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3318B - 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3318B
CN109463318B CN201811324390.2A CN201811324390A CN109463318B CN 109463318 B CN109463318 B CN 109463318B CN 201811324390 A CN201811324390 A CN 201811324390A CN 109463318 B CN109463318 B CN 1094633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rvae
octopus
cultivation
water
charybd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243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63318A (zh
Inventor
朱友芳
李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tian Institute Of Aquatic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Putian Institute Of Aquatic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tian Institute Of Aquatic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Putian Institute Of Aquatic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8113243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633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63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3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63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33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2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 A23K10/22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from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8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aquatic animals, e.g. fish, crustaceans or mollus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Birds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育种领域,公开了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刚孵出的真蛸浮游幼体采用仔鱼作为饵料进行投喂,直至真蛸浮游幼体的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1个。本发明提供的培育方法采用了一种替代蟹幼体的饵料对真蛸幼体进行投喂,从而为真蛸规模化育种繁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escription

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真蛸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俗称章鱼、八爪鱼,为暖水性种,是世界性习见种,中国沿海、日本濑户内海、澳大利亚、大西洋和地中海等世界温带砂泥底、岩礁海域均广泛分布,是中国闽粤海域近海的重要经济蛸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愈来愈少,而市场消费对头足类的需求却逐年上升,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使得蛸类养殖作为资源恢复的重要手段受到广泛关注。真蛸对养殖环境适应性很强,且分布广、生长迅速、营养价值高,已成为头足类中最受关注的养殖对象和研究热点。
真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从孵化至每腕吸盘数量11个(第一阶段)、从每腕吸盘数量11个增至17个(第二阶段)、从每腕吸盘数量17个转变为完全底栖(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培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活饵料主要有天然甲壳类、蟹幼体、卤虫等(林祥志等,2005),其中以蟹幼体效果最好,采用以上饵料能够使真蛸幼体的成活率得以提高。然而,由于以上活饵料尤其是蟹幼体无法大批量持续供应,为了解决蟹幼体无法整年供应的问题,急需寻找一种能够替代蟹幼体减少蟹幼体使用量的饵料。
此外,2004年西班牙的J.IGLESIAS等完成了真蛸全生长史的研究,研究表明,在第三阶段由浮游至底栖的转变过程中仅有130只幼体的试验组完成了整个过程,存活13只,成活率仅为10%,成活率极低(该研究中没有提及完全底栖真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但据本发明的发明人在育苗过程中的取样分析转为底栖生活的真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为37-39个)。真蛸幼体底栖过程的高死亡率一直是育苗繁育的难点,因此,提供一种真蛸浮游幼体乃至由浮游转变为底栖的有效培育方法便对真蛸规模化苗种繁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采用现有的方法对真蛸幼体进行培育时,存在蟹幼体活饵料无法大批量持续供应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采用替代蟹幼体的饵料进行真蛸幼体培育的方法,从而填补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空白,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将刚孵出的真蛸浮游幼体采用仔鱼作为饵料进行投喂,直至真蛸浮游幼体的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1个。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发现,采用仔鱼特别是褐菖鲉仔鱼作为真蛸浮游幼体的活饵料进行投喂,当将真蛸浮游幼体培育到每腕吸盘数量达到11个时,成活率能够达到76.5-81.5%,与采用蟹幼体作为活饵料的成活率相当,能够完美解决蟹幼体无法整年供应的问题。
所述仔鱼可以为现有的各种海水鱼类的仔鱼,优选为褐菖鲉仔鱼。
优选地,所述褐菖鲉仔鱼的密度维持在0.03-0.1尾/ml水。
优选地,所述真蛸浮游幼体的起始养殖密度为2500-3000只/m3水。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还包括将真蛸浮游幼体培育至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1个之后,采用仔鱼以及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蚤状幼体混合投喂,直至真蛸幼体的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7个。其中,如上所述,真蛸幼体从刚出生至每腕吸盘数量达到11个为第一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1个至17个为第二阶段的培育。在第二阶段的培育过程中,仔鱼优选为褐菖鲉仔鱼,且所述褐菖鲉仔鱼的密度优选维持在0.03-0.1尾/ml水,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蚤状幼体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所述真蛸浮游幼体的起始养殖密度为2000-2500只/m3水。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还包括真蛸幼体由浮游转变为底栖的培育过程,具体地,将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7个的真蛸浮游幼体置于流水加充气的培育池中进行培育直至真蛸幼体由浮游完全转变为底栖,所述培育池设置有饲料框、防止真蛸幼体粘壁干死的防逃板以及能够为真蛸幼体提供隐蔽所的隐蔽物,所述饲料框位于所述培育池的底部或者其上沿位于水面下方2-3cm处,所述防逃板设置在水面上方3-5cm处,所述隐蔽物设置在所述培育池的底部。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4年的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在真蛸幼体由浮游转变为底栖的过程中,通过在培育池的特定位置设置饲料框、防逃板以及隐蔽物,这几种方式的协同作用能够为真蛸幼体由浮游向底栖转变提供极佳的环境,成活率能够提高至77.5-83.0%,从而为真蛸规模化育种繁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述培育池可以为各种材质的桶(玻璃钢桶、塑料桶等)、水泥池、自然池塘等,只要能够实现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即可。
如上所述,所述培育采用流水加充气的方式进行。其中,所述充气通过设置在培育池水体底部的气石实现。所述气石的设置数量优选为1-1.5/m3
优选地,所述饲料框的长×宽×高为(20-50)cm×(30-60)cm×(2-6)cm。
优选地,所述饲料框的设置数量为0.5-1个/m3
优选地,所述隐蔽物为陶瓷环和/或四脚砖,所述隐蔽物的设置数量以每只真蛸幼体均有隐蔽所为准。
优选地,所述陶瓷环的内径×外径×长为(0.5-1.7)cm×(1.5-1.7)cm×(1.5-1.7)cm,所述四脚砖的边长×厚度×四脚高为(20-40)cm×(1-5)cm×(1-5)cm。
优选地,所述防逃板为泡沫双面胶板。所述泡沫双面胶板的厚度可以为0.1-1cm。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真蛸幼体由浮游向底栖转变的过程中,将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蚤状幼体以及藻钩虾投入所述培育池的水体中,并往所述饲料框中投加锐齿蟳碎肉和/或日本蟳碎肉。其中,所述藻钩虾优选为扎克藻虾。
优选地,所述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蚤状幼体,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所述藻钩虾,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第二天尚略有剩余为准;所述锐齿蟳碎肉和/或日本蟳碎肉,投喂量以下次投喂时在饲料框中尚略有剩余为准,投喂前清除残余碎肉。
优选地,所述培育池中的水体温度为20-27℃。
优选地,所述培育池的水体深度为0.6-1m。
优选地,所述真蛸幼体的起始养殖密度为1200-2000只/m3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1第一阶段的培育(从孵化至每腕吸盘数量11个)
真蛸浮游幼体:亲蛸采自自然海区,在室內水泥池中产卵、孵化。
褐菖鲉仔鱼:用于采集褐菖鲉仔鱼的亲鱼为海区捕捞或网箱养殖。
育苗方法:育苗在3m3的培育池中进行,实际使用水体为2.4m3,每立方水体放养2700只刚孵出的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为3个),以褐菖鲉仔鱼为饵料,密度维持在0.03-0.10尾/ml,充气培育,在育苗水体中没有加入单细胞藻(清水培育),每日换水量为水体的一半,每日吸污一次,海水比重1.023。育苗从2016年3月11日开始到2016年3月30日结束,育苗水温21-24℃,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为11个,成活率为79.2%。
实施例1-2第一阶段的培育(从孵化至每腕吸盘数量11个)
真蛸浮游幼体:亲蛸采自自然海区,在室內水泥池中产卵、孵化。
褐菖鲉仔鱼:褐菖鲉亲鱼为海区捕捞,挑选卵巢大,外观呈灰黑色,轻压腹部有仔鱼流出的褐菖鲉,挤出仔鱼,用以喂养真蛸浮游幼体。
育苗方法:育苗在3m3的培育池中进行,实际使用水体为2.4m3,每立方水体放养3000只刚孵出的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为3个),以褐菖鲉仔鱼为饵料,密度维持在0.03-0.10尾/ml,充气培育,在育苗水体中没有加入单细胞藻,每日换水量为水体的一半,每日吸污一次,海水比重1.023。育苗从2016年3月11日开始到2016年3月30日结束,育苗水温21-24℃,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为11个,成活率为76.5%。
实施例1-3第一阶段的培育(从孵化至每腕吸盘数量11个)
真蛸浮游幼体:亲蛸采自自然海区,在室內水泥池中产卵、孵化。
褐菖鲉仔鱼:褐菖鲉亲鱼为海区捕捞,挑选卵巢大,外观呈灰黑色,轻压腹部有仔鱼流出的褐菖鲉,挤出仔鱼,用以喂养真蛸浮游幼体。
育苗方法:育苗在3m3的培育池中进行,实际使用水体为2.4m3,每立方水体放养3000只刚孵出的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为3个),以褐菖鲉仔鱼为饵料,密度维持在0.03-0.10尾/ml,充气培育,没有加入单细胞藻(清水培育),每日换水量为水体的一半,每日吸污一次,海水比重1.023。育苗从2016年3月11日开始到2016年3月30日结束,育苗水温,20-24℃,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为11个,成活率为81.5%。
对比例1-1第一阶段的培育(从孵化至每腕吸盘数量11个)
按照实施例1-3的方法对真蛸幼体进行培育,不同的是,饵料为经裂壶藻强化后的卤虫幼体。试验从2016年1月11日开始,育苗水温17-20℃,每立方水体放养2600只刚孵出的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3个),培育到2016年3月30日,成活率4.7%(每腕吸盘数量为7个),无法培养到吸盘11个。
对比例1-2第一阶段的培育(从孵化至每腕吸盘数量11个)
按照实施例1-1的方法对真蛸幼体进行培育,不同的是,饵料为没有强化的卤虫幼体。育苗从2016年3月11日开始到2016年3月30日结束,真蛸幼体全部死亡(每腕吸盘数量为4-5个),无法培养到吸盘11个。
实施例2-1
(1)第二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1个增至17个)
由实施例1-1获得的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1个的真蛸浮游幼体放入3m3的培育池中,实际使用水体为2.4m3,每立方水体放养2230只真蛸浮游幼体,以褐菖鲉仔鱼以及锐齿蟳和日本蟳蚤状幼体混合投喂(褐菖鲉仔鱼的密度维持在0.03-0.10尾/ml,锐齿蟳和日本蟳蚤状幼体的用量比为1:1且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充气培育,每日换水量为水体的一半,每日吸污一次,海水比重1.023。育苗从2016年3月31日开始到2016年4月9日结束,育苗水温20-24℃,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成活率为87%。
(2)第三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7个转变为完全底栖)
将步骤(1)得到的真蛸浮游幼体放入3m3的玻璃钢桶(水深0.8m)中,采用流水加充气方式进行培育,每日流水量为水体的2倍,水温保持在24-27℃,海水比重为1.023。在该玻璃钢桶的底部放置4个气石充气,放置2个饲料框(饲料框均设置在玻璃钢桶壁上,尺寸均为30cm×40cm×5cm(下同),且上沿均位于水面下方2cm处),桶底放置内径1.5cm、外径1.6cm、长1.7cm的陶瓷环及边长30cm、厚度3cm、四脚高3cm的四脚砖且陶瓷环和四脚砖的设置数量以每只真蛸幼体均有隐蔽所为准,在离水面3cm处粘贴有厚度为0.5cm的泡沬双面胶板以防止真蛸幼体爬出水面粘附在桶壁上干死,在培育过程中,将锐齿蟳、日本蟳蚤状幼体和藻钩虾投入玻璃钢桶的水体中,并将锐齿蟳碎肉放在饲料框中。其中,锐齿蟳和日本蟳蚤状幼体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藻钩虾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第二天尚略有剩余为准;锐齿蟳碎肉每日投喂两次,分别在早上5点和下午5点,投喂量以下次投喂时尚略有剩余为准,投喂前清除残余碎肉。试验从2016年4月10日开始,开始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每立方水体放养1835只真蛸幼体,培育到2016年4月23日结束,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40个,成活率82.5%。
实施例2-2
(1)第二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1个增至17个)
由实施例1-2获得的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1个的真蛸浮游幼体放入3m3的培育池中,实际使用水体为2.4m3,每立方水体放养2485只真蛸浮游幼体,以褐菖鲉仔鱼以及锐齿蟳混合投喂(褐菖鲉仔鱼的密度维持在0.03-0.10尾/ml,锐齿蟳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充气培育,每日换水量为水体的一半,每日吸污一次,海水比重1.023。育苗从2016年3月31日开始到2016年4月9日结束,育苗水温20-24℃,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成活率为84.9%。
(2)第三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7个转变为完全底栖)
将步骤(1)得到的真蛸浮游幼体放入3m3的水泥池(水深0.8m)中,采用流水方式进行培肓,每日流水量为水体的1倍,水温保持在24-27℃且水体比重为1.023。在该水泥池的底部放置4个气石充气,放置2个饲料框(饲料框均设置在水泥池壁上,且上沿均位于水面下方3cm处),池底放置内径1.5cm、外径1.6cm、长1.7cm的陶瓷环及边长30cm、厚度3cm、四脚高3cm的四脚砖且陶瓷环和四脚砖的设置数量以每只真蛸幼体均有隐蔽所为准,在离水面5cm处粘贴有厚度为0.5cm的泡沬双面胶板以防止真蛸幼体爬出水面粘附在池壁上干死,在培育过程中,将锐齿蟳、日本蟳蚤状幼体和藻钩虾投入水泥池的水体中,并将锐齿蟳碎肉放在饲料框中。其中,锐齿蟳和日本蟳蚤状幼体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藻钩虾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第二天尚略有剩余为准;锐齿蟳碎肉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试验从2016年4月10日开始,开始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每立方水体放养1700只真蛸幼体,培育到2016年4月23日结束,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40个,成活率80.5%。
实施例2-3
(1)第二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1个增至17个)
由实施例1-3获得的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1个的真蛸浮游幼体放入3m3的培育池中,实际使用水体为2.4m3,每立方水体放养2100只真蛸浮游幼体,以褐菖鲉仔鱼以及日本蟳蚤状幼体混合投喂(褐菖鲉仔鱼的密度维持在0.03-0.10尾/ml,日本蟳蚤状幼体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充气培育,每日换水量为水体的一半,每日吸污一次,海水比重1.023。育苗从2016年3月31日开始到2016年4月9日结束,育苗水温20-24℃,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成活率为81.4%。
(2)第三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7个转变为完全底栖)
将步骤(1)得到的真蛸浮游幼体放入3m3的玻璃钢桶(水深0.8m)中,采用流水方式进行培肓,每日流水量为水体的1.5倍,水温保持在24-27℃且水体比重为1.023。在该玻璃钢桶的底部放置4个气石充气,放置1个饲料框(饲料框均设置在玻璃钢桶壁上,且上沿均位于水面下方2.5cm处),桶底放置内径1.5cm、外径1.6cm、长1.7cm的陶瓷环及边长30cm、厚度3cm、四脚高3cm的四脚砖且陶瓷环和四脚砖的设置数量以每只真蛸幼体均有隐蔽所为准,在离水面4cm处粘贴有厚度为0.5cm的泡沬双面胶以防止真蛸幼体爬出水面粘附在桶壁上干死,在培育过程中,将锐齿蟳、日本蟳蚤状幼体和藻钩虾投入玻璃钢桶的水体中,并将日本蟳碎肉放在饲料框中。其中,锐齿蟳和日本蟳蚤状幼体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藻钩虾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第二天尚略有剩余为准;日本蟳碎肉每日投喂两次,分别在早上5点和下午5点,投喂量以下次投喂时尚略有剩余为准,投喂前清除残余碎肉。试验从2016年4月10日开始,开始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每立方水体放养2000只真蛸幼体,培育到2016年4月23日结束,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40个,成活率77.5%。
对比例2-1
(1)第二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1个增至17个)
与实施例2-1相同。
(2)第三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7个转变为完全底栖)
按照实施例2-1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是,未设置防逃板。试验从2016年4月10日开始,开始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每立方水体放养2000只真蛸幼体,培育到2016年4月23日结束,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40个,成活率48.5%。
对比例2-2
(1)第二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1个增至17个)
与实施例2-1相同。
(2)第三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7个转变为完全底栖)
按照实施例2-1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是,未设置饲料框,而是直接将所有饲料均投入水体中。试验从2016年4月10日开始,开始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每立方水体放养2000只真蛸幼体,培育到2016年4月23日结束,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40个,成活率18.5%。
对比例2-3
(1)第二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1个增至17个)
与实施例2-1相同。
(2)第三阶段的培育(从每腕吸盘数量17个转变为完全底栖)
按照实施例2-1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是,玻璃钢桶底部未设置有陶瓷环和四脚砖。试验从2016年4月10日开始,开始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17个,每立方水体放养2000只真蛸幼体,培育到2016年4月23日结束,结束时真蛸浮游幼体每腕吸盘数量平均40个,成活率25.5%。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真蛸幼体进行培育,能够提高成活率,从而为真蛸规模化育种繁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刚孵出的真蛸浮游幼体采用仔鱼作为饵料进行投喂,所述仔鱼为褐菖鲉仔鱼,直至真蛸浮游幼体的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1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褐菖鲉仔鱼的密度维持在0.03-0.1尾/ml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真蛸浮游幼体的起始养殖密度为2500-3000只/m3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将真蛸浮游幼体培育至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1个之后,采用仔鱼以及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蚤状幼体混合投喂,直至真蛸幼体的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7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真蛸幼体由浮游转变为底栖的培育过程,具体地,将每腕吸盘数量平均达到17个的真蛸浮游幼体置于流水加充气的培育池中进行培育直至真蛸幼体由浮游完全转变为底栖,所述培育池设置有饲料框、防止真蛸幼体粘壁干死的防逃板以及能够为真蛸幼体提供隐蔽所的隐蔽物,所述饲料框位于所述培育池的底部或者其上沿位于水面下方2-3cm处,所述防逃板设置在水面上方3-5cm处,所述隐蔽物设置在所述培育池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框的长×宽×高为(20-50)cm×(30-60)cm×(2-6)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框的设置数量为0.5-1个/m3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蔽物为陶瓷环和/或四脚砖,且所述隐蔽物的设置数量以每只真蛸幼体均有隐蔽所为准;所述防逃板为泡沫双面胶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环的内径×外径×长为(0.5-1.7)cm×(1.5-1.7)cm×(1.5-1.7)cm,所述四脚砖的边长×厚度×四脚高为(20-40)cm×(1-5)cm×(1-5)cm。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培育池中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将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蚤状幼体以及藻钩虾投入所述培育池的水体中,并往所述饲料框中投加锐齿蟳碎肉和/或日本蟳碎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藻钩虾为扎克藻虾。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蚤状幼体,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当天能摄食完为准;所述藻钩虾,每日投喂一次,投喂量以第二天尚略有剩余为准;所述锐齿蟳碎肉和/或日本蟳碎肉,投喂量以下次投喂时在饲料框中尚略有剩余为准,投喂前清除残余碎肉。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中的水体温度为20-27℃;所述培育池的水体深度为0.6-1m。
14.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中的水体温度为20-27℃;所述培育池的水体深度为0.6-1m;在由浮游转变为底栖的培育过程,所述真蛸浮游幼体的起始养殖密度为1200-2000只/m3水。
CN201811324390.2A 2018-11-08 2018-11-08 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Active CN1094633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24390.2A CN109463318B (zh) 2018-11-08 2018-11-08 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24390.2A CN109463318B (zh) 2018-11-08 2018-11-08 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3318A CN109463318A (zh) 2019-03-15
CN109463318B true CN109463318B (zh) 2021-04-09

Family

ID=65672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24390.2A Active CN109463318B (zh) 2018-11-08 2018-11-08 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6331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85982A (en) * 1977-12-12 1979-07-09 Hida Kk Fish bank for breeding octopus
CN101317551A (zh) * 2007-10-10 2008-12-10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真蛸人工育苗方法
CN101637141A (zh) * 2009-07-31 2010-02-03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短蛸人工池塘养殖方法
CN102048056A (zh) * 2010-10-22 2011-05-11 浙江海洋学院 章鱼幼体开口饵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2487867A (zh) * 2011-12-07 2012-06-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金乌贼和半滑舌鳎苗种混合培育方法
CN103598123A (zh) * 2013-11-15 2014-02-26 浙江海洋学院 真蛸半隔离海水养殖网箱及其养殖方法
CN107455615A (zh) * 2017-07-21 2017-12-12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适于真蛸浮游幼体培养的卤虫营养强化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3074B (zh) * 2014-10-31 2017-07-28 岭南师范学院 一种培育乌贼种苗的方法
KR101966675B1 (ko) * 2017-03-08 2019-04-10 (주)유니텍솔루션 낙지 통발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85982A (en) * 1977-12-12 1979-07-09 Hida Kk Fish bank for breeding octopus
CN101317551A (zh) * 2007-10-10 2008-12-10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真蛸人工育苗方法
CN101637141A (zh) * 2009-07-31 2010-02-03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短蛸人工池塘养殖方法
CN102048056A (zh) * 2010-10-22 2011-05-11 浙江海洋学院 章鱼幼体开口饵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2487867A (zh) * 2011-12-07 2012-06-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金乌贼和半滑舌鳎苗种混合培育方法
CN103598123A (zh) * 2013-11-15 2014-02-26 浙江海洋学院 真蛸半隔离海水养殖网箱及其养殖方法
CN107455615A (zh) * 2017-07-21 2017-12-12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适于真蛸浮游幼体培养的卤虫营养强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长蛸初孵幼体培育与生长研究;薄其康等;《海洋与湖泊》;20140531;第45卷(第3期);第58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3318A (zh)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5346B (zh) 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养殖方法
CN101502243B (zh) 黄颡鱼夏花鱼种规模化培育方法
CN104273074B (zh) 一种培育乌贼种苗的方法
CN103026992B (zh) 一种利用室外网箱刺参苗规模化生态培育方法
CN103404462B (zh) 一种刀鲚土池育苗的方法
CN101940182B (zh) 一种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
CN102626057B (zh) 织锦巴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CN105918168B (zh) 脊尾白虾盐碱水人工养殖方法
CN108207716B (zh) 一种大马蹄螺的人工育苗方法
CN104798709A (zh) 一种方斑东风螺杂交苗种的繁育方法
CN104186390B (zh) 一种刺参养殖方法
CN104012432A (zh) 一种适宜北方海区香港巨牡蛎人工育苗的方法
CN207383276U (zh) 立体生态水产养殖装置
CN109479779A (zh) 一种日本对虾高产环保养殖方法
CN106719185A (zh) 一种利用高温期进行岩牡蛎生态育苗的方法
CN103766261B (zh) 脊尾白虾一年连续多茬人工养殖方法
CN104381178A (zh) 小刀蛏苗种培育方法
CN1401225A (zh) 一种文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方法
CN102144585A (zh) 池蝶蚌与大宗淡水鱼混合养殖方法
CN104145868B (zh) 一种提高池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方法
CN102742523A (zh) 凡纳滨对虾亲虾室内培育方法
CN202760008U (zh) 中华绒螯蟹大规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装置
CN102812912B (zh) 中华绒螯蟹大规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方法
CN109463318B (zh) 一种真蛸幼体的培育方法
CN101731166B (zh) 葛氏鲈塘鳢人工繁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