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94642A - 一种线束卡扣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束卡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94642A CN109494642A CN201811456801.3A CN201811456801A CN109494642A CN 109494642 A CN109494642 A CN 109494642A CN 201811456801 A CN201811456801 A CN 201811456801A CN 109494642 A CN109494642 A CN 1094946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ipper
- groove
- driving
- piece
- harn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束卡扣,包括卡扣主体、第一抓持件、第二抓持件、驱动件、复位件和卡扣件;卡扣主体上设有第一抓持件槽、第二抓持件槽、驱动件槽和卡扣件连接部;第一抓持件包括第一卡爪、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和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第二抓持件包括第二卡爪、第二抓持件连接部和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驱动件与驱动件槽滑动配合,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可通过卡扣件固定至其它零部件上,第一抓持件和第二抓持件可通过与驱动件的配合将线束固定在不同的线束定位腔内。在第一线束抓持状态和第二线束抓持状态下,第一抓持件和第二抓持件可牢固可靠地固定线束,从而提高了线束卡扣的使用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固定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线束卡扣。
背景技术
线束卡扣用于将线束固定至其它零部件上。以汽车线束固定为例,线束卡扣用于将线束固定至车身钣金件上。
现有的线束卡扣包括用于定位线束的定位件和用于与其它零部件相连接的卡扣件,定位件可例如为扎带或卡箍等。这种线束卡扣的定位件可靠性低,线束容易挣脱定位件,导致线束固定失效。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牢固可靠地固定线束的线束卡扣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牢固可靠地固定线束的线束卡扣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束卡扣。
该线束卡扣包括卡扣主体、第一抓持件、第二抓持件、驱动件、复位件和卡扣件;其中,
所述卡扣主体上设有第一抓持件槽、第二抓持件槽、驱动件槽和卡扣件连接部,所述第一抓持件槽和所述第二抓持件槽均与所述驱动件槽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抓持件槽和所述第二抓持件槽位于所述卡扣主体的不同侧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抓持件包括第一卡爪、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和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所述第一卡爪包括一对第一卡爪臂,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抓持件槽的内壁固定连接,一对所述第一卡爪臂之间形成有第一线束定位腔,且一对所述第一卡爪臂在未受外力作用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以使得所述第一线束定位腔的开口大于线束的外径;
所述第二抓持件包括第二卡爪、第二抓持件连接部和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所述第二卡爪包括一对第二卡爪臂,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抓持件槽的内壁固定连接,一对所述第二卡爪臂之间形成有第二线束定位腔,且一对所述第二卡爪臂在未受外力作用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以使得所述第二线束定位腔的开口大于线束的外径;
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驱动件槽滑动配合,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相配合,以向所述第一抓持件施加使得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力,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相配合,以向所述第二抓持件施加使得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力;
所述复位件被设置为用于向所述驱动件提供朝向所述驱动件槽的开口方向的复位力;
所述卡扣件与所述卡扣件连接部相连接;
所述线束卡扣具有第一线束抓持状态、第一线束释放状态、第二线束抓持状态和第二线束释放状态;
在所述第一线束抓持状态下,所述第一卡爪臂远离所述第一线束定位腔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第一抓持件槽的内壁相抵,以使所述第一抓持件槽向所述第一卡爪臂施加使得所述第一线束定位腔的开口小于线束的外径的作用力;
在所述第一线束释放状态下,所述驱动件克服所述复位件的复位力朝向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的方向移动至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卡爪臂离开所述第一抓持件槽;
在所述第二线束抓持状态下,所述第二卡爪臂远离所述第二线束定位腔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第二抓持件槽的内壁相抵,以使所述第二抓持件槽向所述第二卡爪臂施加使得所述第二线束定位腔的开口小于线束的外径的作用力;
在所述第二线束释放状态下,所述驱动件克服所述复位件的复位力朝向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的方向移动至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卡爪臂离开所述第二抓持件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抓持件槽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抓持件槽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驱动件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爪臂的自由端具有第一膨胀部,且一对所述第一卡爪臂镜像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卡爪臂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膨胀部,且一对所述第二卡爪臂镜像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卡爪臂相垂直;
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卡爪臂相垂直。
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上还设有驱动件限位凸台;
所述驱动件槽的壁上还设有驱动件限位孔,所述驱动件限位凸台与所述驱动件限位孔滑动配合,以将所述驱动件限位在所述驱动件槽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均具有斜楔结构,且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滑动配合。
可选的,所述复位件为弹簧;
所述驱动件上设有柱状的复位件连接部,所述驱动件槽内设有复位件定位孔,所述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复位件定位孔和所述复位件连接部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线束卡扣还包括第一压紧件和第二压紧件;
所述第一压紧件具有第一弹性压紧部,所述第一弹性压紧部被设置为用于向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施加朝向背离所述第一抓持件槽的方向的弹性力,所述卡扣主体内设有第一压紧件槽,所述第一压紧件与所述第一压紧件槽滑动配合;
所述第二压紧件具有第二弹性压紧部,所述第二弹性压紧部被设置为用于向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施加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抓持件槽的方向的弹性力,所述卡扣主体内设有第二压紧件槽,所述第二压紧件与所述第二压紧件槽滑动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压紧件槽、所述驱动件槽和所述第二压紧件槽沿着垂直于所述驱动件的滑动方向的方向顺次排布,且所述驱动件槽的两个壁分别为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
可选的,沿着所述驱动件在所述驱动件槽内的滑动方向,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和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顺次排布。
本公开的线束卡扣可通过卡扣件固定至其它零部件上,第一抓持件和第二抓持件可通过与驱动件的配合将线束固定在不同的线束定位腔内。在第一线束抓持状态和第二线束抓持状态下,第一抓持件和第二抓持件可牢固可靠地固定线束,从而提高了线束卡扣的使用可靠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卡扣主体、第一抓持件和第二抓持件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卡扣主体、第一抓持件和第二抓持件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卡扣主体、第一抓持件和第二抓持件实施例的剖示图。
图6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驱动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第一压紧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在第一线束释放状态和第二释放状态下的使用剖示图。
图9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在第一线束抓持状态和第二线束抓持状态下的使用剖示图。
图中标示如下:
卡扣主体-1,第一抓持件槽-11,第二抓持件槽-12,驱动件槽-13,驱动件限位孔-131,复位件定位孔-132,卡扣件连接部-14,第一压紧件槽-15,第二压紧件槽-16,第一抓持件-2,第一卡爪-21,第一卡爪臂-211,第一膨胀部-2110,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第二抓持件-3,第二卡爪-31,第二卡爪臂-311,第二膨胀部-3110,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驱动件-4,第一驱动部-41,第二驱动部-42,驱动件限位凸台-43,复位件连接部-44,复位件-5,卡扣件-6,第一压紧件-7,第一弹性压紧部-70,第二压紧件-8,线束-01。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公开的线束卡扣包括卡扣主体1、第一抓持件2、第二抓持件3、驱动件4、复位件5和卡扣件6。卡扣件6是指可与例如为钣金件的其它零部件上的卡扣孔等相配合的结构件,本公开对此不作进一步的限定。
卡扣主体1上设有第一抓持件槽11、第二抓持件槽12、驱动件槽13和卡扣件连接部14。第一抓持件槽11和第二抓持件槽12均与驱动件槽13相连通,且第一抓持件槽11和第二抓持件槽12位于卡扣主体1的不同侧的表面上。当卡扣主体1具有矩形的横截面时,第一抓持件槽11和第二抓持件槽12可分别位于卡扣主体1的相对的表面上。
第一抓持件2包括第一卡爪21、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和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第一卡爪21包括一对第一卡爪臂211。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与第一抓持件槽11的内壁固定连接,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可通过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实现。一对第一卡爪臂211之间形成有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可用于容纳线束01。当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大于线束01的外径时,线束01可自由地通过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进出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当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小于线束01的外径时,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内的线束01无法通过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离开第一线束定位腔212。上述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的尺寸为一对第一卡爪臂211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
为了保证第一卡爪21对线束01的有效固定,一对第一卡爪臂211在未受外力作用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以使得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大于线束01的外径。这样,当第一卡爪臂211处于自由状态时,线束01可自由地通过开口进出第一线束定位腔212。
具体实施时,可将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设置为:当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未受外力作用时,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可将至少部分第一卡爪臂211保持在第一抓持件槽11内,以使得第一卡爪臂211远离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至少部分表面与第一抓持件槽11的内壁相抵,从而使得一对第一卡爪臂211受到来自第一抓持件槽11的朝向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作用力。此时,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大于线束01的外径。
第二抓持件3包括第二卡爪31、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和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第二卡爪31包括一对第二卡爪臂311。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与第二抓持件槽11的内壁固定连接,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可通过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实现。一对第二卡爪臂311之间形成有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可用于容纳线束01。当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大于线束01的外径时,线束01可自由地通过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进出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当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小于线束01的外径时,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内的线束01无法通过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离开第二线束定位腔312。上述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的尺寸为一对第二卡爪臂311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
为了保证第二卡爪31对线束01的有效固定,一对第二卡爪臂311在未受外力作用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以使得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大于线束01的外径。这样,当第二卡爪臂311处于自由状态时,线束01可自由地通过开口进出第二线束定位腔312。
具体实施时,可将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设置为:当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未受外力作用时,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可将至少部分第二卡爪臂311保持在第二抓持件槽11内,以使得第二卡爪臂311远离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至少部分表面与第二抓持件槽11的内壁相抵,从而使得一对第二卡爪臂311受到来自第二抓持件槽11的朝向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作用力。此时,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大于线束01的外径。
本公开中的第一抓持件2和第二抓持件3的结构可相同或不同。当第一抓持件2和第二抓持件3的结构不同时,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和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形状尺寸不相同。这样,第一抓持件2和第二抓持件3可抓持不同尺寸的线束01。
驱动件4与驱动件槽13滑动配合。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部41和第二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41与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相配合,以向第一抓持件2施加使得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力。当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一抓持件2的第一卡爪21可在第一抓持件槽11内移动。第二驱动部42与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相配合,以向第二抓持件3施加使得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力。当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二抓持件3的第二卡爪31可在第二抓持件槽12内移动。驱动部31与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和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之间的配合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斜面与斜面之间的配合,尖角与平面之间的配合等。
复位件5可用于向驱动件4提供朝向驱动件槽13的开口方向的复位力。当推动驱动件4在驱动件槽13内移动时,需要克服复位件5的复位力做功。当停止向驱动件4施加作用力时,驱动件4将在复位件5的复位力的作用下朝向驱动件槽13的开口方向移动。复位件5可例如为弹簧或弹片等。
卡扣件6与卡扣件连接部14相连接。根据卡扣件6的结构不同,卡扣件连接部14可有多种实施方式。卡扣件6与卡拉件连接部14之间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或卡扣连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线束卡扣具有第一线束抓持状态、第一线束释放状态、第二线束抓持状态和第二线束释放状态。
在第一线束抓持状态下,第一卡爪臂211远离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至少部分表面与第一抓持件槽11的内壁相抵,以使第一抓持件槽11向第一卡爪臂211施加使得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小于线束01的外径的作用力。此时,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内的线束01无法离开第一线束定位腔212,从而线束01被抓持。第一卡爪臂211可整体完全位于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内,或仅部分第一卡爪臂211位于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内。
在第一线束释放状态下,驱动件4克服复位件5的复位力朝向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的方向移动至第一驱动部41与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相接触,以使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一卡爪臂211离开第一抓持件槽11。离开第一抓持件槽11的一对第一卡爪臂211未受到来自第一抓持件槽11的作用力,一对第一卡爪臂211处于自由状态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此时,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大于线束01的外径,线束01可自由地通过开口进出第一线束定位腔212。
在第二线束抓持状态下,第二卡爪臂311远离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至少部分表面与第二抓持件槽12的内壁相抵,以使第二抓持件槽12向第二卡爪臂311施加使得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小于线束01的外径的作用力。此时,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内的线束01无法离开第二线束定位腔312,从而线束01被抓持。第二卡爪臂311可整体完全位于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内,或仅部分第二卡爪臂311位于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内。
在第二线束释放状态下,驱动件4克服复位件5的复位力朝向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的方向移动至第二驱动部42与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相接触,以使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二卡爪臂311离开第二抓持件槽12。离开第二抓持件槽12的一对第二卡爪臂311未受到来自第二抓持件槽12的作用力,一对第二卡爪臂311处于自由状态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此时,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大于线束01的外径,线束01可自由地通过开口进出第二线束定位腔312。
本公开的线束卡扣通过卡扣件6安装至其它零部件上后,与线束01之间的配合过程可如下:
先对驱动件4施加朝向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和/或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的力,使得驱动件4在驱动件槽13内朝向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和/或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移动。当驱动件4移动至第一驱动部41和/或第二驱动部42与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相接触和/或第二驱动部42与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相接触时,第一抓持件2的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和/或第二抓持件3的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受力发生弹性形变。随着驱动件4继续朝向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和/或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移动,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和/或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的弹性形变逐渐增大,最终使得第一卡爪21的第一卡爪臂211离开第一抓持件槽11和/或第二卡爪31的第二卡爪臂311离开第二抓持件槽12。离开第一抓持件槽11的一对第一卡爪臂211未受到来自第一抓持件槽11和/或离开第二抓持件槽12的一对第二卡爪臂311未受到来自第二抓持件槽12的作用力,一对第一卡爪臂211处于自由状态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和/或一对第二卡爪臂311处于自由状态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此时,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和/或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大于线束01的外径。如图8中所示,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和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均大于线束01的外径,线束01可进入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和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内。
线束01进入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和/或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后,停止对驱动件4施力。驱动件4在复位件5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在驱动件槽13内朝向驱动件槽13的开口方向移动。随着驱动件4持续地朝向驱动件槽13的开口方向移动,第一驱动部41离开第一抓持件驱动件配合部23和/或第二驱动部42离开第二抓持件驱动件配合部33,第一抓持件2的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和/或第二抓持件3的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逐渐恢复至未受力的状态,最终使得第一卡爪21的第一卡爪臂211进入第一抓持件槽11和/或第二卡爪31的第二卡爪臂311进入第二抓持件槽12。当第一卡爪臂211远离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至少部分表面与第一抓持件槽11的内壁相抵时,第一抓持件槽11可向第一卡爪臂211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缩小至小于线束01的外径。当第二卡爪臂311远离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至少部分表面与第二抓持件槽12的内壁相抵时,第二抓持件槽12可向第二卡爪臂311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缩小至小于线束01的外径。此时,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内的线束01无法离开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和/或第二线束定位腔213内的线束01无法离开第二线束定位腔213。如图9中所示,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和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均小于线束01的外径,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和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内的线束01分别被第一卡爪21和第二卡爪31抓持。
本公开的线束卡扣可通过卡扣件6固定至其它零部件上,第一抓持件2和第二抓持件3可通过与驱动件4的配合将线束01固定在不同的第一线束定位腔212或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内。在第一线束抓持状态和第二线束抓持状态下,第一抓持件2和第二抓持件3可牢固可靠地固定线束01,从而提高了线束卡扣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驱动件3推动抓持件2的效率,第一抓持件槽1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抓持件槽12的延伸方向均与驱动件槽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更可靠地将线束01定位在第一线束定位腔212或第二线束定位腔312中,第一卡爪臂211的自由端具有第一膨胀部2110,且一对第一卡爪臂211镜像对称设置。第二卡爪臂311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膨胀部3110,且一对第二卡爪臂311镜像对称设置。具体实施时,可将第一卡爪臂211的形状设置为使得第一线束定位腔212呈现类心形腔室的形状和/或将第二卡爪臂311的形状设置为使得第二线束定位腔312呈现类心形腔室的形状。
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抓持件2在第一抓持件槽11内的运动效率,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与第一卡爪臂211相垂直。为了提高第二抓持件3在第二抓持件槽12内的运动效率,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与第二卡爪臂311相垂直。
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4上还设有驱动件限位凸台43。驱动件槽13的壁上还设有驱动件限位孔131。驱动件限位凸台43与驱动件限位孔131滑动配合,以将驱动件4限位在驱动件槽13内。驱动件限位凸台43可对称设置。
当驱动件4在驱动件槽13内朝向驱动件槽13的开口方向移动至驱动件限位凸台43与驱动件限位孔131的内沿相抵时,驱动件4停止在驱动件槽13内移动,从而使得驱动件4限位在驱动件槽13内,而不会脱离驱动件槽13。
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第一驱动部41和第二驱动部42均具有斜楔结构,且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与第一驱动部41滑动配合,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与第二驱动部42滑动配合。
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一个实施例中,复位件5为弹簧。驱动件4上设有柱状的复位件连接部44,驱动件槽13内设有复位件定位孔132。复位件5的两端分别与复位件定位孔132和复位件连接部44相配合,从而将复位件5定位在驱动件4和驱动件槽13的复位件定位孔132之间。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驱动件4移动的稳定性,复位件5对称设置。
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一个实施例中,线束卡扣还包括第一压紧件7和第二压紧件8。
第一压紧件7具有第一弹性压紧部70。第一弹性压紧部70可用于向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施加朝向背离第一抓持件槽11的方向的弹性力。通过第一弹性压紧件70施加给第一抓持件2的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的弹性力,第一抓持件2在未受到来自驱动件4的驱动力时,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可维持在远离第一抓持件槽11的开口方向的位置上,从而有效避免第一卡爪21不受控地离开第一抓持件槽11,防止第一线束定位腔212的开口意外打开。卡扣主体1内设有第一压紧件槽15,第一压紧件6与第一压紧件槽15滑动配合。通过第一压紧件槽15,第一压紧件7可方便地安装至卡扣主体1内。
第二压紧件8具有第二弹性压紧部。第二弹性压紧部可用于向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施加朝向背离第二抓持件槽12的方向的弹性力。通过第二弹性压紧部施加给第二抓持件3的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的弹性力,第二抓持件3在未受到来自驱动件4的驱动力时,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可维持在远离第二抓持件槽12的开口方向的位置上,从而有效避免第二卡爪31不受控地离开第二抓持件槽12,防止第二线束定位腔312的开口意外打开。卡扣主体1内设有第二压紧件槽16,第二压紧件8与第二压紧件槽16滑动配合。通过第二压紧件槽16,第二压紧件8可方便地安装至卡扣主体1内。
本公开的第一压紧件7和第二压紧件8可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以第一压紧件7为例,第一压紧件7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第一压紧件7为弹性或异形弹簧等。具体实施时,第一压紧件7可具有H形结构,该H形结构的两条平行的竖臂可与第一压紧件槽15滑动配合,竖臂之间的横臂即为第一弹性压紧部70。H形结构的横臂可具有朝向背离第一抓持件槽11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且该弯曲部与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相贴合。
进一步的,为了减小线束卡扣的卡扣主体1的体积,第一压紧件槽15、驱动件槽13和第二压紧件槽16沿着垂直于驱动件4的滑动方向的方向顺次排布,且驱动件槽13的两个壁分别为第一抓持件连接部22和第二抓持件连接部32。
在本公开的线束卡扣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减小线束卡扣的卡扣主体1的体积,沿着驱动件4在驱动件槽13内的滑动方向,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23和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33顺次排布。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扣主体、第一抓持件、第二抓持件、驱动件、复位件和卡扣件;其中,
所述卡扣主体上设有第一抓持件槽、第二抓持件槽、驱动件槽和卡扣件连接部,所述第一抓持件槽和所述第二抓持件槽均与所述驱动件槽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抓持件槽和所述第二抓持件槽位于所述卡扣主体的不同侧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抓持件包括第一卡爪、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和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所述第一卡爪包括一对第一卡爪臂,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抓持件槽的内壁固定连接,一对所述第一卡爪臂之间形成有第一线束定位腔,且一对所述第一卡爪臂在未受外力作用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以使得所述第一线束定位腔的开口大于线束的外径;
所述第二抓持件包括第二卡爪、第二抓持件连接部和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所述第二卡爪包括一对第二卡爪臂,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抓持件槽的内壁固定连接,一对所述第二卡爪臂之间形成有第二线束定位腔,且一对所述第二卡爪臂在未受外力作用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偏移,以使得所述第二线束定位腔的开口大于线束的外径;
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驱动件槽滑动配合,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相配合,以向所述第一抓持件施加使得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力,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相配合,以向所述第二抓持件施加使得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力;
所述复位件被设置为用于向所述驱动件提供朝向所述驱动件槽的开口方向的复位力;
所述卡扣件与所述卡扣件连接部相连接;
所述线束卡扣具有第一线束抓持状态、第一线束释放状态、第二线束抓持状态和第二线束释放状态;
在所述第一线束抓持状态下,所述第一卡爪臂远离所述第一线束定位腔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第一抓持件槽的内壁相抵,以使所述第一抓持件槽向所述第一卡爪臂施加使得所述第一线束定位腔的开口小于线束的外径的作用力;
在所述第一线束释放状态下,所述驱动件克服所述复位件的复位力朝向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的方向移动至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卡爪臂离开所述第一抓持件槽;
在所述第二线束抓持状态下,所述第二卡爪臂远离所述第二线束定位腔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第二抓持件槽的内壁相抵,以使所述第二抓持件槽向所述第二卡爪臂施加使得所述第二线束定位腔的开口小于线束的外径的作用力;
在所述第二线束释放状态下,所述驱动件克服所述复位件的复位力朝向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的方向移动至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卡爪臂离开所述第二抓持件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抓持件槽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抓持件槽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驱动件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爪臂的自由端具有第一膨胀部,且一对所述第一卡爪臂镜像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卡爪臂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膨胀部,且一对所述第二卡爪臂镜像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卡爪臂相垂直;
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卡爪臂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上还设有驱动件限位凸台;
所述驱动件槽的壁上还设有驱动件限位孔,所述驱动件限位凸台与所述驱动件限位孔滑动配合,以将所述驱动件限位在所述驱动件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均具有斜楔结构,且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滑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弹簧;
所述驱动件上设有柱状的复位件连接部,所述驱动件槽内设有复位件定位孔,所述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复位件定位孔和所述复位件连接部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卡扣还包括第一压紧件和第二压紧件;
所述第一压紧件具有第一弹性压紧部,所述第一弹性压紧部被设置为用于向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施加朝向背离所述第一抓持件槽的方向的弹性力,所述卡扣主体内设有第一压紧件槽,所述第一压紧件与所述第一压紧件槽滑动配合;
所述第二压紧件具有第二弹性压紧部,所述第二弹性压紧部被设置为用于向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施加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抓持件槽的方向的弹性力,所述卡扣主体内设有第二压紧件槽,所述第二压紧件与所述第二压紧件槽滑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件槽、所述驱动件槽和所述第二压紧件槽沿着垂直于所述驱动件的滑动方向的方向顺次排布,且所述驱动件槽的两个壁分别为所述第一抓持件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抓持件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所述的线束卡扣,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驱动件在所述驱动件槽内的滑动方向,所述第一抓持件驱动配合部和所述第二抓持件驱动配合部顺次排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56801.3A CN109494642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线束卡扣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56801.3A CN109494642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线束卡扣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94642A true CN109494642A (zh) | 2019-03-19 |
CN109494642B CN109494642B (zh) | 2020-06-23 |
Family
ID=65698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56801.3A Active CN109494642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线束卡扣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494642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57853A (en) * | 1992-12-23 | 1995-10-17 | Trw Carr France Snc | Cable tie made of plastic material |
CN202696078U (zh) * | 2012-06-11 | 2013-01-23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护板安装卡扣 |
CN203787883U (zh) * | 2014-04-04 | 2014-08-20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电线固定件 |
CN207339121U (zh) * | 2017-10-30 | 2018-05-08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线束扎带 |
-
2018
- 2018-11-30 CN CN201811456801.3A patent/CN1094946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57853A (en) * | 1992-12-23 | 1995-10-17 | Trw Carr France Snc | Cable tie made of plastic material |
CN202696078U (zh) * | 2012-06-11 | 2013-01-23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护板安装卡扣 |
CN203787883U (zh) * | 2014-04-04 | 2014-08-20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电线固定件 |
CN207339121U (zh) * | 2017-10-30 | 2018-05-08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线束扎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94642B (zh) | 2020-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69476B (zh) | 扣体结构 | |
CN111255787B (zh) | 夹持元件、用于组装夹持元件的方法、用于夹持夹持元件的方法和元件和夹持元件的系统 | |
KR100427395B1 (ko) | 클립 | |
US9194414B2 (en) | Fastener | |
JPH052092Y2 (zh) | ||
US10340618B1 (en) | Electrical terminal housing with releasable terminal locks | |
US10263357B2 (en) | Holding frame with restoring force for plug connector modules | |
US20190285138A1 (en) | Cord lock | |
CN108361249B (zh) | 紧固方法和装置 | |
CN107850098B (zh) | 用于保持构件的装置 | |
CA2480254A1 (en) | Coupler for cable trough | |
TWI674957B (zh) | 工件夾持裝置 | |
CN109494642B (zh) | 一种线束卡扣 | |
CN109546586B (zh) | 一种线束卡扣 | |
CN109244975B (zh) | 一种线束卡扣 | |
EP2161441B1 (en) | Double locking connector for an injector | |
JP2008118803A (ja)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用ファスナー | |
CN109378779B (zh) | 一种线束扎带总成 | |
US3414253A (en) | Fastening devices | |
CN103022807B (zh) | 一种自弹式端口固定装置 | |
CN110621453B (zh) | 工件夹持装置 | |
CN109449651B (zh) | 一种线束插件后盖 | |
CN210518462U (zh) | 锁扣式夹持装置以及终端 | |
CN214341978U (zh) | 食物夹 | |
US20210156180A1 (en) | Vehicle door hand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230601 No. 99 Ziyun Road,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No. 669 Shixin Road, Taohua Industrial Park,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