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30587B - 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30587B
CN109530587B CN201811369757.2A CN201811369757A CN109530587B CN 109530587 B CN109530587 B CN 109530587B CN 201811369757 A CN201811369757 A CN 201811369757A CN 109530587 B CN109530587 B CN 1095305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detection
axial
cool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697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30587A (zh
Inventor
唐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RUISI ELECTRONIC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Ruis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Ruis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Ruis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6975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305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30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30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30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30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35/00Making springs from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51/00Measuring, gauging, indicating, counting, or mar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r manipulation of material in accordance with subclasses B21B - B21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用于对弹簧结构进行加工,所述弹簧结构包括弹簧本体以及设置在弹簧本体两端的下定位片以及上定位片;通过检测的方式判断弹簧的轴向应力是否平衡,而通过对检测馈针的运动轨迹进行判断就可以获取对应存在误差的影响位置,而对影响位置进行加热,温度上升的过程中硬度降低然后弹簧该部分在轴向调节件的带动下的形变量与其他位置的形变量不同,而通过金属冷却时的固态就会产生形状上的变化,从而使弹簧本体在弹性力趋于垂直。

Description

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簧纠正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在近代工业出现之后,除了碟形弹簧之外还出现了气弹簧、橡胶弹簧、涡卷弹簧、模具弹簧、不锈钢弹簧、空气弹簧、记忆合金弹簧等新型弹簧。而弹簧检测需要注意:1、支承圈根据产品要求可选用冷并和热并两种方法。采用热并方式不允许将弹簧加热至打火花或发白,硅锰钢温度不得高于850℃。支承圈与有效圈应有效接触,间隙不得超过圈间公称间隙的10%。2、多股簧特性可由调整导程决定,绕制时索距可进行必要调整。拧距可取3~14倍钢丝直径,但一般取8~13倍为佳。其簧力还与自由高度、并端圈、外径及钢丝性能等有密切关系,可通过调整其中某项或几项予以改变。3、不带支承圈的弹簧和钢丝直径过细的弹簧不应焊接簧头,但端头钢索不应有明显的松散,应去毛刺。凡需焊接头部的多股簧,其焊接部位长度应小于3倍索径(最长不大于10毫米)。加热长度应小于一圈,焊后应打磨平滑,气焊时焊接部位应进行局部低温退火。4、弹簧表面处理一般进行磷化处理即可,也可进行其它处理。凡要进行镀层为锌与镉时,电镀后应进行除氢处理,除氢后抽3%(不少于3件)复试立定处理,复试中不得有断裂。弹簧应清除表面脏物、盐痕、氧化皮,方法可采用吹砂或汽油清洗的办法,但不能采用酸洗。5、重要弹簧紧压时间为24 小时,普通弹簧为6小时或连续压缩3~5次,每次保持3~5秒。紧压时弹簧与芯轴的间隙以芯轴直径的10%为宜,间隙过小则难于操作,间隙过大则易使弹簧发生弯曲变形。紧压时若其中一件弹簧折断,则其余应重新处理。
而目前而言体积较大的弹簧存在一个问题,由于其生产成本较高,但是其可靠性需要依赖材料以外还对弹簧的结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存在以下问题:弹簧在受正向挤压时除了产生轴向力外,还产生一个径向的分量,此时被称为周向误差,而这个分量表示弹簧在挤压时出现弯曲的情况(一般肉眼不可见),而这个弯曲在反复使用时会对受力部件产生其他的作用力。
弹簧作为关键部件而言,如果产生了弹性疲劳或者误差作用力,势必对设备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所以保证弹簧质量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用于对弹簧结构进行加工,所述弹簧结构包括弹簧本体以及设置在弹簧本体两端的下定位片以及上定位片;包括基座以及控制器;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固定弹簧结构,所述固定机构通过所述下定位片和所述弹簧结构固定;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检测驱动件、检测保持件、检测反馈结构以及检测馈针,所述检测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检测反馈结构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所述检测馈针设置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上,所述检测反馈结构内形成有反馈腔,所述检测馈针的下端通过所述反馈腔上设置的让位孔于外部形成自由端,所述检测馈针的上端悬空于所述反馈腔,所述检测馈针和所述反馈腔通过所述让位孔活动连接;所述检测保持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上,所述检测馈针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检测保持件用于压紧或放松所述检测馈针于所述让位孔上,所述检测保持件连接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上,所述检测反馈结构向下运动时,所述检测馈针的一端与所述弹簧本体的上定位片接触,所述检测保持件压紧所述检测馈针时,所述检测馈针在所述检测反馈结构的带动下向所述弹簧本体施加挤压力,当所述检测保持件放松所述检测馈针时,所述检测馈针脱离所述弹簧本体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回缩至所述反馈腔;所述反馈腔内设置有检测部,所述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检测馈针在弹性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的轨迹以生成弹簧状态信息,所述弹簧状态信息包括轴向位移信息;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包括限制驱动部以及限制夹板,所述限制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限制夹板运动以使所述限制夹板进入所述弹簧本体中簧圈之间的间隙;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加热部以及轴向调节部,所述加热部用于在所述弹簧本体的任意位置加热所述弹簧本体,所述轴向调节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用于沿所述弹簧本体的轴向带动所述下定位片运动;
所述控制器包括测算模块以及轴向纠正模块,所述测算模块包括通过获取弹簧本体在限制机构不同位置的限制状态下获取到的弹簧状态信息生成弹簧模型信息组,并将预设的理想模型信息组与所述弹簧模型信息组比对,根据偏差得到轴向纠正信息,所述轴向纠正模块根据所述轴向纠正信息控制所述加热部以及所述轴向调节部工作以使新的弹簧模型信息组和理想模型信息组之间的轴向偏差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轴向纠正模块执行轴向纠正策略,所述轴向纠正策略包括获取步骤、加热步骤以及纠正步骤;
所述获取步骤包括根据所述轴向纠正信息获得位置信息以及纠正量信息;
所述加热步骤包括在所述弹簧本体上确定所述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并通过加热部加热对应的位置;
所述纠正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纠正量信息带动所述轴向调节部运动,所述纠正量信息反映所述轴向调节部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设置有第一冷却补偿器,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与所述下定位片接触,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工作时将冷量从所述下定位片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上,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在所述加热部工作时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限制机构上设置有第二冷却补偿器,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与所述限制夹板接触,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工作时将冷量从所述限制夹板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上,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在所述加热部工作时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部包括加热板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加热板移动的加热机械手,所述加热部以接触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上的目标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板上设置有热反馈器,所述热反馈器用于检测所述弹簧本体上目标位置的温度,当目标位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时,控制对应的所述轴向调节部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保持件包括保持压杆、保持驱动部以及保持阻尼部,所述保持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保持压杆向下运动以挤压所述检测馈针,所述保持阻尼部用于在所述保持压杆向下运动时积蓄阻尼势能,以使当所述保持驱动部停止工作时所述保持阻尼部在所述阻尼势能的带动下使所述保持压杆向上回收。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馈针的上端顶部设置有辨识点,所述检测部设置有图像采集器,所述图像采集器用于采集所述辨识点在所述反馈腔中的运动轨迹以生成所述弹簧状态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部包括若干红外检测单元,所述红外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检测馈针的上端顶部的运动轨迹以生成所述弹簧状态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还包括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包括冷却板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冷却板移动的冷却机械手,所述冷却板以接触的方式将冷量导入所述弹簧本体。
本发明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通过检测的方式判断弹簧的轴向应力是否平衡,而通过对检测馈针的运动轨迹进行判断就可以获取对应存在误差的影响位置,而对影响位置进行加热,温度上升的过程中硬度降低然后弹簧而该部分在轴向调节件的带动下的形变量与其他位置的形变量不同,而通过金属冷却时的固态就会产生形状上的变化,从而使弹簧本体在弹性力趋于垂直。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弹簧轴向纠偏装置的正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弹簧轴向纠偏装置的轴侧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弹簧轴向纠偏装置的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本发明的控制系统架构拓扑图;
图5:检测机构内部结构原理图。
附图标记:1、基座;100、固定机构;110、第一冷却补偿器;200、检测机构;210、检测驱动件;220、检测保持件;221、保持驱动部;222、保持压杆;223、保持阻尼部;230、检测反馈结构;231、反馈腔;240、检测馈针; 241、限位凸起;250、检测部;300、限制机构;310、限制驱动部;320、限制夹板;330、第二冷却补偿器;400、执行机构;410、加热部;411、加热板;412、加热机械手;420、轴向调节部;440、冷却部;441、冷却板; 442、冷却机械手;2、控制器;21、测算模块;22、轴向纠正模块;3、弹簧结构;31、上定位片;32、下定位片;30、弹簧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参照图1所示,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用于对弹簧结构3进行加工,所述弹簧结构3包括弹簧本体30以及设置在弹簧本体30两端的下定位片32以及上定位片31;包括基座1以及控制器2;首先本发明应用于较为大型的弹簧结构3中,弹簧体积越大,制造成本越高,而维修成本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大型高精密设备中的弹簧结构3,而弹簧两端的定位片具有对接结构,用于和对应的部件配合实现固定效果,也就是说弹簧结构3在工作时是通过上定位片31 和下定位片32相向运动产生弹力,而整个装置包括基座1以及控制器2;控制器2用于控制基座1上的所有其他的部件。
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固定机构100,所述固定机构100用于固定弹簧结构 3,所述固定机构100通过所述下定位片32和所述弹簧结构3固定;固定结构的原理较为简单,通过螺纹连接、或者夹持固定的方式将弹簧结构3的下定位片32固定在整个基座1上。而以下对固定机构100的详细功能进行介绍,固定机构100上还设置有轴向调节部420,轴向调节部420通过行程装置带动固定机构100上的固定轴向下移动以实现压缩或拉伸整个弹簧结构3,而这个机械结构原理较为简单不做赘述,而具体控制方式以及设置上述结构的功能和作用会在下文补充做出详细介绍。
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检测机构200,所述检测机构200包括检测驱动件 210、检测保持件220、检测反馈结构230以及检测馈针240,所述检测驱动件 210用于带动所述检测反馈结构230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所述检测馈针240设置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230上,所述检测反馈结构230内形成有反馈腔231,所述检测馈针240的下端通过所述反馈腔231上设置的让位孔于外部形成自由端,所述检测馈针240的上端悬空于所述反馈腔231,所述检测馈针240和所述反馈腔231通过所述让位孔活动连接;所述检测保持件220设置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230上,所述检测馈针240上设置有限位凸起241,所述检测保持件 220用于压紧或放松所述检测馈针240于所述让位孔上,所述检测保持件220 连接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230上,所述检测反馈结构230向下运动时,所述检测馈针240的一端与所述弹簧本体30的上定位片31接触,所述检测保持件 220压紧所述检测馈针240时,所述检测馈针240在所述检测反馈结构230的带动下向所述弹簧本体30施加挤压力,当所述检测保持件220放松所述检测馈针240时,所述检测馈针240脱离所述弹簧本体30在弹性力作用下回缩至所述反馈腔231;所述反馈腔231内设置有检测部250,所述检测部250用于检测所述检测馈针240在弹性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的轨迹以生成弹簧状态信息,所述弹簧状态信息包括轴向位移信息;检测机构200是本发明非常核心的技术内容,而目的是为了检测弹簧的参数,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弹簧在出现刮痕、焊接部位、金属疲劳等情况时,会造成弹簧的弹性形变量与预期的形变情况产生区别,具体体现在可能出现每一簧圈提供的弹性力不同,而在使用过程中,这个问题不仅会对整个设备产生影响,而对弹簧本身而言,受力不均会减小弹簧的使用寿命,也是非常致命的问题,而检测机构200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检测弹簧受力是否均衡,首先检测机构200包括的检测驱动件210通过带动整个检测反馈结构230向下移动的方式挤压弹簧,而需要说明的是,挤压的过程中的受力关系如下,参照图2所示,检测保持件220是用于给检测馈针240提供向下的保持力,也就是说,检测馈针240如果没有和检测保持件220配合,即使检测驱动件210向下移动,也会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回缩,而有了检测保持件220,检测馈针240就会压缩弹簧从而积累弹性力,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定义第一次压缩弹簧的压缩量为X1,得到的理想的弹力向量为F1,F1竖直向上设置,所以根据检测馈针240的重量,可以获知检测馈针240在被释放时所具有的加速度a1,也就可以获知到检测馈针240的上端在弹力作用下的在反馈腔231中的位置,反之如果实际检测检测馈针240的上端在反馈腔231中的位置,就可以判断是否在弹簧本体30上存在异常位置,如果高于或低于指定的位置,则说明这次检测中使用的簧圈的存在轴向上的金属弹性形变异常,所以通过生成弹簧状态信息就可以判断该段簧圈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下。所述检测保持件220包括保持压杆222、保持驱动部221以及保持阻尼部223,所述保持驱动部221用于带动所述保持压杆222向下运动以挤压所述检测馈针240,所述保持阻尼部223用于在所述保持压杆222向下运动时积蓄阻尼势能,以使当所述保持驱动部221停止工作时所述保持阻尼部223在所述阻尼势能的带动下使所述保持压杆222向上回收。而保持阻尼部223可以通过伸缩气缸,弹簧或是其他具有阻尼的部件完成,目的是为了瞬间回收在检测馈针240上施加的压紧力,保证检测馈针240在运动时只会受到弹性力的作用运动,提高检测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馈针240的上端顶部设置有辨识点,所述检测部250设置有图像采集器,所述图像采集器用于采集所述辨识点在所述反馈腔 231中的运动轨迹以生成所述弹簧状态信息。例如可以在顶部的辨识点设置亮色点,而通过推视频采集的图像分析算法实现对亮点的捕获,然后建模形成运动轨迹,而需要说明的是,图像采集器需要设置两个,一个俯视视角一个侧视视角,这样建立的运动轨迹才能是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反映弹簧本体30的弹性力情况,从而输出对应的弹簧状态信息。而根据辨识点在图像中的相对位置,则可以判断在弹性力作用下辨识点可以达到的最大高度,从而判断弹性力的大小,从而生成轴向偏移信息,而通过判断辨识点在图像中的相对位置,就可以判断在弹性力作用下水平最大偏移量,就可以得到周向偏移信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250包括若干红外检测单元,所述红外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检测馈针240的上端顶部的运动轨迹以生成所述弹簧状态信息。原理与图像采集的原理相近,通过红外检测阵列的方式,判断运动轨迹,较为简单便利,在此不做详述。
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限制机构300,所述限制机构300包括限制驱动部 310以及限制夹板320,所述限制驱动部310用于带动所述限制夹板320运动以使所述限制夹板320进入所述弹簧本体30中簧圈之间的间隙;而限制机构 300中限制驱动部310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检测机构200检测不同的簧圈使在检测机构200挤压时限制夹板320下方的簧圈不会受到挤压力的作用,而例如如果此时检测最上方的第一段簧圈,则仅仅可以通过限制驱动部310带动限制夹板320固定在第一段簧圈和第二段簧圈之间,而当检测机构200工作时,仅仅会在第一段簧圈被压缩,从而起到一个检测的效果,而下一次检测则可以限制在第二段簧圈和第三段簧圈之间,那么检测时仅仅有第一簧圈和第二簧圈被压缩,这样一来,就可以检测到具体出现形变或者异常的簧圈,进行修复。
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执行机构400,所述执行机构400包括加热部410以及轴向调节部420,所述加热部410用于在所述弹簧本体30的任意位置加热所述弹簧本体30,所述轴向调节部420设置于所述基座1上,用于沿所述弹簧本体30的轴向带动所述下定位片32运动;所述加热部410包括加热板411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加热板411移动的加热机械手412,所述加热部410以接触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30上的目标位置。轴向调节部420的原理已经说明,而加热部410主要目的是将弹簧本体30的具体位置进行加热(而这个具体位置是通过检测机构200判断的,下文做出详述),而加热后这个位置的温度上升,然后通过调节部压缩或转动弹簧本体30使弹簧恢复到理想状态,而原理是弹簧在不同温度下的形变程度不同,所以在高温下目标位置的形变量较大,而其它位置的形变量趋于正常所以可以对该位置金属的形状进行调整。而如图所示,加热部410是通过机械手带动的,所以可以精确加热弹簧本体30上的任意位置。除了直接加热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热辐射或光束加热方式加热,不做局限。所述加热板411上设置有热反馈器,所述热反馈器用于检测所述弹簧本体30上目标位置的温度,当目标位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时,控制对应的所述轴向调节部420或周向调节部工作。而这个热反馈器的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对应金属的材料设置,而一旦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对应的设备就可以进行工作,较为简单便利。
而为了保证加热时局部受热量较大,则可以设置所述固定机构设置有第一冷却补偿器110,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110与所述下定位片32接触,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110工作时将冷量从所述下定位片32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30上,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110在所述加热部410工作时工作。所述限制机构300上设置有第二冷却补偿器330,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330与所述限制夹板320接触,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330工作时将冷量从所述限制夹板320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30上,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330在所述加热部410工作时工作。所述基座1上还包括冷却部440,所述冷却部440包括冷却板441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冷却板441移动的冷却机械手442,所述冷却板441以接触的方式将冷量导入所述弹簧本体30。这样一来,就可以将热量锁定在对应的加热位置,提高加热效果。
所述控制器包括测算模块21以及轴向纠正模块22,所述测算模块21包括通过获取弹簧本体30在限制机构300不同位置的限制状态下获取到的弹簧状态信息生成弹簧模型信息组,并将预设的理想模型信息组与所述弹簧模型信息组比对,根据偏差得到轴向纠正信息,所述轴向纠正模块22根据所述轴向纠正信息控制所述加热部410以及所述轴向调节部420工作以使新的弹簧模型信息组和理想模型信息组之间的轴向偏差减小。首先是测算模块21的设置,测算模块21是获取在不同簧圈的间隙下检测机构200检测到的弹簧状态信息,然后通过比对的方式生成对应的纠正信息,再通过纠正信息对弹簧结构3进行纠正,所述测算策略包括限制步骤、保持步骤、挤压步骤、释放步骤以及输出步骤;所述限制步骤包括通过限制夹板320进入所述弹簧本体30中簧圈之间的间隙以使所述限制夹板320下方的簧圈不会受到压力的影响;所述保持步骤包括通过检测保持件220压紧所述检测馈针240于所述让位孔上;所述挤压步骤包括通过所述检测驱动件210使所述检测馈针240挤压所述弹簧结构3;所述释放步骤包括通过检测保持件220放松所述检测馈针240于所述让位孔,以使检测馈针240在所述弹簧结构3弹性力的作用下弹起并在所述反馈腔231中留下运动轨迹;所述输出步骤包括根据运动轨迹生成对应的弹簧状态信息。所述轴向纠正模块22执行轴向纠正策略,所述轴向纠正策略包括获取步骤、加热步骤以及纠正步骤;所述获取步骤包括根据所述轴向纠正信息获得位置信息以及纠正量信息;所述加热步骤包括在所述弹簧本体30上确定所述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并通过加热部410加热对应的位置;所述纠正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纠正量信息带动所述轴向调节部420运动,所述纠正量信息反映所述轴向调节部 420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的距离。以下以例子进行说明:第一次检测对应第一段簧圈,检测到轴向偏移量为-1(以2为合理范围)个单位,第二次检测对应第一段簧圈、第二段簧圈,检测到轴向偏移量为+4个单位,后续检测的轴向偏移量都正常,也就是说优选将第二段簧圈的弹性力减小,则通过加热部410加热第二段簧圈,然后加热的同时对第二段簧圈进行拉伸,拉伸的单位正比为5个单位的轴向偏移量,而加热完成后再次检测查看是否正常。
当然,以上只是本发明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用于对弹簧结构进行加工,所述弹簧结构包括弹簧本体以及设置在弹簧本体两端的下定位片以及上定位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以及控制器;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固定弹簧结构,所述固定机构通过所述下定位片和所述弹簧结构固定;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检测驱动件、检测保持件、检测反馈结构以及检测馈针,所述检测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检测反馈结构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所述检测馈针设置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上,所述检测反馈结构内形成有反馈腔,所述检测馈针的下端通过所述反馈腔上设置的让位孔于外部形成自由端,所述检测馈针的上端悬空于所述反馈腔,所述检测馈针和所述反馈腔通过所述让位孔活动连接;所述检测保持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上,所述检测馈针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检测保持件用于压紧或放松所述检测馈针于所述让位孔上,所述检测保持件连接于所述检测反馈结构上,所述检测反馈结构向下运动时,所述检测馈针的一端与所述弹簧本体的上定位片接触,所述检测保持件压紧所述检测馈针时,所述检测馈针在所述检测反馈结构的带动下向所述弹簧本体施加挤压力,当所述检测保持件放松所述检测馈针时,所述检测馈针脱离所述弹簧本体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回缩至所述反馈腔;所述反馈腔内设置有检测部,所述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检测馈针在弹性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的轨迹以生成弹簧状态信息,所述弹簧状态信息包括轴向位移信息;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包括限制驱动部以及限制夹板,所述限制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限制夹板运动以使所述限制夹板进入所述弹簧本体中簧圈之间的间隙;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加热部以及轴向调节部,所述加热部用于在所述弹簧本体的任意位置加热所述弹簧本体,所述轴向调节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用于沿所述弹簧本体的轴向带动所述下定位片运动;
所述控制器包括测算模块以及轴向纠正模块,所述测算模块包括通过获取弹簧本体在限制机构不同位置的限制状态下获取到的弹簧状态信息生成弹簧模型信息组,并将预设的理想模型信息组与所述弹簧模型信息组比对,根据偏差得到轴向纠正信息,所述轴向纠正模块根据所述轴向纠正信息控制所述加热部以及所述轴向调节部工作以使新的弹簧模型信息组和理想模型信息组之间的轴向偏差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纠正模块执行轴向纠正策略,所述轴向纠正策略包括获取步骤、加热步骤以及纠正步骤;
所述获取步骤包括根据所述轴向纠正信息获得位置信息以及纠正量信息;
所述加热步骤包括在所述弹簧本体上确定所述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并通过加热部加热对应的位置;
所述纠正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纠正量信息带动所述轴向调节部运动,所述纠正量信息反映所述轴向调节部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设置有第一冷却补偿器,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与所述下定位片接触,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工作时将冷量从所述下定位片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上,所述第一冷却补偿器在所述加热部工作时工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上设置有第二冷却补偿器,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与所述限制夹板接触,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工作时将冷量从所述限制夹板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上,所述第二冷却补偿器在所述加热部工作时工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包括加热板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加热板移动的加热机械手,所述加热部以接触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所述弹簧本体上的目标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上设置有热反馈器,所述热反馈器用于检测所述弹簧本体上目标位置的温度,当目标位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时,控制对应的所述轴向调节部工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保持件包括保持压杆、保持驱动部以及保持阻尼部,所述保持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保持压杆向下运动以挤压所述检测馈针,所述保持阻尼部用于在所述保持压杆向下运动时积蓄阻尼势能,以使当所述保持驱动部停止工作时所述保持阻尼部在所述阻尼势能的带动下使所述保持压杆向上回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馈针的上端顶部设置有辨识点,所述检测部设置有图像采集器,所述图像采集器用于采集所述辨识点在所述反馈腔中的运动轨迹以生成所述弹簧状态信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包括若干红外检测单元,所述红外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检测馈针的上端顶部的运动轨迹以生成所述弹簧状态信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还包括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包括冷却板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冷却板移动的冷却机械手,所述冷却板以接触的方式将冷量导入所述弹簧本体。
CN201811369757.2A 2018-11-17 2018-11-17 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Active CN1095305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9757.2A CN109530587B (zh) 2018-11-17 2018-11-17 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9757.2A CN109530587B (zh) 2018-11-17 2018-11-17 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30587A CN109530587A (zh) 2019-03-29
CN109530587B true CN109530587B (zh) 2020-06-23

Family

ID=65848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69757.2A Active CN109530587B (zh) 2018-11-17 2018-11-17 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3058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328038A1 (ru) * 1985-10-04 1987-08-07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А-3759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перемотки длинномер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JPH0771714B2 (ja) * 1991-04-15 1995-08-02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丸棒材料の端部成形装置
JP2003136171A (ja) * 2001-10-29 2003-05-14 Yamani Hatsujo Kk コイルバネにおけるコイル外径の検出装置
JP3915089B2 (ja) * 2001-12-20 2007-05-16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圧縮コイルばねのセ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612552B2 (ja) * 2006-02-10 2011-01-12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ばね成形機
CN100404160C (zh) * 2006-07-21 2008-07-23 黄金堂 全功能压簧机
GB201001897D0 (en) * 2010-02-05 2010-03-24 Levingston Gideon Non magnetic mateial additives and processes for controling the thermoelastic modulus and spring stiffness within springs for precision instruments
CN202701229U (zh) * 2012-06-14 2013-01-30 株洲南方燃气轮机成套制造安装有限公司 弹簧螺距校正装置
CN103465142A (zh) * 2013-08-27 2013-12-25 西北工业大学 抛光机纠偏机构
CN204470490U (zh) * 2015-01-22 2015-07-15 宁波名力弹簧有限公司 弹簧校正设备
CN105480735B (zh) * 2016-01-28 2017-12-19 苏州市金螺电刷弹簧有限公司 全自动碳刷弹簧校正测力机
CN106315106A (zh) * 2016-11-22 2017-01-11 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胶片分割机械式纠偏辊
JP6704867B2 (ja) * 2017-02-27 2020-06-03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コイルばね製造装置と、コイルばねの製造方法
CN206747479U (zh) * 2017-03-06 2017-12-15 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航空精密超小缠绕比弹簧的手工绕制夹具
JP6291668B1 (ja) * 2017-07-31 2018-03-14 株式会社テック アーク状コイルスプリング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207288751U (zh) * 2017-08-03 2018-05-01 东莞市昊诚五金弹簧有限公司 一种cnc弹簧机弹簧高度校正装置
CN207239023U (zh) * 2017-08-14 2018-04-17 福建永动力弹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弹簧矫正台
CN108725500B (zh) * 2018-06-08 2019-06-14 荆门创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能自动纠偏的轨夹装置的液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30587A (zh) 2019-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55416A1 (ja) ホットプレス用金型及び温度測定装置、並びにホットプレス成形方法
US20170175216A1 (en) Electrical heating device
RU2576792C2 (ru) Способ повышения геометрической точности детали, полученной инкрементным формованием
WO2011070749A1 (ja) 摩擦攪拌接合装置及び方法
CN112895475B (zh) 一种超声波焊接机
CN109530587B (zh) 一种弹簧轴向纠偏装置
CN109506916B (zh) 一种弹簧检测装置
KR101840679B1 (ko) 코일스프링 핫세팅 방법
CN109454184B (zh) 一种弹簧周向纠偏装置
CN109351894B (zh) 一种弹簧纠正装置
US7856704B2 (en) Monitoring system for clinching process
CN116984537B (zh) 一种用于轴类锻件的自由锻制造方法
JP2015171727A (ja) 金属部品製造装置及び金属部品製造方法
CN104111196B (zh) 点焊导板楔形压力试验机及导板焊点的强度检测方法
US10166588B2 (en)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steel workpiece
US7594417B1 (en) Apparatus for wiper die monitoring
JP2018527188A (ja) 金属製の平板製品の平坦度不良の除去のための設備および方法
JP2018527188A5 (zh)
CN217798166U (zh) 矫形设备
CN113927153B (zh) 基于飞边视觉的多级加压摩擦焊控制及质量评价方法
CN210080398U (zh) 一种金属卷材塔型修复装置
CN112338343A (zh) 一种真空压焊机
CN114210767B (zh) 叶尖型面扭曲校正夹具及叶尖型面扭曲校正方法
CN113715308B (zh) 可调节式多点渐进翻边成形装置及方法
CN203091588U (zh) 具有温度检测功能的热坯料输送用机器人卡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9

Address after: 226600 Haian Industrial Park, Haian County, Jiangsu, Nantong

Applicant after: NANTONG RUISI ELECTRONIC Co.,Ltd.

Address before: 621700 No. 39 Zhizhong Road, Zhangming Town, Jiangyou City,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Tang Bi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