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5378A - 用户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5378A
CN109565378A CN201780049149.0A CN201780049149A CN109565378A CN 109565378 A CN109565378 A CN 109565378A CN 201780049149 A CN201780049149 A CN 201780049149A CN 109565378 A CN109565378 A CN 109565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area
user apparatus
soft buffer
base station
so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1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川真平
永田聪
武田树
武田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565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3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在具有基站和用户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用户装置具有:存储部,其具有在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重发控制部,其将所述软缓冲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分割成多个子缓冲区域,使用该多个子缓冲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子缓冲区域进行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

Description

用户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正在研究相当于第4代无线通信系统之一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的后续技术的、被称为5G的下一代系统。在5G中,主要设想eMBB(extend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大规模机器类通信)、URLLC(Ultra Reliability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高可靠且低延迟通信)这三个用例。
URLLC以实现低延迟及高可靠性的无线通信为目的。作为用于在URLLC中实现低延迟的具体对策,正在研究引入Short 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长度(也被称为子帧长度、子帧间隔、发送时间间隔)、缩短从分组生成至数据发送的控制延迟等。另外,作为用于在URLLC中实现高可靠性的具体对策,正在研究引入用于实现低误码率的低编码率的编码方式及调制方式和灵活运用分集(diversity)等。
并且,在URLLC中,正在研究实现例如1ms的U-plane延迟以及例如10-5的分组错误率。为了实现低延迟,正在研究使TTI长度相比于通常的分组(例如eMBB业务的分组)缩短。
在5G中,认为在用户装置内混合存在eMBB业务和URLLC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URLLC的TTI长度比eMBB短,因而URLLC用数据与eMBB相比能够以高频次进行发送。
在此认为,与LTE同样地,在5G中也进行以较短的控制延迟时间有效地保证在无线区间中产生的分组错误的、被称为HARQ(Hybrid ARQ)(非专利文献1)的重发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21V13.2.0(2016-0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HARQ控制,例如在将eMBB和URLLC的TTI长度之比设为4:1时,在对eMBB分配1个HARQ进程(HARQ process)的期间,可以对URLLC分配4个HARQ进程。针对各HARQ进程使用软缓冲区(soft buffer),但是用户装置中软缓冲区域(soft buffer region)有限。因此,当用户装置内混合存在eMBB数据和URLLC数据的情况下,软缓冲区域不足,存在对于eMBB能够利用的HARQ进程数有可能有限的问题。
另外,上述课题是当用户装置内混合存在不限于eMBB和URLLC的多种类型的通信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课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进行多种类型的通信处理的用户装置中能够避免在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不足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提供一种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基站和所述用户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用户装置具有:
存储部,其具有在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以及
重发控制部,其将所述软缓冲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分割成多个子缓冲区域,使用该多个子缓冲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子缓冲区域进行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提供在进行多种类型的通信处理的用户装置中,能够避免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的不足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软缓冲区的例子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动作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共用缓冲区(shared buffer)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缓冲区共用动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不变更主软缓冲区(master soft buffer)中的HARQ进程数时的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通过下行控制信息通知利用软缓冲区域(use soft buffer region)时的时序的图。
图8是示出软缓冲区域的指定的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软缓冲区域的指定的例子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附带的课题的图。
图11是示出进行选择性缓冲区丢弃的时序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缓冲区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缓冲区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用户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5是示出基站2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6是示出用户装置10及基站2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另外,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为一例,本发明应用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下面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设想的是至少支持LTE的通信方式。因此,在无线通信系统进行动作时,可适当使用LTE中规定的现有技术。但是,该现有技术不限于LTE。此外,除非特别指出,本说明书中使用的“LTE”具有包含LTE-Advanced及LTE-Advanced以后的方式(例如5G)的宽泛的含义。并且,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LTE以外的通信方式。
并且,在下面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TTI长度不同的多种类型的通信,列举了eMBB的通信和URLLC的通信,但这些仅为一例,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eMBB的通信和URLLC的通信以外的通信。并且,混合存在的通信的类型的数量不限于两种。混合存在的通信的类型的数量也可以是三种以上。
(系统整体结构)
图1示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用户装置10及基站20。在图1中示出了用户装置10及基站20各一个,但这是示例,也可以分别是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户装置10接收下行方向的数据时的HARQ控制作为对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HARQ控制基本上与LTE中的HARQ控制一样,首先说明LTE中的HARQ控制的概况。
在LTE的用户装置及基站中,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的HARQ实体(entity)中进行HARQ(Hybrid ARQ)控制(非专利文献1)。在用户装置的针对下行数据的HARQ控制中,在下行数据(TB:传输块)的解码(decode)成功的情况下,向基站回复ACK,在解码失败的情况下,向基站回复NACK。这样,在HARQ中通过发送ACK/NACK进行重发控制。在HARQ中,用户装置在所接收到的数据的解码(decode)失败的情况下(数据错误的情况下),保存该数据,将从基站重发的数据和该保存的数据进行合并(软合并,soft combining),对合并后的数据进行解码。由此,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错误性。将保存上述数据的存储部(内存区域)称为软缓冲区。
并且,将针对一个传输块的HARQ控制称为HARQ进程(HARQ process)。HARQ控制能够针对多个传输块并行动作。例如,在进行针对8个传输块的HARQ并行动作的情况下,HARQ进程#1~HARQ进程#8这8个HARQ进程进行动作。用户装置具有各HARQ进程用的软缓冲区。
(基本的动作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TTI长度较长的eMBB用的所有HARQ进程的软缓冲区称为主软缓冲区(master soft buffer),将主软缓冲区中的一部分HARQ进程的软缓冲区用作URLLC用的软缓冲区。将URLLC用中使用的软缓冲区称为从属软缓冲区(slave soft buffer)。从属软缓冲区例如按照URLLC用的HARQ进程数来分割使用。另外,“主(master)”和“从属(slave)”是为了便于说明而采用的,并非表示eMBB和URLLC属于亲子关系。
图2示出用户装置10具有的软缓冲区的例子。图2的(a)示出主软缓冲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装置10能够使用4个HARQ进程用于eMBB,因而如图2的(a)所示,设有HARQ进程#1~#4用的各个软缓冲区。
图2的(b)示出使用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4的软缓冲区作为从属软缓冲区时的软缓冲区的状态。在此,由于使用4个HARQ进程用于URLLC,因而从属软缓冲区被分割成4个。
关于将主软缓冲区中的一部分软缓冲区用作从属软缓冲区的设定,例如是根据由基站20针对用户装置10的高层信令来进行的。图3示出包含这种高层信令的基本系统的动作例。
在图3的步骤S101中,由基站20对用户装置10通过高层信令通知设定信息,该设定信息指示将主软缓冲区中的特定的HARQ进程的软缓冲区内部进行分割,并使用该软缓冲区作为从属软缓冲区。
在该设定信息中,通知例如作为从属软缓冲区使用的主软缓冲区中的软缓冲区的编号(=HARQ进程号)、和从属软缓冲区的分割数(=URLLC的HARQ进程数)。另外,在预先设定了作为从属软缓冲区使用的主软缓冲区中的软缓冲区的编号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包括该编号的指定。并且,也可以替代从属软缓冲区的分割数(=URLLC的HARQ进程数)或者在其基础上,指定从属软缓冲区中的URLLC的每1个HARQ进程的缓冲区尺寸(=1传输块尺寸)。并且,也可以替代作为从属软缓冲区使用的主软缓冲区中的软缓冲区的编号(=HARQ编号),指定用于指定作为从属软缓冲区使用的主软缓冲区中的缓冲区尺寸及/或区域的信息(例如,内存的地址范围)。
用户装置10根据上述设定信息进行从属软缓冲区的划分(partitioning)设定。所谓划分设定例如是指确保从属软缓冲区使用的内存区域,并且将分割数保存在存储部(规定的内存区域)中。由此,在实际产生了URLLC的下行数据时,进行基于该分割数的从属软缓冲区的分割,被分割的各软缓冲区能够在各HARQ进程中使用。另外,也可以将被分割的各软缓冲区称为子缓冲区(sub-buffer)。另外,也可以在划分设定的时刻进行从属软缓冲区的分割处理。分割处理例如包括按照分割数划分从属软缓冲区的内存区域,并且对被分割的每个区域分配HARQ进程号。
在图3的步骤S102中,由基站20向用户装置10发送包括URLLC的下行数据的资源分配的下行控制信息。
用户装置10在根据该下行控制信息掌握了URLLC的下行数据的产生时进行从属软缓冲区的分割,对被分割的各软缓冲区分配HARQ进程号(index,索引),并开始各软缓冲区的使用(步骤S103)。然后,执行使用了该被分割的各软缓冲区的、针对URLLC的下行数据的HARQ控制。在HARQ控制(重发控制)中,如上所述,用户装置10例如进行如下处理:在对下行数据检测出错误时将该下行数据保存在该软缓冲区中,并且向基站20回复NACK,将从基站20接收的重发数据和保存在软缓冲区中的下行数据合并,对所合并的数据进行解码。
在此,用户装置10在进行了从属软缓冲区的设定后,排他地使用从属软缓冲区作为URLLC用。在用户装置10进行URLLC的通信期间,也可以并行地进行eMBB的通信,但在这种情况下,针对eMBB的通信,使用由主软缓冲区中去除了从属软缓冲区后的区域(在图2(b)的例子中,是指HARQ进程#1~#3的区域)。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了将主软缓冲区的1个HARQ进程量的缓冲区进行分割而用作从属软缓冲区的方式,但这是一例,也可以将主软缓冲区的多个HARQ进程量的缓冲区进行分割而用作从属软缓冲区。
并且,当在用户装置10中未进行从属软缓冲区的设定的情况下,与下行数据的类别无关,公共的软缓冲区可共用。例如,图2的(a)所示的软缓冲区被eMBB和URLLC共同使用。因此,例如根据URLLC的数据,导致图2的(a)所示的HARQ进程#1~#4的各软缓冲区被片段化使用,有可能产生eMBB用的软缓冲区不足。
因此,优选的是,有可能发生eMBB和URLLC两者的小区的基站20通过高层信令或者广播信号对具有eMBB和URLLC两者的处理能力的用户装置10进行从属软缓冲区的设定。
此外,也可以是,用户装置10向基站20报告URLLC中要使用的软缓冲区尺寸及/或URLLC中要使用的最大HARQ进程数的能力,由此基站20能够设定适当的分割数。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避免eMBB/URLLC混合存在时的软缓冲区的片段化及软缓冲区不足。
(关于缓冲区共用)
在上述例子中,在设定了从属软缓冲区的情况下,用户装置10排他地使用该从属软缓冲区作为URLLC用,因而eMBB用的缓冲区尺寸减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也可以将从属软缓冲区设为与eMBB(主侧)共用。将被共用的区域称为共用缓冲区。下面,说明与该共用有关的动作例。
图4示出共用缓冲区的图像。在图4的例子中,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4的软缓冲区的区域被用作共用缓冲区。
例如,在图3所示的S101的设定信息中,能够在指定分割数等的同时指示共用/排他。并且,也可以不指示共用/排他,而始终设为共用。此外,也可以不指示共用/排他,而始终设为排他。
参照图5说明对用户装置10设定了共用缓冲区(例如图4)时的用户装置10的动作例。
在图5的例子中,在时刻A,开始eMBB的下行数据发送,此后(截止到时刻B),用户装置10利用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1~#4的软缓冲区,进行针对eMBB的下行数据的HARQ控制。
在时刻B,用户装置10根据下行控制信息掌握到产生了URLLC的下行数据的情况。然后,用户装置10将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4的软缓冲区(从属软缓冲区)清空,并对该缓冲区进行分割而在URLLC的HARQ进程#1~#4中使用。在此期间,eMBB的下行数据也可以继续。在这种情况下,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1~#3的软缓冲区被用于eMBB用。然而,在此期间,在产生还需要使用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4的eMBB下行数据的情况下,例如共用缓冲区(从属软缓冲区)被清空,共用缓冲区被用作eMBB的HARQ进程#4的缓冲区。这是在eMBB的缓冲区的优先级较高时的动作。也可以提高URLLC的缓冲区的优先级,使得在URLLC的下行数据结束之前,不能将共用缓冲区(从属软缓冲区)用于eMBB用。
并且,为了在规定时间提高URLLC用的缓冲区的优先级,还可以针对共用缓冲区的URLLC用的使用设定有效时间(有效时间计数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用户装置10在图5的时刻B开始使用共用缓冲区作为URLLC用的缓冲区,并且起动有效时间计数器,开始规定时间的计时。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前(有效时间计数器计数超时(time out)之前),不能将共用缓冲区用作eMBB的缓冲区。而且,在有效时间计数器计数超时后,如果产生了需要使用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4的eMBB下行数据的情况,则URLLC用的缓冲区被清空且被用于eMBB用。但是,在没有产生需要使用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4的eMBB下行数据的情况下,则继续作为URLLC用的缓冲区使用。
在图5中,假设在时刻C之前能够使用URLLC用的缓冲区,当在时刻C,URLLC的下行数据结束时,从时刻C起进行利用了主软缓冲区的eMBB的下行数据通信。
如上所述,通过具有共用缓冲区,能够将eMBB侧的吞吐量降低设为最小限度而进行URLLC侧的数据通信。另外,共用缓冲区的设定也可以仅在想要使eMBB侧的吞吐量比URLLC侧优先的情况下进行设定。
(关于传输块尺寸)
在从属软缓冲区的划分的设定中,也可以由基站20在高层信令中向用户装置10通知URLLC下行数据的每TTI的最大传输块尺寸。
例如,将该最大传输块尺寸包含在图3的步骤S101的设定信息中进行通知。接收到最大传输块尺寸的用户装置10能够根据该最大传输块尺寸决定从属软缓冲区中的划分的设定(分割数等)。
并且,用户装置10也可以根据从属软缓冲区的尺寸自主地计算URLLC的传输块尺寸。
例如,将从属软缓冲区占有的主软缓冲区中的缓冲区数(例如,在使用eMBB的HARQ进程#3、#4的缓冲区时是2)设为M,将用户装置10支持的eMBB的每TTI的传输块尺寸设为S,将URLLC的HARQ进程数设为N,通过计算“S×M/N”,能够得到与从属软缓冲区对应的下行数据发送(即,URLLC下行数据发送)中的每TTI的传输块尺寸。
如前面所述,在前面的例子中,在使用从属软缓冲区的情况下,使用主软缓冲区的HARQ进程数减少。因此,例如从基站20通过高层信令向用户装置10通知(变更)使用主软缓冲区的每HARQ进程的最大传输块尺寸(比原来的尺寸小的尺寸),由此使使用主软缓冲区的HARQ进程数不发生变更。该通知例如可以包含在图3的步骤S101的从属软缓冲区的设定时的控制信息中来进行。
作为一例,将用户装置10能够利用的缓冲区尺寸(例如,图6(a)所示的主软缓冲区的尺寸)设为B,将使用主软缓冲区的HARQ进程数设为P,将从属软缓冲区中使用的缓冲区尺寸设为K,可以计算出(B-K)/P作为与上述的变更相关的最大传输块尺寸(=变更后的主软缓冲区的1个缓冲区尺寸)。例如,基站20将这样计算出的最大传输块尺寸通知用户装置10。或者,还可以不进行这样的通知,用户装置10进行上述计算,计算主软缓冲区的1个缓冲区尺寸(=主传输块尺寸)。
图6的(b)示出具有按照以上所述计算出的缓冲区尺寸的主软缓冲区和具有从属软缓冲区的缓冲区。如图6的(b)所示,即使是设定从属软缓冲区的情况下,使用主软缓冲区的HARQ进程数也没有变更。
通过上述动作,能够避免因HARQ进程数不足引起的、利用主软缓冲区的数据信道的延迟增加。
(关于利用软缓冲区的切换)
如参照图3说明的那样,用户装置10在接收表示URLLC的下行数据的资源分配的下行控制信息(图3的步骤S102)时,开始使用从属软缓冲区。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装置10能够根据下行控制信息判定使用主软缓冲区和从属软缓冲区中哪一方。该处理的时序例如图7所示。即,用户装置10从基站20接收指定了软缓冲区域的下行控制信息(S201),由此可以判定所指定的软缓冲区域(步骤S202)。
上述的判定例如通过在下行控制信息中赋予显式地示出“使用主软缓冲区”或者“使用从属主软缓冲区”的识别信息来实现。
并且,也可以替代赋予显式的识别信息(或者在此基础上),预先将下行控制信息格式、赋予给下行控制信息的识别符、及下行控制信息被发送的资源的时间/频率索引中任意一个或者任意多个、与“使用主软缓冲区”/“使用从属主软缓冲区”关联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在基站20和用户装置10双方中预先识别对应关系。或者,也可以是,基站20通过广播信号(系统信息)等将对应关系通知给用户装置10。
并且,基站20根据调度的内容(URLLC或者eMBB),使用与“使用主软缓冲区”或者“使用从属主软缓冲区”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等,向用户装置10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用户装置10使用根据上述的对应关系决定出的缓冲区域执行下行数据接收。
根据上述的方式,与赋予显式的识别信息相比,能够削减信令开销。
在上述的例子中,基站20通过下行控制信息对用户装置10指定所利用的软缓冲区域(主或从属),但也可以通过下行控制信息按照每个调度来通知每个HARQ进程的软缓冲区。由此,能够实现更灵活的软缓冲区共用。
此时,对于使用从属软缓冲区的下行数据,将与主侧的某一HARQ进程号(索引)对应的软缓冲区(从属软缓冲区)进行分割来使用。将该被分割的缓冲区称为“子缓冲区”,在用户装置10利用从属软缓冲区的情况下,既可以是基站20向用户装置10显式地通知子缓冲区的索引,也可以是用户装置10根据从下行控制信息得到的下行数据的时间/频率资源来隐式地识别子缓冲区的索引。
参照图8、图9说明具体例。图8、图9示出主软缓冲区具有4个HARQ进程量的软缓冲区且与其中的HARQ进程#4对应的软缓冲区被用作作为共用缓冲区的从属软缓冲区的例子。并且,图8、图9示出用户装置10利用与从属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2对应的软缓冲区(例如,子缓冲区#1)的例子。
图8示出显式地进行通知的例子。如图8所示,基站20向用户装置10发送包含“HARQ进程#4、子缓冲区#1”的下行控制信息。用户装置10根据该下行控制信息,使用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4的软缓冲区中的、被分割而成的子缓冲区中的子缓冲区#1。
图9示出用户装置10根据下行数据的时间/频率资源决定所使用的子缓冲区的例子。在图9的例子中,假设主侧的1TTI(在图9的时间轴中是4刻度量)与从属侧的4TTI相当。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装置10在接收到A所示的时间/频率资源的分配的情况下,由于资源的时间宽度是4、且是位于帧(图9中由C示出的四方形)中的起始位置的资源,因而判定为使用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1的软缓冲区。
并且,用户装置10在接收到B所示的时间/频率资源的分配的情况下,由于资源的时间宽度是1,因而判定为使用从属软缓冲区(主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4的软缓冲区),并且该资源在时间方向上是第“2”资源,因而判定为使用从属软缓冲区中的HARQ进程#2的软缓冲区(=子缓冲区#1)。
另外,在之前所说明的例子中,用户装置10将软缓冲区域分割成主/从属这两个区域,但这仅为一例。用户装置10也可以将软缓冲区域分割成三个以上的区域(例如,主、从属1、从属2这三个)。并且,作为一例,还可以将所分配的缓冲区(例如从属2)分配为侧链路(sidelink,也可以称为D2D)的接收。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装置10也可以根据所监视的信道(例如下行数据信道或侧链路数据信道)自主地切换缓冲区。
(关于选择性缓冲区丢弃)
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允许不同TTI长度的下行数据的调度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进行如URLLC那样使用较短的TTI的低延迟发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针对以较长TTI发送的传输块的资源分配后,对以较短TTI发送的传输块分配较长TTI的一部分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较长TTI的一部分的资源被截删(puncture)。图10示出这种情况的状况。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截删的情况下,有时较长TTI的传输块的一部分以码元(symbol)为单位被截删,用户装置10有可能不能接收一个或者多个码块(code block)。另外,在传输块的发送侧(在本例中是基站20),在传输块长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将传输块分割成多个码块进行发送。在不分割的情况下,传输块被作为一个码块进行发送。
如上所述,在所分配的资源的一部分被截删的情况下,在软缓冲区中存储有与被截删的资源对应的软判定信息。但是,由于在与被截删的资源对应的软判定信息中不包含有意义的信息,因而在使用该软判定信息进行被重发的分组的合并的情况下,有可能得不到合并增益,重发次数增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基站20通知用户装置10的重发信令中,指示丢弃前次发送时的软判定信息的部分。图11示出处理时序例。
在步骤S301中,包括被截删的资源的数据(例如码块)由基站20被发送给用户装置10。基站20掌握到哪个资源(数据的哪个部分)被截删。
接收到该数据的用户装置10向基站20回复NACK(步骤S302)。基站20将包含重发数据的资源分配的下行控制信息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给用户装置10(步骤S303)。
在该下行控制信息中,作为指示丢弃对象的信息,包含例如码元索引、时间/频率资源索引或者码块索引。作为指示丢弃对象的信息,还可以包含这些以外的信息。
接收到上述下行控制信息的用户装置10将丢弃对象的信息从软缓冲区中删除。在步骤S304中,从基站20向用户装置10发送重发数据,用户装置10进行该重发数据的解码。
除上述步骤S303中的下行控制信息以外,基站20还向用户装置10通知成为丢弃对象的数据的RV(前次调度时的RV)。由此,在产生了调度信息(下行控制信息)的检测错误时,能够避免将错误的缓冲区域的信息丢弃。另外,RV是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的略称,表示从发送侧的环形缓冲区(circular buffer)取出发送用的代码位时的环形缓冲区的起始位置。
在以码块单位进行丢弃的情况下,基站20也可以对丢弃对象的码块和除此以外的码块应用不同的RV。参照图12、图13说明动作例。图12是示出与图13进行比较用的、没有截删的码块的重发的图。图12示出从基站20发送RV#X码块,作为其重发而发送RV#Y码块。
在图13的例子中,初次发送(用户装置10的初次接收)的RV#X码块被截删,为低品质(或者没有有意义的信息)。用户装置10通过初次接收,将RV#X的码块的软判定信息保存在软缓冲区中。
在图13所示的重发的ALT.1中,按照已经说明的丢弃指示,用户装置10从软缓冲区中删除RV#X码块的区域,将被重发的码块保存在与RV#Y对应的软缓冲区的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图11所示的步骤S303的下行控制信息中包含删除对象的RV(RV#X)和重发数据的RV(RV#Y),因而用户装置10能够识别RV#X和RV#Y。由此,在诸如初次发送时的错误率因RV而异的编码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利用最佳的RV的重发。
在图13所示的重发的ALT.2中,按照丢弃指示,用户装置10从软缓冲区中删除RV#X码块的区域,并且对被重发的码块应用在前次的调度中通知的RV(此处是RV#X),将被重发的码块保存在与RV#X对应的软缓冲区的区域中。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进行了关于与环形缓冲区有关的区域的删除及存储,但这仅为一例。也可以是,与环形缓冲区无关地,将软缓冲区中的特定数据的区域(例如,被指示删除的码块的区域)的信息删除,在另一区域中存储重发数据(与上述的ALT.1相当)。并且,还可以将软缓冲区中的特定数据的区域(例如,被指示删除的码块的区域)的信息删除,在该区域中存储重发数据(与上述的ALT.2相当)。
(装置结构)
对执行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动作的用户装置10及基站20的功能结构例进行说明。
<用户装置>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11所示,用户装置10具有信号发送部101、信号接收部102、设定信息管理部103和重发控制部104。图14所示的功能结构仅为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则功能区分及功能部的名称可以是任何形式。
信号发送部101生成发送信号,并以无线方式发送该信号。并且,信号发送部101根据来自重发控制部104的指示,还进行HARQ反馈的发送等。信号接收部102包括无线接收各种信号,从所接收的物理层的信号中取得更高层的信号的功能。并且,信号接收部102包括存储软缓冲区域的存储部。并且,信号接收部102进行下行控制信息的接收、高层信令的接收、广播信号的接收、DL数据的接收等。
设定信息管理部103存储通过信号接收部102从基站20接收到的各种的设定信息及控制信息。例如,在该设定信息中包含划分设定的信息,重发控制部104通过参照该信息,能够进行从属软缓冲区的分割。
重发控制部104将软缓冲区域中的一部分的区域分割成多个子缓冲区域,使用该多个子缓冲区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的子缓冲区域,进行从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在重发控制中,重发控制部104例如当在下行数据中检测出错误时,将该下行数据保存在软缓冲区(例如,子缓冲区)中,通过信号发送部101向基站回复NACK,将从基站接收到的重发数据和在软缓冲区中保存的数据进行合并。
<基站20>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2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15所示,基站20具有信号发送部201、信号接收部202、资源分配部203和重发控制部204。图15所示的功能结构仅为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则功能区分及功能部的名称可以是任何形式。
信号发送部201包括生成向用户装置10侧发送的信号,并以无线方式发送该信号的功能。信号接收部202包括接收从用户装置10发送的各种信号,并从所接收到的信号中取得例如更高层的信息的功能。并且,信号接收部202接收从用户装置10发送的HARQ反馈,根据来自重发控制部204的指示,并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的重发。
资源分配部203进行针对下行数据的资源分配等,并进行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的生成等。所生成的信息被从信号发送部201发送。重发控制部204进行基站20侧的重发控制的处理。
<硬件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图14及图15)示出了以功能为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可以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没有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地和/或逻辑地结合多个要素而成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地和/或逻辑地分开的两个以上的装置直接和/或间接(例如,通过有线和/或无线)地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装置10及基站20都可以作为进行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功能。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可以构成为在物理上分别包含处理器1001、内存1002、存储器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装置”这一用语可以替换为“电路”、“设备(device)”、“单元(unit)”等。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的硬件结构可以构成为包含一个或多个图示的用1001~1006表示的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不包含其中的一部分装置。
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的各功能通过如下方法实现:在处理器1001、内存10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软件(程序),从而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控制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内存1002及存储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和/或写入。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动作而对计算机整体进行控制。处理器1001可以由包含与周边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构成。
此外,处理器1001从存储器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向内存1002读出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据此执行各种的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了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作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可以通过存储在内存1002中并通过处理器1001进行动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用户装置10的信号发送部101、信号接收部102、设定信息管理部103、重发控制部104。并且,可以通过存储在内存1002中并通过处理器1001进行动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基站20的信号发送部201、信号接收部202、资源分配部203、重发控制部204。虽然说明了通过一个处理器1001执行上述各种处理,但也可以通过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或依次执行上述各种处理。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芯片来安装处理器1001。另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信线路从网络来发送。
内存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可擦除可编程ROM(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等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内存1002可以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内存1002能够保存为了实施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处理而能够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存储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CD-ROM(Compact Disc 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软盘、磁光盘(例如高密度盘、数字多功能盘、蓝光(Blu-ray)(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存(例如卡、棒、键驱动(Key drive))、软盘(Floppy)(注册商标)、磁条等中的至少一方构成。存储器100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包含内存1002和/或存储器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等其它适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的硬件(收发设备),例如,也可以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用户装置10的信号发送部101及信号接收部102。并且,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基站20的信号发送部201及信号接收部202。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和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一体地构成(例如,触摸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和内存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来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在装置间由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可以构成为包含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硬件,也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这些硬件中的至少一个来实现。
<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所述用户装置是具有基站和用户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所述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具有:存储部,其具有在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以及重发控制部,其将所述软缓冲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分割成多个子缓冲区域,使用该多个子缓冲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子缓冲区域进行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多种类型的通信处理的用户装置中,能够避免在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的不足。
也可以是,所述用户装置还具有接收部,该接收部从所述基站接收包括下行数据的资源的分配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重发控制部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决定在通过所述资源发送的所述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所述软缓冲区域中的区域。根据该结构,用户装置能够快速地决定适合于下行数据的区域。
也可以是,所述重发控制部使用从所述软缓冲区域中去除了所述一部分区域后的缓冲区域进行第1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使用所述一个或多个子缓冲区域进行发送时间间隔比所述第1下行数据短的第2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根据该结构,在进行有关第1下行数据的通信和有关第2下行数据的通信的处理的用户装置中,能够避免在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的不足。
也可以是,所述重发控制部根据来自所述基站的指示,将在所述缓冲区域中存储的第1数据删除,将从所述基站重发的第1数据存储在所述缓冲区域中。根据该结构,例如即使是初次的第1数据的资源被进行截删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执行第1数据的解码。
<实施方式的补充>
信息的通知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形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高层信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信令、广播信息(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其它信号或这些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消息也可以称作RRC信令。并且,RRC消息也可以是例如RRC连接创建(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RRC连接重新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式/实施例也可以应用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Future RadioAccess,未来的无线接入)、W-CDMA(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CDMA2000、UMB(UltraMobile Broadband,超移动宽带)、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802.20、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使用其它适当系统的系统和/或据此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输入输出的信息等可以保存在特定的部位(例如,内存),也可以通过管理表进行管理。可以对输入输出的信息等进行改写、更新或补写。也可以删除所输出的信息等。还可以向其它装置发送所输入的信息等。
可以通过由1比特表示的值(0或1)进行判定或判断,也可以通过布尔值(Boolean:true(真)或false(假))进行判定或判断,还可以通过数值的比较(例如,与规定值的比较)进行判定。
可以使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技术中的任意一种来表示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例如,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颗粒、光场或光子、或者这些的任意组合来表示上述说明整体所涉及的数据、信息、信号、比特、码元(symbol)等。
另外,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用语和/或理解本说明书所需的用语,可以与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意思的用语进行置换。例如,信道和/或码元(symbol)也可以是信号(signal)。此外,信号也可以是消息。
关于用户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有时也用下述用语来称呼:用户站、移动单元(mobile unit)、用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用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useragent)、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一些其它的适当的用语。
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等,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更换顺序。例如,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通过例示的顺序提示了各种各样的步骤的要素,但不限于所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态/实施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还可以根据执行来切换使用。此外,规定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不限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不进行该规定信息的通知)进行。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determining)”、“决定(determining)”这样的用语有时也包含多种多样的动作的情况。“判断”、“决定”例如可以包括将进行了计算(calculating)、算出(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导出(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 up)(例如,在表格、数据库或其它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等。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进行了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接入(accessing)(例如,访问内存中的数据)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等。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进行了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即,“判断”、“决定”可以包含“判断”、“决定”了任意动作的事项。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根据”这样的记载,除非另有说明,不是“仅根据”的意思。换而言之,“根据”这样的记载的意思是“仅根据”和“至少根据”这两者。
以上,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作为修正和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在于例示说明,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意义。
本国际专利申请以在2016年8月1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58263号为基础并对其主张其优先权,并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58263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申请中。
标号说明
UE 用户装置
eNB 基站
101 信号发送部
102 信号接收部
103 设定信息管理部
104 重发控制部
201 信号发送部
202 信号接收部
203 资源分配部
204 重发控制部
1001 处理器
1002 内存
1003 存储器
1004 通信装置
1005 输入装置
1006 输出装置

Claims (5)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基站和所述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用户装置具有:
存储部,其具有在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以及
重发控制部,其将所述软缓冲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分割成多个子缓冲区域,使用该多个子缓冲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子缓冲区域进行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装置还具有接收部,该接收部从所述基站接收包含下行数据的资源的分配的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重发控制部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决定在通过所述资源发送的所述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所述软缓冲区域中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发控制部使用从所述软缓冲区域中去除了所述一部分区域后的缓冲区域进行第1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使用所述一个或多个子缓冲区域进行发送时间间隔比所述第1下行数据短的第2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发控制部根据来自所述基站的指示,将在所述缓冲区域中存储的第1数据删除,将从所述基站重发的第1数据存储在所述缓冲区域中。
5.一种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执行的重发控制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基站和所述用户装置,所述用户装置具有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具有在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软缓冲区域,所述重发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软缓冲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分割成多个子缓冲区域,使用该多个子缓冲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子缓冲区域,进行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
CN201780049149.0A 2016-08-10 2017-08-09 用户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95653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8263 2016-08-10
JP2016158263A JP2019169750A (ja) 2016-08-10 2016-08-10 ユーザ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PCT/JP2017/028994 WO2018030487A1 (ja) 2016-08-10 2017-08-09 ユーザ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5378A true CN109565378A (zh) 2019-04-02

Family

ID=61162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149.0A Pending CN109565378A (zh) 2016-08-10 2017-08-09 用户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8380B2 (zh)
JP (1) JP2019169750A (zh)
CN (1) CN109565378A (zh)
WO (1) WO20180304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681A (zh) * 2020-01-02 2021-07-0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处理方法、通信设备及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71127B2 (en) * 2016-11-04 2021-07-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mi-persistent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WO2020218231A1 (ja) * 2019-04-25 2020-10-29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端末、基地局、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CN114375019A (zh) * 2022-01-18 2022-04-19 北京智联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NB-IoT移动状态数据重传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7480A (zh) * 2006-06-16 2009-06-2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CN101841403A (zh) * 2010-05-26 2010-09-22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WO2014013669A1 (ja) * 2012-07-18 2014-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バッファ分割方法
US20140071954A1 (en) * 2012-09-12 2014-03-1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Structure
CN104579603A (zh) * 2014-12-25 2015-04-29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arq的下行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5553877A (zh) * 2015-12-07 2016-05-04 江苏鑫软图无线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harq机制动态复用ir数据缓存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07352B1 (en) * 2003-08-14 2007-01-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ime monitoring of packet retransmissions during soft handover
EP2026491A1 (en) * 2007-08-13 2009-02-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Soft-buffer management of a re-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 unicast and multicast transmissions
JP2011223127A (ja) * 2010-04-06 2011-11-04 Sharp Corp 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KR20140023259A (ko) 2010-11-05 2014-02-26 블랙베리 리미티드 캐리어 집성을 위한 harq 소프트 비트 버퍼 분할
EP2659611B1 (en) * 2010-12-28 2015-03-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eighted soft buffer handling in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891466B2 (en) * 2011-04-29 2014-11-18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handling soft buffer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EP2750318B1 (en) * 2011-08-23 2017-12-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operating an harq buffer for a dynamic sub-frame change and an apparatus for same
US8885525B2 (en) * 2011-08-24 2014-11-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ft buffer partitioning in time-division duplexing system
CN103378956B (zh) * 2012-04-12 2019-03-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Tdd系统的处理软缓存的方法及设备
EP4236610A3 (en) * 2012-07-17 2023-11-01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device, and buffer partitioning method
US10411838B2 (en) * 2014-01-23 2019-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verage enhancement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7480A (zh) * 2006-06-16 2009-06-2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CN101841403A (zh) * 2010-05-26 2010-09-22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WO2014013669A1 (ja) * 2012-07-18 2014-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バッファ分割方法
CN104365139A (zh) * 2012-07-18 2015-02-18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装置和缓冲区划分方法
US20140071954A1 (en) * 2012-09-12 2014-03-1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Structure
CN104579603A (zh) * 2014-12-25 2015-04-29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arq的下行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5553877A (zh) * 2015-12-07 2016-05-04 江苏鑫软图无线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harq机制动态复用ir数据缓存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Email discussion report on [92#44][LTE/MTC] MAC Open Items", 《3GPP TSG-RAN WG2 #93》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681A (zh) * 2020-01-02 2021-07-0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处理方法、通信设备及介质
CN113067681B (zh) * 2020-01-02 2023-08-1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处理方法、通信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81990A1 (en) 2019-06-13
WO2018030487A1 (ja) 2018-02-15
JP2019169750A (ja) 2019-10-03
US10778380B2 (en) 202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5061B (zh) 终端、通信方法、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JP7075344B2 (ja) 端末、システム、及び送信方法
CN109792759B (zh) 用户装置、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方法
CN109565378A (zh) 用户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JP7073261B2 (ja) 端末、基地局、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8886709A (zh) 用户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09076565A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20221271A1 (zh) 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0136838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7769825A (zh) 一种无线传输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6797583A (zh) 用户装置和缓存控制方法
WO2018123956A1 (ja)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信号受信方法
CN113517956A (zh) 一种清空缓存的方法及装置
CN109792742A (zh) 用户装置和基站
CN109392137B (zh) 一种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US20200045771A1 (en) Base station and user apparatus
KR102317852B1 (ko) 데이터 손상 여부를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030473A1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17059794A1 (zh) 一种低延时的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EP4135476A1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1157043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7344963B2 (ja) 端末、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US9320034B2 (en) Systems,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coordinat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network nodes
WO2020202486A1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