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77440B -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77440B
CN109677440B CN201910005824.0A CN201910005824A CN109677440B CN 109677440 B CN109677440 B CN 109677440B CN 201910005824 A CN201910005824 A CN 201910005824A CN 109677440 B CN109677440 B CN 109677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unlocking
locking
wheel body
m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058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77440A (zh
Inventor
穆凤军
徐世锋
刘振明
邵文东
周国东
曹玉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China State Railwa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China Railw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China Railway Corp filed Critical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0582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774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77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7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77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7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5/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ogies; Connections between bogies and vehicle underframe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allowing self-adjustment of wheel axles or bogies when rounding curves
    • B61F5/50Other details
    • B61F5/52Bogie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7/00Rail vehicles equipped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HBRAKES OR OTHER RETARD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IL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THEREOF IN RAIL VEHICLES
    • B61H1/00Applic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brakes with a braking member or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periphery of the wheel rim, a drum, or the lik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转向架包括:转轴;轮体,轮体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转轴上;制动梁,制动梁与转轴间隔设置;制动部,制动部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制动梁上,以在轮体沿转轴移动时,轮体驱动制动部相对于制动梁移动。本发明的转向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架无法满足快速变轨距的问题。

Description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采用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同路段或不同国家采用的铁路轨距均有不同,故需要在不同轨距线路的过渡口岸采用货物倒装或更换车辆走行部的方式实现货物的连续运输,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货物损耗的现象。采用变轨距轮对可有效地解决轨距不同区间的直通运行。它可以使旅客无需换乘,货物无需换装,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地面设施自动变换轨距,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在运输危险货物、换装时易腐坏的货物、易污染环境的货物、加固费用较高和需要防护的货物时,采用变轨距轮对技术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现有技术中,针对变轨距轮对,车轮可以在车轴上横向移动,正常运行时通过一个弹簧力作用下,使得解锁盘斜面将弹片上的凸起挤压进车轮V型环槽内,无法径向移动,这时车轮与车轴横向固定,保持2车轮距离固定(与轨距匹配)。当车轮通过地面变轨距设施时,地面的解锁导轨向左侧挤压解锁盘向左侧移动,解锁盘斜面向左移动放开对弹片凸起的挤压,完成解锁。车轮在车轮导轨作用下横向移动,弹片凸起径向移动从车轮一个V型环槽内脱出,当车轮移动到合适位置后,解锁导轨逐步释放解锁盘,在弹簧作用下解锁盘逐渐向右移动,解锁盘斜面将弹片上的凸起重新挤压进车轮另一个V型环槽内,完成锁闭。由于弹片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变形来实现锁紧与释放,从而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会出现损坏,直接影响变轨距轮对的正常变轨。
此外,制动梁作为铁路货车转向架基础制动装置的一部分,是实现车辆制动的重要部件,需要根据转向架的轨距变化实现变轨距,目前的制动梁闸瓦托在制动梁架上的位置是固定的,无法满足快速变轨距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架无法满足快速变轨距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包括:转轴;轮体,轮体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转轴上;制动梁,制动梁与转轴间隔设置;制动部,制动部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制动梁上,以在轮体沿转轴移动时,轮体驱动制动部相对于制动梁移动。
进一步地,转向架还包括:锁紧部,锁紧部具有与轮体限位接触的第一位置和与轮体间隔设置的第二位置;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锁紧部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推杆部,推杆部相对于转轴可移动地设置,推杆部与锁紧部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沿靠近或远离轮体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锁紧部上设置有穿设孔,推杆部穿设在穿设孔内,以在推杆部相对于穿设孔移动时,推杆部驱动锁紧部移动。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弹片,弹片设置在推杆部上,弹片与穿设孔的孔壁相接触,以防止推杆部与穿设孔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解锁盘,解锁盘与推杆部相连接,解锁盘用于与解锁驱动部相接触,以使解锁驱动部通过解锁盘驱动推杆部移动。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与锁紧部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拉动部,拉动部与弹性件间隔设置,拉动部相对于转轴可移动地设置,拉动部与锁紧部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解锁盘,解锁盘与拉动部相连接,解锁盘用于与解锁驱动部相接触,以使解锁驱动部通过解锁盘驱动拉动部移动。
进一步地,制动部包括:闸瓦托,闸瓦托可移动地设置在制动梁上;拨挡,拨挡设置在闸瓦托上,拨挡上设置有容纳空间,轮体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以使轮体通过拨挡驱动闸瓦托沿制动梁移动。
进一步地,制动部还包括:止挡片,止挡片设置在闸瓦托上且位于闸瓦托与制动梁之间;其中,止挡片相对于制动梁可移动地设置,以使止挡片具有与制动梁限位接触的第一状态和相对于制动梁移动的第二状态。
进一步地,止挡片为弹性结构,止挡片上设置有限位凸起,制动梁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槽;其中,当止挡片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凸起设置在限位槽内;当止挡片处于第二状态时,轮体通过闸瓦托驱动止挡片移动,限位凸起脱离限位槽。
进一步地,转向架还包括:侧架,侧架成对设置,轮体和制动部均设置在成对的两个侧架之间;缓冲组件,缓冲组件成对设置,成对的两个缓冲组件分别设置在制动梁的两端,缓冲组件与侧架相接触,以在制动梁产生位置偏移时,成对的两个缓冲组件驱动制动梁恢复至预设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转向架,转向架为上述的转向架。
本发明的转向架通过轮体驱动制动部相对于制动梁移动可以实现快速变轨距。在具体变轨距过程中,轮体相对于转轴移动,在此过程中轮体驱动制动部相对于制动梁移动,从而完成了轮体与制动梁的同步移动,实现了转向架的快速变轨距,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架无法满足快速变轨距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架的轮组结构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架的轮组结构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驱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推杆部与锁紧部的配合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限位部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限位部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轮体与套筒毂的配合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轮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轮体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轮体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套筒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2中的的轮组结构的套筒毂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套筒毂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的本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的本体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与套筒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与套筒的配合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2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架的轮组结构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驱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驱动组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限位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的本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6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的本体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与套筒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8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与套筒的配合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9示出了图20中的轮组结构的解锁盘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架的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1示出了图30中的制动装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示出了图30中的制动装置的制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3示出了图30中的制动装置的制动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4示出了图30中的制动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5示出了图30中的制动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6示出了图30中的制动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7示出了图30中的制动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转轴;20、轮体;21、止挡槽;22、中心孔;23、第一止口;24、弹性件;25、支撑板;26、滑轮;30、驱动组件;31、推杆部;32、弹片;321、固定段;322、自由段;33、解锁盘;331、第一连接部;332、本体部;334、安装槽;333、磨耗垫;335、安装凸起;34、套筒毂;341、第二止口;35、套筒;351、第二连接部;36、复位弹簧;37、外防护部;38、磨耗套;39、拉动部;40、锁紧部;41、穿设孔;50、限位部;51、限位孔;52、避让槽;53、容纳腔;
60、制动梁;61、限位槽;62、安装孔;70、制动部;71、限位凸起;72、闸瓦托;721、安装槽;722、凸起块;73、拨挡;74、锁紧螺栓;75、止挡片;751、缺口;76、第一耐磨板;77、容纳空间;80、缓冲组件;81、第二耐磨板;811、导向柱;82、弹簧;83、磨耗套;90、车轮导轨;100、解锁驱动部;110、防尘座;120、衬套;130、摇枕;140、侧架;150、弹性旁承;160、轴箱橡胶垫;170、弹簧悬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架,请参考图1至图37,包括:转轴10;轮体20,轮体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转轴10上;制动梁60,制动梁60与转轴10间隔设置;制动部70,制动部7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制动梁60上,以在轮体20沿转轴10移动时,轮体20驱动制动部70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
本发明的转向架通过轮体20驱动制动部70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可以实现快速变轨距。在具体变轨距过程中,轮体20相对于转轴10移动,在此过程中轮体20驱动制动部70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从而完成了轮体20与制动梁60的同步移动,实现了转向架的快速变轨距,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架无法满足快速变轨距的问题。
为了能够使得轮体20相对于转轴10移动,转向架还包括:锁紧部40,锁紧部40具有与轮体20限位接触的第一位置和与轮体20间隔设置的第二位置;驱动组件30,驱动组件30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架包括轮组结构,针对轮组结构的第一个实施例,请参考图2至图19,轮组结构包括:转轴10;轮体20,轮体20设置在转轴10上;锁紧部40,锁紧部40具有与轮体20限位接触的第一位置和与轮体20相间隔的第二位置;驱动组件30,驱动组件30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0驱动锁紧部40可以实现锁紧部40对轮体20的锁紧与释放。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轮体20正常移动时,锁紧部40与轮体20限位接触,此时轮体20与转轴10轴向固定。当需要调解轮体20的位置时,驱动组件30驱动锁紧部40释放轮体20,此时,轮体20沿转轴10的轴向方向可移动。
为了能够驱动锁紧部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如图2和图5所示,驱动组件30包括:推杆部31,推杆部31相对于转轴10可移动地设置,推杆部31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40沿靠近或远离轮体20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驱动组件30上设置有推杆部31,且推杆部31相对于转轴10可移动地设置,从而可以在推杆部31移动时,推杆部31驱动锁紧部40沿靠近或远离轮体20的方向移动,以此实现对轮体20的锁紧与释放。
优选地,推杆部31的移动方向与锁紧部40的移动方向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推杆部31的移动方向与锁紧部40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度,即推杆部31沿转轴10的轴向方向移动,而锁紧部40沿转轴10的径向方向移动。
优选地,锁紧部40上设置有穿设孔41,推杆部31穿设在穿设孔41内,以在推杆部31相对于穿设孔41移动时,推杆部31驱动锁紧部40移动。
为了能够保证推杆部31驱动锁紧部40移动,穿设孔41的延伸方向与转轴10的轴向方向具有第一预设夹角,第一预设夹角为锐角;其中,推杆部31沿转轴10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驱动锁紧部40沿转轴10的径向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穿设孔41的延伸方向倾斜于转轴10的轴向方向,从而在推杆部31沿转轴10的轴向方向移动时,推杆部31可以驱动锁紧部40沿靠近或远离轮体20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部40沿转轴10的径向方向,或者沿倾斜于转轴10的径向方向的方向移动,即推杆部31的移动方向与锁紧部40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非90度。
为了能够保证驱动组件30与锁紧部40的相对稳定性,如图5所示,驱动组件30还包括:弹片32,弹片32设置在推杆部31上,弹片32与穿设孔41的孔壁相接触,以防止推杆部31与穿设孔41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推杆部31上设置有弹片32,从而使得弹片32可以将推杆部31与穿设孔41之间具有间隙进行封闭,即推杆部31与弹片32相结合来填充穿设孔41,以此防止正常情况下锁紧部40相对推杆部3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弹片32为弹性结构,故在保证对穿设孔41的封闭的基础上,又不会影响其相对于穿设孔41移动。
针对弹片32的具体结构,弹片32包括固定段321和自由段322,固定段321与推杆部31相连接,自由段322的至少部分与推杆部31间隔设置;其中,自由段322与固定段321相连接,自由段322相对于固定段321可转动地设置,以在自由段322穿设在穿设孔41内后,自由段322与穿设孔41的孔壁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自由段322与推杆部3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故在自由段322与推杆部31进入穿设孔41后,自由段322可以在弹力的作用下与穿设孔41的孔壁相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段321和自由段322之间具有夹角,固定段321沿水平方向设置,而自由段322相对倾斜于固定段321,以此与推杆部31的结构相适应。
为了能够控制锁紧部40的移动方向,如图6和图7所示,轮组结构还包括:限位部50,限位部50相对于转轴10固定设置,限位部50上设置有限位孔51,锁紧部40设置在限位孔51内,以使推杆部31驱动锁紧部40沿限位孔51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50的设置可以保证锁紧部40沿限位孔51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保证锁紧部40与轮体20可靠地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50上设置有避让槽52,避让槽52与推杆部31相对设置,以防止推杆部31与限位部50相接触。其中,避让槽52为一个倾斜槽,即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
为了能够驱动推杆部31移动,驱动组件30还包括:解锁盘33,解锁盘33与推杆部31相连接,解锁盘33用于与解锁驱动部100相接触,以使解锁驱动部100通过解锁盘33驱动推杆部3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轮体20移动时,解锁驱动部100通过解锁盘33驱动推杆部31移动,从而使得推杆部31带动锁紧部40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优选地,驱动组件30还包括:套筒毂34,套筒毂34套设在转轴10上;套筒35,套筒35与套筒毂34相连接,解锁盘33套设在套筒35上且沿套筒35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复位弹簧36,复位弹簧36的一端与套筒35相抵接,复位弹簧36的另一端与解锁盘33相抵接,以在解锁盘33脱离解锁驱动部100后,复位弹簧36通过解锁盘33驱动推杆部31移动,推杆部31驱动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当解锁驱动部100与解锁盘33分离后,即解锁盘33上没有外设驱动力,此时,复位弹簧36推动解锁盘33恢复至最初的位置,从而可以使得推杆部31驱动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为了能够保证解锁盘33相对于套筒35移动,如图15和图16所示,解锁盘3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31,套筒35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331相适配的第二连接部351,第一连接部331与第二连接部351相连接,以使解锁盘33相对于套筒35在套筒35的周向方向上固定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31为凸起,第二连接部351为凹槽;或,第一连接部331为凹槽,第二连接部351为凸起。其中,第一连接部331和第二连接部351可以为多个。
针对解锁盘33的具体结构,解锁盘33包括:本体部332,本体部332与推杆部31相连接;磨耗垫333,磨耗垫333与本体部332背离推杆部31的一侧相连接,磨耗垫333用于与解锁驱动部100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本体部332上设置有磨耗垫333可以防止解锁驱动部100直接与本体部332相接触,从而造成的磨损。
针对磨耗垫333与本体部332的具体连接方式,如图19所示,本体部332上设置有安装槽334,磨耗垫333上设置有安装凸起335,安装凸起335与安装槽334相连接;其中,安装凸起335为弹性结构,安装槽334为扩张结构,安装槽334沿安装槽334的槽口至安装槽334的槽底的方向上逐渐扩大。
在本实施例中,磨耗垫333上的安装凸起335通过变形安装到安装槽334内。
在本实施例中,磨耗垫333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包括多个子磨耗垫,多个子磨耗垫相拼接形成一个磨耗垫333。
优选地,轮体20上设置有止挡槽21,锁紧部40沿靠近或远离止挡槽21的方向移动,以使锁紧部40具有卡止在止挡槽21内的第一位置和与止挡槽21相脱离的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槽21为一个环形槽,锁紧部40多个,多个锁紧部40沿轮体2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推杆部31为多个,多个推杆部31与多个锁紧部40一一相对应地设置。
为了防止外界物质进入到转轴10与轮体20之间,轮组结构还包括:防尘座110,防尘座110套设在转轴10上且与轮体20相连接;衬套120,衬套120设置在转轴10与轮体20之间;其中,衬套120的一端与防尘座110限位接触,以限制衬套120脱离轮体2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防尘座110即可以起到防尘作用,有可以对衬套120启动止挡作用。
针对轮组结构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轮组结构是一种可变轨距轮对,该轮对包括车轮(轮体20)、车轴(转轴10)、衬套120、锁紧装置、内防尘罩(外防护部37)和外防尘座(防尘座110)。锁紧装置包括锁紧销盒(限位部50)、锁紧销(锁紧部40)、控制杆(推杆部31)、弹片32、复原弹簧(复位弹簧36)、套筒35、套筒毂34、解锁盘33、磨耗垫333。
在本实施例中,车轮安装在车轴上,车轮与车轴之间加装衬套120,车轮可以在车轴上左右移动。套筒毂34安装在车轮内侧的车轴上,与车轴过盈配合。套筒35安装在套筒毂34上,二者之间用螺栓连接。解锁盘33套装在套筒35上。控制杆安装在解锁盘立边上,用螺栓连接。弹片32用螺栓安装在控制杆杆身下部。锁紧销盒安装在套筒35立边上,用螺栓连接。锁紧销斜面孔(穿设孔41)套在控制杆组成的斜面上,锥头向下,插入锁紧销盒内。内防尘罩的一端与解锁盘的立面用螺栓连接,另一端与车轮辐板用螺栓连接,内防尘罩具有一定弹性,可以保证整个锁紧装置在运用过程中不进异物。外防尘座一端与车轮轮毂用螺栓连接,另一端覆盖在轴承与车轮之间,以保证车轮与轴承之间部位的清洁。
在本实施例中,车轮可以在车轴上左右移动,横向力通过锁紧销与轮毂上的环槽(止挡槽21)传递。当车轮通过地面变轨设施时,地面的解锁导轨(解锁驱动部100)向轨道外侧挤压解锁盘,解锁盘压缩复原弹簧同时带动控制杆向外移动,控制杆通过斜面效应带动锁紧销向上移动,离开轮毂环槽,完成解锁,车轮在车轮导轨90作用下左右移动到合适位置,随后地面的解锁导轨逐步释放解锁盘,压缩的复原弹簧推动解锁盘向里移动,同时带动控制杆向里移动,控制杆带动锁紧销向下移动至车轮环槽中,完成轨距变换。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毂34套在车轴上,与车轴过盈配合。套筒35安装在套筒毂34上,用螺栓连接。解锁盘套在套筒35上,其内部筒身凹槽与套筒筒身上凸起配合。控制杆组成安装在解锁盘立边上靠近车轮侧,控制杆杆座与解锁盘用螺栓连接,杆身斜面部分插入锁紧销销孔内,控制杆上安装有弹片,可消除控制杆组成与锁紧销孔之间的缝隙,保证锁紧效果,避免锁紧销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销盒用螺栓连接安装在套筒立边上靠近车轮侧,锁紧销可以在锁紧销盒内垂直移动,靠近车轮一侧开有斜槽,防止与控制杆干涉。锁紧销斜面孔套在控制杆组成的斜面上,锥头向下,插入锁紧销盒内。复原弹簧安装在套筒立边与解锁盘立边之间,解锁盘侧端头处于控制杆座下方,且复原弹簧设置有预紧力,以防弹簧串出。磨耗垫安装在解锁盘远离车轮侧,以缓解地面导轨对解锁盘的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当外力迫使解锁盘向左移动时,解锁盘压缩复原弹簧,同时带动控制杆组成向左移动,利用控制杆组成斜面部分的斜面效应,迫使锁紧销向上移动,形成解锁;当解锁盘上外力撤去后,被压缩的复原弹簧在其复原弹力作用下,推动解锁盘向右移动,同时带动控制杆组成向右移动,借助于控制杆组成与锁紧销结合部分的斜面效应,使锁紧销向下移动,完成锁紧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轮内侧轮毂加长,且在轮毂上设置了环槽,该环槽用于与所述锁紧销配合,实现变轨距时的解锁和锁紧功能并传递横向力。在轮毂端部设置第一止口23,该用于与套筒毂上的第二止口341配合。套筒毂在端部设置第二止口341,该第二止口341可保证车轮轮毂端头处的第一止口23凸起部分能在该第二止口341中移动以实现车轮在车轴上的左右移动,第一止口23与第二止口341配合传递扭矩。辐板上设置螺栓孔,用于跟内防尘罩用螺栓连接,外轮毂上设置螺栓孔,用于跟外防尘座用螺栓配合,外防尘座一方面可以防尘,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衬套不向轮对外侧串动。车轮轮毂孔内侧设置挡边,该挡边可以保证衬套不向轮对内侧串动,由该挡边和外防尘座一起保证衬套在车轴上不会左右移动。在套筒毂立边上设置螺栓孔,用于跟套筒连接。其中,车轮的中心孔22供车轴穿过。
在本实施例中,解锁盘内部筒身设置凹槽(第一连接部331),套筒筒身设置凸起(第二连接部351),解锁盘凹槽与套筒筒身凸起配合传递扭矩。解锁盘立面上设置内部宽开口窄的凹槽(安装槽334),磨耗垫设置外部宽根部窄的凸起(安装凸起335),与解锁盘凹槽配合,磨耗垫分成数段装入凹槽中,用于保护解锁盘不受地面导轨的损害。解锁盘立起的盘面上设置螺栓孔,用于与控制杆及内防尘罩用螺栓连接;处于弹簧下部的解锁盘筒身较长,且端部设置长倒角,可以保证弹簧伸缩过程不卡滞。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杆组成包括控制杆、弹片、垫圈和螺栓,控制杆与弹片在与锁紧销接触部分设置为斜面结构,锁紧销与控制杆配合的孔设置为斜面结构,当控制杆向左移动时,控制杆斜面部分向左移动,控制杆斜面向锁紧销提供一个垂直于斜面的斜向上的力,该力在竖直方向的向上的分力迫使锁紧销向上移动,当锁紧销离开车轮环槽时即完成解锁功能,当控制杆向右移动时,控制杆斜面向锁紧销提供一个垂直于斜面的斜向下的力,在该力在竖直方向的向下的分力和锁紧销重力的作用下,锁紧销向下移动,当锁紧销进入车轮环槽中时即完成锁紧功能。在控制杆的下部设置弹片,该弹片与控制杆用螺栓连接,在锁紧销锁紧时,该弹片可消除锁紧销与控制杆组成之间的缝隙,保证锁紧销锁紧时不会晃动,提高锁紧装置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解锁盘与磨耗垫之间的键槽配合可以改为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磨耗垫可以整体与解锁盘配合,也可以分成几部分与解锁盘配合;磨耗垫材质可以为非金属、金属等材质。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杆杆体可以为方形、圆形等形状,锁紧销孔可以为方形、圆形等形状,锁紧销可以为方形、圆形、锥形等形状;控制杆与弹片可以焊接、铆接、粘接等连接方式;控制杆与解锁盘连接可以为焊接、铆接、粘接等连接方式;控制杆可以整体为斜面。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与套筒毂之间、锁紧销盒与套筒之间、解锁盘与内防尘罩之间、内防尘罩与车轮之间、外防尘座与车轮之间可以为焊接、铆接、粘接等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与解锁盘之间的键槽连接可以为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粘接等连接方式,凹槽与凸起可以分成数段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销盒可以为方形、圆形等结构,锁紧销盒的槽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装置采用控制杆左右运动带动锁紧销上下运动的形式,控制杆和锁紧销通过斜面连接,通过控制杆的向外和向里移动来实现锁紧销的上下移动,完成解锁和锁闭。在控制杆下面装设弹片,保证锁紧销锁紧时控制杆组成与锁紧销之间无间隙,可保证锁紧销在锁紧时不晃动,提高锁紧装置的安全性。在解锁盘上安装磨耗垫,可保护解锁盘不受地面导轨的损害。解锁盘与磨耗垫之间采用内部大开口小形式的连接。在车轮与车轴之间加装衬套,减轻车轮与车轴的磨耗。在车轮轮毂孔处设置挡边,可阻挡衬套串动。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架包括轮组结构,针对轮组结构的第二个实施例,请参考图20至图29,轮组结构包括:转轴10;轮体20,轮体20设置在转轴10上;锁紧部40,锁紧部40具有与轮体20限位接触的第一位置和与轮体20相间隔的第二位置;驱动组件30,驱动组件30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驱动组件30包括弹性件24,弹性件24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0驱动锁紧部40可以实现锁紧部40对轮体20的锁紧与释放。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轮体20正常移动过程中,锁紧部40与轮体20限位接触,此时轮体20与转轴10轴向固定。当需要调解轮体20的位置时,驱动组件30驱动锁紧部40释放轮体20,此时,轮体20沿转轴10的轴向方向可移动。
优选地,驱动组件30包括:弹性件24,弹性件24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拉动部39,拉动部39与弹性件24间隔设置,拉动部39相对于转轴10可移动地设置,拉动部39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40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解锁盘33,解锁盘33与拉动部39相连接,解锁盘33用于与解锁驱动部100相接触,以使解锁驱动部100通过解锁盘33驱动拉动部39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0包括弹性件24,弹性件24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在轮体20移动到位后,弹性件24驱动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4为弹簧。
为了能够驱动锁紧部40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如图20和图21所示,驱动组件30还包括:拉动部39,拉动部39相对于转轴10可移动地设置,拉动部39与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锁紧部40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驱动组件30上设置有拉动部39,且拉动部39相对于转轴10可移动地设置,在轮体20产生变轨距时,拉动部39驱动锁紧部40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当轮体20移动到位后,此时作用于拉动部39上的外部驱动力撤销,而弹性件24驱动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从而使得轮体20与转轴10恢复到轴向锁紧状态。
为了能够限制弹性件24的具体位置,如图22和图24所示,轮组结构还包括:限位部50,限位部50相对于转轴10固定设置,限位部50上设置容纳腔53,弹性件24设置在容纳腔53内,弹性件24的一端与容纳腔53的腔壁相抵接,弹性件24的另一端与锁紧部40相抵接,以驱动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其中,当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时,锁紧部40驱动拉动部39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50上设置容纳腔53,其中,容纳腔53的腔口朝向轮体20设置,弹性件24设置在容纳腔53内,通过将弹性件24的一端与容纳腔53的腔壁相抵接,弹性件24的另一端与锁紧部40相抵接,以驱动锁紧部40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50上设置限位孔51,限位孔51与容纳腔53相连通,其中,锁紧部40沿限位孔51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孔51可以是沿转轴10的径向方向设置,也可以是倾斜于转轴10的径向方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4与拉动部39为两个独立的驱动结构,二者间隔设置。
优选地,拉动部39为绳体,拉动部39的部分设置在锁紧部40内。
为了能够驱动拉动部39移动,驱动组件30还包括:解锁盘33,解锁盘33与拉动部39相连接,解锁盘33用于与解锁驱动部100相接触,以使解锁驱动部100通过解锁盘33驱动拉动部39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需要变轨距,此时解锁驱动部100通过解锁盘33驱动拉动部39移动,拉动部39驱动锁紧部40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为了能够对拉动部39进行限位,如图21所示,拉动部39为钢丝绳,驱动组件30还包括:支撑板25,支撑板25相对于转轴10固定设置;滑轮26,滑轮26设置在支撑板25上,拉动部39可移动地设置在滑轮26上。
在本实施例中,滑轮26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滑轮26间隔地设置在支撑板25上,且拉动部39通过至少两个滑轮26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滑轮26的中心孔内设置有磨耗套38,从而用于与支撑板25连接的连接轴穿设在磨耗套38内。
优选地,驱动组件30还包括:套筒毂34,套筒毂34套设在转轴10上;套筒35,套筒35与套筒毂34相连接,解锁盘33套设在套筒35上且沿套筒35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其中,支撑板25设置在套筒35上。
针对解锁盘33的具体结构,解锁盘33包括:本体部332,本体部332与拉动部39相连接;磨耗垫333,磨耗垫333与本体部332靠近拉动部39的一侧相连接,磨耗垫333用于与解锁驱动部100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本体部332上设置有磨耗垫333可以防止解锁驱动部100直接与本体部332相接触,从而造成的磨损。
为了能够保证解锁盘33相对于套筒35移动,解锁盘3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31,套筒35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331相适配的第二连接部351,第一连接部331与第二连接部351相连接,以使解锁盘33相对于套筒35在套筒35的周向方向上固定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31为凸起,第二连接部351为凹槽;或,第一连接部331为凹槽,第二连接部351为凸起。其中,第一连接部331和第二连接部351可以为多个。
针对磨耗垫333与本体部332的具体连接方式,本体部332上设置有安装槽334,磨耗垫333上设置有安装凸起335,安装凸起335与安装槽334相连接;其中,安装凸起335为弹性结构,安装槽334为扩张结构,安装槽334沿安装槽334的槽口至安装槽334的槽底的方向上逐渐扩大。
在本实施例中,磨耗垫333上的安装凸起335通过变形安装到安装槽334内。
在本实施例中,磨耗垫333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包括多个子磨耗垫,多个子磨耗垫相拼接形成一个磨耗垫333。
优选地,轮体20上设置有止挡槽21,锁紧部40沿靠近或远离止挡槽21的方向移动,以使锁紧部40具有卡止在止挡槽21内的第一位置和与止挡槽21相脱离的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槽21为一个环形槽,锁紧部40多个,多个锁紧部40沿轮体2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拉动部39为多个,多个拉动部39与多个锁紧部40一一相对应地设置。
为了防止外界物质进入到转轴10与轮体20之间,轮组结构还包括:防尘座110,防尘座110套设在转轴10上且与轮体20相连接;衬套120,衬套120设置在转轴10与轮体20之间;其中,衬套120的一端与防尘座110限位接触,以限制衬套120脱离轮体2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防尘座110即可以起到防尘作用,有可以对衬套120启动止挡作用。
针对轮组结构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轮组结构是一种可变轨距轮对,该轮对包括车轮(轮体20)、车轴(转轴10)、衬套120、衬套止挡(防尘座110)和锁紧装置。锁紧装置分别设于车轮的内侧,包括锁紧销盒(限位部50)、锁紧销(锁紧部40)、复原弹簧(弹性件24)、上滑轮和下滑轮(滑轮26)、支撑板25、套筒35、套筒毂34、解锁盘33、磨耗垫333、钢丝绳(拉动部39)。
在本实施例中,车轮安装在车轴两端,并在车轮与车轴之间加装衬套120,车轮可以在车轴上左右移动;套筒毂34安装在车轮内侧的车轴上,与车轴过盈配合,套筒毂34止口处缺口部分与车轮轮毂止口处凸起部分配合。套筒35套在套筒毂34上,二者之间用螺栓连接。解锁盘套在套筒35上,其内部筒身凹槽与套筒35筒身上凸起配合,传递扭矩。上、下滑轮通过支撑板25安装在套筒35上,支撑板25焊接在套筒35立边上。锁紧销盒安装在套筒35立边上靠近车轮侧,用螺栓连接;锁紧销安装在锁紧销盒中,上端与钢丝绳连接,下端与车轮轮毂处环槽配合;锁紧弹簧安装在锁紧销盒内部,放置于锁紧销与锁紧销盒顶盖之间,给予一定的预紧力;钢丝绳一端与锁紧销相连,从上部绕过上滑轮,然后从下部绕过下滑轮,另一端与解锁盘连接;衬套止挡与车轮轮毂用螺栓连接,防止衬套窜出。
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轮内侧轮毂加长,且在轮毂上设置了环槽,该环槽用于与所述锁紧销配合,实现变轨距时的解锁和锁紧功能并传递横向力。在轮毂端部设置第一止口23,该用于与套筒毂34上的第二止口341配合。套筒毂34在端部设置第二止口341,该第二止口341可保证车轮轮毂端头处的第一止口23凸起部分能在该第二止口341中移动以实现车轮在车轴上的左右移动,第一止口23与第二止口341配合传递扭矩。外轮毂上设置螺栓孔,用螺栓安装衬套止挡,防止衬套窜出;车轮轮毂孔内侧设置挡边,该挡边可以保证衬套不向轮对内侧窜动;在套筒毂34立边上设置螺栓孔,用于跟套筒35连接。其中,车轮的中心孔22供车轴穿过。
在本实施例中,解锁盘内部筒身设置凹槽(第一连接部331),套筒35筒身设置凸起(第二连接部351),解锁盘凹槽与套筒35筒身凸起配合传递扭矩。解锁盘立面上设置内部宽开口窄的凹槽(安装槽334),磨耗垫设置外部宽根部窄的凸起(安装凸起335),与解锁盘凹槽配合,磨耗垫分成数段装入凹槽中,用于保护解锁盘不受地面导轨的损害。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毂34套在车轴上,与车轴过盈配合;套筒35套在套筒毂34上,用螺栓连接,套筒35立边靠近钢丝绳侧设置斜面,以防止钢丝绳与套筒35接触摩擦;解锁盘套在套筒35上,其内部筒身凹槽与套筒35筒身上凸起配合;上、下滑轮用螺栓安装在支撑板25上组成滑轮组,在螺栓与上、下滑轮孔间安装磨耗套,磨耗套可以在螺栓上转动,以避免钢丝绳经过滑轮时发生卡滞,滑轮组通过支撑板25焊接在套筒35立面上;锁紧销盒用螺栓安装在套筒35立边上靠近车轮侧,其上部设有顶盖,在顶盖上开设有圆形孔,用于跟锁紧销配合,供锁紧销上下移动;锁紧销上部为圆柱结构,下部为锥形结构,在锥形结构上面靠近锥形结构的地方设有平台,用于承载复原弹簧;复原弹簧安装在锁紧销盒中,处于锁紧销盒顶盖与锁紧销平台之间;钢丝绳一端与锁紧销相连,从上部绕过上滑轮,然后从下部绕过下滑轮,另一端与解锁盘连接;磨耗垫安装在解锁盘靠近车轮侧,以缓解地面导轨对解锁盘的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车轮可以在车轴上左右移动,横向力通过锁紧销与轮毂上的环槽(止挡槽21)传递,车轮轮毂止口凸起与套筒毂34止口缺口配合传递扭矩;当车轮通过地面变轨设施时,地面的解锁导轨(解锁驱动部100)向轨道内侧挤压解锁盘,解锁盘向轨道内侧移动,同时拉动钢丝绳向轨道内侧移动,钢丝绳通过下滑轮和上滑轮将向轨道内侧的力转变为向上的拉力,此向上的拉力拉动锁紧销向上运动,当锁紧销离开车轮环槽时,完成解锁,车轮在地面车轮导轨作用下向左或向右移动到合适位置,此后地面的解锁导轨逐步释放解锁盘,解锁盘对钢丝绳提供的拉力消失,此时锁紧销在复原弹簧的弹力作用向下移动至车轮环槽中,位置锁定,完成轨距变换。
在本实施例中,当外力迫使解锁盘向右移动时,解锁盘向钢丝绳提供一个向右的力,该力拉动钢丝绳向右侧移动,钢丝绳通过下滑轮和上滑轮将向右侧的力转变为向上的拉力,此向上的拉力拉动锁紧销向上运动,同时压缩复原弹簧,当锁紧销离开车轮环槽时,完成解锁,当施加在解锁盘上的力撤掉时,解锁盘对钢丝绳提供的拉力消失,此时锁紧销在复原弹簧的弹力作用向下移动至车轮环槽中,位置锁定,完成轨距变换。
在本实施例中,解锁盘与磨耗垫之间的键槽配合可以改为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磨耗垫可以整体与解锁盘配合,也可以分成几部分与解锁盘配合;磨耗垫材质可以为非金属、金属等材质。钢丝绳可以换成塑料、纤维等其他材质绳;锁紧销可以设置为方形等其他结构形式;复原弹簧可以改为弹性垫等其他弹性物件;锁紧销盒可以改为方形等其他结构形式。套筒35与套筒毂34之间、锁紧销盒与套筒35之间为焊接、铆接、粘接等连接方式。套筒35与解锁盘之间的键槽连接可以为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粘接等连接方式,凹槽与凸起可以分成数段配合。钢丝绳与锁紧销之间、钢丝绳与解锁盘之间连接可以改为钢丝绳绑在它们上、钢丝绳嵌入他们中、钢丝绳贯通它们在其另一端设置阻挡等其他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锁紧装置采用滑轮组将钢丝绳上水平方向的力转化为竖直方向的力,钢丝绳绕过两个滑轮与锁紧销连接,通过钢丝绳的左右移动,转化为钢丝绳拉动锁紧销的上下移动完成解锁和锁闭。在锁紧销盒与锁紧销之间装设弹簧,保证锁紧销锁紧时不晃动。在解锁盘上安装磨耗垫,可保护解锁盘不受地面导轨的损害。解锁盘与磨耗垫之间采用内部大开口小形式的连接,不仅可靠性高,而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在车轮与车轴之间加装衬套,减轻车轮与车轴的磨耗。在车轮轮毂孔处设置衬套止挡,可阻挡衬套窜出。
在本实施例中,变轨距轮对结构简单,可以与传统轮对互换使用,对变轨距车辆的结构设计影响很小,便于推广应用。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架包括制动装置,请参考图30至图37,制动装置包括:制动梁60;制动部70,制动部70设置在制动梁60上,制动部70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轮体20的容纳空间77;其中,制动部7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制动梁60上,以在轮体20移动时,制动部70在轮体20的驱动下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制动部7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制动梁60上,从而在轨距发生变化时,轮体20相对于转轴移动,此时轮体20可以驱动制动部70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从而实现了制动部70随轨距变化自动实现位置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正常运行过程中,轮体20位于容纳空间77内,且相互分离,当轮体20发生移动时,轮体20与制动部70相接触,从而驱动制动部70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
为了能够保证不用变轨距时制动梁60与制动部70的相对稳定性,制动梁6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制动部70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其中,当轮体20驱动制动部70移动时,第一限位部脱离第二限位部。
在本实施例中,当轮体20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即不用发生变轨距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配合,此时制动梁60与制动部70相对固定。当轮体20发生轴相移动时,即出现了变轨距的情况,此时,轮体20驱动制动部70移动第一限位部脱离第二限位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为限位槽,第二限位部为限位凸起;或者,第一限位部为限位凸起,第二限位部为限位槽。
优选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槽61,第二限位部为限位凸起71,限位凸起71设置在限位槽61内;其中,当轮体20驱动制动部70移动时,限位凸起71脱离限位槽61。
优选地,限位槽61为多个,多个限位槽61沿制动部70的移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制动梁60上,以在制动部70移动预设距离后,限位凸起71可卡设在与其相对设置的限位槽61内。
优选地,限位凸起71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限位凸起71间隔设置,相邻两个限位凸起71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限位槽61之间的间距;其中,限位槽61的个数比限位凸起71的个数至少多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限位槽61直接的具体根据实际时间变轨距离进行调节,即保证制动部70移动预设距离后,限位凸起71依然可以设置在下一个限位槽61内。
针对制动部70的具体结构,如图32所示,制动部70包括:闸瓦托72,闸瓦托72可移动地设置在制动梁60上;拨挡73,拨挡73设置在闸瓦托72上,拨挡73上设置有容纳空间77,轮体20设置在容纳空间77内,以使轮体20通过拨挡73驱动闸瓦托72沿制动梁60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制动部70由闸瓦托72和拨挡73组成,其中,闸瓦托72上用于设置制动轮体20的闸瓦。而闸瓦托72用于在轮体20变轨距时与轮体20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拨挡73为U型结构,容纳空间77为U型结构的U形开口。
针对闸瓦托72与拨挡73的第一种成型方式,闸瓦托72与拨挡73焊接、卡接、粘结或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针对闸瓦托72与拨挡73的第二种成型方式,闸瓦托72与拨挡73一体成型。
针对闸瓦托72与制动梁60的具体连接方式,闸瓦托72上设置有容纳孔,制动梁60穿设在容纳孔内;或,闸瓦托72上设置有容纳槽,制动梁60设置在容纳槽内,制动部70还包括锁紧螺栓74,锁紧螺栓74设置在闸瓦托72上且与制动梁60相接触,以限制制动梁60从容纳槽的槽口脱离容纳槽。
针对闸瓦托72与制动梁60的具体连接方式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32所示,闸瓦托72上设置有容纳孔,制动梁60穿设在容纳孔内,即制动梁60的外表面封闭在闸瓦托72内。
针对闸瓦托72与制动梁60的具体连接方式的第二个实施例,如图37所示,闸瓦托72上设置有容纳槽,制动梁60设置在容纳槽内,此时,闸瓦托72为一个U形的开口槽,为了防止制动梁60从容纳槽的槽口脱离,从而设有多个锁紧螺栓74。
为了能够对闸瓦托72和制动梁60进行限位,如图31所示,制动部70还包括:止挡片75,止挡片75设置在闸瓦托72上且位于闸瓦托72与制动梁60之间;其中,止挡片75相对于制动梁60可移动地设置,以使止挡片75具有与制动梁60限位接触的第一状态和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的第二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止挡片75设置在闸瓦托72与制动梁60之间,从而通过止挡片75与制动梁进行限位接触。
可选地,止挡片75设置在制动梁60上且位于闸瓦托72与之间,止挡片75相对于闸瓦托72可移动地设置,以使止挡片75具有与闸瓦托72限位接触的第一状态和相对于闸瓦托72移动的第二状态。
优选地,止挡片75为弹性结构,止挡片75上设置有限位凸起71,制动梁60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71相配合的限位槽61;其中,当止挡片75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凸起71设置在限位槽61内;当止挡片75处于第二状态时,轮体20通过闸瓦托72驱动止挡片75移动,限位凸起71脱离限位槽61。
优选地,止挡片75为弹性结构,止挡片75上设置有限位凸起71,制动梁60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71相配合的限位槽61;其中,当止挡片75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凸起71设置在限位槽61内;当止挡片75处于第二状态时,轮体20通过闸瓦托72驱动止挡片75移动,限位凸起71脱离限位槽61。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片75可以选择地与制动梁60或闸瓦托72固定连接,则相应地与另一个可相互移动地设置。
优选地,闸瓦托72上设置有安装槽721,止挡片75遮挡在安装槽721的槽口上,以在止挡片75产生变形时,安装槽721用于避让止挡片75。
为了防止挡片75脱离闸瓦托72,如图32和图33所示,止挡片75的两端均设置有缺口751,闸瓦托72上设置有与缺口751相配合的凸起块722,凸起块722设置在缺口751内,以限制止挡片75脱离闸瓦托72。
在本实施例中,闸瓦托72的四个顶角处设置有凸起块722,相应地止挡片75的第个顶角处设置有缺口751,凸起块722设置在缺口751内,以限制止挡片75脱离闸瓦托72。
考虑到拨挡73需要与轮体20接触,制动部70还包括:第一耐磨板76,第一耐磨板76设置在拨挡73上,第一耐磨板76成对设置,成对的两个第一耐磨板76相对设置,轮体20用于设置在相对的两个第一耐磨板76之间,以使拨挡73通过第一耐磨板76与轮体20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与轮体20接触的第一耐磨板76可以防止对拨挡73的磨损。
考虑到制动部70相对于制动梁60需要移动,故轮体20与制动部70之间的距离较小,而制动梁60会发生移动,从而会导致制动部70与轮体20接触影响正常使用,故,转向架还包括:侧架140,侧架140成对设置,轮体20和制动部70均设置在成对的两个侧架140之间;缓冲组件80,缓冲组件80成对设置,成对的两个缓冲组件80分别设置在制动梁60的两端,缓冲组件80与侧架140相接触,以在制动梁60产生位置偏移时,成对的两个缓冲组件80驱动制动梁60恢复至预设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缓冲组件80可以保证制动梁60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此时可以保证制动部70与轮体20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不会影响正常使用。
针对缓冲组件80的具体结构,如图31和图36所示,制动梁60上设置有安装孔62,缓冲组件80包括:第二耐磨板81,第二耐磨板81上设置有导向柱811,导向柱811用于设置在安装孔62内,第二耐磨板81用于与侧架140相接触;弹簧82,弹簧82套设在导向柱811上,弹簧82的一端与第二耐磨板81相抵接,弹簧82的两一端与制动梁60相抵接,在制动梁60产生位置偏移时,弹簧82驱动制动梁60相对于第二耐磨板8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82可以保证制动梁60与第二耐磨板81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将制动梁60限位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制动梁60靠近第二耐磨板81的部分段体上设置有磨耗套83。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制动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闸瓦托72套装于制动梁架(制动梁60)的端部,在闸瓦托72上设有拨挡73,当轮对在地面设施的作用下开始切换轨距时,车轮(轮体20)横向位置发生变化,推动拨挡73移动,拨挡73通过铆钉或螺栓与闸瓦托72固定连接,带动闸瓦托72沿着制动梁架滑动,实现制动梁变轨距。制动梁架与闸瓦托72连接处设置特定加长段,并设有定位凹窝(限位槽61),定位凹窝之间的相互距离根据轨距的变化量进行设定,弹片(止挡片75)上设有与制动梁架定位凹窝对应的定位凸起(限位凸起71),通过弹片凸起与梁架不同位置凹窝配合实现瓦托的横向定位。当车轮通过地面变轨距设施横向移动时,车轮通过拨挡73推动闸瓦托72横向移动,在该横向力作用下使得弹片凸起脱出梁架凹窝实现解锁,当移动到新的位置时,在弹性力作用下弹片凸起重新落入梁架凹窝里实现锁闭。闸瓦托72上设置止挡(凸起块722),在闸瓦托72与制动梁架滑动连接处形成阶梯形限位,保证弹片无法窜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动梁端部设置制动梁弹性对中装置(缓冲组件80),该装置由制动梁60上的孔(安装孔62)、弹簧82及带导向柱的磨耗板(第二耐磨板81)组成,由磨耗板上的导向柱控制磨耗板的活动方向,由弹簧提供弹性力,使制动梁在转向架两侧架之间的保持中部位置,限制车辆运行中车轮与拨挡73的相对位置,保证制动梁变轨距的效果。在拨挡73与车轮接触范围处增加耐磨板,耐磨板与拨挡73通过沉头螺栓过盈配合或焊接等方式连接,减轻拨挡73的磨耗。
在本实施例中,闸瓦托拨挡与闸瓦托为铸造一体结构;闸瓦托拨挡与闸瓦托为焊接连接为一体。闸瓦托与制动梁架连接处背侧开口,为插入式组装在制动梁架上,并在外侧通过螺栓等形成限位,防止脱出;闸瓦托上设置闸瓦托拨挡,提供制动梁变轨距时闸瓦托沿着制动梁架横向滑动的作用力;闸瓦托与制动梁架之间采用弹簧弹片和凹窝共同作用定位;拨挡上设置金属或非金属耐磨板。
本发明的转向架为铸钢三大件型式转向架。为实现在不同轨距上运行,采用变轨距轮对。为提高运行速度,采用弹性中交叉支撑装置和弹性旁承150。为降低轮轨动作用力并改善曲线通过性能,采用八字形轴箱橡胶垫160。为适应踏面闸瓦制动,采用变轨距制动梁。该转向架由变轨距轮对、变轨距制动梁、侧架140、摇枕130、弹性中交叉支撑装置、弹簧悬挂装置170、弹性旁承150等部件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转向架,转向架为上述的转向架。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转向架通过轮体20驱动制动部70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可以实现快速变轨距。在具体变轨距过程中,轮体20相对于转轴10移动,在此过程中轮体20驱动制动部70相对于制动梁60移动,从而完成了轮体20与制动梁60的同步移动,实现了转向架的快速变轨距,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架无法满足快速变轨距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10);
轮体(20),所述轮体(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转轴(10)上;
制动梁(60),所述制动梁(60)与所述转轴(10)间隔设置;
制动部(70),所述制动部(7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制动梁(60)上,以在所述轮体(20)沿所述转轴(10)移动时,所述轮体(20)驱动所述制动部(70)相对于所述制动梁(60)移动;
所述转向架还包括锁紧部(40),所述锁紧部(40)具有与所述轮体(20)限位接触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轮体(20)间隔设置的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驱动组件(30),所述驱动组件(30)与所述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锁紧部(40)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
推杆部(31),所述推杆部(31)相对于所述转轴(10)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推杆部(31)与所述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锁紧部(40)沿靠近或远离所述轮体(20)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部(40)上设置有穿设孔(41),所述推杆部(31)穿设在所述穿设孔(41)内,以在所述推杆部(31)相对于所述穿设孔(41)移动时,所述推杆部(31)驱动所述锁紧部(40)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0)还包括:
弹片(32),所述弹片(32)设置在所述推杆部(31)上,所述弹片(32)与所述穿设孔(41)的孔壁相接触,以防止所述推杆部(31)与所述穿设孔(41)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0)还包括:
解锁盘(33),所述解锁盘(33)与所述推杆部(31)相连接,所述解锁盘(33)用于与解锁驱动部(100)相接触,以使所述解锁驱动部(100)通过所述解锁盘(33)驱动所述推杆部(31)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
弹性件(24),所述弹性件(24)与所述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锁紧部(40)由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拉动部(39),所述拉动部(39)与所述弹性件(24)间隔设置,所述拉动部(39)相对于所述转轴(10)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拉动部(39)与所述锁紧部(40)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锁紧部(40)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解锁盘(33),所述解锁盘(33)与所述拉动部(39)相连接,所述解锁盘(33)用于与解锁驱动部(100)相接触,以使所述解锁驱动部(100)通过所述解锁盘(33)驱动所述拉动部(39)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部(70)包括:
闸瓦托(72),所述闸瓦托(72)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制动梁(60)上;
拨挡(73),所述拨挡(73)设置在所述闸瓦托(72)上,所述拨挡(73)上设置有容纳空间(77),所述轮体(20)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77)内,以使所述轮体(20)通过所述拨挡(73)驱动所述闸瓦托(72)沿所述制动梁(60)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部(70)还包括:
止挡片(75),所述止挡片(75)设置在所述闸瓦托(72)上且位于所述闸瓦托(72)与所述制动梁(60)之间;
其中,所述止挡片(75)相对于所述制动梁(60)可移动地设置,以使所述止挡片(75)具有与所述制动梁(60)限位接触的第一状态和相对于所述制动梁(60)移动的第二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片(75)为弹性结构,所述止挡片(75)上设置有限位凸起(71),所述制动梁(60)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起(71)相配合的限位槽(11);
其中,当所述止挡片(75)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限位凸起(71)设置在所述限位槽(11)内;当所述止挡片(75)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轮体(20)通过所述闸瓦托(72)驱动所述止挡片(75)移动,所述限位凸起(71)脱离所述限位槽(11)。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
侧架(140),所述侧架(140)成对设置,所述轮体(20)和所述制动部(70)均设置在成对的两个所述侧架(140)之间;
缓冲组件(80),所述缓冲组件(80)成对设置,成对的两个所述缓冲组件(80)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动梁(60)的两端,所述缓冲组件(80)与所述侧架(140)相接触,以在所述制动梁(60)产生位置偏移时,成对的两个所述缓冲组件(80)驱动所述制动梁(60)恢复至预设位置。
12.一种车辆,包括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
CN201910005824.0A 2019-01-03 2019-01-03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1096774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05824.0A CN109677440B (zh) 2019-01-03 2019-01-03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05824.0A CN109677440B (zh) 2019-01-03 2019-01-03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77440A CN109677440A (zh) 2019-04-26
CN109677440B true CN109677440B (zh) 2020-05-01

Family

ID=66191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05824.0A Active CN109677440B (zh) 2019-01-03 2019-01-03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774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7439B (zh) * 2019-01-03 2020-05-01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制动装置、转向架及车辆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9674A (zh) * 2006-09-01 2007-02-28 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 铁路货车宽轨铸钢转向架
CN103496376B (zh) * 2013-10-14 2016-08-10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铁路货车转向架
CN106915361A (zh) * 2017-03-21 2017-07-04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装用可调节单元制动装置的变轨距转向架
CN206679020U (zh) * 2017-04-27 2017-11-28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变轨距的铁路货车制动梁及制动系统
CN107628059A (zh) * 2017-09-01 2018-01-26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变轨距转向架的制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9674A (zh) * 2006-09-01 2007-02-28 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 铁路货车宽轨铸钢转向架
CN100410120C (zh) * 2006-09-01 2008-08-13 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 铁路货车宽轨铸钢转向架
CN103496376B (zh) * 2013-10-14 2016-08-10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铁路货车转向架
CN106915361A (zh) * 2017-03-21 2017-07-04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装用可调节单元制动装置的变轨距转向架
CN206679020U (zh) * 2017-04-27 2017-11-28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变轨距的铁路货车制动梁及制动系统
CN107628059A (zh) * 2017-09-01 2018-01-26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变轨距转向架的制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77440A (zh) 2019-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55040B (zh) 轮组结构、转向架及车辆
KR100221715B1 (ko) 철도차량의 궤간가변대차 및 궤간변경장치
CN112550340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US3638582A (en) Resilient bearing mounting
JP7036932B2 (ja) 軌道車両用の高速列車軌間可変台車
JP2502911B2 (ja) 鉄道車両用台車
CN109677440B (zh)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9436008B (zh) 轮组结构、转向架及车辆
CN101659265B (zh) 斜巷防跑车矿车
CN101646591A (zh) 用于包括在导轨上滚动的两个倾斜滚轮的导向组件的抗脱离安全装置
KR880001984B1 (ko) 철도차량의 1차 완충지지장치
CN109969219A (zh) 一种斜巷防跑矿车
CN209904755U (zh) 吊装轨道机器人及其快装快卸式承重导向机构
KR102007098B1 (ko) 고속화차용 스윙모션형 용접대차
US5033589A (en) Roller guide wheel assembly with improved replaceable tire
CN201538322U (zh) 斜巷防跑车矿车
US2791294A (en) Rotor brake
CN209833642U (zh) 一种斜巷防跑矿车
US2279874A (en) Road vehicle
CN114954554B (zh) 一种关节连接器及铁路车辆
CN112838352B (zh) 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天线安装支架
CN115320296A (zh) 一种变轨距转向架用轮对
CN111806498B (zh) 推力转换机构、解锁装置、变轨距轮对及地面变轨设施
CN111806501B (zh) 变轨距轮对用解锁机构、变轨距轮对及地面变轨设施
KR100728807B1 (ko) 하역장비용 바퀴 고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