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91942B -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91942B
CN109491942B CN201811126968.3A CN201811126968A CN109491942B CN 109491942 B CN109491942 B CN 109491942B CN 201811126968 A CN201811126968 A CN 201811126968A CN 109491942 B CN109491942 B CN 1094919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coupled
voltage
terminal
g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269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91942A (zh
Inventor
黄停
常智
邱钰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2696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919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91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1942A/zh
Priority to RU2021105549A priority patent/RU2761602C1/ru
Priority to EP19866456.7A priority patent/EP3812910B1/en
Priority to ES19866456T priority patent/ES2926981T3/es
Priority to US17/264,935 priority patent/US11445276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9/107543 priority patent/WO202006359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91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1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382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using universal interface adapter
    • G06F13/385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using universal interface adapter for adaptation of a particular data processing system to different peripher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04Coupling between buses
    • G06F13/4022Coupling between buses using switching circuits, e.g. switching matrix, connection or expansion networ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6Sound input; Sound output
    • G06F3/162Interface to dedicated audio devices, e.g. audio drivers, interface to CODEC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08Multichannel audio signal coding or decoding using interchannel correlation to reduce redundancy, e.g. joint-stereo, intensity-coding or matrix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1/00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03H11/02Multiple-port networks
    • H03H11/34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SSTEREOPHONIC SYSTEMS 
    • H04S1/00Two-channel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034Codec; PCM com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Amplifier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涉及电子及通信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在手机采用集成开关时,产品成本较高的问题。该复用电路中,第一开关电路将右声道传输端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第二开关电路将左声道传输端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通过第三开关电路实现第一信号传输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的信号传输,以及第二信号传输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信号传输。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一恒压控制电路,第一恒压控制电路将右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二恒压控制电路,第二恒压控制电路将左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二晶体管的栅极。

Description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便携性能要求的逐渐提升,一些移动终端,例如手机上用于与外部设备相耦接的接口需要具备较高的兼容性。为了满足兼容性,手机中与上述接口相耦接的电路中需要设置多个切换开关。这样一来,当接口与数据线相耦接时,通过上述多个切换开关,可以使得手机中用于传输数据或充电电压的电路能够与该接口上的引脚电耦接,以将外界数据或充电电压提供至手机内。或者,当该接口与耳机相耦接时,通过上述多个切换开关,又可以使得开关手机中与音频播放相关的电路与接口上的引脚电耦接,以将手机中的音频信号传输至外部的耳机中。上述切换开关通常采用集成开关,该集成开关的结构复杂,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用于解决在手机中采用集成开关切换与接口相耦接的电路时,产品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复用电路。该复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此外,上述复用电路还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端、第二信号传输端、右声道传输端、左声道传输端、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在此情况下,第一开关电路与第一信号传输端和右声道传输端相耦接,第一开关电路用于接收第一电压,并在第一电压的控制下,将右声道传输端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第二开关电路与第二信号传输端和左声道传输端相耦接,第二开关电路用于接收第一电压,并在第一电压的控制下,将左声道传输端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此外,第三开关电路与第一信号传输端、第二信号传输端、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相耦接,第三开关电路用于接收第二电压,并在第二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一信号传输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一输出端,将第二信号传输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二输出端。或者,第三开关电路用于接收第二电压,并在该第二电压的控制下,将第一输出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将第二输出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因此,当第三开关电路开启时,可以实现第一输出端与第一信号传输端之间的信号传输,以及第二输出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端之间的信号传输。这样一来,具有上述复用电路的移动终端,通过一外接接口与耳机相耦接时,在第一电压的控制下,开启上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此外,将第三开关电路关闭。此时,可以将手机中的右声道音频信号和左声道音频信号分别通过右声道传输端和左声道音频信号输出至与上述外接接口相耦接的耳机中。或者,上述手机通过上述外接接口与数据线相耦接时,在第二电压的控制下,开启第三开关电路。此外,关闭上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这样一来,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可以通过与该外接接口相耦接的数据线,传递至上述复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或者,在第三开关电路开启,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关闭的情况下,复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可以将移动终端中的数据,通过与该移动终端的外接接口耦接的数据线,传递至与该数据线耦接的外接设备。该外接设备可以是移动存储设备、手机或电脑等。在此基础上,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一恒压控制电路。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第一电压,第一极与第一信号传输端相耦接,第二极与右声道传输端相耦接。在此情况下,当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接收到第一电压后,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可以使得右声道传输端将手机中的右声道音频信号通过第一晶体管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此外,第一恒压控制电路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相耦接,第一恒压控制电路用于将右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这样一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也具有波动的右声道音频信号,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极之间的压差为恒定的直流电压,从而可以在音频信号传输过程中,降低第一晶体管阻抗发生变化的几率,提升THD-N指标。同理,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二恒压控制电路。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第一电压,第一极与第二信号传输端相耦接,第二极与左声道传输端相耦接。在此情况下,当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收到第一电压后,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可以使得左声道传输端将手机中的左声道音频信号通过第二晶体管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此外,第二恒压控制电路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相耦接,第二恒压控制电路用于将左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使得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极之间的压差为恒定的直流电压。
可选的,第一恒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容的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相耦接。第一电容具有通交流阻直流的特性,可以使得右声道传输端上的右声道音频信号,通过该第一电容传输至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此外,直流电压第一电压无法通过第一电容传输至右声道传输端。
可选的,第一电容的电容值为4μF~10μF。当上述电容的阻值小于4μF时,由于电容值较小,因此对直流电压的阻隔效果较差,导致右声道传输端或者左声道传输端上的音频信号具有较大的噪声。当上述电容的阻值大于10μF时,上述电容很好的通交流阻直流的特性,但是上述电容的尺寸会很大,从而会占用手机上较大的布线空间。
可选的,第一恒压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一电感的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相耦接。第一电感与第一电容并联。第一电感具有滤波的作用,从而能够在将右声道传输端的音频信号通过第一恒压控制电路加载至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时,减小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上的噪声。
可选的,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用于接收第一电压。在此情况下,通过上述第一电阻能够防止加载至第一晶体管栅极的交流音频信号,即上述右声道音频信号会传输至用于提供第一电压的电源上,从而对与该电源相耦接的其他电路结构影响。
可选的,第二恒压控制电路包括第二电容。该第二电容的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相耦接。根据第一电容的技术效果,同理可以获得第二电容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电容的电容值为4μF~10μF。根据第一电容的电容取值范围的技术效果,同理可以获得第二电容取值范围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恒压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感。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相耦接。根据第一电感的技术效果,同理可以获得第二电感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用于接收第一电压。根据第一电阻的技术效果,同理可以获得第二电阻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三开关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第二电压,第一极与第一输出端相耦接,第二极与第一信号传输端相耦接。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第二电压,第一极与第二输出端相耦接,第二极与第二信号传输端相耦接。在此情况下,当具有上述复用电路的移动终端通过一外接接口与数据线相耦接时,在第一电压的控制下,使得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截止。此外,在第二电压的控制下,导通上述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这样一来,与该外接接口相耦接的数据线将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再通过第三晶体管,传输至第一输出端,且上述与该外接接口相耦接的数据线将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还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再通过第四晶体管,传输至第二输出端。
可选的,第三开关电路还与右声道传输端和左声道传输端相耦接。第三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第三电容的一端与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右声道传输端相耦接。第四电容的一端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左声道传输端相耦接。在此情况下,右声道传输端上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会通过第三电容传输至第三晶体管的栅极。此时,当传递至第一信号传输端的右声道音频信号施加至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时,该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的电压差为零,该第三晶体管仍然处于截止状态,避免在手机插入耳机时,第一信号传输端与第一输出端形成用于传输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的信号通路。根据第三电容的技术效果,同理可以获得第四电容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三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六电阻。第三电阻的一端用于接收第二电压,另一端与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第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接地。第五电阻的一端用于接收第二电压,另一端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第六电阻的一端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接地。通过对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电阻值进行设置,使得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可以对第二电压进行分压,以减小第三晶体管栅极上的电压。此外,通过对第五电阻以及第六电阻的电阻值进行设置,使得第五电阻以及第六电阻可以对第二电压进行分压,以减小第四晶体管栅极上的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用于与外接设备相耦接的外接接口、中央处理器、音频编解码器,以及如上述所述的任意一种复用电路。该外接接口包括根据Type-C接口协议规定的D+引脚、D-引脚。复用电路的第一信号传输端与D+引脚相耦接,第二信号传输端与D-引脚相耦接,右声道传输端、左声道传输端与音频编解码器相耦接。音频解码器还与中央处理器相连。该音频编解码器用于对中央处理器输出的音频信号进行解码,并将右声道音频信号提供至右声道传输端,将左声道音频信号提供至左声道传输端。此外,复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相耦接,复用电路用于将D+引脚以及D-引脚的信号分别通过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提供至中央处理器。上述移动终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复用电路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复用电路的控制方法,当该复用电路用于传输音频信号时,该方法包括:通过第一电压控制第一开关电路开启,第一开关电路将右声道传输端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并将右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一开关电路中第一晶体管的栅极;通过第一电压控制第二开关电路开启,第二开关电路将左声道传输端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并将左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二开关电路中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并且关闭第三开关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复用电路的控制方法,当该复用电路用于传输充电电压或外界数据时,上述方法包括:关闭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通过第二电压控制第三开关电路开启,第三开关电路将第一信号传输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一输出端,将第二信号传输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二输出端,或者,第三开关电路将第一输出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将第二输出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上述复用电路的控制方法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复用电路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复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右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图2中第一晶体管栅极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复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复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和左声道音频信号的波形图;
图7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和左声道音频信号的频率与电平幅值的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接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复用电路的终端的工作过程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有复用电路的终端的工作过程流程图。
附图标记:
100-复用电路;10-第一开关电路;101-第一恒压控制电路;20-第二开关电路;201-第二恒压控制电路;30-第三开关电路;110-外接接口;112-中央处理器;113-音频编解码器;114-模拟切换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复用电路100,如图1所示,该复用电路100包括:第一开关电路10、第二开关电路20、第三开关电路30。
此外,上述复用电路100还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端ST1、第二信号传输端ST2、右声道传输端HSR、左声道传输端HSL、第一输出端OP1以及第二输出端OP2。
第一开关电路10与第一信号传输端ST1和右声道传输端HSR相耦接。该第一开关电路10用于接收第一电压V1,并在第一电压V1的控制下,将右声道传输端HSR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
第二开关电路20与第二信号传输端ST2和左声道传输端HSL相耦接。第二开关电路20用于接收上述第一电压V1,并在第一电压V1的控制下,将左声道传输端HSL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ST2。
第三开关电路30与第一信号传输端ST1、第二信号传输端ST2、第一输出端OP1以及第二输出端OP2相耦接。该第三开关电路30用于接收第二电压V2,并在第二电压V2的控制下,将第一信号传输端ST1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一输出端OP1,将第二信号传输端ST2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二输出端OP2。或者,第三开关电路30用于接收第二电压V2,并在第二电压V2的控制下,将第一输出端OP1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将第二输出端OP2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ST2。因此,在第三开关电路30开启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第一信号传输端ST1与第一输出端OP1之间的信号传输,以及第二信号传输端ST2与第二输出端OP2之间的信号传输。
此外,具有上述复用电路100的移动终端,包括用于与外接设备相耦接的外接接口110(如图8所示)。该外接接口110包括根据Type-C接口协议规定的CC引脚。CC引脚可以对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的类型进行识别。
在此情况下,具有上述复用电路100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通过Type_C接口与耳机相耦接时,上述CC引脚识可以别出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为耳机。此时,一电源(例如,手机的电池)可以根据CC引脚的识别结果,向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提供第一电压V1,并向第三开关电路30提供第二电压V2。在第一电压V1的控制下,开启上述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并且,在第二电压V2的控制下,将第三开关电路30关闭。这样一来,可以将手机中的右声道音频信号和左声道音频信号分别通过右声道传输端HSR和左声道音频信号HSL输出至与上述外接接口相耦接的耳机中。
或者,上述移动终端,例如手机通过上述外接接口与数据线相耦接时,上述CC引脚识别出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不是耳机,而是与数据线耦接的其他外部设备,例如充电器、移动存储设备、手机或电脑等。此时,一电源(例如,手机的电池或者外部设备)可以根据CC引脚的识别结果,向第三开关电路30提供第二电压V2,并向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提供第一电压V1。在第二电压V2的控制下,开启第三开关电路30。并且,在第一电压V1的控制下,关闭上述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这样一来,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可以通过与该外接接口相耦接的数据线,传递至上述复用电路100的第一输出端OP1和第二输出端OP2。或者,复用电路100的第一输出端OP1和第二输出端OP2可以将移动终端中的数据,通过与该移动终端的Type-C接口耦接的数据线,传递至与该数据线耦接的上述外接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由上述可知,上述电源(例如手机的电池)提供的第一电压V1,既可以控制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开启,又可以控制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关闭。为了方便说明,将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开启的第一电压V1称为有效的第一电压V1;而将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关闭的第一电压V1称为无效的第一电压V1。同理,将用于控制第三开关电路30开启的第二电压V2称为有效的第二电压V2;而将用于控制第三开关电路30关闭的第二电压V2称为无效的第二电压V2。
此外,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开关电路10包括第一晶体管M1。
该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Gate,G)用于接收上述第一电压V1,第一极(例如,漏极)与第一信号传输端ST1相耦接,第二极(例如,源极)与右声道传输端HSR相耦接。
在此情况下,当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接收到第一电压V1后,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可以使得右声道传输端HSR将手机中的右声道音频信号通过第一晶体管M1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
基于此,由于音频信号为交流信号,因此音频信号是波动的,即加载在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极的电压是波动的,而上述用于控制第一晶体管M1导通的第一电压V1为直流电压,例如3V。这样一来,第一晶体管M1栅极和第二极之间的压差Vgs会随着右声道音频信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第一晶体管M1的阻抗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音频的总谐波失真-噪声(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Noise,THD-N)指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开关电路10还包括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
上述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极相耦接。如图3所示,该恒压控制电路101用于将右声道音频信号(图中以正弦波表示)加载至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在此情况下,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也具有波动的右声道音频信号,这样一来,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与第二极之间的压差Vgs=V1=3V,为恒定的直流电压,从而可以在音频信号传输过程中,降低第一晶体管M1阻抗发生变化的几率,提升THD-N指标。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开关电路20包括第二晶体管M2。
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用于接收上述第一电压V1,第一极与第二信号传输端ST2相耦接,第二极与左声道传输端HSL相耦接。在此情况下,当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接收到第一电压V1后,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可以使得左声道传输端HSL将手机中的左声道音频信号通过第二晶体管M2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ST2。
同理,为了减低第二晶体管M2的阻抗发生变化的几率,该第二开关电路20还包括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
该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和第二极相耦接,恒压控制电路201用于将左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使得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与第二极之间的压差Vgs=V1=3V,为恒定的直流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场效应晶体管、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TFT)或者三极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晶体管的第一极可以为源极(Source,S),第二极为漏极(Drain,D),或者第一极为漏极,第二极为源极。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以下实施例均是以晶体管为NMOS管,第一极为漏极,第二极为源极为例进行的说明。
此外,在手机中可以设置一直流电源,例如手机的电池,用于向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以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提供上述第一电压V1。
以上述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为N型晶体管为例,当手机的Type-C接口中的CC引脚识别出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为耳机时,需要将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导通,以达到分别开启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上述直流电源根据CC引脚的识别结果,提供的第一电压V1为恒定的高电平(即上述有效的第一电压V1);而当手机的Type-C接口中的CC引脚识别出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不是耳机,而是与数据线耦接的其他外部设备,例如充电器、移动存储设备、手机或电脑等时,需要将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截止,以达到分别关闭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上述直流电源根据CC引脚的识别结果,提供的第一电压V1为恒定的低电平(即上述无效的第一电压V1)。
以下对上述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和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的结构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包括第一电容C1。该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M2的第二极相耦接。
在此情况下,利用第一电容C1具有的通交流阻直流的特性,可以使得右声道传输端HSR上的交流信号,即右声道音频信号,通过该第一电容C1传输至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以使得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与第二极之间的压差Vgs=V1。此外,直流电压第一电压V1无法通过第一电容C1传输至右声道传输端HSR。
同理,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包括第二电容C2。该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M2的第二极相耦接。
在此情况下,利用第二电容C2具有的通交流阻直流的特性,可以使得左声道传输端HSL上的左声道音频信号,通过该第二电容C2传输至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以使得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与第二极之间的压差Vgs=V1。此外,直流电压第一电压V2无法通过第二电容C2传输至左声道传输端HSL。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可以为4μF~10μF。当上述电容的阻值小于4μF时,由于电容值较小,因此对直流电压的阻隔效果较差,导致右声道传输端HSR或者左声道传输端HSL上的音频信号具有较大的噪声。当上述电容的阻值大于10μF时,上述电容很好的通交流阻直流的特性,但是由于上述电容的尺寸较大,从而会占用手机上较大的布线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可以为4.5μF、4.7μF、5μF、7μF等。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和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的结构中还包括电感。如图5所示,该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还包括第一电感L1。该第一电感L1的一端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极相耦接。此时,第一电感L1与第一电容C1并联。第一电感L1具有滤波的作用,从而在将右声道传输端HSR的音频信号通过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加载至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时,能够减小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上的噪声。
在此情况下,图5所示的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的结构,相对于图4所示的第一恒压控制电路101的结构而言,噪声更小,因此右声道传输端HSR上传输的右声道音频信号的频率可以更高,例如在10Hz~20Hz。
同理,如图5所示,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还包括第二电感L2。该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M2的第二极相耦接。此时,第二电感L2与第二电容C2并联。第二电感L2具有滤波的作用,从而能够在将左声道传输端HSL的音频信号通过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加载至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时,减小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上的噪声。
在此情况下,图5所示的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的结构,相对于图4所示的第二恒压控制电路201的结构而言,噪声更小,因此左声道传输端HSL上传输的左声道音频信号的频率可以更高,例如在10Hz~20Hz。
综上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中通过一个晶体管,例如第一晶体管M1,就可以在该第一晶体管M1导通时,将右声道传输端HSR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且为了避免第一晶体管M1收到右声道音频信号波动的影响而出现阻抗变化,在该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极之间耦接有第一电容C1,或者耦接有并联的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感L1。从而通过第一电容C1将交流电右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以使得第一晶体管M1栅极和第二极之间的压差Vgs为一固定值,减小第一晶体管M1的阻抗随着右声道音频信号波动而变化的几率。
基于此,对于采用集成开关的方案而言,为了在传输音频信号的过程中,避免该集成开关的阻抗出现变化,通常在该集成开关中至少设置一对相互耦接的NMOS管和PMOS管。其中,NMOS管会随着音频信号的波动增加,而阻抗增大,PMOS管会随着音频信号的波动减小,而阻抗减小。这样一来,通过对NMOS管和PMOS管阻抗变化进行叠加,以减小集成开关阻抗出现变化的几率。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关电路10相对于集成开关而言,晶体管的数量更少,结构更加简单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且能够有效减小第一开关电路10阻抗的变化。
此外,第二开关电路20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R1,该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用于提供第一电压V1的电源相耦接,以接收该第一电压V1。在此情况下,通过上述第一电阻R1能够防止加载至第一晶体管M1栅极的交流音频信号,即上述右声道音频信号会传输至用于提供第一电压V1的电源上,从而对与该电源相耦接的其他电路结构影响。
同理,如图4所示,第二开关电路20还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用于提供第一电压V1的电源相耦接,以接收该第一电压V1。在此情况下,通过上述第二电阻R2能够防止加载至第二晶体管M2栅极的交流音频信号,即上述右声道音频信号会传输至用于提供第一电压V1的电源上,从而对与该电源相耦接的其他电路结构影响。
以下对上述第三开关电路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第三开关电路30包括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
该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用于接收第二电压V2,第一极与第一输出端OP1相耦接,第二极与第一信号传输端ST1相耦接。
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用于接收第二电压V2,第一极与第二输出端OP2相耦接,第二极与第二信号传输端ST2相耦接。
在此情况下,当具有上述复用电路100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通过一外接接口(例如Type_C接口)与数据线相耦接时,在第一电压V1的控制下,使得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截止。此外,在第二电压V2的控制下,导通上述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这样一来,与该外接接口相耦接的数据线将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再通过第三晶体管M3,传输至第一输出端OP1,且上述与该外接接口相耦接的数据线将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还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ST2,再通过第四晶体管M4,传输至第二输出端OP2。或者,复用电路100的第一输出端OP1可以将移动终端中的数据,通过第三晶体管M3,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且复用电路100的第二输出端OP2可以将移动终端中的数据,通过第四晶体管M4,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ST2。从而使得与该外接接口相耦接的数据线接收到移动终端中的数据,并传递至与该数据线耦接的上述外接设备中。
以上述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为N型晶体管为例,当手机的Type-C接口中的CC引脚识别出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为耳机时,需要将上述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截止,以达到关闭上述第三开关电路30的目的。在此情况下,通过一直流电源(例如,手机的电池或者外部设备)根据CC引脚的识别结果,提供的第二电压V2为恒定的低电平(即上述无效的第二电压V2)。
当手机的Type-C接口中的CC引脚识别出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不是耳机,而是与数据线耦接的其他外部设备,例如充电器、移动存储设备、手机或电脑等时,需要将上述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导通,以达到开启上述第三开关电路30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上述直流电源根据CC引脚的识别结果,提供的第二电压V2为恒定的高电平(即上述有效的第二电压V2)。
基于此,当上述第二电压V2为高电平时,该第二电压V2可以由与上述Type_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提供。例如,当上述Type_C接口耦接充电器时,上述第二电压V2由充电器提供,该充电器为上述直流电源;又例如,当上述Type_C接口耦接移动存储设备(例如,U盘、移动硬盘)时,手机的电池会向上述存储设备供电,在此情况下,上述存储设备能够向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提供上述第二电压V2,此时存储设备为上述直流电源。或者,上述第二电压V2可以由手机电池进行系统供电,此时该手机的电池为上述直流电源。
基于此,在本申请提供的复用电路100中,与上述两种第二电压V2的供电方式相关的电路结构可以择其一进行设置。或者,在该复用电路100中将与上述两种供电方式相关的电路结构均设置,但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选通开关,只选用一种供电方式的电路结构形成第二电压V2高电平时的供电通路。
此外,当第二电压V2为高电平时,无论采用充电器供电还是系统供电的方式向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提供第二电压V2,为了避免第二电压V2的电压值较大,从而对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产生不良影响,如图4所示,第三开关电路30还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
第三电阻R3的一端用于接收第二电压V2,另一端与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相耦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接地。这样一来,通过对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电阻值进行设置,使得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可以对第二电压V2进行分压,以减小第三晶体管M3栅极上的电压。
同理,第三开关电路30还包括第五电阻R5以及第六电阻R6。
第五电阻R5的一端用于接收第二电压V2,另一端与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相耦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接地。这样一来,通过对第五电阻R5以及第六电阻R6的电阻值进行设置,使得第五电阻R5以及第六电阻R6可以对第二电压V2进行分压,以减小第四晶体管M4栅极上的电压。
在此情况下,当需要将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截止时,可以将充电器供电或系统供电的电路与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断开,在此情况下,通过一端接地的第四电阻R4和第六电阻R3,分别将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电压拉低,此时第二电压V2为低电平,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截止。
基于此,以图4所示的结构为例,由上述可知,当具有上述复用电路100的手机通过Type_C接口与耳机相耦接时,可以将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截止,而将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导通。此时,通过右声道传输端HSR和左声道传输端HSL,分别传递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的右声道音频信号和第二信号传输端ST2的左声道音频信号的负向电压,分别施加至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的第二极(S),会使得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和第二极之间具有压差,从而将原本截止的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导通,进而使得右声道音频信号、左声道音频信号分别通过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输出至第一输出端OP1和第二输出端OP2,对与该第一输出端OP1和第二输出端OP2耦接的其他电路结构造成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上述第三开关电路30的结构,如图4所示,还与右声道传输端HSR和左声道传输端HSL相耦接。
在此情况下,该第三开关电路30还包括第三电容C3。
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相耦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右声道传输端HSR相耦接。在此情况下,右声道传输端HSR上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会通过第三电容C3传输至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此时,当传递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的右声道音频信号施加至第三晶体管M3的第二极(S)时,该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二极的电压差Vgs=0,该第三晶体管M3仍然处于截止状态,避免在手机插入耳机时,第一信号传输端ST1与第一输出端OP1形成用于传输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的信号通路。
同理,该第三开关电路30还包括第四电容C4,该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相耦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左声道传输端HSL相耦接。在此情况下,左声道传输端HSL上的左声道音频信号会通过第四电容C4传输至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此时,当传递至第二信号传输端ST2的左声道音频信号施加至第四晶体管M4的第二极(S)时,该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和第二极的电压差Vgs=0,该第四晶体管M4仍然处于截止状态,避免在手机插入耳机时,第二信号传输端ST2与第二输出端OP2形成用于传输外界数据或者充电电压的信号通路。
上述是以通过第三晶体管M3实现第一信号传输端ST1与第一输出端OP1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过第四晶体管M4实现第二信号传输端ST2与第二输出端OP2之间的信号传输为例进行的说明。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布线空间以及产品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由NMOS管和PMOS管构成的集成开关代替上述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
以图4所示的结构为例,该图4中部分元件的参数如表1所示。在此情况下,当采用如图6所示的音频信号对上述复用电路100的THD指标进行测试后,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
表1
电阻 参数 电容 参数
R1 2kΩ C1 4.7μF
R2 2kΩ C2 4.7μF
R3 2kΩ或1kΩ C3 4.7μF
R4 1kΩ C4 4.7μF
R5 2kΩ或1kΩ
R6 1kΩ
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外部设备(例如充电器)向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提供第二电压V2(为高电平)时,考虑到充电器提供的电压较高,第三电阻R3和第五电阻R5的阻值可以选取2kΩ。当采用系统供电的方式向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提供第二电压V2(为高电平)时,第三电阻R3和第五电阻R5的阻值可以选取1kΩ。
在THD指标测试的过程中,如图6所示,右声道传输端HSR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和左声道传输端HSL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的波形重叠。如图7所示,右声道音频信号(采用虚线标示)和左声道音频信号(采用实线标示)的频率为1kHZ时,右声道音频信号以及左声道音频信号波形的幅度最大,人耳听到的音源的声音最大。此时测得的THD指标在92db左右,音频质量较好。
此外,与上述复用电路100相耦接的外接接口,例如Type-C接口,进行眼图测试后,获得的眼图较为集中,因此与上述复用电路100相耦接的外接接口的信号传输效果良好。所以,本申请提供的复用电路100不仅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THD指标,能够在音频传输的过程中,确保音频具有较高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与上述复用电路100相耦接的外接接口的信号传输效果,在制作复用电路100时,可以选择寄生电容较小的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以及第四晶体M4。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如图8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用于与外接设备相耦接的外接接口110(Type-C接口)、中央处理器112(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音频编解码器113,以及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复用电路100。
上述外接接口包括根据Type-C接口协议规定的,如图9所示的D+引脚、D-引脚。
上述复用电路100的第一信号传输端ST1与D+引脚相耦接,第二信号传输端ST2与D-引脚相耦接,右声道传输端HSR、左声道传输端HSL与音频编解码器113相耦接。
音频解码器103通过串行低功耗芯片内部媒体总线(The Serial Low-powerInter-chip Media Bus,SLIMbus)以及内部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总线与中央处理器112相耦接。
当外接设备为耳机时,该耳机与Type-C接口的D+引脚、D-引脚相耦接。此时。音频编解码器113可以对中央处理器112输出的音频信号进行解码,并将右声道音频信号提供至右声道传输端HSR,将左声道音频信号提供至左声道传输端HSL。
此时,复用电路100中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导通;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截止。右声道传输端HSR、左声道传输端HSL分别通过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将右声道音频信号、左声道音频信号分别传输至D+引脚和D-引脚,使得用户通过耳机能够接收到上述音频信号。
此外,复用电路100的第一输出端OP1、第二输出端OP2与中央处理器112相耦接。当外接设备为充电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车载设备或者移动存储设备等非耳机设备时,该外接设备与Type-C接口的D+引脚、D-引脚相耦接。
此时。该复用电路100中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导通;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截止。D+引脚以及D-引脚的信号,分别通过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传输至,第一输出端OP1和第二输出端OP2,再由第一输出端OP1和第二输出端OP2提供至中央处理器112,从而实现充电电压或外界数据的传输。或者,复用电路100的第一输出端OP1可以将移动终端的中央处理器112中的数据,分别通过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传输至D+引脚以及D-引脚。此时,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数据线,在接收到中央处理器112中的数据后,将该数据传递至与该数据线耦接的上述外接设备中。
此外,当耳机与Type-C接口耦接时,耳机上的麦克风(Microphone,MIC)与Type-C接口中的SBU1引脚相耦接,耳机上的接地端与Type-C接口中的SBU2引脚相耦接。耳机上的MIC端的信号能够传输至音频编解码器113,然后经过音频编解码器113的编码处理后,传输至中央处理器。
此外,由于Type-C接口中SBU1引脚和SBU2引脚分别位于Type-C接口的A面和B面,在此情况下,当耳机采用正插(与A面电耦接)方式插入Type-C接口时,耳机上的MIC端与SBU1引脚相耦接,接地端与SBU2引脚相耦接,MIC端的信号能够正常输入至音频编解码器113。
然而,当耳机采用反插(与B面电耦接)方式插入Type-C接口时,耳机上的MIC端与SBU2引脚相耦接,接地端与SBU1引脚相耦接,MIC端的信号无法正常输入至音频编解码器113。因此,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模拟切换开关114,通过该模拟切换开关114可以对SBU1引脚、SBU2引脚与耳机的耦接方式进行切换,使得无论耳机采用正或反插的方式,均能够保证耳机上的MIC端与SBU1引脚相耦接,接地端与SBU2引脚相耦接。
此外,Type-C接口上设置的CC引脚可以对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的类型进行识别。当识别外部设备为耳机时,开启复用电路100中用于传输音频的信号通路;或者,当识别外部设备为充电器、手机、电脑或者移动存储设备等非耳机设备时,开启复用电路100中用于传输充电电压或外界数据的信号通路。
需要说明的是,该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车载电脑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移动终端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均是以移动终端为手机为例进行的说明。此外,上述移动终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复用电路100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复用电路100的终端的工作过程。该终端具有上述外接接口,例如Type-C接口,且该Type-C包括CC引脚。如图10所示,当该复用电路100用于传输音频信号时,上述工作过程包括S101~S105。
S101、CC引脚对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的类型进行识别,并识别出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为耳机。
S102、终端中的电源向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提供有效的第一电压V1,并向第三开关电路30提供无效的第二电压V2。
S103、终端通过有效的第一电压V1控制第一开关电路10开启,第一开关电路10将右声道传输端HSR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并将右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一开关电路10中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
如图4所示,当第一电压V1为高电平时,第一晶体管M1导通,右声道传输端HSR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通过第一晶体管M1传输至第一信号传输端ST1。此外,该右声道传输端HSR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还可以通过第一电容C1加载至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从而使得第一晶体管M1栅极和第二极的电压差Vgs=V1,为一恒定的直流电压,使得第一晶体管M1在传输音频信号的过程中,减小其阻抗发生变化的几率。
S104、终端通过有效的第一电压V1控制第二开关电路20开启,第二开关电路20将左声道传输端HSL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ST2,并将左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第二开关电路20中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
同理,如图4所示,当第一电压V1为高电平时,第二晶体管M2导通,左声道传输端HSL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通过第二晶体管M2传输至第二信号传输端ST2。此外,该左声道传输端HSL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还可以通过第二电容C2加载至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从而使得第二晶体管M2栅极和第二极的电压差Vgs=V1,为一恒定的直流电压,使得第二晶体管M2在传输音频信号的过程中,减小其阻抗发生变化的几率。
S105、终端通过无效的第二电压V2控制第三开关电路30关闭。
如图4所示,第二电压V2为低电平,该第三开关电路30中的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截止。
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复用电路100的终端的工作过程。该终端具有上述外接接口,例如Type-C接口,且该Type-C包括CC引脚。如图11所示,当上述终端通过数据线与外接设备相耦接,该终端通过复用电路100接收充电电压或传输外界数据时,上述工作过程包括S201~S204。
S201、CC引脚对与该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的类型进行识别,并识别出与Type-C接口相耦接的外部设备不是耳机,而是与数据线耦接的其他外部设备,例如充电器、移动存储设备、手机或电脑等。
S202、终端中的电源向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提供无效的第一电压V1,并向第三开关电路30提供有效的第二电压V2。
S203、终端通过无效的第一电压V1控制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关闭。
如图4所示,第一电压V1为低电平,第一开关电路10中的第一晶体管M1截止,第二开关电路20中的第二晶体管M2截止。
S204、终端通过有效的第二电压V2控制第三开关电路30开启,第三开关电路30将第一信号传输端ST1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一输出端OP1,将第二信号传输端ST2提供的信号传输至第二输出端OP2。
如图4所示,第二电压V2为高电平,第三晶体管M3导通,第一信号传输端ST1提供的信号通过第三晶体管M3传输至第一输出端OP1。此外,第四晶体管M4导通,第二信号传输端ST2提供的信号通过第四晶体管M4传输至第二输出端OP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可以为电脑、智能电视、车载设备等。或者上述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所述复用电路还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端、第二信号传输端、右声道传输端、左声道传输端、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右声道传输端相耦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用于接收第一电压,并在所述第一电压的控制下,将所述右声道传输端提供的右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和所述左声道传输端相耦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在所述第一电压的控制下,将所述左声道传输端提供的左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
所述第三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相耦接,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用于接收第二电压,并在所述第二电压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出端,将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输出端,或者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压,并在所述第二电压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输出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将所述第二输出端提供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一恒压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相耦接,第二极与所述右声道传输端相耦接;
所述第一恒压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相耦接,所述第一恒压控制电路用于将所述右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二恒压控制电路;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第一极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相耦接,第二极与所述左声道传输端相耦接;
所述第二恒压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相耦接,所述第二恒压控制电路用于将所述左声道音频信号加载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恒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相耦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的电容值为4μF~10μF。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恒压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相耦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恒压控制电路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相耦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为4μF~10μF。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恒压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相耦接。
9.根据权利要求1、6~8任一项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压,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相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相耦接;
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压,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耦接,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相耦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电路还与所述右声道传输端和所述左声道传输端相耦接;所述第三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
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右声道传输端相耦接;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左声道传输端相耦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六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压,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压,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另一端接地。
13.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用于与外接设备相耦接的外接接口;所述外接接口包括根据Type-C接口协议规定的D+引脚、D-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中央处理器、音频编解码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复用电路;
所述复用电路的第一信号传输端与所述D+引脚相耦接,第二信号传输端与所述D-引脚相耦接,右声道传输端、左声道传输端与所述音频编解码器相耦接;
所述音频编解码器还与中央处理器相耦接;所述音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所述中央处理器输出的音频信号进行解码,并将右声道音频信号提供至所述右声道传输端,将左声道音频信号提供至所述左声道传输端;
所述复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耦接,所述复用电路用于将所述D+引脚以及D-引脚的信号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提供至所述中央处理器,或者将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信号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提供给所述D+引脚以及D-引脚。
CN201811126968.3A 2018-09-26 2018-09-26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094919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26968.3A CN109491942B (zh) 2018-09-26 2018-09-26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RU2021105549A RU2761602C1 (ru) 2018-09-26 2019-09-24 Схема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я и мобильный терминал
EP19866456.7A EP3812910B1 (en) 2018-09-26 2019-09-24 Multiplexing circuit and mobile terminal
ES19866456T ES2926981T3 (es) 2018-09-26 2019-09-24 Circuito multiplexor y terminal móvil
US17/264,935 US11445276B2 (en) 2018-09-26 2019-09-24 Multiplexing circuit and mobile terminal
PCT/CN2019/107543 WO2020063590A1 (zh) 2018-09-26 2019-09-24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26968.3A CN109491942B (zh) 2018-09-26 2018-09-26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1942A CN109491942A (zh) 2019-03-19
CN109491942B true CN109491942B (zh) 2020-11-06

Family

ID=65689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6968.3A Active CN109491942B (zh) 2018-09-26 2018-09-26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5276B2 (zh)
EP (1) EP3812910B1 (zh)
CN (1) CN109491942B (zh)
ES (1) ES2926981T3 (zh)
RU (1) RU2761602C1 (zh)
WO (1) WO20200635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91942B (zh) 2018-09-26 2020-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10569207A (zh) * 2019-04-10 2019-12-13 北京乐驾科技有限公司 接口复用装置及车载设备
CN111130596B (zh) * 2019-11-14 2021-08-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复用电路、接口电路系统以及移动终端
CN112261534A (zh) * 2020-10-16 2021-01-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电路、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2468625B (zh) * 2020-11-30 2022-1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防失真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CN112737566B (zh) * 2021-04-02 2021-06-2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接口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83235B2 (en) 2007-11-05 2011-07-19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High speed overlay mode for burst data and real time streaming (audio) applications
US8699717B2 (en) 2010-05-28 2014-04-15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Audio amplifier performance while maintaining USB compliance and power down protection
CN202111352U (zh) * 2011-06-10 2012-01-11 深圳市博亚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icro USB连接器的复用电路
US20140281071A1 (en) 2013-03-15 2014-09-18 Jianping Jane Xu Optical memory extension architecture
CN106027015B (zh) * 2015-03-24 2020-02-28 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 增强型保护性多路复用器
CN104917880B (zh) * 2015-04-28 2017-10-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US20160373408A1 (en) * 2015-06-22 2016-12-22 Adapt IP Usb firewall devices
CN105071795A (zh) * 2015-08-17 2015-11-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usb接口的复用电路
US9788097B2 (en) * 2016-01-29 2017-10-10 Big O LLC Multi-function bone conducting headphones
CN105867874A (zh) * 2016-03-25 2016-08-17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
US10225640B2 (en) * 2016-04-19 2019-03-05 Snik Llc Device and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udio to a user
TWI601015B (zh) * 2016-05-25 2017-10-0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處理電路與資料處理方法
US10078616B2 (en) * 2016-05-26 2018-09-18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USB Type-C connector and method to transmit encoded data
CN206226696U (zh) * 2016-12-05 2017-06-06 徐焱 一种电子信号处理装置
CN108335710B (zh) * 2017-01-20 2021-04-13 群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切换器模块、存储器存储装置及多路复用器
CN106874233B (zh) 2017-02-16 2018-10-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Type-C接口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221983B (zh) * 2017-07-06 2020-03-27 建荣集成电路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及音频设备
US10063223B1 (en) * 2017-11-06 2018-08-28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Audio switch circuit for reducing on-resistance variation
US10394740B1 (en) * 2018-09-10 2019-08-2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ignal line switch arrangement with multiple paths between a charge pump and a transistor control terminal
CN109491942B (zh) 2018-09-26 2020-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US11483359B2 (en) * 2018-10-15 2022-10-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Voice call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21177A1 (en) 2021-10-14
CN109491942A (zh) 2019-03-19
EP3812910A4 (en) 2021-09-01
WO2020063590A1 (zh) 2020-04-02
EP3812910A1 (en) 2021-04-28
EP3812910B1 (en) 2022-08-10
RU2761602C1 (ru) 2021-12-10
US11445276B2 (en) 2022-09-13
ES2926981T3 (es) 202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91942B (zh) 一种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11130596B (zh) 一种复用电路、接口电路系统以及移动终端
US20180351405A1 (en) Electronic system having power adapter for wired and wireless charging
CN102403035A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其控制系统
US20200280791A1 (en) Headset
CN102916468B (zh) 电池供电电路、方法及移动终端
US8090121B2 (en) Audio adapter having volume adjusting function
US9065414B2 (en) Automatic volume reduction
US8334672B2 (en) Charging circuit with ability to identify power source
CN102110998B (zh) 充电电源判断电路
CN116049055B (zh) 电子设备接口的接入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14481233U (zh) 音频电路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9587340B (zh) 基于移动终端实现助听的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RU2792883C1 (ru) Схема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я, система интерфейсных схем и мобильный терминал
EP4216435A1 (en) Capacitance multiplier for decoupling capacitor
CN116261081B (zh) 一种耳机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US20240162874A1 (en) Second-Order Equalizer for High-Speed Data Lines
RU2792085C1 (ru) Аудиосхем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вязанные с ней
CN211047170U (zh) 一种刷机系统
CN205195954U (zh) 音频输出装置和音频设备
CN106714030B (zh) 耳机电路
CN107040836B (zh) 一种耳机转接装置
CN118589660A (zh) 一种反向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210046314A (ko) 무선충전 기능을 가진 블루투스 스피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2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