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17256A -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17256A
CN109617256A CN201910009235.XA CN201910009235A CN109617256A CN 109617256 A CN109617256 A CN 109617256A CN 201910009235 A CN201910009235 A CN 201910009235A CN 109617256 A CN109617256 A CN 109617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inductance coil
inductance
coil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092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智慧
唐春森
孙跃
左志平
戴欣
苏玉刚
朱婉婷
叶兆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0092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1725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17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172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通过在第一级电源电路和第二级电源电路之间插入中继电路从而使该系统可以应用于距离更远的无线传输应用中,此外,在本发明提供的系统中,可以实现至少两种方向的能量传输,从而可以实现能量的相互补给,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供的系统中,通过设置各电感线圈的角频率相同,以及对各补偿电容、谐振电感的值进行合理配置,使得系统输出对负载变化的敏感性极低,保证了系统可以输出稳定的电压,提高了系统的输出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综合利用电力电子技术、高频逆变技术,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实现电能从初级线圈到次级线圈的非接触传输的技术。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厨房电器、日常家用设备、矿井设备、植入式医疗器械、货架等领域。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以现代化的货架应用为例,经常会在每层货架中放置传感器等设备来获取货物所处的温度、湿度,以及记录货物的信息。在货架中应用无线电能传输模式给其中的用电器供电,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便于货架的搬运。目前,大多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都是单向传输的,比如,当一个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是由A模块给B模块供电时,若出现A模块电量较小,而B模块电量较大的情形,则会严重影响A模块对应应用的实现。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包括第一级电源电路、第二级电源电路以及至少一个中继电路,所述中继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和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之间,用于通过谐振实现能量的传输,每一级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用于在正向传输模式下为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供电,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用于在反向传输模式下为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中继电路中包括负载电路,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还用于在正向传输模式下为所述负载电路供电,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还用于在反向传输模式下为所述负载电路供电。
进一步地,每一级电源电路还包括DC/DC变换器,高频变换器以及谐振电路,所述DC/DC变换器用于对所述电源模块产生的电压进行变压转换处理得到Udc,所述高频变换器用于对所述Udc进行高频逆变处理得到谐振电路的交流输入电压;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谐振电路;
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感Lp11、与所述第一谐振电感Lp11串联的第一补偿电容Cp11、以及与所述第一谐振电感Lp11串联且与所述第一补偿电容Cp11并联的第二补偿电容Cp12和第一电感线圈,所述第二补偿电容Cp12和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串联,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p12,线圈内阻为Rp12
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第三补偿电容Cs2和第二电感线圈,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s2,线圈内阻为Rs2
所述中继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四补偿电容Cs1、第三电感线圈、第四电感线圈、第五补偿电容Cp22和第二谐振电感Lp21,以及与所述第四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五补偿电容Cp22并联的第六补偿电容Cp21,以及与所述第四补偿电容Cs1和所述第三电感线圈并联的所述负载电路;所述第三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耦合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耦合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s1,线圈内阻为Rs1,所述第四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p22,线圈内阻为Rp22,所述第一电感线圈、所述第二电感线圈、所述第三电感线圈和所述第四电感线圈的角频率为w。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中的参数满足以下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三电感线圈之间的互感为M1,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第四电感线圈之间的互感为M2
进一步地,Lpi=Lpi1
本发明提供的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通过在第一级电源电路和第二级电源电路之间插入中继电路从而使该系统可以应用于距离更远的无线传输应用中,此外,在本发明提供的系统中,可以实现至少两种方向的能量传输,从而可以实现能量的相互补给;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供的系统中,通过设置各电感线圈的角频率相同,以及对各补偿电容、谐振电感的值进行合理配置,使得系统输出对负载变化的敏感性极低,保证了系统可以输出稳定的电压,提高了系统的输出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电路多级双向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电能多级传输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反向传输模式下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5-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中负载电压Uao1随负载阻值变化的示意图;
图5-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中负载电压Uao2随负载阻值变化的示意图;
图5-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中负载电压Ubo1随负载阻值变化的示意图;
图5-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中负载电压Ubo2随负载阻值变化的示意图;
图6-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电压增益Gao1随λ1变化的示意图;
图6-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电压增益Gao2随λ2变化的示意图;
图6-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反向传输模式下电压增益Gbo1随λ1变化的示意图;
图6-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反向传输模式下电压增益Gbo2随λ2变化的示意图;
图7-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的第一波形示意图;
图7-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的第二波形示意图;
图7-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的第三波形示意图;
图7-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的第四波形示意图;
图7-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的第五波形示意图;
图8-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反向传输模式下的第一波形示意图;
图8-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反向传输模式下的第二波形示意图;
图8-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反向传输模式下的第三波形示意图;
图8-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反向传输模式下的第四波形示意图;
图8-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反向传输模式下的第五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请参见图1所示,包括第一级电源电路11、第二级电源电路12以及至少一个中继电路13,中继电路13设置在第一级电源电路11和第二级电源电路12之间,用于通过谐振实现能量的传输,每一级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级电源电路用于在正向传输模式下为第二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供电,第二级电源电路用于在反向传输模式下为第一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供电。
可选的,中继电路中可以包括负载电路,第一级电源电路还用于在正向传输模式下为负载电路供电,第二级电源电路还用于在反向传输模式下为负载电路供电。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系统可以运用于货架中,比如,可以将第一级电源电路设置在货架的第A层,将第二级电源电路设置在货架的第B层,那么第A层和第B层的电源模块可以互相给对方充电。
请参见图2所示,每一级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模块,DC/DC变换器,高频变换器以及谐振电路,DC/DC变换器用于对电源模块产生的电压进行变压转换处理得到Udc,高频变换器用于对Udc进行高频逆变处理得到谐振电路的交流输入电压;第一级电源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谐振电路。
其中,第一谐振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感Lp11、与第一谐振电感Lp11串联的第一补偿电容Cp11、以及与第一谐振电感Lp11串联且与第一补偿电容Cp11并联的第二补偿电容Cp12和第一电感线圈,第二补偿电容Cp12和第一电感线圈串联,第一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p12,线圈内阻为Rp12
第二谐振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第三补偿电容Cs2和第二电感线圈,第二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s2,线圈内阻为Rs2
中继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四补偿电容Cs1、第三电感线圈、第四电感线圈、第五补偿电容Cp22和第二谐振电感Lp21,以及与相串联的第四电感线圈和第五补偿电容Cp22并联的第六补偿电容Cp21,以及与相串联的第四补偿电容Cs1和第三电感线圈并联的负载电路;第三电感线圈与第一电感线圈耦合连接,第四电感线圈与第二电感线圈耦合连接;第三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s1,线圈内阻为Rs1,第四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p22,线圈内阻为Rp22。第一电感线圈、第二电感线圈、第三电感线圈和第四电感线圈的角频率为w,其中:
图1中的第一级电源电路中的高频变换器包括4个串联的MOS管(S11,S12,S13以及S14),第二级电源电路中的高频变换器也包括4个串联的MOS管(S21,S22,S23以及S24),第一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为E1,第二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为E3,图1中的DC/DC变换器用DC/DC表示。
当系统工作在正向传输模式下时,第一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产生的源电压E1经过DC/DC变换后产生电压Udc1,经过高频逆变之后,产生交流电压U1,然后将该电压U1加载到谐振电路上,能量通过两级LCC-SS谐振网络依次传输到两级负载上,两级负载的阻抗表示为R2和R3,DC/DC变换以及整流之前的等效交流阻抗表示为Rl2和Rl3
当系统工作在模式反向传输模式下时,第二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作为源电源,其电压表示为E3,经过DC/DC变换后产生电压Udc3,经过高频逆变之后,产生交流电压U3,然后将该电压加载到谐振网络上,能量通过谐振网络依次传输到两级负载上。此时,第一级原边的电源模块作为负载,其阻抗表示为R1,DC/DC变换以及整流之前的等效交流阻抗表示为Rl1。两级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之间的互感为M1和M2,其工作频率为f,其角频率为w。
在两种模式下,系统均采用全桥逆变器,则交流电压的有效值Ui与Udci的关系为:
系统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由第一级向后级传输能量。系统的两级谐振网络分别分为两个环节,分别为原边LCC补偿环节和副边LC串联补偿环节。
在第二级LC补偿环节,由于所以第二级补偿环节的阻抗呈纯阻性。
根据反射阻抗原理,第二级副边电路在原边的反射阻抗为:
第二级原边LCC补偿环节的总阻抗为:
由于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
由于所以LCC部分的阻抗呈纯阻性。
此时Za2可表示为:
当Za2与Rl2并联时也为纯阻性,那么第一级电路的阻抗结构与第二级电路的阻抗结构相同,所以,当时,若系统工作在正向传输模式下,则系统总阻抗呈纯阻性。
在上述补偿网络参数配置的条件下,可以计算Rl2上的电压Uao1为:
Rl3上的电压Uao2为:
其中Zaeq2为:
Rl2与Rl3上的输出功率分别为:
当系统工作在反向传输模式下时,能量反向传输,其对应的等效电路图可以参见图4所示,在上述参数配置下,第一级圆边原边的总阻抗为:
可以看出,该部分的阻抗为纯电阻,第一级原边到第一级副边的反射阻抗为:
当Ls1和Cs1满足式(8)时,第一级整体阻抗呈纯阻性。其阻抗为:
当Zb2与Rl2并联时也为纯阻性,那么第二级电路的阻抗结构与第一级电路的阻抗结构相同,因此,当第二级的谐振补偿网络满足式(2)与式(6)时,第二级原边和副边的谐振补偿网络同样呈纯阻性。由此可见,在正向传输模式的参数配置条件下,系统工作在反向传输模式时,其总阻抗呈纯阻性。在上述参数配置条件下,计算Rl2上的电压Ubo2得:
Rl1上的电压Ubo1为:
式中Zbeq1为:
Rl2与Rl1上的输出功率分别为:
在无线电能多级传输系统中,每一级输出端为了保持电压的恒定,都要加DC/DC进行调压,其等效负载阻抗在电压调节的过程中是在时刻变化的,如果各级负载的输出会随着负载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系统很容易由于负载阻值的变化而崩溃,而且也会增加控制难度,因此,降低各级负载输出关于负载变化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正向传输模式下,由于副边线圈的内阻与负载相比较小,假设将线圈的内阻忽略,则简化式(9)与式(10)可得两个负载上的电压为:
由式(22)和式(23)可以看出,负载电压与负载的大小无关,因此,当系统工作在正向传输模式时,按照上述的参数配置补偿网络,负载电压关于负载的变化不敏感。
同理,在反向传输模式下,假设忽略线圈内阻,式(17)与式(18)可以简化为:
由式(24)与式(25)可知,当系统工作在反向传输模式下时,负载上的输出电压与负载大小无关。
图5-1是在考虑线圈内阻下一种负载电压Uao1随负载阻值变化的关系图,其中,横坐标是Rl2的阻值,图5-2是在考虑线圈内阻下一种负载电压Uao2随负载阻值变化的示意图,其中横坐标是Rl3的阻值,5-3是在考虑线圈内阻下一种负载电压Ubo1随负载阻值变化的关系图,其中,横坐标是Rl1的阻值,5-4是在考虑线圈内阻下一种负载电压Ubo2随负载阻值变化的示意图,其中,横坐标是Rl2的阻值。因此可以得出,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的拓扑结构以及在上述的参数配置条件下,负载输出关于负载的变化不敏感。
由式(22)、(23)、(24)以及式(25)可知,负载输出电压对于负载的变化不敏感,但是,该电压可由Lpi和Mi决定(i=1,2)。
假设在正向传输模式中,负载上的输出电压与λi成正比;在反向传输模式中,负载上的输出电压与λi成反比。所以为了保证系统在两种工作模式下的电压增益足够大,同时也为了增大系统的功率,可以尽量使λi=1,即系统在参数配置的过程中,尽量使Lpi=Lpi1=Mi(i=1,2)。若在系统参数的配置过程中令λi=1,则在两级LCC补偿网络中,Cpi1与Cpi2可配置为:
由式(9)(10)(17)与式(18)可计算输出电压增益为:
图6-1是在正向传输模式中,Rl1上的电压增益Gao1随λ1变化的示意图,由图6-1可以看出Gao1随λ1的增大而增大,但是Gao1随λ2的变化不明显,其中,图6-1中的四条变化直线从上到下依次对应λ2=0.5,λ2=1,λ2=1.5,λ2=2。图6-2是在正向传输模式中Gao2随λ2变化的示意图,由图6-2可以看出,Rl3上的电压增益Gao2随λ1和λ2的增大而增大,图6-3是在反向传输模式中,Rl1上的电压增益Gbo1随λ1变化的示意图,由图6-3可以看出Gbo1随λ1和λ2的增大而减小,图6-4是在反向传输模式中Gbo2随λ2变化的示意图,由图6-4可以看出,Rl2上的电压增益Gbo2随λ2的增大而减小,但是Gbo2随λ1的变化不明显,图6-4中的两条变化曲线从上到下分别对应λ1=1和λ1=0.5,λ1=1.5和λ1=2的变化曲线与λ1=1的变化曲线重合。
下面结合具体示例验证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的有效性。
本示例中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由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具体的电路可以参见图1,当某一级作为发射级时,电池电源经过DC/DC变换后经过高频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为高频交流电,再经由谐振网络将能量由原边线圈发射出去,能量通过磁场媒介传输到拾取机构,作为接收的级将能量由谐振网络输出,经过整流、滤波以及DC/DC变换后输出至负载,各级经过DC/DC调压之后输出电压控制为30V。
在系统中,采用型号为SiHG32N50D的MOSFET管作为变换器的开关器件,采用FPGA发送相应的驱动信号,试验参数如下面表一所示:
表一
正向传输模式:
电池E1经过DC/DC变换为250V,图7-1第一级电源电路中的逆变器MOSFET管gs两端的电压Ugs与两级负载都接入时的Lp11上的电流的示意图;图7-2是两级负载都接入时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Uao1和Uao2以及DC/DC变换之后的输出电压Uo1和Uo2的示意图;图7-3是第一级负载断开之后(第一级负载增大到无穷大)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Uao1和Uao2以及第二级副边DC/DC变换之后的输出电压Uo2的示意图;图7-4是第二级负载断开之后(第二级负载增大到无穷大)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Uao1和Uao2以及第一级副边DC/DC变换之后的输出电压Uo1的示意图;图7-5是两级负载都断开之后(两级负载都增大到无穷大)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Uao1和Uao2的示意图。
由图7-2可知,当两级负载都接入时,两级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的有效值分别为:Uao1=213V,Uao2=249V,DC/DC变换后的输出电压分别为:Uo1=29.7V,Uo2=30.5V,当第一级负载增大到无穷大时,即第一级负载断开时,可以看出Uao1=212V,Uao2=250V,第二级DC/DC变换后的输出电压为:Uo2=30.5V。当接入第一级负载,第二级负载断开时,Uao1=214V,Uao2=230V,第一级DC/DC变换后的输出电压为:Uo1=29.6V,当两级负载都断开时:Uao1=214V,Uao2=232V。Uao1max=214V,Uao1min=212V,ΔUao1=2V,Uao2max=250V,Uao2min=230V,ΔUao2=20V,则σao1=0.9%,σao2=8.3%,可以看出,在正向传输模式中,当两级负载变化时,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变化较小,也就是说各级等效负载上的输出电压变化很小,各级负载输出电压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很小。
反向传输模式:
电池E3经过DC/DC变换为250V,类似于正向传输模式,图8-1是逆变器MOSFET管gs两端的电压Ugs与两级负载都接入时的Ls2上的电流的示意图;图8-2是两级负载都接入时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Ubo1和Ubo2以及DC/DC变换之后的输出电压Ub1和Ub2的示意图;图8-3第一级负载断开之后(第一级负载增大到无穷大)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Ubo1和Ubo2以及第二级副边DC/DC变换之后的输出电压Uo2的示意图;图8-4是第二级负载断开之后(第二级负载增大到无穷大)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Ubo1和Ubo2以及第一级副边DC/DC变换之后的输出电压Uo1的示意图;图8-5是两级负载都断开之后(两级负载都增大到无穷大)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Ubo1和Ubo2的示意图。
与正向传输模式类似,当两级负载都接入、断开第一级负载、断开第二级负载以及两个负载都断开时,Ubo1max=246V,Ubo1min=241V,Uo1=29.7V,ΔUbo1=5V,Ubo2max=200V,Ubo2min=196V,Uo2=30.4V,ΔUbo2=4V,则σbo1=2%,σbo2=2%。可以看出,在反向传输模式中,当两级负载变化时,两个副边整流之前的电压变化较小,也就是说各级整流之前等效负载上的输出电压变化很小,各级负载输出电压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很小。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电能多级传输模式,不仅可以增加传输距离,实现电能的多级输出,而且可以实现能量的相互补给。系统有正向传输和反向传输两种工作模式,在这两种工作模式下,都可以通过预先配置好的合理的参数来降低系统的输出对于负载的敏感性,并且可以提高系统的电压增益以及输出功率。
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6)

1.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级电源电路、第二级电源电路以及至少一个中继电路,所述中继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和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之间,用于通过谐振实现能量的传输,每一级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用于在正向传输模式下为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供电,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用于在反向传输模式下为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模块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电路中包括负载电路,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还用于在正向传输模式下为所述负载电路供电,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还用于在反向传输模式下为所述负载电路供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级电源电路还包括DC/DC变换器,高频变换器以及谐振电路,所述DC/DC变换器用于对所述电源模式产生的电压进行变压转换处理得到Udc,所述高频变换器用于对所述Udc进行高频逆变处理得到谐振电路的交流输入电压;所述第一级电源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二级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谐振电路;
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感Lp11、与所述第一谐振电感Lp11串联的第一补偿电容Cp11、以及与所述第一谐振电感Lp11串联且与所述第一补偿电容Cp11并联的第二补偿电容Cp12和第一电感线圈,所述第二补偿电容Cp12和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串联,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p12,线圈内阻为Rp12
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第三补偿电容Cs2和第二电感线圈,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s2,线圈内阻为Rs2
所述中继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四补偿电容Cs1、第三电感线圈、第四电感线圈、第五补偿电容Cp22和第二谐振电感Lp21,以及与所述第四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五补偿电容Cp22并联的第六补偿电容Cp21,以及与所述第四补偿电容Cs1和所述第三电感线圈并联的所述负载电路;所述第三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耦合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耦合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s1,线圈内阻为Rs1,所述第四电感线圈的线圈自感为Lp22,线圈内阻为Rp22,所述第一电感线圈、所述第二电感线圈、所述第三电感线圈和所述第四电感线圈的角频率为w。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中的参数满足以下条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三电感线圈之间的互感为M1,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第四电感线圈之间的互感为M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Lpi=Lpi1
CN201910009235.XA 2019-01-04 2019-01-04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Pending CN1096172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09235.XA CN109617256A (zh) 2019-01-04 2019-01-04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09235.XA CN109617256A (zh) 2019-01-04 2019-01-04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17256A true CN109617256A (zh) 2019-04-12

Family

ID=66016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09235.XA Pending CN109617256A (zh) 2019-01-04 2019-01-04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17256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7991A (zh) * 2019-10-10 2020-02-1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中继变换器的kW级别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1431297A (zh) * 2020-04-25 2020-07-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强抗偏移性能的多中继多负载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2242751A (zh) * 2020-10-30 2021-01-19 西安理工大学 用于四线圈磁耦合谐振无线输电的lcc-sss补偿电路结构
CN113271016A (zh) * 2021-05-28 2021-08-1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多电平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14175442A (zh) * 2019-07-26 2022-03-11 株式会社电装 行驶中供电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7643A (zh) * 2011-08-04 2012-02-08 重庆大学 平面型自组织无线电能传输网络及无线电能组网传输方法
CN103997087A (zh) * 2014-05-08 2014-08-20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无绳充放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8808889A (zh) * 2018-06-28 2018-11-13 重庆大学 一种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共振频率计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7643A (zh) * 2011-08-04 2012-02-08 重庆大学 平面型自组织无线电能传输网络及无线电能组网传输方法
CN103997087A (zh) * 2014-05-08 2014-08-20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无绳充放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8808889A (zh) * 2018-06-28 2018-11-13 重庆大学 一种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共振频率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芳勋: ""基于ICPT的无线电能传输网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5442A (zh) * 2019-07-26 2022-03-11 株式会社电装 行驶中供电系统
CN114175442B (zh) * 2019-07-26 2023-10-27 株式会社电装 行驶中供电系统
CN110797991A (zh) * 2019-10-10 2020-02-1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中继变换器的kW级别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1431297A (zh) * 2020-04-25 2020-07-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强抗偏移性能的多中继多负载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1431297B (zh) * 2020-04-25 2023-09-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强抗偏移性能的多中继多负载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2242751A (zh) * 2020-10-30 2021-01-19 西安理工大学 用于四线圈磁耦合谐振无线输电的lcc-sss补偿电路结构
CN112242751B (zh) * 2020-10-30 2022-08-02 西安理工大学 用于四线圈磁耦合谐振无线输电的lcc-sss补偿电路结构
CN113271016A (zh) * 2021-05-28 2021-08-1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多电平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17256A (zh)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US9893567B2 (en) Dual-mod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pparatus
Li et al. A maximum efficiency point tracking control schem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using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US9859744B2 (en) Dual-mode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CN101971458B (zh) 平面型电池充电系统
EP3787170A1 (en) Dcdc converter, vehicle-mounted charger and electric vehicle
CN204517509U (zh)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10429720A (zh) 一种实现恒流恒压输出切换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289669B (zh) 对智能电池的交流充电
CN105305651B (zh) 送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搭载有受电装置的车辆
WO2016160350A1 (en) Ac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10938244B2 (en) B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11557921B2 (en) Wireless power system
WO2016160349A1 (e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4508945A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
WO2022116413A1 (zh) 一种可切换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与补偿电容的可变电路拓扑
Lovison et al. Secondary-side-only simultaneous power and efficiency control for two converters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Hata et al. Maximum efficiency control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Half Active Rectifier based on primary current measurement
Jayalath et 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ameters of IPT transformer and power electronic system
US20160064964A1 (en) Battery Balancing with Resonant Converter
Zhang et al. An LCL-N compensated strongly-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high-power applications
CN110518711A (zh)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Hata et al. Efficiency maximization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ased on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of primary voltage and mutual inductance using secondary-side information
Meher et al. A Two-stage Standard On-Board Electric Vehicle Charger with Minimum Switch Count
Qiu et al. Coupling-dependent data flipping in wireless power and data transfer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