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8817B - 定子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8817B
CN109478817B CN201680087706.3A CN201680087706A CN109478817B CN 109478817 B CN109478817 B CN 109478817B CN 201680087706 A CN201680087706 A CN 201680087706A CN 109478817 B CN109478817 B CN 1094788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lead
coils
led out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77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8817A (zh
Inventor
福永庆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8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8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88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8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多个线圈,它们通过在多个所述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多个所述线圈具有:U相、V相以及W相这3相的各线圈群;以及搭接线,其对同一相彼此的所述线圈进行中继。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侧和下侧分别是,一个相的所述搭接线配置于与其他相的所述搭接线在周向上分开的区域。

Description

定子和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和马达。
背景技术
在日本公开公报2015-21158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无刷马达,其具有:圆柱状的转子;以及定子,其在中央部具有配置转子的空间。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以及第一~第十二齿,它们在定子铁芯的内周侧沿着周向依次设置。在第一~第十二齿上分别卷绕有导体而形成了第一~第十二线圈。第一~第十二线圈包含有构成U相的线圈、构成V相的线圈以及构成W相的线圈。
各相具有将同一相的2个线圈连结起来的搭接线。各相的搭接线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两端面中的一个端面的外缘部。各相的搭接线配置为彼此不交叉。沿轴向观察时,多个搭接线的一部分重叠,但由于在轴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从而各相的搭接线彼此不接触。
作为避免搭接线彼此接触的方法,像专利文献1那样改变搭接线的轴向上的高度位置是有效的。但是,在该方法中,马达的轴向上的厚度有可能变厚。此外,当将绝缘管等绝缘部件配置于搭接线的周围以避免搭接线彼此接触时,制造定子时的作业负担有可能加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容易产生搭接线彼此的接触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定子和马达。
本发明的例示的定子呈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多个线圈,它们通过在多个所述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多个所述线圈具有:U相、V相以及W相这3相的各线圈群;以及搭接线,其对同一相彼此的所述线圈进行中继。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侧和下侧分别是,一个相的所述搭接线配置于与其他相的所述搭接线在周向上分开的区域。
本发明的例示的马达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例示的定子以及与所述定子对置的转子。
本发明例示的马达具有:定子,其呈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转子,其与定子对置;以及汇流条,其与定子电连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齿~第十二齿;以及第一线圈~第十二线圈,它们通过在第一齿~第十二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第一线圈、第四线圈、第七线圈以及第十线圈构成U相线圈群。第二线圈、第五线圈、第八线圈以及第十一线圈构成V相线圈群。第三线圈、第六线圈、第九线圈以及第十二线圈构成W相线圈群。串联连接的第一线圈与第四线圈的组具有:第一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一引出线,其从第一线圈引出;以及第四引出线,其从第四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七线圈与第十线圈的组具有:第二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七引出线,其从第七线圈引出;以及第十引出线,其从第十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五线圈与第八线圈的组具有:第一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五引出线,其从第五线圈引出;以及第八引出线,其从第八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二线圈与第十一线圈的组具有:第二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二引出线,其从第二线圈引出;以及第十一引出线,其从第十一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九线圈与第十二线圈的组具有:第一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九引出线,其从第九线圈引出;以及第十二引出线,其从第十二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三线圈与第六线圈的组具有:第二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三引出线,其从第三线圈引出;以及第六引出线,其从第六线圈引出。沿上下方向引出的第一引出线~第十二引出线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汇流条具有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以及第三汇流条。第一汇流条与第一引出线、第八引出线、第十引出线以及第十一引出线连接。第二汇流条与第二引出线、第三引出线、第五引出线以及第十二引出线连接。第三汇流条与第四引出线、第六引出线、第七引出线以及第九引出线连接。
本发明例示的马达具有:定子,其呈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转子,其与定子对置;以及汇流条,其与定子电连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齿~第十二齿;以及第一线圈~第十二线圈,它们通过在第一齿~第十二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第一线圈、第四线圈、第七线圈以及第十线圈构成U相线圈群。第二线圈、第五线圈、第八线圈以及第十一线圈构成V相线圈群。第三线圈、第六线圈、第九线圈以及第十二线圈构成W相线圈群。串联连接的第一线圈与第四线圈的组具有:第一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一引出线,其从第一线圈引出;以及第四引出线,其从第四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七线圈与第十线圈的组具有:第二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七引出线,其从第七线圈引出;以及第十引出线,其从第十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五线圈与第八线圈的组具有:第一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五引出线,其从第五线圈引出;以及第八引出线,其从第八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二线圈与第十一线圈的组具有:第二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二引出线,其从第二线圈引出;以及第十一引出线,其从第十一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九线圈与第十二线圈的组具有:第一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九引出线,其从第九线圈引出;以及第十二引出线,其从第十二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三线圈与第六线圈的组具有:第二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三引出线,其从第三线圈引出;以及第六引出线,其从第六线圈引出。沿上下方向引出的第一引出线~第十二引出线中的第一引出线、第二引出线、第五引出线、第六引出线、第九引出线以及第十引出线与第三引出线、第四引出线、第七引出线、第八引出线、第十一引出线以及第十二引出线朝着相反方向引出。汇流条具有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第三汇流条以及第四汇流条。第一汇流条与第一引出线和第十引出线连接。第二汇流条与第二引出线和第五引出线连接。第三汇流条与第六引出线和第九引出线连接。中性点用的第四汇流条与第三引出线、第四引出线、第七引出线、第八引出线、第十一引出线以及第十二引出线连接。
本发明例示的马达具有:定子,其呈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转子,其与定子对置;以及汇流条,其与定子电连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齿~第十二齿;以及第一线圈~第十二线圈,它们通过在第一齿~第十二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第一线圈、第四线圈、第七线圈以及第十线圈构成U相线圈群。第二线圈、第五线圈、第八线圈以及第十一线圈构成V相线圈群。第三线圈、第六线圈、第九线圈以及第十二线圈构成W相线圈群。串联连接的第一线圈与第四线圈的组具有:第一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一引出线,其从第一线圈引出;以及第四引出线,其从第四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七线圈与第十线圈的组具有:第二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七引出线,其从第七线圈引出;以及第十引出线,其从第十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五线圈与第八线圈的组具有:第一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五引出线,其从第五线圈引出;以及第八引出线,其从第八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二线圈与第十一线圈的组具有:第二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二引出线,其从第二线圈引出;以及第十一引出线,其从第十一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九线圈与第十二线圈的组具有:第一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九引出线,其从第九线圈引出;以及第十二引出线,其从第十二线圈引出。串联连接的第三线圈与第六线圈的组具有:第二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第三引出线,其从第三线圈引出;以及第六引出线,其从第六线圈引出。沿上下方向引出的第一引出线~第十二引出线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汇流条具有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第三汇流条以及第四汇流条。第一汇流条与第一引出线和第十引出线连接。第二汇流条与第二引出线和第五引出线连接。第三汇流条与第六引出线和第九引出线连接。中性点用的第四汇流条与第三引出线、第四引出线、第七引出线、第八引出线、第十一引出线以及第十二引出线连接。
根据例示的本发明,能够提供不容易产生搭接线彼此的接触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定子和马达。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子所具有的定子铁芯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子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布线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所具有的多个线圈的接线构造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变形例的布线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所具有的多个线圈的接线构造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布线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所具有的多个线圈的接线构造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所具有的多个线圈的接线构造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所示的马达的中心轴线A所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的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径向和周向简称为“径向”和“周向”。同样地,对于定子也是,将在组装于马达内的状态下与马达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图1所示的方向上配置马达的情况下的轴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另外,“上下方向”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概略剖视图。马达1用于电动制动助力器。马达1是无刷马达。马达1具有定子10、转子20以及汇流条30。
定子10设置为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环状。定子10具有定子铁芯11和多个线圈C。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子10所具有的定子铁芯11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子10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11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T。定子铁芯11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111。多个齿T从铁芯背部111向径向内侧突出。定子铁芯11是通过将多个磁性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但是,定子铁芯11例如可以由1个部件构成,也可以通过将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如图3所示,多个线圈C是通过在多个齿T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构成的。详细而言,如图1和图3所示,定子10具有覆盖多个齿T的绝缘件12。绝缘件12例如是树脂等绝缘部件。线圈C是通过将导线隔着绝缘件12卷绕在齿T上而构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11具有沿周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第十二齿T1~T12。即,齿T的数量为12。第一~第十二齿T1~T12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定子10具有在第一~第十二齿T1~T12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的第一~第十二线圈C1~C12。即,线圈C的数量为12。
转子20与定子10对置。详细而言,转子20的外周面与定子10的内周面对置。转子20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柱状的轴21、圆筒状的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沿着中心轴线A延伸。转子铁芯22配置在轴21的径向外侧。转子铁芯22例如是通过将多个磁性钢板层叠而构成的。磁铁23固定在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上。轴21被配置于转子铁芯22的上下的轴承24支承为能够旋转。
汇流条30与定子20电连接。汇流条30与从线圈C引出的引出线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30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而被绝缘性的树脂保持。由绝缘性的树脂和汇流条30构成的汇流条单元31设置为大致圆环状,配置在定子10的上侧。通过设置汇流条30,能够避免从线圈C引出的引出线的接线处理变得复杂。在后文描述线圈C与汇流条30的关系的细节。
此外,马达1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有底大致圆筒形的壳体40。壳体40配置在比定子1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包围定子10。在壳体40的底壁的中央部固定有2个轴承24中的下侧的轴承24。上侧的轴承24固定在配置于壳体40内的中盖41的中央部。
另外,在中盖41的上方配置有由齿轮构成的柱塞50。马达1的旋转运动通过柱塞50而被转换为直线运动,从而按压活塞(未图示)而产生制动所需的负压。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的布线图。如图4所示,在定子10中,多个线圈C采用三角接线。多个线圈C具有U相、V相以及W相这3相的各线圈群UG、VG、WG。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C1、第四线圈C4、第七线圈C7以及第十线圈C10构成U相线圈群UG。第二线圈C2、第五线圈C5、第八线圈C8以及第十一线圈C11构成V相线圈群VG。第三线圈C3、第六线圈C6、第九线圈C9以及第十二线圈C12构成W相线圈群WG。
在定子10中,3相的各线圈C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沿周向排列。3相的各线圈群UG、VG、WG具有将2个线圈C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CS。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0具有6个线圈组CS。各线圈群UG、VG、WG具有2个线圈组CS。3相的各线圈群UG、VG、WG是2个线圈组CS并联连接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线圈C的数量为12,线圈C沿着周向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重复排列,因此能够使马达1的磁平衡良好,能够制造高效率的马达1。
详细而言,在U相线圈群UG中,第一线圈C1与第四线圈C4、以及第七线圈C7与第十线圈C10分别构成线圈组CS。这2个线圈组CS通过第一线圈C1与第十线圈C10、以及第四线圈C4与第七线圈C7分别电连接而并联连接。
在V相线圈群VG中,第二线圈C2与第十一线圈C11、以及第五线圈C5与第八线圈C8构成了线圈组CS。这2个线圈组CS通过第二线圈C2与第五线圈C5、以及第八线圈C8与第十一线圈C11分别电连接而并联连接。
在W相线圈群WG中,第三线圈C3与第六线圈C6、以及第九线圈C9与第十二线圈C12分别构成线圈组CS。这2个线圈组CS通过第三线圈C3与第十二线圈C12、以及第六线圈C6与第九线圈C9分别电连接而并联连接。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所具有的多个线圈C的接线构造的示意图。图5的左右方向对应于周向。多个线圈C是通过将导线全部按照同一方向卷绕而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线圈C中都是,导线按照逆时针方向卷绕。但是,在多个线圈C中,导线也可以按照顺时针方向卷绕。导线例如卷绕于圆环状的定子。但也可以是,将导线卷绕于直线状的定子,然后形成圆环状的定子。此外,也可以是,将导线卷绕于被分割为多个的铁芯要素,然后形成圆环状的定子。多个线圈C具有对同一相彼此的线圈C进行中继的搭接线CW。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各线圈组CS的2个线圈C由1根导线形成。因此,在每个线圈组CS中存在1根搭接线CW。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6根搭接线CW。
串联连接的第一线圈C1与第四线圈C4的组具有第一U相搭接线CW_U1、第一引出线L1以及第四引出线L4。第一U相搭接线CW_U1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中的一侧而对两线圈C1、C4进行中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U相搭接线CW_U1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下侧。第一U相搭接线CW_U1例如沿着绝缘件12的径向的外周面配置。第一U相搭接线CW_U1也可以被绝缘件12的一部分支承。第一引出线L1从第一线圈C1引出。第四引出线L4从第四线圈C4引出。
串联连接的第七线圈C7与第十线圈C10的组具有第二U相搭接线CW_U2、第七引出线L7以及第十引出线L10。第二U相搭接线CW_U2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中的另一侧而对两线圈C7、C10进行中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U相搭接线CW_U2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侧。第二U相搭接线CW_U2例如沿着绝缘件12的径向的外周面配置。第二U相搭接线CW_U2也可以被绝缘件12的一部分支承。第七引出线L7从第七线圈C7引出。第十引出线L10从第十线圈C10引出。
串联连接的第五线圈C5与第八线圈C8的组具有第一V相搭接线CW_V1、第五引出线L5以及第八引出线L8。第一V相搭接线CW_V1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中的一侧而对两线圈C5、C8进行中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V相搭接线CW_V1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下侧。第一V相搭接线CW_V1例如沿着绝缘件12的径向的外周面配置。第一V相搭接线CW_V1也可以被绝缘件12的一部分支承。第五引出线L5从第五线圈C5引出。第八引出线L8从第八线圈C8引出。
串联连接的第二线圈C2与第十一线圈C11的组具有第二V相搭接线CW_V2、第二引出线L2以及第十一引出线L11。第二V相搭接线CW_V2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中的另一侧而对两线圈C2、C11进行中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V相搭接线CW_V2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侧。第二V相搭接线CW_V2例如沿着绝缘件12的径向的外周面配置。第二V相搭接线CW_V2也可以被绝缘件12的一部分支承。第二引出线L2从第二线圈C2引出。第十一引出线L11从第十一线圈C11引出。
串联连接的第九线圈C9与第十二线圈C12的组具有第一W相搭接线CW_W1、第九引出线L9以及第十二引出线L12。第一W相搭接线CW_W1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中的一侧而对两线圈C9、C12进行中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W相搭接线CW_W1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下侧。第一W相搭接线CW_W1例如沿着绝缘件12的径向的外周面配置。第一W相搭接线CW_W1也可以被绝缘件12的一部分支承。第九引出线L9从第九线圈C9引出。第十二引出线L12从第十二线圈C12引出。
串联连接的第三线圈C3与第六线圈C6的组具有第二W相搭接线CW_W2、第三引出线L3以及第六引出线L6。第二W相搭接线CW_W2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另一侧而对两线圈C3、C6进行中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W相搭接线CW_W2配置在定子铁芯11的上侧。第二W相搭接线CW_W2例如沿着绝缘件12的径向的外周面配置。第二W相搭接线CW_W2也可以被绝缘件12的一部分支承。第三引出线L3从第三线圈C3引出。第六引出线L6从第六线圈C6引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铁芯11的下侧,第一U相搭接线CW_U1、第一V相搭接线CW_V1以及第一W相搭接线CW_W1配置于在周向上彼此分开的区域。此外,在定子铁芯11的上侧,第二U相搭接线CW_U2、第二V相搭接线CW_V2以及第二W相搭接线CW_W2配置于在周向上彼此分开的区域。即,在定子铁芯11的上侧和下侧分别是,一个相的搭接线CW配置于与其他相的搭接线CW在周向上分开的区域。一个相的搭接线CW在周向上不与其他相的搭接线重叠。
在定子10中,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3相的搭接线CW在周向上彼此不重叠,因此能够降低搭接线CW彼此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省略使用用于确保搭接线CW的绝缘的绝缘管等部件。此外,无需使设置有各相的搭接线CW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错开以避免搭接线CW彼此接触,能够实现定子10和马达1的小型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能够使搭接线CW的配置单纯化,因此能够利用自动化线。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能够简单地将导线卷绕于定子铁芯11,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另外,搭接线CW可以配置于定子10的径向外侧的外缘部,也可以配置于径向内侧的内缘部。此外,也可以配置于定子10的轴向两端面中的一方。
从多个线圈C沿上下方向引出的引出线L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引出的第一~第十二引出线L1~L12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详细而言,第一~第十二引出线L1~L12全部向上侧引出。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将连接引出线L的汇流条30汇总配置于定子铁芯11的上侧或下侧中的任意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30汇总配置于定子铁芯11的上侧。
详细而言,汇流条30具有第一汇流条301、第二汇流条302以及第三汇流条303。第一汇流条301与第一引出线L1、第八引出线L8、第十引出线L10以及第十一引出线L11连接。第二汇流条302与第二引出线L2、第三引出线L3、第五引出线L5以及第十二引出线L12连接。第三汇流条303与第四引出线L4、第六引出线L6、第七引出线L7以及第九引出线L9连接。由此,第一~第十二线圈C1~C12形成三角接线。第一汇流条301、第二汇流条302以及第三汇流条303以彼此不电连接的方式被汇流条单元31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301、第二汇流条302以及第三汇流条303以径向上的位置错开的状态被汇流条单元31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组CS中,搭接线CW将沿周向排列的2个线圈C的周向外侧彼此连接起来。该结构适合6个线圈组CS的全部。当采用这样的结构时,易于在对导线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形成各线圈C,能够降低在形成线圈C之后导线松弛的可能性。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的变形例的布线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所具有的多个线圈C的接线构造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7的左右方向对应于周向。在图6和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多个线圈C也采用三角接线。图6和图7所示的变形例的接线构造大致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但一部分的构造不同。以下,着眼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U相线圈群UG中,第一线圈C1与第四线圈C4、以及第七线圈C7与第十线圈C10分别构成线圈组CS。这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但是,这2个线圈组CS通过第一线圈C1与第七线圈C7、以及第四线圈C4与第十线圈C10分别电连接而并联连接。即,并联连接的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
在V相线圈群VG中,第二线圈C2与第十一线圈C11、以及第五线圈C5与第八线圈C8构成线圈组CS。这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但是,这2个线圈组CS通过第二线圈C2与第八线圈C8、以及第五线圈C5与第十一线圈C11分别电连接而并联连接。即,并联连接的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
在W相线圈群WG中,第三线圈C3与第六线圈C6、以及第九线圈C9与第十二线圈C12分别构成线圈组CS。这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但是,这2个线圈组CS通过第三线圈C3与第九线圈C9、以及第六线圈C6与第十二线圈C12分别电连接而并联连接。即,并联连接的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
如图7所示,第一~第十二引出线L1~L12的全部向上侧引出,这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但是,与第一~第十二引出线L1~L12连接的汇流条30的组合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第一汇流条301与第一引出线L1、第二引出线L2、第七引出线L7以及第八引出线L8连接。第二汇流条302与第五引出线L5、第六引出线L6、第十一引出线L11以及第十二引出线L12连接。第三汇流条303与第三引出线L3、第四引出线L4、第九引出线L9以及第十引出线L10连接。
在第二线圈C2与第十一线圈C11的线圈组、第三线圈C3与第六线圈C6的线圈组以及第七线圈C7与第十线圈C10的线圈组中,搭接线CW将沿周向排列的2个线圈C的周向内侧彼此连接起来。即,在变形例中,在一部分的线圈组CS中,不是搭接线CW将沿周向排列的2个线圈C的周向外侧彼此连接起来的结构。这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
在变形例的结构中也是,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一个相的搭接线CW配置在与其他相的搭接线CW在周向上分开的区域。即,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3相的搭接线CW在周向上彼此不重叠,因此能够降低搭接线CW彼此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省略使用用于确保搭接线CW的绝缘的绝缘管等部件。此外,无需使设置有各相的搭接线CW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错开以避免搭接线CW彼此接触,能够实现定子10和马达1的小型化。此外,由于引出线L全部向上侧引出,因此能够将汇流条30汇总配置于定子铁芯11的上侧。
在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的接线构造进行说明时,在无需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的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0的布线图。如图8所示,在定子10中,多个线圈C采用星形接线。多个线圈C具有U相、V相以及W相这3相的线圈群UG、VG、WG。构成各相的线圈群UG、VG、WG的线圈C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构成线圈组CS的线圈C的组合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各线圈组CS并联连接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0所具有的多个线圈C的接线构造的示意图。图9的左右方向对应于周向。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多个线圈C是通过将导线全部按照同一方向卷绕而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线圈C中都是,导线按照逆时针方向卷绕。各线圈组CS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搭接线CW和引出线L。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但是,从各线圈组CS引出的引出线L的方向以及与各引出线L连接的汇流条30的结构不同。以下,对该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多个线圈C沿上下方向引出的引出线L中的与中性点连接的引出线和其他的引出线朝着相反方向引出。详细而言,沿上下方向引出的第一~第十二引出线L1~L12中的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九以及第十引出线与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十一以及第十二引出线朝着相反方向引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九以及第十引出线向上侧引出。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十一以及第十二引出线向下侧引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汇流条30具有第一汇流条304、第二汇流条305、第三汇流条306以及第四汇流条307。第一汇流条304与第一引出线L1和第十引出线L10连接。第二汇流条305与第二引出线L2和第五引出线L5连接。第三汇流条306与第六引出线L6和第九引出线L9连接。第四汇流条307与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十一以及第十二引出线L3、L4、L7、L8、L11、L12连接。第四汇流条307是中性点用的汇流条。由此,第一~第十二线圈C1~C12形成星形接线。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汇流条304~306以彼此不电连接的方式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1的上侧的汇流条单元31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汇流条304~306以径向的位置错开的状态被汇流条单元31保持。第四汇流条307配置于定子铁芯11的下侧。第四汇流条307也可以被树脂支承。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是,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一个相的搭接线CW配置在与其他相的搭接线CW在周向上分开的区域。即,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3相的搭接线CW在周向上彼此不重叠,因此能够降低搭接线CW彼此接触的可能性。此外,在全部的线圈组CS中,搭接线CW将沿周向排列的2个线圈C的周向外侧彼此连接起来。因此,易于在对导线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形成各线圈C,能够降低在形成线圈C之后导线松弛的可能性。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0所具有的多个线圈C的接线构造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10的左右方向对应于周向。变形例的线圈C的接线构造大致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但一部分的构造不同。以下,着眼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从多个线圈C沿上下方向引出的引出线L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详细而言,沿上下方向引出的第一~第十二引出线L1~L12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十二引出线L1~L12都向上侧引出。这点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根据该结构的差异,在变形例的结构中,能够将连接引出线L的汇流条30汇总配置于定子铁芯11的上下中的一侧。
另外,在变形例的结构中,第四汇流条307也配置于定子铁芯11的上侧,因此第四汇流条307也被汇流条单元31保持。4个汇流条307以彼此不电连接的方式被汇流条单元31保持。
在变形例的结构中也是,在定子铁芯11的上下,3相的搭接线CW在周向上彼此不重叠,因此能够降低搭接线CW彼此接触的可能性。此外,在全部的线圈组CS中,搭接线CW将沿周向排列的2个线圈C的周向外侧彼此连接起来。因此,易于在对导线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形成各线圈C,能够降低在形成线圈C之后导线松弛的可能性。
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仅是本发明的例示。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多个实施方式和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等也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实施。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马达和定子铁芯应用于电动制动助力器的情况。但是,这仅是例示,本发明也能够广泛用于例如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泵、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其他用途。
本发明能够广泛用于例如在家电、汽车、船舶、航空机、火车等中使用的马达。

Claims (9)

1.一种定子,其呈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
多个线圈,它们通过在多个所述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
多个所述线圈具有:
U相、V相以及W相这3相的各线圈群;以及
搭接线,其对同一相彼此的所述线圈进行中继,
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侧和下侧分别是,一个相的所述搭接线配置于与其他相的所述搭接线在周向上分开的区域,
3相的各所述线圈群具有将2个所述线圈串联连接而成的线圈组,
在所述线圈组中,所述搭接线将沿周向排列的2个所述线圈的周向外侧彼此连接起来,
在所述线圈组中,2个所述线圈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引出的引出线,
3相的各所述线圈群是将2个所述线圈串联连接而成的2个线圈组并联连接的结构,
所述齿和所述线圈的数量为12,
3相的各所述线圈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沿周向一个一个地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线圈采用三角接线,
从多个所述线圈沿上下方向引出的引出线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线圈采用星形接线,
从多个所述线圈沿上下方向引出的引出线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线圈采用星形接线,
从多个所述线圈沿上下方向引出的引出线中的与中性点连接的引出线和其他的所述引出线朝着相反方向引出。
5.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其与所述定子对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的汇流条。
7.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
定子,其呈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
转子,其与所述定子对置;以及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齿~第十二齿;以及
第一线圈~第十二线圈,它们通过在所述第一齿~第十二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
所述第一线圈、第四线圈、第七线圈以及第十线圈构成U相线圈群,
所述第二线圈、第五线圈、第八线圈以及第十一线圈构成V相线圈群,
所述第三线圈、第六线圈、第九线圈以及第十二线圈构成W相线圈群,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四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一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一线圈引出;以及
第四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四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七线圈与所述第十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七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七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五线圈与所述第八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五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五线圈引出;以及
第八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八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十一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二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二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一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一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九线圈与所述第十二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九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九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二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二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六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三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三线圈引出;以及
第六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六线圈引出,
沿上下方向引出的所述第一引出线~第十二引出线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
所述汇流条具有:
第一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八引出线、所述第十引出线以及所述第十一引出线连接;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三引出线、所述第五引出线以及所述第十二引出线连接;以及
第三汇流条,其与所述第四引出线、所述第六引出线、所述第七引出线以及所述第九引出线连接。
8.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
定子,其呈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
转子,其与所述定子对置;以及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齿~第十二齿;以及
第一线圈~第十二线圈,它们通过在所述第一齿~第十二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
所述第一线圈、第四线圈、第七线圈以及第十线圈构成U相线圈群,
所述第二线圈、第五线圈、第八线圈以及第十一线圈构成V相线圈群,
所述第三线圈、第六线圈、第九线圈以及第十二线圈构成W相线圈群,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四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一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一线圈引出;以及
第四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四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七线圈与所述第十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七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七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五线圈与所述第八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五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五线圈引出;以及
第八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八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十一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二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二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一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一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九线圈与所述第十二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九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九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二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二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六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三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三线圈引出;以及
第六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六线圈引出,
沿上下方向引出的第一引出线~第十二引出线中的所述第一引出线、第二引出线、第五引出线、第六引出线、第九引出线以及第十引出线与所述第三引出线、第四引出线、第七引出线、第八引出线、第十一引出线以及第十二引出线朝着相反方向引出,
所述汇流条具有:
第一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十引出线连接;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二引出线和所述第五引出线连接;
第三汇流条,其与所述第六引出线和所述第九引出线连接;以及
中性点用的第四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三引出线、第四引出线、第七引出线、第八引出线、第十一引出线以及第十二引出线连接。
9.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
定子,其呈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
转子,其与所述定子对置;以及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齿~第十二齿;以及
第一线圈~第十二线圈,它们通过在所述第一齿~第十二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成,
所述第一线圈、第四线圈、第七线圈以及第十线圈构成U相线圈群,
所述第二线圈、第五线圈、第八线圈以及第十一线圈构成V相线圈群,
所述第三线圈、第六线圈、第九线圈以及第十二线圈构成W相线圈群,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四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一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一线圈引出;以及
第四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四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七线圈与所述第十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U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七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七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五线圈与所述第八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五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五线圈引出;以及
第八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八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十一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V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二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二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一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一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九线圈与所述第十二线圈的组具有:
第一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九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九线圈引出;以及
第十二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十二线圈引出,
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六线圈的组具有:
第二W相搭接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下中的另一侧,对两线圈进行中继;
第三引出线,其从所述第三线圈引出;以及
第六引出线,其从所述第六线圈引出,
沿上下方向引出的所述第一引出线~第十二引出线全部向同一方向引出,
所述汇流条具有:
第一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十引出线连接;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二引出线和所述第五引出线连接;
第三汇流条,其与所述第六引出线和所述第九引出线连接;以及
中性点用的第四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三引出线、第四引出线、第七引出线、第八引出线、第十一引出线以及第十二引出线连接。
CN201680087706.3A 2016-07-29 2016-07-29 定子和马达 Active CN1094788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2267 WO2018020650A1 (ja) 2016-07-29 2016-07-29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8817A CN109478817A (zh) 2019-03-15
CN109478817B true CN109478817B (zh) 2021-07-09

Family

ID=61015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7706.3A Active CN109478817B (zh) 2016-07-29 2016-07-29 定子和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52937A1 (zh)
JP (1) JPWO2018020650A1 (zh)
CN (1) CN109478817B (zh)
DE (1) DE112016007102T5 (zh)
WO (1) WO20180206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9722B2 (en) 2018-03-02 2021-10-05 Black & Decker Inc. Motor having an external heat sink for a power tool
US20220200401A1 (en) 2020-12-23 2022-06-23 Black & Decker Inc. Brushless dc motor with circuit board for winding interconnection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5577A (zh) * 2012-11-28 2014-12-10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动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12278A (ja) * 2004-04-26 2005-11-04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型ステータコイル
EP2278689A4 (en) * 2008-05-16 2015-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ELECTRIC MOTOR
JP6457198B2 (ja) * 2014-04-28 2019-01-23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5577A (zh) * 2012-11-28 2014-12-10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7102T5 (de) 2019-04-18
JPWO2018020650A1 (ja) 2019-05-16
US20190252937A1 (en) 2019-08-15
WO2018020650A1 (ja) 2018-02-01
CN109478817A (zh)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8789B2 (en) Busbar unit for a stator of an electric motor
JP5978357B2 (ja) 回転電機
CN109661761B (zh) 马达
US10700565B2 (en) Stator arrangement, electric three-phase genera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tator arrangement
US8610328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8497618B2 (en) Stator for rotatry electrical machine including an insulating bobbin
JP5176283B2 (ja)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絶縁構造
AU2015235741B2 (en) Insulator and brushless DC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9667114B2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that includes stator
CN108886283B (zh) 马达
US10298083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equipped with a stator having a bus bar wrapped with insulation sheet/layers
US9373985B2 (en) Sta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109478817B (zh) 定子和马达
US9118231B2 (en)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8370184B (zh) 旋转电机
US10144447B2 (en) Control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trol unit
CN105359387A (zh) 电子整流的电机
KR101917727B1 (ko) 모터의 버스바어셈블리
KR20130057149A (ko) 모터의 버스바 어셈블리
JP2016019377A (ja) 電動機用ステータ
WO2023203877A1 (ja)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JP2019037103A (ja)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WO2023210686A1 (ja)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US11784528B2 (en) Winding pattern and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armature
JP7483577B2 (ja) ステータ-コイ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動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