20180269795A1 (en) Bidirectional resonant conversion circuit and converter
US20220208440A1 (en) Power module and power circuit
CN104980003A (zh) 电源模块及pol电源模块
CN205508604U (zh) 变压器模块、受电装置以及送电装置
CN103489853A (zh) 半导体装置及dc-dc转换器
CN101860235B (zh) 磁集成变换电路系统
US20160301315A1 (en) Flyback ac-dc conversion device and conversion method thereof
US8797006B2 (en) High-efficiency bias voltage generating circuit
US11855539B2 (en) Power module
Chen et 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48-V VRM: Architecture, magnetics, and performance tradeoffs
CN102098842A (zh) 基于电流互感器的led驱动电路
US20220415558A1 (en) Integrating Trans-Inductor Voltage Regulator (TLVR) in Vertical Power Delivery
CN112054680B (zh) 一种混合型电源转换器
CN103475226A (zh) 单片式隔离稳压电源模块
CN109194116B (zh) 一种半桥电路并联无源均流电路
Liu et al. Special Issue on Power Supply on Chip, 2013
WO2021097763A1 (zh) 整流器、逆变器及无线充电设备
CN107919800B (zh) 升压型零涟波直流转换器
CN216390804U (zh) 一种低成本均流电路和电子设备
CN210273868U (zh) 功率放大器、发射器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214591139U (zh) 一种换电柜及其电源系统
CN217656471U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气的电源系统
CN211180687U (zh) 一种均流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