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02022A - 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02022A
CN109502022A CN201811564142.5A CN201811564142A CN109502022A CN 109502022 A CN109502022 A CN 109502022A CN 201811564142 A CN201811564142 A CN 201811564142A CN 109502022 A CN109502022 A CN 109502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ying saucer
force piece
power
ontology
horizo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641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洪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56414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02022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02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0202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9/00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C39/001Flying sauc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2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in aircraft; 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 B64D27/02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 B64D27/16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of jet type
    • B64D27/20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of jet type within, or attached to, fusel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碟推进系统,包括:飞碟本体、用于推动飞碟本体运动的动力装置、用于给动力装置供电的至少一个旋转发电单元、控制动力装置和所有旋转发电单元工作状态的控制系统。在飞碟本体的顶面、底面及侧面均设有喷射动力件,通过启动不同位置的喷射动力件以控制飞碟的运动方向,实现飞碟在360度内自由切换运动方向。另外,喷射动力件有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液体喷射动力件两种,使飞碟可穿梭于空中与海里。进一步的,飞碟本体内还设有旋转发电单元,可将电磁能等能量形式共同转化为电能,并给喷射动力件供电,以减少外部电能供应。本发明具有飞行方向灵活、适合空海两用、节能环保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推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常规空中飞行推进方式,主要有直升机螺旋桨推进、喷气式升力推进、火箭喷射推进等,这些推进方式都只能直线推进,不能自由转角飞行,且需要携带大量燃料。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实现360度切换方向自由飞行的飞碟推进系统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飞碟推进系统,包括:飞碟本体、用于推动飞碟本体运动的动力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并控制其推进方向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包括:设于飞碟本体顶部的上动力单元、设于飞碟本体底部的下动力单元、设于飞碟本体侧面的水平动力单元。上动力单元包括:环绕飞碟本体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顶面上的多个上动力组件,每个上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上喷射动力件,上喷射动力件的流体喷射方向朝上。下动力单元包括:环绕飞碟本体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底面上的多个下动力组件,每个下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下喷射动力件,下喷射动力件的流体喷射方向朝下。水平动力单元包括:环绕飞碟本体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侧面上的多个水平喷射动力件,水平动力喷射件的喷射方向水平且喷射方向的延长线经过飞碟本体的中心。所有上喷射动力件、下喷射动力件和水平喷射动力件的工作状态均由控制系统控制。
优选的,上喷射动力件包含第一喷射口和第一吸入口,第一喷射口设置在飞碟本体的顶面上,第一吸入口设置在飞碟本体的底面上。下喷射动力件包含第二喷射口和第二吸入口,第二喷射口设置在飞碟本体的底面上,第二吸入口设置在飞碟本体的顶面上。水平喷射动力件包括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均设置在飞碟本体的侧面上。
优选的,第一喷射口和第一吸入口同轴设置,第二喷射口和第二吸入口同轴设置,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同轴设置且轴线穿过飞碟本体的中心轴。
优选的,每个上动力组件中的上喷射动力件沿飞碟本体中心轴向飞碟本体边缘排列呈直线。每个下动力组件中的下喷射动力件沿飞碟本体中心轴向飞碟本体边缘排列呈直线。
优选的,上动力单元包含两种上动力组件,第一种上动力组件和第二种上动力组件数量相同且环绕飞碟本体中心轴交替排布,第一种上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上气体喷射动力件,第二种上动力组件包括若干个上液体喷射动力件。下动力单元包含两种下动力组件,第一种下动力组件和第二种下动力组件数量相同且环绕飞碟本体中心轴交替排布,第一种下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下气体喷射动力件,第二种下动力组件包括若干个下液体喷射动力件。水平喷射动力件分为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水平动力单元包括:数量相同且环绕飞碟本体中心轴交替排布的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
优选的,动力系统还包括:设于飞碟本体上的竖直螺旋桨单元,竖直螺旋桨单元包括:环绕飞碟本体中心轴均匀排布在飞碟本体上的若干个竖直螺旋桨,竖直螺旋桨的转轴朝上竖直设置,飞碟本体的边缘排布有用于安装竖直螺旋桨的通孔,所有竖直螺旋桨的工作状态均由控制系统控制。
优选的,动力系统还包括:设于飞碟本体上的水平螺旋桨单元,水平螺旋桨单元包括:环绕飞碟本体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底部的若干个水平螺旋桨,水平螺旋桨单元设置在飞碟本体的底面中部位置,水平螺旋桨的转轴水平设置,且转轴的延长线经过飞碟本体的中心轴,所有水平螺旋桨的工作状态均由控制系统控制。
优选的,飞碟推进系统还包括:给动力装置供电的至少一个旋转发电单元,旋转发电单元设于飞碟本体内,旋转发电单元包括:主动轮、跟随主动轮旋转的至少一个磁电转换机构、驱动主动轮转动的电动件,磁电转换机构包括:从动轴、固定在从动轴上的连动轮、安装在从动轴上的发电组件,连动轮跟随主动轮转动。发电组件包括:固定在从动轴上的转子磁铁和活动套在从动轴上的定子线圈。磁电转换机构还包括:传动连接在从动轴上的至少一个自旋盘、固定设置在自旋盘外部的安装框,自旋盘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内磁铁,安装框内设有与内磁铁位置相对且极性相同的外磁铁,内磁铁和外磁铁上位置相对的表面倾斜设置且相互平行。
优选的,飞碟推进系统还包括:给电动件供电的初始电能系统、与发电组件连接的储电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初始电能系统和储电系统的工作状态。
优选的,飞碟本体的外壳设有外部电磁场屏蔽层,飞碟本体的内部设有驾乘室,驾乘室的表面包覆有内部电磁场屏蔽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飞碟本体的顶面、底面及侧面均设有喷射动力件,通过启动不同位置的喷射动力件以控制飞碟的运动方向,实现飞碟在360度内自由切换运动方向。另外,喷射动力件有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液体喷射动力件两种,使飞碟可穿梭于空中与海里。进一步的,飞碟本体内还设有旋转发电单元,通过旋转发电单元给喷射动力件供电,减少外部电能供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中飞碟推进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外壳的层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碟球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碟球上层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碟球中层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碟球下层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飞碟本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飞碟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飞碟本体的方向控制原理图;
图10是本发明中多个旋转发电单元排布呈环形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碟翼的发电结构侧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单个磁电转换机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单个磁电转换机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自旋盘和安装框之间磁铁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中自旋盘的内磁铁形状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中内磁铁和外磁铁之间的倾角磁推作用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中飞碟推进系统的电力流转分配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中飞碟推进系统的能量转化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中飞碟推进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中飞碟推进系统的分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飞碟推进系统,包括:飞碟本体2、用于推动飞碟本体2运动的动力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并控制其推进方向的控制系统。
如图1至3所示,外形结构由碟翼21和设于碟翼21中心的碟球22构成,飞碟本体2的外壳由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七层结构构成,第一层为真空屏蔽层211、第二层为超导屏蔽层212、第三层为铁磁屏蔽层213、第四层为钛金属抗磁层214、第五层为钢制抗压层215、第六层为太阳能隔热发电层216、第七层为海中伏打发电层217。第四层的钛金属抗磁层214采用钛金属或复合材料制作,由于钛是无磁性金属,在强磁场中不易磁化,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电阻率低等优良特性,在高温和低温状态都保持高强度。第五层的钢制抗压层215可用较厚的普通钢或锰钢等硬度较大的钢铁,或其它抗压能力较强的材质。第六层的太阳能隔热发电层216的作用是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初始电能系统提供原始动力。第七层的海中伏打发电层217上排布有伏打发电组,每个伏打发电组包含相对设置的铜板和锌板,铜板和锌板之间设有间距,并通过导线相连,当飞碟在海中潜航时,铜板和锌板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并转化为电能,从而补充电能增强飞碟海中续航能力。
飞碟本体2的内部设有驾乘室23,驾乘室23的表面由内至外依次包覆有内真空屏蔽层232、内超导屏蔽层233和内铁磁屏蔽层234,内超导屏蔽层233具有完全抗磁性,隔绝外部电磁场及辐射伤害。内铁磁屏蔽层234是第二屏蔽层,可防止超导层损坏后漏磁,为超导层及驾乘室23本身提供坚实的结构基础。内真空屏蔽层232的真空环境能屏蔽大量危险,可防止温度过高和线路故障,减少伤害。驾乘室23居于飞碟本体2的正中间,可以固定安装在飞碟本体2的正中间,也可以通过磁体使之悬浮于飞碟本体2的正中间,并与外部能源区保持电磁隔离、磁悬浮真空状态,不与任何部件发生关联。
如图3至6所示,碟球22是人居环境的主要部分,碟球的内部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和下层主要是为空压和海压配置的设备,中层是驾乘室23。上层的主要配置有:上层空气储存区221、上层空压机222、上层海水压力机223、碟球上层电源224、上层海水储存区235。下层的主要配置有:下层空气储存区225、下层空压机226、下层海水压力机227、碟球下层电源228、下层海水储存区236。中层的主要配置有:中层空压机229、中层海水压力机230、碟球中层电源231、驾乘室23。碟翼21是飞碟本体2获取电能的主体部分,主要由磁电转换系统、竖直螺旋桨单元3、水平螺旋桨单元4、各屏蔽层等组成。
动力装置包括设于飞碟本体2顶部的上动力单元。
如图7、8所示,上动力单元包括:环绕飞碟本体2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2顶面上的多个上动力组件,每个上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上喷射动力件,每个上动力组件中的上喷射动力件沿飞碟本体2中心轴向飞碟本体2边缘排列呈直线。上喷射动力件的流体喷射方向朝上,上喷射动力件包含第一喷射口和第一吸入口,第一喷射口设置在飞碟本体2的顶面上,第一吸入口设置在飞碟本体2的底面上,第一喷射口和第一吸入口同轴设置。上动力单元包含两种上动力组件,第一种上动力组件和第二种上动力组件数量相同且环绕飞碟本体2中心轴交替排布,第一种上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上气体喷射动力件24,第二种上动力组件包括若干个上液体喷射动力件25。
动力装置还包括设于飞碟本体2底部的下动力单元。
如图7、8所示,下动力单元包括:环绕飞碟本体2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2底面上的多个下动力组件,每个下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下喷射动力件,每个下动力组件中的下喷射动力件沿飞碟本体2中心轴向飞碟本体边缘排列呈直线。下喷射动力件的流体喷射方向朝下,下喷射动力件包含第二喷射口和第二吸入口,第二喷射口设置在飞碟本体2的底面上,第二吸入口设置在飞碟本体2的顶面上。第二喷射口和第二吸入口同轴设置。下动力单元包含两种下动力组件,第一种下动力组件和第二种下动力组件数量相同且环绕飞碟本体2中心轴交替排布,第一种下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下气体喷射动力件26,第二种下动力组件包括若干个下液体喷射动力件27。
动力装置还包括设于飞碟本体2侧面的水平动力单元。
如图7、8所示,水平动力单元包括:环绕飞碟本体2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2侧面上的多个水平喷射动力件,水平喷射动力件的喷射方向水平且喷射方向的延长线经过飞碟本体2的中心。水平喷射动力件包括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均设置在飞碟本体2的侧面上。水平喷射动力件分为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28和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29,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28和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29的数量相同,且环绕飞碟本体2中心轴交替排布。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同轴设置且轴线穿过飞碟本体2的中心轴。
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液体喷射动力件的原理相同,通过吸入口抽取飞碟本体外部环境中的流体,通过喷射口喷出流体产生动力,上述内容中提到的喷射动力件相关特征或结构是指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液体喷射动力件均具备的结构。
如图1所示,动力系统还包括:设于飞碟本体2上的竖直螺旋桨单元3和水平螺旋桨单元4,竖直螺旋桨单元3包括:环绕飞碟本体2中心轴均匀排布在飞碟本体2上的若干个竖直螺旋桨31,竖直螺旋桨31的转轴朝上竖直设置,飞碟本体2的边缘排布有用于安装竖直螺旋桨31的通孔,竖直螺旋桨31的设置可承担飞碟的一部分重量,与直升机类似,而不会出现飞碟整体旋转的情况,通孔顶部的开口设置有可打开的上盖32、底部的开口设置有可打开的下盖33,需要使用竖直螺旋桨31时将上盖32和下盖33均打开,不使用时关闭上盖32和下盖33。水平螺旋桨单元4包括:环绕飞碟本体2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2底部的若干个水平螺旋桨41,水平螺旋桨41的转轴水平设置,且转轴的延长线经过飞碟本体2的中心轴。水平螺旋桨单元4设置在飞碟本体2的底面中部位置,以使碟翼21成为保护伞,使其能全天候运转。由于水平螺旋桨41在这里是控制方向的,有别于竖直螺旋桨31,属于辅助控制设备,所以水平螺旋桨41只须环绕飞碟本体2的轴线均匀分布即可,在八个径向方向或16个径向方向设置水平螺旋桨41即可轻易控制方向。水平螺旋桨41可设计为伸缩式,飞碟本体2上设置放置水平螺旋桨41的容纳腔和覆盖容纳腔开口的密封盖,水平螺旋桨41平时隐藏于飞碟本体2内,须要用时打开密封盖,推出水平螺旋桨41即可。竖直螺旋桨31和水平螺旋桨41是用于飞碟本体2空中飞行,在空压失效时,竖直螺旋桨可以作为空压的备用方案,起垂直升降的作用,并通过水平螺旋桨41改变方向。无论是竖直螺旋桨31还是水平螺旋桨41,均是在空中使用,而在海中则是使用海水压力机喷射海水进行方向和动力控制。
飞碟本体2内部的上下层均设有空压机、空气储存区、海水压力机和海水储存区,是切换空中状态和海中状态的重要设备。空气储存区和海水储存区也是用于调节飞碟海中悬浮高度的设备,其功能与鱼镖类似。
所有上喷射动力件、下喷射动力件、水平喷射动力件、竖直螺旋桨31和水平螺旋桨41的工作状态均由控制系统控制。控制系统是推进系统中最重要的控制部分,改变方向有三种方式:第一种空压喷射,通过引入或抽取飞行器目标方向的前方空气,经空压机压缩空气后,以各空气喷射口向后喷射,助推飞碟空中前进,加压的空气,还可以进一步加热后再喷射,也可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喷射;第二种是海水喷射,在海中通过抽取目标方向的前方海水,经过海水压力机加压后,以各海水喷射口向后喷射,助推飞碟海中前进;第三种是竖直螺旋桨31和水平螺旋桨41配合使用,但其只能在空中使用,是辅助设置。
如图9所示,由于飞碟本体2以空气或海水压力助推前进,其周身受到的空气或海水压力相同,改变方向只需减弱目标方向上的空气压力或海水压力,加压后向后喷射,以此来增强后方空气压力或海水压力的强度大小即可,对应前后、左右、上下共三组方向,能够360度自由转向,而平行方向90度直角转弯是飞碟本体方向控制的基础。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海中,抽取前方目标方向上的空气或海水向后喷射,不仅包括简单的抽取后加压直接向后喷身,还需要将一部分加压后的空气或海水,分散地沿着飞碟本体2周身全方位的向后喷身,以此加速飞碟四周空气或海水的流动,减少阻力,加快速度。
1、在空中控制方向的方式
向前驱动飞行时,启动水平动力单元中对应位置的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28,抽取目标方向的前方空气送入空压机加压后,向后方及飞碟本体2周边一起向后方喷射空气,加快该区域的空气流速,即同时减弱目标方向前方及周边的空气压力,加强后方的空气压力,气流向前移动,依靠空气压力助推飞碟本体2前进。
向后倒退飞行时,启动水平动力单元中对应位置的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28,将后方作为目标方向,对向前驱动飞行进行反向操作,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28抽取后方的空气加压后,向前方及飞碟本体2周边喷射,通过增强前方空气压力的方式,依靠空气压力起到倒退飞行的作用。
向左移动飞行时,启动水平动力单元中对应位置的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28,抽取左边方向的前方空气,送入空压机中进行加压,然后向右喷射空气,左边空气压力减小,气流向左移动,依靠空气压力向左飞行。
向右移动飞行时,启动水平动力单元中对应位置的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28,对向左驱动飞行进行反向操作,抽取右边方向的前方空气,送入空压机中进行加压,然后,向左喷射空气,右边空气压力减小,气流向右移动,依靠空气压力向右飞行。
当要在平行方向90度直角转向时,选取目标方向的前方空气,送入空压机中,然后快速向其它平行方向上的三个方向同时喷射,这三个方向上的空气压力增强,而被抽取空气方向上的空气流速加快,空气压力变小,其它三个方向上的空气压力将飞碟本体依靠空气压力向弱压力区推动,从而起到90度直角转向的作用。与此为基础,控制喷射的大小、强度和角度,就可实现空中360度任意转向。
上下垂直升降与前后左右平行方向转向推移原理相同,通过抽取飞碟本体2上方的空气,经高速加压后,向飞碟本体2的下方喷射,这样上方空气流速加快、空气压力小,下方流速小、空气压强大,压力差使气流向上,依靠下方空气压力助推飞碟本体2向上移动使飞碟本体2获得垂直向上的升力,实现飞行中的垂直升降与悬停等功能。
向下垂直降落时,只需减弱向下方向喷射的空气速度和强度即可起到垂直下降的作用。
悬停空中时,只需调整上气体喷射动力件24和下气体喷射动力件26的推进力,使飞碟本体2上下表面受到的空气压力相同,即可获得悬停。
斜角飞行时,只需加强碟翼斜边特定角度的定向喷射空气的大小和强度即可,比如,向左倾斜角飞行时,可加强右碟翼斜边特定角上方的空气喷射,同时加强左碟翼斜边下方的空气喷射,使飞碟本体2瞬间改变倾斜角度。
前后左右平行飞行强调在平行方向上空气压力对飞碟本体2的助推;垂直升降强调对飞碟本体2上下控制区空气压力大小的控制调节;斜角飞行则强调碟翼斜边定向定点喷射空气的大小和强度。
2、从空中潜入海中控制方向的方式
飞碟本体2从空中潜入海中,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空压方式直接平行降落在海面上,在接触海水前,关闭并隐藏竖直螺旋桨31和水平螺旋桨41,再关闭气体喷射动力件,最后,打开液体喷射动力件,如果飞碟浮力大于海水,将在抽取海水后改变重力直接潜入海中,依靠喷射海水潜航;如果飞碟重力大于海水浮力,则飞碟直接潜入海中,通过海水喷射动力件进行方向控制;第二种,是飞碟在空中通过气体喷射动力件首先调整角度,以斜插式角度入海,在接触海水前,关闭并隐藏竖直螺旋桨31和水平螺旋桨41,再关闭气体喷射动力件,并同时打开海水喷射动力件,入海后重新调整姿态至平行位置,斜插式有利于以最快速度潜入海中。优选第一种方式,降落平稳、安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空中和海中设备的优点,准确切换空中和海中模式,防止意外发生。
3、在海中控制方向的方式
向前驱动潜航时,启动水平动力单元中对应位置的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29,抽取目标方向的前方海水,送入海水压力机中,然后向后方及飞碟本体2周边一起向后方喷射加压后的海水,加快该目标前方区域的海水流速,同时减弱目标方向前方及周边的海水压力,加强后方海水压力,水流向前方移动,依靠海水压力助推飞碟本体2前进。
向后倒退潜航时,启动水平动力单元中对应位置的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29,将后方作为目标方向,对向前驱动潜航进行反向操作,将后方海水抽取加压后,向前方及飞碟本体2周边喷射,通过增强前方海水压力的方式,依靠海水压力起到倒退的作用。
向左移动潜航时,启动水平动力单元中对应位置的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29,抽取左边方向的前方海水,送入海水压力机中进行加压,然后,向右喷射海水,左边海水压力减小,气流向左移动,依靠海水压力向左移动。
向右移动潜航时,启动水平动力单元中对应位置的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29,抽取右边方向的前方海水,送入海水压力机中进行加压,然后,向左喷射海水,右边海水压力减小,水流向右移动,依靠海水压力向右移动。
当要在平行方向90度直角转向时,选取目标方向的前方海水,送入海水压力机中,然后快速向其它平行方向上的三个方向同时喷射,这三个方向上的海水压力增强,而被抽取方向上的海水流速加快,海水压力变小,其它三个方向上的海水压力将飞碟本体2依靠强海水压力向弱海水压力区推动,从而起到90度直角转向的作用。与此为基础,控制喷射的大小、强度和角度,就可实现海中360度任意角度的转向。
海中上下垂直升降与前后左右平行方向转向推移原理相同,通过抽取飞碟本体2顶部的海水,经加压后,向下飞碟本体2底部喷射,这样上方水流流速加快,海水压力小;下方流速小,海水压强大,水流向上,依靠下方海水压力助推飞碟本体2向上移动,使飞碟本体2获得垂直向上的升力,实现潜航中的垂直升降与悬停功能。
向下垂直下沉时,只需减弱向下方向喷射的海水速度和大小即可起到垂直下沉的作用。
悬浮海中时,只需调整上液体喷射动力件25和下液体喷射动力件27的海水压力,使飞碟本体2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相同,即可获得悬停,也可以通过内部存储海水或空气的重量对比,实现潜艇式的海中悬浮。
斜角潜航时,只需加强碟翼21斜边特定角度的定向喷射海水的大小程度即可,比如,向左倾斜角潜航时,可加强右碟翼斜边特定角上方的海水喷射,同时加强左碟翼斜边下方的海水喷射,使飞碟本体2瞬间调整倾斜角度。
前后左右平行潜航强调在平行方向上海水压力对飞碟本体2的助推;海中垂直升降强调对飞碟本体2上下控制区海水压力大小的控制调节;斜角飞行则强调碟翼21斜边定向定点喷射海水大小和程度。
4、从海中返回空中控制方向的方式
飞碟本体2在海中返回空中,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依靠向下喷射海水,使潜航的方向朝上,直达海面;第二种是以斜插式快速冲出海面,首先要调整姿态角度,在海中通过海水喷射动力件调整仰角角度,角度倾斜15度到45度之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上浮阻力,冲出海面后,重新调整姿态到平行角度;第三种是,当飞碟的所受到的浮力大于海水,是通过吸入海水才潜入海中的情况下,只需向下喷射海水即可浮出海面。第四种方式是当飞碟入海前所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重量,直接潜入海中,这种情况,在冲出海面前,需同时打开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液体喷射动力件及竖直螺旋桨31,此时,液体喷射动力件依靠储存的海水向海中喷射,是主要的向上动力源,气体喷射动力件则不吸气只向下喷射空气,竖直螺旋桨虽开启,但不打开上盖和下盖,当上浮到海面后,抽取空气并同时向海面喷射空气和海水。与此同时,一直开启的竖直螺旋桨31打开上盖和下盖,也将与气体喷射动力件相互配合,再次产生升力。当喷射完海水,顺利进入空中后,关闭液体喷射动力件,只开启气体喷射动力件和竖直螺旋桨31,以控制飞碟本体2在空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运行。
以上飞碟本体2的任意转向是假设驾驶人员自身不动的情况下,通过直接控制气体喷射动力件或液体喷射动力件间接达到的转向目的。第二种情况就是假设驾驶人员的位置本身就是控制器,该位置可以旋转,也就是驾驶人员面对的方向就是目标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可直接控制飞碟本体2的方向,位置转向哪个方向,飞碟本体2自动向哪个方向飞行,方向控制都是通过控制系统进行精确角度控制。
飞碟的供电结构如下。
如图1、10、11、12、13所示,飞碟推进系统还包括:给动力装置供电的至少一个旋转发电单元1,旋转发电单元1设于飞碟本体2内部,用真空泵抽去旋转发电单元1周边的空气后,旋转发电单元1处于真空环境。旋转发电单元1包括:主动轮11、跟随主动轮11旋转的至少一个磁电转换机构12、驱动主动轮11转动的电动件,电动件为马达或其他能起到相同驱动作用的部件。
如图11、12、13所示,磁电转换机构12包括:从动轴121、固定在从动轴121上的连动轮122、安装在从动轴121上的发电组件,连动轮122跟随主动轮11转动。其中,发电组件包括:固定在从动轴121上的转子磁铁123和活动套在从动轴121下部的定子线圈124,转子磁铁123通过支撑架131固定在从动轴121上,转子磁铁123随从动轴121转动时,定子线圈124切割转子磁铁123的磁感线以产生电能。磁电转换机构12还包括:传动连接在从动轴121上部的至少一个自旋盘125、固定设置在自旋盘125外部的安装框126。图12所示的是自旋盘125与从动轴121的第一种传动连接方式,自旋盘125活动套在从动轴上,自旋盘125的内侧设有内齿圈,从动轴121的外侧设有与内齿圈啮合传动的外齿圈,从动轴121转动时由外齿圈带动内齿圈转动,从而使自旋盘125旋转,图13所示的是自旋盘125与从动轴121的第二种传动连接方式,自旋盘125固定套在从动轴121上,从动轴121转动时自旋盘125跟随转动。
如图3至6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碟翼21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环绕其中心轴排列的旋转发电单元1,碟球22中心也设有一个旋转发电单元1,每个旋转发电单元1独立运行发电。碟球22的旋转发电单元1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的上部有5个小自旋盘,中层有10个小自旋盘和1个大自旋盘1251,下层有6个小自旋盘1252和1个大自旋盘1251。
优选的,如图12至14所示,自旋盘125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内磁铁127,安装框126内设有与内磁铁127位置相对且极性相同的外磁铁128,内磁铁127和外磁铁128上位置相对的表面倾斜设置且相互平行,内磁铁127和外磁铁128同极相斥推动自旋盘125旋转,并辅助主动轮11带动从动轴121下部的转子磁铁123旋转,而定子线圈124切割转子磁铁123的磁感线,从而将自旋盘的磁能转换成动能和机械能,再由发电组件将磁能、动能、机械能、真空势能等多种能量形式共同以电磁感应的方式转换成电能输出,当自旋盘12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内磁铁时,自旋盘125上下两个表面受到的相斥力推动自旋盘125向同一个方向旋转。在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磁电转换机构12中自旋盘125、安装框126和连动轮122位于从动轴121上部形成旋转部分,发电组件安装在从动轴121下部形成发电部分。
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4、15、16所示,自旋盘12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若干个内磁铁127,内磁铁127和外磁铁128上位置相对的表面为磁推面,磁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10~30°,磁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优选为15°,以这种倾角磁推的方式,限制磁推的方向,从而使所有单组发电结构都能顺利地完成共同旋转,共同转换出电能,当具有15°以内磁推面的磁铁分别对应地、平行地设置时,就以磁铁的力量将磁力转化为动能,使自旋盘125旋转,使磁电转换机构12初步具备发电的基本条件。如图14所示,为了优化助推效果,自旋盘125的侧面还设有至少一圈内辅助磁铁129,安装框126内设有与内辅助磁铁129位置相对且极性相同的外辅助磁铁130,以悬空对应位于安装框126上的同极磁铁,从而以上下左右悬空磁推的方式使自旋盘125旋转获得动能。较优的,内辅助磁铁129呈向其对应的外辅助磁铁130拱起且上下对称的凸形,该外辅助磁铁130呈与凸形形状匹配的凹形,设置这种凸形和凹形的好处是便于自旋盘125的旋转定位,优选实施例中,凸形为向上拱起的对称三角形,三角形上对称的两个斜面斥力相反,以使三角形正对外磁铁128上对应的凹形。同理,也可以将位于自旋盘125内圈边缘和/或外圈边缘的内磁铁127设置呈向其对应外磁铁128拱起且上下对称的凸形,该外磁铁128呈与凸形形状匹配的凹形。
如图10至13所示,旋转发电单元1中设有多个磁电转换机构12,多个磁电转换机构12沿靠近主动轮11向远离主动轮11的方向排布且依次传递运动,最靠近主动轮11的磁电转换机构12由主动轮11带动旋转,主动轮和连动轮均为齿轮。在优选实施例中,旋转发电单元1中设有三个磁电转换机构12,三个磁电转换机构12依次传动,相互啮合传动的两连动轮122的凸齿侧面上设有位置相对且极性相同的副助推磁铁,以使各连动轮122之间互相磁推,一是使之减少摩擦,二是起到借力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优化助推效果,主动轮11的凸齿侧面设有主助推磁铁,连动轮122的凸齿侧面设有与主助推磁铁位置相对且极性相同的副助推磁铁,连动轮122上设有与主助推磁铁位置相对且极性相同的副助推磁铁,主动轮11和连动轮122之间也可以互相磁推,各旋转发电单元1通过连动轮122实现连动,并在自旋盘125的配合下,实现旋转部分对发电组件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整个磁电转换系统的发电功能。另外,旋转发电单元1中相邻的旋转部件在旋转时旋转方向会正好相反,所以需要在事前,对各自旋盘125的实际运行方向进行统计,以确保运行旋转方向不会相抵触,各电动件也要与相对应的连动轮125运行方向相适宜,以防旋转方向不同而损坏磁电转换系统。
较优的,如图1、17、18所示,飞碟推进系统还包括:给电动件供电的初始电能系统5、与发电组件连接的储电系统6,控制系统控制初始电能系统5和储电系统6的工作状态,控制系统为中央处理器,储电系统6可以采用储能电池。初始电能系统5的原生动力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电池,可以是普通电池;二是太阳能,通过太阳照射获得初始电源;三是热能,通过外表吸热获得电能;四是风能,通过螺旋桨对风产生旋转获得电能;五是初始电能系统运行后,返回电池的那部分补偿电能;六是其它生成电源方式。
保持初始电能系统5原生动力的能量持久稳定,进行必要的维护工作是必须的,是保证整个动力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特别是初始电能系统5的启动方式。比如,对电池的原生初始充电采用电流脉冲充电方式增强电池使用寿命;也可采用自启动式稳压器作为励磁电源方式,在电池出现意外,无任何电池能量时,只须旋转就能发电,即使在初始电能系统5全部损坏的情况下通过摇手把,也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在控制系统控制下,初始电能系统5给电动件通电,将电能转化为电动件的机械能,带动各连动轮122旋转,此时是机械能转化为动能,而各自旋盘125的同磁极磁推,是磁能转化为动能,再由发电组件切割磁感线,将动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再综合其它能量形式,通过发电组件共同转化为电能,最终输出的电能有一部将返还给初始电能系统,是对初始电能的二级动力补充,多余电能将存储于储电系统6中,以备不时之需。
所有旋转发电单元1最终向外输出给动力装置的电力大小,主要取决于磁电转换机构12,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电能输入与输出的大小和方式,可从初始能量输入、最终能量输出两个方面进行最终电能输出大小的精准全程控制。初始能量输入是通过直接改变初始电能系统给电动件供电的电阻、电压和电流,来间接改变磁电转换机构12中的独立发电组件的转速和能量大小,最终影响输出电能大小。通过控制系统精确计算初始电能系统需要输出多少电能给电动件,使主动轮11旋转,同时带动相邻的连动轮122旋转,进而带动发电组件中的转子磁铁123旋转,以切割磁感线的方式产生电能,使最终输出的电流和电压保持恒定,且正好适合动力装置所需,而电动件对于控制转速,在增强或减弱电流大小的调节上具有重要意义。
最终能量输出是通过控制输出端的电压、电阻,改变输出到动力装置的电流大小,实现对电能和功率的控制。其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电流正常时,除优先返还给初始电能系统外,余下电能全部供应给动力装置,电力正好够用;二是在电流过大时,为防损坏动力装置,将多余电力存储于储电系统;三是在电流不足时,由储电系统提供电力,保证动力装置电能所需,以及在初始电能系统损坏时,由储电系统6担起给电动件供电的作用。系统中电能的传输可采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无线传输可通过霍尔效应等方式,近距离不接触直接获得电力。
飞碟运行时,初始电能系统通电给电动件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主动轮11带动连动轮122旋转进而将机械能转化为动能,而自旋盘125在外围对同轴的连动轮122的同方向助推,以及连动轮122的磁铁也是同磁极助推,都是磁力转化为动能和机械能,起辅助加速作用,且以上这些能量形式都是在真空环境下运行的,所以还包括了真空势能,最终整个系统的初始电能、机械能、动能、磁力、真空势能、太阳能等能量形式,通过磁电转换系统共同重新转换成了飞碟运行的电能。
如图19、20所示,本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电力系统,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整个系统是处于真空条件下的发电机构,每个发电单元,都由旋转部分和发电部分构成。系统能把太阳能等多种外部能源转化为初始能量,初始能量持续向主动轮(马达)输入电能,驱动各连动轮旋转,此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加上各自旋盘同磁极助推的磁力及真空势能等能量形式,最终将多种能量形式共同重新转化为输出的电能,输入的电能和输出的电能并不是同一个电能。
旋转部分的旋转包括主动轮(马达)对连动轮的旋转和自旋盘的同磁极磁推旋转,由于旋转就为发电部分产生电能创造了基本条件。
如果把向系统输入电能的初始能量机构和自旋盘旋转机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那么整个系统输出总能量的构成中,包括了构成初始能量的固有电池电能和太阳能、风能、初始能量将电能转化成的机械能、自旋盘同磁极助推的磁力、真空势能等能量形式,其本质上只是通过旋转部分,将磁力、机械能、动能、真空势能等能量形式,在真空下共同重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即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孤立的系统中,总能量保持不变。其中总能量包括静止能量(固有能量)、动能、势能三者的总和,是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
能量守恒定律还可表述为第一类永动机(能不断自动做功而无须消耗任何燃料和能源的机器)是做不成的。因为对外界做功就必须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就无法对外界做功。
当系统是开放的,它和介质之间不仅有热的和机械的相互作用,还有物质交换,则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中还应增加一项因物质交换引起的能量的增量或减量。
机械能是包含动能和势能(位能),即机械能=动能+势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流入的能量等于流出的能量加上内能变化。
从以上对于公认的能量守恒定律和永动机的判定中,可见本系统与永动机有着本质不同。
1、本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而永动机是个封闭孤立的系统。
2、本系统从开始运行至结束一直持续地输入能量,而永动机是一经启动后就不再输入能量。
3、本系统虽然不直接消耗燃料,但是要持续消耗初始能量的电能,这包括初始能量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的太阳能和风能等电能以及初始能量自带的电池,不是无缘无故地不断自动做功,而是在自旋盘和真空环境下,由初始电能不停地持续向主动轮供电才启动旋转的结果,这与永动机有本质的不同。
4、本系统存在两部分的能量守恒,一是初始能量通电主动轮(马达),驱动连动轮旋转,在这里电能就结束了,这个过程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二是旋转部分带动发电部分,在真空环境下,切割磁感线,间接产生电能,是磁力、动能、机械能、真空势能等能量形式共同重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产生的电能都是有来源的,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5、输入的电能只是参与初始旋转,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输出的电能是系统中的所有能源形式,以机械能的方式共同重新转化为电能的结果,输入的电能与输出的电能是两个来源不同的电能,这与永动机有着本质的不同。
6、本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其总能量包括初始能量部分和旋转部分,其中旋转部分的能量,包括了磁力、机械能以及在真空状态下的动能和势能,最终输出的电能,主要是初始能量部分和旋转部分的所有能量形式,在真空状态下,共同重新转化出的电能,而不是来自于初始能量的增量,实际上,不存在初始能量的增量,这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部分。
7、当旋转部分被抽干空气后,旋转部分同为电磁和真空两种共同存在的环境,其与外部隔绝,内能降低,无空气无摩擦无电阻,旋转部分的动能、势能增加,也就是增强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
8、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流入的能量等于流出的能量加上内能变化。这里所说的流入的能量不仅包括了初始能量持续输入的电能转化的机械能,同时还包括了各自旋盘同磁极助推的磁力,而流出的能量主要是指整个系统中的所有磁力、动能、真空势能、机械能、电能等能量形式的总和,再加上内能的变化,其总能量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可见,整个系统是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
以上分别从本系统的特点和原理、永动机的特点、能量守恒定律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本系统不仅是个开放的系统,和永动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飞碟推进系统,包括:飞碟本体、用于推动所述飞碟本体运动的动力装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并控制其推进方向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设于所述飞碟本体顶部的上动力单元、设于所述飞碟本体底部的下动力单元、设于所述飞碟本体侧面的水平动力单元;
所述上动力单元包括:环绕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顶面上的多个上动力组件,每个所述上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上喷射动力件,所述上喷射动力件的流体喷射方向朝上;
所述下动力单元包括:环绕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底面上的多个下动力组件,每个所述下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下喷射动力件,所述下喷射动力件的流体喷射方向朝下;
所述水平动力单元包括:环绕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排布在飞碟本体侧面上的多个水平喷射动力件,所述水平喷射动力件的喷射方向水平且喷射方向的延长线经过所述飞碟本体的中心;
所有上喷射动力件、下喷射动力件和水平喷射动力件的工作状态均由控制系统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喷射动力件包含第一喷射口和第一吸入口,所述第一喷射口设置在所述飞碟本体的顶面上,所述第一吸入口设置在所述飞碟本体的底面上;
所述下喷射动力件包含第二喷射口和第二吸入口,所述第二喷射口设置在所述飞碟本体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吸入口设置在所述飞碟本体的顶面上;
所述水平喷射动力件包括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所述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均设置在所述飞碟本体的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射口和第一吸入口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喷射口和第二吸入口同轴设置,所述第三喷射口和第三吸入口同轴设置且轴线穿过所述飞碟本体的中心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上动力组件中的上喷射动力件沿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向所述飞碟本体边缘排列呈直线;每个所述下动力组件中的下喷射动力件沿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向所述飞碟本体边缘排列呈直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动力单元包含两种上动力组件,第一种上动力组件和第二种上动力组件数量相同且环绕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交替排布,所述第一种上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上气体喷射动力件,所述第二种上动力组件包括若干个上液体喷射动力件;
所述下动力单元包含两种下动力组件,第一种下动力组件和第二种下动力组件数量相同且环绕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交替排布,所述第一种下动力组件包含若干个下气体喷射动力件,所述第二种下动力组件包括若干个下液体喷射动力件;
所述水平喷射动力件分为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所述水平气体喷射动力件和所述水平液体喷射动力件的数量相同,且环绕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交替排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飞碟本体上的竖直螺旋桨单元,所述竖直螺旋桨单元包括:环绕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均匀排布在所述飞碟本体上的若干个竖直螺旋桨,所述竖直螺旋桨的转轴朝上竖直设置,所述飞碟本体的边缘排布有用于安装所述竖直螺旋桨的通孔;所有竖直螺旋桨的工作状态均由控制系统控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飞碟本体上的水平螺旋桨单元,所述水平螺旋桨单元包括:环绕所述飞碟本体中心轴排布在所述飞碟本体底部的若干个水平螺旋桨,所述水平螺旋桨单元设置在所述飞碟本体的底面中部位置,所述水平螺旋桨的转轴水平设置,且所述转轴的延长线经过所述飞碟本体的中心轴;所有水平螺旋桨的工作状态均由控制系统控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给所述动力装置供电的至少一个旋转发电单元,所述旋转发电单元设于所述飞碟本体内,所述旋转发电单元包括:主动轮、跟随所述主动轮旋转的至少一个磁电转换机构、驱动所述主动轮转动的电动件,所述磁电转换机构包括:从动轴、固定在所述从动轴上的连动轮、安装在所述从动轴上的发电组件,所述连动轮跟随所述主动轮转动;
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从动轴上的转子磁铁和活动套在所述从动轴上的定子线圈;
所述磁电转换机构还包括:传动连接在所述从动轴上的至少一个自旋盘、固定设置在所述自旋盘外部的安装框,所述自旋盘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内磁铁,所述安装框内设有与所述内磁铁位置相对且极性相同的外磁铁,所述内磁铁和外磁铁上位置相对的表面倾斜设置且相互平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给所述电动件供电的初始电能系统、与所述发电组件连接的储电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初始电能系统和储电系统的工作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飞碟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飞碟本体的壳体设有外部电磁场屏蔽层,所述飞碟本体的内部设有驾乘室,所述驾乘室的表面包覆有内部电磁场屏蔽层。
CN201811564142.5A 2018-12-20 2018-12-20 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Withdrawn CN1095020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64142.5A CN109502022A (zh) 2018-12-20 2018-12-20 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64142.5A CN109502022A (zh) 2018-12-20 2018-12-20 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02022A true CN109502022A (zh) 2019-03-22

Family

ID=65753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64142.5A Withdrawn CN109502022A (zh) 2018-12-20 2018-12-20 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02022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0036B1 (en) * 1997-01-24 2001-08-07 Charles S. Lowe, Jr. Blown air lift generating rotating airfoil aircraft
US20100320333A1 (en) * 2009-05-07 2010-12-23 Herbert Martin Saucer-shaped gyroscopically stabilized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US8648509B2 (en) * 2005-09-20 2014-02-11 II William Allen Bastian Stabilizing power source for a vehicle
CN106081105A (zh) * 2016-06-12 2016-11-09 李海波 太极飞碟
CN108248831A (zh) * 2018-03-14 2018-07-06 长沙学院 飞碟式无人直升机
WO2018144476A1 (en) * 2017-02-06 2018-08-09 Charles Grigg Air and space craft with independently oriented thrust generators
KR101916159B1 (ko) * 2018-03-26 2018-11-07 홍쿠이 진 비행 접시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0036B1 (en) * 1997-01-24 2001-08-07 Charles S. Lowe, Jr. Blown air lift generating rotating airfoil aircraft
US8648509B2 (en) * 2005-09-20 2014-02-11 II William Allen Bastian Stabilizing power source for a vehicle
US20100320333A1 (en) * 2009-05-07 2010-12-23 Herbert Martin Saucer-shaped gyroscopically stabilized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CN106081105A (zh) * 2016-06-12 2016-11-09 李海波 太极飞碟
WO2018144476A1 (en) * 2017-02-06 2018-08-09 Charles Grigg Air and space craft with independently oriented thrust generators
CN108248831A (zh) * 2018-03-14 2018-07-06 长沙学院 飞碟式无人直升机
KR101916159B1 (ko) * 2018-03-26 2018-11-07 홍쿠이 진 비행 접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51301B (zh) 空潜两栖机器人及方法
US9702254B2 (en) Lift propulsion and stabilizing system and procedure for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US20180086450A1 (en) Amphibious flying vehicle
CN111216498B (zh) 一种变形多栖机器人及控制方法
CN101797973A (zh) 创新节能潜艇
US20050230525A1 (en) Craft with magnetically curved space
CN208789911U (zh) 一种电动导管式喷水推进器
CN202987503U (zh) 多功能多用途空间飞碟
CN101580133A (zh) 气体火箭太空运载器
CN104787280A (zh) 双轴叶桨轮气流体液流体集力升力推力器
CN204037909U (zh) 扑翼机
CN102069908A (zh) 碟式飞行器
EP2894097A1 (en) Electrodynamic dish-shaped flying generator
CN109502022A (zh) 一种飞碟推进系统
WO2008119246A1 (fr) Soucoupe volante
CN101012009A (zh) 喷气式直升机
CN207550459U (zh) 一种可穿戴的潜水推进装置
CN102582833A (zh) 太极飞碟
CN205675188U (zh) 一种海洋浮体新能源动力定位系统
CN1224681A (zh) 外壳旋转式航空飞碟飞行器
CN112498675B (zh) 一种三轴式四旋翼无人潜水飞行器
CN115891529A (zh) 一种可分离式无人机本体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667C (zh) 可在水下潜航的飞碟
CN111252263A (zh) 航空母舰舰载飞机旋转弹射起飞台
RU2017658C1 (ru) Транспортный аппара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2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