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7527A -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7527A
CN109417527A CN201780039088.XA CN201780039088A CN109417527A CN 109417527 A CN109417527 A CN 109417527A CN 201780039088 A CN201780039088 A CN 201780039088A CN 109417527 A CN109417527 A CN 1094175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block
block group
code
base station
terminal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90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7527B (zh
Inventor
横枕成
横枕一成
山田升平
坪井秀和
高桥宏树
相羽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17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75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7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75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1Equali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Abstract

本发明具备编码部,该编码部确定码块组数,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并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对2016年7月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35741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面向第五代蜂窝系统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技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The 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正在进行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Advanced Pro(高级专业版)及NR(New Radio technology:新的无线接入技术)的技术研究以及标准制定(非专利文献1)。
在第五代蜂窝系统中,要求将实现高速、大容量传输的eMBB(enhanced Mobile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实现低迟延、高可靠性通信的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与许多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等机器型设备连接的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海量机器类通信)这三个作为服务的假定场景。
在NR中,除了在LTE-Advanced Pro中使用的Turbo码之外,还提出了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和低速率Turbo码(非专利文献2、非专利文献3、非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P-161214NTT DOCOMO,“Revision of SI:Study on New RadioAccess Technology”,2016年6月
非专利文献2:R1-164007,Samsung,“Flexibility of LDPC-Length,Rate andIR-HARQ”,2016年5月
非专利文献3:R1-164183,Intel Corporation,“LDPC code design for NR”,2016年5月
非专利文献4:R1-164361,Ericsson,“Turbo Code Enhancements”,2016年5月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如上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高效地提供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技术方案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采用了如下的方案。即,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具备:编码部,确定码块组数,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并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并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2)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中,所述码块组数基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数来决定。
(3)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中,第一码块组内的码块数基于与所述第一码块组对应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或者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符号中包含的资源元素数来决定。
(4)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中,向所述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是对传输块赋予了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序列的位串。
(5)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中,所述OFDM符号数或SC-FDMA符号数基于由上层或物理链路控制信道指示的信息来决定。
(6)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具备:编码部,确定码块组数,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并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7)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中,所述码块组数基于OFDM符号数来决定。
(8)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中,第一码块组内的码块数基于与所述第一码块组对应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中包含的资源元素数来决定。
(9)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中,向所述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是对传输块赋予了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序列的位串。
(10)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中,所述OFDM符号数基于由上层或物理链路控制信道指示的信息来决定。
(11)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通信方法确定码块组数,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并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12)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集成电路具备:确定码块组数的单元;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的单元;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的单元;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的单元;以及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的单元。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能够高效地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子帧的概念的图。
图3是计算出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数的伪代码的例子。
图4是确定码块分段的分段大小和分段数的伪代码的例子。
图5是确定码块分段的填充符位数和码块大小的伪代码的例子。
图6是表示Turbo内部交织器的各参数值的图。
图7是表示原编码率1/3的编码器构成的图。
图8是执行比特结合、速率匹配的框图。
图9是表示原编码率1/5的编码器构成的图。
图10是执行比特结合、速率匹配的框图。
图11是执行信道编码的流程的一例。
图12是执行信道编码的流程的一例。
图13是表示码块分段的概念的图。
图14是执行信道编码的流程的一例。
图15是计算出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数的伪代码的例子。
图16是确定码块分段的分段大小和分段数的伪代码的例子。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也将终端装置1A~1C称为终端装置1。
终端装置1也可以称为用户终端、移动站装置、通信终端、移动设备、终端、UE(UserEquipment)、MS(Mobile Station)。基站装置3也被称为无线基站装置、基站、无线基站、固定站、NB(Node B)、eNB(evolved Node B)、BTS(Base Tranceiver Station)、BS(BaseStation)、NR NB(NR Node B)、NNB、TRP(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
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中,可以使用包含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OFDM(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 OFDM)、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此外,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中,可以使用通用滤波多载波(UFMC:Universal-Filtered Multi-Carrier)、滤波OFDM(F-OFDM:Filtered OFDM)、加窗OFDM(Windowed OFDM)、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Filter-Bank Multi-Carrier)。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OFDM来做为传输方式并用OFDM符号进行说明,但使用了上述其他传输方式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
此外,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中,可以使用不使用CP的上述传输方式,或者也可以使用替代CP进行了零填充(Zero padding)的上述传输方式。此外,CP、零填充也可以附加在前方和后方的双方。
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中,可以使用包含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OFDM(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 OFDM)、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物理信道。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CH(Physical Control CHannel:物理控制信道)
·PSCH(Physical Shared CHannel:物理共享信道)
PBCH用于广播包含终端装置1所需的重要的系统信息的重要信息块(MIB:MasterInformation Block,EIB:Essential Information Block)。
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从终端装置1至基站装置3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PC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在此,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的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请求UL-SCH资源的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HARQ-ACK(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HARQ-ACK可以表示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 block,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MAC PDU,Downlink-Shared Channel:DL-SCH)的HARQ-ACK。
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从基站装置3至终端装置1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在此,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定义有一个或多个DCI(也可以称为DCI格式)。即,针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字段被定义为DCI,并被映射至信息位。
例如,作为DCI,可以定义包含如下信息的DCI:表示包含在被调度的PSCH中的信号是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还是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的信息。
例如,作为DCI,可以定义包含如下信息的DCI:表示包含在被调度的PSCH中的下行链路的发送时段的信息。
例如,作为DCI,可以定义包含如下信息的DCI:表示包含在被调度的PSCH中的上行链路的发送时段的信息。
例如,作为DCI,可以定义包含如下信息的DCI:表示对被调度的PSCH发送HARQ-ACK的定时(例如,包含在PSCH中的从最后的符号开始直到HARQ-ACK发送为止的符号数)的信息。
例如,作为DCI,可以定义包含如下信息的DCI:表示包含在被调度的PSCH中的下行链路的发送时段、间隔、以及上行链路的发送时段的信息。
例如,作为DCI,可以定义用于一个小区中的一个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PSCH(一个下行链路传输块的发送)的调度的DCI。
例如,作为DCI,可以定义用于一个小区中的一个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PSCH(一个上行链路传输块的发送)的调度的DCI。
在此,在DCI中,在PSCH中包含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的情况下,包含与PSCH的调度相关的信息。在此,将针对下行链路的DCI称为下行链路授权(downlink grant)或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ssignment)。在此,将针对上行链路的DCI称为上行链路授权(uplinkgrant)或上行链路分配(Uplink assignment)。
PSCH用于来自媒体接入(MAC:Medium Access Control)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Uplink Shared CHannel)或下行链路数据(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发送。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也用于系统信息(SI:System Information)、随机接入响应(RAR:Random Access Response)等的发送。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可以用于与上行链路数据一起发送HARQ-ACK和/或CSI。此外,也可以用于仅发送CSI或仅发送HARQ-ACK以及CSI。即,也可以用于仅发送UCI。
在此,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在上层(higher layer)交换信号(收发)。例如,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在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发送/接收RRC信令(也称为RRC message: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ssage(无线资源控制消息)、RRCinformation:Radio Resource Control information(无线资源控制信息))。此外,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发送/接收MAC控制元素。在此,也将RRC信令和/或MAC控制元素称为上层的信号(higher layer signaling:上层信令)。
PSCH可以用于发送RRC信令以及MAC控制元素。在此,从基站装置3发送的RRC信令可以是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1共用的信令。此外,从基站装置3发送的RRC信令也可以是对某个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令(也称为dedicated signaling:专用信令)。即,也可以使用专用信令来对某个终端装置1发送终端装置特有(UE特定)的信息。PSCH可以置于上行链路并用于UE能力(UE Capability)的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PCCH以及PSCH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使用相同的称呼,但也可以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定义不同的信道。
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在此,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由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
同步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在此,同步信号可以用于供终端装置1选择由基站装置3进行的预编码、或者波束成形中的预编码或波束。
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进行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补偿。在此,参考信号可以用于供终端装置1计算出下行链路的CSI。此外,参考信号可以用于能够进行无线参数、副载波间隔等参数集、FFT的窗口同步等的程度的细同步(Fine synchronization)。
以下,对子帧进行说明。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称为子帧,但也可以称为资源单元、无线帧、时间区间、时间间隔等。
在图2示出了子帧(子帧类型)的一例。在该图中,D表示下行链路,U表示上行链路。如该图所示,在某个时间区间内(例如,系统中必须为一个UE分配的最小的时间区间)可以包含
·下行链路部分(持续时间)
·间隔
·上行链路部分(持续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
图2的(a)是在某个时间区间(例如也可以称为能够分配给1UE的时间资源的最小单位或时间单元等。此外,也可以将多个时间资源的最小单位捆绑而称为时间单元)全部用于下行链路发送的例子,图2的(b)是在最初的时间资源,例如经由PCCH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并经由PCCH的处理迟延以及从下行到上行的切换时间、生成发送信号的间隔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图2的(c)在最初的时间资源用于下行链路的PCCH和/或下行链路的PSCH的发送,并在处理迟延以及从下行到上行的切换时间经由发送信号生成用的间隔而用于PSCH或PCCH的发送。在此,作为一例,上行链路信号可以用于HARQ-ACK和/或CSI,即UCI的发送。图2的(d)在最初的时间资源用于下行链路的PCCH和/或下行链路的PSCH的发送,并在处理迟延以及从下行到上行的切换时间经由发送信号生成用的间隔而用于上行链路的PSCH和/或PCCH的发送。在此,作为一例,上行链路信号可以用于上行链路数据,即UL-SCH的发送。图2的(e)是全部用于上行链路发送(上行链路的PSCH或者PCCH)的例子。
上述下行链路部分、上行链路部分可以与LTE同样由多个OFDM符号构成。
在此,资源网格也可以由多个副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来定义。此外,构成一个时隙的副载波的数量可以取决于小区的带宽。构成一个下行链路部分、上行链路部分的OFDM符号或者SC-FDMA(SC-FDM)符号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此,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被称为资源元素。此外,资源元素可以使用副载波的编号和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编号来识别。
以下,对信道编码进行说明。
从上层发送的信息位串(也可以称为传输块)被使用码块分割(码块分段)。将向码块分割输入的位串设为bk(k=0、1、……B-1、B是输入位数,B>0)。如果,B比最大的码块大小Z大,则应用输入位串的分割,将L位的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序列附加到各码块。CRC序列长度L例如使用16或者24,最大的码块大小Z使用例如6144位或者8192位。
如果计算出的填充位数F不为0,则在最初的块的起点追加填充位。但是,如果在输入位数B比40小的情况下,则在码块的起点追加填充位。填充位通过向编码器的输入而被设定为空(Null)。
图3示出了确定码块数的伪代码。通过图3所示的伪代码来确定CRC序列的长度L以及码块数C。此外,A是CRC序列的长度,可以根据信道而为不同的值。B’是将CRC序列附加到输入位数时的位数。
在C不为0的情况下,从码块分割输出的比特表示为ck(k=r0、r1、……r(Kr-1))。其中,r是码块编号,Kr是用于码块编号r的位数。
图4、图5分别示出了用于确定码块分割的分段大小和分段数的伪代码,以及确定填充位、码块大小的伪代码。图6示出了用于在图4、图5中确定K+和K-的表。
在图7示出了原编码率为1/3的Turbo编码器的构成。在图7中,Turbo编码方法是具有两个8态(约束长度4)的构成编码部、和具有Turbo码内部交织器的并行级联卷积码(PCCC:Paralle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通过卷积运算而实现的构成编码部并行级联的构成,但也可以应用LDPC那样的分组编码,也可以是将串行级联卷积码(SCCC: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通过串行级联的卷积运算而实现的构成编码部与分组编码串行级联的构成。此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Turbo编码的编码率1/3称为原编码率(母速率、母编码率),由传输块大小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字位数决定的实际的编码率称为传输编码率。
在图7中,+表示异或,D表示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为0。
第k个信息位ck被输入到第一构成编码部(Constituent encoder),并且被输入到Turbo码内部交织器10。在Turbo码内部交织器10中,运行变换输入的比特的顺序的交织器,输出c’k。c’k被输入到第二构成编码部。需要说明的是,信息位是包含于传输块(也称为码块组、码块等)的各比特,信息位也可以称为信息源位、源位等。
Turbo码内部交织器10可以使用随机交织或者块交织。此外,也可以使用二次置换多项式(QPP:Quadratic Permutation Polynominal)交织器。需要说明的是,QPP交织器对于位长K用数式(1)表示。
[数式1]
Π(i)=(f1·i+f2·i2)mod K
其中,mod是模运算,Π(i)意味着输入第i个位的比特被输出到第Π(i)个位,f1、f2是由输入位数K定义的在图5中给出的参数,通过图5来定义数值。
在第一构成编码部11中,ck使用直接输出的xk和按每次的比特输入保存在移位寄存器的比特,通过该图所示的逻辑运算输出zk。在第二构成编码部12中,c’k使用按每次的比特输入保存在移位寄存器中的比特,输出通过该图所示的逻辑运算而输出的z’k
从第一构成编码部的开关以及第二构成编码部输出的x’k在移位寄存器的状态迁移中能够将所有的寄存器终止为零。
在此,针对第k个信息位的进行了Turbo编码的码字d(n) k(n=0、1、2)若将输入的信息位数(码块长度)设为K(k=0、1、2、……、K-1),则分别由下式表示。
[数式2]
关于终止位d(n) k(n=0、1、2以及k=K、K+1、K+2、K+3),如数式(3)~数式(6)那样表示。
[数式3]
[数式4]
[数式5]
[数式6]
图8示出了用于速率匹配的框图的一例。进行了Turbo编码的码字d(n) k经由子块交织器20变换顺序,并输出v(n) k。v(n) k通过比特结合(Bit Collection)部21获得循环缓冲器wk(k=0、1、……、KΠ)。在此,wk由数式(7)表示,循环缓冲器长度Kw=3KΠ
[数式7]
其中,KΠ是子块交织器所需要的位数,当将子块交织器长度设为C,并将应用子块交织器的块数设为R时,R是C×R满足K以上的最小值,KΠ=C×R。
在此,当将v(0) k定义为系统位,将v(1) k定义为来自于第一构成编码部的码字位,将v(2) k定义为来自于第二构成编码部的码字位时,输入至循环缓冲器的码字(码位)首先按顺序排列系统位,使来自第一构成编码部的码字位和来自第二构成编码部的码字位以交替排列的方式输入。
之后,通过速率匹配22,根据冗余版本的值从循环缓冲器输出码字ek
图9示出了原编码率为1/5的Turbo编码器的构成。图9作为一例,示出了将约束长度4的分量编码器并行级联而成的并行级联卷积码(PCCC)的构成。
在图9中,+表示异或,D表示移位寄存器。第k个信息位ck被输入到第一构成编码部(Constituent encoder),并且被输入到Turbo码内部交织器30。在Turbo码内部交织器30中,运行变换输入的比特的顺序的交织器,输出c’k。c’k被输入到第二构成编码部。
Turbo码内部交织器30可以是随机交织或者块交织、并且可以使用二次置换多项式(QPP:Quadratic Permutation Polynominal)交织器。
在第一构成编码部31中,ck使用直接输出的码字xk和按每次的比特输入保存在移位寄存器中的比特,输出通过该图所示的逻辑运算而输出的zk以及yk。在第二构成编码部32中,c’k使用按每次的比特输入保存在移位寄存器中的比特,输出通过该图所示的逻辑运算而输出的z’k以及y’k
从各构成编码部的开关以及第二构成编码部输出的x’k在移位寄存器的状态迁移中能够将所有的寄存器终止为零。
在此,对第k个信息位进行了Turbo编码的码字d(n) k(n=0、1、……、4)若将输入的信息位数(码块长度)设为K(k=0、1、2、……、K-1),则由数式(8)表示。
[数式8]
同样地,通过以使移位寄存器全部变为零的方式切换开关而输出的码位,赋予终止位d(n) k(n=0、1、……、4以及k=K、K+1、K+2、K+3)。
图10示出了用于速率匹配的框图的一例。进行了Turbo编码的码字d(n) k经由子块交织器40变换顺序,输出v(n) k。v(n) k通过比特结合(Bit Collection)部41获得循环缓冲器wk(k=0、1、……、KΠ)。在此,wk由数式(9)表示,循环缓冲器长度Kw=5KΠ
[数式9]
其中,KΠ是子块交织器所需要的位数,当将子块交织器长度设为C,并将应用子块交织器的块数设为R时,R是C×R满足K以上的最小值,KΠ=C×R。
在此,当将v(0) k定义为系统位,将v(1) k、v(2) k定义为来自第一构成编码部的码字位,将v(3) k、v(4) k定义为来自第二构成编码部的码字位时,输入至循环缓冲器的码字(码位)首先按顺序排列系统位,使来自于第一构成编码部的码字位和来自于第二构成编码部的码字位v(1) k和v(3) k以交替排列的方式输入,并使v(2) k和v(4) k交替输入。
之后,根据速率匹配42的冗余版本的值将码字ek从循环缓冲器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对原编码率1/3和原编码率1/5进行了说明,但可以根据发送的码字的原编码率进行切换,也可以仅使用原编码率1/5的信道编码。
此外,使用哪个原编码率进行编码可以由基站装置3信令给终端装置1。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用于表示使用原编码率1/3进行编码的信息。此外,基站装置3可以发送用于表示使用原编码率1/5进行编码的信息。即,基于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息,可以给出是否使用哪个原编码率进行编码的信息。此外,在多个编码方法中,可以信令应用哪种编码方法(Turbo码、卷积码、LDPC、极性码、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外部纠删码(outererasure code)等)。此外,对传输块应用哪种编码方法,也可以通过说明书等来规定。例如,可以对第一传输块应用第一编码方法,对第二传输块应用第二编码方法。
以下,说明针对可解码的OFDM符号数或者SC-FDMA符号数,对传输块进行编码的方法。(按照符号组内的符号数对传输块大小进行缩放)图11示出了将包含于下行链路部分和上行链路部分的OFDM符号数或者SC-FDMA符号数设为X的情况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50中,基于信道状态(例如,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由终端装置测定出的CSI信息,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根据上行链路的探测信号,由基站装置测定出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和包含在用于PSCH传输的下行链路部分或者上行链路部分中的符号数,确定传输块大小。
例如,在下行链路PSCH中,在包含于从终端装置报告的CSI的CQI为16QAM、利用效率为3(每一赫兹可发送的位数)的情况下,乘以1024后的传输编码率为768,传输编码率r=3/4。此时,当将能够映射到X符号内的调制符号数设为Y时,附加了可发送的CRC的传输块大小用数式(10)来表示。
[数式10]
B′=floor(MYr)
其中,floor(x)为取整函数,是x以下的最大的整数。B’是信道编码前的信息位数,M是每一调制符号能够发送的位数,r是传输编码率。需要说明的是,M的值根据调制方式而不同,例如,在BPSK、QPSK、16QAM、64QAM、256QAM、1024QAM的情况下,分别为M=1、M=2、M=4、M=6、M=8、M=10。
此时,在确定传输块数时,B’可以从预先定义的表中确定出与B’最接近的值的B,也可以将与由符号数X定义的B’最接近的值设为B。此外,可以在根据B’预先计算出码块数的基础上确定传输块大小B,也可以将B’直接作为B用于码块分割。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假定在上述B’中包含CRC位,也可以假定不包含CRC位。
例如,在Y=1024、M=4、r=3/4的情况下,B’为3072,根据3072确定B(例如,3070等),例如前往上述码块分割的流程。
根据确定出的B的值,在步骤51中进行码块分割和每个码块的CRC附加,在步骤52中进行信道编码。之后,在步骤51中进行子块交织等的比特序列的结合、速率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传输块大小的确定可以是Turbo码,也可以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传输块大小的确定可以基于符号数X来确定媒体接入控制(MAC)层。(按每个符号组对传输块进行编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另一码块的确定方法进行说明。上述例子是变更传输块大小的例子,但以下方法是基于OFDM符号数或者SC-FDMA符号数X来改变码块大小的方法。
图12示出了本确定方法的流程图的一例。在步骤60中,发送装置(基站装置或者终端装置)根据能够映射至X符号的调制符号数(或者资源元素数)来确定用于进行码块组分割的位数(大小)。例如,可以基于用于传输块的发送的符号(N符号)中与X符号对应的调制符号数(资源元素数),给出用于对该传输块进行码块组分割的位数(大小)。即,可以将该传输块码块组分割为该给定的位数(大小)。
在此,X符号(X为符号的数量)可以通过说明书等预先规定。此外,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息给出X符号。例如,X符号的数量可以是1、2、4和/或7。
例如,在下行链路PSCH中,在包含于从终端装置报告的CSI的CQI为16QAM、利用效率为3(每一赫兹可发送的位数)的情况下,乘以1024后的传输编码率为768,传输编码率r=3/4。此时,当将能够映射到X符号内的调制符号数设为Y时,可发送的信道编码前的位数B”由数式(11)表示。
[数式11]
B"=floor(MYr)
其中,floor(x)为取整函数,是x以下的最大的整数。将如此求得的B”设为一个码块组的位数。例如,在传输块大小为12288位,B”为7000位的情况下,例如是生成两个6144位的码块,而将7000位和5288位作为用于码块分割的单位,并在步骤61中进行码块分割。即,在此例中,传输块大小为12288位,用于码块组分割的位数为7000位和5288位。即,码块组分割的数量是两个。此外,码块分割分别应用于7000位的码块组和5288位的码块组。
之后,在步骤62进行信道编码,在步骤63进行码字的结合、速率匹配。
在图13示出了将码字分割用于本实施方式的传输块的概念。
传输块被附加CRC,并基于包含于X符号内的资源元素数被分割为多个码块组(B”比特)。
对各码块组应用码块分割。
在码块分割中,以使分段大小成为既定的值的方式确定码块的大小。
在图14示出了步骤60中的用于码块组分割的流程的一例。
首先,在步骤70中根据符号数X和/或资源元素数计算出码字位数(信道编码后的位数)M。例如,当将包含于X-OFDM符号或者X-SC-FDMA符号的资源元素数设为Y时,能使用可通过一个调制符号发送的位数Q,表示为M=Y×Q。
接着,在步骤71中计算出用于使速率匹配后的码字位数成为M的码块组的位数。例如,当根据CSI的报告、探测等,用于传输的传输编码率为r时,包含于码块组的位数B”表示为B”=floor(Mr)。其中,floor(x)为取整函数,是x以下的最大的整数。
最后,在步骤72中将传输块大小分割为码块组。当将包含于第一码块组的位数设为K1,将码块组数设为C1时,用数式(12)来表示。
[数式12]
Cl=ceil(A/M)
其中,ceil(x)是上取整函数,是x以上的最小的整数。此外,floor(x)是取整函数,是x以下的最大的整数。需要说明的是,A是传输块大小。在此,对于端数,将传输块大小除以floor(Mr)比特而得到的余数作为一个码块组,但也可以是其他的端数处理。例如,可以按floor(Mr)比特分割传输块,在剩余的比特变为floor(Mr)至2×floor(Mr)之间时,通过剩余的传输块平分,来分割传输块。
图15、图16分别示出了步骤61中用于确定码块分割中的分段大小和分段数的伪代码,以及确定填充位、码块大小的伪代码。
图15、图16将Turbo码的情况作为例子示出,与图4不同的是通过B”来确定由B’确定出的值这一点。
首先,将第一分段大小K+设为码块数×K的值满足B”以上的图5的K的值中最小的值。
在码块数C为1的情况下,长度为K+的码块大小数为C+=1,设K-=0、C-=0。
在码块数C大于1的情况下,将第二分段大小K+的值设为比图5的K中的K+小的最大的值。
之后,分段大小C-以及C+如图14中的算式那样确定。最后,确定填充位数,确定第r个码块的大小Kr
在LDPC的情况下,可以将预先定义的或者根据码块、传输块大小规定的LDPC的校验矩阵或者生成器矩阵的行或者列的大小设为码块大小Kr。需要说明的是,在LDPC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填充位数的确定等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对码块组附加(赋予)CRC(CRC奇偶校验位)。此外,也可以不对码块组附加CRC。此外,HARQ位可以按码块组进行报告。此外,HARQ位可以按传输块进行报告。
在码块数C大于1的情况下,将第二分段大小K+的值设为图5的K中比K+小的最大的值。
之后,分段大小C-以及C+如图14中的算式那样确定。最后,确定填充位数,确定第r个码块的大小Kr
在LDPC的情况下,可以将预先定义的或者根据码块、传输块大小规定的LDPC的校验矩阵或者生成器矩阵的行或者列的大小设为码块大小Kr。需要说明的是,在LDPC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填充位数的确定等处理。
此外,作为另一计算B”的方法,使用作为解码单位的OFDM符号数或SC-FDMA符号数X单位来分割从上层发送(提供)来的传输块,由此确定B”。
具体而言,在步骤70中,当将分配的OFDM符号数或SC-FDMA符号数设为N,将作为解码单位的OFDM符号数或SC-FDMA符号数设为X,将传输块大小设为T时,例如,B”用数式(13)来表示。
[数式13]
其中,mod(A,B)是A除以B的余数。它通过以使码块组间的位数差为最小的方式进行分割的方法来计算,但也可以提供其他的分割方法。此外,可解码的OFDM符号数或SC-FDM符号X比分配的OFDM符号数或SC-FDM符号N小。
在LDPC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B”或码块长度来确定或选择生成器矩阵或者校验矩阵。
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可以在与LTE、LTE-A/LTE-A Pro这样的无线接入技术(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的载波聚合或者双连接中进行操作。此时,可以在部分或所有的小区或者小区组、载波或载波组(例如,主小区(PCell:Prymary Cell)、副小区(SCell:Secondary Cell)、主副小区(PSCell)、MCG(Master Cell Group:主小区组)、SCG(Secondary Cell Group:副小区组)等)中使用。此外,也可以用于单独操作的独立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传输块也可以是被分配给多个子帧、时间单元的情况下的扩展。此外,OFDM符号数或SC-FDM符号X也可以比分配的OFDM符号数N大。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此,示出了以下行链路的无线传输方式、以CP-OFDM、上行链路的无线传输方式应用CP DFTS-OFDM(SC-FDM)的情况的例子。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含:上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发送/接收天线109。此外,上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以及信道状态信息(CSI)报告控制部1015。此外,接收部1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测定部1059。此外,发送部107构成为包含: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多路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
上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上层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自身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给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进行经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DCI(调度信息)的解释,并基于解释所述DCI而得到的结果,生成控制信息以便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CSI报告控制部1015指示测定部1059导出与CSI参考资源有关的信道状态信息(RI/PMI/CQI/CRI)。CSI报告控制部1015指示发送部107发送RI/PMI/CQI/CRI。CSI报告控制部1015设置测定部1059在计算CQI时使用的设定。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经由收发天线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109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为中频(downcovert:下变频),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以维持适当的信号等级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并对去除保护间隔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来提取频域的信号。
解复用部1055将提取到的信号分别分离为下行链路的PCCH、P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解复用部1055根据从测定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CCH以及P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分离后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测定部1059。
解调部1053对下行链路的PCCH进行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尝试解码PCCH,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对应的RNTI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解调部1053对PSCH进行通过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256QAM等下行链路授权来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基于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传输或者与原编码率有关的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测定部1059根据从解复用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进行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的测定、信道测定和/或干扰测定。测定部1059向上层处理部101输出基于测定结果计算出的CSI以及测定结果。此外,测定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至解多路复用部1055。
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将PUCCH、PUSCH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
编码部1071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1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调制方式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小区识别符(称为physical cell identity: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的循环移位、以及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值等,生成通过预先定设定的规则(算式)求得的序列。
复用部1075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来确定空间复用的PUSCH的层数,通过使用MIMO空间复用(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patial Multiplexing:多输入多输出空间复用)来将以相同的PUSCH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至多个层,并对该层进行预编码(precoding)。
复用部107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PSCH的调制符号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此外,复用部1075按每个发送天线端口来对PCCH、PSCH的信号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就是说,复用部1075按每个发送天线端口来将PCCH、PSCH的信号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无线发送部1077对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IFFT)来进行SC-FDM方式的调制,并对SC-FDM调制后的SC-FDM符号附加保护间隔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频而言多余的频率成分,并将中频信号转换为高频信号(up convert:上变频),去除多余的频率成分并进行功放,输出、发送至收发天线109。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309。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调度部3013、以及CSI报告控制部3015。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解复用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以及测定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上层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301生成控制信息以便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并输出至控制部303。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从上位节点取得配置于下行链路的P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 Element)等,并输出至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根据接收到的CSI以及从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以及信道的质量等,确定分配物理信道(PSCH)的频率以及子帧、物理信道(PSCH)的传输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生成控制信息以便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并输出至控制部303。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来生成用于物理信道(PSCH)的调度的信息(例如,DCI(格式))。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CSI报告控制部3015控制终端装置1的CSI报告。CSI报告控制部3015经由发送部307,将终端装置1为了在CSI参考资源中导出RI/PMI/CQI而假定的表示各种设定的信息发送至终端装置1。
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接收部305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将经由发送/接收天线309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转换(down covert)为中间频率,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来控制放大等级,并基于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无线接收部3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GI)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保护间隔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信号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
解复用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为PCCH、PSCH、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来决定,并基于包含在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授权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此外,解复用部3055根据从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CCH和P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3055将分离后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测定部3059。
解调部3053对PSCH进行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IDFT),获取调制符号,并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QPSK、16QAM、64QAM、256QAM等预先设定的或者装置自身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调制方式,来对PCCH和PSCH的各调制符号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3基于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空间复用的序列数、和指示对该序列进行的预编码的信息,通过使用MIMO SM来对通过相同的PSCH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分离。
解码部3051通过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设定的、或者装置自身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传输或者原编码率来对解调后的PCCH和PSCH的编码位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在重传PSCH的情况下,解码部3051使用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保存于HARQ缓冲器的编码位和解调后的编码位进行解码。测定部309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以及上层处理部301。
发送部307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并对PCCH、P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或者在各自的无线资源经由收发天线309将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1。
编码部3071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调制方式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通过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小区识别符(PCI)等而预先设定的规则求得的、终端装置1已知的序列来做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复用部3075根据被空间复用的PSCH的层数,将通过一个PSCH发送的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数据映射至一层或多层,并对该一层或多层进行预编码(precoding)。复用部375按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对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信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多路复用部375按发射天线端口来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信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给资源元素。
无线发送部3077对复用后的调制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并对OFDM调制后的OFDM符号附加保护间隔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频而言多余的频率成分,将中频信号转换为高频信号(up convert),去除多余的频率成分并进行功放,输出、发送至收发天线309。
(1)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站装置3具备:编码部,确定码块组数,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为每一个码块组确定码块数,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并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2)在上述第一方案中,所述码块组数基于OFDM符号数来确定。
(3)在上述第一方案中,第一码块组内的码块数基于包含在在与所述第一码块组对应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中的资源元素数来确定。
(4)在上述第一方案中,向所述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是对传输块赋予了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序列的位串。
(5)在上述第一方案中,所述OFDM符号数基于通过上层或者物理链路控制信道指示的信息来确定。
(6)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终端装置1具备:编码部,确定码块组数,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为每一个码块组确定码块数,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并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7)在上述第二方案中,所述码块组数基于OFDM符号数来确定。
(8)在上述第二方案中,第一码块组内的码块数基于包含在与所述第一码块组对应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中的资源元素数来确定。
(9)在上述第二方案中,向所述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是对传输块赋予了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序列的位串。
(10)在上述第二方案中,所述OFDM符号数基于通过上层或者物理链路控制信道指示的信息来确定。
(11)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通信方法确定码块组数,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为每一个码块组确定码块数,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并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12)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集成电路具备:确定码块组数的单元;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的单元;为每一个码块组确定码块数的单元;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的单元;以及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的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的装置中工作的程序可以是以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中央处理单元)等来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程序或者由程序处理的信息被临时储存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或者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HDD(Hard DiskDrive:硬盘驱动器)、或者其它存储装置系统中。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用于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可以通过将该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读取到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装置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包含操作系统、外设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是半导体记录介质、光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短时间动态保存程序的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的其他记录介质。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装置的各功能块或者各特征可以通过电子电路、例如集成电路或者多个集成电路来安装或执行。以执行本说明书所述的功能的方式设计的电路可以包含:通用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元件、离散门或者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零件、或者它们的组合。通用用途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以往类型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者状态机。上述电路既可以由数字电路构成,也可以由模拟电路构成。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歩而出现代替当前的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化技术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方案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新的集成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记载了装置的一个示例,但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将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替换的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例如可以在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例如便携电话装置、基站装置、无线LAN装置或者传感器设备)、集成电路(例如,通信芯片)或者程序等中使用。
符号说明
1 (1A、1B、1C)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 Turbo码内部交织器
11、12 构成编码部
20 子块交织器
21 比特结合部
22 比特选择部
30 Turbo码内部交织器
31、32 构成编码部
40 子块交织器
41 比特结合部
42 比特选择部
50 根据信道状态和符号数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步骤
51 进行码块分割和CRC附加的步骤
52 进行信道编码的步骤
53 进行码字结合、速率匹配的步骤
60 进行码块组分割的步骤
61 进行码块分割的步骤
62 进行信道编码的步骤
63 进行码字结合、速率匹配的步骤
70 根据OFDM符号数和资源元素数来计算速率匹配后的码字位数M的步骤
71 根据码字位数M来计算信道编码前的位数Y的步骤
72 将传输块以Y比特单位进行分割,并计算出各码块组的位数B”的步骤
101 上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109 天线
301 上层处理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7 发送部
1013 调度信息解释部
1015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控制部
1051 解码部
1053 解码部
1055 解复用部
1057 无线接收部
1059 测定部
1071 编码部
1073 调制部
1075 复用部
1077 无线发送部
1079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15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控制部
3051 解码部
3053 解码部
3055 解复用部
3057 无线接收部
3059 测定部
3071 编码部
3073 调制部
3075 复用部
3077 无线发送部
3079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Claims (12)

1.一种基站装置,具备编码部,
所述编码部确定码块组数,
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
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
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
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所述码块组数基于OFDM符号数来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第一码块组内的码块数基于包含在与所述第一码块组对应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中的资源元素数来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向所述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是对传输块赋予了循环冗余校验序列的位串。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所述OFDM符号数基于通过上层或者物理链路控制信道指示的信息来确定。
6.一种终端装置,具备编码部,
所述编码部确定码块组数,
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
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
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
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装置,所述码块组数基于OFDM符号数来确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装置,第一码块组内的码块数基于包含在与所述第一码块组对应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数中的资源元素数来确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装置,向所述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是对传输块赋予了循环冗余校验序列的位串。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装置,所述OFDM符号数基于通过上层或者物理链路控制信道指示的信息来确定。
11.一种通信方法,其中,确定码块组数,
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
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
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
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12.一种集成电路,具备下述这样的单元:
确定码块组数;
将向码块分段输入的位串分割为所述码块组数的码块组;
为每一个所述码块组确定码块数;
将每一个所述码块组分割为所述码块数的码块;以及
对每一个所述码块应用信道编码。
CN201780039088.XA 2016-07-08 2017-07-07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94175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5741 2016-07-08
JP2016-135741 2016-07-08
PCT/JP2017/024947 WO2018008739A1 (ja) 2016-07-08 2017-07-07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7527A true CN109417527A (zh) 2019-03-01
CN109417527B CN109417527B (zh) 2023-07-28

Family

ID=60912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9088.XA Active CN109417527B (zh) 2016-07-08 2017-07-07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2764B2 (zh)
EP (1) EP3484113A4 (zh)
JP (1) JP7149846B2 (zh)
CN (1) CN109417527B (zh)
BR (1) BR112019000080A8 (zh)
WO (1) WO201800873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99768A (zh) * 2022-04-15 2022-05-13 成都爱瑞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Pds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48466B2 (en) 2015-11-03 2019-07-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block segmentation and signaling
EP3832922A1 (en) 2016-07-15 2021-06-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CN107800510B (zh) * 2016-09-05 2020-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Polar码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KR20190062392A (ko) * 2016-10-12 2019-06-05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수신단 기기 및 송신단 기기
CN108282312B (zh) 2017-01-06 2020-09-0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8809486B (zh) * 2017-05-03 2020-09-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olar码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EP3425825B1 (en) * 2017-05-05 2022-06-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eiv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7071500B2 (ja) * 2017-11-17 2022-05-19 中▲興▼通▲訊▼股▲ふぇん▼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におけるトランスポートブロックサイズを決定する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TWI670959B (zh) * 2018-03-01 2019-09-01 大陸商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種上行傳輸方法、終端及基地台
CN113676952A (zh) * 2020-05-13 2021-11-19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KR20230058724A (ko) * 2020-09-07 2023-05-03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0975A1 (en) * 2008-06-24 2011-04-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Mimo transmitting apparatus, mimo receiving apparatus, mimo transmission signal formation method, and mimo transmission signal separation method
US20160036578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channels over an unlicens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00388B1 (ko) * 2003-05-15 2010-1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이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처리하는 방법
US8379738B2 (en) * 2007-03-16 2013-02-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enable fast decoding of transmissions with multiple code blocks
JP5212539B2 (ja) 2009-03-25 2013-06-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EP2416517B1 (en) * 2009-03-31 2017-12-13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US9264675B2 (en) * 2010-04-14 2016-02-16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carrier multiplexing
KR101923440B1 (ko) * 2011-02-15 2018-1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제어정보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US9860023B2 (en) * 2013-03-15 2018-01-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ACK/N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992004B2 (en) 2015-02-03 2018-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 block cluster level HARQ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0975A1 (en) * 2008-06-24 2011-04-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Mimo transmitting apparatus, mimo receiving apparatus, mimo transmission signal formation method, and mimo transmission signal separation method
US20160036578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channels over an unlicens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ONGDAO YU,ET AL: ""A Method of Code Block Segmentation;C80216m-08_748"", 《IEEE 802.16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WORKING GROUP》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99768A (zh) * 2022-04-15 2022-05-13 成都爱瑞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Pds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499768B (zh) * 2022-04-15 2022-06-10 成都爱瑞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Pds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4113A4 (en) 2020-02-26
BR112019000080A8 (pt) 2023-04-25
US20190312675A1 (en) 2019-10-10
US11362764B2 (en) 2022-06-14
CN109417527B (zh) 2023-07-28
WO2018008739A1 (ja) 2018-01-11
BR112019000080A2 (pt) 2019-04-09
EP3484113A1 (en) 2019-05-15
JP7149846B2 (ja) 2022-10-07
JPWO2018008739A1 (ja)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7393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9417527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JP7153149B2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KR10180251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012638A1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10720189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KR101846166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1016916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9845350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RU273958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термин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CN108781395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29

Address after: No.1, Takumicho, Sakai Ward, Sakai City,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Sharp Corp.

Applicant after: FG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Takumicho, Sakai Ward, Sakai City,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arp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