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18711A -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18711A
CN110518711A CN201910833180.4A CN201910833180A CN110518711A CN 110518711 A CN110518711 A CN 110518711A CN 201910833180 A CN201910833180 A CN 201910833180A CN 110518711 A CN110518711 A CN 1105187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coil
coil
passive
receiving
electric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331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麦瑞坤
罗颖
宋毅
何正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8331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187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18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187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由能量发送端和接收端组成,能量发送端依次连接直流源(E)、高频逆变电路(H1)、原边补偿电感(Lf)、原边补偿电容一(Cf)、原边补偿电容二(Cp)及能量发射线圈(Lp);能量接收端的组成为:接收线圈一(L1)、副边补偿电容一(C1)、高频整流电路一(K1)、直流负载一(R1)、接收线圈二(L2)、副边补偿电容二(C2)、高频整流电路二(K2)、直流负载二(R2)和无源解耦元件(XM)。本发明使用无源元件对接收线圈进行解耦,无需精确的线圈布置、不受限于固定的接收线圈电流比,提高了系统效率和功率;并且这些电源不受系统工况改变的影响,提高了设备供电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感应电能传输(IPT)技术可以在没有任何物理接触的情况下将电能从电源传输到负载,无需人工进行插拔充电。IPT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发射线圈中的高频交流电产生交变磁场将电能传输到接收线圈,该技术能够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便捷性,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IPT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物医学植入物,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设备。大多数应用采用单发射和单接收结构的IPT系统,但某些工业设备中可能需要多个电源分别给控制系统、驱动系统供电,如自动导引运输车、轮胎式龙门吊等。传统的方法是在能量接收端加入多个DC-DC控制器实现多个电源输出。但这种方法在系统工况发生剧烈变化时,DC-DC控制会有一个较长的响应时间和较大的振荡,系统也可能会因为不稳定的供电电压出现故障。因此,需要采用多个接收线圈来提供多个独立的电源。然而,多个接收线圈间存在交叉耦合,造成系统功率和效率降低,并且两个接收线圈的输出会相互干扰。
在多接收线圈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中,已有采用磁路解耦或电路解耦的方法。磁路解耦通常是通过布置接收线圈的相对位置,使得接收线圈间的互感为零,但需要精确的摆放,使得设计的灵活性受限。电路解耦的方法包括:采用电容补偿,通过分别在各个接收线圈串联电容,选取合适的电容值来抵消接收线圈间交叉耦合的影响。但该方法需要接收线圈中的电流比固定,才能用设计的电容值解耦,当其中一个线圈的电流发生改变时,交叉耦合就会继续相互作用。在接收线圈间加入去耦变压器进行解耦,去耦用于感应相反的电压以抵消由交叉耦合引起的感应电压,该方法的缺陷在于增加了磁性元件,会增加系统的能量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多个稳定电压源,即使在负载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接收线圈的输出也不会受到其他接收线圈的干扰,适用于给需要多个独立电源的设备供电,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由能量发送端和接收端组成,能量发送端依次连接直流源(E)、高频逆变电路(H1)、原边补偿电感(Lf)、原边补偿电容一(Cf)、原边补偿电容二(Cp)及能量发射线圈(Lp);
能量接收端的组成为:接收线圈一(L1)、副边补偿电容一(C1)、高频整流电路一(K1)、直流负载一(R1)、接收线圈二(L2)、副边补偿电容二(C2)、高频整流电路二(K2)、直流负载二(R2)和无源解耦元件(XM)。
所述的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之间的互感为M12,同时两个接收线圈各自的一端连在公共端,无源解耦元件(XM)的一端与公共端相连,形成一个“T”型电路:
如图1所示,当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同名端相连,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容元件(CM),电容值由式(1)确定;
如图2所示,当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异名端相连,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感元件(LM),电感值由式(2)确定:
LM=M12 (2)
本发明的第一种方案的工作原理是:
能量接收端的两个接收线圈的互感模型和T形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此处以同名端相连为例,两个接收线圈的输出电压U1、U2可以分别表示为:
从式(3)、(4)中,可以看出接收线圈一(L1)的端口电压U1的大小不仅与通过自己线圈的电流有关,同时还受到流过接收线圈二(L2)的电流的影响,U2亦然;这表明两个接收线圈的输出会相互干扰。
为了消除两个接收线圈间的相互干扰,实现电路上的解耦,本发明在T形等效电路的一条支路上加入一个无源电容元件CM,如图2所示,并令该电容与支路上的互感M12谐振,得到式(5):
根据图4,两个接收线圈的输出电压U'1、U'2可以分别表示为:
从式(6)、(7)可以看出,U'1、U'2只与流过所在线圈的电流有关,即实现了两个接收线圈的解耦。
式(3)(4)(6)(7)中,I1和I2分别表示流过接收线圈一(L1)和接收线圈二(L2)的电流。
本发明的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由能量发送端和接收端组成,能量发送端依次连接直流源(E)、高频逆变电路(H1)、原边补偿电感(Lf)、原边补偿电容一(Cf)、原边补偿电容二(Cp)及能量发射线圈(Lp);
能量接收端的组成为:接收线圈一(L1)、副边补偿电容一(C1)、高频整流电路一(K1)、直流负载一(R1)、接收线圈二(L2)、副边补偿电容二(C2)、高频整流电路二(K2)、直流负载二(R2)、接收线圈三(L3)、副边补偿电容三(C3)、高频整流电路三(K3)、直流负载三(R3)和无源解耦元件(XM)。
所述的三个接收线圈(L1)、(L2)、(L3)两两之间的互感分别为M12、M13、M23,并且满足M=M12=M13=M23,公共连接端为三个线圈的同名端;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容元件(CM),电容值由式(3)确定;
本发明的第二种方案的工作原理与第一种方案的工作原理同理。式(1)-(8)中,ω表示系统的工作角频率,j代表虚数单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使用无源元件对接收线圈进行解耦,无需精确的线圈布置、不受限于固定的电流比,提高了系统效率和功率。
2.本发明能够提供多个独立的电压源,并且这些电源不受系统工况改变的影响,提高了设备供电的稳定性,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解耦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同名端相连)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异名端相连)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由能量发送端和接收端组成;能量发送端依次连接直流源(E)、高频逆变电路(H1)、原边补偿电感(Lf)、原边补偿电容一(Cf)、原边补偿电容二(Cp)、及能量发射线圈(Lp);
能量接收端的组成为:接收线圈一(L1)、副边补偿电容一(C1)、高频整流电路一(K1)、直流负载一(R1)、接收线圈二(L2)、副边补偿电容二(C2)、高频整流电路二(K2)、直流负载二(R2)、无源解耦元件(XM)。
所述的原边补偿电容一(Cf)、原边补偿电容二(Cp)的值分别由式(1)、(2)确定:
所述的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之间的互感为M12,同时两个接收线圈各自的一端连在公共端,无源解耦元件(XM)的一端与公共端相连,形成一个“T”型电路:
A.如图3所示,当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同名端相连,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容元件(CM),电容值由式(3)确定;
所述的副边补偿电容一(C1)、副边补偿电容二(C2)的值由式(4)、(5)确定:
B.如图4所示,当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异名端相连,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感元件(LM),电感值由式(6)确定:
LM=M12 (6)
所述的副边补偿电容一(C1)、副边补偿电容二(C2)的值由式(7)、(8)确定:
实施例二:
本发明的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由能量发送端和接收端组成。如图5所示,能量发送端依次连接直流源(E)、高频逆变电路(H1)、原边补偿电感(Lf)、原边补偿电容一(Cf)、原边补偿电容二(Cp)及能量发射线圈(Lp);
能量接收端的组成为:接收线圈一(L1)、副边补偿电容一(C1)、高频整流电路一(K1)、直流负载一(R1)、接收线圈二(L2)、副边补偿电容二(C2)、高频整流电路二(K2)、直流负载二(R2)、接收线圈三(L3)、副边补偿电容三(C3)、高频整流电路三(K3)、直流负载三(R3)及无源解耦元件(XM)。
所述的三个接收线圈(L1)、(L2)、(L3)两两之间的互感分别为M12、M13、M23,并且满足M=M12=M13=M23,公共连接端为三个线圈的同名端。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容元件(CM),电容值由式(9)确定;
式(1)-(9)中,ω表示系统的工作角频率。
根据以上实施例一的两个接收线圈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和实施例二的三个接收线圈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结构及参数,可类似得到三个以上的多接收线圈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相应的参数。
在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使用的时候,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4)

1.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包括能量发送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能量发送端依次连接直流源(E)、高频逆变电路(H1)、原边补偿电感(Lf)、原边补偿电容一(Cf)、原边补偿电容二(Cp)及能量发射线圈(Lp);
能量接收端的组成为:接收线圈一(L1)、副边补偿电容一(C1)、高频整流电路一(K1)、直流负载一(R1)、接收线圈二(L2)、副边补偿电容二(C2)、高频整流电路二(K2)、直流负载二(R2)和无源解耦元件(X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之间的互感为M12,同时两个接收线圈各自的一端连在公共端,无源解耦元件(XM)的一端与公共端相连,形成一个“T”型电路:
当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同名端相连,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容元件(CM),电容值由式(1)确定:
当接收线圈一(L1)、接收线圈二(L2)异名端相连,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感元件(LM),电感值由式(2)确定:
LM=M12, (2)。
3.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包括能量发送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能量发送端依次连接直流源(E)、高频逆变电路(H1)、原边补偿电感(Lf)、原边补偿电容一(Cf)、原边补偿电容二(Cp)及能量发射线圈(Lp);
能量接收端的组成为:接收线圈一(L1)、副边补偿电容一(C1)、高频整流电路一(K1)、直流负载一(R1)、接收线圈二(L2)、副边补偿电容二(C2)、高频整流电路二(K2)、直流负载二(R2)、接收线圈三(L3)、副边补偿电容三(C3)、高频整流电路三(K3)、直流负载三(R3)和无源解耦元件(X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接收线圈(L1)、(L2)、(L3)两两之间的互感分别为M12、M13、M23,并且满足M=M12=M13=M23,公共连接端为三个线圈的同名端;无源解耦元件(XM)为一个电容元件(CM),电容值由式(3)确定;
式(1)、(2)、(3)中,ω表示系统的工作角频率。
CN201910833180.4A 2019-09-04 2019-09-04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Pending CN1105187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3180.4A CN110518711A (zh) 2019-09-04 2019-09-04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3180.4A CN110518711A (zh) 2019-09-04 2019-09-04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18711A true CN110518711A (zh) 2019-11-29

Family

ID=68629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33180.4A Pending CN110518711A (zh) 2019-09-04 2019-09-04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1871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3595A (zh) * 2020-08-26 2020-12-04 东北电力大学 中心轴式维间解耦三维无线无源传感器
CN114103675A (zh) * 2021-10-18 2022-03-01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无人机及其机库双路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8414A (zh) * 2016-08-05 2016-12-07 西南交通大学 能自动谐振补偿的多初级线圈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CN107565709A (zh) * 2017-09-05 2018-01-09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设备接收端动态调谐装置及其调谐方法
CN108631421A (zh) * 2018-05-17 2018-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抗偏移能力的无线电能传输lcc-s拓扑结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08718117A (zh) * 2018-06-28 2018-10-30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输出电压恒定的双拾取三相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8808875A (zh) * 2018-05-24 2018-11-13 浙江大学 一种适用于电池特性的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及无线充电的方法
CN109904934A (zh) * 2019-03-25 2019-06-18 浙江大学 一种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双排等距放置多发射线圈解耦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8414A (zh) * 2016-08-05 2016-12-07 西南交通大学 能自动谐振补偿的多初级线圈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CN107565709A (zh) * 2017-09-05 2018-01-09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设备接收端动态调谐装置及其调谐方法
CN108631421A (zh) * 2018-05-17 2018-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抗偏移能力的无线电能传输lcc-s拓扑结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08808875A (zh) * 2018-05-24 2018-11-13 浙江大学 一种适用于电池特性的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及无线充电的方法
CN108718117A (zh) * 2018-06-28 2018-10-30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输出电压恒定的双拾取三相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9904934A (zh) * 2019-03-25 2019-06-18 浙江大学 一种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双排等距放置多发射线圈解耦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3595A (zh) * 2020-08-26 2020-12-04 东北电力大学 中心轴式维间解耦三维无线无源传感器
CN112033595B (zh) * 2020-08-26 2021-08-31 东北电力大学 中心轴式维间解耦三维无线无源传感器
CN114103675A (zh) * 2021-10-18 2022-03-01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无人机及其机库双路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17401B (zh) 抗偏移恒压输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6451800B (zh) 既能输出恒流也能输出恒压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7069983B (zh) 一种次级变参数和变结构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9941128B (zh) 一种电场耦合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电压优化方法
US9887553B2 (e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reception device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448692A (zh) 一种具有偏移自适应性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拓扑结构
CN104967222A (zh) 一种多频工作的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电路
CN106208269A (zh) 一种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JP6551853B2 (ja) 送電装置、送電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及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10429716B (zh) 一种变参数和变频率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5811592A (zh)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补偿拓扑电路
CN108539871A (zh)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109617256A (zh) 一种无线电能多级双向传输系统
CN110518711A (zh) 一种采用无源元件解耦的多接收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CN104901403B (zh) 一种基于相控逆变器实现功率调节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N204633480U (zh) 一种多频工作的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电路
CN112937319B (zh) 智能移动餐厅用基于多频谐振补偿的多通道无线充电系统
Liu et al. Analysis of compensation topology with constant-voltage/current output for multiple loads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12350579B (zh) 一种适配任意原边串联补偿wpt系统的副边参数设计方法
CN114868320A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
Abdelhamid et al. An enhanced performance IPT based battery charger for electric vehicles application
CN109980757B (zh) 一种基于拓扑切换的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
Ong et al. Analysis of impedance matched circu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Narvaez et al. A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Case Study: Large Gap in Low Power Wireless Power Supply
Ameri et al. A novel algorithm for tracking maximum inductive transferred power poi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