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49690A - 医疗用的穿刺针 - Google Patents

医疗用的穿刺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49690A
CN109549690A CN201811125062.XA CN201811125062A CN109549690A CN 109549690 A CN109549690 A CN 109549690A CN 201811125062 A CN201811125062 A CN 201811125062A CN 109549690 A CN109549690 A CN 109549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fe
plane
blade part
edge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250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49690B (zh
Inventor
上田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60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3402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49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9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49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96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053Details for enhanced collection of blood or interstitial fluid at the sample site, e.g. by applying compression, heat, vibration, ultrasound, suction or vacuum to tissue; for reduction of pain or discomfort; Skin piercing elements, e.g. blades, needles, lancets or canulas, with adjustable piercing speed
    • A61B5/150106Means for reducing pain or discomfort applied before puncturing; desensitising the skin at the location where body is to be pierced
    • A61B5/150114Means for reducing pain or discomfort applied before puncturing; desensitising the skin at the location where body is to be pierced by tissue compression, e.g. with specially designed surface of device contacting the skin area to be pierc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61B2017/3454Details of tip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于确保刃缘的长度的、具有背切型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医疗用的穿刺针在棒状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和第二刃面部,第一刃面部相对于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第二刃面部形成于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针尖的刃缘,在与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第二刃面部具备相对于通过针尖且包含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在从针尖侧观察的前端视图中,第二平面位于与第一平面相比距针尖远的位置,正交截面中的第二平面相对于假想平面的角度小于正交截面中的第一平面相对于假想平面的角度。

Description

医疗用的穿刺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的穿刺针。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采血针、输液用的留置针等医疗用穿刺针,已知如下的医疗用穿刺针:为了减轻将穿刺针穿刺到人体时的疼痛而在前端部具有相对于穿刺针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刃面。
作为这种穿刺针,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刃面形状被称为所谓“背切尖”(backcut bevel point)(以下简记作“背切型”)的刃面的穿刺针。对于专利文献1公开的具有背切型刃面的穿刺针而言,其直进性优异,因此例如在向动脉穿刺、向中心静脉穿刺等从身体表面穿刺到位于体内较深位置的目标部位时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04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公开的具有背切型刃面的穿刺针,具备作为正面侧的刃面部的平切(flatcut)面和作为背面侧的刃面部的平面状的背切面,由平切面和背切面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作为延伸至针尖的刃缘的直线状的切削刃。因此,在将专利文献1公开的穿刺针穿刺时,该刃缘以切开皮肤的方式发挥作用,能够减小刺穿阻力,因此可减轻患者等感受到的疼痛。
然而,若例如穿刺针的壁厚为薄壁,则平面状的背切面变小,因此难以确保切开皮肤的切削刃的长度。因此,虽然在针尖附近能够利用作为刃缘的切削刃切开皮肤,但与针尖相反一侧的切削刃的基端通过皮肤时,其后以穿刺针的外表面强行将切口撑开的方式而插入,因此患者会感到皮肤的切口被撑开时的疼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确保刃缘的长度的、具有背切型的刃面的构成的医疗用的穿刺针。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医疗用的穿刺针为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和第二刃面部,所述第一刃面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所述第二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刃缘,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相对于通过所述针尖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在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而从所述针尖侧观察所述刃面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二平面位于与所述第一平面相比距所述针尖远的位置,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二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小于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一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刃缘具备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一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刃缘部,所述刃缘部延伸至所述针尖。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将所述刃缘部作为第一刃缘部的情况下,所述刃缘具备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二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第二刃缘部,所述第二刃缘部在所述前端视图中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连续。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刃缘部的长度长。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至少一个第三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在所述正交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不同于所述第一平面及所述第二平面,且在所述前端视图中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三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小于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一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并且大于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二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刃缘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与所述第二刃缘部之间的位置处具备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所述第三刃缘部是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三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对于所述第一刃缘部、所述第二刃缘部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中的各刃缘部而言,在所述前端视图中,在距所述针尖越远的位置处,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越小。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的长度长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的长度相加而得的全长。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由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脊部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由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脊部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将所述刃缘作为第一刃缘的情况下,所述刃面具备第三刃面部,所述第三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第二刃缘,所述第二刃面部与所述第三刃面部利用彼此交叉的棱线形成沿所述中心轴线而延伸至所述针尖的第三刃缘。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刃面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而与所述第二刃面部对称的形状。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医疗用的穿刺针为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和第二刃面部,所述第一刃面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所述第二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刃缘,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相对于通过所述针尖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多个平面,在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而从所述针尖侧观察所述刃面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所述刃缘以与将所述刃缘的两端连结的直线相比更向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医疗用的穿刺针为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和第二刃面部,所述第一刃面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所述第二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刃缘,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相对于通过所述针尖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多个平面,所述刃缘具备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作为所述多个平面之一的第一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延伸至所述针尖的第一刃缘部,在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而从所述针尖侧观察所述刃面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从所述针尖延伸至终端点,所述终端点位于与将所述刃缘的两端连结的直线相比更靠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医疗用的穿刺针为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和第二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刃缘,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相对于通过所述针尖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至少一个第三平面,在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而从所述针尖侧观察所述刃面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二平面位于与所述第一平面相比距所述针尖远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平面在所述前端视图中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所述刃缘具备: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一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延伸至所述针尖的第一刃缘部;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二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在所述前端视图中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相连续的第二刃缘部;和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与所述第二刃缘部之间的位置处、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三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的长度长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的长度相加而得的全长。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易于确保刃缘的长度的、具有背切型的刃面的构成的医疗用的穿刺针。
附图说明
图1:图1(a)为穿刺针1的主视图,图1(b)为穿刺针1的侧视图,图1(c)为穿刺针1的背面图,图1(d)为穿刺针1的立体图。
图2:图2(a)为将图1(a)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视图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放大主视图,图2(b)为将图1(b)所示的穿刺针1的侧视图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放大侧视图,图2(c)为将图1(c)所示的穿刺针1的背面图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放大背面图。
图3A:为图2(a)中的I-I剖面图。
图3B:为图2(a)中的II-II剖面图。
图3C:为图2(a)中的III-III剖面图。
图3D:为图2(a)中的IV-IV剖面图。
图3E:为图2(a)中的V-V剖面图。
图3F:为图2(a)中的VI-VI剖面图。
图4A:为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而从针尖8侧观察穿刺针1的刃面4所得到的图。
图4B:为将以图4A中的单点划线围成的部分放大而示出的图。
图5:为对穿刺针1的第二刃面部6与其比较例进行比较的图。
图6:为对利用穿刺针1的第二刃面部6所形成的切口、和利用作为其比较例的第二刃面部所形成的切口进行比较的图。
图7:为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而从针尖108侧观察作为穿刺针1的变形例的穿刺针101的刃面104所得到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1:穿刺针
2、102:主体部
3、103:前端部
4、104:刃面
5:第一刃面部
6、106:第二刃面部
7、107:第三刃面部
8、108:针尖
9a:第一刃缘
9b:第二刃缘
9c:第三刃缘
10:中空部
11:开口
13:第一刃面部的内缘
14:第一刃面部的外缘
15:颚部
17:第一刃面部的外缘的基端侧外缘部
21:第一平面
22:第二平面
23、23a、23b、23c:第三平面
31:第一刃缘部
32:第二刃缘部
33:第三刃缘部
33a:针尖侧刃缘部
33b:中间刃缘部
33c:外周侧刃缘部
41、42、43、44:脊部
600、601:作为比较例的第二刃面部
900a、901a:比较刃缘
A: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
B:主体部的周方向
C:主体部的径向外侧
CS1、CS2:皮肤上的切口
L:距中心平面的距离
O:主体部的中心轴线
P:第一刃缘的终端点
P′;比较刃缘的终端点
Q:第二刃缘的终端点
S1、S2:第一刃缘部的终端点
T1、T2:前端视图中将刃缘的两端连结的直线
W1、W2:切割宽度
X:中心平面(通过针尖且包含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
θ、δ:与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
α:前端视图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的刃缘部的角度
β1、β2:前端视图中以中心轴线为中心从针尖至刃缘的终端点的中心角度
γ1、γ2、γ3:背面视图中的刃缘的针尖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涉及的医疗用的穿刺针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各图中共通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的标记。
图1为示出作为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图。具体而言,图1(a)为示出穿刺针1的正面的主视图。图1(b)为穿刺针1的侧视图。图1(c)为示出穿刺针1的正面和相反侧的背面的背面图。图1(d)为穿刺针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穿刺针1具备棒状的主体部2,在该主体部2的前端部3形成有刃面4。
图2(a)为将图1(a)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前端部3附近放大而示出的放大主视图。图2(b)为将图1(b)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前端部3附近放大而示出的放大侧视图。图2(c)为将图1(c)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前端部3附近放大而示出的放大背面图。
如图2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而言,在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划分有从主体部2的基端部连通至前端部3的中空部10。以下,针对划分中空部10的穿刺针1进行例示说明,但也可以是未划分中空部10的实心的穿刺针。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为中空棒状、即筒状的管体。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为具有大致圆形状的截面外形的管体。这里所谓的“截面外形”的“截面”,意思是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正交的横截面。
刃面4由多个刃面部构成,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刃面4具备作为正面侧刃面部的第一刃面部5、作为背面侧刃面部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也即,穿刺针1具备背切型的刃面4。
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8。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5由一个平面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5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而言以例如12度、18度等规定的角度倾斜了的平面。所谓“针尖”,是指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前端,意为穿刺针1的前端。
如图1、图2所示,第二刃面部6形成于第一刃面部5的背侧、并且利用与第一刃面部5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针尖8的第一刃缘9a。第二刃面部6至少包含多个平面。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由多个平面的构成。第二刃面部6的各平面的详情在后文描述。
如图1、图2所示,第三刃面部7形成于第一刃面部5的背侧、并且利用与第一刃面部5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针尖8的第二刃缘9b。第三刃面部7至少包含多个平面。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由多个平面构成。第三刃面部7的各平面的详情在后文描述。
如图2(a)所示,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划分开口11(其为中空部10的针尖8侧的一端)。另外,如图2(a)所示,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由延伸至针尖8的第一刃缘9a及第二刃缘9b、和基端侧外缘部17形成。
更具体而言,第一刃缘9a从针尖8延伸至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上的终端点P。另外,第二刃缘9b从针尖8延伸至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上的终端点Q。因此,上述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中的基端侧外缘部17为与终端点P及Q相比更靠中心轴线方向A的基端侧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利用彼此交叉的棱线形成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至针尖8的第三刃缘9c。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刃面4上,形成有第一刃缘9a、第二刃缘9b及第三刃缘9c。因此,当将穿刺针1从生物体表面穿刺于生物体内时,第一刃缘9a、第二刃缘9b及第三刃缘9c以切开皮肤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减小刺穿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具有相对于通过针尖8且包含中心轴线O的假想平面而言对称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第三刃缘9c为与中心轴线方向A大致平行的直线状,该第三刃缘9c也在上述假想平面上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假想平面相对于第一刃面部5正交。以下,为便于说明,将通过针尖8且包含中心轴线O的上述假想平面简称为“中心平面X”。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为相对于中心平面X具有对称的构成的中空针。
接下来,参照图3,对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正交的正交截面中的刃面4的形状进行说明。以下,为便于说明,将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正交的正交截面简称为“正交截面”。图3A~图3F分别为示出中心轴线方向A的不同位置处的正交截面的图。
具体而言,图3A为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刃面4的仅形成有第一刃面部5的区域处的正交截面。图3B~图3F示出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刃面4的形成有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的区域处的正交截面。
如图3A~图3F所示,第一刃面部5由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地、在正交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而言大致正交并延伸的平面构成。换言之,第一刃面部5在正交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角度δ为大致90度,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
如图3B~图3F所示,第二刃面部6在正交截面中具备相对于中心平面X而言的锐角的角度θ不同的第一平面21、第二平面22及多个第三平面23。另外,如图3B~图3F所示,第一平面21、第二平面22及多个第三平面23形成于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不同的位置。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按照第一平面21、多个第三平面23、第二平面22的次序依次变远。这里所谓“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意为在正交截面中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上的、距中心平面X的最短距离。图3B中,示出了第一平面21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L1、第二平面22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L2、及一个第三平面23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L3。
如图3B所示,第二平面22的角度θ2小于第一平面21的角度θ1。另外,如图3B所示,多个第三平面23之中的任意一个第三平面23的角度θ3均小于第一平面21的角度θ1,并且大于第二平面22的角度θ2。
特别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第三平面23,具备三个第三平面23a、23b及23c。第三平面23a被设置在三个第三平面23a、23b及23c之中、在主体部2的周向B上距针尖8最近的位置。第三平面23c被设置在三个第三平面23a、23b及23c之中的、在周向B上距针尖8最远的位置。第三平面23b在周向B上设置在其他两个第三平面23a及23b之间的位置。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中,随着在周向B上距针尖8变远,依次配置有第一平面21、第三平面23a、第三平面23b、第三平面23c、第二平面22。另外,在周向B上相邻的平面彼此经由彼此交叉的棱线、即后述的脊部41、42、43及44而连续(参见图2(c))。
如图3B所示,三个第三平面23a、23b及23c各自的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L不同,距中心平面X最近的第三平面23a的角度θ3a比其他两个第三平面23b及23c的角度θ3b及θ3c大。另外,距中心平面X最远的第三平面23c的角度θ3c比其他两个第三平面23a及23b的角度θ3a及θ3b小。即,对于三个第三平面23a、23b及23c而言,随着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L变远,正交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而言的角度θ渐减。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的第一平面21、第二平面22、及多个第三平面23而言,越是正交截面中的距中心平面X的距离L(参见图3B)大的平面,在正交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越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第一平面21、第三平面23a、第三平面23b、第三平面23c、第二平面22的顺序,角度θ渐减。即,如图3A~图3F所示,按照第一平面21的角度θ1、第三平面23a的角度θ3a、第三平面23b的角度θ3b、第三平面23c的角度θ3c、第二平面22的角度θ2的顺序,角度θ渐减。
这里,如图3B~图3F所示,第一平面21的角度θ1不根据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而变化。也即,第一平面21的角度θ1是一定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
另外,对于第二平面22的角度θ2而言,其也是一定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
此外,对于第三平面23的角度θ3而言,其也是一定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更具体而言,对于作为多个第三平面23之一的第三平面23a的角度θ3a而言,其是一定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另外,对于作为多个第三平面23之一的第三平面23b的角度θ3b而言,其也是一定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此外,对于作为多个第三平面23之一的第三平面23c的角度θ3c而言,其也是一定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
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而言与第二刃面部6对称的形状。因此,虽然省略了说明,针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与第二刃面部6同样地,其具备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多个第三平面,并且具有与第二刃面部6的第一平面21、第二平面22及多个第三平面23的角度θ的角度关系同样的角度关系。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缘9b而言,其也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而言与第一刃缘9a对称的形状。
图4A为示出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而从针尖8侧观察刃面4而得到的前端视图的图。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第二平面22位于与第一平面21相比距针尖8更远的位置。换言之,在正交截面(参见图3)中,第二平面22位于与第一平面21相比距中心平面X更远的位置。
另外,如图4A所示,在前端视图中,多个第三平面23之中的任意一个第三平面23位于与第一平面21相比距针尖8更远的位置,并且,位于与第二平面22相比距针尖8更近的位置。换言之,在正交截面(参见图3)中,任意的一个第三平面23位于与第一平面21相比距中心平面X更远的位置,并且位于与第二平面22相比距中心平面X更近的位置。
如以上所述,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第二刃面部6的第二平面22位于与第二刃面部6的第一平面21相比距针尖8更远的位置,正交截面中的第二平面22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参见图3B)小于正交截面中的第一平面21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1(参见图3B)。通过形成为上述构成,与仅由正交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与第一平面21相等的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相比较,能够确保由第一刃面部5与第二刃面部6的棱线所形成的第一刃缘9a的长度更长。另外,通过形成为上述构成,与仅由正交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小于第一平面21、并且大于第二平面22的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相比较,仍能够确保第一刃缘9a的长度更长。此外,与仅由正交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小于第一平面21、并且大于第二平面22的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相比较,能够使皮肤上的切口变大。
参照图5、图6对上述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5为进一步将图2(c)的针尖8附近放大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的比较例,以双点划线示出了仅由正交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参见图3)与第一平面21相等的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600。如图5所示,在背面视图中,第二刃面部6与第一刃面部5(参见图1等)交叉而形成的第一刃缘9a具有针尖角度γ1。另外,如图5所示,在背面视图中,作为比较例的第二刃面部600与第一刃面部5(参见图1等)交叉而形成的比较刃缘900a具有针尖角度γ2。如图5所示,背面视图中的第一刃缘9a的针尖角度γ1与背面视图中的比较刃缘900a的针尖角度γ2相等。这里所谓的“背面视图中的刃缘的针尖角度”,意为在背面视图(参见图5)中,通过针尖且与中心轴线方向A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线与刃缘所成的角度。
然而,如图5所示,根据第二刃面部6,能够使第一刃缘9a比比较刃缘900a长。具体而言,第二刃面部6除了第一平面21以外还具备第二平面22,因此,能够使第一刃缘9a的终端点P的位置形成在与比较刃缘900a的终端点P′相比更靠中心轴线方向A的基端侧。由此,能够确保第一刃缘9a的长度比比较刃缘900a更长。由此,能够使后述的切割宽度W1(参见图4A)变大。切割宽度W1的详情在后文描述。
另外,图5中,作为不同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的另一比较例,以双点划线示出了仅由正交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参见图3)小于第一平面21、并且大于第二平面22的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601。如图5所示,第二刃面部6与作为比较例的第二刃面部601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形成区域相同。然而,若对第二刃面部6与第一刃面部5(参见图1等)交叉而形成的第一刃缘9a、与作为比较例的第二刃面部601与第一刃面部5(参见图1等)交叉而形成的比较刃缘901a进行比较,则背面视图(参见图5)中的第一刃缘9a的针尖角度γ1大于背面视图(参见图5)中的比较刃缘901a的针尖角度γ3。换言之,对于第二刃面部6而言,其以第一刃缘9a与比较刃缘901a相比在背面视图(参见图5)中向外侧突出为凸状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刃缘9a的长度比比较刃缘901a更长。
图6为对利用图5所示的第一刃缘9a形成的皮肤上的切口CS1、和利用图5所示的比较刃缘901a形成的皮肤上的切口CS2进行比较的图。更具体而言,图6中,示出了在第一刃缘9a(参见图5)相对于中心平面X(参见图5)对称地形成了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切口CS1。另外,图6中,示出了在比较刃缘901a(参见图5)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地形成了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切口CS2。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刃缘9a比比较刃缘901a长,因此如图6所示,当穿刺时,能够使利用第一刃缘9a形成的切口CS1的长度比利用比较刃缘901a形成的切口CS2的长度长。即,当穿刺时,能够使利用第一刃缘9a形成的切口CS1比利用比较刃缘901a形成的切口CS2大。由此,由于切口接近主体部2的剖面形状,因此,穿刺时,能够减小第一刃面部5(参见图1等)的内缘13(参见图2(a)等)的中心轴线方向A的基端即颚部15(参见图2(a))、及主体部2的外周面通过时的刺穿阻力。另外,在将穿刺针1用作例如留置针的内针的情况下,还能够减小由其与作为留置针的外针的导管之间的层差带来的刺穿阻力。
此外,根据第一刃缘9a,与比较刃缘900a及901a相比较,能够使其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基端侧处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更加平滑地连续。即,如图2(a)所示,能够以在终端点P处不形成角部的方式使第一刃缘9a与基端侧外缘部17平滑地连续。
如上所述,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而言对称的形状。因此,与第二刃面部6同样地,第三刃面部7也具有上述作用效果。然而,也可以设定为下述构成:仅将第二刃面部6设定为至少包含第一平面21及第二平面22的构成,而将第三刃面部7设定为不含多个平面的构成。但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当将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这两者设定为具备第一平面21及第二平面22的构成时,与设定为仅第二刃面部6具备第一平面21及第二平面22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确保第一刃缘9a与第二刃缘9b的长度的总和、即在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上从终端点P起通过针尖8并达到终端点Q的长度更长。针对第一刃缘9a及第二刃缘9b的长度的详情,在后文描述(参见图4A、图4B)。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穿刺针1的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等金属材料。
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的各构成及特征部详细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为内周面的内径及外周面的外径一样的管体,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与前端部3相反一侧的端部即基端部经由针座等而连接于例如注射器、输液线路的连接器等医疗用器具。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筒状的主体部2的内周面划分出中空部10、内周面的内径及外周面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分别相同的构成,但不限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设定为主体部2的内周面的内径及外周面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从基端侧朝向针尖8侧渐减的构成。另外,例如,还可以设定为使主体部2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针尖8侧而渐减的锥形,使主体部2的内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相同的构成。此外,对于主体部2的内径及外径而言,可根据穿刺针1的用途等采用各种构成,例如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一部分区域中设置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朝向针尖8侧而内径渐减或渐增的部位等。
如图1(b)、图2(b)所示,第一刃面部5为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而言倾斜的平面,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第一刃面部5的一端为针尖8,另一端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连续。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平行的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大于主体部2的外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相同的构成,在平行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剖面视图中,主体部2的外周面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延伸。因而,若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则第一刃面部5的倾斜角度将变得大于主体部2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但是,在使穿刺针1的主体部2成为其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朝向针尖8侧而渐减或渐增的构成的情况下,在与第一刃面部5正交的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构成为不仅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相对于主体部2的外周面也倾斜。
这里,如图2(a)所示,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由第一刃缘9a、第二刃缘9b、以及将第一刃缘9a的终端点P与第二刃缘9b的终端点Q连接的凸型曲线形状的基端侧外缘部17构成。
第一刃缘9a及第二刃缘9b分别通过多条直线连续而形成。第一刃缘9a与基端侧外缘部17在终端点P的位置处以使得成为角的顶点变小的方式平滑地连续。另外,第二刃缘9b与基端侧外缘部17在终端点Q的位置处以使得成为角的顶点变小的方式平滑地连续。像这样,当使在终端点P及终端点Q的位置处形成的顶点变小时,能够抑制当终端点P及终端点Q的位置通过皮肤时刺穿阻力变大的情况。
如上所述,第三刃缘9c由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交叉的棱线形成。如上所述,第三刃缘9c作为当将穿刺针1向人体穿刺时将皮肤切开的切削刃而发挥作用,因此能够降低穿刺时的针尖8附近处的刺穿阻力。
接下来,针对第一刃缘9a及第二刃缘9b的详情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第二刃面部6的第二平面22位于与第二刃面部6的第一平面21相比距针尖8远的位置,正交截面中的第二平面22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参见图3B)小于正交截面中的第一平面21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1(参见图3B)。通过采用上述构成,与仅由一个平面构成第二刃面部的情况相比,易于确保第一刃缘9a的长度更长。换言之,通过使第二刃面部6成为如上所述的包含多个平面的构成,则如图4A所示,在从针尖8侧观察刃面4而得到的前端视图中,能够使由中心角度β1表示的第一刃缘9a的周向延伸范围变大,所述中心角度β1是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从针尖8至终端点P的中心角度。作为该第一刃缘9a的周向延伸范围,例如,能够使中心角度β1为50度以上,还能够使其成为70度以上。
像这样,通过使第二刃面部6成为上述包含多个平面的构成,能够确保第一刃缘9a更长,因此,能够使当穿刺针1的穿刺时能够利用第一刃缘9a将皮肤切开的切割宽度W1(参见图4A)变大。也即,对于上述包含第一平面21及第二平面22的第二刃面部6而言,与仅由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相比较,能够使由第一刃缘9a带来的切割宽度W1变大。因此,当第一刃缘9a通过皮肤后,能够抑制由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外周面、或以穿刺针1作为内针安装于穿刺针1的周围的、与穿刺针1一同穿刺的作为外针的导管的外周面来强力地将皮肤的切口撑开的撑开量。因此,能够减轻穿刺时患者感受到的疼痛。另外,若能够使切割宽度W1变大,则在将穿刺针1用作例如留置针的内针时,覆盖穿刺针1的作为外针的导管易于进入皮肤及血管,而且,能够抑制穿刺时导管的卷曲。
对于第三刃面部7而言,与上述第二刃面部6是同样的。因此,当将第三刃面部7与第二刃面部6同样地设为包含多个平面的构成时,如图4A所示,在从针尖8侧观察刃面4而得到的前端视图中,能够使由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从针尖8至终端点Q的中心角度β2所表示的第二刃缘9b的周向延伸范围变大。作为该第二刃缘9b的周向延伸范围,例如,能够使中心角度β2为50度以上,还能够使其成为70度以上。
像这样,通过使第三刃面部7成为包含上述多个平面的构成,能够确保第二刃缘9b更长,因此,能够使当穿刺针1的穿刺时能够利用第二刃缘9b将皮肤切开的切割宽度W2(参见图4A)变大。也即,对于上述由曲面构成的第三刃面部7而言,与仅由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三刃面部相比较,能够使由第二刃缘9b带来的切割宽度W2变大。因此,当第二刃缘9b通过皮肤后,能够抑制由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外周面、或以穿刺针1作为内针安装于穿刺针1的周围的、与穿刺针1一同穿刺的外针的外表面来强力地将皮肤的切口撑开的撑开量。因此,能够减轻穿刺时患者感受到的疼痛。另外,若能够使切割宽度W2变大,则在将穿刺针1用作例如留置针的内针时,覆盖穿刺针1的作为外针的导管易于进入皮肤及血管,而且能够抑制穿刺时导管的卷曲。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当将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均设定为上述包含多个平面的构成时,由于能够使由第一刃缘9a带来的切割宽度W1与由第二刃缘9b带来的切割宽度W2的总和,与仅将第二刃面部6设定为包含多个平面的构成的情况相比更大,故优选。
另外,如图4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9a具备第一刃缘部31、第二刃缘部32及多个第三刃缘部33。
第一刃缘部31由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第一平面21交叉的棱线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部31延伸至针尖8。另外,第二刃缘部32由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第二平面22交叉的棱线形成。另外,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缘部32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连续。也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部31形成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从针尖8延伸至主体部2的外周面的第一刃缘9a之中的、与针尖8连续的一端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缘部32形成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从针尖8延伸至主体部2的外周面的第一刃缘9a之中的、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连续的另一端部。换言之,如图4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平面21形成在第二刃面部6中在主体部2的周向B上距针尖8最近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平面22形成在第二刃面部6中在主体部2的周向B上距针尖8最远的位置。
另外,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部31的长度长于第二刃缘部32的长度。像这样,通过使延伸至针尖8的第一刃缘部31的长度长于第二刃缘部32,从而能够设定为易于使背面视图(参见图5等)中的第一刃缘9a的针尖角度γ1更大的构成。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而言,如上所述,除了第一平面21及第二平面22以外,还具备三个第三平面23。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三个第三平面23而言,正交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参见图3B等)不同于第一平面21及第二平面22,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位于第一平面21与第二平面22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具备三个第三平面23,但第三平面23的数量不限于多个,也可以为一个。
另外,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部31的长度长于第二刃缘部32的长度,不仅如此,还长于任意一个第三平面23的长度。此外,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部31的长度长于将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三平面23的长度相加而得到的全长。由此,能够易于使背面视图(参见图5等)中的第一刃缘9a的针尖角度γ1进一步变大。因此,能够在针尖8附近的细小位置形成更大的切割宽度,能够进一步减轻穿刺时患者感受到的疼痛。
特别地,优选使第一刃缘部31的长度为第一刃缘9a的全长的1/4以上,特别优选设为1/3以上。
对于第三刃缘部33而言,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其在第一刃缘部31与第二刃缘部32之间的位置处由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第三平面23交叉的棱线形成。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9a具备三个第三刃缘部33。三个第三刃缘部33之一为由第一刃面部5、与第二刃面部6的三个第三平面23之中在周向B上距针尖8最近的第三平面23a交叉的棱线形成的针尖侧刃缘部33a。另外,三个第三刃缘部33中的另一个为由第一刃面部5、与第二刃面部6的三个第三平面23之中在周向B上距针尖8最远的第三平面23c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外周侧刃缘部33c。此外,三个第三刃缘部33的剩余一个为由第一刃面部5、与第二刃面部6的三个第三平面23之中在周向B上位于两个第三平面23a与23c之间的第三平面23b交叉的棱线形成的中间刃缘部33b。
图4B为将图4A中的以单点划线围成的部分放大而得到的图。如图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刃缘部31、第二刃缘部32、及多个第三刃缘部33中的各刃缘部而言,随着位于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距针尖8越远的位置,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α越小。更具体而言,如图4B所示,成为α1>α3a>α3b>α3c>α2的关系。“α1”为第一刃缘部31的角度。“α3a”为第三刃缘部33的针尖侧刃缘部33a的角度。“α3b”为第三刃缘部33的中间刃缘部33b的角度。“α3c”为第三刃缘部33的外周侧刃缘部33c的角度。“α2”为第二刃缘部32的角度。也即,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图4B)中,构成第一刃缘9a的各刃缘部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α随着距针尖8越远而渐减。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使第一刃缘9a的长度比比较刃缘900a(参见图5)更长。另外,刃缘9a的形状变得平滑,能够减小刺穿阻力。
另外,如图2(c)所示,由第二平面22与第三平面23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41、更具体而言由第二平面22与第三平面23c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41沿中心轴线O延伸。像这样,通过使脊部41的延伸方向为沿着中心轴线O的方向,与使脊部与中心轴线O正交而延伸的构成相比较,能够抑制脊部41成为连接点(junction)从而使刺穿阻力增大。所谓“沿中心轴线O”,意为不限于与中心轴线O平行,还包含相对于中心轴线O而以规定角度以下(例如30度以下)倾斜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脊部41以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5度~15度的角度倾斜的状态沿中心轴线O延伸。
此外,如图2(c)所示,由第一平面21与第三平面23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42、更具体而言由第一平面21与第三平面23a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42沿中心轴线O延伸。像这样,通过使脊部42的延伸方向为沿着中心轴线O的方向,与使脊部与中心轴线O正交而延伸的构成相比较,能够抑制脊部42成为连接点而使刺穿阻力增大。本实施方式的脊部42以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5度~15度的角度倾斜的状态沿中心轴线O延伸。
此外,对于由多个第三平面23彼此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其他脊部43及44而言,其也沿中心轴线O延伸。由此,能够抑制脊部43及44成为连接点而使刺穿阻力增大。本实施方式的脊部43及44以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5度~15度的角度倾斜的状态沿中心轴线O延伸。
特别地,如图2(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脊部41、42、43及44以在背面视图中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针尖8侧而接近中心轴线O的方式以5度~15度的角度倾斜。像这样,通过使脊部41、42、43及44以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针尖8侧而接近中心轴线O的方式沿中心轴线O延伸,能够进一步抑制脊部41、42、43及44在穿刺时造成刺穿阻力。
另外,如图2(c)所示,脊部41、42、43及44随着位于周向B上距针尖8的位置越远,延伸方向的长度越短。
对于上述配置有多个的脊部而言,对于位于距背面视图(参见图2(c))中心轴线O越远的位置的脊部而言,与距中心轴线O近的脊部相比,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角度更大。具体而言,在背面视图(参见图2(c))中,脊部41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角度大于脊部42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角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而言与第二刃面部6对称的形状,并且具有与第二刃面部6同样的作用效果,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刃面部6中的第一平面21的面积大于第二平面22的面积。另外,第二刃面部6中的第一平面21、第二平面22及第三平面23的面积之和大于仅由一个平面构成的作为比较例的第二刃面部601(参见图5)的面积。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持从皮肤刺入从而通过生物体组织时的穿刺针1的直进性。
另外,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第一刃缘9a以与将第一刃缘9a的两端连结的直线T1相比更向主体部2的径向外侧(图4A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在图4A所示的前端视图中,所谓将第一刃缘9a的两端连结的直线T1,意为通过针尖8和第一刃缘9a的终端点P的假想直线。通过设为这种构成,能够确保第一刃缘9a的长度较长。
此外,在前端视图(参见图4A)中,第二刃缘9b以与将第二刃缘9b的两端连结的直线T2相比更向主体部2的径向外侧(图4A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在图4A所示的前端视图中,所谓将第二刃缘9b的两端连结的直线T2,意为通过针尖8和第二刃缘9b的终端点Q的假想直线。通过设为这种构成,能够确保第二刃缘9b的长度较长。
如上所述,第一刃缘9a具备第一刃面部5(参见图1等)与第一平面21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延伸至针尖8的第一刃缘部31,所述第一平面21为正交截面(图3A~图3F参照)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彼此不同的多个平面(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平面21、第二平面22、三个第三平面23)之一。如图4B所示,在沿中心轴线方向A而从针尖8侧观察刃面4(参见图1等)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第一刃缘部31从针尖8延伸至位于与将第一刃缘9a的两端连结的直线T1相比更靠主体部2的径向外侧(图4B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终端点S1。由此,能够确保第一刃缘9a的长度较长。对于第二刃缘9b而言,其也具有同样的构成。也即,对于第二刃缘9b的第一刃缘部31而言,在沿中心轴线方向A而从针尖8侧观察刃面4(参见图1等)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第一刃缘部31从针尖8延伸至与将第二刃缘9b的两端连结的直线T2相比更靠主体部2的径向外侧的终端点S2。
本发明涉及的穿刺针可由各种具体的构成来获得,不限于上述构成,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例如,图1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任意的横截面具有大致圆形状的截面外形,但不限于该构成,例如,既可以是任意的横截面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截面外形的主体部,也可以是任意的横截面具有大致圆形状及大致椭圆形状中的任意形状的截面外形的主体部。此外,也可以是在一部分中具有截面外形成为大致圆形状或大致椭圆形状的部分的主体部。此外,作为圆形状以外的形状,也可以是具有规定了长轴及短轴的卵状的截面外形的形状,不限于上述椭圆形状,也可以是在例如长方形的短边两端具有半圆形的圆角长方形。
图7为示出从针尖108侧观察穿刺针101的刃面104而得到的前端视图的图。如图7所示,在前端视图中,也可以设定为具备具有椭圆形状的外周面的前端部103的主体部102。图7所示的主体部102与上述主体部2(参见图1等)相比较,在前端部103的位置处的外周面的形状方面不同。另外,图7所示的主体部102与上述主体部2(参见图1等)相比较,在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中的平面的数量方面不同。图7所示的主体部102的其他构成与上述主体部2相同。即,在图7所示的主体部102的前端部103形成有刃面104,该刃面104具备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图7所示的第二刃面部106由第一平面21、第二平面22及仅为一个的第三平面23构成。图7所示的第三刃面部107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而言与第二刃面部106对称的形状。
如上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形状、及第二刃面部及第三刃面部的平面的数量无特别限定,可适当设计。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的穿刺针。

Claims (14)

1.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为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
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和第二刃面部,所述第一刃面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所述第二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刃缘,
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相对于通过所述针尖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
在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而从所述针尖侧观察所述刃面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二平面位于与所述第一平面相比距所述针尖远的位置,
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二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小于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一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所述刃缘具备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一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刃缘部,
所述刃缘部延伸至所述针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在将所述刃缘部作为第一刃缘部的情况下,所述刃缘具备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二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第二刃缘部,
所述第二刃缘部在所述前端视图中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连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刃缘部的长度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
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至少一个第三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在所述正交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不同于所述第一平面及所述第二平面,且在所述前端视图中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
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三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小于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一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并且大于所述正交截面中的所述第二平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
所述刃缘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与所述第二刃缘部之间的位置处具备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所述第三刃缘部是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三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
对于所述第一刃缘部、所述第二刃缘部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中的各刃缘部而言,在所述前端视图中,在距所述针尖越远的位置处,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越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的长度长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的长度相加而得的全长。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由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脊部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由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脊部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在将所述刃缘作为第一刃缘的情况下,所述刃面具备第三刃面部,所述第三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第二刃缘,
所述第二刃面部与所述第三刃面部利用彼此交叉的棱线形成沿所述中心轴线而延伸至所述针尖的第三刃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所述第三刃面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而与所述第二刃面部对称的形状。
12.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为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
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和第二刃面部,所述第一刃面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所述第二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刃缘,
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相对于通过所述针尖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多个平面,
在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而从所述针尖侧观察所述刃面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所述刃缘以与将所述刃缘的两端连结的直线相比更向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
13.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为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
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和第二刃面部,所述第一刃面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所述第二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刃缘,
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相对于通过所述针尖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多个平面,
所述刃缘具备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作为所述多个平面之一的第一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延伸至所述针尖的第一刃缘部,
在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而从所述针尖侧观察所述刃面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从所述针尖延伸至终端点,所述终端点位于与将所述刃缘的两端连结的直线相比更靠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14.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为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其中,
所述刃面具备:
第一刃面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延伸至针尖;和
第二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侧、并且利用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彼此交叉的棱线而形成延伸至所述针尖的刃缘,
所述第二刃面部具备: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正交截面中,相对于通过所述针尖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而言的角度不同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至少一个第三平面,
在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而从所述针尖侧观察所述刃面所得到的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二平面位于与所述第一平面相比距所述针尖远的位置,
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平面在所述前端视图中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
所述刃缘具备:
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一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延伸至所述针尖的第一刃缘部;
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二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在所述前端视图中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相连续的第二刃缘部;和
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与所述第二刃缘部之间的位置处、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的所述第三平面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
在所述前端视图中,所述第一刃缘部的长度长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刃缘部的长度相加而得的全长。
CN201811125062.XA 2017-09-27 2018-09-26 医疗用的穿刺针 Active CN1095496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7158 2017-09-27
JP2017-187158 2017-09-27
JP2018136040A JP7034024B2 (ja) 2017-09-27 2018-07-19 医療用の穿刺針
JP2018-136040 2018-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9690A true CN109549690A (zh) 2019-04-02
CN109549690B CN109549690B (zh) 2023-08-22

Family

ID=65864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5062.XA Active CN109549690B (zh) 2017-09-27 2018-09-26 医疗用的穿刺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4969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08822A (en) * 1964-04-02 1967-03-14 Loretta Fontano Hypodermic needle
CN1169320A (zh) * 1996-06-20 1998-01-0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皮下注射针头的五斜面针尖几何形状
CN1454103A (zh) * 2000-07-03 2003-11-05 Dr.日本株式会社 医疗用坡口针
JP2008154843A (ja) * 2006-12-25 2008-07-10 Nisshin Kogu Kk 注射針
CN106267450A (zh) * 2015-05-19 2017-01-04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多刃面背切型针管
WO2017017935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JP2017080117A (ja) * 2015-10-28 2017-05-18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穿刺針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08822A (en) * 1964-04-02 1967-03-14 Loretta Fontano Hypodermic needle
CN1169320A (zh) * 1996-06-20 1998-01-0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皮下注射针头的五斜面针尖几何形状
CN1454103A (zh) * 2000-07-03 2003-11-05 Dr.日本株式会社 医疗用坡口针
JP2008154843A (ja) * 2006-12-25 2008-07-10 Nisshin Kogu Kk 注射針
CN106267450A (zh) * 2015-05-19 2017-01-04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多刃面背切型针管
WO2017017935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JP2017080117A (ja) * 2015-10-28 2017-05-18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穿刺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9690B (zh)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1203B (zh)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JP6947808B2 (ja) 採血装置用の5斜角のカニューレ
JP3310270B1 (ja) 医療用注射針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968022A (en) Medical hollow needle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KR20030037261A (ko) 의료용 베벨 바늘
JP4884955B2 (ja) 注射針
US20040122380A1 (en) Blunt cannula with bent tip
JP6744864B2 (ja) 医療用の穿刺針
JP6982157B2 (ja)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CN109475723A (zh) 导管组装体
JP2022169700A (ja) 穿刺針及び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7034024B2 (ja) 医療用の穿刺針
WO2017017934A1 (ja) 医療用の穿刺針
CN109549690A (zh) 医疗用的穿刺针
JP7284267B2 (ja) 医療ベベルニードル
KR102247333B1 (ko) 양방향 유체 흐름을 가능하게 하는 의료용 도관
JP7221928B2 (ja) 穿刺針
RU2219960C2 (ru) Игла катетера
JP3030963U (ja) 穿刺部位における遊離片非形成注射針
JP2021106715A (ja) 注射針及び注射針の使用方法
WO2023176645A1 (ja) 穿刺針
RU28027U1 (ru) Игла катетера
JP2005052446A (ja) 医療用中空針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